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复习(共5篇)
一、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震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震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1)隆隆的雷声—下雨(2)爆竹升天,震耳欲聋
(3)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的远近
(4)听蜜蜂飞行的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回来(5)回声定位
(6)医疗:使用B超、听诊仪;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7)军事:声呐探测潜艇、鱼雷;超声波干扰信号(8)工业:声呐测距;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探伤
三、声速
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s=vt
四、回声
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五、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呢?
一、人耳的构造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二、人类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三、耳聋的两种情况
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四、认知
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六、声音的特性(三要素)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物理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就高;
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1)单位:赫兹,简称赫;(2)单位符号:Hz。
3、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1)次声波:频率<20Hz(2)超声波:频率>20000Hz(3)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超声波的应用:⑴制成声纳⑵B超⑶超声波速度测定器⑷超声波清洗器
⑸超声波焊接器
(4)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⑴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⑵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
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
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7、弦越紧,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度。
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3、响度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
三、音色:声音的音质(也叫音品)
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2、利用音色可以分辨发声体。
3、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声音的分类
1、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2、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乐音也可能成为噪音。
3、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产生处,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使噪声减弱。
4、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八、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九、噪音的控制
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噪音的传播---防止噪音进入耳朵。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十、声的利用
1、声能够传递信息。(声钠:声音导航和测距)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复习技巧
电学的知识比起物理学科中其他版块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实践以及相关操作的要求比较高,考察的东西更加接近于试验中的相关现象,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知识点考察。因此就格外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方法,按照经验得出结果。复习之时就需要着重对知识的难点和混淆点进行掌握,还要结合实际的现象加深理解和印象。
一、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和预习、上课学习一样,复习的过程中也要掌握恰当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复习的最佳状态。倘若当时的学习状态较差,或是学习的环境不理想,则不适宜复习。只有集中注意力重点复习,才能有足够的效率,最大程度的得到复习的成果。一般情况下来说,是在睡醒之后或是心情愉悦、时间空闲的时候具有最佳的学习效率。
二、理清物理概念和公式,加深理解,准确记忆
物理中的公式极为重要,需要准确记忆,不能混淆。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一些最基础的公式复习和理解,看似简单,实则也是十分重要。许多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忽略这一点,导致今后在做题的过程中总是犯一些低级错误,得不偿失。
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找出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理解是学习知识的必经阶段,之后经过理解之后的记忆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方法,才能够得心应手。因此在电学相关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需要对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题目进行重点的复习。首先课文中的例题就是复习的一个重点。复习时建议首先看一遍课文中的电学相关实验以及例题,对课后的习题中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复习。可以进行重新的计算来考察自己的掌握程度。这就需要在第一次学习的过程中多做功课,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标注[2]。当然,完成了书本上内容的复习之后也只是一个初级水平的获取,还需要对课外习题的复习和掌握。其中要对以前教师讲解过的题目、试卷进行整理和归纳,找出标记的难点和需要着重注意的题目,再进行重温或者重复验算。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再次加深自己的印象,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准备一个习题册,对重要的经典的题目进行记录,以便下次的复习。
四、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寻求教师的帮助
电学知识的复习其实就是对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和理解程度的加深。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大家的力量才是巨大无穷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最好是能与同学相互探讨,借同学的习题册和试卷进行复习验算,遇到不懂的或是有疑问的可以与同学相互探讨。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毕竟教师才是最具权威的答案,教师还会根据这一类的知识进行相关的扩展,能够使得复习的过程更加的全面。在复习过程中,倘若碰到难以攻克的题目一定要理解清楚弄明白,最好是再找出相关的题目进行反复计算,加深印象。
五、进行重复试验,加深影响
前面提到电学的相关知识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进行重复的把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实验的过程就是反复记忆、考察与加深印象的过程,不仅如此,在实验的过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其他相关综合能力,并且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得复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让物理真正的走进我们的生活。
六、经典例题永远是复习的重点
其实知识也是具有相关性的,电学的知识考察也有其目的性,我们需要对那些经典的例题进行反复的思量,这是复习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会一遍遍的加深我们的印象,直到最后我们终于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例题一:解析E=I1(r1+R1)+(I1+I2)r,由题目数据知I2I1,忽略I1对总电流的影响,E=I1(r1+R1)+I2r,即I1=ER1+r1-rR1+r1I2,以I2为横轴,I1为纵轴,作I1-I2函数图,由图得斜率k=-rR1+r1,截距为b=ER1+r1,联立解得E和。
例题2:若选测量数据中的一组数据计算电阻率ρ,则所用的表达式ρ=?求电阻丝的电阻率.解析RL=I2r2-I1r1I1,RL=ρL0S,S=π(D2)2,测量数据是I1和I2,表达式I2=(RL+r1)I1r2,作I1-I2函数图,I1-I2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图求斜率,由斜率k=RL+r1r2可求RL,再求电阻率ρ。
总之,我们在进行电学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需要再次理解有关的知识要点,对以往以及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印象的加深,而对于那些尚不了解的知识点要通过复习来找出漏洞并通过习题的计算、与老师同学的交流理解清楚。还要学会对当前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准备习题册,将做过的题目和试卷整理清楚明白,对重要的题目进行标注[3]。要把握学习的状态,在各项难题和问题的解决中找到物理学习的兴趣。复习电学的知识其实和复习物理其他版块的知识相似,总之要切实的投入其中,正真的而理解和温习,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敏.例谈如何进行电学实验的电路设计[J].物理教师:高中版,2011,(11):38-38,40.
[2]曹会.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资源开发与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第一章《声现象》清大学习
2010 12 25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而产生的。
☆在桌上撒些碎纸屑,敲打桌子时纸屑会。说明桌子发声时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不能。
