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倍受中外教师的关注。笔者也对“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实践,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解题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并注重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反思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最后要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个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不会用它来解决问题,将很难适应社会。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把解决问题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之一,并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教学不容忽视。几年来,我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进行了“问题解决”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阐述如下: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问,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他们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解决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时,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看到把圆柱16等分后,先分成两部分,再将两部分组合在一起,正好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学生看了兴趣很大。老师这时问:“看了演示,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时学生踊跃发言:这个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是否相等?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它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在圆柱中叫什么?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又如:在解决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自己拿来的圆柱的侧面剪下来,看看是什么形状,再问:“通过操作,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看着自己剪下的图形,争先恐后地说:剪下的图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会剪出不同的图形?它们的面积一样吗?剪下的图形的长(底)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高)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求? 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慢慢有了提问题的兴趣和习惯,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题的方法如:1.在知识的“来龙”上找。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2.在知识的“怎么样”上找。如果对某一事物究竟有哪些特征,说不出或不能说完整的,那就在此提问。3.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搞不清或说不出来就可据此提问。4.在知识的“归纳或分类”’上找。如果对知识不会归纳整理、分不清类型,而把知识看成一盘散沙似的孤立个体、可在此提问。5.在知识的“去脉”上找。如果学习某个知识不了解它的发展趋向,也一样可以提问。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1.建立学习小组。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学生都能解决问题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中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教师一方面巡视并聆听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的知识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精神等信息,以便确定讲解的切入点。
2.激励自主探索。既然“问题解决”是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就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主权,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自行解决。例如:解决“20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的苹果?”这一问题按传统观点是无法解的。但是通过教师的激励,有的学生想:我去学校附近的卖水果的地方问一问苹果的价格就可以解决了;有的学生想:我要挑选价格最便宜的和最贵的,再算出买苹果的千克数的范围„„只要学生自主探索,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创造力!
3.注重学具操作。“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皮亚杰语)”。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在解决圆锥体积怎样计算时,学生有的用泥团捏圆柱和圆椎,看到圆锥只用圆柱的泥团量的三分之一;有的往容器里装沙子进行测试;还有在圆锥体里装满沙子封口后放入装着水的长方形水槽里,看水上升的体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教必要的过程和方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是:对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清楚的认识;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计划并随时调整补充;回顾与总结。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5.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问题解决的方法往往并不是唯一的。在解决问题时应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
例如:在解决“一根铁丝,正好可围成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为15厘米的长方形,宽应是多少?”时,有的学生按一般思路分析,列出(10×4-15×2)÷2、10×4÷2-15等算式。还有的学生有特殊的解题思路,如有的学生想:正方形两条边的和恰好是围成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去掉一条长就得一条宽,列式为10×2-15;还有的学生想: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长短多少,用正方形的边长,剪去宽比正方形边长短的部分就得长方形的宽,列式为10-(15-10)。最后让学生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6.允许学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多种答案。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是不唯一的,答案也并不唯一,现实生活是这样,解决问题更应该这样。因此,在解决问题中,教师除了提倡解法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测,允许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能解释其合理性就行。
例如:在解决“小明有30多枝蜡笔,妈妈又买回24枝。现在小明大约有多少枝蜡笔?”有的学生说:“大约有50多枝,因为小明原来可能有31、32、33、34、35枝。”有的学生说:“大约有60多枝,因为小明原来还可能有36、37、38、39枝。”学生说的合情合理,答案也就不是唯一的了。
