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展望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展望(精选9篇)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展望 篇1

摘要:中韩建交24年来,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国际环境的原因,中韩关系面临诸多挑战,潜在的历史及领土问题仍是将来中韩关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本文就目前中韩两国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从而展望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

关键字:中韩关系 经济交流 文化渗透

引言:2016年3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华盛顿会见韩国总统朴槿惠,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许多共识,标志中韩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深。在韩日关系和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中韩关系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就中长期而言,未来中韩关系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 中韩关系现状

1. 政治方面

2013年年初朴槿惠新政府的成立为中韩关系的改善提供了绝佳的契机。2013年6月27日,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双方讨论了中韩关系、朝鲜半岛局势、东北亚及地区形势等国际和地区性问题,提出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经贸方面:

目前中韩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大幅增长,双方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文化方面: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及不少地方政府之间均建立了友好交往与合作关系。以韩国电影、流行音乐、服饰为代表的“韩流”正在中国盛行;而在韩国,学习汉语及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韩国人也日益增多,“汉风”在韩国广为流行。

二. 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因素:

1.韩美同盟及政治安全问题

自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韩两国在政治安全和军事交往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韩美同盟的存在也为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造成了诸多障碍。在韩国看来,韩美同盟是确保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础,而中国则倾向于认为韩美同盟的存在对中国国家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2. 对朝鲜政策问题

对中国而言,朝鲜是中国的重要邻国,朝鲜对于中国国家利益有着现实而直接的影响。对于韩国而言,朝鲜和韩国同属一个民族,两国都渴望实现民族的统一。中韩两国对待朝鲜的政策必然会存在分歧和差异,有时候甚至会产生互相对立的政策。3.经贸问题

中韩经济关系由过去的互补变为现在更多领域的竞争,两国贸易摩擦逐渐增多,贸易平衡问题越来越成为两国贸易关系中的突出问题,韩国国内的排外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韩经贸交往的健康发展。

此外,政党政治和媒体干扰,人文交往问题,“中国威胁论”,潜在的历史、领土问题及渔业纠纷等也是制约中韩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中韩关系发展展望

1.以朴槿惠总统的访华为契机,今后中韩关系有望实现“政经双热”的良好局面。韩国在安全上极度依赖于美国主导的美韩同盟,在经济贸易上又高度依赖于中国,这是韩国外交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可以预计韩美同盟将依然是韩国国家安全的基石。

2.中韩领导人热线的开启将有助于加强中韩两国政治互信,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和合作。目前由于韩日之间的独岛争议和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中韩两国在对待日本问题上有广泛一致的国家利益。【1】

3.中韩两国在应对朝鲜核问题时立场虽然有部分分歧,但是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今后中韩两国应该积极再次问题上加强合作。

4.今后经贸合作将继续在两国关系的健康平稳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和作用,中韩两国经济融合度将进一步加强。中韩两国加强经贸联系是两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

结论:

中韩关系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经历了诸多困难,未来的中韩关系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善于运用政治大智慧增进共识,巧妙化解矛盾和分歧,为中韩关系的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圆周 《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 韩国人的历史观和中韩关系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展望 篇2

一、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自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 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猛。1979年中美贸易额为24.5亿美元, 1988年为100亿美元, 9年增长约4倍, 而此后双边贸易1990年为118亿美元, 1999年为614亿美元, 9年增长约5.2倍。中美贸易2004年将近1700亿美元, 2005年达到2116亿美元, 2009年已经达到2982亿美元。近10年来, 中国对美进出口增长率保持在高达20%左右, 期间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发生一定的波动, 但总体上看, 还是比较平稳、健康发展。

互利双赢是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 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相互帮助的作用”, 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美两国在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消费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出口商品方面存在非常强的互补和互惠的特点, 使两国能够充分地发挥各自出口商品方面的比较优势。美国国内制造业的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到15%, 因此美国需要进口大量的消费品和原材料。而中国则在制造业领域具有较大优势, 拥有纺织、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其他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中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涌入美国可以使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约1000亿美元的开支, 并有助于美国抑制通货膨胀。就中国而言, 中美之间的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是中国解决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矿产品、化工产品, 以及包括飞机、尖端集成电路在内的高科技产品, 美国的飞机制造商、通讯设备制造商以及农户越来越倚赖中国市场。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报告

中美不仅在传统领域内经贸往来快速增长, 在双向投资上, 中美两国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截至2009年6月底, 美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5.7万个, 美方实际投入610亿美元, 美国500强企业中在华投资的企业已经超过400家。用中国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金旭的话说“中国巨大的市场给美国企业带来了丰厚利润。美国在华投资企业每年能从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取至少800亿美元的利益”。中美商会发布的《2009年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 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2008年, 74%的美国在华企业盈利, 81%的企业对未来5年在华业务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国内企业在美直接投资也超过31亿美元, 且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投资范围不断拓宽, 涉及工业、科技、服装、农业、餐饮、食品加工、旅游、金融、保险、运输和工程承包等各个领域。

