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扶贫工作总结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技局扶贫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科技局扶贫工作总结

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思考

摘 要 农业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扶贫工作中能够起到增速提质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在农村地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基于此,从农业科技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广西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科技扶贫未来发展的相关思路,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和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农业科技扶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农业产业

1 农业科技扶贫的内涵和意义

科技扶贫是国家于1986年在贫困农户资源利用低、生产技术落后以及知识技能缺乏等情况下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举措。在我国的扶贫开发历程中,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扶贫,2015年国家立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扶贫成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科技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科技扶贫行动方案,启动了科技扶贫信息共享暨成果交易平台,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扶贫精准脱贫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扶贫主要指政府将贫困农户的产业生产现状、知识技能、人口相关素质和培训计划录入到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再针对农户的不同要求,通过宣传培训推广的方式将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针对性地传授给贫困农户,满足农户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的需求,农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扶智,科技先行,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扶贫攻坚进程已成为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了啃硬骨头和攻城拔寨的收官冲刺阶段,未来一年,中国的这场“攻坚战”还需要更好发挥科技扶贫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找寻贫困的根源,帮助贫困农民从本质上消除贫困。农业科技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用科学技术,采取扶贫、扶志、扶智的方式,帮助农户将先进的农业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改变贫困农户家庭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转变传统的扶贫方式和农户心中“等、靠、要”的观念,引导贫困农户能够实现自我帮扶和自我救助,真正做到“扶贫扶智”和“授人以渔”,在农村地区已成为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1]。

2 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模式

广西那坡县是国家重点开发的贫困山区县城,属于国家扶持的“老、少、边、山、穷”的地区。“十三五”期间,那坡县全县共有59个贫困村,经过新一轮精准识别,全县贫困户共13 670户53 768人,全县贫困发生率为28.2%。其致贫原因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投入,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造成产业发展缓慢;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大,居住方式比较分散,人均农业资源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低,技术能力条件较差,科学意识落后等。那坡县有着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但也有其特殊性,如那坡县地处西南边区,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和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桑蚕、水果、油茶、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潜力较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脱贫攻坚的主要着力点,无论是贫困共性还是个性,农业科技扶贫对于那坡县农业产业发展和攻克脱贫攻坚战都极其重要。发挥科技的力量,从而带动那坡县更多的贫困农民运用科学技术走上致富道路,带动那坡县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

加快培育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增收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助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通那坡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关键环节。着眼那坡县的发展需求,结合那坡县扶贫实际和农业特色产业结构特点,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以及“沿边开发、脱贫为先、工贸并进,美边固疆”的要求,以推进科技扶贫为抓手,助力那坡县科技系统在助推脱贫攻坚战中创新探索出体现农业科技特色的那坡农业科技扶贫模式。

2.1 开展科技产业扶贫示范,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那坡县落实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利用中央、自治区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和区市县直单位帮扶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发展桑蚕业、油茶、中草药、特色水果以及特色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地在各乡镇、各村开展帮扶项目,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力争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发展项目”。针对水资源紧张、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技术十分欠缺的地区,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基地实际状况,通过大量实地考察,积极探索开展农业技术试点,科学分析水利工程、农田排灌工程等项目的布局规划、智能化程度、可扩展性等问题,突出科技特色,发挥科技示范工程作用,建设合理的农业基础设施;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通过加大产业帮扶力度,技术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其发展产业生产从而实现增收脱贫;对于劳动能力较弱或者缺失的贫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措施确保其有一定收入。整合农业科技扶贫各方面的资源,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发展基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到村到户与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产业增效、贫困户增收。

那坡县按照全县“十三五”农业发展布局,围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战略,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土壤等基础条件,听取各级领导和相关专家的建议,了解贫困户需求,认真分析贫困群众的具体困难,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重点发展桑蚕、油茶、特色水果、中药材、特色养殖五个重点科技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清华村、那化村、百合村等19个相对连片的优质蚕茧生产示范村,以及百合、德隆两个1 333 hm2的桑蚕大乡,进一步建立或完善桑园灌溉、蚕房、蚕沙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重点推广桑蚕新品种、高效高产栽培、小蚕共育、省力化高效节本养蚕、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十三五”期间,全县力争全面实现桑园面积达到6 667 hm2,蚕茧产量达8 000 t以上;在9个乡镇29个贫困村实施油茶产业4 667 hm2,其中新造良种油茶1 000 hm2,老品种油茶林换冠嫁接改造8 667 hm2,油茶修枝疏伐施肥2 800 hm2,涉及贫困户5 000多户近2万人,同时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对油茶进行精深加工,探索对茶果皮、茶籽壳和麸饼的加工利用,提高油茶资源综合利用率,打造那坡茶油精品,做大做强山茶油产业;特色水果产业水果品种以特色优质的芒果、蜜柚、西贡蕉、百香果为主,引入特色水果深加工企业,开发果汁、果脯等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涉及9个乡镇的贫困村,種植特色水果的贫困户比例超过40%;充分发挥那坡县中草药种植的地域、规模以及质量优势,建成以平孟镇为主的南部乡镇面积1 333 hm2,北部乡镇667 hm2的板蓝根生产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3 000户参与板蓝根种植产业发展;特色养殖发展林下养鸡、肉牛、黑猪、水产养殖等产业,研究制定养殖技术规范流程,突出示范小区的示范效应,从种苗供应、技术指导、饲料、兽药供给及成品实行保价回收,实现公司、合作社和贫困户的共同发展,全县通过养殖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近7 000户,实现脱贫人口近3万人。

2.2 搭建科技信息平台,鼓励科技特派员开辟扶贫项目

那坡县科技局结合精准扶贫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基于贫困村产业发展需求,鼓励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全面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依托科技特派员开展扶贫项目,进行了科技精准帮扶的探索和创新。坚持“选派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精准”原则,采取“产业组团、县级组队、定点到村、统筹调度”的组织形式,鼓励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合作社法人、专业技术协会法人、科技示范户、养殖大户、致富能手等参与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行动,明确科技特派员服务流程,帮助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单位和服务对象签订帮扶协议;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依托“互联网+农业”发展,建立科技特派员信息交流平台,便于解决技术难题以及考核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层人才创新创业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科技金融、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基层服务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服务能力。

目前,那坡县科技局从自治区、市、县、集中选派的34名科技特派员已深入到所联系的贫困村开展科技、产业扶贫调研,选定了科技扶贫的指导、服务产业,为贫困村提供产业发展咨询、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示范推广、实用技术指导及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科技特派员团队利用科研项目,明确扶贫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攻克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申报各项科研项目,探索高效优质生产模式,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促进那坡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强贫困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2.3 开展科普知识培训,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技能

根据贫困村的产业实际和科技需求,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实施基层人才培训专项,培训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上千人,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培训以及组织参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活动,提升其科技能力和服务管理能力,使其能更好地帮助农户掌握农业生产技能,指导农户依靠科技力量脱贫致富。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针对农村实际情况,以科普展板、科技培训、科普展具、科技咨询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农村技术培训活动,将农户所需的农业生产技术、生活常识、科学常识等与农户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农户[3-4]。

那坡县科技局与广西大学合作共同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广西大学定点扶贫那坡县达腊村、念头村、永靖村、口角村、百林村和者仲村6个贫困村,发挥高校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的优势,运用科学技术突破定点扶贫恶劣气候,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农户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带领当地村民打破传统不敢种桑养蚕的观念,通过种桑养蚕实现增收脱贫。广西大学将扶贫工作融入本地实地需求,培养一批技术能人队伍,开展定点扶贫村产业技术培训,同时广西大学驻村第一书记采取实地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致富能人和村民积极加入到科技培训中,解答农户产业发展疑问,让农户真正掌握种桑养蚕实用技术,帮助贫困户转化为新型科技农民;组织技术能人队伍到学校进行学习培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带动定点扶贫村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4 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促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

科技局系统党支部与贫困村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探索“党建+科技+扶贫”的精准扶贫模式,打造“党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名片,通过实地访谈、线上线下交流、科技培训会、支部书记讲党课等形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有效促进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双加强。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紧密结合科技扶贫,让党支部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堡垒,让党员科技工作者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队员,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加强科研单位党支部、龙头企业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联建,密切联系贫困农户,优先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稳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战略。

3 那坡县农业科技扶贫工作未来发展思路

随着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到了收官冲刺阶段的最后两年,在“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下,国家要求高质量高水平脱贫,重点要突出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的成效质量。广西作为中国十大农业大省之一,立足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整合发展十大种养产业和三大新兴产业,以全产业链发展思维,高质量提升打造优质产业集群,在产业发展和农民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科技扶贫投入占比逐年增加,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技扶贫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转化效应以及对农民脱贫增收效果不太显著。

