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精选9篇)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篇1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篇2

一、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方面的异同

1.相 同 之 处

首先, 中美小学数学都将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 对数学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学生兴趣及价值取向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汇。中国小学数学的内容结构提出了“三纵四横”结构:三纵指技能与知识、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观, 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等影响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四横指数、运算、方程、代数、图形、几何、概率等数学内在的知识。美国小学数学则提出“十大领域”。首先是涉及数学内在知识的运算、几何代数、概率、测量五个领域, 其次是侧重学生能力培养的解决问题、推理证明、关联、交流、表达五个领域,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能力都十分重视。

其次, 中美小学数学在内容结构上横向一致。中国小学数学中的“数”应美国的“数”、方程对应代数、图形几何对应几何测量、概率对应数据分析等。也就是说中美两国小学生能从各自教材上学到差不多的内容。

最后, 中美小学数学在教学理念上的一致。首先, 中美两国都关注学生,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 不仅关注学生学到数学知识, 还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感觉、体验等情感方面的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和综合能力其次, 中美两国都注意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中国小学数学三纵四横、美国小学数学的十大领域, 不仅包含数学内在的知识, 还包括过程与方法、价值观及情感态度等, 对学生学习数学中所应采取的态度、方法、情感等都与相关的论述。

2.不 同 之 处

中美两国小学数学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不同。从中国小学数学教材中可以看出对掌握数学知识的要求处于突出的位置,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则附属于知识、渗透于知识, 也就是说中国小学数学更强调知识。美国小学数学则兼顾知识与能力将数学能力与数学知识看成同等重要, 对比之下, 中国小学数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稍显不足。

二、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组织方面的异同

1.相 同 之 处

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在组织上都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逐渐加大难度和深度, 体现出知识学习上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上都出现螺旋式结构。也就是说, 将同一个数学知识按照由易及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划分为若干知识点, 将这些知识点按照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智力水平等因素分布到不同的年级, 这样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积累的增加, 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在下一个年级会继续深入学习上一个年级学到的知识, 最终形成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整体认识, 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这种教材组织形式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适合小学各个年级对难易不同的知识的教学实践。

2.不 同 之 处

首先, 美国小学数学更加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突出主题式教育。在美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常常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引设置问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太注重主题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中国小学数学则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课堂上出现的主题往往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其次, 通过对中美两国教材的统计分析发现, 螺旋式结构的成熟度不同。美国小学数学的螺旋式结构比较成熟, 一个数学知识主题常常贯穿四到五个年级, 从没有出现某一个年级学后在再未出现的数学知识。反观中国小学数学螺旋式结构不是很成熟, 有些数学知识只在一个年级出现, 大部分知识贯穿两到三个年级, 而贯穿四到五个年级的知识却没有。

三、中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呈现方面的异同

1.相 同 之 处

首先, 中美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呈现的问题具有共性。两国在数学教学中都注重提出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问题, 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够解决日常问题, 能够起到实际作用, 让学生感觉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其次, 中美小学数学在教学中都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两国对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都比较关注,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乐趣和将数学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的体验,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能够运用数学的学习方法如:观察、猜测、实验、推理、论证、交流等, 大力推动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的提高。

最后, 中美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内容的呈现都具有整合性。两国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整合在一起, 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 让所学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 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不 同 之 处

首先, 中国小学数学呈现问题是为了说明、验证所学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接受数学的结论。美国小学数学呈现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着重让学生建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争取思路和方法。

其次, 我国小学数学对问题的整合层次浅、范围窄、空间小, 更关注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身。而美国小学数学与其他课程整合的紧密, 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较大, 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很有效。

四、建议

1.加大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 , 让数学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达到平衡。

2.完 善教材中的螺旋式结构 , 加强主题式教育 , 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3.加 强学科整合 ,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向美国学习,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推广可资借鉴的先进经验, 提升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春.“明道”、“解惑”孰者为重——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思想碰撞及考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50) .

[2]栾家佳.中美小学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和“每日数学”为分析对象[J].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2010 (1) .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引争议 等 篇3

◆ 新闻背景

近日,一个名为“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的图表在网络上走红,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很多人认为,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守则》 “内容空洞,可操作性差”,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更具体,也更有指导意义。真的是这样吗?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知识要系统掌握,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话是没错,但是,怎么样才叫“掌握”呢?

比如我吧,虽然从小就开始背《小学生守则》,可却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热爱祖国,遵守纪律,努力学习,这些当然都对,可又有什么标准来判断我们的热爱、我们的努力是否到位?反观美国的学生守则,虽然很“啰嗦”,可至少是有实际指导作用的。“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多具体!当一个刚入学的孩子能很好地做到这条,相信他一定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对学习产生兴趣。

我特地在周围寝室做了调查:谁对《小学生守则》有印象?话音刚落,大家就都笑了。几乎没人记住,并且,也没人会花心思去记住这些守则。我们往往是被“要求”去看、去背一条条守则的,一旦考完,就立刻扔在一边。这样的《小学生守则》,实际意义何在?

