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管理方法读后感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管理方法读后感(精选8篇)

课堂管理方法读后感 篇1

初读此书,我便被周彬教授朴实、真诚的语句吸引了,不同于其它教学理论书籍的高深莫测,书中的语句,都仿佛是一位老者,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平实无华却能抓住认得心声。周彬教授就是以这样平易近人的姿态,同我们分享了他关于建构课堂的观点。

周彬教授首先提出来的是备课的方法,在这里,周彬教授阐述了很多他的观点:“备课”胜过“补课”、课堂因预习而有效、精选教学内容、应该如何“备”课堂中的学生、结实真实的学生……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课堂因预习而有效这一点。

“如果学生根本就不预习,这就注定了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讲点肤浅的东西,一旦把教学内容讲得深刻起来,那就不得不面临被学生抛弃的局面”,书中这样写道,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走进课堂,就如同体育运动之前没有做准备活动,就及其容易出现“伤员”。因此,在我要教授新课内容的前一天,我都会设计好相应的前置作业,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内合作完成,这样,第二天上课的效果就会好很多。这就是课堂因为预习而有效吧。

在这之后的第二辑中,周斌教授提到了上课的方法。从教三年,自己上课的方法却总是老一套,书中提到的上课的方法,我想也许会为我的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吧!

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自己的课堂。我印象中特别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先自己学懂了教学内容,然后再来教教学内容,因此教学是从有知走向无知;而学生对教学内容往往是无知的,因此学习是从无知走向有知。从有知走向无知,自然会觉得学习是轻松的,理解学习内容是容易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将自己看作真正的学生,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是要明确自己上课的思路。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上课思路,属于自己的上课思路才能最好的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模仿其他优秀教师的课,但是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学生的。

在建构课堂的最后,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我们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争取让学生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我所教授的数学,在学生看来,是一个趣味性不多的学科。不像语文那么生动,也不像英语那么好玩。但是,我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更多的数学趣味知识,亦或是为他们多呈现一些趣味数学题,让他们爱上数学的解题过程,并由衷感受到解题之后的兴奋、自豪与骄傲。

在书的封底,有这样一句话:“要建设一个让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课堂,靠教师个人的天赋是可以完成的,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天赋。于是,当我们没有这样的天赋是,就必须用时间、精力和智慧,去寻找建设课堂的各种方法了。”感谢《课堂方法》,将我带上了找寻建构课堂方法的道路,也为我如何建构课堂指明了方向。

《课堂方法》读后感(二)

《课堂方法》这本书写的内容非常的通俗易懂,而且实用性很强,是一本能吸引人眼球与心思的书籍。作者通过一些教学方法的讲述再加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读起来让你感同身受,与现实的教学活动也密切相关。对这一本书,我对其中的一个内容感受特别深,那就是第三辑的《培养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和《争取让学生热爱你教的学科》。这两篇文章让我也回想起我自己的学生时代,再和现在的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突然有点茅舍顿开之感。

一、别让知识因实用而肤浅

“别让知识因实用而肤浅”这句话是这本书中的小标题,我觉得它将我们平常的教学误区直接的点明,让我们读者更深刻的思考其中的内涵。作为一个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堂,都不希望因为知识的高深或者远离生活而被学生所抛弃,所以老师们很常见的是想方设法生活化自己的学科知识。

当然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但是作为学科的基础知识,就像文章中所说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因为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而感兴趣后,就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本身感兴趣,通过材料、文章、习题,平常的考试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贵,再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

当然,要让学生对知识感兴趣,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这样的方式不失为一个好方式,但是要注意不要过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来源和发展。一种知识的建构都是有其漫长的过程,未来其发展更是随着社会而变化,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知识的厚重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最后自然而然会因为了解而喜欢上这类知识的探究,而学生这种自主探究知识的方式收获将会更大。

二、热爱你教的学科

教师们在讲述一个本学科知识时,总会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却忽略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大部分的学生一开始并不是很喜欢很艰深的知识,他们读高中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特别是这时候的青少年处在懵懂纠结的时期,这时的他们更容易出现很强烈的喜欢和讨厌,进而影响对某些科目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一开始讲学科知识的时候,除了强调学生知识的重要性外,还要让学生尽量感受到学科知识的魅力。