这种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的经济结构关系预示着这样一个现实, 即中美双边经济关系对彼此双方均有巨大的实际利益, 这也成为两国长期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基础。在宏观经济和战略层面, 在过去4年里两国举行了5次战略经济对话和6次战略对话。2009年4月1日, 胡锦涛主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伦敦会晤, 一致同意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就两国之间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议题进行深入沟通。这一机制体现了中美30年来的成果, 表明两国正共同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首轮对话于2009年7月27日至28日在华盛顿成功举行并取得积极成果。目前, 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 同样美国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对象国, 双方经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紧密局面。

二、中美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 双边经济摩擦也不断增加。一方面, 双方在相互贸易和投资上的绝对量不断增加, 而另一方面, 又因贸易不平衡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而引发越来越多的摩擦。

1. 贸易不平衡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贸易不平衡问题被美国看作是中美双边贸易中的一个问题不断的被提出来。自1993年中国对美首次出现贸易顺差以来 (按照美方统计是1983年) , 差额不断扩大。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达1018.8亿美元, 按美方统计为201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4.5%, 对华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27%, 接近于美国对欧洲和日本贸易逆差的总和。根据表中按美方统计200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2562亿美元, 在金融危机的2008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还高达2663亿美元, 从2009年下降为2269亿美元。

由于外贸逆差的存在, 中美之间就容易产生贸易摩擦。这种贸易上的逆差经常被美国国内一些反华势力作为制裁中国的理由, 严重影响了中美贸易关系的正常发展, 也对中美关系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2. 市场准入

2006年3月在胡锦涛访美前的一个月里,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 4月4日, 赖斯在华盛顿发表讲话说, 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已经在美中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 美国可能“不得不”追究美中巨大贸易逆差的“真正根源”。同一天, 美国助理贸易代表斯特拉特福德在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作证时抱怨美中贸易关系缺乏“均等机会”, 指责中国没有着力履行开放市场的承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美国借中美贸易失衡施压, 意在推动中国开放市场, 尤其是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和农产品市场。2010年5月结束的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中国承诺将根据经济形势, 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将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鼓励外资参与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和环保产业, 并扩大这些产业向外资开放的领域。

3. 人民币汇率

最早提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是日本。早在2002年, 日本财务省次官黑田东彦称“中国将把通货紧缩出口到亚洲的其它国家”, 其解决办法是使人民币进行一定程度的升值。继日本之后, 美国也开始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给中国施加压力, 2002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访问中国,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重要讨论内容。布什总统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希望我们的贸易伙伴能够对我们的生产者、工人和农民公平以待。但是, 货币由政府操纵时, 就不公平了”。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和美国制造业联盟的《不公平的对华贸易造成国人失业》报告更将美国失业增加与人民币汇率挂钩。报告认为2001-2008年,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1860亿美元, 其中40%多是中国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出口的增多造成的, 期间, 美国人失去240万个就业岗位。而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为地压低其货币的币值。实际上, 美国贸易赤字与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关系。美国的对华贸易不平衡主要是结构问题。美国的出口优势是资本和技术产品, 如果美国能取消限制出口中国的高技术产品, 帮助中国企业提高投资能力, 进而会增加中国企业的进口能力。而目前美国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升值, 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市场, 以缩小美中贸易逆差。客观而论, 人民币升值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美贸易逆差, 以美日贸易为例, 自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以来, 日元兑美元升值了近2倍, 可是并没能阻止美国对日贸易逆差。这表明, 迫使人民币升值并不能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

反过来看, 汇率是一国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均衡的手段, 属一国内部事务, 汇率上的合作基于相互信任和互利。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定要以国家实际情况为重, 切忌冒进和鲁莽。一旦失控, 造成的将是外汇储备的严重缩水和大量的资金外逃。留给国内的滔滔洪流, 数十年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社会也将进入深度震荡中。

三、中美经贸关系的展望

尽管中美两国经贸关系还存在诸多问题, 如人民币汇率、贸易不平衡、市场准入等, 但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温家宝曾说过“在中美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是可以取得共识, 也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 不应该也不可能影响中美经贸发展大局。只要双方有诚意, 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和扩大合作来加以解决”。

1. 要平等协商, 消除分歧

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双方出现分歧是正常的, 在贸易领域, 美国不论是从战略安全角度出发还是美国经济利益角度出发, 美方都不会毫无顾忌的损害双边经贸关系。与此同时,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日益加深的同时, 中国也是表现出了最大的诚意积极解决中美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双边贸易失衡问题, 中方明确表示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为此中国一方面积极扩大内需, 降低对外贸的过重倚重, 另一方面积极扩大进口, 支持高新技术、关键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大宗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只要双发都站在建立中美战略伙伴关系的高度审视中美经贸关系, 有些障碍和分歧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

