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

2022-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

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

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医疗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因其工作场所及工作任务的特殊性,面临着长期在致病菌、锐器等职业危险环境中暴露,直接受到交叉感染的威胁,而成为高危群体[1]。为了减少我院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危害,提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行为,我院供应室在2012年1月通过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加强职业感染的防护培训教育、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实施质量控制及督查改进等干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院供应室共有工作人员15名,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日常操作中职业感染防护执行情况,资料来源于院感科和护理部的季末质控检查,护士长月计划的每周检查,不定期的抽查以及工作人员的自行上报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为:(1)管理制度欠完善,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2)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的缺乏;(3)未按规范及流程进行各项操作;(4)应急预案不健全,设施不合理。

2方法

2.1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领导下,科内成立职业感染防护督查小组。在完善供应室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结合科室实际制订"供应室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供应室职业感染防护措施"、"供应室职业感染应急预案,"锐器伤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等。设立1名职业感染防护质控员,具体负责科内职业感染防护控制工作。其职责是根据供应室各区域的工作特点及存在的高危因素制定操作防护流程,完成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落实的检查和考核,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2.2加强职业感染防护培训教育业务学习:要求科室全员参加由院感科、护理部组织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科内自行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业务学习,内容有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內容、日常工作职业安全防护知识、锐器伤的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原则、血液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手卫生知识和手消毒知识等,以知识讲座、多媒体授课、临床案例分析、技术操作示范等形式进行培训,每次培训后科内统一进行考核。

2.3正确洗手:医院感染病原体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重视洗手,正确掌握洗手的指征。在接触污物前后,穿脱防护服前后,脱手套后,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都必须洗手。有文献报道,护理人员的手病原菌检出率>80.0%[1],因此,要加强手卫生的执行,掌握正确洗手的方法。在每个区域安装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放置洗手液、擦手纸,在洗手池的上方张贴洗手示意图,指导、督促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要求采取正确的洗手方法进行洗手。

2.4制定血液污染应急预案:(1)血液、体液污染皮肤时,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清水冲洗皮肤;(2)血液、体液溅人口腔、眼睛,立即用大量清水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或用洗眼器及时反复冲洗眼睛;(3)皮肤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或割伤时,应立即脱去手套,从远端向近端挤出污染的血液,迅速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皮肤和黏膜,禁止伤口局部按压,用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伤口,进行包扎,并立即报院感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根据情况确定处理措施,如血清学监测或注射免疫球蛋白,并追踪随访。

3结果

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知识进行理论考核,内容包括标准预防知识、正确洗手方法、锐器刺伤处理、防护用具作用和日常工作防护共5方面内容,以满分100分计算,(2)自行设计调查表分别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依从性进行调查,采用、5分制等级评分:1分表示完全做不到;2分表示偶尔做得到;3分表示一半时间做得到;4分表示大部分时间做得到;5分表示完全做得到。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26个月发放调查表52份,各回收有效调查表5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参考文献

[1]金丽君,刘虹.持续质量改进在医护人员手卫生落实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7-318.

作者:吴爱华

第2篇: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与防护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是全院重复回收物品器械的重要部门。手术室用过的手术器械及临床科室用过的各种穿刺包,如换药包、缝合包、拆线包等以及呼吸用过的管道都要经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对于那些乙肝、丙肝、HIV感染者用过的器械及各种管道都要进行特殊处理。在这里使用消毒剂,浓度高、剂量大,极易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

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针刺伤和刀割伤 是常见的职业暴露,在包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很容易被针头、刀片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的锐器。乙肝、丙肝、HIV等患者用过的器械传染性更强,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还可感染其他一些疾病。如败血病、伤口感染等。

1.1.2 烧伤 也是职业暴露的一种,消毒员每天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烫伤现象很易发生。常见于高压灭菌完成后,开门取物品时皮肤接触消毒车引起烫伤,所以开门时站立一侧,将没拉开,等冷却30分钟后取物品,这样可以避免烫伤。

1.2 化学因素 具有传染感染性的器械,都要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所以一般都要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浓度大、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易伤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等。