首先,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然后通过自己在学科教学中的实际表现,尤其投入感情和激情,而热爱是一种情感,情感虽是无形的,但是人在交往中自然而然就会传播自己对事物的喜好,正如课本所说的:“当大家都喜欢一样东西时,要讨厌这样的东西的人也需要勇气的”。所以你可以通过你的喜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你的学生。当然喜欢只是前提,要将知识学好学完整,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三、热爱比责任更重要

课本中所讲的,当我们向初学者讲述学科知识时,我们总习惯的展示学科的强大实力,让他们感受到学科是这么的重要且高深。但是这样的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我也是看了作者所写的再联系教学中遇到的事情,发现事实确实如此。太过重要的东西,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很快的建立起自信心,那么他很容易对这个知识感动压力,而压力过大时,学生在有许多其他学科可以学习的情况下,他很容易产生对这个学科的厌倦,进而放弃这一门学科的学习。

所以在开头展示学科知识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学科知识也是可以很好玩,也是可以很有趣,当然也不乏一点点高深的,但是高深的知识却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更加的深刻。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获得成就感,这个可以通过语言的鼓励,做练习题时的成功的成就感,要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持之以恒。

教师也要为学生提高机会并营造气氛,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去探索学科的知识,获取学习学科知识的乐趣进而转化为内在的成就感。因此,在讲述学科知识之前,我们要牢记,热爱比责任更重要,让学生爱上你的科目,自然而然的他就会自己想要去了解,在了解的过程中他就会越来越能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之后自然而然的就能轻松的掌握学科知识。

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能通过自己热爱教学而将热爱这种无形的情感传播给学生,那么学生也能更好的获取知识,甚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爱就像空气,虽然无形但是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学着用热爱去影响学生吧,用热爱去引发另一场热爱,相信在知识的海洋中,热爱比责任更重要,热爱也更能让人心悦诚服的努力和拼搏。

《课堂方法》读后感(三)

在读周彬老师的《课堂方法》时觉得情趣先行最适合用于体育教学中,这也是我经常思考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书中说“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是让学生喜欢上你,这表现为一个“情”字。

二是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这表现为一个“趣”字”。

在教学中,老师要想抓住学生,让学生全神贯注的把精力投入到你的课堂设计中,首先就要从学生的心理上去探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一种天性就是爱玩好动,不喜欢按照老师所规定的练习方法去做。作为老师,这时要洞悉学生们的身心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尽情参与,积极动脑,不断领悟游戏的内涵和提高活动技能,使学生越“玩”兴趣越高、思路越广、自信心越强,学生在游戏中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低年级的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出发,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更不为教师所关心,于是造成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身顺心违”,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的存在。而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

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要想把体育课上的生机盎然,教师就要倾注全部的情,孩子才能把趣体现出来。情趣体育如何顺利实现,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情调情境的创设,教师重视在每节课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其次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寓教于玩,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要营造一个情趣化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就需要多样化:

1、儿童化

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我们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童颜和童趣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同时教师的语言也要注意,包括语气、语调、语态等,一定要儿童化,每天应该以最灿烂的微笑面对学生,做到“情先行“。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做到“趣跟进”。

3、游戏化

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如果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儿童好奇、好新、好胜的心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进行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

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平时也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自己设计喜欢的游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做自己设计的游戏,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4、多激励。

在情趣体育的教学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是语言激励也可以是行动激励或者是物质激励,小学生意志力薄弱,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就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引导,采用多种激励方法,对于磨练学生意志,强健学生身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多竞争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育要充分运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胜法于体育教育中。教师在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异事物激动而兴奋起来。如课前布置、器材放置,规整醒目的白线,美化的教具都要具有艺术性,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无意识注意,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进入体育教学情境。

课堂管理方法读后感 篇2

课堂观察 (或者干脆说出听课) 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一般的听课只是听教学内容, 讲的是什么, 而对于教学方法和策略, 即为什么这样讲, 不同的教学方式又会导致什么结果等并没有细致化的研究。事实上听课, 包括听什么科目、听谁的课、听教学中的哪些方面、听课方式、听课后的分析、听课后的交流、听课后对本节课的效果研究、听课后的建议、听课后的改进工作等, 听课有一个复杂的流程, 我们平时的听课只是局限于听, 为什么听和听后的任务大都没有做, 所以听课只是完成一项任务, 而没有提升到科研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所以听课只是形式甚至其形式都不完整。

