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关系简介

2022-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美贸易关系简介

2009年欧盟技术贸易壁垒实施现状简介

[摘要] 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欧盟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区域组织,经济实力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并且最近几年随着欧盟的扩大, 欧盟的经济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跟踪欧盟有关的技术贸易壁垒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欧盟2009年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为有关企业和行业提供信息。

[关键词] 欧盟 技术贸易壁垒 进出口

欧盟与我国的贸易量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简略介绍了2009年欧盟有关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这些措施对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产生很大影响,为我国产品出口设置了较多障碍,因此本国企业应及时跟踪相关技术贸易壁垒,了解相关信息,如能及时了解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措施和规定将会对我国出口企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 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有关的消费者警告及影响较大的有关技术贸易壁垒

1.轻工产品

众多消费者投诉接触含有二甲基甲酰胺的产品或产品包装,出现过敏反应,如发痒及疼痛。鉴于严重性,法国已禁止销售所有含二甲基甲酰胺的椅子和鞋,比利时也暂时禁止出售含二甲基甲酰胺的产品。欧盟于2009年1月通过决议草案,禁止使用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所有产品在欧盟市场出售。

2008 年初开始超过1500名欧洲消费者反映使用沙发和躺椅后出现皮肤过敏及丘疹。法国当局对此展开相应调查,这些产品均来自中国,发现这些沙发含有富马酸二甲酯。因此法国于2008年12月通过“关于暂停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座椅及鞋类制品上市的法令”,决定至2009年底即1年内暂停进口及上市含有富马酸二甲酯的沙发/扶手椅及鞋类制品,一律回收产品或包装中含有含量可感知的富马酸二甲酯的座椅及鞋类制品。

2009年5月28日,欧盟通过了2009/425/EC决议,决定对有机锡合成物的使用限制,2010年7月禁止使用锡含量超过0.1wt%的三取代有机锡化合物,如三丁基锡(TBT)和三苯基锡(TPT);2012年1月禁止锡含量超过0.1wt%的二丁基锡化合物用于所有物品和混合物及锡含量超过0.1wt%的二辛基锡化合物用于与消费者有经常接触的产品。

2009年11月5日将生效2009/6/EC欧委会化妆品指令,禁止2种物质(其中1种只允许微量存在)的使用,以及在限制条件下允许使用3种物质。化妆品中二甘醇浓度不应超过0.1%。化妆品禁止使用维生素K1。甲苯最高允许浓度为指甲产品含量的25%,但产品必须附有警告标签。二乙二醇单丁醚在成品中的最高允许浓度为9%,但禁止二乙二醇单丁醚用于喷雾器(如喷发定形剂)。乙二醇单丁醚(EGBE) 浓度上限在氧化染发产品为4%,在非氧化染发产品为2%。乙二醇单丁醚与二乙二醇单丁醚一样,禁止用于在欧盟市场销售的喷雾器。

2.机电产品

欧盟委员会发布修订电器和电子设备RoHS指令的提议,使RoHS指令与REACH法规相衔接。RoHS指令禁止的六种物质:铅、汞、镉、六价铬、聚溴联苯(PPB)和多溴联苯醚(PBDE)与其最大允许浓度值移至附件IV。欧盟决定限制电子电机产品使用十溴二苯醚。同时欧盟将禁用六溴环十二烷、多种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以及所有包含氯和溴的有机化合物。

德国发现来自中国的研磨机电线、机壳和手柄含有多环芳香烃,锤子防滑塑胶层中存在高浓度多环芳香烃。中国产电动工具含有多环芳香烃而被德国扣留。因此德国通过决议要求强制检测多环芳香烃PAHs,要求与食物接触的材料或三岁以下孩童会放入口中的物品和玩具不得检测到苯并[a]芘(<0.2mg/kg),16种多环芳香烃总和不得高于0.2mg/kg;塑料,经常性和皮肤接触的部件,接触时间会超过30秒的部件,以及一类中未规范的玩具的苯并[a]芘限值为1mg/kg,16种多环芳香烃总和的限值为10mg/kg;塑料,偶尔性接触的部件,即与皮肤接触时间少于30秒的部件,或与皮肤没有接触的部件的苯并[a]芘限值为20mg/kg,16种多环芳香烃总和的限值为200mg/kg。

2006/122/EC指令禁止碳氟化合物(PFOS)应用于电子产品、纺织品及其他涂层物料等多类产品,半制成品或半制成品部件的碳氟化合物浓度不得等于或超过总体0.1%,纺织品或其他涂层物料的碳氟化合物含量不得等于或超过涂层物料的每平方米1微克。

3.化工产品

欧盟1348/2008/EC号决议决定自2010年6月开始起限制二乙二醇单甲醚(DEGME)、二甘醇一丁醚(DEGBE)、环己烷、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硝酸铵等的使用。油漆、油漆去除剂、清洗剂、上光乳胶或地板密封胶含有的2-(2-甲氧基乙氧基)乙醇应低于0.1%;烟雾喷散器里的喷雾油漆或喷雾清洁剂里含有的2-(2-丁氧基乙氧基)乙醇成分<0.3%;除包装材料外,2010年12月28日起制剂中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含量<0.1%。

2009年法国发布G/TBT/N/FRA/98号通报,标题为:关于含有第1或2类致癌、致畸或生殖毒性物质的建筑产品和装饰产品投放市场的要求的命令。禁止市场上投放释放第1或2类CMR物质的建筑产品和装饰产品。只有在释放低于1μg/m3的下列物质: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建筑产品和装饰产品才能投放市场。该命令于2009年6月30日生效。

欧盟通过455/2009/EC决议,决定在76/769/EEC指令附件Ⅰ中增补二氯甲烷的限制,禁止二氯甲烷等于或大于0.1%脱漆剂的公众使用(专业人员除外)。工业领域中可使用含0.1%及以上的二氯甲烷脱漆剂。2011年12月6日起必须清楚地标明含0.1%及以上二氯甲烷的脱漆剂仅限工业和专业使用。

二、REACH相关规定

欧洲化学品管理署(ECHA)公布包括15种化学物的第一份高关注物质(SVHC)清单。为蒽、4,4’-二氨基二苯甲烷、邻苯二甲酸二丁基酯、邻苯二酸丁酯苯酯、氯化钴、五氧化砷、三氧化二砷、重铬酸纳二水化合物、二甲苯麝香、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六溴环十二烷、短链氯化石蜡、三丁基氧化锡、酸式砷酸、三乙砷酸酯。同时建议高关注物质包括具有致癌,致畸及生殖毒性(CMR)的物质、具有持久累积毒性或高持久累积毒性的物质、可能会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物质。这份公布的名单将对这些物质的生产商、进口商及供应商产生重大影响,涉及产品中存在该物质并且超过一定的浓度的有关企业需通告ECHA。

2009年ECHA公布了REACH 增加7种物质的限制名单,即推荐授权物质清单,需ECHA授权才能使用。分别为:5-叔丁基-2,4,6-三硝基间二甲苯(二甲苯麝香)、短链氯化石蜡(SCCPs,C10~C13)、六溴环十二烷(HBCDD)和所有有关联的主要非对应异构体、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以及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建议如需使用授权物质,应在该物质被纳入REACH附录XIV后的24到30个月间提出申请;物质被纳入清单42到48个月之后不能够被使用。

三、儿童用品有关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

1.邻苯二甲酸类化学物

2009年欧盟委员会对中国产部分产品发出消费者警告。中国产的充气玩具狗的吹气阀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以及邻苯二甲酸乙壬酯含量分别高达1.61%和9.4%,中国产的玩具望远镜目镜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的含量高达4.25%,游泳圈吹气阀以及粉色塑料中邻苯二甲酸异壬酯(DINP)的含量分别高达0.2%和11.5%,而欧盟指令2005/84/EC规定儿童玩具中不应含有邻苯二甲酸盐成分(0.1%),该玩具可能严重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更为严重的是该玩具的蓝色和深蓝色塑料材质的邻苯二甲酸二乙基乙酯(DEHP)的含量分别高达23.9%和23.5%,可能对儿童造成巨大的危险。

欧盟要求14岁以下儿童的所有玩具和儿童护理品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丁苄酯≤0.1%;各年龄人群并可被放入口中的所有玩具或儿童护理品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丁苄酯≤0.1%,并且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葵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0.1%。

2.其他化学品

由于新西兰发现中国产儿童棉毛服装上甲醛严重超标,部分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500倍,会对儿童的皮肤造成伤害。因此比利时建议欧盟对中国产的服装进行严密监管。

欧委会建议对玩具采取新的的严格管制措施,玩具零部件不准使用易致癌化学物质,包括具有致癌性、突变性或生殖毒性的物质;尽量降低使用某些危险化学物质,如铅或汞;不准使用潜在过敏可能性的致敏芳香剂。

德国修订了3岁以下儿童用的橡胶气球及橡胶玩具所含亚硝胺的含量标准,橡胶气球的可迁移N-亚硝胺含量不得高于0.05mg/kg,可迁移、可亚硝化物质含量不得高于1mg/kg。橡胶玩具可迁移N-亚硝胺含量不得高于0.01mg/kg,可迁移、可亚硝化物质含量不得高于0.1mg/kg, 与欧盟93/11/EEC指令的要求相同。

四、总结

2009年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涉及我国重要的化工、机电、轻工等行业,对我国出口影响甚大,因此应继续加强对欧盟地区的技术贸易壁垒的跟踪,为我国出口企业提供有用信息提供参考。

作者:缪文彬 蒋 伟 陈 相

第2篇:“民族关系与公共政策译丛”简介

[本刊讯]民族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与政治现象,几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深刻影响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民族心理和民族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当今世界上大约有3000多个民族,但只有200多个国家,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都属于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上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成长壮大、社会结构调整和利益格局的变化,以及国际社会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的历史阶段,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改进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也需要借鉴国际经验。

中央民族大学李俊清教授主编的“民族关系与公共政策译丛”最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译丛”一套四册,分别为《亚太地区的政府政策和民族关系》、《族裔特性、社会流动与公共政策:美英比较》、《分离、同化或融合:少数民族政策比较》、《自治与民族:多民族国家竞争性诉求的协调》。“译丛”选择了近年来国外以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视角分析民族问题的代表性著作,既有宏观理论研究,亦有实证分析。“译丛”的出版,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和和公共政策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季哲)

作者:季哲

第3篇: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关系简介

摘要:图书馆的公共关系涉及到所有和图书馆有关联的人。成功的公共关系旨在树立图书馆形象,加强图书馆与社区各界层的沟通和互动,以及宣传图书馆及其各种服务和活动项目。文章作者运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典型事例,介绍并探讨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图书馆馆长在公共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职责,以及在公共关系活动展开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公共关系 美国

Introduction to Public Library Relations Activities

Zhang Wenwen (County of 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

Key words:public library; library public relation; U.S.A.

