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调产业结构 促转型升级

十载传承,十载荣光。2010年12月4日,由中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的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将迎来自己十周岁的生日。

历经十个春秋,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发展成为中国IT业界影响最大的年度盛会之一,政府主管部门、业界著名专家、IT企业精英济济一堂,共同研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既盘点又展望,听众往往能从高峰论坛的演讲中,聆听到真知灼见。经济年会起到了预判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作用。

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的十年,正好也是“十五”、“十一五”中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回溯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历年的主题——“入世给信息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浪潮,全球化竞争与中国信息产业”、“新兴市场与产业持续创新”、“产业链竞争与企业整合创新”、“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企业持续创新”、“融合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产业变局与企业转型提升”、“经济振兴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十二五’机遇”,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年会总是能把握时代脉搏,契合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解读政策,畅谈趋势,纵论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迫切要求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为尽快走出危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和战略,并纷纷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领域保持竞争优势,抢占未来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复苏缓慢乏力,结构调整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拉动新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的目标是: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过度消耗能源资源的粗放发展向注重效率、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促进我国工业良性循环,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

在2010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召开前夕,《中国计算机报》编辑部精心策划安排了这期特别报道,深入剖析云计算、物联网等热点技术及发展趋势,介绍两化融合的最新进展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推进程度,推荐区域转型的典型案例,这也是为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十周年送上的一份特别礼物。

作者:本报编辑部

第2篇:解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用地政策并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大题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看它的不同侧面,都会有不同的内容重点。从国家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方面,会涉及到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本文从国土资源管理的角度解读产业用地政策,促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从教育制度改革来保障技术创新和企业要为技术人员创新提供空间等两方面提出观点,由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创新

1、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提出“美国制造业行动计划”,欧洲推出“未来工厂计划”等。这些工业化国家的再工业化,绝不是传统工业化道路的重复和回归,而是通过寻找新的科技创新战略支撑点,加快突破先进制造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来驱动制造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之后,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201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调整。特别是,这个“调速”为调整产业结构、争取长期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在国际、国内经济发生调整的大背景下,于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产业转型升级的定义

产业转型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产业转型升级还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

3、产业用地政策的解读

产业用地政策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主动作为;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产业升级、新业态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认真履行国土资源职责新定位,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的重大举措。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决策部署,促进地方各级特别是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更好落实产业用地政策,依据国家已经制定出台的各项支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用地政策,国土资源部研究形成了《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1](以下简称《指引》),于2016年10月28日公布实施,该指引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落实产业用地提供了依据。

下面从土地管理的不同方向来解读产业用地政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

3.1从地类管理方面

3.1.1光伏产业

因光伏产业占地面积大,用地性质的认定一直处于模糊地带,此前社会上对此一度存在争议。该指引明确,光伏发电站项目使用未利用地布设光伏方阵的,可按原地类认定和管理。

3.1.2旅游产业

该指引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外的旅游项目中的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可按原地类认定和管理。

3.2从土地用途确定方面

该指引明确,根据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规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工业用地、科教用地兼容相关用途设施建筑面积不超过15%的,仍按工业、科教用途管理。

对于现行国标分类中没有明确定义的新产业、新业态类型,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按照国土资规〔2015〕5号文件规定,结合现有土地供应政策要求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需要,主动会商同级城乡规划、产业主管部门提出规划用途的建议意见,促进项目落地。

3.3从土地使用方式方面

该指引明确,各类产业用地均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使用土地。

以长期租赁方式使用土地的,应按照《规范國有土地租赁若干意见》(国土资发〔1999〕222号)执行,租赁期限按照《合同法》规定,不得超过二十年。

3.4从土地供应价格方面

3.4.1优先发展产业

该指引明确,各省(区、市)确定的优先发展产业且用地集约的工业项目,以农、林、牧、渔业产品初加工为主的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按比例计算后低于该项目实际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应按不低于实际各项成本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出让底价。

中西部地区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向相关部门建议,按照国发〔2016〕27号文件要求,将加工贸易相关的工业项目纳入本省(区、市)优先发展的工业项目。

3.4.2旅游业

该指引明确,根据国土资规〔2015〕10号文件,旅游相关建设项目中的人造景观用地应根据具体行业市场经营情况,客观评估确定供应底价。

3.4.3农产品批发市场

该指引明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作为经营性商业用地,应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所在区域有工业用地交易地价的,可以参照市场地价水平、所在区域基准地价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等确定出让底价。

3.5从土地供应方式方面

该指引明确,以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产业用地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建设、房产部门拟定方案时,应提请同级政府同意,邀请投资、产业等主管部门参加供应方案拟定工作,明确租赁土地转为出让土地的条件,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按用途依法需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工作可在租赁环节实施;在承租方使用租赁土地达到合同约定条件后需办理出让手续时,可采取协议方式。

对旧城区改建需异地搬迁改造的城区商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业用地、工业用地,在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经批准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安排用地,有土地使用标准要求的,应按标准安排同类用途用地。

4、产业转型升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国家针对产业转型升级,从金融、税收、土地制度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产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市场的力量,而不是靠行政来推动。政府和企业都应该为市场参与各方创造自主创新的空间,由市场参与各方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样才能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靠一时政策的支持。本人从个人的认识角度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保障产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

4.1从教育制度改革来保障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科研体制要鼓励和保护创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包括中国的封建社会,高等学府都是最自由的地方,但是现今的情况恰恰相反,以国内重点高校为例,现在高校却是典型的行政基地,变成了思想最封闭和僵化的体系,缺乏创新的思想。

