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推荐13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1

一、我校该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全国各高校该专业就业分析来看, 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为考研 (23.16%) , q其次企业 (6.53%) 、机关 (8.16%) 、科研设计单位 (6.34%) 、高等院校 (4.12%) 、其他事业单位就业 (4.64%) 。桂林理工大学是从2002年开设此专业, 从往年的就业数据来看, 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中在地质研究的方面的占主要部分, 考研、房地产、公务员、土地评估等方面也有涉及。另外, 在考取研究生方面, 我校本专业2006届及2007届毕业生读研人数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17.6%和23.5%) , 考取的学校 (科研院所) 层次以较高, 涉及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 (所) , 主要原因在于本专业的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又具有知识面广的优势, 以及本专业考研方向广使学生有更加广宽的选择空间。因此, 我们认为, 在加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 增强我专业竞争力, 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同时, 应该同时保持我专业考研的优势, 使本专业学生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

二、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和存在的问题

不同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依托自我优势发展该专业, 课程设置非常广泛, 涉及到地理, 经济, 法律, 计算机等等, 这正是该专业的特点之所在。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初步、大学英语、数据库管理系统、高级程序设计等) 、专业必修及限选课 (基础地质学、环境科学概论、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土壤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遥感应用、土地评价与管理、GIS原理及应用、资源勘察学、生态环境规划、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环境评价与环境工程、房地产开发管理、土地开发管理与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计算机辅助制图等) 、实践教学 (地质地理综合实习、GPS应用实习、资源环境与城规设计实习、地形测量实习、土地评估实习、资源环境调查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等) 。对比我校于其他两所院校的课程设置, 我校的课程设置与南京某大学该专业的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方向以及上海某大学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相近, 同时又存在不同之处。首先, 我校与两校同样注重地理学科, 地球科学知识的培养, 这体现了该专业的开设初衷。另外, 这几所院校中的课程安排又存在一些差别,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与另外两所院校相比我校该专业的课程没有突出重点, 这主要在于我们没有确定自己的方向, 而不像南京某大学的土地管理以及房地产开发方向。第二, 我校与上海某大学的情况相似, 没有突出重点, 但是该校在选修课中突出了自己的特点, 注重区域管理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以及城市问题。第三, 与南京某大学相比, 我校没有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在于学校资源优势的不同, 南京某大学具有法学院, 这样就形成了教学资源优势上的差异。

三、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优势和发展前景

该专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专业定位与社会需要存在偏差, 专业跨学科特性明显,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 专业课程泛而不精。

全国高校该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 我校从2002年开始招生, 专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优势, 首先桂林理工大学是一个地质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所综合性工科学校。地质专业是学校的强势专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力量, 即以依托学校的地质优势为主, 以桂林旅游优势为辅, 办一个具有地质兼有旅游特色的专业。其次桂林理工大学还借鉴了武汉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给予学生到野外实习的机会, 让学生对地质地貌和资源利用等有相当的了解, 同时对景观的野外认知和遥感影像的判读有一个感性认识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专业技能, 同时又发挥个人所长。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新发展方向主要涉及:1) 数字化城市研究。据有关部门预测, 我国城市化水平2010年将达40%, 2020年将达50%左右, 这些大、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公众服务系统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广泛而又迫切的需求, 这些工作都必须依赖于城市数字化工程的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支撑。2) 土地复垦及土地利用规划整理。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一些工矿企业由于建设和生产及城市化进程大量破坏了各种各样的土地, 土地复垦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素质综合人才。而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正好符合这种要求。3) 新农村建设给资规专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乡村规划除了传统规划涉及的内容外, 还涉及农业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科学等问题, 而这些都是资城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4)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绿色的城乡规划师。我国现在和将来迫切需要的是把环境效益放在首位的注重社会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绿色规划师。而建立在地理学、环境学基础上以资源可持续开发和环境保护作为其根本规划理念的资环专业正顺应了这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晓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毕华兴, 刘紫崴, 佘聪伟, 穆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发展道路选择分析.中国林业教育, 2010.

[3]郭文炯, 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2

【关键词】就业需求 卫生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54-01

一、连续性开展需求调研,依学生就业单位性质调整课程内容

奥尔特加·加塞特曾经指出,高校学生工作重心和核心任务应为学生,所开展的一切活动,均需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尤其是在教学及科研方面,需实施分层操作。在医学院教学体制及内容改革进程中,学生所具有的各项需求,作为一个体现且影响教学内容的关键性的“指南针”,有些医学院校将“学生需要”,作为开展且落实诸多教育课改的重要标准和基础依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许多高等院校当中,课程设置陈旧确实存在,且对于需方市场相应需求不能适应的问题同样存在。相关研究可知,通过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针对大学生在具体的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就如何适应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最终提出,普通高校当中有关各专业当中的应用型学科,无论是具体的课程规划,还是专业设置方面,均需依据将来学生就业需求,充分考虑总体布局,另外,还需考量未来需求。学生需要通过掌握且运用更多,且更加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将其作为了解医院管理内在规律及构成的基石,且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开展后续管理实践工作。因此,在高校阶段,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当中的具体知识,进行掌握乃十分重要和迫切。针对各医学院校而言,需依据学生就业单位性质要求及学生需求,开展连续性调查,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

