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篇1

果然,在授课开始之后,学生如同我所预料到的那样,上课5分钟之后,经过几位同学的相互补充,本人发现,我在课堂上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学生对日食的准确描述,那么剩下的时间在课堂上该做什么?

这时,又有学生起来介绍日食的种类,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而课本上的图片只反映出了日全食和日偏食,并没有反应出日环食,那么日环食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而学生对这个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猜测他们知道这是由于月球太小,遮挡不住太阳造成的,可是为什么有时可以遮挡住太阳,有时又遮挡不住太阳呢?本人再次引导,让学生想到了轨道运行中的近日点、远日点以及近地点、远地点,这是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授课到这一步,后面的思路已完全打开,月食有月环食吗?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思考点。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篇2

一、“地球与宇宙”教学中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是指在科学研究中,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允许或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实验, 为了取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人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 选定研究对象的替代物 (即模型) , 模拟研究对象 (即原型) 的实际情况, 对替代物进行实验, 这种实验就是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既能使研究对象微型化, 又能使研究对象扩大化, 还能找出并控制研究对象的理想特征与要素。模拟实验作为类比思维在实验中的应用, 根据的是相似性原理, 它往往要求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模型所处的实验条件与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条件之间具有相似性。

在“地球与宇宙”教学中开展的一些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受到探究时间、空间以及环境条件的限制, 他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探究, 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研究对象进行模拟, 并用模拟建立的认识去解释研究对象,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地球与宇宙尽管广袤浩瀚、复杂特殊, 但就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来看, 研究对象的替代物还是有条件准备的, 操作模型和理论模型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的。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把事物、现象、情景、过程等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利用视频也能展现实验的过程, 但学生只能在屏幕上作单一的、平面的观察;这种间接的观察与学生直接的动手实验探究相比, 其亲身感受的程度和思维培养的力度, 是有天壤之别的, 因此, 有效组织模拟实验亟待加强。

二、建模思想在“地球与宇宙”教学中运用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常常采用“简化”或“理想化”的方法, 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 得到一种能反映原事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状态 (过程) 或假想结构, 即“科学模型”。在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模型的过程称为“建模”。在模拟实验教学中运用“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能较好地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总结出基于模拟实验的三步“建模”法。下面以《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作为案例, 阐述如下。

1. 静态“建模”

静态“建模”指的是根据相似性原则, 确定研究对象的替代物, 这个替代物一般也应该是有结构的材料。说它静态, 指的是这时的材料还都是静物, 只是静态的模拟。

在《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观察教师创设的日食视频情景之后, 讨论日食现象的特点, 猜想日食发生的原因。在以上铺垫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实验的静态“建模”过程, 思考: (1) 日食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 (2) 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 要模拟日食现象, 可选用哪些材料来替代这些天体?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关天体的替代物, 并按照这些天体的相对位置、距离等结构组装、摆放替代物。如用手电筒替代太阳、用足球替代月球、学生套上地球模样的大头娃娃替代地球上的观察者, 而这三者之间的距离要有合适的比例。

静态“建模”的关键是除了相似性外, 要求有关静态模型的要素及其细节与原型相一致。

2. 动态“建模”

动态“建模”指的是通过对替代物的实际操作, 模拟研究对象———原型变化、运动的情景、状态、特点等现象, 为学生提供理想化的、典型的观察内容, 有效获得针对性的事实证据。而说它动态, 是指这时的实验材料都在发生相对的变化、运动, 是动态的模拟。

第一步完成了日食的静态建模,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 在这些天体中, 我们主要模拟哪个天体的运动, 怎样操作? (2) 观察者应该观察什么? (3) 观察到什么现象了, 我们才说日食发生了?在明确实验意图和方法的前提下, 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甲生拿手电筒照射大头娃娃, 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乙生头戴地球模样的大头娃娃眼望手电筒, 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丙生举足球逆时针绕观察者作圆周运动, 模拟月球的公转运动。这样, 当丙生缓慢地走过甲生和乙生之间时, 乙生就会直观地观察到手电筒光从右到左逐渐遮掩又逐渐恢复的全过程。这时所创设的模拟实验的情景, 就是基于静态建模基础之上的动态建模。面对这个动态建立的关于日食的模型, 无论是直接参与实验的甲、乙、丙学生, 还是旁观实验的学生, 对于日食发生的条件、原因、经过和特点等, 都会有充分的感受, 留下深刻的印象。