4.1.1国外教育制度的一角

案例[2]:在斯坦福大学,薛兆丰教授请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张守晟给同学们做讲座。张守晟在学界地位很高,除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没拿,物理领域的顶级大奖都拿过。他本人既做科研,又做投资。同学们就问他时间上怎么分配?他回答说,100%的时间做科研,100%的时间做投资。他这么强调了两次,意味着斯坦福大学对教授们做科研与投资管得比较宽松,制度上没有那么多硬约束。

高校教授能在科研与商业之间比较自由地穿梭,与美国1980年推出的拜杜法案有关。拜杜法案是美国关于科技创新领域一套核心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安排。这个法案的大意是联邦政府提供的资金资助的研究成果,所有权归联邦政府,但允许做科研的研究机构或学者获得商业开发权,并且可以获得商业开发所赚得的利润。

相比之下,中国相关的规定还肯定不够完善,许多科研投入用来生产无用的论文,而许多有潜在实用价值的发明创造又被束之高阁;许多的资源被浪费掉了,而一些勇于探索技术转化的学者则有可能陷入了法律的羁绊。

4.1.2国内最新的教育制度改革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发表讲话称,政府对科研的管理有时候像“对小学生”一样,严重束缚了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手脚,影响了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意见规定“允许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经所在单位批准,科研人员可以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创业活动。”[3]

看得出来,意见出台,就是要让知识体现其价值,转化为切切实实的生产力,为支持学术研究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打开了大门。

4.2企业要为技术人员创新提供空间,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4.2.1 3M 集团支持技术人员创新的做法

关于3M在鼓励创新方面,当时在1949年~1966年任3M董事长的威廉·麦克奈特(William L. McKnight)在1940年左右曾写下一句话,它更好地诠释了3M对鼓励创新的重视程度。他写道“切勿随便扼杀任何新的构想,要鼓励实验性的涂鸦,如果你在人的四周竖起围墙,那你得到的只是羊。”

另,3M有一个著名的管理哲学的实际应用就是其研发人员可以拿出15%的工作时间用于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看出,3M管理的核心哲学在于授权、鼓励员工创新。虽然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有失败和挑战,但是作为企业管理层,要懂得容忍、鼓励和配合。

4.2.2 Google 集团支持技术人员创新的做法

Google是全球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他的创新无处不在,其中同样有一条是关于给技术人员一定的自由创新时间。

关于支持技术人员创新,Google同样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制定了一个政策,将创新列入员工的工作时间预算,要求技术人员花80%的时间在核心的搜索和广告业务上,其余20%则用在他们自己喜欢的技术项目上,这就迫使员工必须腾出时间来搞创新,哪怕这20%的工作时间研究的项目并不在公司的核心任务或使命范围。

上面两个全球优秀的企业都给予技术人员一定的创新时间,只有不断的创新,企业的技术才可以不断的进步,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转型升级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任何不依托于技术进步的产业转型升级都是空中楼阁,不可长远发展。

结语: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国家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方面,会在金融、税收、土地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另,如果要保证产业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将产业转型升级搞成运动式和号召式的产业转型升级,还需要从保证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上创造条件,保证我国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产业用地政策实施工作指引》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38号).

[2]薛兆丰.《为创新确权——饼的分法决定饼的大小》.经济观察网.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

作者简介:

马忠杰(1977.05-)男,山西晋城人,经济师,工商管理硕士(MBA),土地估价师、房地产经纪人、信用管理师,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长期从事国土政策及不动产价值的研究。

作者:马忠杰

第3篇: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摘要】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引导产业转型的方向及途径,并促进产业转型更好的完成。我国西部地区在利用金融资源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大都将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定位在银行的信贷活动上,而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将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与产业转型的主体需求特别是各类中小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构建起多方共赢的融资机制,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

【关键词】产业结构 商业银行 担保

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世界各国无不致力于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国内沿海各省凭借改革开放几十年的资金和技术积累走在前面,但西部地区则处于相对劣势。西部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相对较低,金融机构以商业银行为主,产业结构融入全球产业链不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还面临不少困难。

一、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近几年,以四川、重庆、陕西为代表的西部省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他们的产业发展成功突破了某些瓶颈性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技术创新有待加强,主要表现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投入产出率较低,成果转化渠道不畅。西部地区需要在资金投入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从技术创新入手,形成自主的产业链条,才能在危机后的产业调整中抓住机遇。其次,本地企业配套能力不足。西部地区在培育新兴产业过程中,产业链纵向延伸不够,特别是本地企业配套能力不强。产业的带动需要大型企业,但产业链的完善则需要充分支持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使市场上涌现无数配套支柱企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地化中小企业。最后就是新兴的中小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需要巨额的投资,同时因其风险巨大,需要强有力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目前西部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来源仍是以企业自筹和政府资金支持为主,缺少真正熟悉和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造成融资困难。

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银行和担保机构支持原因分析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托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而中小企业处于资金积累阶段,最需要金融的支持。现有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时有两大劣势:一方面,单位资金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将一笔资同金分散地贷给若干个中小项目需进行多次审批,造成单位资金分摊的交易成本就相对比较高;另一方面,信息成本比较高,大银行多级分支行代理体制会造成信贷信息生产链条长,同时网点工作人员会发生职务升降和流动,会造成信息生产的损耗。

新兴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面临困难时,非银行金融机构必将走到市场前沿。担保机构作为联系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一种中介,在增强企业资信水平及提高银行贷款资产安全性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信用担保实际上是金融产业专业化分工细化的产物,它分担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功能,融资担保符合现代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担保机构通过对中小企业的甄别、判断,将自身信用传导给企业,提升企业信用,从而满足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质抵押物等要求。担保机构还降低了银行审核、评估企业资质的成本,分担了银行风险,同时节约了中小企业质抵押的相关成本并获得相应的保费收入,最终实现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共同获益。