1.3 生物因素 在回收、清点、清洗自身防护不到位,至使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感染上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还有败血病等。

2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组织学习《消毒规则》《传染病的防治》,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严格按照供应室中心的流程工序去工作,按规定的标准严格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很多职业伤害。

3 加强防护措施的落实与管理

3.1 加强标准预防教育 在清点、清洗物品时均应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带双层手套、穿隔离衣。一般清洗的流程是:清洗—消毒—灭菌。而特殊感染的器械均应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

3.2 被血液或体液感染过的物品器械,被意外刺伤后,应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受伤部位。再用碘酒、乙醇消毒受伤部为,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上报预防感染科,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预防。

3.3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 高压灭菌前应先检查高压灭菌锅的性能、电源、蒸汽是否安全,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执行,压力降至“0”位再开门,冷却30min后再取物品。

3.4 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 加强化学消毒剂的概管理,按规定正确使用,不准超出要求范围,配置时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以减少皮肤损伤。

3.5 加强工作人员预防健康工作 坚持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定期为医护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尽可能完善布局、配置合格设备及必要的防护用品。

综上所述提高供应室人员职业安全的防护管理,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按照规定安装合格的设备,配备合格的专业操作人员,严格执行供应室消毒流程,是加强职业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健康,预防职业损伤的关键。我院由于院领导高度重视,制度落实到位,近年来无一例感染、烫伤发生,避免其他职业安全损伤。

作者:孙丽霞 吴玉梅

第3篇: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干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研究针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行为进行干预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本医院供应室的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职业暴露感染风险实施防护干预。将干预前后所发生的职业暴露感染事件进行对比。结果实施针对性干预后,供应室工作人员未有效防护、锐器刺伤、血液污染、违规洗手、药物污染等相关职业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予以针对性干预后,供应室人员的锐器刺伤处理、锐器刺伤上报等相关方面职业暴露感染防护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感染实施防护,可以产生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感染率,对于确保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供应室;职业感染;暴露防护;护理管理

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担负着医院的绝大部分医疗器械以及医疗设备等能够重复使用的相关物资的回收、处理。消毒和发放等相关任务。由于工作性质的特别,面临着可能受到交叉感染的困境。美国非常重视职业安全,有专门的机构对职业危害进行管理。而我国当前护理人员自我防护率只有72.8%。因此,必须积极干预供应室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行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措施,有效提升该类人员的职业防护,尽可能预防以及控制供应室发生职业感染的风险。这对于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显得至关重要。我院积极开展该项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从事供应室工作的人员,共计47名,其中男4名、女43名;年龄为24~55岁,平均(32.5±5.5)岁;工作年限为2个月~12年,平均(4.5±2.8)年。日常资料收集表明,研究对象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暴露感染相关危险情况。如未按照规定戴上口罩和手套、未按照规定穿好防护服以及防护鞋、未按照规定正确洗手、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守程序被血液污染皮肤或者被锐器刺伤等。

1.2方法

1.2.1完善管理体系

由科主任积极协调,牵头成立职业感染防护工作监督推进小组。对供应室目前使用的一系列工作制度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系统化研究分析,针对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实际。在此基础上,积极值得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防护流程等。选用1名资深人员担任职业暴露感染防护质量工作的监督员,其主要职责就是针对工作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实施检查以及考核,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行为及时指出,并以意见以及建议方式进行纠正。

1.2.2加强培训教育(1)业务学习。通知所有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暴露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表,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暴露的危害性、防护概念、防护措施、急救和处理措施、处理流程等。在教学方式上,紧密结合内容,实施多媒体授课,同时实施案例分析以及操作示范等,确保工作人员学习有效果。完成培训后,组织进行考核。(2)科内考核。考核的形式方面,主要为实践操作、模拟考核和工作考核等。在考核内容方面,包括了实际操作中的器械回收,器械分类以及整个工作流程的清洗、检查、灭菌等。同时,还要考核工作人员的应急预案准备和执行情况等。考核的目的在于强化工作人员的学习成果,要求全部掌握。