二、增加卫生管理专业学时,延伸教学内容

针对医学院校卫生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基于授课时间,通常为26~36个学时,而在本学院,则仅为26个学时,因此,学时较少,在较短时间内,需对十一章内容进行学习,不管是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进度,还是学生在相应接受能力方面,均会受到严峻挑战。对于教师而言,若想要将十一章内容在此学时内讲完,需要在对内容深度牺牲的状况下,才能换取范围的广度,至此,便会导致学生出现学而不精状况,不能将所学内容熟练掌握,而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则不能较好的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针对本学院实际状况而言,较多学生认为具有较少的课程设置学时,而在所需要的知识方面,不能对日常工作所需给予满足,因此,通过参照或依据教育部有关公共管理专业课时方面所所给出的意见或建议,可依据实际需求及内容,适当增加学时,这样不仅对本课程能够达到深入及全面的学习的目的,而且还可洞察各种相关信息,以此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实践工作,奠定坚实而有全面的知识基础。

三、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及教学方法,实现卫生管理能力培养的强化

目前,医学院校当中主要教学模式为课堂授课,此种填充式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作用,且教学效率也难以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比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及专题讲座等。而将这些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且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也可较好的培养。在考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当中,可尝试将一些卷面分数减少,且将具体实践环节当中,在学生能力考核力度方面进行强化。比如引导学生开展内容多样且形式新颖的小组讨论活动,另外,对于各项讨论报告,均需自行撰写,运用课堂理论知识及实践结果,对模拟问题开展处理操作,而针对操作后所出现的各项问题,对其实施探讨及深入研究,且将撰写报告予以完成等,此些考核内容及方式的有效运用,除了能够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程度方面较好表现之外,还可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运用能力予以较好反应。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依据学生实际需求,处理模拟问题时,应善于运用且重视考核方法,而对于处理实际问题,还需对评分权重进行适度强化,最终促使学生在卫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逐步提升。

四、结语

本次研究依据本学院在卫生管理专业课程方面的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对本科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相应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且分别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教材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对应建议,以此为此课程教学实践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黄丽霞.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究——从氽业实践需求的角度分析[J]. 职业, 2011(6):18-18.

[2]金佳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9):136-137.

作者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之一,该行业每年需求的人才缺口达40到50万,缺口大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薪资标准.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主题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从事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激励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的专业管理人员.该职业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够协调企业内各种关系,善于解决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分为三个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师、高级人力资源师.招聘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保险业、咨询服务业、快速消费品行业等热门和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而传统产业如医疗设备、耐用消费品、电子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等,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对人才的较大需求,这些行业人才已较为饱和,人才需求也相应不多.调查认为,在未来1到2年内,这一基本格局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中离权力最近的层次,一般工作稳定,上升通道通畅,各单位的人事部门,也是核心要害部门.因职业重要性,人事主管升职、加薪的机率很高,因此想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也非常多;同时,各人才市场乃至猎头公司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求才若渴.从供求关系看,这个专业可谓是管理行业中的“宠儿”.如何对人才进行最有效的管理,最合理的配置,最大程度的开发和激励等也逐渐成为国家以及企事业单位倍加关注的问题.由于经济进步和企业组织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将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关注,而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市场缺口很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领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被看好,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的实质逐渐演变成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就达大约150万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4

毕业生适宜到中央相关管理部门以及研究机构、各地方省、市环保部门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及研究机构、各级学校等从事环境管理、城乡环境规划管理、环境教学等工作,到冶金、化工、石油、煤炭等企业和各类环境咨询公司、环境监测公司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相关工作,学生在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后可以参加环境规划师的职业资格考试,以增加在该领域内的竞争力。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相关专业就业前景]

★ 贵州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就业前景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分析

★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 环境科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专业介绍

★ 农业水利工程就业前景

★ 播音与主持专业就业前景

★ 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 理工科热门专业及就业前景推荐

★ 农村金融专业就业前景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5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企业的经营在于对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管理,这些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技术等等,而众多资源的调配者都是人,可见企业对人的管理尤为重要的。既然企业的管理活动是靠人进行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获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建立内部品牌优势的关键,因而企业管理层会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完成相应的关键指标,以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体现。

二、当今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据2008年召开的第三届人力资源管理大奖峰会获悉,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评价研究办公室主任周小红说:“中国有大概500多万的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但是真正学过人力资源专业的数量还是非常少的,大概只有20%左右。”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理事长鲁志强则指出,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达到了75%。[1]这个需求状况更体现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社会对人力资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除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素质,而实际的毕业生情况是,应届毕业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素质还相当欠缺。

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集中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生产销售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人才中介公司、网络招聘公司、培训机构等等,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难存在的原因

(一)就业现状

我国大部分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进入了民营企业工作,还有一部分进入了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队伍中,还有少部分继续学习深造。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职的第一个岗位是人力专员或者是人事专员,薪酬因行业、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大致在1500-3000之间,职位和薪酬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二)就业难存在的原因

自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到就业大军中。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就业难成为必然。就这个难题,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

1. 面试能力差。

在我国应届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应届生求职应聘,只是准备了大学毕业证书和相关理论知识的面试,出现了大量应届生面试受挫的现象。面试能力差构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面试是就业前的第一关,给企业留下深刻印象的环节。应届生面试时更要重实际能力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应变能力、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心理素质等等。

