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通用8篇)

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 篇1

王东亮

一、个案研究背景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时每个班都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位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对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永远探索不尽的课题。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多年的我,深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每个班的学困生都不少,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观察这些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各自特点,研究转化这些学困生的方法,下面我就举个例子,来探讨转化农村学困生的方法。

二、基本情况

小伟:男,七年级6班学生。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忙于农活管不到。小学基础差。他上课回答问题时总是低着头,说话时声音很轻而且含糊其辞。每次轮到他回答问题,学生总是嘲笑他;他的作业也存在很大问题,字迹潦草,错误率较高。他上课时萎靡不振,下课时却生龙活虎,时常找一些新鲜玩意和几个同学一同玩耍。自控能力差,有时逃课去上网。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去玩耍,根本不会自觉地做作业。学习成绩极不理想。

三、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该生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方法欠佳。比较贪玩好动、倔强,导致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基础不够扎实,计算的能力很差,很多要求会计算的题不会做,很多要求会灵活运用的不会用,基础非常差,极大地影响了新知识的学习,也使自己在学习上缺乏自信。

(二)家庭因素

家长不够关心。小伟的父亲经常在外打工,很少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母亲平时只管给钱,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也习惯了不理想的成绩。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厌学、贪玩,习惯了差成绩。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校因素

小伟原来的小学老师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在小学这个极其关键的时期,没有好好把握。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却愈演愈烈。现在老师对他的要求似乎

又有点过高。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又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点自暴自弃。

四、转化措施

1、正确看待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小伟尽管是个学困生,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有好动、组织能力强的特点,在多次的班级文体活动中表现突出,为班上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便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使他为之一振,逐渐恢复了自信和上进心。

2、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因基础薄弱,有的因家教不当,有的因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因学校教育不当,还有的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要转化差生,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每一个差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每个差生的特点,因人因材施教,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小伟也不例外,虽然找回了自信,有了转变的渴望,可他毕竟是个孩子,由于习惯问题,经常约束不住自己,并且以前的哥儿们经常来找他。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冷落他,更没有认为他“朽木不可雕”。而是多次找他谈话,做他思想工作,有时也狠狠地批评他一顿,甚至经常“连哄带骗”。因为我知道一个学生思想水平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一次教育,一次谈话所能及的,而要靠多次、多方面一直反复的教育。

3、挖掘闪光点,激发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放大镜去捕捉孩子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待孩子的缺点。努力架起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用一点点的爱、一滴滴的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所以我经常抽空找他谈话,了解他的爱好,并鼓励他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到他对地理非常感兴趣,我就与地理老师联系,希望地理老师给予他额外的辅导。不久,他的地理课上课效率明显提高。然后,我不定期找他谈话,了解他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方法,并引导他将这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相关科目。这样一来,不仅地理课是这样,其他科目的上课情况也有了变化。一段时间后,我从其他课任老师那儿了解到,他上课时发呆、回答含糊的情况有了明显地改善,同时,在他比较喜欢的地理考试中成绩有了一定提高。虽然,从整体成绩来说,他的进步并不明显,但可以看到他在上课和作业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公平地对待班中的每一位孩子,对孩子不忽视、不歧视、不疏远,关心他的学习、生活,经常性地与他沟通交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公平、公正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树立自信心。

4、用“偏爱”去激励

课堂上,我对他特别关注。上课经常提问他,但是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让他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旦他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下课在布置作业时,对他要有所照顾,在作业的数量上适当减少,在难度上适当降低。让他通过努力,也能完成作业。随着他的不断进步,教师不断调整作业的数量和难度,直至达到与别的孩子相同的要求,最终实现转化。

5、课外辅导

认真分析孩子原有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重点进行字词和写作的辅导,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开展“一帮一”活动。安排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为他的同桌,做他的榜样,让他学有榜样;当他的“小老师”,必要时,提醒、督促他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小老师”还可以帮助教师辅导,向他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6、重视与家长沟通交流

通过家访、电话、开家长会等形式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传达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家长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多俯首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聊聊,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教育孩子要慎批评、多鼓励。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改掉自身自身不良的习惯,做孩子的好榜样。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每位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老师对他们不仅应施以爱心,施以细心,更应施以耐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承受更多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批评甚至歧视,这会使他们产生精神压力,有些孩子可能进而自暴自弃,逐渐演变成“品学兼劣”的学生,成为家庭的隐忧,社会的隐患。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的爱心温暖这些孩子,使他们走出因成绩不好而造成的各种困惑。

五、转化效果和反思

刚开始,该生还是不听讲,上课仍经常走神,作业能动笔但相当潦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课有时能集中注意力了,作业认真多了,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他也不再迟到旷课,作业也很少抄袭别人的了。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给学困生多一些爱,实现学困

生的转化。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让我们摒弃对学困生的偏见,多给学困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学困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积极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努力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您的手中诞生!