动态“建模”的关键是动态模型形成的纵向的“序”和横向的“法”, 模拟实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还应有记录。

3. 综合 (抽象) 建模

其实静态、动态的“建模”都属于操作层面的客观性的模型,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建立感性认识。而整理事实、形成证据, 分析推理、归纳表述, 建立理论模型的过程, 称为综合“建模”, 又由于在“建模”过程中更多地运用抽象思维, 因此, 也可称作抽象“建模”。

在综合“建模”活动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动态建立的模型先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归纳, 然后启发学生作必要的联想, 联系原型形成科学概念。日食的动态“建模”完成后,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1) 在以上模拟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2)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才说日食发生了? (3) 日食发生时, 哪边的太阳光先被挡住, 哪边的太阳光先复原? (4) 从日食发生时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来看,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哪一天?通过以上具体的综合分析, 教师要求学生抽象并表述“日食”的科学概念:解释日食的成因。

天象奇观:日食与月食 篇3

人们有时发现在农历初一,明亮夺目的太阳会被黑影从边缘侵入,并扩大成很大的缺口,甚至使整个日轮消失,天空顿时暗黑,如同黑夜提前降临,这就是日食现象。而有些年月的农历十五或十六,皎洁如水的月亮,也会被黑影从边缘侵入并逐步扩大,甚至使整个月轮蒙上黑纱,使本来月明星稀的夜空,变得繁星似锦,这就是月食现象。2003年5月31日将发生日环食,环食带从大西洋东北部开始,经冰岛在格陵兰岛南部结束,我国可见日偏食。2008年后的几年我国将可多次观看到壮观的日全食和日环食。日食和月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文章将作简要介绍。

一、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发生的?

众所周知,太阳发光,地球和月亮自身不发光,月亮是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呈银白色。月亮绕地球公转,而地球又带着绕它公转的月亮一起绕太阳公转(图1)。太阳的直径约为1400000公里,大致是月亮直径3500公里的400倍。但是月亮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仅约380000公里,又大致是日地平均距离约150000000公里的400分之一。因此太阳的视角径(日轮)与月亮的视角径(月轮)几乎一样大小,都是约32角分(32′)。不过由于月亮公转轨道和地球轨道都是椭圆(地球和太阳分别位于月轨和地轨椭圆的焦点上),日地距离和月地距离会略有变化,使得月轮有时会略大于日轮,有时会略小于日轮。

另一方面,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制订的历法。月相就是人们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部分的形状,如镰刀形和半圆形等,取决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称为朔望月(比月亮的公转周期27.3天略长),也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平均长度。当月亮运动到日地之间,即从地球看月亮与太阳在同一方位时(三者不一定在一直线上),地上人们看到的是月亮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也就是看不见的黑月亮,称为新月,也称为朔,对应于农历初一。当月亮运动到太阳的相反方向,即地球处在日月之间时(三者也无需在一直线上),人们看到的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满月,也称为望,它对应于农历的十五,有时为十六。

如果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是在同一平面上,那么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日地之间时,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就会发生地球上人们看到月亮遮蔽太阳的日食现象。而每逢农历十五或十六,地球处在日月之间并且三者成一直线时,将使月亮处在地球的影子里面而显得暗淡无光,就是月食。但实际上地轨和月轨并非在同一平面上,而是相互倾斜成5°9′的交角。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朔日和望日的日地月三者并不在一直线上,不会发生相互遮挡的日食或月食。只有当月亮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到地球轨道平面附近,也就是运行到地轨平面与月轨平面的交界线附近时,才会在朔日出现日月地三者正好或近于在一直线上,发生月轮遮蔽日轮的日食现象。同样地,当月亮运行到月轨和地轨平面的交界线附近又逢望日时,三者正好或近于一条直线,使照向月亮的太阳光被地球遮挡,发生了日食。这就是为何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但并非所有初一都有日食和所有十五或十六都有月食的原因。

二、日月食的种类和过程

日食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种。为什么会发生三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则与月亮影子的结构和日食时地球在月影中的位置有关。图2中月亮的影子有三种区域:

由月亮直接伸展出去的锥形暗区是月亮的本影区;由本影延长线构成的锥形暗区称为伪本影区;本影和伪本影周围的斜线区就是半影区。若某次日食时,仅仅是月亮的半影区落在地面上,该地区的居民只能看到日轮的一部分缺失,就是日偏食。若某次日食时月亮的本影落到地面上(相当于月地距离较近和月轮略大于日轮的情况),则处在本影区中的居民将可看到整个日轮被遮,就是发生了日全食。若某次日食时只有月亮的伪本影到达地球(相当于月地距离较远和月轮略小于日轮的情况),则处在伪本影区中的居民将会看到只有日轮的中央部分暗黑,从而变成一个明亮的圆环,这就是日环食。

随着月亮的公转运动和地球自转,月亮的影子将会在地面上扫过一大片区域。其中本影或伪本影扫出的地带非常狭窄,其宽度只有几十至几百公里,长度则可达几千至上万公里,它们分别称为全食带和环食带。处在全食带或环食带地区的居民,就将会先后看到日全食或日环食。而在全食带或环食带两边的地区显然就是月亮半影扫过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就只能看到日偏食了。因月亮自西向东运动,结果地面上的月影也是自西向东移动,因此总是西部地区的居民比东部先看到日食。月亮自西向东运动的另一结果就是日轮总是从西边缘开始被日轮遮蔽,然后向东扩大,在东边缘结束日食。

日食的全过程及各阶段的名称如图3所示。若为日全食,则可分为5个阶段。最先是月轮东边缘与日轮西边缘相切,称为初亏;之后日轮缺失逐部扩大,直到月轮东边缘与日轮东边缘相切时,日轮完全消失,称为食既;月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与日轮中心距离最近时,称为食甚;月轮再东移,至月轮西边缘与日轮西边缘相切时,称为生光,表示日轮开始露出;日轮露出部分逐步扩大,直到月轮西边缘与日轮东边缘相切时,日轮全部露出,称为复圆,日食结束。其中食既至生光为日全食时间,一般为2~3分钟,最长7分多钟,最短只有几秒钟。日环食也分为5个阶段(如图3),其中环食始至环食终为日环食时间。日偏食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3个阶段。对于日全食和日环食,月轮直径与日轮直径之比称为食分。日全食的食分大于1,日环食的食分小于1。对于日偏食,食分则指食甚时日轮直径被遮部分占日轮直径的分数,它总是小于1。

月食的情况比较简单。由于地球影子的长度超过月地距离,影子的直径也远大于月亮的大小,不会出现月亮进入地球伪本影的情况,因此没有月环食(图4)。当月亮的一部分进入地球本影时,处在地影中的月面部分将变暗,就是月偏食;当月亮整个进入地球本影时,整个月轮将显得暗淡,就是月全食。若月亮仅是进入地球的半影,天文学上称为半影月食,这时月轮的亮度减弱很小,肉眼是觉察不到的,一般不称为月食。实际上即使是处在地球本影中的月偏食和月全食,被食的部分日轮或整个日轮并非完全暗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这是地球大气对太阳光折射和散射造成的结果。地球大气分子把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其他方向,而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和黄光折射到月亮上,使其成为古铜色。

月亮在地影中由西向东运动,因此与日食相反,月食总是从月轮的东边缘开始,在西边缘结束。月全食的整个过程如图5所示,也包含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5个阶段。月偏食则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3个阶段。月食的食分定义为食甚时月轮进入地球本影的最大深度(即图5中食甚时月轮上边缘最高点a与地影下边缘最低点b的距离)与月轮直径之比。月偏食的食分小于1,月全食的食分大于或等于1。月食与日食的另一不同点是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居民是在同一时间看到月食的。只要能看到月亮的地方,看到的月食过程是一样的。

在所有日月食现象中,最为壮观的就是日全食。当月轮即将完全遮掉日轮,亦即食既之前的瞬间,日轮的东边缘仅剩一丝亮弧时,往往会在亮弧上出现几颗如珍珠般闪亮的光点,这是太阳光通过月亮边缘的一些环形山凹地涌出的结果,英国天文学家贝利首先解释了这一现象,因而也称贝利珠。较大的亮点光芒四射,更像钻石,镶嵌在亮弧上,常称为钻石环。随即食既开始,“黑夜”降临,天空中闪现出星星,而黑色的月轮周围显现出太阳的高层大气——红色的色球层和银白色的日冕,十分绚丽多彩。同时一些飞禽鸟兽也因黑夜的提前降临而惊恐不宁,形成了一幅奇特的大自然景观。人们可有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的观赏时间。而在生光之后,亦即日轮重新露出的瞬间,往往还会在日轮西边缘再次看到贝利珠和钻石环,随即消失并露出较多日轮,天空变亮,日全食结束。日环食时天空变暗不明显,但空中高悬着一个金色的圆环也是很奇特的罕见天象,同样也吸引许多人前往环食带地区观赏。

