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共6篇)

《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篇1

教学内容:第15~21页。

本节教学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材用“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引出教学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由于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是已有知识,例题主要解决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例1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2是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每个例题后安排了一个“做一做”和练习。

教学本节内容,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知识为起点,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虽然进位加法不是新知识,但连续进位加法计算过程比过去复杂,学生容易发生错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练习。本节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主题图。

本节开始安排了四张动物图片,分别代表四类动物物种。其中,东北虎属于哺乳类,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类,青蛙属于两栖类。下面出现四类动物种数的统计表。

教学这部分内容(1)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在上课时进行汇报交流,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2)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出示教材上的动物图片,简单说明它们属于什么动物种类。(3)出示“中国部分

动物种数统计表”,简单说明已知种数即中国已经发现的动物种数;中国特有种数即只在中国才有的动物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指即将灭绝和数量正不断减少的种数。(4)引导学生看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

2.例1。

通过提出“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1:98+25,这是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做一做”安排了与例1形式相同的10道题,以竖式和横式的形式出现。

例1基本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不同的是过去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限于100以内,所以只存在一次进位的情况。而例1有两次进位和超过100。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进行计算,然后重点就“十位满十,怎么办?”开展讨论。

鉴于本例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加强练习,减少错误率,同时为例2的教学做好铺垫。除用竖式计算外,一些好的学生也可尝试用口算。注意加强应用问题的训练,如结合练习中的内容,进行提问题的训练。

3.例2。

仍然由“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出发,提出“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引出例2:376+284,即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教材先出现估算,以师生对话的方式提示了估算的要求和方法。随后用竖式计算,这是本节的重点。与例1教学相同,仍然是解决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的问题,只是例2要先加百位上的数,再加上十位进上的1。教材以小精灵的话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即“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学习例2,由于“学生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中已经学过估算,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小组讨论“怎样进行估计”,再看教材中是怎样进行估算的,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估算的方法。可简单归纳一下估算的方法:进行三位数的加法估算一般是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比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和的范围。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估算的作用,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结果的时候,可以使用估算确定结果的范围;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笔算教学仍可采用先尝试再交流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做一做”安排了四道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加法题,包括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的认识。同时要注意纠正在连续进位过程中,学生容易忘记加上进位1的错误。

4.关于练习四、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节有两个练习,分别安排在例1和例2之后。

练习四主要是巩固例1,安排了三道题。第1题用连线的方式巩固计算,把两片叶子上的数相加与花心上的和连起来。第2、3题是应用问题。第3题通过提问题进行综合训练,学生除了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外,还可以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练习五是巩固例2和加法的综合训练,采用列竖式计算、填表、连线和解答应用问题的形式开展练习。以连续进位的加法为主,适当安排了一些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的加法练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加法笔算计算法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第7题,是改错题,主要针对学生在学习笔算加法中容易犯的错误,如写竖

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没有对齐;计算进位加法时,忘记加进上来的1等。练习时,可采用讨论的形式找错误;教师也可就自己班学生常出的错误编成习题开展练习;也可结合改错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计算中常出的错误有哪些。

第8题,是要求将和是1000的两个数连起来。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讨论: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得出“前位凑9,后位凑10”的规律。

第9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通过计算,找出最近的路。第10*题,是选作题。答案是888+88+8+8+8=1000。

第21页思考题可以这样想:

和是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是百位进上来的数,一定是1,所以△中应填1;和的个位上的数是8,所以○里可填4或9。如果○里填4,那么百位上是4+1=5,不可能向千位进1,所以,○里应填9。根据个位上9+9=18,向十位进1,十位上8+1=9,所以,□里应填0。

《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篇2

【关键词】离合词;对外汉语;教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统计结果

离合词的学习和使用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而留学生往往会采取回避的学习策略,但离合词在汉语词汇中所占比重大,而且与实际交际紧密相连,他们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偏误。笔者对北京语言大学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离合词偏误类型进行统计,主要存在三种偏误类型:a.不该离的离了,如:* 得了爸爸的罪。这类偏误类型占到总数的9.3%,证明留学生在识别离合词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b.该离的没离,如:* 我又见面他了。这类偏误类型占到总数的65.2%,证明学生在处理离合词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c.该离的离了但对扩展成分处理不当,如:* 在屋子里有人抽起烟来,烟味儿让人难受。这类偏误类型占到总数的25.5%,这也是在处理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之所以产生上述偏误,虽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和目的语知识的缺乏,但笔者认为教材自身的缺陷和教学上不足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二、教材和教学方面的问题及建议

教材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环节安排的不合理都会使学生出现偏误。关于离合词的教学,目前在教材和教学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将从教材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阐述。

(一)教材方面

1.将离合词作为语法点纳入教材。饶勤(1997)曾提到:“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在初级阶段是比较成功的,原因是教材把离合词作为一个语法点……在中高阶段……即使是对离合词这种很特殊的词也没有进行特殊的处理。”如果不对离合词进行特殊处理,不把它专门列为一个语法点,学生就会误以为离合词和其他词没什么区别,在使用的过程中,把离合词当作一般词语来使用就会产生偏误,而对于教师而言,既然教材不把离合词作为语法点,有些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掉。

2.对离合词的解释应详细。笔者认为,对于一个离合词最详尽的解释应该包括:语音、词性、词语的释义、典型例句、用法。

(1) 语音、词性。语音是每本教材都不会缺少的,但对于离合词的词性,却没有做出标注。高书贵(1993)曾提到:“《读写课本》一二册共收生词约2000个,其中离合词50个,占2.5%。这些离合词,在生词表和总词汇表中都没有注明词性。”不管学习任何语言的语法点,我们都必须经过两个步骤:识别和处理。只有在识别了以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处理。对于离合词的学习也一样。而留学生识别离合词的方法就是看词性。如果教材不注明词性,留学生就无法识别哪些是离合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偏误。

(2) 词语释义。每本书都会对词语做出中文和英文的释义,但是在给离合词释义时,仅仅只对离合词合用的情况进行释义,没有对离合词拆开使用的情况进行释义,这样也会引起留学生的偏误。

(3) 典型例句。多数教材只举了离合词合用的例子,而忽略了离合词拆开使用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加入一些贴近生活,口语化的例子。因为大多数离合词使用在口语中的频率高于书面语,这样才能引导留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正确使用离合词。

(4) 用法。教材中没有对离合词的用法做一个详细的说明,而学语言的目的在于使用,如果学生光会识别离合词,不会处理,也会产生偏误。为了使学生更快的掌握用法,笔者认为尽量采用公式法,把抽象的语法知识形象化。

3.练习的设置。教材应该在练习部分适当的增加一些离合词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语言的学习主要是会不会和熟不熟的问题,老师课上的讲解只是解决了学生会不会的问题,而练习是解决熟不熟的问题,多练习才会熟能生巧,熟练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语感。

(二)教学环节

1.识别。吕文华老师在1992年就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增加离合词教学内容”。她指出:“外国学生辨别不了哪些是离合词,哪些只是述宾式双音节词,因此经常出现错误。离合词应该作为难点纳入教学。”而笔者在统计过程中发现存在“不该离的离了”这类偏误,且占到总数的9.3%。这证明学生在识别离合词时出现了问题。而教师在教离合词时,识别这个环节不容忽视。除了教材中标注词性以外,教师应该对离合词的定义加以解释。同时,教师应该做好监督工作,在听写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写出拼音和词性。

2.处理。饶勤(1997)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把《大纲》中各种类型的课程中等级水平不重复的离合词挑出来,让学生造句,在造句之前,他问学生用这类词造句要注意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类动词不能带宾语。结果所造的句子基本上都避免带宾语。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能把离合词扩展开造句子。而笔者在上文的统计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该离的没离”这类偏误数量最多,占到所有偏误的65.2%。证明学生在处理离合词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在讲解时应该重点讲解用法,而且用公式法把抽象的语言现象形象化。同时,还应该注意,一个离合词有多种用法,多种用法之间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做到循序渐进。不要把语法点集中化,学生难以接受。在教的过程中,要把离合词“离用”和“合用”的两个方面都要教到。

教材和教学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为了避免留学生回避使用或在使用时出现偏误,我们应该从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做出改进,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兼论中高级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J]. 汉语学习,1997(2).

[2]高书贵.有关对外汉语教材如何处理离合词的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1993(2).

[3]吕文华.对《语法等级大纲》(试行)的几点意见[A].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篇3

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 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美丽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计数资源。此外,也给初入学的小学生展现了校园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等等。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情境图中提供的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一座教学楼等),学生在计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中,初步感受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对学习的新奇感,逐步形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

图中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表1-1。

表1-1 美丽的校园中各种人和物的数量统计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国旗,楼房,老师,足球,带红领巾的学生,戴头巾的学生

六盆花,不运动的女生

单杠,向老师行礼的学生,看踢足球的学生,读书的学生,黄色垃圾桶,绿色垃圾桶

鸽子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楼房左面的大树,跳绳的学生,互相问好的老师和学生

大雁,所有的大树,锻炼身体的学生

垃圾筒,向日葵

所有女同学,不戴红领巾的男生

花坛里的花,五个大字,国旗上的五角星,楼房右边的大树

所有男同学

(3)在充分计数的基础上辨认1~10各数。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和读数的情况、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等,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但这里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比多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科书共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做一做;三是和此部分内容配合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1)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创设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情境,有4个意图: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出所学内容;三是为教学知识提供现实背景;四是渗透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可以这样讲解: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

情境图中提供了小白兔、小猪、鱼和砖、木头、板凳、胡萝卜、苹果、花等可供比较的资源。利用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个数的比较,建立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与少。

(3)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第一层是借助小兔和砖比较、小猪和木头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理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第二层是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寻找资源,充分地进行比较。如小猪与小兔只数的比较、小兔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苹果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凳子与动物只数的比较等,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应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去数、去比较,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比较等数学学习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4)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及比多少的基本经验。

