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结构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作文指导结构(通用8篇)

高考作文指导结构 篇1

一、常规结构方法

1.记叙文结构比较灵活,开头、结尾、过渡,都有一定的讲究。如开头的方式有:开门见山式、设置悬念式、气氛渲染式、环境描述式、结果交代式等;结尾的方式有:呼应开头式、议论抒情式、自然结束式、戛然而止式等;构思的方法有:欲扬先抑法、埋下伏笔法、正反衬托法、虚实相应法、误会巧合法、设置悬念法等。

2.议论文结构一般有引论——本论——结论。引论的方式有:揭示论点式、引用名言式、设问启示式、叙述事实式、对比争议式、描述靶子式等;本论的方式有:分论点并列式、层层递进式、正反对照式;结论的方式有:卒章明志式、问题启发式、希望号召式等。

3.说明文结构一般为“总分总”或“总分”“分总”式。说明对象不同,说明展开的方式也常常不同。如动态说明常用时间顺序,静态说明常用空间顺序,事理说明常用逻辑顺序,可以用因果式、分类式、比较式、层进式等方式说明。

二、创新结构方法

1.片段结构

文章在结构上由看似独立的几个片段又能围绕同一主题而展开。

这种片段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结构自由,可以避免起承转合,平铺直叙,使写作更为便利、容易;各片段相对独立,但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描述人物、事件,表达主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更为自由灵活。

如作文《大自然三章》就是以片段结构的形式,将自然中的“鸟的心事”“蓝天的担忧”“鱼儿的规劝”的感慨组合成文,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望。

2.借用文体

写话题作文时文体不限,这时借用一些特殊的文体表现主题,往往能出奇制胜。这些特殊的体裁包括某些文学体裁,如小说、寓言、戏剧、童话、杂文等;某些应用文体如讲演稿、书信、日记、采访录、调查报告、现场演播、新闻报道以及某些领域内所专用的文体,如医疗诊断书、说明书、广告、调查报告、判决书、招标书等等。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擅长来选择文体,扬长避短,取得创新的效果。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均因结构有新意,被评为满分作文或一类作文。

例如广东省一位考生以猪八戒奋不顾身下井救小孩为被评论对象,让代表社会上种种不正确名利观的“嘉宾”一一亮相,以现场演播的形式演绎主题。作者设计的现场为“敢讲敢说”演播室,主持人为“崔人进”,主题为“猪八戒能否得感动心灵奖”,“嘉宾”为“感动评委会成员、八戒亲友团、各界代表”,还特别注明“唐僧师徒亲自出席,高老庄乡亲组成了亲友团,嫦娥作为评委出席”,开始时还“先看大屏幕”,作为现场演播的程序都出现在文章中,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读后,我们仿佛置身于电视转播现场,被文章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所深深吸引。

3.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就是对人们熟悉的经典故事进行改造,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再创作、加工,即对原故事进行改写、续写,或者借用历史人物、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生活的内容和主题。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取材便利,方便构思,易于出新;可以起到借古喻今的效果,使文章显得轻松、风趣。

如《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一文,作者将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加以改造,构思颇为新颖、巧妙。湖南考生写的《西游记后传》,作者将西游记进行了一番续写与改写,演绎了师徒四人取经的离奇故事,文章把大唐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唐玄宗没有读取回来的.真经,故事新颖,立意深远,实在是一篇绝妙的佳作。

4.特殊的视角

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表达主题。特殊的视角是指普通人以外的特殊人物,或者动物、植物等人类以外的事物的视角。另外,还可以选择多主体视角,比如一个故事设几个主人公,每个人都站出来表述这个故事。采用特殊视角可以使文章达到新奇的效果,造成一种新鲜感,使描写不落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广东的一位考生写的《月光下的一只孤老虎》一文,作者采用特殊视角,以一只老虎的口吻自述悲剧,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关注。贵州的一位考生写的《给地球人的一封公开信》一文,作者采用特殊的视角,以特殊主体——外星人的口吻叙事议论,表明对人类破坏环境的尖锐批评。

5.镜头式结构

有些作文材料并不新鲜,但一些聪明的同学能借助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镜头组合、画面切换以及画外音等形式来展示作文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章往往因形式的新颖、结构的巧妙而平中见奇,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题为《生活中的亮点》的作文:文章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剪切生活中四个镜头来表现“亮”。作者将生活中的四个场景,分别标示出地点(小巷中——街头——商店中——回家路上),就像一部电影剧本,新颖的结构形式,给人以全新的感觉。镜头式结构,往往能减少过渡及铺垫文字,有利于集中笔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从而使文章主题更集中,节奏更明快。

6.问答式结构

以“提问”和“回答”来组成文章,新鲜别致。其中的“问”实际是作者的提问,组成文章的纲目;其中的“答”,就是文章的主体,这样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互问互答,也可以设计成自问自答。

比如,题为《挫折四问》的作文,作者以四问四答的形式布控全文结构,“挫折是什么”“挫折真的存在吗”“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里”“挫折给我什么启示”四个“问”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使得文章结构井然,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7.一线串珠式结构

