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科技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经》中的科技(精选8篇)

《诗经》中的科技 篇1

中国古时五金为金银铜铁锡五种,自然界中有天然金、铜和陨铁存在,人类首先使用的是这些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金、铜、和陨铁。后来才发现用矿石冶炼还原加工金属,银和锡的熔点较低,冶炼方便,取得较容易,所以这五种金属是人们最早发现并应用的材料。

一、《诗经》中对于金属材料的提及:

《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这是形容有文采的君子如金锡般的精粹,如璧玉般的纯净。这里提到了金和锡。

《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赤芾金舄,会同有绎”。说的是那些贵族们围着赤色的裙(裳),穿着金黄色的鞋,在一起朝会。这里的“金舄”,就是金黄色的鞋。这种鞋可能是金黄色的面料做成的,也可能是木头鞋底边上装饰着铜片,总之,是一种普通老百姓穿不起的鞋。

古时,铜被称为赤金,《汉书·食货志·下》有“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的记述。其中,黄金为金,是大家公认的,白金为银,赤金为铜,这也是大家认可的。在“赤芾金舄”中的“金”我认为是作为装饰的铜片较为可信,因为当时金子贵重,不可能用在鞋上,作为鞋底的木板上装饰一点薄铜片倒是可行的。夏商以来,青铜器已经大量出现,铜的使用已经是奴隶主好贵族阶级的日常需要,在鞋上装饰黄铜片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

总之,金属在夏朝以后,就广泛地被应用了。

二、金属制造的生活用品

夏朝以后,由于金属的使用,用金属制造生活用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原来使用陶器、木器的生活用具,逐渐被用金属代替。也使生活用具更加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1,锅:《诗经·召南·采蘋》中有“于以湘之,维錡及釜”。这句话是说采来的水草,把它们放到锅里煮。錡和釜都是用来煮食的,原来都是用陶器,现在都用青铜器了,后来就是铁器。“錡”是有脚的锅,“釜”是无脚的平底锅。原来只有祭祀用的礼器才能用青铜制造,现在,金属使用普遍了,普通生活用具都可以用金属制造了。

《诗经·桧风·匪风》中有“谁能亨鱼,溉之釜鬵(xin)”,这里的釜是小锅,鬵是大锅。大锅小锅都要洗干净,准备烹鱼。

2,保温“镐”:《诗经·小雅·六月》中有句“侵镐及方,至于泾阳”,是说玁狁侵犯了镐京及其北方,一直到了泾阳。这里的“镐”是指“镐京”,是地方名字。但是“镐”还有一个意思是加热和保温的,所以,如果单单一个“镐”字,它也是一种生活用具。

3,马嚼子:《诗经·秦风·驷驖》有句“輶车銮镳,载猃歇骄”,是说驾轻车的马儿的嘴里含着马嚼子,车两边还挂着铃铛,,车上还载着猎狗。这里的“镳”是马嚼子,严粲解释为“马衔外鐡也”。“銮”是车的的两边挂着的小铃铛。,这都是生活中用得着的东西,是用鐡或铜做的。

顺便说一下这个“驖”字,朱熹解释说:“驷驖”是四匹黑色如鐡的马。虽然没有直接出现“鐡”字,但是从比喻来看,“鐡色”之说,已经证明,西周时代鐡已是很普遍的东西了,不然,就不会用它来比喻事物了。

4,木底鞋:上面说过,《诗经·小雅·车攻》中“赤带金舄”,“舄”是木底鞋,在木底的边上装饰铜片,即所谓的“金舄”,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如果金属使用不普及,哪里还能用铜片装饰鞋呢?(也有说“金舄”是黄色的鞋,不一定用铜片装饰,此说也可通。)

所以,不论从生活用具还是装饰用品,金属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

三、金属制造的乐器

《诗经》有关于乐器的记载多处,表明那时候的人民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

1、铃铛:《诗经·周颂·载见》中有“龙旗扬扬,和铃央央”,这里的“和”和“铃”都是古代的车铃。和在轼前,铃在旗上。车子走起来时,旗帜飘飘,车轮滚滚,铃声铛铛。这些“和”和“铃”都是用铜或其合金制造的。

《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雝雝”之句,“和”和“鸾”也是铃。

2、钟鼓:《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里的钟鼓都是乐器,钟是金属(铜和铁等)制造的。描写钟鼓的诗句还有《诗经·小雅·彤弓》中“钟鼓既设”、《诗经·小雅·钟鼓》中的“鼓钟将将”,《诗经·小雅·白华》中的“鼓钟于宫,声闻于外”、等等。

还有一种大钟叫“镛”,《诗经·大雅·灵台》中有“贲鼓维镛”,贲鼓就是大鼓,镛就是大钟。

3、铴锣:《诗经·邶风·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鼓和镗都是乐器,镗在现在称为铴锣,也叫镗锣,是铜制品。

乐器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追求,从最初的草木丝竹,到石琴石罄,再发展到使用金属制品,人类的乐器家族越来越大,水平也越来越高,乐器生产的难度也越来越复杂。

四、金属制造的生产工具

生产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来源,人们为了生存,必须时时搞好生产。因此,生产工具就是必须要精心准备的。人们从手工摘取果实,到木石工具在生产中的应用,再到用金属工具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到了商周时期,金属工具已经非常普及,涉及到生产的方方面面。《诗经》里的许多诗歌都有生产场景的描述,,也提及了不少生产工具。

1、锹和镰刀: 《诗经·周颂·臣工》中有“痔乃钱镈,奄观铚艾”,就是说把锄和锹都藏起来,拿起镰刀收麦子吧。因为要收麦子了,用不着锄和锹了。诗中“钱”(读jian剪音)就是锹,“镈”就是锄,“铚”就是镰刀。都是生产用的农具。

2、锄和犁:《诗经·周颂·良耜》有“其镈斯赵,以薅荼蓼”。就是用锄头锄去杂草的意思。“镈”是锄,上面已经说过。这诗的题目“良耜”,“耜”是犁,同样是农具

3、斧头和鏨子:《诗经·豳风·破斧》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銶”是鏨子或者是鑿子,斧和銶都是生产工具。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这里的“鑿”就是鑿子。是用鑿子打孔破冰以便取冰。