三、日月食的频繁度和观测意义

前已述过,只有发生在月轨平面与地轨平面交界线附近的朔日和望日,才会使日地月三者正好或近于一条直线上,在朔日发生日食,在望日发生月食。天文学家的计算表明,平均每个世纪可出现67.2次日全食,82.2次日环食和82.5次日偏食。不过由于日全食带和环食带非常狭窄,每次日食时,它们只占据地球表面积的极少部分,而且有时还位于海洋或人口稀少和难以到达的地区,因此人们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二者有时合称“中心食”)的机会很少。对某一具体地区来说,平均每300多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或日环食,难怪许多人一辈子都未见到。与此相反,日食时月亮半影扫过的地区面积(就是偏食带)很大,日全食和日环食时,全食带和环食带周围地区也在半影中,可以看到日偏食。因此人们看到日偏食的机会相当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平均每3年可看到一次日偏食。天文学家的计算还表明,发生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少,但是每次月食时,地球上夜间半球的居民都可看到。因此对任一地区来说,看到月食的机会反而比日食多。

日月食现象,尤其是罕见和奇特的日全食现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具有科研价值,主要是为太阳物理学家提供了研究太阳高层大气的有利时机。原来,太阳的大气可分为三层,人们平时看到的日轮是太阳的最低层大气,称为光球,其厚度仅几百公里,太阳的可见光辐射几乎全部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光球上方是厚度为几千公里的色球层,其亮度只有光球的万分之一。色球的外面还有一层延伸至几个太阳半径之外的最外层大气,称为日冕,其亮度只有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在非日全食时,暗弱的色球和日冕完全被明亮的天空背景所淹没,因而看不见它们,这与白天看不见星星的道理一样。但在日全食时,由于明亮的光球被月亮遮蔽,全食带地区上空大气失去强光照射,天空变成暗黑,使色球和日冕得以显现,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研究它们的“天赐良机”。

除了研究太阳本身,日全食也是研究因太阳发射的光辐射和带电粒子流(太阳风)突然被月球遮挡,而对地球的电离层、地磁场、臭氧层、低层大气,以及其他地球环境(如引力场、重力场、固体潮和宇宙线变化等)产生影响的好时机。同时还可在日全食时进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光线弯曲试验。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一次的日全食,尽管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全食时间,总有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携带各式各样的沉重仪器,不远万里来到全食带地区,进行各种观测和研究。我国的研究人员也曾多次对日全食进行观测。几次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观测包括1968年9月22日在新疆、1980年2月16日在云南、1997年3月9日在黑龙江漠河地区发生的日全食。我国也曾组织过小型观测队,于1983年到巴布亚新几内亚,1988年到菲律宾,1991年到墨西哥和夏威夷进行日全食观测。

21世纪的头20年,在我国境内将可看到两次日全食和三次日环食。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南等部分地区可以看到。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带则经过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其中包括许多大城市如成都、重庆、武汉和上海等,日全食时间长达5~6分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日全食。2010年1月15日,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等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环食时间长达4分钟。2012年5月21日的环食带则经过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浙江、香港和澳门等部分地区,环食时间也是4分钟。2020年6月21日,又可在西藏、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和台湾的部分地区看到日环食。希望大家不要错失在国门之内观赏这种罕见天象的机会。(日食照片见封三)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4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课主要是以月食和日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又是怎样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内容生动有趣,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并且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09 年发生过全日食现象,学生通过电视上有所了解,并且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成因并不是真正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实验,在这过程要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日食和月食这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在实验的过

程中对模拟

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后慢慢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表达出

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五、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

学生:手电筒、大小塑料球、科学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舟山日食食既前》视频录像和《吉安日全食精彩镜