那坡县政府雖然在桑蚕、水果、油茶、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制定了相关发展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现实困境和脱贫攻坚压力,如科技扶贫基础设施落后,加上自然环境制约,影响了特色农业发展以及科技扶贫效益的发挥;农业科技扶贫力度不够,产业化技术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科技推广应用率小,同时还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人才支撑等,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大规模转化和推广;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同时科技扶贫其他载体带动能力较弱,能带来高经济效益的品牌产品较少,难以发挥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等等,农业科技扶贫对那坡县经济发展的转化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效应都有待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加强科技引领,随着农业发展不断走向现代化,农业科技扶贫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坡县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原有科技扶贫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正确路径,才能更好地将农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农业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结合那坡县科技扶贫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扶贫发展提出以下5点建议。

3.1 持续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依据贫困村资源特点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带动下,继续加大其他地区的科技支撑力度,有针对性地应用农业实用新技术,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发挥科技扶贫优势,需要立足帮扶对象、适宜产业以及相应措施等方面,力求精准到位。依托本地优势特色产业,探索“科技机构+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合作模式,针对扶贫对象的劳动力具体情况,推广实用易于掌握的农业技术,同时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资金支持政策和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加速产业发展,发挥扶贫产业的整体效益,进一步带动贫困农户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形成“基地示范、科技助力、产业支撑、人人致富”的科技扶贫新局面[5]。

3.2 持续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加强人才支撑作用

加强农村农业技能培训力度,普及和宣传科学技术,通过借助多媒体宣讲、实地访谈、面对面交流指导等形式,为农户推广科技知识并提供有效实用的农业技能培训服务,在提升农户掌握科技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其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提高农户自身文化素质的同时,鼓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科研项目研究,进一步发挥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如在政府的主导下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制定有效奖惩措施以完善服务制度;依据农户的实际发展需求,科技人员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不断培养农户创新创业意识和提高农户自身发展能力等。

3.3 探索资金对接模式,构建科技扶贫投入体系

紧紧围绕扩大财政支持贫困地区科技扶贫产业发展力度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聚合社会资本、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等多方力量,引导资本向科技扶贫产业集中,构建新型科技金融投资合作体系,发挥资本的最大效益。提高对科技产业扶贫的金融优惠力度,探索完善贫困户免抵押、免担保的融资途径。

3.4 整合多方资源要素,搭建科技扶贫信息服务平台

以龙头企业、创投机构等组织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村小微企业、基础技术员的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创业培育、成果推广、科技金融等服务,提高农户创业就业积极性。搭建科技扶贫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技术学习、专家咨询、交易经营、电商推广等信息服务,为农户提供适用、实用的生产、经营信息。

3.5 引進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发挥科技项目示范作用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有助于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从而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以培育壮大科技示范企业为目标,通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形成示范效应,带领农村合作组织协同引导贫困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李潇静.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科技扶贫[J].北京农业,2016(3):189-191.

[2] 陈兴涛,陶素华,韩建龙,等.成都市科技扶贫的实践研究——以简阳市老龙乡三里埂村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19(6):64-66.

[3] 刘志华.农业科技扶贫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探讨[J].南方农业,2019,13(9):97,99.

[4] 施乐,杨丽娟,刘建英,等.民族地区科技扶贫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9):174-176.

[5] 穆光远,王琳,李刚.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以汾西县科技扶贫为例[J].山西科技,2019,34(4):17-19,22.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隆海玉 张露源 庞师婵 李帆 宋江宇 韦雪露 张永成

第2篇:江苏省科技扶贫工作成效及建议

摘要 总结了江苏省科技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提出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为欠发达地区扶贫开发、农民可持续增收致富、科技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科技扶贫;工作成效;建议;江苏省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hievement;Recommendation;Jiangsu Province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被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列为首要目标[1]。科技扶贫是我国政府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是指通过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学普及,改变贫困地区落后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落后的生产生活状况,走向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省认真实施科技扶贫战略,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文件精神和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全省科技部门凝心聚力,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使命,以产业扶贫和人才扶智为主要抓手,以增收致富为目标,面向苏北12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区)、6个重点帮扶片区和驻队扶贫县,做好技术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地方农户脱贫致富,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1 科技支持苏北地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多年来,為加强对苏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江苏省科技厅连续选派科技人员深入苏北各贫困县(区)挂职,紧抓“生产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要求,多方式多途径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江苏省设立苏北科技发展专项,并不断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和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等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等在同等条件下对苏北项目倾斜支持;2015年起,设立“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经费,其中选派科技人员按照7.5万元/(人·a)标准安排工作经费,此外每年安排培训经费和管理经费200万元,财政部门的支持力度全国首位。

“十二五”期间,苏北地区已建国家级高新园区5家,省级高新园区3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7个,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18家。2016年江苏省76.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23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达标;苏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近1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服务业增加值达8 1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占GDP比重达到45.0%,比2015年提高1.2百分点。

2 江苏省科技扶贫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2.1 创新发展机制,完善苏北科技工作布局 早在1995年,江苏省就建立起“五方挂钩”定点帮扶机制,在坚持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组织省级机关部门、部省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苏南发达县市,与苏北经济相对薄弱村建立挂钩帮扶关系,开展“江苏模式”的定点扶贫。近年来,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江苏省加快推进苏北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省市会商机制,加强省市科技工作的集成联动,更好地组织实施好苏北科技发展专项。对涉及新兴产业培育、重点研发机构建设、科技园区建设等项目优先支持,并集成各类各级科技计划支持苏北科技创新工作。

2.2 优化产业结构,构建苏北区域现代产业体系 结合苏北地区的产业基础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实际需求,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在苏北地区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和明显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同等条件下优先确认苏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围绕苏北地区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通过国家级与省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的联合实施,切实提升苏北地区农业科技特色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2.3 强化平台建设,提升苏北科技创新能力 2012年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意见》,提出“双推进、双提升”,扎实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大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层次,大力提升研发机构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江苏省积极贯彻《意见》精神,支持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苏北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星创天地等平台建设。积极引导苏北各地用足用好一系列扶持引导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措施,抓好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的落实,调动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对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在申报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相关资质认定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2.4 开展科技服务,推进科技创新创业 围绕苏北地区农业科技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断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 促农民增收”活动,积极推进“三区” 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工作,强化对科技特派员在基层开展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加快推动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升苏北地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建设完成科技服务超市总店1家,建设完善分店和便利店355家;重点围绕丰县等脱贫攻坚重点县(区)特色产业发展,累计选派科技人员580余名,其中选派科技镇长团成员277名,历年新选派人员304名;累计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5.2万名到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指导服务活动,其中1.1万名服务江苏12个扶贫重点县。

2.5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科技扶贫新亮点 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资源优势,对口西藏、新疆、江西、青海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扶贫工作,围绕花卉、茧丝绸、茶等特色产业,布点建设科技服务超市。先后组织30多名西藏拉萨科技骨干、科技特派员来苏进行业务培训和种养殖专业技术培训;组织专家赴新疆伊犁对科技超市建设、科技项目管理、星创天地建设等进行指导和培训;江苏、江西2省多次互访调研,确定对江西省“211”科技扶贫工作思路,即在江西省建设科技服务超市分店2家,建设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井冈山分院1家,组建农业科技园区“两江”联盟1个,探索一条有科技扶贫特色的路子。2016年底,江苏省又与贵州省铜仁市、青海省海南州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拟在两地建设2~6家科技超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和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3 新时期推进科技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时期,科技扶贫已不仅仅是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把科技扶贫与创新驱动和跨越发展、农民培训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科技扶贫的内在动力,形成长效机制,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扶贫推进。

3.1 高度重视科技在扶贫中的作用 只有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才是有效的[3]。科技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更大作用,重在精准,需要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同时,要依靠科技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脱贫[4]。

3.2 建立稳定及多元化的科技扶贫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扶贫经费投入的稳定及多元化机制是科技扶贫持续发展效力的保证。要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扶贫投入,可在扶贫专项资金和科技专项资金中单列科目,保证经费投入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各级财政要共同划拨科技扶贫专项资金,尤其对基层科技部门设专项资金扶持,并实行专项监管,保证扶贫经费用于贫困地区的技术普及和推广[5]。制定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投入科技扶贫的有关政策,提高各类企業参与科技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形成科技扶贫战略实施的持续发展能力,完善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

3.3 优化促使科技人员下基层的总体环境 服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科技扶贫第一线,推广先进适用技术[6]。建立有序的激励制度,对在科技扶贫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企业家和管理人员进行表彰。继续组织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到贫困地区挂职扶贫,把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扶贫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一个重要渠道。进一步创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绩效考评等评价机制,将科技扶贫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促使更多的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基层。

3.4 发挥科技人才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科技扶贫要切合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广应用农村适用技术和科普知识,注重培育和扶持贫困地区的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各类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本地科技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各类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激活和提高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加强龙头企业和贫困地区农民的联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创业致富的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马宗文,胡熳华,谭旭辉,等.“科技挺进大别山”30年科技扶贫经验: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4):770-774.