4、锻石、碫石或砧石:《诗经·大雅·公刘》中有“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这里的“厉”是石头,“锻”也可以理解为粗石头,同“碫”;也可以解释为打铁的砧子,或者叫砧石。总之,“厉”和“锻”都是生产用的工具。

5、错(磨刀石):《诗经·小雅·鹤鸣》中用“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这里的“错”是磨刀石的,磨刀石是使更锋利的磨具,也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总之,不论是农具还是手工工具,这些生产工具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发明的,生产工具的进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五、金属装饰品:

随着金属制品的应用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人们对于生活用品的美化也越来越重视,人们从应用自然界的天然用品美化自己的生活,到用各种制成品来美化生活,就成为生活必需和生活常态。用金属制品来美化生活,也就越来越多了。

1、银环:诗经·秦风·小戎》中有“游環脅驱,阴靷鋈续”。是说缰绳穿过活环,以便控制住奔马;银圈儿把引车的皮条牢牢地扣住。这里的“环”有很大的可能是金属环,那“鋈”就是银环或银圈。按郑玄的解释:“鋈续,是白金饰续靷之环。”那“鋈”就是白金即白银了。《辞源》中“鋈”解释为“白铜,以铜镀器物。”我认为,在先秦之前,用铜作为表面镀层来装饰器物,难度较大,还是直接用银或铜来制造器物更方便。

2、金银饰马具:《小戎》中还有一句“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是说披着薄金甲的四匹马,威风凛凛,三隅矛杆下装饰着白银鐏。盾牌上画着羽毛花纹,虎皮做的弓囊上装饰着金色饰物。你看,从马匹、长矛、盾牌、弓囊,处处都有金属装饰物。 “俴”,郑玄的`解释为:“俴,浅也,谓以薄金为介之扎,介,甲也。”可见,俴就是薄金做的甲,或者就是用薄金装饰马甲。“鋈錞”,就是银鐏,是安放在矛或者戟柄端的装饰物。“蒙伐”就是画羽毛于盾牌之上。“镂”就是雕金为饰的马带。

《诗经·周颂·载见》中有“鞗革有鶬”,鞗革就是马的缰绳或者是辔首,鶬就是辔首上装饰的金属。

马、马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身份的象征之一,更是王公贵族的仪仗。所以人们千方百计地去装饰它,美化它。

3、猎犬的装饰:《诗经·齐风·卢令》中有“卢重鋂,其人美且偲”。是说猎狗脖子上套着的环上还套着环,那个猎人漂亮又能干。“重鋂”就是环上套着环。这个“鋂”是金属环是无疑的了。猎狗脖子上套了那么多金属环,装饰的意味够浓的了。

4、马车和马的装饰:《诗经·大雅·韩奕》中有“玄衮赤舄,鉤膺镂鍚。鞹鞃浅幭,鞗革金厄。”意思是身着衮龙衣,脚穿红色的鞋,马头马身上装饰得金光闪闪。车轼上蒙着虎皮,金环装饰着缰绳。你看,整个马和马车,都用金子(或铜)装饰得闪闪发光。

5、鞋的装饰:生活当中的装饰,上面已经引用了““赤带金舄””,还有“赤芾金舄”等都是装饰鞋子的诗句。

装饰品的使用,是人们文化品位发展、审美意识提高的表现,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审美意识的萌芽,到了商周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达到了相当高度,金属制品的应用,更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六、金属制造的武器:

人类初期为了生活是只有生产工具和生活,没有武器的概念。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争夺社会财富越来越激烈,产生争斗和战争也越来越多,于是许多工具演变成武器,并且发明了许多新的武器。到了商朝以后,金属制造的武器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所以《诗经》中对于金属制造的武器也有反映。

1、弓箭:弓箭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武器,《诗经·大雅·行苇》第三章中有:“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敦弓”就是坚弓,也叫雕弓。“四鍭”就是四支箭。“鍭”是箭。弓箭乃是古人最常用的武器,打猎时可以远距离射杀野兽,作战时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

2、刀、佩刀:《诗经·大雅·公刘》第二章中有“维玉及瑶,鞞(bi)琫(beng)容刀”“鞞琫”是装饰着玉饰的刀鞘,这里明明白白说是刀鞘里面装着佩刀。

3、长矛、剑、大斧和其它:《诗经·大雅·公刘》第一章中还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短短十二个字中,就有弓、矢、干(长矛)、戈(短剑或剑)、戚(斧)等多种武器。

4、弓箭的附属物——弓囊:《诗经·秦风·小戎》中有“交韔二弓,竹闭绲縢”。韔是弓囊,两张弓交叉放在弓囊中,用竹子保护它,用绳子捆紧它。弓箭这种武器在《诗经》中频频出现。

5钺——大斧或王斧,《诗经·商颂·长发》中有“有虔秉钺”,就是很庄重威武地举着斧钺。这里的斧钺是部队的仪仗,当然也可作为武器使用。

七、金属制造的礼器:

庆典和祭祀,是古人两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对于权力的崇拜,使庆典活动十分隆重。对于先祖和鬼神的崇敬与畏惧,使得祭祀活动十分神秘和诡异。因此,对于祭祀和庆典都非常重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条例和规矩(即程式)。什么情况下奏什么音乐,用什么器皿(礼器),盛放什么祭品,都十分讲究。用错了,被视为不恭。不但要受当政者的惩罚,也要受到众人的诅咒,因为这样的不恭,是会殃及众人的。

既然祭祀和庆典对于古人非常重要,所以使用的器皿也十分讲究。有了金属后,用金银铜等金属制造礼器就十分合理及普遍。用玉石珠宝制造的也不少。

1、鼎: 鼎、簋等都是祭祀的礼器,相传,黄帝铸鼎于荆山。如果传说真实,中国铸造技术就不止50了。不管传说真实与否,人们把“鼎”作为礼器是很久远的事。

诗经·周颂·丝衣》中有“鼐鼎及鼒,兕觥其觩。”其中“鼐”是大鼎,“鼒”是小鼎。《丝衣》这首诗,是专写祭祀情况的,显得非常隆重,祭祀的主持穿得十分讲究,是丝质礼服。用的礼器也非常豪华:盛祭品的礼器是铜铸的大鼎小鼎,盛酒的用的是角爵。祭品之酒是绵软的旨酒,肉是牛羊肉······一切都慎重其事,不能有一丝马虎。