学习了《课堂观察的定义与意义》后, 明确了以后听课的方式和方法及目的。并且了解了一些听课后的分析方法等。

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方法 篇3

一、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应具有的特点

1.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应具有综合性。课堂有效管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建立课堂常规、处理违纪行为、创建优良的教学情境。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把这三方面的管理内容综合协调起来,以确保课堂教学高效顺利进行。新课标设定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既要对学生的地理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法加强指导,同时,也要让学生的爱国情感与全球意识进一步增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综合教育地理的三维目标,有效地处理影响地理教学的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地理学科的性质,在设计各类教学活动需要突出地理事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地理教师也需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载体布置适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整合统一。

2.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应具有时代性教育理念。初中地理课堂管理的方式也由单一的教学管理发展到小组合作教学等多样化的管理。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特征、不同思想、不同心理的学生,因此,初中地理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就需要因其所處时代的不同而运用合适的方法。地理科学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地理课程因这些也要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陈设的方式以及教学情境的创设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3.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管理应具有开放性。地理是一门生活化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地理课程资源从课本延伸到社会;学习场所从教室到学校、家庭,甚至扩展到社会;学习时间从课堂到课外,各方面都是开放的。这就导致地理教师在呈现课堂内容的方式也是开放的。初中地理课程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求真求善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灵活调整课堂环境、时间与节奏,机智维持课堂常规、积极调整课堂气氛,达到教育和启发性的效果。

二、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管理方法

1.时刻提醒法。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受其身体发展特点的影响和制约,其在课堂上的自觉性不是很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把握住节奏,观察学生课堂上的状态,如果学生出现走神,或者遇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的时候,就要用到时刻提醒法,如:提高音量、加快语速、敲击黑板、提问等方式,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管理更加有效,以此促进课堂目标的完成。

2.停顿法。一节课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只有20分钟左右,在这节课里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课,不注意学生听课的状态,当学生二十分钟的黄金注意期过去后,接下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接受的效率都会很低。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走神或者疲倦、昏昏欲睡的状况时,可以采取停顿法,暂时停止教学内容的讲解,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看一段小视频或者做一个小游戏等等。以此调节学生疲惫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3.榜样示范法。榜样暗示法是指当学生出现走神、开小差或者违纪行为的时候,教师通过树立别的学生为榜样来暗示该生,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现在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好面子,这样的方法避免了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行为,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4.纪律提醒法。课堂上难免会遇到学生特别兴奋的时候,比如每周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临近放假学生都特别兴奋,课堂上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等等违纪现象层出不穷。教师都反映这节课是最难上的一节课,这时运用榜样暗示法会效果甚微。这就需要教师态度坚决地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以此约束学生的行为,否则课堂教学将是无效的。

5.表扬激励法。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以用表扬激励法,一来可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二来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三可以用这样正面强化的方式减少学生课堂上的违纪行为。

6.个人魅力法。对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管理的影响还有赖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地理教师应提高教学水平促使教学艺术的发挥,补充自身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以此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课堂管理方法读后感 篇4

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闪亮的金子,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只关注那些不良的行为和所有负面的信息,那么我们眼中看到的也就只有这些,而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课堂里良好的行为和所有积极地事情上,那么教室里的所有人都会看到这些积极正面的地方。我们应该关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那些足以弥补其缺点的特质,作为教师,我们有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并修正他们的义务,用我们的热情感染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关注,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不吝惜说一句“谢谢”,要把“谢谢”常挂嘴边,虽然只是一个简短的词,但是会让学生知道我们注意到了他们的良好表现并且因为他们的表现感到高兴,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带着情绪进课堂,这在课堂教学中是十分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始终在学生面前表现良好的状态,即便我们过得不好,也要拿出所有的勇气和力量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学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如果态度消极的话,我们就会觉得更加辛苦,工作压力会越来越大。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要带着情绪进课堂,提醒自己是学生良好行为的榜样,用热忱的态度来教学,不对任何一个人说负面话语,不抱怨,做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问题的制造者,总之一句话用积极地态度面对学生面对教学。