2. 要互谅互让, 寻求共识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 而且有利于世界经贸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后, 遵循WTO规则进行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减让, 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有较大增长,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逐步缩小。因此, 中美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 据美国方面的分析, 今后影响美国制定对华贸易政策的三个因素是:对华贸易逆差、美国内失业和中国执行WTO协议的情况。美国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将利用中美WTO协议, 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出口, 为防止更多的竞争力产品冲击其国内产业, 美国会更频繁地启动反倾销调查程序、“301”条款等贸易制裁措施对中国输美产品设限。这使双方贸易关系紧张, 从长期来说对美国不利, 对此美国也是持慎重态度的。所以, 中美双发要互谅互让, 寻求共识。

3. 要面向未来, 互利共赢

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美对华贸易政策很复杂, 经济问题常常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在近期内,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强于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 这决定了我国在贸易摩擦和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必须慎重地处理好同美国的经贸关系。尽管前进的道路上问题还会很多, 中美经贸发展的基础是好的。尤其是中美WTO双边协定的签订和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确定, 消除了长期以来阻扰中美关系改善和中美经贸发展的重大障碍, 对今后中美经贸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只要双方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高层对话和双边磋商等有效机制, 增进理解与信任, 中美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继续扩大中美经贸关系, 不仅造福两国人民, 而且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

摘要:中美经贸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 互利双赢是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美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 双边经济摩擦也不断增加。一方面, 双方在相互贸易和投资上的绝对量不断增加, 而另一方面, 又因贸易不平衡及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而引发越来越多的摩擦。尽管中美两国经贸关系还存在诸多问题, 但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和扩大合作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1]阎学通.加大的政治影响力——非同步的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J].国际贸易, 2002 (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1) :332

[3]刘碧云.论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展望[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00 (1)

[4]陈宝森.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展望[J].新金融, 2006 (8) :12

[5]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12) :65

[6]美报告竟将国内失业问题归咎中国[N].参考消息, 2010-03-25

[7]温家宝在出席纽约美国银行家协会举行的午餐会上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 2003-12-09

土的本构关系发展及展望 篇3

关键字:本构关系 模型 发展 联系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12-01

土的本构方程主要包括土的力学本构方程和反映水在土中流动规律的本构方程。土的本构关系即通常所指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其数学方程式即为本构模型。自Roscoe创建剑桥模型至今,各国学者已发展了数百个本构模型,然而得到工程界认可的却很少,严格的说没有。事实上,试图建立能反映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理想本构模型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1、土塑性力学的发展

土塑性力学理论始于18世纪六七十年代。1773年库仑提出了库仑屈服准则,1857年Rankine研究了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了滑移面的概念,1864年Tresca研究金属的屈服,提出了Tresca屈服准则。1903年Kotler和1926年Fellnnius相继建立了极限平衡法应用于土坡的稳定分析。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土的本构关系研究初期。经济的发展及大型建筑物的兴建,给土体的非线性应力变形计算提出了必要性。70年代到80年代是土的本构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百种本构模型。如非线性弹塑性模型(Duncan-Chang模型)及弹塑性模型,还有随后发展的内时模型,损伤模型及结构性模型等。

1.1非线性弹塑性模型

经典的土力学是线弹性理论,而我们知道土是弹塑性的。即使是在弹性变化的范围内,应力-应变也不是完全线性的,因此在广义胡克定律的弹性理论基础上,建立了非线性弹性理论模型。其中的代表就是Duncan-Chang模型。1963年,Kondner提出了可以用双曲线拟合出一般土的三轴应力应变曲线。邓肯等人根据这一双曲线应力应变关系提出了一种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增量弹性模型即Duncan-Chang模型。因为该模型是建立在增量广义胡克定律基础上的变模量的弹性模型,而土体是弹塑性的,由于其理路基础的限制,它有许多固有的、不可逾越的缺陷。

1.2土的弹塑性模型

土的弹塑性模型最早是从金属的弹塑性发展而来的。代表模型就是Roscoe等人建立的剑桥模型。它主要是在正常固结和弱固结土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来也推广到强超固结土及其他土类。这个模型采用了帽子屈服面和相适应的流动法则,并以塑性体应变为硬化参数,它在国际上被广泛的接受和应用。然而,许多试验结果表明,用剑桥模型计算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与实验结果相差较大,为此,1965年,Burland采用了一种新的能量方程形式,提出了修正剑桥模型,修正的剑桥模型能较好的反应试验结果。对于土的弹塑性模型,著名的还有清华模型,莱特-邓肯模型。