2簋:簋是生活用品,也是祭祀时用的礼器。《诗经·秦风·权舆》有“於我乎,每食四簋”是说这个贵族每餐要吃四大碗。因为他是贵族,所以这个“簋”也可能是金属做的碗。也作为祭祀用。

八、金属制造工艺方法:

金属的发现和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自然界的自然金属或者陨石等的发现、应用,到各种金属矿石的发现冶炼,都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其工艺方法的完善也是逐步形成的。铜、锡、铅等金属,由于其熔点较低,是人们最早应用的金属,由于锡铅等硬度较低,使用范围不广,直到铜的发现,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再加上青铜合金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质的变化,人类进入到青铜时代。后来,更高熔点的铁及其合金(钢)出现以后,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商周时代的金属制造工艺基本上包括冶炼、铸造、锻造等。《诗经》中出现的主要金属制造工艺方法有:

1、锻造:《诗经·大雅·公刘》中有“取厉取锻”,这里的“锻”虽然作为“碫”讲,但是它的本义是锻造的意思。我们从《诗经》中出现的武器、农具等状况来看,锻造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普及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大刀、镰刀、斧头等等。再比如,犁就是铸造生产出来的,许多兵器(如箭头、戈、矛等等)也是铸造产品,所有金属制品都用到金属,这些金属都是各种矿石冶炼出来的,这就涉及许多化学和物理知识,《诗经》中虽然没有涉及到冶炼和铸造等方面,但是从有关产品,我们也可以联想出来有关技术。

2、镂和镂鍚:镂,是雕刻的技术,《诗经·秦风·小戎》中有“虎韔镂膺”,就是在虎皮做的弓囊上刻花。镂刻技术,是在金属或者石头上都能雕刻的技术。有“金石可镂”一词可以证明。

《诗经·大雅·韩奕》中有“鉤膺镂鍚”一句,鉤膺就是马身上有金钩等饰物,马头上也有镂刻的饰物。这种“镂鍚”,叫做当卢,是马额上的饰物。

3、鋈,镀:今天,镀膜技术已经相当普遍,是保护易氧化金属的重要方法。但是《诗经》中没有镀字,有一个“鋈”字,《诗经·秦风·小戎》中有“龙盾之合,鋈以觼軜。”画着龙的盾牌,合在车前;觼軜是马的缰绳上的环这环可能是金属的,也可能是其他材料制成的,但是这里用了一个“鋈”字,《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白色的金属如白铜之类,或者是以白铜镀器物,举的例子就是“鋈以觼軜”。可见,鋈字有镀的含义。但是,考虑到商周之际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镀膜工艺,这个“鋈”字可以解释为用白色金属如白铜、白银等延展性高的金属,敲打成薄皮后包在环上,以作为装饰。“鋈以觼軜”解释为用白金包裹着缰绳上的环。

在这里,:鋈可以作为一种工艺方法来理解,无论是“镀”还是延展,都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

4、琢与磨:

古时,金属的加工方法除去熔炼、铸造、锻造等方法以外,就是手工制作的方法,如磨制(包括锉(错)、打磨、抛光等等)、雕刻(即琢)、锯(即切)等。这些方法都是从加工石器、玉器、木器等演变而来的。《诗经·卫风·淇奥》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这里是指对于玉器的加工来说的,这其中就包括锯切、锉(磋)削、雕琢、打磨等工作。但是同时也是说的对于金属的加工,因为该章后部就说“如金如锡,如圭如璧”,把金属和玉器放在一起了。

《诗经》中的科技 篇2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 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 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 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 由官方搜集和整理, 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 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 这些现存的《诗经》, 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 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 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 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 鲁之申培, 燕之韩婴, 赵之毛亨、毛苌, 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前二者取国名, 后二者取姓氏) 。东汉以后, 毛诗日渐兴盛, 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 到南宋, 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 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 《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 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从《诗经》的祭祖诗中, 我们看到了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 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的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 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 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 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 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 可以这样说, 《诗经》中的305篇作品, 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交织成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接下来主要谈谈诗经中的乡土情韵。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据考古发掘,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 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从甲骨卜辞记载中可知, 农业已经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从富饶的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来看, 周更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历史。农业的发展, 促进了定居农耕文化。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韵。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 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 也莫不体现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韵。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 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 而且表现为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所体现的对故土的眷恋。

《诗经》中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韵, 首先在周族史诗和祭祀诗这种特别典雅庄重的作品中得到最好的表现。如《周颂·载芟》:

“载芟载柞, 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徂隰徂畛。侯主侯伯, 侯亚侯旅。侯强侯以,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 有依其士。有略其耜, 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厌厌其苗, 绵绵其麃。载获济济, 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不洽百礼。有飶其香, 邦家之光。有椒其馨, 胡考之宁。匪且有且, 匪今斯今, 振古如兹。”

(除草又除杂树, 接着耕田松土。千双农夫锄草, 走向低田小路。家主和他的长男, 跟着许多子弟, 个个都是好汉。送饭的说说笑笑, 妇女人人美好。男子干劲旺盛, 犁锹锋利有刃。开始耕种南亩, 播下各种禾谷。种子生气内蓄, 苗儿连续出土。杰出的苗儿特美, 一般的整整齐齐。薅草频繁细密。收获累累众多, 众多粮食堆积, 堆积千亿万亿。用来酿造酒醴, 奉祭先祖先妣, 供应各种祭礼。祭筵酒气芬芳, 邦家光大盛昌。酒香伴着椒香, 老人长寿安康。这景象超过希望, 有今天何曾料想,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从开端到“绵绵”句都是写农夫力田和禾谷成长的情形。他们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 在宗教仪式上表演关于农业生产的舞蹈, 从春天的垦荒一直写到秋天的收获。他们在祭坛上献上最好的粮食贡品以娱乐祖先和神灵, 乞求神灵明年带给他们更好的收成;他们在故乡的土地上编织着理想生活的花环, 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的图画。

农业生产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 反过来, 由于战争、徭役等造成的远离故土家园的痛苦的事件, 也成了诗人笔下丰富的题材。翻开《诗经》, 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内容之一, 就是《国风》和《小雅》中那种浓浓的相思怀归之情。这里有在外的游子征夫的思乡之曲, 如《击鼓》、《式微》、《鸨羽》、《扬之水》、《匪风》、《东山》、《破斧》、《小雅·四牡》、《采薇》、《出车》;也有家乡的妻子思念在外的征人, 如《卷耳》、《汝坟》、《草虫》等等。如此众多的作品, 尽管各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抒发的不同情境, 却又共同指着眷恋故土家园的乡思之情, 这不能不说是农业文明所培养起来的特殊民族情感。又如《唐风·鸨羽》:

“肃肃鸨羽, 集于苞栩。王事靡盬, 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 集于苞棘。王事靡盬, 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 集于苞桑。王事靡盬, 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胆小谨慎的鸨鸟, 会集于那柞树丛。王爷差事没停息, 使我不能种植粮, 我的父母有何依仗?悠悠在上苍天啊, 何时才能有归所。

胆小谨慎的鸨鸟, 会集于那棘树丛。王爷差事没停息, 使我不能种植粮, 我父母有何食物?悠悠在上苍天啊, 何时才能有尽头。

胆小谨慎的鸨鸟, 会集于那桑树丛。王爷差事没有停息, 使我不能种植粮, 我父母有何可尝?悠悠在上的苍天啊, 何时才能有正常。)

写远行在外的征人久役不归, 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田园的荒芜, 然后想到父母无人奉养, 并为此而一遍遍地呼喊苍天, 这不是农业民族所培养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情感吗?

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韵, 并不仅仅表现为一种眷恋故土的思乡之情, 它更培养了周民族安分守己, 不事扩张、不尚冒险的品格。即便是抵御外族入侵一年二年的离乡光景, 似乎也难以让他们忍受, “曰归曰归, 岁亦莫止”。在周人看来, 如果至岁暮还不见还家已经不符合生活的常情。诗人之怨, 早已经充盈于字里行间, “我心悲伤, 莫知我哀”。更有甚者, 甚至在他们出征离家的那天, 就已经带着满腹的哀怨与眷顾,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回乡时仍然有着不尽的忧愁,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植根于农业文化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韵, 在这些诗句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类似的例子还有,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 农业社会塑造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从一定意义上说, 《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有浓厚的乡土情韵, 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农业劳动对象在大自然中丰富活泼的生命形态刺激了“触景生情, 感物而动”的直觉感发式的创作冲动;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 并决定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影响了传统诗歌、自适自足、重在表现自身价值的写作目的;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的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农业的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方式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 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 并构成传统诗歌农业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在《诗经》中, 我们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印证。正是这些, 使《诗经》不但在作品题材内容上, 更使它在文化精神上成为后世中国诗歌创作的楷模与典范。

《诗经》中的人地关系 篇3

曾经说过,《诗经》是中华民族第一部大地颂歌,因为它记录了近两千六百年前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人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记录,其形象化,其生动程度,其真切感,可说是人类文字记录历史的开天辟地之作。

无论是开篇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是脍炙人口的《七月》、《黍离》、《蒹葭》,无论是爱情、生产还是战争、祭祀仪式,处处都流露出人和土地之间那种深远浓郁的骨肉亲情。那种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华夏民族早期发展史,尤其是农业文明的大量记事,将先民和土地之间的血脉之情、骨肉之谊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诗经》里,虽然天地都是无所不能的大神,受到所有人的尊崇与敬畏,但是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态度仍然有些差别。在统治集团里,因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地是承载万物的基础,所以对天和地的态度都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亵渎(见《颂》)。

而老百姓则不一样,他们遇到不平的事情就有“怨”,怨谁呢?除了怨统治阶级(见《七月》、《硕鼠》等),就是怨天(如《黄牛》、《柏舟》等),但却少见怨地的。有一个成语叫“怨天尤人”,也不涉及土地。看来土地不论对于最基层的劳动人民,还是对于最高层的统治者,都是一样的珍贵,都一样受到无怨无悔的敬爱。那时候,人对土地等神明保持一种敬而亲之、亲而偎之、偎而愉悦之如对长辈的“孝”般的态度。

以《小雅·楚茨》为例,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祭祀仪式,丰收了,要感谢神明和祖先之灵的保佑,感谢大地的赐福,举行祭祀。

第一段回顾耕种收获的劳动过程,并点明:这好酒是用粮食酿的,好饭是用粮食做的,粮食是人在土地上劳动收获的,将神明和祖先之灵请来,是要用这些丰富的劳动成果交换神明和祖先的赐福与保佑。“东一簇,西一簇,地里长满野蒺藜,把他们全部除去吧!自古以来就如此,为的是种上黍米和小米。”

祭祀的人恭谨钦敬,供奉的祭品丰盛无比,整个气氛肃穆神圣,而且一环扣一环,忙忙碌碌,因为有先祖的灵魂和各路神明在场,似乎大家都不敢大声说话了。但这时忽然来了一句“神嗜饮食”,神明也好酒贪吃!一种轻松愉悦便悄然弥漫于整个仪式中:“……祭祀的供品味道馨香,神灵也喜爱这些饮食。百般的福禄先祖赐你,祭期有定合乎法式,齐备快捷隆重严整。赐你永享中和之福,悠悠绵绵数万数亿。”吃人的口软,因为酒好饭好,交易马上就成功,你献给我好的供奉,我给你如意的祝福,这似乎也太过于随便了吧?其实不然,因为不管是神明还是祖先的灵魂,都是人的意念,是由人来装扮的,所以神灵的喜好也就是人的喜好。这里,人和鬼神、人和大地融为一体,同喜同悲,同苦同乐。

于是,结局便是“神具醉止”!所有的神都喝醉了。“……司祭的太祝传达神的话语,众神全都吃饱了也喝醉了!这时,假扮神灵代替受祭的那个身子才站起来,大家敲响那铜钟送神灵踏上归程……神灵喜欢这些饮食,你就能长寿安康绵绵无期……”

透过那些尽兴的文辞铺排和周详的繁文缛节,我们看到了一种东西,那就是凝天、地、人、神的精神意志为一体的“亲情”——人对土地就像对父母一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孝敬、亲近、依偎和热爱!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篇4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胡海洋

(2005级学员)内容摘要:《诗经•国风》塑造了丰富多彩、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渴望爱情主动追求,或缠绵热恋欢快相约,或失恋其中为情所困,或处于婚嫁喜悦之中,或处于婚后的喜悦或痛苦之中。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也有活泼生动,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而正是从这一首首动人的生命赞歌之中,我们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关键词:女性形象;意象;象征意义;影响