以数一数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在比多少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调用已有的比多少的经验,理解比多少的道理,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但注意要求不要过高,注意与数的比多少的层次的不同。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培养(参见本单元的备课资料)。

(6)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在观察、讲解美丽的校园时,可以将图中小朋友的状态与小学生守则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在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中,可以渗透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教育。

(7)建议用2课时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2)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

(3)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精心制作好教具、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把美丽的校园的情境图制作成挂图或动画课件。课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示,先出示一位教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也可用本学校的照片实施教学,还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现场表演,帮助学生观察、计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按照自己的兴趣数图中的人物、物品的数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也可以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数等。如果是在书上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笔点着数,或用笔做记号以保证不重不漏。

编写意图

(1)数数的资源丰富,而且鉴于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给出的人物数量为20,以便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对学生数数情况的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一一对应地点数的方法;二是说出计数的结果(总数),即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3)本节课可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请大家仔细看看,图里都有一些什么呢?先和同伴交流一下。

问题二:有几面国旗?几位老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问题三:数数量多的实物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你是怎样数的,以对学生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问题四:你能数数身边的事物吗?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的数量;手的只数、脚指头数、眼睛的只数等。

(4)教学中注意结合小学生行为准则适时进行教育。

编写意图

(1)教材在这里将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人或物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这样,使学生看到主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既渗透了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了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2)这里通过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1~10各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

教学建议

(1)按照学生计数的进程适时呈现集合图。

当学生按照顺序计数的时候,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1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

(2)了解学生认数、读数情况。

当10个数都出示后,可以让学生再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认、读:一是连同集合图一起呈现数,让学生认、读;二是直接以卡片的形式呈现1~10各数,让学生认、读;三是可以由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从各数的卡片上找出该数。

应注意的是,如果遇有读错的情况,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指导。如,当有的学生读错时,可以让该生再数一数集合圈里的人或物,纠正读错了的数,加深学生印象。

(3)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本节课是准备课,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1~10各数。因此,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以与第三单元的教学相区别。

编写意图

从对情境图的观察用集合圈表示事物出示相应的数字,其编排的层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层次,教师可有效地加以利用。

编写意图

(1)教材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利用有情节的两种素材小兔与所搬的砖、小猪与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一一对应的方法。

(3)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教师利用情境中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同样多 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讲好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悠扬、轻快的音乐中,有感情、有节奏地讲述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以童话为背景,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首先,可以组织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学具,在黑板上边摆边叙述童话故事。

接着,再组织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借助学生摆的图片,问学生每只小兔搬几块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小兔和砖的图片分两排摆放好,借助小兔是怎么搬砖的,引导学生说出: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多余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小兔和砖一一对应连起来,并说明:像这样,1只兔子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同时板书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编写意图

第1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操作的学具可以自主选择,只要被比较的两种物品的个数同样多就行。学生比较完后,可以说说比较的结果。如梨和苹果同样多铅笔和橡皮同样多等。

第2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教材不仅提供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而且被比较的物品可以随意摆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比较的方法: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比较;还可以凭直觉进行比较等。

第3题,左右两幅图都是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的。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帮助学生感受物体个数的多与少,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没有关系,以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另外,在做此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审题,使学生感受到要在题目的要求下做事。

教学建议

仿照此方法教学多少。关于多、少的含义,可以这样说: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的,而木头有多余的,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最后,组织练一练、说一说的活动:借助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胡萝卜够不够等问题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够或者不够的理由。(3)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作用。

在用教材中的题目进行练习时,可以分三步走:一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然后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二是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提出要求,另一个学生按照要求操作,然后互相说说比较的结果;三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文字的意思。

编写意图

第1题是关于数数方法的练习。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达能力。如树上有5只小鸟或鸟窝里有5只小鸟。

第2题要把动物的个数与相同个数的点子图连起来。学生既要数集合圈中动物的个数,又要数集合圈中点子的个数,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将两图对应起来,要求更高些,但更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教材给出了范例,以让学生理解题意。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点子图,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3题是比多少的变式练习。两种物体个数不同,疏密不同,排列均匀,首尾对齐。需要学生认真加以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明确: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得一样长,应通过一一对应或数一数去比较。

第4题呈现形式新颖、比较方法多样,学生可以自由比较。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以第2题为例,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看见什么了,再让学生说说这条线告诉我们什么了,使学生明确连线的含义,明确题目要求后再让学生练习。

以第3题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图,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题意后放手让学生去比较。

(2)在练习中多方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及对比多少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篇4

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改进,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阶段初期, 其主要特点是半成熟与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为以 下特点: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2.要求独立的愿望增强;3.见多识广,眼界开阔;4.道德品质的不稳定性。

在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上述特征,以便更有针对性。

一、高年级教材的基本特点

与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教材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均有一定的不同。

在形式方面,高年级教材除篇幅稍长外,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一)夹叙夹议型。这种形式的课文既具有一定的故事性,生动活泼,又结合故事较充分地阐述道理。有 血有肉,情理交融,利于较深入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把 道理寓于故事之中,道理和故事完全融合在一起,如《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胜不骄、败不馁》等课。另 一种是利用故事引出道理或印证说明道理。这种形式既增加了教材的活泼感,又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道理,效 仿榜样。在高年级教材中这种类型的课文最多,如《为人正直》、《礼貌待人》、《为祖国而学习》、《自觉 遵守纪律》、《艰苦奋斗代代传》等。

(二)论述说理型。这种形式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虽然也举出事例,但目的是 为了更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说服力。这种形式的课文说理比较充分、透彻,如《真正的勇敢》、《尊重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读书要分辨好坏》、《相信科学不迷信》等。

(三)讨论型。课文只摆出事例,不讲观点,然后提出问题,叫学生讨论;或既摆出事实,又加以议论, 但不作结论,由学生一起参加讨论。这种类型的课文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 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属于这类的课文有《有事大家商量》、《‘盲人摸象’的启示》、《 宽厚待人》等。

在内容和要求方面,高年级教材与低中年级教材相比,在程度上有所加深,难度有所增大,更突出了明理 。相对来说,在行为实践方面,不如低中年级那样具体。

程度加深和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概念更加完整、准确。低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具体形象的 水平,他们掌握道德概念都是与一定的道德形象或具体道德行为相联系的。例如,对什么是爱护公物,一般只 能回答不损坏学校的课桌椅,不损坏公园游乐场里的设备等,所以低年级只讲爱护具体的公物,中年级也只讲 爱护学校的财物,都没有完整地讲公物的概念。又如对什么是守纪律,低中年级的学生只能回答上课时不讲话 ,不做小动作,不迟到等具体的纪律,还不能答出遵守纪律的本质。可见,他们这时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处于 感性阶段,还不能反映出这些道德表象的本质特征。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日益增多,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 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可以上升到理性阶段,达到认识本质特征的水平。因此,高年级教材关于某些道德概念的表述已经从现象上升到本质,使其更加完整和科学。如关于“公物 ”的概念,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凡属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物,如矿山……等等,都是公共财物。这些财物都是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又如 什么是勇敢,高年级教材讲得很明确: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 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真理,不怕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此外,像毅力、正直、礼貌、 自尊自爱、艰苦奋斗等概念,高年级教材也都作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概括。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低中年级虽 然也都讲过,但都是从某一个具体方面或就某一具体问题而言,都没有完整地概括出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第二,道理讲得更加充分、深入、透彻,更突出了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品德课的许多内容都是分层次安 排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反复进行教育。高年级属最高层次,许多内容都是在低中年级已经讲过的基础上, 进一步概括和升华,力求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热爱祖国教育。低年级主要是进行最基本的爱国常识教育,如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 、首都,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中年级主要是通过故事陶冶学生 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高年级除通过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 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把个人 与祖国联系起来,为祖国而学习,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努力学习的教育。低年级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最起码的学习要求,如按时上学不迟到、上课专心听课,按时 、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中年级主要是学习态度的教育,如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主动学习等;高年级则上升 到学习目的的教育,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要从各方面 打好基础,要全面发展,并注意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热爱劳动的教育。在低中年级教育的基础上,高年级对劳动观点进一步深化。强调所有劳动都是光荣的, 劳动本身没有贵贱之分,应当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只有用诚实、勤恳的劳动获得 的幸福才是光荣的,靠投机取巧、甚至坑害他人来获取个人的幸福是卑鄙可耻的。

热爱集体的教育。在低中年级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 主义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集体中过民主生活,培养民主作风等。

其他如爱父母、爱老师教育,遵守纪律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勇敢教育,诚实教育,礼貌教育,毅力教育 等,低中年级均有安排,高年级在这些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升华,使这些教育内容在说理方面达到更高 的层次。

在教学要求方面,高年级教材与低中年级也有所差别。由于低年级的教材内容大多数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 的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因此,相对来说,在行为要求方面就比较强调,也比较具体 。中年级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了低年级的特点,但有些方面已类似高年级。高年级教材的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 生活、学习也有一定的联系,如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学好各门功课、宽厚待人、自尊自爱、胜不骄、败不馁 等,但已不像低中年级那样紧密,特别是有些课,如愿小树苗健康成长、留下最美好的东西、年少志壮、重任 在肩、学无止境以及实践出真知等思想方法的课,更侧重于明理,通过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认识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道德信念,而在行为要求方面,一般只是指出努力的方向。

二、高年级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高年级的教学除依据教材、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还必须反映学生的特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只有这 样,教学才能表现出生命力,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方面很多,现仅就下面三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第一,充分发挥“明理”的作用。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职能,也是它的主要特点,是贯彻全课始终的。然而,对高年级要更强调这 一点。一是由于高年级教材比低中年级教材更侧重于讲道理,着重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二是由于高年级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研究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条件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是理解道德 意义的显著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地从他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把道德认识发展到更高的 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变成他们的需要,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观 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遵循一定道德行为准则的必要性,并愿意把它作为个人行动应该遵循的指南。而要达到 这一步,明理是最重要的。

