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教学改革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声学教学改革(共8篇)

和声学教学改革 篇1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和声学是继基本乐理之后又一重要的技术理论课程。它是掌握作曲及其他相关音乐理论课程的基础,并与其他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是专业音乐工作者所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理论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牢固掌握和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写作能力和相应的弹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和赏析的水平。通过对基础和声学的学习和掌握,可为今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创作等相关技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

教学形式以班级集体授课为主,并以小组课、个别辅导相结合,运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灵活运用。

三、教学年限与学时

本课程在第二、三学期进行,每周安排2个学时,共计72个学时。本课程结业时共计4个学分。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

本课程将以李志伟、张准编著的《和声学基础教程》为主要教材,适当参考其它相关教材的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可能会对某些章节的学时做必要的调整。其进度如下:

第一章 绪 论(2学时)

1、关于对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概念的解释

2、关于对和声与和弦概念的解释

3、关于对和声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的说明

4、关于对和声分析重要性的说明

第二章 和弦连接(2学时)

1、四部和声

2、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

3、和弦音的排列

4、声部进行

5、和弦连接的方法

6、和弦连接中应避免的不良进行

第三章 正三和弦(4学时)

1、正三和弦的和声语汇

2、正三和弦的平稳连接

3、为旋律配和声

第四章 和弦换位与三音跳进(4学时)

1、和弦换位

2、三音跳进

第五章 终止式与终止四六和弦(4学时)

1、终止式的种类

2、终止四六和弦

3、为低音配和声

第六章 正三和弦的第一转位(4学时)

1、重复音与和弦排列

2、原位和弦及其六和弦之间的转换

3、六和弦的平稳连接

4、六和弦连接中的声部跳进

第七章 旋律中的和弦外音及经过、辅助四六和弦(4学时)

1、弱拍、弱位上的和弦外音

2、强拍、强位上的和弦外音

3、自由和弦外音

4、经过四六和弦

5、辅助四六和弦

第八章 和声分析(4学时)

1、作和弦标记

2、作旋律—和声图示

3、作和声图示

第九章 属七和弦(4学时)

1、属七和弦的结构

2、属七和弦的特性

3、属七和弦的排列及解决

4、属七和弦的预备

5、属七和弦的运用

第十章 属七和弦的转位(4学时)

1、属七和弦的转位及标记

2、和弦音的省略与重复及其音响特性

3、转位属七和弦的解决进行

4、属七和弦到主和弦解决时的声部跳进

5、转位属七和弦的应用

第十一章 大调副三和弦及其转位(4学时)

1、和弦的功能组

2、功能的替代与扩展

3、Ⅱ级三和弦

4、Ⅲ级三和弦

5、Ⅵ级三和弦

6、Ⅶ级三和弦

7、基本终止式的变化

8、转位和弦举例

第十二章 小调副三和弦及其转位(4学时)

1、和弦的功能组

2、Ⅱ级三和弦

3、Ⅲ级三和弦

4、Ⅵ级三和弦

5、Ⅶ级三和弦

6、自然小调副三和弦

第十三章 副七和弦(4学时)

1、副七和弦的结构

2、Ⅱ级七和弦

3、Ⅲ级七和弦

4、Ⅵ级七和弦

5、Ⅶ级七和弦

6、其它副七和弦

第十四章 模进(4学时)

1、模进动机

2、不转调的模进

3、三和弦的模进

4、七和弦的模进 第十五章 重属和弦(4学时)

1、重属和弦的构成

2、重属和弦的引入与解决

3、重属和弦的运用

第十六章 副属和弦(4学时)

1、副属和弦的构成

2、各级副属和弦

3、副属和弦的运用

4、副属和弦的其它进行

第十七章 离 调(4学时)

1、离调的和声进行

2、副下属和弦

3、副下属和弦的组成

4、离调中的副属与副下属和弦

5、离调的运用

6、离调模进

7、属七和弦的连锁进行

第十八章平行关系转调(4学时)

1、调性关系的远近

2、平行调之外的近关系调

3、转调与换调

4、平行关系调的互转

5、平行关系转调的运用

第十九章近关系转调(4学时)

1、近关系调

2、近关系转调的步骤与方法

3、向属方向的近关系转调

4、向下属方向的近关系转调

5、近关系转调的运用

五、考试与考查

1、期中考查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标准。

和声学教学改革 篇2

但是,和声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很多弊端。

传统的和声教学模式是老师粉笔和黑板,学生作业无音响,是“纸上谈兵”式的。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对于自己所学到的和声知识,与写作的和声习题,缺乏音响上的感受。而且教师教学时过分地注重理论规则的灌输,以至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面对乐谱,脑袋里的音乐形象被很多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所替代,学生的头脑拘泥于技术写作与规则记忆,只集中在如何避免错误与破坏规则这一误区。因而,在他们的耳朵中感受不到和声的音响美,思想上也无法形成最一般的和声思维习惯,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就丧失了兴趣,感到和声非常枯燥、死板,条条框框的规则太多,像做数学题。另外,传统模式的和声学习常常以四部和声习题写作为主,而基本不讲和声分析、和声听觉、键盘和声这些将和声知识用于音乐实践的手段,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和声的意义。

教学方法须从艺术规律出发,这种长期以来单一的教学模式必须有所改进,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和声丰富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理解和声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对这门功课的兴趣,扭转他们对于和声学的错误认知,进而掌握和声进行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将知识用于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我们的探讨,还应从涉及和声教学本质的问题入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习音乐,要通过听觉才能实现。只注重书本知识和写作技能而忽视听觉培养,则违背了音乐艺术的规律。和声学的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听觉对于音响表现力的不断追求,使得规则逐渐形成,这些规则,无一不是通过人耳的听觉鉴定,符合听觉审美习惯而确立下来。而旧的规则不断被新的手法打破,旧的学说不断被新的理论取代,反过来又促进人类听觉越来越能够承受更复杂的音响。音乐交响之父海顿曾这样说:“要这些规则有什么用?只有受过训练的耳朵才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权威,我认为我和任何人一样有规定法则的权利。”既然和声的本源是依照听觉而形成,和声规则的确立与推翻也是源于听觉习惯的发展,那么我们的和声教学难道不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并用各种教学手段来体现这一规律吗?

