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互助养老实施方案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互助养老实施方案》,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农村互助养老实施方案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究

【摘要】中国已迈进了老龄化社会,人们在不断的摸索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养老的道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是通过回顾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简述其产生的背景、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模式,最后简述其发展前景以及提出一些促进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老龄化;发展前景

老龄化问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社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更是一种养老的压力。互助养老以它的优势正在形成了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张思思对湖北省枝江市的农村互助养老服饰试点工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政府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建立起了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长效机制。(张思思,2012)

贺清研究了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福乡隆帮屯为地点,建立起居家养老互助站,对解决边远地区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探索。(贺清,2012)

夷志彬探索了四川崇州市农村的互助养老模式,论述了这种农村互助养老的优点,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夷志彬,2013)

王璐,刘博以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为例,简述了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初步成果,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王璐,刘博,2012)

赵志强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用“SWOT”和“PEST”常规分析工具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支持农村互助养老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赵志强,2012)朱云鹏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为试点,提出了构建农村互助养老保障制度应坚持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朱云鹏,2011)贾丽凤通过对保定市的调查,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的模式,并指出了农村互助养老存在着制度保障缺失、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对策。(贾丽凤,2013)祁麟,李红以河北省平乡县幸福院为例对农村新型互助养老模式进行了探析,介绍了平乡县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情况,包括院舍的建立情况和基本运行情况。(祁麟、李红,2014)

二、“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产生有着其自身的必要性。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1、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人口基础大、增速快、高龄化这些特点,这些状况对农村的养老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冲击。

2、农村人口流动以及家庭结构小型化对传统养老模式提出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传统的大家庭结构在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421家庭”,他们将承担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3、机构养老和社会居家养老在农村有其局限性

目前大部分农村并没有建立养老院,即使建立了养老院,以村镇的经济能力也无法保障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转。农民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入住到养老机构当中去。

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局限性

现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措施覆盖面很窄,保障水平低下,福利功能弱,资金短缺,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等等,诸多的因素导致新农保还不能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三、“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农村互助养老是介于纯社会化养老与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新型养老形式,是以“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实现“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的养老愿望。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之所以适用于农村地区,符合农村地区的养老特点是因为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了农村养老供给的新来源。2、开辟了闲置资源的再利用的新路径。3、开创了组织和管理的新方式。4、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新生活。

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形态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形态,据其形成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三种运行模式。

一是情感为基础的邻里互助型运行模式。这种是最基本的运行模式,也是最初级阶段的运行模式。是建立在人们自然感情基础之上的运行模式。

二是市场为导向,家庭为主体的生产经营型运行模式。该运行模式以养殖或者特色养殖为纽带,组建松散聯合型生产组织。

三是市场为导向,股份制为运行机制的生产经营型运行模式。该运行模式具有“筑巢引凤”的性质。入住者以租赁方式享有房屋使用权。

五、发展前景及建议

农村互助养老,其本质是农村社区养老的一个雏形和开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互助养老的进一步成熟,未来的农村互助养老终将发展成为完善的农村社区养老。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农村社区养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互助养老的法制建设

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需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则和规律。对互助养老模式应出台相关相应的法规或规章加以认可和保障。

2、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互助质量

政府应积极探讨以土地换社保的发展思路,继续完善统账结合的养老金运作制度,增强农民自身的保障能力。

3、开拓多元筹资渠道,增强资金效用

可向企业群求资助,空巢老人的子女也应当承担起抚养老人的责任。应从老年人、子女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着手创造农村家庭养老的现代运行环境。

4、完善农村养老政策,形成相应的养老保障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应完善农村养老政策,给予农村养老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养老的财政资金支持,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世海. 互助养老合作社:创新农村养老模式的一种探索[J]. 邢台学院学报, 2014(5): 12-19.

[2] 高新宇, 丁夏夏. 农村合作社的社会保障功能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1): 96-97.

[3] 王 军. 合作社治理:文献综述[J]. 中国农村观察, 2010(2): 71-77,86.

[4] 张思思. 湖北省枝江市: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J]. 社会福利, 2012(7).

[5] 贺 清. 居家互助养老——广西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探索[J]. 商业文化, 2012(4).

[6] 夷志彬. 四川崇州市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实践与探索[J]. 社会建设, 2014(1): 40-44.

[7] 王 璐, 刘 博. 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7): 177-178.

[8] 赵志强. 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9): 71.

[9] 朱云鹏. 河北力推互助幸福院,破解农村养老难问题[J]. 设计福利, 2011(5).

[10] 贾丽凤. 农村互助养老发展问题研究——以保定市为例[J]. 科技视界, 2013(24): 34-35.

[11] 祁 麟, 李 红, 窦孟朔. 农村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 邢台学院学报, 2014(1): 15-18.

[12] 赵志强. 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10): 68-69.

【作者简介】

王诗萌,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方迎姣,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作者:王诗萌 方迎姣

第2篇:以互助养老补齐农村养老短板

【摘要】农村互助养老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就地式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当前农村互助养老面临制度保障不足、资金保障不足、有效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受传统观念掣肘等问题。要在做好制度配套的基础上,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不断催生适宜其发展的社会土壤,完善互助内容,满足老人们的多元需求,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互助养老 “空巢老人” 养老服务

在我国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双重影响下,农村老人数量逐步增多,“空巢化”趋势愈发明显,养老问题越来越迫切。农村互助养老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就地式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养老资源短缺问题,将促使农村老人由赡养到善养转变。要认真发展好农村互助养老,更好地为农村老人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构建完善农村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现实意义

顺应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趋势,减轻子女负担。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传统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传统养老模式愈发显示出其历史局限性。截至201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大量农村青少年进城学习、务工,并购置房产长期留在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也客观上导致了农村青少年和老人们生活上的分离,子女即使有心也无力照顾老人。农村互助养老将老人聚集到互助幸福院中,为老人们提供日间照料、生活护理等服务,减轻了子女负担。

