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帮扶工作的心得体会(共16篇)
要求上进是每个学生的本质特点,学困生也不例外,在课堂上我注意观察学困生,对转化学困生抱有殷切的希望,对他们多一点温柔、亲切、慈祥,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批评,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让师爱成为学生乐学的催化剂。实际上学生自己认为好,那就从好的方面鼓励他,然后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给他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让学困生体会成功,少一些挫败感。
学生思维上还存在过多的依赖性,他们很多时候不喜欢独立思考,不积极主动思考,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思考、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对于学困生来而言,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情景,让他们体验成功。我通过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困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尽可能多的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和老师的赞许,让他们体会到努力就会成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有同伴的认可,不让他们丧失学习的信心
三、立足于学困生的进步,着眼于学困生的提高
测验作为检测学生的一种手段,但是不能成为我们评价学生的尺度,而且对于不同的知识点也会有不同的体现,对学生的进步教师切记不能持否定的态度,要客观。对于阶段性的学困生,他们时而进步,时而后退,当他们进步时一定要给予鼓励,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长期性的学困生而言可能我们很难找到他们的进步,就连在课堂上也很难找到他们突出的表现,我对待这部分学生,在他们主动回答问题时,只要有一点点道理也不放过对他们的鼓励。我班的刘野同学,她就是这样的学生。但是,只要她有一点点进步,我也会把他放大了表扬
四、多分析自己的教学,少埋怨学
在教学中我常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哪些是这节课学生容易和教师沟通并共同掌握了的,哪些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的,哪些是少数同学没有理解的,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的查缺补漏。
如何帮扶学困生, 是广大一线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怎么提高教学质量?怎样让学困生自觉学习?帮扶的办法各不相同, 其帮扶效果也不一样。其实, 不是学困生的智力有问题, 而是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 久而久之, 他们便产生厌学、弃学的情绪, 最终学习成绩达不到小学数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成为学困生。
前两年学习《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本人感触颇深, 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帮扶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有了对学困生帮扶方法更深的思考和更大的动力。在此所谈的学困生仅指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从多年的教学中, 本人对此类学生的帮扶方面有了一些心得,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在课堂上真正关注他们
1. 关注他们的座位
在课堂上关注他们, 首先应了解其基本情况, 如性格、学习情况等。如果遇到的是性格外向、好动、坐不住、爱说话、注意力极易分散的学生, 应该如何做呢?这样的学生不能因为他好动, 会影响其他学生, 而把其安置在最后或最边上, 为的仅是让他安静些, 课堂秩序好些。但往往时间一长, 他却被班级“丢”了。最好的办法是把他安置在最前排最中间的座位。这样, 老师可以常常关注他, 用声音、用眼神、用动作引导他学会听课。
2. 关注他们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到兴趣, 每个孩子的兴趣从细微处说都是不同的。《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多次提到“数学与生活”的字眼, 也就是数学不能与生活脱离。在数学课堂中, 老师应注意数学教学避免枯燥, 不要怕浪费时间, 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谈话、引导。如教学“分数混合运算”, 这一知识似乎和学生生活没多大的联系, 更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第56页有这样的例题:“我们气象小组有12人, 我们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1/3, 我们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3/4,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可根据学困生的兴趣改为 (农村学生对气象与航模活动较为陌生) “经调查我们班课后兴趣活动多种多样, 爱打篮球的有12人, 爱绘画的人数是打篮球人数的1/3, 玩游戏的人数是绘画人数的3/4, 玩游戏的有多少人?”小小的改动也许对优生没什么感觉, 但对于学困生来说, 却有了可接受的内容, 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3. 关注他们的练习
课堂中的练习是少不了的, 如何设计学困生的练习呢?一是在学前的铺垫练习中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 引导他们练习, 展示他们的练习, 发现他们的优点, 如:书写、哪一步的计算正确了等;二是在新课教学后的练习中, 也可以让他们做与例题极为相似的练习, 加强他们的模仿, 树立他们练习中的自信心。
二、做到个别帮扶时耐心和气
作为老师都知道, 作业最能反映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多数老师都会关注作业中的问题, 并在练习课中着力评讲。对于学困生来说, 他们也许在老师的辛苦评讲后, 仍然茫然不知。这时候一对一的帮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首先,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困生进行帮扶, 在这里本人要介绍一下平时批改作业的做法。本人每天批改作业后, 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我是这么做的, 每个学生的座位号都写在本子上, 批改之后, 在相应的座位号上 (自己备一本学生座位号本) 做上记号。
其次, 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不批评、不大声、不严肃、不责怪, 而是要鼓励, 可以说“看到你我很高兴”“很欢迎你”“嗯, 你今天表现不错”……在态度方面, 多数老师因为教的次数多了, 反复多了, 仍然不怎么见效而发脾气。当老师发火之后, 学生怕的情绪多了, 此时多数学生状态是蒙的, 即没有思维。老师的评讲他们又没听进去, 老师白讲评了。
最后, 老师给学困生提供“梯子”。从简单的计算开始订正, 从书写格式开始努力, 从手把手开始示范, 不求多, 求的是有一点儿进步, 有一点儿兴趣, 有一点儿自信心。如:教学方程, 1/3x+2/3x=50, 不会解怎么办, 可以从教学3x+2x=15进行引导。有的意义理解了, 但计算不会, 可以先进行1/3+1/2的计算帮扶。数学学习是需要“梯子”的, 老师可以为他们找到最有效的“梯子”。
三、化批评为表扬
“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心灵。所谓走进心灵, 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感动, 有所醒悟;在孩子犯错误时, 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是李镇西老师的话, 很让我感动。我想, 如果只教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 枯燥还是免不了的, 为什么不让孩子感动呢?