下面我就谈一谈对于和声课教学方法改进的一些初步构想。

一、从听觉入手学习新的和声知识

从理论上认识一个和弦,不代表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个和弦。须了解它的音响效果,从而理解这个和弦的特点及用法。对于和声进行,也是如此。好的、不好的逻辑进行与声部连接,要通过实际音响让学生感受到听觉上的习惯与否,从而理解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写作和声习题时,要求学生从听觉出发,考虑到和弦以及和声进行的音响效果来设计和声的运用,做完后弹奏习题再次检验其音响效果是否符合头脑中的听觉想象。通过比较做题时的听觉想象与实际音效的差别来进一步提高自己内心的听觉敏感度。实际操作起来有三种方法:

(一)键盘弹奏

钢琴是常用的和声教学工具,在钢琴上可以很方便地奏出多个声部。而且钢琴是高师的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应具备弹奏简单的和弦及和声进行的键盘能力。课堂授课时教师将新的和弦、新的和声进行以及和声谱例在钢琴上奏出;课下则要求学生弹奏自己的写作习题。在弹奏中强调听辨其整体音响效果,注意倾听和弦的色彩、功能及其序进,掌握其音乐表现的特点。

在键盘弹奏的练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如:

1、只弹奏单个声部,聆听单声部横向进行的线条;

2、同时弹奏两个外声部,或两个内声部,体会两个声部之间纵向结合的空间及力度对比,并检验其效果;同时应注意内、外声部在四部和声中承担的不同作用;

3、弹奏三个声部,同时哼唱另一声部,不仅加强弹与唱配合的协调性,还能通过弹唱的形式加深对各声部之间关系的了解。

学生在弹奏、倾听和声的同时,应注意倾听和声节奏、功能、和弦色彩以及“不稳定到稳定”及“不协和到协和”的倾向感,此外还有力度的处理等效果,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听、唱综合能力并使他们把理论及感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听写四声部和弦连接并感受和认识它们,同时也练习了在键盘上熟练地弹奏各个和弦及其连接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建立起手、耳、脑全方位的和声感觉。

(二)四部合唱

在不方便键盘弹奏的条件下,也可以用四部合唱的形式来代替。四部合唱最大的特点,是一个人负责一个声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声部横向的流畅进行。

(三)MIDI教学软件

钢琴教学虽然很好,但是学生由于键盘能力的关系很少去弹奏范例和习题作业。而且一些交响乐谱用钢琴来弹奏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而先进的MIDI教学软件乐谱和声音是同步的,可以马上听到乐谱的音响效果,也可以使每个声部改变为其他乐器的音色,或随意播放任一声部,还可以改变播放的速度,而应付一些复杂的谱例就更加方便了。学生除了可以当堂感受外,还能把老师的谱例拷贝下来带回去慢慢琢磨。这样对各种能力的学生都适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重视和声分析

和声学习不是在“装”知识,而是去获得理解和运用和声的能力。书本上提供的,只是基本的和声理论和规则。从分析实际音乐作品中,可以认识到音乐家在进行实际创作时是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的理论原则的。而且音乐家的作品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乐趣的空间。这些刻板的规则、方法原来可以幻化为如此美妙的音乐。从中学生可以吸取音乐大师想象、思维的养分,也能够从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和声的不同用法上学习到和声对于音乐风格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和声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并且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做和声分析时,最好采用MIDI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对于经常要分析到的庞大而复杂的音乐作品,可以任意选听任何段落,也可以改写大师的原作来比较其优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检验其对于和声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钢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多加强对于钢琴曲的和声分析。学生在处理钢琴作品时,如果能够从和声角度去多做分析的话,可以加深对钢琴曲的理解。

三、引入课件制作

采用数字化课件教学,通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器材演示教学内容,课堂省去了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板书,新颖的教学形式又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教学课件可使用Power Point进行编辑并播放,在课件中输入教学章节中的重点要点,可对字体、字号、颜色加以选择进行强调,也可添加动画,给学生以醒目之感;教学用的谱例可用乐谱制作软件制成后,利用抓图软件转换为图片,插入到课件中;也可使用MIDI制作软件制成MIDI文件,以MIDI的形式,或转换为MP3的形式插入到课件中;课堂讲授中,可利用Encore的乐谱显示功能,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演示出来。如对某种具体的和弦连接,教师可在讲授其基本写作规律的同时,通过MIDI键盘弹奏出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位置、不同的音域音区等和声因素的变化,学生在听到其音响的同时,可看到对应的乐谱显示,从而对不同的和声连接形式作出自我的音响审美判断。

四、钢琴伴奏课程应与和声教学同步进行

在很多学校,钢琴伴奏课程与和声课是分开讲授的,甚至在不同学年开设。其实和声是钢琴伴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钢琴伴奏又是和声知识得以运用的最直接手段。所以,和声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引入钢琴伴奏的学习。和声教师与钢伴教师应加强联系,配合教学,布置同首曲目,前者侧重讲授和声知识的运用,后者侧重讲授织体的运用。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教学上的重复,又可避免不同学科间的脱节。节省了教学资源,又加强了学习效果,学生更可从和声与钢琴伴奏的同步学习中更好的理解这两门学科的知识,并感受到乐趣。

最后,对于和声考试,我还有一些建议。

传统的和声考试往往以卷面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四部和声习题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考试不免狭隘、浅显。因为四部和声习题的写作仅仅是和声学习的其中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和声考试更应该考察学生对于和声的理解以及运用的能力。所以可适当调整考试的方式:

1、笔试中的和声写作题,可让学生用不同思路设计各种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

2、笔试中,除了四部和声习题写作外,还应加入和声分析的试题,以考察学生对于和声知识用法,以及和声的风格化的理解;

3、除了笔试,还应考察学生对于和声在键盘上的弹奏能力。比如任意大小调的和弦序进;根据指定的逻辑关系及色彩要求弹奏自己设计的和声进行等。

和声课的教学,要想尽早改变枯燥、单调的教学现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和声学习的用处与乐趣。

参考文献

[1]张肖虎.和声学学习新法——乐曲写作与分析指南[M].第1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2.