1.2.3规范操作行为(1)防护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具。按照要求提前戴好帽子、口罩以及手套等,应用专门回收车,将收回的器械和相关物品妥善置入整理箱,封闭后送回供应室,在专门区域予以批量性处理;工作人员进入处理相关收集物品区域之前,要在缓冲间完成相关防护措施,包括戴好帽子、戴好口罩,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以及手套和鞋套等。如果手部皮肤有伤口,则要戴好双层手套,如果操作中发现手套破损,立即脱下,洗手后再戴新手套;严格实施分类处置,复用器械严格按流程进行清洗,废弃锐器放入专用容器;手工清洗过程中,不能拿出液面,必须浸入液体中进行处理。遵守操作流程,妥善使用高压水枪,不能使污水随意发生喷溅,尤其是不能沾染到操作人员皮肤和衣物。清洗完毕后,去除防护应当在缓冲间完成,认真执行洗手后才可以进入其他区域。(2)锐器处理。对使用后没有及时进行处理的缝针、刀片以及针头等,不可以直接用手拿捏,必须用镊子或血管钳夹取,放入专用锐器盒。针对没有拆卸的刀片,必须用持针器实施拆卸。可以再生并重复使用的锐器,完成清点后单独放置,锐利端同方向。清洗锐利器械时,尽可能实施全自动清洗机。手工清洗时,必须小心操作,不直接接触锐器尖端;检查锐利器械可以应用勾划棉花以及纱布方法,不直接用手感触。包装前做好保护,尖端用无纺布包裹,用相应护套套好。(3)正确洗手。在将要接触污物前、穿上防护服前以及取下手套后,都必须洗手。在已经消毒的物品前,也要洗手。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正确洗手方法。在各区域安装洗手设施,应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放置洗手液以及擦手纸等,引导指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要求正确洗手。

1.3评价方法

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情况。事先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分析我院供应室常见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依据其具体情况制作出相关的调查问卷。分别于实施干预前和进行干预后6个月,针对职业感染防护行为依从性情况分别对本研究涉及人员的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为佩戴口罩手套、穿好防护鞋服、佩戴防护眼罩、锐器安全处理、锐器专门放置、及时洗手、锐器刺伤处理、锐器刺伤上报等相关方面实施5分制等级评分:(1)1分为完全做不到;(2)2分为偶尔能够做到;(3)3分为50%时间能够做到;(4)4分为70%时间能够做到;(5)5分为完全能够做到。干预前后分别发放调查问卷47份,全部完成回收。

1.4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测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情况比较

实施针对性干预后,供应室工作人员未有效防护、锐器刺伤、血液污染、违规洗手、药物污染等相关职业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见表1。

2.2干预前后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行为评分情况比较

实施干预后,供应室工作人员的佩戴口罩手套、穿好防护鞋服、佩戴防护眼罩、锐器安全处理、锐器专门放置、及时洗手、锐器刺伤处理、锐器刺伤上报等相关方面职业暴露感染防护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疾病谱也随之产生相应的重要变化,尤其是通过血液实施传播的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性别等存在着高度危险的一系列传染病感染风险,已经成为重要威胁。供应室工作人员负责对医疗器具以及物品的回收清洁。在操作过程中,将会有极大的机会以及几率等直接地与污染物品接触,同时还可能接触到残留的血液以及体液。这些物品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潜在危险,因此,感染风险极大。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将有极大可能导致自身感染。同时,工作人员在被感染后,还会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操作人员的感染风险极大。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等。供应室防护行为不只是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保护患者安全的需要。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效提升供应室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能力,提升其自我防护意识,引导其学会正确的操作方式,才可以有效预防以及减少供应室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职业暴露感染。

针对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加强心理调节。要积极预防其发生心理以及生理性疲劳,积极帮助工作人员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氛围,积极建立一个互帮互敬的良好团队,舒缓其心理疲劳。在此基础上,要积极丰富业余生活,以有效消除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引导其均衡、合理饮食,参加体育锻炼,全面增强自身免疫抵抗力。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工作人员定时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有效处理。