第一, 让学困生喜欢数学老师。数学不能是枯燥数字的代名词, 数学老师要学会讲故事, 学会幽默, 学会一点学生玩的游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把故事、幽默、游戏名词穿插在课堂中, 让学困生期待数学课堂、数学老师。数学老师丰富自己, 真的很重要。
第二, 把生气化为幽默。因为知识缺漏, 课堂上学困生听不懂或听不进去, 是常有的事。如果长时间听不进去, 就会走神或是与周边的同学说话, 影响了课堂秩序。很生气!是的, 会生气!因为一课堂课的任务完不成了。本人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来点幽默, 或者用声调、体态语言引起学困生的注意, 让他们重新回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第三, 先看到优点再说点该努力的。了解学困生的心思, 作为老师, 我们在和他们谈心的时候应该换个方式如“你能坚持交作业, 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你真的进步很大!”“这次作业的字比上次在书写方面有点进步了, 老师看到了你的字变得好看多了。”换个方式说话, 站在对方的立场想想, 化批评为表扬, 也是帮扶学困生的一种良方。
四、与家长沟通, 督促与鼓励并重
“没有合格的家长, 就没有完整优质的教育”。与家长沟通, 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努力, 让家长也学会欣赏孩子。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 不要过多地说孩子学习上的不足, 更多地看到孩子的优点, 从而能配合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本人常年在教学第一线, 通过教学实践, 在帮扶学困生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关注学困生的自身因素, 找出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因素, 有针对性地对待;在课堂中加以关注, 提高听课效率;课后作业一对一指导。这些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激发了学习兴趣。几点浅显的心得, 我在学困生的帮扶方面做得自信满满, 不求让每个学困生都达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数学成绩, 仅希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都有自己本应拥有的最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光明, 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9.
一、在预习环节中进行帮扶
学生预习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学习效率高。为此对他们的预习问题布置得要精心,量不能太多,要难度低一点,简单一些。如:在预习一次函数概念时,我是这样设计预习提纲的:
(一)知识回顾(问问自己)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的表达方式有几种?
3.什么叫正比例函数?
(二)预习提纲(读读教材,113-114页)
列出下面的函数解析式
1.把一个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的长减少2,宽不变,长方形的面积y随z的值而变化。
2.有人发现。在20-25°时,蟋蟀每分钟鸣叫次数c与温度t有关,即c的值约是t的7倍与35的差。
(三)思考
1.上面的两个解析式是正比例函数吗?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与正比例函数,这两个函数可称为____。
3.仿效正比例函数定义,你能给一次函数下个定义吗?
(四)练一练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y=3x y=5x-8 y=-0.3x-9
2.若函数y=(1-a)x-8是一次函數,求a的取值范围。
这样。学生的负担不重,能轻松完成,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二、在教学中帮扶
1.在导人中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提出这样的—个问题:“把一张厚度为1厘米的纸片对折,对折7次后它的厚度会和我们班级的大部分同学的身高一样,你们信吗?”这时候,同学们一定会很怀疑,如此引出新课,学生的思维能较快地得到启动,并能活跃起来。
2.在探究中结伴,合作中参与
学困生在学习中一般会很孤独(因为他们说问题往往说不对,反应也慢)为此我把他们分别编在几个学习小组里面,让些比较优秀的同学帮一帮,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哪个小组“帮带”成效好,成效快。
3.在基础知识上落实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困生的基础知识落实情况,要做到当堂课上消化掉,课后温故不可少,解决知识“欠账”问题。
4.在学习状态上关注
学困生上课时,有的小动作多。思想不集中;有的很“老实”地发了呆;有的学习兴趣不大。这时就需要教师去用眼神注意,用语言提醒或用肢体轻轻接触。及时将他们拉回课堂。
5.在提出问题上精心
有很多的学困生是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才落伍的。所以,在教学提问的问题上,要选择合适的,适合他们的来回答,让学困生有成功感。
6.在练习问题上把握
在课堂练习上一定要把握住尺度,千万不要随意找题做,要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题目。要让他们感觉“我也行”,让这些学困生也有一种成功感、自豪感。
三、在情感上帮扶
与自己喜欢的老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深的教诲和更多的益处。“亲其师。信其道”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帮扶学困生,就必须真切地关心、爱护他们。只有真切地关心、爱护学困生,才能耐心细致地去教育他们,同时,也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感化他们,从而达到更好的帮扶效果。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因此,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侧重需要帮助的学生,研究需要帮助的学生,转化需要帮助的学生。为此,我根据这些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一、深入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心态
放弃门缝里看人的偏见,发现学困生并非不可救药。对学困生学习目的、态度、兴趣、爱好、志向、心理变化和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作全面调查、深入研究,并采取分类教育的方式。用教师美好的灵悟、理智来塑造学生美好纯洁的心灵,使学困生领悟到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对“我”的进步寄予很大的希望,鼓励他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培养学困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和谐平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决定了育人的职责。因此,努力沟通师生,尤其与学困生情感,搭起相互信任的友爱桥梁,建立起和谐平等、融洽纯真的师生关系。掌握学困生的心态,耐心热情地替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荣辱牵动着老师的心理,老师的得失同样成为他们脸上“阴晴变化的招牌”。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善于发现闪光点,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鼓励他们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树立追求目标、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由学生学习责任性强弱和学习兴趣的浓淡来决定。兴趣是学习的挚友,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营养,提高学习效果,形成兴趣,才能成为开发人的智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细细调查、研究、比较,掌握了每个后进生的特点,切中火候,对症下药。
四、加强辅导,铸就自信的天地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进步迟缓,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莫过于基础差,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而丧失学习信心,遇到难题自己难以解决而觉得孤立无援,陷入无可奈何之中。我针对学困生这种心理,作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原因,找准突破口。让学困生从思想和心理上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减轻学困生精神上的压力。教育方式上本着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判的原则,引导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学习中多动脑、多练习、多复习、多运用,使后进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五、宽容忍让,塑造美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是指教师能客观认识与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宽容不是迁就,教师对学困生的宽容态度是使教师赢得学生尊敬的重要感情基础。因此对学生缺乏宽容忍让,是不可能与学生建立真正情感关系的。
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杰出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回答教师“怎样教”这个问题时提出:“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
趣,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启发引导他们自悟明理,尝试成功,感受乐趣,给他们注入学活知识的灵丹妙药,从而充分发挥脑力功能。
七、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 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我主动给他们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我还注意了解每位差生的情况。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度他们,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一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结合“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念,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的信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困生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学生开学初及以往的学习情况,确定学困生名单,并及时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时刻关注学困生的情况,并及时整理、修改。
(二)、在领导小组的共同商议下制订了学校帮扶学困生实施方案,开展了帮扶学困生工作启动仪式。
(三)、明确学困生指导教师的名单、广大教师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
我校实行“一名教师结对帮扶一名学困生”制度。学校在党员、干部中确定了学困生帮扶责任人,明确了职责,确定了帮扶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保证了帮扶效果。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家长与学校教师配合很融洽,每星期与指导教师要有一次的联系。