课堂管理方法读后感 篇5

书中还列举了一些帮助学生互相认识的方法,如卡片上写上自己的爱好,姓名,特征,并在卡片上做出一些特定的标记让学生们相互配对,并大声的念出他们的名字。或者为班级每个人准备一张大白纸,同学之间互相描绘出轮廓,将描绘人的面部特征,姓名,特点用图画的形式表示出来。还有一种是大家围成一个圈,里面再安排一个小圈,小圈转动,大圈不转,转动的小圈的人需要向自己对应大圈的那个人互相交换姓名并重读加动作以加深印象。这些形式非常的新奇,不但增长了我的视野,而且为我的课堂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不知道从哪一本书上看来的了,只有创新性的技术含量的工作才能有尊严,赢得别人的尊重。而教学设计要想新颖,时创时新,就需要简单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这个理念非常的有实效性,在我的课堂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我并没有高兴很久,因为我发现形式的多样确实可以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写这本书的是个外国人,它们进行的是小班额教学,很多方法在我们运用起来太耗时耗物,并且这些方法能运用一时,但追逐刺激,追逐新奇的心灵是会被喂养的越来越大的,同样的招数,相同的招数,运用得多了,会不会造成学生免疫,更难沉静在课堂呢?经过认真的思索之后,我认为《课堂设计五十种游戏方式》确实是一盘好菜,但只能作为小菜使用,起辅导我们教学的作用。要想让生真正的沉浸课堂,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学习是一件需要刻苦的事,我们可以有一千种一万种方式来引发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向我们希望的方向而去,前提是我们是准备将这些甜蜜的诱惑像珍珠一样的随便洒落沙滩,还是明确每一粒珍珠分布的位置和时间以促成一个完整的布局,形成一些东西,达到教育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管理方法 篇6

小教09语文 沈忱 06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一个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在课堂的教学现场中,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课堂秩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当课堂行为及偶发事件的不断调控,促使课堂情景中的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保证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语文课宜规则的建立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具有规范、约束和指导课堂行为的效力.语文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明确要求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时,有关言行举止以及应该遵守的规范,使学生知道老师的要求、期望或行为标准,知道在课堂中能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课堂规则对课堂行为与课堂学习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1.规范语文课堂行为

近几年,中专学校普遍面临着招生难度大、生源差的问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下降,给课堂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另一方面,网络、手机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大最的信息平台的同时,也变成了课堂的一大“公害”,给传统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冲击。语文课是中专一年级的课程,及时而适宜地将一般性的要求明确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可以避免课堂混乱对维持课堂良好的秩序,具有重要愈义。

课堂规则作为一系列明确的具体要求,使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有了依据。课堂规则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就能唤起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和自我管理的欲望,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使学生形成自律,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情景相互作用的过程.适宜的课堂规则,能使学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和清相处,容易建立起情感,形成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从而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

学习效果。

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配合,尤其是教师的个性对课堂的影响不容忽视。心理学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性格、态度会感染给班上的学生,比如,一个焦虑程度过高,在课堂总是小心冀冀,惟恐课堂秩序失去控制,担心自己教学出现失误的教师,容易使课堂气氛趋于拘谨和刻板,并使学生在上课时也过分谨慎、固守常规。而一个热情、开朗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创造出热烈、积极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注愈自己在学生面前所表现出的个性倾向,克服自身一些潜在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学生。首先,教师要以一种平稳的心态对待自己。其次,不要认为学生违反纪律是故意针对自己;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违反纪律并非针对教师而来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的错误行为;最后,教师还要具备幽欲感及辨别事物轻重缓急的能力.幽默的话语,可以缓解班级中紧张的学习气氛,有助于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建立。例如,当课堂上出现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表现一下幽歌感,让学生轻松地笑笑,然后带着好情绪再转入到当前的学习任务中。

(2)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充满爱心,关心理解学生、富有同情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仿效教师的行为,整个班级也会朝着教师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因此,一名素质良好的教师,应该具备自律精神,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学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威信,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的进步。

(3)以情感人、以情管人.语文由于它的特殊性,课文本身就充满情感。

二、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形式是决定课堂规则能否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了课堂控制的有效性,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创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等于在教学中引入生活的活水,可以营造互动有情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成功。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一旦我们将语文介入学生的生活,就会自然而然的收到思想、感情、个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效果。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1.开头——营造生活氛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安排设置得当,就能收到先