低年级教学也注重明理,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但都是同具体的行为相联系的,因而他们的道德观念 是具体的、特殊的。他们认识什么对,什么不对,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一般都是同受别人的表扬、赞 许、认可或批评、斥责、惩罚相联系的。高年级就可以经过抽象、概括,使这些具体的、特殊的道德观念上升 为较抽象的一般的道德观念,并对道德行为方式的社会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因此,高年级教学更要充分发挥 明理的作用。

明理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说理清楚明白,这是使学生信服并乐于接受的最起码条件。

高年级的课文虽然也有故事性,多数都是夹叙夹议的,但所讲的道德观点是很鲜明的,道理的论述也是比 较清楚的。关键是教师要把教材钻研透,准确地理解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所讲的道理融会贯通,把握好 重点和分寸,并考虑如何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教师如果一知半解,就难免不出错误,或讲不清楚。

例如,关于勇敢的教育,低年级只讲不胆小就是勇敢,如打针不怕疼、上课敢大胆发言等行为都是勇敢, 没有把概念上升到一般的水平,但也暗指出行为的目的性,这是勇敢的实质。中年级进一步区分勇敢与蛮干的 界限,明确勇敢是一种有益的行为,使勇敢的概念有一定深化。高年级则将这一概念更加完整化。强调行为的 目的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是为了维护真理,突出了行为的社会意义。在讲这一概念时应注意全面 性,既要讲清并不是任何不怕危险和牺牲的行为都是勇敢,如目标武士道精神和各种犯罪分子,因为他们的目 的不是为了正义和真理;还要讲清勇敢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的一致性。

又如《宽厚待人》这课书的课文是夹叙夹议式的,对于什么是宽厚待人以及为什么要宽厚待人,虽然没有 集中地明确地交代,但在叙述中都讲到了。教师只要很好地钻研教材,就不难从中提炼出观点。

关于什么是宽厚待人,课文是这样讲的:当陈浩把王英的花衬衫溅了许多墨点后,“王英不但没生气,还 和气地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回家以后我自己洗洗就行了。’”怎么看出不是故意的呢?课文中有 这样的文字:“由于用力过猛,墨汁溅了出来……哎呀。糟糕!又闯祸了。”说明他不是故意的。事情发生后 ,“陈浩心里忐忑不安,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说明他已认识到错误,准备改正。

由于王英正确处理了这一问题,结果“一场可能引起的**,就这样避免了。”既教育了陈浩,又增强了 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如果大家都能这样,社会上就会出现更多的和睦、友爱、安定团结。

宽厚是有条件的,这一点也要交代一下。课文讲了陈浩用皮球把新楼的墙壁弄脏,王英坚持叫他擦掉,说 明对于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要坚持原则,但态度要诚恳,只要改正,就不要揪住不放,这也是宽厚的表 现。对于那种故意中伤,就不能宽容。课文虽然没讲这一点,但可从“不是故意的”就应当宽容推论出来。

再如,《要学好各门功课》这课书的重点是讲清为什么要学好各门功课,不能偏科。而有的老师却用了很 大力气讲各门功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如不学好语文会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不学好数学,甚 至不学好音乐、美术等课也都对其他课的学习有影响。当然,各门功课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但也不能过于牵 强,况且本课的重点应强调小学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教学中要着重讲清国家为小学生设置这些课,是为了 他们全面地健康地成长,是为将来的发展全面打基础。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哪方面工作,小学的各门课程对他 们都有用,特别是现代社会,更要求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高年级教学必须在明理上下功夫,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的道德观念,只有理解了,才能真正 变成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也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第二,坚持启发式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通知》指出:“在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 改变注入式的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讲课 应该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来引出和论证有关的观点,而不能简单地灌输抽象的概念。”这对于思想品德课特别 是高年级的课更有现实意义。因为这门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为 自己的信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因为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教 师的教只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外因和内因结合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 体现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正是启发式教学 的实质。

启发式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时,如能巧妙地运用启发式,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动机和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最 佳的.学习状态。如有的老师在讲《艰苦奋斗代代传》这课时,首先设计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过去由于环境艰 苦,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只能艰苦奋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条件享受了,不应当再艰苦奋斗了,否则, 生产出来那么多东西,叫谁去享受呢?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思想的波澜,产生探 讨这个问题的愿望。

在讲解课文时更应注重启发式。可以提问,但要精心设计问题,不要盲目地随意提问。所提问题一要围绕 本课的中心,二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如果问题太简单或脱离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实际,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所谓启而不发。如讲《改革开放谱新篇》这课书,老师要提出“什么叫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改革开 放”这样的问题,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也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讲 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式,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具有一定的深度,一般都需要经过讲解学生才能真正懂得。

讲授时,教师首先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要儿童化,教态要亲切自然,这是诱导学生注意听教师讲授 并随着讲解积极思维的前提;其次,在运用榜样教育学生时,要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榜样人物的崇 高思想品德。如教《个人服从集体》这课时,通过分析小余叔叔在接受陪练任务时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能 毫不犹豫地接受这项任务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悟出一条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应服 从集体。这样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又使学生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品德课的练习题多数都注意到了启发性,特别是有些题属于开放型的,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有 的题有多种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不能简单地说对或不对。教师应启发学生逐个加以分析 ,着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道德思辨能力。

总之,我们应把启发式看成是品德课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效 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针对性是指针对学生的 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等,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如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由 于思想品德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因而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思想认识相联系,否则,教师讲的是 一套,学生想的是另外一套,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产生负效应――引起学生的不信任感和抗拒感。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各种新闻、科学知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古今中外 的故事等,都以最快最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使人们获得直观的教育和感官的享受,小学生的许多知识 和观念都源于此。改革开放后,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也通过各种渠道展现 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过早地接触到许多与他们年龄不相当的社会问题,诸如权力问题、金钱问题、爱情问题、 婚姻问题、就业问题、犯罪问题、党风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由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较差、 不可能不受影响,在思想上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或比较确定的看法。例如,在热爱祖国问题上觉得我国不如外 国,产生自卑感,甚至对祖国的前途丧失信心;在学习目的方面出现讲实惠的倾向;在公私关系上产生公私兼 顾甚至损公肥私的倾向;在消费方面享乐主义有所增长;在对待诚实、正直、勇敢等问题上也或多或少地笼罩 上了个人利益至上的阴影,不愿意吃亏。

当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时,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一味按照自己准备的去讲,不会收到好的效 果。为此,教师必须下功夫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教育要求有哪些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研究如 何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方法。

例如,有些高年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已萌发兴趣,开始出现对未来职业的向往、憧憬。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使得家长对子女前途的考虑更趋于实惠,认为只要 掌握一技之长就可以赚大钱,甚至不用读多少书也能赚大钱。这种实用观念已为一些学生所接受,并反映到学习意向之中。因此,当教学《为祖国而学习》、《要学好各门功课》、《学无止境》、《年少志壮》、《重任 在肩》等课时,就必须从学生的上述思想实际出发,从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与祖国事业发展的关系着手,使学 生认识到,一方面祖国的发展要靠大家发挥聪明才智、献策献力;另一方面,只有祖国发展了才有个人发展的 广阔天地,才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离开了祖国的发展,个人是没有前途的。教师可举出正反事例加以说明 。因此,一般来说,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个人前途与祖国前途是一致的,当前好好学习,既是为了将来建设 祖国,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加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篇5

教学评估档案资料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反映、体现,是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做好教学档案整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评估过程中的作用,促进我县教学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就如何进行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做几点说明和建议。

一、评估档案资料范围

归档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课程管理、教学条件、校本研修、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归档的重点是教学、教研、科研、课程实施等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特别是过程性资料。

二、归档原则

(一)归档的评估档案资料包括教学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资料,但应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具有参考价值、对评估工作具有凭证作用的资料。如有的学校对立项课题的有关问题作了调查问卷,但没有数据统计,没有分析报告,把原始的问卷、放进档案盒完事,这样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课题研究是毫无疑义,毫无价值的。根据档案材料的重要性和价值确定了保存年限,在指南中作了说明:一般日常工作档案,如教研活动记录、培训资料、专题活动资料、常规检查记录等,保存3年;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时效性较差,如各种教师评估表、试卷、试卷分析等保存10年;有较高价值,属于学校发展记载、人事档案,如规章制度、长远规划、教师任课表、基本情况统计表等,永久保存。

(二)归档的评估资料,必须能反映和说明学校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保证完整、准确、系统;具有真实性、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性。

(三)归档的评估资料,必须遵循其自然形成规律,保持有机联系,符合教学、教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成套性特点。

三、评估档案资料的质量要求:

(一)档案资料所记录的信息、说明的情况及内容应齐全完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有效性、统计性。

1、每学期教研活动的档案资料首先应包括:本学期教研计划及安排表、每次教研活动的记录及相关资料、学期教研活动总结。(注:教研活动的安排表要与活动内容一一对应。)

2、一次教研活动的档案要包括活动记录(总结),相关资料(如听评课的教研活动,要有讲课人教学设计、个人反思,听课教师评课稿,还可以有照片和课件光盘、课堂录像资料等)(评课稿不同于教师的听课记录)

3、一次专题活动的档案要有实施方案(通知中包括方案的也可以),活动中的文字、影像资料、活动总结(如四中青年教师过关课活动档案:方案、评价标准、记分表、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评价小组结论报告,活动总结)

4、教研活动的记录,要按教研室下发表样,逐项记录准确。从三个方面对教研活动记录表加以解释。(1)活动主题:注意“主题”和“题目”的区别。如:“听评某某老师的数学”这只是个题目,不是活动的主题,主题是以通过课例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这样表述:听评某某教师的数学课《 》——关于七八年级知识衔接的问题。(2)活动总结中“解决的问题、达成的共识、下一步的设想”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能死搬硬套象回答问题一般,还可以把其它有价值的、生成性的问题加以记录。(3)活动过程是教研活动程序的记录,每个环节要记录主要内容,每个人的发言要记录要点,所形成的总结要与过程记录有内在联系。在查看一些学校的档案中就发现,过程记录中教师各说各话,到了总结中达成了共识,两层皮现象严重,看上去很不真实。(思考:教研活动的目的性,实效性。)