2. 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差。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岗位经常做一些图表或者文字材料,对办公软件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刚入职的毕业生出生于网络年代,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应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实际的调查结果显示,一大部分应届生除了熟悉一些简单操作之外,复杂偏专业的软件操作能力较差。例如比较常用的Word、Excel、Power Point等软件的操作在企业里是非常常见的,如果对这些软件的操作程序不熟练,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3. 实践能力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稍差。人力资源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课本上的内容介绍只能作为专业知识基础作为铺垫,在此基础上,要将书本理论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解决企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

4. 沟通能力差。

新入职的应届生与外界的沟通能力有待于增强。但企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与员工沟通较多的部门,可见沟通能力在人资部门的重要性。能否与员工就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和劳动关系等问题进行有效地沟通,直接影响着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

5. 团队意识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模块工作都需要本部门成员的团队精神合作完成。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部门,将是一盘散沙;一个没有团队精神的企业,将会难以强大。现代商场上的竞争,体现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与团队绩效双赢的竞争。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远去,团队合作的时代已然到来。我们需要的是团队精神。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体系构建

社会需求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就业能力要求:个人素质、基本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包括亲和力、正直、耐心、细心、责任心、诚信、敬业、热忱、团队意识等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经常和其他部门打交道,尤其是培训、考核、薪酬等环节的工作,更是代表组织与员工打交道,既要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浓厚的亲和力,又要耐心、细心、爱心等等,故以上个人素质必须具备。

(二)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办公自动化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文书写能力、英语能力、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公关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三)专业知识能力

专业知识能力包括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配置、培训管理、绩效考核体系设计、薪酬体系设计、社会保障办理流程、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处理等专业知识等。

(四)实践能力

这里的实践能力指的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能力。虽然是人力专业出身,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具体包括制作岗位工作说明书、制定员工招聘方案、策划员工培训流程、绩效考核流程的制定、绩效面谈的具体实施、具有市场竞争力且内部公平性的薪酬体系设计、五险一金的办理流程、入离职的相应手续办理、劳动关系纠纷等等。

五、基于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个人素质的培养

个人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应该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看到家长的价值观和教子观、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要做好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二者的关系,加强联系和沟通。要从制度的角度固定学校与家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端正教育思想,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及时沟通情况保证教育的共性,支持班级学校的活动,保证教育的全面性。

学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道德》等课程进行引导,在课程等教育形式中列举高素质人才的成功,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基本能力的提高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学校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并增加开设《办公自动化》上机课程以提高办公自动化能力;开展早读活动,演讲三分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与台下互动的能力;开展《应用文写作》课程,提倡专业课任课教师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以论文的形式作为成果上交,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在学院范围内举办英语沙龙、英语角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加大专业主干课的课时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课程中加入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参与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

(四)实践能力的安排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强化各主干课结束后的课程实训及课程实训,经常邀请专家顾问、企业在职的人力总监来做讲座,合理安排本专业大四课程结束后的实习环节。

社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对其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6

【关键词】就业导向;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发展长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这也引起各个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高校所培养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主要是由于高校并没有把教学的目标与市场的需求有效的联系起来,比如说: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展开实践教学等,从而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社会与市场的根本需求。在此种形势下,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校大都采取理论教学方式,而实践教学仅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内容,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无法满足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今后择业就业。另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体系不仅包含了课堂理论教学,还应该包含了实践环节。

1.2 实践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经验不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欠缺的方面,比如说:高校中年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由于缺少实践的经验,而且并没有参与过教研活动,再加之人力资源科课程相对较重,又存在进修压力等,导致这些年轻的教师很难出色的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1.3 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不大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依赖于高校的环境基础,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再加上高校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不是很大的,比如说:专业实验室的配备不是很充足,无法发挥出专业实验室的作用。而专业实验室的建立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多项综合能力。

1.4 考核与激励机制缺乏科学合理性

目前高校中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从考核方式来说,目前高校考核方式更加倾向于科研方面,导致很多教师都把主要的精力集中于科研,而忽视了教学,更不会有更多的实践与精力来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无法提升。从激励机制来说,专业教师如果开展实践教学不会有额外的报酬,或者是只有少量的补贴,但是专业教师要组织实践课程所消耗的精力以及时间要比单纯进行理论教学要多出很多,这就直接导致专业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态度并不是很积极,从这些方面来说,高校有必要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促使教师增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2 就业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改进对策

2.1 就业导向下要更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观念

首先,高校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高校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提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的素质水平,使学生更能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其次,高校在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要对教学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才能共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顺利开展。

2.2 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二是高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三是高校可以开办企业 。

2.3 促使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高校人力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高校可以加大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可以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去参加挂职锻炼,从而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高校也可以与政府以及企业共同合作,政府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平台以及科研项目,而企业与高校提供技术人才以及科研人员,使高校专业教师在参与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进而提升教学的成效。

2.4 健全考核与激励机制

高校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就要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学团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校健全高校的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以解决专业教师的后顾之忧。首先,高校要为专业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教师学术思想交流,对于在探索与研究中出现困难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支持,从而促使教师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改革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其次,高校要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进行改革,高校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考核,高校要逐步改善考核的方式不仅注重理论教学的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考核,比如说: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以及在实践中表现得能力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促使专业教师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工作中,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随着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步加大,这给高校教学增加了很大的任务压力,高校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来把握市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参考文献

[1]刘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J].教师,2016(10).