乡亲互助,发挥农村传统文化涵养功能。我国农村一直有“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互帮互助文化传统,邻里之间相互帮助被认为是份内之事。尽管社会流动速度加快,但是农村社会也一直保持着熟人社会的大体模样,大家基本上相互认识,都是乡里乡亲。农村互助养老适应了我国农村的这种乡亲互助风俗人情,发挥了农村传统文化涵养功能,使养老充满了“人情味”。

以老助老,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开展了“时间银行”“健康储蓄”“银龄互助”等农村互助养老活动,通过将服务存入“银行”获取积分的方式,充分利用低龄、健康老人或者赋闲在家的中年人群的活力来服务高龄老人,待服务者本人或其家属需要被照顾时,亦可无偿获得服务。这种以老助老方式,充分利用了农村闲置资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养老人手、经费不足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互助养老面临多重制约

制度保障不足。2017年,国务院颁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强调要兴办农村幸福院、养老大院,通过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但是,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尚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明确农村互助养老的财政资金支持、医养结合、责任划分、风险防范等内容,农村互助养老缺乏操作化指导。另外,互助幸福院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相对滞后,适老化改造、服务规范、医疗服务、人员配置等方面缺少实施细则,养老服务评估、督查制度、追究问责、法律服务等内容尚需完善。

资金保障不足。目前,我国农村互助养老项目的运行方式是“村级主办、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由村集体负责场地的提供和运营维护,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在实际运行中,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起辅助作用,只能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力量更多把资金投向城市市场,缺乏对农村互助养老的关注度。农村互助养老的公益性和托底性决定了仅象征性地收取老人额度不多的生活费。互助幸福院运行主要依靠村集体经济,缺乏稳定性,部分经济状况不好的村庄甚至难以筹集启动资金。资金保障不足致使农村互助养老活力不足,有些幸福院甚至沦为“面子工程”。

有效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医疗资源十分匮乏,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互助养老主要依靠老人间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缺乏专业的服务,介护水平较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仅能做到简单的日常照料,满足不了老人们复杂的疾病护理、心理慰藉及康复保健等需求,更谈不上对失能、失智老人们的专业护理。

传统观念制约。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许多老人认为住进互助幸福院是子女不赡养的结果,即使传统家庭养老靠不住,老人们也多倾向于自我养老。同时,受血亲观念影响,乡里乡亲毕竟不是血亲,老人们难免会对自己能在互助中享受同等质量甚至更好的服务持怀疑态度。另外,儿女们也怕背上不好名声而对老人住进幸福院持排斥态度。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老人及子女们的怀疑和排斥态度导致农村互助养老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土壤。
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

强化制度设计,完善制度配套。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互助养老模式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确立农村互助养老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加强农村互助养老的管理机制建设。各地政府应就互助幸福院适老化改造、服务规范、医疗配套、收费标准、服务人员配置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实现农村互助养老的常规化、制度化管理。最后,完善农村互助养老的监督机制。各地政府应细化养老服务评估、督查、追究问责等方面的规定,引入第三方评估互助幸福院服务水平,做到监督到位,推动农村互助养老的规范化运作。

多元筹资,保障互助养老资金充足。一是城市反哺农村。地方政府可以将农村互助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并通过城区与农村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等形式,保障农村互助养老资金的稳定性、持续性投入。二是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充分发挥乡镇企业、行业协会、个体经济、知名人士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有偿参与等方式参与农村互助养老事业,实现互助养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经济,全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从根本上为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盘活现有资源,保障有效服务供给。一要建立城乡医疗服务协作机制,开设绿色通道,并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室托管幸福院的基层医养结合试点,为老人们提供医疗保障。二要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组织由中年人和低龄、健康老年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加强志愿者队伍护理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水平,结对帮扶失能、失智、高龄等困难老人。三要组织开展各种文娱活动,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保健、文艺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四要探索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养老相帮指导、管理和网络服务,推动互助服务质量整体提升。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形成以老助老良好社会风气。尽管我国农村有乡里乡亲互助的风俗人情,但这种互助是传统的、自发的,立基于村民间朴素的情感,互助水平也较低。作为一种社会化、组织化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合作,以现阶段的服务换取以后的被服务。对于广大村民而言是一种新鲜事物,被认可接受需要一段时间。为此,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通过组织老人参加互助养老体验、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互助养老的实效,打消老人和子女们的顾虑,营造以老助老良好社会氛围,助推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发展。

(作者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陈雪萍、郑生勇等:《互助养老服务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

②刘妮娜:《互助与合作: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人口研究》,2017年第4期。

作者:周鹏

第3篇:探索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百分点、6.61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相对严峻,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趋势较为明显。互助养老作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新型养老模式,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互助养老是建立在互助基础上的家庭、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互助活动。互助养老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前者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幸福院和老年人关爱之家、五保家园等互助性养老机构中,相互之间开展互助服务;后者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低龄老人或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属于农村社区内部的互助服务。目前,江苏省已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2020年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末,江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34.16万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口达到667.7万人。现阶段,建立和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对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伴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家庭的日趋小型化,农村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独居老人日益增多,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互助养老,能实现老年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的养老愿望,能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同时,互助养老由政府、村集体及老人家庭三方共同承担养老压力,既降低了政府投入成本,又减轻了家庭养老负担,是一种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选择。

开发农村社区资源,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互助养老强调老年人“自我保障、互助服务”,主要是利用村庄内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为本村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开展互助养老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农村老年人的积极性,让他们参加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感受他们的人生价值,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还能加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农村互助养老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农业社会是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熟人社会,不仅存在着“邻里相恤、守望相助”的互助传统,还存在着尊老爱老的孝道文化。时至今日,互助文化和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发展农村互助养老,不仅可以解决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问题,还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江苏先后出台了《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邻里互助和老年人之家的“互助养老”新模式。互助养老是农村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形式,符合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观念。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农村互助养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形成了不同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但在服务体系、服务资源、服务质量、服务人才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因而,我们必须发掘农村互助养老资源,加快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加快制定互助养老的政策法规。目前,江苏现有的政策文件虽然涉及农村互助养老服務,但都属于指导性的政策,既不具有法律效力,也缺少具体的操作性内容。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可制定专门针对农村互助养老的政策和措施,从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管理培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完善互助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明确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互助养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制度规范和补贴标准,处理互助养老风险问题的应急预案,以及互助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办法等。

