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我鉴定具有较大的价值,通过自我鉴定一个组织能了解个人对于自身的评价,也能看出个人在一项事务中的付出和努力,同时通过自我鉴定,个人也能对自我进行反省和认识,因此我们要写好自我鉴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

资源理论视角下自我控制对诚信的影响:自我调节疲劳的调节作用

摘 要 为考察自我调节疲劳在自我控制与诚信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自我控制量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和诚信量表对贵州、湖南、安徽10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采用AMOS 24.0和SPSS 24.0以及PROCESS宏插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1)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疲劳与诚信均呈显著性相关;(2)自我控制对诚信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自我调节疲劳在自我控制对诚信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自我调节疲劳越严重,自我控制对诚信的影响越小。这表明自我控制力能直接影响个体诚信水平,但这种影响会受到自我调节疲劳的作用而产生波动。

关键词 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疲劳;诚信;调节作用

分类号 B848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8.07.004

1 引言

从古至今,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的纽带,无论是出于道德规范还是社会准则,始终是人们对客体的一种重要评价标准,其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人际信任关系的构建与团队协作之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目前,心理学领域对于诚信的研究尚不广泛,实证研究相对匮乏,该状况在国内尤为明显,亟待对其进行拓展与补充。

关于诚信的定义,早期研究中人们习惯于将诚信视为诚实,对于二者的概念并未加以严格的识别与区分;至上世纪中叶,则在诚实的基础上,将诚信的涵义延伸至人格层面,更注重诚信所代表的可信任性;而至上世纪末,则将诚信的概念进一步延伸到“责任意识”,认为个体的诚信特质包括:责任心、工作承诺、可靠性、动力水平等(陈丽君, 王重鸣, 2002)。且随着西方对于诚信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诚信概念的理解出现了多种分化,如Camara等人(1994)将诚信理解为一种人格特质,Becker(1998)将诚信理解为一种道德行为,Fukuyama(1995)将诚信视为一种社会资本等。而本研究结合中西方对于诚信概念的界定,为方便实证研究的开展,更倾向于将诚信视为一种代表个体诚实和具有可信赖性的心理品质。

就以往研究而言,早期学者认为人们对于诚信的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意识分析的结果,这种分析是人们对不诚信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利润与被发现的可能性之比,乘以后续处罚的力度(Becker, 1968);而后续研究则显示,诚信的抉择可能源于潜意识下欲望与道德的共同作用,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个体在通过谎言获利或满足欲望之后,常会将谎言合理化,或者使用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以摆脱内心道德的谴责(Mazar, Amir, & Ariely, 2008; Schweitzer & Hsee, 2002; Shalvi, Dana, Handgraaf, & Dreu, 2011)。但是,潜意识下欲望与道德是怎样作用于诚信的呢?

以往研究认为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大多与自动化倾向有关,这种潜意识下的自动化倾向始终服务于个体自身利益,并由“自私主义”所驱动,但这种倾向却能够通过自我控制(self-control)来克服(Depaulo, Kashy, Kirkendol, Wyer, & Epstein, 1996; Shalvi, Eldar, & BerebyMeyer, 2012)。近年来,这一观点陆续被国内外实证研究所佐证,如范伟等人(2016)的研究显示,低自我控制力的个体较高自我控制力的个体,具有更高的欺骗倾向;Chiou等人(2017)的研究显示,将男性被试暴露于性感的女性照片情景中会降低其自控能力,进而导致更多不诚实行为的发生。由此可见,自我控制与诚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自我控制作为一种心理概念,指个体心理上为保持所需状态或抑制不必要的自动行为倾向的能力(Hofmann, Friese, & Strack, 2009)。而自我控制怎样作用于诚信行为?高自我控制力的个体就一定诚实吗?在自我控制资源理论中,自我控制资源被视为一种有限可再生的认知资源,个体在自我控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这种资源来维持自己的控制行为,一旦资源出现暂时性耗竭就会导致后续自控任务表现的下降,甚至失败(Baumeister, 2002; Baumeister, Vohs, & Tice, 2007)。因此就资源理论而言,高自我控制能力的个体并不一定诚实,有自我控制力只能作为诚信的必要条件,自我控制资源的多少才是个体保持诚信行為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Baumeister等人(1998)在提出自我控制资源理论时,还一并提出了自我损耗(ego-depletion)及其同位概念自我调节疲劳(self-regulatory fatigue),其中两者在含义上十分接近(Cameron, 2013)。但近年来,Nes(2011, 2013)将自我调节疲劳的概念进一步拓展,认为自我损耗是指个体由于当下自律活动所造成的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状态,强调消耗量的多少;而自我调节疲劳则是指个体由于长期自我控制资源损耗所产生的持续性疲劳状态,强调疲劳状态的程度。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我们可以将自我损耗理解为急性自我控制资源损耗所产生的临时状态,而自我调节疲劳则是由于慢性自我控制资源消耗导致的持续性疲劳状态。这也许正是为什么当下大多研究使用实验范式操作自我损耗(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沈汪兵, 2014; Chiou, Wu, & Cheng, 2017),而使用调查问卷考察自我调节疲劳的原因(张云刚, 王利刚, 高文斌, 2016)。但无论自我损耗还是自我调节疲劳,均与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有关。相关研究显示,自我控制资源的高消耗会导致个体欺骗行为的增加(Kouchaki & Smith, 2014),信任行为的减少(Ainsworth,

Baumeister, Dan, & Vohs, 2014),但这种控制资源的消耗与自我控制如何作用于诚信,是一种独立作用,还是交互影响?介于前文“高自我控制力的个体并不一定诚实”的推论,自我控制对诚信的作用似乎并不稳定,而这种作用的不稳定性是否源于个体自我调节疲态状态的调节?具体而言,由于自我控制属于一种能力,较为稳定;而慢性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属于一种状态,状态对于能力的影响大多属于一种调节作用,并不能直接改变其水平,因此作用关系并不是指向性的;而诚信作为一种心理特质,状态对于特质的影响多是通过对能力的调节而达到。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的实力直接决定了他大概的竞技水平,但其具体的比赛成绩却受到竞技状态的调节,时有波动。所以,对诚信产生直接作用的变量应是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疲劳仅是调节这一过程的辅助因素。基于此,研究拟以自我控制为自变量,诚信为因变量,自我调节疲劳为调节变量,综合性探讨自我控制对诚信的影响以及自我调节疲劳在其间的调节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

以贵州省、湖南省、安徽省在校學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00份,共得有效问卷1013份,有效回收率84.42%。在1013个有效样本中,男性426人,女性566人,未填21人;高中或中专141人,大专371人,本科357人,研究生119人,未填25人;24岁以下44人,25~34岁277人,35~44岁163人,45~54岁75人,55岁以上10人,未填写2人。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调查问卷包括自我控制量表、自我调节疲劳量表和诚信量表,为避免测量误差相关对各量表信度的影响,研究均采用合成信度对量表信度进行估计(杨强, 叶宝娟, 温忠麟, 2014)。

2.2.1 自我控制量表

自我控制量表(Self-Control Scale,SCS)由Tangney(2004)编制,中文版经谭树华和郭永玉(2008)修订。SCS包含冲动控制(6个条目),健康习惯(3个条目),抵御诱惑(4个条目),专注工作(4个条目),节制娱乐(3个条目)五个维度,共19个条目,采用1(极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的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自我控制力越强。本研究中SCS各维度的合成信度依次为0.80、0.76、0.70、0.73、0.71;依据量表原有结构,在AMOS 24.0中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χ2/df=2.43,GFI=0.97,TLI=0.91,CFI=0.93,RMSEA=0.04。