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 篇2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就得深入了解, 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坚持在了解中开展教育, 在教育中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 如基础知识差、教育条件不好、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不良、智力发展水平低等。农村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个人因素。

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及人生的奋斗目标,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极为被动。上课不专心听讲, 思想开小差, 作业马虎了事, 对疑难问题漠不关心。这样的心态导致他们学无所得, 越是学无所得, 则越怕学厌学。再加上知识的系统性和积累性, 便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缺陷的恶性循环。而知识的缺陷使他们付出了十倍的努力, 也只有很小的收获, 甚至没有收获, 这样造成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无法提高成绩, 因而也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从而导致他们采取放弃的态度, 表现为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他们不再做积极的尝试, 在学习任务面前显得呆板、倦怠, 似乎认输了, 消极等待给他们安排的任何后果。导致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即使在一定的学习活动中因为自己的某一举动而获得成功, 也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表现为绝望、沮丧、害怕、被动、退缩、逃学, 作业随心所欲, 得过且过。这是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

2. 家庭因素。

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文化或文化偏低, 对教育的意识淡薄, 对子女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不能督促、指导孩子的功课。一切依着孩子的个性, 任其发展。怀有一种让孩子混上几年, 识几个字的狭隘思想。还有少数学生是父母离异, 或父母逝世, 或者父母外出打工, 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因失去家庭的温暖而逐渐变得消沉, 不求上进。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师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看重考试的成绩,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没有耐心, 教师的厌恶、斥责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更加没有自信;由于学生多次的不良表现, 使教师对他们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关爱越来越少, 批评增多。没有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使学困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失去了学习的

4. 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偏远落后的山区, 社会发展落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 以及民族风俗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思想、学生学习的态度都较为落后, 加上教育的基础设施薄弱, 整个山区总体来讲, 教育发展水平偏低。

二、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是可以消除的。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少年儿童都可以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正确认识学困生。

学习遇到困难是一种客观现象。辨证地来看:“困”只是暂时状态;“学”是本质, 是永久的动态。学困生成绩落后, 不一定就是智力低下。事实上, 绝大多数学困生的智力与优等生的智力并无太大差别, 只是由于非智力的作用未能发挥, 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但大多数学困生的上进心未泯灭。他们在品质上和学习上都有愿意改变现状争取上进的积极性, 同时又存在明显的惰性和消极因素。学困生在改正错误克服缺点的过程中反复性大, 往往步履艰难, 所以不能指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有大的改变, 要有长期作艰苦细致思想工作的准备。

2. 要关爱学困生。

由于学困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 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 家长的指责, 同学们的白眼, 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作为一个教师, 如果对这些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 就会舍不得在他们身上花功夫, 情真意切地去做思想工作。在班级生活中, 具有不良学习生活习惯的学困生往往会“志同道合”形成一个小集体, 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极不利于他们身心地健康发展, 同时也增加了教师思想工作的难度, 直接影响班级体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学困生小集体在班级中一旦形成, 转化就会难上加难。学困生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 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 要转化后进生, 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教师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 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 只有消除了学困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 才能开展转化工作。所以教师对学困生首先要多接触, 细心观察, 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 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 对学困生要一分为二。

学困生的缺点较多, 也较突出, 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 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 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 作为一个老师就应该注意发现学困生的微小进步, 坚持一分为二, 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 积极引导, 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 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 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 增强进步的信心。

