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产业前景(精选10篇)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是装备制造产业中技术密集度最高的产业,是未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高端装备制造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点。积极抢占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是发达国家谋求工业强国地位的战略重点。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并作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行扶持和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等五大细分领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目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进入高速成长期,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初步满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世界主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国家之一。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行业前景趋势分析: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需要政策的配套,也需要产业的配套。当前,政府有关部门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在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科研政策、人才政策、土地政策等诸多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前瞻网:2013-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行业需求潜力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绍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分类及特征等,接着分析了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具体介绍了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卫星制造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情况。随后,报告对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做了重点区域分析、产业园分析、政策分析和规划分析,最后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招商目标企业。
近年来,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但高端制造业仍然是这些国家发展的重点, 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金融危机后, 美国政府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提出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宽带网络和生物工程产业, 保持航空产业的领导地位, 加快发展电动汽车, 积极培育纳米技术产业等。通过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数字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模式代替传统产业模式, 以建立在更高水平的再工业化战略取得新的全球竞争优势。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涉及面宽、带动性强, 突破一类装备, 就可以带动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基础工艺的创新和突破, 带动上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制造业强国意义重大。
1 高端装备特征及主要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指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 其特征表现为一是技术上高端, 知识、技术密集, 是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集成;二是价值链高端, 即具有高附加值特征;三是产业链的核心部位, 其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现阶段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 主攻五个重点领域是高端装备产品、新兴产业装备、民生用机械装备、关键基础产品、基础工艺及技术。其中高端装备产品包括先进高效电力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及矿山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新兴产业装备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精密加工设备;智能印刷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大型智能工程建设机械;节能环保设备。
另一方面, 应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 促进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带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也是装备制造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2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紧迫性
2.1 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 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 加大对节能环保、宽带网络、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的投入, 加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例如, 美国政府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欧委会提出“绿色经济”发展战略, 新兴国家及资源大国开始进入高端领域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发展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开端, 加快了高端装备制造的战略性转移。
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已经居于全球首位, 但产业大而不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及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局面未得到根本转变, 因此, 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同时,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产业, 服务化、信息化、低碳化已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显著特征[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需要高端装备, 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也提供了重大机遇。
2.2 资源环境日益成为发展瓶颈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 资源和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传统制造业依赖能源资源、产业粗放发展的模式急需改变。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装备制造业必须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绿色制造、产品的安全性、材料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机电装备的再制造以及战略性新兴制造领域的方向发展。从提高创新能力、设计制造水平和集成应用能力入手, 围绕装备产品全寿命周期, 发展节能、降耗、环保、高效的装备制造技术和产品, 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2.3 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要靠自主创新
欧美垄断装备设计和高端制造领域。我国装备制造业主要核心技术如控制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一些高端制造装备, 如半导体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设备、深水海洋和石油装备、百万吨乙烯装置中大型压缩机、高端自动控制系统, 高速列车的刹车系统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仍需要进口。
发达国家以多种方式实行贸易限制和技术封锁。2007年6月美国开始实施的《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条例》中, 对高精度转台、五轴精密加工中心、高仿真系统等军工及高技术产业专用装备的出口实行限制。日本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精度、复合加工、五轴联动以上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和五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等产品。我国通过实施“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重大专项”, 在高端装备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但仍然任重道远。