2.2.2 自我调节疲劳量表

自我调节疲劳量表(Self-Regulatory Fatigue Scale,SRFS)由Nes等(2013)编制,中文版经王利刚等(2015)修订。SRFS包含认知(6个条目)、行为(5个条目)和情绪(5个条目)3个维度,共有16个条目,采用1(极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的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自我调节的疲劳度越高。本研究中SRFS各维度的合成信度依次为0.71、0.77、0.74;依据量表原有结构,在AMOS 24.0中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χ2/df=2.61,GFI=0.96,TLI=0.90,CFI=0.92,RMSEA=0.04。

2.2.3 诚信量表

诚信量表采用由Marsh等人(1984)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Self-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DQ)的诚信分量表,该问卷中文版经陈国鹏等(1997)修订。该量表共包含10个条目,采用1(极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的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诚信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合成信度为0.81;依据量表原有结构,在AMOS 24.0中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χ2/df=3.91,GFI=0.98,TLI=0.89,CFI=0.93,RMSEA=0.05。

2.2.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AMOS 24.0和SPSS 24.0及其PROCESS宏插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PROCESS宏程序于2013年由Hayes编写,该程序能够方便有效地对多种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处理,且默认使用BC-Bootstrap区间估计进行运算,属于当下较为稳健的运算方式(Hayes, 2009)。

本研究中所探讨的路径模型为调节模型,需采用PROCESS插件1号模型进行检测,该模型以分层回归分析为基础,依次对自变量、调节变量以及交互项的主效应进行检测,而对于回归显著性的检测,研究均结合BC-Bootstrap的95%区间估计进行计算,重复抽样5000次,置信区间不包含零即表示效应显著。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根据Podsakoff等人(2003)以及周浩和龙立荣的建议(2004),所有调查问卷均在同一个施测环境中完成,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施测时采用了匿名问卷、平衡条目顺序、设置正反向问题等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控制。并采用Harman单因子法将研究变量纳入探索性因素分析中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0,球形检验显著性p<0.001,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13个,第一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5.24%,远低于40%临界标准,这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自我控制与诚信呈现显著性相关,可进行调节效应检验;其中,自我调节疲劳与自我控制和诚信均呈显著负相关(p<0.001),自我控制与诚信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人口学变量上,性别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疲劳呈显著性相关(p<0.05),学历与诚信呈边缘性相关,需在后续分析中加以统计控制。

3.3 自我调节疲劳对自我控制与诚信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研究以性别、学历为协变量,自我控制为自变量,自我调节疲劳为调节变量,诚信为因变量一并带入PROCESS 1号模型进行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与学历的影响后,自我控制对诚信(X→Y)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5,p<0.001),自我调节疲劳对诚信(W→Y)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9,p<0.05),交互项对诚信(X×W→Y)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6,p<0.001),即自我调节疲劳对自我控制与诚信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具体结果如下(表2)。

而研究为进一步观测各变量在调节作用下的变化趋势,另进行了简单斜率检验。结果显示:不论高低自我调节疲劳状态下,自我控制均能显著地正向预测个体诚信水平,但相对而言,低疲劳状态下这种预测作用的效应量更高(0.42>0.35>0.27),诚信随自我控制的增加而上升的速度更快。斜率图与效应量变化表如下(图1与表3)

4 讨论

个体对于诚信行为的抉择并非随机产生,而是由情景、认知、能力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所指向的结果。以往关于诚信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短时情景内对欺骗、背叛等负面诚信行为的预测与控制,相对忽视了长期自然环境下对影响个体诚信态度形成与发展因素的探索;且这样的不足同样存在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研究领域,以往对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考察由于理论与工具上的限制,研究多采用实验形式来操作急性损耗状态(自我损耗)以进行相关研究,忽略了慢性损耗状态与成熟对个体生理与心理的作用。因此,为填补过去研究的不足,本研究选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以自我控制资源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自我控制力对个体诚信的影响,以及慢性自我控制资源损耗(自我调节疲劳)对这种影响的调节作用。

4.1 自我控制对诚信的预测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控制对诚信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控制力越高的个体其诚实和可信赖水平也越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Righetti等人(2011)、Kouchaki等人(2014)和Ainsworth等人(2014)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自我控制力的个体较低自我控制力的个体,更容易被他人信赖,也拥有更少的欺骗行为。对于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以Depaulo等人(1996)和Shalvi等人(2012)的观点而言,在日常生活中,高自我控制力的个体能够较好地抑制自动化行为倾向中的利己倾向,使个体在诚信行为的抉择上能更好地贯彻道德标准,约束自身。而从“个人-环境”匹配模型的视角出发,认知行为的产生往往源于个体能力与环境要求之间的匹配结果(王雁飞, 孙楠, 2013)。因此,就诚信问题而言,当环境要求个体诚实行事的同时,个体自身必须先拥有相应的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在个体自我控制能力不满足应对环境要求的情况下,不诚信行为就必然会发生。因此,为抵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诱惑,约束自身行为规范,自我控制力的高低是判断个体诚信与否的先决条件之一。

4.2 自我调节疲劳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除考察自我控制对诚信的预测作用之外,还检验了自我控制资源慢性损耗状态(自我调节疲劳)在自我控制对诚信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调节疲勞状态能够显著调节自我控制对诚信的影响,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低疲劳状态较高疲劳状态下,自我控制对诚信的预测作用更为明显,个体诚信水平随自我控制力的增加而上升的速度更快。对于此结果产生的原因,就自我控制资源理论而言,自我控制资源的急性消耗会导致个体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与意愿的暂时下降(谭树华, 许燕, 王芳, 宋婧, 2012;Baumeister, Bratslavsky, Muraven, & Tice, 1998),结合这一观点,本研究认为自我调节疲劳作为自我控制资源的慢性损耗状态同样会引起意志活动能力与控制意愿的下降,且这种影响更为恒定。具体而言,在能力上,自我调节疲劳对自我控制力的维持将产生一种抑制作用,限制个体原有自我控制力的发挥,加大控制任务的难度,提升自控失败的概率;在意愿上,自我调节疲劳状态会降低个体的控制意愿,诱导个体放弃控制行为,直接导致控制任务的失败。因此,如何成功控制内心的利己倾向,约束自身行为,坚守诚信的标准,光有强大的自我控制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避免生活中过多过频的自控活动,注意对自身自我调节疲劳状态的调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样本群体不够丰富,且属于横断面研究,未来研究可通过多职业、多群体的大样本研究及追踪研究、干预研究或复合式研究来进行探索。此外,研究对调节效应的推断有待未来更多研究证据的支持。

参考文献

陈国鹏, 崔丽娟 (1997). 自我描述问卷Ⅱ型在中国的试用报告.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2), 78-82.

陈丽君, 王重鸣 (2002). 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哲学研究, 1(8), 35-40.

窦凯, 聂衍刚, 王玉洁, 黎建斌, 沈汪兵 (2014). 自我损耗促进冲动决策:来自行为和ERPs的证据.心理学报, 46(10), 1564-1579.

范伟, 钟毅平, 李慧云, 孟楚熠, 游畅, 傅小兰 (2016). 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心理学报, 48(7), 845-856.

谭树华, 郭永玉 (2008). 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6(5), 468-470.

谭树华, 许燕, 王芳, 宋婧 (2012). 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心理科学进展,20(5), 715-725.

王利刚, 张静怡, 王佳, 陶婷, 樊春雷, 高文斌 (2015). 自我调节疲劳量表中文版测评青年人的效度与信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9(4), 290-294.

王雁飞, 孙楠(2013).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与相关研究新进展.科技管理研究, 33(8), 139-147.

杨强, 叶宝娟, 温忠麟 (2014). 用SPSS软件计算单维测验的合成信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2(3), 496-498.