4. 对学困生要严中有爱。

对学困生的不良行为, 教师不能掉以轻心, 听之任之。如果教师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 任其发展下去, 必然导至苗头从小到大, 形成恶习, 但是大张其鼓地批评教育, 处理不当, 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做出事以愿违的事。六年级上学期, 有学生向我反映班上多次丢失钱和学习用具, 我得知消息后, 感到十分恼火, 又是一件无头案。可是不清查出来, 我也不心甘。暗地我找个别学生谈话了解情况, 找线索, 经过调查, 目标落在一个曾背地拿过同学东西的学生上。我多次找他谈话, 启发教育他, 给他讲道理, 谈危害, 并保证他的事不在班上公开, 为他保守秘密。经过两天的个别谈话, 解掉他的思想包袱, 他终于说出拿同学钱的经过。事后我履行了诺言, 并帮他还了二十五元钱。同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 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 共同教育好孩子。家长知道情况后也十分重视, 时常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同时也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 我没有因此事撤他小组长的职务, 反而时时关心他, 提醒他, 避免他重犯缺点, 从那以后, 他改掉恶习, 还时常帮助其他同学。

农村初中转化学困生探讨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良好班风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101

农村初中学困生影响班风的表现可谓是五花八门,有时吵闹不停,有时却是死气沉沉、启而不发,教学效果差,让教师头疼不已,通过以下几个典型的类型进行分析,探寻解决途径。

一、调皮捣蛋型

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上捣蛋的原因大多都是无心上学,没兴趣上课,想着法子做些无聊的事,影响班级秩序,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类。

1.好挑事端类

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父母管教少,而初中是学生生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开始有“大人”意识,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可自己各方面都不是很突出,引起教师关注不多,表扬更是指望不上,同学注意也不多。心里的渴望与现实的落差,使他们对课堂纪律置若罔闻,常捉弄同学、与老师顶嘴、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很令老师头痛,面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师生进行一对一的必要沟通,教师耐心细致地与学生交心谈心,不要一上来就训斥、教育,要想办法多了解他们的想法,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慢慢引导其以正确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赢得他人的肯定,满足他们一定的心理渴求。

其次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心理学家利伯纳通说:“受到激励的学生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反之,则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如何通过激励方法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呢?要客观评价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而不是应付式,泛泛浮夸,不能只看成绩,而要看到他们的努力,进步的点滴,及时进行回应,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记得有一年,笔者中途接手八年级一个班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很调皮的班级),第一节课笔者提问,有个学生抢先站起来并作答,但答案不正确,旁边就有个学生讽刺地说:“明明就不懂还抢答干什么,丢脸!”被嘲笑的学生很不服气,课堂顿时开始骚乱起来。为了控制课堂,笔者敲打几下讲台让大家肃静下来,不动声色地说:“那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吗?”没曾想他竟说:“关我什么事,我才懒得答呢!”第一节课就碰上这样的“刺头”,一旦处理不好,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将会举步维艰。为了达到良好的批评教育效果,第一印象的威严必须得树起来,于是笔者沉下脸严肃地说:“你是这个班的学生吗?如果是,请遵守纪律,认真回答老师提问;如果不是,我马上让校警把你请出教室。”见笔者这么说他有些惊慌,不敢说话了。笔者趁热打铁,向全班问:“他是不是我们班的同学?”大家都说是。笔者又问:“那老师提出的问题关不关他的事?”此时全班学生都生气地望着他,有的甚至还指责他,“老师,罚他扫教室一个星期,罚他清扫宿舍卫生间一个月,罚他跑足球场20圈”。他羞愧地低头不语了。笔者知道批评教育要适可而止,火候不能太过,于是对全班说:“念他是初犯,今天就先不罚他了,我们用一周时间看看他的具体表现如何,好吗?”课后笔者又主动与他深入沟通,让他真正意识到错误,及时端正学习态度。随后的一周他表现积极,遵守课堂纪律,笔者及时表扬了他,之后的课堂中笔者尽量去发现他的优点,鼓励他,多次表扬他的进步,慢慢地他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并主动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纪律,严柔相济的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要“约法三章”。当取得学生的信任后,教师就可以和学生商定课堂“要求”了。这些要求主要是为了约束他们在课堂中不犯错,但要求不能太多,罗列最主要的几点即可,太多了,难以做到,白费工夫,易引起学生反感。“约法三章”是保持良好班风的根本保证。

