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农业结构调整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9农业结构调整(共11篇)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1

近年来,陕县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优种植业、调大畜牧业、调强特色农业,巩固传统基础产业,扶持植桑养蚕、名贵中药材种植等新兴产业,多渠道、全方位引导农民调整农产品内部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陕县农业结构现状

2008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29.7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0.77万亩(小麦20.05万亩,秋粮面积20.7万亩);经济作物面积61.5万亩(果品26.7万亩,烟叶5.09亩,蔬菜6.1万亩,油料2.76万亩,中药材0.85万亩,退耕还林累计45.45万亩)。畜牧业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6.1万头、20.92万头、27.5万只、367.67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7831吨、10711吨、5400吨。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6.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二、存在问题

1.农业结构中种植业偏高,非农产业中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新一轮结构调整以来,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反映了农业生产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意愿。在深入考察农业内部结构得出,农业经济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呈下降趋缓,比重仍偏高。尽管我县畜牧业以较高速度增长,但与先进县市相比,仍有差距。另外,我县非农产业除外出务工收入外,发展明显滞后。

2.农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

我县的农业经济由以往长期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相对平衡,但在农产品供求结构上却明显失衡。其一,农产品结构总体来讲是“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营养化消费需求,更不能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其二,从品质上讲与市场有很大差距。就粮食而言,我县目前小麦品种基本上是软质小麦,而加工饼干粉、面包粉等专用优质小麦却长期依赖大量进口;大面积种植的玉米,赖氨酸等氨基酸含量低,食用口感不好,作饲料影响饲用效果;水果则表现为鲜果多,加工储藏果少,畜产品质量也不能尽如人意,这些都无疑会影响农产品的消费。其三,供给时间上也存在矛盾。农产品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产品新鲜程度要求高,但消费需求却没有季节性。而农产品往往产期上市集中,使得旺季供过于求,出现卖难,淡季则供不应求,造成买难。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导致许多农产品销售困难,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能增收。

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粗放经营问题突出,产业升级困难。

目前,我县农业的增长基本上还是依靠科技含量较低的要素投入的不断追加,尤其是劳动的积累来维持的,劳动的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另外,农业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不相适应:一是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生物技术少;二是科研与市场脱节,未能形成面向市场、服务生产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机制;三是农民科技素质尚有待于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较低,加上农民还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且一家一户在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上又是小而全,形不成规模效益,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困难。

四、几点建议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根据区域种植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发展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商品基地,依靠基地规模,扩大市场,以此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尽快形成具有一定市场潜力和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区。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调整结构。在每年秋季,县里就要组织召开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下一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措施。春耕前,各乡(镇)、村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县里确定的财源建设项目,深入到农民群众中间去宣传、介绍,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

二是依靠政策扶持调整结构。对全县确定的重点主推项目,特别是农业财源建设项目,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实行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对一般性的大路种植则减少投入或不予资金上的支持。

三是强化服务调整结构。强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前做好信息搜集,进行市场预测,为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抓好订单;产中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提高产量和质量;产后积极组织拓宽销售渠道,认真做好销售服务。

四是典型示范调整结构。通过采取县、乡(镇)干部自身带头搞示范,在群众当中大力培植科技示范户,从贫困户中培养科技示范户,组织乡村干部和农民外出参观等形式,大力学习、宣传结构调整的各类先进典型,转变群众观念,调动群众自觉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五是立足教育调整结构。一方面在工作中克服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遇事多做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农民素质教育上下功夫,着重加强农村政策、法律、科技和

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

六是立足深加工调整结构。搞好深加工,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农业产业升级,重要标志是农产品加工业发达不发达。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打破以出售原料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从而达到农业产业升级的目标。当前我们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重点要从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加工设备的引进、开发上下功夫,依靠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特别要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依靠基地带动和加工转化,通过加工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七是立足科技推广调整结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们要掀起一场科技改良的革命,彻底打破农民传统的种养方式、种养习惯和种养观念,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种、示范、育种、推广的作用,积极推广良种和农业技术适用技术,特别是要围绕创立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推广优质良种及新品种的更新换代。要主动挂靠、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大力引进、吸收和推广他们成功的科技成果,积极抢占技术和市场先机、依靠科技提升农业效益、推进结构调整。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2