张云刚, 王利刚, 高文斌 (2016). 从特质考试焦虑到考前状态焦虑:自我调节疲劳的中介作用.中国全科医学, 19(12), 1458-1461.

周浩, 龙立荣 (2004).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 12(6), 942-950.

Ainsworth, S. E., Baumeister, R. F., Dan, A., & Vohs, K. D. (2014). Ego depletion decreases trust in economic decision mak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4(1), 40-49.

Baumeister, R. F. (2002). Ego depletion and self-control failure: An energy model of the selfs executive function.Self & Identity, 1(2), 129-136.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252-1265.

Baumeister, R. F., Vohs, K. D., & Tice, D. M. (2007). 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6), 351-355.

Becker, G. S. (1968).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Palgrave Macmillan.

Becker, T. E. (1998). Integrity in organizations: Beyond honesty and conscientiousnes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1), 154-161.

Camara, W. J., & Schneider, D. L. (1994). Integrity tests: Facts and unresolved issues.American Psychologist, 49(2), 112-119.

Cameron, D., & Webb, T. (2013).Self-Regulatory Fatigue. Springer New York.

Carlson, S. M., Davis, A. C., & Leach, J. G. (2005). Less is more: executive function and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Psychological Science, 16(8), 609-616.

Chiou, W. B., Wu, W. H., & Cheng, W. (2017). Self-control and honesty depend on exposure to pictures of the opposite sex in men but not women.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8(5), 616-625.

Depaulo, B. M., Kashy, D. A., Kirkendol, S. E., Wyer, M. M., & Epstein, J. A. (1996). Lying in everyday 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5), 979-995.

Fukuyama, F. (1995).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Free Press Paperbacks.

Hayes, A. F. (2009). Beyond baron and kenny: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in the new millennium.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6(4), 408-420.

Hofmann, W., Friese, M., & Strack, F. (2009). Impulse and self-control from a dual-systems perspective.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2), 162-176.

Kouchaki, M., & Smith, I. H. (2014). The morning morality effect: the influence of time of day on unethical behavior.Psychological Science, 25(1), 95-102.

Marsh, H. W., Smith, I. D., & Barnes, J. (1984). Multidimensional self-concepts: Relationships with inferred self-concep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6(3), 367-386.

Mazar, N., Amir, O., & Ariely, D. (2008). The dishonesty of honest people: A theory of self-concept maintenance.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5(6), 633-644.

Nes, L. S., Carlson, C. R., Crofford, L. J., de Leeuw, R., & Segerstrom, S. C. (2011).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self-regulatory fatigue: optimism, conscientious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4), 475-480.

Nes, L. S., Ehlers, S. L., Whipple, M. O., & Vincent, A. (2013). Self-regulatory fatigue in chronic multisymptom illnesses: scale development, fatigue, and self-control.Journal of Pain Research, 6(1), 181-188.

Podsakoff, P. M., Mackenzie, S. B., Lee, J. Y., & Podsakoff, N. P. (2003). Common method biases in behavioral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ed remedie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5), 879-903.

Righetti, F., & Finkenauer, C. (2011). If you are able to control yourself, I will trust you: 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control in interpersonal tru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5), 874-886.

Schweitzer, M. E., & Hsee, C. K. (2002). Stretching the truth: Elastic justification and motivated communication of uncertain information.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5(2), 185-201.

Shalvi, S., Dana, J., Handgraaf, M. J. J., & Dreu, C. K. W. D. (2011). Justified ethicality: Observing desired counterfactuals modifies ethical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15(2), 181-190.

Shalvi, S., Eldar, O., & Bereby-Meyer, Y. (2012). Honesty requires time (and lack of justifications).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264-1270.

Tangney, J. P., Baumeister, R. F., & Boone, A. L. (2004). 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 less pathology, better grades, 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72(2), 271-324.

Vohs, K. D., & Heatherton, T. F. (2000). Self-regulatory failure: a resource-depletion approach.Psychological Science, 11(3), 249-254.

Key words: self-control; self-regulatory fatigue; integrity; moderating effect

作者:何明远 陈显红 常红英 曾练平

第2篇:基于自我动机理论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作者简介:常钟元(2000—),女,汉族,辽宁丹东人。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商务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师范大学校级课题“优+金融——区块链信用评分机构”(项目编号:202010165173)。

摘要:在中国环境战略政策背景下,塑造企业绿色竞争优势是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自我动机理论出发,揭示了着力于员工内部动机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并从外部动机的负面效应、本土化实践的缺乏两方面探讨了当前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现存问题,从绿色变革型领导、同伴效应,和利他主义三方面进行对策初探。

关键词: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绿色动机;绿色变革型管理;同伴效应

经济、社会三方的平衡发展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企业实施绿色社会责任举措能够有效提高组织绩效。人们普遍认识到,绿色行为基于个人,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从宏观层面转向研究个体行为动机的微观层面。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绿色态度由员工来落实和体现。员工的绿色态度和行为对采购、生产、营销等一系列企业活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基于自我动机理论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

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首要责任。基于此观点的管理者采用单纯的奖罚制度强制员工绿色行为。此类外部性激励手段不符合越来越年轻一代员工的民主思想,导致了离职率增加,员工与企业目标不一致等多种问题。自我动机理论认为,行为是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的结果,是个体在充分理解自身心理需求和外部情境之后的选择[1]。员工的绿色工作任务是由外部性的控制性动机引发的,而员工自发的绿色行为则是由内部的价值观认同等自主性动机引发的。因此,利用组织的氛围、领导力、企业文化的形成的软激励来促进员工的自发性绿色行为是一种比传统奖罚制度成本更低的方式,也更有利于促进组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运用基于自我动机理论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强了组织内部凝聚力,并丰富了组织的软文化;另一方面,员工身兼企业身份和社会身份,对待环保战略的积极态度能够通过社会关系传递给身边人,对企业的社会绿色形象起到了正向作用,从而真正意义上推动企业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绩效协调发展。

二、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激励的负面效应

为激发员工的绿色行为,大量企业在资金、制度、设备等方面投入颇多却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员工在外部奖惩制度的激励下能够完成理性工作任务,却丢失了灵活变通的自主性绿色行为。从效用角度来看,使用强制性制度能够保证员工完成的绿色任务数量;但从效能和组织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自愿的绿色思考与绿色行为能够转化为未来更节省时间、提高效能的隐形绿色成果,从而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简言之,外部激励更能促进完成任务的数量,而内部激励更能促进完成任务的质量。企业的绿色绩效涉及各种复杂的知识型领域,其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数量规模,而是高质量的创新改善。单纯的外部奖罚制度在这里是不适用的。

一味的外部激励甚至能够导致对员工绿色行为的负向激励。若具有自发性绿色思考的员工与其他员工得到等同的经济回报,其会产生心理上的组织不公正感。若没有及时的客观观点来介入和纠正,外部激励将会削弱员工的内部动机,甚至产生职场越轨行为,即一种员工有意为之地违反了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威胁着组织及组织内成员的利益的行为[2]。此类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国情下的企业,由此说明以外部性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利于组织的长期绿色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将重点转向以发展培养员工的绿色内部动机。

(二)本土化实践的缺乏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运用内部性激励发展绿色绩效的必要性,目前,企业多将国际化理论直接套用在中国语境下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中,缺乏基于本土文化的二次加工。忽略了理论的文化语境,就无法做出一套为中国员工量身定制的高效内部激励管理方式。比如,中国与美国等“个人主义”强烈的西方国家具有文化价值观上的较大差异。中国人倡导“集体主义”,即将个人归属于一个较大的群体,强调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员工往往具有大局观念,个人行为会受到集体观念的影响。企业将集体主义精神融入组织的绿色氛围之中,能够增强内部激励手段的作用。在企业浓厚的集体主义氛围中,员工极易产生组织的绿色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的观念,从而自发进行诸如随手关灯、双面打印、使用步梯等亲环境行为;该氛围还会引起员工针对工作任务的绿色创新想法,并增进员工之间的合作精神和组织凝聚力。因而管理者应将集体主义等本土文化因素运用到绿色管理,从而使激励手段富有充满活力的精神内核。