2.4 两化融合催生高端制造
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以及所体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制造模式, 不仅直接催生了高端装备制造业, 也极大地改变着传统制造业领域。从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到现代化管理,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 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 要求装备制造业不断向高端迈进, 掌握和突破一批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高端装备, 为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高端装备。
3 高端装备发展的挑战和风险
3.1 无的放矢, 高端不高
目前实际情况是高端装备占比较小。航空航天领域企业不多, 规模较小;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分散, 配套水平不高, 延伸链条不长, 规模聚集不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有待完善;智能制造装备处于起步阶段, 数控机床等产业中低端产品多, 成线成套装备较少, 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等。如果不能做到科学统筹, 突出重点, 就可能出现发散式发展、高端不高的局面。
3.2 抓大放小, 基础不厚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一部分, 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业的依靠是相同的, 需要大批专、精、特基础产品的支撑配套。在抓整机装备的同时, 忽视“三基”建设, 高端将难以保证高质。
3.3 盲目布局, 无序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的, 是整个装备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展高端装备和传统装备产业的提升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地区产业基础差异明显, 一味强调发展高端装备, 可能导致同质竞争、无序发展,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4 高端装备与装备制造业的关联性
高端制造业与传统产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同时, 应大力促进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高端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高端部分, 发达国家的产业并不都是高端制造业,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都还一直保留着部分传统制造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传统装备制造业是就业的重要渠道, 但是传统制造业往往受制于环境和资源的约束, 生存空间正在被逐渐压缩。相比之下, 通过应用大量高新技术, 特别是抓住两化融合的机遇, 通过实施如《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等提升计划, 绿色、高端、高效、高质的传统装备制造产业仍然具有强劲的生命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所产生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对传统产业提升改造, 将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5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思考
5.1 立足高端、重点突破
高端装备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对装备制造业和国民经济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应抓住高端装备高技术含量、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技术先进, 以及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服务等两化融合的高端特征,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 区域带动作用强, 成长潜力大, 竞争力强, 能够实现出口或替代进口的装备, 积极抢占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和传统制造价值链的高端。
5.2 科技创新是关键
推动装备产业走向高端, 必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形成发展新优势。开发研制一大批具有高水平、高质量、高附加值、成长潜力大、竞争力强高端装备产品, 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优势企业, 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服务机构, 发展一批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和技术领军人才。目的就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推动装备制造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转变, 实现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产业, 存在的成套性强、技术难度大、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难题。因此不仅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 也需要系列创新政策的支持。
5.3 发展高端装备须兼顾传统制造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的时间完成了现代工业化, 使装备制造业走入高端时代, 而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传统制造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用现代制造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使其加快转型升级, 也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之一。只有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才能抢占传统制造价值链的高端和全球生产体系的高端, 实现装备产业的整体战略升级。
一方面应依托国家产业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航空航天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现代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化仪器仪表、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等重大技术装备;另一方面, 应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 促进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带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5.4 以市场为导向
应以市场竞争为动力, 以经济建设的需求为导向, 依托重点工程,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夯实产业基础。以市场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 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国内市场。
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尊重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培育重点产业, 加快形成产业优势,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
5.5 因地制宜、有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际情况而确定的。为掌握发展主动权, 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先重点发展先进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等, 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过程。
从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来看, 各地行业发展的规模、重点、优势、阶段各不相同, 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差异明显。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与当地发展的现状相适应, 明确区域自身装备制造业的高端, 立足当地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 有所为、有所不为;壮大优势产业, 形成特色经济, 实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合理规划, 重点突破, 着眼于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协作体系。