5、主题教研活动档案要有对“主题”的分析,从“主题”的形成、研究的目标、研究的视角或问题、学习资料、研究活动记录及相关资料、研究总结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

(二)每一份档案资料都应有单位、作者或单位、部门落款,并注明形成时间。

(三)采用装订的案卷,要用线装订,结实、整齐、美观,去掉金属物。

(四)每一卷(盒、册)都应填写卷内目录。

(五)照片档案应有附加主题说明,注明拍摄时间、地点、人物等内容。

四、评估档案资料的整理:

(一)形成积累

1、学校根据本单位历年(主要为2008年以后)文件资料形成规律,挑选最能反映本校教学工作水平内涵的资料进行组卷。(“指南”中三级目录的最后一级目录给出了每方面归档的范围、种类,具体的目录名称要根据档案具体内容来编写。)

2、建立教学档案预立卷工作机制。教学档案的预立卷是指有关责任人,把分散在教师和管理人员手中的教学资料及管理资料,收集后存放在预先分类设置的档案盒中以备正式立卷归档使用,这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在操作中坚持“谁经手、谁负责,谁主办、谁预立卷” 的原则。重视教学档案预立卷的基础工作将会使档案管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卷

应按评估指标体系结构顺序,适当照顾文件资料的问题、时间、重要程度及其他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其有机联系,分类组卷,便于查找利用为原则。

具体程序如下:

1、检查案卷的文件成分,文件是否收集齐全,是否与评估指标内涵有直接关系。如:学校获奖情况是学校管理能力的体现,应属于教学管理中的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而教师获奖证书等照片或复印件,是教师队伍素质的反映,则属于教学条件中的教师队伍指标体系。

2、检查案卷文件的联系,纠正案卷之间文件归卷不统一,相互混淆、重复或拆散文件联系的现象。在各指标体系中最易混淆和重复的是有关“规章制度”,有关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校本研修的制度、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的制度等,要归到相应指标体系的档案内。

再就是不能把同一项活动有关的资料,分散到多个指标体系中,也不能这个活动的档案资料这样排序,那个活动的资料那样排序,要统一。

3、检查文件的价值,察看各案卷中文件是否能反映和说明教学工作的过程和效果。如主题研活动档案,有的学校把教师听评课记录放入,我看价值就不大。还有的学校把大量从网上下载的学习资料原封不动的装入教研活动或校本培训档案中,又有什么价值?如果要保存也应该是进行整理,如注明出处、作者、学习的段落、文章中可借鉴的地方等,其它有关记录都要与之相关。

4、检查案卷文件数量,一个案卷一般不超过100 页。对同一问题文件数量多的,宜酌情适当分卷,问题单一,文件数量少者可组薄卷。一般按类别、次数、时间进行分组。如:某一学科组的一学期的教研活动记录,首先每次活动结束后,把本次的活动资料都整理齐全,在前面附加上一张封面(见下图),封面注明:教研组、教研主题、时间。

再附一张“目录”(见下图)

学期末,按时间先后排列每次活动的档案进行组卷。

5、卷内文件排列顺序

(1)结论性资料在前,依据性资料在后。如调查分析报告在前,调查问卷在后。

(2)统计性数字资料在前,基础性原姓资料在后。如教师基本情况统计表在前,基本情况登记表在后。

(3)时间早的在前,时间晚的在后。如活动计划、方案在前,活动记录跟后、活动总结在最后。、填写卷内文件目录

(1)顺序号:以卷内文件排列先后顺序填写的序号。(2)题名:即文件标题,一般应照实抄录。有标题或标题不能说明文件内容的文件,可自拟标题。

(3)责任者:形成该文件的单位或对该负责任的署名者。

7、装订。(“指南”中对于以学期还是学年装订作了说明,但学校要根据档案资料的多少分学期或学年收集装订。某一项的资料较少,可以按学年装订,如一学期的资料较多,可以分卷装订。装订完后,按保管期限正确填写。)

8、装盒、填写盒目标签和盒内目录。附:

1、主题教研活动的流程及案例。

2、评课稿的写法

如何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一、什么是主题教研

主题教研,就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为学校教学研究的主题,教研组的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人人参与互动的教研方式。

(i9Q.p3iH(I/Y0教研活动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研究中可以将这个教研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分题。

比如:有些学科,由于学年段教学重点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可在年段中设立教研主题,如小学数学、语文。例如:

主题:有效识字的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研组主题)分题:(1)提高学生课堂识字兴趣的研究;

(2)在生活中培养识字兴趣的研究;

(3)低年级识字方法的研究;

(4)用汉字汉字构字规律指导学生识字的问题研究;

(5)巩固学生识字效果的方法和策略研究。

二、主题教研过程 1.筛选问题,确立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校本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和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起点。教研组内的每位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整理出来,填入“问题记录表”,问题记录表由学校自行设计,要记录发现这个问题时“我经历的教学现象”,“我的分析思考”、“我存在的困惑”等。提供给教研组。包括日常学习、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试卷讲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2)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

(3)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4)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难易程度适中。主题的确定

教研组将教师提交的问题进行分类,经过充分商讨,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筛选问题、拟定所要研讨的主题供教师集体研讨。

教研组长阐明本次活动要研究的问题。讲述问题的提出背景,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共同探索这个问题。

2.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要让每人围绕主题学习有关理论,参阅有关资料,一方面为做课老师的备课提供问题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听课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老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而无深度。在学习的基础上,教研组成员将初步共识和教学设想写成问题解决初步方案。

3.集体备课,课堂实践

教研组集体备课,研究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在课堂观察中,听课老师要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的收集课堂信息。

4.主题研讨,反思教学。主题研讨会是主题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执教者反思,反思的问题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到了吗?”“我能不能做得更好?”同伴议课,则是围绕主题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5.及时总结,生成问题,继续研究。

讨论是有效的教研活动,然而行为跟进更重要,将研讨中所发现的新问题,作为下次专题研讨的子问题。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实施系列跟进研究。跟进研究需在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每位成员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总结,既总结达成的共识,也要注意争论的焦点,这样,既能对以前取得的经验在理论上升华,也为下一步试验及时发现问题,预想解决措施。“预想——试验——总结——再预想——再试验——再总结”这个行为要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语文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朗读教学指导的策略研究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1、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教学困惑

自新课程在我校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研组也多次开展了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朗读指导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怎样的朗读教学是最佳的,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名师启发

2004年10月,我们有幸听了几位小学语文名师的教学,感受最深的是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课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指导朗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环节。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听到王老师的一次讲解,没有听到王老师的一次范读,有的只是王老师通过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抓住学生生成的体验,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将情感融入古诗与诗人产生了共鸣,走进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南宋,走进遗民的世界,体会沦陷区老百姓的辛酸,于“一年又一年”中发出悲愤的呼喊。一滴“泪”,一个“又一年”,让我们感受到了名师名课的魅力所在,究其原因: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找准指导朗读的切入点;

2、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于是,一次围绕“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在我校语文教研组中产生并展开了。

二、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语文教学的源头去寻找朗读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并围绕专题印发《朗读教学学习资料汇编》供教师学习。

两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讨论会。针对“用怎样的策略去指导朗读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提出了几个假设:

1、以重点词、句、段的朗读指导为突破口,带动全文的朗读及理解。

2、朗读指导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先理解感悟,再进行感情朗读。

3、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朗读及其体验的抒发及时进行指导提升。

三、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条朗读指导策略假设,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假设,于是选定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由林老师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林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为教研组研讨活动提供了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

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活动描述(研讨活动)12月9日,瓯海区教师教育与科研中心在我校举行校本研修研讨会,为我校校本教研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赢取了与专家、同行零距离对话的机会。会场上,说者意气风发,听者心潮澎湃,气氛十分热烈,可以说是达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活动也因此延续到中午12点。具体过程分五大板块:课堂展示活动、背景介绍、教者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现将研讨现场整理如下:

教研组长介绍主题产生的背景 执教者反思: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就是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成百上千的小鱼儿被海水送进了海滩上的浅水洼,多么可怜!而文中小男孩的行动却令人肃然起敬。他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向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啊!读了这篇课文,我万分的感动,想把这份感动与学生一起分享。所以选择了这一课!上完课后,我感觉这堂课有这么几点值得思考:

1、语文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体验,所以在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边读边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靠老师讲是行不通的,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受,才能激起情感之弦。所以在课上我是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想法,帮助学生探究小男孩“明知捡不完还要捡”的根本原因,从而促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教学需要充分预设,也需要即时生成,在课堂上要做到随学而导。其实我这堂课的设计在专家的点拨之后那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可以说预设的非常充分。当学生找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句子后,我随即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发现也是千变万化的:有发现小鱼多的,有发现重复出现的“不停的”,有发现很多个“在乎”的,还有发现小男孩动作的……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做好了充分的预设。不管学生如何发现,教师要随学而导,引导体会文章的内涵,充分做到以生为主,教师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3、以生为本,指导朗读。可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年轻的我们总会顾此失彼。今天的课上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体会到小男孩对小鱼生命的在乎,我下了很多工夫,却忽视了激发学生对小男孩的钦佩之情,从而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去关爱生命!而且在“随生而导”这一点上,也留下了最后的遗憾。因为通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对小鱼回到大海后的快乐已经能感同身受了。但是我在结尾却再让学生观看小鱼回到大海以后的快乐情景,有画蛇添足之嫌。其实我也就是浅水洼里的一条鱼而已。因为我所具有的一些新理念就如浅水洼里的水一般少。如果我不加紧学习的话,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就更需要象今天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机会来锻炼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虽然说这次活动是教师教育和科研中心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区级的活动,而事实上呢,我的这堂课并不是一堂观摩课,更不是一堂示范课,而只是我们学校一次校本活动中一堂普通的课、平常的课而已。所以我不奢望自己上得有多成功,我只是给大家树起一个靶子,让大家有“的”放矢,那么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敬请各位老师“向我开炮”!也请各位老师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帮我一把,送我一程,让我这条痛苦的小鱼离新课程的海洋更近一些!