浙江大学木头

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把中国的一些东西和国外的比,然后开始“兴高采烈”地抨击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外国的月亮真的那么圆吗?

比如说“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吧,很多网友说美国的《小学生守则》更好,因为“内容更加具体,更有利于小学生的发展”。暂且不论这个所谓的美国小学生守则是不是真有其事,他们有仔细研究过我们自己的《小学生守则》吗?

中美文化是有差异的,中国人相对来说,更加感性,所以体现在守则上,中国的《小学生守则》也比较宏观,不如老美的那么细致、那么有操作性,很正常,也没什么不好的。而且,儒家文化对中国人影响太深了,对一个孩子来说,从小在脑海中树立一些道德和行为的原则是必要的。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60余年,中国的教育也一直在改革嘛,我们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等待中国教育的蜕变化蝶。

宁波万里学院高腾达

名校办起出国班,低龄留学成风潮

◆ 新闻背景

“我不想让孩子整天做题、考试,有机会还是让孩子早点去国外。”这是一位家长最近在参加北京四中中美课程班咨询会后的感慨。目前,北京等大城市的中学名校纷纷从高一起开设中外课程班。课程设置、培养模式都参照国外的标准,每年的学费为8~10万元,三年后,毕业生可申请就读数十个国家的名校。低龄留学似乎正成为一种趋势。

说老实话,出国留学,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学生来说是“羡慕嫉妒恨”的。当我们还在紧张地备战高考,人家已经开始插上翅膀领略异国风采了。

其实,我觉得只要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不管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上大学,都没问题。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键是不能盲从。身边不少同学是看见别人出国,就坐不住了,好像不出去走走就out了一样,这种想法很可笑。

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冯春炜

在我看来,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而且自己有这个意愿,那么出国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起码,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究竟有没有必要花费巨额学费上各种出国班,这就看每个人的选择了。毕竟,出国仅仅是一种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

留学之路是艰难的,但是换个角度想,这正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我们班长就毅然选择了去澳大利亚留学。刚开始时她也很迷茫,连话都不敢讲,可没过多久,她就熟悉了那里的环境,现在还一边打工一边学习。

中法小学生守则对比 篇4

新《守则》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例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中反映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在《守则》中均有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我们民族的最大公约数,要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准则,落细、落小、落实,入耳、入脑、入心,《守则》的修订便是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版《守则》中有些内容比较宏观,不够具体,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具体操作中,有些要求难以落到实处。在新《守则》的9条要求中,每一条都有四句补充性阐释,包括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等场景性描述,因此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语言高度凝练,表述更加生动,带有诗歌韵律,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和语言特点。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更接地气,这是新版《守则》的亮点。

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全面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特性,每代学生亦有不同特质。新《守则》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发展特点,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

相比之前的《守则》,新《守则》将原则性规范要求与细节性行动要点有机融合,突出了实效性和操作性。同时,教育部在印发的通知中也强调:各地可依据修订后的《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守则》的指导性要求与因校而异的日常行为规范形成合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品质、规范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新《守则》内容涵盖了学生与国家、学生与自然等多方面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新《守则》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点突出“学生个体”层面的内容,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实践、生命安全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做出了明确要求,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贯彻落实。

基础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守则》全面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深刻体现中小学生身心特点,指导性、科学性都比较强,是我国基础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又一重要标志。

新《守则》最大的亮点是“立足学生身心实际”,通俗易懂,好学易记,没有空话套话,实践性、体验性强,容易落地落实。同时,它还突出体现了“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新常态背景下,广大中小学生的“根本大法”“基本规范”,有针对性、时代性和一定的强制性。

中美小学生暑假生活对比 篇5

心玩

http:// 2012年07月03日 10:49 扬子晚报

美国孩子参加社团活动

中国孩子们在参加兴趣

最近几天,微博上有一个帖子广泛流传,列出了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包括“开睡衣晚会、去野营、去远航、去探索基地、去旅行、去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其中第100条表达了美国小学生暑假最重要的目标——玩得高兴!据了解,中小学暑假一般在6月到9月间,大概有百天左右。

而南京的小学生们的暑假从7月1日到8月31日。网上的这份列表引来了很多南京家长(微博)和学生参与讨论。

南京小学生的“中国式暑假”

中高年级能撒欢玩吗?

美国小学生的暑假看着真是羡慕人!那么,南京的小学生有没有可能过这样一个堪称真正丰富多彩的暑假呢?