6 结语
高端装备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领域, 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装备产业相辅相成, 发展高端装备能够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需以市场为导向, 因地制宜, 兼顾传统, 夯实基础, 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行业洗牌高端产品优势明显
刘家强表示,“从2011年的形势来看,棉纺机械形势不是很乐观,棉纺成套设备销售情况也不乐观。在纺机企业中生产中低档水平的产品企业生存面临危机,急需转型,但在新兴领域的开拓上仍有诸多不利因素。”从目前遇到的瓶颈来看,刘家强认为,首先关注点是在棉纺行业,棉纺行业前几年爆炸式增长,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用工问题、能耗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以及出口问题,棉纺行业不是很景气,棉纺装备的销售受到较大的冲击,销售下滑严重,企业订单普遍不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并且下降幅度较大。进入3月份以来,去年同期基本能够保持半年订单合同已经签订,今年第一季度的订单也很难保证。其次,从纺织机械中低端产品来看,中低端机械产品明显退出市场,销售情况更加严峻。以经营普通纺机产品为主的企业很多停工半年以上,甚至退出市场,纺机行业出现大洗牌。面对新兴领域的装备,虽然具有市场潜力,但刘家强表示纺织机械市场的开拓也仍然存在不利因素,对高性能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产品开发上开发能力不足。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纺机行业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零散,市场开拓能力比较滞后。另外,刘家强还提到,之前大家普遍把目光投放在销售情况较好的服装和家纺机械产品上,实际上,产业用纺织品的机械装备企业的量比较少,都由企业自身来承担科技改造和设计定制,由于量上的限制,对后道形成制约。
在诸多危机的背后,刘家强强调我们还应该看到,纺织机械行业的诸多亮点。首先,高性能的纺织机械用户需求量旺盛,包括棉纺成套装备、织造机械,但由于用工问题、效率问题、能耗问题等原因,领头企业产品的水平比较先进,满足了纺织企业改造的需求,企业的市场份额在提升。化纤长丝领域今年的形势比较乐观,装备水平提升以后能够为产业链后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化纤长丝原料和加工手段。其次,产业用纺织品后道市场增长点明显,带动了纺织机械的销售增长。在我国的纺机企业中,处于市场尖端的高水平企业运营良好,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走出了长期依赖低价竞争的弊端。同时,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非常明显,2011年是纺织机械设备进口最高的一年,我国纺织行业对高性能纺织机械设备的需求市场不断扩大,纺织企业继续提升技术装备的水平来解决严峻的用工问题,这无疑推动了我国纺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水平提升。长期以来对我国纺机企业形成较大压力的国外纺机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纺机企业经过竞争,在我国纺织市场剩下的是几家最顶端的纺机企业,中低端企业也被逐步挤出国内市场,这对我国纺织市场来说也是利好因素。
把握中高端重科技创品牌
针对行业的发展形势和特点,刘家强强调,《意见》中最重点的部分即明确了“十二五”纺机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意见》中指出首先,积极推进纺织机械行业结构调整。提高纺织机械行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突破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制约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规模化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总体设计、成套能力和系统服务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总承包商),促成一批专业分工明确、特色突出、配套制造能力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
第二,发展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装备、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技术装备、高性能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等高端纺织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大毛麻丝等天然纤维纺织机械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重点发展8类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加快50项纺织机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广38项纺织机械先进适用产品和技术。
第三,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改革和改进创新机制,以纺织行业的需求和科技进步为引导,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链,建设新型的创新联盟组织;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
第四,提高纺织机械行业制造工艺水平。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机床数控化率;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提高精密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应用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第五,提升产品可靠性。加强可靠性工作的推动力度,提高行业、企业对可靠性的认识。企业决策层高度重视,推动从产品设计、制造、外协、外购、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全方位的可靠性提升;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行业积极组织制定主要产品的可靠性评价技术规范文件,开展可靠性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推动第三方的可靠性认证。
第六,发展和稳定人才队伍。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通过选拔、教育、培训、实践和引进等方式,稳定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全局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领军人物、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打造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形成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领军,一线技能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队伍。
第七,提高品牌价值。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走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以科技领先、精良制造为基础,推动品牌价值的提高;加强在展览会、研讨会、技术交流活动等的形象展示和扩大影响,树立企业和产品的品牌效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优秀企业和产品的品牌价值。
第八,建立健全行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技术创新体系、标准制定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好行业科技服务平台:依托行业协会和各种国内展会,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及时、准确发布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完善行业运行预警机制,建设好市场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统计部门、相关行业和企业信息直报系统,建设好行业信息服务平台。
机械子行业评分——高端装备各行业最具发展前景
得分较高的子行业包括(按得分从高到低):
海洋工程:海工装备长期高增长趋势确定:
1、油气开发向深海转移的高确定性;
2、海工装备建造向中国转移的确定性;
3、海工装备高壁垒与高附加值性。但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需关注率先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对生产效率和精度要求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行业(包括自动检测、自动装配、清洗过滤、物流搬运和自动化生产线等)将充分受益。目前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40%被应用于汽车行业,未来下游应用将逐步拓展到轨道交通、电力、化工、医疗等行业。国外厂商占到市场的70%以上,我国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大。
中高端数控机床:我国经济型数控机床已处在快速成长期,中高端数控机床尚在导入期,中端数控机床国内品牌占有率不到30%,高端不到2%,进口替代空间广阔。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母机,高端数控机床将最先受益于国家高端产业振兴。