面对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串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某个人,可以是某一事物,可以是某一事件,也可以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或者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高考作文指导结构 篇2

一、起, 起笔

起, 起笔, 即是开头, 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 无论你选择哪种文体, 开头都要摆出你的观点或看法。即, 开头要解题, 点题。如果是命题作文, 开头直接摆出自己的观点;如果是材料作文, 开头一两句话概括完材料, 提出自己的看法。 (开头压缩在三、四行内, 控制在七八十字内适宜。) 如果还有其他话说, 请放到第二段, 补充说明。

为什么非要这样呢?因为老师们都希望改卷时第一眼能够看到你的观点。就像我们做论述类文章的思路题, 总希望开头就看到作者的观点, 这样容易解题。

江苏省多年未考材料作文, 2013年高考出了道新材料作文, 虽然材料难倒了众多考生, 但是开头一样很重要, 不要穈嗦, 概括材料,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然后一句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列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例一:平庸是麻痹自己的毒药。接受平庸、自甘堕落的人只能落入市井, 与庸碌之辈为伍, 和麻木之人同流。因此, 我们要拒绝平庸。 (命题作文, 稍稍解题, 即提出观点。) 《拒绝平庸》

例二:贾平凹说:“人的一生, 苦也罢, 乐也罢, 得也罢, 失也罢, 重要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明月。”贾平凹话中的明月说的不就是我们心中闪过的微光吗? (2012上海卷高考作文) (开头引用很好, 是一大亮点, 如果没有也没关系, 开门见山, 言简意赅也很好。) ;穈《切不要管中窥豹》开篇:郑板桥的书法非隶非楷, 单个字看歪歪斜斜, 整体看却错落有致。可见, 局部并不能代替整体, 若我们只关注局部就可能忽视整体的美。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 也不能管中窥豹, 而应当用全面的眼光做出一个公允的评价。

【开篇特点】概要引述作文材料+评析点出中心 (以“可见”句过渡) 十论点 (针对评价人立论) (2009上海卷高考作文)

以上列举的是议论文的事例, 如果是记叙文呢, 则开头要简单交代清楚事件, 同时尽量设置一个引人阅读的悬念。如2008年高考优秀作文《好奇心》:一本厚厚的书, 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河南高考优秀作文《明天一定要记着开窗》:远远的我望见一个粗笨的身影倚在墙上, 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 费力地用一竹竿挑着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 又是她在为我开窗, 我的眼睛湿润了, 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二、承、转, 即承接和转折

开头的观点已经摆出, 下面的内容要分成3-5段。记叙文要有曲折性 (转) , 写两件事。详略有序, 细节描写突出。记叙文中“对比”要充分的应用。记叙文的过程重在前后的对比, 即曲折, 这样故事有吸引力, 通过反差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或者通过人物的对比来烘托主人公, 制造波澜, 在跌宕起伏中丰富人物的性格, 点嫌。所以建议分论点这样设置:

(1) 用关联词如“虽然……但是……”前后呈转折结构;或“不仅……而且……”前后呈递进结构等等。

(2) 用问句即选择问句或“追问”的手法, 能够使观点一目了然, “追问”的手法还可以让分论点呈递进式结构, 具有分析透彻的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而所谓的思维训练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不断深入的因果分析, 将问题回答清楚, 从而解决问题, 这样整篇文章显得严谨, 有说服力。如高考优秀作文《追问苦难》中前三个分论点是选择问句: (1) “追问苦难, 究竟它是淘沙的大浪还是生命的磐石?” (2) “追问苦难, 究竟它催人奋进还是令人沉沦? (3) “追问苦难, 究竟是该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而后三个分论点是: (4) “苦难是什么?” (5) “苦难有什么意义?” (6) “面对苦难, 我们该怎么办?”

(3) 用“引用”手法, 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拿破仑说过,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 用“对比”手法, 将两种不同的看法作为两个分论点。如分论点:嫉妒会让一个人变得面目狰狞。如历史上的李斯、周瑜, 因为嫉妒落得骂名;欣赏会让一个人变得和善宽容。如历史上管鲍的友谊, 因为欣赏赢来后人无数倾慕。

三、合, 合篇, 也就是小结全篇

一篇作文, 开头与结尾最重要, 因为阅卷老师往往一看开头和结尾就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了。因此, 结尾可以如此设置:

如果决定写记叙文, 结尾可用写景句照应文章开头, 深化主题。如《夕阳爱情》中的结尾: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 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 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结尾通过盘缠的葡萄藤写出了父母晚年获得了美好的夕阳爱情, 相依为命, 相互扶持, 相互依赖;如归有光《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本篇结尾看去是记叙庭中的那株枇杷树, 其实是对妻子的无尽的思念与物在人亡的怅惘。这样的结尾以景衬情, 意味深长, 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而议论文的结尾往往要点题, 小结分论点, 照应开头, 联系现实强调文章的中心。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中的结尾:一切的一切, 从仰望星空开始, 由脚踏实地实现。插上梦想的翅膀, 还要认真地一下一下地扇动, 才能最终飞到梦想的彼岸。如《回到原点》中的结尾:你我即原点, 让我们关注社会, 承担责任, 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 从而, 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这样的结尾都能够联系现实, 首尾呼应, 上下文浑然一体。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就是:开头+正面 (叙述或论述) +反面 (叙述或论述) +联系社会现实+结尾 (写景或议论等) 。