三、针对现存问题的对策初探

(一)绿色变革型领导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因素与个体的因果定向共同作用, 通過满足个体自主、胜任与关系三大心理需要,促进内部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最终促进个体的工作行为[3]。员工的三大心理需要与传播绿色价值观、培养员工绿色创造精神的变革型领导密不可分。

在个体自主方面,企业可以运用变革型领导为员工灌输绿色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同化企业的绿色价值观。首先,管理者通过倾听员工对于企业绿色绩效的想法,了解员工个体间的差异并接受员工的提议,逐步培养员工的认同感与忠诚度;其次,管理者通过实际行动为员工树立榜样与行为规范,使员工逐步习得绿色行为。当员工与企业的价值观相一致,就会发展为员工的自发性绿色行为。

在个体胜任方面,管理者着重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倾听并采纳员工在工作流程的绿色创新方面的建议,让员工跳出框架,做自己工作的主人。包容对于组织绿色效益的不同观念,在绿色成果上体现独属员工个体的烙印,让员工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改善并升级任务。由于企业绿色任务的特殊性,任何具体工作任务都是在原有任务基础上进行绿色化升级与改善,在二次加工的过程中,让员工同时兼顾执行者和决策者的身份,在完善绿色任务的同时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关系方面,管理者为员工提供人性化关怀。面对企业绿色任务绩效的不确定感时,员工往往会产生压力和恐惧心理。管理者应对员工的情绪有敏感的觉察力,并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管理者还要善于捕捉员工的懈怠期,并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鼓励,维系好员工与企业管理者的信任关系,做到有问题第一时间沟通。

(二)同伴效应

通常情况下,员工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会尽可能地和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同伴效应使员工个体间的绿色行为相互刺激,从而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企业绿色管理的目标是节约能源。而办公中的纸张、水、电、企业福利等能源作为企业的公共资源,员工对该类公共资源所增加的绿色投入建立在牺牲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管理者善于利用同伴效应可以大大增强员工自发性的自我利益牺牲。

员工的服从性行为除了依靠明确的制度指令,也可以依靠隐含地环境因素。由于员工的权力较低、经验有限,其对外部环境线索较为依赖。员工做出任务相关决策不仅仅基于任务本身,还基于周围同伴对待该任务的态度,综合分析产生最终判断。而管理者的权利较高、资源较多、看待事物的视野较广,能够根据个人判断作出对任务的明确分析。在这里,管理者需要利用自身的“上帝视角”,让员工在大量的环境信息中忽略对组织绿色绩效无用的部分,在员工身处的信息流中筛查出对企业绿色绩效有益的部分有选择地呈现给员工,让同伴效应最大化的得以利用。

基于同伴效应,管理者在初步对员工进行选拔时,就要有意识地挑选有集体责任感且具备亲环境倾向的员工,使其带动并加强整个组织的绿色氛围。在任务分配中,管理者有选择性地将亲环境者分配到每个合作团体中。合理利用同伴效应的积极影响对促进企业的绿色发展。

(三)发展利他主义情绪动机

人们可以从利他行为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荣光效应(warm-glow)由此发生。利他主义情绪动机表明员工的个人效用不仅可以在物质方面得以体现,也可以在“受人尊重”、“受人肯定”等非物质方面得以体现。此类非物质效用带给员工的满足感越高,员工越趋向于以更高的投入和效率自发进行绿色行为等利他行为。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一点为员工构建亲环境行为引发强烈个人效用的心理机制。

非物质的自我效用不仅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企业环境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员工的亲环境行为所引发的个人价值大小,及采取何种方式能够最有效地实现这种价值。基于此,管理者应在组织中营造一种“亲环境行为受人肯定”的组织氛围。为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利他主义行为,管理者在增强员工绿色价值观氛围的同时,也要整合企业各方力量,向社会输出企业的亲环境性格。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自媒体等线上平台向员工、向全社会范围传递对绿色价值观的肯定与赞扬,鼓励员工通过自发绿色行为得到意义感与效能感,进而产生高水平的幸福感。

四、结语

环境恶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企业迫切需要将自身原有发展模式向绿色可持续性方向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员工的自发性绿色行为来完成绿色任务。基于自我效能理论,我们可以看出针对员工绿色内部动机的内部性激励能够产生更持续、更高效、更低成本的绿色管理。本文点明了当前我国对于绿色人力资源存在的外部激励的负面效应、本土化实践的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内部绿色激励措施的三点启示。第一,利用绿色变革型领导从自主、胜任,和关系三方面培养员工与组织相一致的绿色价值观和忠诚度;第二,利用同伴效应进行组织内部员工间的正向积极影响;第三,培养员工利他主义情绪动机,让员工从亲环境行为获得自我效能,实现幸福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Deci E L, Ryan R M. (2008). Facilitating optimal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ross life's domains. Canadian Psychology, 49(1), 14-23.

[2]王亞男. 职场排斥对员工越轨行为的影响研究—组织公平感中介作用与自我 控制调节效应[D].新疆财经大学,2016.

[3]张剑,张建兵,李跃,Edward L.Deci.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 论的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05):752-759.

[4]王巧巧. 利他主义行为的光热效应研究[D].华侨大学,2019.

作者:常钟元

第3篇: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摘要:农作物的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缺水现象,农作物减产在非生物因素中干旱是首要原因,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土地面积广,但我国近一半的耕种土地处于干旱、半干旱的状态,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干旱、缺水的土壤环境会严重威胁农作物的生产。玉米耐旱性越好就越有利于玉米生产的稳定和产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玉米种质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为玉米的抗旱性鉴定及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提出合理建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玉米;种质资源;耐旱鉴定

基金项目:山西省种业发展专项“玉米种质资源的鉴定、收集与整理”(2014ZYFZ-07,2015ZYZX-07)

由于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因素使得气候变暖,气候的灾难性对农作物的影响越来越大,干旱发生的时间距离逐渐缩短,水资源匮乏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作物的生产。我国耕地总面积中有43%的土地处于半干旱、干旱状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居粮食作物产量之首,同时,玉米对水分的需要是很大的,其对土壤的含水量十分敏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作物的持续稳定增产。

1玉米种植中抗旱性的含义

农作物在土壤中的抗旱、耐旱能力是指在含水量有限或亏欠的含水量周期的条件下,展现出良好的生长发育能力,特别是处在干旱的不利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其生产总量的能力。农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机制表现为避旱性和抗旱性,其中抗旱性又是有御旱与耐旱两种形式。避旱性是将植物的生命周期缩短来躲避干旱少水的时期,但不会造成作物死亡,会减少产量。御旱性是植物根据自身的结构形态使自己长时间处于水分充足的环境中,一旦发生缺少现象也能够维持机体所需的水分,主动对抗干旱环境,是对于干旱的忍受能力。耐旱性是植物的生物机制通过不断地自我调节,来忍受干旱,避免脱水,但不会造成死亡的能力。在含水量减少的环境中,农作物是有生命迹象的,只是生命活动水平比较低,一旦含水量充分,农作物将会恢复到正常的生命体征。