智能控制系统与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以及航空装备、卫星等高精尖领域的智能控制系统。我国工业自动化率较低,自动化仪器仪表产值占GDP比重仅为1.1%,低于美国90年代4%的水平。随着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下对工业生产过程检测、控制、优化等精度的提高,我国工业自动化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外厂商占到市场的70%以上,高端领域达到90%,我国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大。
农业机械:农机行业处于成长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0%。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机械化率提升和农机扶持补贴政策长期向好,将确保行业稳健增长。
煤炭机械:煤机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机械化率为65%,综采化率为44%。细分行业龙头显现,成套化设备将是行业发展趋势。
新增产能、设备更新升级和机械化率、综采化率提升三大因素推动煤机行业需求稳健增长。
拉菲领跌高端葡萄酒市场后,各区域高端葡萄酒市场现罕见大跌。但福州高端葡萄酒市场仍较平静,仅有小部分品种的价格跟跌,跌幅仅10左右。但高端葡萄酒市场发展前景仍被业界看好。
福州高端葡萄酒市场较为平静
福州某商场销售人员表示,自去年下半年来,部分拉菲品种的价格出现下调,不过幅度不大,仅是几十元至几百元,像卖2万多元的仅降了800元左右。“在福州大拉菲的量很少,卖的多是小拉菲,小拉菲售价几千元,比较稳定。”福州鑫淼贸易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像2005年、2006年的小拉菲近一年售价基本在八九千元,没有大的变动。麦德龙福州仓山商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小拉菲有10左右的优惠,而在广州、宁波等地,一些拉菲产品价格下跌了两三成。业界分析认为,相对于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福州的葡萄酒投资氛围还不是很浓,顶级红酒在福州的需求量比较小,所以福州市场对外围价格暴跌不太敏感。
餐桌上高端葡萄酒呈逼退白酒之势
近年来,随着以汽车及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拉动以及持续的技术升级改造,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从传统的机械运输功能发展到自动化智能输送的水平,智能输送成套设备主要应用于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行业的焊装、涂装、组装和总装全自动生产线,并可广泛农业机械、家电、烟草、仓储物流、机场物流、摩托车、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
由于智能输送成套设备主要服务于工厂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其市场供求情况与下游主要应用行业的产品供求及投资额等有密切联系。目前,智能输送成套设备在汽车、工程机械两大行业应用最为普遍,其销售收入占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市场总规模约为40%。据统计,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在的市场需求量为132.19亿元,在“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预计到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市场需求量将达到479.13亿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见表1)。
除汽车、工程机械行业外,智能输送成套设备还被大量适用于农业机械、家电、化工、烟草等行业。根据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市场销售数据统计整理,截至20,该行业市场需求结构如下图1所示。
一、智能输送装备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已达18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产销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十二五”末,全球汽车年产量将达8300万辆,保有量达到11.7亿辆;中国汽车产量保守估计,将达到2500万辆,其中乘用车比重约为81%,商用车比重约19%,出口400万~500万辆,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预测:中国乘用车2010-年均增长率接近10%,20年度需求量2583万辆、保有量22627万辆。长期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年度需求量将达2924.5万辆,2030年将达3523.3万辆。
虽然我国汽车产销保持全球第一,但我国汽车的保有量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公安部交管局所统计截至209月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有7000万辆,低于日本的7500万辆汽车保有量,约相当于美国2.85亿辆汽车保有量的四分之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28辆。而中国目前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52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汽车保有量约是1.56亿辆。
另外,新能源电动汽车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也将实现规模化应用。根据工信部牵头制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的1月征求意见稿的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产业化方面,中/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占乘用车年产销量的50%以上,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长带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快速增大,在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达到524.5亿,预计到20汽车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达到1840.05亿元(见表2)。
汽车行业固定资产增长的同时,促进了智能输送装备业的持续发展。汽车及工程机械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约占50%;据抽样调查智能输送成套设备的投资约占设备投资总额的12.5%,从而可推算出汽车行业中智能输送装备的市场需求量(见表3)。
二、智能输送装备在工程机械行业中的应用
智能输送成套设备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主要解决各种生产线所需智能化、自动化、成套化的升级。智能输送装备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的市场需求量,也随着工程机械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繁荣下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 2010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总产值将达到4000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依然向好,将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预计到年总产值将突破9000亿元,年均增长率可达17%。
工程机械行业中十二五规划的固定资产投资是行业驱动力。工程机械行业过去十年的产销平均增速为20.07%,根据行业的“十二五”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行业平均增速为17%以上,龙头公司的年均增速为20%-30%。工程机械销售额约占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1.5%-2.5%,这是未来20年工程机械行业继续稳固增长的最有力保证。“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在交通运输上的资金将达10万亿元,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带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据统计,工程机械行业在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为321.49亿元,到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1226.37亿元(见表4)。工程机械行业固定资产的高速投资,也带动智能输送装备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智能输送装备业的市场需求量约为20.09亿元,到2015年时市场需求量预计达到63.77亿元(见表5)。
三、智能输送装备在其它领域中的发展
智能输送装备除在汽车、工程机械领域中的应用外,在农业机械、家电、烟草、仓储物流、机场物流、摩托车、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等其它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2009年我国智能输送装备行业在其它领域中的市场需求量约达到80亿元,并且随着智能输送成套设备适用类型不断的完善、与其它各领域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各领域的市场需求也会逐渐增长。预计在2015年,智能输送成套设备在其它领域的市场需求约达到300亿以上(见表6)。
100G市场格局变化非常迅速