三、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在互利发展中实现共赢

(一)建立支撑性的政策性担保

西部地区的政府性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规模较小,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对于需扶持的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可以发挥政策性担保公司支撑作用,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搭建能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优质担保平台,而非只为大企业融资。这样政府可以引导商业信贷,担保机构可以放大担保倍数,银行可以扩大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实现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三方合作。

(二)商业性担保结合政策补贴

新兴产业大多得到政策的支持,这类中小企业多由微型企业和个体户发展而来,商业性担保机构从事新兴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有着巨大潜力,这类为地方奠定产业基础的业务应得到政策性扶持。西部省份可以引导商业银行提供一定规模的资金资源,为符合商业担保公司标准的客户提供快速贷款服务。同时,地方财政给予这类担保公司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为担保公司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也给商业银行提供信用风险较低的贷款业务,最终实现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的互利发展。

(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企业客户参与产业链互保

完善的产业链能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形成上下游关联、产品互补的产业链条是提升壮大西部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在金融上利用商业银行的主要企业客户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协同效应,整合实力较强的上下游企业成立担保公司。这种行业内融资担保模式,可以将融资企业的金融风险化解于产业链内部,担保方履约后可以获得产业链上企业的销售渠道资源、供货源和股东权益,实现业务协同效应最大化。同时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整个产业链价值的评估代替对企业个体的风险评估,让更多拥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获得金融资源,同时这个产业也得到稳定的金融支持。

四、结语

西部省份大多处于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金融资源必将进一步向西部倾斜。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非常明确,在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西部地区应将银行资源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主动适应新兴产业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各类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商业银行与融资担保机构不是瓜分风险利润,而是共同去管控贷款的不确定性,在目前的信用和金融环境中,西部地区可以将财政性资金以非营利的形式参与其中,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的现实优势,又更好的發挥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作用,共同化解和承担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的风险,创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地区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诘南,杨博维,杨继瑞.以新兴产业催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J].财经科学,2009(7).

[2]陈忠阳,郭三野.我国银行小企业信贷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研究,2009(5).

[3]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J].经济学家,2011(2).

作者:欧阳

第4篇: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应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于政府行政法规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跨越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增量型、吸纳式开放拉动,沿江开发强“极”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互动和城乡一体化、统筹推动之路,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GDP达到356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25.11%;实现财政总收入5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3.19%。二是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3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一体进程加快。“十一五”以来城市化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乡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6.58%和14.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由长期以来“苏中的苏北”迅速跻身苏中第一方阵。

一、坚持科学发展,在更高定位上坚定产业转型升级自觉性。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产业,加快建设熔盛、神马等目标千百亿能级企业,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努力在快转型、快见效上狠下功夫,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

二、凸显产业特色,在更高平台上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新格局。积极打造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九鼎风电、赛福特物联网等百亿级企业。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配套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如皋港船货港一体化;打造集科研、培训、信息服务、餐饮物流的全国最大花木城;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提升发展长江生态、长寿文化、古城人文等特色旅游业;依托演艺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高效农业的规模优势,以“高效农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抓手,打造花卉盆景、外向果蔬等六大十亿元高效农业板块。改造提升液压机械、长寿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打造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三、注重集聚集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再加快。始终把招商选资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放大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大力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始终把“三化”互动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以“万顷良田”工程、农保区拆迁整理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三化”互动并进之路;加快中心城区和如港新城CBD、RBD建设,强势推进小城镇能级提升。始终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打造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的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加快建设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 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不断提升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型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推动销售亿元以上企业和3000万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须警惕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依靠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起步阶段,这种承接无疑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但是,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加工制造业,除了利润率不高外(更多的是以量取胜),还对各种实体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不论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及时做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此,在10年前的“十五”计划中,已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法。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但10年过去了,转型升级未有实质性突破。因此,10年之后,“十二五”仍要补“十五”落下的课。但在补课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厘清一些认识和行动误区。

一窝蜂的跟风唱高调

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但基于保增长的压力,我们要防止个别地方口号上的转型升级调门较高,实际行动却比较迟缓或找不着北。

一厢情愿的靠外资促转型

一说到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人想到的就是引进外资,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行业。实际情况是,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国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似乎更“科技”了,但我们自己还是处于产业链的最末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要,也会在华布局一些研发机构,进行一些产品升级,但产品的升级换代不能全部替代产业升级,无论生产服装玩具还是笔记本电脑,如果只停留在价值链最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掀起高科技的“盖头”,其效益增长方式都是用人口红利换取低廉的加工费。外商看中的就是我们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简单加工装配能力,我们不能将宏观的区域整体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寄希望于跨国公司微观的企业升级。汽车行业“以市场换技术”和稀土行业“以资源换技术”的前车之鉴都表明——技术是换不来的。

一哄而上的追逐新兴产业

有些人认为,转型升级就是要淘汰传统产业等夕阳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从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初稿看,作为调结构的抓手,发展新兴产业中的动漫产业园、风能发电、物联网等都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产业布局重复现象严重,内向性竞争态势明显。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或夕阳思维。同样是制作服装,欧洲一些企业能够抓住行业本质,减少前导时间达到快速反应,盈利能力甚至强于火爆的“苹果”。相反,风光一时的光伏产业已经给现实敲了一记警钟,产业技术看似升级了,但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所以说传统产业改变技术和管理制度,仍可以变成现代产业。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以及很好的科研成果商业化链条和服务,新兴产业拿到的可能还是利润的“边角料”。