只有明确了清晰的作文结构概念, 写作文时才能思路清晰, 让

摘要:本篇文章围绕作文结构这一论题来写, 从起笔、承接转折、合篇这三个角度来谈高考中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全篇构思方法。因为清晰的作文思路对文章内容与中心是否明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结合相关优秀作文验证理论, 有着切实可操作的指导作用。

谈谈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结构技巧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立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注意审题的方法和角度

审题即是审核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全面理解题意是正确审题的前提,否则就会写出偏题、跑题的文章来。本题要求有三:首先,“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其次,在立意、文体、标题上自行确定。最后,紧扣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得抄袭和套作。很明显,审题的重点应放在第一点上。以下分别对“全面理解材料”和“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进行论述。

(一)“全面理解材料”包括:

1.材料内容

材料包括了两段,在内容上分别说明了两种阅读方式在阅读率上的消与长,即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与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具体而言,第一段较为详细地标明了6年来每间隔一年的阅读率呈递减的数据,并简要列举不同年龄、类型的识字人不读书的原因。第二段材料仅选取其中三年的网上阅读率的具体数据,并没有说明原因。

2.材料含义

(1)基本含义:都涉及阅读问题,但在具体方式上又有所不同,一个是图书阅读,另一个网上阅读,并且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阅读是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尽管具体方式此消彼长,但终究离不开‘阅读’。即:不同的是方式(‘图读’和‘网读’),不变的是对知识真理,文明的追求。”这是笔者所在作文组专家对材料基本含义的概括,较为简洁,但不足之处是这种概括不仅有“基本含义”,也似有“引申含义”之嫌。

(2)分层含义:“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的回答说明读书的风气不够浓,青年人的回答说明他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在变化,“图读”方式有其不尽人意之处;“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说明网络阅读正是切合了青年人的阅读习惯,其优势不可忽视;此外,“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说明了传统的图书阅读成本高、图书馆等设施有待完善。

(3)引申含义

如果说基本含义和分层含义都必须紧扣材料来审题,那么引申含义则要求在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人生哲理、发展规律的主题来。作文组从哲学中的辩证法、发展观等视角出发,认为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事物的消与长、进与退、得与失、利与弊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应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新的事物、新的方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合理性,一方面要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也不能丢掉根本的东西。

③“万变不离其宗”,应因势利导,促进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还可以媒介的角度、科技的角度、阅读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提炼出“媒介的变化(即从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变)必然引起阅读方式、阅读需求、阅读动机的变革。”“变化是永恒的”、“科技改变阅读、科技改变生活。”等等不同的主题来。

(二)“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包括:

作文组专家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上进行了全面分析,提炼出以下观点,笔者就这些观点加以简要分析:

①直接全面地扣题、扣材料。这种观点认为阅读不可少,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需要都离不开阅读。“图读”和“网读”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各有用处,也各有其不尽人意之处,要按“需”采用,兼而用之,形成互补,使学习方式更完备,学习效率更高。简析:这个观点的优点是较为辩证全面,让人无懈可击;不足是难写出自己个性,难见锋芒。

②倾向于“图读”,认为这种方式的优越性是暂时被忽视了,材料中所列的“理由”均不成其为理由,“图读”走低是暂时的,这种方式“永远不可取代”。简析:优点:论点鲜明,符合大部分人的心理(年长一些的阅卷老师主张亲近“图读”,远离“网读”),不足是为了强调“图读”的优越性而不承认其不便(如书价贵、储存不便、出版周期长等),考虑不周。

③倾向于“网读”,认为它快速、便捷、实惠,无所不有,而且是新时代、新科技带来的新事物(也提及要注意克服的问题)。这个观点既注意到“网读”的优点,也承认“网读”的需要克服的问题。

④侧重于指出两种阅读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或提出以“图读”为主,在方便读者的各方面(如多设图书馆、降低书价、区分年龄层次等)进行改革,以利全民学习,或提出以“网读”为主,对少量“经典”采用“图读”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这个观点分类论述,合情合理。

⑤批评“识字的人不读书”的现象,批驳几种“借口”,认为“图读”乃读书学习方式之根本,并由此引申出不要因一时的消长,而丢掉根本,放弃好的传统。这个观点中规中矩。

总体上看,大部分考生审题正确,但立意新颖、深刻的考生却相对往年少得多,甚至还有部分考生作文出现偏题现象,如单纯写“阅读”、“学习”或“图书馆”,谈学习的态度、读比不读好、读书很重要、读书的乐趣、要选好书来读;或只写“书店”、“网吧”,而没有涉及“阅读方式的消长”及其含义,甚至有的考生完全“演义”材料,即将所给材料扩写、拉长,没有自己观点。