要满足未来农业发展的需求, 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 调整生产方式, 提升生产效益。草地农业就是提升我国传统耕地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草地农业, 是将以谷物籽粒生产为主的现有主粮型耕地结构, 转变为以籽粒与绿色营养体生产并重的粮草兼顾型结构。

据统计, 从1990年到2012年, 我国人均口粮消费下降了16%, 肉蛋奶消费上升了226%。照此发展, 到2030年, 我国的饲料粮消费需求将达到口粮的2倍以上。未来的粮食问题不是口粮短缺, 而是饲料粮保障问题。

草地农业恰恰可以解决传统的农业结构弊病, 满足未来发展趋势。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 利用豆科牧草的根瘤菌固氮特点, 改良农耕地;利用各类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潜力, 加大绿色营养体的生产, 在农区大力发展草食家畜, 逐步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我国的牧草和饲用植物种类丰富, 多达6400余种。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生态适应性, 可以满足各类不同气候、土壤、水分条件的自然资源进行绿色营养体的生产。即便是不利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土地, 也可以用来种植适宜的牧草和饲用植物。

发展草地农业的空间无比宽广, 低中产田、农闲田、林果隙地、草山草坡都是发展草地农业的优势选择。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3

1.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产业规划不科学 目前农业生产已由原来的计划生产进入了按市场需求生产阶段,粮食生产已经取消了定购任务,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盲目调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形成了小而全、多乱杂的农业种植格局,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2市场信息化服务网络不健全 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经营,根本没有能力抗御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需求信息不仅缺少,而且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未能最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3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 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而导致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如菜农只能任凭批发商和经销商定价。

1.4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种养的面积小,加上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低,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1.5农业企业规模小 一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榆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产量、效益比较小,对当地的种植业带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种养殖规模小,都是小而全的企业。一方面,小型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种养殖企业所提供的加工原料有限,同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少,不仅影响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投入达到面貌的巨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对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解放思想,强化以效益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意识;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强化服务,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协调好产、加、销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4

1.参与实习指导教师名单

1)实习带队: 许有江 院长

2)指导教师:张宗洁 孙志农 张建荣 徐婧 李清 王玉明 胡慧勇 颜志蓉 秦勃 罗玉枝

陈宏斌 杨进 金洁 张巧英 喻言虎 易宝树 卢晶晶 李培培 杨卉 程逸松 沈楠(21人)

2.参与课程实习班级及人数

1)09英语1班:35人

陈昉吾 方靓 张倩 万莉 伍丽丽 孟照倩 孙素伟 王清 李忍 叶家伟 代玲玲 张亚男潘江涛 张思语 高文娟 胡雅琴 徐姸芬 王琴 束利丽 岳芬 徐文维 肖婷婷 程安坤刘月茹 姜文娟 陈晓东 刘芬 黄永翠 童雪梅 楚雨露 刘霜霜 马丽婷 刘亚玲 陈伟朱丽娜

2)09英语2班:34人

王至新 段媛媛 赵一丁 朱琬情 阮诗文 冯娟娟 邵雷 张骏 李元元 叶惟政王贞慧 袁祖凤 梁玄玄 夏梦 孙中亮 陈雅君 夏春燕 李莹 王琦 杨芳 高倩倩 赵建伟 李诗萌张珊珊 胡月 贾婧 刘艳 贺凤琴 陈志妍 尹丽娜 唐宇姣 王淑茜 邓勇 李亚运

3)09英语3班:34人

郝昊 张亚楠 刘洁 张娟 邱小平王荣荣 张洪玉 李晓慧 高梅 陆洋 于梦华苗燕美吴博文 张清洋 李金朋 杨黎娜 魏素欣 虞璠 吴汉琴 邹宇 陈琪黄晨曦 吴阳 高炜李丹 张莉 李抚般 李永庆 章皇荣 刘佳佳 刘青 郑梦 许人月 张祥