[2]冯春梅,史贤华,陈学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

作者简介

曹玲娜(1980-),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曾获得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为管理学。

作者单位

广告设计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7

三大构成、平面形态设计(字体、版式)、广告摄影摄像与制作、口才与商务谈判、广告文案写作、广告行业与广告策划设计、广告美学、文字设计、包装和标志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及广告设计与制作综合实训、营销策划综合实训、影视创意、影视后期合成制作等。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专业,创新“创意流程产生周期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商业活动从调查、分析、策划、设计、制作全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按“工作室 + 企业订单”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能力模块实施综合实训,实现教学做相融合,帮助学生达到能力。结合艺术类生源原有的基础和行业发展需求,增设影视创意及后期合成项目,全方位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毕业生除获取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广告设计师高级工种考证、广告策划师高级工种考证;美国 adobe 公司平面设计师认证证书;美国 adobe 公司动画设计师认证证书、影视制作认证证书; macromedia 公司的网页三剑客 (flash dreamweaver,fireworks) 证书; autodesk 公司的 cad 全球工程师证书资格;香港国际设计师联盟颁发的 icda “国际室内建筑设计师证书”。

就业面向:

广告公司、报社杂志、出版社、房地产开发公司、广播电视台、会展企业等部门从事广告设计与制作、广告文案创意、 pop 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形象设计、广告宣传策划广告管理、影视编辑和后期制作、文化创意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8

关键词:农业高校;财务管理;就业

一、引言

伴随着人们对生产的管理逐渐精细和深入,财务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是一门研究如何提高资金效益管理类学科,其中所包括的财务预算、决策、分析、考核、监管的方法方式是此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就目前的形势来说,地方农业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压力较大,不仅面临与同类院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还要面对与财经类院校此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本文在分析往年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农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分别从学生个人、学校、社会环境等角度试图找出优化该专业就业现状的政策建议。

二、 概念界定与数据来源

在对已就业与未就业的界定上,本文将升学、参加工作和自主创业三类划归为已就业的范畴,其余情况划归为未就业范畴。其中,升学是指学生毕业后到海内外高校攻读高一级学位;参加工作是指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等机构从事相关工作;自主创业是指毕业后独立或与他人合伙成立公司、个体工商户等。

在明确划分标准的基础上,本文对某农业高校2012-2015年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三、 就业现状及变化趋势

综合来看,本专业四年来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4.4%,按照麦可思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2014年本科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是91.5%、91.8%、92.6%,在2015年大学生就业比率较高的前十个专业中,财务管理专业居榜首为95.3%[1]。这一结果说明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高。该校本专业的就业率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稍低于全国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率。

表1的数据显示本专业的就业比例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一直保持在91%以上,在2014年出现最高值,为98.2%,这应当与外界环境的需求变化有关系,也受到生源条件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综合这几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90%左右的毕业生选择进入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工作,这反映出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比较受欢迎,由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方面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同时,在2012-2015年间每年都有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总人数不多,一方面,这得利于当前政府颁布的各类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该专业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信心不充足,就业观比较单一。

四、 就业单位类型

基于参加工作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本文将以此类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此类毕业生就业单位的类型进行分析。综合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特点,将就业单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机关及事业单位(包括村官和“三支一扶”)、国有企业及三资企业(包括国有及国家控股银行)、民营企业(包括各类农业和非农业企业)。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占总人数的67.87%,其次是国有企业及三资企业,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进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此类单位普遍薪资福利较好,因此在毕业生中比较受欢迎,但是随着银行机构近年来的招考要求不断提高,进入银行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也有所下降。毕业生中也有11.89%会选择通过考试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近年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竞争异常激烈,招考比例屡创新高,本专业学生能进入这类工作单位说明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此类考试中竞争力较强。尽管该校为农业院校,但本专业进入农业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却不多,一方面是由于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进入门槛较高而规模较小的农业企业福利待遇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仍有许多人对农业院校抱有偏见,认为农业院校的综合水平较其他综合类院校较低,这造成了农业院校的非农专业毕业生承受的舆论压力较大,从而不愿进入农业企业。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某农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2012-2015年毕业生为例分析了地方农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首先,此专业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占大多数,其次是国有及三资企业,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相比之下升学和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少,通常有较高学历追求和创业追求者会选择这两种途径,近四年来该专业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4.4%,超过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但低于财务管理专业全国毕业生就业率,说明该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农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该专业的建设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信心。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涉及方方面面,包括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随着企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在招聘人才时越发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89%的企业表示希望大学毕业生能提高自身的修养[2]。因此,地方农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想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从自身做起,抛弃农业高校综合实力低于綜合类高校的想法并树立自信心,在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精度基础上,积极参与相关的课程培训及实训活动,在理论学习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多参与学生会、社团及社会公益活动,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突出特色,塑造农经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地方农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的优势,打破农学和管理学之间的壁垒,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加入农业科学的成分。规定学生必须研修12分的农业科学基础课程:包括前沿与特色课程、组专家讲座和相关的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同时对农业活动和相关的技术也有一定了解,使得该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型农业企业就业的竞争力更强,并突出农业院校经管专业的办学特色和综合实力。

(三)开拓就业视野,增强创业意识。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农业高校学生就业存在单项就业的思想,就业途径比较单一。该专业学生应该扩宽视野,意识到就业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选择读研、参加“三支一扶”、进入中小型企业锻炼,相比盲目选择一个工作快速就业,这些途径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加有利。同时,学校应适当增加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普及创业知识,使其打破传统的“稳定才是最好”的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实现毕业生的多途径就业。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QYC201426)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公司.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 王伟,孙瑜.农业院校大学生如何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v.4;No.2305:77-79.