供应室工作人员应自觉坚持自我防范,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职业技能较低,其参与继续教育和学习的主动性明显不足。这些工作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防护习惯,采取多种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其理论水平,结合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以有效提升其职业暴露防护能力,提升防护依从性。通过严格的督查、考核,促进工作人人进行持续性的质量改进,可以有效强化其防护意识,从而确保防护行为的正确实施。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实施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感染率,对于确保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何飞杏

第4篇:内镜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保证工作环境的采光,通风良好和洁净。清洗消毒室必须有通风换气设施。

二、夜歌实施预防措施,认真执行消毒隔离个性规章制度。

三、上班时须衣帽整洁,进行诊疗操作时须戴口罩,手套。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换,脱去手套后应真正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粘膜,非完整性皮肤和污染物品前均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四、进行各项操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等喷溅时,须带防护镜,穿防渗透工作服。

五、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六、使用后一次性活检钳,注射器针头等锐器应放入专用利器盒内,3/4满时关闭开口;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应及时弃置于黄色塑料袋内,3/4满时扎紧袋口;专人回收、无害处理。

七、工作中手部皮肤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局部。污染眼部等黏膜后,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有伤口是,应轻柔挤压伤处,尽量挤出伤口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0.5%碘伏或者用75%酒精局部消毒、包扎伤口,同时上报主管部门进行登记,专家评估,根据暴露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跟踪观察。

八、工作人员应定期做HBsAg、抗-HIV、抗-HCV检测,必要时接种乙肝疫苗。

第5篇:关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的实施细则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医院实际,制订以下实施办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一)成立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及防护专业组

为全面贯彻执行《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切实加强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的领导,成立院领导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领导小组及专业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二)机构职责

领导小组:在上级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布署、协调指挥全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做好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工作;协调物资、药品准备(防护物品、消毒液和抗艾滋病药品);督促检查科室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防护小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级别及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

1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对发生职业暴露者及科室分析发生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向上级部门及时报告相关信息;收集、整理、拟定相关资料;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加强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 医务、护理、院感、防保及各相关科室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组织全院职工学习《指导原则》及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术水平。

三、制订职业暴露防护相关规定

根据《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订《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暂行规定》以及《XX医院择期手术、待产病人术前、产前传染病筛查制度》,要求各科室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严格遵照执行,严禁违规操作。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同时重视血源性疾病的术(产)前筛查。

四、做好防护物品及药品准备

院感科按照相关规定拟订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物品、药品购置计划以及设立职业暴露应急药箱。物品购置计划交医务部和护理部审核并由院领导批准后,交后勤部门购买并在相关高危科

2 室定点存放并专人管理;药品购置计划交医务部审核及院领导批准后,由药剂科购进,定点放置于本院急诊科及院感科的职业暴露应急药箱内。

五、做好职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的标准认定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后,须立即按照《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暂行规定》中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执行,并立即报告科室主任,科主任报告院感科,再由专业组负责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由医务部、护理部、院感科指导临床科室对可能或已被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进行消毒及处置。

六、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按照《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用药方案》在规定时间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服用预防药。其中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用药方案包括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逆转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后,专业组人员应当按照《XX医院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时间表》规定的时间给予随访和咨询。

七、登记、报告

3 院感科要对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相关病毒携带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并每半年将发生艾滋病病毒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汇总,上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6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接触(暴露)报告及

处理制度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HIV、HCV、HBV感染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HIV、HCV、HBV和不明肺炎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这些病毒感染的情况。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而被感染的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做好医院感染防护;

1、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隔离衣、专用防护鞋、防护镜、防护面罩)。

2、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3、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4、凡新来医院的医、护、技人员,必须检测肝功及乙肝五项,化验结果全部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

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等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沐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

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7、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排泄物、血液、体液无论是否被污染或接

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二)、医院感染应按照标准防护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

1、基本防护(一级防护)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

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配备:白大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加强防护(二级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

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等。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进入传染病区时,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医用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

