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进度表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三历史教学进度表

高三历史教学要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高考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求高考必须配合高中课程改革,发挥出推进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历史高考改革必须适应我国正在努力推进的中学历史新课程实验,大力促进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推广和完善;必须适应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必须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大众化、通识教育。在浙江省高中历史新老课程交替之际,研究2007年高中新课程先行实验省的历史高考试题,认识历史高考改革趋势,对于浙江省高中历史课改和高三历史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的特点

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主要是指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的历史新课程高考卷,此外还包括富有特色、把握了课改趋势的北京高考历史卷。综观这五省(市)2007年历史学科高考试卷,它们都遵循了紧密配合高中课改的命题指导思想,具有以下一些鲜明特点:

1.凸现多元史观

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等视角考察人类历史进程,是我国近二十多年来史学的发展趋势,从而也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改革以来的重要命题指导思想之一。

例1(山东卷)在人类历史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一个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来到中国,这一年他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看到机户和机工因工资纠纷到衙门打官司

B.邀请中国朋友去他乘坐的船上参观蒸汽机

C.北京的朋友邀请他看京剧演出

D.收到国内来信说英王解散了议会。

例2(宁夏卷)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例3(广东卷)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2.重视过程与方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命制要求全面把握和实现考试测量目标。如何在实际的考试测量中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007年新课程高考卷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尝试引人注目,成为值得高度关注的新亮点。

例4(海南卷)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例5(山东卷)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例6(北京卷)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①,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②,几于天下为公,驳驳乎三代之遗意③。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④……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⑤,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_________

结合1787年宪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

(2)理论指导(略)

(3)社会调查

调查见证人,了解北京市民对50年代新社会的感受。请参照示例,任选一个题目说明调查理由。

【答题示例】

调查题目:1950—1952年农村土地改革

调查理由:了解当时农村废除封建剥削关系、农民获得土地的感受。

调查题目①: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

调查题目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调查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序号)

调查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题讨论:略

例7(广东卷)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3.融合体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2007年五省(市)高考历史试卷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充满了人文关怀,从而融合体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考生通过高考试题得到了人文精神熏陶。

例8(北京卷) 博物馆、纪念馆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

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例9(海南卷)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B.新四军C.义勇军D.抗日联军

例10(山东卷)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奠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选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尽量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在一标多本的基础与前提上展开的,因此,尽量提供新材料和命题情境化成为必然选择。2007年历史新课程高考卷极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体现了用课程观代替教材观的命题思路,情境化的历史试题占绝大部分,如广东卷70%以上的选择题、100%的非选择题使用了各种版本教材均未出现过的新材料或新情境,海南卷60%以上的选择题、100%的非选择题使用了教材未出现过的新材料或新情境。在这些试题的命制中,命题者广泛运用考古资料、报纸、数据表、研究著述等各种形式、能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新材料”,创设了许多与历史史实相符的“新情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于“一标多本”带来的命题困难。

例11(海南卷)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例12(宁夏卷)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例13(山东卷)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例14 (广东卷)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5.重视学科能力考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十分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运用。五省(市)2007年高考历史卷显然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极大努力,历史学科能力的考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表达的学科能力特色。

例15(海南卷)“胡人执犁俑”。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汉代B.唐代

C.宋代D.元代

(2)资料选取的学科能力特色。

例16(宁夏卷)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左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例17(北京卷)有学者认为,古代游牧民族大举南下,与气候寒冷有密切关系。读下图:

在图中I期,南下进攻的民族是()

A.山戎B.匈奴C.突厥D.回纥

在图II期,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对这两次过程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C.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统治

D.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3)探究的学科能力特色。

考查历史研究意识、历史研究方法和历史探究能力,如本文的例6、7。

例18(广东卷)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例19(山东卷)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

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6.提供选择性试题,倡导选择性学习

选择性学习是符合人类天性和社会发展的学习方式,选择性是本次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亮点。2007年五省(市)的高考历史卷都出现了选择性试题或选考题,从而为新课程选择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空间。

例20(北京卷)问题讨论:日本、西欧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有不同的认识角度。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史实加以概括。

例21(江苏卷)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例22(宁夏卷)请考生在A,B,C,D里面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A.(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B.(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C.(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D.(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二、高三历史教学建议