在本届光博会上, Ovum资深分析师Karen Liu对记者表示, 100G产业发展非常迅速, 同时整个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5家供应商加入这个市场角逐中, 其中还有不少OEM厂商。从整个市场格局来看, 华为、阿尔卡特朗讯、Ciena进入市场较早, 虽然三家的市场份额被后来者逐步稀释, 然而其仍占据一定的领先优势, 其中华为从2012年第二季度跃居市场第一的份额, 目前华为占据了30%的市场份额, 其他几家领先厂商的份额在10%左右, 第二名的竞争则处于胶着状态, Infinera刚刚超过阿尔卡特朗讯排名第二, Ciena和Cisco则紧随二者之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中兴通讯目前排名第六位, 其市场份额扩张非常迅速, Ovum预计后续其市场份额将跃至10%, 进入第一梯队。
系统设备商对于100G市场的热捧, 也激发了下游光器件商的热情, 三菱电机、光迅科技、旭创等国内外光器件厂商都已开始布局,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将带动100G等高端光器件产业的发展。
运营商投资放缓引发产业危机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固网建设的投入在减少, 而作为光通信下游的光器件商、线缆厂商等都带来了较深的影响, 一位厂商专家透露, 今年上半年国内线缆市场的需求量处于平稳状态, 与去年的大幅增长仍有较大的距离, 这种情况促使厂商对于运营商的未来固网投资也颇多疑惑。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坦言, 中国电信去年上半年就花完了整年的投资, 而下半年已经开始透支今年的固网投资, 而且由于固网的投资收益有限, 中国电信也削减了50亿元的投资, 造成上半年投资放缓的直接原因在于预算已经花完。他进一步透露, 中国电信明年的固网投资将会进一步减少。
虽然目前宽带中国战略已经出台, 但是并未有实际的利好政策出台, 尤其是政府将不负责对宽带建设的财政补贴, 这进一步增加了运营商的建网压力, 即使是宽带中国战略中对于后期FTTH用户数的发展目标, 对于运营商而言也无太大指导意义。缺乏直接性的扶持, 宽带中国战略恐仍将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期待积极的财政支持
一位线缆厂商专家指出, 宽带中国战略的出台, 仅仅是从政策上出台了指导性意见, 关键在于落地实施, 此前工信部推出的光纤到户的相关入户规则以及住建部所发的政策条文都未取得实际效果, 甚至运营商在推进FTTH时的难度进一步增加。而产业层面, 业界对于宽带中国战略的期盼不仅在于国务院的政策引导, 更希望能够推动产业取得实质性发展, 如果没有实际的财政补贴, 运营商亦不会增加建设投入, 整个产业仍将继续以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演进, 宽带战略是否出台亦无太大意义。
宽带中国战略中对于各个层面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政策, 但目前仍无下文, 而对于其中惟一提及财税补贴的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 一位厂商人士指出, 此前的运营商村村通工程即属此类, 农村市场毕竟需求有限, 且难以形成大规模建设, 真正的主导市场仍在城市地区, 其中的政策利好亦寥寥无几。
2011年1月,沪深两市都出现了下跌,但同期伯乐奖的参赛选手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前100名参赛选手的平均组合收益率为8.96%,前10名则达到了23.67%。排名榜首的选手提名的上市公司组合收益率达到了惊人的45.71%。
经过统计可以发现,收益率靠前的个股多为机械制造、交运、建材等。节后的A股市场暂时还难以找到明显热点,行情仍体现为结构性特征。
在提名的个股中,高端装备、水利等题材个股被选手看好,也是在1月份表现较好的板块。
晋亿实业(601002)有4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提名理由是高铁概念股。高铁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的重点发展项目,资金的供给是有保证的,收入也是稳定的,2011年将是公司业绩的拐点。
*ST黑化(600179) 有1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翔鹭石化借壳上市后,*ST黑化主业也由原先的炼焦和煤化工变为精对苯二甲酸(PTA)产品的生产销售。借壳方翔鹭石化年产9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为世界最大的PTA单线产能。
安徽水利(600502)有4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公司受益水利投资增加,另外受益保障房建设。安徽是我国水利投资第二大省,公司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河流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已成为安徽省水利系统和建设的龙头企业。
科力远(600478)有1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提名理由包括:“泡沫镍—单体电池—动力电池”产业链较完整,未来泡沫镍业务有望持续改善; 2011年新能源动力汽车市场有望加快发展,对镍氢动力电池需求也将快速增长。科力远镍氢动力电池完成测试后,将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对公司2011年业绩开始贡献利润。
中船股份(600072) 3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提名理由是:高端制造题材,航母主题不断刺激。公司实现业务转型,发展船配件业务,该业务盈利能力强,市场容量大。
中国北车(601299)有6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提名理由包括:公司是中国产品系列最齐全、技术水平最先进、研发制造能力最强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公司毛利率进入上升通道,订单进入交付高峰期,具有估值和市值比较优势。预计2010~2012年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为0.24、0.41、0.55元,目标价10元。
葛洲坝(600068)有6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提名理由包括:水电、水利投资提速,未来规划规模巨大,在投资期建筑类公司受益将最明显。葛洲坝是水利、水电建设的龙头公司之一,在手的订单确保未来3~5年高增长。
巢东股份(600318)有1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公司为安徽区域性水泥企业,巢东集团在此前的股权转让中将公司股权转让给昌兴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安徽海螺水泥,以此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并借鉴好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公司持有安徽巢东矿业高新材料公司股权,该公司主营凹凸棒石粘土及其共生矿物产品的加工、销售、利用。凹凸棒石是一种世界级的稀有矿产资源。
轴研科技(002046)有1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提名理由是看好公司还存在进一步资产注入的可能。公司在航天特种轴承生产方面拥有垄断地位,公司其他高端产品,如精密机床轴承、陶瓷轴承和数控电主轴也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钱江水利(600283)有1名研究员提名该公司。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保障和提升的发展模式。总部经济具有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五大效应,可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服务能级,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的研发、营销总部机构,支持国内外零售企业在宁波设立区域总部、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培育一批总部型民营企业”,就是要求将总部经济发展提高到新高度,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历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工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意见(试行)》等扶持政策,总部经济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宁波已跻身35个主要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第二能级。但是,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宁波是较早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城市之一,总部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对总部经济的认识还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高度不够,对总部经济发展未能提升到区域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度;二是认识不够全面,对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统一认识,过度强调世界500强或国际分支机构的引进,忽视了国内总部企业引进和本地民营总部的培育。
(二)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空间有多大、平台有多大,决定了总部企业数量有多大和质量有多高。宁波市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以来,有力地推动了东部新城、杭州湾新区、南部商务区等一批功能平台的建设和投用,拓展了总部经济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在部分功能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整体规划不足、推进速度较慢、功能培育滞后等问题。