2玉米种植中抗旱性的鉴定

2.1鉴定时期

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干旱对其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通过在不同时期对玉米的研究表明:玉米在开花的时候对于含水量的要求是最为敏感的,旱灾一旦在这个时段发生,对玉米产量造成的损失是最严重的;在成苗时期干旱的环境会使苗的数量减少,从而使最后的生产产量减少;在灌浆时期干旱条件会减弱植株的光合作用,籽粒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不饱满,最终总产量减少。对于玉米抗旱性的研究可以在植物生长的任何一个阶段进行鉴定,但是在不同阶段进行研究其鉴定结论将会有很大的区别。

2.2鉴定指标

2.2.1生长性状 茎粗。玉米茎是对不同部位的水分进行运输,避免水分失衡。玉米茎越粗,茎组织的吸水率越大,增强了对水分运输的能力,进而增强抗旱能力;株高,抗旱性和株高在一定的环境下是呈正比例关系。在水分含量充裕的条件下,生物质的含量增多,会加快玉米株高的生长繁殖,玉米株生长得高;反之在干旱的条件下,植株变矮,对水分的运输能力和吸水率降低,植株在纵方向的发育虽然迟缓或终止,但不会影响茎节数的生长发育,因此叶片生长紧密,可降低光能的利用率。

2.2.2生理性状 叶水势是反应叶片对于水含量的需要状态,在叶水势有所下降时,降低了相对耐旱能力较强品种的下降幅度。

含水量的相对值,是实际叶片中的含水量和叶片处于饱和状态下含水量之间的比值,水分的亏缺程度常常通过此数值进行表示。在干旱的条件下,相对的含水量降低,提高将相对耐旱能力较弱品种的下降幅度。

叶绿素的含量,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载体,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组成成分。水分不充足会加速叶绿素的分解。研究结果显示,玉米品种的耐旱能力越强,受到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越小。

2.2.3 鉴定方法 在对玉米进行抗旱鉴定时,需要在水含量少或干旱的条件下,对其生长繁殖能力进行研究。

2.2.3.1直接的鉴定方法 在干旱的环境下,研究个体存活的状况或评估造成产量的经济损失,由此得到鉴定植物抗旱能力高低的方法。可以在人为的状况下模拟环境,把玉米种子种植在能够人为的调节水分、光照时间、温度等环境条件下,通过对土壤水含量进行调节来构成空气或土壤的干旱环境,鉴定研究个体抗旱能力。试验中,研究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是一致的,促使其鉴定结果有较高的可靠性。

2.2.3.2间接的鉴定方法 在构成的实验环境下,通过在浓度不同的高渗溶液中对种子进行脱水处理,形成生理上的干旱,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来鉴定萌发时期种子的抗旱能力的方法。研究玉米种子在萌芽时期的抗旱性时,渗透剂主要采用聚乙二醇,这种方法比较适用在种子萌芽的时期,在研究种子生长后期时对于抗旱性的鉴定结果存在差异。

3在抗旱条件下玉米生长受影响的强弱分析

在鉴定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植物在受到干旱环境迫害后其生理功能及一些生长繁殖因素均会影响最终产量。所以,除了对指数直接进行鉴定外,由一个任意的间接鉴定的指标而得到的任何结果都不能充分地反应出植物的抗旱能力。在以间接的单一鉴定为指标得到的抗旱指数与直接鉴定的指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关性很小。在直接的鉴定指标中产量的表现形式是单个指标的,但是在本质上是多个指数的结合,其评判抗旱能力的强弱分析是总抗性的评价方法。对多个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可对植物的抗旱性进行不同层面上的研究,但毕竟是相互独立的,不容易对研究植物的抗旱性进行具体的综合分析。对此,在研究玉米抗旱能力的强弱分析时,采用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办法比较多。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玉米抗旱能力的研究和分析,可知玉米在各个生长阶段抗旱能力的程度。提高和增强任意生长时期玉米的抗旱能力,将会提高玉米在生长发育时期的综合抗旱能力。玉米的种质资源抗旱能力的鉴定对提高我国玉米的总产量,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缺少对鉴定技术统一的规范标准,这使得在对玉米的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时缺乏事实依据,影响到对种质资源进行抗旱性研究所获得的数据,阻碍了种质资源在学术上的有效交流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覃永嫒,时成俏,王兵伟,郑加兴,秦洪波,黄开健.48份玉米种质的耐旱性鉴定与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4(11):1926-

1934.

[2]降云峰,马宏斌,刘永忠,李万星,曹晋军,杜园园.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现状与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2(07):800-

803.

[3]孟庆立,赵宁娟,张宇文,屈洋,张华锋,胡银岗.特旱条件下玉米自交系抗旱性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6(04):106-

111.

[4]王麒.不同抗旱栽培技术模式对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06).

[5]解振兴,董志强,兰宏亮,高娇,朱平,彭畅.磷酸胆碱合剂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叶片衰老生理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01).

[6]降云峰,马宏斌,刘永忠,李万星,曹晋军,杜园园.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现状与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2,

(07).

[7]白建芬,裴玉贺,赵秋霞,宋希云.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J].山东农业科学,2012,(03).

作者简介:智建奇,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种质资源、玉米抗旱鉴定。

作者:智建奇 邢荣平 焦建伟 马淑文 赵鑫

第4篇: 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

总体而言,本人各方面表现良好。在过去的21年里,有峰也有谷,但基本上可以令自己、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满意。

思想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不曾有过叛国叛党的言行举止。同时,积极接受并主动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力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上,在大一第二个学期和大二第一个学期这一阶段,因主客观多方面原因,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但自大二第二个学期开始,本人专心于学生的角色,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在学校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水平和社会阅历都有长足发展。

工作上,大学期间,本人积极参与第

二、第三课堂的学习与实践。曾担任班委、社团干事等职,与同学合作初涉商海,利用周末和寒假时间进行兼职,并于大三暑假期间,进入深圳联创实业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自我鉴定网 http:///ziwojianding/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实习生活。

本人专业为工商管理,大三期间,用心考虑了个人的职业规划。在参考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个人的性格和兴趣,最终决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在联系实习单位的时候,也矢志成为一名人力资源部的实习生。大四伊始,报名参加国家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培训和考核,力求在理论上亦有相当准备。

有理由相信,在人力资源管理这条路上,我可以走得很远。

生活上,本人作息规律,按计划进行健身运动,喜爱花草,懂得轻松生活以调剂学习和工作。

第5篇: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

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精选5篇)

自我鉴定是个人在一个时期的自我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自我鉴定哦。我们该怎么去写自我鉴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1

大学四年的时间是充实的,也是茫然的,但是就此出发,面对未来,面对以后的磨难,我不会放弃的。选择这个专业时,我还是懵懵懂懂,不懂人力资源专业这代表着什么,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我依然明白自己今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了。

初进学校时,我满以为就像是高中老师说的一样到了大学之后我们就放了,但是事实是只要我们放松,后悔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在这四年中,我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校举办的各项竞赛,在这期间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身体,有时间还时常去图书馆借书,增加了知识的深度,拓展了知识的广度。

大学的生活时常让我疑惑,因为以前学习的知识感觉没派上什么用场,但是通过阅读书籍让我明白有没有用不是我说了就算的,而且对于学习的求索不能因为我们考上大学而停止,越是学习深入就会自己对于这个社会,对于这个世界的无知,我们只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我求知之心,沉淀了我的心灵,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

在大学期间我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同学们一起的有,单独出去锻炼自己的也有,在这些社会实践中让我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开始知道面对不同的人群要使用什么样的话语才能让他们感到舒适。同时在这个过程也让我明白了工作的辛苦之处,我渐渐也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懂得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四年的学习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过去辛劳的汗水都化作我人生道路上闪耀的星星,照亮在漆黑的前路上,让我勇敢的大步前进。我相信在最开始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将自己的基础打造的越牢固,我在之后建造的楼宇就越不容易坍塌。