同伴互助

詹谢芳(三年级语文教师):我从教师的引导语来谈今天这节课。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在这节课中,林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当学生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走入“误区”时,林老师及时予以“引导”,在“引导”中将朗读指导纳入正轨。(2)、当学生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老师及时“开导”,在“开导”中深化朗读指导。(3)、而当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或感受深刻时,老师及时予以“肯定、引领”,在“引领”中让朗读更为有效。比如在自由读正确课文的第一段后几句“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小鱼都会干死。”后,指名学生读了,此时林老师提示学生“读着读着,从这段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们有的说很伤心,有的说小鱼很可怜,有的说很难受、不忍心等,林老师及时予以肯定“老师听了很感动。”再引领“把自己感受到的伤心、难受、不忍心通过读表现出来。”此时的学生个个都极为投入,指名读时更是跃跃欲试。在读中,老师又引领:“当你读到吸干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学生说:“我仿佛听到小鱼在说„快逃啊!‟”“当你读到蒸干时,你仿佛看到——”“小鱼在苦苦挣扎”学生说。“难受吗?让我们一起把小鱼的痛苦说出来吧!”林老师正是利用了这种强化机制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或难受,或伤心……让听者为之感动。(4)、其实教师的评价语言又是极为丰富多彩的,除了通过口头语言及时生成评价指导朗读外,林老师又通过表情语言、肢体语言,调动全身的每个细胞参与对学生的评价。通过恰如其分的神态、动作,极富感染力的语言等,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时而点头微笑,时而点头赞许,时而弯腰等待……林老师就是这样以真情感染学生,在真情洋溢的课堂中,让朗读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曾双霜(四年级语文教师):我想从找准朗读指导的切入点方面来谈谈林老师的课。林老师从文本的人文内涵出发,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了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描写小男孩捡鱼扔鱼的重要片段来展开阅读教学,打破了逐段串讲、四平八稳的程序模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最值得品味研究的词句上,显得大气十足。最后,又用引读的形式引出小男孩和叔叔的对话,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着行云流水般的韵致。林老师的巧妙,就是抓住最容易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或者说文本的“特写镜头”,展开语言学习,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体会人文精神,在体会人文精神中学习语言表达艺术。正是因为有了对文本的这种艺术化处理,才会使今天的课堂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才会使朗读指导获得成功,孩子的朗读体悟才会那么深刻真切。

胡忠洁(三年级语文教师):听了曾老师的评点,我想到一个问题,二年级的朗读指导是抓重点词句先感悟再朗读,那我们三年级平时也是这样指导,高年级还是这样,是不是我们的朗读指导都一样,没有年级特点,没有提高呢?

林晓茜:我认为不一样。因为每个年级的篇章不一样,文本是随年级的升高加大难度,所以理解难度是有差异的。虽然指导的方式一样,但学生能力不一样,品味到的内涵不一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生成的内容会更多,更深刻。

徐晓洁:我也感觉是有区分的。因为在高段,我们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再朗读是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今天的二年级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种方法。

董晓群(一年级语文教师):说到低中高年级指导方式的不同,我想从一个人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讲谈谈。我想一个人学习语言,总是先理解字词,再到句、段、篇章。这个规律过程是一样的,不管你的年龄多大,水平多高,都要遵循这个规律。我认为林老师今天的做法是可取的。接下来,我想回到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从情感发展的角度谈谈林老师这堂课。这堂课朗读指导的成功,在于林老师始终能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指导朗读。

(1)定好情感基调——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讲的便是拭弦定调的事,一开始林老师就利用第一段让孩子谈感受,有的说自己很伤心,因为小鱼快要死了……,有的说觉得小鱼很可怜,因为小鱼就要跟我们说再见了……孩子们已经很自然地进入了深刻的角色体验中,他们为小鱼揪心,担忧之情溢于言表。然后,她又请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这种情感内驱下的朗读使孩子的心与小鱼的命运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如果你看到小鱼搁浅了,你又会怎么做呢?”这一问题,又撞击了学生的情感积蓄,使他们的心灵成为与文本情感息息相通的对应物,并以灵动的情感状态步入下面的阅读佳境。

(2)创设表情佳机——泻情。随着情感积蓄加深,情势加剧,会出现“情满而意发”的现象。林老师就是善于抓住学生易于动情的“泻情”点,创设好泻情的佳境佳机,培养学生的传情能力。如:反复引读“当他看到第一条鱼,他弯下腰……看到第二条苦苦挣扎的小鱼,他弯下腰……他看到第三条小鱼,他弯下腰……他就是这么不停地弯腰,不停地捡……小男孩你不累吗?”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引读中,一股强烈的情感电流撞击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房。这一段平淡无奇的文字已经演化为一个感人的特写镜头,成为永不褪色的底片留在孩子的脑海里。林老师就是这样具有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善于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善于捕捉课堂情绪的制高点,在师生对话中,让孩子们自然地转变角色,走进了小男孩的内心世界。三维目标的融合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显得不落半点痕迹,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成功地完成了从泻情到移情的心里历程。这时学生的情绪体验达到沸点,课堂里涌动着一股激情,跳跃着一颗颗爱心。那种“喷薄而出”似的迸发式的朗读感动了孩子们自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当然,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美中不足的地方更会引起我们的思考。我觉得有这么一个问题值得探讨:林老师认为“文中的小男孩不是一时兴起在玩一种游戏,是在挽救一个个生命。”但是我认为作为一个孩子,他可能无法把自己的行为提升到这么一个高度,他只是出于一种非常朴素的愿望,一颗十分纯真的童心。文中的“叼念”是最能体现这种内涵的。“叨念“就是不停地自言自语,不应是“豪言壮语”似地吼出来。我们成人的英雄情结或者说英雄式的思维模式才会导致理解的偏差。所以在老师的默然赞许下,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激昂,声音一次比一次地响亮。其实学生已经体会到“叨念”是自言自语地说,那么老师就应马上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指导朗读。

董老师以诗一般的语言,从朗读指导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这一角度进行评议。评议时,该老师出口成章,滔滔不绝,神情并茂,引得大家的阵阵掌声。而且,她提出的“叨念”一词的朗读指导引起争论,形成讨论的新焦点。林晓茜:我开始觉得也是这样自言自语。可是,在后来的试教中,学生总是越读越响,越读越激情,我也被同化了。我想小男孩不是坐着叨念,而是捡一条,用力扔一条,再叨念一次,在扔的时候,自然会很大声。

陈淑(教学副校长):我想课堂上出现学生叨念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响,可能是因为老师让学生一起叨念。因为二年级的学生在齐读的时候,表现欲望特别强,总想超过别人,所以叨念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响。再说,齐声叨念也不符合生活实际。我认为这里应该个别读更恰当。

张克(二年级语文教师):我想提个问题:叨念是不是就一定是轻声的呢?我认为文中的小男孩的叨念也有赌气的成分,因为男孩看到这个叔叔竟然站着无动于衷,袖手旁观,任由自己一人捡鱼扔鱼,大声未免不可。

叨念这个词语到底该怎么指导朗读呢?是一定根据词义自言自语呢,还是让学生自由感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是,教师该如何处理呢?主持人将问题抛向专家。

专业引领

潘月娟(温州市小学语文教科研员):我感觉到今天的焦点在“叨念”这个词上。现在,你们把这个难题抛给我,我也是一边听你们,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品语言文字的,它不是说“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柯孔彪在全国重庆会议上讲到 “鼓励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化强调的是阅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要在先理解作者思路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有根据地说话、有条理地发散,不能让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读书、不假思索地说话的坏习惯。”这个问题就是说对阅读的理解,它应该是有根有据的。在我看来,“叨念”这个词的意思,第一是“重复”,第二“声音要轻”。根据当时当地的心情来说,首先是重复。这一点,老师今天引导得很好。“如果让你去叨念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你会叨念多少次呢?”学生说 “我要叨念成千上万次,因为有成千上万条鱼”。这就体现了“叨念”蕴涵着“重复”这层意思。另外一个是“自言自语”。这一点,孩子们理解得多好啊:“我的心里在说话”“我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我的心在说话,而不是嘴巴在说话”。今天的孩子们阅读理解能力真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真强。“我的心在说话”那么,我(学生)可以重音轻读吗?可以。

二年级低段朗读要从篇到句到词到重点词句,然后指导朗读。但是,要注意,这个点一定要回到整体当中来,不能把它孤零零地提出来挂在那儿。“叨念”这个词怎么读,要把这个词语读出感情来,读出什么来,那是不行的。只有把个体放到语言这个大背景中,和大人对话起来。这样,孩子们的多元理解才能够体现出来,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融为一体。今天“多元理解”这个点,我认为是不够的。

那么关于朗读技巧这一点,《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必须把情感性因素和朗读技巧因素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你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应该融入到情感当中,“隐而无痕”。

梧田第二小学的校长也不由自主地加入研讨的行列中,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卢燕舞 : 我读过《浅水洼里的小鱼》原文。这篇文章是外国文学作品,原旨在呼唤成人那颗冷漠的心,来关心身边的世界,关爱所有的生命。文章整个场景是很平静的,小男孩只是静静地做,大人受到感动,不存在小男孩的生气和愤怒。

