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2022-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进背景之下,对初中化学教学工作而言,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融入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以此进行联合教育,这样可以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增强提供必要的支持。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分析初中化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互相融合的实施策略等相关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化学教学 融合 实施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1.023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工作,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和价值,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初中化学教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新课改的相关目标,与此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起到更加良好的继承和弘扬的作用。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有效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和渗透的力度和深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增强,具备应有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体来说,初中化学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互相融合渗透的实施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对化学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融入实际的化学和传统文化的探究过程中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要充分确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在传授学生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要着重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引入更富有趣味性的学习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在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深入挖掘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更大的兴趣。

例如,在针对化学反应“火”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火的意义出发,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探究火在各个朝代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火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中所呈现出的作用和效能。在我国的彝族中,拥有大量有关火的神话、传说,加上民间现存各类有关火的民俗事项,所有这一切丰满了彝族的火文化。彝族火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表现形式多样。自古以来,火在彝族人民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讲解和介绍,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火”的理解与认知,这样可以有效通过化学反应中火的现象,联想到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中火的深刻内涵,这样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进而呈现出更为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在实际的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有效融入必要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学生耳熟能详而且愿意接受和认可的传统文化内容的引导,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出良好的学习成效和学习的针对性以及主动性。例如,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古诗词教育的相关内容,而在古诗词教育和相关化学内容的融入过程中,更充分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效果。古诗词教育是文化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充分地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地融入相对应的古诗词,这样可以使整体的课堂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让学生们更有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和融入,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例如,在针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利用清澈明洁、水珠四溅的水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水的来源,并且有针对性地引出相对应的古诗词。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与水相关联的古诗词有哪些?有的同学会回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和古诗词的有效融入,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新课的导入,教师在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这种古诗词引入的方法,让学生更有效地融入整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然后进一步应用对比教学法,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水的知识的印象,以此确保学生对于自然界中水的内涵和相对应的化学成分有更明确的了解和认知。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苏轼的古诗词:水清石出直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也可以引入王维的诗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通过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差和古诗词的诗情画意以及深刻的内涵呈现出水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的意境中更充分地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刻内涵,在古诗词的熏陶和影响之下更积极主动地融入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这样可以在自我探究精神、自我感知能力不断调动和强化的基础之上,理解化学知识,感受化学的深刻内涵,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二、针对传统的典籍进行深入挖掘,把握其中的化学知识

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充分地融入传统的典籍和名著等等,对于其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和深刻内涵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利用,以此让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充分地认知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十分深厚的化学知识和相关原理等等。

例如,《汉书·地理志》就提到了对于煤炭和石油的利用方法,而利用方法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和蕴含的原理等,都充分地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对于化学实验的探索。《蜀都赋》中针对天然气进行了相对应的论述,对天然气的特征、采集方法等等都有一定的说明,而这样的伟大成就正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同时也充分地体现出炎黄子孙的智慧。《淮南万毕术》中有语云:“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外化而内不变。”在其中充分地证明了金属具有比较典型的活跃特性,在初中化学中对其有充分的描述,称曾青为“铜盐”,事实为“曾青即碱式碳酸铜”(张子高,《化学史稿》),对此,莫斯科大学《普通化学教程》也提到了相关内容,并且充分明确非CuSO4。通过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可以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更有兴趣融入其中,从而感觉到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深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強和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哲学思想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哲学思想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关键性的内容。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融入传统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人文的角度来思考宇宙万物和化学知识,特别是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阴阳学说的相关内容,而宇宙间万事万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阴阳,阴阳之间,此消彼长,互相依存,而这个理论在初中化学内容中也是特别常见的。爱因斯坦曾说哲学是其他一切学科之母,她孕育并抚养了其他学科,在初中化学课程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思想。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更有效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就需要着重针对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利用,对其中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哲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可以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的哲学素养、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增强,以此体现出更为显著的哲学思想融入和补充的效果。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学说是特别重要的内容,也是核心所在,而阴阳也是宇宙间所有事物最基本也是最高度的概括和区别,阴阳两者之间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两者此消彼長,互相转化,互相依存,同时又处于对立斗争和互相融合的状态。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阴阳思想的核心内涵。例如,在初中化学中经常提到的阴阳离子和软硬水等,都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的传统哲学思想,阴阳平衡的理论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又如,在阴阳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质变,而从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知识层面来看木炭,木炭经过充分燃烧之后会生成二氧化碳,如果燃烧不够充分就会产生一氧化碳,这样的现象也充分地印证了阴阳学说和相对应的哲学思想。在两者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出古人的智慧结晶和哲学思想的体现,让学生在这样的哲学思想和化学现象的互相印证、互相融合的推动作用之下,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其思想素养和精神层面的厚度,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对传统哲学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这对其实现全面发展有着显著助推作用。另外在质量守恒定律方面,也充分地体现出阴阳平衡的核心思想和哲学内涵,阴阳的此消彼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例如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方面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在性质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同时阴阳的转化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例如,在化学中所呈现出的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都是阴阳之间的质变,上面我们所提到的在木炭燃烧过程中,如果燃烧比较充分的话会释放出二氧化碳,而如果不充分燃烧的话,会生成一氧化碳,这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气体。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在阴阳转化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整体的质变过程,存在程度方面的差异性。

因此,在化学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弘扬方面,要充分体现出两者的结合点,特别是在传统哲学思想和哲学内涵的融入方面要体现出哲学方面的深层次内涵和根本价值,在哲学思想的引导之下,进一步理解初中化学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使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有根本上的发现和认知,同时让学生具备应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更有效、更快捷地解答相关化学问题,这样可以呈现出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同时也可以充分渗透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使其焕发出全新的价值。

四、针对初中化学课本进行深入挖掘,有效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很多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具备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确保化学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育内容,使两者的融合深度进一步拓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刻内涵,以此体现出应有的融合效能。

例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相关内容中就介绍了我国传统化学实验仪器,在实验的过程中,古人有效应用相关仪器进行炼丹,在教材内容中针对相关仪器的用途和用法等等进行相对应的介绍,针对此类情况而言,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对古代化学实验仪器的介绍进一步与现在的化学仪器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例如,在现代实验操作过程中,所应用的桌台就是古代的丹台,在现阶段主要是摆放实验器械,而古代主要是放置相对应的炼丹器材,例如鼎等,然后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确现代化学实验之中对于耐高温性、耐腐蚀性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而古代炼丹过程中更加关注坛高三层,各分四方,而有八门。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与现代化学仪器和相关器械进行相对应的对比和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效把握当前的现代化学仪器应用方法,同时也领会传统文化和传统化学器材的深刻内涵,把握演变的历史,这样可以呈现出事半功倍的学习成效,同时也有效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五、针对生活或者实践中的化学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所应用的化学物质无处不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有效引导学生们深入到生活实际中,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化学物质或者化学原理等。教师可以创设出相对应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化学、发现化学,进一步充分认知和感受化学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这样可以进一步有效融入化学知识和相关的实际应用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化学知识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知,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更充分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生活中体现出传统文化和化学的深入融合价值。

例如,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别典型的民俗文化,利用烟花爆竹来庆祝春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传统习俗。在烟花爆竹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古人的众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烟花爆竹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烟花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例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这样的物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相关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当前严禁燃放烟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此类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化学知识,这样可以进一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在生活中渗透相对应的化学知识和文化内涵,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充分明确,在初中化学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可以呈现出巨大的作用和效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要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初中化学教学的结合点,进一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化学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教学形式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古诗词的有效应用和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等相关内容的挖掘,融入化学知识的相关内涵,然后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落实相关融合策略,进而为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 胡成城《对初中化学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20期。