1.源于教材,活化知识,拓宽视野

高三历史教学仍应立足学科基础,对基础知识教学的把握应突出既源于教材又活化知识的思路,有本为据但不唯本。必须明确,知识点仍然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考察点。对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重要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搞清楚,要落实到位,既要清楚其纵向的来龙去脉,也要注意其横向的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文明史学角度、社会生活史角度、社会转型角度、保护文化遗产角度等,还要注意应用常识性材料来帮助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拓宽视野。

重视基础知识的本质目的在于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来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①重视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和训练历史思维能力。运用多种材料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②重视与教材中重要知识点相关的图片、数据图表等多种材料的应用。③重视相关学科知识材料的应用。④重视材料形式的转换,如数据表、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之间的转换,文字材料与图片、数据图表之间的转换等。

高三历史教学中引入新史学范式时,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新史学范式认识历史问题的视角虽各有侧重,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当前的高三历史教学可以文明史范式为主导,融汇现代化史范式和整体史范式,兼顾革命史范式的角度认识和设计问题。②了解几种新史学范式的基本观点,转变认识历史事物、历史问题的视角,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重要的历史事物、历史问题。③运用新史学范式的主要观点指导专题复习,重新建构知识体系。④重视与新史学范式相关的新情境题的创设与练习。

2.关注课标,结合考纲,建构网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必修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出现,这些专题形式所反映的编纂思维方式的变化对应了目前历史高考命题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这些在高考改革发展趋势中都有体现,充分反映了高考改革要配合课程改革的思想。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将新课程的课标和老课程的考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标的宏观性、趋向性、专题性和考纲的微观性、本源性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知识能力网络。

历史知识是过去的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能力是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知识的“活性”和个性倾向。理论上,知识的掌握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等累积性的层次,已经内涵了能力。因此,当我们探讨知识的掌握及其水平时,有三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一是“知”,即“你知道吗”,“知道多少”;二是“识”,即“你理解吗”,“理解的深、广度如何”;三是“用”,即“你能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吗”,“解决怎样难度或复杂的问题”。首先要以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形成独特的知识框架,还要十分重视教材中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教师应指导学生自我构建学科知识的体系、框架和网络,把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接,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可以产生出生长点。这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学习重点知识、主干知识时,应注意树立历史的时空观,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基本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线索、历史阶段特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构建历史知识网络。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本质的反映,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历史思维的细胞。基本的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经线”,把握了基本线索,就能贯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归宿,揭示历史现象的纵向变化规律。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知识的“纬线”,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历史现象之间横向的内在联系。由经线和纬线织成的“经纬网”,就是历史知识体系。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有利于从发展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视角去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实现学科内部的综合,而且还能够建立起跨学科纵横思维的坐标系,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举一反三,理解应用,提高能力

高三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实现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所学知识。如郡县制的知识点在秦朝,但可用唐宋元明清时的史料加以考察;教学中还要关注古今的贯通和中外的联结,2007年文综高考全国卷2的“玉米题”就是跨学科、跨断代、跨中外的大跨度题。如何提高理解应用能力呢?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还有什么”,多将句号变问号。如果学生能多将教材中相关的“。”变为“?”,通过理解再回到“。”,理解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整理,学会追问。

高三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使知识得到内化。可以多使用各种材料创设新情境。材料使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囿于教科书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复制。历史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材料范围非常广泛,如文献摘录、方志援引、历史地图、统计图表、艺术作品、名言名句、诗词楹联、考古材料、照片邮票、漫画插图……因此,在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必须拓宽材料的引入,让学生学会汲取信息、处理信息、注释数据、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发展“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的思维品质。

高三历史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研究意识和历史探究能力。重视培养理解应用能力,实际上也包括了审题能力、阅读分析材料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应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和阅读理解各种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审“立意”,不仅要学会分析试题字面上的信息,更要分析字面之外、题干之外的信息,重视隐藏在字面之外的实际意图,学会判断问题是什么、其方向性是什么。当然,还要能够把找对方向后的答案综合性地表述出来,解决问题。