3、严密防护(三级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

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可使用面罩。

(三)、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临床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请科室负责人签字后上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并对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评估。锐器伤后应在4小时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五)、医务人员职业接触(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

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 酒精或者 0.5% 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六)、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系电话,暴露类别,严重程度和处理情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详实记载,存档保存。

(七)、追踪 :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安排追踪时间,如艾滋病即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用药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等。

第7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一)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其基本特点为:

(二)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三)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

(四)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飞沫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一)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物品时,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属情况必须立即洗手:(1)摘出手套后;(2)接触病人前后;(3)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二)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三)上述物质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四)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消毒或适当消毒。

(五)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六)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七)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一)基本要求: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二)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为传染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三)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或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着装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使用面罩。

2011-10-28转载注明:http://

第8篇: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一)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其基本特点为: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SARS病区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防护用品;

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

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

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

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

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要给SARS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做传染病尸解的医务人员。

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

(四)基本防护要求

规范洗手内容:

“六步法”洗手

摆式洗手龙头

抗菌洗手液

取缔公用毛巾

加盖污物桶

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获得的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手套的屏障

◆戴手套是为了避免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的物质接触,其目的是双重性的,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病人;

应用操作控制

◆应用操作控制是指以将潜在的刺伤事故发生的可能降至最低的一种操作模式。

◆用过的针应立即丢入到适当的防刺、防渗漏的利器收集箱内。如果用后的针不能立即处理,应使用单手回套;不要将针放入已经过满的利器收集箱中;相关工作完成后,再脱掉手套;

摘掉手套后或接触体液后立即洗手。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

戴口罩和护目镜可防止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体液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

隔离衣

穿隔离衣可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必要时可在外加塑料围裙;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免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

(五)主要疾病的应急预防

1、职业暴露HBV后应急预防

针对乙肝易感者与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即血清抗HBs阴性者。当接触血清HBsAg(+)血液后,措施有两条:

其一,应急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首次应该在暴露后48h内完成。HBIG的效价必须达到1:200000(即200ul/ml)以上,用量0.6ml/kg的保护效果较理想,对既往接种过疫苗而无血清学应答者,宜接种HBIG两次(相距3—6个月)。暴露后一个月,如未发生乙肝,宜重复应用HBIG一次。

其二,应急接种乙肝疫苗,暴露后6个月内应予血清学随访,并注意有无相关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变化.至于血清学抗体HBs≤10ul/ml的医务人员,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一次,并接种HBIG一次。上述措施应尽早(48h内)完成。

2、丁肝

丁肝只发生在有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它通过类似乙肝途径传播。防止乙肝感染的措施也对丁肝病毒有效。

3、职业暴露HCV的预防

◆ 对此类血源性感染尚无适当的预防方案。预防性应用干扰素、抗病毒药是否奏效无定论,故不推荐。

◆ 对暴露者的血清学随访抗HCV十分重要,暴露后24~48h内,6个月与12个月检查三次抗HCV是必要的。一旦血清抗HCV由阴转阳,似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不必等待肝功出现异常。

4、职业暴露HIV后的预防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 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职业暴露HIV的处置

1级与2级暴露者,使用基本用药方案;3级暴露者,应采用强化用药方案。职业暴露HIV后,专家推荐三步曲处置方案:

1、挤血,用肥皂在流水下清洗;

2、75%乙醇浸泡15min;

3、预防用药(最好在2h内使用)。

职业暴露HIV后用药方案

基本用药方案:目前专家推荐齐多夫定(zidovudine)与拉米夫定(1amivudine)联用,前者每日600mg,后者每日300mg,连服4周。

目前有两者的复方“双汰芝”(Combivir)片上市,每片含前者300mg与后者150mg,用量同上

强化用药方案:如系高度暴露,再加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indinaviL商品名佳息患)或奈非那韦(nelfinavir),前者用量为每日3次,每次800mg:后者用量为每日2-3次,每次750mg。

所谓高度暴露是指下列情形之一,即①暴露血量较多;②暴露源的HIV滴度高;③暴露源为耐药毒株。此外,暴露血液循环,或投药时间延误过久,似应视为高度暴露或按高度暴露处理。