[2] 黄如花、李白杨《MOOC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图书情报知识》2015年第4期。

[3] 王新春《“横渠四句”的生命自觉意识与易学“三才”之道》,《哲学研究》2014年第5期。

[4] 石龙《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期座谈会资料汇编》2019年。

作者:管良斌

第2篇:初中优秀生化学实验设计能力的个案研究

摘   要 化学实验设计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对9名优秀初中生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学生对猜想与假设、结果预测不够重视,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透彻,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不够严谨,难以兼顾创新性与可行性,未养成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总是强烈地依赖独具特色的实验技术手段而不断进步的。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实验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在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习得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需要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从而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一、研究背景

实验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涉及探究问题(问题情境、明确问题)、实验设计(猜想与假设、仪器药品、科学性、创新性、可操作性)、实施设计(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总结反思(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四个环节。其中,实验设计是实验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便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

化学实验设计能力,是指面临一个化学问题情境,能够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从而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统筹设计严谨完整的方案,去检验假设或获取新知的探究能力[1]。它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凭借已有的化学知识与经验,对相关化学问题呈现的众多信息进行概括凝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处理,以把握实验主题、设计实验方案、获得化学概念、揭示化学规律等的内在认知过程。化學实验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常规思维能力,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头脑风暴,进行嫁接、整合,解构、结构,对简单模仿进行超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习惯,为后续卓越发展奠定基础[2]。

然而化学教学实践中,更多的是由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接下来演示关键的实验操作,最后学生动手按实验报告既定程序进行实验。这种机械被动的实验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主动性的丧失,从而没有兴趣,毫无创新可言。不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了空洞的口号,就连基本的化学知识也难以掌握[3]。因此从学生接触化学学科开始,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最终养成化学核心素养。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对初中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案例分析。挑选的是北京市海淀区某示范中学科技创新班中选修化学研究性学习的9名学生。他们均为初三优秀学生,由于保送高中,没有升学压力,创造性等思维受应试影响较小。同时由于已经进行了一学期的化学研究性学习,在实验设计方面有过一定的锻炼,且动手能力较强。本研究采用的是测试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一共采用三道题目考察九年级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见表1)。由于第一题的实验原理是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所以考查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结果预测、仪器药品的选择和实验严谨性的考察。第二题为创新题,作为全新的实验,考察的是学生对新实验原理的分析、仪器药品的选择、实验的严谨性、实验的创新性和可实施性等,题目较难。第三题出题背景为学生已在研究性学习中对该课题进行过研究,但是实验设计存在严谨性不足等问题,所以再次进行设计,考察的是学生能否在原设计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

三、结论分析

1.学生对猜想与假设、结果预测不够重视

猜想与假设是实验设计的前奏,而结果预测和猜想与假设又紧密联系,即根据猜想来预测实验结果,这方面的测试情况见表2。根据第一题的题干分析,一共存在四种可能性,即起催化作用的粒子分别是Fe3+、Cl-、Fe3+和Cl-、H2O,但因为H2O2溶液中本身就存在有水即排除水分子。而学生大都只能写出其中一种可能性,仅2位学生写出三种猜测,且没有注意到水分子的影响。之后两道题学生均未写出猜想与假设,说明学生并不重视猜想与假设这一环节。在结果预测部分,大部分被测学生都受制于猜想。如只写出一种猜想的学生预测也只能想出一种,与猜想相对应,只有1位学生写出了3种预测。测试之后对被测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在结果预测时主要考虑实验现象的变化,即若没有现象变化则被视为没有发生反应。

综上分析发现:学生往往只猜想一种可能,对于其他的可能并不做思考。猜想大都直接来自题目的提示,而很少自行分析。由此看到学生对于实验中到底存在多少变量、多少结果并不清楚。这也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只能针对猜想有一说一,无法根据实验条件综合分析。

2.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透彻

实验原理是学生正确进行实验设计的前提,而仪器和药品的选择必须充分结合实验原理进行,这两方面的测试情况见表3。在实验原理方面,由于初中生接触化学时间短,故学生对离子的了解仅依靠老师零星的提及,有5位学生以为可以直接加入某种离子,而不清楚离子不能离开溶液单独存在。第二题是信息题,学生对于信息的利用和理解较弱,题目中强调了低温环境,但是在设计实验时仅有2位学生设计了低温环境,其他7位学生或是不会设计,或是错理解为是燃烧产物的低温处理。在仪器和药品的选择上,学生较少从生活经验出发来考虑问题。如第二题提及的低温环境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冰块,但没有任何学生想到这一点。有2个学生分别想到液氮、溶解吸热来降温,这仅是单纯知识点,此处没有实际意义。第三题中,只有2位学生选择使用注射器进行实验,通过访谈得知因老师曾经在实验中利用注射器控制药品加入,所以学生联想到了注射器。只有1位学生设计利用气球的大小区别H2O2分解情况。这些均表明,化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脱节,应加强联系。

分析发现:学生在面对一个新实验原理时的分析能力较弱,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住实验原理,同时不能够很好的与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用于解决问题。在仪器和药品的选择上更加立足于实验室内部,将已掌握的实验仪器和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很少主动将生活经验应用于实验设计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被隔离,主动性不强,需要教师提醒,如上述设计中有学生提到气球和注射器,这都是教师在课上经常会用到的生活用品。因此,亟需加强学科教学与生活经验的结合。

3.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不够严谨

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且数据可靠的关键在于实验严谨有效,这方面的的测试结果见表4。考虑到初中涉及到的化学实验较少,设计题目时采用的都是较为简单的科学方法。第一题和第三题考察的是简单的控制变量法的使用,而第二题中涉及易爆气体氢气,考察学生是否关注到实验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与注意事项。

第一题和第三题中皆仅有1人设置了空白对照,而在药品浓度的控制上,大多数学生仅能控制其中一种的用量。第一题中,9人均控制了加入药品的用量,而对于H2O2的用量和浓度并未提及。第三题中,7人注意到H2O2的用量,仅有2人注意到H2O2的浓度问题,未有人控制加入药品的用量。对于反应时间两道题中仅有1人注意到。在H2O2分解中有3人选择通过粗略地观察气泡多少、快慢来进行判断,有5人选择准确地观察液面差的变化进行判断,如利用U形管连通器的原理或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方式。由于第二题涉及点燃氢气,所以需要考虑氢气的爆炸极限,而仅有1人考虑到验纯。同时在第二题中隐藏着一个注意事项:因生成的H2O2由为气态,而检验使用的是淀粉碘化钾溶液,所以学生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将H2O2由气体变为液态。在9人之中,仅有2位学生设计了冷凝装置,用于将H2O2气体液化。

分析可得:学生在设计实验步骤时科学方法的使用不严谨,而化学实验涉及变量较多,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实验中存在的变量查找不全,导致设计实验时缺少相应的控制。实验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学生不能很好地辨别和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化学物质都有各自不同的化学性质,在设计实验时需要充分分析和考虑不同物质的性质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4.学生未养成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