声夺人的效果,但开头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如上《三十年的重量》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如果你闭上眼睛,你能否象张开眼睛一样走出校门?(也许可以,但必须花费很长时间或摔跤才能达到)如果你闭上眼睛,由一个人搀扶你行走,结果又如何?(你就能用比较短的时间并不受障碍物的碰撞很快到达目的地。这是为什么?就是有人为你导航,有人在为你指明方向,使你少走弯路)“三十年”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它怎么会有重量呢?„„由此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中—创设生活情景。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生活环境之中,通过生活来学习语文,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方法。

如讲《故乡的榕树》一文,这是一篇触景怀乡,回忆往事的抒情散文,教师简单介绍作者后,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又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并由学生自己找出精彩段落和充满诗情画愈的描写片断。在此基础上讲明,故乡——即我们生活过的地方,榕树周围发生的许多趣事,使作者怀念,也可想象那个地方是该村的文化活动中心了,因为许多有趣的事就发生在那里。然后马上把话题一转:“同学们,大家暂不去管课文,随便谈谈各自的故乡有什么最显眼的东西,有什么地方让你留下欢乐的回忆?”话音一停,学生们都兴高采烈地谈开了,在谈到自己故乡的标志物中,有榕树、松、竹、荔枝、龙眼、杨桃等好几十种,还有凉亭、故庙、石桥、祠堂„,在使自己快乐、怀念的事情中,除了常见的村里集会、结社、游神外,还谈了如逃学在外玩水,爬树、打架、偷东西、上网等等„„这样,整个课堂学生都在动,有时是动手,有时是动口,有时是动脑,学生完全处于上课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一个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节课下来,学生几乎是自己读懂了这篇课文,学会了这篇课文。

3.结尾—提升生活目标。语言来自于现实生活,学生学完一定语文知识后,最终还是要把这些语文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并以此基础为延伸,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教育。如肖复兴的《学会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诗句我们从小就能背,感思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但是不少人对别人的关心和亲友的帮助常常忘记说声“谢谢”,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对照自己,想想我们平时做得如何?通过老师的点拔,有的学生说以前在家时老是嫌父母的哆嗦,现在离开了,才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有的学生认为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把自己送到学校来读书,而自己却整天逃课、睡觉、玩手机、沉迷于网吧,荒废了学业,很对不起父母:有的说平时没钱时才给父母打电话;看见别人用高

档手机、穿名牌,也逼父母给自己买,从来没考虑过他们的感受,真不应该。这种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方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三、不当课堂行为及偶发事件的处理

语文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多边的复杂关系之中,有时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特殊情况.有的“意外”能生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现场和教学细节,而有的却给教师带来愈外的烦恼,如何有效处理不当课堂行为及课堂偶发事件,及时将意外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之中,这既能表现教师的教育机智,同时也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塑造自我形象的良好机会

1.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不当课堂行为时,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不随意进行批评指责,以比较冷静的方式加以处理。如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暗示动作来提醒、替告学生,从而在不形响他人的情况下实现课堂控制的目的。

2.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懊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板书错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课堂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及时承认失误,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活动的程序中。

运用幽默: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惫力下降时,教师可通过讲个小笑话,讲几句幽默有趣的话来调节气氛,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创设情景:当学生疲劳,不专心听课时,教师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如小竞赛、小表演等,以达到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目的。

3.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的及时处理。例如:静静的课堂中一学生突发怪叫;正放录音时教室突然停电;讨论问题时两个学生突然扭打在一起;一学生作鬼脸引起全班哄笑„„。

这些偶发的事件和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都会引起课堂内混乱,从而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教师首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绝不能大发雷霆,愤怒会削弱教师客观地处理事务的能力。发怒就等于告诉学生,他们的行动恰恰击中了教师的要害.而这一结果往往正是一部分学生所期待的。因此,发火本身成为一种强化刺激。而老师的镇定自若、当机立断的态度比实际上采取的具体措施更为重要,这等于清楚地告诉捣乱的学生,你的行为对老师没有效力,老师可以表现出一幅徽得注意的样子—忽视它的存在,转回头继续讲课.而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则要正面加以严肃批评教育和果断制止不良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坚持晓之以理,尊重学生,客气地重复一遍自己的要求,不要跟学生有肢体上的接触,不要说“我再给你一次机会”“我普告你” 之类的话,避免批评时情绪激动、言词尖刻,有粗鲁和威胁性语言,然后尽快转入正题。运用这种处理方式应注意:(1)不要长时间中断教学:(2)批评应清楚而肯定;(3)批评应围绕一个中心,就事论事.如还无法解决问题,则留待课后单独处理,不影响教学.四、结语

