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以西南地区地州院校之一的曲靖师范学院为例, 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展开分析。

一、地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曲靖师范学院是云南省和曲靖市优先支持发展的省属高校之一。在悠久的师范办学基础上, 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和努力, 学校已逐步从单一的师范类就业、生源地就业、本地区就业向多行业多类别、跨领域跨地域、高质量的就业方式发展。学校毕业生每年以考研继续深造、考公务员、考教师岗位和进国企为主要去向, 应征入伍、出国出境留学和就业、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为辅。

自2006年开始实施教师特岗招聘考试以来, 学校近几年毕业生大多数选择考特岗教师岗位, 而考公务员或进其他教育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也不少。造成这样的现状是因为:一方面, 特岗计划随着基层教育单位师资的不断饱和, 结构的不断优化, 加之不少地方教师岗位有偏向研究生的倾向, 对本科生的需求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 考公务员竞争大, 岗位有限, 应考队伍巨大, 每年仅有少数的毕业生能够考取公务员。种种就业现象表明本科毕业生就业空间在缩小。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

曲靖虽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 但经济发展水平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属于欠发达地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国有企业数量有限, 招聘条件要求高, 吸收就业能力有限;地属西南边陲的, 仍以传统的工业农业为主, 因此, 发展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上;知识经济落后无法形成知识经济产业, 很难推动大学生的就业。

2. 学校的培养方式和软硬件水平影响学生就业

近年来, 全国各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数量给了地方高校很大的压力,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 地州高校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 难以凸显办学优势。软硬件设施因素的制约, 学生很难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和享受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优秀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良的师资队伍代表着先进知识生产力对于培养专业化技能的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培养模式, 使得学生以学习考试为唯一重点任务, 缺少主动去培养锻炼综合素质的积极性。

3. 少数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观念陈旧

(1) 受家庭、社会舆论的左右和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 大学生大都热衷于考公务员, 进国企等体面的工作岗位, 而不愿去广大的基层锻炼, 忽视了从基层干起自主创业的最佳就业选择;

(2) 不少大学生主观上认为自己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不愿意到边远艰苦地区去实现人生价值, 不愿意从事简单劳动的岗位, 眼高手低, 大事干不来, 小事不愿干。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热情, 吃不了苦;

(3) 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够, 对工作期望值太高, 认为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地区不能够施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

三、改进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1. 政府多角度多层面地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 要发挥主导性作用, 招商引资引进外来企业入驻本地区,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2) 加强与企业的区域人才培养合作战略, 促进大学生就业;

(3)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就业机制;

(4) 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一系列的创业优惠和帮扶政策, 稳定灵活就业;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 提供政策保障。

2. 学校要努力培养出迎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大学毕业生

(1) 学校要强化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依据就业政策、方针和规定以及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制订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收集需求信息, 及时向毕业生全面公开就业政策和需求信息;

(2) 组织校内就业选择活动, 完善校内就业市场;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教育, 将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相结合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和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 借助本地区政府的影响力与省内外各企业加强合作, 争取与各事业单位、企业达成人才培养输送战略, 建立长效的就业机制。

3. 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适应社会需求

(1) 大学生要能够认清形势, 调整心态, 杜绝急功近利的心理, 争取在校期间从生活、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在思想政治素质, 文化、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提升, 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 要转变就业观念, 务实就业。不要一味朝着经济发达地区, 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外资企业等体面的少数部门、单位和职位去挤, 而应把目标放在广大农村、边远地区, 基层, 一线单位从基层、从小事做起, 做到真就业;

(3) 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和自身综合条件, 理智看待工作岗位和待遇, 通过劳动创造, 获取能反映自身价值和与当地经济条件相符的薪资;

(4) 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观念。理性、灵活就业;

(5) 要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 脚踏实地, 切莫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6)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走到哪学到哪, 不断充电, 以不变应万变;

(7) “未雨绸缪多主动”。只有在思想上、行动上先人一步, 提前做好准备, 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博得主动权。

上一篇:关于煤矿矿井开采过程中的煤炭自燃现象的综合防治及其应用研究下一篇:基于跨专业云平台的财会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