二、网上阅卷对高考作文结构的影响

一般认为,网上阅卷与纸质阅卷没有什么两样。的确,网上阅卷看到的学生作文的扫描版本与真实试卷相比,从内容上看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在形式上却发生了变化:即从纸质文本变成了电子影印文本。这种变化对阅卷老师的阅读方式、阅读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纸质文本而言,阅卷老师将试卷铺开后,整篇作文如何开头、展开论述、过渡、收尾等一目了然;而网上阅卷,老师看到的只是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的试卷的一部分,要不断移动鼠标才能看完全文。但是,在高考阅卷中,由于阅卷时间短,任务重,老师的阅卷速度都比较快,如果作文段落过长,老师往往看到最后还没抓住作文的中心,或是没有发现文章的“亮点”,这时常常会将鼠标往前移,重读一遍寻找“亮点”,影响工作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师的情绪,加上文章的“亮点”淹没在冗长的段落中,这势必会影响作文的得分。当然,网络评卷中一份学生作文至少有两个老师评阅,相对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但也不排除老师因学生作文段落过长、不便发现文章“亮点”而同时给分稍低的情况。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实行网上阅卷后,考生在高考作文的结构安排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心拟题,抢人眼球。

“题好一半文”,的确,如果能拟出一个好标题,至少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多停留几秒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首因效应”可能会影响到老师对整篇作文的评价。如何拟好作文题?方法当然很多,可化用或直接引用诗词、电视剧名、歌曲名等,也可巧用谐音出奇效,写出耐人寻味的标题,当然还可以引入数学方程式等等。在2006年的高考作文中,如下标题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如《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标题引用徐志摩《沙扬娜拉》一诗中的名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既特写式的再现了阅读时的情景与姿势,又符合文章主题的表达)、《悦读》(巧用“阅读”的谐音)、《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书》(化用海岩小说名《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爱人》)、《书香浮动夜黄昏》(化用林逋七律诗《山园小梅》中的名句“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外,《漫卷诗书心宜长》、《那一缕书香》、《书卷香如故》等标题也富有古雅韵味。

第二,写好开头和结尾。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系列首尾位置的记忆材料容易记住,而处于系列中间位置的则容易遗忘,其几率相当于两端的三倍。英国新闻学者安德鲁·博伊德认为:“任何一个节目或新闻给人的长期印象通常都是最开始或最后几个词留下的。”故而他建议:“像有力的开头一样,结尾应该加强语气,避免虎头蛇尾。新闻报道宁用砰然响声做结尾而不用低声呜咽。有力、确定、语气强烈的结尾胜过软弱无力的结尾。”这话对高考作文也是有启示的。一篇好作文在形式上应当是具有对称美的。如果说文章的开头是“凤头”,那么结尾就必须是“豹尾”。我们既要在开头上呕心沥血,也要在结尾上殚精竭虑。毕竟,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停留在开头和结尾的时间会多一些。

第三,段落短小或用小标题。

为了让阅卷老师在快速浏览中了解你作文的主要内容和“亮点”,你得讲究结构安排,不管是前后呼应还是回环复沓,切记不能用“三段论”的结构模式,即开头和结尾各几十字,文章主体部分却只有一段,长达700多字。如前所述,这会让你想强调的信息淹没有冗长的段落中。比较理想的结构是,除了开头结尾外,中间部分再分为3-5小段,甚至更短小的段落。还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来突出文章的内容和线索,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第四,慎用题记和后记。

题记和后记在近年高考作文中较为常见,但应辩证来看这一现象。题记和后记用得好,的确可以起到或画龙点睛、或渲染氛围、或暗示甚至点明主题等作用。如在《宴书似月》一文中,作者用月阴晴圆缺的变化来比喻阅读方式的变化。其后记就起到点题的作用,“[后记]:时代在变,桑田变换沧海,然而书中的精华未变,人们爱读书的本质并没有变,变幻的,只是方式而已。”但很多考生的题记和后记用得泛滥,有些“记”根本文不逮意,偏于浮华。

总之,阅读媒介的改变并不仅仅意味着阅读技术手段的改变,而且,在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特定评卷环境中,更意味着评阅者本身在阅读思维、阅读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变化。这恰恰是一般人容易忽视的地方。

高考作文临考指导:结构 篇4

2、并列式。将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切开,每一角度设一个小分论点,几个分论点并列展开,最后总结归纳出中心论点。

3、对照式。即正面举例论述或反面举例论述。举例方法可以是排比列举,也可以重点剖析;可以举实例,也可以假设;也可用单个例子也可以用群体例子;不妨拓宽个人至民族、自然至人类诸领域。

高考作文常见结构例析 篇5





 是从若干方面入笔,不分主次、并列平行地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或以几个并列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将事件、事物或论题分成几个方面来叙写、说明和议论,每个部分都是独立完整的部分,与其他部分是并列平行关系。

运用并列式结构注意点:1.并列的几个内容各自独立,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2.并列的各个部分必须是平行的,要防止各个方面交叉或从属。

小标题式结构也属于其中的一种,在高考中常有佳作。





[范文](20话题“感情亲疏与事物的认知”)

给感情一把尺





 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了一棵“爱心”树,不管他是敌是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 (一)给感情一把尺,给理智一条路;

 生活给了我们无数路口,让我们用心去选择,当面临亲与疏的判断之时,该给心灵一把尺,去警示自己凭正义作出选择;该给感情一把尺,别让亲切阻断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途,让理智的感情伴你人生长途,才会使心更轻松,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

 是什么让唐太宗不认亲疏让洱海的风,回纥的幔帐,靺鞨的大风雪吹成民族的团结!