化学实验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但是创新实验需要可操作为底线,无法实施的实验设计是毫无意义的,而书写实验报告是化学实验进行过程中的重要记录,这三方面的测试见表5。创新性主要在第二題中反映,仅有2人进行了创新,分别是方法创新和仪器创新。方法创新是利用物理中的凸透镜聚焦点燃白磷进而点燃氢气,同时利用硝酸铵溶解吸热进行降温,该生将物理知识和溶解度进行融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但是并未考虑氢气在不含有氧气的条件下无法点燃,无可实施性。仪器创新是自行设计了一个三口容器,分别用于通入氢气和氧气、排除空气,利用液氮进行降温,利用电火花点燃氢气,该方法类似于汽车发动机,将生活与实验相结合,打破了化学实验室常规的实验仪器,但由于实验需要控制精准的反应时间和氢气的验纯,所以可实施性不强。在书写的完整性上,学生只重视实验步骤,其余都是题目要求才会书写,每道题都只有2~3人书写完全,可见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

分析可知:少部分学生设计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进行跨学科知识应用,对化学实验进行改进,但是可实施性普遍不强。学生在设计时更多设想理想状况下,并不会考虑清楚实验条件、物质性质等。而多数学生可能因接触化学时间短,对于实验仪器了解不多,经验不足,从而创新性弱。同时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书写实验报告的习惯,存在仪器不全、步骤不全、原理不写等问题,说明学生书写较少且自身不重视。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前进行基于证据的猜想与假设

学生很少会在实验开始前进行猜想与假设,也不会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分析,造成学生在实验前无法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由于对实验并不了解,多数师生做实验只为验证课本知识或者便于记忆实验现象,忽视和低估了化学实验的教学价值。杜威认为学生在思考一个从未经历和认识过的新事物时,他们的经验和思维都会有所提高。猜想与假设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前,组织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并引导学生思考所有可能存在的情况,培养学生严谨的体系化思维,并应当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对假设进行分析解释。一是判断假设是否合理,便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二是排除无用的假设,使实验简化;三是证据推理也是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证据,通过层层分析推理证实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结果预测会依据猜想假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把好猜想与假设这一关,让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整体把握,从实验原理、条件、方法、物质性质等方面考虑,最后对比设计前分析猜想的理由,提出合理的预测。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科学地分析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和实验变量

学生面对陌生的化学实验时,往往不知所措,不能从中抓取有用的化学信息并据此解决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学科前沿、生活经验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为其创造新的化学实验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知识全面分析实验原理,为顺利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于化学中不断变化的实验条件,短时间内并不能很好的消化和把握,这就影响到实验探究时科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实验的严谨性。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存在的化学变量、化学物质和化学条件,让学生学会严谨地系统地分析化学实验,在养成一定的化学实验思维之后,即可逐渐让学生自己分析、自行设计。由于学生在实验设计时陈述性知识应用较好,而缺乏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对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培养,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奠定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想要自行设计实验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否则实验设计很容易成为纸上谈兵、空中楼阁,难以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热情。

3.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时创新并具有可行性

化学核心素养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可将自己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利用,同化新的认知。初中生思维活跃,可以在设计实验时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应用和综合,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又可推动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尽可能的创新。陶行知先生说,人人可以创造,时时可以创造。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氛围,并对学生的创新给予鼓励。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常常会考虑不周,导致实验的可行性不强。教师在学生实验设计之后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是否可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否应用得当,从而保证学生在进行操作之前对自己的实验有充分的了解,促进学生严谨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其系统的统筹能力。访谈表明,学生不会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是因为他们对于化学探究的环节并不清楚,思维和行为不能序列化和结构化。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探究问题是什么,原理、目的、方法与步骤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养成自觉、完整书写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祝生.如何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操作及设计能力[J].学园,2013(24).

[2] 姚健.化学实验设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29).

[3] 吴晗清.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症结与对策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02).

[作者:吴晗清(1981-),男,安徽宿松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授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博士;李琳娜(1995-),女,山西古交人,首都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夏国俊(1981-),男,重庆秀山人,重庆市黔江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吴晗清 李琳娜 夏国俊

第3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究化学教学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文章将粗盐提纯的人文背景与核心素养融合,重构物质分离提纯的教学逻辑,在历史问题情境的串联下将分离提纯操作与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外显,促进学生形成基于物质性质进行分离提纯的思维方法,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与有效措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提供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科核心素养;分离提纯;化学教学

【作者简介】闭海媚,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

一、引言

化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产物,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与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提出,我国古人在认识与分离物质、合成物质、制造材料等方面的探索成果,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因此,物质的分离与变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的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常见的分离提纯操作往往是依托简单的实验来独立呈现,在关联性、系统性及功能性上的介绍不足,导致学生对物质的分离提纯缺乏整体认识,在后续分析工业流程图时存在困难,影响学生对科学原理、科学本质、学科思想等方面的理解。本文以粗盐分离提纯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渗透粗盐分离提纯的育人价值,外显物质分离提纯在实验中的功能,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实验的核心思维,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和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中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还包含化学知识发现的过程。将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育人立意将更加精准鲜明,布局安排更加系统完整,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呈现方式更加丰富生动,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厚植学生文化底蕴,让学生感悟中華民族智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意义。

(一)源于真实情境,凸显学科价值

人类文明的衍变是科学知识动态推进和科学精神不断传承的过程,通过构建基于人文背景的真实情境,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重走科学探究之路,探寻科学演变的来龙去脉,揭示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此外,通过对真实历史事件进行持续的追问和反思,对科学冲突进行再次辩论和探究,学生自发地从自身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中寻找原型或轨迹,将原本相对孤立、碎片化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延伸,形成将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提高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贯穿人类文明进步的全过程。本文基于盐的故事,厘清时代进程,研究分离提纯操作,让学生理解盐对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二)厘清发展脉络,强化教学逻辑

清晰的教学逻辑是有效课堂的核心特征之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应遵循其内在逻辑的发展脉络[2]。历史文化真实不可改变,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印刻着化学发展的脉络,主干就是科学本身所遵循的逻辑关系,这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加工和重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时间顺序,但需要在尊重学科知识内在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需求,选择关键史料,呈现核心知识发展脉络,实现科学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统一。在严谨的教学逻辑牵引下,学生冲破固有思维的桎梏,拓宽思维的广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这些重大发明和发现与无数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分不开,学生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强化学习动机。本文以盐业发展史为情境主线,依照“原型—发展—应用”的教学逻辑,使隐藏在工业流程中的分离提纯操作及物质转化关系得以外显,促进学生形成中学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及科学方法的理解和体会。

(三)感悟科学精神,弘扬国家情怀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在于发展学生的化学知识与科学方法,更在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必备品格,培养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解读中国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作出的贡献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有助于发展学生不畏艰难、坚持进取的精神。同时,对于坚守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先是展示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摊晒方式从海水中获得粗盐的场景,呈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接着着重讲述以范旭东为代表的我国化工先驱建立久大精盐公司用精盐代替粗盐,给老百姓生产食盐的过程,讲述范旭东等实业家在中国社会变革时期,艰苦创业、科学救国、造福人民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发展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教材分析

“粗盐分离提纯”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2019年版)的一个实验,要求学生能基于物质的性质差异初步学会物质检验、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和基本技能。物质的分离提纯是中学化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具体包括过滤、渗析、结晶、萃取、蒸馏等,在化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感受诗句描绘古人晒盐的真实场景中,了解盐的生产源头,感悟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2.通过回顾粗盐分离提纯的发展历程,重新认识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基础实验知识,形成物质分离、检验的化学实验核心思路。

3.能将分离提纯知识运用到化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掌握分离提纯复杂混合体系的基本技能,构建物质分离提纯基本模型。

4.感受科学家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

五、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建立模型——初步构建混合物分离提纯的认知模型

教师通过展示晒盐场景,带领学生品读传统文化,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主动关联初中有关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实验活动,进而检测学生对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的认识水平,帮助学生初步构建混合物分离提纯的认知模型。

【学习任务】品读传统文化,回顾实验基本操作。

【评价任务】通过真实情境回顾结晶操作,诊断学生对混合物分离提纯的认知水平。

【课堂活动】盐从哪里来?