(三)产业支撑有待进一步增强。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支撑。目前宁波服务业体系中,商贸、物流等流通性领域的服务业占很大比重,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涉外法律、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此外,宁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不足,吸纳和培育人才的载体和平台少,导致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和专业性人才总量不足。
(四)政策扶持有待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是推动总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区域间竞争的重要筹码。宁波市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部经济扶持政策。但相对于杭州、南京等同类城市而言,出台时间晚、扶持力度小。以杭州为例,早在2007年7月,杭州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并且不断出台后续的优惠政策。此外,各县市区还没有及时跟进相关配套政策,影响政策效应的发挥。
(五)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属于总部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也是决定总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宁波市在政府服务、公共配套、基础教育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对公共服务具有更高的要求,如个性化服务、发达的通讯技术、高层次人才以及优质的卫生教育资源等。
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为构筑“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联合中西部、连接海内外”的总部经济发展体系,努力形成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城市格局,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尽快成立总部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切实承担起总部经济发展的规划决策、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作用。各县市区也要相应成立推进机构,配齐人员力量,形成工作机制。制定发展规划,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明确界定总部企业,制定总部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宣传力度,运 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资源,统一全市上下对总部经济的认识,宣传总部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构筑功能平台。以“十二五”规划实施为契机,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依托,着力建设一批规划水平高、配套设施全、集聚能力强的基地。突出东部新城龙头作用,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总部或地区分支机构,集聚国内外知名国际贸易和航运物流龙头企业,努力打造“三大中心”。强化南部商务区功能培育,引导和鼓励宁波及周边地区民营企业总部入驻,打造先进制造业总部基地。
(三)优化产业环境。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依托其自身以及周边地区产业的不断进步和转型,由产业进步带动企业价值链的提升和分离。着力培育大企业,立足先进制造业、流通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管理创新力度,加快对外扩张步伐,努力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市场结构优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法律、审计、会计、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促进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物流等产业发展,研发设计总部企业统一经营管理需要的软件产品,实现企业经营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适时、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
(四)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个产业政策中关于总部经济的 相关条款,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要尽快出台符合区域特点的实施意见和细则。统筹使用总部经济专项资金,强化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优先鼓励和扶持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积极保障总部企业用地需求,在实施土地“招拍挂”方面,适当增加准入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要求,在符合工业用地结构调整有关规定基础上,允许企业利用原工业用地改造升级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利用村级发展留用地开发建设总部大楼。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
各区(市)发展改革局,市北区服务业局、四方区服务业局、开发区服务业局、城阳区财贸局、即墨市体改办,市保税区经济发展局、市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委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发展集聚区,是我市贯彻“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对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快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建设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战略部署,加速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振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高端产业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围绕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高端产业基地,以高端产业园区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端项目建设和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发展体系,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引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
2.战略定位
高端产业代表着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是产业价值链中前端和后端价值增值最大的环节,以及生产制造环节中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的生产与制造等高增值环节。具有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优势,能够大幅度提升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高端产业发展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海洋特色,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为先导,发展以金融业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以海洋、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和以汽车、机车、造船、海洋工程、能源和环保装备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目标任务
——到2012年,通过加快高端产业园区建设,吸引高端要素聚集,促进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骨干项目落地,优化和提升我市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高端化聚集发展,打造半岛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4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5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11%以上;金融、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
——到2020年,进一步形成区域资源集成和产业高端发展优势,使青岛成为辐射半岛、局部辐射全国和部分节点国际领先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二、高端产业发展方向
4.高端服务业
——金融。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引进区域性金融管辖机构,发展资产证券化、票据交易、离岸金融等新业务及衍生产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