[3] 唐梅,王平祥,包晓岚.农林高校会计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财会通讯,2010,No.50731:32-34.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9

一、企事业单位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一) 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面向湖北省内的企事业单位共发放问卷650份, 回收540份, 回收率为83.08%, 其中有效问卷518份, 有效率为95.93%。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 男性占59.46%, 女性占40.54%。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是本科学历, 25%左右的是研究生学历。

参与调查的企事业单位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股份制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和其他。所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机械电子、公共事业、金融、钢铁、汽车制造、零售业、酒店餐饮、医药化工等。从单位员工规模来看, 100人以下的企业占28%, 101人~500人的企业占29%, 501人~1000人的企业占10%, 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1/3。被调查者所在的部门主要有行政部、市场部、人力资源部、技术部等, 总体而言, 部门分布比较平均。

从被调查者的职务来看, 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是中高层干部 (51.35%) , 包括34.75%的基层干部在内, 有86.15%的被调查者是单位内的管理人员, 占被调查者的绝大部分。从职称分布来看, 49.23%为中级职称, 12.16%为高级职称, 即有61.39%的被调查者为中高级以上职称, 占到被调查总数的近2/3。从工作年限来看, 工作年限为6年~10年的占36.85%, 拥有超过10年工作经验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7.38%, 总体来看, 近75%的被调查者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对企业运作比较了解, 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较为深厚的认识。

从基本信息的所有显示数据来看, 本次调查的信度是可接受的。主要表现在:涉及面较广, 各种性质、行业及不同规模的企业都有所涉及;行业分布比较分散, 体现了调查问卷结论的一般性;近75%的被调查者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 对企业运作比较了解, 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比较具体和深刻的认识。

(二) 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

只有15.64%的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比较满意, 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需要改进。68.73%的人没有给出明确的评价, 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受调查者不是来自行政人事部门, 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接触不多, 无法有效评价。另外, 24.52%的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 也让他们无法评价。

(三) 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技能要求

调查显示, 认为熟悉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并能独立地进行人力资源日常工作的技能最重要, 其次是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紧接着是精通招聘、培训、考核中的相关模块, 这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自己所认为的是一致的。

(四) 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素质要求方面, 排在第一位的是“吃苦耐劳、不怕挫折、勇于承担压力、敢于接受挑战”, 接下来分别是道德要求、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还有人强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要“耐心细致、不怕繁琐、甘于寂寞”, 这同样强调了“吃苦耐劳、不怕挫折、勇于承担压力、敢于接受挑战”这一素质的重要性。

(五) 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经验要求

42%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单位在招收本科文化水平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时, 一般要求有1年~3年的工作经验, 26%的人认为需要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只有5%的人认为不需要工作经验。可见, 工作经验对人力资源工作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此, 选择合适的获取工作经验途径、寻找实习机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而言, 显得尤为重要。

(六) 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的看法

调查显示, 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和很好的分别占48.46%和8.88%, 即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错, 仅有10.62%的人认为就业前景堪忧。因此从整体来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七) 调查结果分析

尽管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没有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给出明确的评价, 但是这不等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不存在问题。相对而言,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沟通协调能力较差、灵活应变能力不足。存在的次要问题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不过硬、不能承受工作压力、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和书面表达能力不强等。这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在大学期间, 应该加强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为将来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做好准备。

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与人力资源专业本科生自己所认识的必备技能基本是一致的, 这有利于高校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关于这些技能的培养, 也便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选到合格的人才。而企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 也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找到了自己的认识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的差距, 认识到要将两者协调统一起来, 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不同性质和不同行业的单位, 对毕业生的工作经验要求也不一样。从单位性质来说, 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要求比较低, 而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则对工作经验要求比较高。从行业特点来说, 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比较高, 反之亦然。需要指出的是, 不管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高是低, 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还是比较欣赏和青睐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的, 因为毕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 如果在大学期间, 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来积累工作经验, 对于顺利就业将有不可替代的帮助作用。

二、高校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一) 基本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在武汉市9所重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展开, 在学生当中共发放问卷671份, 回收639份, 回收率95.2%, 其中有效问卷629份, 有效率98.4%。男生占44.4%, 女生占55.6%。年级分布情况, 2005级学生为33.1%, 2006级30.0%, 2007级36.9%。涉及的学校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

(二)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必备技能的认识

据调查, 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心目当中,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为:专业技能、沟通协调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用能力等。其中, 熟悉人力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并独立进行人力资源日常工作的能力是大家最为重视的, 其次是专业方面的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 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必备素质的认识

调查显示,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学生自身非常重视的。另外, 在学生看来, 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挑战不怕吃苦的精神、较强的学习自主性也是应该重视的。