一、序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本文试从国风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她们情感世界的透视,来讴歌和赞美女性,以及她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诗经》中的情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由于他们热爱生活,尊重女性,以纯洁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爱情,所以在他们的歌唱中总是透露着积极的生活意志和美好的感情。诗歌更是借助于植物、动物、水等诸多意象来塑造女性形象,其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婚前——婚嫁——婚后的女性形象

(一)婚前女性形象

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女性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少女大胆追求爱情的权利,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着重于内在心态的刻画 ,如心理、情绪、意识等 ,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岁月时光的流逝 ,一种珍惜青春年华、珍惜生命,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冲动如涌潮般撞击着她的心。热情质朴的怀春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表明暮春时节,梅子逐渐黄熟掉落,树上只有七成果实,大姑娘感到时不我待,便催情郎赶快选择吉日良辰前来迎娶她。大胆而直率的语言,毫无做作之情。而在《郑风•褰裳》中, 则体现了女性有爱慕和自由选择的主动权,.诗中女子性格泼辣、豪爽,在未得到情人热烈的爱时,女子表现出一种怨怒情绪和决绝的态度。说明女性在爱情上有追求自由的意志。诗以独白的方式 ,描绘了一位少女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 :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又是一幅绝妙的少女怀春图,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宛若一幅精美的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郑振铎说:“《郑风》里的情歌都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种态,一种美趣„„‘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郑风》中所特殊的一种风调”。[1]而其开放的程度在统治者的眼里似洪水猛兽一样可怕,于是在几多无奈之后,才不得不作出这样的让步规定来。

缠绵热恋,欢快相约。青年男女相约相恋,《诗经》中有些诗写了男女的自由恋爱 ,他们可以自由地约会 ,而约会的地点和环境很新鲜和独特 ,往往是郊野、城隅、水边、山旁等 ,如《邶风•静女》就很有代表性 ,作品描述一对青年男女在城角幽会 ,女方先到 ,但她调皮地藏了起来 ,而那男子来到约会地点 ,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后来女子送他一把普通的红草 ,他竟觉得美得出奇 ,因为它是美人送的,便格外珍贵。“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示,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2]这红草就象征了他们美好的爱情。诗中的静女开朗活泼,机智聪明,充满了青春活力,如果说静女的约会是个体的、隐蔽的 ,那么 ,《郑风•溱洧》中的约会则是群体的、公开的: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从女子向男子发出主动而大胆的邀请可以看出 ,青年男女的交往比较自由 ,较少受到宗法礼制的束缚。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古代人民“踏青”习俗的美妙诗篇。本来这种“踏青”活动还带有宗教色彩 ,但青年男女更多的是借这种宗教活动来寻找爱情,表达他们之间的感情,最终寻找他们婚姻的幸福。

失恋女性,为情所困。在两性问题上,女性历来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女性更愿意生活在自己拟造的情感世界里。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少女畏惧父母,但又深爱自己的情郎。她与情郎的感情是是真挚的、炽烈的,但两人的感情又在面临着考验。父母之命不能违,也正是在父母之命面前少女内心的痛苦,才体现了少女为情所困的真实情况。《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再如《秦风•晨风》是失恋的千古绝唱。说山间约会男孩失期,女孩“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挺幽怨。正是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人的生命赞歌,我们才可以从中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二)婚嫁中喜悦的女性形象

出嫁女子,健美明丽。诗中对出嫁女子的年轻、美丽和健康进行了由衷的夸赞。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她们正当盛年,象开得正火红的花儿;并且能给婆家带来欢乐。诗中对女子的健康也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而这赞美是通过对桃树的硕大的描绘来表现的,如诗句“桃之夭夭,有坟其实。”诗中对女子的年轻美丽也进行了赞美,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而整首诗句都在告诉我们,“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不是那么使人想到新娘姿容的秀丽和身材的窈窕吗?那压低枝头的桃实和浓厚的绿荫,不是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体魄的健美吗?这也正是未来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预兆。”[3](P13)理想“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民也” [4](P16)会理想相吻合。

迎亲新郎,喜润新娘。《诗经》中也有通过女子对新郎的赞美来反衬出女子自我形象的,其实这是一种侧面描写手法。古代习俗,女子出嫁时,男子要亲自到女家来迎接新郎。而女子似乎对自己未来丈夫的外貌也很注意。如《齐风•著》中通过对女子眼中男子的描写,来看亲迎的新郎;但从侧面《齐风•著》细腻地再现了婚礼前一个动人的镜头,新郎到岳家接新娘上车,“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段,一个披凤冠霞帔的美丽新娘在等待幸福的降临。出嫁女子喜悦心情可见一斑。

盛大婚礼,娇女出嫁。《诗经》中不凡有描写女子婚嫁的隆重盛大的场面,从正面描写女子在婚嫁中的形象。如在《召南•何彼脓矣》中描写贵族“平王之孙”与“齐王之子”举行婚礼的盛大豪华的场面。诗中用郁李开花香味四溢来祝福“平王之孙”和“齐王之子”的婚礼。如诗中有:“何彼脓矣,唐隶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这个隆重而和谐的婚礼进行中,公主是坐在车上行婚礼的,即“人之敬和者,恒举车服言之”。再如《召南•雀巢》中出嫁的女子是由彩车百辆来迎接她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都是那么喜庆而隆重的仪式。从而由正面衬托出年轻女子婚嫁中的娇美形象。

(三)婚后的女性

琴瑟和谐,相亲相爱。《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的题材相当别致 ,它通过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反映了劳动人民和乐的家庭生活与他们夫妻间深挚的感情”。[5](P256)

夫妻关系和日常生活被描写得美好而洋溢着诗情画意,只有相敬如宾的夫妻才会享有这种真正的和谐与恩爱。在《齐风•鸡鸣》中 ,也有同样的描写 ,在一个浪漫的晚上 ,一对夫妻在“苍野之声”、“虫飞薨薨”的野地幽会 ,天亮了 ,男子还沉湎在这种欢爱之中 ,而女子觉得光天化日下幽会感到羞耻 ,让人看见了不好意思。方玉润说:“贤妇警夫早朝也”。同类作品还有《唐风•绸缪》。这些作品都极富于生活气息 ,都通过一个特定的生活片断来歌唱婚姻与家庭的幸福 ,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气蓬勃、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拥有甜蜜幸福的生活,是每个女性共同的心理愿望。