7.注重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反思是通过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极好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去反思: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是什么?运用了哪些知识和解题技巧?你思考时错在哪里?你是怎样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的?„„使学生在反思中前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应用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请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1.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测定等。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让学生回家数数爸爸妈妈钱包中的人民币有多少,是怎么数的;帮妈妈去购一次物,记下你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你给营业员多少,找还多少,你一共用了多少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
2.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学科之间要进行整合。通过整合,许多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其他学科知识也为学习数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学生在这种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了有关垂线的知识后,学生能运用到体育课上来测量跳远;学了有关对策论的小知识后,学生能够理解语文课《田忌赛马》中田忌的对策是唯一能够取胜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我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数学源自生活,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更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以往的教学经验已不足以解决问题, 达到教学目标。而新的教学方法又不会自动出现, 更不会有某种教学“启示”使复杂的培养人的问题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建构一定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去教学。目前, 为大多数教学工作者所公认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为:
创设情境, 形成问题→学生探索, 组织交流→建构模型→练习应用 (再次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初步认识时,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人民币以后, 并且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超市去购物” (课件) 。路上你乘坐公交车, 要一元钱, 你有几种给法?到了超市, 你最想要买那些商品?你共花了多少钱? (创设情境, 形成问题)
通过学生付车费, 让学生明白元、角 (分) 之间的进率, 学会换算。通过学生自己挑选, 自己计算, 巩固学生在这方面的换算能力。 (学生探索, 组织交流)
学生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 学到了应该如何计算所用的钱。 (建构模型)
学生刚才计算了自己共用了多少钱。那么, 如果让学生当售货员, 顾客在买了一些商品后, 我们应怎么做? (练习应用, 再次解决问题)
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购物场所。而学生主要是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情境, 通过自主探索和组织交流, 来解决问题。
建构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仍面临着许多困难:
(1) 教学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现在是21世纪, 高新科技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 世界已处于信息化社会之中。这不仅使教师丧失了很大一部分曾经属于自己的教育经验的优势, 而且使因循守旧的教师不能从社会变化的信息中启发自己改变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缺乏时代性, 教学方法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
近几年, 小学数学教材的变动很大, 这是适应社会变化的必要调整。然而, 教材的超前性还比较有限, 教材同社会实际之间始终有一定的距离, 缩短这个距离的工作, 有待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劳动。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要通过学习、研究教材, 通过接触了解社会实际, 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生动的、具体的、新颖的思维材料。教师还应从教学对象———学生身上了解各种信息以调整教学方法。
(2) 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充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明确的观点, 为我们分析教学中的困难和解决困难提供了一些启示:“科学不断地演进, 这就使得传统的传授科学的方法越来越不受欢迎了。我们不能希望通过“填鸭式”把更多的科学事实塞进人的脑子……科学不应变成一种纯粹学术性的练习。相反, 科学教学应该立足于用实用主义的观点寻求解决从环境中产生的问题, 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直接从现实中来的。”因此, 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创造性和好奇心等, 使他们能在生动、主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 去摄取教材中的知识, 并使他们的主题精神得到必不可少的补充、充实。
(3) 教学要从整体出发。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忽视教学的整体性。首先, 在备课中, 一些教师不能从整体出发, 讲一点备一点。其次, 对知识的传授也是见子打子、哪黑哪歇。这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系统的掌握知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呢?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固然与成熟的关系十分密切, 但它必须通过学生学习才能得到发展。而关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学生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学习:
(1) 学生接受学习。教师通过教的手段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问题, 使学生掌握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并使学生能解决类似问题。对学生来说, 这是他们学习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但对教师而言, 首先, 必须把问题讲得详细清楚。其次, 对于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也应讲得非常详细。此外, 还应注意例题的代表性。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2) 学生自主发现。学生自主发现, 事实上就是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方法, 重新组织, 从而解决问题。
1. 提供小学生问题解决的空间、时间。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 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事实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一个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 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室里有8排桌子, 每排可坐6个学生, 请问教室里共可以坐多少学生?