声能在中传播的事实:水中的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声能在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在水槽中盛入适量的水,两只手分别拿两块石头在水中相互撞击,我们可以听到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与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V
> V
>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合 km/h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
s(当时空气15℃)。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当时空气15℃)。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
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测距离: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 vt。
☆测声速的方法:站在高大建筑物远处,大喊一声。记下喊话到听到回声的t,测出喊话人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s。即可算出空气中的声速v,v=st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一些失去听力的人(传导性耳聋),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
三、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指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是Hz。
声音可分为次声、可声、超声。可闻声:频率在 Hz之间。次声:频率低于20Hz。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低于
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长笛、箫等乐器,吹奏时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倒开水时听到声音的大小,与热水瓶内的空气柱有关。3.响度:指声音的。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振动越大声音越响。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产生的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的发散。例如,医生的听诊器。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4.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高音歌唱家──指。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分贝计量的是声音的响度。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中午要午休时,邻居家里大音量播放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就会变成。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 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b.判断雷声有多远。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光源。分类:,如太阳、萤火虫;
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传播。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②日食月食的形成③射击时瞄准目标。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⑤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⑥排纵队看齐。⑦木匠检查木条刨得直不直。
4.光速: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C = 3×108m/s = 3×105k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与声速相反,光在中传播的速度最快。一般情况下,V气
V液
V固。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都会发生。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的两侧;反射角入射角。3.光路可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4.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因为光进入我们的。分为两种情况:(1)物体本身发光(光源),发出的光直接射入我们的眼睛;
(2)物体本身不发光,是由于物体表面反射其它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5.反射分和
⑴镜面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反射。⑵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四面八方。条件:反射面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的缘故。(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遵守光的。
☆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的利与弊。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即: ①像、物相等。
②像、物到的距离相等。③像、物的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平面镜的作用:(1)(2)2.球面镜:
1)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凸面镜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作用。(凸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镜,街头拐弯处扩大视野。2)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
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光。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牙医内窥镜是平面镜;五官科医生的额镜是凹面镜。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进行实验。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选用平板玻璃而不用平面镜的目的是:平板玻璃是半透明的,便于看到蜡烛的。
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传播方向
(折射角=入射角=0度)。3.光路可逆: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物体的,看到的位置都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色散。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一束太阳光照在红玻璃上,只透过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红纸板上只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蓝玻璃上,只透过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蓝纸板上只反射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这说明: 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也就是说: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物体通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反射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3.色光的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绿光照在绿色的菠菜上,菠菜呈绿色;照在白纸上,白纸呈绿色;照在红纸上,红纸呈黑色。
☆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是因为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把七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2.红外线:在光谱中的红光以外存在,人眼看见。
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与物体本身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紫外线:在光谱中的紫光以外存在,人眼看见。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 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在焦点(F)。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5.测焦距:(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3)用刻度尺测出透镜中心到光点的距离即为。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暗箱中的胶卷相当于光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它能成、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当物距稍大于焦距时,它能成倒立、的实像。放大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当被观察的物体在其焦距以内时,它能成、放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侧。
3.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何异同:
不同点:平面镜是通过光的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是通过光的成放大的虚像。相同点:都是由光线的反向的交点组成,都不能用光屏来承接。而且都是的。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以内;②烛焰在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正。物距等于像距(u = v = 2f),成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u > 2f,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f< u < 2f,v > 2f),成、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u < f),成正立、放大的。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点。⑵u=2f是实像放大和缩小的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⑷成实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和角膜的共同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使像成在视网膜上。4.透镜焦度用ф表示,f表示焦距,则ф=。眼镜片的度数T=×100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5.取一副老花镜,测定它的两个镜片的度数。器材:一个白纸屏、一把刻度尺、一副老花镜 步骤:
(1)将两个镜片分别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的光点(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镜片到光点的距离f1、f2(4)用公式算出镜片的度数.T=×100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显微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稍大。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望远镜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
3.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有关。☆简述测焦距的三种方法(近似值)
办法一: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使另一侧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点,量出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二:把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透过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当字很模糊不清时,量出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三:利用凸透镜成像,当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像时,量出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再除以2即为焦距。
☆简述区别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看外观,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
方法二:对着课本上的字看,能把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否则属于凹透镜。方法三:正对太阳光,能会聚太阳光的透镜是凸透镜,否则是凹透镜。方法四:能使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的透镜是凸透镜。
方法五:让一个远视眼透过镜片去看近处的物体,能看清楚的是凸透镜。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1.我们把物体的叫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2.热力学温度与常用温度的换算关系T=t+273.15 K 3.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液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
二、熔化和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物质:海波、冰、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温度不变。熔点:晶体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点:晶体形成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3.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物质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温度发生。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在路面上喷洒盐水,盐水使雪的熔点,积雪很快可以熔化。
三、汽化和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的形式。它们都需要。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达到沸点),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⑴液体的高低; ⑵液体表的大小;
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
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空气、依附物、留下的液体的热量),具有致冷作用。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方法:
⑴(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⑵。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用小纸锅烧水,能使水沸腾,而纸锅自身不会燃烧的原因是:由于水沸腾吸热,温度保持,使得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冰冻后,取出放置一会儿,可以发现变湿了。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为什么?
擦不干。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金属)发生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金属表面。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表面发生,所以一时擦不干。
四、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
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较高处; 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所以“雪后寒”。☆冻肉出冷库后比进冷库时重,这是为什么? 因为空气中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华成(霜),附着在冻肉上。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灰尘等。)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3.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验电器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
6.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电子带。电子绕核运动。
7.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单位:(C)元电荷
1e=
C
8.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9.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1)导体:导电的物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电荷。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绝缘体:
导电的物体。不易导电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金属镁的原子核带有12个元电荷,它的原子核外带有12个电子;这些电子总共带1.6×10-19C ×12 =1.92×10-18C的电荷.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形成:电荷的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的规定:把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2.电路是。4.电路组成: ①:提供电能 ②:消耗电能 ③:输送电能
④开 关:控制电路的 5.三种电路: ①:接通的电路。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连接起来。(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引起火灾。)
三、串联和并联 串联:
定义:元件逐个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断开所有用电器都工作。开关作用:控制整个电路 并联:
定义:元件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开关作用:干路中的开关控制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1.串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只有一条路径。②各个元件之间相互影响。
③开关能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其控制作用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2.并联电路的特点:
①电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路径。②各元件之间互不影响。
③开关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它所处的位置。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电流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本支路电流的通断。
3.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的单位:A mA、μA
1A=
mA
1mA=
μA 2.测量方法: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负接线柱,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⑪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⑫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⑬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三、重力:
⑪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⑫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⑬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⑭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⑪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⑫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⑬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⑭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⑪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⑫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⑪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⑫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八个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2)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改变