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当前,不少地方虽然建立了幸福院、老年人关爱之家等互助性养老服务机构,但仅仅配置了一些活动设施,很少开展互助服务和活动。为此,应加强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建立“互助养老服务中心—互助养老服务站—互助养老服务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在乡镇建立互助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和统筹乡镇范围内的互助养老工作;在行政村建立互助养老服务站,依托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或老年人关爱之家,为本村范围内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在村民小组建立互助养老服务点,以农家小院或空置房屋为阵地,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目前,江苏各地主要采取政府补贴、村集体补贴和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养老资源。政府补贴往往采取一次性补贴的方式,难以为互助养老机构的日常开支提供长期经费保障;村集体补贴和社会捐赠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不稳定性,导致一些互助养老机构生存难以为继,缺乏必要的生活费用和人员经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具有公共性、福利性和事业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政府承担财政供给的主要责任。一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利用和改造农村闲置用房资源,将其建设成为互助性养老设施;另一方面,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互助能力进行评估,分级提供食宿补贴、护理补贴和娱乐补贴等消费补贴。

着力培养专业服务人才。在一些互助养老机构中,施助者主要是低龄且健康的老年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缺乏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人员。互助养老机构中也缺乏医疗护理专业人才,一旦老年人出现医疗健康问题,难以提供及时性的治疗和服务。要加强互助养老服务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可对农村低龄老年人和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积极引进和培育养老服务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

作者:姚兆余

第4篇: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方案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有效解决我村“养老难”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加快推进我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根据《榆林市老年人优待规定》(榆政发[2007]101号)和《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榆政办发[2009]88号文件转发)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以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需求为目标,以保障农村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为重点,以建立邻里互助居家养老服务小组为抓手,逐步改善服务条件、拓展服务网络、强化服务队伍、培育服务组织和规范服务管理,扎实有序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促进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营造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工作原则

1、坚持政府支持、部门指导、村级老年协会组织实施的原则;

2、坚持先重点保障老年人中的高龄老人和特殊群体老人,再逐步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原则;

- 1以上的高林、独居、孤寡、残疾等困难老人。

五、服务形式

充分利用邻里间距离近、感情亲、易沟通的特点,按照就近原则,将志愿者与受助老人结为“邻里互助”对子。服务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六、服务内容

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要充分发挥好农村老年协会组织作用,逐步增加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领域。

1、生活照料服务。定期开展“一访四查”(走访受助老年人家庭,查看老年人在家庭中吃、穿、住、医四个方面情况)活动。在老年人遇到意外情况时,能得到及时、快捷、有效的帮扶。

2、家政服务。能够定期上门嘘寒问暖,如遇到老年人有困难可以提供帮助购物、做饭、洗衣及打扫卫生等家政服务。

3、医疗保障服务。志愿者如发现老年人有病能够尽快联系医生进行治疗并能及时通知其子女等亲人。同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康复照料。

4、文化娱乐服务。根据受助对象的不同要求,组建各类问题组织,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各类积极、健康、向上的

- 34 -

第5篇: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创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

作者姓名:张家俊

作者单位:赤峰市巴林左旗民政局

通讯地址:赤峰市巴林左旗党政综合楼104室

联系电话:0476-7861401 15247691099

电子邮箱:3194026@163.com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创新

-----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3%,占全球老年人口21.4%,居世界首位。预计到“十二五”期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近突破2亿,这预示着我国已经提前步入了人口老龄化,并达到了高峰期。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已成各级政府加快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急需破解的难题。本文从当前农村养老形势和现状出发,详细阐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含义、定位、特点以及具有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分析了农村互助养老这一新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制约和不成熟因素,如政治条件不成熟、保障资金不足、养老观念阻碍、技术支持缺乏......等等,进而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以充分发挥和调动社会、政府与个人三级联动的积极作用。

一、农村社会养老当前形势和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力进城务工、经商,农村“空壳”化、“空巢”化、人口老龄化、生活贫困化问题、养老隐性问题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农村地区日益凸显,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数据统计,全区有150多万农村老年人口中约有30%是贫困、独居老人。农村留守、空巢、独居老人逐年的增加,子女在外务工、经商尽不到赡养义务,许多老人家庭贫苦、生活条件困难、居住条件简陋、子女无暇照料、老年生活孤独、精神慰籍缺失,而此时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公办养老院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据有关媒体报道,很多公办养老院,却出现了“无人入住”、“无法入住”或的入住率较低的现象,调查发现:很多老人们之所以不愿意去敬老院,绝大部分是中国的养老观念在作怪,“宁可在家养老、也不愿去养老院”,人们思想里还残留着“没有子女的老人才去养老院”的传统;有的是要守祖业;有的觉得人要落地归根,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有的始终认为在敬老院受约束,没有自由;还有的五保老人不进敬老院更是有说不出的苦衷,乡镇干部透露,这些人的亲属为了得到国家每年给老人的一份五保金,借口说“你去了,外人会骂我们不管你、没良心”等,从而达到阻止老人去敬老院、养老院的目的。在这样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缺位的背景下,探索农村养老的新模式,解决好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空巢和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因此,寻找一条能够改变当前农村养老现状的新模式,这就是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