学校还根据每学期的学困生的表现,对这些学困生的成绩的高低按顺序进行排列,然后与上学期进行比较,提高位次的按比例分出一二三等奖,有进步的学生,期末进行了表彰,以示鼓励。
通过学困生跟踪考核表,我们发现部分学困生已经有所进步。我校有学困生52人,通过一个学期的帮扶,其中语文进步有33人,占总数的61.90%;数学进步有16人,占总数的33.33%;英语进步28人,占总数的52.38%。
总之,对学困生的辅导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虽然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校在学困生的辅导工作上有起得一定的起色。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初见成效,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发展空间,增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信心和决心。但是,更困难的任务还在后面,不过,我们坚信 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困生的学业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
一、本学期共教三个班,人数有90人,通过“学困生帮扶”活动,力争使班级所有的学生都能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在“学困生帮扶”工作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1、正确对待学生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
2、坚持做到每节课“层级化”训练分明,练习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既有“双基”知识,也有拓展训练,保证后进生学有所获,优等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3、平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到不歧视,多鼓励;多宽容。耐心细致地帮助,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下课督促他们及时完成相关作业。必要时适当地降低作业要求。
4、对家庭教育加强指导,指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5、日常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6、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
7、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学困生的界定
中国教育界许多专家认为,所谓学困生就是学习困难学生,他们智力正常但是学习效率低下,由于本身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或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和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些不利的外部因素,造成他们在学业上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的学生。然而工作中对于学困生的界定不仅需要察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还需要结合专业等因素。
二、学困生的分类及成因分析
(一)学困生的分类
1.基础薄弱型:这类学困生的主要障碍是学习基础差。随着高职院校单考单招生源人数的逐年增加,这类学困生的数量也将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专业厌恶型:这类学困生是因为不喜欢所学专业而导致丧失学习兴趣、进而抵制甚至放弃学习,最终造成学业问题的学生。
3.动机缺乏型: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目标的缺失,现实表现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4.方法不当型:这类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是由于方法的不当造成自己疲于应付学习任务。这类学生对待学习比较认真,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纪律,但学习的效率低。
5.品德缺失型:这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并且受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比较大,道德品行不端,从而导致其演变为“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常常是不服管教。
6.纪律散漫型:这类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困生中所占比例较大。他们智力正常,有的甚至还特别聪明,但学习动机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
(二)成因分析
导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学校、教师、家庭、学生本人和社会教育等诸多方面因素所致。
1.主观原因:学生自身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动力不足,生涯规划模糊;目标不明确、专业思想淡漠、自控力差;学习态度消极,意志薄弱。
2.客观原因:(1)学生本人:基础差,底子薄。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竞争加剧,单考单招人数的增加,学生入学质量呈现严重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2)家庭原因。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监督,对学习关心不够;有的家长对学生没有高要求,毕业就行,这些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3)社会原因。社会的舆论、不同价值观和大众传媒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包括学生在实习阶段,一些社会人员的言论等都对学生产生着影响。“读书无用论”、“人情就业”的不公,动摇着他们对学习的信心。(4)学校原因。有些教师上课乏味,教学方法陈旧,没有吸引力;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过松,缺勤或迟到早退也不做登记,放纵了学生的散漫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有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失当,激化师生矛盾,加剧了学生的违纪程度,由最初的只是纪律差,发展到逃课、厌学等。
三、对帮扶工作的思考
学困生的帮扶转化是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需要全院上下良好的学风氛围,又需要健全的制度与严格的管理;既需要辅导员老师真情投入,又需要家庭、学生以及任课教师共同形成的合力;既需要用爱心、耐心去感化学生,又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学困生的帮扶转化有着很多的方式和方法,现结合我校的实践,探讨帮扶转化工作。
(一)健全制度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基础
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它有着约束、警示及激励的作用,健全的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管理学中的“胡萝卜+大棒”理论提倡的是在严管的同时,还要有必要的激励。在学困生帮扶转化的制度建设中,要做到既有严管又有激励,就需要制定制度时,要既有底线制度的约束,又要必要的激励机制。然而在现行各高职院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制定的制度大多担负着底线的约束作用,真正发挥激励作用的制度比较少。因而,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注重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是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源头,是做好学困生帮扶转化工作的基础,影响着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效果。
(二)严格管理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保证
学困生普遍自律性差、自控力不够,严格的管理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外力。这也是让辅导员老师最为辛苦和头疼的地方,一大早要去宿舍,把不愿上课的学生从寝室撵到教室,上课期间,还要辗转于各教学楼去查课,对于个别学生可能还要去网吧把他揪回来……这些工作是辅导员老师在学困生帮扶工作中每天都要重复的。究竟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不这么辛苦,答案是没有。因为学困生帮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当通过外力把他们自身的内驱力激发出来后,帮扶工作才算是初战告捷。因此说,学困生帮扶工作,不仅仅是对基层辅导员工作能力的一个检验,更是他们职业责任感的一个高度体现。
(三)善于借力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关键
当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对学困生的帮扶和转化,做了大量工作,实施学困生“一对一”帮扶工程等,取得了较好的帮扶效果。在高职院校的学困生帮扶工作中,辅导员是前沿工作的主力军,在工作任务繁重、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学困生的帮扶工作,需要辅导员善于借力。一要向任课教师借力。怎样去借力,通常来讲,每学期初还没上课前,就必须和自己所带班级的所有任课教师取得上联系,就班情做必要的沟通,尤其是对学困生情况是必须要交待的,然后学期中也要做经常的、密切的联系与沟通。二要向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借力,发挥朋辈辅导员的作用。朋辈辅导员的引入不仅有利于缓解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而且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学风整体水平。三要向学生家长借力。学生表现多半与家长有关系。如何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形成合力是需要下力气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四要向优秀毕业生或企业经理人等借力。通过为学生安排生涯访谈人物,帮助和引导他们确立目标,发动其内驱力。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对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和资料收集,与企业经理人建立普遍联系。
(四)省身律己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前提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这些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人在教育学上被称作“重要他人”。在校园里,老师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是学生大学生活里的“重要他人”。辅导员素质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只有省身律己,不断完善自我,辅导员老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旗帜、品行上的典范、情感上的朋友。
(五)因材施管是做好学困生帮扶工作的根本
[关键词]爱 英语 学困生 帮扶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119