[2]泰奥多尔-杜布瓦.理论与实践和声学教程[M].第1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5.

[3]郑莉, 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5.

和声学教学改革 篇3

[摘 要]对教学互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视是提高专业基础课程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声学基础是声学专业重要的理论基础课,课堂教学改进的具体实践措施包括:结合理论内容和工程实际设计专题研讨,结合学科特色增加专业技术基础内容,增加典型演示实验,围绕学员身边问题设计和实施开放性课题研究,以及学习动机教育和课程评价修订等。通过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员对声学理论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在专业思维、知识、实践和研究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声学;课堂教学;实践;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48-03

声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外延性较强的学科。声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为学员们从事声学应用和研究工作提供必备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基础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突出教学互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从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基础和工程实践三方面完善和优化了教学内容,从扩大课堂交流、增加案例教学、演示实验、综合实验设计、鼓励学员自主学习等方面探索了教学方法的改良,营造了知识内涵丰富、思维活跃的课堂氛围。学员提高了对声学领域的兴趣,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得到了发展,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一、明确声学基础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本文关注互动性和实践性,这主要来自于对学员通过基础理论考核、进入后续学习阶段的调查和反思。在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中,部分学员存在不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不能很好地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以及不善于同周边教师和同学交流协作等情况。对此,专业基础课应该承担起针对性训练的责任。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和解释,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有在运用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去把握真理,才能实现课本知识的真正价值”。因此,个体主动建构意义对于知识的学习和价值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从构建主义的主要观点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没有知识的实践应用和教学中的有效交流互动,就不会有真正高效和高质量的课堂。

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

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掌握相比,学员构建知识意义和对所学理论的运用对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员对课程学习的关注仍然集中于考试大纲限定的内容,优先目标仍然是在考试中拿高分。如果不纠正这种主观意识,学员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围绕交流互动和实践应用所设置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围绕课程建设所做改进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改变学习动机的重要性甚至优于对教学内容与途径的改进。

首先,对学员开展学习理念和动机教育。通过对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阐述使学员明确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实践案例的讨论,提高学员对发展实践、思维、交流等方面能力的重视程度,同时鼓励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以个性和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其次,为学员自主性、创造性发展营造较为宽松的外部条件。鼓励和支持学员发表不同的意见。降低学员的传统课业负担,给学员的学习留有余地。适当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扩大课堂表现在整个成绩中的比重,将学员关注的重点从期末考试打高分上转移,使学员有意愿、有时间、有机会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二)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学内容是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考虑到声学广泛的外延性,为了结合学科分支特色、开展实践教学和服务学员的后续学习,课程理论部分除一般的共用基础以外,还增加了专业技术基础方面的内容。

声学领域的实践和应用无法以理论的形式单独存在。尽管实验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不是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若干与理论内容密切相关的演示实验(或虚拟实验和数值实验)仍然是必要的。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振动与波课程在理论讲授中间插穿了大量的实验演示,将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与演示实验结合起来。这样可增加学员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通过理论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对比和验证加深学员的认识和理解,并引发学员关于各部分理论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思考。一个经典的实验项目通常包含多方面的物理现象。例如驻波管测量材料吸声和隔声系数的实验,与振动理论、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波导中的声传播、吸声和隔声等多个教学单元有关,包含驻波、声阻抗、简正波等多个重要的声学概念,比较适合在理论课中间引用和展示。

(三)课堂专题研讨与评价方式的改进

我们对经典教材和传统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尽量缩减核心知识和方法以外的理论内容。在课堂教学主体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同时,加强了课堂专题研讨环节。在本环节中讨论与授课内容关系密切、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专题问题或案例。部分研讨主题与理论内容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为了在专题研讨中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便于学员思考、交流和质疑,专题的设计考虑了多个方面。第一,贴近生活、科研和工程实际。从学员身边的声学现象和问题中取材,便于引起学员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兴趣。第二,专题讨论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展开,覆盖原理、特性、基本理论、理论局限、设计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例如为了形象的解释质点振动学的理论和结果,对常见的电动扬声器进行发散讨论。首先讨论典型电动扬声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其次,由所学的集中参数系统理论预测电动扬声器的特性。再次,引导学员围绕理论的局限性进行质疑:哪些实际中的因素没有考虑,理论的局限如何影响设计和应用,如何改进理论和修正这些问题等。然后,演示工程中通过数值仿真建立扬声器模型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员对比两种研究方法。最后,从实践的角度引导学员以设计者的身份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分析扬声器设计的思路、流程和关键问题。

通过对常见声学元件全方位的讨论,学员加深了对集中参数系统振动理论的记忆和运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明确理论重要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学员发现,理论也不是问题的全部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员提出了很多理论以外的问题,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此外,通过专题研讨,学员们的交流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发挥感性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研讨中除原理性错误外,教师一般会给予学员正面评价为主,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学员适应课堂环境后,鼓励他们围绕特定专题阅读课外文献、自主准备研讨问题和发言内容。

为了纠正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学习动机的风气,引导学员多思考、多质疑、多交流和多实践,必须改进课程的评价方式。修订以后的评价体系加强了学习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附加积分、所占比例不超过50%的考试成绩等。其中课堂表现不仅由教师评价,还包括学员互评。评价内容包括回答问题、专题准备、发言次数和质量等。通过附加积分的措施引导学员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为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和实践应用做贡献。

(四)设置开放性任务

声学基础理论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声学系统的理论。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看,一个典型声学系统的研制离不开对声波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知识的运用,离不开对各类典型声学功能器件的利用和设计。研究型和开放性任务通过声学系统的设计解决学员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协作的形式综合运用和检验学员所掌握的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鼓励学员学以致用,启发学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度,在课外开展适度的研究型教学工作,可作为本科生进入毕业设计和研究生进入课题研究环节前的训练和预演。该项工作也可以结合国家或高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研究生创新课题进行。