二、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含义、定位和特点

互助养老是介于纯社会化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更强调普通群众之间相互的帮扶与慰藉。这种模式是“集中居住、分户生活、统一管理、互帮互助”。“集中居住”就是通过整合项目,捆绑资金,集中建设或改造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主要接收五保户和“空壳村”、“老龄村”以及失去生存条件的自然村的老年人。“分户生活” 就是让入院的老人们单独分户居住,分灶饮食、蔬菜自给自足,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统一管理” 就是互助养老幸福院由政府出资建设,为集体财产;村委会统一管理、维护,统一提供服务;老年人无偿居住,子女没有继承权。“互帮互助”就是在互助养老幸福院不设专职服务人员,由互助养老幸福院协调安排老人们结对互助,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差的,彼此相互帮助,共同生活。这一模式实现了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进院不离家、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离户不离土;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的养老愿望。主要解决了子女在外务工、经济的来源保障,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而就近居住的方式更是解决了老人故土难离情结,这一模式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又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从而对稳定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这种互助养老模式的特点是:

一、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社会力量的经济支持保证了这种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的正常运转,老人们只需自带米面油就可以生活,每位老人每月花销不足百元,跟居家差不多,所以能够深受农村老人的认同与欢迎。

二、入住老人互助服务,自我管理,不需要服务人员。

三、这种模式给老年人提供了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安度晚年的自由空间,老人们获得被需要的满足感的同时,子女也少了因为把老人送敬老院而被议论的顾虑,从而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平台;减少老人与子女因琐碎小事产生的摩擦和纠纷,降低子女不孝、婆媳不和等不和谐因素,直接推动民风改善,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四、这种模式可以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排解老年人孤独和寂寞的精神慰藉难题,既解除了外出务工、经商子女的后顾之忧,又减轻了他们的压力,让更多青壮年劳力放心大胆走出家门闯天下,吸纳更多信息,赚取更多财富,及时更新观念,这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接轨,落实“城市反哺农村”,都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四、这种模式有效地保障了老人有适合生存的必需条件,可以让老人们有归属感,有效弥补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不足,使农村空巢老人和漂泊老人实现了“住有所居、老有所乐”。

五、弥补了政府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缺陷,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财力不足、养老服务资源短缺、养老服务人员匮乏等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分担了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中的负担,是政府养老服务不足的有益补充。

六、集体居住丰富了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相似生活习惯、相近人生经历、相互认同观念的老人在一起生活,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有利于老年人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优劣势分析

实践证明,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较好解决了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需求问题,实实在在给老人们解决了最基本、最迫切的生活困难,既体现传统居家养老习俗,又促进了家庭和睦,具有着独特的优势:

第一、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在个别地区的探索成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民政部长李立国同志进行专项调研时,称这一养老模式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群众需要的、村级组织有能力兴办的、政府有支持条件的新型养老模式。民政部也下发指导意见,在全国农村倡导互助养老模式,各省市也相应的出台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因此有了党和政府的支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势必会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当前的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紧密相关,受到经济因素的深刻制约。地方经济水平是搞好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必要的物质前提。由于这种模式投资少、运转费用低、操作简单等因素,只需当地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外,村级组织只需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的可能几千元的费用即可,入住老人每月生活费可能不足百元就可以在这里快乐的安享晚年。这种模式村级村组织有能力兴办,政府有条件支持。因此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三、在这种互助养老幸福院中充分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里,以老人自我管理、互助照顾为主,采取自我选择、协商互助、来去自由的管理模式。是符合农村实际、具有特色的低成本“精神养老”之路的,它既有农村养老院的特征,又符合农村老年人的居住养老习惯;既给老人提供了集中居住、互相照顾、快乐生活的自由空间,也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平台,为孝道文化的发扬探索了新的形式;既解除了老人孤独寂寞,也解除了子女外出务工、发家致富的后顾之忧,因此这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是符合社会养老文化的实际。

四、这种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是应对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措施;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必需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五、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这项工程的大力实施,有效的解决了“空壳村”的土地荒芜,村容陈旧落后的状况,有利于生态的恢复、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第六、社会公众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支持和认同程度对实际工作的推动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兴事物,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养老模式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和不成熟因素,如政治条件不成熟、后续保障资金不足、养老观念阻碍、技术支持缺乏等。

一、政治方面:国家层面的支持还未正式出台。个别省市级政府的强力推动容易导致基层政府疲于应付,出现敷衍现象,造成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有名无实,老人得不到真正的养老服务。

二、经济方面: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各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参差不齐,互助幸福院由村组织负责建设和维持运转,对于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农村来说,甚至难以筹措启动资金,何况还要维持长期运转。其次是农村独居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多,对互助养老设施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目前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资金筹措方式来看,政府扶植、村集体注资以及依靠社会力量支持的资金筹措方式并不具有绝对稳定性,可能会出现资金链“断缺”的情况,而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启动互助养老专项资金。

三、社会方面:中国固有的家庭养老的孝文化和在家养老的陈旧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着人们对于这种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认同,毕竟老人们的理想养老模式可能是三代同堂、父慈子孝、儿孙绕膝、颐养天年。

四、技术方面:这种农村互助幸福院中低龄照顾高龄、健康照顾体弱的互帮互助模式,在开展工作时不可能不需要技术、技巧和方法。因此技术因素就是这一模式的劣势,老人们几乎没有任何关于养老服务的技术、技巧和方法;农村卫生服务和公共服务设施又相对比较脆弱,难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五、发展项目方面:养老服务项目、内容及服务形式都比较单一;有的地方可能存在只注重基础建设以及政府资金的投放,忽视了多元化模式的建设;只注重农村老人的物质层面的需求,忽视了其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渴望。这些做法不利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六、意外责任方面:农村互助幸福院内入住的老人,在生活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意外,对于发生意外带来的伤害应负责任问题,如何认定、如何履责。一般村级组织在老人入院前可能会与老人及其子女签订意外伤害由老人和其子女完全承担责任的协议,而这种协议对于习惯上能够明确责任的问题尚可自行解决,但对于责任主体不明确的伤害,则难以认定,这也是阻碍村级组织建设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现实难题。

四、浅谈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几点建议

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作为符合当前农村养老现状的一种新型模式,需要政府进一步规范和扶持,同时也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的保障,充分发挥和调动政府、社会、个人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