张浇娇(瓯海区小学语文教科研员):我为我们梧田一小这一次教研活动感到感动。这次教研活动有预设,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成。刚才潘老师对“叨念”讲了很多。从潘老师的话里,我理解到文本价值取向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一个教材,如何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呢。我个人的看法应该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有他所想要表达的价值取向。我记得有一句话是“阅读是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我们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去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能偏离作者原先要表达的价值取向,而去无根据地发挥、无限地扩散。这就是潘老师刚才讲到的“先要理解作者的思路,再有根据地发散。”把这篇文章放到单元主题里来看,我觉得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关注生命、在乎生命。〈〈新语文天地〉也有这篇文章,它的题目就是〈〈谁在乎〉〉。谁在乎啊?小男孩在乎。在乎什么啊?在乎生命。我觉得让孩子们理解到这个层次上,这是基本的基调,然后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理解,有更多的扩散。但是若扩散得太离谱了,或提升到口号性的思想教育,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因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和谐统一毕竟是以工具性为基础。

陈淑:朱老师,我们在前几次准备活动中,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前测和后测,但是效果却不明显。我们在想是不是朗读指导效果无法测呢,还是有更好的办法进行科学的前测和后测? 朱跃跃(温州市教研员):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朗读要不要前测、后测,怎样前测、后测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有效”,我也没做过专题性的研究。但是,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因为语文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说语文要不要前测、后测,怎样前测、后测才能做到科学、合理、有效。这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如:苍南实验小学研究的是识字教学,他们的前、后测就比较容易测出来。他们是以八个学生为目标,开始设计了几个题目,测八个学生会读的词有几个、会认的有几个,意思明白的有几个,会组词的有几个。一堂课上好后,他们再对八个学生测一下,看看八个学生在原由基础上有什么提高、发展。像这样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课文内容,是比较容易测出来的。像朗读,也就是你们所碰到的问题,我觉得不要强求。每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不一样,因此我觉得:课堂观察也不一定强求一律必须采用定量观察,必须时间要观察精确。我们都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宜。

我还想提一点,这堂课研究的是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观察视点必须紧紧围绕朗读教学。你们观察的是朗读指导方式、学生投入状态、朗读时间分配,做得都比较好。但我觉得把朗读的评价观察表放进去,意义不大。一个方面,我们的评价不仅朗读这一块要关注,其它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我们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语,每堂课老师都要关注到这一点。我觉得朗读有效性的研究,老师朗读指导方法上观察切入点可再细一点,比如引语,刚才有老师就讲到林晓茜老师的导语导得真好,好在哪?好在她在碰到学生有问题时,就是把错误变成美丽,这也就是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老师机智的一种体现。刚才,潘老师讲到的朗读技巧的指导非常重要,有几种朗读方法,即朗读方法的种类、朗读方法的类型等等。你们可以紧紧围绕朗读有效性设计几个比较容易观察的、操作的观察视点。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

归纳共识 生成问题

徐晓洁(教研组长小结反思):首先,我代表语文教研组感谢为本次教研活动开课的林晓茜老师,感谢她带来的可怜的《浅水洼里的小鱼》,善良、执着、爱护生命的小男孩,不仅为我们的教研培训提供了一个载体,也让我们这群浅水洼里的小鱼向新课程的大海又靠近了一步。再次,还是感谢,感谢市教研员潘月娟老师、市教科所朱跃跃老师、区教研员张浇娇老师、区教师进修学校杨玉琴老师等几位专家的到来,为我们的教研活动指明了方向,促使我们更快地成长。最后,我还要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之外,在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真的谢谢你们。今天我们围绕“朗读指导有效性之研究”展开研讨,从教材的主体性艺术处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角色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抓重点句的朗读指导方法等角度对《浅水洼里的小鱼》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让我们收获了不少。这让我们看到,要做到教师的朗读指导有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朗读的指导训练层次。抓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如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指导,设计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必要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也是需要的,使学生的朗读体验层层深入,获得提高,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文本。

2、会课堂倾听,注重学生独特的朗读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走向。在课堂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那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只能是敷衍了事,往往错过指导的最好时机。小学生情感丰富,各种有创造性的独特的朗读随时会冒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课堂倾听,不仅听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还要看懂学生的表情,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

3、明确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重视教师的“导”。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走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的思路不清,认识肤浅时,教师要及时开导;当学生感受深刻,见解独特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引领。同时,在课堂中不仅要注重口头语言评价,也要注重肢体语言、表情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同时,今天的研讨会上,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

1、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朗读指导有何区别?

2、当文本的理解、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感悟有所矛盾冲突时,该怎么办?

3、阅读理解怎样把握多元理解?

4、语文的教学前测和后测有没有必要?

5、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否有必要?

大家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得到了专家的解疑。我们下一次的教研活动就以如何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多元解读为主题。

活动反思

1、校本教研的针对性有利于填补理论与实践间的鸿沟

校本教研与教师的工作紧密相联,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我们关注课堂上学生的需要,选择了“朗读指导有效性”这一主题,思考新理念如何落实到教学实际,持续关注课堂上的教学问题。它来源于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是通过教师自主选择,并在专家指导帮助下自主开展的探索活动,因此,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再也不会一拿起书就想睡,在听课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地碰撞,所以说校本教研的开展能最直接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将新理念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本教研的科研性使教师成为行动实践者、专业研究者

在学校组织下,根据提炼出的教学问题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都要寻找资料,带着问题、需求去与文本交流对话、感悟、探究,进行从个人设计到教学协作组参与的合作设计再到由专家参与的合作设计,这样的以教学设计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接下来的则是将“设计”付诸实践的教学行为,包括上课、说课,力图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力图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这样才能发现新问题、总结经验,即基于教学事件的教学反思。

这样“一个课例、三次设计、两次听课、两次讨论、多维反思”的课例研究,环环相扣,我们教师始终行动着,实践着,也收获着,具备了问题意识,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在实践中享受着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快乐。

本次的教研活动虽已结束,但我们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指导还在继续,我们的语文教研活动还要继续,我们的校本教学研究还将继续,永不停息!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本组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 活动时间:2007年3月-4月 ◆ 组织负责:郑贤聪

◆ 内 容: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双册 ◆ 课例执教:涂晓芹 等

◆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时间:2007年3月13日 ·地点:五楼会议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教研组成员对解决的方案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 产生问题的因素 1、教材因素。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1、教材存在着主观划

一、教学的内容是激发学生产生学过于分散、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良题。采用了“调整”、“合并”、“补充”等方好的学习兴趣能提高教学的有法进行结构重组,激活。效性。

2、对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将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通过改进教学手段或教学形式,重新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率。

2、教案预设因素。

呆板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1开放教学目标,张扬学生个性。

2、巧创 开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变式教学,开放教学的研究形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4、开放性练习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学生因素。和思维方式对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有影响。

1、通过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激励学生改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变原有的学习习惯。

2、开放教学的空间形式,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

4、教师因素。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1、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素质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共同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合理设计教学。·时间:2007年3月20日~3月27日 ·地点:五楼会议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一、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数学计算教学的源头去寻找开放性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对解决教学问题的设想提供依据,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可行性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政策依据:我国基础教育司制定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 ;“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问、学生问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立足点就是真正实施“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

3、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整体都大于各部分之和。开放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在时空上开放,与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从而使信量倍增,有效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并围绕专题组织教师观看了“计算题教学”方面的光碟录相等影像资料。

(讨论要点): a、教学的内容与选择的题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教学内容吸引学生。b、教师的语言要简练、清晰,不要重复发布。c、预设提问目的性要明确,避免出现无教学目的教学提问。d、预设教学目标、情境和练习题设计要开放。e、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考虑到学生在不同时段的学习状态,留有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f、设计评价时,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和参与性,以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二、分析教材、提出教学设想。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下册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一课进行讨论,涂晓琴老师备课。详情见附1《教案设计》

步骤三:课堂观察记录 ?时间:2007年4月3日 ?地点:温州育英学校三(1)班

?人员:全体教研组成员及校教科室人员等

简要说明: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详情请见附件《课堂教学设计》。

步骤四:集体评议、反思教学。

反思教学是教研活动的关键环节,反思的形式有执教者的反思、同伴的反思与专家的反思,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不同层次人员的反思、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一、执教者反思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作为数学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数与代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数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有很多专家和教学实践人员从反思新课程理念出发,提出一堂好课应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于是我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摈弃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容量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避免课改初期,大张旗鼓地开展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减少了很多必要的练习,导致课改初期学生计算的能力整体下滑。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教学只重计算结果和课改初期只重计算方法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呢?

为此,我在这堂课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情境

一般情况下,计算的引入有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适当的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它的优势在于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相关的生活经验,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步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一是常用的“由旧引新”切入主题的方法,即由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问题,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虽没有现实背景为依据,但它却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处于“探究——收获”的这一情感体验中,使之能自觉主动灵活地处理问题。这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计算课“清清爽爽一条线”远比“模模糊糊一大片”要强得多。我之所以采用创设的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我们的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的直接梳理出数学信息,而不会在情境中兜圈子,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揭示数学的规律或反映数学知识的实质。二是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列出算式24×12=?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三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技能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学生探索,教师引领。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达到计算方法多样化,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引领学生进竖式计算行算法的优化,从实用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对计算方法和算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竖式计算;在竖式计算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a、掌握乘的顺序。b、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2.设计开放题,发散思维。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训练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标准件。为此,本课中设计了很多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练习和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释。这些练习能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会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提高。有些练习则要求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这些开放习题不但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还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3.关注数学意识的培养。计算课不仅仅关注计算,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把计算教学提升到一种数学素养的层次上来组织教学,这不仅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数学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本节课我们在估算方面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特出表现在从围绕中心问题(24×12=?)展开解决时,我鼓励学生先估算,学生呈现多种多样……这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方面应该说是很好的尝试。

三、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实际教学中,我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在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才能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以上就是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笔算乘法(不进位)》上课后的一些粗浅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二、同伴评议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就涂老师的这堂研讨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涂老师成功实施了预设策略进行了热情的表扬,如:

(1)叶建燕老师从“教材的艺术性处理”角度评价“抓数学生活化的策略”:涂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教学例题(过渡语):不仅书店门口喜气,书店里面也非常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电脑呈现主题图动画(出示书店一角)