4)09英语4班:35人

魏歆亚 李忠黎 余群 刘彩君 徐玉婷 赵小蓉 黄雅倩 吕雯 何新竹 骆君婵 李燕茹 金英 王玲玲 袁梦青 伍维婷 宋凤梅 陈婷婷 吴斌斌 杨赛赛 宋会会 张黄 潘文心 崔璇金安珂 江燕 葛绍宝 汪玮 陆舒畅 潘俊峰 刘倩 谢晶晶 林耀 陈晓 于啸月 赵鑫

共计 138人

3.实习时间地点及相关事项

讲解实习地点为合肥市徽园,以我院教师自编教材《徽园》为主要参考;实习准备时间为二周,实习讲解时间为一天。具体实习时间安排是:11月6日(周六:风雨无阻,除非是大雨雪天气,在另作安排)。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旅游实习就是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动口和动脑能力,因此它对巩固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十 1

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每位老师和学生都要重视这次旅游实习,切实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精心安排实习过程,实习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和不足,以便在将来的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改善提高。实习结束后,就实习内容、感受以及建议,学生须认真完成实习报告(用英文写作,表格在我校网站外国语学院网页机构设置下设英语系菜单栏中下载),并及时交给指导教师。教师评分后(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分)务必于11月24日下午系例会时统一交付英语系存档。

原则上,任何学生不能缺席本次旅游实习。讲解实习当天上午7:50全体指导老师和学生在徽园入口处集合点名,无故未能参加本次实习将直接影响本人的毕业实习成绩,责任自负!同时,在来回途中及景点实习过程中,希望每一位同学能够注意交通和户外安全,遵守景点规章制度,实习结束后各位同学应该及时返校,不得私自单个逗留景点或直接从景点处取道去他处。实习结束后,指导教师也应及时就学生返校情况进行核实。

直该实习通知在网上公布之日起1周日内,实习学生须主动和指导教师联系(鉴于老师联系方式不便上网公布,请各位同学向班主任或授课教师打听),而且指导老师要及时召集学生开会,进行实习动员和任务安排。会议内容至少涉及到时间、地点、如何准备、实习安全、任务分配及实习总结等问题,会议布置做到越详细越好。实习教材是英语系教师自编教材《徽园》,其电子版可以从我校网站外国语学院网页机构设置下设英语系菜单栏中打开浏览或下载,为了节约起见,纸制材料就不再另发放。烦请各位同学相互转告,先谢了!

4.具体人员安排及师生指导关系如下:

09英语1班:35人

1)杨进(7人)陈昉吾 方靓 张倩 万莉 伍丽丽 孟照倩 孙素伟

2)张宗洁(7人)王清 李忍 叶家伟 代玲玲 张亚男 潘江涛 张思语

3)颜志蓉(7人)高文娟 胡雅琴 徐姸芬 王琴 束利丽 岳芬 徐文维

4)金洁(7人)肖婷婷 程安坤 刘月茹 姜文娟 陈晓东 刘芬 黄永翠

5)杨卉(7人)童雪梅 楚雨露 刘霜霜 马丽婷 刘亚玲 陈伟 朱丽娜

09英语2班:34人

1)程逸松(7人)王至新 段媛媛 赵一丁 朱琬情 阮诗文 冯娟娟 邵雷

2)张巧英(7人)张骏 李元元 叶惟政王贞慧 袁祖凤 梁玄玄 夏梦

3)卢晶晶(7人)孙中亮 陈雅君 夏春燕 李莹 王琦 杨芳 高倩倩

4)徐婧(7人)赵建伟 李诗萌 张珊珊 胡月 贾婧 刘艳 贺凤琴

5)陈宏斌(6人)陈志妍 尹丽娜 唐宇姣 王淑茜 邓勇 李亚运

09英语3班:34人

1)秦勃(7人)郝昊 张亚楠 刘洁 张娟 邱小平王荣荣 张洪玉

2)喻言虎(7人)李晓慧 高梅 陆洋 于梦华苗燕美 吴博文 张清洋

3)易宝树(7人)李金朋 杨黎娜 魏素欣 虞璠 吴汉琴 邹宇 陈琪

4)张建荣(6人)黄晨曦 吴阳 高炜 李丹 张莉 李抚般

5)李培培(7人)李永庆 章皇荣 刘佳佳 刘青 郑梦 许人月 张祥

09英语4班:35人

1)孙志农(6人)魏歆亚 李忠黎 余群 刘彩君 徐玉婷 赵小蓉

2)李清(6人)黄雅倩 吕雯 何新竹 骆君婵 李燕茹 金英

3)胡慧勇(6人)王玲玲 袁梦青 伍维婷 宋凤梅 陈婷婷 吴斌斌

4)罗玉枝(6人)杨赛赛 宋会会 张黄 潘文心 崔璇 金安珂

5)沈楠(6人)江燕 葛绍宝 汪玮 陆舒畅 潘俊峰 刘倩

6)王玉明(5人)谢晶晶 林耀 陈晓 于啸月 赵鑫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5

1.五大部件、五小部件、净跨径、计算跨径、净空高度、矢跨比 2.三大基本体系的承重结构。3.中承式、下承式桥的适用情况。4.三阶段设计。桥涵设计基本原则。桥梁纵断面设计内容。5.桥梁纵坡要求、桥面标高要求、桥面横坡设置方式。6.永久作用。汽车冲击作用。公路桥梁汽车荷载等级分类及其规定。7.桥面构造防水层设置。8.梁式桥的分类。单向板。9.行车道内钢筋构造特点。10.整体式斜交板桥的受力特点和钢筋布置特点。11.装配时简支梁桥单根主梁的组成、联结构造形式。12.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马蹄形设置特点和梁端截面变化特点。13.试述预应力混凝土梁内的纵向预应力筋的布置形式与适用条件!14.行车道板的分类 15.汽车车辆荷载着地宽度的规定及其在行车道板上的分布特点。16.试述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求解步骤(以汽车荷载为例)!17.杠杆原理法、偏心压力法、GM法的基本假设。18.杠杆原理法、偏心压力法求m值的适用条件。19.杠杆原理法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m的方法和步骤(计算题)20.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沿桥跨纵向不同位置是不相同的,在设计中如何简化?21.简支梁桥主梁内力计算的验算截面选择。22.简支梁桥主梁弯矩包络图的特点。23.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和连续梁配筋的主要特点? 24.拱桥的分类。

25.石板桥灰缝构造特点。

26.拱上填料的材料、拱上侧墙设置要求。

27.实腹式拱桥及拱式拱上结构的空腹式拱桥中伸缩缝的设置位置和做法!28.简述拱式空腹式拱桥中变形缝的设置位置和做法?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6

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组织创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否取得预期的`成效取决于农业组织创新的方向、形式和程度.当前,可供选择的农业组织模式主要有合同生产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公司企业模式等多种,各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环境和条件.要使农业组织创新取得成效,必须采取相应的保障性措施.

作 者:王能应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年,卷(期):“”(4)分类号:F303.2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组织创新 农业产业一体化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7

农业产业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一是种植业内部结构;二是农林牧渔结构;三是农村区域的产业结构。本文以统计分析为工具, 以三大粮食作物为案例, 以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及其由此引发的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之间的结构调整为线索, 探讨农业机械化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 由于农业劳动力的富余, 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之间运动的研究不多, 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是1978-1991年, 呈年均上升趋势, 1991年以后, 呈年均下降趋势。且这种上升的趋势被认为是由于农业劳动力富余引起的劳动力追加投入, 下降趋势是农业劳动力的富余引发的劳动力转移。为此, 本文利用统计资料, 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之间的运动关系, 阐释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1 农业机械化与种植业内部劳动力调整