在课堂上,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自主探索, 对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方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集体交流, 让学生了解各种解法。并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来解决问题。
2. 帮助学生激活前提知识和技能。
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个体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探索新情景问题答案的心理过程或思考活动。帮助学生激活前提知识和技能, 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前提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组织, 排列, 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活那些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前提知识和技能。
而提问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 它就变作你的问题。”因此, “提出问题”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a.教给找问题的方法。如果对某个知识是在什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 或者与什么知识相关又搞不清的, 那就在此提问。如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 就可提出“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当然, 我们也可以提“为什么”、“怎么样”这类问题等等。
b.教给提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具有探索性、差异性, 这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 需要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提问。
3. 鼓励多样化解题思路和策略。
解决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必须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并懂得选取最佳的方法。
a.尝试错误。
在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 学生先尝试着解答问题。通过学生不断的尝试, 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b.逆向推理。
例:有一家商店卖某种商品, 第一天卖出了一半, 后又补充了56件, 第二天又卖出了一半, 补充了56件, 第三天卖出一半商品后, 剩下56件。问这家商店原有多少件商品?可用逆向推理的方法先算第三天的商品件数56×2=112;再算第二天的 (112-56) ×2=112;最后推出第一天的件数 (112-56) ×2=112。
c.寻找类比物。当遇到的问题一时无法解决时, 可以联想与该问题相似或有关联的已被解决的问题, 并结合原有的问题, 分析它们的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从而解决问题。
4. 组织好交流和评价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取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得到了问题的解答, 在这基础上, 通过小结、练习来巩固知识, 并使知识迁延、活用。
5. 促进反思。
问题解决后应让学生对所完成的工作自觉地进行反省, 做到“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而不只是满足于用某种方法求得了问题的解答, 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甚至不能对所获得的结果的正确性、完整性作出必要的检验或证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若干问题;新课程;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实施素质教育。然而事实却证明,在知易行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及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下,我们仍然无法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范畴。这就意味着,当前需要从教育大环境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数学教学模式创新,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的创新与无休止的争论之中。
毫无疑问,作为启蒙阶段的数学教学需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的,结合小学生的心智特征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手段,最后建立起符合实际需要的评价体系。这样,以上三个问题也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由于小学数学教材的版本很多,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具有可操作性。以下将不区分教材版本,而是结合数学知识本身来进行实证讨论。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教学目的方面
教学目的内含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主观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氛围。从现状反馈来看,部分教师仍然拘泥于课本知识的简单讲授,以及对习题的解析。不能说这种方式是不正确的,至少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这里需要解决教学目的的问题。
2.教学手段方面
教学手段构成了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也是当前相关文献最为聚焦的领域。教学手段需要借组人力、物力等两大教学资源,而针对小学生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心智特征而言,部分教师仍然未能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实现这一点。传统习题教学和复习课教学,乃至诸多同行所提出的合作学习模式,其实都内含有简单、抽象的教学弊端。
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十分关键,它不仅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来引导教师的日常教学。从现阶段的反馈信息来看,教学评价仍主要通过学业测试来进行量化比较,并借助班级成绩间的排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可见,这本身就强化了教师实施应试教育的意愿。
二、应对问题的优化措施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应对问题的优化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构建:
1.反思当前教学现状
任何一项教改活动都必须建立在问题导向上,对小学数学教改来说同样如此。因此,学校管理者与一线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反思。鉴于目前仍然以学校考试排名为业绩评价导向,因此在现状反思过程中可以沿着“成绩问题—影响成绩的非智力因素分析—解决措施”的内在逻辑来展开。
2.明确数学教学目的
在现状反思下所建立起的问题导向,为我们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提供了帮助。前面已经指出,教学目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上的价值取向,这里明确为:小学数学教学处于启蒙阶段,应重视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和培养,而不是单纯对数学知识的积累。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减少备课中的应试教育成分了。
3.优化数学教学手段
优化数学教学手段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知识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这不仅依赖于教师对教案的认真设计,也在于对教学辅助设备的熟练操作。从现状来看,应加大对后者的优化力度。限于篇幅,这里只是提出:为了解决短期内提升师资素养的困难,可以从建立开放式教学平台入手。关于这一点,对那些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尤为重要。
4.完善数学教学评价
完善数学评价的关键在于,建立起能引导教师根据小学生特征而自觉进行教改尝试的倒逼机制。对此,可以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下工夫,如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板块,以及家长对教师的评价板块,从中或多或少都会反映出教师的教改效果。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文献很多,但不管从什么视角进行讨论,都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改革方向来展开。本文也就构成了笔者对这方面问题的一点认识和想法,并期望与同行交流。
三、实证讨论
如在讲解有规则的图形结构时,用幻灯片展示一个“丰田汽车”的标志、一个“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和一个“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个是中心对称图形,哪个是轴对称图形,哪个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
四、小结
本文认为,需要从反思当前教学现状、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优化数学教学手段、完善数学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王淑霞.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趋向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2]夏方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
富裕县塔哈中心学校
梁洪梅
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齐齐哈尔市教育局开展的“农村教师进名校培训”的活动,在富拉尔基去和平街小学学习和生活了一周,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除了参加和平街小时学为我们准备的活动外,还发给我们学员每人两本书,其中有一本刘娟娟写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一书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本书主要以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时间与综合运用为基本着眼点,分别探究了在教学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策略。在书中,作者力求做到把理论分析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且作者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好的案例,我觉得主要目的是给读者更多的启发。
