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探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迅猛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2003年, 中国收藏品市场开始全面启动。与此同时, 沉寂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得以苏醒。2004年10月, 香港苏富比首次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 成交额为2433万元, 成交率为94%。2005年5月和10月, 香港苏富比又接连举办了两场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专场拍卖会, 成交额分别达到了4355万元和7416万元, 成交率分别为88%和96%。同前一场相比较, 每次都接近翻番, 远远超过了估价。受此影响, 2006年3月, 纽约苏富比在春季拍卖会上首次开辟了“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在这场名为“亚洲”的拍卖会上, 中国当代艺术独领风骚, 名列成交价前10位的皆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1323万美元的成交额和89%的成交率, 无疑意味着这场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拍卖会大获成功。

1个多月以后, 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2006年春拍“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 纽约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风暴”所带来的连锁反应非常明显:上拍的13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 有98%得以顺利成交, 每件拍品的平均成交价超过了100万元, 成交额更是达到了13978万元, 是拍卖前总估价的2倍多。同年9月, 纽约苏富比在秋季拍卖会上继续推出了“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风向标”, 苏富比的这个专场十分引人关注, 而且耐人寻味。同2006年春拍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相比, 虽然秋拍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以1 81 7万美元的成交额远远领先于春拍1 323万美元的战果, 但是, 65%的成交率却大大低于春拍近90%的佳绩。成交额的上升和成交率的下降, 固然同拍卖公司的期望过于乐观, 拍品估价不准和拍品结构失调有关, 不过, 这个结果所反映出的更重要信息却是, 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出现了分化迹象, 不再集体受宠。

2008年3月, 事关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全年走势的纽约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会, 以2321万美元的成交额和79%的成交率给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和观望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国际买家的积极参与, 总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可是, 就在不少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景信心十足的同时, 也有一些人感到忧心忡忡, 担心“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价格冲刺已经告一段落”。事实上, 随着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炒作论”、“泡沫论”和“垃圾论”一直不绝于耳。例如, 艺术家朱金石就指出:“目前市场上卖出的80%中国当代艺术品以后会贬值”。艺术评论家高名潞也认为:“艺术品价格的高涨, 其中包含很大的泡沫成分。”艺术评论家黄河清则坦言:“80%的比例还是属于高估, 在将来能留下10%都是不错的。更有可能95%都是垃圾。”就连最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希克 (Sigg) 也谨慎地表示:“市场热得有点过, 所有作品的价格都被抬高,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没有标准统统飙升。我认为从目前来看好的艺术品价格并没有到位, 大部分却超过了应该有的价值。现在这个市场还不会分析好的还是坏的这样的问题。因此, 我现在只能去寻找一些还不是那么贵的艺术家作品。”

二、突然备受青睐的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不是充斥着“泡沫”, 中国当代艺术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垃圾”?在缺乏充分信息和未做实证研究的情况下, 我们不敢贸然得出诸如“80%”和“95%”这样精确的结论, 只好翻开美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历史来做一个参考。20世纪末, 美国艺术市场经历了从1987年的繁荣到1990年的萧条, 许多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下跌了30%~60%, 而下跌幅度最大的几乎都是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一夜成名”的艺术家。波普艺术领袖沃霍尔 (Warhol) 说得没错:“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因为艺术世界就像一扇旋转门, 艺术家转进去获得承认之后, 转出来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 美国学者科可纳 (Corcorna) 的一项研究或许更具有说服力。他发现, “在今天创作和出售的绘画作品和雕刻作品中, 只有0.5%在未来30年中能够保持市场价值。”这意味着, 绝大多数当代艺术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

1994年3月, 中国嘉德在春拍中首次开辟了“中国油画”专场拍卖会, 这个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本土二级市场开端之一”的专场, 成交额只有196万元。而到了2007年11月, 中国嘉德秋拍“中国油画及雕塑”、“当代艺术”和“影像艺术”三个专场拍卖会的总成交额已经达到20120万元了。在经历了10年的持续低迷之后, 中国当代艺术突然之间备受青睐 (见图1)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4~2008年春拍和秋拍的相关数据整理。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用“突然之间”四个字来形容2004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走势。“油画是艺术市场的特例, 厚积薄发。人们只看到它现在的热闹, 不知道有人1994年用2000元买的画, 到2004年曾经还是2000元。这可是整整10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董国强感慨道, “现在的涨幅超出了我的想象, 也超出了所有人想象。”举例来说, 2001年1月和11月, 刘小东作品《走神儿》先后在广州嘉德2001年春拍和中国嘉德2001年秋拍上露面, 估价分别为4.5~5.5万元和4~5万元, 但都流标。2006年5月, 这幅作品再次出现在北京荣宝2006年春拍的时候, 估价已经变为了70~90万元, 而成交价也达到了88万元。事实上,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勃兴并不是孤立的事件。从2004开始, 整个中国收藏品市场都开始了快速启动和迅猛发展, 只是中国当代艺术板块特别突出, 尤为明显而已。