CLC number: G259.71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5-0006-07

在美国,公共图书馆不再是单纯借书看书的地方,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乡镇郊区,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为社区中心之一,它是社区的信息中心、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娱乐中心,是广大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的服务及其建设和发展都是以社区和民众为基础的。[1 ]图书馆的公共关系牵涉到所有和图书馆有关联的人,包括关系最为密切的读者和用户、工作人员,还包括各级政府机构、社区团体组织、当地的学校和学区以及大众媒体。

在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中,馆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带领全体员工,努力树建图书馆形象,积极和社区各阶层保持紧密联系,不断宣传图书馆,推进图书馆的发展。本文以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为实例,介绍并探讨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图书馆馆长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作用和职责以及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1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所涉及的三大方面

图书馆的公共关系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主要围绕图书馆形象的树立、图书馆与社区的沟通和互动、图书馆服务和活动项目的宣传等三个方面来作探讨。

1.1图书馆形象的树立

图书馆应给予公众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形象,这样才能自然而然地吸引广大的读者和用户。图书馆形象的优劣取决于它本身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图书馆大楼、正门、馆内布局、馆藏、设备和技术设施。内在因素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和活动项目等。

优质的外在因素可以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

(1)图书馆大楼外观。整体宜人,具有吸引力,馆标醒目、开馆时间等示意牌清晰可见、周围环境整洁、绿树成荫、停车场宽大、停车位标志明显。

(2)正门。大门玻璃明亮干净、无陈旧感、大厅宽敞、布置高雅、陈列新颖抢眼,给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第一印象。

(3)馆内布局。整体设计合理、正气雅致、赏心悦目、干净整洁;书架、桌椅等用具使用方便、书架间宽及各个走道足够轮椅通过;室内温度适宜、色调和谐、采光照明充足;示意牌一目了然、字体清晰、语言通俗易懂。馆内的陈列有规划、不杂乱,并定期更换。

(4)馆藏。图书馆收藏的书籍和资料,符合社区民众的需求。藏书应及时筛选,不断更新。

(5)设备和技术设施。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图书馆的设备、技术设施也应不断更新换代。在洛杉矶,公共图书馆一般都为读者和用户提供公用电脑、互联网、无线上网、网上服务等免费服务项目和设施。新建的许多图书馆还设有电子教室、卫星同步课堂等先进技术设备,图书馆已逐步发展成为社区的技术中心。

影响图书馆形象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工作人员的素质。优秀的员工素质体现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敬业精神上,从而反映在员工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上。看到员工个个训练有素、业务精通、办事快捷、对图书馆了如指掌、服务亲切诚恳,读者必定会对图书馆刮目相看。图书馆形象树立的另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在于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活动项目。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突飞猛进,图书馆在社会上的作用起了很大变化。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社区和民众的需求,图书馆不断调整,增加了各种服务和活动项目。目前,在洛杉矶地区,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主要服务和活动项目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馆藏出借与使用。其中包括各类热门书刊杂志、当地各大报纸、参考资料、影碟、音碟、电子图书、数据库、电子资源、当地历史资料及政府文件。

(2)参考、咨询服务。诸如查询商务资料、消费者的健康信息、地方史、家谱、不同族裔的文化传统研究资料、政府信息、政府文件和出版物、税务指南和表格等。[2]

(3)教育辅助。诸如基础识字服务、子女养育讲习班、专题讲座等。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许多图书馆还开设英文班、移民面试补习班,帮助新移民提高语言沟通能力,融入美国社会,开始新生活。

(4)文化交流及推广。主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及展览、提供多种语言的藏书、推荐描写不同文化的书籍来进行。

(5)儿童服务。包括作业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功课辅导、免费使用公共电脑等服务。图书馆还开办各种儿童活动项目,主要有暑期读书活动、美术、设计比赛、故事会、读书会、作家见面会、阅读推荐、手工、魔术表演、动物表演、木偶戏、美术展览、音乐会,等等。

(6)青少年服务。其中有网上功课辅导、青少年义工活动服务,还有青少年感兴趣的各类活动项目,如视频游戏、棋类游戏、动画漫画俱乐部、美术展览、读书会,暑期读书活动,等等。

(7)成人及长者服务。如扫盲、税务税表咨询、护照申请代办、移民面试辅导等服务。成人活动项目常有读书讨论会、作家见面会、电脑班、简历写作研习班、交谊舞班、英语班、美术班、电影欣赏,等等。

(8)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馆 (见图1,图2)是设计成图书馆的大型巴士,车内有书架、电脑、无线上网等装置,定期开到边远地区,停泊在公园和公共场所,为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居民提供服务。

(9)馆际互借。用户可通过当地的图书馆方便地借到其他图书馆的藏书。

(10)场地。为社区提供活动室、会议厅、小组讨论和自修等场所。

(11)免费电脑及互联网服务。

(12)免费无线上网 (WiFi) 服务。

1.2图书馆与社区的沟通和互动

公共图书馆和社区的各个阶层都有联系。图书馆的公共关系主要涉及到各级政府机构,社区团体组织以及当地的学校和学区。它们紧密相联、相互支持、同心协力,共同在为社区和民众提供服务。

1.2.1图书馆与各级政府的关系和互动

各级政府机构包括市政府、县政府、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美国,公共图书馆本身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公共图书馆分别为市立图书馆 (City Public Library)、县立图书馆 (County Public Library)、州立图书馆 (State Library)和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市民通常使用的是市立和县立公共图书馆。拿洛杉矶地区来说,公共图书馆就有市立和县立这两种系统。市立公共图书馆是市政府的一个部门,县立公共图书馆则归县政府管辖。

洛杉矶县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县,占地4,084平方英里。在洛杉矶县范围内,共有88个市以及诸多县府直辖地区。洛杉矶市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市,周围还有大大小小87座卫星城市。城市无论大小,都具有独立且健全的市政体制,包括市议会(City Council)、市政府及各个部门。 市议会通常由几名市议员组成,根据城市大小,为5~50名不等。市议员为民选官员,一般都是兼职的。市长在市议员内选出,任期一年,第二年副市长就成为市长。市长主持市议会,一般没有任何特别的立法权力,但也有些市的市长是独立行政长官,在市议会有否决权和立法权。市议会的一般职能,是提出法律草案、举行投票,通过法律帮助管理城市。市政府日常运作由市经理 (City Manager)主持并总监督。市政府内设有多个部门,如行政部、人事局、财政局、城建局、公共工程局、警察局、消防局、社区服务和公园管理局和图书馆。所以市立公共图书馆也是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馆长就是部门主管,参加所有部门主管的会议和市议会会议。[3 ] [4 ]

洛杉矶县内的88个市中,有37个市有自己的市立图书馆,其他51个市内的公共图书馆属于县立图书馆。洛杉矶县立公共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之一,目前有85个分馆和4个流动图书馆,分布在洛杉矶县三千平方英里领域内的51个市和众多县府直辖地区,为350万居民提供服务,馆藏多达750万册。[5 ]开设在市内的县立公共图书馆,虽然不属于市政府管辖,但它和市政府保持紧密沟通,为当地市民和市政府服务。县立图书馆的各个社区分馆馆长,按规定要参加当地市议会会议。市议会每月召开两次会议,讨论议案、听证及表决。市议会会议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市民可在会议的“公众言论”期间发表意见。图书馆馆长也可以经常利用这个机会,宣布图书馆新的决定和变动,以及新增的服务项目和最近的特别活动,从而和市政府及市民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宣传图书馆,扩大图书馆影响。

市政府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社区活动,如市庆节、市儿童节、街头展、国庆游行、圣诞节前夕的市树点灯仪式,等等。这些活动一般都在市里的公园或市中心大街举行。在这种场合,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各团体组织、企业单位都会参加,图书馆也会设立展位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展位常有图书馆员向市民介绍图书馆的服务和活动项目,有手工活动、赢奖品活动、讲故事、送礼物等,往往很热闹。这不但宣传了图书馆,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也增进了和社区各阶层的沟通和合作。

图书馆时而也会邀请市政府官员参与图书馆举办的活动,比如,来为儿童暑期读书活动揭幕,为书签美术设计竞赛优胜者颁奖,在全国图书馆周期间为小朋友讲故事等。

图书馆和市政府其他部门经常联合举办图书馆活动。警察局和消防局会来图书馆举办互联网安全研讨会,儿童课后安全讲座、防火安全示范、消防车、救火器械展示,等等。图书馆还和社区服务和公园管理局合作,把儿童暑期读书活动办在公园里,将图书馆服务点设到长者服务中心。

地方公共图书馆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也有一定的接触,不过没有与市政府那么频繁。在四月份全国图书馆周期间,州立委、联邦参议员、众议员有时会来公共图书馆参加庆祝活动。为赢得州立委以及联邦议员对图书馆的支持,各个州的图书馆协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会联络组织各个图书馆参加一年一度的图书馆立法日 (Library Legislative Day)活动,到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官邸,游说本州以及联邦立委和议员,以具体感人的事例,表明图书馆对社区和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争取政府官员对图书馆的大力支持,确保图书馆的拨款和经费。

1.2.2图书馆与社区民间团体组织的互动

在美国,各种民间团体组织众多,其中和图书馆合作关系密切的主要有图书馆之友(Friends of Library)、非营利社区服务机构及不同族裔的社区和团体。

(1)图书馆之友(Friends of Library)

美国各地几乎每个公共图书馆都有图书馆之友。图书馆之友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的民间组织,成员都是当地的市民和社区公益事业热心人士。他们热爱图书馆,了解公共图书馆对社区的重要性,也了解图书馆需要社区的支持。他们不惜奉献时间、精力和资金,全力支持援助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图书馆之友的主要任务是:{1}为图书馆筹集资金;{2}宣传、推广图书馆;{3}促进图书馆公共关系;{4}建立一个强大的图书馆义工服务队。[6 ] [7 ]