三、开放性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

下面以声凝聚空气污染治理任务为例说明开放性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众所周知,以PM2.5为主的空气污染治理是当前大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已有研究表明,声凝聚过程可以高效聚集微小颗粒、较为显著地增强传统除尘设备在控制PM2.5排放方面的效果。声凝聚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声学系统,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内容。理论部分涉及整体的声学方案设计、管道结构设计、声场与微小颗粒相互作用。实验部分包括声场特性的测试和凝聚效果与规律的测试。

我们在学员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减排课题课外小组。小组的目标是以目前城市机动车PM2.5减排的迫切需求,基于声凝聚的基本原理提出并完成具体的技术方案。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通过集体研讨确定了任务内容和工作计划表。第二阶段完成系统设计的准备。由于采用了小组协作的形式,工作根据各位学员的特长进行了分解。小组不定期进行讨论分享进展,协调进程。本阶段后期我们召开了方案评审会,由学员主讲自己的方案,邀请其他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参与评分。最终胜出的方案进入到实现阶段。在第四阶段,对胜出方案的技术细节采取进一步研究和明确。小组进行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以研制报告、公开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形式体现,所有学员共享研究成果。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各工作阶段整理了完成清单,对各位学员在研究期间的主要贡献进行了记录和评价。

开放性课题的实施创设了一种有利于学员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和条件,使学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学员有充分的自由度选择工作内容和学习资源、应用理论学习成果、管理工作进度以及评价学习效果。在任务分配环节,学员的兴趣和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这令他们体验了在团队中分工协作的乐趣和价值。整个开放性任务的实施能够较好地帮助学员确立创造的信念和提高自信心。

四、总结与问题讨论

基于教学实践中的调查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本文认为,对教学互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视是提高专业基础课程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声学基础课程根据这一原则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方法。为了增加教学互动,在主要的教学单元引入了与讲授理论关系密切的课程专题研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经典演示实验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借助声学外延性较强的特点,在学员自愿的基础上,围绕以学员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和实施了能够综合运用和检验所掌握的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开放性课题研究活动。同时,实施了学习动机教育和课程评价修订的配套措施,调动了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上述工作贯彻了高等教育的培养理念。从课程教学的效果看,基本满足了学员日后从事声学相关工作和研究对专业思维、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相对于传统以讲授为主的理论课教学,互动性和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教师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技能储备和更高的教学水平。其次,它增加了教师课程设计、建设和学员课前课后准备的工作量。再次,由于对个性化差异的重视,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对教学进程的控制和对教学质量稳定的要求面临挑战;评价体系修订后的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最后,对教学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多样化,需要整个教学环境的配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3).

[2] 朱泓. 高校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1(3).

[3] 宋瑞琳. 基于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声学多媒体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

[4] 高明生,等. 声学测量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 实验室科学,2011(1).

[5] 张揽月,等. 声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林区教学,2011(3).

声学教案 篇4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教学重点和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特征:响度 音调 音色 ;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噪声的防治 教具和学具:刻度尺,粗细不同的皮筋、砝码若干等

教学过程:

一、主要复习回顾: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速度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

声音从产生到传播的过程,我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

总结:1发声体在振动 举例 各种昆虫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自然界的一些声音。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真空不能传声。3回声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0.1s才能区别 巩固练习:

1家家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200m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家家能听到几次响声。

二:回顾乐音的特征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 响度 音色

引导:谁能告诉我,怎么区别一个乐器,比如小提琴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化;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的音色变化。归纳:

1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1s振动的次数。

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3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三:回顾噪声:令人厌恶的噪声

两种分类方法:1物理学角度 2环保角度(重点)提问,谁能说说超声波与次声波的不同?

总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频率大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集中能成像等。应用有B超雷达等。频率小于20Hz的是次声波。次声波传得远,可以绕过障碍物。地震海啸等能够引发次声波。

四、学法指要

例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________中不能传声。例题2: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在水中比在钢铁中传播得快

(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小。

例题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要靠________传播,________不能传声,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时,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要听到回声,障碍物距发声体最近距离应该为_____________。

例题4:对离你10米远的高墙讲话,被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到达你耳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米,此时你________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因而回声和原声___________。

例题5:某人打靶,靶与人的距离是340米,从子弹离开枪口经过1.5秒,某人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设空气阻力不计,则子弹离开枪口时势速度是()(A)340米/秒(B)680米/秒(C)227米/秒(D)无法确定

例题6:用纸片刮动梳齿,纸片就振动,发出声音,很快刮动梳齿比慢慢刮动梳齿,纸片振动得________,快刮时,纸片发出的音调________。

例题7:下面关于音调和响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音调高就是响度大

(B)音调低就是响度小

(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

(D)“低声细语”中的“低”实际是指音调低

例题8:让钢琴和胡琴都发出C调的“do”,我们能区分开是钢琴还是胡琴的声音,这是依据()(A)它们声音的高低的不同

(B)它们的音调不同(C)它们的响度不同

(D)它们的音色不同

例题9: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课后习题

一、判断题

1.2.3.4.5.6.7.8.9.因为一切声源都在振动, 所以一切振动物体都在发声.。()

只要物体发生振动,都可以使人听到声音。

()

声音传到松软的物体上时,很难产生回声。()

只要有振动,一定有声音。

()频率越大, 音调越低。()

频率越小, 响度越小。()

对同一根音叉, 用锤重敲音叉比轻敲音叉发出的音调高。()

蜜蜂和蝴蝶飞行时, 翅膀都在振动, 人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却听不到蝴蝶的声音,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幅度小。.()

音调不一样,响度就要变化。()10.各种声音的音调都是相同的。()11.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

12.判断正误:音调是由声源振动快慢决定的, 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13.各种乐器在合奏中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一样。()14.人们用分贝来计量噪声强弱的等级。()

15.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16.70分贝以上会干拢谈话, 影响工作效率。()17.音调决定于振动的频率不同。()18.声音的大小决定于音调的高低。()

二、选择题 1.“„„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空气可以传声;

B、锣鼓声响度很小;

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2.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

A、琴弦发出的声音全被手吸收了;

B、琴弦发出的声音被手掌挡住无法听到;

C、琴弦被按住之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最快;