【情境1】“万亩滩涂拢井田,引来碧水晒长天”。

【情境2】长芦盐场晒盐场景。

【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情境2的晒盐场景,细细品味情境1中的诗句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化学上的哪一种分离提纯方法?这样得到的盐可能会混有哪些杂质?

【证据推理】我国古代通过摊晒方式生产的盐基本上是粗盐,粗盐中除氯化钠之外,因为产地不同,所含杂质的种类也不同。当粗盐中含有七水硫酸镁时,人食用后会导致腹泻。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含七水硫酸镁的粗盐叫作泻盐。粗盐中含有硫酸钠和硫酸镁都会使盐呈现苦味。川盐含有氯化钡,食用后轻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周身疲软乏力,俗称“软病”。那个时候,老百姓只能食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土盐,被西方人嘲笑中国人是“食土民族”。[3]

【信息提炼】粗盐中除了NaCl,主要还含有Ca2+、Mg2+、SO42-和泥沙等杂质。

【过渡】如何提高粗盐纯度,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上放心、安全的食盐?我国化学家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设计意图】中国古代的优美诗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均蕴含了古人的化学智慧。用诗句描绘古人晒盐的场景,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学习任务,直接切入分离提纯操作,勾画混合物分离提纯的雏形,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还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无限遐想,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

(二)形成认识思路——建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模型

经过蒸发、过滤操作后得到的只是粗盐,该如何提高粗盐纯度?这是制盐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教师通过介绍我国第一家工业化生产精盐的企业,让学生跟随化工先驱的脚步,思考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提炼粗盐提纯操作模型,体会科学研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价值。

【学习任务】解读久大精盐制盐工艺,构建粗盐提纯操作模型。

【评价任务】通过构建粗盐提纯的操作模型,诊断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及信息整合水平。

【课堂活动】设计粗盐提纯的操作流程。

【证据推理】1914年,著名实业家范旭东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工业化生产精盐的企业——久大精盐公司,结束了中国人民食用粗盐的历史[4]。据记载,精盐制造程序为:粗盐随时倾于仓旁洋灰池中,使之溶解成饱和之盐卤,再通过沙板数层,滤净泥渣流入澄清池。池内,有石灰乳少许,可使铁化合物杂质沉淀于池底。然后用唧水机吸入位于高塔之卤箱。再由卤箱放入长方平底二只大锅,烧煤熬煮至摄氏一百零九度左右,即结晶而成雪白精盐,捞移于湿盐仓内,约经廿四小时,俟苦卤滴尽,分批在盐炕烘烤,干后筛细包装,即可出售矣。[5]

【问题1】请从以上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画出粗盐提纯的流程图。

学生建构粗盐提纯流程图(如图1)。

【问题2】请分析图1的流程,判断白色晶体可能还含有什么杂质?你想如何检验它的存在?

【知识整合】SO42-的检验(见表1)。

【问题3】请基于除杂的原则,完善上述粗盐提纯的流程图。

学生完善粗盐提纯流程图(如图2)。

【实验探究】精制食盐及检测粗盐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前后钙离子浓度和氯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3)。

【问题4】基于上述粗盐提纯的流程,你能建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模型吗?

学生建构混合物分离提纯操作模型(如图4)。

【评价】以范旭东为代表的实业家,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艰苦创业,造福人民,这需要多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才能做到,值得我们景仰。现如今,我们处于新工业时代的背景下,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工业生产已然成为世界领先水平。

【设计意图】近代文明成果和化学史实蕴藏了丰厚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持续地参与到知识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中。学生通过梳理久大精盐制造的流程,并结合实际问题完善粗盐提纯操作模型,逐步建构物质的分离提纯思维模型,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体会以范旭东为代表的化学实业家的民族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内化认识方式——应用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模型

物质的分离提纯是化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思想。除了简单的分离提纯操作,更多的生产活动还涉及物质转化和合成问题,这也是物质的分离提纯的根本价值所在。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废铁锅制备绿矾的工艺流程,让学生完整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化工生产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任务】传承民族精神,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评价任务】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诊断学生的创新意识水平。

【课堂活动】利用废铁锅(主要成分为Fe2O3、FeO,還有一定量的SiO2)设计制备绿矾(FeSO4·7H2O)的方案。(已知:①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②Fe与Fe3+反应生成Fe2+。)

【设计方案】学生建构了FeSO4·7H2O的制备模型(如图5)。

【完善模型】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完善了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模型(如图6)。

【设计意图】教师应基于真实问题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学生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完善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模型,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六、总结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粗盐提纯知识背景,进行分离提纯操作、杂质离子的检验和工业流程设计的拓展延伸,具有丰富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价值。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制盐技术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同时,在已有的粗盐提纯和科学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流程、实验探究和实践评价等多样化学习活动,还原并改进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精盐的工艺流程,探析可溶性杂质的检验和分离提纯操作,外显科学原理与本质,促进学生逐步开拓思维,形成系统的分离提纯知识结构体系。最后通过将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解决废铁锅制备绿矾的真实问题,促进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未来社会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Z]. 2021-1-8.

[2]孙重阳. 追溯化学历史,发展学科素养:以“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0(3):49-52.

[3]徐著奇.川盐中的钡[J].盐业史研究,2008(2):60-64.

[4]刘胜. 久大精盐公司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0.

[5]赵津. 范旭东企业集团历史资料汇编:久大精盐公司专辑(上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罗小荧)

作者:闭海媚

第4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 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 白磷 热水

教学设计:

荐上教版九年级

化学教案全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 荐化学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3000字) 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5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依据。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关注全体,激发兴趣;学会知识,教会方法;因材施教,有效互动;达成目标,当堂检测。

一直以来我们的校长就给我们说,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让学生学会该学的,不要在课下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不知从何时起,这一点被我们遗忘了。现在加班加点成了“时尚”,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多如牛毛,似乎不参加补习班就“out”了。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都认为,补习班是非常“必须”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是不高效的。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是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课堂上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既学得愉快,又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区正在积极推进以“导学案”为导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

要顺利开展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与实施。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韩愈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因此教师之间要充分配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上课之前大家一起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有效载体——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教学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运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成果进行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导学案”三维一体的设计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无疑成了主体,而老师是组织者、导演;这样的课堂不再把掌握解题方法当作唯一的目标,它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评价用到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有力体现。因此要体现小组的合作和教学的高效性,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针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高效的导学案就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前提”,导学案在导学部分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可以利用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促使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趣味性强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一下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学案在知识的衔接上要多多下功夫,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或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衔接。例如:我在上“元素”一

1 课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导入,先让学生思考“水通电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个实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课题“元素”。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重视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在问题的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课题内容而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起到学生都能够参与并通过参与获得知识。最后在练习和达标测试的习题选取上要下功夫,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有层次,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以导学案为导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标准,教师在课堂上以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讲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帮助,可大大增强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采用导学案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和推广导学案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解放老师,解放学生,是我们追求的改革目标。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使用可概括为四步教学法:前置学习、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激励评价、拓展活动。

