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的“没问题”了吗?——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善问”与“善待问”的关系

2022-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何谓“善问”?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掌握了“问”的方法和艺术,很多问题自会迎刃而解。何谓“善待问”? 《学记》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 ,然后尽其声。 ”《学记》以“撞钟”这一形象的比喻,提示我们要善待问,即让对学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针对不同的问题作相应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促使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1 “没问题”,是发现不了问题

我们时常会看到这么一种现象,在老师们将知识点说得唾沫星子乱飞后,就问:懂了吗? 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时候,学生们往往会摇头晃脑地说:懂了,没问题了。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 去问问学生, 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

首先教师要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问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课时,我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围绕“四季烟台的海的特点”进行小组研究学习,并填写小组赏析报告,在小组中互相提问、质疑、解答。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作者写四季烟台的海是按什么样的特点去写的,有何方法可遁。在这个推导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来总结,这时不要急于求成,在出现问题时,教师先给予积极鼓励,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或让其他学生来帮忙解答。这样融融的教学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敢说、敢问。

2 “没问题”,是不能“善问”问题

有些老师虽然肯问,但不善问,他们抓不住教学的核心问题。东一问、西一问,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如何“善问”,《学记》早有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也只有“善问”,他们才能体 验到由“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 ,才能真正把问题转化成知识与能力的纽带。“善问”是一种艺术。

2.1 围绕关键处质疑

所谓关键处是指对全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某些词句章节。如题目中的“题眼”、文章中的“文眼”。教学中如能围绕这些关键点质疑问难,必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可紧扣题目中的“三顾 ”一词质疑 ,以达到迅速抓住课文重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中心思想之目的。

2.2 围绕矛盾处质疑

语文教材中不乏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 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半截蜡烛》一文,既然情报是那么的重要,关乎全家人的性命和整个情报站的安危,那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还要做将“蜡烛摆在显眼地桌子上呢”在蜡烛即将熄灭之际,明明德军并未发现什么异常,为何“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心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抓住这一矛盾点质疑,让学生去揣摩、体会伯诺德一家面对厄运的矛盾、复杂的心情,从而领悟到一家人赤诚的爱国之情。

2.3 围绕细节处质疑

文章的细节,犹如绿叶中的花朵,拨开绿叶,显露花朵,则会异彩纷呈。如果设疑时以这些细节为着眼点,然后由点及面,层层导入,追本溯源,教学思路就会自然形成。

2.4 围绕写作目的质疑

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抓住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辐射、掘进,则可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 “没问题”,是不能“善待学生问”的问题

试想,当学生兴高采烈地提出问题,你却来一句“哪有那么多问题”;当学生提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又来一句“没有什么为什么,长大了你就知道了”;当学生把手高高举起,你却置若罔闻;当学生好不容易提出自己的见解,你却冷硬地叫他们去“看标准答案”……如此态度对待学生的问 ,他们问的积极性还有吗? 其实,“善待问”,是对学生“问”的最大鼓励,也是对学生的希望与信任, 它更表明了一种态度, 一种随时向学生开放的态度,这种态度为学生的“提问”提供了心里安全的可能。

那天,我带着全班学生到学校操场寻访小动物,同学们兴趣可高啦! “老师,我找到了一种小昆虫”、“老师,这种小动物叫什么? ”“咦,这种小动物怎么这么小? ”“这种小动物吃什么长大? ”“这种小动物身上怎么有点粘 ? ”…当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完全沉浸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但是在汇报小结时问题出来了。我说:“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说:“要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当我正想表扬他时,一位女同学马上站起来反驳一句说:“老师,不对,照他这么说,难道像苍蝇、蚊子一类小昆虫我们也要去保护吗? ”当时我愣了一下,心想:“对呀,苍蝇、蚊子是害虫,难道我们也要去保护吗? ”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对大家说:“这位女同学真会动脑,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值得表扬”,然后把问题推到学生面前,让全班学生说说。课堂上又活跃了起来,掀起了新一轮学习热潮,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的讨论开了,有的说:“只要它们不来伤害我们,我们就应去保护它们”,有的说:“对这一类害虫,我们要看见一只消灭一只,绝不手软”…下课铃声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下响了,同学们的争论还在继续。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出示问题,更应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奇思怪想要加以保护,应当正确对待、引导,及时肯定,即使他们的想法是不着边际的也应肯定好的一面?———能想、敢说、敢问。不要一味否定,这样只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想、不敢说、不敢问,只会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主见,成为老师的“影子”。

摘要:问题是课堂的灵魂,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作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出示问题,更应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不仅要解决问题,还要生成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

上一篇:浅谈职校生科学素养与物理教育下一篇:电力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的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