一刀切的三产超二产

三产超二产不是转型升级的唯一标准。在以第三产业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时候,在最传统的工业和农业领域,美国也都是世界第一。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美国制造业在最疲软的时候也贡献了13%的GDP,超过零售业、金融业等,而中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也为13%。国家如此,城市同样如此。比如在长三角,第三产业的中心,从战略安排和选择上,就是上海。上海第三产业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担了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务业功能。如果认为长三角的每个城市第三产业没有超过第二产业就不合理,那反而不合理了。长三角城市如果一味地只考虑以服务业占比衡量自己的转型升级程度,就是对上海的漠视。

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非朝夕之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持续时间最长,占了发展期间的60%以上。美国自1814-1980年约为17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110年,占64.7%;日本1868-1986年约为12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80年,占75%;台湾1950-1990年为4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5年,占62.5%;韩国1960-1990年为30年,其中劳动密集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为20年,占66.7%。如果说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工业化进程,从现在开始转型升级,那么我们完成结构调整的时间大约需要10年,虽然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转型升级的过程将有所缩短,但绝不会是一年半载之功,那种政绩驱动的快速转型升级是不现实的。

面对上述误区,到底怎样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呢?

笔者认为,产业结构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效益增长来源的“类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转行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未必转型,转了型未必转行,只有效益类型改变的转行才是转型。产业升级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产业之间的升级。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

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二是产业内的升级。即某一产业内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纵深化发展,实现高加工度化与技术集约化。产业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是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是产业结构升级。

第5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下,本地经济取得了年均12%的增长速度,其中投资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然而因产业结构僵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主导产业中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居多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低碳增长方式下,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因此,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从本地经济结构看,转型升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积极使用好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发区给予的优惠条件,鼓励配套企业和有关研发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成功培育,可使本地产业结构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传统产业独自承担经济增长的压力。二是当前重要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建材业、金属制造业等,快速增长的潜力逐渐消退。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心所向的大背景下,由于这些产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属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升级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重视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来做强做大原有产业。

本地经济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崛起于杭宁之间,必须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6篇: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6月8日,第九届新疆国际煤炭工业博览会以签约50亿元、专业观众达12000余名的成绩完美收官。无论是成果的展示,还是参展规模,在展现我区煤炭开发热潮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展会更多凸显的是我区煤炭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金色收获”,这是对煤炭绿色发展的要求,更是煤炭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本届煤博会上,新疆的煤炭产业发展已步入绿色发展之路,这一特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50000平方米的展场被来自国内外的1000多家参展企业占据。博地能源、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华润集团、河南煤化、中煤科工集团、塔克拉夫、住友减速机、SEW、葆德电气、卡特彼勒、神华等国内外煤炭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乌鲁木齐,连续九届煤博会的积淀使新疆跻身全球著名煤炭展之列。

全球第一大私营煤炭公司博地能源和全球第一大科技集团蒂森克虏伯更是占据了有利地形,现场展示的全球最新科研装备和技术吸引了不少前来咨询和洽谈的客商。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所副会长、振威展览集团总经理张学山告诉记者,展会全球化是本届煤博会最显著的特点。此次参展企业中,世界500强企业就有13家。“目前,新疆煤博会在全国仅次于北京煤炭展,其规模和影响力为中国第二大煤炭展,也是亚洲第二大煤炭展。”

作为首家赴新疆参与煤炭资源开发的大型外资企业,博地能源非常看好新疆煤炭开发潜力。据了解,博地能源计转型升级加快推进

采煤机、输送机、挖掘机、支护设备„„参展的大型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其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理念、产业发展模式,都将成为促进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杠杆。“国内外的煤炭巨头带来了最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郑煤机(601717,股吧)带来的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先进水平,他们与我区煤炭企业签约将提升我区煤炭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我区煤炭产业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转型。”张学山说。

此次展会映入眼帘的都是蓝绿色,而这恰恰是煤炭产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式向绿色低碳式转型的体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开掘黑金到发展绿色煤炭,参展企业的发展理念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也意味着新疆煤炭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资源开发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可持续。

冀中能源(000937,股吧)集团副董事长张汝海说,近年来,冀中能源集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解决了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的难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希望这些技术能在新疆得到广泛应用,将冀中能源的绿色开采理念融入新疆的煤炭开采。

山东能源新矿伊犁公司总经理王贯东说:“我们把煤炭转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都是煤的洁净生产和转化,而且转化效率也非常高。”

河南煤化集团被誉为煤化“航母”,如今这艘“航母”开进新疆已近四年。河南煤化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修启说:近两年,“ 央企和大型能源集团在疆战略布局明显加快,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有关数据显示,各煤企和电企“十二五”在新疆的煤炭项目建设遍地开花 “新疆丰富而优质的煤炭资源,非常适合发展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冀中能源目前在新疆有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张汝海说。

山东能源集团也不甘示弱,王贯东告诉记者,“到"十二五"末,山东能源集团将在伊犁投资一千个亿,建设4个矿井以及配套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还有煤质烯烃项目。”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煤炭作为继石油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予以扶持。自治区提出,要全力推进煤炭资源转化,把煤制气、煤制烯烃等项目作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制高点,及早动手,加快推进,形成长远竞争力。2015年,新疆煤炭年产量将达到4亿吨,煤制天然气13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2825万千瓦。2020年,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0亿吨,煤制天然气515亿立方米/年,市场装机容量将达4500万千瓦。

贾修启说,河南煤化旗下的新疆龙宇能源准东煤制气40亿立方米/年、众泰煤焦化130万吨/年改扩建循环一体化循环项目、哈密大南湖2×1000MW(兆瓦)煤电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盈利能力和职工收入都在新疆同行业处于前列,十二五”“ 期间河南煤化计划在新疆投资500亿元。划在新疆建设一座首期年产5000万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博地能源中亚区总裁史震春雄心勃勃地说:“我们将用最先进的理念、管理、技术,将这座露天煤矿打造成全世界煤炭行业的样板。”