C、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D、市区禁止机动车辆鸣笛是为了减小噪声。

4.关于声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听到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一般说来声音在固体中比液体中传播得快; D.声音的传播要介质。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6.下图略,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试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线吊住乒乓球撞击音叉; ④敲击器物,使烛焰熄灭。

A、①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②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③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④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7.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 如果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 那么, 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运动员起跑的时 ①、用玻璃瓶罩住闹钟;②用钢尺置桌子上,一只手按住钢尺一端,另一只手弹动钢尺; ③、用细

间晚________秒(V声=340米/秒)。

A.0.3; B.3.0; C.30; D.300。

8.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9.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固体中声速一定大于液体中声速;

B.空气中声速一定为340 m/s; C.声速表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D.不同介质中声速相同。

10.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泡沫球,小球被弹起;

B、把一枝铅笔固定在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曲线; C、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 D、在音响上放一些纸屑,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

11.“引颈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

A 音调的高低;

B 响度的大小;

C 前者指音调高低,后者指响度大小;

D 后者指音调高低,前者指响度大小。

12.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这主要是因为

()。

A音量不够;

B 响度不够;

C频率不够;

D 音色不好。

13.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4.2008年的CCTV青年哥手大奖赛中有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三者均可 15.“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B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16.我们去医院看望病人,说话时要“低声细语”.这里的“低”是指()。B

A.说话音调低一些; B.说话响度小一些; C.说话语速慢一些; D.说话频率慢一些。

17.人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教室的墙壁反射回来的声音互相抵消; B.声音从教室的门窗处传播出去了; C.教室的空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分辨不出来;D.教室的空间太小,没有产生回声。

18.口技演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乐音。19.要想使人们在剧场里听到立体声效果()。

A.至少要安装一个扬声器; B.至少要安装两个扬声器;

C.至少要安装三个扬声器; D.至少要安装四个扬声器。

20.动物在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且还不时地转动头和耳朵的方向,这是因为()。

A.向其他动物示威 ;

B.判断声源的位置;

C.动物的一种习惯动作;

KTV的声学建议 篇5

KTV低频噪声控制技术

KTV一般位于闹市居民区大楼的底层,营业高峰又正好是人们需要休息的时间,这给居民与经营者带来了无限困扰和烦恼。从目前KTV设计的现实看,许多KTV业主与装饰设计者,施工单位普遍缺乏隔音降噪专业知识,造成了商住矛盾日益激化的局面。我们多年从事娱乐行业设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希望对从事娱乐行业经营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声源特性:

KTV等娱乐场所中一般比较困扰的是低频,且基本为低频段的63~125赫兹,这种低频声波穿透能力强、传播距离远、衰减系数低,通常可以通过沿着墙柱,上传至楼顶各层住户,底楼的声音可以直达30楼以上。

二、噪声治理:

这样的噪声特性给治理带来很大难度,一是低频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在建筑设计及装饰设计上很难有抵销该波长所需的消声腔厚度;二是需要控制的范围过大,单地面一个面的减振就难以做到,而声音减低的话,就会因为发挥不出音响效果而流失顾客。

(一)低频振动的消除

KTV的声波通过两个或者多个音箱来实现的,有几个音箱就有几个点声源,也就有几个球面声波。在传播途径上,音箱可以通过悬挂吊杆、顶梁、立柱、墙面、下水管道、门窗、排气口向四处传递声波。对处于在居民楼尤其是高层建筑中间或底层,控制难度则相当大,必须从各个点、面都进行必要的减振隔音,才有可能达到设计要求。

1、安装音箱减振器或减振吊钩。在播放强劲音乐时,音箱对梁柱体或楼板产生与音乐频率谐振的撞击,进而以固体传声的形式以弹性波传至楼上居民室内。因此,必须采用增加减振吊钩的形式,将点声源所带振动与建筑联接点进行隔离。

2、梁柱及楼板增设减振阻尼层和隔声层。音箱声波发出后,声波在空气中产生高能量振动,一波一波对墙柱梁楼板产生声波撞击,其中低频部分可以穿透水泥墙面并迅速上传居民室内。因此,必须将主梁、主柱及楼板加设弹性面层或吸隔声中空共振层,以消除高能量声波

对主梁、主柱及楼板产生的撞击。

3、消防管道与下水管道增设阻尼层和隔声层。高层建筑的下水管一般在底层店面集中,KTV声波可以透过水管薄壁直传各户,因此,必须对各与楼上住户连接的下水管道重新包裹,内层加包减振阻尼层,外层加裹隔音层,中间还必须增加软联结。

(二)减少声波的泄漏

KTV一般地处居民区附近,进出通道、消防门、空调排气口都有可能成为声波的释放口和

泄漏点,给附近居民造成影响。

1、KTV进出通道设计成“声闸”结构。在现实中,大部分KTV的主门仅设一道门,无论该道大门隔声性能如何优越,在客人进出开关的时间里,声波不可避免地产生泄漏。因此,设计上应在原大门距离不低于1.5M 处再加设一道隔声门,目的是使客人开启第二道门时

第一道门已经关闭,声波无法泄出。

2、门缝、门槛、门碰减少漏声。过多的门缝间隙使大门隔声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在该些部位采用胶条设计成密闭结构,通过胶条压紧和空气压缩变形确保声波无法从缝隙处漏

声。

3、KTV内增设吸声软包。墙面、沙发、座椅应多采用吸声材料,以降低室内声场的声压,同时也可调节音量音调更趋和谐动听。

三、治理效果研讨:

采用上述噪声治理方法,降噪效果比较明显,经所在地环保部门监测,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目前的问题是很多KTV在设计装修时考虑不足,治理时要破坏一些装饰面层使经营者产生顾虑,倘若把噪声预防做在前面,则一定会受到经营者的欢迎。

其次,KTV等娱乐场所即便是治理达到标准要求,但其低频振动影响是无法根本消除的,对于小部分较敏感的居民而言,由于低频、超低频声波与人体器官频率相近,室内噪声值低于40dB(A)仍有可能影响正常学习休息和睡眠。作为噪声治理设计者必须在居民休息与业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该平衡点就是国家颁布的环保标准:

居民室内:一级标准 LAeq 夜间 ≤ 40 dB 在这样的环保标准允许范围内,绝大部分居民可以保证正常的休息与睡眠,而经营者也能保

持场所应有的声量。

KTV包房的串音问题解决方法

KTV包房特别是安装中央空调风管的,通常会出现相互之间的串音,理想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每一间房间要保持独立,隔墙应砌到顶;中间有管道通过的地方应采用填塞方法将其孔隙填满;空调风管的布局应该采取错位分部方法,尽量避免直通;门缝应做紧密些,门应做厚一点;尽量不要采取对开门的方式,相对的包房应错位开门;在走廊上多设计一些扩散体及一些吸声面。这样一些措施的综合使用,对隔声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的预防包房串音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包房隔墙可采用砖墙;隔墙一定要上顶且密封。

(2).门窗是隔声处理的薄弱环节,可以提高门窗的制作质量,必要时采用皮革包门和双层玻璃及窗户上悬挂厚重的双层窗帘等办法。门还可以采用双层厚胶合板,内填细沙或多空吸声材料。门与框之间用多层台阶面结合,每层阶梯内用有弹性的压条进行密封。门的下方应该有弹性密封条或橡皮刮条,减少门下缝隙的漏声。

(3).通风孔道采用梯形的吸声板结构,让空气自由流动,但噪声不能传入,经过多次吸收

而减弱许多。

2、声学要求:房间的长宽比不能是1:1或2:1(在布置平面图的时候要注意了)房间的正面是直角,背面的两个角是非直角(发挥造型设计)。一个房间的有效吸音面积占整个房间的表面积的三分之一,包括沙发和台。尽量不要使用金属的空调风嘴。

3、空调设备:(1)空气调节设备使室内温度、湿度符合一定的要求。

(2)当室内空气污浊时,可打开空调器的通风循环系统,使室外新鲜空气吸入室内,并经轴流风扇吹向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吸收冷凝器的热量而升温,再流向室外。空调器透过室内外空气循环使室内的热量不断传向室外,达到降温、除尘、通风、清新空气的目的。

(3)空调器的电器控制系统,包括开关、启动继电器、温度控制器、过流过热保护断电器等,是控制制冷压缩机和风扇电动机的保证。

雨水消声学现代组诗 篇6

隐入江河

但某个夜晚,大雨捆成

一束束,清洗了广场和大街

漏入下水道前的`一声:全体起立

雨滴们忽觉有力量

“以滋养的名义接管大地

这是万物的选择”

仿佛一次登基仪式,暗流之后的多余

可以织造面上的协奏曲。只有雨声的肃静

你们,去催促草木发出感恩之音

注意,落叶的叹息切记關紧

你们,去堵住工地矮棚的鼾声

必要时,代之以漏水

你们,去把鸣虫赶进失眠

私自弹琴的没收暂住证

你们、你们、你们抓紧

狗吠打入汤里,发情的野猫就地节育

经过筛选的事物

都要伸出统一的韵脚

雨声、雨声、雨声

一切准备就绪

此时你推开窗,惊讶于雨声

浮起整座城市。而零星雨滴扑向脸

你还未从江河旧故里清醒:

为什么这些雨,要逃到雨的外面去

幼 虫

从倒塌的房梁上

我们发现了时光的幼虫

如同灰尘般细小的牙齿

排在空气中

的沧桑味粪便

它们吃得多,长得慢

近似一种叫回忆的蚕

我们得以从十年的裂缝中

抽出一小部分童年

那时啊,飞蛾总是绕在

房梁的灯光旁边

我们并不知道,这

和声学教学改革 篇7

和声学是高师音乐专业所学的音乐理论课基础乐理的延伸, 在音乐教学中它是学者迈入音乐殿堂的必修课。多年来, 和声学普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影响了和声学教学, 使教学与研究进展缓慢。

1学生素质发生了变化, 教学内容却没有变化。用统一的内容对不同素质的人, 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专科的学生用本科教材, 删繁就简的结果是知识缺少系统性, 学生感到和声学难学。

2教学方法单一。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架钢琴一本书, 黑板、粉笔、一张嘴, 教师纸上谈兵, 课堂气氛凝滞, 学生呆板。

3理论与实际脱节, 无教学互动, 无能力培养。教师在钢琴上弹出的谱例瞬间即逝, 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听觉联想和音乐思维。

4由于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差异, 多数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存在着为难情绪,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知识掌握不牢。

二钢琴集体课

钢琴集体课是传统钢琴教学与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键盘学习课程。同时, 它又是一门以学习钢琴弹奏为基本目的, 综合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编配、简易作曲、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的音乐理论课程。通过键盘弹奏的学习, 让学生掌握钢琴弹奏基本技巧与方法, 同时加强对学生听觉、记忆、视谱、视奏等音乐素质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它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钢琴教法只能单人进行的限制和音乐教育偏重理论、忽略实际操作的倾向, 以键盘集体课的形式, 传播钢琴和音乐的基本知识, 易学、易懂、易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在钢琴集体课中进行和声学教学与单纯和声学教学之优劣比较

范例:运用钢琴集体课讲授“正三和弦的功能性质”, 正常的理论课讲授的程序是:正三和弦的概念;大小调的正三和弦及其功能体系;正三和弦的进行逻辑;声部进行的一般形态;和弦间的相互关系;原位正三和弦的连接;板书;谱例;教师钢琴弹奏说明正三和弦、和弦的连接, 仅仅如此。

运用钢琴集体课讲授的方法是:

步骤一:在显示屏上的键盘上用五指音型演示 (显示屏有五线谱、简谱、高、低谱表、七升、七降调号、键盘、节拍器等功能) , 学生可以看到:大小调音阶、三和弦在五线谱、简谱、键盘和指法的一一对照, 三和弦的三个音在五线谱上三条相邻的线或三个相邻的键上, 在键盘白键子上看三和弦中的三个音之间每个音都隔一个键子 (用一、三、五指来演示) , 这样的三个音按照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 就是三和弦, 在不同的大小调的I、IV、V音级上建立的三和弦就是正三和弦, 讲解定义一目了然。