图书馆之友募款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1}出售旧的书籍、影带、影碟、音乐带、音碟、杂志等;{2}出租新片影碟;{3}开设礼品店、咖啡馆及点心部;{4}在社区举办大型募捐活动,比如颁奖晚会、拍卖会、品酒社交会、高尔夫球联赛等。

图书馆之友用筹集的资金给图书馆购买新书和资料,辅助图书馆翻新和扩建,添置设备、用具和图书馆用品,赞助和协办各种活动,比如音乐会、艺术展览、作家座谈会、读书会、暑期读书活动以及为儿童、青少年、成人和长者特别安排的各种文化、教育、娱乐活动项目等。

图书馆之友还经常来图书馆担任义工,处理市民捐赠的旧书杂志等物品,协助图书馆举办活动,如提供茶点、维护秩序等,辅导学生功课、给儿童讲故事、修补图书、布置陈列柜养花浇水等等。

在社区,图书馆之友积极联络其他民间团体组织,了解社区和民众对图书馆的要求,同时也让民众了解图书馆有什么需要。为争取政府官员对图书馆的支持,他们也会致信、发电子邮件给州立委和联邦议员,或亲自去州、联邦政府官邸游说,大力宣传图书馆。图书馆之友在图书馆的促进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非营利社区服务机构

①社区协调委员会(Community Coordinating Council)。社区协调委员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自愿组织,致力于发展社区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儿童福利。委员会的日常运行由理事会主持,理事会每年选举一次,其成员至少包括理事会长、副会长、财务秘书、记事秘书、会员理事和活动理事。会员大多是社区各个组织的负责人或代表、市政府有关部门主管和社区活跃人士。

社区协调委员会一般每月举行一次会议,有正式会议,也有的以午餐会形式举行非正式会议。会上安排小型的专题讲座,每个到会者也有机会相互沟通,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并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机构或部门以及最近的活动项目。

②商会(Chamber of Commerce)。商会是当地的商业网络机构,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商业界之间的交流活动,提供教育机会、营销援助和宣传,来改善商人的经营环境,发展业务,推动整个社区的商业发展。

商会会员都是当地的企业,他们选出董事会,由董事会制定规章,主持日常活动。商会每月都举办午餐会或联谊会,增加会员之间的联络和沟通。

商会经常举办大型活动,加强商界的沟通,从而带动生意。大型活动包括商业博览会、农夫市场、品酒会、经典汽车展、街头展、画展、大型联谊活动等。

③服务俱乐部 (Service Club)。在美国,服务俱乐部大多是非营利的民间自愿组织,会员都是社区活跃人士和公益热心人士。他们定期举行会议,形式往往是午餐会,来联络社区其他组织,筹集资金,进行慈善工作,为社区民众谋福利。在洛杉矶地区,和公共图书馆交往较多的服务俱乐部有国际扶轮社、国际基瓦尼斯俱乐部和狮子会。

国际扶轮社(Rotary International)在1905年创办于美国芝加哥,至今在世界各地有三万三千个分社。会员每周举办一次午餐会,有专题讲座及募捐活动。国际扶轮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经常出资支持学校和学生组织的活动,为学校添置电脑、学习用品和教学器材。他们也会向图书馆捐赠书籍和资金。[8 ]

基瓦尼斯俱乐部 (Kiwanis International)也是一个国际性慈善组织,总部设在美国印地安那州,在全世界96个国家都有分部,共八千多个分部。会员活动有每周一次的聚餐会,募捐活动,以及大型社区活动等。基瓦尼斯俱乐部注重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服务,旨在提高世界儿童的生活质量。他们赞助学校和学生的活动,提供学生奖学金。图书馆的儿童部也受到他们的关照。[9 ]

狮子会 (Lions Club International)于1917 年由美国芝加哥一位商人创办,目前已发展成国际最大的民间服务机构,有四万五千个分会,会员达140万之多,遍及全世界各地200个国家,总部现设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狮子会的服务侧重点在保护视力、听力和语言,防治糖尿病以及加强国际关系和环保。援助当地学校和图书馆,也是他们社区服务和慈善事业的一部分。[10 ]

以上介绍的几个社区服务机构在洛杉矶各社区都很活跃且深具影响。社区团体组织是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伙伴,关系密切。他们经常邀请图书馆参加午餐会、联谊会和年会,介绍图书馆及其各种服务和活动项目。在主办大型社区活动时,他们会为图书馆特别安排展位,提供机会,帮助宣传推广图书馆。他们还捐钱捐书不断资助图书馆。长期以来,图书馆得到了众多的民间团体组织的大力支持,因为他们有着和图书馆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服务于社区,造福于民众。

(3)不同族裔的社区和团体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族裔、多文化、多语言。这些特点在加州洛杉矶地区更为明显。美国人口普查局2008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见表1),全美国总人口中,白人人口占 68%,在洛杉矶,白人人口只占29.2%。黑人人口在总人口中占12.4%,洛杉矶的黑人人口为9.6%。西班牙裔人口占全美国人口的14.8%,而在洛杉矶地区,西班牙裔人口则占了将近一半。亚裔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5%,在洛杉矶则高达13.2%,其中4% (40万)是华人。[11 ] [12 ] [13 ]

洛杉矶地区的居民来自140个国家,说 240种语言,其中36.2%是新移民。[14 ]宣传光大各个民族的文化,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宗旨的一部分,具体落实在各个方面,比如馆藏、工作人员配备、服务项目等的多元化。就拿洛杉矶县立公共图书馆来说,馆藏有54种语言,设有亚太资料中心、西班牙裔资料中心、美国黑人历史资料中心、美洲土著人资料中心等;图书馆聘用许多双语和多语工作人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诸如庆祝美国的亚太传统月(5月)、西班牙裔传统月(9月15日至10月15日)、黑人历史月(2月)以及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节庆,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墨西哥五月五日节(Cinco de Mayo),黑人的宽扎节(Kwanzaa,12月26日至1月1日),等等。

图书馆经常和社区的少数民族团体机构联络,联合主办特别活动,共同庆祝民族节日,发扬光大文化传统。

1.2.3图书馆与当地学校和学区的活动

公共图书馆和当地中小学校、幼稚园的接触相当密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社区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有哪些资源和服务项目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与学校紧密合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基础教育课程。

在美国,公立学校的小学一般是六年制:学龄前班到五年级。初中三年:六年级到八年级。有的初中和小学在一个学校:从学龄前班到八年级。高中是四年:九年级到十二年级。中小学校都归学区统一管理。学区除了中小学校以外,还设有成人学校。美国的私立中小学校的学年及学制因校而异。它们和学区没有关系。幼稚园大多都是私立的。

洛杉矶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都设有儿童部,提供幼儿到八年级的读物以及相应的服务和活动项目。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还增设了青少年部,馆藏和服务针对初、高中学生。图书馆和学校的沟通和互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图书馆员访问学校和班级、学生集体参观图书馆、图书馆与学校联合举办活动等。

(1)访问学校和班级

图书馆员经常去学校的班级访问。在访问班级时,图书馆员根据不同的年级和年龄层次为学生讲故事,介绍读物,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介绍图书馆各种学生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馆藏、数据库及电子资源;讲解如何使用百科全书、字典、地图册、年鉴等工具书;讲解如何申请图书证及填写申请表格;通知并邀请师生来图书馆参加各种活动项目。

图书馆员在访问学校时,还可以参加全校家长会、全校集会、和家长教师协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会议。学校或学区举办大型活动时,也经常邀请图书馆员一起参加,比如在庆祝著名儿童作家诞辰活动时,学校邀请图书馆员及社区各界人士为学生朗读该作家的作品。校区举办“当一天校长”活动(Principal for a Day),把当地各大社团组织和企业的主管包括图书馆馆长邀请到学校去体验校长的生活,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和日常工作及运作。

(2)集体参观图书馆

老师组织全班学生集体参观图书馆,一般需要预约。参观活动主要包括:听故事和读物介绍;了解图书馆有那些馆藏资料,服务设施和活动项目;学会如何使用图书馆,查找资料;参加图书馆为学生安排的特别活动。幼稚园的老师也常常带着全班小朋友一起来图书馆,听讲故事及做手工活动。

(3)图书馆和学校举办联合活动

图书馆和学校经常合作一起搞活动。比如,学生话剧团、乐团等来图书馆公开演出;在图书馆里展览学生美术、艺术作品;举办学生诗歌、写作、演讲比赛;开办专题讲座;举行书签、海报设计竞赛等。

1.2.4图书馆与社区互动的意义

图书馆和社区各个阶层长期保持积极、良好的关系,希望通过与社区的互动和合作,增加图书馆与社区和民众之间的了解;赢得民众、社区各界人士以及政府官员对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吸引更多的读者;推广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和活动,提高图书馆的使用率。

1.3图书馆服务项目和活动的宣传

推广图书馆服务和活动项目是图书馆公共关系活动的第三大方面。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印刷材料、年度报告、图书馆网站和社区通讯网等宣传工具来进行。

(1)大众媒体。在美国,差不多每个城乡地区都有当地的报纸,其中有市、县政府主办的,也有民间的。地方政府的报纸除了报道当地新闻以外,还报道大量的社区活动,有的还设有图书馆专栏。地方政府的报纸会免费送到当地居民家家户户。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宣传渠道,把新闻稿发到本地区以及周围城市的各家报纸杂志社。

图书馆还可以经常利用电台、电视台、地方有线电视等媒体来报道图书馆的消息,推广服务项目和各种活动。

(2)宣传材料。宣传材料是指印刷品,主要有传单、小册子、书签、简报、海报、和横幅。它们是目前图书馆所使用的最为普遍的宣传工具之一。

(3)年度报告。图书馆每年都会向民众公布年度报告,增加社区和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年度报告的内容,包括预算、开支、图书馆建设(如扩建和翻新等)、科技应用、设备添置、馆藏发展、新增服务项目、藏书资料使用率、活动项目次数和参加人数、上门人次(gate count) 、咨询服务次数等数据和报告。

(4)图书馆网站。随着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和图书馆网上服务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读者浏览图书馆网站,使用网上服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网站,大力宣传图书馆及其服务和活动项目,推动图书馆的发展。难怪瑞喜儿·卡普在谈到网络公共关系(Web-Based Public Relations)时称赞“万维网为图书馆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互联网打开了图书馆新大门。” [15 ]