五年级的汪梓洋:除去各类辅导班,暑假还剩20天

拉萨路小学即将读小学六年级的汪梓洋学习成绩优秀,他曾在前不久扬子晚报举办的数学小能人大(微博)赛中获得冠军。7月1日是放假的第一天,汪梓洋已经开始按照“暑期模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妈妈吴燕告诉记者,基本上就是上奥数班、英语班以及写作业。

“做家长的当然希望孩子尽情地玩,但是考虑到小升初的压力,我们坐下来好好谈了一次。”吴燕说,儿子非常喜欢数学,于是,在征求儿子意见的前提下,报了一个15天的奥数班、一个12天的英语班,一个12天的综合课程。

扬子晚报记者算了下,除去上培训班的时间,汪梓洋的暑假满打满算也就20来天。

“以前每年暑假我们都带着孩子和老人旅游两次,今年只能出去玩一次了。”吴燕说,总体而言,作为即将小升初的儿子,这个暑假过得可谓是先苦后甜,紧张中难得有放松。

四年级的张如意:自己制定暑假计划,有学有玩

相比之下,马上就要就读五年级的小朋友张如意轻松许多。张如意的妈妈陈焕玲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音乐老师,她是与儿子如意一起“放假”的。

说起儿子的暑假,陈焕玲充满了喜悦。她对记者说:“如意现在可开心了,天天一蹦一跳的,暑假对他来说是很美的一件事。早在22日期末考试之后,他就自己细致地做了一份暑假计划。”

如意妈妈向记者展示了这份计划表:每天六点半起床;七点开始早读,半个小时后进行调整休息;八点到九点半预习五年级的课程。计划表的九点半是陪同妈妈买菜,然后一起做饭。午饭后是三个小时的午睡时间;下午三点钟吃水果。之后去上培训班。如意上的培训班有三个:音标班、乒乓班和游泳班。

另外,如意妈妈将在假期的第二个月带他长途旅游,到九寨沟去玩。

低年级孩子能玩个够吗?

和五六年级的孩子相比,低年级的小朋友们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暑假能不能像美国小孩子那样尽情玩呢?答案也是:很难。

二年级男孩吴祈凡:自己要求学奥数,暑假只剩15天

南京市银龙花园小学的吴祈凡只上二年级,但让记者惊讶的是,他已经上奥数班了,而且是自己央求爸妈给他报的。

吴祈凡的妈妈阚娟是学校杂志社的插画编辑。她对记者说,儿子从小就很喜欢接触各种数字游戏等,对科普等课程更是深感兴趣。

“我一直认为吴祈凡是个另类的孩子,他从一年级时就央求我们给他报奥数班,但是我觉得他这么小,上奥数干吗?今年暑假之前,他又在要求了。”于是,阚娟给他报了个14天的暑期班,儿子非常高兴。

除去上课以及围棋时间,再除去做作业的时间,对于吴祈凡来说,暑假只有15天。阚娟说:“孩子还小,我们想要孩子过一个快乐轻松、没有负担的假期,放松一下,但是他不愿意,不肯放弃自己的‘最爱’。”

如此令人省心的孩子,相信诸位家长看后都会很是赞叹。阚娟说,曾有一个寒假,自己对孩子放任自流,没有报任何班,也没有加以指引,结果孩子开学后一直无法“收心”,到学期末才找到学习的状态。“所以,也不能太过放任,以免孩子无法把玩心收回来。”

二年级女孩黄盈盈:很多辅导班,恨不得“一周有8天”

而另一名二年级小朋友黄盈盈的暑假也排得差不多了:奥数班、英语班,再加上钢琴、乒乓球,“恨不得一周掰成8天过!”

盈盈妈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英语和乒乓球是孩子自己喜欢的,而奥数和钢琴是家长给她报的,“没办法,孩子现在成绩还不错,人也比较聪明,我们还希望日后她能‘优录’呢,奥数不能不学吧?至于钢琴,女孩子多接触接触可以培养气质,我们倒也没想她去考级。”

这么上培训班不累吗?盈盈妈妈说,“也不是一天到晚不停地上,假期中我们全家打算来个出国游,盈盈也盼望得很呢!?”

■专家:

暑假玩好,下学期才能学好

暑假到底该怎么过?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怎样,中国小学生与美国小学生的暑假,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对此,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潘春雷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小升初压力以及家长和全社会的心态问题。

潘教授说,怎样过暑假的问题,在中国一直争论已久。中国人对学习、知识的渴求,导致只要放假就主动去充电,以至于令自己负担深重,压力山大。“坚持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让假期成为真正的假期,才会有利于身心发展。”潘春雷说,充足的休息,对人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利。尤其对于儿童而言,让孩子过一个实实在在的愉快、空闲的假期,会让孩子们得到身心的放松,这种自我调适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疾病等。

中美招聘广告对比 篇6

笔者最近在浏览招聘广告,发现中美间很多差异,现选择三个职位为例:

A、秘书(总裁助理)

美国

中国

1)中英文流利,能够为总裁做即时翻译 1)年龄28岁以下;身高1.62以上,五官端正,气质好 2)公文写作能力强;熟悉各类办公办公

软件 2)本科及以上,具有良好的电脑操作水平3)擅长沟通,应对公众媒体;具有团队合

作精神 3)英文六级以上,语言表达能力强,擅长沟通等 4)能够经常出差(一年1/5的时间)5)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同等职位工作经验

3年以上

B、大学教师(心理学)——非教授级别:

美国 中国

1)博士学历(已完成)1)硕士,年龄28以下,博士可适当放宽条件

2)具有心理学方面成功的教学经验 2)语言表达能力强,英语六级;本科,研究生专业一致 3)愿致力于本科教学和心理科学的研究 3)发表论文2篇 4)请表明你的教学理念,研究兴趣等 4)党员优先

C、银行职员——重庆去年一家商业银行的招聘广告

美国 中国

1)高中毕业;有现金收付经验优先

1)本科学历;英语四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性格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2)身高1.60 以上,五官端正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

介绍银行产品 3)口头,写作能力良好,长于沟通 4)能拿动沉重的银行钱箱 4)附5寸的生活照片

从以上广告,我们能够一眼看出以下差别:

第一,年龄几乎在中国的每个招聘广告中都会出现,普通职位,25以下,稍微涉及到高学历或者技术的,30岁以下;如果没有博士学历,又不是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才,过了35是很难找到工作的。而美国很多职业还倾向于已经有很多阅历的中年以上的人,如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教师队伍,心理学从业人员,单位中层管理人员。笔者认为大多数人还是在30岁以后才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为人处事更加成熟,工作上也有了很多经历和经验,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是过了30、35又没有超级强人类型的能干,在国内想要换个工作,会发现自己很尴尬,似乎早已经被挤出了就业的大门。

身高,容貌也在国内很多招聘广告中出现,因此笔者初来美国看报纸或网络上的招聘广告时,是非常惊异的,因为这里没有一条广告提到年龄,身高(空姐和特殊警察要求,但是其身高与工作密切相关),相貌,当然后来知道美国法律规定招聘不得有年龄、国籍、容貌、出生地、种族、婚否等的歧视,而且这些信息在简历中都不允许出现。至于身高他们根本都没有提到歧视,似乎没有人觉得普通工作与身高还有关系!

第二,从以上的对比我们还能看出,美国的很多公司在招聘初级或一般职员等学历要求不高,如以上的银行职员、秘书、翻译、政府部门的普通工作(公务员), 甚至中层经理都只要求高中学历;美国公司不愿意招(over qualified——资历超过岗位要求)的人员,首先招聘这些人,你付出的薪水要多于普通人员,而且他们非常容易跳槽。而中国公司几乎清一色的喜欢高学历,我们研究生有个同学考上了海关,全院都很羡慕,即使她的工作只是在过境处扫描旅客是否携带有非法物品,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了7年的英语,但是也没有人觉得学非所用可惜,当然大家都知道,现在找工作太难,而且海关的待遇出名的好!这里涉及到很多中美之间的深层次差异,就业机会、大学的教育质量等——笔者不在这里做探讨。

虽然一般职位,公司都不会要求大学学历,但是公司鼓励继续教育,比如你刚进入银行做一般职员时只有高中学历,但是单位鼓励继续学习,绝大多数银行都赞助(很多银行报销100%的学费)员工的学习计划。当然,我们国内也有所谓的继续教育。比如电大、党校、网络的等等,但大都比较“水”,多为拿文凭而已。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党校硕士、博士,含金量比较低。但是美国的继续教育都很正规(也有少数收钱发文凭的学校),非常严格,他们的毕业文凭和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大学的毕业文凭几乎没有任何差异,这里更没有专为领导干部设立的轻松拿文凭的学校。大多数美国人并没有很小就树立要读什么大学的志向,很多人是在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或者工作之需又回到校园读书(晚上和周末上课);有些则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选择先就业再读书的道路。

另一方面,虽然一般公司不倾向于招聘高学历的人,但是并不意味着学历就不重要,在需要良好教育背景的工作中,比如电脑或者高科技公司、教育、咨询等行业,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学位都是必须具备的。比如教师,美国很多中小学教师都是硕士,校长很多是博士毕业;大学教师一般都要求博士,政府重要岗位,如联邦储备委员会,证券市场监督机构等基本的岗位都要求硕士学位。心理咨询很多也是要求硕士和博士学历,而且还要通过资格证书考试。

第三,经验和技能在美国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你找工作的成功率,而且还与你的工资息息相关。如果是一个不太需要复杂和专业知识的工作,一个工作了5年积累了很多经验的高中生是绝对能打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美国的高中都为学生配备了就业顾问和学业顾问,就业顾问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帮助他们分析自己适合于哪种职业,应该具备哪种技能,所以虽然美国公司只要求高中学历,但是美国的高中教育远比国内的高中实用,很多高中开设了商业课程等。

在很多美国公司,即使是同样的工作,同样的学历,薪水也是不一样的,区别就在于经验、技能,如果你有别人没有的技能而且对工作有用的,你的薪水也会比其它人高。笔者前些天看见一个电视网络公司招聘销售代表(室内销售),该公司就注明双语员工(其列举了所需要的第二语言)享受差别薪水的待遇。