(一)前置学习(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提前发导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预习,要求学生要主动、独立、尽所能地完成导学案。第二天早上课代表收齐交教师(时间充足,教师阅批,若来不及课代表代阅),上课前课代表来拿走发给学习小组组长,组长牵头互批互改,互帮互助。

(二)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

课堂交流: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学生教学生,之后请小组代表展示本组预习交流后的成果,并接受别人的质疑,解决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小组把问题进行点拨。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更深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积极参与,遵守纪律。

(三)激励评价

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发下导学案的达标测试,做课堂评价练习,当堂测试,下课时立即收起。课后批阅:教师及时批改,放学前由课代表取回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此时能力差的学生是没有作业的。

练习点评:第二节课首先由小组代表对前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其他小组对其点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这个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倾听习惯、尊重习惯。对教师批改的[课堂评价练习]中共同的问题,根据时间条件,教师可进行问题点拨,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个别问题,空出时间让其自己说出看法。课后拓展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一般不超过5个问题),由不同的组交流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辨析,从而让学生说服学生。

(四)拓展活动

练习中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及知识的重、难点,巩固拓展是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 教师使用导学案上课前,要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任课教师根据抽查学生导学案预习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教学中力求百花齐放,各显己长。课后,教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做到随教随研讨随更新,避免

2 同一个错误在同一科组内重复出现。以便在下个班级或以后的教学中修正,达到更佳的效果。

2、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要求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拓展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如课内时间不够,可作为当日作业完成。总结学习心得:学生课后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要求学生对所使用后的导学案进行整理,整理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导学案进行重新的认识,及时地进行纠错,每单元学习结束,学生将各科导学案分科按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

三、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惑。

1、教师观念转变不到位,导学案设计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现在大部分备课组都是将导学案的主要任务分配给组内的各个任课教师。但是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编写的讲学案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用起来较为得心应手,题目的设置也达到了帮助学生巩固练习的目的;有的题目设置就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甚至跟作业本等学生手中的练习册发生重复,降低了导学案的使用价值。所以,在导学案撰写时一定要在个人主备的基础上备课组内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反复推敲和修改,最后再定稿,这样的导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质量就有了保障。

2、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学完该学的内容。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大多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往往仍然是各行其是。

3、学生对导学案不重视,尤其是导学案上的习题。表现在不注意保存导学稿,不注意补充完善导学稿,不善于反思总结。部分学生不做习题,错题不纠正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督促检查,逐步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时间冲突。到了重点章节,感觉时间安排还可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不是这没说到,就是那没处理。课堂上匆匆忙忙,完全没有刚开始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认真反思一下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从思想上,我们还是放不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在“精”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老师讲的不够精,练习题选的不够精,这样,老师讲的多了,学生练的多了,课堂时间当然不够用。问题的解决也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放开手脚,多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精讲知识,精选习题,精确引导,就能解决好这一冲突。

5、课堂囿于导学案,太程式化,显得没有生气。当然,刚开始使用必然要先套用一定的模式,等熟练运用后,就可以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境地。

四、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后,我们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解决,另一方面,要尝试其它课型,如复习课、讲评课也适用导学案的形式等,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更加适应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学校创造一个教师业务学习机会和平台,如开展外出学习、专家讲座和研讨交流会等。我们的课堂缺少激励和表扬措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方面今后应该做好。对学困生学习兴趣、习惯和信心的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

总之,导学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一开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正视问题并不断的学习、摸索,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坚持导学稿的使用,我们目前所遇的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导学案的优点也一定会最大化的得以发挥。要实现常态课堂的高效性,就必须从观念上彻底改变,要大胆的尝试,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和潜力,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都说:“思想不到位,行动一定不到位”,党中央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得很快,教师也要主动学习,大胆实践才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反思,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改的态势、了解新理念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抓住学生认知的心理,同时不断厚实自己的从教底蕴,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课改的特色之路。一定能让我们

3 的课堂焕然一新,就可以打造高效课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第6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概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六个层次,以及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 最近发展区 科学素养 教育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二、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通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并且交流探究成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

三、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 1

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学生的探究可以分成六个层次:

1、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师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4、学生提问、教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5、学生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6、学生提问、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到知识的过程。

四、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化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精神。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探究教学的开展。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下面就我参与由市教研室曹发根主任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典型课例实验》的一些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

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在一定量的基础上(量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质变)。

5、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探究式教学已经在我省全面铺开,并且不断深入,相信在所有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7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学科:化学

课时:40分钟

课题名称 设计人 水分子的变化

实施人

教学对象分析(一般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题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改变的是水分子的距离和排列方式,而“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这个事实始终没有改变,原因是水没有变为其他物质。如果在水中插入2电极通直流电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

二、新授课

【师】请同学们观看视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完成教科书31页的表格(请大家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完成教科书31页的表格)

播放视屏(链接好装置并实验)

【师】同学们相互之间可以讨论,时间为两分钟。完成后我请同学与大家交流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完成实验

【师】请这位同学说说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生】现象

1、通电后两电极都产生了气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泡多;产生气泡多与产生气泡少的气体体积比是2:1

现象

2、纯净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倒罩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用手触摸烧杯感到发烫。

现象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师】思考:水直接通电后得到的两种气体是什么? 【生】氢气、氧气(或者是其他答案) 【师】水电解器的两个电极上都有气体,分别聚集在两侧玻璃管的上部,说明这些气体不是水蒸气。其中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O2),能被点燃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的气体是氢气(H2)。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

【生】记笔记 【师】水通电生成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这一反应可表示为:

通电H2O2

通电 

氢气

氧气

即有:

H2O水像这样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生】书上勾画

教学评价

反思(实施人)

完成时间:2014年

第8篇: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包括与氧气的化学性质及与酸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几种金属与不同物质反应的总结置换反应的概念。那么,《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怎样写?下面给大家分享《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借鉴!《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和适用条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置换反应,那么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几个置换反应,大家来判断一下产物是什么。

Zn+H2SO4=_______________

Cu+H2SO4=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锌与硫酸生成氢气和硫酸锌。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可以知道铜与硫酸不发生反应。

【教师引导】既然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可知金属的活泼性是不同的。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环节二:新课讲授

【学生实验】①铁与硫酸铜的反应;②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为什么?

【学生回答】铁比铜活泼,因为铁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铜与盐酸不反应,并且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铁更活泼。

【提出问题】通过这两组实验,你能说说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吗?

【学生回答】第一种方法是让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第二种方法是让金属与酸反应,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

【教师引导】现有镁、铜、锌三种金属,利用上述实验方法,你能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镁、铜、锌三种金属谁的活动性更强吗?

(药品:镁条、铜丝、锌粒、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镁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

(小组讨论5分钟)

【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愿意说一下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

【学生回答】

小组①:将镁条、铜丝、锌粒分别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活动性强弱。

小组②:将镁条、铜丝、锌粒分别与MgCl2溶液、ZnSO4溶液、CuSO4溶液两两反应,观察是否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活动性强弱。

……

【提出问题】请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根据实验现象思考镁、铜、锌三种金属的活泼性是怎样的?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安全。)

【学生回答】

小组①: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并且镁与酸反应程度较锌与酸反应程度更剧烈,所以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小组②:镁能够置换出ZnSO4溶液、CuSO4溶液中的锌和铜;锌能够置换出CuSO4溶液中的铜,和MgCl2溶液不反应;铜不与MgCl2溶液和ZnSO4溶液反应,所以活泼性顺序为Mg>Zn>Cu。

……

【教师引导】镁、锌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我们说它们比氢活泼;铜不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我们说它不如氢活泼。那么,氢应排在哪个位置呢?