职业暴露HIV后的随访

随访有两大内容:

一是血清抗HIV检测,包括暴露当日,6w,12w与6m,至少4次;

二是服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对症处理。

职业接触AIDS/HIV的预防

医务人员接触艾滋病病人时,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

1、当暴露的皮肤或衣服可能被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穿白大衣、戴手套;

2、当血液或其他体液可能溅起时,要穿塑料防护衣、戴防护眼镜和口罩;

3、医务人员特别要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或刺伤,污染的一次性尖锐物体用后应立即收集,在特定的容器内处理不再使用;

4、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彻底洗手,特别是手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时,必须立即洗手,脱去手套后还要洗手;

5、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艾滋病的直接护理工作,也不要接触污染的仪器、设备;

6、口腔科,外科及行尸体解剖的医务人员即使对一般病人操作时也要注意避免被病人的血液或体液污染;

7、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不慎将污染物,如血液、体液等溅入口内,要立即吐出,并用水漱口。

职业暴露HIV后登记和报告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及时向当地CDC报告。

第9篇: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最近我院院感控科开展了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的学习。通过学习,不禁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这些老照片,“非典”。不知大家是否记得那年呢?据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中,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达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末有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学精英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今由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出现蔓延趋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正日益增加。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这些危险及不规范操作也大大增加了职业暴露风险。通过学习,我很高兴有机会在此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我的一些关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的感受。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认知及现状;

2、原因分析及危险因素;

3、预防措施及处理要点;

4、关于我院职业防hu方面的持续改进。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指的便是我们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因接触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我们的健康或危及我们生命的一类活动。

医务人员因职业关系,接触致病因子的频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据卫生部门统计,医务人员发生的院内感染是普通人群的2倍。

如图所示,护士在所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占最大比重。据卫生部统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80-90%是由于针刺伤所致。针刺伤、锐器伤对医务人员的威胁时刻存在。

在当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和各种侵入性手术治疗的患者每年有数百万。也许您就是这项技术的执行者。随着各项技术的执行,无形中也增加了由血液暴露引起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机会。每年你所接触的大量病人以及你数以百次可能被血液感染的潜在危险,其严重后果是什么?您想过吗?

我们也在很多报纸上看到过这样的标题新闻:

1、医生害怕染艾滋,误诊病人被晾手术台;

2、丈夫染艾滋病,妻子临产难找医院接生;

3、手术前做艾滋病检查大有必要;

4、某口腔门诊惊现艾滋病感染者。看到这样的标题,个人觉得是我们有些医务人员对于感染防控理解不够,自我防护措施不到位!当然,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不信你看。。

科学报道,每毫升血液中含HBV病毒就有一亿个感染剂量.,感染HIV只需1.4毫微升血液,HBV只需0.4毫微升血液。如果你被感染HBV血液的针头扎伤而又未经免疫的话,你感染的几率为6—30%;如果该病人乙肝e抗原呈阳性,那么你感染的几率将上升到27—

43%。有十四个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你被HIV污染的针头扎伤,受感染的几率是0.29%。尽管你所接触的病人导致你感染的机率相当低,但是不等于0„

这是《羊城晚报》曾经的一则报道,这样的报道每年有很多很多,每一次都那么触目惊心。对于我们医务人员而言真的是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如果你真的被含有血液感染的针头扎伤,先不谈你是否已被感染,想想你在心理上能承受那么长、那么多次的检测期吗?曾听过

美国一名被艾滋病病人针头扎伤而被感染的护士lisa,以她的亲身经历为主题所进行的一次演讲,她在窗口期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到的,那种担心、恐惧,焦虑,绝望,以及亲朋好友的疏远,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隔离墙,心理上的压力远远大于身体及生理上的压力。由此可见,职业暴露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同时对我们的心理、家庭、社会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总结学习及临床上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风险因素:1.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淡漠,防护教育不到位;2. 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临床经验欠缺;

3.手卫生实施不规范;4.安全注射操作不规范;5.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据统计,每30秒钟,便有一名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扎伤。每30秒钟,在您和您的同行中便会发生一次职业暴露。每30秒钟一次也就是每年将近有百万次职业暴露发生。自有医护工作以来,医护人员就不经意地暴露在这些病原菌地威胁之下。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避免职业暴露已经迫在眉睫!