中美会计制度对比分析 篇7

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反映, 是按一定会计特征对会计系统内诸要素所进行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综合描述。其构成的内容主要包括会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以及其他与会计管理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就中美两国看, 从会计属性、会计目标设置、会计核算的侧重点、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政府对会计的干预程度、企业的预算编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都最终反映了两国的会计准则。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千差万别, 因此, “如果走向极端的话比较会计将会成为考察文化背景和会计实务中细微差别的无尽无休的工作……”因此对会计模式的分类一般是在具有相同会计模式的国家集群之间进行比较。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 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划分结果。

从大的方面来讲, 这些会计模式又可分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以会计职业界自我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民间自主型模式;另一类是以法、德等国为代表的以行政立法管理为主的会计模式, 简称集中立法型模式, 由于这种模式多为欧洲大陆国家所采用, 因此也可叫欧洲会计模式。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会计模式从总体上看, 也属于立法集中型模式的范畴。

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所谓会计环境, 是指影响和制约会计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企业环境) 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政治、经济法律、科教、自然、人文环境等。其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会计的影响最为显著。宏观环境属于系统性的影响因素, 对所有主体的会计和会计的所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后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企业领导和职工的会计意识等。一般所谓的会计环境主要指外部宏观大环境。人文环境也称社会文化环境, 作为会计宏观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业已形成的社会秩序和公众长期积淀的传统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们对经济、会计的传统态度和看法等因素。会计的各项人文环境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会计模式发挥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

三、中美会计管理制度的不同

在会计目标设置上, 美国企业会计人员有自己工作的目标, 其中既包括对外的财务会计目标, 还包括供内部决策使用的管理会计目标;而在我国, 企业的会计目标则较少采用精确的定量设置只采用定性方式来表达, 即使在会计准则中也未明确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目标。

在会计核算上, 美国许多著名的会计学家及企业界都强调收益是会计核算的中心, 把收益作为表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和衡量企业管理人员有效利用投放资本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我国, 会计核算的侧重点是成本, 成本处于整个会计体系的主导地位, 在考核评价企业管理人员时, 不仅注重他们创造了多少效益还要看他们的成本开支是否符合规定, 在降低成本方面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足够大。

在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上, 中美两国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美国, 立法机构国会对会计问题极少关注, 因而会计核算十分强调灵活处理, 允许会计人员可以依据个别情况, 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会计方法;而在我国, 在会计规范体系方面, 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都对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的规范, 加以强制性管制。

在企业预算的编制上, 由于受中美文化环境对时间的取向上有很大不同, 因此, 多数中国人更倾向于面向过去, 而多数美国人则倾向于迎接未来。这反映在企业预算编制上, 美国公司将预算看成是真实而必要的, 在制定预算中考察了诸多将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 并十分强调长期投资决策和进行全面预算。这对于中国的会计人员看来, 只有真正的会计业务发生后的结果才是真实的, 对预算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编制预算也还没有严格的规定, 甚至在一些企业把预算制度作为可以敷衍的一项工作。

在审计监控方面, 美国的审计业十分发达, 企业中都有十分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 他们把职员的遵规守矩归于有这种监控制度的存在;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其审计的范围只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效益审计和业务审计。

四、中美会计要素的不同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要素的简称。在会计要素方面, 美国与我国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 美国有10个会计要素, 而中国只有6个。

首先, 涉及权益的要素不同。如我国“权益”一个要素, 而美国仅涉及权益的要素就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原因是美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 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 权益业务和事项不仅数量多, 而且十分复杂, 通过增设“业主投资”和“业主利得”两个要素, 将会提供更为详细的权益信息。但由于我国涉及业主和业主利得的经济业务不多, 也不复杂, 且业主利得可以通过“现金流量表” (“支付股利支出的现金项目”) 和损益表反映出来, 故没有将其纳入会计要素。

其次, 美国把利得和损失确认为会计要素, 我国无此二要素。这是由于美国主要是为了强调营业收入和费用与利得以及损失发生的原因不同, 为“尽可能有用地列出综合收益的来源”, 以便尽可能公正地对企业经营者作出评价。我国会计界认为, 利得和损失都因非正常的偶然原因而发生, 它分别与收入、费用的实质是一致的, 利得和收入都导致利润的增加, 损失和费用都导致利润的减少, 认为两者完全可以分别包括在收入、费用中。

第一, 我国会计准则侧重于“政府利益导向”, 这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国会计准则要向投资者、债权人, 管理者等相关利益人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会计准则目标也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

第二, 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主体不够广泛。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只限于财政部和一些专家, 基层会计人员难以参与其中, 这与美国的FASB吸收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其中有很大的差别, 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实用效果, 应吸收各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参与到制定过程中, 来加强准则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王涛.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11)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 篇8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对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在权力距离、个人本位与国家本位、竞争与分

享、求变与求稳等文化维度下,中美两国的教育存在巨大差异。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环节,其地位和重

要性不言而喻。基于不同的文化维度,对分别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典型代表的中美小学教育课程设

置、教学方式、学生负担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既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又可以为我国小学教