从教十几年,在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叹:这题不知做了多少遍了,还是有学生错,教师无奈地抱怨着拖班级后腿的学生。“拖后腿”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往往智力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缺乏。英语学习中,他们在掌握语言技能上比同龄的孩子缓慢,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反复的操练,在做阅读和完成作文时花费更长的时间,最终的学习成效仍稳于原有的水平,进步甚是缓慢。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会不自觉地轻视他们,教师的指责、学生的排斥、家长的责骂,往往把他们推向孤立无助的角落,他们讨厌教师、同学、父母,他们厌恶学校,于是常常违反校规,逃学,甚至辍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抱怨之余,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困生在学习的道路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一、学困生自信心的树立
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底层”,他们的内心一般都很自卑,不爱跟同学交流,对教师敬而远之,对英语学习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作为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应尊重、关心和热爱他们,用师爱温暖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重树学习的信心。在课上,给他们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课外,鼓励他们多提问,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解答。只要有一点进步,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这样,既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不离不弃,又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二、学困生学习目标的确立
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学习英语的理由,这个理由必须是他们感兴趣的。学困生想要知道他们课上所学的和他们自己确立的目标是否有必要的联系。很多学困生并不喜欢英语,是因为他们觉得考不上大学或不用考大学,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需逐个分析学困生的实际,阐明学习英语对他们的作用。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康永,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写道“在你15岁的时候你觉得游泳难,放弃学游泳,到了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在你18岁的时候你觉得英语难,放弃学英语,到了28岁遇到一份很棒的但是要会英语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互联网的时代,英语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英文也是掌握一门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就业、生活。
三、学困生学习热情和动力的培养
教师在授课时应情绪饱满、热情洋溢。例如,讲授“Sports”这一课,我告诉学生我喜欢看NBA,于是喜欢篮球运动的学困生一下来劲儿了,对篮球明星、篮球的了解侃侃而谈。这一课,学困生发现他们与教师和课本之间还是有共鸣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困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点燃他们的兴奋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教师应了解学困生的兴趣爱好,想方设法使英语课堂激情四射。
四、学困生评定标准的制定
学生间彼此的竞争往往会促使他们你追我赶,激发学习的斗志,从所取得的成绩中获得自信与努力的方向。然而,学困生通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一再的失败增加了他们的挫败感,丧失竞争的勇气和信心。因此,教师应让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避开竞争,制定适当的评价标准,即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和平时学习的态度表现评定他们。学困生在学习上要纵向比,不要横向比,也就是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看现在比过去进步了多少,这一次比上一次进步了多少。如:默写单词,上次40分,这次50分,这就是前进,上次我不及格,这次我及格了,这就是超越。再如,原来课堂上因英语基础差,担心被同学嘲笑而不敢发言的学生,现在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中,这就是飞跃。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为学困生设计一些问题或练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给予适时的表扬。通过制定相对的评定标准,以鼓励学困生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和超越自我。
五、学困生一帮一
在优等生与学困生之间开展一帮一活动。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双向选择,选择彼此喜欢的结对同学,让优等生监督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辅导学困生释疑解难。对于优等生来说,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与拓展,沟通与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学困生来说,通过这种一帮一的学习方式,能拥有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教师对于帮扶对象制定考核标准,实施奖励制度。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倾注更多的爱。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程,我们应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发掘每一个学困生的最大潜能,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坚忍不拔,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
一、具体做法:
1、确立“学困生”及其薄弱学科:
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全面调查,确定本班的“学困生”(“学困生”指学习上有困难、或者不能达到自己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主要是整体学习上落后或学科严重不平衡的学生),认真排查确定“学困生”的实际现状,依据学科学习成绩及文理倾向,结合学科教师意见,对“学困生”的薄弱学科做一排查分类。每班“学困生”人数一般不低于学生人数的20%,学困学生要帮扶的薄弱学科不超过2门。根据月考情况,具体“学困生”名单可以由班主任协调变动。
2、确立“学困生”结对帮扶制度:
对已确认的“学困生”,各班按要帮扶的薄弱学科分类组织安排结对帮扶,实行任课教师承包责任制,做到明确转化目标,责任落实到人。
3、强化帮扶管理:
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各责任任课老师要在帮扶过程中登记好“学困生帮扶记录表”,“学困生帮扶记录表”分别在学期中、末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要跟踪落实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二、注重帮扶方法及有效性: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帮扶教师要注重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困生”,坚持多鼓励、多正面引导,要立足于“鼓”,着眼于“拉”,着手于“帮”,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困生”的学科恐惧心理或逆反心理。
在教学、辅导等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四个优先”,即“优先提高、优先答疑、优先检查、优先表扬”,特殊照顾“学困生”,并根据需要经常给他们面批等开小灶的方式,着力提高“学困生”学习兴趣和成绩。
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坚持“五个一点”,即:多一点爱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点拨,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思想交流。
三、注重交流总结:
新城子明德小学 焦宗元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源复杂,相对来说学困生也较多。从卷面分析及平时表现发现本班学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已经在上一学期开始了,但是却并没有见到什么效果。也希望在接下来的这一学期里面,逐步增加辅导的时间,同时更加注意对这一些学生的关注。一般辅导的学困生对象基础都比较差,有着较多的知识缺陷,而且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不强,自我的管理能力都是有所欠缺的,他们都表现为较强的惰性,上课易走神,在平常的作业中也常会出现错误不改正的情况。好奇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往往这几个学生都缺少一种对知识的求知欲望。部分学生娇生惯养、贪玩好耍,少部分学生的家长不注意配合。
二、辅导对象
本学期确定的语文学困生辅导对象为:
吴泉文 李
茂 常大林 柴大刚 宗永杰 张世东等人
三、工作措施
首先,针对学生的情况,我将每周找特定的辅导对象进行谈心、聊天。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家的一些时间上的安排情况。还有一些对于作业量的看法以及作业难易程度的情况问询。同时也了解辅导的学生对该科的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在开学初给于学生一个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为了更好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沟通,我让家长可以给我写小纸条,或者是手机短信给我发信息。及时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调整对学生的辅导计划。我们也可以让同班的几个被辅导对象相互竞争,也可以相互进行交流,让辅导的对象感觉自己不是独立或者是孤立的。课余的时间也积极与学生的家长沟通,尽量每周与学生的家长做一次联系与交流。让家长先给于学生支持与鼓励,不要只是批评而是要更注意鼓励和给于肯定。
其次,在每一节课里面我们应该及时、特别的关注这些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有每天的学习情绪。看看每一个学习内容学生的反应。针对学习的内容,主要抓学生的作业改正。首先是抓出这些学生的作业本,从作业态度开始,从作业习惯开始强化。每天的作业坚持把所确定的辅导对象抽出来,不管学生的作业如何,先要学生坚持作业要按时按量的完成。每天下午和中午均利用半小时的时间对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进行作业的检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但是又给于他们学习的帮助。
再次,注意收集学生中的错例,在上课当中逐渐渗透有关学生的错例。让学生在错误的寻找中逐渐对该知识有更深的掌握。同时也在课堂上对这部分学生给于特别的待遇,特别是在堂上的一些练习多让他们说多练并给予及时的肯定,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不是将自己放在课堂里可有可无的角色里面。还要让他们在一些评讲错例中有更多讲话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上课的乐趣,知道自己也是学习的一分子。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困生;帮扶;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421