步骤二:学生实践练习。让学生在七个白键子调中弹出所有的三和弦, 并找出各调的正三和弦, 在练习过程中, 让学生观察这些三和弦中的三个音, 音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什么样的?和弦与和弦之间在听觉上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一定要大声唱准每一个音。教会学生正确观察、理解音程与变化。

步骤三:让学生总结三和弦是由大三度加小三度、小三度加大三度、小三度加小三度、大三度加大三度叠置而成的, 大调的正三和弦是大三和弦, 小调的正三和弦是小三和弦, 和弦的音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有明亮的、柔和的、好听的、不好听的等等, 使三和弦的叠成变得形象、具体、可感。

步骤四:教师导入正三和弦的功能性质。教师边讲边示范, 纠正了学生在认知上的误差。

步骤五:学生实践练习。在12个调中弹出各调的正三和弦、正三和弦的进行, 并按五度循环归纳出调与调之间的规律和弹奏指法的规律。知识讲授循序渐进, 有理有据。

步骤六:学生归纳结果。大、小调正三和弦只需要三指上或下小二度移动;弹奏顺序T (主和弦) 、S (下属和弦) 、D (属和弦) 、D (属和弦) 下一调的主和弦, 依次类推。原位正三和弦的进行:主-属的进行:T-D-T、指法 (右手为例) 1、3、5指 (主和弦) 到1、2、5指 (属和弦) , 5指属音保持、1指根音到导音、3指换2指中音到上主音, 再回到T和弦 (T-D6-T) ;主-下属的进行:T-S-T、指法 (右手为例) 1、3、5指 (主和弦) 到1、3、5指 (下属和弦) , 1指根音保持、3指三音到下属音、5指属音到下中音, 再回到主和弦, 构成 (T-S46-T) 等等, 在弹奏实践中用键盘、指法来归纳理论知识的规律性, 训练学生操作的准确度。

步骤七:学生实践练习。根据这些规律, 学生在12个调中弹出每个调的正三和弦和原位和弦之间的进行, 学生会很快弹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学会了举一反三。

步骤八:和弦游戏。

(1) 加节奏练习4/4拍, 一小节换一个和弦。集体、分组练习, 单独表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用分解和弦方式进行和弦练习。

步骤九:学生创造性练习:双手可用不同的节奏在12个调中自如地弹出正三和弦。发挥学生的音乐思维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自信心。

步骤十:理论联系实际, 创造伴奏练习。至此, 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集体钢琴课中得到圆满完成。

四在钢琴集体课中讲授和声学知识应把握的原则

(一) 理论与实践的自然结合

1找准切入点。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 除了熟练地掌握钢琴集体课的全部内容外, 还要注重和声学渗入的切入点, 切入的技巧要精心准备, 可以在教师的示范中自然导入, 不留痕迹。也可以在学生的操作中引入理论知识, 使和声学的讲授与钢琴集体课的内容浑然一体。

2设置教学情景。利用富于启发性的教学课题, 设置好教学情景, 帮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建立起丰富的联想, 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能把已掌握的键盘感觉、弹奏方法、和声学知识、通过联想将其运用到即兴伴奏和集体演奏当中, 迅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即兴伴奏和键盘综合应用能力。

3抓住重点难点。抓住钢琴集体课与和声学课带有共性的重点难点, 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在重点难点的选择上, 要深刻领会教材的主旨, 加大重点难点的时间投入, 将重点难点放到实际操作中加以解决。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 操作训练的过程要脉络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还可以根据重点难点的需要, 适当拓宽教学内容范围。通过实际操作, 变抽象为具体, 变难为易。

(二) 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

1注重教师的示范性。教师在上课时, 应该灵活地把握和声学渗入的技巧, 调理好课堂的节奏, 当示范时应该理论与弹奏并举。如果学生对钢琴集体课的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好, 教师就要反复示范, 绝不能盲目地导入理论课的内容, 否则, 就会使学生囫囵吞枣, 该学的没学会, 适得其反。

2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效应作用, 牢牢站稳主导地位, 带动学生手脑并用,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思路走, 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故意弹错或讲错某个问题, 并做适当暗示, 观察学生的反映, 从中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证明了学生已完全进入本课的角色后, 再公布或导入正确的新的理论课内容, 使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 而且辨别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观察发现, 学生不愿意学习和声学的主要原因是懒于背条文。钢琴集体课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手段。教师要本着先动脑、后动手的原则, 把讲解与学生技能技巧训练结合起来, 通过示范、讲解、听音、训练等几个教学步骤, 为学生创造出观察、思维、表达、创造的空间,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挖掘其潜能, 让其特长得以充分地展示, 使其课上的内容课上解决, 轻轻松松学会了理论,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了有效知识。

(三) 理论与实践的生动结合

1灵活的演奏方式。充分发挥集体课教学的“群体动力”效应, 注重培养学生个人学习习惯和整体学习状态。在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齐奏、合奏、独奏等丰富灵活的演奏形式, 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聆听观察和分析领会, 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产生生动的联想, 有效地锻炼学生听觉、配合、视奏、节奏感等各方面的能力。

2开放式的集体教学。钢琴集体课是开放式教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广泛便捷的音乐内容、音乐意境等方面学习感受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操作、主动观摩、借鉴进取、自我检查学习效果, 把理论转化成指导自我实践的能力, 使教学过程紧凑高效、生动活泼, 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应用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3精练的教学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把理论课的内容融于弹、唱、听、问、答、思、议、练几个环节之中, 优化教学过程,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生的参与下, 提高教学效果, 活跃课堂气氛, 创造出一种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优美的音响效果。集体钢琴课采用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各种媒体的运用, 首先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音乐的优美意境, 使枯燥的理论自然增色几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效资源, 发挥各种媒体神奇的妙用, 激发学生的情趣, 通过各种媒体的演示, 为学生展示出一种理论课所不具备的美妙绝伦的音乐殿堂, 启发学生走进去。不能为媒体所限, 也不能滥用媒体。