根据这些原因及风险因素我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首先应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其次要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及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最后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我们应该准确、规范的做好“标准预防” 从标准预防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理解到,标准预防既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也强调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以及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因此,标准预防既保护病人又保护医务人员,达到了双向防护的标准。从另一方面理解,它实际上就是对血

液和体液实施全面屏障隔离。隔离的对象为“所有”的病人。对医护人员而言,不管对象是已知或未知血液或体液感染的病人,都应采用标准预防措施。

从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了,标准预防的措施就是以下这简单的六点。看似简单,仔细阅读,深入理解,其实它包含了所有基本的预防措施,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真正规范的做好标准预防措施,那么职业暴露几率一定会大大减少。举个例子吧,时间来到了1988年的初春,如果您是上海老一辈的人,您一定记得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甲肝大流行吧。元旦刚过,甲肝患者不明原因的大量增加,它一时间打乱了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正常生活。空前拥挤的医院,实在无法接收下那么多的甲肝患者,以致工厂仓库,甚至是旅馆和学校教室都成为临时的甲肝患者安置点,分管卫生工作的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同志及她的同仁们采取了多种办法也无法在第一时间控制疫情。这场疫病流行,整整持续了2个月,甲肝感染者超过35万人,死亡31人。疫情最后能得到控制,那正是因为他们最后抓住了关键点,甲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他们的措施便是,普及手卫生知识,在那时你在上海的每一个公共场合你都能看到一块小小肥皂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上海人饭前饭后、便前便后都要洗手,就这样,疫情在3月初就得到了基本控制。从另一个角度看,难道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标准预防,使这场突如其来的甲肝暴发流行可谓告终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工作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现在,我所在的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规定》的要求工作着。我院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规定设有“职业防护管理”文档,有“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害登记表”,对医务人员的

职业暴露做好了一个全面详细的备案登记;我院设有总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各个科室也都有针对自己科室特点的感染管理手册,在科室最明显的地方摆放着科室特色的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以及职业防护措施,这些都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好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每年体检,我院的医务工作者的乙肝表面抗体都是阳性的,那是因为我们都注射的了乙肝疫苗,采取了主动免疫;在我院的日常工作中是强制使用一次性口罩,特殊科室(感染科)使用N95口罩;实施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等操作时一律带一次性无菌手套;感染科,ICU等科室的每个病房和病床前都备有快速手消毒剂,方便卫生手消毒;每个科室都配备了齐全的洗手设施,每次洗手都严格按照六部洗手法洗手;这是我院医务人员的一些洗手瞬间,你看,你在洗手,我在洗手,他在洗手,她也在洗手,今天我们都在洗手,您洗手了吗?记得一定要按这六步洗手法进行哦。在我院,医务人员每次操作后按常规正确分类处置好医疗垃圾,并使物品处于备用状态,清洁物品与待消毒物品分开放置;进入病房的用具都必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再进入清洁准备间;护理特殊病人(H7N1)是穿隔离衣,带防护口罩,护目镜等;同时保证每个病房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物品的表面,以及用循环紫外线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不同病种分区放置,加强患者隔离及疾病的宣教指导,切断了传播途径。这些措施是我们工作中一些微小的工作,可是就是这些微小的工作组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理念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防起,用这些精细化的措施保护好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保护好我们的每一位病友,使我们的职业暴露几率大大降低。

总之职业防护是医疗事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在

今后的医疗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牢记:在绷紧职业安全这根弦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更要增强自身抵抗力,接种各种疫苗,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一位哲人曾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好的习惯、一个规范的操作永远是我们的最佳保护神 。谢谢大家!

上一篇:小学计算机教学反思下一篇:数字信号处理五个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