1.1三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用工数量和总用工数量变动情况

首先, 以三大粮食作物为例, 分析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的历史变化与农业机械化投入的关系。1978-1985年期间, 我国粮食作物每公顷用工数量从508.79工日下降到268.86工日, 而同期单位面积农业机械化投入增加不多。笔者认为这一时期三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的减少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系不大。

1978-1982年期间, 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处于集体所有制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确立, 农业劳动力没有出路, 农业劳动的效率不高, 确实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这是单位面积用工数量偏多的主要原因。1985年以后,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确立和稳定, 农产品市场的开放, 农业新领域的迅速扩张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农业机械化成为三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用工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生物劳动力替代技术 (化肥替代农家肥, 除草剂、免耕技术等) 的应用对单位面积用工数量的减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不是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用工数量变化情况, 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1978-1985年, 我国粮食作物用工数量迅速下降, 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1985年以后, 逐步缓慢下降, 主要是由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转移。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单位面积农机化成本历史变化情况, 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 1985以后,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农机成本不断上升, 与农业劳动工日不断下降呈现出了明显的相关性。结合没有农业机械化时的单位面积劳动力需求调研资料, 笔者认为, 1985年以后, 农业机械开始成为农业劳动力替代的主要力量。

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总用工数量历史变化情况, 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我国三大作物的理论用工量从1.67亿个农业劳动力减少到2004年的0.44亿个, 净输出农业劳动力1.23亿个。其中, 三大粮食作物通过农业机械化在1985-2004年期间减少了农业劳动力0.34亿个,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减少0.05亿个, 富裕劳动力的自然转移和机械化的捆绑转移0.84亿个。

1.2 种植业劳动力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从农业劳动力使用的角度来说, 我国的农业产业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和土地密集型农业产业。在二元经济结构阶段情形下, 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劳动力密集型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化通过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也积极地支撑了种植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业产业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桑蚕茶叶等, 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蔬菜和水果。1990年蔬菜面积6 338khm2, 2003年增加到17 953.76 khm2, 增加了11 615.76 khm2。在11 615.76khm2的蔬菜地上, 需要农业劳动力0.35亿个。假设新增蔬菜用地全部由粮食作物土地通过结构调整转化而来, 则减去粮食作物用工0.08亿个, 蔬菜地新增用工数量达到0.27亿个。1990年果园面积5 179 khm2, 2003年增加到9 436.52khm2, 新增面积4 257.52 khm2。水果面积大部分由荒地开发出来, 按每公顷571.8个劳动工日计算, 需新增劳动力0.13亿个。果园和蔬菜需新增劳动力0.40亿个。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化促成劳动力从粮食、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业产业向蔬菜和水果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 则农业结构调整就得不到所需要的劳动力, 如此大规模的农业产业调整就难以实现。此外, 在劳动力价格较低时, 我国牧业和渔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其产业发展所需劳动力也是通过农业机械化从种植业中替代出来。其中, 牧业和渔业劳动力的年均增加量分别为100万和50万个左右。

2农业机械化、农业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业资源的利用尤为有效;在农业资源有限, 农产品需求规模较大的国家, 强化农业资源的利用尤为必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的两大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由1900年的10 900khm2扩大到2003年的15 000khm2, 扩大了4 090khm2, 面积扩张了近39%;每公顷用工数量由318个劳动工日减少到191个。果园面积由1978年的1 657khm2上升到2005年的10 034.8khm2, 面积上升了506%, 而这些多数是在闲置和新垦荒地上实现的。由于农业机械在农忙季节的投入, 增强了抢种抢收效率, 提高了复种指数;由于农业机械投入减少了单位面积用工数量, 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农业闲置资源上, 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其他闲置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而保障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乌村的蔬菜产业发展为例, 2004年该村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发展冬种蔬菜。如果用人工和耕牛起垄, 每公顷需75~105d, 起垄费用高达3 075元 (耕牛费450元, 人工费2 625元) ;用起垄机, 1台1天起垄0.5hm2, 每公顷收费900元。由于起垄机起垄节约了时间, 加快了种植进度, 起到了扩大种植规模, 统一种植规范和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 使得蔬菜产业迅速发展。3年来, 该村蔬菜种植面积由6.7hm2迅速扩大到40hm2, 使蔬菜产业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3农业机械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农业机械化才是整合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市场的有力工具, 对推进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协同作用。农业区域布局的主要作用是地尽其利, 使得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促进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 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 使得劳动力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比如美国,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1969年以经营1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 仅此一项, 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 而成本降低50%~80%。