(四) 就业情况

针对就业, 有37.8%的同学认为就业情况较好, 28.9%的同学认为一般, 23.1%的同学觉得说不清楚, 而认为就业情况很好和较差的比例都很小, 分别只占5.4%和4.8%。

(五) 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 如何加强这些方面技能的培养, 既是学校和老师该重点把握的, 也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该努力的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是否具有该专业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将直接决定到组织后能否胜任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岗位。因此, 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及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都应该重视和促进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提高, 学生也要在日常的社团活动、人际交往、实习实训中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承受压力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气质, 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出, 该专业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 “就业”本身不存在太大问题, 表现出了良好的市场需求, 发展潜力很大。有23.1%的同学对就业情况不清楚, 是因为这部分主要是大一的学生, 他们才进入大学不久, 对该专业还没有很完整的认识, 学习目的性也不强, 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 激发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调研结论及改进措施

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必备素质和技能的一些要求, 我们也了解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对此是相当认可的, 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必须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才能在今后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而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存在缺位之处。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不只是高校的责任, 同时需要企事业单位的鼎力支持与合作, 学生也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 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仅仅靠学习理论知识, 而忽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管理技能的锻炼, 是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 所以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来弥补目前高校培养体系中的短板。第一,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实验的主要方式就是职业模拟, 使其能逼真地模拟出公司真实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环节, 还要配有完整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操作文案资料和软件, 如工作说明书、员工测评与考核方案、劳动合同、SAP、SPSS等。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角色扮演中, 逐步提高决策水平, 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 也便于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或者与企业签订合作和研究项目的方式来建立这样的实习基地, 这样的好处就是既为企业培养了人才, 又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打下了基础。第三,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有计划地进行社会调研。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笔者所进行的该项目的研究就属于这个范畴, 这样既减轻了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实习的压力, 又使学生很好地利用了假期时间, 增加了社会实践知识, 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 学生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10

沈阳农业大学陈志刚张英高云

摘要:据了解,我国有近百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有着自身行业上的特殊性,它既是一个专业特点较强,又是一个涉及学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大学生就业;建议

2007 年11 月份我们选取了沈阳农业854 名毕业生,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近两年毕业生该调查对近两年几所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总数、就业率、升学情况、就业岗位性质、就业区域、就业岗位来源和就业起薪值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平稳

通过对七所高校的854 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该专业年终就业率2006 年和2007 年分别为88.56% 和85.32%,总体高于全国高校大学平均就业率。土地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粮食、环境、人口现。

2、毕业生就业去向出现新趋势

2007 年分别有66% 和61% 22% 的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每年约6%生分别占9% 2007 年均比2006

从我们对七所高校854 名土地资源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性质调查上来看,2006年82.2%的毕业生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2007 年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的毕业生占到73.5%。绝大多数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的管理、技术型岗位,说明我们的毕业生所接受的在校专业教育和学习基本能够学以致用。从毕业生就业主观愿望讲,大多数毕业生希望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但2007 年与2006 年相比,从事管理、技术型岗位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从事营销等其他类型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上升。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可以理解为土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择业压力2007 年比2006 年有所增加,选择营销等其他非管理、技术岗位,少数人是主动选择,多数是迫于就业压力的不得已的选择。

4、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在迫使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考研的现象越来越多。2006 年62% 这个比例为57%,比2006 因:其一是,三支一扶” 计划就业的人数不多

业生约为创业大开“绿灯”,各地也为大学生创业设立创业园区等,这些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极大的条件。“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更有着长远和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本专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和“三支一扶”计划方式就业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加以引导。

6、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主动就业、择业意识较强,但就业资源有待整合在对七个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来源调查结果看,学生就业岗位获得途径排在第一位的是“学生自找”,其次是“教师推荐”和“用人单位直接要人”,最后是人才市场。一方面说明本专业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反映

二、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建议

1、合理定位专业建设方向

多所高目标不同,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专门培养面向政府机构的人才,如果新建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仍然延续这一思路,或者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列出若干的就业方向,但在教学模式上沿袭旧有的传统模式,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下,作为一个专业特点较强、涉及学科较多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很难达到满意的就业率。事实上,本专业的就业面相当广泛,土地作为我国当前最为紧缺的自然资源,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多次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注重生态文明,那么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诸多相关领域,凡是涉及到调整人、地矛盾的方面,该专业的毕业生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中的土地问题、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等。

3、加强就业信息搜集和专业就业宣传

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推行,持有“双证”或“多证”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条件。例如“房地产策划师”、“土地估价师”、“产品策划经理”、“项目策划”以及“营销策划”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认证,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律师证、会计证、驾驶证等正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也对学生的就业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创业者训练。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各省市、地方和高校还需尽快制定相应措施,使政策细化、落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服务效率,建立针对毕业生创业的有效机制、帮助体系,提供产业孵化、创业咨询服务、创业代理服务、创建技术转让平台、协助获取投资等养,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鼓励毕业生参加“ 西部计划” 和“ 化比较落后,例如山西省2007 年选派了8000 年将再选拔3000

1[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8

2.2005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黄志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4)

作者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11

——以福建省为例

华侨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 调查问卷

你好!