1.3土的结构性及土的损伤模型

土的结构性就是由于土的结构而造成的力学特性。如一般原状土的结构性好,所以原状土的强度要大于重塑土的强度。连续损伤力学是由前苏联的Kachanov1958年在研究一维蠕变断裂问题时提出的。此后损伤力学被推广用来模拟金属的疲劳,蠕变及延展塑性变形的损伤,也被用于研究岩石和混凝土等脆性材料的损伤问题。近年来还被广泛应用于土力学研究。根据损伤理论,建立的模型有损伤模型,还有弹塑性损伤模型,粘弹性损伤模型等本构模型。

2、土本构模型的研究进展

土体因其自身特有的复杂性,在现代计算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诞生之前,对土体强度及稳定的研究主要借鉴经典力学理论将土体视为理想弹性体或塑性体。按布辛尼斯克公式或极限平衡法进行分析求解。近3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包括有限元分析在内的数值分析理论的发展,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土体应力-应变-强度关系本构模型能有效地将变形计算和稳定分析结合起来,大大地提高计算的精度。

3、土的本构模型的展望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土的本构模型有了飞速的发展,建立的许多模型已经被工程所应用。然而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土是复杂的,而目前所有的土本构模型,没有一种能完全代表土的本性,因此土的本构模型还有许多路要走。

土的本构模型发展,以下两个方面是应该考虑的:

(l)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复杂应力状态与加卸载序列条件下的土的本构模型,使之不仅能够切实的考虑土的非线性与非弹性、软化、剪胀与剪缩性等,同时能够揭示土的某些特殊的变形特性及其机理,并且还能反映土的原生及应力诱发的各向异性效应及特殊荷载条件下的力学规律。

(2)应对现有的本构模型通过不同类型仪器、不同应力路径的土工试验、离心模型试验以及实际工程的现场测试结果等不同的验证形式,客观地评价和论证其正确性与可靠性,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比较确定其实用性与局限性及适用范围。重视模型参数的可靠性,积极应用和发展先进的土工测试技术,确保选取参数的简捷性和准确性。在现有条件下加强本构模型研究中试验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共享利用,开展本构模型基本参数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纵观土的本构模型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社会的发展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使土力学的发展不断进步,如计算机的应用,数值理论的发展,有限元分析等。另一方面,土的本构模型的建立和发展也促进了试验的发展。如根据土的本构模型发展的土工离心机试验等。

参考文献:

[1]李广信 .高等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7-107.

[2]陆士强.土的本构关系[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7.

[3]雷华阳.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地质,2000,19(3).

[4]贾宇峰,迟世春,林臯.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粗粒土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09,30(11).

[5]迟世春,贾宇峰.土颗粒破碎耗能对罗维剪胀模型的修正[J].岩土工程学报,2005,27(11).

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展望报告 篇4

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及展望报告

金融保险二班,张进美,0806126044

目前,正在开放中的中国金融市场将面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考验,各种国际金融大鳄会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国内金融机构也会借助于这种渗透将国际金融震荡与波动传导到中国金融市场中来。尽管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开放受限制而自成体系的市场,但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依然会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强势的国际金融机构与金融组织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方式进入中国,千方百计地分享中国经济成长成果,甚至于会借助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或不开放的时差,轻易地从中国金融市场获利。同时,弱势的国内居民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却很难分享国际金融市场的成果。

中国可以从促进经济转型和本土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来促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平衡。目前中国在居民和企业对外投资上的管制已经大幅放松,从趋势看,这种放松的空间还广泛存在。而从长期看,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全球货币体系的更为均衡,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在2008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果从理论上来尝试进行总结的话,中国的金融体系始终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而对投机性较高的市场保持谨慎;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杠杆率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一点与此次危机中一系列大型金融机构所具有的过高的杠杆率和主动承担的过高风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预计,中国的金融体系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时,也会始终持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同时相对审慎的稳步推进的策略。

从IMF数据看,2007年全球GDP为54.5万亿美元,经济体规模从大到小依次是:欧盟(15.7万亿美元)、北美(15.2万亿美元)、亚洲(11.8万亿美元,但是除去日本只有7.5万亿美元)。全球的金融资产,包括银行资产、债券和股票,共有229.7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1%,其中欧盟的比例最高,为GDP的549%,北美为442%,亚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为419%,但是除去日本只有370%。换句话说,亚洲金融资产的杠杆水平远不及美欧那么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亚洲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在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下,中国的选择面临不少的挑战。

从特定角度看,这次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新兴市场几十年来第一次没有成为“金融风暴中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西方发达国家家庭、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过度杠杆化:家庭过度借贷和过度支出、金融机构高风险的借贷活动等。这种“过度杠杆化”本质上反映了发达国家实体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不对称。金融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背离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金融工具异常复杂,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长期游离于监管者的视野之外。