实践证明, 高师运用钢琴集体课进行和声学教学其效果更好, 是解决理论课难学、难懂、理论脱离实际的有效途径, 不仅是初学钢琴者应采用的正确方式, 也为更多的钢琴学习者提供了锻炼机会。尤其是在高师音乐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前景, 不仅可以在低年级开设此课, 解决钢琴演奏上的宏观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也可以在高年级开设此课, 以纠正或补充其他音乐理论学科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炎宣.大学综合性音乐教材[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2][匈]凯斯特莱尔·略林茨.键盘和声学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私家影院的声学处理 篇8

而声学处理部分,则不同的环境讲究完全不同。我们会重点讲私家影院和会议室的声学处理。

这期,先讲私家影院。

首先 为什么要做声学处理,不做声学处理的私家影院会怎么样?从小房间的声学特性讲起

这也可称为硬件要求。一个房间有长、宽、高3个尺寸,在每个方向都有一个最低谐振频率。房间内实际的最低谐振频率是由房间的长度决定的,其波长等于房间长度的两倍。如一间长为6m的房间,当声速为344m/s时(室温20℃),房间内最低谐振频率约为29Hz,这也是能在该房间内产生有效声响的最低频率。即便音响器材能发出低于最低谐振频率的声音,但由于在房间内不能形成半个波长,不满足共振的条件,因此不能产生谐振,也没有足够有效的声压,所以也得不到最佳效果。房间的三维尺寸决定了3个基本的固有谐振频率和与3个基本固有谐振频率成整数倍频率的谐波存在,这些声波在房间内传播时互相干涉,产生繁杂的组合谐振频率。

从声学上讲,房间可视为一个共鸣器,当声源频率与由房间三维尺寸决定的固有谐振频率(简正频率)一致时将会形成驻波,产生共振,这就是声共振现象。视听室内的声场均匀度、声染色和频率不规则性都与声共振有关。这种共振将给原始信号加上房间声共振的色彩,造成声染。一般表现为在中低频某段或某几段频率响度过度加强,"嗡嗡作响",造成该频段信号重放响度失衡,严重时将大大影响听音效果。至于高频段的谐振分布则较均匀,声染较小,不足以影响整体听音效果,因此重点应考虑中低频段谐振的影响。

从影院系统的构成,在一套私家影院系统里,少也有6个声道,多的话便是十几个声道,当这么多喇叭同时做为音源出声的时候,在没有经过专业声学处理的房间里面,直达声和反射声,多个不同地方的直达声反射声同时传入人耳,人耳只会有一种感觉,吵闹,极其吵闹。

声学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清晰度;对白,细节,空间信息

·声像定位

·包围感;没有间隙,声音转向自然

·频率响应;符合目标曲线

·动态范围;功率,背景噪音

·一致性;座位间差异很小

清晰度是声学设计的关键要素,因为其完美性取决于其他所有要素的完成度。影音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对白可懂度,同时观众也必须能够听懂歌词,体验轻微的细节音效和感受真实的声音。影响此项标准的因素包括设备的质量,房间混响时间,背景噪声电平和观众在声场中的所处的位置等。

声像定位是指在三维空间中精确定位声音位置的能力。很多唱片包含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将观众360度包围的声像。如果观众能清晰地定位视线前方声源的具体位置,那么该系统的声像定位是很准确的。如果系统的声像定位感很好,那么即使是唱片的质量不佳,听众也会很容易在众多的声像中察觉某个特别声像。

音响系统应当能够在三维的空间中还原出录音信号中的所有声像位置,听众们能很容易定位这些声像的位置。录音信号中的各个声像联合组成了一个环状的声场,将听众包围起来。正确的包围感要求声场是360度无缝衔接,在声场中没有因为扬声器电平设置不正确或者的摆位错误所引起的声音过高或者过低的区域。包围感要求体现三维立体声场,但最重要还是能真实营造出环境声场。

我们怎么做声学处理?

从音场定位上讲,我们有前置音场和环绕音场。

从混响时间时间上讲我们要处理高频,中频,低频。

最先到达人耳的声波是直达声,它的传播路径是最短的;是扬声器与听众之间的直线距离。声音清晰度和声像定位的质量主要是由直达声所决定的前期反射声加强了人声与音乐的深度(包围感),前期反射声增强了直达声所产生的声像的空间感。

下面右侧图完美再现了前置扬声器在房间内的反射。

一,前置喇叭后墙应该强吸音

解决什么问题,首先拉深音场的纵深,其次减少后墙的声反射,更加重要的一点解决低频绕射的问题。

二,前置喇叭的第一,第二反射面

第一反射面以扩散加吸音为主,比例约为3:1,解决音场横向拉伸和声反射的问题

第二反射面以吸音加扩散为主,比例约为1:3,解决第一反射面的反射音吸收问题。

三,环绕声场处理

环绕声场处理在整个影院的声学处理中尤其重要,

在环绕喇叭周围及天花采用强扩散,目地是营造整个环绕包绕感

其他区域采用吸音为主,吸收反射面的 反射音。

四,低频混响时间的处理

在整个影院的构筑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应该就是120hz以下的低频处理。低频每经过一次反射,声强增加6db,因其波长较长,在房间内基本不存在指向性。

从房间的低频波长分布图中不难看出各个波形的分布,当波峰叠加的时候就产生驻波。怎么有效的减少各个面的波峰叠加,就是我们处理的关键。

第一自然是减少低频声反射。在喇叭的前后左右采用薄板共振原理制作相应的低音吸收腔体处理,减少反射面的平行面同样可以减少低频驻波的产生。典型的是魔力空间的减震墙结构。

我们的目的尽量减少房间驻波,以便我们能更清晰的感受到低频的声波。

用什么材料来做吸音和扩散?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木质扩散板。本身为板拼接结构,采用杉木板,容易受潮变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空气湿度不一样等问题,经常容易产生严重的爆裂问题。

市面销售的吸音材料,多数以聚酯纤维吸音棉为主,往往因为成本等原因限制,极少有高容重的吸音棉出现,多在500g容重左右。

而定好的吸音需求的是高容重的吸音棉。

上一篇:以追求为话题的中考作文下一篇:郁达夫小说的空间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