2.逆反心理类

逆反心理是近来教育实践中较为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学生自身要求与客观实际不相符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表现为当众顶撞教师,不听从教师的管教等。其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大致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一般有,一是错误的舆论氛围。如有的学生向教师报告情况说成是打小报告,在班里拉帮结派说成是讲义气、会做人等。这样的风气一旦在班中蔓延,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不良的班风,影响课堂教学。二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失误。例如对学生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学生出现问题时不问缘由,乱骂一通,有的甚至采取罚站、赶出教室等过激措施,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还有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生硬、呆板,不能因材施教,或是备课不充分,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久而久之,与教师的敌对情绪就产生了。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不成熟造成的。初中生对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渴望他人能把自己当做成人来对待,他们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还不成熟,加上又没有经验,看问题容易走極端,自己观点与教师的不一致时,极易对教师产生反感。所以,我们要努力形成良好班风,这就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齐力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班风,靠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同时,教师也要多花心思备好课,多钻研教学教法,讲究教学艺术,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当,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以诚相待,多想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极少数顽劣类

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和感化学生最为重要,首先要多了解、关注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放下身段以朋友的姿态影响他,感化他。其次要对症下药,搞清楚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个方面,是家庭教育问题,还是基础薄弱,或是身体因素,还是社会不良影响,教师自己的教育方式,等等。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和引领,只要不是原则上的问题,对他们的要求可适当放低些,慢慢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他们逐渐真正走进课堂。

二、自负心理型

造成学生自负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家庭的溺爱迁就是主因,日益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形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性,容易导致自我认识偏差,表现为好胜心、嫉妒心强,自视过高瞧不起人,受不了半点委屈,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例如,在课堂活动中常常只在观望或讥讽他人的表现,考试不理想,就说是教师教不好,或是找考试时生病等理由,教师批评两句,就发脾气甩脸色,不愿从自身找原因,而对别人的一点点小毛病就死拽不放。对这样的学生,在教学中要多提供一些磨砺他们意志的机会,强化他们能吃苦、会自强的意识,鼓励他们知难而进,勇于挑战困难。引导学生客观地自我评价,如当学生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时,要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鼓足信心勇往直前;当他们高傲自大时,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合理分析,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取长补短,发现偏差及时调整。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多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主动与学生多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解决问题,这样良好的班风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涣散懒惰型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头脑比较灵活,学习成绩不算差,但缺少上进心,做事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不肯吃苦;第二类是头脑比较笨拙,学习成绩差,所以无心学习。面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以分数来衡量他们的进步,而是转向如何使他们主动学习、调整心态为目标。首先要正确引导他们学会肯定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优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一个积极上进的心态。其次制订学习计划,养成今日事今日做的习惯,改掉拖拉的不良习惯。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地督促,帮助其改掉惰性,形成积极上进的个性。最后利用榜样力量的影响作用,以表现优秀的学生为榜样,鼓励班集体向他们学习,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亮点,多方面引导教育转化学困生,才能不断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篇4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农村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因此,教学中重视学困生更为重要,探究学困生转化策略也就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积累、总结学困生转化的经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这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素质教育,目的是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品德和学力基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育者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有较高升学率的学校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社会的较高评价,从而出现对优秀学生“过度”重视现象。同时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理念,学困生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凭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开展工作,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有的放矢,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进行研究。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农村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找到解决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可操作性方法,从而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为每一位学困生的发展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转变教学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镇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南溪区教育局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镇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依据

1、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因材施教”理论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其成长的最优方案。

3、教育学理论

教育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

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5、哲学观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困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戴湘华,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吴祥帧,徐仁德等人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全国范围内上海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新课标之后,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学困生才得到相应的重视。研究的重点也已从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及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这些成果,为我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04年9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09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南溪镇中心校学困生辅导记录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一)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小学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研究:是学校组织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困生的发展。在转化工作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全校教师的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群体,应该在弄清其特征、形成原因,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诊断和分类,研究出具体的辅导和转化措施。

各科学习活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智力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智力因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认知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努力才能实现,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又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能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大多数学困生,只要不是弱智和疾患,在培养和提高他们智力的同时又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是可以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必将探索出一套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辅转教育方法。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全镇2009级-2011级小学学困生

七、研究的目标与方向

总体目标:在学困生的管理、教学两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教师不良的育人观,挖掘学困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内容:本课题从学困生管理和教学两个方面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模式。管理方面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二个方面,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创造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氛围,树立他们自信心,建立健全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教学方面从语文、数学、综合等三个学科入手,分析学困生在学科当中的薄弱环节,探索规律,归纳类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转化措施,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分析形成原因,研究如何通过最佳辅导转化措施,培养研究对象(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良好非智力品质,以提高其学习成绩。根据以上研究内容,确立以下子课题:

1.学困生的分类分析及形成原因的研究。2.各类学困生具体辅导,转化方法的研究。

八、课题实验研究变量

1.自变量——提高学困生智力因素和培养非智力品质的措施。2.因变量——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在转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验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学困生助学和留守儿童教育个案。

(四)、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调查问卷、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

十、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其进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教师及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三)、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申请、报告,邀请教研室实地结题,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机构及分工

(一)、领导小组

组长:邓甲富(负责全面工作)成员: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董 剑(负责观斗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王 荔(负责石鹅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郭 丽(负责化龙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李禄金(负责莲花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

主研成员: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郭 丽(负责语文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刘 琳(负责从班级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刘乙又(负责数学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丁小芳(负责综合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参研人员:全镇2009级-2011级班主任和统考学科教师

以上领导成员、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分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成果材料。

九、课题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1.关于本课题的成果(经验)报告。2.本课题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专辑。3.实验转化个案,资料介绍。4.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证明材料。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 篇5

一、主要研究过程与活动。

我校于2011年审报了任城区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经区教科所批准并立项。

随即在各级教育专家,特别是唐主任的关心下,各项工作顺利展开,课题主持人为张跃富,实验老师为李庆翠、付新玲、左建伟、周玉伟、伊志伟,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处于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从2011年11月起,课题研究正式启动。首先是第一阶段,课题的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宣传发动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如《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

其次是调查阶段(2012年3月),对部分学生、教师、家长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调查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地分析,确立了研究对象,并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制定了初步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接着,我们进行了课题的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们根据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定了促进学困生有效发展的具体转化策略。

在此过程中为保证研究工作的正确进行,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化教学观念。

组织课题成员有关学困生转化的一些先进理论,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的形式为主,要求实验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撰写学习心得。

2、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3、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活动。

4、召开课题经验交流研讨会。

最后是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请专家组合领导对课题组织进行验收和指导,进行结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高实验教师的水平。

二、研究方法及效果显著

我们进行研究工作紧扣课题研究目标,体现有价值的实验方法;

1、调查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让学生做了“学习现状”问卷,对学困生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2、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取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徐困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的学习。

3、文献法:(利用国内外有关文献指导课题研究)

我校有宽带网,丰富了教学知识,订阅了大量的文献,有力地指导了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结论。

课题组研究人员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通过各种现象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了学困生形成的一些原因,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学困生的帮扶策略。

四、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关于“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是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他们的优秀成果发扬光大和进一步实践他们的理论,但不同的是,本课题是通过对学困生的分类和成因的分析,实施参考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重在使学困生的转化更加多样性、针对性、实效性,同时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课题研究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估。

1、近三年的实验研究,该课题产生了突破性进展,无论是参与实验的老师,还是没参与实验的老师都深切感受到该课题的研究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本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

(1)注重课题研究的真实性,体现了信度。

本课题的研究参与者都是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强的一线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可靠地结果,同时,力排其他因素的干扰,力求实验的真实性。

(2)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体现了比较好的效果。

由于课题研究目标比较明确,所以我们一直从实效出发,把帮扶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区,来检验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取得理想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社会影响。

通过近三年的研究,许多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是、认识,他们也正有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目前,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更为可喜的是,我校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开发,学困生大大减少,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良好的校风、学风逐渐形成。

七、问题与思考:

虽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问题。

1、本课题在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教师还需要及时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合适的教学方法。

2、各门学科的转化程度不均衡,部分班级的转化效果不明显,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地策略,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开展下去。

3、学困生易受外界干扰,必须及时找出原因,找准切入点,抓反复,反复抓。

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 篇6

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在语文学科上的差距逐渐扩大,出现了一批智力正常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困难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寻找转化学困生的科学策略是每个教育者必须深思的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情感交流

在班上,“学困生”常常被别人瞧不起,这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自卑感。对这些学生,首先要消除其心理障碍,增强学习的信心。爱是教育的源泉,老师的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信心,那些心理脆弱的语文“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关爱。教师必须设法在爱的氛围中融化“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我在上课时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一见“闪光点”就及时表扬,及时鼓励,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他们即使是错了,也要在肯定、鼓励其积极性的基础上,恳切地指出其不足,循循善诱,决不会把那些忽隐忽现的自信的火苗扼杀在摇篮里。