然而,新兴市场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等新兴市场实体经济发展很快,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依然需要继续发展。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不够发达,才使大量储蓄和国际收支盈余流出到国际金融市场,从而面临“资产错配”和“货币错配”风险。同时,中国特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以及中国富有活力的增长空间,使得中国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内面临贸易和资本流入的双顺差格局。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这种国际收支不平衡格局的校正,不可能完全依靠汇率的调整,而更多地需要推动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居民和企业的对外投资,也是一个重要的平衡策略。目前中国在居民和企业对外投资上的管制已经大幅放松,从趋势看,这种放松的空间还广泛存在。

过去的十几年,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迷惘到坚定、从蹒跚学步到步履稳健的成长过程,其间中国股市经历了针对“赌场论”的大辩论、股权分置改革等历史大转折。

目前,中国股市已经形成机构投资者和散户投资者平分秋色、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保持一致、交易所上市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朱从玖前不久在中国神华上市仪式上表示,在宝钢上市之前,上证所无超过50亿元的IPO;在中国石化上市前,无超过100亿元的IPO;在中国银行上市前,无超过200亿元的IPO;在工商银行上市前,无超过400亿元的IPO;在神华上市之前,无超过五六百亿元的IPO。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19日,沪深股市总流通市值为87659亿元,总市值为275365亿元;沪深两市拥有上市公司1500家,上市股票1584只。

“2020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可能会达到5000家,市值可能会达到现在的三倍,股指至少会达两三万点。”一个私募基金经理说,“交易所有合并的趋势,应该会出现整合,但是不同交易所可能会有所分工。”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谈儒勇勾勒了一幅2020年中国股市的情景:交易所可能改变当前会员制的组织形式,转而实行公司制,交易所的监督职能可能扩大;不仅国内的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可能也会“慕名而来”;产品更加丰富,可能会派生很多以股票为标的的金融衍生品,金融工具更加丰富;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大,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参与进来,随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商业银行甚至也可以投资股票。

“2020年,中国股市对全球股市的影响或许可以和当今的美国相比,到时候可能全球股市都要唯中国股市马首是瞻。指数很难预测,说不定几大交易所联手推出更具代表性的指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只会比现在低,不会比现在高。”

2020年,证券市场曾经的短板——债券市场也极有可能被补长。“2020年债券市场规模可能会超过股票市场,交易相对活跃、衍生产品多,以债券作为组合的理财和基金也多。”东莞商业银行债券分析员杨鹏说,“企业财务结构的真正需要、银行业务的转型、资本市场的发达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膨胀,是推动债券市场从低迷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老百姓积累起越来越多的个人财富。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居民储蓄已经达到了17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截至今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了9000万个。

在这种大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意味着,国家鼓励老百姓除了薪酬收入,还可通过储蓄、国债、基金、投资股市等合法方式来创造财富,给“股民”“基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这涉及到各种投资,比如实业投资、金融产品投资,涵盖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整句话核心的实质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以美国为例,财产性收入占40%,90%以上的公民拥有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相比之下,中国目前超过1.2亿的投资者开户数,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0%。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也较小,约2%左右。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法,与在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达到3500美元的目标,相辅相成。”一位来自金融系统的十七大基层代表表示。他指出,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将带来对金融服务需求乃至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他预测,未来满足基本保障需求以上的商业保险需求,会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而逐步升温,且相当数量的居民会变目前的被动消费为将来的主动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预测,到2020年沪深市场市值将达到60万亿元到80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而此前也有国际研究机构预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8%,个人理财市场将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个人理财市场极具潜力的国家。

对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篇5

1残疾儿童数量多

2、(经济落后、交通不便)7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特殊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不到15%

2、特殊教育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3、特殊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城乡之间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也有很大差距,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 4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5教育观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要求;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实行的措施——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

1、在人口30万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尚无特殊

教育学校的地区,逐步建设特殊教育学校。

2、人口较少的地区,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就学条件和服务。

3、建设一批专门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康复机构

4、提高师资水平,着重培养一批特教教师

5、转变一些教育观念:古代刑罚造就残疾对人们传统观念的误导——惩罚、上辈作孽、祖上未积阴德 迷信对残疾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命中注定、命运安排

最常见的一种错误观念——普通孩子还关照不过来哪顾得上残疾孩子?