刍议课堂纪律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篇7

课堂纪律在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可是, 目前, 课堂纪律的管理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张宝明和张智根据调查认为, 教师在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存在严重问题, 表现为: (1) 在言语上, 有些教师不顾事实和学生的心理感受, 常侮辱、讽刺、挖苦、奚落、嘲笑或辱骂学生; (2) 在行为上, 特别是在处理违纪学生或差生时, 表现得简单、粗暴, 甚至攻击、体罚学生。[1]而另一项对学生的调查“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常采取的方法”则显示, 有10.4%的学生选择“强行制止”, 49%的学生选择“停课说教”, 15%的学生选择“视而不见”, 25.6%的学生选择“课后处理”。[2]显然, 如何理解课堂纪律的涵义, 如何进行分类和归因, 进而确立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二、课堂纪律的含义

关于纪律的基本含义, 研究者们历来就有“他律”和“自律”之争。

罗素强调“自律”, 反对外在的纪律, 认为那只是对人的压制, 真正有利于人的自由的是内部的纪律。[3]同样, 我国的林天伦在对比中美英三国纪律处分制度时, 提出借鉴国外的“正当程序原则和理性人原则”, “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参与度”;[4]而王雪梅在分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时, 也指出“建立积极的纪律、在纪律教育中慎用奖励和惩罚”。[5]

而康德首次使用了“他律”这一术语, 认为“他律”是从不依赖于主体意志的外在原因 (如上帝意志、社会法规、先天感觉等) 中引申出道德原则。[6]同样,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强调“严格的纪律并运用适当的惩罚”[7]。国内大多数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认为, 纪律是外在的一种约束力, 如刘克、叶平枝、文芳玲、程尚荣、余跃进等。

其实, 早在19世纪, 法国的爱弥尔·涂尔干 (Durkheim) 就提出道德教育是由纪律精神、对社会或群体的依恋以及道德的自主三大要素组成的, 从而提出了“他律”和“自律”的结合问题。[8]我国的苏丹兰 (1997) 也认为, 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9]这就把纪律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统一了起来。

与“纪律”一样, “课堂纪律”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中国大百科全书 (1985) 将其定义为“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行为, 所谓课堂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能力, 增强体质,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10]。而张光宇认为, 课堂纪律是“有序的学习环境”, 其着眼点是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11]

在课堂纪律的教育方面, 王丽琴认为, 可以从“课堂纪律”走向“教学秩序”。据此, 王丽琴认为, 可以把对教学新秩序的评价重点放在课堂的参与度与互动面上, 而非课堂纪律状况。[12]这一观点, 脱离了课堂纪律内涵的束缚, 试图从纪律的目的和有效性来探讨。

综上所述, 在纪律和纪律教育的涵义方面, 研究者们存在不同意见, 在“自律”与“他律”、“内在”和“外在”的角度上有不同看法。当然, 也有不少国内外研究者采取折中主义, 将二者结合起来。不管如何界定, 我们对于课堂纪律的理解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 课堂纪律的制订是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第二, 课堂纪律需要一定的外力约束;第三, 课堂纪律需要内在的认同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课堂纪律的分类

对课堂纪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 有利于找出违纪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进而根据其成因, 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波里奇根据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学校纪律问题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级别。[13]我国的张大均、郭成也倾向于按照问题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他们认为, 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扰乱课堂教学秩序, 具有捣乱性和破坏性, 易于引起重视;而退缩型问题行为主要以消极、服从、依赖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集体和课堂纪律的干扰性不明显。[14]

此外, 波顿将学生的课堂的不良行为分为个体水平和集体水平两类;威克曼把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 把退缩、神经过敏等方面的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把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布罗菲等提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属于教师的问题、属于学生的问题和师生共有的问题。[15]

我国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以下六种:一是隐蔽性违纪行为;二是轻度矛盾冲突;三是不遵守作息制度, 如迟到、早退, 随意离开课堂等;四是不服从教师;五是扰乱性行为;六是恶作剧。[16]

由此可见, 中外研究者对于课堂纪律的分类是基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影响和不同表现来进行的。这些分类方法, 对于考察违纪行为背后的原因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四、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