2、课堂监督

课堂上,我时刻注意学困生的“动向”,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多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让他们多动脑、多动口,体验到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使他们爱上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并及时的表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继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课外辅导 大多数学生中午不回家吃饭,我就利用午休时间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找个别学困生谈心,了解他们当天的课堂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并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

4、优生帮助

发挥优生的优势,利用“一帮一”的形式,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帮助学困生。经常向学困生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小窍门等。与此同时,教育优生不要表现出自己学习上的优越感,以免使差生产生反感情绪或自尊心受到伤害。

5、因势利导

一些语文学困生非常喜欢看课外书。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爱好,积极引导,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找一些积极向上的、他们看得懂、喜欢看的课外书籍,让他们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趁此机会要求他们写写读后感、人物评价、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意识到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识到了语文学科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很重要。

6、多奖少罚

灵活采用奖惩机制,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奖励,促使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让学困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被别人肯定的快乐。

7、共同关注

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困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的波动情况。使学生能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向好的方向发展,让孩子能得到家长的肯定和鼓励,更好地促进其转化。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实践周期长、涉及因素多、工作难度大的教育教学改革,许多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提高。今后我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加大实践力度,把对策集中到“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能力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与教师教的关系上,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继续进行探索,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几点措施

农村学困生转化感想 篇7

一、课前预习点拨, 树立学习自信心

对数学“学困生”来说, 经常被教师批评, 久而久之, 学困生往往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如果能在课前对他们进行适当点拨, 如告诉他们预习的方法, 与哪些已学内容有关联, 不懂的地方做好符号, 等等, 那么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 重点听自己没理解的地方, 就能听懂老师讲授的内容, 从而树立自信心。在此基础上, 再给予适当鼓励, 相信他们一定会加入主动学习的行列。如我班有位“学困生”, 上课经常发呆、开小差, 课后才知道, 原来是因为老师讲的课他听不懂。我想与其多批评和在课后花大量时间进行补差, 不如课前先教会他预习, 即读题, 初步弄清题目意思, 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在教学下一节内容时, 让他自己先预习, 找出不理解的内容。上课时, 他异常兴奋, 听得专心, 并积极举手发言。我风趣地对他说:“你今天举手的次数, 比以往加起来还多, 说明你能行, 要坚持每天都这样。”他用力地点点头。从此以后, 他在课堂上能积极开动脑筋, 很少看见他发呆。

二、课堂提问“偏爱”学困生, 增强自信心。

在课堂上, 我“偏爱”数学“学困生”, 合理安排时间, 让他们有思考的余地。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说出:“什么叫长方形? 它有哪些边? ”等。我看见“学困生”举起了小手, 就请他站起说, 可是他吞吞吐吐地说:“我忘记了。”遇到这种情况, 我并没有对他批评、斥责。而是先请他坐下, 说:“老师相信你会, 你先坐下, 再想一会儿, 想到了再举手告诉老师。”在接下来的几个同学回答后, 他又举起了手, 我再一次请他回答, 果然不负所望。我及时表扬他有勇气发言, 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样充分调动学生, 特别是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不会因为怕自己答错了或答不出受到老师的批评, 而不敢举手发言。

三、课后及时补缺, 保持学习动力

有些数学学困生, 课堂上实在无法消化老师所教授的知识, 课堂上老师又不能过多顾及他一人。这时, 教师可采用课后补差的方法加强个别辅导。这里, 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态度, 不能因为他们接受能力较差, 而侮骂、指责他们, 那样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我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时, 有少数学生因为基础差、动作慢, 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下课后, 我特意请他们到自己身边手把手地教学, 还鼓励他们开展圆柱体的表面积制作比赛。看着他们专注的样子, 我很欣慰。

四、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切入点, 师生达成协议, 配合默契

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影响人的一生。所以, 对数学学困生的辅导要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入手。许多学生沦为学困生不是因为智商不高, 而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习也一样。大多数优等生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 总喜欢做小动作。我悄悄跟他达成协议, 如果表现好我就会很开心地笑表示对他的赞赏, 如果表现不好我就会看看他然后很大声地讲课以示提醒。协议达成后, 在上课时我经常跟他进行眼神交流, 声音忽高忽低, 他们因为受到关注, 总是全神贯注地听讲。