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教育 文化视角 教育价值观 中美

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

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沉

着、冷静地接受各方面的挑战而不被淘汰。因此,中

国自20世纪以来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大,尤其对

基础教育改革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不断向前迈

进。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尤其是和发达国家进

行教育比较更可以促进我国教育变革。因此,从文

化的角度选取小学教育这一教育的基础环节对中

美两国教育展开深入细致的对比,更有利于取长补

短,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高质量基础教育思想。

一、权力距离高低差异下的教育分野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荷兰心理学家霍

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通过对美国IBM公司在

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的相关调查研究,提出了

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维度,即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Collectivisism versus individualism)、不确定性规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

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feminity versus masculinity)。

这一理论对跨文化研究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和作

用,而权力距离更是成为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理

论概念。Hofstede将权力距离定义为“组织中的个体

对权力的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Ⅲ霍夫斯泰德用

权力指数(PDI)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权力距离。而

在其研究结果中,中国的权力距离指数是80,美国

是40。因此,中国与美国相比属于高权力距离,美国

则是低权力距离。

在小学教育领域,权力距离的影响不可忽视:

1.师生地位

在高权力距离的中国,教师的地位是神圣不可

侵犯的。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

学生必须尊敬老师,对老师的话达到“言听计从”的

地步,甚至超过家长的地位。中国学生习惯被动地

接受老师的安排,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学生要照

做。在美国,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在课

堂上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有自

己的主张和思想,不需要机械地听从教师的要求,

也可以就自己有疑问或认为教师讲的不对的地方

发表看法或与教师辩论。

2.创造性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源泉与动力,而

青少年期的创新、批判精神则是整个国家进步的最

关键的一个时期。中国的儿童从小在集体主义价值

观的引导和教育下,往往忽视或压抑了自己的个性

和爱好,成为具有统一思想和行为的“人”。更重要

的是,在高权力距离维度下的教师的绝对地位也直

接导致他们“反叛”意识和精神的削弱甚至丧失。中

国传统文化看重“师道尊严”,在这种文化氛围里,

“学生的批判性、个性和独特性荡然无存,他们变得

卑微、盲从、胆怯,缺乏冒险开拓和独创的意识与能

力”。低权力距离的美国给了儿童较多的自由空

间,“不崇尚师承关系,不鼓励盲目服从。鼓励青胜

于蓝,容忍学生‘造反,推翻老师学说。强调动手动

脑,反对死抠理论,鼓励社会实践。讲究因材施教,

欢迎学生提问。容忍各种体制,提倡因地制宜的特

色化。”

二、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分野

与教育差异

中美两国文化价值体系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

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文化强

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地

位,要求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而中国文化则主要

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

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

此体现。”这两种不同角度的人论在中美两国形成

了各自的价值取向: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国儒

家文化是一种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强调集体主

义、国家本位,个人利益则处于压抑的地位。而美国

则与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是以个人主义为本

的国家,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强调

个人意愿的合理性,注重个性解放、个性人格的培

养,反对权威、国家、社会等外在因素对个人发展的

干涉和阻挠。

在这种价值取向分野下,中美两国的教育也表endprint

现出很大的差别。

1.教育方式与课程设置的差异

在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上,中国教育偏向统

一,而美国教育则注重多样与差异。中国的传统文

化主张“天人合一”,提倡谦虚谨慎。因此,中国人不

习惯脱离群体,并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大众保持

一致。在中国西部小学阶段,教师把统一的学习内

容用同样的教学进度教给不同学习能力和接受能

力的儿童;学校和教师按照统一标准提出奋斗目标

并用单一的评价体制对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

学生进行评价和测试;以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为

主。在课程设置上,普遍以语文、数学、英语为重点,

音乐、美术等科目虽然有安排,但重视度很低,且缺

乏专业教师;有关科学、社会、自然等方面的课程更

是少之又少,并且多是在理论上的教学。在美国,小

学课程极富弹性,既没有界限明确的学科,也没有

固定不变的教学课时。且开设的课程繁多,选修课

更是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让学生选择的自

由度极大,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2.道德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道德教育是立足于集体本位文化的,从

小学阶段开始就教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

爱社会主义。美国的道德教育立足于个人主义的文

化基础之上,“把道德的问题归属于个人自身的行

为,这不仅仅保证了道德的地盘,张扬了学生的个

性,而且保证了道德不介入那些不适合介入的领

域。道德教育没有成为政治教育的殖民地。”所以,

“美国道德教育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中国

重视的是规矩,个人如何努力去遵守奉行。”

毫无疑问,个人本位与国家本位这两个方向,

无论是哪一个的过分强调都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美国的个人主义虽然有利于学生

的个性独立、自由成长,但对国家、集体的稳定发展

造成了威胁。托克维尔(Toccqueville)在其名著《美国

的民主》中,曾经警告说,美国性格中的有些方

面——他称之为个人主义,而不是传统的自我主义

(egoism)—有可能最终将美国人彼此间隔绝开

来,成为破坏自由的条件用。中国的国家本位在维护

集体利益时同样对个体的个性产生压抑、窒息,缺

乏创造性和多样性。因此,在个人与集体的选择、侧

重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对美国教育给予赞扬或贬

斥,而是要在以集体为中心的现实社会里,最大限

度地满足儿童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和权利,掌握好

适度问题和教育方式。

三、竞争与分享的文化模式及教育对比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和为贵”