和博地能源一样,吸引无数煤炭巨头“竞折腰”的正是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正如第九届新疆煤博会组委会项目总监孙伟所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大家都奔着你来,无非就是说明一点,你这里有"货"。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吸引众多煤炭企业到新疆发展的优势所在。多方合力使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磁场效应”“ 再度升温。

与此同时,随着“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将困扰新疆煤炭外运的瓶颈逐步打破,新疆的新型工业化正逐步由“石化独秀”向“油煤双驱”转型。投资将超过1万亿

元。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投资额更是达到数百亿元、上千亿元,必将引发了疆内煤炭行业的重新洗牌,也给新疆煤炭开发带来新的活力。

从“黑、大、粗”的煤炭开采到大规模、现代化的煤炭开发,从单一的煤炭开采到煤电、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从传统粗放式到绿色低碳的发展,新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前行。

从重庆专程赶来参加展会的重庆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勇斌向记者介绍了公司在新疆的发展规划。“随着中央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深入实施,必然催生出一个新兴的能源装备制造市场。谁先占领新疆市场,谁就赢得先机。目前,公司已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把新疆市场作为重中之重,由原来的单纯经销发展转为在新疆投资、合作、建厂,把公司装备制造的基地建在新疆。”王勇斌说。

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朱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进入新疆的能源企业,都比较重视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把原来简单的资源开采变成资源的深加工。新疆煤炭产业正处于一个提量提质的过程中,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地加快。

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资金推动下,新疆40%的国内煤炭占有率和巨大潜力正成为各大能源集团争相投资开发的聚宝盆和产业延伸的助推器,目前,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和煤炭20强企业已全部落户新疆,正带动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投资步伐提速。到“十二五”末,自治区力争形成10个千万吨级、5个3000万吨级、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能超过4亿吨。

山西今年或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秦皇岛煤炭网2012.5.

31山西省煤炭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山西计划建成投产100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到今年4月底,山西开工建设各类矿井694座,其中重组整合矿井663座。全省累计综合竣工验收矿井59座,新增生产能力7650万吨/年。今年全省计划建成投产重组整合保留技改矿井100座,新增煤炭产能1亿吨。

目前,山西已投产和在建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矿井有10个以上,全国为37个。山西同煤塔山、晋煤寺河、平朔井工一矿等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成为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建设的排头兵。201

1年,山西煤炭产量8.72亿吨,其中出省销量5.81亿吨。今后4年内,山西煤炭总产量将控制在10亿吨。

此外,为提高办矿水平,今后山西将对煤矿办矿主体企业实施“等级管理”,企业经过整改后仍达不到最低等级将被取消办矿资格。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山西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后,矿井数量由2600座压减到1053座,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管理水平,山西将依照办矿企业规模、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百万吨死亡率等10多项条件,按照特级、甲级、乙级、丙级、丁级5个级别对其进行管理。

从5月底开始,山西将在3个月内对办矿企业进行等级评定。管理级别较高的办矿企业在配置接替资源等方面将获得优先支持。级别实施动态管理,行业管理部门依据企业管理水平对其实行升级或降级。首次被评定为无等级的企业,如果整改后下仍达不到丁级标准,将被取消办矿资格,其所属煤矿的生产、建设、经营活动将被停止。

新开办煤矿企业必须符合等级管理的丁级标准,否则企业所属煤矿不得开工建设。今后,山西新建矿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煤矿建设项目投产后5年内不得申请改扩建,严禁随意增大矿井生产能力。

第7篇:提高产业集聚效应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松门镇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做法 松门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也是温岭市“一个中心,五个区块”格局中的东南区块中心。近年来,松门以全市“东西并进、整体跃升”的战略部署以及东部大开发为机遇,积极发挥区域产业的引领和集聚作用,形成了船舶修造、水产加工、机械制造、塑胶化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凭借坚实的基础和投入的后发优势,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中心。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引领产业集聚

认真落实规划,积极实施“东扩南进西移北连”发展策略。统筹考虑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关系,抓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搞好功能区块划分,清晰地确定松门东南工业集聚区的发展定位。优先安排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与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配套,并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的共享和相互衔接。以产业发展程度和潜力来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

二、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拓展产业集聚

松门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进驻东南工业集聚区。该集聚区现已供地3200多亩,引进企业47家,34家已投产,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11.5亿元,入库税收4360万元。其中富岭塑胶、风驰机械、鑫欧机电、飞利浦等上亿元企业为整个集聚区的发展

提档升次。下阶段,该镇将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未投产企业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积极培育规模企业,形成集群优势,使之成为松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以临港经济为重点,增强产业集聚

松门镇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现已初步形成了造船、修船、船用配件制造以及船舶交易等门类较为齐全、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该镇现有造船企业20家,生产能力达60万吨,所造船只品种涉及钢质渔轮、集装箱船、散货船、成品油船、运沙船、特种工程船等。其中浙江金港船业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业务遍及瑞典、挪威、英国等多个国家,成为浙江领先、台州第一的出口船舶制造企业。另外,浙江合兴、浙江振兴、台州腾龙、松门先锋等船舶修造厂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2010年船舶行业实现产值42.72亿元,增幅40.24%,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3.6%。

四、以资源特色为依托,优化产业集聚

松门镇所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捕捞、养殖业十分发达,拥有钢质渔轮390只,浅海滩涂养殖面积达3.4万亩。松门白鲞、虾仁、泥蛏、墨鱼干畅销中外,该镇被命名为中国“白鲞之乡”,“泥蛏之乡”;2009年,松门白鲞还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门鱼鲞专业合作社的创立,带动了加工农户5000多户,同时形成了鱼鲞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该镇也成为全国鱼鲞加工集中度最高的地区,2010年松门鱼鲞产值突破7亿元,占松门水产品总产值的26%,占全省水产干腌制品的30%左右。全镇现有水产冷冻企业68家,2010年水产冷冻企业产值13.22亿元,增幅29.05%。为了促