[2] 丛林.福建省科技扶贫工作回顾、成效与建议[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1):113-118.

[3] 胡永年,姜洪智,胡明.与时俱进 做好新时期的科技扶贫工作[J].安徽科技,2002(8):16-18.

[4] 龚传胜,李兴,李成,等.安徽省农科院科技扶贫工作的成效及发展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03,311.

[5] 杨雪英,李秀云.江苏三大区域精准扶贫政策及成效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7(4):63-66.

[6] 王艳明,王少华,焦春海,等.湖北省大别山区科技扶贫工作的成效及发展思路[J].湖北农业科学,2018,47(2):238-241.

作者:包樱

第3篇: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探析

摘 要 重庆于2004年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十五年来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成效明显,取得了政策先行、建立平台、分类选派、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机制等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重庆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了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情况的工作调研,发现还存在“选派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考核执行力度不够、科技特派员创业引领脱贫致富成效不足、服务保障能力欠缺”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对策研究;重庆市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的制度安排,主要目的是引导各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单位整合科技、信息、资金、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业和服务,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深入开展。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始于1999年,是福建省南平市党委和政府为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在科技干部交流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与实践。20年来,我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在推动乡村振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1]。

重庆科技特派员制度启动于2004年,从最初的“十百千”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行动,到“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再到科技特派员“一帮一”创业扶贫工作,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对推动重庆市精准脱贫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深入、准确地掌握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进行了详细调研。本文结合调研数据,总结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

1 现状

1.1 基本情况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于2004年开始试点,十五年来,先后开展了“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行动”“十百千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行动”“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行动”“十百千科技特派员下农村行动”“重庆市科技特派员进村帮扶专项行动”和“科技精准扶贫千村特派员工程”等系列活动。全市广大科技特派员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独门技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为全市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9年10月,全市累计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市区两级科技特派员共计1.25万人次、科技特派员团队254个深入贫困区县开展科技服务,其中,选派“三区”科技人才2 419人次,选派市级和区县级科技特派员10 081人次,实现了全市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以及18大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2]。

十五年来,重庆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 347项,开展科技培训8万多場,培养基层技术骨干1 948人,培训农民470多万人次;累计帮扶农业科技企业或合作社2.1万多家,向相关区县引进科技项目351项,引进资金7 020万元,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23个;累计为贫困区县培育科技型企业1 534家,农业科技园区22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9家,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65家。围绕重庆市区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先后培育壮大了“丰都肉牛”“石柱辣椒”“城口山地鸡”“奉节脐橙”等品牌农产品。

1.2 主要经验

1.2.1 政策先行

重庆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重庆市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十条举措》《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重庆市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等制度,有效推进了科技特派员工作,规范了科技特派员管理。

1.2.2 建立平台

为解决科技特派员到基层服务无办公场所、进村下田串场子作用发挥有限、群众学技术解难题找不到人等问题,重庆市在科技特派员派驻相对集中的地区,配套建设了123个基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重庆市成立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建设了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特农淘平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促进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常态化。目前,科技特派员已覆盖除部分主城区外的34个区县和柑橘、辣椒、肉牛、中药材等主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1.2.3 分类选派

为了改变过去科技人才服务基层不分领域、不分类别,“一窝风”下基层的做法,重庆市把科技特派员分为“公益型、创业型、农村流通型、信息服务型”四个类型,并明确各类型主要任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科技服务环节逐步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面拓展,服务方式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向技术、资金、管理等综合服务全面拓展。公益型特派员重点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级农技推广服务部门中选派,主要从事公益性科技服务活动;创业型特派员重点从涉农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的人才中选派,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等服务为主;农村流通型特派员重点从精通现代农村流通业务和掌握一定农业科技知识的农产品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资连锁店店长等人才中选派;信息服务型特派员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围绕“三农”开展科技传播、技术推广等各类服务。

1.2.4 转变服务方式

将过去科技人才下基层“单打独斗”的方式转变为“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特色产业服务团”的形式,并采取“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模式,扶持农业产业链发展与农民创业结合。促使科技特派员队伍成为一支既分散于产区,又具有整体集团优势,既开展科技示范,又扶持效益农业发展的重要人才队伍,由点及面、齐心协力推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最大限度发挥人才资源优势,释放人才红利。

1.2.5 创新机制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以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为核心,积极探索科技特派员有偿服务、独立经营、技术入股、技术合作等多种模式,让科技服务与创业业绩和利益报酬挂钩,从而促使科技特派员真正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面向市场,把短期服务行为转为长期共同创业和共享利益的行为。

1.3 具体措施

1.3.1 特派员选派

1)区县根据贫困村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精细分类,在特派员管理系统中精准选择相关专业的科技特派员,由市科委统一选派。2)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签订“一对一”帮扶协议、开展精准对接服务,通过特派员微信公众号精准解决技术难题,并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精准组织开展专题科技培训。3)科技特派员可通过手机在管理系统中填写帮扶工作记录,实现帮扶情况精准记录、精准考评。4)对科技特派员帮扶服务对象情况进行登记,精准掌握脱贫结果。

1.3.2 特派员管理

目前,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推动“互联网+农业”的深入发展,依托现有的特派员信息管理基础,建成重庆科技特派员微信公众号,以实现特派员的在线交流、填写服务日志、信息推送等功能,进一步提高特派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彼此的沟通交流。微信公众号主要包括科技扶贫宣传、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产品电商平台、科技特派员工作日志填写三大主要功能,分为特派员、科技扶贫、科技新农、关于我们4个模块。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手机填写特派员服务工作记录,真正实现科技特派员信息化、精细化、简单化管理。此外,为了便于特派员的信息共享、技术咨询、实时交流等,重庆市还建成了特派员协会网站、会员QQ群、微信工作群。

1.3.3 特派员团队组建

1)为及时掌握科技人才服务动态,经区县科委推荐,每个区县组建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明确团长、副团长及联络员人选,负责科技人才的召集及服务成效的提炼总结。2)为实现科技人才服务“放大”效应,以科技特派员为首席专家,辅之以“市级科技特派员+区县级科技特派员”的产业技术小组,围绕各贫困区县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了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团,实现了服务方式由传统“一对一的小服务”向“面向产业、定向综合的大服务”转变。3)与重庆市科技扶贫工作相融合,因地制宜地开展“典型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特色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专业合作社/企业+科技特派员”等三类服务新模式探索与示范等,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动力推进项目实施,以项目实施带动贫困区县经济发展。

1.3.4 特派员培训

根据贫困区县产业实际和贫困村的科技需求,结合脱贫攻坚的任务,实施了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培训专项,依靠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人才培训、科技特派员巡讲、科技特派员农业专题培训及“科技三下乡”等活动。

1.3.5 特派员宣传

宣传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典型示范、激发科技特派员积极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年1月,《科技日报》以“科特派代言,为特色农产品打call”为题报道了特农淘的经验。2018年2月,重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栏目播放了科技特派员邓烈的先进事迹,邓烈为万州玫瑰香橙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对其技术能力的提升和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4 主要成效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在推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通过课题组的调查,2018年13个贫困区县累计引进新技术461项,推广新品种340项,举办培训班932次,解决技术难题611个,培训农民43 800人次,新增就业人数3 377人。截至目前,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 347项,帮扶农业科技企业或合作社2.1万多家,引进实施科技项目351项,到位资金7 020万元,开展科技培训8万多场,培养基层技术骨干1 948人,培训农民120多万人次。

通过对13个贫困区县的85个服务对象的调查结果来看,在回答“单位的科技特派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贡献?”时,认同科技特派员在本单位某方面做出了贡献的服务对象所占比例见图1。

在回答“单位的科技特派员2018年为单位带来了多少直接经济效益?”时,认为科技特派员为本单位带来了相应效益的服务对象所占比例见表1。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科技特派员在扶贫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3个贫困区县的服务对象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比较认可,充分表明了科技特派员对贫困地区创造了较大价值,有力促进了精准扶贫工作。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的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认可,在2019年10月21日举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西南大学李学刚、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陶伟林、重庆市种植畜牧场王友国、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朱丹等4名来自重庆的科技特派员,以及西南大学、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协会、重庆市妇联3家组织实施单位获得会议通报表扬。