——科技信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现有科研院所,以不断满足高端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打造支撑作用突出、与产业密切结合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外包,建设数据中心,打造青岛信息港。
——物流与创意。发展海港、空港、陆路物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物流信息化及信息网络服务为重点,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基地。以创意和创新为突破口,发展以设计为主的创意产业。
5.高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高世代TFT—LCD及液晶模组,芯片设计与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电通信、射频识别(RFID)应用等。跟踪研究汽车电子和光电器件。
——生物工程。重点发展微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生物酶、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生物制品;发展海洋药物和生物医药,促进一批生物基进入产业示范,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和海藻化工。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生物材料、能源环境材料以及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海港和海防建设等领域需要的新型材料和用于表面防护传统材料的新型粉体材料等。
——新能源。重点发展LED等高效照明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开发利用生物能源、海洋能源和风能。促进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6.先进装备制造业
——海洋工程装备,培育引导研发、制造、应用示范企业形成产业联盟,重点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及配套设备。发展海洋油气、深海采矿、海洋探测等海洋工程设备及特种船舶和配套产品。
——交通运输装备。突出发展中、高档乘用车、商用车及汽车发动机和汽车电子等关键零部件,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城市轨道机车等新型机车,发展机车自动控制系统和车体材料;发展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化学品船、高档游艇等整机和中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机械等关键零部件。
——能源装备,围绕国家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发展新型汽轮机、兆瓦级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垃圾发电等发电装备和辅机,大型变压器、电线电缆等输配电装备。
——橡胶轮胎制造装备,重点发展数字化橡胶密炼系统、子午线数字化成型、异戊橡胶生产、网络化轮胎检测输送线、轮胎成型柔性制造成型系统、生产过程信息采集等关键装备。
7.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抓住设计、制造、管理、流通四个环节,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工艺装备和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发展网络家电、数字视听等新型消费电子产品,推动家电产业升级,大力改造提升纺织、机械、化工、冶金、建材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三、发展高端产业的突破口与着力点
8.提升园区功能,增强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
—— 加快高新区建设。创新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实现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的有效聚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高端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打造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区、科研成果转化先导区、科技资源统筹协调区。抓好中科院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高新区
创业中心和企业加速器、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产业企业和大项目,打造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海洋科技、节能环保为主的高端产业群。——打造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基地。以胶州湾西海岸、南以洋河为界、东临大沽河和胶州湾区域为核心,按照“ 生态为本、产业先行、区域协调、功能复合、设施完善”的指导思想,强化生态保护、生态保育、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建设以半导体照明和显示产业为主的,集先进制造业、科技研发、休闲旅游、高端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新城,进一步拓展青岛城市发展空间,促进环胶州湾产业集聚和升级。
——打造李村河两岸产业调整示范区。北岸依托铁路青岛北站,以培育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围绕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物流基地。培育引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关联产业,推进海洋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形成拥湾发展新的增长点;南岸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在橡胶、化工等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建设青岛科大橡胶文化博物馆和综合研发信息服务中心、孵化培育中心、创业服务中心、营销交易中心、总部经济中心等五个中心,形成以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为核心,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材料、助剂、设备、技术、软件、贸易为一体的中国橡胶谷。
——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用地性质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拓展生物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中试基地、产业化孵化基地、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海洋生物联合研究平台、动物繁育养殖实验中心、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基地等,增强聚集服务功能,吸引项目和企业聚集,推动海洋生物和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
——打造半岛高端服务业中心。支持国内外金融企业来青设立地区总部及后台业务,引进一批实力较强的创业投资机构,拓展区域性资金运作、客户服务、数据备份等金融服务功能;引进和培育信息和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提高服务层级和水平,增强对半岛地区高端产业发展的支撑功能。
——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综合竞争力。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项目,建设集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国家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以满足上汽通用五菱30万辆轿车项目、35万台微型车发动机项目及上汽通用出口轿车基地配套需求为契机,打造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研发、销售、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以重大成套装备为主攻方向,加大培植力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能源环保装备、橡胶轮胎制造装备,提高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
——打造环胶州湾现代物流基地。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发挥前湾保税港区的作用,加快空港和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完善海港、空港、陆路物流系统,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系国内外的现代物流基地。
9.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有利机遇,积极吸引各类投资,滚动抓好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影响带动较强的高端产业项目,以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和功能区建设,形成高端产业新的增长点,提升高端产业发展活力和集聚带动能力。近期重点抓好70个左右高端产业重点项目(附件一)。