那么, 中国当代艺术何以突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或者更准确地说, 中国当代艺术何以突然受到资本的青睐呢?概括起来, 原因有三:第一, 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程度高, 便于市场化运作;第二, 中国当代艺术的生产周期较长, 便于控制供给量;第三, 中国当代艺术的销售渠道透明, 便于判定其真伪。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中国书画的情况。由于本土化程度高, 市场化程度低, 生产周期较短, 鉴定难度较大等原因, 中国书画就很难受到海内外资本的普遍青睐。原因很简单:书画家馈赠亲友之作、笔会应酬之作、画廊代理之作和私下交易之作, 都在收藏品市场上流通和交易。这些书画作品的题材不一, 精粗混杂, 成本不同, 售价各异。问题是, 当这些来路各异, 成本不同的书画作品同时出现在收藏品市场上的时候, 麻烦就出现了。作者相同, 尺幅类似, 精粗小异的书画作品, 因为卖家的成本不同, 价格就可能相去甚远, 而这显然很容易造成中国书画价格的混乱。中国当代艺术则不然。正是由于我们提到的这三方面原因, 当资本需要在收藏品市场上寻找投资对象时, 中国当代艺术显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三、中国当代艺术繁荣的经济逻辑

经验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收藏者都非常普遍地存在着“家乡偏好” (home bias) 。所谓家乡偏好, 是指在同等条件下, 收藏者通常更倾向于购买和收藏那些具有本民族特色, 或者是本国和本地艺术家作品的现象。举例来说, 早在20世纪80年代, 最早一批购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者, 就有一部分是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华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就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大量收藏艾轩、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等人的精品力作。甚至还以“整批全包”的方式, 将“伤痕美术”、“唯美风”和“乡土写实主义”三大流派的代表性作收入囊中。更为典型的例子, 来自于意大利罗马宏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艾切尔 (Eccher) 的观察。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品现在卖得非常贵, 可能与中国买家只买中国艺术品有关。”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发现, 有证据表明, 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 80%以上的中国当代艺术精品都被西方人买去了。例如, 前瑞士驻华大使希克就系统地收藏了180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1200多件作品。而且, 像希克这样富有远见的西方收藏者实际上为数不少。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显然有理由问,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西方非华裔收藏者对中国当代艺术兴致盎然, 大感其冒?是他们热爱中国的文化?对中国感到好奇?看好中国的机会?还是“家乡偏好”减弱了?

原因当然不少。不过, 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显然是:西方收藏者对中国感到好奇, 此外, 他们还看好中国的机会。佳士得拍卖公司业务拓展部中国区董事翁晓惠发现:“外国人对‘文革’之后的中国充满好奇。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充分代表了中国的现状。”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油画部主管李峰则指出:“在西方看来, 中国当代艺术在这20余年是这样发展的:他们设想了一个极权统治的背景, 广大的中国人民麻木呆滞, 艺术家在不断地抗争, 力图取得艺术与自身的自由……这种想象成分在日后的艺术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它是西方收藏和操作中国当代艺术的宏大背景。”问题是, 随着中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 一些西方收藏者却不无遗憾地发现, 中国官方对待当代艺术的态度, 总体上是比较宽容的。2003年, 文化部邀请范迪安、侯瀚如和科嘉比为策展人, 在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举办了“生活在此时”展览, 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在海外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国内, 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等一系列大型展览不仅得以顺利举办, 影响力也在显著扩大。近年来, 中国官方更是将当代艺术纳入“创意产业”的范畴, 大力加以扶持。北京的“798”、上海的“苏州河”、成都的“蓝顶”和重庆的“坦克库”, 都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镇”。

尽管不少西方收藏者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幻象”破灭了, 然而, 这似乎丝毫不影响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浓厚兴趣。在伦敦和纽约都开有画廊的画商古伊忒斯 (Goedhuis) 坚信:“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在西方, 不只一家博物馆想买中国的艺术品, 古根海姆博物馆、泰特美术馆、纽约当代艺术馆都跃跃欲试。”古根海姆博物馆和蓬皮杜中心甚至正考虑要不要在中国开分部。除了博物馆这样的企业收藏者, 很多私人收藏者也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当代艺术。例如, 从2005年开始, 法裔美籍商人赫斯基 (Heske) 就陆续收藏了包括王广义和刘小东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40件作品。他坦言:“我一直收藏美国和欧洲的当代艺术品, 但现在太多人关注中国。人们说拍卖会上的下一个价格上升必然发生在3月的苏富比, 我告诉自己, 要么现在加入, 要么永远都不。”海外资本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来自于他们对人民币升值的乐观预期。虽然在学术界和金融界, 人们对人民币的汇率是否被严重低估, 人民币是否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 还存在不小的争议。但是, 人民币汇率持续攀升的事实却在不断强化着海外资本的投资信心。

上一篇:合水油田长7致密油水平井开发效果分析下一篇:独立学院财务预算制度完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