通过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一书,让我感觉到数学的课堂不是枯燥、乏味的。下面我就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如何把握教学的起点。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教学“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教师课前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并精心制作了有关的教具和学习材料,准备引导学生来探究每一句口诀。然后,在课上,当教师刚把第一张图贴上,并宣布这节课要学习的课题时,学生中就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而后,又有一些学生也跟着说:“我也已经会了!”并且接着背起来:“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如果是我的话,我该怎么办呢?我觉得教师往往的做法是,继续按照课前的设计,通过几道问题的提出,如: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呢?将学生拉倒教师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懂了,还装着不懂。这样的做法,从教师的调动看来,好像是体现了教师的“机智”但应该注意到的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不了解,课前所思考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显然,教师对学情分析的不是很到位,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能够从容的处理。比如:三年级学习“年月日”时,教材是从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来开始“年月日”的教学的,我在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情况时发现,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1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等知识。
所以,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之前要认真和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最为教师也要善于发现问题,关心周围的生活和时事的变化,就是把握时代的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对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教师才会较好地把握住教学的起点。
二、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我们都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如 “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超市”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个玩具狗说:“它的标价是13元5角。请问:你想卖这个玩具狗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式呢?”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巩固了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精彩论述。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数学知识越学越深奥,数学也会离生活越来越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紧密地联系生活来自学习呢?其实,数学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看问题。记得我在教学“射线”时,由于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射线,要是把数学概念之间划等号的话就不大合适了。但是我们要找射线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有联系。比如:打开电筒时发出的光;太阳射出的光等等,这些光是不是可以看着是射线呢?由此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体会射线是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特征。
有一句话说的好:今天的抽象就是明天的具体。我认为只要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三、如何正确的评价学生。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就像一门艺术,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也需要他人的鼓励,更何况我们的孩子。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效果也很好。
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
一、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腻烦。因此,我的评价语经常变化,如:好样的、你真是个小精灵等等。“奖品”也经常创新,如:我会选一些不同图案的小贴,买一些不同字样的小印章,同学们最喜欢我亲手制作的小红花了。这些小学生每次都想得到我不同的评价语或“奖品”,因而他们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啦。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姓名:李春花
性别:女
单位:尖草坪区镇城中心校邮编:030041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科学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会学、优学,氛围活跃、和谐、愉悦的状态之中,逐步形成快乐课堂、激情课堂、魅力课堂、高效课堂。我校积极探索创建了“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法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完成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能动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发问的目的,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问题。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置疑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所在,寻找假设,进行检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从其心理机制看,这既是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分析思考,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宋代朱禀提出:“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我们人类有今天的辉煌就是起源于先人对“疑问”的追寻探索和实践创新。在教学中,让学生“起于思”、“起于疑”,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使之成为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直面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积极探究,主动学习,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1、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明确发问目的。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平铺直叙的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思维的进程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要有启发性,避免“是什么”,多一些“怎么办” “为什么”等形式的发散性提问。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班上采取分组的方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由于学生年纪小,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或不切主题,我就让他们在小组内先评议一下:哪些问题比较简单,就在组内解决;大家觉得需要讨论一下的,整理后再提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尤其是关心中下生,鼓励中下生质疑,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3、提出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教师围绕学生的问题设计不同的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用以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活动,感知某些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概括出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达到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1)对于多数学生有兴趣且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以全班共同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群体心理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于部分学生有兴趣且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以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讨论完毕后派一名代表发言。每个小组分别讨论不同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有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或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不包含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来亲自解答了。
(4)对于有些学生认识上比较偏激或极端的问题,一般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这样的问题并不多。