丈夫在外,翘首盼归。独守空闺的女子的心声 ,即我们常说的“思妇诗”。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当时一部分男子或出仕、或经商、或服役 ,不得不抛妻别子 ,远走他乡 ,这就留下了一批独守空闺的女子 ,她们成年累月在思念中度日 ,在等待中消磨青春。如《王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的作品。

《卫风•伯兮》通过写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从而深刻逼真地描写了思妇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首章“伯兮碣兮,邦之桀兮。伯也执役,为王前驱”写思妇夸赞丈夫 ,相貌堂堂 ,武艺高强 ,地位显赫。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夫妻情深 ,由于分别时久 ,浮现在妻子心目中的丈夫就格外伟岸光彩 ,所谓“距离产生美”。次章“自伯之东,首如蓬飞” 写女子蓬头垢面 ,不事修饰 ,好的情态越是慵懒 ,说明她的心思越是专一。“以自己形象之丑,显示自己思念之苦”。[4](P108)

三、四两章写女子怀念丈夫 ,矢志不移 ,即使想得头痛也在所不惜。《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 ,就祝福他平安健康。感情深长 ,情谊绵绵。总之 ,虽然都是思妇诗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伯兮》中的女子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卷耳》中的女子有太多的担忧,而《君子于役》中的女子更多渴望丈夫早归。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都用冼炼的笔调如实地勾画出了思妇们的一片痴情。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但愿天下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硝烟弥漫。

哀怨弃妇,悲愤抗争。被弃妇女的哀怨与抗争 ,即“弃妇诗”它们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的破碎与妇女被弃的悲惨命运 ,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氓》全诗共六章 ,情节很简单。《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因色衰爱弛,丈夫便无情地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也罔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更为凄惨 ,为了操持生计 ,在丈夫家什么苦活累活都干,穷的时候和丈夫共患难,日子过好了 ,丈夫却把他看成眼中钉“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诗中饱含热泪的诉说,读来令人肝胆欲碎。自己离开夫家,被丈夫休弃时,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也正是通过诉说,来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和对两人感情的背叛。

三、《诗经》中相关意象对与妇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植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统计达到154种之多,可见植物在先民的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而诗中的植物又往往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某种的内在联系,植物在诗中多以起兴的形式出现,其后往往又伴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诗经·召南•摽有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女主人公以梅自比,梅子的成熟正是年轻女子生理与心里成熟的标志,诗歌中还通过顷筐抛梅呼唤爱情,以求意中人,希望对方能娶自己;而鲜艳的桃花也是女子年轻貌美的象征,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作者把漂亮的新娘比喻成鲜艳的桃花加以赞美,含有富贵吉祥的意义。此种诗歌样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应该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正是植物意象与女性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在描写女性的时候将各种植物运用其中。女性在诗歌中便成了被欣赏和赞美的对象了。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6]《诗经》用植物意象来表示与女子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而那些被表示的观念就好像女子本身就有的。

(二)动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我们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诗经》中爱情诗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动物意象。《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多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主,如鸡、牛、羊和鹿等。诗中的动物意象在很多时刻来说也像植物一样,在诗歌中起到起兴的作用。当诗中提到动物之后往往也伴随着女性形象的出现,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通过动物鸡鸣起兴,女子提醒男子应当起来狩猎了,这里展现了女子温情的一面。动物意象在这里是积极的,与先民的那种生活方式融合在了一起,看起来贴切自然。《诗经》中动物意象也有表现生活中女性生活劳苦、哀怨的一面,特别表现在女性对生活中男性不在身边的心酸生活的温情表达,此时动物意象是苍凉的但不令人绝望,借助动物意象来展现女性温情的流露。这种温情是哀怨的,充满了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辛酸。如《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心情是哀怨而惆怅。

(三)水的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人为水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喜有忧。其中以水比喻男女爱情方面,以及女子柔弱的又别具特色。以水的澄明、纯美隐喻女子的绰约风姿,从而抒发作者的慕悦之情。这种原型意蕴主要体现在对女性气质的形容上。《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惊世之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将水和儿女柔情联系在一起,水性柔和更是女子阴柔这一特征的鲜明体现。水的阴柔性和坚韧性,非人力可以轻易驾驭,越想速成越难以控制住,一定要以柔对柔,要有足够的耐心温柔才能够体察得出水带来的享受,这不正和爱情一样吗? 男女约会恋爱的场所大多在水边,仿佛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郑风·溱洧》描写的是溱洧水边,男欢女乐,结伴同行看热闹,赠芍药花表达爱慕之情的恋爱生活。水又是无情的。恋爱中的人,谁不希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一水之隔,却似天涯。如《郑风·褰裳》一诗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正是水的存在阻挡了相爱男女的见面,同时水又考验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忠贞。水的无情给男女双方造成了几多遗憾。“祈求与他人融为一体,这是人身最有力的冲动最深沉的激情。”[6](P208)《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对后世爱情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及其影响

(一)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

黑格尔说过,“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普遍的意义来看。”把黑格尔的话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与《诗经》中女性形象相联系起来看,那么《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女性是弱势群体,并且由来已久,既有女性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传统文人也是弱势群体,当文人报国无门,才能无处施展,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时,便会把满腹牢骚诉之于笔端。士人对政治前途充满了忧虑与沉思,情绪黯淡,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显现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这种忧虑而产生的颓废情绪,其实质是一种严肃、慎重、认真、务实的思想。借隐晦之言,来表达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毛奇龄在《白鹭洲主客说诗》中认为情诗皆“托词比事,《离骚》所谓蹇修、姚女失,古诗所谓美人君子,皆托比之词”。《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正是文人或政治上不得意之人自身的象征。诗中表面上写的是男女情事,实际上写得是思贤讽政之作,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也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但这一切都以正视尊重男女之间的情爱为前提的"。再如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优美的“美刺”作品,常通过象征寄托的手法如男女信物、神仙景物、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政治主张。把自己与楚怀王的关系比喻为夫妻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身对楚国的忠诚。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形象的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诗的领域,它哺育着中国历代一切伟大的作家。”[8](P3)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但它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世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这种影响不仅是在后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方面,而且表现在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经》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如《诗经》里《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子对爱情主动追求,要求男子平等对待,不要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架势。而西汉卓文君《白头吟》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提。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似乎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再如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上邪》对爱情的追求,王实甫《西厢记》里崔莺莺对自己幸福爱情的追求,都说明了《诗经》中自由爱情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诗经》中女子之口抒发忧伤的感情,细致、隽永,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文学创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中国后代的诗歌因其影响,抒发忧伤之情作品较多。忧伤的感情,委婉曲折,波澜起伏,十分微妙的。这对汉乐府诗歌,以及《古诗十九首》,以及唐宋诗歌影响深远。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让后来的作家诗人多有仿效。作家诗人多以女性的柔弱来比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如屈原《离骚》中借助于女须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一片忠心。而 屈原借香草美人,表明自己的忠心也正是受到了《诗经》的影响。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只有依靠男子才能生存;同样,在一个国家里,君王是国家的主心骨,是所有人的心里依靠。