五、挖掘闪光点, 给予自信心

数学学困生由于缺点多, 遭到的批评多, 他们在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他人尊重, 更渴望老师的表扬, 这就是他们的“闪光点”。学困生的“光”容易被他人忽略, 老师要捕捉时机, 及时发现他们的“光”和“热”, 并给予肯定和鼓励。我班有一个从外省转学来的学生, 他个子高大, 力气也大。由于刚到异乡, 无法与同学用方言交流, 班里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不甘受欺负, 时常以武力报复。在一次打架中, 他把一个同学打伤了, 在办公室受到老师的批评时, 他仍愤愤不平, 坚持自己有理。我发现他普通话很好, 表达能力强, 就想着找个办法引导他。为了让同学们看到他的闪光点, 我在班里举行乘法口诀火车式的背诵比赛, 特意让同学们选他代表小组参加。在比赛过程中, 同学们都为他标准的普通话和姿势所吸引, 纷纷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爆发出阵阵掌声。此后我启发他:“你有这样的特长, 同学们都很羡慕你, 你也应该纠正动不动就打人的缺点。”由于我的巧妙安排和引导, 他和同学们消除了对立情绪。

人总是希望能得到肯定、鼓励、赞许。让我们走近孩子的心灵, 多给孩子一份呵护, 一份激励。即使是极微关怀, 他们也会为此而兴奋不已, 增强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一句激励的话,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 一个有意安排的机会, 等等, 就会使火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勇等.新课程的评价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篇8

【关键词】 农村初中数学 致困原因 正面引导 教学艺术 良好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73-01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 农村初中学生60%以上是留守儿童。完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样给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调查可知,大部分孩子在留守期间的监护人要么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要么是叔叔阿姨,其中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较低,文化觉悟不高,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差。极少数的监护人会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给予他们家庭作业的指导。不仅如此,留守儿童中成绩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大多数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管和督促,学习兴趣提不起来,造成学习动力不足,认为学习是一向无关紧要的任务,学习上自觉性差,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一般处于中下水平,学习上就成了“学困生”。

2. 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经验。数学不同于其它学科,它逻辑性强,如果学生在某个知识点出现了断层,没有必备的知识和经验,孩子的学习就非常困难。如有的学生在小学时连混合运算都做不好,到了中学怎么能学好有理数加减,怎么去解方程呢?

3. 学习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落后,家长和老师不能及时地给予帮助,而用不恰当的方法去批评,指责,再加上同学的看不起,这样使他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就连上课也不愿意多看老师一眼,更谈不上发言,和同学主动沟通,也不愿意参加任何学校开展的活动。变得自卑、孤僻,对数学厌烦,对老师反感。长此以往,成绩越来越差,很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二、找准致困原因,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1. 对于留守儿童,帮助代理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或者电话联系家长,有条件地也可进行家访。多与家长沟通,做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2. 尽量创造机会挖掘闪光点,多多鼓励“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基础差,学习经验不丰富,知识面有断层等等,所以学起来很困难,很吃力。教师要在课堂上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回顾对新课一开始要尽量讲得浅而易懂,然后再层层递进,包括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练习的设计等等也要照顾“学困生”。

3. 展现“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1)巧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授课时为避免平铺直叙地讲解令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教学中可适当地出一些趣味数学题。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引入农村古代流传的一道题:“鸡兔同笼。”像这样把枯燥的数学题改编成有趣的文字题,往往能引发同学们做题的兴趣,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灵活用脑。讲授有理数乘方应用时,假如给我一张足够大的报纸,通过折叠就可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做到呢?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到这节课时,还可以用拉面师傅通过反复拉面,可以拉出从地球到月球的长度的面条。先问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新课内容。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进行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的教学方法。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个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单项式或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学生在愉快专心的气氛中迅速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然后由由老师总结“三个相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全班学生个个调动起来,也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互帮互学的精神风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3)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的《平移》部分时,学生觉得画图比较难学,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就能很好地解决。我们教师可以恰当的选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等来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帮助教师处理一些在黑板上画不好,用模型也看不清的图形,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4 .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他的学生教得喜欢学数学”。因此在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上课时要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进和增强数学学习效果,使其自信地、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数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学生的良知益友,建立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妙趣横生地教,学生生动活泼地学,达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运用的目的。经常与学生进行一些集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进而喜欢数学这门课程。

上一篇:商会会长县发言下一篇:关于春天的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