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 而全体学生的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合起来的, 由于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个班级, 难免有几个这样那样不足的学困生, 这是客观存在的。那么, 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 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全面提高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对学困生寄予期望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实施了几年, 但部分教师仍用陈旧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找原因, 总认为是学生太差或是学生不肯努力学习;有的老师甚至对某些学困生失去信心。实际上,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讨厌学生, 那教育还没开始其实就已经结束了。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看待学困生, 不能形而上学。要知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几岁、十多岁的孩子, 来日方长, 他们今天固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谁又能肯定, 他们将来不可能成才呢?因此, 我们把以前叫的“差生”、“后进生”更名为“学困生”是对他们寄予了殷切期望。对待学困生, 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 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 没有不适合教育的学生;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教师, 教师首先应主动适应学生。

2 以爱心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激发其进取精神

学困生普遍自信心不足, 缺乏上进心。要作好转化工作, 关键是培养自信心, 激发进取精神。我们知道, 大部分学困生自尊心很强, 同时自卑感也很重。在现实中由于受“一丑遮多俊”的影响, 一提到学困生, 我们总看到其“丑”的一面, 因而他们往往得不到公平的待遇, 有优点未能得到肯定, 而批评、训斥, 甚至惩罚不时落在身上, 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的心理障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学生, 这是作为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 热爱每个学生是教育者必备的道德情感”。因此, 爱是教育的基础。在教学中, 我们应以克服其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和厌学畏难的心态为突破口, 帮助他们树立渴望上进的积极心理, 动之以情, 以理解和信任为前提, 以真诚的爱为基础, 循循善诱, 引起思想共鸣, 从而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愿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 是人们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转化学困生, 就必须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下功夫, 努力发现学生思想和行为中的积极因素, 用其去克服消极因素, 使之内化。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时机,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 都要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使其重新找回自信, 只有这样, 学困生才能从人的自尊感中汲取力量。此外, 要鼓励班干部、同学多帮助他们, 使他们看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遗忘;温暖感化他们, 鼓起他们生活的勇气, 将他们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之中。笔者曾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我刚接的一个班, 有一位男生, 置老师的批评不顾, 我行我素, 自由妄为, 无心向学, 还不时对同学搞些恶作剧。同学们都认为他无可救药, 不跟他交朋友;以前的老师都认为教育对他无能。我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 原来该生对老师的误解颇深, 认为老师、同学都把他看糟了, 对自己也就失去了信心。因而, 所有的“说教”对他都不起任何作用。于是我认真分析了他的一系列表现, 针对他好动, 对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不满的实际, 因势利导, 推荐他加入学校的鼓号队和任班上的体育委员, 使他的长处得以发挥。同时, 耐心地开导他, 使他消除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 虚心接受教育, 同学们也乐意和他交朋友, 逐步转化进步。实践证明: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教师要注意让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同耐心诱导所起的感化作用结合起来, 从而使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3 合理引导, 补缺补漏, 夯实基础

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实践中, 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困生已经很努力了, 但进步仍然不理想。究其原因, 首先是基础知识严重缺乏, 薄弱的基础影响了智力因素的正常发挥;其次是还没有掌握好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 我们在充分培养自信心和激发进取精神的同时, 还应加强引导, 既要给“鱼”, 又要授“渔”。

(1) 认真做好课前课后的个别辅导, 循序渐进, 查缺补漏。

(2)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材的深与浅关系, 把握好难易度, 注意层次, 因材施教, 分类引导。对学困生要多设阶梯, 减小坡度, 落实好课堂教学中的扶“困”措施。

(3) 注重引导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逐步学会学习,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扩展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 要作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我们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相信通过教育的力量, 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进步, 同时在对他们的转化上寄予殷切期望, 在培养其自信心, 激发进取精神上下功夫, 并辅以耐心细致的帮助引导工作。

摘要:“学困生”, 在教育的档案里, 曾用名为“差生”、“后进生”。这一称谓的变更, 并不是偶然, 它标志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任何一个学困生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在教育的作用下, 每一个学生都处于发展动态之中, 只要教育得当, 他们都能进步成才。

关键词:期望,爱心,引导

参考文献

[1] 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张行, 王铁军.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下一篇:煤化工过程控制仪表的维修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