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绘画课程教学之思考

2022-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7年两会最新政策:美术、音乐正式纳入中考。按教育部说法, 普通高校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不断将艺术学科的比重在政策的影响下加大。艺术教育既不能是功力也不能是毫无存在感的, 艺术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思想, 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 脑力与体力的因素, 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此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出向大家诠释了美育、简而言之美术课程的目的并不一定是真正只是为了传授美术知识而设置的, 尹少淳教授曾说:“由这个故事 (司马光砸缸) 我们可以认识到:知识技能是局部, 核心素养是整体, 知识技能轻, 核心素养重;知识技能下位, 核心素养上位;知识技能为途径, 核心素养为目的。”这话能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知识技能不能缺而知识技能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额外的影响, 影响孩子的情感, 影响孩子的思想, 甚至对孩子道德素养的修炼更应该是深刻的。美术教育不单是教授美术图绘技能, 而是上升为与各门课程, 与人的全方位发展息息相关[1]。

一、绘画课程与情感体验

科学家在分析研究黑猩猩康果与幼儿绘画作品后得出黑猩猩在平衡与节奏这种特质问题上类人猿要比幼儿要强一些, 然而即使是最有才华的黑猩猩也未能表现在情绪掌握下手动系统与大脑系统结合所产生的效果。幼儿到了大约五、六岁时, 图画的内容就有了自己的情感意识, 可能简单画出俩个人拉着孩童本没有场景, 但在儿童讲述下会加入去上学, 去游乐场, 去郊游的故事可能会塞上动物, 游乐场设备, 太阳等。可以从儿童简单的绘画与讲述得出幼小的孩子在没有经历系统的传教式教学前的儿童更愿意把绘画与自己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

在笔者实践过的一所幼儿园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 基本是五、四岁年龄层。凯洛格研究表明一般十二个月的幼儿能独立在纸上画符号;二十七个月的幼儿能把线条与涂抹区分开来;三十个月的幼儿便能区分直线与弧线了。一般, 三岁能画圆, 四岁能画方形, 五岁能画三角形, 七岁能画菱形。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幼儿园小班一般是三四岁的幼儿。这第一节课一般会对幼儿进行简单询问通常这么小是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美术课, 在没有任何范例画的前提下让幼儿自己画一个圆形, 画纸上出现的是几条随意交织的线, 或是七棱八角的没有合起来的圈等等, 所以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并不是十分严谨。而后为了让幼儿在情感认知上认识到什么才是圆形, 因为幼儿的情感里并没有真正将圆形这种形状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导入情感体验, 举例子, 比如发起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太阳吗?幼儿:那个大大的亮亮的在天空中的。教师:那你们吃过月饼吗?幼儿:吃过吃过, 有甜的有咸的。这一系列的提问后拿出准备的卡片或者范例画然后开始仔细的讲解。上述这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被称作导入课题, 笔者更愿意称之为课程与情感体验。这是一方面将孩子在生活中的情感与课程发生碰撞, 另一方面又是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教会孩子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并不是多么遥远又难学的, 在足够多得兴趣指导下更大程度的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2]。

二、绘画课程与绘画形式体验

当五六岁儿童再次面对范例画时, 更多的是去模仿, 从他们的口中出现了谁画的“更像了”, 他们把图倾向简单, 倾向于画一会就草草收尾。在一次课堂教学中为了检验儿童对色、线、形的认识, 笔者决定让儿童在看着范例画的前提下画一幅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起初几个儿童热烈讨论这幅范例画中有各种大小和形状的鱼还有虾, 海草, 海水, 泡泡并没有开始动笔的, 过了一小会终于有几个带头动笔, 但笔者很快就发现动笔之后很少有孩子抬头去看范例画并照着范例画绘画了。有一个孩子画的是海洋馆里的海星, 还随意在里面加入几条鱼, 而另一个孩子画了个房子, 房子周围有海草和石头, 另外几个孩子就简简单单画了几条鱼大面积图上蓝色就草草收尾, 开始去评论别的儿童的画[3]。

在没有教授儿童《海底世界》这门课前, 儿童对范例画没有什么深刻的体验, 用赫伯特·斯宾塞在一个世纪以前的话说:“儿童最初试图再现的是什么呢?是他所知觉到的东西, 是大的, 有色彩吸引力的东西, 是快乐联想所凝聚的东西。”

这次绘画形式转变下的教学使笔者意识到儿童绘画应该是以自我表达为大目标, 儿童绘画应属原生态的绘画模式让儿童既能做到学习到相关知识点又能将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谢丽芳老师曾说:儿童天生就喜欢绘画, 并且能画。因此, “不教而教”不是放任不管, 而是遵循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达到“不教而教”。这种“不教而教”的模式是给予儿童学习成长创造, 养成自己动手, 自己动脑。美育本身就与人的全面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美术课程的设定在不同年龄层次有其不同的特色, 所达到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4]。

三、综述

美术课程的出现发展至今, 美术教育家柴庆翔先生指出: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由于历史的因素以及主, 客观条件的制约, 长期以来停留在技能传授的模式上……。这番话时刻鞭笞教师, 指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发挥美术教育更重要的作用,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的责任义不容辞。

摘要:美术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 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在培养儿童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案例浅谈绘画课程教学之思考。

关键词:绘画课程,情感,绘画形式,体验

参考文献

[1] 钟传平, 蒲公英行动2016贵州凯里蒲公英行动“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活动综述”, 中国美术教育.

[2] 张佳佳, 幼儿情感在美术课堂中的培养, 广西, 《美术界》.

[3] 《艺术与人的发展》李泽厚主编, 美H·加登纳著, 兰金仁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上一篇: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睾酮与血脂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下一篇:基层医院消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