“《诗经》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伟大现实主义传统。”[8](P3)为后世文学创作作了成功的典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它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它的影响经久不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总之,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及其女性形象的透视,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纯朴无邪的,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情感追求。但也出现了新的关系、新世俗伦理道德意识的萌芽,婚姻、爱情因受到影响而显得纷繁复杂。诗中体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独立和自尊的强烈渴望和热烈追求。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 ,也有活泼生动 ,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 ,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他们是传统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先驱,她们闪烁着自醒意识的火花引领着后世女子不断地在自由幸福的道路上追求着。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人的生命之歌,宛若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费振刚.状物工巧 联想丰富.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诗经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 [4]曾运乾,周秉均整理.毛诗说[M].岳麓书社出版,1990. [5]邓荃.诗经国风译著[M].宝文堂书店出版,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弗洛母.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吕恢文.诗经国风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7.

《诗经》中的婚恋诗 篇5

婚姻生活是以婚礼为标志的,婚礼的举办标志养男女结为夫妻,开始共同生活。《诗经》中也就有了许多描写婚礼的诗歌,例如《卫风硕人》中就描写了齐女庄姜出嫁时的盛大场而,其中写到四牡有骄,朱帕镰镰,翟葬以朝,写出新娘的出嫁时有四匹挂养红绢的大马迎接,还有羽毛装饰的漂亮的马车等。

婚礼之后,便是柴米油盐的婚姻生活,而在这平淡之中也显现出夫妻之间的幸福生活。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便是一首描写夫妻生活中小事的一首诗,但其内容活泼俏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幸福之感。在这首诗中,女子早起催丈夫起床打猎,说道弋高加之,与子宜之。宜高饮酒,与子偕老意思是:你打下野鸭大雁,我给你烹调做好菜。美酒佳肴,要与你白头偕老而丈夫对妻子的体贴也十分感激,便有了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的场景,男子为了感谢妻子的关怀、体贴便以佩赠送妻子。

婚姻除了喜庆与甜蜜,自然也有不幸的婚姻,在《诗经》之中也有描写弃妇的诗歌。在《邶风日月》中,弃妇悲愤的像日月哭诉,痛斥丈夫逝不古处,这表明丈夫之前也曾对她好过,但如今却是逝不相好,女子婚后遭受丈夫不公的待遇,绝望之极女子开始怨恨父母父兮母兮,畜我不卒,怨恨父母为何不能养她到老,而要让她嫁给现在的丈夫,作者止是在感觉生活无望的情沉下才会请求日月为自己做主,才会对远方的父母发出这种怨恨。

三《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所蕴涵的社会学价值

(一)反映了父母之命、谋钓之言对婚姻的规范

西周时代是一个礼教不断制定和完善的时代,西周周公制定礼教奠定了我国文化传统的基础,而随礼乐之事的不断完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规范,婚姻也不例外。中国传统婚姻的父母之命、媒约之高也在《诗经》的婚恋诗中有所反应,例如《卫风氓》中匪我想期,子无良媒,以女子的口吻写到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这里写出了当时婚姻的.一种流程规范,没有媒人来谈婚事,是不符合当时的礼仪魄《齐风南山》中的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也是讲男子娶妻必然要得父母之命,有媒约之高。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出这些礼仪规范己经开始干扰男女的自由恋爱与婚姻,只有经过这些规范认可的婚姻才能得到祝福,这些规范也使得恋爱男女有了岂敢爱之?畏我分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高亦可畏也的哀怨与顾忌。

(二)反映了男权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

东周之前并没有严格和规范的婚姻制度,但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以及奴隶制的产生,在父系社会之中,一个成年男性如果有一定的财产,那么其必然就需要一个财产继承人,而且这个继承人也必须是男性,为了保证其财产为其自己骨肉所继承,在婚姻上,便要求女子对于男子要绝对的忠诚,而男性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则可以拥有多个妻子,这也就形成了一夫多妻制。在男权社会之中,女子遭受养多重不公待遇,在《卫风氓》中,女子就诉说了自己婚后辛苦操劳的生活,但最终还是被丈夫虐待和遗弃,不得己女子只能同到娘家,却又被自己的兄弟嘲笑,因此女子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年轻女子于磋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道出了在男权社会之中被受婚姻制度压迫的女子的现状。

(三)反映了古代妇女的生殖责任

诗经中的成语 篇6

1。窈窕淑女。<<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3。辗转反侧。<<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之子于归。<<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5。赳赳武夫。<<周南-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6。鸠占鹊巢。<<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7。夙夜在公。<<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8。忧心忡忡。<<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 趯 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小雅-出车>>:喓喓草虫,趯 趯 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9。素丝羔羊。<<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10。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11。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12。死生契阔。<<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3。与子偕老。<<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郑风-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14。不忮不求。<<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15。黾勉同心。<<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16。德音莫违。<<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17。及尔同死。<<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18。行道迟迟。<<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9。燕尔新婚。<<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宴尔新昏,不我屑以。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20。狐裘蒙戎。<<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21。充耳不闻。<<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22。雨雪雱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23。携手同行。<<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2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5。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26。素丝良马。<<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27。载驰载驱。<<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2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0。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1。泣涕涟涟。<<卫风-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32。载笑载言。<<卫风-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卫风-氓>>。

34。二三其德。<<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小雅-白华>>: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35。夙兴夜寐。<<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大雅-抑>>:夙兴夜寐,洒埽廷内。

36。及尔偕老。<<卫风-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37。言笑晏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8。信誓旦旦。<<卫风-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9。一苇杭之。<<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40。投木报琼。<<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4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42。悠悠苍天。<<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43。不日不月。<<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44。遇人不淑。<<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45。一日三秋。<<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46。人言可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47。孔武有力。<<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48。颜如舜华(颜如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49。德音不忘。<<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50。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