【学生回答】氢排在镁、锌的后面,排在铜的前面。

【教师讲授】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提出问题】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看,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学生回答】

(1)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泼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环节三:巩固提高

1、请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

(1)铁和稀盐酸

(2)铝和硫酸锌溶液

(3)铁与硫酸铜晶体

2、由此可知,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解析:

1、(1)反应;(2)反应;(3)不反应

2、由之前的实验可知,所有的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能够得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适用于溶液。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金属活动性顺序。

布置作业:有一种“黄铜”又称为“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黄铜”外观与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能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来鉴别金与“愚人金”?《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第9篇: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

试卷讲评是九年级化学复习阶段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高效的化学试卷讲评不仅能纠正学生平时化学学习中对某些知识点的错误认识和理解,还能规范解题、熟练技巧、查漏补缺,同时也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听了马老师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受益匪浅,以下是几点体会:

一、统筹分析、充分准备

1、化学试卷讲评课应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准确把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缺陷;注意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重点关注学生在哪些知识和能力上还不到位,找准学生现状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讲评时才能对症下药。

2、做好试卷的统计工作。

统计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试卷得分的统计,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每题得分率;知识点分布及得分率的统计;学生错误类型的统计,包括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不清楚、基本原理不理解、实验技能不掌握、双基识记不牢靠等)、能力因素(如:看不懂题目或审题不清、不会分析问题或分析问题不到位、语言表达不准确、计算能力差等)、解题技巧(如:答题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化学术语不科学等)、临场心理因素等。同时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典型错误答案以及有创意的解法,做必要的记录。

二、讲究策略、精心设计

一节高效的化学试卷讲评,除了教师课前深入分析试题内容、全面把握学生的答题情况,还要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同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1、试卷讲评要有侧重

试卷讲评一般不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强调其针对性。试卷讲评不必也不能面面俱到,而应重点解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给学生的答题指点迷津,同时深化试卷所考的内容。有了课前详细的数据统计,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典型错误问题,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和“归因”,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等形式有重点地进行分析讲解。试卷讲评过程中对试卷内容的分析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更应重视提高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化学基本概念、原理不清,还是审题粗心大意;是化学术语书写错误还是表达能力欠缺;是解题格式不规范还是考试心理紧张等等。教师评析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重视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突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的培养。

2、试卷讲评要有拓展

初中化学各个章节中主要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而不同考试的试题却不断推陈出新,其主要原因是受考试层次、考试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试卷不可能涉及所学知识的全部,命题人往往通过变换题意、角度、题设条件和设问方式等,以点带面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显然教师试卷讲评时就错论错、就题论题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试题,把题目的知识点向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延伸、拓展,尽可能地构建知识间的广泛联系,从“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把原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向多侧面、广角度进行合理发散、变换,引发设题解题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3、试卷讲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的基础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化学试卷讲评课也应体现这一核心理念。首先发给学生讲评试卷,让学生自己先独立纠错。对于经组内讨论分析后仍存在疑惑亦或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由组长整理后进行汇报,教师统筹,然后精讲点拨。

三、突出巩固、注重反思

试卷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多数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教师的一次讲评,学生不大可能完全掌握。因此,试卷讲评以后,教师还要注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讲评课中,针对本节课中讲评的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答题易错点设计一定分量的变式训练题,在试卷讲评后预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以期达到反复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讲评内容、固讲评效果的目的。

同时引导学生做“题后小结”和“题后反思”(错题集右侧专门留白用于记录)。反思主要包括:对错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反思,同一知识点还可以以何种形式呈现和考查,对比做过的同类试题和练习,进行小结;对所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反思,特别是一些重点试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对于多种不同求解方法,那种方法更好?同类题型试题一般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所用解题方法中有无规律可循?通过这类反思,进一步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对错误原因的反思,是知识缺陷、能力不足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心理调控、答题时间的合理安排等),及时整理,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反思,就没有积淀、没有升华;乐于反思、善于反思才能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解题的效率。

总之,要上好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师应在以上三个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诸方面都得到训练和提高,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政治公开课教学反思范文体育课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初中化学教学反思2

注重化学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几乎每一个单元和许多的课题上都涉及到实验。其实验分老师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与老师共同完成的分组实验,及某些具有研究性的实验。从实际情况可知,学生实验毕竟是少,研究实验也偏少,相对来说,演示实验的数量就比较多了。

有些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可做可不做,主要以讲解为主,我认为不然,如果我们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话,可以做一下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多增加一下对实验现象的印象,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总体理解。并且有许多的演示实验并不会花费很多的时间或者精力,再说即使花费了些许时间也是值得的。

说到化学教学,从事过化学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应都知道,城市里学校的化学教育和农村乡镇学校的化学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就学生这一块来说,城市的学生的眼界要比农村乡镇学生大的多,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广;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总体的水平相差不会很大。而从教学设备上来说,城市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水平差距就相差甚大了。就化学实验室这一点就有着很明显的差距,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比乡村中学的简陋许多,甚至,一些应该具备的基本化学实验器具或药品都不齐全,仪器和药品在数量、种类、质量远远不及城市的中学。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做好同样是一本化学教科书上的演示实验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这一点要做好就得让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多动下脑子了。

从教的这些日子里,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二个单元第一个课题中,有一实验(检测空气中氧气含量)中要用到大橡皮塞和钟罩等仪器,在那个时候,无论我怎样寻找,我翻遍了所有的装橡皮塞的盒子,只找到了一个大的橡皮塞,可在检查气密性的时候,发现这个仅有的大橡皮塞因老化而气密性不好,故无法使用。但是,难道实验就不做的吗?“不行”!我这样告诉自己。得想办法,于是我找来一只矿泉水瓶子下端切去,留下上面的似钟罩的一大半,拧开盖子,把燃烧匙的上端烧红后直穿矿泉水瓶盖,再做一些密封措施,一个简单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仪器就做好了,后来在课堂教学上用这个自制的实验仪器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的时候,效果还蛮好的。

现在想想:是啊!其实很多东西都在人的脑子里的,只要我们稍微多动动自己的脑子,其结果就会更加的完美!同样的,农村的孩子一样的渴望知识,同样渴望更好的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做老师的,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教会给学生,同时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条件及环境传授给学生予无限的知识技能与做人的道理!相信学生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教育的明天会更好!初中化学教学反思3

从我校实行课改以来,可以说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不外乎就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现对小组合作学习思考有以下几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其优点是: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4、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反思4

一、教学方面的经验

认真研究新教材及各章节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强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技能的教学,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思维应变、组织表达的能力。尽量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让他们在黑板上写板书,发表自己的观点,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化学实验教学情景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于真实情景之感,达到良好的效果。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近年来对环保、能源等社会热点的考查力度逐步加强,这就要求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很需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因此我密切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谈心,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表扬鼓励他们;当他们退步时我找他们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在课堂上尽量地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加以称赞,激励他们喜欢上化学。

二、教学方面的不足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只有当以上思想工作基本过关了,奏效了,才能使教学效果上去。对于教学方面,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总体把握教学要点,如该学年,该学期有哪些知识点,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平常教学中才有目标。第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每节新课后注意反馈,主要作业与小测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不足之处,及时加以订正。以上几点教学方面的看法只有根据自身与本班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才可能有一定效果。初中化学教学反思5

一、备课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资料。

(一)制订教学计划通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个性是要领会课程标准中对本册教学资料的目标要求。

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资料:

1.课程标准对本册教学资料的具体要求,做好教材分析及学期化学教学目标分析;

2.状况分析。包括尖子生、学困生及中等生的人数、学生的学习习惯等;

3.目标要求。理解并把握《化学课程标准》关于9年级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阶段目标;

4.教学进度。写出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时数,包括课题学习、复习、检测等时光安排(要写明具体日期和周)。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教学设计化学课教学要精心设计,注重知识的落实,务必提前备课1~2课时,并做到:

1.钻研教材。研究并熟悉教材相关资料的编写思想、特点、体例、呈现方式,例、习题的编排意图,难易度、层次;

2.了解学情。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基础,学习态度与方法;明确学生在本节课的化学学习中,难在哪里?为什么难?怎样破难?