展望:A努力增加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继续设立并增加一些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各地也要设立相应的补助费。

2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特殊教育捐赠和出资投资举办特殊教育。

3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

B努力加大对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

1努力推进率先对城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住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

2国家助学金向残疾学生倾斜,提高受助比例

3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加大对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的支持力度

C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理顺特师生就业体制—— 1努力加强各地特教教研员、骨干教师 的培训

2努力构建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工作平台,提高特教的专业化水平

3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对普通学校主要承担特教任务的教师,采用适当方法给予补贴

D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1残疾儿童解决了入学问题不等于是受到了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教育

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存在较多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亟待改进

E加强信息化建设

1好经济实用的校园网和特殊教育网站,大力推进互联互通。

大力普及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

努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扩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和水平

中美关系的现状及展望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辑;全媒体;个人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编辑行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后,广播电视行业也面临着转型和挑战,且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广播电视编辑职业的简单分析

医院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展望 篇7

1 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现状

近10年, 我国临床药学开始取得长足的进展, 2002年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已提出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应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 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临床药学是指药学与临床相结合, 直接面向患者, 以患者为中心, 研究与实践临床药物治疗,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并重申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应组织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 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 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 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以上政策法规的颁布使得临床药学的发展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目前国内对于临床药师的培养主要是委托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 至2012年卫生部先后批准93家医院建立了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并开展了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和临床药师培训工作, 主要模式为在职岗位培训, 培训模式以临床药学实践为主, 理论教学为辅, 注重用药能力的培养。对于国内临床药学发展现状, 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调研, 如胡明等[1]采用信函式问卷调查, 选取600家样本医院、42家临床药师制试点医院进行我国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状况调查。调研结果显示:各级医院开展的主要项目为处方点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信息咨询服务等, 而临床药师制试点医院在药历书写、患者用药教育、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制定个体化药学监护、合理用药等项目开展相对较好。相比较杨樟卫等[2]于2002年对55所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状况调查结果, 国内临床药学有了较明显的发展, 尤其是在药师参与临床会诊、合理用药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

2 我院临床药学开展的现状

我院临床药学工作主要由临床药学室承担, 现已有定岗临床药师5名, 轮训药师1名, 都为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其中副主任药师2名, 主管药师3名;4名临床药师参加过卫生部临床药师规范化培训。

2.1 开展的临床药学服务项目

我院现已开展临床药师参与查房。目前我国临床药师深入临床, 多数为定点专科, 查房模式主要是以临床医师为主体的大查房, 临床药师单独进行药学查房的仅见于少数医院[3]。我院临床药师采用先在大内科轮转, 再定点专科的方式, 主要是考虑药师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薄弱, 转科有助于临床药师临床思维的形成, 为日后临床药师专科化打好基础。临床药师每日先通过院内网了解所监护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 参加临床医护人员交班, 跟随医师一起查房,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观察患者病情的发展, 判断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及时就药物治疗中发生的问题与医师及患者进行交流, 确保用药有效、合理、安全。查房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立药历, 大部分药历是针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用药复杂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患者、需要长期监护的患者。由于药历是药师临床工作的书面证明文件, 因此其内容应力求详实、完备, 包括患者的主观描述、相关检查数据、医师诊断和治疗方案、患者每日病情及用药情况, 药师对患者的药学监护包括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等。我院还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相关要求开展处方 (医嘱) 点评, 每月抽取门急诊处方120张和50份住院医嘱进行评点, 将其中不合理用药情况上报医务科、门诊办, 反馈至处方医师, 有效地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此外, 我院临床药师还承担院内细菌耐药数据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新药引进评估等其他药学服务项目, 每季度编写院内刊物《药讯》。

2.2 我院临床药学的展望

2.2.1 深化临床药学工作, 开展多形式药学服务

目前我院临床药师由于编制少, 开展的药学服务项目较少, 仅能对病区的部分患者进行有限的药学监护, 未能实施全程化的药学监护。随着我院临床药学工作的推进, 我们将开展药物咨询门诊, 将药学服务的对象扩展至门诊患者, 定期在病区针对某种药物或某类疾病开展专题用药教育, 不再局限于个别患者。开展药物使用疗效/经济学评价, 为患者提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开展静脉输液集中配制供应, 加强对药物使用环节的质量控制,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性。

2.2.2 发挥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作用

卫生部决定2011年—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并下发了《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方案中强调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要发挥重要作用。临床药师一方面通过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 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 将点评结果及时反馈至医师, 达到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临床药师抗感染治疗会诊模式, 参与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药动学及药效学的掌握较全面, 且通过对细菌耐药数据监测, 对于药敏报告的解读更到位, 这些都有助于临床药师在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总结

从现状来看, 我国临床药学发展既面临机遇, 也面临着挑战。机遇是临床药学工作逐步得到认可, 挑战是在目前体制不健全、职责界定不明确、无法体现直接的经济效益的现状下, 这项工作开展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然而作为临床药师应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坚定的意志和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国家临床药学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各级医疗机构对临床药学的重视, 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必将在医疗体系中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胡明, 蒋学华, 吴永佩, 等.我国医院药学服务及临床药学开展现状调查 (二) ——临床药学开展状况调查[J].中国药房, 2009, 20 (13) :1030.

[2]杨樟卫, 王卓, 季卫荣.55所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现状调查[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2, 2 (1) :17.