1、建议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的法制化。由于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的时间并不长,所以相关法律尚未出台或并不完善。需要在进一步加强示范互助幸福院的建设的同时,争取把这种模式作为国家养老体系建设重要形式列入支持范围,从而建立完善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法制化。一方面要明确农村互助养老相关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在国家和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所处的地位,对扶持政策如何执行要具有可行性的执行标准和操作办法,以法律形式为依据建设的互助养老模式就避免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政策过于笼统而导致的互相推诿现象,使互助养老能真正带来的实惠。这既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得以顺利推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广大农村老人基本权益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农村互助养老的法律监督机制。农村互助养老保障资金的运营与管理是否规范,是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保障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最后要加强政府在农村互助养老中的引导作用。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可以制定和完善更多支农、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农村的工业及商业用地,引导乡镇、村集体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为农村互助养老提供资金保障;政府还可以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引导更多有一定发展规模的企业或具有公益慈善意愿的优秀企业家注资;各级政府更可以将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在资金上支持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财政,并建立福彩公益金投入机制。

2、建议政府补贴分类实施,实现各地均衡发展。由于各地农村发展不均衡,经济条件差异大,所以政府的补贴应加以分类,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给予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行筹资建设;对于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地区,给予适当补贴,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特别是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回报乡亲,为互助幸福院提供经济支持;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加大补贴力度,鼓励慈善资金捐赠,通过分类补贴,实现农村互助养老的均衡发展。

3、建议政府在资金管理上实行捆绑投入,提高使用效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资金方面,如:房屋建筑改造费用,可以通过整合扶贫、财政、住建、发改、民政、残联等部门资金解决;如水、电、暖、路、通讯、电视网络等日常运转、配套基础设施费用及相关新农村配套项目建设费用,可以通过相关部门安排项目资金解决;如家具、家电等设施,可以通过动员、协调党政机关、酒店宾馆、企事业单位将更替下来的无偿支援村级互助养老幸福院,或对口帮扶村级进行支援。这样既充分发挥各部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可以有效的解决贫困个别地区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建设、维护及维持资金问题。

4、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保障建设规划合理、质量达标。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立足于自身和当地实际,科学制定农村牧区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规划,坚持源于实际、贴近实际、符合实际的原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一方面对不具备相应条件的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重新规范,对不符合条件的建设规划进行整改;另一方面要对互助幸福院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严格把关,制止将一些不符合条件、设施老化陈旧或是不达标的场所充当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最后是对互助幸福院的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互助院屋舍等质量检查管理,每年要定期进行房屋质量认定,并必要的修缮,严禁使用危房,消除安全隐患,使得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是名副其实的老人幸福之家大院。

5、建议职能部门完善公共服务,弥补技术劣势。一是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与乡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相结合。一方面由乡村医生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强化医疗跟踪服务,实现农村医、养结合;另一方面借助这一优势,在有条件的互助幸福院配备兼职医护人员,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这样有助于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也避免因患病不能及时医治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发生。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把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与农村敬老院建设相结合,吸收、整合乡镇各类服务机构,如:民政所、司法所、派出所和民间调解等工作人员组成的农村老年服务队,为老人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维护老人合法权益,提高养老质量,让他们开心的度过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三是创造条件吸引志愿者加入,鼓励村民和社会人员参与到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服务中来,建立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到互助幸福院开展养老服务志愿活动,既提高服务水平,弘扬敬老爱老的道德精神,又能创造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幸福氛围。

6、建议建立县(旗)级互助养老指导中心。以县(旗)为单位,由相关部门组建一个农村养老指导中心,组建农村养老专业化人才队伍,建立日常活动管理制度,指导农村养老建设,解决农村养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规范农村养老的发展模式,监督农村养老的发展,将农村养老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并上传上一级部门寻求解决方案,建立农村养老激励机制,形成一个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7、建议村级组织努力为老人提供和搭建休闲娱乐及发挥余热的平台。比如:开垦一块小菜园,给居住的老人提供休闲、劳动的园地,让身体稍好点的老人可以种种蔬菜,农村老人干了一辈子农活,闲不住,大家都爱到地里活动活动筋骨;比如可以让互助养老幸福院里有名望、在农村说话又管用的老年人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参与部分村务管理,参与红白理事会,参与民事调解,参与民主评议等,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余热,此外村级组织还可以举办各项年老文体活动和比赛,展示他们的特长,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8、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完善责任保险制度、老年人福利补贴制度、农村养老保障法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让一些符合条件的老人能够依靠低保、退耕还林补助、粮食补助、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老年人生活补助、高龄津贴补助、临时生活困难补贴救助、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补助等政策补助颐养天年。

简要的结论: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我个人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之后,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养老的模式中,互助养老幸福院运作成本无疑是最低的、操作无疑是最简单的,实实在在的给老人们解决了最基本、最迫切的生活困难,既体现传统居家养老习俗,又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模式,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摈弃昨天的浅陋,憧憬美好的未来,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实现从传统到现实及至未来的飞越,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养老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真正的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

第6篇:乌兰察布市召开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互助幸福院建设现场会

12月9日,我市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建设现场会在化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旗县和相关部门以及市直有关单位领导。自治区民政厅冯呼和副厅长、朱安山调研员,我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常永福、副市长周明虎等领导出席。

与会人员到七号镇和睦村、长顺镇民建村、朝阳镇民乐村农村互助幸福院进行了参观。会议听取了化德县农村互助幸福院试点村建设情况汇报,市民政局、财政局、住建委领导做了表态发言。

冯呼和对化德县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化德县在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中体现了五大优点,一是有效解决了农村孤寡困难老人的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问题。二是有效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为子女赡养老人提供了优良平台。三是有效解决了部分“空壳村”,同时将废旧的住宅进行复垦,整合土地,增加了耕地面积,生态环境也得到恢复。四是在建设幸福院的过程中,坚持项目资金捆绑集中使用,避免了项目重复投入建设的弊端。五是破解了传统敬老院建设的弊端,就近居住解决了老人故土难离情结,同时有利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常永福指出,农村互助幸福院是顺应当前社会化养老形势、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市当前和“十二五”期间的重点民生工程。各