4.结合生活,关注社会,彰显人文

高考历史命题从考核目标来看,也注重考查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具有世界意识和人类进步意识;用理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解释历史现象;从世界范围来说,承认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各地区不同文明成果的个性;用科学的态度与方式珍惜人类和平等。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弘扬人文精神。第一,关注一些“时政热点”。“周年”问题在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体现了学习历史的“知古通今”“以史为鉴”目的。当然,这类历史试题的设计往往具有“隐性考查历史知识与现实热点联系”的特点。第二,关注有利于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的热点。这一类主题包括那些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既能从现实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历史、地理和相关知识的热点。第三,重视和发掘具有持久热度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长效热点”。如和平问题、文明的交流与发展、环境与人口问题、科学和谐发展观、民主与法制、人文与科学等,这类问题体现出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世界意识”“现代意识”的关注和引导。

作者:周百鸣 戴加平

第2篇: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三大注意

在新课程精神的感召下,高三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耳濡目染、讲讲练练中口诵心惟,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帮高三学生扩充知识和信息,才能激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挖掘基础知识,处理好探索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然后再对教材展开深度挖掘,连点带面,合纵连横,以期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笔者结合高三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认知规律,总结出历史学习三大注意,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一、注意紧抓基础,深度挖掘教材

高三历史老师需要引导同学们对历史教材展开深层次的挖掘,以提高他们的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强调历史概念的学习,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洞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由此,大到某时期、某阶段的历史事件、历史规律和历史特征,小到某个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结果,都有进行深度挖掘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讲授“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内容时,我们可以先给大家讲述该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然后引导大家归纳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①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和初步发展;

②18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以及北美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③19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最后,和大家一起总结不同地区过渡到资本主义普遍存在的两种方式:

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而建立;

②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确立。

尤其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能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贯彻能力培养,在提升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有助于学生对资本主义产生总体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想达成深度发掘教材的教学目的,就必须从整体上先掌握教材,完善系统的知识架构,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和分析,透视现象引申历史概念、揭露历史本质,这才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重中之重。譬如,教学“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革命”时,笔者带领大家梳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

①生产力飞速发展,彻底调整了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实力得到扩充,最终引发了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浪潮;

②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为了掠夺资源和生产资料加紧殖民掠夺,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产生并开始相互斗争,最终出现了无产阶级运动潮流。经过多次整理和深度挖掘,捋顺了世界近代史的三大主线,将整个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框架有序穿在一起,利于同学们顺藤摸瓜,攀摘历史知识的甜果。

二、注意合纵连横,紧抓历史线索

笔者所说的“合纵连横”,是指在历史学习中我们要注意提纲挈领,紧抓历史主线,旁博中外,纵观古今,将历史基本知识一网打尽。历史现象通常由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又可串连成为历史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我们学习历史就必须弄明白这些要素。

以空间转移为线索,我们可以按一定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民族区域来探索历史;同时我们还可以以历史人物为线索,比如,中国民主革命史就与以孙中山、毛泽东等分别为代表的革命队伍是分不开,我们还可以把社会矛盾转化作为历史线索,抓住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激化矛盾的事件和解决矛盾方法,以此来掌握矛盾发生、发展、激化以及解决的整个过程。如果我们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矛盾论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历史问题,就会发现历史现象都是由相应的历史矛盾所引起的,而人的活动和行为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都要联系社会矛盾背景。评价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客观。

三、注意连点成面,关注焦点热点

要想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我们就要找准知识“点”,然后连“点”成“面”,完成知识积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展开某一知识点,让学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谈古论今。比如:学习罗马帝国时,我们可以引导大家联系:“这个时期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件?”“罗马帝国都包括现在的什么地方?”这样学生就可以总结出:公元1-2世纪,西方的罗马帝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东方的东汉帝国开拓丝绸之路;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东汉帝国师封建王朝。如此点面交叉教学,可以扩充历史课堂的信息流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理解和分析实际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法和策略。历史教学中点面交叉,可以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和消化更多的知识;关注时事学古证今,符合历史教学古为今用的教学精神;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符合历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学习高三历史时,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符合同学们的认识规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基础挖掘教材,紧抓线索大胆设想,关注生活学古证今,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才符合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

作者:陈春芳

第3篇:对高三历史教学的一些看法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高三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夯实基础,掌握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学会正确阅读、分析、理解、判断、评价等方法。本人就高三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如何处理教材问题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读教材,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和经济发展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再如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它的主要历史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的繁荣,其主要表现是:(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前期出现了隋唐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繁盛局面。(2)经济上: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表现为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以及城市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3)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疆域辽阔。