7.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8.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⑪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⑫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⑬ 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⑪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⑫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 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A 弹簧测力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第九章《压强》复习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⑪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⑫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⑬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⑭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⑪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⑪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⑫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⑬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⑭ 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⑮ 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⑪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⑫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⑬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⑭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压强公式:
⑪推导过程:(结合课本)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⑫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 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6、连通器:⑪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⑫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⑬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1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6、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10、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第十章《浮力》复习
一、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F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液= 2/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 Gρ/(G-F)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三、浮力的利用: (1)、轮船: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③漂浮、悬浮时,F浮=G(二力平衡求浮力;)④F浮=G排 或F浮=ρ液V排g(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物体受到了力,但保持静止。)、有距离无力()物体由于惯性运动通过了距离,但不受力。、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互垂直,这个力也不做功。)。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 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1牛•米 =1 焦)。 二、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 Fv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换算:1kW=103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 内做功66000J 三、机械能(一)、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3、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 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 方法:控制变量; ?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小钢球能推动木快做功的多少 ?如何控制速度不变:使钢球从同一高度滚下,则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相同; ?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 ③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④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理解:①有动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②有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③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具有机械能。(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知识结构: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⑪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⑫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⑬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三)、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1、、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复习 四、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说明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阻力与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1表示。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表示。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 ⑪ 找支点O;⑫ 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⑬ 画力臂(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⑭ 标力臂(大括号)。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②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从杠杆上量出力臂。③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或杠杆原理)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动力作用点与支点的连线是力臂时最省力),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4、应用: 名称 结 构 特 征 特 点 应用举例 省力 杠杆 动力臂 大于 阻力臂 省力、费距离 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费力 杠杆 动力臂 小于 阻力臂 费力、省距离 缝纫机踏板、起重臂 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等臂 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不省力 不费力 天平,定滑轮 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五、滑轮 1、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②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 重物移动 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 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1/2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 拉力F= 1/2(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②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 1/n G。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 1/n(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④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G物+G动)/ F求出绳子的股数。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滑轮组的使用 ①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F=。因此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总重。 ②把重物和动滑轮从滑轮组中―隔离‖出来,就很容易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段数n。③同一个滑轮组,n为―奇动偶定‖,拴点在动滑轮上时,连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n=2N+1,则更省力.④ 计算绳子的段数n可用拉力F=、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nh或移动的速度VF=nVG求得。其中G为总重,h为重物和动滑轮上升的高度,VG为重物和动滑轮移动的速度.n取整数(采用小数进一法).⑤ 拉力F的大小与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n有关。⑥ 1.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 ⑦ s=nh ⑧ 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 ⑨ 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⑩ 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 ⑪(2)公式:F=G总/n=(G物+G动滑轮)/n(不计滑轮摩擦 ⑫ 绳子的绕法: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定滑轮上;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端在动滑轮上。