2 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特派员选派精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际需求的广泛性与科技特派员的专一性形成较大矛盾。从图2可知,贫困区县服务对象除了需要种养殖科技特派员外,还非常需要融资类、管理类和销售类科技特派员,尤其是对销售类科技特派员的需求比种养殖类还大。而重庆市贫困区县的科技特派员中种养殖类所占比例高达81.3%,因此需求的多元化和选派的科技特派员的单一性形成了较大矛盾。另外,多数双向选择均在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上进行,双方仅凭文字描述进行匹配,对于科技特派员自身的特长和貧困村的实际需求挖掘不足,导致部分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2.2 科技特派员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1)部分单位没有将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导致许多科技特派员面临科技特派员工作和完成绩效的双重压力,完成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的动力受到较大影响。2)科技特派员普遍反映资金保障不足,包括工作经费不足、引进新品种等项目资金不足、创业资金不足等,不少区县科技特派员还反映区县科技特派员与市级科技特派员同工不同酬的问题,资金不足问题削弱了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的动力和意愿。3)科技特派员普遍反映报账流程复杂,工作经费难以得到,不少科技特派员情愿垫资都不愿报账,这也给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工作造成了较大制约。4)科技特派员的表彰奖励力度不足。多年来,未对科技特派员进行先进表彰,在物质激励薄弱的情况下荣誉激励同时缺位,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性造成很大影响。

2.3 科技特派员考核执行力度不够

1)市级层面的科技特派员考核并未有效开展。虽然《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科技特派员实施年度考核,由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派出单位和接受单位对其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出勤天数、遵纪守法、项目进展、实际效果等。”但是实际基本上市级层面的考核工作开展得不太理想。2)不少区县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工作多流于形式,限于区县科技主管部门人手欠缺,难以对上百位科技特派员开展的扶贫工作进行有效的跟踪监测和打分,考核随意性大。3)考核结果应用差。科技特派员的考核结果并未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和薪酬中得到有效体现,考核的作用较低。4)缺乏对派出单位在科技特派员扶贫方面的考核措施,影响了派出单位对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

2.4 科技特派员创业引领脱贫致富成效尚待提升

1)整体来看,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在贫困村进行创业的案例较少。2)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不足,不少派出单位没有给予科技特派员创业资金,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创业困难。科技特派员虽然有技术,但没有项目落地,尤其是没有创业项目引领示范,往往也成为纸上谈兵,扶贫效果难以有效实现。3)科技特派员创业机制不健全,缺乏市级层面和区县级层面的实质性的政策和措施支撑。

2.5 科技特派员服务保障能力欠缺

1)对科技特派员的需求、服务对象的需求收集了解不足,其原因在于目前没有形成系统收集整理各方需求的中介服务体系。2)不少区县对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服务能力不足,部分区县的科技主管部门、乡镇及贫困村领导干部对科技特派员下乡扶贫不重视,采取来不来无所谓的态度,导致部分科技特派员下乡扶贫时对接不畅。3)不少科技特派员反映自己的服务单位路途遥远,下乡时缺乏交通工具,经常自己开车下乡,路费油费等报销困难,还存在安全风险。当前市级层面虽然有科技特派员协会,但协会专职人员太少,只能进行基本的日常管理,难以做到全方位服务。4)科技特派员派出单位服务保障能力不足。调查反映不少派出单位每年跟踪次数少,对科技特派员的情况了解不够,在资金、资源、考核等各方面都存在保障欠缺的问题。

2.6 科技特派员培训急需加强

1)科技特派员虽然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身怀一技之长,但缺乏专业化组织的领导和引导,难以对技术、管理、市场等全方位进行有效把握,所以需要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的培训,但在这方面还是较为缺乏的。2)不少贫困户观念意识落后,接受新技术思想较为保守,等靠要思想较为浓厚,目前科技特派员培训中对改变贫困户落后意识方面的培训较少。3)需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应收集培训需求,根据作物生长特点,选择在不同的季节开展育苗、栽种、施肥、病虫害防治、修枝、保果等不同内容的培训。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顶层设计

1)成立市级层面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增强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部门联动能力。成立由重庆市科技局、市扶贫办、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教委、市卫生局、市金融办等机构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2)从市政府层面强化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视,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推进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的意见》,在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表彰宣传等方面进行大力推进。3)修订《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优化科技特派员准入标准、选派、需求收集、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4)出台《重庆市科技特派员经费管理办法》,将科技特派员经费管理从项目管理中独立出来,明确科技特派员经费的来源、预算、分配、支出等内容,重点是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项目经费和创业经费的保障,以及提升经费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另外,还应简化科技特派员报账流程,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经费报销制度。

3.2 提升科技特派员选派精准度

1)强化贫困地区需求收集能力。依托科技特派员协会开展持续性、深入性的需求调研,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走进贫困村、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广泛收集贫困地区需求信息,建立实时动态更新的贫困地区需求信息数据库。2)扩大科技特派员供给能力。扩大科技特派员团队队伍,更多引进营销、融资和管理方面的专家进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更多引进实用性技术人员进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扩大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将外省科技人才纳入选派;建立科技特派员数据库,对所有市级、区级科技特派员专业信息予以细化,以便于与需求匹配。3)做实双向选择。减少文字匹配方式,多召开科技特派员和贫困村、农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供需见面会,促进双方洽谈交流和实地考察,提升匹配精准性。4)推广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模式。组建由种养殖、加工、营销、融资和管理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依靠一个团队服务于一个区县。5)优化科技特派员选派方式,变现在的固定时间选派为随时按需选派。

3.3 加大科技特派员激励考核力度

1)出台《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激励考核办法》,明确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考核的实施主体和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重点强化对科技特派员在产业发展、脱贫致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2)加大科技特派员考核的执行力度。建议依靠科技特派員协会负责市级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区县科委负责区县级科技特派员的考核。3)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考核办法中应当明确考核结果在科技特派员的薪酬待遇、职称晋升、职位晋升、项目申报、表彰奖励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包括:派出单位应把科技特派员考核结果纳入个人年终绩效考虑,并在单位的职称管理和职位竞聘的文件中充分体现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设立市级层面的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奖励,加强对科技特派员进行物质和荣誉表彰;对考核优秀的科技特派员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予以优惠,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取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的资格。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改变过多强调科技公益性扶持和无偿服务的做法,加快推进科技特派员分配收益制度改革,鼓励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提升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的持续服务能力[3]。

3.4 增强科技特派员服务保障能力

1)提升完善以科技特派员协会为主体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保障体系。相关文件明确市科技特派员协会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保障主体,并给予固定工作经费支持。协会应增配工作人员,保障协会在网站管理、经费管理、科技特派员数据库和需求数据库建设、双向选择组织、培训活动组织、考核与奖励、宣传等方面能够高效运转。2)加强区县科技特派员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以区县科技主管部门为主体,依托其下属事业单位或协会、贫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保障工作团队,并在贫困村设立联络点,统一接受市科技特派员协会业务指导,共同为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服务。3)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保障范围。重点拓展贫困村需求收集、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的对接、接待、交通和安全保障,设立热线及时解决贫困村和科技特派员的有关具体问题[4]。

3.5 提升科技特派员信息化服务水平

1)不断优化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简化科技特派员注册、登陆及操作流程,增强科技扶贫数据的采集、整理、统计、分析功能,新增科技特派员可视化图表展示功能。2)提升特农淘平台的经营管理水平。聘请专业化营运团队负责特农淘平台的经营管理,丰富特农淘平台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水平,提升平台促进贫困村农产品的销售能力。3)丰富科技特派员沟通交流方式。加强科技特派员APP、微信公众号、QQ群和微信群建设,大幅提升群内人数,新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对象QQ群和微信群,促进科技特派员与服务对象、科技特派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3.6 增加科技特派员及贫困村培训活动

1)针对科技特派员知识面过于单一的问题,抓好科技特派员再培训再提高工作,提升其在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融资等方面非技术性能力,增强其在和村民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扩展其掌握其他专家信息的渠道,并通过典型示范等方式提升其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2)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农村提供技术先进、附加值高、适合当地生产的农业先进技术和成果方面的培训。3)增加贫困村重点产业的技术培训。对贫困村重点产业的培训应把握季节性,时间上符合农作物生长时间,并到现场为农户提供接地气的指导培训。4)丰富培训形式。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和典型贫困户外出交流学习,并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机制。

3.7 加强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宣传

1)大力宣传报道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有关政策,形成党政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心,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氛围。2)广泛收集整理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典型事迹,出版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扶贫图书,在电视、报纸设置专栏报道科技特派员先进事迹,努力营造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3)进一步利用大型展会、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契机,發放科技特派员宣传册,提升科技特派员公众知晓度。

3.8 全面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

重庆市尽可能地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拓展,向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面拓展,提升全社会、各行业的科技供给能力,使科技特派员不仅能助力精准扶贫,而且能在推动重庆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邵俊英.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426-427,431.

[2] 范守城,尹希果.重庆市科技创业扶贫模式与长效机制探索[J].南方农业,2016,10(28):14-20.

[3] 傅新红,李君,许蕾.农业科技特派员继续从事特派员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254名农业科技特派员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6):58-66,76.

[4] 常春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长治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 现代农村科技,2019(2):9-10.