(4)对外关系上:對外交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远及欧非。(5) 文化上:文化灿烂辉煌,体现出科技领先,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印象深远的特点。学生在明确了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后,就可以对这段历史更加理解和融会贯通了。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拓宽是适当地,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史料的补充,理论的深化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所适从,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有规可循,心中有数,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到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开发时,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北方劳动人民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我稍微加以拓宽讲到一个历史的典故:“晋人仔”名称的来历;就是对当时南下未婚女子的称呼;而在讲到“安史之乱”时,也讲了一个历史典故:“唐部仔”就是对当时唐朝南下部队即男青年的称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读史兴趣。又如在讲到美国1787年宪法时,在课本评价的基础上,我又对该宪法的民主性和进步性进行了补充说明:该宪法根据三权分立学说,规定了美国国家职权的设置,有利于限制权利的过分集中和暴政的出现;对共和制的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宪法关于民选总统的规定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的理论付诸实现。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并与启蒙学说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学生对该历史知识的掌握就被盘活起来了。

再次,深化教材目录之间、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例如在讲到世界史上册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我首先请学生看前面的目录,第一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关键,下面的第二节到第六节的根本原因都是由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引起了。比如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革命引起三股进步潮流,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急需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抢占更多的廉价原料产地,又因此导致了第四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肯定能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这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这样的复习效果一定会很好。

二、重视课堂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是知识信息的凝聚和集中,但不是具体内容的重复。历史板书就是依据历史知识本身的系统结构,用简要汉字、数码、符号、表格等构成符号系统,来展示历史诸要素的联系,揭示历史规律,这样概括的知识多,系统性强,既能突出知识重点,亦能表明知识间的联系,展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不仅可以在讲授新课时充分利用,也可以在复习时恰当应用,而且形式不一,灵活多样,但总的原则应是利教利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力求体现课本内容的有机联系,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这是进行板书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各门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性,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历史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史实,不如说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因此,要实现历史教育的科学价值,教学任务,就必须教给学生结构化的内容。我常给学生打这样的比喻:学习历史好象是建造高楼大厦一样,从基础一框架一砌砖一窗户、门户一内、外墙装修一水电安装等等,要经过很多道的程序,而建筑的“基础”和“框架”就好比历史的知识结构一样。历史板书要体现这样的知识结构,然后才能使史实(砌砖及各种装修好比史实)有机地联系进去,最后,一幢漂亮的建筑物建成了,而这一幢漂亮的建筑物就好比是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系统一样,

第二,必须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它是近年来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板书必须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要点,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

第四,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历史问题,一般的板书难以表达清楚时,也可考虑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板书。此外,历史板书的设计还要注意其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要根据教材内容考虑板书分布情况,字迹大小,还要适当适量。字斟句酌,条理严谨,符合逻辑,才能充分发挥历史板书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

三、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

这几年高考历史题目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凸显。比如今年高考历史题目总体上看,今年的历史试题难度、题量与去年相似(难度值在4.0到5.0左右)。这已经是历史高考连续第三年难度较大的了。今年基本没有出现偏冷怪题,考的知识都是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但却体现了一个“活”字,即试题更加灵活。因此教师必须对高三学生进行恰当地解题技巧的训练。

第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1)最常用的就是排除法。排除两个非正确答案,剩下一个“正确答案”,一个“干扰项” 或“迷惑项”。如果难以判断,拿不定主意,一定回到题干再看看,抓住题干中关键的概念,即题眼,仔细思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判断。(2)在四个选项上做文章,如果有两个选项明显是一类的,我把它叫做并列项,选这个就得选那个,而且看起来都对,一般情况下不选,因为单项选择题要选出“最佳”选项,两个一样的显然不是最佳。(3)高度关注“全部”“都”“完全”“根本”“彻底”等说法绝对的词语。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选择题的选项中许多过于绝对的说法往往有问题,这类题目有时直接出现,有时改头换面隐蔽出现,(4)第一印象最重要,实在想不起来,第一印象是那个就选择那个,不要改。(5)分清选项之间关系,做出正确选择。我们在做选择题时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明显排除一两个选项后,剩下的感觉都正确,便无从下手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做出最优选择。其中最常见的是整体与部分、因果关系。