1 引言
随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教学中的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突出[1]。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受成长环境、个性特点、遗传基因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各具特点。因此,如何在高效课堂中关注并帮扶学困生,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效课堂的质量和效率成为目前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对此的体会。
2 剖析学困生成因,制定解决策略
教学实践经验发现,学困生的成因有多种,总结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内在因素,如性格特点、遗传基因、心理障碍、学习兴趣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透过课堂现象,即可对每个学生做出其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的大概评价。通常来讲,学困生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贪玩且不喜欢遵守纪律,厌倦学习,且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2]。
二是外在因素,如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等。大多数学困生往往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或者既是过问也是检查问不是指导和辅导,家庭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或学习环境,这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造成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对学习缺乏热情,甚至有学习压力。
针对以上学困生的成因,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剖析、理性面对,在承认差异、正视差异的基础上,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才能的人,教育者应该积极发掘学生的禀赋、爱好、特长及兴趣,以便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提供最充分的条件,为学子们做出最正确的指导[3]。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学困生,仅仅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学习习惯暂时不够良好、学习动机暂时不够积极,这些都不能说明学困生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深厚的学习潜能。而这些也正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成绩,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保驾护航。
3 关爱学困生,助其树立信心。
了解了学困生的成因,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时时关爱学困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把学困生的各种影响因素考虑进去,针对其个性特点和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3.1预习环节的关注及帮扶
预习(独学)作为高效课堂的第一个环节,为了有效帮扶学困生,我们要把学困生在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想在前面,如他们的基础差、自学能力弱、未养成独立学习习惯等这些方面均是学困生容易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要及时督促其进行预习,并适时进行指导和点拨,必要时要对其进行学习内容的辅导和讲解,提前进行新知识渗透,帮助其在学习中有个良好的开端,有利于树立学困生的信心,提高其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2 创立轻松愉快的教学及学习环境
学困生通常都有厌学情绪,且对学习有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压力,往往表现出自卑、压抑、不积极等情绪[4]。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在课堂上及课后辅导中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打开胸怀,积极的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要关注学困生,下意识多给他们一些表现和发言的机会,并通过问题引导,一步步引导其思考和总结,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很好的消除其心理障碍和压力,轻松面对学习任务,积极应对学习中的问题,树立自信心,对于学困生的发问和发言,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认真听取分析,并适时给予恰当的鼓励或指导,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怀。
3.3 发掘学困生特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其个性特长。因此,我们要多关注、观察学困生,深入了解挖掘其个性特长,帮助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的同时,将其特长所带来的优越感迁移到学习中,帮助其克服学习困难,消除对学习的心理压力,树立坚实的信心。
3.4 合理设计及实施达标测评
学习成绩、排名的不理想往往给学困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消极影响。因此,在设计和实施达标测评时,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多个方面、综合衡量的方式设计测评标准,如在设置考核试卷中,可设计基础题、拓展题、提高题等不同层次的考核内容,并给予学困生特别的关注、指导及鼓励,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测评,客观总结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成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总之,在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从每一个教学环节出发,给予学困生特别的关注和指导,帮助其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提高学习成绩,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武银华.在“生动”课堂中培养学困生的幸福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4,(10):13-14.
[2]元文松.浅谈高效课堂中的学困生学习问题[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 B),2013,(6):20.
[3]许一纯.践行新課标新理念打造高效英语课堂[J].福建教学研究,2014,(4):12-13.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更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了高等学府, 客观上使得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于高校来讲, 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断完善贫困生的帮扶体系, 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现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以及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冠名奖学金等已构成了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一) 奖学金
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学生在校期间, 刻苦学习, 奋发向上,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设立的。主要有学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社会奖学金等。学院奖学金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体育成绩以及参加校院集体活动情况而进行评选的;国家奖学金是奖励各方面表现极其突出的少数学生;励志奖学金, 是用来奖励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刻苦、生活作风良好的贫困生;社会奖学金是企业、社会个人、校友等设立的奖学金, 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和顺丰集团共同设立的“顺丰奖学金”等。
(二)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 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 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 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贷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 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 毕业后分期偿还。
(三)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一部分是校内的勤工助学岗, 学院设立一些有偿工作岗位, 比如图书馆助管、宿管值班, 清洁卫生、整理文件等项目, 学校按照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报酬。另一部分是社会的兼职, 学生通过中介公司或者同学介绍到校外从事钟点工、家教、商品促销、产品的校内代理等, 这些工作对贫困学生充分适应社会,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帮助, 报酬也比较可观。
(四) 国家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是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国家对困难学生直接的财政补贴, 每人每年2000元, 分两个学期发放, 凡通过学校贫困生认定审核的学生将获得这部分资助, 这部分经费主要用在困难学生日常生活上的补贴。
二、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不足
虽然现阶段的整体贫困生帮扶体系已经较为系统, 资助种类也较为全面, 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 贫困生认定的标准难以把握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贫困证明是界定贫困学生的基本材料, 但这种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偏差, 人为的主观因素比较多, 很容易造成认定的结果不准确。如地方民政部门在开贫困证明时随意性较大, 反映情况不够客观, 学生在说明家庭困难情况时也有些夸大等。这些情况给贫困生准确认定制造了很多障碍, 所以在初步认定时辅导员和认定小组很难把握, 使一些真正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没能得到帮助。
(二) 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引导工作不足