(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李俊 冯驰 贺君

第4篇:科技局驻村扶贫总结

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十一五”期间安排部分县直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县科技局2012年被派驻于田镇石下村驻点扶贫,现将2012年开展驻村定点扶贫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根据文件要求,我局及时成立了强有力的扶贫驻村工作组,同时进驻扶贫定点村进行调查摸底和开展工作,掌握于田镇石下村的基本情况。

二、根据于田镇石下村的实际制定了定点扶贫工作计划和《帮扶承诺书》,并按“工作计划”和《帮扶承诺书》内容扎实开展定点帮扶各项工作;按照帮扶承诺书制定支助资金0.5万元,改善村级基础设施。

三、协助定点扶贫村搞好扶贫开发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协助组织实施;同时帮助搞好2.7公里道路硬化和200余村民的饮水工程。

四、扶助该村发展花卉、苗木和果园种植管理工作,搞好新建果园的选址,进行果园品种种植规划,2012年扩建优质水果100余亩,以点带面推动全村林果业的发展。

五、认真实施党员干部“1+1”帮扶工作,建立党员干部“1+1”帮扶档案,我局投入1300元帮扶该村贫困户9户,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扶助。

六、协助搞好村级各种工作制度建设,做到制度上墙,村务公开;同时帮助培训“双带”型村干部2人。

七、充分利用我局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进行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组织培训班2期,培训人次达到200余人次;同时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该村劳务输出,2012年新增劳务输出人员10余人。

八、加强工作组成员的自身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工作组成员按要求进村开展帮扶工作,做到“人员到位、精力到位、经费到位、时间到位”,通过这些措施使我局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5篇:科技局驻村扶贫总结

1 1

科技局驻村扶贫总结 3 篇

科技局驻村扶贫总结第 1 篇

根据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十一五期间安排部分县直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县科技局 2012 年被派驻于田镇石下村驻点扶贫,现将 2012 年开展驻村定点扶贫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根据文件要求,我局及时成立了强有力的扶贫驻村工作组,同时进驻扶贫定点村进行调查摸底和开展工作,掌握于田镇石下村的基本情况。

二、根据于田镇石下村的实际制定了定点扶贫工作计划和《帮扶承诺书》,并按工作计划和《帮扶承诺书》内容扎实开展定点帮扶各项工作;按照帮扶承诺书制定支助资金 0.5 万元,改善村级基础设施。

三、协助定点扶贫村搞好扶贫开发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协助组织实施;同时帮助搞好 2.7 公里道路硬化和 200 余村民的饮水工程。

四、扶助该村发展花卉、苗木和果园种植管理工作,搞好新建果园的选址,进行果园品种种植规划,2012 年扩建优质水果 100 余亩,以点带面推动全村林果业的发展。

五、认真实施党员干部 1+1 帮扶工作,建立党员干部 1+1帮扶档案,我局投入 1300 元帮扶该村贫困户 9 户,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给予扶助。

2

六、协助搞好村级各种工作制度建设,做到制度上墙,村务公开;同时帮助培训双带型村干部 2 人。

七、充分利用我局优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进行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累计组织培训班 2 期,培训人次达到 200 余人次;同时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该村劳务输出,2012 年新增劳务输出人员 10 余人。

八、加强工作组成员的自身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工作组成员按要求进村开展帮扶工作,做到人员到位、精力到位、经费到位、时间到位,通过这些措施使我局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科技局驻村扶贫总结第 2 篇

我局按照县扶贫办分工,具体帮扶范集工业园区李圩村扶贫工作。李圩村现有村民 787户,人口 3061 人,土地 6000 亩。其中,贫困户 119 户,贫困人口 317 人。

一年来,我县的扶贫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技术为主题,突出科技工作特点,以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为抓手,紧紧围绕全县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这一大局,坚持以科技为依托,找准科技与扶贫工作结合点,实施开发式扶贫,认真抓好科学技术推广和成果应用,走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发展区域性支柱产业的路子,科技扶贫工作取得明

3 显成效,被帮扶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现将科技局扶贫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制定科技扶贫具体措施

为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局相继制定了加强科技扶贫考核的相关措施。将科技扶贫工作纳入科技局目标管理和考核范畴,科技局制定下发了《蒙城县科技局 2015 年科技扶贫工作要点》, 进一步理清了科技扶贫工作思路,强化了科技扶贫管理和考核工作,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扶贫工作的落实。

(二)实施科技扶贫项目

我局把实施科技项目作为科技扶贫的总抓手,坚持一手抓科技扶贫项目申报,一手抓科技扶贫项目实施,走实施一个项目,开发一项支柱产业,建立一片产业基地,培育一个专业市场,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活一方经济发展,带动一批群众脱贫的开发式科技扶贫新路子。今年上半年,我局在李圩村峰侠家庭农场实施黄牛快速育肥科技扶贫项目,项目先期投资 6 万元。带动周边 17 户群众从事家庭养牛,部分困难群众通过养牛脱贫,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开展村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先后与县农技服务中心、县畜牧局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两期近 500 村民参加。项目的实施对于贫困村的扶贫和支柱产业开发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支撑

4 和引领作用,深受项目所在乡村和企业的欢迎。

(三)建立科技网扶贫络和渠道

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科技局十分重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技部门、示范基地、民营技术实体、农村各种技术协会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形成了县、乡、村联动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使新品种、新技术顺利进村入户,为项目实施、产业开发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保证。在今年午收工作中我局和范集工业园区、李圩村密切配合结对帮扶困难户,科技局拿出 6000 元帮扶午收困难群众,解决部分群众午收资金困难,并会同镇村干部帮扶到户,较好地完成了夏收夏种工作。在全县开展的秸秆禁烧工作中,我局包点李圩村做到了零火点,在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较好的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给的其他任务。

(四)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扶贫先扶志,科技当先行,我们以让每个贫困户有一名科技当家人为目标,按照干啥培训啥,谁干培训谁的原则,多部门合作,采取办培训班,送科技下乡,发放科技图书,为贫困村订阅《安徽科技报》 、《乡村科技》等杂志,请专家学者授课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上半年培训村民近 500 人。全村 90%以上贫困劳力掌握了 12 项种、养业等实用技术,劳动者素质和经济开发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技

5 攻关,引进畜禽新品种,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村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率达 95%以上。下半年,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计划三年内发展到 4 个,有效地促进李圩村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五)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当地导产业和优势特色农业,科技局进一步加大李圩村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建立了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示范、乡土鸡规模化种养殖技术推广、黄牛快速育肥技术示范三个示范基地, 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推动作用,有效增强了科技服务功能。

同时,加大信息扶贫力度。今年我局利用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项目,在李圩村村部建起村信息化服务站,配备了两台电脑、电视机等信息化设备,方便了村民与外界联系,提升了村级信息化服务水平。今年,我局还利用的所建立并投入使用的蒙城科技信息网,成功实现与省厅、市局和兄弟县局网络上的互动链接。

在蒙城科技信息网中,特别增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农村致富经、农产品购销等农民急需的信息,加快信息互动,提高了网络的运行质量。

(六)把握重点,实现科技扶贫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有机结合

今年,我局与县农村商业银行紧密配合,认真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截止目前,全村共完成了 5 个重点村民

6 组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任务。通过科学编制规划,积极争取,精心施工,共为 5 个整村民小组新修水泥路面 10 公里,农村饮水设施 6 处、812m3 沼气 6 座,农村电力设施 2 处,连锁超市 2 个,垃圾污染水处理设施 2 处,卫生室 1 座,文化设施 2 处,村庄绿化工程 1 处,农水设施 6 处,整村推进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实现了规划目标。

(七)认真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结合扶贫村产业特色,科技局先后选派两批共 9 名行业专家为我县科技特派员,与李圩村农户对接,实现技术需求与服务一条龙服务,为李圩村科技扶贫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下一步科技扶贫工作思路

受自然、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李圩村基本解决温饱的农户三低问题仍很突出,巩固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仍非常艰巨,科技扶贫工作仍然任得道远。

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把科技扶贫工作放在各项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定信心,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科技扶贫工作新局面。

二是围绕农业产业化开发,围绕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进一步做好科技项目申报及有关科技项目实施工作,用科技项目为科技扶贫工作提供支撑。

三是进一步选好用好乡土科技人才,完善村级科技服务

7 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示范园和科技示范点的示范水平,为科技扶贫开发工作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五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建设,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

六是进一步探索创新科技扶贫机制,扎实搞好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

科技局驻村扶贫总结第 3 篇

年初以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扶贫工作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局党组的政治责任、全局党员两学一做的实践载体,局党组成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带头,全体党员干部共同参与,多措并举推进德惠市大青嘴镇兴盛村扶贫攻坚工作。截止目前,累计筹措经费 500 余万元,新建村委会办公场所 210 平米,硬化村部广场 1000 平米,修建水泥道路 1.6 公里,建成 2 栋温室、14 栋塑料大棚,全村 400 多户家庭实现自来水入户,帮助贫困户办实事、解难事 20 余件;本村原有贫困户 45 户、贫困人口 69 人,去年底 34 户 49 人实现脱贫;今年 7 月,在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的组织指导下,经仔细核查、认真算帐,重新认定贫困户 13 户、贫困人口 24 人,年底前通过产业项目分红等措施脱贫 10 户 17 人(详见附表)。重点开展了六项工作:

8

一是强化帮扶责任,形成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局主要领导每季度入村调研指导 1 次,分管局长每月入村调研指导 1 次,局班子全体成员及局机关处室负责人每年入村调研2 次,驻村第一书记每周驻村工作 5 天以上。去年,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市脱贫攻坚战中实施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党员参与帮扶的方案》要求,组织全局35名副处级以上干部与全村45户贫困户形成结对帮扶关系。今年 7 月,因贫困人口重新识别后部分包保对象动态调整,我局由 14 名正处级干部与全村 44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子,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搞好精准摸排,科学制定精准脱贫计划。驻村工作队深入兴盛村 715 户家庭,逐户组织填写自制的兴盛村村民家庭情况调查表 550 份,详实掌握全村家庭的基本情况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今年 7 月,经仔细核查、认真算帐,重新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13 户 24 人,因户制定精准扶贫计划、宣讲扶贫政策、上墙粘贴贫困户基本情况表、填写扶贫手册,因人制宜开展扶贫帮困工作。

三是改善村容村貌,营造办公生活良好环境。新建210 平米村委会办公场所;硬化 1000 平米村部广场;为村委会配备大屏幕科普网络数据显示屏,可实现网上农业科学知识普及和数据查询;兴建了村文化书屋,新增图书 3000 册,配备了 LED 显示屏、65 英寸网络电视、电脑复印机、办公桌

9 椅等配套设备;修建水泥道路 1.6 公里;全村 400 多户家庭实现自来水入户。

四是筑牢产业根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去年11 月,市科技局投资 60 万元,启动兴盛村设施农业园项目,德惠市发改局将该项目纳入到重大项目中统筹安排实施,配套资金 60 万元,与本项目同步实施兴建了 1 栋温室、7 栋塑料大棚,目前 2 栋温室、14 栋塑料大棚的土建工程已经完工,经过两轮竞价发包,以两年 13 万元的价格成功对外发包,承包款将全部用于贫困户脱贫。今年 3 月,市科技局投资 1 万元,引进深圳华大基因公司谷子新品种豫谷 18 在兴盛村试种,实测此品种亩产千斤以上,根据华大基因小米公司反馈的结果,产量及质量为全中国种植区域内最佳,目前我们正在长春市质监局质检院做相关成份鉴定,为打造绿色品牌、申请绿色商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抓紧实施 2017 长春市科技扶贫示范点建设项目,将依托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整合集中土地 30 垧,示范种植向日葵、谷子、糜子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计划将部分贫困户纳入到合作社中来,共同生产、共同经营,相关种植风险由合作社承担,目前土地整合、合同签定等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五是帮助村民解难,关心温暖每户贫困人口。市科技局投入 1.5 万元,帮助 3 户贫困户维修彩钢房。面对连日降雨、贫困村香瓜运不出去的情况,市科技局机关并协调长

10 春科技大市场、汽开区震邦国际物流公司、省森林公安局开展爱心香瓜认购活动,认购贫困村香瓜 364 箱,减少瓜农损失。驻村第一书记及时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难心事,帮助 1 户贫困户到长春做医学残疾等级鉴定、2 户贫困户申请农村低保,为 2 户贫困户捐赠衣物,为 1 户贫困户长期代购脑瘤特效药,为 1 户贫困户协调补办子女入学优惠政策等,以实际行动关心温暖贫困户。

六是积极协调争取,调动各方因素形成政策惠及效应。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市科技局直接投资 64.5 万元,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资金 530 万元,其中,兴盛村获批省文化厅基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3 万元)、长春市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两年共 82 万元)、德惠市委组织部农村基层办公场所改建项目(35 万元)、德惠市发改局设施农业园配套资金 60 万元、德惠市水利部门安全饮水工程项目(160 万)、德惠市交通局贫困村道路维修计划(获得道路建设资金 160 万元),与省农经总站、商务厅结成吉林省精神文明共建单位,并协调市体育局为村委会休闲广场提供室外全套健身器材、市科协为村委会配备大屏幕科普网络数据显示屏、省新闻出版局提供图书 3000 册等,合力推进兴盛村扶贫工作。

第6篇:科技局扶贫工作的总结

一年来,我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西山“3+2”扶贫工程,紧紧围绕区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并根据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调整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和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安排的通知》要求,投入各种经费2.75万元,对挂钩的瓦马乡新民村大力开展扶贫攻坚。2008年底,新民村5个村民小组257户人,人口1037人,全年人均纯收入达1780元

,比上年的1100元增长62%,人均占有粮食486公斤,比上年的456公斤增长7%,扶贫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与中心工作相结合,带动农村科技硬件建设。我局紧紧结合部门项目工作,投入资金 1.5万元,配置了科普宣传设备、桌椅及各类图书,建设了新民村科技文化活动室,完善了有效的科技推广、科普宣传的网络和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村民“读书难、学科技难”的问题。

二是与科普工作结合,支持科技扶贫。组织相关部门深入群众进行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禁毒及艾兹病防治知识宣传、医疗义诊、发放农村实用技术资料等活动。同时还积极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次,培训群众达520人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及各种实用手册4000多份,倡导了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是大力扶持挂钩村,积极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村民立足当地优势,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的培育,为挂钩村产业发展提供完善而坚实的科技支撑,一是重点扶持村民推广各种经济作物种植,2008年底,新民村红花药材种植达1200亩,其中引进新品种云a3号200亩;二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积极扶持挂钩村进行蚕桑种养及包谷种植,2008年,全村种植蚕桑262亩,包谷1500亩,各种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四是踊跃捐款捐物,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捐款捐物,一年来捐送物资、现金折合扶持资金6500多元,送往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户,以实际行动送温暖、献爱心,密切与贫困户的感情,为扶贫挂钩村群众扎扎实实办了好事、实事。

三、2009年的工作重点及具体工作措施

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我局在扶贫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抓好群众的综合性技术开发。

(一)结合我局实施的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及蚕桑产业发展要求,投入部分项目资金,积极支持农户规范化建设小蚕共育室,并通过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蚕桑种养试验示范,推动群众的蚕桑产业发展。

(二)继续加大农村科技硬件建设。投入资金完善村级科技文化活动室,切实解决山区农民“读书难、学科技难”问题。

(三)认真开展好科技下乡活动,同时以畜禽养殖、包谷、蚕桑、核桃及蔬菜种植等方面为主,举办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及时传递科技信息,改变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提高山区群众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四是继续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捐款捐物,送往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户,以实际行动送温暖、献爱心,密切与贫困户的感情,为扶贫挂钩村群众扎扎实实办了好事、实事。

第7篇:武隆区科技扶贫工作方案

科技扶贫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渝委发〔20**〕9 号),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建立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队伍,开展科技创业帮扶示范,对全区脱贫村(已脱贫的***个建卡贫困村)适时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和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基本思路

围绕区委、区政府结对帮扶的工作部署,以构建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科技帮扶长效机制为目标,以科技特派员为载体,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依托,建立对乡镇派驻科技帮扶顾问和科技特派员进村帮扶措施,开展脱贫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行动,在蔬菜、畜禽、水果、茶叶、中药材及水产品等重点农业产业,建立覆盖全区***个脱贫村的现场对接、观摩培训、网络咨询、入户(社)指导、引领创办实体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技术与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农民创新创业活力,激发脱贫村发展动力,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二、任务目标

(一)构建科技帮扶的长效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长效科技帮扶机制。一是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引导建立面向脱贫村的科技帮扶体系。二是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业企业、新型经济组织、产业大户构建稳定的技术服务关系。采取技术入股、投资等方式领办、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服务农户。三是以脱贫村技术需求为导向,建立

持续性的技术研发与引进机制,为脱贫村提供长效技术支撑。四是在帮扶体系建立并稳定运行后,对企业、科技特派员后续的公益性帮扶工作给予适当补贴。

(二)建立与技术需求相匹配、结构合理、管理有序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根据脱贫村和全区产业技术需求,每年征集、遴选***名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和服务意识强的科技特派员,建立面向全区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促进区域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技术进步,形成“一人帮一村、一村兴一业、一业带一方”的科技帮扶新模式,切实提升脱贫村科技发展水平。一是在区科委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负责全区科技帮扶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服务。二是向***个乡镇各派驻 1 名科技顾问,科技顾问接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协助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服务指导和统筹协调。三是向全区***个脱贫村各派驻 1 名科技特派员。各脱贫村牵头组织技术能手、乡土专家及产业大户组成技术协作组,接受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指导,开展日常技术、信息交流和服务。