导致课堂违反纪律的原因很复杂, 中外研究者通过调查和访谈, 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马龙和利科特通过对美国肯塔基州2000名教师的调查, 认为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技能训练 (93%) 、家庭生活贫困 (93%) 、课堂的乏味 (90%) 、高师生比 (87%) 、在维持纪律时缺乏行政支持 (87%) 、规范不清楚 (85%) 、处理捣乱行为时教师的行为缺乏连续性 (79%) 。[13]伊文思在分析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后指出,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生理因素、物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13]

孙璐、叶珊等, 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失衡, 情感缺失, 对规则、纪律的“限度检测”, 学生的人格因素等是产生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17]

可见, 虽然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错综复杂, 但还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可以按照学生个人方面 (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学校方面 (包括教师、教学环境和管理环境等) 、家庭方面 (包括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关系等) 以及社会方面 (包括社会风气和媒体舆论等) 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找出违纪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 进而形成相应的管理原则,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五、课堂纪律管理的原则

根据课堂纪律的分类及其成因分析, 课堂纪律管理应遵循预防性、合作性、及时性、最少干预性、适度性和渐进性等原则。

(一) 预防性原则

教师的监控和关注, 能够有效地预防课堂违纪行为的发生。正如库宁 (Kounin) 所指出的:通过“与学生同在”, 监控课堂, 给学生适度挑战,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3]

(二) 合作性原则

魏亚琴认为, 应该建立合作性的纪律管理, 通过师生对话进行民主决策, 进而通过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来实施行为规范。[18]教师个人的孤军作战毕竟影响力有限, 所以应该吸引和调动相关教师、学生、学生干部和家长的参与, 形成协同效应。

(三) 及时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一旦发现违纪行为, 教师必须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处理, 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 甚至处罚, 不可姑息纵容。据研究发现, 教师采用“不干涉、不指出”的方式, 一般不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19]

(四) 最少干预性原则

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 更不能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不遵守纪律的行为。马慧认为, 无关紧要的违纪行为可以适度容忍, 必须干预纠正的行为, 则用最简短的干预纠正学生的行为, 尽量避免打断上课过程。[20]

(五) 适度性原则

批评的方式和严厉程度要适度, 一般应把握“严格但不严厉”的原则。不要让学生当众出丑,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 更不要体罚学生。

(六) 渐进性原则

课堂纪律习惯的养成要通过逐渐的、柔和的、小步勤挪式的教育、管理和感化, 不能期望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要强化连续性, 自始至终, 统一要求。

六、课堂纪律管理的方法

关于课堂纪律管理, 常用的矫正方法有行为矫正和认知矫正两种。前者侧重于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行为, 具体方法有奖励、惩罚、负强化等;而后者侧重于心理指导, 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14]

刘丽群认为, 教师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类: (1) 强制性方法, 包括命令、监视和惩罚; (2) 温和性方法, 包括回避、暗示和明示; (3) 和解性方法, 包括教师的退让、放松和认同学生的文化。[21]

具体来说, 根据课堂纪律产生的原因和管理课堂纪律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或个体, 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

(一) 忙碌法

“无事”才会“生非”。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主要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所以要让学生忙起来, 动手记笔记, 动脑考虑问题, 动嘴回答问题。通过严密课堂的组织, 提高授课和练习的密度, 进而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同时, 课堂上的收发材料、收发作业等教学环节和各项活动之间的起承转合都要做到无缝对接, 尽量减少学生的等待时间。

(二) 空间法

教师讲课不要局限在讲台上或电脑后, 而要走到学生中间, 从而缩小学生和教师的空间距离;同时, 将上课时喜欢闲聊或做小动作的同学隔开, 增大学生同玩伴之间的空间距离。通过“离老师近些, 离玩伴远些”的办法, 帮助学生靠近学习, 远离违纪。

(三) 契约法

与学生制订契约, 师生 (甚至包括家长) 共同遵守和执行。在新学期伊始, 教师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制订一学期的课堂秩序。比如:迟到几分钟, 罚站几分钟;忘记带作业、笔记、练习本, 平时成绩扣1分;课堂讲话、做小动作、玩手机、大笑不止, 各扣1分;等等。因为规则是大家一起制订的, 接受处罚是违反纪律的自然后果, 其中并不涉及道德评价的问题, 再加上全班同学的舆论压力, 契约的执行和纪律的维护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四) 协同法