旗县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的重要意义。民政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推进工作开展;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大力支持配合;各旗县要科学谋划,要因地制宜,积极借鉴化德县试点村经验,扎实做好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要大力宣传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的浓厚氛围。要精心组织,快速行动,把这项利民工程、德政工程办实办好,为全市老年人幸福安康、构建和谐乌兰察布作出积极贡献。

据悉,化德县农村互助幸福院是以中心村为单位,将留守空巢老年人按照“集中居住,就近养老,统一管理,分户生活”的新型养老模式。截止目前,化德县共建成幸福院12所、住房632间,入住1264人。

第7篇:互助养老院简介模版(定稿)

XX县XX镇XX社区互助养老院情况简介

XX镇XX社区有居民700多户,2100人,60岁以上老年人450人,占人口总数的21.4%,其中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69 人。为解决农村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的养老难问题,实现“贫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工作目标,XX社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于2013年高标准规划建设了互助养老院1处。

XX镇XX社区互助养老院总投资240万元,新建楼房3栋,建筑面积3648平方米,设有养老床位152张,平均每个房间居住面积48平方米。房屋设计充分考虑釆光、取暖、抗震和居住习惯等因素,配有卫生间、储藏室,并统一安装了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等配套设施。社区内还规划设计了管理室、 医疗室、活动室、文化图书室等,安装了老年人健身器材,满足老年人日常之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目前,XX社区互助养老院已基本建设完毕,正准备投入使用。互助养老院投入使用后,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的场所,真正解决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问题,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好的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8篇:青岛市首创互助式养老模式

今年起,我市提高了养老扶持补贴标准,并且实行税费减免、保障土地供应等方面政策扶持,加快建设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计划到“十二五”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50%的农村社区,城乡养老床位达到5万张。

老人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32.7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到2015年,预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60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9.3%,而80岁以上老年人21万多人,失能的18万人左右。

首创互助式养老模式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是困扰子女的一块心病,更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十一五”期间,全市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在城区建立了市、区、街、居四级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市内四区建立的39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娱乐室,承担着日间照料和支持居家养老两大功能,面向全社会老人提供有偿、低偿和无偿服务。

创新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为独居、困难、空巢老人送奶、送报、送爱心、送家政、送午餐、送保险的“六送”服务。

除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外,青岛市充分把握区域特点,首创了特有的家庭互助式养老。市财政每月为每个互助点发放运营补贴100元,区财政统一配备棋牌等娱乐设施。目前,青岛市已建立养老互助点2110处,参与老人达1万多名,有效解决了老城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不足的难题。 加强养老设施建设 今年民政部门将继续加强养老设施建设,落实养老机构建设标准、等级管理办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等政策。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统筹推进城乡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从市内三区向其他区市扩展,为半自理和不自理老年人提供送时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购买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家政维修等服务或给予服务补贴。(记者 吴帅

互助养老是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作为社区养老的补充,互助养老更强调普通居民间相互的帮扶与慰藉。

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肥乡县探索出“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较好解决了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动等需求问题,既体现传统居家养老习俗,又促进了家庭和睦。该模式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村级主办”就是由村委会利用集体资金、闲置房产或租用农户闲置房产设施,村集体量力而行地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费用。“互助服务”就是由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衣、食、医由本人和子女保障。

院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

“群众参与”就是由村集体组织、动员和鼓励村民、社会力量和志愿者,特别是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回报乡亲,为互助幸福院提供经济支持或服务。

“政府支持”就是由各级政府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

“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覆盖率达到40%以上”,这个目标作为2012年全省“十件惠民利民实事”之一,写进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农村“互助幸福院”是农村基层群众根据自身需要创造的互助养老方式,符合农村实际,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1454所,占全省农村总数的22%。

互助式养老调查:低成本提升幸福感

http:// 2012年04月20日11:15 半月谈

“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河北省在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量力而行的原则下,对村集体闲置学校、民房以及废旧厂房和文化大院等进行改造,建成幸福院,探索出一条低成本的互助式养老之路,受到民政部的肯定。

有儿有女也“空巢”,日子越过越心慌

“子女们出去打工有时候整年也难见一面,日子越过越心慌,闲下来时更觉得不踏实。”半月谈记者近日在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采访,77岁的张氏老人说,她老伴去世早,有两儿一女,家庭条件还不错。两个儿子常年开车拉货搞运输,女儿搞大棚种植,平时都忙得很,偶尔来送点东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她独自待在家里。

据肥乡县民政局局长李抬一介绍,当前农村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有儿有女的老年人面临养老困惑,特别是单身独居老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老人都不同程度患有老年疾病和慢性病,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犯病后救治和护理都不及时,普遍是小病拖、大病扛。有位老人晚上发病,熬到天亮才自己艰难地到村卫生所求助;甚至有个别老人在家里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李抬一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前多数农村老人经济上不存在问题,关键是生活圈子小,交流沟通少,疾病等突发情况更不好解决。

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古怀璞对半月谈记者介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河北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934.2万,65%生活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空巢老人不断增加,养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前农村的养老机构、服务设施远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要,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需求压力业已凸显。

低成本“抱团养老”,让老人就地享福

温暖的阳光下,20多个老人悠闲地生活着,有的在打麻将下棋,有的摸起老式纸牌,有的闭着眼睛晒太阳……半月谈记者在肥乡县前屯村互助幸福院看到,院里设有健身器材,院北一排平房是集体宿舍,里面有电视、影碟机、电话等;院东侧是厨房和餐厅,配备了锅灶、天然气等;院南有一小片地供老人们种菜