(2)应琴媚老师从“学生的思维走向”角度评价“抓学生思维多样性的策略”:她认为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涂老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涂老师始终能紧紧抓住思维发散性这条主线指导计算,例如:在计算24×12=?的方法。

(3)郑贤聪老师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角度评价“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唯有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才有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涂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计算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陈向红老师从“认识新课程的理念”角度评价“应正确、合理地,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的思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下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多样化而不进行优化。不优化的直接结果要么是学生一种方法都掌握不了,要么是新知识学习得不牢固。涂老师十分重视学生是怎么算,展示其富有个性特点的思考过程;又引导学生不断经历、不断反思,自觉修正、内化算理,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算法。(5)严三蕙老师从“算理和算法的“简单”与“复杂”辨证关系”角度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中,也存在着要正确处理好“简单”与“复杂”的关系。从内容来说,算理是复杂的,算法是简单的;从教师来说,算理促算法是复杂的,直接呈现是简单的;从学生来说,弄清算理是复杂的,掌握算法是简单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家的眼光来正确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算法中,孕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复杂的算理中,有明了的本质。涂老师能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呈现等方式合理引导,把复杂的算理简单化,让学生清晰地掌握算理的本质;通过变式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对简单的算法进行深入地思考,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技能、理解算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但是有表扬也有批判,更有激烈的争论。吴淑英老师提出如在开放的支点上,应在于实现知识的建构,开放性教学还要让学生经历收敛思维,只有发散思维而没有收敛思维犹如身在汪洋大海不知何处是岸。小学数学常用的归纳方法是经验归纳,它虽然简便、快速、有效,但教材中通常用一个特殊的例子进行知识的归纳,以偏概全。为了提高归纳的正确性,要发散思维多举例并使所举的例子尽可能地有代表性。如计算出24×12的得数,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出用多种方法计算时,应即使引导学生选择最佳方法。涂老师认为不一样,学生生成的内容会更多,更深刻;他们会区分的,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王秀华老师对此的看法是开放的课堂难以驾驭,易 “放”难“收”,经常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因为课前预设不够吗?不是,是课堂缺乏有效调控。在学生津津有味的探索多种计算方法与教学时间相矛盾时,又应该怎样来引导?引起了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三、专业引领

在听涂老师的公开课后,有机会听到现场教科室人员的评议。

(1)教科室主任:参加数学组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感到收获很大,既是因为涂老师精彩的课堂演绎,更是因为教研组深刻的课后反思和分析。本次活动也充分说明,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是搞好教学研究保证,丰富的课堂实践和深刻的教学研讨,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的关键。

下面就新课程计算教学我谈两点看法:

一是坚持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充分丰富学生的数学经验。传统的计算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铺垫、讲解和练习,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知识的来源,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框定在人为编造的应用题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有专家形象地称为“斩头去尾烧中段”;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强调计算教学的“生活化”就有很大的合理性。给具体的计算知识创设合适的现实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情境创设不能仅仅满足于“生活化”的层面,我们更要注意情境的“挑战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生活味”与“数学味”的统一,不能让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要让学生能从情境中引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让情境激发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去进行探索,只有这样的具有思维张力的情境才是好的情境。另外,需要注意情境创设的“丰富性”,例如,就加减法的现实情境而言,除了“聚合”和“比较”外,还有“增加性变化”和“减少性变化”两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二是坚持扎扎实实搞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于计算教学而言,掌握算理、算法,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因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碰到计算。“双基”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熟练的计算技能的形成,更要重视学生对算理的深刻理解;正是对算理的分析、讨论、比较和辨析,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有时很难判断学生是否深刻理解了算理。例如,课后的观察充分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同学似乎理解了算理(会正确笔算乘法(不进位)),但仍然有个别同学不能正确计算。这个例子说明,计算教学中讲解算理,除了教师的“正面示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错误思维进行辨析、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错误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

(2)教科室工作人员有的指出了要鼓励学生在先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有根据地、有条理地发散,不能让学生养成浮光掠影地、不假思索地写一些计算方法的坏习惯;有的认为严格教学要求是计算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计算教学,不能随意地弱化和拔高计算的要求,保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有的也从教研活动的观察谈了两点指导意见:数学教学的课堂观察不一定要强求一律采用定量观察,要因时因地因时而宜;可以紧紧围绕计算方法指导有效性的主题设计比较容易观察、便于操作的视点去继续研究。

四、归纳共识,生成问题 教研组长郑贤聪老师围绕本次活动主题“小学数学(计算题)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将大家的共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在计算题开放性课堂实践教学中应用或改进:(1)关注开放问题的指向性

:有许多教师认为,提出“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观察到什么”等宽泛的问题,不给学生暗示思考方向,任由学生海阔天空地观察、思维、表达,更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关注自主探索的高效性:开放的课堂.要确保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高效性,需要教师精心选择探索材料,确保预设活动的科学性,在教学的关键处组织学生探究,提高教学效益。(3)关注操作材料的结构性:有许多案例由于材料呈现结构不同,所取得的课堂效益也截然不同。开放的教学不是放开的教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而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认真进行教学预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组长又将活动中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提炼,为下次教研活动服务。

五、活动反思

(1)抓住细节,聚焦重点

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教学计算24×12=?的方法时,学生津津有味的探索多种计算方法与教学时间相矛盾时,又应该怎样来引导?引起了老师们激烈的争论。

(2)观点碰撞,智慧共享

这次主题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自我感觉是比较成功的,当时的研讨不光是三年级数学组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更吸引了数学教研组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情不自禁地参与。发挥引领作用的不单是骨干教师,所有教师在讨论中都发表了真知灼见。会场内人人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我们看到了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3)民主平等,文化支撑

在研讨会场上,我们看到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不仅善于赞赏更敢于质疑,相互间洋溢着的是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这是我们学校一直营造新型教研文化的结果。因为校本教研需要一种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共赢的教研文化来支撑,我校一直提倡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专业自信心,为教师创造务实、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有实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教学的成功之路。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组的校本教研活动会越有特色、有个性、有实效,越来越精彩!

评课稿的写法 评课稿撰写要求

一、标题

评课稿是一篇独立成篇的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标题,尽量不要直接以《×××评课稿》为标题,可以把它作为副标题。

二、内容结构

一般来说,一篇完整的评课稿应该包括三个部分:

1、课堂教学回顾。

首先,应该交代清楚这节课的背景资料。比如:××年××月××日,在××地方听了×××老师的一节×年级××课,本课所使用的是××出版社××教材等等。

其次,客观地描述课堂教学行为、事件,作为评课的基础。如果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客观描述,读者和评委就不清楚你是依据什么而做出的评价与判断,也无从对你所作的评价的价值作出判断。缺少课堂行为的客观描述是评课稿的一大忌讳。大家切记:教学行为的客观描述是源、是本、是基础。

2、事件分析。针对你所描述的客观事件,运用你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对学科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与评价。这种分析与评价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可以涵盖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凡是你觉得有话可说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描述与评价。分析与评价是评课稿的主体内容。

3、总结归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分析与评价,你可以对这堂课或者某些教学行为提出你的教学建议,归纳出对自己的启示,从中找出自己可以借鉴地方或者引以为戒之处,最好能够从理性的角度给予提升。总结与归纳是评课稿撰写点睛之处。

三、撰写评课稿容易出现的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重教轻学

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很少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提到了学生,也只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评课的视角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评课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课堂的表象之上,不能够只看运用了什么方法、手段,而要看这些方法、手段是否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选用。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课的评议可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如果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难免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触及不到实质问题。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所以,评课稿的撰写无须求大、求全,可以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入木三分。

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和重事实轻理论 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却恰恰同时存在。

教学思想支配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是与进行思想一致的。我们在评课时离不开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在实际评价中往往会出现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一是评课中很少运用学科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本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来评价课堂,评课看不出学科特点,过多使用“素质教育”“创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放之四海宏观的理论。或者是空谈理论,不是以事来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这样的评课就显得空洞无物。二是缺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而是就事论事,只从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显性现象进行探讨,缺乏通过这些现象分析其背后所体现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评课就缺少了深刻性。

评课稿实例及分析:

紧扣考点 分析考题 点拨考法

——评冯老师的初三思想品德复习课

(课堂教学回顾)4月10日,冯老师上了一堂初三思想品德复习研究课,这节课围绕重庆直辖10周年这个专题,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热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复习。综观本堂课,我觉得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事件分析)

一、本节课围绕新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注重利用现有教材,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冯老师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获得生动的感性材料,通过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冯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合适,过渡自然,脉络清晰。他先通过和学生一起讨论今年下半年的热点话题(党的17大、香港回归10周年、重庆市直辖10周年等)很自然地引入了重庆直辖10周年这个复习课题;然后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图片资料对比,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请学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这很自然地就引入到让学生谈自己感受到的重庆市(家乡)的变化(成就);接着又引导学生去探讨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以及如何继续促进重庆发展的办法;最后安排学生去寻找重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方法。这样,一堂井然有序的复习课就在师生热烈而轻松的互动中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三、冯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特别是在让学生讨论“重庆市直辖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效果尤为明显。他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每个小组负责探讨一章内容,结合重庆市取得的成就,在其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作为答案。在分组学习学生集体探讨,一人记录,最后一人总结发言。这样就在分组学习时做到了有目标、有分工、有要求、有合作,将任务细化后,加上教师的巡视辅导,就避免了学生盲目求多的问题,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效率。

四、冯老师注意对解题方法进行点拨,既让学生把握知识内容,又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他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主动出击去分析考题。比如在讨论“请针对重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你的解决方法”时,他就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点拨。通过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这就像看病和开药方一样,先谈病症,再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设计治疗方法,如果平时不关注社会生活,不尝试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是很难作答的。在讨论完“重庆市直辖1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时,他又引导学生分析考题,“这个知识点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别的角度或方式来提问?”同样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活自己的思维。