10.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融入全球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各类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集中,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域内企业与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着力培育一批拥有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的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11.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发挥我市在海洋、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科技优势,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高端产业发展最
具影响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十个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制定技术攻关路线图,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引领和支撑全市高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附件二)。
1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
依托我市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吸纳和承接各类高端资源,增强研发创新功能和高端服务功能,在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研究探讨产业链的跨区域发展的方式和重点,合理定位功能分区,实现城市间空间有机聚合,提升与半岛其他城市的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
13.争取国家资源
争取国家在我市设立海洋科研成果交易中心,成为国家海洋高技术发展中心;争取国家高端产业重大项目布局青岛;争取更多国内外有影响的高峰会议和主题论坛在我市举办;统筹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高端产业发展。
四、促进高端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4.制定高端产业发展引导目录。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围绕我市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高端产业产品引导目录,引导科研单位和企业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实现高端产业发展新突破。
15.加强定向招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区域招商和产业招商,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高端产业和产品。发挥区位优势,开展与日韩等国的深度合作。推进与中央企业和外地大企业的合作,扩大与国内重点区域的协作,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
16.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市委、市政府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引进一批高端研发机构,聚集一批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发展领军人才;通过大专院校、专业培训、企业代训等多种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7.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围绕高端产业发展和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要求,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虚拟创新体系”,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高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以购买技术、并购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等模式,实现核心技术的再开发、再提高。
18.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施产学研合作引导计划,推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快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19.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研究制定《青岛市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决定》。抓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体系。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国家政策优惠外,市政府建立的政策性担保基金、科技专项资金、企业发展基金给予重点支持。
2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进出口、政府采购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传统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21.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企业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全方位、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高端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外贸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鼓励和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
22.完善科技兴贸扶持政策。制定稳定出口的系列政策,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完善《科技兴贸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扩大出口,鼓励流通型外贸企业设立出口产品研发、设计、检测机构。
23.支持服务外包发展。抢抓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利用服
务外包专项资金扶持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拥有自主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培养一批熟悉服务外包业务、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技术管理人才;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国际资质认证,扩展服务外包领域和范围。
2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财力优先安排高端产业聚集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改造;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25.制定土地优先供应政策。对重大科研项目建设和知名科研机构落户青岛,在土地供应价格上给予优惠;对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时给予通盘考虑;对高端产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供应计划。
26.完善创业风险补偿机制。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研究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支持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种子期、起步期高端产业项目。
27.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城市教育、医疗、交通、安全、市政环境等服务工作,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精细化、信息化与人性化管理,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8.建立高端产业推进协调机制。在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委员会的领导下,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主持,定期研究全市高端产业发展战略和重大举措,统筹解决高端产业发展中的土地、规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29.完善目标责任制。制定青岛市高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高端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区市和部门,形成工作合力。
30.加强监督考核。按照高端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建立评价体系和督查制度,加强对区市、部门任务落实情况、工作创新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的调度和督查,加强工作绩效评估。
【高端装备产业前景】推荐阅读: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06-05
铁路装备产业发展现状07-11
高端红酒活动11-28
打造高端服务品牌06-12
高端品牌策略营销09-20
国内高端医疗分析10-16
高端餐饮策划方案12-07
高端活动策划方案06-20
高端年会邀请函10-06
高端个人金融服务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