成城区鱼粉加工企业的整体搬迁和鱼鲞加工的行业集聚,水产加工园区已顺利完成选址。同时,积极引进资金开发洞下、龙门、沙镬岛的休闲旅游业,推进洞下海滨浴场的旅游景区配套附属设施建设,引导转产转业渔民发展休闲观光渔业。

五、以创新机制为保障,提升产业集聚

一是创新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政府发挥好指导和引导作用,创造条件,研究确定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引导、扶持;在此基础上,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平台,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吸引各类资金参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二是创新人才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积极开展与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协作力度,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知识人才援助。

三是创新环境机制。充分发挥发展空间相对较大的优势,全面落实水、电、路等功能配套设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特种设备的监察和管理;建立面向集聚区的产业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8篇:广州产业升级转型之道

2011.5

产业升级无疑是当下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从沿海到内地,在单个城市发展定位中,也成为一股风潮。

即便在珠三角“制造中心”中最具商业地位的城市广州,也同样不可避免产业升级的趋势。1998年,广州曾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的城市建设管理目标,而所谓“变”,不仅仅指城市基础设施面貌的转变,更指城市发展机理的转变,其中亦有产业不断升级的含义。

2010年,在举办16届亚运会之后,再审视广州之“大变”,不难发现,过去的10年之中,这座中国商贸名城已然迈入产业升级的快车道,逐步契合“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产业升级思路

从清朝“十三行”时代开始,广州作为通商贸易口岸的商业城市定位由来已久,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制造业的崛起,广州自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中外商品集散地之一,有着全国最大的外商贸易展会——广交会。但到了90年代中期,广州作为商贸城市的竞争力度一度提升乏力。

一位江浙服装企业人士曾如此描述近20年他印象中的广州:20年前,广州服装走在流行的最前沿,天南海北的人都在广州的白马商城批发,在地摊上选货。20年后,当江浙企业的服装品牌在央视上大打广告的时候,白马商城仍然变化不大。

此话虽有所偏颇,但也不无道理。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在产业升级速度上的落后,一个明显的表现是随着国有服装生产企业的衰落和关闭,民营服装品牌企业的崛起为数不多,在广州的周围,大多数仍然是以“制造”为主。

但这个务实和低调的城市一直以来并不缺乏活跃的民间创造力,自2000年后,广州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开始发力。

10年来,广州的经济结构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初步实现了从以轻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协调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并提出建立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10年中,广州市通过建设东部、南沙、花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引进了本田、丰田、日产三大汽车制造企业在广州的落户,成功打造了“一个半底特律汽车城”。这在广州的产业结构转变上意义重大,解决了过往缺乏现代工业支撑的局面。

同时,通过建设广州东部石化基地和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集聚区,以及由广州科学城、广州开发区、南沙开发区三大片区及相关区域共同组成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州不断壮大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2008年,生物、信息、环保新材料、网游、服务外包等八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在广州开发区挂牌。这些基地园区既承担着广州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点,也是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实现载体。

产业结构的调整,随之而来的是广州GDP年超千亿规模高速增长。2010年,广州GDP达到10604.48亿元,成为第三个GDP超万亿元的中国城市。

产业结构转变的要义是追随市场的脚步,调动和引导市场资源的流动,而非完全由政府主导。在过往一些城市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也曾遭到了失败的教训,而避免这种失败转变的关键则在于经济体制的改革,避免政府强行主导。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广州市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扶持民营经济在整体上做强做大;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坚持“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促进国有资本向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集中;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调整优化吸收外资结构,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国际性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

产业升级不但是在所有制上“有进有退”,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也意味着“有进有退”和“腾笼换鸟”,对资源结构进行优化,对低端制造业、环境和资源能耗大的企业进行“转移”和“升级”。

为此广州提出了“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也即“退出传统第二产业,提升现代高端服务业”。

根据统计,2006年~2009年期间,广州全市责令搬迁、关停企业(项目)3982家(个),向市外转移企业175家。这一方面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经济发展规模质量;另一方面,腾出了土地,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现代商业提升

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的矛盾之一在于第三产业占比过小,这已基本成为共识。第三产业对于建立内涵型发展经济体和解决人口就业、提高国民消费比重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毋庸置疑广州作为商贸名城地位的重要性,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商业地位的抛弃,而是对传统商业的改造和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向“国际型大都市”转变。

现代型服务业体系的建设涉及商贸环境、物流、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诸多要素。这10年中,广州在现代服务业转型方面的做法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样本参考。

按照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广州谋划建设了一批高端商贸业项目,开展“百家重点商贸项目国际招商推介会”系列活动,向全球打包推出了136个商贸项目。近年来,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白云万达广场、太古汇等大型商贸项目相继建设。

为进行升级,广州推动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展贸中心转型。政府规划建设了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8个大型现代展贸交易中心,示范带动一批传统批发市场展贸化改造提升。2009年,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成交额比2005年翻一番多,汽车及配件、IT和家电、钢材、塑料原料等专业市场经营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了全国乃至东南亚最重要的内外贸商品集散地,初步形成了一批影响全国的“广州价格”。

连锁经营成为广州零售业的主导业态。2009年,仅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连锁门店近2万个,比2005年末增长3倍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比2005年提高20多个百分点,居主要城市前列。直销、邮购、电视购物、网上交易等无店铺销售形式以及刷卡消费、拍卖交易等新型的消费模式和交易模式发展提速。2009年网上采购商品和服务占采购总额的25%,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从“十一五”前的1家增加到目前的石化、粮食、金属等6家。