感谢你阅读这份调查问卷。此卷是为了解“福建省各高校内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而设计的。请您仔细阅读此调查问卷,并在合适的选择区域内划√。在此,请允许我们对你给予这一调研工作的帮助和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谢谢你的合作!

一、你的个人情况

 你的性别: □男□女

 你的高校: □泉州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师范大学□国立华侨大学

 你的年级: □2004□2005□2006□2007

 你选择本专业的原因:□喜欢,自主选择□服从调剂,被动参与□无所谓  你的就业现状:□实习□在职□在职深造(包括读研、留学) 你的就业稳定度:□十分稳定□略有变动□波动较大□飘忽不定

 你现时的职业方向:□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休闲旅游□饭店管理□金融营销□信息技术□建筑设计

□教育□私营小企□普通打工者

□其它________

 你的收入状况:□2000元以下□ 2000-3000元□3000-5000元□ 5000元以上

二、结合本专业后,对你现状及经历的评估

 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偏向于那一种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 你觉得本专业理想的就业去向是:□环保局□建设局□规划局□旅游局□设计院□国土资源局□其它________

 你对你目前从事的职业的看法:□满意□一般□不满意□无所谓

三、你对本专业的评估

 你对专业存在价值的评价:□专业发展前景良好,对其充满信心

□旁观者的态度,觉得无所谓

□认为该专业没有多少意义,亟待整改

 你觉得专业的问题主要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滞后及体制问题

(多选)□师资力量不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及水平不突出

□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定位特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

四、请留下你对本专业的整改意见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12

一、专业及课程建设

(一)专业及专业群含义

专业群建设的意义:一是建设专业群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形成群体优势;二是有利于做强骨干专业,形成品牌优势;三是有利于建成系列化实践教学条件,形成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势;四是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形成教师的相互补充和支撑优势;五是有利于处理好专业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可形成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优势;六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扩大职业院校的服务面向;七是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目标要明确

建设一个专业或专业群,必须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专业或专业群总体建设目标。(1)围绕产业链构建专业群。(2)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3)围绕学科基础构建专业群。

(三)专业及课程建设内容要翔实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内涵发展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式的模式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群为例。“平台”是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建设思路:多管齐下,强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灵活制订教学计划,做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范,全力提升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针对酒店企业人才能力要求,重视技能培养,增强学生专业能力,通过科技创新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建设措施:一是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引导,让学生到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接受教育,并邀请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意识;通过党团、社团、文娱、体育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每个专业每学期开展一轮这样的活动。二是各专业继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酒店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并将校企合作层面从目前的企业支持高校办学为主,扩展到学校支持企业发展的高度,实现校企双赢。每个专业建设1~2个甚至更多的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三是各专业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提高学生对相关国际标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适应就业岗位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使专业建设在产业主流技术变化中进退有据,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始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四是加大校企订单、定向等方式联合培养的实践力度,实现全程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五是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深化教学与考核方式的改革,继续施行“以项目(任务)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

专业群建设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形成,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建立“专业带头人”制度,其选拔标准,一般从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加以评判。教师团队建设的另一项任务是“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培养,要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

建设思路: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素质、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

建设措施: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在各专业构建培养梯队;教师培训继续向“双师型”努力,加大力度,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获得“双师”认证;进一步加强与实习基地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确保专业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市场实际;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聘请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交流、讲学、合作科研或兼职工作,以带动和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鼓励专业教师面向社会,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的相关技术服务工作,聘请旅游、酒店领域的专家、学者、高管担任顾问,指导学生创新和毕业设计;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教师团队。

3. 以“工学结合、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为核心,搞好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建设思路:根据“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从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评估标准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四个方面着手,同时推进。

建设措施: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每年一次的专业(群)市场调研,研究企业用人需求,划分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酒店业各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星级酒店认证的资格标准,建立各专业课程评估办法,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抓好各专业(方向)主干课程的建设,每个专业建设4~5门核心课程。全部核心课程均按照工学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

每年定期完善和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

在重构行动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生产实际,建设可供旅游、酒店类专业进行专项实训、顶岗训练(项目再现),以及跨专业综合实训的一体化实训环境。

4. 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使培训和社会服务达到新层次

建设思路:利用“宗科”集团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契机,发挥整个专业群的优势,大力拓展面向社会的酒店人才培训,配合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努力成为本地域酒店高级人才培训认证基地;成为立足成都、辐射四川乃至全国的服务基地;加大对社会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专业群对社会的贡献。

建设措施:坚持“双证制”培养方案,专业认证的推广力度,扩大现有初中级培训的规模,形成初中高多层次、全考培训体系。

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为:(1)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2)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3)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4)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5. 建设高度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建设思路: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

建设措施:发挥龙头专业和群内各专业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整合专业与合作企业的教学资源,以及技术、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对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对外向合作企业甚至全社会开放。

二、专业管理创新

1.专业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有什么样的管理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专业建设水平。高职院校自主设置专业必须充分考虑专业体系的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

2.专业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管理应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院级严格审查专业设置条件,把握专业建设方向;系部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与实施;教务处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进行指导协调与监督,以保证专业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需求,贴近职业岗位群,贴近技术领域,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3.专业管理队伍的开放建设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形成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和实践工作者三位一体的结构系统,使专业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市场经济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4.特色专业的创建是专业管理创新的中心任务。形成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不懈追求。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为特色的专业,以特色专业的发展带动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专业的整合分流与结构优化是专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1)专业的分类整理。当前,要对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高[2004]4号),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师资等条件,对学校现有高职专业进行分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2)专业的结构优化。要在保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与劳动力流向相一致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面向市场,服务经济,以创办优势专业。

高职教育始终要面对两个市场: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满足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需求,是目前最典型、最切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实际的专业建设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廖克玲.当前中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7, (1) .