3.熟悉课型。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三类课程的备课,即基础性课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评讲课)、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等课型的备课;

4.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①教案要求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明确;②化学活动过程设计(问题的提出、理解、构成、应用、拓展过程)明晰;③学习活动方式设计得当,评价调控处理适度;④教学资料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5.媒体与教具使用,根据教材资料、课型和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前备好上课务必的学习用品。媒体的使用要适度,知识的过程展示要详尽。

6.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资料进行提炼,在黑板或展示板(屏)上的以图文呈现式的设计,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7.编写教案在思考上述几个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智能水平,把课堂教学程序及方法步骤等写成文本(即所谓的教案或教学设计)。

以便于教学的应用和调整。一般化学教案规范格式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教案序号,授课日期、节次。

①课题:指教学课题

②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及本课教学的创造性或拓展性目标。

③重点、难点:指教学思考的要点和关键所在,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④教学过程:写出教学程序的具体设计与安排。对化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构成、应用、拓展过程要有必须的层次,突出构成性练习,注重学生板演等形式的知识反馈与纠错。

⑤作业布置:精选习题(在课本与作业本范围内选),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关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⑥板书设计:对教学中关键性信息资料进行提炼,有利于巩固和反馈。

⑦教学反思: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教学反思字数不限。

二、上课

1.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案,理清教学思路,准备好教材、演示实验器材等,准时进入课堂,不空堂、不拖课,不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进课堂。

2.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用普通话讲授,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清晰、生动、准确;板书工整、规范、有序;合理适当使用媒体辅助教学。

3.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兼顾好、中、差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选取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忙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遵循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解释,重视学生观察潜力、思维潜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5.有效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问要有思考价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自我的见解。学习活动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6.课堂教学时光分配合理,结构科学。留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基本练习的时光。认真组织好课堂的练习与反馈,及时调节,练习要有梯度、层次,适应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困生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设置。要求:①从课本作业题、作业本中精选习题;②作业难度适当,份量适中,对不一样水平的学生有不一样的作业要求。除拓展性课程(应用性或活动性课)、综合性课程(课题学习课)课型外,每节课后留3-4道作业题(解答题),选取题、填空题每3道折算成一道解答题作业。初三总复习教学阶段,每周至少批改2次单元或综合检测题。

2.作业辅导。辅导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要求:①针对学生水平,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个性要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关注尖子生的发展和提高,提倡多作个别辅导,多作学习方法上的辅导;②辅导要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指导学生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③辅导学生应耐心,鼓励为主,帮忙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3.作业批改。作业批改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了解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的重要渠道。①作业全批全改,批改须及时,重视反馈;②分层次对学生进行作业评定;③登记学生平时作业成绩;④批改既要严格,更要正面鼓励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态度和习惯。

4.作业讲评①讲评及时,时光安排适当;②对学生作业中有创见的解答或典型错误,要做好摘录,作为教学资源备用。对错误原因要适时作出综合分析,提出应对的措施和办法;③讲评形式多样,基础较差,潜力较弱的学生,可采取面批辅导、学生互助等多种方式给予帮忙和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错误,可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以讲解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纠正;④有计划地进行优秀作业或数学实践成果的展评(每学期1-2次)。

四、质量测评教学质量检测评价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测评,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善教师的教学。

1.化学教学质量测评应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测评体系。应用心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成长记录和综合表现等多种方式,质量测评的资料应全面。包括知识与潜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和科学性。

2.对化学学习的测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化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化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质量测评的试题编制应以教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并参考所选用的教材。注重对化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考查资料应尽可能全面并突出重点。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适度加强对化学应用意识和用化学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考查,适当体现对动手实践潜力的考查,试题应有层次性,但容易题(难度系数0。8以上)应占70%,试题表述力求科学、规范、简洁、无歧义。

4.科学选取测评方式和方法,恰当安排单元检测和期末考试。认真做好单元检测,期末考试的组织、批改、成绩记载,以及试卷分析等各项工作。每学期单元构成性检测不少于5次,要全批全改,并有讲评与订正。及时对检测的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反思与反馈,使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5.建立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质量测评体系,让学生、教师能多渠道获取信息,以利于反思、调整,改善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6.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成长档案,并及时予以记录,教师每学期写一份所任教班级的质量分析报告初中化学教学反思6

今天上午第三节我执教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一节复习课。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条规律,它适用于一切的化学反应!更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是以后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用途及制取方法的根本!当然也学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的前提条件,两者都是学考的重点。也由于学习过程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解决不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读法与意义的问题,本人觉得有必要在这儿与学生认真总结一下学考对本部分知识的考查侧重点、题型等,基于此安排了这节复习课!

本节课我按照

1、检查听写

2、基础知识复习

3、重难点知识强调

4、练习巩固

5、学生讲解(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的四基训练与培养,基本是学友互助+组长补充的解决模式)—6教师及时点拨、讲解的思路来达成目标,同时这也是按照学校“6+2”小组合作学习化学复习课常规模式的一节常态课!

本节课课前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前激励性语言选取,精心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查看课标要求确定学习目标,精选习题也包括近几年学考题的选择与甄别!还包括课件与学案的编制与印刷等!

但通过这节课的执教整体感觉还不错,不管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友之间的配合,还是学生的知识讲解、方法运用,但自我感觉学生积极主动性稍有点问题,本来预设的目标要求还有一点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读法没有来得及落实,略显遗憾!

反思本节课1. 81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较差,很多记忆和了解的知识还掌握不起来!看来以后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双基的检查与督促!

2.学生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训练与培养还有待遇提高,这也是以后学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本节课也因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与培养付出了较多的时间,以至于课前的预设与实际生成的课堂稍有差距,但是我觉得这样做应该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后续发展更有益!

3.学校“6+2”小组合作学习学友之间的配合与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氛围还不够浓厚!此小组全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其他组不管优秀生还是差生竟无人愿问津!

4.平时就让班长对全班各组回答问题的得分情况进行记录,如平时第一环节检查听写,是全组作为一个整体计分,1人全对得1分,几人全对就得几分;其余环节指定1-6号中某号回答问题,几号回答且正确就得几分,若需学友帮助且学友回答正确减半计分,学友也解决不了,组长回答且正确再减半计分;若此问题还解决不了将放到全班,抢到的组并回答正确记10-12分!可能由于有听课教师的缘故,绝大多数的学生放不开,自我表现欲不强,导致稍难的问题浪费时间较多,以后要加强学生自信心与勇气的培养与训练!

以上是自己执教后的一点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谢谢!初中化学教学反思7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惊喜。

惊喜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探索"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惊喜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②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它原因?