在物流建设方面,广州以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为重点,以南沙保税港区等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广州空港、南沙和黄埔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建设亚洲现代物流中心。目前,南沙港80%的货物来自珠三角中西部地区,而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全面运转后,将给华南地区带来每年740亿元的产值。

在金融服务方面,以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为突破口,强化南方金融中心功能。在2009年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金融专题论坛上,国内外金融巨头更是提出了推动广州打造“财富管理中心”、与深圳的“创投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战略构想。

经过一系列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根据广州市经贸委的统计,目前,广州高端产业贡献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下降。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9%,占比仅次于北京。而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11个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合计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20%下降到2009年的16.1%。

目前,广州“退二进三”和企业转移腾出的工业厂房“腾笼换鸟”,已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60多个;打造创意之城,目前已建成33个创意产业园。2010年,广州被福布斯评为“2010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第9篇:加快转型升级 振兴传统产业

——关于诸暨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诸暨市委党校课题组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传统的纺织业如何转型升级?围绕这个问题,由省委党校、绍兴市委组织部、绍兴市委党校和诸暨市委党校组成的联合课题组,于2009年5月至8月就诸暨市纺织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开展了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深入研究。

一、诸暨市纺织产业存在的问题

纺织工业作为诸暨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已经形成织布业、服装业、袜业等产业集群,所创造的产值已占到诸暨市工业总产值的近一半,在绍兴、浙 江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份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外需萎缩的同时,诸暨市纺织产业自身产业结构、经营管理模式、技术、人才、品牌等存在的矛盾和 问题进一步显现。

(一)产业层次较低。诸暨市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投入少、技术简单的成品加工制造,整个产业中织造占56.5%,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调研显示,90.7%的产品平销或滞销,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单位利润微薄。

由于产业层次较低,致使诸暨市绝大部分纺织企业陷入降价、跑量等不利局面,在获取自身正常利益中处于弱势地位,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

(二)企业实力总体偏弱。诸暨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8%以上,企业内部管理以家族制为主,组织结构封闭、排外性强,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合理分离,资本运营方式单一,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微型企业占80.2%,大中型企业不到1%。

(三)各类人才相对缺乏。诸暨市纺织企业的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口率达54.7%。生产第一线的工人中,外来农民工居多,流动性大,素质总体偏低。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所急需的科研、国际营销等高级人才相对不足。

(四)研发能力普遍滞后。诸暨市纺织企业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形式是购买新设备和仿制新产品,占59.4%。84.2%的企业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或低于 行业平均水平,中低档产品占96.7%。91.6%的纺织企业没有科研投入,产业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小于1%,远远低于国际2%~5%的水平。

(五)品牌运作水平不高。尽管诸暨市纺织产业已有中国驰名商标26只,中国名牌产品12个,但在全国有影响的只有“步森”、“太子龙”、“洁丽雅”等,还没有一个国际品牌。调研显示,48.4%的企业不打算培育品牌;有品牌并计划进一步提升的只占8.2%。

二、 诸暨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诸暨市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应是:有保有压,创新创牌。一方面研究制订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 造提升袜业、贡缎、服装等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进技术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集群,全力培育诸暨市纺织产业驰名中外的区 域品牌。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产品档次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具体对策如下:

(一)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推进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人才、信息、技术、产品检测、品牌、电子商务、金融、市场、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现有的10~20家纺 织原辅

料龙头企业的技改支持力度,开发设计出高技术含量、绿色环保的高支棉、精梳棉、超细纤维等新型原辅材料;引进、设立纺织研究机构,重点加强对原辅 料、定型、功能性整理等技术和符合国际、国内消费潮流的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引导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设立外贸公司或者“走出去”投资办厂,增强自营出口的能 力,扩大产业的销售主动权;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扶持力度,可按照销售额增量的多少给予一定奖励;引导有开发能力和投资实力的企业进入产业用布领域,为汽车制 造、宇宙航空、食品加工、建筑、农业、医疗、制药、体育运动等领域的某一行业生产具有专业要求的产业纺织品。

(二)规范市场行为,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公平环境

相关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打击假冒伪劣、合同欺诈、偷税漏税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要严格监督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和劳动安全等标准 的实施,防止企业成本社会化所导致的恶性价格竞争。劳动、质监等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督相关标准的实施,促进纺织企业成本的正常化和公平化,从根源上“倒逼” 企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

(三)运用整合营销手段,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

在加大对企业品牌保护和扶持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纺织产业发展论坛、贡缎布高级研讨会、袜业博览会等整合营销手段,也可以主动走出去加强与诸暨市企业出口较多和重点投资的国家、地区的官方联系,对外树立和推广知名的区域品牌形象。

(四)强化完善行业协会,更好地服务于纺织产业

制定行业准入、价格自律等市场规则;做好行业损害调查、贸易纠纷处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与应诉等工作,对重点企业、主要产品、主要市场实行跟踪监控,建 立预警机制和主要市场贸易壁垒数据库等;组织套期保值、风险防范、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等学习;开展品牌运作、经营模式、资本运作等主题交流;加强技术、质 量、销售等行业培训;增进政府与企业的联络沟通;通过多种活动载体促进企业之间的横向与纵向合作。

眼下已是12月中旬,距离冬至也不过一周时间,传说中的“千年极寒”虽然明显迟到,但诸暨市纺织服装行业却早早地迎来了“暖冬”。记者了解到,不少企业明年上半年的生产任务已经排满了。

“早在八九月份的时候,不少纺织服装企业的订单基本就已经排到了明年。”纺织服装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冯国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流传的“千年极寒”天气的 说法变成了现在的“百年暖冬”,不过企业生产基本上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事实上,从订单情况看,企业早就迎来了“暖冬”。