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 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才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② 公式: 斜 面: 定滑轮: 动滑轮: 滑轮组: ③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 百分数 表示。某滑轮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⑬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⑭ 提示:机械效率η没有单位,用百分率表示,且总小于1 W有=G h [对于所有简单机械] W总=F s [对于杠杆和滑轮] W总=P t [对于起重机和抽水机] W总=P t-Q热[对于电动机,因为线圈发热损失部分不算总功] 5、机械效率的测量: ① 原 理: ②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器 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④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⑤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C 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6、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 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物理公式详解汇总 一、重力(G):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计算公式: G=mg m为物理的质量; g=9.8N/kg,常取g=10N/k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四、杠杆原理 1、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是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是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五、压强(P):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 P=F/S F为压力,常用单位牛顿(N);S为受力面积,常用单位米2(m2) 3、单位是:帕斯卡(Pa) 六、液体压强(P): 1、计算公式:p =ρgh 其中ρ为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 g=9.8N/kg;h为深度,常用单位m 2、单位是:帕斯卡(Pa) 七、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计算: F浮 = G排 =ρ液V排g G排 为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常用单位为牛(N);ρ液为物体浸润的液体密度,常用单位kg/m3 g/cm3 ; V排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常用单位cm3 m3 ;g为重力系数,g=9.8N/kg 3、单位:牛(N) 八、功(W): 1、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计算公式: W=FS 其中F为物体受到的力,常用单位为为牛(N);S为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常用单位为m 3、单位:焦耳,1J=1N•m 九、机械效率(η):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计算公式:η= W有用/ W总 W有用为对人们有用的功,即有用功;总为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即总功。单位都为焦耳(J) 3、单位: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十、功率(P):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P=W/t W为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t为做功的时间,单位s 3、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换算:1kW=103W 1mW=106 W(1)理解关键词语 ①表现为理想化模型的用语,如光滑、不计阻力、轻质(杠杆、滑轮) ②做匀速直线运动、静止 ③有用的功率还是总功率、功率还是效率等 (2)挖掘隐含条件 说到气压是标准大气压,意味着压强是105Pa,水的沸点是100℃ 说到不计能量损失,意味着能量转化或转移的效率是100%.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 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 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 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 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 6.轻小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 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 8.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 (3)排除干扰因素 (1)物体水平移动时,不会克服重力做功,此时物体的重力就是干扰因素。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教学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100s=0.294 s 340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综上所述选择D.2 / 17 [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例5]中国的乐器称为“丝竹”,西洋乐器则称为“管弦”,请分析一下它们的发声 原理.解析:除了打击乐器,如中国的锣鼓、编钟、罄,国外的木琴、三角铁等,管乐器通过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通过拉动丝弦振动,再带动共鸣箱里的空气柱振动从而使声音放大并更加纯正.但不管是何种乐器,它们的共同原理都是要使乐器的某一部分发生振动,并通过改变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优美的音乐来.3 / 17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教学难点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4 / 17 1.复习本章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1)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3)吸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4)什么是熔化和凝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5)什么叫熔点和凝固点? (6)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常用的液化方法有哪些?(7)什么叫升华和凝华? 2.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5 / 17 教学反思: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3.理解光的反射定律.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5.知道光的折射定律.6.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实验,探究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教学重点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3.光的折射定律.●教学难点 1.光学知识的实际应用.2.运用光学知识完成光路图.●教学方法 归纳法、问答法、讲练法.6 / 17 ●教学用具 投影片、投影仪.●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复习第二章,大家是否复习过?复习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检查一下.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颜色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呢?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激光准直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 m/s.[师]色光的三源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分别是什么? [生]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投影片出示例题] [例1]夜晚,当你与一盏路灯的距离由近到远时,你的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请作图说明.解析:由灯到头顶的连线与地的交点到人脚的区域光不能到达而形成人影,如图所示.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站在D点时,如图所示,CD段光不能到达为人影部分;人站在B点时,AB段光不能到达为人影部分;因为CD<AB,所以当人与一盏路灯的距离由近到远时,影子的长度由短变长.[例2]下图是月球的影区分布,当人随地球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全食.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偏食,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环食.7 / 17 解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球又是不透明体,当月球运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地球上的人就能观察到日食现象.从图中不难看出,地球运动到B区,太阳光全部被月球挡住,看到的是日全食.运动到A区,太阳光部分被挡住,看到的是日偏食.运动到C区,太阳中间被月球挡住,看到的是日环食.[例3]太阳光穿过茂密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 A.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B.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C.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D.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解析:这是一个小孔成像的问题,由于光斑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太阳的实像,是圆的.选C.