在资金帮扶的同时, 心理健康教育未及时跟进, 学生得到大量外界资助时, 心理势必发生变化。而这时学生最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特别是感恩教育的跟进, 让资助真正发挥助学、助困的作用, 否则学生就会在领取补助时由最初的感谢变成了默然、理所应当。只重视资金资助, 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资助, 学生突然得到过多的资助, 不免有些失去方向, 如不正确引导, 将会在贫困生中出现攀比心理等不良后果。
(三) 只注重经济扶贫而忽视能力解困
近几年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力度在逐步加大, 由教育部牵头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 大家普遍关注的是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但是高校贫困生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贫困生如何全面协调的发展, 如何把贫困生培养成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发展全面、能力突出、社会认可的人。从这个角度上看, 目前对贫困生的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 解决好由经济扶贫到能力解困才是真正解决贫困生问题的要义所在。
三、构建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贫困生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 它的解决应依靠四方力量, 搭建四维一体的立体帮扶体系, 也就是依靠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 四者各司其职, 形成政府是根本, 社会是基础, 学校是关键, 学生是主体的帮扶体系。
(一)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经济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残疾人家庭、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对这些家庭而言, 孩子教育的开支可能是家庭支出的最大的一个压力, 对一些家庭而言, 孩子每年的学费几乎就是个天文数字。经济问题是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也是社会、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特别关注和比较棘手的问题。
1. 政府、教育部门的经济帮扶
为了更好地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因经济困难带来的学习、生活上的压力,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使他们安心学习, 正常生活, 健康成长, 顺利完成学业, 现在国家已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各种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贫困生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多元化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政策体系。
2. 社会的经济帮扶
在政府加大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 社会各界也更加关心高校贫困学生。广西教育厅也曾发出倡议书, 发起关爱贫困大学生, 培育时代新人的捐资助学活动, 在高校中营造帮贫济困、团结友爱、有利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还有一些城市、地区, 由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企业等专门组成特困大学生帮扶小组。现在, 企业、社会团体到学校设立奖学金的越来越多, 为帮扶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心理健康辅导平台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曾对2012级在校生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有效调查的400名学生中, 贫困学生共有165名。感觉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意的学生有112人, 占贫困学生总数的68%;感觉目前生活不幸福的学生有95人, 占贫困学生总数的57%;心理存在有抑郁心态或抑郁倾向的学生有81人, 占了贫困学生总数的49%。还有个别接受调查的学生说:宿舍里只要一掉东西, 就感觉大家首先怀疑的就是自己, 心里感觉很不公平。所以要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共同努力。
1. 培养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和谐、自由、开放的, 具有积极的调适能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了解自己, 正视自己, 坦然面对自己, 那么就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应对所遇到的困难悦纳自己, 接受他人,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 在贫困学生群体中, 却很难做到。因此, 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精神, 发展健全人格, 提高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教育他们穷且益坚, 逆境成才;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培养他们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进行自我激励的能力。
2. 指导人际关系的处理
贫困学生大都来自农村, 其中不少人从小就形成了内向的性格。他们交不上学费, 没有好衣服、鞋子, 没有手机, 甚至不能像他人一样买一份可口的饭菜, 这些客观的困难都使这些学生更加内向、压抑和孤独。所以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指导时, 首先, 应该调整其认识, 使其逐步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正确看待经济救助及社会支持活动, 以平常的心态接受社会的爱心。其次, 教会他们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与技巧, 增强人际关系方面的信心和勇气, 并鼓励他们广交朋友, 从友谊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心。再次, 利用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的柔性管理,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 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
面对择业就业的压力, 贫困学生出现了新的复杂的心理矛盾:他们认同竞争, 赞成双向选择, 又担心自己没有关系, 没有背景, 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于是, 心理压力更大。要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 就要为他们提供就业方面的支持。学校要切实为他们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 拓宽就业渠道。在校园网站上建立完善、快捷、开放的就业信息平台, 尽可能帮助解决贫困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对品学兼优的贫困毕业生, 高校应给予政策支持。在同等条件下, 优先推荐他们参加就业面试, 形成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就业的制度。
(三)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道德教育平台
目前, 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着人生观、价值观偏差, 道德行为失范, 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 所以做好道德教育是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 开展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可是现在关于大学生不向银行归还助学贷款等信用缺失的负面新闻也屡屡出现。因此, 高校应将诚信教育渗透在贫困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如要求学生诚信参加考试、观看诚信教育片、组织诚信征文比赛、组织爱心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同时还可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考评机制。总之, 高校借助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双管齐下, 就能让贫困生真正认识贷款助学、诚信助人的内涵, 提高贫困生的诚信度。
2. 树立优秀典型
高校可以在贫困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 颁发“奋进之星”荣誉, 并以图片展、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网络等形式大力宣传, 让贫困生了解身边自强自立的优秀典型, 从而激发自我、超越自我、奋发图强。
(四) 构建高校贫困生帮扶的自助平台
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 而是他自己。
1. 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助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体验, 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毅力, 磨练其意志, 更能激发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同时对于解决大学生经济来源问题, 尽快适应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劳动培养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劳动技能, 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所得的报酬, 为改善学习条件和生活福利提供经济的保障。另外,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也能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 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2. 为贫困生自助行动提供途径和保障
在校内外为贫困学生在找到勤工助学工作, 是帮助他们的好办法。同学们也认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勤工助学获得的收益是劳有所得, 从而消除了心理压力。当然, 高校对勤工助学工作应进行严格管理与考核, 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培训, 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勤工助学的关系, 从而使勤工助学真正达到助学的目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勤工助学活动, 这也恰恰符合当今许多用人单位对录用人才的要求。
摘要: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 高校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升。如何更好地帮扶这一特殊群体, 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四维一体的立体帮扶体系。
关键词:贫困生,立体帮扶,平台
参考文献
[1]梁军.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帮扶体系的探析[N].高教论坛, 2007 (10) .
[2]王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及对策研究探讨[N].商业经济, 2008 (1) .