图书馆在网站上不但可以为读者提供数据库、网上资源、书刊检索、电子图书和报刊、以及网上服务如咨询、续借、预约等,还可以设立众多的专栏,介绍图书馆的服务项目、特别馆藏、新书、新影碟、音碟目录、读物推荐、畅销书等。图书馆网站上还可以刊登图书馆通知、活动项目日历表及简报,把图书馆信息迅速及时地传送给广大读者。

(5)社区通讯网 。社区各机构、民间组织为增进社团之间以及和民众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了广泛的通讯网。地方政府的网站上,也有社区各服务机构的通讯录。图书馆可以积极地和各社团保持联系,争取把图书馆的网站和他们链接起来,将图书馆的信息通过社区组织的网络传递出去。与此同时,图书馆又增强了与社区和地方政府的联络,互通往来。

2图书馆馆长与公共关系

2.1图书馆馆长在公共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和职责

图书馆馆长在公共关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职责是:

(1)制定公共关系政策,确定目标;

(2)建立公共关系计划和推广活动的预算。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包括筹备活动经费;

(3)评估公共关系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

(4)建立并维护一个正面的图书馆形象;

(5)鼓励员工共同介入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参与社区活动;

(6)与当地政府官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

(7)与社区民间机构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主动参加社区活动;

(8)听取和了解社区对图书馆的需求和期望,也同时让社区和民众知道图书馆的需要;

(9)支持图书馆之友,招募新成员。

2.2图书馆馆长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2.2.1建立和维护图书馆形象

本文前面提到,图书馆形象的优劣取决于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图书馆建筑、室内设计、馆藏等方面。内在因素包括员工、服务项目和活动等等。图书馆馆长可以通过打造图书馆品牌,提高员工素质,来提升质量,树立图书馆的形象。

(1)打造品牌。丽沙·沃尔夫在《图书馆的公共关系、推广和沟通》(Public Library Relations, Promotions, and Communications)一书中指出,图书馆形象的打造,应该考虑到整体的统一性和独特性,无论是大体还是细节,从图书馆大楼建筑、室内装潢、颜色格调、图书馆标志 (Logo)、网页设计到文具、宣传材料的格式版本等。图书馆馆长可以请专家帮忙设计,把图书馆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场所,富有创意、品味高尚、舒适美观、使用方便、环境宜人、干净整洁,从而提升图书馆在社区和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图书馆的形象确立之后,更需要馆长带领员工不断地进行保养、维护和巩固。[16 ]

(2)培养、提高员工素质。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馆形象。为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准,馆长应该为员工不断提供培训机会,让员工得到定期进修,如鼓励并支持员工加入图书馆协会,参与协会主办的各种活动,参加专题研讨会和业务进修班。图书馆开办技术培训课程或短训班,让员工能够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学会和掌握新的技能、了解新的科技动向。

工作人员自身的形象对整个图书馆形象的树立也至关重要。图书馆要求员工礼貌端庄,服装得体,爱岗敬业,以亲切和蔼的态度、高效周到的服务,让读者充分感觉到宾至如归,落实图书馆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宗旨。2.2.2随时和媒体保持联系,及时宣传图书馆

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力,来推动各项服务和活动,并扩大图书馆的影响。新闻稿可以发送到本地区以及周围城市的各家报纸杂志社、电台和电视台。发出的新闻稿不一定都会被选登,多发几家,报道出来的机会就比较多。

新闻稿可以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报道一下图书馆新设的服务项目、最近的特别活动节目、感人的图书馆故事、新书及刊物的目录、通知、新职工介绍等。新闻稿要写得简明扼要,内容既要精确无误,又要精彩富有吸引力。这样的稿子才会引起记者和编辑的兴趣。

图书馆应该有指定的发言人。人选可以根据图书馆的大小和需要来定。馆长可以自己充当发言人,也可以指定一个人选,和媒体接触。特殊活动可以由专人来宣传,比如让儿童图书馆员来专门负责推广儿童的服务和活动项目。[17 ]

图书馆还需要拟定有针对性的媒体名单,包括具体联络人的姓名和通讯,比如负责这个社区或文教方面的记者和编辑,以便随时和他们保持联系。一旦有公众感兴趣的新闻材料,或者有新的服务、活动项目,随时、主动发稿。[18 ]

2.2.3印发宣传材料

印发宣传材料需要有规划,既能达到预期的沟通及宣传目的,又不至于浪费经费。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这些方面,比如年度预算,估计需要拨多少经费到宣传材料上;目的,打算在这个年度特别推广哪些服务项目和活动,着重宣传哪些方面,宣传对象是谁;形式,制作小册子、传单、简报、书签还是海报;数量,估计需要多少份。

在宣传材料的设计方面,应讲究质量和品牌,既有一致性,又有独特性。一致性体现在统一的馆标、字体等细节。独特性是指每种宣传品的内容、设计各不相同,避免重复。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尽量考虑采用彩色印刷,至少要用彩色纸张。比起黑字白纸的材料,彩色的印刷品要醒目得多,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宣传材料除了在图书馆内发放,还应该尽可能散发到社区,比如学校、社团、公园以及其他主要公共场所。

2.2.4采用电子科技,促进公共关系

(1)图书馆网站。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每个图书馆都已设立了网站,网上的服务在不断增加,使用图书馆网站的读者也越来越多。美国都市图书馆委员会(Urban Libraries Council)在2000年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上互联网的人群中,有75.2%的人使用图书馆。在图书馆读者中间,有60.3%的人会使用互联网。[19]这个百分比在十年后的今天一定会高得多。图书馆当然要把自己的网站当作宣传渠道,大加利用。在网站上开办活动专栏,不断刊登简报、短讯等,报道图书馆消息,推广各种服务和活动项目。

(2)电子邮件。图书馆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电子邮件与社区各地方政府部门、学校、团体机构、以及媒体等保持联络并传送图书馆信息。在以往,图书馆的新闻稿大多是通过传真的方法发给媒体的,现在一般都通过电子邮件来发稿,速度快,又便于报社编稿排版,及时刊登出去。

2.2.4融入社区,吸引读者,扩大影响

图书馆馆长和地方政府官员、政府各部门以及社区各团体组织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参加社区的重要活动和会议,比如由市、县政府主办的大型社区活动,社团组织举行的午餐会、年会和社交联谊活动。图书馆也可以经常邀请社区各团体机构、政府各部门、政府官员来图书馆参加活动。增加接触和沟通,增进友谊及合作,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图书馆馆长应该鼓励员工共同介入公共关系活动。很多社区活动和会议可以由员工分头去参加,这样,社区的接触面就会更加广泛。员工一旦跨出图书馆,融入社区,走向民众,必定会带进更多的读者。图书馆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接触广大市民,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并介入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图书馆为社区和民众服务,必须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图书馆馆长积极投入公共关系活动,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提高图书馆形象,努力与有关政府机构、社区组织及当地学校沟通,利用大众媒体以及通讯网站等,大力宣传图书馆,[20 ]把图书馆当作一个企业来经营,[20 ]将图书馆及其各项服务和活动推销出去,使图书馆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Stuhlman, Daniel. Think Like a Business Act Like a Library: Library Public Relations [DB/OL].[2009-04-29].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FWEis_9_7ai_108

441811/.

[2]McCook, Kathleen de la Pena. Introduction to Public Librarianship[M]. New York:NY. Neal-Schuman,2004:183-210.

[3]About LA County [EB/OL]. [2009-12-07] http://portal.lacounty.gov/wps/portal/lac/government/.

[4]U.S. Census Bureau. State and County Quick Facts[EB/OL]. [2009-11-25].http://quickfacts.census.gov/qfd/stat

es/06000.html.

[5]County of 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 About Us[EB/OL].[2009-11-25].http://www.colapublib.org/aboutus/in

dex.html.

[6]County of 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 Friends of the Library[EB/OL]. [2009-11-15].http://www.colapublib.org/support/friends.html.

[7]Reed, Sally Gardner, Nawalinski, B, and Peterson, A. 101+ Great Ideas for Libraries and Friends[M].New York:NY. Neal-Schuman,2004:143.

[8]Rotary International: About Us[EB/OL]. [2009-11-22]. http://www.rotary.org/en/aboutus/Pages/ridefault.aspx.

[9]Kiwanis International:Facts About Kiwanis[EB/OL].[2009-11-22].http://www.kiwanis.org/WhatWeDo/FactsA

boutKiwanis/tabid/523/Default.aspx.

[10]Lions Club International: Fast Facts [EB/OL]. [2009-12-02]. http://www.lionsclubs.org/EN/about-lions/fast-facts.php.

[11]U.S. Census Bureau. Facts for Features: Asian/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Month: May 2009[EB/OL].[2009-11-25]. http://w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releases/archives/facts_for_features_special_editions/0133

85.html.

[12]U.S. Census Bureau. Facts for Features: Black History Month: February 2009[EB/OL].[2009-11-25]. http://w

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releases/archives/fact

s_for_features_special_editions/014487.html.

[13]U.S. Census Bureau. Facts for Features: Hispanic Heritage Month 2009: September 15 - October 15 [EB/OL].[2009-11-20]. http://www.census.gov/Press-Release/www/releases/archives/facts_for_features_special_

editions/013984.html.

[14]History of LA County[EB/OL]. [2009-11-22]. http://portal.lacounty.gov/wps/portal/lac/government/public/.

[15]Karp, Rashelle S., ed. Powerful Public Relations: A How-To Guide for Libraries[M]. Chi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2:26-35.

[16][17]Wolfe, Lisa A. Library Public Relations, Promo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A How- To-Do-It Manual[M]. New York:NY. Neal-Schuman,2004:77-90.

[18]Schenkler, Irv, and Herrling, Tony. Guide to Media Relations[M]. New Jersey:Upper Saddle River,2004:26-55.

[19] Keller, Larry. Looking It Up[EB/OL].[2009-12-12].http://archives.cnn.com/2000/CAREER/trends/11/28/librarians/.

[20]Stuhlman, Daniel. Think Like a Business Act Like a Library: Library Public Relations. [DB/OL].[2009-04-29].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FWE/is_9_7

/ai_108441811/ .