农机化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由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均作业能力, 为劳均农业资源占有的扩大提供了可能, 使得劳均农产品市场份额增加, 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生产率。譬如我国小麦理论劳均作业面积2004年比1978年上升了279.01%, 玉米上升了211.94%, 稻谷上升了386.8%, 棉花上升了194%。此外, 由于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升,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降低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对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全国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费用变动情况为例, 从1985年到2004年劳动力日工价从1.5元上升到13.7元, 上升了8.13倍;农业机械价格总体上升2.53倍, 远远低于劳动力价格上涨速度。通过有无项目比较分析, 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 使人工成本费用从56.41%下降到41.38%, 下降了15个多百分点。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农业机械化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在农业产业结构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说明了二元经济结构下, 我国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所起的历史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和国际农产品形式的变化, 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正面临着新的一轮调整。

在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和价格不断提高的情形下,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因此, 必须更加合理地发展农业机械化, 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农业科技进步关键在规模经营[N].南方日报, 2004-04-20 (2) .

[2]薛国琴.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J].农业经济, 2003 (3) :22.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8

【关键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目前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合作组织有待成熟和完善,多种经营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关的合作组织帮助解决,我市的农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发展规模偏小,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聚合效应差,联结 企业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受到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服务水平还不高,相关功能还没有发挥作用。加之我市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占据比例较低,农村二、三产业还很落后。

(二)区域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明显

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狭小的区域内进行,产业间,品种间存在明显的类同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对一些传统的产量低、品质差、市场无销路的农产品舍不得,放不下;而对一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因素盲目引进,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反而造成不良影响。这里既有市场信息不灵、供求关系不稳定导致价格和决策失误的原因,也有行政干预过多和“形象工程”、“样板工程”的引导偏差。

(三)品种、品质结构不优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市农产品的优质品率较低,面临的问题是品种不优,品质不高,大路货多,畅销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及标准化程度低等。而现阶段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等方面还是薄弱环节,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使得农产品深加工不够,规模化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没有形成

目前,我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农业的产中环节仍处于仅仅为产后环节生产原材料的地位。不仅无法分得产后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部分利润,反而是大量利润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加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自为政”,农业关联产业相互之间缺少信誉度,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向产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二、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

(一)发展质量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低质产品积压、优质产品畅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使农业发展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农产品生产经营都必须同时具备相当强的资源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农产品质量不高,己成为影响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目标。应立足于资源优势条件,依托加工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型高淀粉玉米、加工型脱毒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品种的引进改良和示范推广,实行标准化管理,无公害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测,严格按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产地和产品认定,创品牌、出精品、系列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由谷物类食品为主导向动物性食品和果菜类食品转变,转向更有利于健康、安全和享受的高档次、高营养、保健的食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与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市场变化趋势相适应,大力发展林果、蔬菜产业及其后延关联产业的生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结构体系。从种植业内部来看,在提高单产和品质,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瓜果蔬菜和优质饲草产业。

(三)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只有依托 “ 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确定农产品的加工与营销,带动优势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一批农产品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政府科技部门要给予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指导,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积极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增加销售渠道。要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财政、金融扶持方式。同时,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运销、保鲜等中小企业和中介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业链间的运作机制,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

(四)合理配置资源

结合客观实际,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加速土地经营权平稳流转,进一步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和土地资源, 克服农业生产“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原始模式,建立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 实现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新的跨越。

三、结束语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就应该提升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中得到共识和重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新农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燕,李海涛,郝跃颖.衡水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分析探讨[J].地下水,2009,(01).