第二,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历史的非选择题一般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不论以图片(历史实物、地图等)、数据(曲线图、表格、柱状图表等)、文字材料(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等)等那种形式出现,答题顺序一般这样: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看材料,事半功倍。审题时一定要找到本题的“主题”,就是围绕哪方面的内容展开,比如是赋税问题还是西藏问题?是民族关系还是国际关系?把几个问题都看到了,再慎重作答。

答案的出处无外乎四种:一是来自材料提供的,只要考生能看出来、抄上去即可;二是来源于教材,要求考生记住教材内容,背写上去;三是要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四是自悟,完全靠考生的理解,重新组织语言,如谈认识、启示等。这里强调一下抄材料技巧:不要把材料都抄上,要摘抄其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或者翻译一下材料,效果也不错。

答題的几个小技巧:(1)看分答题。分多则多答,分少则少答,4分的题,最多答两个点。(2)答题内容要三化,即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注意卷面整洁。(3)史论结合,答一个史实接一个结论,表现出语句完整,基本功扎实,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4)全面考虑,点要多,话要少,不要抓住一点不放,写得再多,还是一点的分值。(6)卷面不能空,能多答则多答,不放弃老师给分的机会。

作者:方明泉

第4篇:2018学年高三下册化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三下册化学教学计划高三下学期是学生冲刺阶段,优化的教学是学生冲刺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化学组将齐心协力,以引领、服务学生为宗旨,深入学习,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具体计划如下:

一.进度安排表

下学期大致时间分配

时间

复习内容

备注

2月中下旬-3月中旬

选修5(部分内容)、选修3

顺利结束一轮复习

3月中旬-5月中旬

二轮专题复习

对热点、重点知识深度剖析,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牢固知识体系。

5月中旬-高考

强化训练,回归课本

查漏补缺,训练解题速度,掌握解题技巧。重温课本,把书读薄。

二.教学侧重点

虽然经历了一轮的复习,但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也不够牢固,同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学生还存在很多薄弱点,这些薄弱点也即学生的潜力所在,是学生的增分点,是我们教学的着力点。我们的教学相应就有下面几个侧重点:

1.审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审题能力不足是普遍现象,导致原因很多,诸如:没有仔细读题,将关键信息漏掉;抓不住关键信心;化学用语间混用导致答非所问。审题能力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慢慢训练和培养。对于那些易错的化学用语,我们将编印100个常见化学方程式,供学生背诵熟记。

2.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

答题技巧和规范答题在考试中占有相当比重,答题规范主要体现在化学用语方面,而答题技巧主要集中在实验操作考查方面,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关键是没有抓住答题要点,最终是没有掌握知识要点,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高度重视。

3.查漏补缺

二轮复习专题的选择与确定就是综合考虑了考试和学生两个方面因素,专题内容往往是学生的薄弱点。扎实落实二轮复习,做好查漏补缺,达到巩固、升华、活化知识的目的。

4.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往往被学生轻视,在平时的计算中,由于嫌麻烦,习惯性使用计算器,从而形成懒惰习惯,也就弱化了计算能力。为了提高计算能力,在二轮复习计算专题中,我们要加大计算量训练,禁止学生使用计算器,促学生养成动手计算习惯,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5.实验复习

实验始终是学生的短板,得分率较低。为了提高实验复习的效率,我们将在二轮复习中,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在实验室中,设三个展区,①仪器展区,将中学阶段常见仪器按类别摆放,用小卡片注明仪器名称,使用注意事项;②常见气体制备展区,将常见的气体制备装置摆放出来;③书本上常见实验展区,包括标准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喷泉实验、氯气制备收集、酯化反应、原电池、酸碱中和滴定、中和热测定。

三.把握准方向 1.研究考试说明 对2018年考试说明深入研读,找出其中的变化,领会其精神,以考试说明指导我们的复习。

2.广泛收集信息 下学期里各地交流卷、信息卷很多,我们将对信息卷进行采集、整理、加工,提取有用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特别是那些包含信息的试题,其利用价值较高,用来训练学生的信息摄取、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同时从大量试题中去捕捉高考的信息。

四.加强学习,提高研讨能力

1.积极开展组内教研活动

落实组内讲课、听课、评课活动,搞好集体备课。营造研讨氛围,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

走出去,利用省、市备考会机会,交流我们的作法,更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开阔眼界,借鉴别人好的做法,转变观念,活化思维,优化教学。 高三下学期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将团结协作、负重拼搏、不辱使命。

总结:新的学期查字典化学网会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以上就是高三下册化学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请持续关注查字典化学网!