作者简介:张文雯,女,洛杉矶县立公共图书馆西柯汶纳市分馆馆长,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图书馆及信息科学硕士,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终身会员。现任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的师友计划委员会主席。

作者:张文雯

第4篇: 论中美贸易关系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与中国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中美贸易关系总能够不断往前发展。本文主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与现状的分析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美贸易 摩擦与互助

正文:

贸易是推动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贸易保护也可以保证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就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贸易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关系就是在贸易和保护中发展,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摩擦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确保贸易能够给双方带来效益的首要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二国贸易走良性发展之路。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的格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模式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中美贸易关系将走向何方也是我们要关系的重要问题

1 改革开放与中美贸易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一直未能与世界接轨,对外贸易几乎为零,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7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外关系迅速改善。中国同日本、德国、美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对外贸易重新获得恢复和发展,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技术引进取得了重大进展。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美国也意识到新的发展时机,中美双方成为贸易伙伴,双方共同利益广泛,合作空间广阔。1979年1月1日,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并承诺从1980年2月起相互给予双方最惠同待遇, 中美关系全面正常化,这意味着双方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奠定了两国贸易的正常化发展的基础,也为两国经贸合作开辟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据中国方面统计,在1979~2002年间, 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平均增长率为25%; 1988年中美两国易额为100亿美元,是1979年的10倍; 到2004年, 两国贸易额达到1696亿美元, 是1978年的72倍; 2004年美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另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估计, 在2001~2003年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增加52%,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达76%。据美国海关统计, 2004年中国成为美国第5大出口市场, 第2大进口市场, 第3大贸易伙伴。

2中美贸易中的摩擦

虽然中美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双方的矛盾和摩擦也此起彼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方原因

1.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即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贸易保护主义,要求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只要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从而引发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受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的经济连续下滑,失业率上升。虽然国内经济已出现好转的迹象,但经济复苏的前景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而中国在入世后,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贸易大国。在这种情形下,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理所当然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就不断的砸向了中国,而中国就成为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如2002年的钢铁保障措施影响了中国每年3.7亿美元的钢铁出口;2003年对中国的彩电、家具、纺织品等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或特保措施;2009年奥巴马政府对华实施的“中国轮胎特保案”等,都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典型表现。

2.美国霸权主义的维持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大,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不断增强,并成为左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中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及“非西方文明”的特质决定在其强大后必然会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发生冲突。因此,从全球战略考虑,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出现,并且希望永远维持世界经济的单极状态。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势必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既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同时又惧怕中国的强大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因此,美国对华采取既合作又打压的政策,在国际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不断给中国设置各种障碍,试图阻碍中国发展,遏制和延缓中国的崛起。在这种政策下,中美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3.美国对华的贸易歧视政策

美国在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时往往具有歧视性,主要体现在“非市场经济国家”运用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根据中美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15年内美国仍可以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可能是不适当的,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该替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与该“非市场经济国家”相当。但在实践中,美国常选择经济发展水平比我国高出数倍的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作为替代国。这就导致了确定我国出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时的价格标准过高,裁定的倾销幅度过大,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过高。如2003年美国对华的“反倾销”调查力度,对中国的彩电、家具、纺织品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者实行配额限制,这是美国对华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典型表现,也是引发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的重要原因。 4.其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担心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会导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因而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论”;同时经常将贸易问题政治化,如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横加干涉,又如将贸易问题与人权问题、政治问题挂钩,力图用贸易迫使中方在政治问题和许多原则上对美国妥协。在制定贸易政策的时候,并不是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作为目标,而更多的是考虑政治利益等诸多因素。

中美贸易摩擦也与美国国内的政治需要及政治局势有关。在历届总统选战中,美国政客们经常为了自身利益集团的需要,在对华的政策问题上做文章。如为了获得产业阶层的选票,而找各种借口对中国的贸易发展制造障碍,挑起贸易争端等。

(二)中方原因

1.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过大

外贸依存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10%提高到了1990年的30%,到了2007年已经超过了70%。这个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也带来了一此风险和问题。这也深刻地体现在中美贸易上。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经济依存是严重不对等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如 2005年,中国出口的玩具娃娃占美国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88%,鞋类占64%,软面箱包、手提包占51%。第二,中美贸易在双边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不对称,近几年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额的20%左右。正是由于中国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过高,所以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应对,有时甚至不得不接受对自己不利的安排。

2.中国国内需求不足

中国国内需求不足,拖累了进口的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而且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的影响,再加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力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后),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是选择储蓄。中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的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中国出口迅猛增大,但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就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 3摩擦中的合作

虽然磨擦不断,但是社会总是发展的,中美贸易在磨擦中求得合作与发展。2004年4月21日,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议率团赴美出席的第十五届中美上商贸联委会,会议尽管只有一天,但两国达成多项共识,双反对本届委会取得的成果均表示满意,这位未来中美贸易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两国经贸关系开始走向成熟。

2004年,在全球反倾销案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对华反倾销商品却骤然升温,中国的纺织品、彩电、木制家具、铁管配件等,先后被美国对华反倾销商品的行列,中国成为美国反倾销的主要国家,为了制止不断升温额贸易摩擦,中美两国高层领导多次接触,相关部门频繁磋商。2003年底,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访美国,与美方商讨解决贸易平衡与发展经贸关系等问题。访美期间,温家宝坦言”我来美国式为寻求友谊与合作的,而不是打商贸战的“,并提出发展两国公平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平等、互利、发展“五项原则,温总理认为,在中没贸易关系中,发展是动力,平等是关键,互利是目的。温总理还想布什提议,提高两国商贸联委会级别,使其更好的为拓展两国经贸合作服务。

成立于1983年的中美商贸联委会,是两国间最高层次的双边经贸磋商机制,此前由双方商务部部长共同主持,轮流在对方举行会议。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十五届商贸联委会是提高级别后的第一次会议。两国对本次商贸联委会均十分重视,尤其是美方对此寄予很高期望。

在中美商贸联委会闭幕后的联合记者会上,认为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美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这说明中美两国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共同利益。

中国外交部美大司司长何亚非也指出:今年来,中国尽量增加,从美国进口,要加大从美国采购的力度,当然这些都是中国所需要的,同时中国也需要美国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放宽中国出口的限制,因为这些限制都已经过时了,不符合当经时代的要求和中美关系的现状。如果美国放宽对中国出口的限制,两国贸易会大大增加,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例如在核电问题上,中国一直对美国技术很感兴趣。

结语:只要二个国家存在,中美的贸易关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的贸易自由化发展到今天,它取得的效益是可以看见的,然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关系阻碍了贸易的深入,这是不可避免的。中美的贸易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这个变化,正确处理好各种摩擦问题,才能获得贸易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王勇 《中美贸易关系》 2007 中国市场出版社

2. 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2009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 陈泰峰 《中美贸易摩擦》2005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詹军《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2012 上海远东出版社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30年》2008辽宁人民出版社 6. 王询,于秋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2004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5篇:浅析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monkar

摘要:劳动分工理论的提出给全球贸易带来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过程中中美二国的贸易关系逐步增强,但同时相应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本文将从中美贸易的现状出发,分析贸易摩擦是由贸易不平衡、政治、WTO规则不合理、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进而预测中美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劳动分工;贸易摩擦;保护主义

贸易是推动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贸易保护也可以保证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就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贸易的背景下,中美贸易关系就是在贸易和保护中发展,相互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摩擦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因此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确保贸易能够给双方带来效益的首要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二国贸易走良性发展之路。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的格局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模式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中美贸易关系将走向何方也是我们要关系的重要问题。

一、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

(一)中美相互依存,互补关系在不断加深

如今中国已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美国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以及第二大外资来源,贸易来往仍然在逐年增加。双方贸易反映双方的经济互补和互利关系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少量精密机械、飞机、化肥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发挥其劳动力成本低喝中低档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美国占有科技水平高的优势,双方的优劣势互补使得贸易关系不可分离。

(二)中美贸易顺差增大,摩擦不断

2005年中国纺织品贸易配额制解禁,在中国得极力控制压缩下,中国还是跃升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成为带动美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且双边贸易数额也呈递增趋势。但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确实存在,仅2005年中方贸易顺差就达到11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被称为“世界制造中心” ,从2005年开始中国人民币开始小幅升值。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益严重,下图是2001-2008中美贸易顺差数量。

表1 2001-2008年中美贸易顺差(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IMF: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2001-2008)

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双方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加,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更显突出,摩擦量骤增,摩擦范围也由制造业向各种产业展开,各种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出现,就在2009-2010年大约有1000多件。其中矛盾的焦点在于:美国压迫我国人民币升值、美国对于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理由是幼稚产业保护论、就业岗位论、国家安全论、不公平竞争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一)中美贸易商品的非互补性

中美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不仅由于两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各方面的互补关系,而且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的一致性。中国的低人力成本无人能及,美国在贸易中收获了在其他国家的不到的好处,却相反指责中国对美出口增长太快,并以此为作中美贸易顺差的理由逼迫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实际上中国只是运用劳动分工理论,发挥自己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相比之下美国国会对中国所需要的高新产品和技术实行出口管制,加大对出口中国的贸易限制,使得中国在贸易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造成了中美贸易商品的非互补性。

(二)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受政治因素的干扰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格局的逐渐变动引起了美国许多政客的不安,他们到处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主要是受到美国曾今扶植的日本的历史经验教训,受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特别警觉,他们视中国的各种进步与发展为威胁,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逼迫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等,对中美贸易带来强大的阻力。

(三)中国严重依赖贸易发展经济

从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量逐渐增加,达到占GDP增长70%历史最高点,走向了日本曾今走过的贸易大国之路,历史证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道路。

由于严重依赖外贸,各种摩擦、危机带来的影响只能忍气吞声。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上的低端,竞争力较强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较低的一些加工产业,许多产品消耗大量的资源,却只换回少量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在制造业产业链“6+1”模式上由“1”逐渐向“6”的发展、高端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品牌的增加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变,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降低,并向内需型经济发展,只有才能抵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各种贸易制裁的影响。

(四)WTO制定的规则不合理

就倾销而言世贸组织实施管理的《反倾销》协议这样定义倾销:倾销一般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另一国市场的行为。在这里商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三种方法:一是按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销售价格,二是出口国向第三国正常贸易的出口价格,三是按结构价格。当发生贸易摩擦时方法的选择肯定是由占主动权的国家说了算,而且由于贸易的内容大部分是由发达国制定,所以利益总是偏向发达国家。