(三)打造示范基地,为老百姓提供“看得见、有示范、学得会”的技术服务。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优先在脱贫村及周边,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展示效果好、服务积极性高、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

(四)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咨询、交流、培训和考核四大功能。服务对象对产业技术问题可随时提交,科技特派员在答疑可采取网上、电话、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乡镇科技顾问、脱贫村科技特派员要适时将服务对象产业发展信息和开展科技服务信息及时上传到特派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可以利用条件成熟的示范基地,向特派员工作站申请资助拍摄先进适用技术专题片。

三、工作要求

(一)进村科技特派员

进村科技特派员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科技需求,可以采取实地传授、院坝培训、现场示范、网络答疑等形式,提供、协调公益专业技术服务,帮助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或商业模式问题,或者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创业,并为服务对象培养 3—5 名本土专技人才。

进村科技特派员在保证完成好自身工作任务同时,平均每月到派驻村服务 5个工作日,年度考核,一年一聘,工作成效突出者可连聘连任。

(二)乡镇科技顾问

乡镇科技顾问,要站在全区发展大局高度,在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做好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统筹规划,并组织产业科技帮扶项目的具体实施,认真扎实开展好科技帮扶工作。

乡镇科技顾问服务时间为 3 年,每年考核一次,并要求年内每月深入所在乡镇开展科技服务 5 日。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可连聘连任。

(三)区科委及相关单位

区科委作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区人力社保局、区扶贫办、区农委、区畜牧兽医局、区林业局、区供销社、区财政局、乡镇及其他科技特派员摆出单位等部门的协调,为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区科委会同区区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区农委、区扶贫办等部门对全区科技帮扶工作进行部署,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确保科技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会同相关单位对派驻科技特派员和建立示范基地进行统一布局,并落实相关政策。

(二)整合科技资源。设立科技帮扶专项计划,集成区级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与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整合,加大科技帮扶资金投入力度。整合资金主要用于科技特派员引领创办科技型企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科技培训、名优种苗引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扶持及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科技服务的差旅补助等。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制定政策措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动科研人员面向基层服务的积极性。

(三)加强服务和考核。帮助科技特派员解决帮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使科技特派员安心服务基层。定期开展科技特派员培训,提高科技特派员面向基层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区科委制定《武隆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武隆区科技特派员考核办法》《武隆区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武隆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认定办法》,明确科技特派员的目标与任务、管理与考核,专项经费的使用及示范基地的认定。通过建立帮扶档案、工作日志统计、满意度调查、网络评价等方式,对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情况进行考核。

第8篇:区科技扶贫工作情况报告

区科技扶贫工作情况报告

根据上级通知要求,现将我区关于2020科技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贫困村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我局采取优中选优的原则与组织部、扶贫局等5部门联合从省、市、县(市、区)三级科技人员和驻村干部、选调大学生村官、贫困户帮扶人员及原有科技特派员中选派了*名区级科技特派员(省级、区级科技特派员共*名),实现了对我区*个贫困村的科技特派员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为帮扶贫困村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期,请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高种植大户的中药材种植水平。2020年*月重新选派*名科技特派员,与区*个贫困村进行结对科技服务,实现了科技特派员贫困村科技服务全覆盖。

每名科技特派员都签订协议书,并深入贫困村开展工作。通过先进技术指导推广,成果转化应用,就业岗位提供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

区科技局加强科技特派员监督管理工作,组织了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出台了区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与考评细则,制作了科技特派员标识牌和科技特派员工作手册。详细规定了考评打分办法。通过对其电话访谈,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科技特派员的实际工作。并在市科技局的调研中获得一致好评。

二、特派员工作站建设

目前我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有两处。

1.中药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中药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立于20**年*月,现有办公楼及仓库*间,面积*平方米,晾棚*平方米,塑料大棚*平方米,水泥晒场*平方米,排水沟*米,机井*眼,半移动式喷灌设备*套,做到能灌能排。化验室配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二氧化硫设备、快速水分测定设备干燥箱、恒温箱、电脑、投影仪等一起设备。

工作站核心团队*人,(助理研究员)、(执业药师)、(执业药师)、(药师)、(高级农艺师),主要完成中药种苗的脱毒快繁、规模化种植技术指导、产品取样化验等。

20**年末,市、区科技局组成专家组对工作站进行实地考察及日常工作审核,支出存在的问题,现已整改到位。工作站正常运行期间,市、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经常对本工作站项目负责人进行专业指导,并督促每季度完成自查报告,以便工作站能继续高效的运行。

工作站自建成以来,带动附近农户就业近*户,直接带动农户人均增收*元/月。20**年初,工作站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通过签订种植收购协议等方式,扶助家庭农场建立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亩,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厂房*平方米,其中贫困户*户,公司高于市场价回收原药材*吨,增加药农收入*元。

2.**生态中药渣生产生物腐殖酸有机肥特派员工作站。

工作站根据要求,为入站的*名特派员提供了每人不少于*平方的工作场所。目前工作站实验室面积*平方米,设理化实验室等科室,拥有高速制粒机、快速干燥机、快速水分测定仪等三十多台设备。公司联合中药种植公司在流转了*余亩基地,租期*年,供研发有机肥使用效果实验。

2020,区科技局先后三次实地指导公司建立完善特派员与贫困村建立联络帮扶制度,目前本站所有特派员基本情况已经在所服务行政村进行标示,一年来,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特派员工作站项目实施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人员参与就业,解决贫困人口就业问题,流转土地优先考虑贫困人员参与就业,解决贫困人员*人就业问题,*名贫困人员已经参与特派员工作站工作,累计支付工资*万余元。

目前由于公司原生产有机肥生产工艺及原料处理方案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环保要求,需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公司计划放弃现有厂区生产建设,特派员工作站暂时停止。

三、科技扶贫项目具体情况

1.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承担2020科技扶贫项目---新品种亳桑皮的种植加工技术成果应用推广,项目科技特派员为**,项目起止时间为2020年*月至2020年*月。

项目计划计划示范推广种植中药材500亩以上;带动贫困人员7人就业,项目实施期内帮扶每人每年增加收入*万元以上;项目实施期内培训劳动就业人员*人次以上,其中贫困人员*人次以上。

目前项目进度已完成过半,在镇村完成中药材种植基地*亩,和帮扶贫困户签订了项目劳动合同,并给扶贫户7人每人打卡发放扶贫款*元,并给他们购买发放了种苗、化肥等农用品,同时组织公司相关技术人员给他们培养岗前培训,指导帮扶培训他们一些相关的种植知识。

2.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承担2020县级科技扶贫项目---地产中药一体化种植加工技术成果推广与应用,项目科技特派员为孙彩霞,项目起止时间为2020年*月至2020年*月。

保障中药饮片的成品质量稳定,建立*亩以上的地产桑树、白芍、牡丹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中药材原料。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严格按照“五个统一”的原则实行管理,实施项目实行过程中新增人员,优先考虑贫困户,借助项目实施人员培养培训贫困劳务人员掌握中药材种植、加工技能,保障贫困劳动人员的生活质量,加快帮扶其实现脱贫目标。2020年*月份,区科技局下拨财政精准扶贫补助金**万元。目前,我公司专款专用,2020年项目进度已完成过半,现于镇完成中药材种植基地*亩、乡村*亩,并于贫困户*人签订了项目劳动合同,同时组织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为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指导帮扶培训他们一些相关的种植知识。

第9篇:科技扶贫典型交流材料:科技小院助推精准扶贫

中国工程院 张福锁院士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在扶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自 2009 年起,建立深入农村一线的科技小院,师生长期驻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紧密融合,构建“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为主要特征的“四零”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新模式,解决了小农户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推动小农户技术创新、素质提升和农业新技术采用、促进小农户增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一条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精准扶贫新模式,在全国多个地方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积极评价。

一、基本情况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显著方面是我国还有一定数量的困难群众与贫困地区。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扶贫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贫困群体主要是集中在偏远地方农村。造成贫困的原因除了与地区偏远、经济不发达有关外,也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乏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现代农业技术传播不畅、技术应用率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小农户而言,因其经营规模小、土地分散、抗风险能力低而导致生产经营效益低下、收入增长乏力,脱贫问题突出。因而,如何建立长效扶贫机制,解决产业科技支撑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农业技术传播不足的问题,促进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如何促进农民自身文化科技素质提升、构建高效现代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就成为以精准扶贫、长效扶贫为核心的扶贫攻坚战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何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农民群众的增收不仅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问题,也是农业科研院所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作为校训,鼓励在校师生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由于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联系不紧密、甚至严重脱节而影响技术传播和应用,制约三农发展尤其是小农户增产增收的问题,中国农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三农的新模式。自 2009 年开始,在河北省曲周县首创科技小院,教师、研究生深入科技小院,科研与服务相结合,针对农业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和攻关,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目标,在农民地里,带着农民一起干,使技术能够得到迅速应用,惠及百姓,增产增收;利用驻村优势,开展“四零“培训和服务,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打破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米的屏障,促进了技术的高效传播及小农户增产增收。在科研和服务过程中培养研究生,使之成为有情怀、有理想、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一懂两爱”人才。九年多来,科技小院建立的模式不仅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连续发表创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外,同时在推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技术传播和推广、促进农民尤其是小农户增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精准扶贫的一种好形式。