头》视频录像。

1、看照片:我们在看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日食

2、回忆:2009年7月22日,我们很多同学都去看了这场几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你能说说当时看到的日食情况吗?(让学生回忆并简

述观看到的日全食过程)(二)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行合理推理

老师:让我们一起欣赏陈方维同学拍的日食照,边欣赏边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学生能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

老师: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太阳的物体在运动。)

学生: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

老师:(出示图)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的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

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三)日食模拟实验 老师: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模拟实验计划讨论:①用什么实验材料做?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方案一: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方案二:手电筒(太阳),垒球(月球)和头部(地球)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并且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

老师出示观察要求: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发生日食时,地球上出现了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日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3)、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4)记录表指导(主要是画图时,用硬币印大小圆)。

(5)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小组实验示范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

(四)日食的成因 老师: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1)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结论(填空题),并播放视频《日

月食和掩星》 学生: 读并观看(五)了解月食

1、师:我们知道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晚上也会发生另一种奇特的天象,那是──月食。月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交流并

回答)

2、学生演示实验,共同观察,观察要求如下: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 发生月食时,月球运行到哪里?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 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月

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月食形成过程中,月球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

验和记录)

4、交流(学生看图,集体交流,理解月食成因。)

5、出示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2)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6、播放月食成因(《日月食和掩星》

(六)总结收获

1、对日食和月食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每个月都有农历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日环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互相解惑后,再播放《日月食和掩星》片断,解开学生部

分疑惑。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09年日全食场景,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回忆,让学生显现对日食的前认知。,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而且推测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然后进行实验,实验设计是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开展实验,也为了操作后的表达更加清晰;通过对如何实验的讨论,使学生对月球的公转、材料的放置、小组的合作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操作意识,为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基础。并且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作为科学证据

以做科学的发言。

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形成全体学生的正确操作和纠正部分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解释日食现象有利于展开深入的研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为解释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识基础和操作经验。

八、教学特色简述

这节课设计的特色在教学过程,既有老师和学生互动,也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

《日食和月食》教案 篇5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4、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5、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6、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7、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

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

(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六、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板书设计:

看月食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4、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形近字比较。

钩()镰()蓝()钓()廉()篮()(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2 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3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 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5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7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4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5 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7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8 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10 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2 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3 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4 指导读第3、4、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5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2 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板书

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篇二:看月食 教案 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

36、看月食》

赵慧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通过“我”和表弟一起看月食,具体描绘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天文景象。本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但又不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其融人事件之中。课文以表弟对奶奶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心存疑惑为线索展开描写,通过“我”和表弟的所见,再现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景象,又通过“我”和表弟的所闻??听爸爸的话,揭示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最后以表弟释疑,要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知识基础: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

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

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教学方法: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

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5个生字“吞、锣、棍、敲、镰”,读准多音字“转、没、背、似”。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积累课文中描写月食开始、结束时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

4、初步了解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抓住这一系列优美词句,反复让学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准确地掌

握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月食

提示:要注意“食”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能写错。

2、了解月食的形成原因。

出示图文:当月亮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进入地球的黑影时,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发生了月食。等到月亮转出地球的黑影,它又会亮起来的。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理解字义。

3、把课题补充完整。

生质疑课题。(谁看月食?什么时候,他们在什么地方看月食?月食什么样?)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解疑:

(1)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看月食?

晚上,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在河边看月食。(板书:爸爸、我、表弟)

(2)月食什么样?

学生划出描写月亮变化的句子。

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了解句中把月亮比作大玉盘。(板书:大玉盘)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mò]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了解句中把月亮比作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板书:开始、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

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了。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了解月食开始时和月食结束时,月亮变化的顺序正好相反。(板书:结束、两个箭头)

3、探讨:如果课文只写月亮的变化过程,行吗?联系课题说说。

评价1:你说得真好,想到作者心里去了。评价2: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了,进步真不小。

评价3: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我们一起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4、初步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表弟心情的变化。(1)看月食还必须写看月食的人,划出描写表弟的句子。(2)交流,出示:

表弟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半信半疑。

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表弟跳着说:“我要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设计意图说明: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通过读来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采用范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优美,应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记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使学生养成诵记好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三、学习第1节

1、出示:表弟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半信半疑。

理解:半信半疑(文中指表弟对于奶奶的话有点相信,又有点不信。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板书:半信半疑

过渡:奶奶说了什么?