(五)中国的倾销嫌疑和市场机制不完善

国内企业易受短期利益驱动,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 利用价格战术把产品价格定的过低,部分商品在国外和国内的价格差距很大,这也不能不让人产生是倾销的嫌疑。但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与当前的主流并不适应。相互竞价的做法不但使利空间下降, 扰乱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 还容易使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 导致更多贸易摩擦产生。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时,承诺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特别保障条款等不利条款对中国有很大影响。虽然在今年欧盟和美国相继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在很多事情的处理方面没有按规则来。市场经济有市场环境的开放性、关系的平等性、活动的竞争性等七个基本特征,虽然中国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做的还是不够完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体制是必要的。

三、中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贸易量仍有发展空间,互补性会减弱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减少,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逐步弱化,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劳动密集型甚至所有的低端产业会向印度和非洲等劳动力更低的国家转移。同时随着中国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升级“中国制造”会向“中国创造”进一步发展,制造业和劳动密性产业将不再是中国的主要产业,互补性会越来越弱,中国的高科技将于美国抗衡,共同竞争世界的市场。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步由外贸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会降低,这也使得中美贸易在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会停止增长。

但是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在这条路中美的关系仍然是“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这是经济的必要过程。现阶段中美贸易主要是制造业等低端产品,随着中国的技术和产业链提高,贸易的产品会逐步向高端转变,而中国迫切需求高端技术来发展生产力,所以在这时双方的贸易会逐步增加,达到一个最高点。当中国有自己的技术后,中美的贸易就会出现转折点,高低端的优劣互补性不再是二者的贸易关系,而是走向竞争。

(二)贸易摩擦仍不能避免

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要记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的提升。美国不想中国成为第二个日本和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双方的摩擦不会停息。2008年奥巴马一上台就宣布主要发展经济、解决财政、降低就业率问题,中国对美国有如此大得贸易逆差,美国要拿中国开刀,中美两国的贸易增长速度也创下了7年来的最低水平。虽然金融危机后保护主义对中国的经济确实有相当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外贸出口由于自身以及国际环境得因素还并没有到走上绝路的地步。

未来的贸易主要是高端技术的竞争,为了使自国的技术拥有相对的优势,贸易保护主义会进一步体现出来,并且会增强。但这时的贸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会降低,由于是高端产业的竞争,它不是吸收就业的主要产业,因此金融危机给中美二国贸易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未来的摩擦主要是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产权决定了产品的所有权、收益权、处理权等权利,20年的产权保护带来的利益不仅仅是产品的收益,更有和其他国家贸易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幼稚产业保护论、就业岗位论不再是贸易摩擦的理由,而是向国家安全论、不公平竞争论和讨价还价的筹码论的转变。

四、结语

任何事情都有好处和坏处,贸易也是如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和相应的理由,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美贸易总是“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只要二个国家存在,中美的贸易关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的贸易自由化发展到今天,它取得的效益是可以看见的,然而国家之间有不同的利益关系阻碍了贸易的深入,这是不可避免的。中美的贸易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这个变化,正确处理好各种摩擦问题,才能获得贸易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陈骁.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2] 薛婷.中美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1).

[3] 何伟文.中美贸易将呈何种走向?[N].国际商报.2010-02-23.

第6篇:如何构建大国关系—中美关系

一、总论: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概念解释

何谓“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尽管双方

并未使用相同的概念,两国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双方对其理解和期待也不尽相同,但双方业内已存在的基本共识在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

发展历程 理念酝酿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就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12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就如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紧接着,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和平研究所、美国海军学院先后发表两次重要讲话,同样提到“中国不是苏联”、“中美不应走向冷战”,中美要建立一种“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最佳平衡”的大国关系,“而这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奥巴马总统也多次表示,中国的崛起有利于美国,正如美国的繁荣有利于中国。中美两国高层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在当前时代,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破解历史上后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这一难题的唯一选择。这是两国在全面总结40年关系正常化历史、冷静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局势后得出的重要结论。 高调推出

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此后,中美第三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墨西哥二十国集团会议期间的“胡奥会”以及最近东盟地区论坛系列会议上的中美两国外长会谈,均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作为重要内容。这不仅彰显了中方的积极政治意愿,也体现了中美双方的默契与配合。 推进需求 创新思维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40年前,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是一个创举,《上海公报》在肯定双方共同点的同时,如实列出存在的分歧,确立了中美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思想、政策、行动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1]

[2]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突突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相互信任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开创了一条依靠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通过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的正确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选择,是中国对全世界的郑重承诺。 平等互谅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双方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善于抓住“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正确对待“异”,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对存在的分歧,应通过对话交流,增进理解,妥善处理,以免影响中美关系大局。 积极行动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积极行动。中国有句古话,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采取扎实有效的行动,把双方达成的各项共识落到实处,推动广泛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让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切实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好处。 厚植友谊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厚植友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要积极推进两国社会各界交流交往,让更多人

成为中美友好合作的参与者、支持者。我高兴地得知,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将与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同时举行,期待第三轮磋商进一步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三个问题 美国看待中国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的重大外交理念,清晰描绘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选择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发展国际关系的旗帜;与此同时,捍卫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的不二选择。这两点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两大支柱,相互并不矛盾。 [3]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未来一直存在所谓不确定性的质疑,美国据此对华搞所谓“两面下注”。用国强必霸的思维定式和两强必争的零和心态看待中国和中美关系是有害的,影响中美战略互信与良性互动,是要不得的。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理应成为双方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的共识。 美国“再平衡”战略

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力推的“再平衡”战略将会在第二任期延续,并逐渐成为美国对外战略特别是安全战略的基础。美国政府官方一再强调“再平衡”战略不针对中国,但连其国内舆论都无法真正相信。近年来,由于美国实施“再平衡”战略,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因素突出,本地区对由此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导致国家关系更加复杂化,产生越来越深的疑虑。 美国需要反思其“再平衡”战略,不仅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角度来把握,还要放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内思考,认真想一想“再平衡”战略中哪些不利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哪些会增加中美战略互疑,哪些对美国利益会适得其反?美方能否这样做,美国总统奥巴马下周出访缅甸和泰国并出席东亚峰会,将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发掘合作共赢潜力

实现合作共赢,是中美两国能够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诚然,中美外交战略目标和理念有很大不同,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又是广泛的,合作共赢是中美关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建立在中美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也是积累两国战略互信的必要动力和方式。探讨中美合作共赢的潜力及其实现的条件和途径,并进而转化为中美两国的政策重点和具体计划,将帮助两国今后走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专家看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中美双方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最迫切的是要在三个领域有所行动:第一要在亚太地区形成一个新的安全架构。在美国重返亚洲、中国逐渐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以及亚洲各国的关系,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第二要在军事领域实现突破。新型大国关系最核心的内涵是双方和平共处,不发生军事冲突,而目前大国关系中军事关系严重滞后于政治和经济关系,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三是要寻求在新的领域开展合作,比如网络安全、全球治理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在这些方面中美不率先垂范,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就无从谈起。[5]

[4]

[4]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评论员 王鸿刚)当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正日益成为中美两国政府高层的战略共识。今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提议,双方应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此前,戴秉国国务委员也在一些场合提到,中美必须“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历史”。

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此后,中美第三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墨西哥二十国集团会议期间的“胡奥会”以及最近东盟地区论坛系列会议上的中美两国外长会谈,均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凡此不仅彰显了中方的积极政治意愿,也体现了中美双方的默契与配合。

何谓“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尽管双方并未使用相同的概念,两国学术界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双方对其理解和期待也不尽相同,但双方业已存在的基本共识在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

对外战略的基础在国内。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也应首先看中美能否成为“新型大国”。长期以来,我们谈论“中美关系”,一般倾向于将重点落在“关系”二字上,而对“中美”两国本身的情况关注较少。这是因为我们以往的研究往往倾向于从战略层面观察和描述两国关系的总体结构和特点;或者假定两国内政基本固定,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更多与两国政府战略选择的变化有关。

目前,这种状况有所变化。由于中美两国内部的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均在经历痛苦的再平衡,这一同步转型进程正越来越影响到两国之间的关系发展。由此推之,我们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也要首先关注两国能否成为“新型大国”。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两家共同的事,光一家“新”还不够,两国都要对如何成为“新型大国”的重大问题予以思考。

从中国方面讲,要成为新型大国,就必须实现内部政通人和、对外广布仁义。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着眼现实的合理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意。具体来说,所谓“政通”,就是紧密围绕涉及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集中精力和资源,理顺各层次关系,解决各方面问题,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和社会和谐,从而防止内部矛盾累积激化挤压决策者的施政空间,造成对外和对美政策扭曲变形、软硬失据。

所谓“人和”,在这一语境下,是指无论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众,在采取何种大战略最符合中国根本利益这一问题上,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共识。立足当下,就是对“和平发展”的大战略,各界应该尽可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尽量避免出现政府与民间意志相悖、精英与大众思想分化的情况。

所谓“广布仁义”,则意味着中国在推进“走出去”战略、成为举足轻重的全球大国过程中,必须注重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断累积国际信誉,避免被扣上“新殖民主义”或“专制帝国复兴”的帽子。因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哪怕是很小的行为举动都可能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

从美国方面讲,如何成为“新型大国”,也是其决策者和战略界苦苦思考的问题。天之道,在损有余而补不足。美国自冷战结束成为一枝独秀、并自我加冕成为全球领导以来,其地位并非坚如盘石、一成不变。如何避免走上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的老路,尽可能延长美国的霸权地位,是20多年来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始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面对多极化的加速发展和非西方的群体崛起,面对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传统与非传统议题的相互交织,美国的战略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在转变。奥巴马上台后推出的“巧实力”战略和“多伙伴世界”构想,都可视作美国战略反思和观念转变的例证。虽说美国尚未决意要做“新型大国”,但形势的倒逼效应已经使美国不得不严肃地思考这一问题。

由此,我们至少可以有两点简要结论:一是中国的大战略应继续遵循由内而外的逻辑,切实做好自己的事,顺利度过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区,真正成为富强和谐的“新型大国”,也就为整个对外工作打下了牢固基础。

二是中国对美工作应大力加强主动性,建设性地引导美国决策者和战略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美国也朝着“新型大国”方向前进。如此以来,推动构建既利己也利人、既互利也互信、既双赢也多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就完全现实可期。