只有我们自身的品格才会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过去的辉煌不必再提,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勤奋会证明一切。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2

在xx公司人力资源部开始了我的实习之旅,其实这里的人并没有要求实习生能帮助他们完成什么任务,而真正学到多少宝贵知识,是要靠实习生自己。所以自强、自立、自我增值便成为这里实习生的一个座右铭。无论前路有多困难,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刚开始接触的工作就是招聘,我自己还是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却要去招人,有点紧张也有点兴奋。我开始发布招聘信息,电话通知,组织面试,通过几次招聘,我发现很多看似简单的东西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干人事,办事之前应该把事情从前到后考虑周全,预想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状况。怎么安排可以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记得第一次出差,我准备好了一切需要的资料,向公司申请派车,也许是因为当时公司公司缺车,领导不批,由于没有经验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处理,后来经理告诉我关于出差申请单填制,派车单费用报销单,出差补助等一些事项。我才对出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后来没有招聘方面的工作了,我便开始干一些打杂之类的工作,包括整理档案、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明、相片、健康证、入职申请表等。整天都是些重复的工作,有没有技术含量,又琐碎。我开始有了些许不情愿的情绪,经理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导,说这些事情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关系重大,对以后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效率,加之这些工作都是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由于我对工厂人员不熟悉,加上前期档案的混乱,我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才整理好,我将这些东西等电子台帐,把档案按字母先后顺序排列在档案库中。同事们都收我办事稳重认真,我感到很幸福很兴奋。

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无请假,是我实习的基本宗旨。在实习期里,我都能坚持踏实而坚定地按时实习。坚守岗位,坚持自学,也是我在这里实习的一个重要宗旨,不论领导们在不在办公室,他们所下发的命令和任务,都坚持完成,没有任务时,便坚持学习档案里的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自学,不但是单纯地接授式学习,还要在各种实习工作中,从小事中,从细节中,自我寻找学习机会,自我寻找学习点,“学而思”,“思而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我在实习过程中努力做到的又几个重要宗旨。

在这里实习学到的知识真的多不胜数,有些更是无法用言语能够表达的,或许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更动听。与其说我们是去实习,倒不如说我们是去学习,是离开课堂的.学习。人际关系加强了,认识了几个朋友,每天一起上班,和同事们聊聊天,积极融入一个大家庭中,工作的累一霎那消失了。每天都是累并快乐着。工作经验的不足,处理问题的不成熟,让我需要加强实践。一旦投入工作,我就应该自觉进行角色转化,用该工作应有的态度来面对问题。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3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2年的自考学习已经结束,回首这段难忘的自考学习经历,虽然时间、精力上付出了很多,但是收获却是满满的。

思想上,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本职工作,逐渐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管理人才。

学习上,首先,我有正确的自考学习态度。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迫使我进一步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企业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其次,我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自考没有老师辅导,必须自己钻研,学会利用各种途径、思路解决问题,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再次,针对每门课程我都会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由于工作繁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同时也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惰性,坚持考完所有课程。

工作上,我没有丝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与自考没有产生冲突。我尝试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充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一方面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的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4

白驹过隙,大学生活即将宣布结束,造就了现在的我,首先要感谢xx大学,我很真诚,为自己骄傲,为自己成为xx学子骄傲,在这里我度过了这美好的几年,在这里我得到了质一样的提高,记得刚刚到此的时候,很多的东西不懂,对专业对未来,甚至对人生,我都是没有方向的,在xx大学学习的这几年,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我渐渐的有了自己的方向,懂了了很多,特别是自己之前不知道的,在这里我学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交到了很多知己朋友,收获了友情,度过了这美好不失温暖的大学生活,我真的感到很幸运,也毕业了应有一个自身鉴定,正确的看待自己:

我把自己这几年从三个方面鉴定,我觉得这很有意义,现在想起起来都觉得很美好,很值得回忆,在学习中,我是很刻苦的,选择了人力资源这个专业是我正确的一个选择,我经常会想到自己的专业未来的样子,自己不好好的学习,如果在学校不多想想这些,心里每个地,今后工作怎么跟别人竞争,怎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一开始来到xx大学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觉悟,我在平时的学习中,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目标在大学这几年分阶段的完成,我经常会在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当自己不会的时候,我都会请教老师,我这是我的一个习惯,首先想到的是老师,但是老师不一定随时有时间,我自己会在私下学习,买相关知识的书籍,找学习的资料大学四年,学习上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我掌握了很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我知道自己的今后的工作,不仅仅限于这些,自己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在生活中,大家经常说我是一个没脾气的人,似乎这是我平时的一个标签,我觉得自己不是没脾气,这是我的相处方式,首先自己的性格要好,在生活中才能够交到朋友,我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自己身边的朋友也是跟我一样,我觉得在这个环境中自己过得很舒适,很喜欢这种环境,在生活中我很注重自己的修养,我会在周末去图书馆看书,我觉得看书是一个好习惯,虽然现在网络这样么发达,但是书里面的东西不是现在网络能够代替的,大学四年我全方面的发展自己,保持一颗好的心态,养成各种好习惯。

在实践方面,我在假期经常会去锻炼自己,每个假期都会去找一份不同的工作,好好地去体验一下,我觉得在学校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我会珍惜这样的实践机会,丰富一下自己的阅历,将来更好的去面对工作。

大学四年是充满回忆的,在这个美好的环境下,我造就了现在的自己,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去打磨棱角,更好的面对生活。人力资源专业自我鉴定5

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四年,应该说收获是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习、工作、处世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身的人生经验等。

我是xx农业大学xx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我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系统的学习了一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工作,锻炼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使我培养了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在在团队合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十分珍惜求学生涯的学习机会,四年里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涉猎了丰富的相关课外知识。在校期间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在生活方面,热情待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责任,受到老师、同学好评。能够吃苦耐劳、诚实、自信、敬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脚踏实地的努力的办好每一件事。

一滴滴汗水是面对昨日舒心的微笑,也是走向未来丰沛的信心。我要用我那双冷静善于观察的眼睛,那颗真诚而热爱事业的心,用那双善于操作而有力的手,,那双发誓踏平坎坷的脚,一如既往的发扬对工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磨砺前行。

诚然,缺乏经验是我的不足,但我拥有饱满的热情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才济济,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然自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是我的人生格言!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我真诚的希望热忱的心能得到贵单位的青睐!我相信,热忱开朗伴随着人生不断奋进中,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给我一个舞台,送您一台好戏”,这是我的承诺,也是我的决心。

第6篇: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自我鉴定

时光荏苒,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具有团体协作精神的青年,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上,我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努力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向老师和同学学习到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三年来,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在图书馆借阅课外书,扩展自己的视野。

在思想上,通过在课堂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系统学习,在课余时间看了许多的名人传记,使我树立了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判断是非的能力。思想上的进步让我在学习和平常的生活上能做到自律、自学、自省,因此我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生活中,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大一刚进校的时候,我积极参加了系学生会的招聘,并有幸成为系学生会的成员,而系学生会的经历大大锻炼了我的工作和交际能力。在校期间我参加了校园唱歌比赛,并获得了校"十佳歌星"的称号。如果说大学生活给了我什么的话,那就是友谊和经历。友谊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朋友,经历让我的思维灵活,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做了铺垫。

大学生活学习的经历让我受益非浅。我深深地感激我的同学和老师对我的帮助,更要感谢我的母校,感激他给我的这一切。

作为积极向上的时代青年,我会将学校的文明和知识带到社会,不因为自己暂时的大专文凭而失去信心,我会更加迫切地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我相信用心一定能换得我今生的精彩。

第7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范文(精选4篇)