二、模式简介

科技小院是建设在农村,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村级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小院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村工作,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于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双高)为目标,致力于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技小院模式以科研人员长期扎根基层生产一线、科研服务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基本特征。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服务群众为特色,致力于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的问题。

1.扎根基层,零距离接触三农,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提高扶贫的精准性。针对小农户尤其是困难农户因接收农业科技信息渠道不畅而影响技术采纳进而影响增产增收的问题,科技小院师生长期扎根位于农村一线的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基层群众尤其是困难户亲密接触,建立了互信关系和紧密联系,打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交流的屏障,便捷地了解他们实际生产增产增收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以此作为科技攻关和社会服务的突破点。

2.科技攻关和服务紧扣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通过技术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小农户脱贫。促进农村和农民脱贫的关键是建立可增产增收的农业产业,产业兴旺才能建立农民脱贫的长效机制。为此,科技小院采取了两个思路:一是所开展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所在地农业主导产业,解决其实现高产高效的关键制约性因素,通过解决制约性技术问题,促进小农户增产增收。例如,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通过研究和推广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在增加农户小麦玉米产量的同时,节约肥料和机械成本,实现了节本增产增效;曲周县王庄科技小院针对当地农民以粮食生产为主,生产效益低下的问题,带领群众生产优质麦种、生产石磨面粉,大大增加了生产的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二是大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例如曲周县后老营科技小院针对当地西瓜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茬严重、品质不佳、市场缺乏的问题,通过研究西瓜嫁接技术、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动西瓜合作社发展以及帮助村里建立西瓜交易市场,推动了当地西瓜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使后老营村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曲周县相公庄村科技小院通过技术研究和推广,帮助该村解决了苹果授粉差、坐果率低、品质差的问题,还带着农民外出考察山东等地苹果种植先进经验,提高了当地苹果产量和品质提升,带动了村域苹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由于产业兴旺,得到县里扶持,建设成为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山东省乐陵市科技小院通过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当地优势产业改变态度优化环境的五步法技术扩散新模式,促进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向小农户扩散。一是针对农民抗风险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强、接受新技术慢的特点和“眼见为实”的心理,依托科技小院,将农业技术示范田建在农民的田里,通过零距离集中展示技术效果,吸引农民,引起他们的兴趣;二是针对广大农民尤其是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和接受能力较低的问题, 采用多种方式,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增强他们对技术的了解;三是针对广大农村地块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等制约农民应用技术的问题,通过推动农民自发联合、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小块地并成大块地,实行“大方操作”,推动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机械和生产资料采购和劳动力成本,打消农民采用技术的顾虑。四是在农民应用技术过程中,利用教师、研究生驻村便利条件, 或通过科技喇叭、科技小黑板以及微信、手机短信等及时提醒农民应用技术,或深入田间,向他们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解决他们技术应用中的困难。最终,实现了技术的快速传播和应用,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例如,2012 年东北春玉米产区玉米黏虫大爆发,给东北农民造成巨大损失,梨树科技小院研究生在田间调查时发现了黏虫暴发的情况,连夜写成调查报告及解决方案,报告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使得梨树县得以及时发出全县预警,为全县范围内灭虫防灾赢得宝贵时间,将玉米黏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给农民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事后,县农业局为科技小院送来“虫口夺粮,功不可没”锦旗。

4.标本兼治,扶贫与扶智、输血与造血相互结合,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世界人力资源理论开创者舒尔茨认为“改革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土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科技小院在研究、推广高产高效技术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和培养农村科技人才,推动扶贫(研究推广高产高效技术促进增产增收)与扶智(开展广泛的农民培训紧密结合),输血(推广技术)与造血(提升科技素质)的紧密结合。针对广大农民尤其是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和接受能力较低的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日常的研究中,方案与农民一起讨论,与农民一起实施,试验就在农民地里开展,与农民一起干,既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又使得农民和科研人员一起成长。二是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科技小院探索建立“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为原则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方式,利用科技小院、农民家里、村委会、小学校、农村街巷等不同地点采用面对面讲课、田间观摩、科技长廊、科技胡同等多种方式,向农民普及农业技术,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他们自我提高、进步的能力。例如,曲周科技小院先后两次开展了面向全县 342 个村的入村农民科技培训,不仅向农民传播各种作物的高产高效种植技术,还向他们传播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传播农业绿色发展、产业振兴的理念,先后开展各类培训 700 多场,惠及群众近 3 万人。而全国科技小院网络累计开展农民培训 1500 多场, 培训农民 6.7 万 人次。为了培养“永久牌”农村科技人才,还依托科技小院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招收农村科技骨干,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三、推广应用

科技小院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同。自 2009 年第一所科技小院在曲周建立以来,目前已经在全国 24个省市区建立了 93个科技小院。全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指出:科技小院既是引导农民致富的一条新路,又是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模式。自科技小院建立以来,科技小院模式被云南、贵州、新疆和吉林等地政府所采用,作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1.云南省镇康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镇康扶贫科技小院。2016 年 12 月 6 日,中国农业大学在云南省镇康县木场乡建立扶贫科技小院,江荣风教授和崔振岭教授带领博士后后王红叶、博士尹宇龙入住科技小院,在当地政府和学校支持下,围绕档期贫困山区特色产业冬桃发展,深入调研,听取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详细了解了病虫害发生的类型、挂果面积、修枝剪枝方式、施肥用药等情况,并就提高农民管护意识、改善生产方式、科学施肥、提质增效等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为制定和优化全乡农业产业发展寻找方案。通过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促进脱贫,取得明显成效。

2.贵州省六盘水市科学技术局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与罗盘水师范学院和水城县委宣传部联合建立“六盘水市科学技术局台沙科技小院”推动当地精准扶贫。2018 年 1 月 1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一个科技小院“六盘水市科学技术局台沙科技小院”在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揭牌成立。采用市科技局 + 六盘水师范学院 + 水城县委宣传部 + 村支两委四方联手的方式共建,科技小院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经验和成熟做法,结合杨梅乡台沙村实际,统筹多方资源, 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服务台沙村,帮助该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探索提升当地农民科学种植水平,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通过政府项目支持、学校技术支撑、引进食用菌种植、中药材育苗等科技项目示范,吸收贫困户参与,引导走科技型农业发展之路,助推脱贫攻坚。

3.吉林省通榆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通榆五井子扶贫科技小院。2016 年初,由吉林日报社协调,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组建通榆县五井子村扶贫科技小院。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生落户在“扶贫科技小院”,长期进行技术指导。该扶贫科技小院把校、政、企、农充分融合到一起,提供了一个改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引导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物质与科技相结合的扶贫平台。扶贫科技小院利用高校资源,开展测土配方工作、农业知识技能培训、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种田,使农民特别是贫困户扭转老观念,接受新思想,从而提高认识,达到“精准扶贫、科技扶智、思想扶志”的目的。具体做法,一是组织贫困户建立高产高效示范田,由肥料企业为 10 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化肥等,由扶贫科技小院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重点帮助其中的 3 户特困户,同时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及研究生通过科技培训、田间指导带动周边 30户贫困户科学种田,形成帮助 3 户、扶持 10 户、辐射 30 户的扶贫效应。二是走“互联网+”之路,配置电脑, 连线上网,与中国农业大学专家进行面对面咨询和沟通。三是种植大户带动贫困户,由新洋丰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出台奖励措施给予奖励,并组织他们到中国农业大学、湖北新洋丰集团等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和考察。

4.新疆农科院在新疆建立 13 个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科技小院,助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2017年 5 月 11 日,新疆农科院在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阿亚克浪喀勒克村农科院种子科技小院等 13个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小院揭牌。这 13 家现代农业科技小院分别在疏勒县、温宿县、阜康市、乌苏市、和田县、岳普湖县、尼勒克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地建立。涉及谷子、马铃薯、棉花、葡萄、鲜食玉米、核桃、红枣、饲草等经济作物。科技小院围绕这些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开展精准扶贫。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小院将与 “访惠聚”工作紧密结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脱困。

科技小院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实现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的紧密结合、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结合、科研人员与广大小农户的紧密结合,促进了现代绿色高产高效农业技术的研究、传播和应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一种科技支撑产业、推动扶贫脱贫的新的有效模式。

上一篇:外出学习的收获下一篇:广西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