4、提示规律,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提问只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问,我要么根据所提问题的特点,运用以旧带新、比较讨论、观察发现、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进行释疑;要么根据问题的类型,分别运用发散求异、逆向求异、对比求异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做好练习反馈、归纳小结,考核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
当问题基本解决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层次进行练习,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及时地进行归纳或小结,并注意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或易错的认识,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教师的小结应点到为止,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四、问题教学法教学效果
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们都能做到积极开口提问题,并逐渐能提出思考性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同学间能做到自觉合作、讨论,能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达成了同学间的互助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3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情境创设=“问题数学”+“生活情境””,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问题情景”的概念。
首先对“问题”界说一下:这里的“问题”不同于“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前者包括后者;除此之外,还包括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甚至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学生头脑中出现的各种疑问等等,“问题情景”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它是这样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2、它是数学概念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总之是产生某一数学概念的源头。
二、问题情景教学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意义。
(一)、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教学一开始就提出了起关键作用的、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情景教学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向心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三)、问题情景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四)、问题情景教学重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语言明确具体:设计的问题要具体,避免空洞,语言要准确,不能含糊不清。
2、针对性强: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心及重点、难点
3、启发性:应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应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
4、富有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中,在“最近发展区”内。
一、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的问题
1.单一的练习形式, 不重视兴趣培养。
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过程中, 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题目, 这种单一的练习形式会让学生觉得口算枯燥无味。 甚至有一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并不重视口算练习, 在考试的前几天才进行口算强化训练, 这种过分集中的练习形式并不能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 严重的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注重最终的结果, 不重视过程指导。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最终结果放在第一位, 缺乏对口算过程的指导。 然而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 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口算结果错与对进行评价, 而是要认真分析错题, 寻找学生为什么会算错的原因, 找到解决学生不犯此类错误的方法, 提高口算训练的效率。
3.注重训练的数量, 不重视训练质量。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减少了学生做练习题的错误, 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现阶段, 在口算训练中, 教师注重训练的数量, 不重视训练的质量, 这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当学生口算错误时, 教师不能将错误原因归咎于学生粗心, 在平时口算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并让学生通过视算等方式得出答案。 当完成每道口算题之后, 学生要返回去检验, 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存在着口算, 为此教师要重视并提高口算教学的效率。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 但是小学数学教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就是如何引导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之后, 数学学习才会变得简单。 然而, 在口算教学中, 教师过于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不重视相机训练。
二、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策略
1.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老师必须有这样的认识:不管是在理解数学理论知识, 还是在应用数学理论知识, 学生都会遇到各种困难。 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便于学生容易理解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的时候, 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即:9加几, 8、7、6加几, 5、4、3、2加几。 在讲解这些内容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理论知识,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解题, 这样做便于学生记忆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
2.以训练计划为基础开展口算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想让学生快速掌握基本计算方法, 教师要遵循经常练习的原则, 引导学生慢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从中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天天坚持做练习题, 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在此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详细分析, 还要推敲口算教学规律, 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教学措施, 通过这样做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实现口算教学的最终目的。
3.开展口算检测和口算竞赛活动。
在不同的阶段, 老师要专门开展相关的检测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活动, 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口算能力, 并依据口算标准判定哪位学生进入了“达标”行列, 哪些学生进入了“未达标”行列。 对那些进入“未达标”行列的学生而言, 教师要专门为他们设计检测活动, 再次检测他们的口算能力, 直到他们的口算能力达到标准值为止。 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口算竞赛活动, 通过竞赛调动每位学生口算的积极性, 当学生口算正确的时候, 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以生活为基础开展口算教学。
在口算教学中, 学生理解算理是算得准确、算得快速的关键点。 通常情况下, 教师要将学生想算、如何算的意识激发出来, 以此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同时算理的探究需要教师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问题。 为此, 在口算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找到不同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 教师要从现实生活出发,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即:小明要给他的妈妈买一些生日礼物, 所以他想请我们和他一起去, 但是他说只有会算价格的同学才能和他去, 所以就给我们出了几个题目, 让我们看看有什么题 (出示口算卡片) :
随后, 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口算的时间, 算出每个式子的答案。 通过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 让学生利用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将问题解决掉。
三、结语
数学不同于其他科目, 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 教师要慢慢培养学生对口算的兴趣, 多设计一些有创意的活动, 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算能力。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在生活中使用口算, 习惯口算, 亲身体会到口算给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口算和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文华.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 2015, 03:69.