的文化精神占有重要地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

注重和谐共处。而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

础,因此,分享成为中国人最看重的相处之道。现在

越来越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对此文化现象的一个

现代理解和发展。

然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层反思:我们的教

育是否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愿意与他人

分享,不单单是一个玩具、一片面包,更重要的是思

想、成就、利益。面对这一诘问,我们需要思考中国

的合作文化。分享是一个强调集体合作的思维模

式,但是,因为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因为对集体本

位的强调和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没有充分尊重

个体价值,导致合作的面合心不合,缺乏深度合作,

缺乏有诚意的合作,实际出现了很多表面合作暗地

勾心斗角的现象。为了比别人考得好、成绩高,或是

防止他人超过自己,一些学生往往不会真正参与到

合作中,不愿贡献自己的力量,不把自己真正的方

法、思想告诉大家,只是表面上做做样子。另一方

面,教师对合作的态度也存在问题。“新课程理念下

的教师合作既是教师工作特点的需要,也是新课程

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但

在仍然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教育下,为了所谓的班

级名次、升学率,在教师合作交流过程中不把自己

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透漏给其他教师的教师还

存在着。

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使其强调竞争,社会

的发展也依靠竞争作为推动力。个性的张扬、人格

尊严的维护、个人权益的神圣不可侵犯等都推崇竞

争精神。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企业与企业

之间,时时处处都在竞争。竞争使社会充满活力,竞

争使美国人开拓进取。美国虽然乐于竞争,但并不

把竞争与合作对立起来,他们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小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非常普遍,经常可以

看到孩子们互相交流、讨论。并且在比赛中,团体的

胜利往往比个人的成功更能够获得教师的表扬和

重视。“合作是任何事业的核心,美国人已经充分意

识到这点。在美国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

是设计一些多人合作的内容,体现了美国人的一个endprint

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会合作,才有竞争能力。”

四、求变与求稳的文化心理及教育差别

受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追

求稳定,“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寻求人与周围环

境、自然界的协调。并主张通过‘静坐等方式修养

心性,以实现心灵的宁静及与外界的平衡。”祖宗

之法不可变、以不变应万变等都是中国人普遍的文

化心理。而美国的边疆文化、移民文化使得“求变”

成为美国人普遍的文化心理。他们面向未来,充满

冒险、探索精神,“无论作为神话还是现实,变化的

思想已经植入美国人的精神品质并与个人的个性

成长紧密相关。”

求变与求稳的不同文化心理对中美小学教育

阶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对儿童的要求

中国的小学总是安静多于吵闹,尤其在课堂

上,“兴奋”的孩子会成为扰乱课堂环境和课堂秩序

的“罪魁祸首”。与中国相比,美国的老师鼓励孩子

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在玩耍中尽情嬉戏、在生活中

张扬个性。

2.改革实施的力度

针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基

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部分教育工作

者都对此次改革持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投身其中,

但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和行为上拒绝、抗拒

着改革。中国人求稳、因循守旧的心理可以说是这

一现象的映射。他们习惯了、满足于当前的现状,担

心“一变”就会带来困扰、动乱,因此,把自己封闭在

传统中而不愿迈出来。这也是基础教育改革难以大

刀阔斧地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美国在基础教育

改革方面则在经常“变”:20世纪60年代针对课程

实用化的倾向,美国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

目的是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准,进而达到提高美国学

校教育质量和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80年代以来美

国又掀起了教育改革运动,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

法规,如《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

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等,在美国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美国人锐于改革,求变求新,排斥安于

现状、墨守成规。

“美国能够从一个自然环境荒芜萧索,人文环

境愚昧落后的化外之地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为当

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这与其独具特色的文

化与教育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美国无论是

在文化精神还是在教育制度上都有值得中国学习、

借鉴的地方,但这不能作为简单区分中美文化和教

育好坏的借口,而是要因国而异,从深层次上对比

分析中美两国教育的优缺点,从本国实际出发,真

正实现两国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并最终实现民

中美电影审查制度对比(模版) 篇9

电影是人类的“第七艺术”,它已经成为影响范围广、受众数量多、信息含量丰富的复合型综合艺术形式。电影不仅重要,而且它也成为唯一一种需要为其专门立法的艺术门类。对于电影的审查制度,由来已久,但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无疑正处风口浪尖之中。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与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进行比较,为中国电影审查制度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

电影是特殊的艺术门类,以健全的法律法规去保护各方的利益,是历史所趋。电影不仅文学创作,不是音乐创作,也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所能完成的。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需要团队合作通过一定时间所完成的庞大的艺术作品。目前,电影已经形成产业链,在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后,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协调其中的关系,让其能够顺利的将每一个环节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结合起来。