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

④如何检验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请你告诉农民伯伯该怎么做?

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我、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如有的同学"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口朝下放在燃着的木条上方"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有的同学设计出"将菜窖内放一种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并放生成氧气的物质"来减少窖内二氧化碳的量。我想,这些惊喜来自于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的结果吧。

惊喜三:开放的作业,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作业的第一道题,是使学生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资源网和其它途径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评析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第二道作业题,是让学生将抽象化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结论去解释新的现象,这个过程,既是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完善,又是对它的复现,也有助于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记忆,增强了用所得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道题均为开放的弹性的作业,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得到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可喜的是,两周后,两个班的学生都提交了作业,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功底,有的发挥了自己电脑的优势,有的对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做了系统的评说。每一份作业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深深地爱,都令我惊喜不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自由、共振的平台,让学生敢表达、会表达;给学生自主、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敢张扬、能张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初中化学教学反思8

从20xx年开始,化学中考分数为80分,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比例偏低了,所以现在的学生非常不重视化学,觉得这只是一粒芝麻,和其他的西瓜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表现出的问题是学生积极性不高,有轻视的倾向。在加上化学是文理综合较强的学科,有性质、反应规律、化学用语、基本操作等多方面内容需要记忆,且化学用语、分子、原子等内容的学习又是难点,不易较快的掌握。面对此情,我感觉到压力好大。为提高中考成绩,必须想办法,经过认真反思,决定在复习中从以下以几点入手:

①. 晓知以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

②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③..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去年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

究能力。

④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年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⑤对难点内容加强练习

如化学用语的复习采取看、读、写多种感官并用,编顺口溜便于记忆等。

⑥.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经常与老师及时进行交流,精选习题提高课堂效率。

⑦.加强实验教学。

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也是学生易失分点,此类型题应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引导如何审题、实验设计方案,收集相关题型加强训练。

以上是通过多年教学的一些体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初中化学教学反思9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来综合考虑,既要让学科知识被学生吸收,又要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有些概念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要准确描述概念的含义,把一些有关系的或相似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讲解,如混合物和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等,明确各个概念的关键,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讲解时结合实例特别是生活中的实例效果会更佳,如在讲解营养素知识时,教师可把生活中我们常吃的一些食物列举出来,让学生说出这些食物主要含有哪些营养物质,或把一些食物随意搭配,让他们说出这种搭配是否营养均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大部分理论都来自于实验,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现象是丰富多彩的,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多利用不同且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留出练习的时间,让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化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也影响到了学校教育机制的改革,教学方法随之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化学的世界是多彩的,用色彩鲜明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见识到化学的魅力。有些危险或有毒的化学实验,也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二、关注全体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一位学生都是性格鲜明的个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他们化学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有所区别,但都有其发光点,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位孩子的特长,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特长来提高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产生“我能行”的强烈意识。在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充分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他们遇到阻碍时要及时伸出援手,引导他们解决困难,改正他们欠佳的学习方式。为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必要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分清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给“后进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注意考前指导

中考不仅考学生的知识,还要考学生的素质,有的考生虽然平时学得很好,基础知识也扎实,却因为其他因素而导致考试失常,令人惋惜不已。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在中考的考场上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储存的化学知识。首先,考前不要主动给学生增加负担,只要进行正常的练习即可,帮助他们放松心情,不过度重视中考;其次,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做题顺序,拿到试卷后要先通览全卷,把握卷子的总体构成,不漏做试题,大概了解题目设置的难易程度,然后按照先难后易的顺序解题,把有把握的试题收入囊中,最后集中攻克难度较大的试题;再次,解题时要严格审题、规范答题,灵活应用解题技巧,化学一门严谨的科学,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答题中不可错写或漏写,语言的叙述要少而精,严格按照规范的格式答题,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答题结束后要认真复查。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本身的个性,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初步形成化学思想,掌握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0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呢?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习的好坏,首先起点是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而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关键,也是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的一个前提。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学设计灵动性,一个好的设计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非常感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课题是关键,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去寻找答案可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提高。

反思:通过学习《初中化学元素教学设计》这门课程,让我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了自信,初中化学教学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在三个不同阶段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更新,使我在理论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验部分有了很明显的变化。就演示实验而谈,已不是以前单纯的教师示,更多的是具有探究色彩、合作色彩,体现促进学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究实验。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不要过分地拘泥于教材的束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创造性地、精心地设计各种实验,充分体现在实验教学中的师生、行政管理间的示范效力,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学会探究。

如何把演示实验的示范效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演示实验的示范效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老师直接示范的效能,二是老师间接 示范的效能。

从实验的示范效能上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实验的可靠性。

要求教师从操作到语言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在实验过程中万无一失。

二、实验的目的性。

在完成一个探究实验时,一定要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本实验的目的,重要的是有笪突出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绝不能单纯的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没的内涵的兴趣是不会对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发展带来好处的。

三、实验的可视性。

在师生的操作过程中力求达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

四、实验的趣味性。

一定是在保证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趣味性。

五、实验的安全性。

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师生安全。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2

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在于突出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根本所在——有效碰撞理论。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

2、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情况较复杂,关键是要分清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但在压强对速率影响的万变题型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基本不变原则:压强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浓度对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变化如果没有引起浓度变化,对速率则没有影响。

3、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4、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①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②平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二、抽象知识生动化、形象化

为将本章较多微观抽象的的理论具体化,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能体现时代特色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进行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化解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许多知识同出一辙,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章课本内容已例举大量形象比喻,现把自己在教学中引用的一些实例列举一二:

1、使用正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比喻事例:体育课上跳高,降低竿的高度,跳过的同学就多。

2、平衡的建立有多种途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3、铁与硫酸反应加入醋酸钠速率减慢而氢气生成量不变。这里可把醋酸根的作用比喻为银行,硫酸电离的氢离子是家中的大量现金,部分存入银行(醋酸根),需用时提取,减缓了花钱速率,但资金总额未变。

我个人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时处变不惊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前几天听晓庄学院的在线继续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其中钱志亮教授有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他谈到教师与专家的区别是什么时说,教师是把一个原本复杂难懂的问题或事物用自己的理解,用最简单形象,容易理解的语言呈现给学生,这就是教师。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提高教学质量要先从我们的业务本领做起,而不是变相转加在学生身上。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3

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自如地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深广的意义和价值。

1、提出问题。

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五章第四节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

2、实验探究。

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虽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这棵“老树”中“开出了新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①如何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尽快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②学生学习化学的日益深入,想探究的实验越来越多,非课堂内做探究实验,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何控制。③学生对探究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由于时间概念淡,易影响其它学科学习。引起家长的反对这一矛盾如何解决。相信,经过更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中化学探究学习”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4

在前几节的学习中,学生一步步地补引入了微观世界,已经初步建立起对具体粒子的认识,但在同位素的学习中,出现了和元素概念的混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本节内容中还要进一步加深理解,我想,如果从分析具体的物质组成出发,使学生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然后再结合同位素的意义去理解相同种类的原子属同种元素,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会更顺理成章些。初中化学教学反思15

一、启蒙教学,充分调动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孩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能掌握教学规律,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孩子的知识视野,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孩子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孩子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孩子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孩子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孩子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孩子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孩子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孩子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与孩子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孩子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孩子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孩子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孩子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孩子的主观性,增强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争创会考好成绩。

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孩子,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孩子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上一篇:月度学校后勤工作总结下一篇:国家免费孕前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