 是什么让伽利略不以旧的理论为纲,让真理之步迈进了人类文明的史册!

 是什么让贝多芬不成为传统者的奴隶,开创了充满生命豪情的《第九交响乐》!

 是感情这把尺,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亲疏,让人类向着迈进;是它让人们不以感情的远近,让人类向着认识真理奔跑;是它让我们给理智一条路,给智慧一条路,给文明一个永恒!

 (二)给感情一把尺,给民族一个振兴;

 林则徐给感情一把尺,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下,发起了爱国思想运动,使中华民族的认知向世界迈进;邓小平给感情一把尺,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提出了祖国统一的新思路,让中国社会的发展选择了理智;战争中一位位母亲给感情一把尺,为了全民族的胜利,毅然献出了孩儿们的生命,让苦难的民族在鲜血的力量下奋起!

 而今啊!战斗在抗“非典”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也给心灵一把尺,这把尺需要的不仅仅是奉献与理智,更需要英明果敢的大智,生死相许的大勇,勇于奉献的大义和这悲天悯人的大爱,他们不仅给理智一条路,更给民族精神一个完美的展现,他们无论感情的亲疏,为每一个病人送去了同样的爱!

 目光可以忘却感情之尺

 蒲公英也可以忘却这把尺

但你千万别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你的心,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你用理智思维开辟一条成功之路!





[结构点评]

主体部分以(一)(二)列小标题,从两个方面论述,全文浑然一体。





[范文](年话题“诚信”)

五颗亮亮的心





 故事甲

 风雨中,三位老人正挤在一把伞里冻得脸色苍白。尽管他们坐在屋檐下,可是雨还是不停地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此时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 然而他们并没有在意自己,三双眼睛正盯着前面的广场,那儿停着两辆自行车,上面盖着他们唯一的雨衣。车子的主人到现在还没有来取。“也许是被雨困住了吧?”他们说,可谁都不愿意先走。冷风一阵阵地吹来,雨点一次次地打来,然而他们谁也没有起身,三双眼睛仍然盯着不远处的两辆自行车。

 难道他们只是为了那几毛钱吗?

故事乙

 他,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两张彩票。这是他今天下午买的,不过其中的一张是替他们科长代买的。他已经做好了记号。

 开奖的时间到了。他全神贯注地看着手里的彩票:“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啊,一个号码都不差!”可是,顷刻间他又沉默了,因为,中奖的是作过记号的那一张。

 他低下头,脸深深地埋在了双手里。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妻子下岗,儿子正读高三,手头并不宽裕,甚至可以用贫困来形容;他又想到了科长,他们家可谓是富丽堂皇;他还想到了自己如果有了这笔钱该怎么花……

 然而最终,他拿起了彩票, 坚定地走出了家门……

 故事丙

 到了批发站,他熟练地停好摩托车,进了大门。

 来到烟酒柜,迎着批发商的笑脸,他笑了笑:“老规矩,给我拿一批货吧。”批发商仍然笑着:“不是我说你,老李,上次那批货一到就被抢购一空,我特意留了些给你,你却偏不要。唉,不过是加了些水,你怕什么呢?现在我这儿又新到了一批。你要不要?”

 “谢了,我还是不要的。”他声音不大却很坚定。批发商摇摇头,一副无奈状。

高考作文指导结构 篇6

有的学生老是对题目匆匆一瞥,在思维紊乱状态中,就信笔写去,结果常常是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写一点,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动笔之前,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布局。

该怎样进行个性布局呢?

首先应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打开记忆的大门,搜寻出平时生活中积累的各种信息(包括生活经历、知识、情感等);调动各种形式的思维,展开联想、想象;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中心;对全文的布局做到有序、有旨、有特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应该想清楚;个性化的构思布局应力求做到新颖、精巧。

一般来讲,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布局:

1.片断组合法

这种构思方法,就是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用这种方法写人记事,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片断组合的构思,可以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造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值得注意的是,片断组合,绝不是大拼盘,应做到所选择的片断符合文章中心的需要,所写片断应始终围绕中心展开。同时,这几个片断应该反映事物的各个不同侧面,各个片断应各具情态,各有侧重,以期达到“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片断的叙述应该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它们本身应有感染力;要注意叙事有主有次,时间有先有后。