电影的历史相对于绘画、舞蹈等要晚得多,但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正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电影在政治中的工具性便十分突出。如反映北爱尔兰独立运动的《因父之名》、伊朗宗教信仰的《一次别离》。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电影成为并非纯粹的艺术形式,其牵连的面太广,所以电影审查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更是迫在眉睫。

中国电影审查的提出,是在电影传入中国后不久的满清末年。1911年6月,满清政府出台《取缔影戏条例》,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类似于电影检查的条例,可以说《取缔影戏条例》是中国电影检查制度的雏形。二十世纪国民政府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也相应出台了许多相关法规。当前,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是这样的,它不像多数法庭审判或价格听证那样对公众开放,而是邀请特殊身份的观众代表参与审查。只要一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那么这部影片就很可能永远跟观众说“再见”,而且制片方所投入的所有前期拍摄的人力、财力、知识产权将全部变得一文不值。

电影审查制度的建立最先是在美国。当时,商业电影借助美国私有制的社会经济体制迅速发展,暴力、性爱的场面频频出现在电影银幕之上。鉴于混乱的电影市场,美国各界不断修正对电影的限制,直到1930年,以海斯为首的“银幕道德守护神”制定了美国第一部电影检查法,即著名的《海斯法典》。它详细地划定了美国的电影禁区。从此,美国电影便进入了一个受制于电影检查的时代。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审查制度越发无力控制局面。1996年4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认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各州、各市拥有制定拒绝儿童接触的书籍、影片的法律的权利。至此,由威尔·海斯自1922年以来创立的传统的电影审查体制崩溃。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实行分级制度,即电影根据不同年龄的观众群的适宜度分级。经过多次修改,现行的分级制度共分为G级、PG级、PG-13级和NC-17级共五个级别。

当前,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正处风口浪尖之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国的审查制度出现了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中国目前的电影审查委员会由36人组成,他们并非都是国家广电总局的官员,而是来自各行各业,有著名导演,有电影专业的教授,有国家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如全国妇联宣传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等等。每一部电影拍完后,最终能否进入大众视野,就看这36人的决定,而每审查一部电影的时候,并不需要每个委员都要到场,只要大部分到了就行。这样的审查制度,不可否认的会存在很强的主观色彩。一来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思想境界也不同,有些人认为是经典的电影,或许对另一些人来说,简直不可理喻。就如同《大话西游》,在90年代的时候,它是无人问津的,但在2000之后,因为人们的重新审视,它成为经典爱情片的代表。二来在审查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提出意见,那这部影片就有可能再也不能与群众见面。而显然这三十多个人是远不能代表整个社会对这部影片的看法的。

其次:审查制度的具有泛政治性的特点。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思想也愈发开放。电影作为时代的反映,必然承担起了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责任。但拍摄具有反映现实的电影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性,这是因为目前还有很多禁区是电影行业所不能碰触的,贸然拍出这类电影,很可能是不能上映的。另外一点,因为个人对现实的理解不同,导演所站在的角度和电影审查者所站的角度可能是不同的,因而会导致一部具有超前性的电影会被审查者所枪毙。

最后:虽然我们国家的电影审查制度看起来很严格,实则是存在很大的漏洞。比如近几年的商业大片《英雄》、《霍元甲》、《无极》在美国都被MPAA定位PG-13级,《功夫》、《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都更被定位R级,但在中国这些电影连低龄儿童都可以随便观看,没有任何控制。从此种意义来说,看似严格的审查制度,实则是一种“欠度控制”。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审查制度追求的是“老少咸宜”,即对成年人与儿童普遍适用的内容,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成人的合法权利常被“保护儿童”的名义侵犯,而儿童也因审查中的“拉平效应”而接触到超过其承受力的内容,其结果是反而同时侵犯和损害了两个群体的个子的权利和利益。

正是因为电影审查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导演请求重新制度符合中国当下国情的电影审核制度。而最为人所赞同的便是希望引进西方的电影分级制。但电影分级制是需要特定的环境的,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必须要以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为保障。中国正处改革开放的激流之中,奢望以行业自律的形式来维持电影业的正常发展,绝非可行之路。以健全强大的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这样电影业才有正常发展的可能。

其次,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有自己国情,借鉴欧美的电影审查制度是必须的,但是如果照搬的话,肯定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要在分级制度中,寻找一个符合国情的切合点。

最后,电影的分级制度的建立应该兼听并用,特别是电影专业人士以及观众的意见。如果只是遵循领导或者少数人的意见,电影的分级制度决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而且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评审机构还应该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从美国电影审查反思中国电影审查》

唐峰

《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P8-9 《从中美比较看中国电影审查法律制度》

童立雪

《华中人文论丛》2010年6月 《中国电影分级制可行性研究》

王璐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年11月 《中国电影产业化与审查制度》

毛琳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3月 《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难产的深层原因》

潘先伟

《电影文学》2008年第三期 《论中国电影分级制度》

赵瑞熙

上一篇:小学数学的趣味性教学下一篇:财政绩效评价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