第5篇: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本期以完成教育改革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第一到第二十二课的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为主要课型,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及乡土教材的教授。

3、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 学生特点:

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五、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分析测试卷的重难点、题型变化、易错点等相关情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七、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第二周至第三周

第二单元:第四周至第六周

第三单元:第七周至第十一周

期中复习考试:第十二周

第四单元: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第五单元:第十五周至第十七周

第六单元:第十八周至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考试:第二十一周至第二十二周

八年级历史教学进度表

周 次 内 容

1 周 第一章:侵略与反抗 2 周 第一章:侵略与反抗 3 周 第二章 近代化的探索 4 周 第二章 近代化的探索 5 周 6 周 7 周 8周 9周 10周 11周 12周 13周 14周 15周 16周 17周 18周 19周 20周 国庆节放假

第二章 近代化的探索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期中考试

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五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五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六章: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六章: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期末复习 期末考试

第6篇:2018年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第一学期)

下面是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第一学期),希望能给广大的教师一些指导性作用,同时还能对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年级

高三

科目

数学

教材名称及版本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

教辅资料及出版社

《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

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时间

课时

教 学内 容

备注

第1周

9月3---9月7

6

第五章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5.5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6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2周

9月10---9月1

46第六章 平面向量

6.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6.2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6.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第3周

9月17---9月

216

6.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6.4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七章 数列

7.1 数列的概念及简单表示法

第4周

9月24---9月28

6

7.1 数列的概念及简单表示法

7.2 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

第5周

10月110月

56

7.3 等比数列及其前n项和

7.4 数列求和

第6周

10月110月5

6

第八章 立体几何

8.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及其三视图和直观图

8.2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第7周

10月810月12

6

8.3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第8周

10月1510月19

6

8.4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第9周

10月2210月26

6

8.5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立体几何综合应用

第10周

10月2911月2

6

第九章 解析几何

9.1 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9.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第11周

11月511月9

6

9.3 圆的方程

9.4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12周

11月1211月16

69.5 椭圆

9.6 抛物线

第13周

11月1911月2

36

9.6 抛物线

9.7双曲线

第14周

11月2611月30

6

专题五 直线圆锥曲线

第十章 统计

10.1 从普查到抽样、抽样方法

第15周

12月312月7

610.2 统计图表、数据的数字特征、用样本估计总体

10.3 相关性、最小二乘法

第16周

12月1012月1

4610.4 统计案例

第十一章 概率

11.1 随机事件的概率

第17周

12月1712月

216

11.2 古典概型

11.3 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

第18周

12月2412月28

6

第十二章 算法初步、推理与证明、复数

12.1 算法的基本思想、算法框图的基本结构及设计

12.2 几种基本语句

第19周

12月31元月

4612.3 归纳与类比

12,4 综合法、分析法与反证法

第20周

元月7元月11

6

12.5 数系的扩充

对第一轮的综合练习

第21周

元月14元月18

6

二轮复习

第22周

元月21元月25

6

二轮复习

以上就是高三数学教学计划进度表(第一学期),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第7篇:2012-2013学高一历史教学进度(岳麓版)

专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二期课改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不仅要考虑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强调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出发,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一历史呈献给学生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全本书共计八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文化是经济、社会在社会中的体现。在整个高中阶段,高一学段的政治文明史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2、学生分析

初高中衔接问题及学生的历史科的基础薄弱问题。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历史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在他们的概念里,历史是副科,开卷考试,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平时的学习时间就是给语数外理化。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泼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 教学目标: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学期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正确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必然性和对近代、现代的影响,进而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1、知识与技能: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历史学科“基本要求”的知识点。

2、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历史价值观。

3、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记忆,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会用归纳、演绎、类比对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整理。围绕高中历史教材、历史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知识梳理,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考察。