一、学校领导重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支持。为了抓好扶贫工作,学校成立了扶贫帮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学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财务处、各班主任具体落实,广大老师积极响应学校“每名教师进十家,温暖送进每一户”号召,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家庭。学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部门、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家庭都能感受学校的温暖。通过第一阶段摸底工作我校确定赵晓彤等9名同学为上一扶贫帮困教育金发放对象,在上学期末由支立国副校长、教务处孙主任、以及团委张书记等亲自送到贫困学生手中。每到一处,他们都要同家长促膝交谈,询问他们对学校还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同时确定商凌宇等3名同学享受民政部门捐赠的学习型电子辞典。学校还组织全体师生为患白血病的胡春慧同学捐款,短短半天时间,就筹集捐款9000余元。当把这笔捐款送到胡春慧同学家中的时候,他的父母连声感谢。胡春慧同学自己也表示一定会振奋精神,刻苦学习,报答学校、社会和父母关爱。
三、争取各方力量,拓展扶贫助学途径。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各方努力,周边的好几个企业已经答应向我校的李浩男等同学每年捐赠1000元,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各村委会也各自负担相应人数的贫困生,为他们勤奋学习解除后顾之忧。另外学校还千方百计联系社会人士为贫困同学献爱心,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工作计划吧。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是你的领导或者老板所期望看到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贫困生帮扶活动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中央精神,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全体学校干部中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三、扶助方式
1、由全体学校干部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每人扶助一名学困生;
2、具体活动由校团队组织进行,学校干部自愿扶助,扶助名单由年级组统一安排;
3、扶助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扶助要求
1、扶助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扶助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3、由年级各班联合推荐学困生名单,对照帮扶条件认真审核无误后,上报团队;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帮扶,对策
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和收费, 高校里贫困生的比例越来越高。贫困大学生成为了高校中一个弱势群体, 占大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达20%以上[1,2], 其中特困生的比例更是逐年增加。随着国家对贫困生减免学费和提高助学贷款等资助力度的加大, 高校贫困生入学难和读书难的问题已逐渐改观, 但是, 随贫困生人数的增加, 这部分学生的生活和就业问题仍然很严峻。这部分学生就业不好的话, 不但他们自己生活上困难, 而且国家的助学贷款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偿还。
贫困大学生往往由于经济原因表现出自卑的心理, 从而导致学习、就业及生活出现许多问题。因此, 要使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的策略除了从心理上给与帮助和引导外, 还更应该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贫困生往往更能吃苦, 更具拼搏精神。学校除了为这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外, 更重要的是多为他们提供挣钱的机会。当然, 前提是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学费和生活来源,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加体会劳动的乐趣。
笔者近年来一直从事贫困生的帮扶工作, 了解贫困生具有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 同时也认识到他们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自己的贫困状况, 但是, 贫困生往往不知道具体怎么做。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 了解、帮助以及引导他们走出一个自信、自强的路。毕竟国家或学校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只能解决一时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贫困状态, 还是需要他们靠自己的工作, 这需要学校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目前, 针对贫困大学生帮扶措施及研究更多的是从心理上的对策, 然而, 通过鼓励、帮助或引导贫困大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来解决其贫困状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政策上治标不治本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帮扶政策重点仍然放在经济资助上, 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然而, 在其自食其力方面及就业方面关注得甚少。针对如何让这部分贫困大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来改善自己贫困状态的教育引导和帮扶体系建设方面的应对措施却极少或者说没有。
2、重视贫困生心理辅导, 而忽视了其他
目前, 许多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小组, 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 也取得了一些良好效果, 但是学校往往只重视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而忽视了非贫困生的心理矫正。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除了与自身的条件有关外, 非贫困生对于贫困生的理解、认识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除了加强对贫困生心理辅导外, 学校也应该加强非贫困生的心理教育与引导, 帮助他们认识贫困生的状况, 消除他们对贫困生的偏见。使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能和睦相处, 消除歧视及偏见, 将更有利于贫困生的成长。如果政策对贫困生倾斜, 必然会引起非贫困生感觉不公平, 这样, 这两部分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和睦相处。
3、就业帮扶力度不够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贫困生在这方面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由于学生找工作需要一大笔不小的开支, 包括服装, 简历设计, 面试差旅费等。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这当然不是什么难题, 然而, 对于贫困生来讲, 这方面做得不到位, 就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贫困生会因为这些问题产生对就业竞争的恐惧心理, 或者有部分学生希望一下子就能摆脱贫困状态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又过高, 以至于也造成就业难。高校在学生就业上还缺乏有效的机制, 多数仅仅是大谈当今形势, 而没有从具体上找到对应措施。目前高校的就业观教育在内容上侧重如何降低就业期望值, 以尽快找到工作岗位, 在教育方法上一般采用课堂和会议灌输的形式, 缺乏对贫困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就业观教育[2]。
二、学校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助学贷款解决入学问题
一部分贫困生, 尤其是特困生的学费得到全部或部分免除, 但随贫困生人数的增加, 学校的负担加重。学校可以尽量为这部分学生多争取贷款的机会, 鼓励学生进行助学贷款及商业贷款, 国家为解决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 助学贷款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然而, 随着贫困生数量的增加, 并非每个学生或学校都有这样的机会。学生毕业后由于就业不好等原因, 导致贷款拖欠的状况相当严重。学校在为学生争取贷款的同时, 应考虑学生毕业后贷款的偿还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关注。对这部分学生不仅是要帮助其完成学业, 更要“扶上马, 送一程”。
2、学校为贫困生提供兼职机会
客观上讲, 大学的学习生活不如中学那么紧张, 课余时间还是比较多的。有一大部分学生尤其是贫困生都希望有个兼职机会, 为自己挣取一些生活费, 同时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更有利于增加自己的自信心。据了解, 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三助”奖学金, 即助管、助教和助研。学生通过申请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工作, 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科研工作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报酬, 而且可以在工作中得到锻炼, 同时, 学校部分老师的负担也得到一定的缓解。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 还可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这种形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的欢迎。
3、学生自己寻找兼职机会, 学校可协调、提供兼职就业信息
据笔者调查, 大部分贫困生愿意自己找个兼职来挣钱改善自己的经济状态。但是他们尤其是从农村刚到城市上学的, 对城市缺乏了解, 往往不知道怎么去找, 找什么样的工作。在大学生兼职工作中, 家教是最受欢迎的。学校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为贫困生提供和负责联系兼职机会的办公室, 总体上由老师带领, 工作人员亦可从贫困大学生中招募。据了解, 某高校通过这种形式能为绝大多数贫困生联系到家教或兼职翻译等工作。笔者认为这种形式应该得到推广。
4、鼓励、引导贫困生组织社团, 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经济困难
贫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原因不在学校, 不能让他们产生应当得到帮助的依赖心理。在心理辅导方面, 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的同时, 应让他们清楚, 要想改变现状, 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鼓励、引导贫困生组织社团, 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经济困难。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基础设施, 如一间办公室, 几台洗衣机, 让学生成立一个社团, 通过为同学们洗衣服而得到一定的
(上接第104页)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1-52.
[2]张亦春, 郑振龙.金融市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新波, 郑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6, (11) :260-260.