[2]张铭.“对症下药”——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华夏教师, 2015, S1:63.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教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82-01
小学生处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模糊的概念的阶段,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抽象能力很弱,所以需要靠形象的事物才能理解较为生涩的书面语言。但小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很强的活动能力,故而,要想小学生深刻理解深奥的数学知识,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可以活动和开放性的内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一、小学数学小组学习及教学现状
1、小组数学学习小组存在的问题
(1)小组分配的合理性有待改进。大多数教师没有熟悉学生的性格及其学习能力,将性格矛盾的学生或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将会大大破坏小组的融洽性,影响小组的学习氛围。
(2)教师的管理力度还需加强。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奇心强,思维广泛,教师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力度,如果放任小组成员自由讨论,小学生很容易讨论到别的话题,导致数学课堂秩序遭到破坏,进而小组不能完成课堂任务。
(3)小组成员合作情况并不乐观。小组学习需要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合作完成讨论问题的任务,有些小学生不能够认真参与小组讨论,存在浑水摸鱼的现状,过多次数会导致这些小学生产生偷懒、依赖别人的想法,无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小组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师作为小学数学小组教学的主体,由于自身的特性不同,使小组教学存在了些许问题。
(1)大部分教师无法很快适应小组教学。小学教师有很多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拥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但是多半是很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时间很难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应用起来得心应手,但多年的教学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并且他们自身的合作意识不强,也没有小组教学的经验,很难适应小组教学,导致直接影响了小组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2)教师对小组不合理的评价。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看重教学结果,而不管学生做出的努力和平时在小组中的表现。这严重阻碍了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消减了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对部分学生还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样只能提高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丧失了对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公平性。
二、解决小组学习问题的策略
1、了解学生,合理分组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状况,应用合理的小组划分标准,用公平的态度来考虑学生之间学习差异,教师不能将学习好的或者不好的各自划分为一组,也不能将性格冲突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每个小组进行合理划分,让每个小组的组员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一个学习小组的人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容易造成难于组织和管理的现象,太少了又起不到不到小组学习应有的作用。这样组员之间取长补短,不仅可以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培养学习小组组员的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小组之间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教师教学的引导与自我总结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上要时刻注意着学生的动态,提醒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同时告诉学生们大胆的思考与创新,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对每道数学题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并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使学生们自主学习,逐渐养成孩子们独立思考,不依赖教师的习惯。
教师在每进行一次小组数学教学后,都应该对这次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这节课的管理力度是否适当,教学设计是否新颖,对小组的合作意识是否加强,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合理,是否调动了学生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应用了创新思维,学生们对本节课程掌握的程度怎么样等。作为教师,在经历了教学后,只有不断的总结课程教学和反思,才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
首先,小组要推选有责任心的组员担任小组组长,督促组员学习,明确小组任务,严格要求每一个组员并记录组员的学习情况和参与情况,在小组成员有困难时候及时的给予帮助或者向老师求助。
其次,教师根据组长的记录或者通过观察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的状况和努力情况对学生进行公平的综合评价,教师的公平评价可以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在小组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缺点,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小学数学小组教学模式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不断的配合才能取得成功。小学数学小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孩子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不断创新能力,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毅娜.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4,(12):42-42.
[2] 赵凯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5,5(8):216.
学习心得
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的提炼,从学生的眼光、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待和剖析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是采用: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选取教学事例这样的步骤来写,并且每一环节都有一线教师的教学事例,这些事例我读起来爱不释手,基本上都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指导性非常好。例如: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的问题,就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一、发现问题。
1、现在,能进行阅读指导的家长不多,且家长对学生指导也较多的受到自身的学识水平和职业的影响。
2、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还多停留在“号召”上,缺乏切实有力的措施,少数教师甚至是放任自流。
二、反思自己。课标很重视课外阅读板块,但自身很少能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缺乏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指导。
三、怎么做。
1、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以美国一个教师为例,她在教一年级学生时,设计了种种“快乐的家庭作业”,如:阅读同学们的名字等,很有意思。
2、怎样指导学生读呢?一是读物推荐课。二是读书方法指导课。三是读后叙述课。四是交流评论课。五是读书笔记辅导课。
书中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用起来非常方便。通过学习这本书,不光使我学会了怎么做,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这么做。读这本书,我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吧!
何谓有效教学?专家早有定论,是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也明确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后,对此也颇有一些感受。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即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准确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三、注重学习讲授的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中最直接体现教师素养和功底的一种教学方法,始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讲授要注意少而精,唯其少,才重点突出,引发听者的重视;唯其精,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若讲授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休眠”状态。此外,有效讲授还应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若讲的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四、注重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当学生的话题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指导应体现出适时合理的引导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课堂主线上来;当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教师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体现指导的启发性,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体现激励性,积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可取处、闪光点,即时反馈,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努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处和改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五、实现学习评价的有效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实施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关注教学反思,不断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单调的、缺乏情趣的教学要剔除;灌输式的、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剔除;同样的做秀式的、华而不实的教法也必须剔除。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史11-13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06-04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反思09-26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06-16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形象直观教学06-21
PPT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7-1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07-15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人文之美10-01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05-2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解决问题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