五、教学措施

针对新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历史基础大多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理论性比较强的情况,备课要狠抓教学常规和基础。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第一是备课,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教师要做好提前备课,单元备课,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在备课组中建立集体学习、集体研究的氛围,教师之间多学习、多听课评课,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提前一周写好课时教案,教案设计要做到规范化,按下列内容写好课时教案:(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与步骤、(3)板书设计、(4)作业、(5)教学反思。 开展各层次公开课的观摩、学习和交流;做好各单元、月考、期考试题的命制。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更新教学手段,进行一步完善高一课件库建设,并作到资源共享。 第二是上课,真正落实课改理念。

(1)明确目标。明确单元及课时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要紧扣教学目标,及时反馈,合理调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设计好导语。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好导语,以新颖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学目标上来,为实施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 (3)把握好内容。重点要突出,讲授要得法,要在重点、难点和关键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现象。

(4)注意启发式教学。讲授知识富有启发性,努力做到科学准确,深入浅出,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要注意启发式的提问,精心设置问题意境,做到难易适中,形成探索性问题群;讨论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发表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讨论围绕中心,逐步深化。

(5)学法要指导。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6)课堂重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精心组织,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训练过程,课堂习题配备要精当,有梯度, 使优生和后进生都能得到训练。 第三是布置和批改作业。

(1)作业要适当。紧扣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难易适度,有层次性。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2)严格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作业“独立、按时、整洁、规范”的要求,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3)及时处理。对学生作业及时全批全改,对欠交作业的学生要登记、处理,并及时做好作业的讲评工作。

总之通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尽最大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

第8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湖南省湘西花垣县民族中学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分析了近3年的历史高考题后,我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看法。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长期以来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2012年江西历史高考就考了生活中的历史知识——交通灯的发展变化。以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为切入点考历史。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交通问题)。这种考题不仅角度新,又与生活相关。

四、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现在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5、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第9篇:高三历史教学总结

路云芝

本学年我担任了高三两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并任高三历史备课组组长,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即学校制定的功勋目标。对本学年的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落实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在课堂上,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学期我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着重抓了以下几个点:

1、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上课时间短,而教学任务重也不算太多。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知识重难点,写出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从不上没有教案的课。努力把重点难点讲清楚,让同学们能够自己知道重难点在哪里,再利用中午或晚自习时间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的知识。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的方式选择,无一不经过深思熟虑,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课堂的导入花一两个小时去查资料去构思。可以说,课外花在准备教材及钻研题目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上课的时间,用经常所说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上40分钟的课,通常备课的时间远远超过四个小时”。正因为如此,我在上课时才能做到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2、努力更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避免满堂灌,给学生消化和接受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特别注意主观题的训练。每一课结束以后,把课课练落实到位;每一周结束以后,都有一个周周练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判定等级和批改分数的方法相结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认真落实导师制。对我负责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来说,所学的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新知识又接踵而至,往往令他们应接不暇。所以我尽量去了解和鼓励后进生,在课外的时间辅导他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一些学生有问题的时候就过来问我,还取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呼唤老师行动”。呵呵。每当看到他们拿着练习什么的来到办公室,我就特别的开心并耐心解答。在我的努力下,一些差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对历史渐渐有个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开心最欣慰的事情。

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信心。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努力抓好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每次我布置好学习任务后,我都要求他们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尽量做好自己的练习题目。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开学初,同学们还没有上高三的紧张气氛,也许是暑假没有规律的学习生活让学生有点心不在焉,教室里有一段时间总静不下来,经过我不懈的努力、反复地强调,学生又逐渐学会了静下心来学习,在学习时间保持安静。

虽然有的学生有畏难情绪,觉得历史很难学习,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太多,但是我尽量宽慰他们,培养他们的信心,当我看到他们取得成绩时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他们的信心又多了一分。

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1、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科组,为了能够把科组建设的更好,为了能够让新老师更快的成长,我们历史组的科组活动比较多而正规。对于每周至少一次的集体听课、评课活动,我都一次不落地参加,对于集体备课活动也是积极参与。除此以外,我还尽量多的听备课组其它教师的课,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的课,只要有时间总会去听一下。经统计,本学期我共听课至少40节,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自我反思(不足之处)

由于经验不足,在有些时候的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充分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说练习的效果,有时候由于自习课时间太短而题量过大,有些学生为了能在下课的时候把作业交上来,就出现了“赶作业”的情况。所以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们要吸取教训,尽量能够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针对重难点进行练习。

上一篇:高家墕村卫生所简介下一篇:中医科住院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