五、也许是今年我校的课堂时间从45分钟改到40分钟,造成了冯老师对本课的时间分配上有点估计失误,教学时间稍显有点前松后紧,如果冯老师将时间分配得更合适一点,或者在后面将时间调整一下,本课的效果应该更好。

(总结归纳)综上所述,本节课应该是一堂体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能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题效率的优质复习课。(过于简单,未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个别建议放在了事件分析内阐述了,如“第五”)

评课稿(没有拟题目)

(课堂教学回顾)今天上午能够一次听到我们煤山区的三位英语前辈给我们展示的优质课,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们的中青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肯吃苦,肯钻研,最终在课堂上自身素质的提升都得以充分的体现。下面我就老师的这节课,谈谈我的个人思考。(未交待清楚所听课是什么课,谁作的课等)

(事件分析)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围绕“最喜爱的学科”这一话题灵活运用所学单词及句型进行对话,通过本课学习既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表达,学会谈论自己最喜爱的事物或询问他人最喜爱的事物,并给出理由的以what,why 等特殊疑问句及答语,又要复习表示品质的形容词的用法,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为下节课的引入和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执教的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能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清晰、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老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总结归纳)听完这节课后,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还是我们的老教师特别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对于基础的语言知识能讲得透,练到位。也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讲知识点时,能结合语境,提供情境,这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还有就是,多媒体使用得当。虽然简单,但很实用。

另外,值得商榷之处也有几点:

1、语言训练活动层次不高。大多是语言形式上的操练,所谓的“交际活动”限于明知故问的层次,达不到语言交际的层次。

2、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同时存在,相互干扰。偶尔汉语组织教学,好像省事,其实反而浪费时间、精力,不利于学生形成用英语思考英语的习惯,更影响交际速度。

3、交际面有时过窄,很难训练到全部。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有听的份,没有说的机会,这是大班的局限,有些活动为了顺利进行而局限于“好学生”身上,许多的英语学困生被遗忘。时间长了会使学生讨厌英语并放弃英语的学习。不少学生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在坚持学。

4、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质量不是很好。活动要求有时不是很明确;活动设计不能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出发;活动形式往往单调、缺乏趣味性;学生开小差,搞其它动作。

5、尚老师认为,在课前完成板书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面对一览无余的板书,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新奇感而对所学内容丧失兴趣。事实上,板书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的动态生成性。富有生命力的板书应根据教学的进程,随着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生成。因此,教师在呈现板书时,要掌握时机,富于灵活性。具有提示性的板书,可在课前完成;具有启发性的板书,应在课中呈现;具有结论性的板书,应在分析、归纳和总结环节呈现。所以我认为尚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欠妥。

6、可在巩固练习中加入口头作文练习

7、教师语言不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我们较多老师的一个毛病。我们说当我们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 put(输入)。这可能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多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几点建议

1、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人说“掌握一门外语就比其他人多活了一辈子”。因为你比别人多了解另一种语言背景下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民风世俗、风土人情等等。向学生多介绍经典音乐、视频、英文佳作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兴趣。

2、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在基础的语言形式训练上提升交际品位,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交际的愿望和机会,使交际具有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教师往往被考试所左右,只要考试不考或少考就不去训练。“说”被无限期的搁置;“听”停留于表面。“读”与“写”被突出地重视,导致学生学到的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听说领先,读写跟上,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均衡发展。

3、要继续学习,不断充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牛津大学有这么一段话恐怕没有一个老师或学生不知道的。

Why study?

The more I study,the more I know.The more I know, the more I forget.The more I forget, the less I know.So why study?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 “ Never too old to learn.”意思也就是 “终身学习”。以上所谈到的种种问题有些也是我自身存在的。提出了建议,也是希望与大家共勉,不当之处或不同看法望多交流。

“6和7的加法”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6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6和7”这一部分在教学6和7的数概念之后,根据数的组成介绍了有关6和7的加减法。6和7的加减法由直观体现加减含义的情境图分别出现“一图两式”,进一步扩展到“一图四式”。紧接着,教材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介绍“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同时以“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继续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同时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这部分内容中,解决问题的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较为单一,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

师:(课件出示1+4=   )你能大声地说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生:1+4=5。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你真棒!

师:你们能用图形来表示“1+4=5”吗?

生:我在左边画1个圆形,在右边画4个圆形,再画一个大圆把它们围起来,这样就能表示“1+4=5”了。(学生一边说一边在电子白板上画。)

师:你不仅画得好,而且说得清楚、明白,你真了不起!

二、新授部分

(一)6的加法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能大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自豪!看老师的白板上有什么呢?通过观察,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大声地说一说吗?

生:我获得的信息是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

师:你的回答我们听得真清楚,你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你能完整地说出这道题吗?

生:左边有5根小棒,右边有1根小棒,一共有几根小棒?

师:同学们,你能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吗?

生:5+1=6(根),答一共有6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白板出示5+1=6。)

师:你仔细观察现在白板上的小棒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发现现在白板上的小棒,左边有1根,右边有5根,和刚才的图反过来了。

师:谁能用算式表示,一共有几根小棒呢?

生:1+5=6(根),答一共有6根小棒。

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白板出示1+5=6。)看白板上的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个算式是5+1=6,第二个算式是1+5=6,虽然它们前两个数的位置掉换了,但是它们得数不变。

师:你们真是了不起的孩子,能发现这么大的秘密。通过你们的回答,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算式“5+1=1+5”。(教师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板书。)

师:你可以用不同的画图方法表示“5+1=6”吗?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老师有一种特别奇特的画图方法来表示“5+1=6”,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

师:老师在黑板的左边画5个小三角形表示5根小棒,在右边画1个小三角形代表右边的1根小棒。老师在它们的下面画了一个大括号,大括号的下面又写了一个问号,你能看明白老师的大括号和问号表示什么吗?

生:大括号和问号表示左边和右边合起来一共是多少的意思。

师:你们真聪明,那你们想不想也画一画这个神奇的大括号?

生:想!

师:别着急,老师一会儿给你机会。请同学们看,老师又带来了什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生:左边有4只鸭子,右边有2只鸭子,我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几只鸭子。

师:谁能回答他的问题呢?

生:4+2=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你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还可以写2+4=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那你能用大括号来表示4+2=6或者2+4=6吗?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一边画一边小声地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一边画一边说。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到前面来汇报?

生:我能。我在左边画了4个圆形,在右边画了2个圆形,在它们下面画一个大括号,再写一个问号。这样就表示4+2=6,也可以表示2+4=6。

师:你们真是小精灵。不要骄傲,再仔细观察白板上的鸭子,你发现了什么?要求一共有几只鸭子?怎样列式呢?

生:我发现左边的一只鸭子走到了右边,要求一共有几只鸭子,列成的算式是3+3=6(只),答一共有6只鸭子。

师: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列成2个算式呢?

生:因为前两个数是相同的,即使调换位置也是3+3=6,所以只能列出一个算式。

师:你们真让老师大吃一惊,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你们发现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算式的得数都是几呢?

生:都是6。

师:你通过刚才的学习说一说6的组成,并写在白板上。

(学生一边说一边写,6可以组成1和5,或者是5和1……)

(二)数学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现在我们轻松一下好吗?老师来变一个魔术。

(教师把52张扑克牌按单数和双数分成两个部分,让学生从单数的牌里抽出一张,并同学们看是什么牌,再把这张牌放在老师手中的牌里,让老师猜一猜是哪张牌。)endprint

师:老师猜的这张牌,对吗?

生:对呀!您是怎么知道的?

师:只要你认真学习,聪明的你在后面的学习中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7的加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7辆汽车,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这7辆小汽车可以怎样分吗?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生:我把7辆小汽车左边摆6辆,右边摆1辆。我们的加法算式是6+1=7(辆),或者1+6=7(辆),答一共有7辆小汽车。

生:还可以这样摆7辆小汽车,左边摆5辆,右边摆2辆。我们的加法算式是5+2=7(辆),或者2+5=7(辆),答一共有7辆小汽车。

生:还可以这样分……(学生利用白板功能一边摆一边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出示算式。)

师:同学们,你能通过这些算式写出7的组成吗?

(在白板上写出7的组成。)

师:我们刚才在白板上写出6的组成和7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6可以分成3和3,但是7就不能分成两个同样的整数。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6是双数7是单数,双数就能分成两个相同的整数,单数就不可以。

师:同学们都是小数学家呀!你知道哪些数是双数?

生:因为8可以分成4和4,所以8是双数……

三、巩固练习

第一题:连线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这还有一些有趣的问题,看看谁是最棒的孩子。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朋友,你们认识他们吗?

生:是喜羊羊!

师:你能帮助喜羊羊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吗?(把得数相同的羊连在一起)看看谁的朋友多。

第二题:看图填数

师:你们能猜出大括号上面的盘子里装着几个苹果吗?(巩固大括号的运用,为下节课用大括号表示除法做铺垫。)

四、总结归纳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我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加法。

师:用大括号可以表示加法,用大括号也可以表示减法,你们想学吗?请大家回家先自己预习怎样用大括号表示减法,下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

师:(总结)现在老师就要揭晓魔术的奥秘了,老师从双数的牌里找你们抽出的单数的牌,当然一找就知道了。老师并没有特异功能,就是运用了单数与双数的特点来找出那张牌。所以学习数学是非常有意思的。同学们努力学习数学吧!让我们共同发现数学中更多更有趣的奥秘吧!

反思:

这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表现也让我有很多惊喜。教材内容先是引导学生学习6、7的组成,再利用摆一摆学习6、7的加减法,然后再学习用大括号来解决加减法的问题。由于我班的学生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我就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用6、7的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对于一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多说、敢说,激发了学生兴趣,树立了自信心,也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同时只有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才能敏锐地抓住他们似懂非懂的关键点有的放矢地引导。

在学习6、7加法时,让学生自己整理6和7的组成,并引导他们用大括号独立解决加法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还渗透了加法交换律和利用小魔术初步感知双数和单数的特点,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室分优化思路下一篇:识记拼音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