2.信息提取法

行文中,一时思路受阻,应该广泛联想,搜寻记忆中的信息。身在考场,心连社会,我们记忆仓库里的那些东西,还有不少来自新闻媒体、影视作品、自身经历、亲友生活……大千世界那些闪光的东西,都或深或浅地在我们脑壁上刻下痕迹。你应该让你的心神,回到广阔社会,捕捉生活中的片风丝雨,然后顺理循情引入作文。

3.由此及彼法

由此及彼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而引起和这一事物具有某种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的思维方法。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我们从某一事物(此)出发,按照审题立意的要求,联想到其他相关事物(彼),让它们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构思法。由此及彼的构思,可以使文章开合自如,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由物联想到人,由某一景联想到某一种思想、情操等等。这种由此及彼的构思,并不局限于一物一景一人,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多次使用:由甲及乙,由乙及丙,由丙而丁……只要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就可以采用这种构思。当然,这里说的“此”与“彼”一定要有某种联系,不能主观地硬性搭配。

4.角度选择法

角度,有体裁角度、主题角度、选材角度、结构角度、人称角度等等。在作文有限的时空里,能否快速选好角度,关系着文章的成败。选择角度总的原则应该是,你选定的角度,有利于你用熟悉的材料、拿手的技法,写出新颖切题的文章。

5.纵横对比法

纵横对比是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同一篇文章中的一种构思方法。这种方法,使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事件、景物在对比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十分鲜明的反差,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有较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写人物时,可写一个人的过去与现在(纵比),也可写两个人的优劣(横比)。写景物时,可写城乡的过去与现在的变化(纵比),也可写南方、北方景物的不同(横比)。还可以运用对比,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或从对比中产生某一生活哲理,如用冷清萧条的景物,反衬欢乐喜悦的感情;以外界喧闹的气氛,反衬内在落寞的心理。

6.“框架镶嵌”法

“框架镶嵌”的构思,就是将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放大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个特定环境,或为自然景物,或为社会背景,使所要表现的人或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除了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框架外,议论也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框架,通过文章首尾的议论的框架,使记叙部分的主题突出。还有以记叙为框架的,即以某人某事为中心人物、事件的框架。

7.情感激射法

情感激射是一种以情感为辐射的端点和射线而形成的立体网状的文章构思方法。也就是作者对某一事一物一景产生了强烈的感情,从而让自己的感情纵横激荡,形成汹涌澎湃的情感潮,或一浪高似一浪地向纵深推进,或浪花四溢,向不同的方向回荡。

这种构思,可以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情的感染,适合于抒情性的记叙文。

用这种方法构思的文章,情感是文章的主线,维系着全篇。这种情感,因个人的心情、处境、修养、志趣、爱好的不同而异,形成的情感也就迥然不同。这种构思,可以形成很多风格迥异的文章,同样一个材料,同样一个主题,都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感情。

值得提醒的是,写这类文章,应是“情动而辞发”,切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有真情实感方能“激射”。“情感激射”仅是构思,情感的具体体现还得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完成。如果不塑造具体形象,只为写情而写情,文章必然“空”,也就无法达到感人的效果;以情构思,往往选取的是某些片断,或一串“特写镜头”作文章的材料。因此,在构思时,要注意情感的一致性,使文章的基调和谐统一

谈高考常考的英语省略结构 篇7

省略是英语中的常见现象。省略结构用词简练, 语言流畅, 在意义清楚的情况下用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突出信息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本文拟就高中英语出现的省略类型进行探讨。

一、主语的省略

英语祈使句中的主语通常省略, 不必填补。这是语法性省略, 也就是指句法结构要求的必要省略。例如:Come here, please.

在英语口语中常出现不依赖上下文的省略, 省略后并不影响理解, 这种情况多见于句首部分, 常省去主语、部分谓语。例如:

(That) Sounds fine to me.

二、谓语/动词短语的省略

谓语 (VP) 包含助动词+表述语 (predication) , 表述语 (VP’) 包含主动词 (main verb) 及其宾语、补语、状语等等。省略谓语时, 应去掉全部表述语, 保留助动词。这种省略形式, 除在回答问题外, 只能出现在并列句和主从复合句中, 而且在它后面分句的谓语动词要与前面的相同。例如:

He isn’t studying in Beijing now, but his brother is. (助动词)

You aren’t a college student, but your brother is. (联系动词)

James has as many reference books as Jack (has) .

一般来说, 如果上述状语从句中主语是名词, 助动词或联系动词往往不予保留。例如:

Jane works harder than her classmate.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助动词, 可以将助动词全部保留或顺次地作部分保留, 但至少须保留第一个助动词。例如:

We will be building a new hospital, but

如果谓语动词是“情态助动词+不定式完成体”, 那么, 省略时保留“情态助动词+have”, 因为只保留情态助动词, 一般理解是“情态助动词+不定式”的省略形式。例如:

Tom must have gone abroad, and

如果谓语动词是进行体的被动语态 (is/am/are/was/were+being+过去分词) , 那么, “being+过去分词”是个不可分割的单位, 应同时删去, 不能将being保留下来。同时, 因为is/am/are, was/were, been和being是同一个助动词“be”的四个基本形式, 在省略结构中是相互排斥的。例如:

John was being questioned by the teacher at that time, and Peter was, too.