据介绍,今年诸暨市纺织服装企业的效益普遍回暖。按照常理服装加工行业上半年生产冬装,下半年生产春夏装,但是很多企业现在还在生产冬装,原因之一就是,有些企业因为订单太多,把库存储备都卖光了,现在在抓紧补库存。

益宏制衣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服装出口不是很景气。今年销往瑞典等欧洲国家的夹克、棉袄都比较热,订单源源不断,已经排到明年6月份了。

据了解,诸暨市有服装企业913家,其中95%是外贸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主导产品是衬衫、西装、休闲服装、丝绸服装、针织内衣、无缝内衣。规模企业 中以生产羽绒服饰为主的就4家。前段时间也有一些生产冬装的企业在听信“千年极寒”的说法后,增加库存,

希望借极寒天气火一把,结果却扑了空。不过从整体 情况看,整个行业和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形势都不错,“千年极寒”变成“百年暖冬”对他们影响不大。

据了解,今年1-10月份,全市纺织服装业已实现产值3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3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7.6%;销售收入334.3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55%;实现利润26.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8%。服装行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8%,销售收入也增长14%,实 现利润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

“今年从订单数量上看已经是„暖冬‟了,但是受美元汇率等影响,利润增幅还跟不上销售额增幅,企业还需要从产业升级上下功夫,在创新中突围。”冯国说。

分析师和经济学家称,美国服装价格下跌的时代即将宣告结束,从今年春天开始预计将会上涨10%。在过去10年时间里,服装价格一直都在下跌,原因是温和的通胀水平和廉价的海外劳动力压低了服装的生产成本。

在最近一次经济衰退时期,零售商和服装制造商减少了服装装饰品,并试用混纺织物来压低价格。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商品需求增长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正导致零售商和服装制造商在削减成本的问题上捉襟见肘。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棉花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以上,触及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 时,其他合成纤维织物的价格也已经上涨了50%左右,原因是市场对替代性织物和混纺织物的需求有所增长。市场咨询公司战略资源集团(Strategic Resource Group)总裁伯特-弗里金格三世(Burt Flickinger III)称,在未来几个月时间里,预计棉花价格将上涨10%左右,其中最高涨幅将出现在下半年。

布克兄弟(Brooks Brothers)抗皱男装现在的售价为88美元,高于以前的79.50美元。服装制造商利惠(Levi Strauss & Co)(LVISF)、VF Corp(VFC)、耐克(NKE)和美国零售业巨头杰西潘尼(J.C. Penney)(JCP)以及专门设计并销售各种流行鞋类的鞋业公司史蒂夫-马登(Steve Madden)也都计划提高产品价格。

在杰西潘尼和休闲服饰制造商Abercrombie & Fitch(ANF)本月晚些时候公布季度财报时,预计有关服装价格上调的更多细节内容将会浮出水面。

VF Corp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怀斯曼(Eric Wiseman)称:“我们所有品牌的价格都将有所上调。”VF Corp旗下品牌包括The North Face、诺蒂卡(Nautica)、Wrangler和Lee等。在牛仔裤的生产成本中,棉花价格所占比例大约为一半。怀斯曼曾在去年11月份向投资者 表示,牛仔裤销售额在VF Corp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大约为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还将对服装制造商的生产方式造成影响。服装制造商正在增加人造丝等合成纤维织物的含量,同时减少玻璃珠及其他装饰品。此外,在服装颜色方面,购物者的选择也将有所减少。

在今年的假期购物季节中,服装产品的销售表现十分强劲,但零售商正试图看清楚这一季节中的消费者需求是否将可持续下去,原因是其担心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会扼杀这种刚刚萌芽的需求。

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发布的数据显示,棉花价格已经大幅上涨至150年以来的最高价格,在上周五的交易中涨至每磅1.90美元(约合每千克4.19美 元)。与一年以前相比,棉花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以上,超出在南北战争期间创下的每磅1.89美元(约合每千克4.18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迎合中低收入阶层购物者需求的零售店铺将面临最艰难的时刻。专注于提供企业重整和 财务顾问的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负责零售事务的董事总经理大卫-巴萨克(David Bassuk)称:“在过去许多年时间里,我们都已经习惯了通货紧缩。消费者将会感到惊讶。”

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2011年1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16.18亿 美元,同比增长38.58%,增速较2010年全年的23.59%提高14.99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82.43亿美元,同比增长47.48%;服 装及其附件出口133.76亿美元,同比增长33.61%。

业内认为,这显示出外部市场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相对较为稳定的刚性需求以及外部市场总体恢复较为理想。

中国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称,2011年开局纺织服装出口就保持高速增长态 势,主要受多因素影响:一是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超出预期,补库需求旺盛;二是纺织行业多年来积累的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三是去年出口大幅下降所带来的低基数效 应;四是企业议价能力有所提高,出口单价全部攀升。

尽管出口形势开局良好,但对国内纺织服装企业而言,两极分化的局面会在2011年加剧。第一纺织网此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规模较大的出口企业反映,2011年年初订单情况良好,已做好扩产准备。同时,由于成本普升和人民币升值加快,中小企业普遍难以支撑,部分已经出现减、停产现象,其生存状况甚至可能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更为窘迫。据了解,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占主体,95%以上企业生产中低端的贴牌产品,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出口企业两极分化加剧,行业可能将上演“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大洗牌,产业资源将加速向大企业流动。

对于2011年的出口形势,业界预计,得益于出口产品结构改善,加上出口单价的全面上涨、全球经济复苏下的出口量的回升,今年纺织服装出口额的增长局面将会继续。但汪前进表示,短期内数量增长仍占据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主导地位。

上一篇:学习心理学感想下一篇:电信公司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