腹腔镜胰腺外科的现状及展望 篇8

【关键词】腹腔镜;外科;应用现状;展望

腹腔镜是20世纪80年代得以发展与应用推广的现代化外科诊疗技术。上世纪80年代,腹腔镜技术首次应用于胆囊切除手术中并取得良好效果,逐渐越来越多地为不同科室临床诊治工作所应用。胰腺相比其他部位有更深的位置分布与更为特殊的解剖结构特点,对日常诊治工作中的腹腔镜技术应用有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腹腔镜在胰腺外科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探讨,分析腹腔镜在胰腺外科的应用前景。

1腹腔镜技术

利用腹腔镜技术探查胰腺病变有很好的临床优势。腹腔镜本身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应用于病变部位探查中可灵敏地发现胰腺的细微病变,便捷可靠。在腹腔镜下的胰腺探查工作主要包括结肠、肝门、肝脏、腹膜腔、门静脉及周围组织,同时,可利用腹腔镜辅助灌洗液完成胰腺组织细胞学检测分析。

2腹腔镜胰腺外科应用现状

2.1诊断与分期腹腔镜应用于胰腺外科诊断分期主要针对胰腺癌进行。利用腹腔镜设备对胰腺组织及设备进行规范、有序的探查分析,可准确通过对胰腺肿瘤浸润状况及胰头淋巴结状况、血管浸润现象观察以进行胰腺癌分期。实际检查中,若肿瘤仅分布于胰脏,为Ⅰ期;检查发现肿瘤由胰脏扩散转移至周边器官处,为Ⅱ期;肿瘤向周边器官及淋巴结扩散,为Ⅲ期;检查发现肿瘤在脾、胃等处扩散,但尚未转移至肝脏等较远器官,为Ⅳa期;检查发现肿瘤在周边脾、胃、肝脏等远近器官均有扩散,为Ⅳb期[1]。

2.2腹腔镜胰腺外科切除术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此种手术治疗方式当前已为很多专家学者及临床工作者广泛认可,多项临床实践表明,腹腔镜辅助下实施胰体尾切除手术治疗精确度更高、安全性也更好,根据肿瘤的检查结果将手术治疗方式分为脾脏切除与脾脏保留两类,判断依据为胃底与脾门中的间隙可否分离。国外一组胰腺癌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临床实践中,胰体尾切除操作完成率为92%,手术时间平均3.7h,平均手术失血量260ml,平均住院时间3.9d,术后并发症及伤口感染发生率21.74%[2]。另一项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下的胰腺切除术多数为良性切除,且多数切除部位是胰腺体尾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30%,胰漏是主要的腹腔镜切除术并发症,综合看来,良性肿瘤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但恶性肿瘤切除术效果尚有争议。

腹腔镜下十二指肠切除术。20世纪90年代,国外实施腹腔镜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效果不理想,并发症严重。经过临床工作者不屑的研究与实践,腹腔镜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逐渐显示出不同于开放手术的明显优势,先进的腹腔镜技术辅助下,手术进展较为顺利,仍会出现少数消化道出血、腹腔出血及胰漏等并发症,规范手术操作不会引发死亡。也有部分临床研究实践表明,规范的腹腔镜辅助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加上优质护理可避免术后并发症的产生。近年来,腹腔镜辅助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见疾病为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头腺癌、囊腺癌、胆管癌等等,接受此种手术治疗后,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50%,总体看来,此种外科手术安全、有效,综合效果显著。

腹腔镜下胰腺肿瘤摘除术。此种外科手术现以相当纯熟,主要在胰管远端、胰腺表面等部位体积小的良性肿瘤手术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腹腔镜便开始应用与胰腺肿瘤摘除治疗中,此种肿瘤多分布于胰腺组织及其周边,与周边组织分离难度较低,在肿瘤尚未转移之时,使用腹腔镜设备可准确诊断分析,且腹腔镜下易于完成手术。当前,腹腔镜下的胰腺肿瘤摘除术平均手术时间在150min左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30%,术后平均住院10d,术后24个月内多数并发症可消除或减轻。

2.3腹腔镜胰腺外科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治疗方式主要针对晚期胰腺癌患者开展。晚期胰腺癌患者病情发现晚,未能及时采取治疗及护理措施,这个阶段的患者体内胰腺癌病灶已大面积转移,扩散程度极高,手术切除率近15%,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效果不良。临床上可利用腹腔镜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分析并提供治疗方案,估测患者体内癌细胞转移率,对于确定有大范围、远处转移的患者,实施胃十二指肠及胆道短路手术等姑息性治疗,最大限度控制癌细胞转移、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此种情况,可适当予以腹腔镜内引流手术治疗,國外相关姑息性手术实践结果显示,规范手术治疗可避免死亡病例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可缩短至6d。当前,胰腺癌晚期患者的姑息性手术治疗方式越来越多,辅以日渐发达、完善的腹腔镜诊疗技术,还将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3腹腔镜胰腺外科应用展望