前屯村是河北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最早的村。村支部书记蔡清洋告诉记者:“针对农村养老特别是单身老人问题,我们曾参观过一些养老院,但是投资太大,不符合农村实际。大部分老人也不愿选择养老院,他们觉得在家养老天经地义,到外面养老丢人,怕孩子担上不孝的罪名。但现实是老人大都没办法和子女住在一起,传统的家庭式养老无法满足需要,互助幸福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2007年8月,村里把废旧小学房屋用少量投资装修了一下,新建厨房、餐厅和储藏室,安装上空调、电扇,创办起互助幸福院。村里成立了管理办公室,制定老人入住条件和程序,即年满70岁、身体健康、生活能够自理的单身老人,经儿女申请、本人同意,与村里签订协议后即可入住,其他老人由本人申请,村两委研究批准后入住。“来这里的老人自带米面油就可以了,每位老人每月花销折合人民币不过二三十块钱,经济实惠,一下子吸引了许多老人前来。”蔡清洋说。

在曲周县安寨镇东屯村互助幸福院采访时,刘春芳老人告诉记者:“住这儿比在家里还要强,有说有笑又热闹,少给孩子找麻烦,在这儿俺心里舒畅。”肥乡县前屯村69岁的尤新太是互助幸福院的义务副院长。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当院长要比别人干得更多,我自己不仅当电工、维修工,还教大家扭秧歌、吹唢呐、敲锣鼓,不仅高兴,也活动了身体。”

住在互助幸福院里的老人,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得到救助。一天夜里,东屯村互助幸福院里的吴付琴老人突然呕吐不止,幸亏其他老人及时相助,才得以救治。

“互助式养老”模式被推广

肥乡县委书记宋仁堂告诉半月谈记者:“这种农村养老模式离家不离村、„抱团养老‟,体现了传统居家养老习俗,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同时,参加互助养老的老人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大家每日里闲谈聊天、下棋打牌,其乐融融。”

“互助幸福院不是把老人像敬老院一样集中起来奉养,而是相对来去自由,可以说是对居家养老的一种延伸。”大名县委书记边飞说。

目前,河北省开始大面积推广“互助式养老”模式,每个养老院给予适度补贴,并在健全组织、完善制度等方面下工夫:一是签订协议,老人、子女和村委会签订入住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二是选好院长,把那些有责任心、有威望、肯吃苦、能奉献的人选为院长;三是相继健全院长职责、院民守则、伙管食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各项规章制度。

据了解,目前河北省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1454所,占全省农村总数的22%,解决了10余万名留守老人的难题,使他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据河北省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不断探索实践,目前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已经形成了福利型、补贴型、互助型、慈善型4种模式。

福利型就是富裕村解决全部建院和入住费用;补贴型就是村集体建院,为入住老人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互助型也称为自助型模式,就是村集体建院,由老人或子女负担日常生活费用;慈善型就是由社会人士捐赠建院,并提供日常管理服务费用。

同时,幸福院还成为老人开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是全村男女老幼喜欢汇聚的场所。它为农村子女外出安心就业创造了条件。(《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4期,记者 杨守勇 齐雷杰)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让老年人不离家不离村,幸福享受晚年生活。

日前,记者在郎君镇程谢村“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活动中心看到,活动室里聚集了不少老人,她们有的打牌,有的阅览书籍,有的在活动健身广场锻炼身体,一派和谐温馨的景象。

同期声:郎君镇程谢村村民 杨桂芳

这个活动中心办的蛮好,我们老年人在一起打哈牌,跳哈舞,我们老人不感到寂寞。

据了解,郎君镇程谢村有60岁以上老人217人。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问题,程谢村在我市率先成立了互助式养老协会,创建了“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活动中心。

同期声:郎君镇程谢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李玉林

我们老年人的比例不小,大概占15%,我们经过慎重研究之后,先后投入50万元,建立了影视厅、棋牌室、农家书屋、健身场所等一些设施。让老年人聚在一起有个沟通,有共同语言。

活动中心设立的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影视厅等10个功能室,可满足农村老人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需求。

为了不断提高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程谢村还将加大对老年人活动场所设施的投入,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同期声:郎君镇程谢村支部书记、村主任 李玉林

下一步我们还准备逐步的提升,扩大这些功能,我们准备在硬件上进一步的完善,在服务方面要尽量做到周到,让老年人有一个安心休闲的娱乐场所和活动阵地。

面对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今年,我市将大力推广农村互助式养老新模式,让农村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幸福安度晚年。

同期声: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股股长 陈国才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我们根据省、孝感市民政局有关精神,积极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工作,今年我们在去年程谢村示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杨岭镇祝村,潘集村,陈河镇梅岭村作为示范点,来全面推进农村互助式养老工作,力争农村互助式养老工作覆盖30%的行政村。

英国路透社5月19日文章,原题:中国农村老人照顾更老的老人

尽管还有两年就70岁了,张国胜(音)平时还要照顾一名81岁的村民,从洗衣服、送饭,到陪老人聊天,这已成为他的日常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需要同样的照顾为止。“住在这里比一个人住家里好,我们互相照顾,也有共同语言,”张国胜说,“我们在一起很快乐。”民政部预测,到2030年,每4名中国人中就有一人超过60岁。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专家王德文(音)表示,超过95%的中国农村老人还依靠传统的“儿孙养老”方式,但是随着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到大城市打工,家人渐渐靠不住了,老年人只能互相帮助。也有人对这种养老模式发出质疑之声——“上了岁数的人身体自然不那么硬朗,让一个60多岁的人照顾90多岁的人,他们能行吗?他们自己是否足够强壮、是否接受过照顾患病老人的训练呢?”美国养老服务提供商“国际家庭”的经理布凯里这样认为。

面对布凯里的疑问,“互助养老”发起人蔡青阳解释说:“患有重病的老年人需要更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里的养老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眼下这是老人们养老唯一可行的方法。政府和乡镇显然无法负担每一名老人的养老需求。”2008年,蔡青阳将几间闲置的砖房改建成“老人互助幸福院”,当时25位老人搬进11个房间,他们互相作伴、一起吃饭、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蔡青阳的创新养老模式得到政府的肯定,眼下已有超过12个省的农村效仿这种模式。

互助式养老模式构想

耕夫

老龄社会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养老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承载不起未来养老的重任,社会养老还未步入正轨。未来养老的重点并不是解决生活费的问题,而是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和临终关怀问题。