[2]李洛, 廖永红, 陈建潮.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 .

[3]卢致俊, 曾华, 张海峰.高职院校专业体系的特征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6, (33) .

[4]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6, (30) .

[5]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6]刘欣.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 .

[7]陈家颐.高职专业设置创新与管理体制变革[J].职教通讯, 2003, (4) .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怎样 篇13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正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尽管各个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侧重点不同,但是培养地基本都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就业途径也很广泛,可以在建筑单位、设计单位、投资咨询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就业前景十分可观。但从最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太理想。有的毕业生甚至抱怨说自己的专业没有土木工程、建筑学专业就业目的明确,竞争力强,甚至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针对这种情况,对在校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分析发现:?

一、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定位不清楚

通过对三个年级随机发放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仅有10%的学生认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管理类课程对就业有帮助,而大多数的同学的关注点仅仅是工程技术、工程经济类课程。殊不知,工程管理培养地是具有工程经济、工程技术、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能够进行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其课程设置侧重于管理能力的培养,对技术类课程以讲清概念为主,注重的是知识的广博与综合运用能力。学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技术及经济课程的学习,严重忽略了管理及法规知识的学习。如果说把技术、经济、管理和法规课程比作一辆汽车的四个轮胎,那么少了管理和法规这两个轮胎,试问这辆汽车怎么驾驶?再者将三大力学合并为工程力学且学时仅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总学时三分之一的工程管理学生,拿什么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竞争施工及设计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没有准确定位自己,没有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卵击石,焉会胜出?

二、毕业生对管理学的定位不清

学生对《管理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门课程的阶段,学习《管理学》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拿到学分正常毕业。有些同学觉得《管理学》课程是纯理论学科,十分枯燥无味,所以逃课、旷课或上课期间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殊不知,《管理学》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是我们行走于职场、行走于人生的除去专业技能的另一只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打交道、沟通交流是作为个人魅力的直接体现。没有学好《管理学》则可能影响你以后的发展。

三、教材及参考资料与学生脱节

教师所用教材及参考资料案例大多以大型公司中高层管理为主,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范围,无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为大型企业高管所面临的问题,与学生现阶段所处环境严重脱节,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式、方法问题

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令学生感觉十分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纯理论的被动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课程学习,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五、教学资源问题

因为管理学课程是一门将多种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课程,不像数学、力学课程,只要记住公式就可以解题,它受情商、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对代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且不容易出成果。带该门课程的老师多为阅历少,生活经验匮乏新进教师,在讲解时没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吸引学生眼球案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与学生沟通及自身授课经验,提出一些个人见解如下:

1、完善培养机制

在学生入学教育时,应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给学生及家长详细讲解,让他们明白该专业究竟培养的是什么方向的人才,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主干课程有哪些,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管理毕业生应该完成哪些课程的学习。

2、改善教学手段

首先,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次课就应该讲解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学生事业及人生的影响,让他们从内心层面去接受《管理学》,有意识的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之初要让他们观看一些跟本次课程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段,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本次课的学习当中。比如通过观看电视剧《亮剑》片段,让学生讨论李云龙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方面才能是怎样实施的,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在讲述人力资源计划时,可以剪切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中关于杜拉拉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DB,为打开局面和融入集体所做的各种努力的片段,让学生学习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如何快速的融入集体,为以后进入职场适应工作环境打好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采用图片,音频、游戏、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讲解沟通的内容时,就可以先引入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的画画板的心有灵犀环节,通过让同学们边做游戏边领会沟通的重要性。为了巩固学生对决策与决策方法的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元旦晚会的策划,让他们分组讨论并给出自己的完整策划方案,对完成情况好的组给予一定良化加分。3、改善教学教学案例,优化教学资源

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改用案例教学。每节课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讲解,而是采用相关案例引入章节内容。市场上关于教学案例的书籍不多,切合学生当前现状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应当加大编制日常生活的管理学案例,务必使案例与学生利益相关。另外可以聘请校外专门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来承担该课程的讲授。还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办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践平台,也给企业提供充分的劳动力,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为企业节约开支,实现双赢。

4、改革考试制度,增加管理学实践环节

仅仅利用简单的闭卷考试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利用暑假的时间去企业实习,并写实习心得,通过回访他们在公司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表现给予量化,将卷面成绩与实践表现综合量化,以了解学生对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只有充分认识到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积极学习践行管理理论与方法,显著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逐步培养为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合格管理人才,才能显著提高其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孙国帅,刘晓伟. 理工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34-136.

[2]李英,王晨筱. 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6:55-57.

[3]刘宇,何小芊. 面向本科生的管理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索[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0:255-256.

[4]刘七军. 新形势下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思考[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0:71-73.

[5]王广旭. 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36-138.

上一篇:纪检监察基本业务知识下一篇:橡胶工业的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