John must have been being questioned by the teacher, and

三、形式“空缺”的省略

两个主语不同的句子, 谓语 (VP) 有相同的部分, 也有不同的部分。如果连词连接起来进行对比, 则其相同的部分在后面分句中可以省去, 这样, 后面分句中会出现“空缺”的现象。例如:

John is peeling an apple, and peter____an orange.

“空缺”处通常被省略的是动词, 或者动词和其宾语、补语等。

四、其他形式的省略

复合句中常见的省略形式很多, “从句主语+be”的省略和wh-疑问从句的省略, 也比较普遍。

1.“从句主语+be”的省略。

这种类型的省略只限于某些以连词when, while, if, until, though等引导的状语从句, 而且这些从句的主语必须和主句的主语相同;同时, 从句的谓语动词又有动词be的某一形式;主语和be省略后, 直接跟连词后的谓语部分可以是:

形容词:Apologize when necessary.

名词:Though a lawyer by training, he proved himself tobe a good teacher.

代词:Errors, if any, should be corrected.

介词短语:While at college, he was a prominent ath-lete.

现在分词:Look out for cars when crossing the street.

过去分词:Once exposed, they will be sentenced to death.

2. wh-疑问从句的省略。

wh-疑问从句是一种间接疑问句, 当它作宾语用时, 如果它的内容与上文重复, 间接疑问句可以全部省略, 只保留一个wh-词。例如:

Someone has used my bike, but I don’t know who (has used my bike) .

被动语态的wh-疑问从句也可以省略, 但省略部分的语态和不省略部分的语态必须保持一致关系, 保留的wh-词应变成“by+wh-词”。例如:

The cup was broken by someone, but I wonder by whom (the cup was broken) .

五、特殊省略结构

1. 无动词祈使句

即:Adv.+with+NP (名词短语)

这里的副词 (adv.) 必须是表示运动方向的副词, 如away, off, on, up, down等。“adv.+with”相当于祈使语气的动词, 含有动作方向的意义。例如:

Off with your hat! (=Take off your hat!)

这里的介词总是用with, 不能变动, 但with前的副词, with后的名词 (短语) , 可以根据意义需要调换适当的词语。例如:

On/Off with your coat/the light/the taps!

值得注意的是, 这类方向性副词可以用方向性意义的介词短语来替代。例如:

In front of the table with those chairs!

2. 无主句的祈愿句

与事实相反的if条件从句可以单独使用, 表示祈愿, 但在if从句中往往插入副词only。“If only”相当于I wish。例如:

If only I had taken mother’s advice!

3. 不定式感叹句

不定式感叹句多半用to think引起, 后面跟that从句或of短语。其逻辑主语通常是指说话的人, 意思相当于I am astonished/It surprises me to think that...例如:

To think of your leaving us so soon!

4. 固定词组引导的疑问句

(1) “Howcome”+that从句

“How come”相当于“How does/did it come about/to pass (that) ...”, 用来表示惊奇, 其意义相当于“How can it be that...”或“Why is it that...”。例如:

How come you didn’t tell me about this before?

(2) “What if/though”+从句

“What if”相当于“What will/would happen计”, “What though”中的though等于even if。例如:

What if World WarⅢshould happen?

5. 特殊陈述句

(1) 名词+and+分句

“名词+and”相当于if, after或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名词前往往带有表示数量概念的词语。例如:

One more effort and we shall succeed.

(=If we make one more effort, we shall succeed.)

and前的名词, 有时可改用副词。

(2) 格言句

格言句很多是古老的谚语, 因此它的结构形式和现代英语不同, 往往只把两个名词或者两个动词并列起来, 不用连词连接。这种句子的形式属于并列复合句, 但内容是主从复合句, 而且多数在内容上属于条件句。例如:

The more (we can get) , the better (it is) .

(If something/someone is) out of sight, (it/he will soon pass) out of mind.

6. 习惯用语

英语里, 有些省略结构已成为固定词组, 不再当作省略形式看待, 更不需要对省去部分给以增补。例如:

John is as stubborn as a mule.

as stubborn as a mule是个习语, 其意义相当于very stubborn, 其中as a mule是修饰形容词stubborn的强调语, 通俗英语往往把第一个as省去, 成为:John is stubborn asa mule.