两年前,父亲摔倒送医院抢救,我们四兄弟轮流在医院守护半个月。我们这一代都只有一个孩子,那时我就想,我们老了生病的时候怎么办?看到同病房的护理人员(包括部分老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料时,就谋生出一种想法,互助式养老应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方式。

一、互助式养老的初步设想 由政府提供基本的养老条件,包括基本的医疗和救理条件,老人们在一起集中生活,相互交流、相互娱乐、相互帮助和照顾,共同度过快乐的余生。子女们可不定期的去探望老人。

二、养老公寓建设

选址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安静的地方,由政府投资或社会捐资修建,配备必要的生活、学习、医疗、健身与娱乐设施,把养老公寓建成老年乐园。

三、入住

采取老人与子女自愿的原则,与养老公寓签订协议后入住。

四、管理

1、养老公寓为公益类服务机构,由政府配备适当的医疗、护理和后勤人员,统一管理。医疗、护理、后勤人员的工资由政府发放。

2、生活费由老人或老人的子女按要求交纳,医疗费由政府买单。

3、倡导入住者互帮互助,即身体好的帮助身体差的,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从而减少护理与后勤人员,减轻政府的负担。

五、可行性

1、设想的养老公寓是老年乐园,那里有学习、健身、娱乐设施,还可享受免费的医疗,应该说,有老人愿意去养老公寓养老。

2、老人们集中生活,有共同语言,容易沟通交流,不孤单寂寞。

3、老人们相互帮助,生病时喜欢照顾,可以避免孤寡老人个人在家病、死后无人知晓的尴尬与无奈,子女可以安心工作,也可减少子女的部分负担,肯定会获得子女的支持。

4、互助式养老可以减缓我国护理人员紧缺的矛盾。

互助式养老于老人、于家庭、于社会都是有力的,是可行的。

六、实施

1、由政府提供条件,先安排平时就相互友好、合得来的老人集中生活,探索互助式养老的经验,成熟之后再推广。

2、可按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分步分区实施。

以上只是个人想法,肯定有不周全、不成熟的地方。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共同为养老事业尽一份力。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9篇:农村孝善养老扶贫的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孝善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作用,创造多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让农村贫困老人重新融入家庭,回归实现政府引导、家庭为主、子女尽孝的中华民族传统养老模式,切实解决贫困老人的脱贫问题,预防和杜绝子女推卸责任、把老人推向政府养老的非正常现象,为确保孝善养老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子女尽孝是人伦之始,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推行孝善养老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大力弘扬“孝”字当头的儒家文化传统,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和养老扶贫有机结合,树立“以孝立德”、“忠孝传家”、“子孝父安”、“慈善友爱”、“行善积德”的社会新风尚。在全镇形成家庭孝心养老、社会行善敬老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做孝善子女、慈善楷模。在全镇建立完善老有所依、代代传承的“孝善养老”社会扶贫长效机制。

XX镇党委政府在市扶贫办的正确指导下,按照“子女尽孝,家庭为主,村民自治,政府引导,社会善助”的原则,实现“子女尽孝、集体尽力、社会尽心、政府尽责”,把精准扶贫与弘扬“孝善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健全正面激励、道德约束、示范带动、舆论监督,引导子女赡养老人尽孝心,倡导社会行善积德献爱心,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养老扶贫事业,建立贫困老年人养老扶贫的新模式。

二、工作目标

重点面向全镇70岁以上建档立卡贫困老人及60岁以上病残老人,鼓励60岁以上老人参与孝善养老扶贫工作开展,逐步实现我镇620户贫困户中的60岁以上贫困老人孝善养老“全覆盖”。以孝善养老促脱贫为导向,大力实施孝善养老,切实解决农村贫困老年人因单独生活收入无保障而陷入贫困的问题,实现老年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鼓励支持以全面解决农村老人赡养问题为目标,以宣传弘扬孝善文化为抓手,在农村深入开展孝善养老工作。使孝善文化在农村真正落地开花,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实现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三、工作措施及实施程序

1、孝善养老实施程序:调查摸底→村研究→镇审批→户告知→实施。

2、签订“孝善养老协议书”。村“孝善养老理事会”要与贫困老人及其子女,共同签订“孝善养老协议书”,明确各方责任义务。

3、缴纳“孝心赡养金”。引导有赡养能力的贫困老人子女,按照每位老人每月200元的标准,为老人交纳孝心赡养金(每个子女应交纳数额由老人及子女商定,可多个子女均交,也可一个子女代交)。“孝心赡养金”按季度缴纳,以村为单位收齐,统一上交镇“孝善基金”账户,缴纳情况要张榜公布。

4、发放“孝善养老金”。凡是子女缴纳孝心赡养金的贫困老人,镇从“孝善基金”按照30%的比例予以补贴(即每位贫困老人每月60元)。对于符合孝善养老条件,但无子女或子女是贫困户、低保户的贫困老人,从“孝善基金”中统筹解决,每人每月最低100元。“孝善养老金”按季度可采取现金红包发放,也可通过银行转账发放到贫困老人一卡通账户中。

5、建立长效机制。正面激励,在村内显要位置每季度公布一次孝善养老情况。建好各类收缴、发放等台账,完善各类档案资料。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孝善养老扶贫工作是孝老爱亲、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光荣传统与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切实解决众多老年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举措,各村要高度重视,抓紧成立“孝善养老理事会”,制定完善工作方案,让更多贫困老人尽快享受到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关爱。

2、建立台账,加强监管。各村都要设立孝善养老扶贫工作台账,力争对所有子女有赡养条件的贫困老人不落一人,推动孝善养老扶贫工作的全面覆盖和有效运行。

3、统筹配合,齐抓共管。孝善养老扶贫是促进乡村文明建设的综合性工作,扶贫办、民政科、财政所、经管站、宣传科、文化站、老龄委、司法所等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推进,为孝善养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资金、政策、法律、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上一篇:各岗位安全责任书下一篇:美丽的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