二、案例1: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袁 鹏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2年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如今,奥巴马连任,习近平当选中国新领导人,但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新的“国防授权法”,进一步明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这无疑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阴影。对此,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今后究竟会怎样?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中美希望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其“新”大体包含两重含义。

第一,这种新型关系不同于40年前、20 年前甚至10年前的中美关系。过去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的关系。而今天中美关系则更像“老大—老二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与此同时,中美战略基础已经出现松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具有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基础,冷战结束后依靠全球化时代经济相互依存,“9·11”事件后两国则拥有反恐合作与经贸合作“双引擎”。而如今,反恐合作已难以支撑中美关系。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张旗鼓推动亚太“战略再平衡”,给中国周边安全与睦邻外交带来新挑战。

第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大国关系。越来越多的美国政要和战略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中国不是前苏联,不寻求意识形态扩张和颠覆现有国际体系,因此中美不会重蹈美苏关系的覆辙。二战后美国同欧、日关系也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建立在美国对欧日的控制、彼此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军事同盟基础上,而中国不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太可能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因此也难以想象中美关系会像美欧、美日关系那样。可以说,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只能靠两国人民自己摸索、创造条件。

走“前无古人”之路并非不可能

今天的中美关系同41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34年前两国建交时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客观来看,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至少已经具备3个重要条件。

具备时代条件。当今时代的特点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世界出现了更多的力量中心,权力面临新一轮重新分配。经济相互依存给大国间的和平加上了重要的保障,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文化多样化要求各种文明相互借鉴与融合,能够与其他民族、种族的文化和谐共处。社会信息化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各国民众的共同心愿必然会推动政府在对外关系处理上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思维逻辑,朝着“和平、发展、合作”、“包容、借鉴、共赢”方向发展。

具备认知条件。首先,中国在发展不代表美国在衰落,美国在军事、科技、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仍然遥遥领先。其次,中国的发展并未导致美国衰落,相反,它支撑着美国继续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打破现有的国际体系框架。再次,两国在亚太地区不存在领土主权争端,各有优势难以互换和取代,不会形成所谓亚太两极和新冷战的局面。

具备沟通框架。这种沟通框架包含4大组成部分:高层对话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地方交流机制和民间交流机制。目前,中美之间的沟通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它必将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未来中美关系“路在脚下”

在总结过去 41 年中美关系成功经验和汲取现当代大国对抗教训的基础上,以下几点应成为未来着力的重点。

寻求新时期利益汇合点,一是重建符合两国利益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G20 的合作是个好的开端,海、空、天、网等“全球公地”国际规则的建构则提供潜在合作空间,世界银行、IMF 等国际金融机制和体制的变革也有赖中美合作。二是完善新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中国提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同美国强调出口倍增、制造业回归看似正在改变既有经贸关系格局,实则蕴含新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比如,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而中国提出未来 5 年进口 8 万亿美元商品,二者之间将形成新的互补关系,有助中美经贸关系在新的更高层次上互利共赢。三是着眼“共同问题”,增进战略协调。两国一些既有共同利益虽有所减少,但面临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共同问题却日益增多,由“共同问题”牵引的战略协调不失为今后两国在战略安全领域合作的新增长点。

推进“中美+ X”三边外交,破解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难题。当今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深受“第三方”因素掣肘或捆绑。这些“第三方”或为美国盟国,或是中国友邦,且多处于中国周边敏感地带。长期以来,中国外交强调“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在中美关系与中邻关系间有所区分、分头推进。随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美国因素已然深度卷入亚太地区,中、美、邻之间已成为必须始终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有机整体。

继续韬光养晦,坚持苦练内功,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中国虽快速发展,但离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相当距离;美国虽遭遇困境,但综合国力优势与复苏潜力依然巨大,中美实力差距近中期难以实质性缩小。这意味着,克服自满情绪、坚持韬光养晦仍是战略必需。

随着中美实力的不断接近,两国都走到了一个“战略十字路口”:如果双方能够共同控制冲突、挖掘利益汇合点,就能够在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选择了战略对抗,两个文明巨人发生冲突,不仅会将各自多年的发展成果葬送,还会把世界拖进逐渐毁灭的深渊。

三、案例2: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应立足现实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短期内应当立足现状,着力于守住中美关系的底线和大局。理性分析中美关系背后的利益结构,把握这一结构变化的动态。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短期内应当立足现状,着力于守住中美关系的底线和大局。理性分析中美关系背后的利益结构,把握这一结构变化的动态。从长期看应推动中美关系从增量合作转向内生合作。 无可否认,当前的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美两国实力超群,地位举足轻重,中美关系搞不好,世界不得安稳。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中美关系不仅应该“让两国人民放心”,也应该“让各国人民安心”;而之所以复杂,则是因为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在诸多问题上看法相左甚至冲突。如何在矛盾中推动合作、在合作中化解矛盾,是中美双方面对的共同课题。

正是因为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中美两国官方乃至民间不断推出一系列概念,寻求定位中美关系的现状,规划中美关系的走向。从“建设性战略伙伴”到“建设性合作”,从“利益攸关方”到“战略再保证”,从 “大国政治的悲剧”到 “中美共治世界”,无一不是为中美关系提出的框架性蓝图。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既是对当前中美关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展望;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前瞻价值。若论现实意义,当前的中美关系已然堪称某种程度上的新型大国关系,正如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所言,“2012年的美中关系课题已完全不同,它在世界国家历史上前所未有”;“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这是前无古人的”;若论前瞻价值,伴随着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的进一步变化,中美两国应该走出大国政治悲剧的怪圈。纵然前无古人,但应后启来者。有学者指出,中美之间走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要避免历史上大国政治的老路,也应该超越四十年来中美关系的实践。

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中美两国共同努力。而任何美好愿景的实现,都需要既超越现实,又立足于现实。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短期内应当立足现状,着力于守住中美关系的底线和大局。有学者指出,中美四十年来的外交实践,呈现出“斗而不破、和而不同、螺旋上升、起伏不定”的特征。如果说“斗”和“不同”涵盖了中美关系的部分现实,那么“和”与“不破”就是中美都需要恪守的底线。当前,中美两国均处在领导层更迭的关键时期:在美国方面,无论谁连任,国内经济问题都会当仁不让地成为新总统日程表中的重中之重;而在中国方面,新一届中国领导人也需要面对复杂的国内形势,推动改革,保持发展的任务依旧艰巨。未来的中美关系,将会更多地面临来自双方国内政治的压力甚至干扰,需要双方领导层运用政治智慧加以化解。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相互理解,平等互谅”,意义正在与此。推动新型大国关系,两国都需要坚定“合则两利,斗则两害”的共识,以魄力和智慧提升两国关系。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理性分析中美关系背后的利益结构,把握这一结构变化的动态。当前,中美之间经贸金融深度捆绑,政治互动紧密,军事交流逐步开展,双边互动的利益结构十分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以经贸和金融关系为例,在贸易上,两国早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金融上,截至2012年1月中国拥有美国国债1.16万亿美元,占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36%,占外国总共持有美国债的23%。这一局面的形成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全球化的客观规律使然,牵扯到中美两国国内的方方面面,值得两国决策层高度重视。全球化推动下的国际经济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随之导致的两国国内利益结构的变化会波及到国家间关系。今天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明天也有可能是双边摩擦的导火索。经贸问题事关两国人民切身利益,不妥善解决,就无从实现两国人民“厚植友谊”。这一局面要求两国高层理清中美互动的利益结构,明确利益冲突的爆发点,把握中美互动中利益结构的变化动态,纵横捭阖,防患于未然。理清结构,把握动态需要高层统筹,多部门协作。纵横捭阖、防患于未然,则需要高瞻远瞩,提纲挈领的大战略。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从长期看应推动中美关系从增量合作转向内生合作。纵观中美关系四十年的实践,中美两国化解矛盾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暂时规避现有矛盾,转而寻求新的合作增长点,以增量合作平衡矛盾,但矛盾事实上并未解决,部分深层次矛盾已经发酵,导致增量合作愈发难以为继。有学者指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美之间异质合作的可能性降低,同质竞争风险加大,中美迎头相撞的风险大大提高。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要寻求超越传统意义上大国竞争的怪圈,也需要超越四十年来中美互动的外交实践。因而胡锦涛主席提出创新思维,落实到政策层面就要求超越增量合作的模式,转而寻求中美之间价值观的共同点,夯实战略互信的基础,推动增量合作向内生合作转变,进而建立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蒋翊民

第7篇:中美关系论文

中美关系形势的分析

中美关系走向回顾近60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都负有重大责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一>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70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关联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某些年轻学者也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对美政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系统地研究中国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成果目前仍不多见。本文试图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渗透的方法,对中国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已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中美关系非常复杂,必须处理好。中国外交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二>中国对美政策应循之道“变”与“不变”是近60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 “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政策已经不是原来的政策,援助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但我国的对外政策宣示仍然把八项原则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指导思想,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惯性的表现。●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国际背景。 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上升。●双方在安全关切上既有交叉点又有不同点。●并不是说美国不把中国当做潜在对手了。 ●美国必须在台湾“统独”问题上作出抉择。 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中美关系出现了好转迹象,江泽民与布什通了电话,表明中国反对一切形式恐怖主义的立场,美国表示布什将如期出席APEC,双方还进行了反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客观地说,九一一不幸事件成为中美改善关系的契机,它将使美国重新考虑国际安全的威胁因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对华政策。但是,如果双方不进一步努力,中美关系的改善将会是非常有限的,也很难比克林顿时代有更大进步。在美国解决了当前的反恐怖主义战役后,中美关系中潜在的问题会重新突显出来。如果双方特别是中国,不找到全面改善关系的应循之道,对中美关系前景过分乐观就缺乏根据。在中美关系中,美国处强势,中国处劣势。中国正在雄心勃勃地推进现代化计划,除需要和平安定的外部环境,在经济领域也仰赖美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中美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增强。因此,中国必须采取更加主动的对美政策,力争使中美关系有所突破,建立起能抵御干扰的全面的合作关系。<三>要有所突破,中国对美政策似应作较大调整:

一、承认并尊重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要真正把美国当作友好合作伙伴。中国对美国所表现出的所谓“霸权主义”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批评,并努力通过联合国的机制给予一定的制约,但不要走得太远。美国现有的国际地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以中国的国力和地位,对这样的国家,尤其在经济等领域颇受其惠的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承认和尊重。政策制订者应该清楚,在历史上,美国在西方列强中是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在中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血债(朝鲜战争没有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美国曾是制约日本和前苏联的最主要力量,而后两者曾是威胁中国的最大敌人;美国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中国诸多无私的援助。在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中美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中国人还应该看到,美国在行使通常所指的“霸权主义”时,也还往往遵循人类共同的良心和价值观,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与当年的日本和苏联不可同日而语。必须真诚地把美国看作合作伙伴,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基于这样的立场,中国应该对美国在全球政策中的有关事物,如打击恐怖主义等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向准盟友关系靠拢。在两国关系中,还要建立相应的预防机制,防止类似侦察机事件那样的事发生,或即使发生,能在机制内迅速得到妥善解决,不演化为双方的对抗与冲突。

二、调整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他国干涉。诚然,中国的统一问题,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务,但是,外交政策必须基于现实主义。无论承认与否,台湾问题受诸多国际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大的因素是美国。朝鲜南北双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南北最高领导人的会谈,但就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情况看,在可预见的将来,仅靠这样的努力显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在这方面,美国可望扮演积极的角色。美国政府至今仍遵循一个中国政策,真诚邀请美国扮演积极角色,推动两岸最高领导人会谈,对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抑制“台独势力”,有积极意义。虽然美国未必乐意见到大陆与台湾很快统一,但海峡两岸改善关系,并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美国利益。中国一方面要继续不断调整对台政策,缓和两岸紧张关系,特别是加入WTO后,利用经济力量逐步拉近双方距离和民间亲和力。另一方面,需要与美国就台湾问题进行认真务实的探讨,在实现和平统一中国时,不仅考虑台湾的利益,又尊重和照顾美国的利益。

三、节制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引导中国人以健康的心态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盛和繁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近代百年受尽屈辱,中国民众的心理承受着很大的打击,在许多方面又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中国民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这是每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但如果任凭这种情绪无节制、非理性地膨胀,则易生成民族主义。在大使馆事件、侦察机事件中,既看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也不容违避,看到了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此次九一一美国遭恐怖主义袭击时,部分中国网民就曾流露出这种情绪。但外交只承认现实,不承认历史,中国应该从历史的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家地位的提高,应该以更健全的心态,更加自信地展现在国际舞台,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更应与国际社会融为一体。中国政府应该对民众进行这方面的引导,让中美两国关系建立在人类共同良心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减少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裂痕与冲突。中国人有理由相信,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将会逐渐减少。此时,应同时引导民众,节制民族主义情绪,建立中美友好的情感基础。美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将忙于打击恐怖主义及处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后的棘手事务,不希望与中国对抗,并会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与合作,这给了中国一个改善中美关系的机会。中国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抓住改善中美关系的契机,积极主动地推进中美关系,相信会使中国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第8篇:中美经济关系论文

论中美经济关系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从美中关系史看,自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钟摆一直在遏制与接触之间摇摆不定、在战略合作伙伴与战略竞争对手之间犹豫不决,也被美国学者定义为“非敌非友”。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美中经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极其复杂的阶段,简单地说,中国既是伙伴又是对手。二战以来美国一直领导着世界经济,而今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展望21世纪的世界经济,美中两国经济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美中经贸关系的复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投资和出口平台的吸引力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水平上,而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已日益居于次要地位。对美国出口来说,中国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回报极高的市场,未来仍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可能仍然是美国企业和投资人的巨大经济机会。

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关系提出了一些困难的问题。美国已经感受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在市场上美中企业形成竞争,美国企业受损并开始警惕中国。就业岗位的减少、要求重新评估人民币价值、越来越多的贸易磨擦等问题无一不表明未来美中关系将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两国既相互依存,又有可能发生冷战和战争,关系很敏感。

中国持有8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同时,中国成为了“美元的囚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余永定表示:“我们被逼入死角。中国不会使用(攻击美国的)过激的政策。因为如果那样做,我们会先受到伤害。”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表示:“中国已陷入美元的陷阱。中国将很难摆脱。”

美国则“被巨额债务所束缚”,不能惹怒中国。另外,中国还是向美国提供“廉价物品”的大型工厂。如果没有中国,美国在经济低迷期不得不经历严重的通货膨胀。

如果两国找到方式消除分歧,相互合作,就能实现双赢。随着今年贸易关系摩擦减少,美国普遍支持北京奥运,总统大选的各候选人也不再针对美国对华关系发表激烈言论。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两国相互间交流和对话增多,彼此重视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美国在全球金融海啸受创极深,中国却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同时,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奥巴马本人务实的外交理念和风格。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将未来美中关系的发展蓝图作了更为清晰的定位。奥巴马和胡锦涛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说:“双方同意共同努力为21世纪建立一个积极、合作和全面的美中关系,并在所有层面上保持并加强交流。” 美国总统奥巴马此次访华首先是“交流之旅”。这种两国领导人和决策者之间真诚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增进互信与合作,维持新时期双边关系的发展势头。

同时,这也是一次发现之旅。奥巴马总统此前从来没有去过中国,所以这次是个好机会,可以让奥巴马总统发现中国是什么样的。使其感受到一个充满活力和迅速增长的中国,领略了中国的古老文明,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而复杂的挑战,其中包括低收入人口的生活问题,以及打工者的就业问题。

奥巴马总统的这次中国行也是一次“收获之旅”。两国从中美关系、增进双方战略互信、经济合作与全球经济复苏、地区和全球性挑战,以及气候、能源与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主题是“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中美两国的合作至关重要。中美两国无论是单独还是共同的行动,都牵动着全球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直接影响到国际经济体系的稳定。

在此次对话中,中美双方围绕经济方面重点讨论了以下5个议题:一是加强中美双方重大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合作,展望中美经济关系的长远发展,对中长期经济对话进行规划;

二是应对金融危机,恢复经济增长;即经济复苏。修复全球经济是美中两国的首要目标。双方已在国内采取果断行动,以刺激经济和稳定金融机构。而且双方均认为,进一步的经济和金融合作对全球复苏是必要的。

三是关于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确保经济可持续、平衡增长,讨论两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平衡增长的措施。

四是构建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就两国国内金融改革进展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关议题交换意见;

五是加强贸易和投资关系,讨论支持全球贸易体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深化双边贸易投资合作以推动经济增长。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增进了双边沟通,加深了相互理解和信任。双方认识到就经济、金融议题加强合作对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重申坚持高层对话的承诺,达成了重要成果共识。在经济对话结束后,双方发布了《联合成果情况说明》。中美双方在此次对话中就广泛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广泛、富有成效的讨论,对话参与人数之多,涉及领域之广,交谈之深,是中美建交三十年来首次。中美经济、贸易和金融关系正处于向一种更复杂的全新关系转化的过程中。

在国际金融市场依然面临挑战、世界局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拥有更加广泛的共同利益与合作基础。进一步提升中美合作水平,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第9篇: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1.为什么说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迫在眉睫?

答: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其持续而快速的经济发展,正在迅速缩小同“老牌”超级大国美国的实力差距。这种“新兴大国”中国在综合国力上迅速赶超“守成大国”美国的趋势,和美国奥巴马政府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太的“再平衡战略”,及后挑起的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国与南海邻国的岛屿之争。朝核问题和台海问题也将受到挑战。客观上这些因素已经把中美关系推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以保证持续而快速的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美国自08年经济危机后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经济依旧萎靡不振,也同样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实现经济复苏。因此,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迫在眉睫。

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仍然是地区性大国。亚太地区在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都将是中美两国利益交汇和摩擦最为集中的地区。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美国是唯一有能力造成对中国不利的外部环境的势力。因此,中国高度关注奥巴马政府的作为,并试图了解其下一步行动。尽管双方在该地区存在许多矛盾和分歧,但是对两国来说也有根本性的共同利益;但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同时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中美两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作为世界经济、政治、安全、环境的各个领域最重要的角色,双方在广泛合作与共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和不断产生着层出不穷的尖锐矛盾与分歧。特别是在政治与安全领域,许多矛盾具有潜在的爆炸性、对抗性。妥善处理的难度和敏感性都很高。未来中美关系中,将有可能出现矛盾加剧的局面甚至是出现不可避免的危机。因此,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迫在眉睫。

2.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具备了那些重要的条件?

答:客观来看,目前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至少已经具备3个重要条件。

具备时代条件。当今时代的特点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世界出现了更多的力量中心,权力面临新一轮重新分配。经济相互依存给大国间的和平加上了重要的保障,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文化多样化要求各种文明相互借鉴与融合,能够与其他民族、种族的文化和谐共处。社会信息化为不同文明相互理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各国民众的共同心愿必然会推动政府在对外关系处理上超越传统的现实主义思维逻辑,朝着“和平、发展、合作”、“包容、借鉴、共赢”方向发展。

具备认知条件。首先,中国在发展不代表美国在衰落,美国在军事、科技、网络、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仍然遥遥领先。其次,中国的发展并未导致美国衰落,相反,它支撑着美国继续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打破现有的国际体系框架。再次,两国在亚太地区不存在领土主权争端,各有优势难以互换和取代,不会形成所谓亚太两极和新冷战的局面。

具备沟通框架。这种沟通框架包含4大组成部分:高层对话机制、军事互信机制、地方交流机制和民间交流机制。目前,中美之间的沟通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它必将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源源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3.未来中美关系“路在脚下”如何理解?

答:在总结过去 41 年中美关系成功经验和汲取现当代大国对抗教训的基础上,以下几点应成为未来着力的重点。(1)寻求新时期利益汇合点,一是重建符合两国利益的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二是完善新形势下中美经贸关系新格局。三是着眼“共同问题”,增进战略协调。 (2)推进“中美+ X”三边外交,破解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难题。当今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深受“第三方”因素掣肘或捆绑。这些“第三方”或为美国盟国,或是中国友邦,且多处于中国周边敏感地带。(3)继续韬光养晦,坚持苦练内功,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中国虽快速发展,但离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相当距离;美国虽遭遇困境,但综合国力优势与复苏潜力依然巨大,中美实力差距近中期难以实质性缩小。这意味着,克服自满情绪、坚持韬光养晦仍是战略必需。

随着中美实力的不断接近,两国都走到了一个“战略十字路口”:如果双方能够共同控制冲突、挖掘利益汇合点,本着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就能够在新型大国关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上一篇:建筑工程防台风措施下一篇:弱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