如上所述, 英语省略结构的类型比较繁琐, 而且, 有时省略的成分在句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能表达一定的信息, 这无疑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在解题时, 除了应特别注意进行语境分析, 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的省略成分外, 还要对常用的省略知识有所了解,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

[2]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1

高考作文指导结构 篇8

福建语文高考试卷自2005年取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一大题选择题之后,在试卷的结构上和考试要求上不断有所改进变化,尤其是2007年创设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这一突出文化内涵与文学含量题型,使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相较于全国各地试卷有着更为浓厚的书卷气与文化气息。在引导师生重视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素养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主要变化

1.淡化客观题,注重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2005年取消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第一大题选择题,客观题由原来的42分降为24分,2007选择题由24分降为21分,2008年第I卷的选择题由2007年的21分降到15分;自然科学类文章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往年,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是在第I卷以“选择题”方式进行考查,曾一度被人戏称为“文字游戏”,2008年改在第II卷“表达应用”题中考查,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分值为6分。“表达应用”由以往的10分提升到16分。这一降一升,意味着试卷进一步加大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意味着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更高了,强调“有用”语文的命题理念,同时符合新课标的“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要求。 2009年选择题分值为24分,分布在文言、现代文阅读,经典名著中,多为多选题,对选择选项思维的严密性要求提高。

2.增添新题型,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2007年增添了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文学名著阅读10分。2007年首次规定了出题的范围——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3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文章作为考查的材料。2007-2008年,考查的重点也有变化,2007年考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作为重点,赋分为翻译7分,思想内容3分;2008年把翻译和内容理解结合起来考查,翻译6分,分析语段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难度加大,分值4分;2009年《考试说明》明确只考《论语》《孟子》,不考《庄子》,考题将设计一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取消翻译,简答题则考察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经典题体现重视古代文化思想精髓的把握,不以考查字词翻译为重点。

2007年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把《教学大纲》推荐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共计10部长篇小说列入考试范围。旨在从作品生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述中感知故事内容、主要人物性格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意图。2008年名著阅读,由原来的10部变成9部,删减了2007年要求的《老人与海》《匹克威克外传》这两部。2007年的文学名著以四道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赋分10分,2008年则采取了选择题(五选二)和简答题形式。

3.设置选考题,注重考查考生个性发展潜能。2009年试卷现代文阅读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以论述类文本阅读为必考内容,体现了高校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选考内容,符合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特点,利于考生展现个性发展潜能。2009年语文卷的文学类文本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的散文《阿庆》,实用类文本《寂静钱钟书》选自《中国青年报》,两篇文章都是“写人”,设题易于等值,避免了因文体差异可能造成的解读落差。

4.规范常用字,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语言积累。从考试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基础知识将结合在阅读、语言应用与写作中检测。错别字由原来的三个扣一分,进而到两个扣一分,2008年和2009年是每一个错字扣1分,封顶3分,试卷不单独设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这一考点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对这一考点内容的放弃,而是把它融入写作中一并考查,而语言应用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常用字常用词语的规范化要求。

如:2008年第15题考查学生成语:

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2分)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1)_________。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夺”,斥责公开地抢劫,暗中偷盗。再如(2)__________。

其评分要点:成语必须是包含题目要求的“明”字成语,但如果成语书写错误或不合规范(含错别字、多字、漏字、颠倒等),该处不得分,这就能体现出对常用字词的规范要求。

二、备考新对策

1.关注变化,以“不变”应“变”。面对高考试卷内容、试卷结构、题型赋分等方面的调整,要以“变”应“不变”,透过“变”的新面貌,找到“不变”的规律。如,名著阅读的考查,虽说作品篇目在减少,但是其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不变的,即《考试说明》所说的“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其中有一道题是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只是题型的变化,它所要求学生了解原著中主要内容,或对相关内容作初步的分析、鉴赏是其实质所在。这样的检测主要是一种导向性的检测,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名著,切不可抱着“名著梗概”这类“压缩饼干”不放。而应该“化整为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有关的原著。这样,一方面可以化解学生焦急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扎实基础,注重生活积累。在备考过程中,不管考试内容如何调整,关键是要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到位。随着考试时间的逼近,不少学生往往只顾在“题海”中学会如何攻破“难题”的本领,甚至还有“猜题”“押题”的现象,而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训练。尤其是“基本思维”的训练,在近年高考试题中显得特别重要。如2008年“补写”题,从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对一类人物特点进行概括,但是,如果一个考生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因果推断能力,就无法顺利完成这道题。同时,这道题对语言的要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题干中有“用表示赞美或表示斥责”,因此又涉及到“感情色彩”问题。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上,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注重生活体验,善于对事物做出判断。

3.发挥特长,训练有所侧重。选做题量的增加,目的是给考生增加答题的空间。文学类与实用类由考生选做其一,关注不同的考生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有着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考场上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有把握的题目;但从考生的心理出发,提笔作答时势必会对这两道题作一番斟酌和选择。倘若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迅速对自己所要选做的文体作出抉择,那么势必耗费考试时间。为此,建议考生注意两点:一是在这三个月的复习时间内,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侧重训练。考时可选做平时训练较多的文体。二是考试中迅速浏览这两道题,根据第一印象作出选择。

4.关注时事,搜集社会热点。2009年的语文卷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新设材料评说题,所选材料为4月份报刊登载的关于清明节祭祀方式变化的报道,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关起门来读书,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阅读报刊杂志,了解社会动态,百姓心态的变化,搜集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作为作文的材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丘国勇.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浅析[EB/OL].福建省上杭一中,2008-6-27.

上一篇:雪山彩虹谷滑雪作文素材下一篇:年度会议筹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