近年来,胰腺外科疾病诊治临床研究日渐深入,腹腔镜技术也在持续的实践应用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未来的腹腔镜下胰腺外科手术治疗会向机器人辅助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的机器人手术治疗方式为微创手术治疗的新产物,手术可在机器人的辅助之下更为精准地定位、提升手术视野清晰度、降低手术干扰。在机器人技术的辅助之下,手术操作中的组织分离、胰腺钩状突清除操作质量均可得到显著提升[3]。国外部分临床实践结果显示,机器人辅助之下的姑息性手术时间可得到有效控制,出血量明显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得以缩短,各类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亦降低。

腹腔镜下的胰腺外科诊疗技术正处于重要发展与完善阶段,诊疗操作需要充分结合人体胰腺解剖结构及腹膜后腔隙特点开展,也需要术者熟练、规范的操作支持,结合患者病情实际及既往病史展开规范的腹腔镜探查及手术治疗。尽管医学界对腹腔镜下的某些胰腺外科诊治存在争议,只要加强研究、科学实践,就能发挥腹腔镜在胰腺外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国礼.腹腔镜胰腺外科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16(1):5-6,9.

[2]刘祥德,董家鸿.腹腔镜胰腺外科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华外科杂志,2012,40(10):792-794.

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展望 篇9

关键词:集中控制系统;选煤厂;计算机;结构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管理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选煤厂的集中控制系统也开始与现代化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技术结合在一起,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选煤厂中集中控制系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过程,它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选煤厂的经济利益,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了解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由来,掌握其系统结构

近几年以来,控制技术在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好,我国选煤厂的集中控制系统发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选煤厂的生产条件是利用不同的洗选工艺来将原煤进行分选,最终生产出中煤、精煤、矸石等产品。但随着目前我国的选煤工艺不断改进,对所用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我国选煤厂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利用现代控制技术对我们的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做出有效果的改造。

总体来说,在我国刚刚建设的大多数选煤厂中都已经设置了集中控制系统,但它的配置标准因为建立选煤厂时间和选煤厂的规模不同可能有所差异,但以下两个层面是共同具有的:第一层面就是plc控制层,它的主要组成是plc本地站、分布站和现场信息监测控制装置。plc控制层的主要功能就是控制和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第二层面就是工控机监控层,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工控机、大屏幕监控器和有关的应用软件。

分别对选煤厂集中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作出论述

2.1 选煤厂plc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plc控制系统换种说法就是可编程序的控制器,我们之前的继电器慢慢演变成了现在我们说的plc控制系统。我们的plc控制系统中有三个常使用的层面,即监控层、现场设备层和plc控制层,其中,plc控制系统的核心就是位于中间层的plc控制层。位于最底层的现场设备层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各信号与plc控制系统之间的连接。最上层的监控层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相关通信总线和plc控制系统的相连。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可以发现,plc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非常的灵活多变,plc的模拟量和开关量在原有老设备和各类非智能化的设备控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选煤厂扩音话机联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2.3 选煤厂中工业电视系统的发展现状

为了使集控人员能够实时地对选煤厂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观察控制,使集中控制体统的效率有所提高,在选煤厂的各个岗位中安装高清的摄像仪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选煤厂中已经开始通过工业电视来对选煤厂的生产工艺进行监控,通过光端机将视频信号集中汇集了起来,并且通过光缆使集控室的大屏幕能够显示视频画面。工业电视的应用,使集控室能够掌握每个岗位的工人的工作情况和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实现了岗位与控制系统之间的联系。

2.4 选煤厂中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为了能够对选煤厂中的各个生产部门进行业务上的统一管理,我国的大部分选煤厂在自己的集中控制系统中设置了信息管理这个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置不仅使选煤厂的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还能够使选煤厂的各个部门都能够及时地接收到生产过程中的设备运行信息和数据。由此看来,信息管理系统在选煤厂的集中控制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5 选煤厂智能报警系统的发展现状

选煤厂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想对每一个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都有一个完美的掌握,并且能够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就必须在集中控制系统中设置智能报警的功能。举例来说一下就是指,在集中控制系统中事先设置好一个铃声或者录制一个报警的语音,当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向现场工作人员发出信号,同时也可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紧紧跟随时代脚步,将选煤厂的集中控制系统做好做强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选煤厂中的生产设备也有了不小的变化,选煤厂的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型化,选煤厂对控制系统自动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对选煤厂的集中控制系统做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改革,我们必须设计出能够使选煤厂的回收率和运行率达到最佳水平的集中控制系统。

选煤厂中集中控制系统的设置使企业中的生产管理进入了自动化时代,它使我们选煤厂的生产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控制系统的实现也大大降低了选煤厂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使选煤厂的工作环境变得有利于工人工作,最终可以使选煤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结束语

上一篇:安全支付宝下一篇:国际大酒店服务员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