2、出示奶奶的话:“现在叫月食,我们小时候叫天狗吃月亮。人们担心天狗吞掉月亮,就拿着锣呀,脸盆啊,用木棍敲着满村跑。敲着敲着,就把天狗吓跑了。”

(1)随文识字:吞、锣、棍、敲。指导:敲的字形(右半部分横不出头)

(2)正音:“啊”用在句末或句中受到前一字韵母或韵尾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音。这句句子中的“啊”读——nɑ 哪

师范读。生学着读。分男女生读。

评价1:你读准了,奖励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

评价2:今天朗读进步了,继续加油哦!

(3)小结:原来奶奶在讲“天狗吃月亮”的传说。板书:天狗吃月亮

【设计意图说明: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学习2——6节

1.月食开始前

(1)出示: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思考:表弟为什么这么高兴?板书:高兴

(2)出示: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看图,指导读。读出美丽的感觉。

(3)想象说话:表弟看到月亮这么美,心想:月亮这么美,天狗应该不回来了。

(4)小结:看来先前,表弟对“天狗吃月亮”的说法也是有点相信的。

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描写月亮美的句子,男生读写表弟高兴的句子。)2.月食开始时

(1)出示: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理解:挨(做动作,说心情)。

思考:表弟为什么会害怕呢?板书:害怕

(2)出示: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3)看图,指导读。读出紧张的气氛。

【设计意图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

(4)想象说话:表弟看到月亮被黑影慢慢地吞掉了,心想:那黑影一定是天狗,天狗真的来吃月亮了。

(5)小结:看来这下,表弟是真的相信天狗吃月亮的传说了。

分小组合作读。3.月食结束时

(1)出示:表弟跳着说:“我要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师引读。抓住“跳”字体会表弟是高兴极了。

思考:这回表弟怎么又会高兴成这样呢?(2)出示: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了。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看图,指导读。读出慢慢豁然开朗的感觉、惊喜的感觉。

(3)想象说话:表弟看见黑影消失了,月亮又挂在天空中了,心想:如果黑影是天狗,他才舍不得把吃下去的月亮吐出来呢!所以,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评价1:你的想象力丰富极了,值得表扬。

评价2:你真会开动脑筋,连老师也没想到,你都想到了。

评价3:你的语句组织得十分通顺,说明你平时很爱看课外书。

师生合作读。

(4)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天狗吃月亮”传说(生:不是真的),这只是一个奇妙的自然现象。(把原来的板书“天狗吃月亮”擦掉,改为“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说明:结合默读课文了解月食发生、结束时的景象进行。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忌为完成练习而练习,应当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文中的爸爸、我、表弟一起看月食。知道了月食形成的原因,了解了课文是按月食变化的顺序记叙的,表弟的心情随月食的变化而变化。

板书:两个箭头

六、作业布置

1、看视频,简单介绍日晕现象。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三年级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朗读全文。

3、学生联系上下文,在空白处填写表示人物心情变化的词句。附板书设计:

爸爸、我、表弟 36 看月食

高兴 大玉盘

开始小船

镰刀 眉毛

细钩

锣篇三:36.看月食(教学案例)36.《看月食》教学案例

内容:36课《看月食》 班级:三(1)班 执教者:蒋玉玲

【学情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锻炼,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大多数同学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预习。

【教学案例(片段)】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作者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四、总结拓展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

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篇四:三年级语文《看月食》教案 43 看月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月食》一课。(板书:看月食)

1、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背、转”。

2、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划出来。

3、交流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它的反义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相的变化

1、指名读第2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出示要求: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带着问题放媒体。

4、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相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慢慢地,月亮成了 一般,接着像,像,像,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没;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指导“镰”的笔顺。

6、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像。。。像。。。。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再齐读第3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读第5节,比较第3节和第5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四人小组,将月亮还原过程说一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像,像,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 挂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的话。

2、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请学生边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节)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

4、指导读3、4、5节。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把月食过程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小组交流。

2、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3、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他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五、课堂练习:

1、多音字:

没mei()背bei()转zhuan()似si()mo()bei()zhuan()shi()

2、比较组词:

锣()钓()仍()盆()箩()钩()扔()盘()

3、用上比喻句,把句子写具体:

例: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1)露珠像躺在荷叶上。

上一篇:《“天坑”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安卓实训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