各科教师要协同一致, 统一要求, 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气氛, 让学生觉得课堂纪律要求是大家都认同的, 而不是某个教师主观的要求或个人的行为, 从而增强纪律要求的公信力。

(五) 兴趣法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等方面的素质, 热爱学生, 同时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 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同时课堂要轻松活泼、生动有趣, 吸引学生的兴趣, 授课过程要一张一弛, 减少学生的疲劳感。学生被教师的课堂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自然不会违反课堂纪律了。

(六) 关注法

教师要表现出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 事实上有些学生的违纪行为就是为了博取教师的注意。所以, 在每一个授课细节上, 教师都要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不但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 还要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情况。

(七) 天性法

对于特殊群体的学生, 例如小学生, 可以顺应他们的活泼好动的天性, 将学习内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起来, 让他们在玩玩闹闹、唱唱跳跳、比比练练中, 不知不觉地把学习任务完成。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可以适应他们成人化的要求, 给他们提供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 如多进行演讲、讨论和辩论活动, 同时尊重他们的观点, 和他们平等地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八) 奖励法

俗话说:“罚其十, 不如奖其一。”表扬、鼓励和奖励课堂上积极的行为, 可以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 从而把外在的纪律要求, 转变为学生内在的纪律需求。比如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小学生评为“纪律标兵”, 或者在授课的言谈举止中及时对学生积极的课堂行为进行表扬, 从而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

(九) 印象法

学生都非常重视自己在老师眼中的印象。即使是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所以,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带厌恶的表情, 不要使自己的情感过于偏激, 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为了维护自己在老师心中的良好印象, 自然会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相反, 如果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非常厌恶, 就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甚至会产生可怕的逆反心理。

(十) 尊重法

课堂管理方法读后感 篇8

关键词: 双主体;主导;主体;高效课堂管理;方法

一、引言

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支撑,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需要有特定的形式,还需要有特定的方式。传统的教育活动,其形式和方式都比较单一、枯燥,作为教育过程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但二者的关系式安排与服从的关系,因为教师是课堂中最高决策者,学生必须要以教师的观念为判断的依据,久而久之教学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极大限制了孩子们的天性,不利于教育对社会促进作用的发挥。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打破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认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交往的过程,所以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能动性。同时还需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满足课程标的要求。

二、基于双主体视阈谈高效课堂管理方法

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管理,就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针对具体的方法做出如下的分析。

1.高效课堂中要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帮助者。高效课堂的理念也是在教师主导地位提出来的同时得到了发展,如今该理念也正在被众多一线老师们所接受,而且还被运用到了实际课堂上,教学效果也显著提高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音符,即教师对高效课堂和教师主导地位的理解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有的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全面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全面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老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展示,去感悟本节内容。这些错误的认识归根结底是没有真正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在高效课堂中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引领,示范,指导,评价等,试想没有教师的主导,课堂又怎么可能会达到高效呢?其实,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减弱,而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了。①编写导学案。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帮助学生明确和掌握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就有必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教师要列举很出本节的知识点以及攻破各个知识点的方法,同时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学法,体现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等内容。所以导学案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②在高效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度。在高效课堂中,能够很好体现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环节就是展示课,由于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展示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例如重难点讲解不清,知识点出现混乱等现象,此时教师就不能够置身事外,要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展示过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质疑,要肯定学生优点,用好的质疑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中去,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与能力。③高效课堂检测环节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强调。

教师在进行完课堂的检测后,不要以为就结束了,还要及时将带学案中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强调,教师要一边点评学生的答案,一边加强导学案中的知识要点、易错点、解题技巧等,要让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系统、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实现高效课堂管理打好坚实的基础。

2.高效课堂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能动性的自然人,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积极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在高效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正是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矛盾过程。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边教边学,聆听学生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严禁出现放任学生学习或者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出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②积极创设情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热情和激情来支撑,因此在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情况,渲染课堂气氛,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来。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高效课堂的讨论和展示。课堂讨论和展示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最重要的两个环节,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获取新知。因此教师在高效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心中所想,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等忒单的展示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的两大主体,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为了实现高效的课堂管理,就要积极发挥两大主体的作用,真正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娟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研究[D].湖

南师范大学,2011

2 贾庆成.“双主体”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实

上一篇:赣美版二年级美术花灯下一篇:后勤部门的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