自我鉴定就是把一个时期的个人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写自我鉴定有利于我们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好好准备一份自我鉴定吧。那么自我鉴定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范文(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我即将告别大学生活。在×××(改成自己人力资源管理就读的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四年的大学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四年的校园生涯和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实践生活,有过渴望、有过追求、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为步入社会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并有较高的政治理论觉悟,平时积极地向人力资源管理班委团委组织靠拢,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集体社区服务活动。

在生活中,本人遵纪守法,经常关心和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班其他同学,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公益宣传。

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所就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各门基础公共课程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此外,我还参加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资格考试××××(列举自己获得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证书)。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习期间,我经历里学校所没有的酸甜苦辣,感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严峻的压力,也切身体会到父母劳作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2

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这四年,应该说收获是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习、工作、处世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身的人生经验等。

我是xx农业大学xx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我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系统的学习了一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工作,锻炼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使我培养了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在在团队合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十分珍惜求学生涯的学习机会,四年里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涉猎了丰富的相关课外知识。在校期间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在生活方面,热情待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责任,受到老师、同学好评。能够吃苦耐劳、诚实、自信、敬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脚踏实地的努力的办好每一件事。

一滴滴汗水是面对昨日舒心的微笑,也是走向未来丰沛的信心。我要用我那双冷静善于观察的.眼睛,那颗真诚而热爱事业的心,用那双善于操作而有力的手,那双发誓踏平坎坷的脚,一如既往的发扬对工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磨砺前行。

诚然,缺乏经验是我的不足,但我拥有饱满的热情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才济济,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然自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是我的人生格言!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我真诚的希望热忱的心能得到贵单位的青睐!我相信,热忱开朗伴随着人生不断奋进中,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给我一个舞台,送您一台好戏”,这是我的承诺,也是我的决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3

人生就是要懂得珍惜才会富有,四年的大学生活我将它视为我生命中的宝贵的财富。四年的学院生活磨练出一个自信和上进心强的我。

在大学期间,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

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我深深地喜爱自己的专业。专业的学习让我熟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包括员工、培训、绩效考评及薪酬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经过努力我拿到了xx等证书。并在大三暑假拿到了xx证。

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我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同时我锻炼了自身的处事能力,能全面思考问题,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这些既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又使我能袒诚面对自身的问题。

认真工作,踏实做人,是父母对我的谆谆教诲。知识和汗水是我对您善视和爱护的无限回报。对于事业与未来,我会执着追求;对于失败与挫折,我会坦然面对。我有足够的勇气与毅力,去迎接生命里的每一次挑战!我不敢断言我是秀的,但请相信我定将是最努力,最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4

在这一年里,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从理论到实践这三个转变,是我工作的重心和生活的主题,围绕着这三个转变,我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步步成长。

我主要从事的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虽然自己所做的也许只是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皮毛,但善于思考和总结的我,总能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提炼出专业的内容,积极认真的学习,也让我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发展历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身边优秀的领导和同事也成为我学习的源泉,让我能够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提升个人素质,增长专业技能和知识。

我也有幸参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几个较大的项目,如岗位说明书的编写、人力资源管理手册的编制、职称评审、人事档案制度化管理和竞岗工作等,这些以及其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涉及到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岗位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人员招聘、绩效考核等各方面,同时,因申报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考试而接受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更让我能够紧密的将实践同知识有机的结合。

我也有过短暂的迷茫和情绪的低谷,但各位同事的帮助和关心让我顺利突破困境,找回自信和充实!通过踏踏实实的做事,认真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我的工作规划更加清晰,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充满自信!

当然,在这一年里,我也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比如正如胡总所言,有时对某些工作或事物我有些不错的看法,但却因过分谦谨而羞于表露;同时,自己在交流与口才方面的特长也似乎被自己搁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保持塌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勤于思考,求是拓新,不仅把工作做完、做好,更要做的专注、专业!

第8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

时光飞逝让人唏嘘感叹,大学生后即将结束,新的生活即将到来。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一)时间飞逝,不让人有感叹的机会,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即将结束,回顾这四年,应该说收获是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学习、工作、处世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身的人生经验等。

我是XX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我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系统的学习了一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工作,锻炼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使我培养了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在在团队合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十分珍惜求学生涯的学习机会,四年里本着严谨的求学态度,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涉猎了丰富的相关课外知识。在校期间能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在生活方面,热情待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责任,受到老师、同学好评。能够吃苦耐劳、诚实、自信、敬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脚踏实地的努力的办好每一件事。

一滴滴汗水是面对昨日舒心的微笑,也是走向未来丰沛的信心。我要用我那双冷静善于观察的眼睛,那颗真诚而热爱事业的心,用那双善于操作而有力的手,那双发誓踏平坎坷的脚,一如既往的发扬对工作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磨砺前行。

诚然,缺乏经验是我的不足,但我拥有饱满的热情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才济济,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我仍然自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是我的人生格言!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我真诚的希望热忱的心能得到贵单位的青睐!我相信,热忱开朗伴随着人生不断奋进中,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给我一个舞台,送您一台好戏”,这是我的承诺,也是我的决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二)

大学四年的时间是充实的,也是茫然的,但是就此出发,面对未来,面对以后的磨难,我不会放弃的。选择这个专业时,我还是懵懵懂懂,不懂人力资源专业这代表着什么,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我依然明白自己今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了。

初进学校时,我满以为就像是高中老师说的一样到了大学之后我们就放了,但是事实是只要我们放松,后悔的还是我们自己。所以在这四年中,我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校举办的各项竞赛,在这期间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锻炼了身体,有时间还时常去图书馆借书,增加了知识的深度,拓展了知识的广度。

大学的生活时常让我疑惑,因为以前学习的知识感觉没派上什么用场,但是通过阅读书籍让我明白有没有用不是我说了就算的,而且对于学习的求索不能因为我们考上大学而停止,越是学习深入就会自己对于这个社会,对于这个世界的无知,我们只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跟上社会进步的速度。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我求知之心,沉淀了我的心灵,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的丰富。

在大学期间我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同学们一起的有,单独出去锻炼自己的也有,在这些社会实践中让我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开始知道面对不同的人群要使用什么样的话语才能让他们感到舒适。同时在这个过程也让我明白了工作的辛苦之处,我渐渐也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懂得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四年的学习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过去辛劳的汗水都化作我人生道路上闪耀的星星,照亮在漆黑的前路上,让我勇敢的大步前进。我相信在最开始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将自己的基础打造的越牢固,我在之后建造的楼宇就越不容易坍塌。

只有我们自身的品格才会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顺,过去的辉煌不必再提,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勤奋会证明一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我鉴定(三)

自从我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我就对这个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觉得这个专业的前景不错。在大学,我学习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熟悉了人力资源主要是从事什么事,了解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职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总之,在这段学习时间,我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一、思想上

我持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不但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各方面表现优秀。我怀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且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二、学习上

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我已掌握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进行工作,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并具备了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而且乐于与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并能即使帮助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平时我还阅读了大量文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而且理论联系实际,使我的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生活上

我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此外,我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来与人相处甚是融洽。而且在阶段,我踏踏实实的工作,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第9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自我鉴定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其中专业从事人事劳动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时间逾12年。其间经历了国有企业的人事劳动管理、私营企业的人事管理及现所在的大型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跨及建材、电子、酒店、商场、化工、矿山以及贸易等行业,并先后亲历了几家企业的转制过程,亲自处理转制过程中的员工安置事宜。十八年的企业管理特别是其间的人事劳动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可以说见证了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过程,见证了我国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从试点到建立再到调整,从而达到今天相对完善的过程,同时还见证了企业职工从固定工、农民合同工、大集体工以及临时工等不同身份统一向全员劳动合同制工人转换的过程。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加之自己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积