[4]宋文光.基于变分法确定最优消费比率的实证分析[J].决策参
[5]刘群峰.考虑激励的消费优化模型及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
认识2006, (09) :119-123.报酬。经了解, 这部分学生可以占用很少的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可以满足日常花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会团结互助, 另外, 由于大家都是贫困生, 不会有心理差距, 深受贫困生的欢迎。收学生宿舍的废旧报纸等, 既锻炼了学生本身的生存的能力, 又增加学生的经济来源。
5、加强与企业联合
和企业建立关系,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根据各个学院或专业的特点, 与社会上的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中, 既能提高学生工作能力, 又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而企业也可以从学生的劳动中获利, 并且对于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 学生毕业后即可到该企业继续工作, 这也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打下了基础。定期请企业相关部门来学校举办宣讲会, 让同学们了解企业所需人才, 提供的兼职岗位要求等。也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与在校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激发贫困生通过自己知识和劳动获得经济支持的热情和信心。这同时也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要求, 由于专业建设在毕业生就业中至关重要, 因此, 加强更加贴进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培养, 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这样, 毕业生找工作才更加顺利。
总而言之, 要想使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既不成为国家的负担, 又不成为学校的负担, 这就需要学校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 引导和帮助那些贫困生, 给他们提供方便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解决经济困难。这样可以使他们得到一定的锻炼, 在现实竞争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任江林, 臧小林.贫困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06, (05) .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是极其复杂而又多样的。我们每位一线数学教师转化“学困生”,都应着眼内因,关注其心理问题。对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帮扶,离不开家长的大力配合与支持。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试论运用家校协同策略,对小学数学“学困生”进行心理帮扶的探索。
克服自卑心理,让“学困生”自信地学数学
笔者所教的班里有这样一名学生:课上从不见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每次测验和考试的成绩都处于末位。通过与这名学生的谈话交流,笔者了解到家长对他要求严格、苛刻,对他只有指责,没有肯定,使他对学习感到悲观失望。为此,笔者和这名学生的家长做了一次长谈,告诉家长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性,对孩子在学习中所做的任何一点努力,哪怕只是克服了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予以支持和肯定,并尽可能地让他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
我们约定用《家校联系手册》这一便捷的形式,本着“多鼓励,少埋怨”的原则进行沟通和交流,记录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数学学习方面的点滴进步。随着这种家校交流的深入,家长对孩子指责的话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你比上次进步了”、“你能行”等充满温情的鼓励。学校与家庭的同步教育,使这名数学“学困生”扫除了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重拾自信,数学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消除焦虑心理,让“学困生”轻松地学数学
有一名学生,伴随着数学考试的临近,常常出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焦虑现象,一些较为简单或者经过努力能够做出的题目也不能顺利答出,并且在考试后也不能及时松弛下来投入新一轮的学习。通过与这名“学困生”的促膝谈心,笔者了解到由于他过分担心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而产生了焦虑心理,对数学考试充满了畏惧感。
为此,笔者与这名数学“学困生”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客观地向家长说明了孩子由于来自家庭的压力,导致考试焦虑而影响数学成绩的真实原因,同时也帮助家长调试心理,打消顾虑。笔者还与这名数学“学困生”的家长约定,采用电话、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保持经常性联系,互通学生情况,协商教育方法,交流教育心得,进而形成了家校互信、互动的良性机制。由于没有了来自家长的过度压力,这名数学“学困生”能够在较为平和的心态下,轻松面对数学的学习和考试,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化解逆反心理,让“学困生”愉悦地学数学
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名特殊的数学“学困生”,他总是对数学学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对师长的苦心教导、精心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有时还会表达不满甚至反抗。经过深入了解,笔者终于找到了该名数学“学困生”逆反心理产生的真正原因。原来,这名数学“学困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仅要完成学校作业,还要另加家庭作业,此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数学补习,限制孩子玩的时间或者根本不给他时间玩。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动不动就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重了心理压力。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被挫伤,对数学学习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厌恶感和恐惧感。
笔者对这名学生的家庭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走访。通过与家长促膝谈心,他的家长逐渐意识到,采用批评、责难、限制乃至体罚的做法,只会增加孩子学习数学的挫折感,影响他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家长的一片苦心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抵触和反抗,彼此间的积怨也越来越深。笔者与家长约定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同心协力为消除孩子学习数学的逆反心理而不懈努力。笔者和家长形成了默契,着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教师在家访中积极报喜,委婉报忧,家长对孩子保持宽容的态度,运用激励的方法,使孩子在数学学习的点滴进步中获得心理满足,产生心理愉悦。通过家校携手,对这名数学“学困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帮扶,融化了该生的心理坚冰,使他在数学学习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避免依赖心理,让“学困生”自主地学数学
在笔者执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名依赖心理很强的数学“学困生”:他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家长,把数学学习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和家长的身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导致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照搬,在数学学习中缺乏创新和变通的能力,抄错题和算错数更是时有发生,总之,上述的一切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数学学习的效果。究其原因,与家长的过度帮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生在数学学习中稍有困难,家长便插手干预,从审题到验算,时时、处处为孩子代劳,导致他头脑中缺乏问题意识,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将该生家长请到学校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通过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疏导,家长明确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着对师长的依赖心理,家长一味“嚼烂”知识去“喂”孩子,在孩子数学学习上的过度帮助与干预,正好迎合了孩子的惰性心理,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缺乏。对此,家长也表示赞同,但是对于孩子的数学成绩不理想,身为家长不能与老师配合,束手无策,深感困惑与苦恼。面对家长的忧虑,笔者利用“家长开放日”的机会,邀请家长进班听课,引导家长从教师的教学中借鉴经验,利用多种教育策略,加强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建构历程,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使家长在听课和观摩中体悟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家长开放日”等形式的互动交流,笔者帮助这名学生的家长树立了新型的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育人方法。家校协同配合,消除了该生的依赖心理,他学习数学更加自觉主动,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对此,笔者颇为认同。因为,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它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及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取代的。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不仅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家庭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是学校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有效载体,家校协同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家校协同的教育机制,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密切家校的联系,鼓励家长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帮扶,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困生的帮扶工作的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学困生帮扶10-12
帮扶贫困生工作计划12-03
学困生帮扶个案分析12-04
初中学困生帮扶总结12-08
五6班学困生帮扶计划06-11
帮扶贫困生活动总结09-08
贫困生帮扶活动计划07-06
贫困生帮扶措施和材料11-10
贫困生帮扶制度 Word 文档06-07
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