(二)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球面镜 [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 [生]光的反射定律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师]能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什么? [生]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师]漫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吗? [生]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师]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师]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什么? [生]平面镜成像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即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③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④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师]球面镜可分为哪两类? 8 / 17 [生]球面镜可分为凹面镜和凸面镜.[师]凹面镜、凸面镜各有什么光学性质? [生甲]凹面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如把光源放在凹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镜将成为平行光.[生乙]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变得发散.[投影片出示例题] [例4]一条光线投射到和它垂直的平面镜上,如图所示,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成直角,镜面应旋转多少度角? 解析:此题中镜面可向任意方向旋转,所得结果都一样,因此可选取任意一种转动方式来解此题.①由题意作出反射光线OB,使OB⊥OA.②由反射定律知,∠AOB的角平分线ON即为法线.③因为法线垂直于镜面,所以可作出平面镜位置,如图所示.④平面镜转动的角度: ∠BOM′=∠M′ON-∠BON=90°-45°=45° 可见,当入射光线不变,镜面绕入射点旋转一个角度时,反射光线偏转的角度等于两部的镜面旋转的角度.[例5]一平面镜竖直地挂在墙上,A、B、C三物体放在镜子前面,人眼的位置如图所示固定不动,则人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 A.A和B的像 B.B和C的像 C.只看见B的像 D.A、B、C的像都能看到 9 / 17 解析:人眼能看到物体的像的条件是: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能到达人眼中.当镜子和人眼的相对位置确定后,人眼所能看到的反射光线就被限制在入射到镜子边缘后,反射光线能到达人眼的范围之内,如图所示的光线Ⅰ和Ⅱ所夹部分的范围内人眼只能观察到物体A和B的像,不能观察到C的像.答案A正确.[例6]如图甲所示,从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镜面MN反射后恰好过A点,画出这条光线.甲 乙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根据对称法作出S点关于镜面MN的对称点S′,通过A点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必过S′,连接A、S′交镜于镜面于O点,OA即为反射光线,S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乙所示.[例7]如右图所示,在平面镜前有一物体AB,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作法 方法1: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方法2: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直接利用物像对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完成.解法1:如图甲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从A、B两点各画一条与平面镜垂直的线AO1、BO2,然后延长AO1交A′,使O1A′=AO1,A′就是A点的虚像.同法找出B点的虚像B′,连接A′B′即为AB的像.10 / 17 甲 乙 解法2:如图乙所示,根据反射定律,由A点发出两条光线AC、AD射到平面镜上,画法线,进而画出反射光线CE、OF,反向延长CE、DF在镜后有一个交点A′,A′即为A在平面中所成的像.同法可找出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B′.连接A′B′即为AB在镜子所成的像.(三)光的折射、看不见的光 [师]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 [生]光的折射遵循光的折射定律.[师]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生]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介质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师]在反射、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 [生]在反射、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投影片出示例题] [例8]如图所示,AO是由空气向水面斜射的一条光线,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为30°,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解析:由题意知,本题是已知入射光线和水面位置,作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这类作图题,关键在于通过入射点作垂直界面(水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而得到反射光线,再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解答:过入射点O作法线NN′,则入射角为∠AON=90°-30°=60°.在法线另一侧空气中,作 11 / 17 ∠NOB=60°,∠NOB为反射角,OB为反射光线,再在法线另一侧的水中,作∠N′OC.∠N′OC为折射角,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OC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如图所示.[例9]如图所示,图中画出了四个穿过平行玻璃板的光路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光的传播方向都要改变,即发生折射现象.A图中光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是错误的,B图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折射是对的,但从玻璃进入空气的折射是不对的,因此B图错,D图中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从玻璃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恰恰与光的折射规律相反,所以D图错,只有C图符合光的折射定律.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复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颜色.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球面镜.3.光的折射.4.看不见的光.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讲的内容.2.复习本章知识准备考试.3.预习第三章.五、板书设计 12 / 17 教学反思: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13 / 17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3.通过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 ①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②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 ③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 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⑤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 ⑥投影仪的构造及原理? ⑦放大镜的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14 / 17 ⑨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⑩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二、知识网络(板书) 复习课 质量与密度复习 一、质量 1.质量 定义:物体所今物质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质量。单位:kg,g,mg,t 2.质量的测量 工具:天平,秤(磅秤,台秤等)方法:(用天平的测量质量的方法)3.质量的特性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 二、密度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2.密度 15 / 17 ①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②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m3。1g/cm3=1×103kg/m3 3.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①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 ②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 ③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 ④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⑤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 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4.密度的应用 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ρ=m/V变形可得到m=ρV和V=m/ρ,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量原理:ρ=m/V 2.量筒的使用 ①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 ②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 ③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 ④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a.“溢杯法”测量固体的体积。 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 16 / 17 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 V2-V1。 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 [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用剩余法测体积 5.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复习】推荐阅读: 初二物理复习资料06-14 初二物理透镜知识点05-24 初二下学期物理知识点07-17 初二物理密度教案06-11 初二期中物理总结12-16 初二年级物理质量教案05-23 初二物理期末试卷免费07-10 初二物理思维导图12-18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07-17 初二下册物理优秀教案07-20初二物理上期期末复习教案 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