一、人力资源规划方面

人力资源规划指的是企业为了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根据发展需要并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的人力资源预测、投资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制定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薪资分配、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全局性的计划,使企业在持续发展中获得竞争力,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与服务。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具体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工作岗位分析、企业劳动定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等内容。

我曾经经历过一个塑料编织袋厂、一个氮肥厂和两个酒店的开业组建工作,独立操作完成了从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定岗定员、工作岗位分析、人员招聘、岗前培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的全过程。对于不同的行业,我首先要熟悉行业的情况,深入到同类型的企业的每个岗位,再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从最精简高效的原则出发,确定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组织机构确定后,根据工作流程及工序、每个岗位的管理幅度、员工的劳动强度等来确定岗位设置,制订出工作岗位说明书,再根据工作时间及工作量来确定每个岗位的员工数量。比如氮肥厂是连续生产型企业,很多岗位在国有企业时必须按四班运转配置人员,但现在是民营企业,不能完全照搬国有企业的模式,在配置人员为了考虑节约人力成本,多数按三班三运转配置人员,当然同时还得考虑劳动安全及职业卫生,所以在配置人员时必须对每个岗位做精细的工作分析,把握每个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环境等提出对员工的任职要求。

在担任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位过程中,每年初都要根据企业计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提出人员需求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费用计划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适时修改。

二、招聘与配置方面

员工招聘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道关口。一个有效的招聘系统将使企业获得胜任工作并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的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益。

原在国有企业工作时,企业主要依靠校园招聘和内部提拔来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单位内部较重要的岗位全由内部招聘,因缺乏新观念的输入而使企业管理体系趋于僵化。由此,本人建议企业保留10%的中层管理岗位由外部招聘,在保证给内部员工足够发展机会的同时,促使外部新鲜血液的输入。同时,积极拓宽企业招聘渠道:首先,加强与有关院校的联系,连续3年共招聘大学生65名,专业结构覆盖企业所需的所有专业;其次,利用网络招聘成本较低、招聘选择范围较大、信息处理能力较强、求职者素质相对较高的特点,通过网络招聘管理人员;第三,针对工程施工管理技术人员在人才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多数人通过同学、朋友介绍而流动,因此制订公司人才引荐奖励制度,对为公司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员工进行奖励,鼓励员工介绍高素质员工进入我企业工作,拓宽公司人才引进渠道。在拓宽招聘渠道的同时,本人还规范简化招聘流程,建立人才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制度,提高人才招聘和使用效率。

现所在的民营企业集团,由于公司发展迅猛,五年之内从一个企业迅速扩张到十六个企业,人员从150多人增长到近5000人,企业跨及全国七八个省市,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技术在不断的更新,管理难度在不断增大,面对此情况,人力资源的跟进难度相当大。我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人才需求的压力相当大,通过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吸纳人才。首先,经常性通过全国性的行业报刊登载招聘广告,吸纳高端管理人才、高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以满足各地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需要;二是通过各省市网络招聘,满足各地的中层管理人才及中端技术人才的需要;三是通过企业所在地人才市场机构或参加当地人才招聘会,长期招聘一线岗位员;另外,还与各大中专院校建立长期的关系,长期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加盟,以储备企业所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通过努力,这几年基本满足的企业的用人所需,但人才缺乏的矛盾仍很突出,加之民营企业员工流动性相对较大,导致在不断引进的同时又在不断的外流。针对此情况,我向企业老板提出了应轻引进重培养开发等如何有效留住人才的意见措施,应当说目前起到了一定效果,企业已经更多的关注如何有效的留住优秀人才,从提高待遇、改善福利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相对有效的保持了人才的稳定。

三、培训与开发方面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人、财、物、信息四种资源中,企业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渐渐深入人心,人力资源已经被企业作为第一资源,由此,企业不仅从外部吸纳优秀人才,同时还加紧从内部培养和开发,让内部人才脱颖而出。

在我担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企业中,企业培训流程均由本人审核完善:每年年末组织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对培训需求调查进行专题会议讨论、审核后,编制下培训计划;从外部选聘或者从内部甄选培训教师,对计划培训项目实施教材库管理,由各培训承担单位或承担人在规定时间内将教材撰写完毕并经审核合格后安排人力资源部专职人员汇编教材,予以受控;每月月初出培训通知,将当月计划内培训项目的实施时间、地点、教师、参训人员、授课方式等信息公开发布;培训过程中,对出勤情况实施《签到表》管理,对培训效果实施《考核记录表》管理,同时由人力资源部人员跟进每一场培训,对培训各要素予以监控,并填制《培训实施跟进表》;每月月末总结当月培训情况,对培训合格率、出勤率、效果评估等指标或项目进行分析,形成《培训数据分析报告》;每月及时将员工培训记录输入人力资源电脑系统中的个人培训档案,为人力资源的运用提供数据库支持。每一次培训结束后或某一个阶段后,针对性的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由参训人员填写问卷调查表,然后由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汇总分析,以全面把握培训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根据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目标,区别岗位,建立了分层次培训体系,培训计划一般分为岗前培训、经常性内部培训。岗前培训:对于新进的员工由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员工手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人事制度,酒店行业还需进行适度的军训、礼节礼仪培训和姿态风度规范的训练,合格后交由业务部门对其进行岗位所必须的技能培训,指导员工适应岗位,合格后方能上岗;

经常性企业内部培训:企业内训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培训内容。普通工人侧重组织实施岗位技能、生产现场5s、安全操作等知识培训,技术人员侧重组织实施专项技术、技术创新项目培训,一般管理人员侧重iso规范化操作、岗位绩效培训,中高层管理人员侧重管理技术、企业理念、职业拓展方面的培训。较低层次的培训由企业内训师和各部门主管完成,较高层次的培训或专业性较强的培训聘请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人士实施。除开展普训外,还对个别或有特殊需求的培训实行委外培训,派出指定人员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课程或讲座。另外,现所在的集团还对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采用了e-training网络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能更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通过分层次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着“开发潜能、持续培养、适度使用”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发人力资源。实行学徒或助理制度,挑选有一定潜质的员工,由经验丰富的高职级人员一带一(或一带多人)训练指导,让其储备将来担任更重要岗位所需的学识技能。对一些可替代性不强的关键、重要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利用生产淡季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换岗工作,培养一专多能的员工,同时减少或避免关键、重要岗位上人员流动造成的损失。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我经常亲自担当培训,并受派外出担当培训师。本人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深受受训者的好评。

四、绩效管理方面

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确定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所达成共识的过程,是增强员工成功达到目标的能力,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改进与提高企业绩效水平。

实施绩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的落实,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全面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高效、合理的组织体系和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运营流程和谐地统筹起来,使各层级的执行力与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企业文化相联系,纵向能平衡短期与长期发展关系,横向能统筹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形成协同效应,有效提升企业绩效,加快实现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通过实施绩效管理,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薪酬分配、教育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激励部门、员工不断改进绩效,从而达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实现员工、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基于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绩效管理作用的发挥,采取不同的绩效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以前在国有企业工作时,也对员工进行考核,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只注重考核而忽视了改善和提升。现在的企业,不光注重考核,更注重绩效改善。我所在的企业,对高级管理人员及部分技术骨干实行了年薪制管理,要兑现年薪必须经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后方能实现;对一般管理人员及基层员工,都明确了关键绩效指标,从工资中抽出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每月经过考核后予以兑现。绩效考核的推行,有效的提高了全体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每月进行绩效考核后,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者见面,由考核者或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行绩效沟通,促使员工不断提高绩效,从而促进传统的考核不断过渡到绩效管理。

上一篇:人民调解工作培训资料下一篇:菏泽市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