作者简介

09农业结构调整 篇9

1。1 区域布局效应 针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让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更加具有合理性、实用性,这样才能为农业经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包含农业区域产业机构,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必然会影响到农业经济机构,只有对农业区域结构实现合理的调整,才能使其农业区域经济结构真正得到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规模的不断优化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结合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2 产业要素转移效益 农业经济结构一旦发生变动,必然会产生很多的现象,例如:一些部门与产业在资金、资源、人力等方面会出现收缩的现象;而与此同时,一些部门与产业会出现扩张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农业生产资源、生产要素的转移,而生产要素的主要转移对象通常四收益效率比较好,生产效率比较高的部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源的转移过后必然能呈现经济总量上升的趋势。我国农业经济中种植业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农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50%以上的比例,相对于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等所占的比例就很少。基于生产率这个角度开分析,我国四大农业部门中种植业在在生产率方面比较低,所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存在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种植业的比重逐渐下滑,与此同时其他的比重存在稳步上升的趋势。

1。3 生产化的效应 对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其实是对农业生产进行优化,针对目前不协调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而让农业各个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现象是产业结构不断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趋势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力主要是人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带来农业机械化时代,因此,目前的农业更加多样化,而且生产方式与生产活动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篇10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浅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篇11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权衡、改造和利用的过程,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误区

(一)政府指导存在误区

首先,地方政府的引导性过强。某些地方政府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使一些调整后的农业项目不符合自身经济能力,而处于低效益运转、荒置或废弃状态。其次,政府指导的连续性不强,缺乏建立走向市场的完整链条,使农民存在后顾之忧。第三,过分强调调整的主题方向,忽略逐渐培养具有潜力的非主体项目的发展,使农业结构过分单一,不能适应市场变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市场需求存在误区

第一,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往往会出现人为性、被动性和不规范性,造成不合理的需求水平和价格波动。第二,由于市场信息传播不畅,局部的短期信息易造成选择的失误。第三,由于农民自身素质的局限,不能够正确客观地分析市场信息,必然导致盲目的生产和经营。

(三)农户选择存在误区

目前,各地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农民受自身素质和其他外部环境条件影响,思想要么保守,要么盲目,对传统的技术和有保证的粮食、蔬菜、水果和畜产品乐于种植和养殖;对新兴产业,一旦感兴趣,盲目扩大规模。

农民心理上的从众意识特别强,造成某种项目或品种开始推广困难甚至半途而废,一旦推广成功,就会一哄而上,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较大阻力。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从目前来看,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比较利益明显偏低,从而导致现有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也对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带来威胁,这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开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只有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合理化的结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重构适合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体系,才能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基础。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走出农业结构调整误区的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引导功能

地方政府和部门应注重牵线搭桥、组织协调和引导,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市场规律,制定调整规划,解决各种矛盾,理顺关系,搞好宏观服务。结构调整是“效益工程”,要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收入为目的。行政指导要从项目的选择、生产、销售的全过程,发挥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首先,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的实际需求潜力为基础,确定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范围。其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体系和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多种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第三,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及销售业,增加外销量。第四,要建立直接与农户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产量、价格、库存及气象、产品质量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信息,帮助指导农民进入市场。

(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

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一是深入研究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二是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四是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地区特点建基地,规模连片建基地,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

按照结构调整的要求,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地方财政要制定宽松的适宜的政策,注意投放资金的低息和长期性,在投放上突出主体,培植特色农业的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前景好的其他项目。同时,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三是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规范土地租金,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四是做好包括基础教育和技术培训在内的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五)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

农业生产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市场风险,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发展龙头,注重产业延伸,抓好加工流通,组建营销公司,以龙头带基地,以公司带农户,使之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吸引各方资金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在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方面取得新突破。

(六)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一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工作,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提高收入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上一篇:药理学习题集下一篇:那儿风景独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