51。风雨凄凄。<<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52。风雨潇潇。<<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5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日知录>>卷十三<两汉风俗>:至其未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

5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55。一日三月。<<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56。有女如云。<<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57。有美一人。<<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58。邂逅相遇。<<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59。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60。不稼不穑。<<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61。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62。日月其除。<<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63。日月其迈。<<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

64。硕大无朋。<<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65。今夕何夕。<<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66。独行踽踽。<<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

67。谁与独处。<<唐风-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68。温其如玉。<<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69。在水一方。<<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0。同仇敌忾。<<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71。无冬无夏。<<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72。涕泗滂沱。<<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73。衣冠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懮矣,于我归处。

74。淑人君子。<<曹风-鳲鸠>>: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75。七月流火。<<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76。春日迟迟。<<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小雅-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77。以介眉寿。<<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78。万寿无疆。<<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小雅-天保>>: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79。未雨绸缪。<<豳风-鸱鴞>>: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80。风雨飘摇。<<豳风-鸱鴞>>: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81。德音不瑕。<<豳风-狼跋>>: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82。德音孔昭。<<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83。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咏叹。

8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85。琴瑟好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86。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87。日升月恒。<<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88。寿比南山。<<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89。载饥载渴。<<小雅-采薇>>:懮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90。杨柳依依。<<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1。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2。载沉载浮。<<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93。万邦为宪。<<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94。大发雷霆。<<小雅-采芑>>:戎车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

95。哀鸿遍野。<<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96。夜未央。<<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97。鹤鸣九皋。<<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9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鹤鸣>>: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99。白驹空谷。<<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100。弄璋。<<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101。弄瓦。<<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102。忧心如焚。<<小雅-节南山>>: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103。天高地厚。<<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10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105。不敢告劳。<<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106。伊于胡底。<<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107。暴虎冯河。<<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108。战战兢兢。<<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09。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雅-小宛>>: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110。翰飞戾天。<<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小雅-四月>>:匪鹑匪鸢,翰飞戾天。

111。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112。必恭必敬(毕恭毕敬)。<<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113。不遑假寐。<<小雅-小允>>: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11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15。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116。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117。投畀豺虎。<<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118。冬日烈烈,飘风发发。<<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

119。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20。不稂不莠。<<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12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车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22。优哉游哉。<<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123。绰绰有裕。<<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

124。朝夕不暇。<<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125。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26。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127。天命靡常。<<大雅-文王>>: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

128。自求多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129。无声无臭。<<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130。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131。小心翼翼。<<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132。天作之合。<<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133。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河南程氏遗书>>卷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契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会得时,活泼泼地;不会得时,只是弄精神。

134。永锡不匮。<<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135。丹凤朝阳。<<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136。不可救药。<<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13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38。俾昼作夜。<<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139。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40。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141。不愧屋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142。投桃报李。<<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143。耳提面命。<<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144。谆谆教诲。<<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

145。生不逢辰。<<大雅-桑柔>>: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146。进退维谷。<<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147。兢兢业业。<<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大雅-召旻>>: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

148。骏极于天。<<大雅-崧高>>:嵩高维岳,骏极于天。

149。天生烝民。<<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150。明哲保身。<<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151。夙夜匪解。<<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大雅-韩奕>>:无废朕命,夙夜匪解。

152。不畏强御。<<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疆御。

153。爱莫能助。<<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154。呜呼哀哉。<<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

155。济济多士。<<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鲁颂-泮水>>:济济多士,克广德心。

156。对越在天。<<周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

157。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周颂-维天>>: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158。高高在上。<<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159。惩前毖後。<<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後患。

160。遵养时晦。<<周颂-酌>>: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161。允文允武。<<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162。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163。黄发台背。<<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诗经·汉广》中的情与爱 篇7

南有乔木, 不可休息;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楚;之子于归, 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1)

首先我想对“汉广”这个题目作一些解释。汉水, 出自元府嶓冢山, 至汉阳大别山入长江;“广”则为广阔浩渺之意。

“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乔”是“高”的意思, 而乔木是指非常高大的树木, 一般生长在深山老林中。“休息”孔颖达疏曰:疑“息”字作“思”, 与下文“思”字同意, 俱为语气词。“汉”即为汉水, “南”应理解为遥远的南方。这位樵夫的家乡就在汉水边, 那里没有大山, 只有丘陵, 离汉水较远的地方有大山。“南有乔木, 不可休息”是比兴修辞, 如同《关雎》首的“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一样, 是用一种美好的意象引起兴叹, 诗意似在说那遥远南方的乔木, 郁郁苍苍, 可望而不可在下休憩;汉水边的那个女子, 也如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求。“南有乔木”应该写的是一片森林, 而不应是一棵乔木, 这样想象会觉得这四个字是很美的一幅画。那么对于“汉有游女”的“游”, 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注家认为, 诗中的女子是指汉水女神, 因而“游”是指其飘行于水面之上。所据源于刘向《列仙传》的记载:“郑交甫过汉皋, 遇二女, 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之。去十步, 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不见。”但综观全诗内容, 找不到“灵女神仙”的痕迹, 只感受到了一位普通民间男子的情怀, 看到了无望的爱情所带给他的痛苦。神女高高在上, 来去无踪, 一般人怎能企及?倒是一般的民间女子, 可爱可亲而又可接近, 所以诗人才会幻想着“刈其蒌, 秣其驹”而娶之。若说其女为神女, 似乎有点牵强了。并且这与诗中所营造的意境也不相符合。所以我认为诗中的“游女”是一位普通女子而非神女, “游”自然也就不是所谓的“飘行于水面之上”了。《笺》云:“喻贤女虽出游流水之上, 人无欲求犯礼者, 亦由贞洁使之然。”《孔疏》:“《内则》云:‘女子居内, 深宫闭门’。此汉上有游女者, 《内则》言:‘阍寺守之则贵家之女也。’庶人之女则执筐行不得在室, 故有出游之事。”又:“言女虽出游汉水之上者, 对不出不游者。” (2) 从上引两家注疏中, 我们可以看出, 游女即出游的庶民百姓之女, 也就是民女、凡女, 与神女了无关涉。“游”所用当是“出游、嬉游”义。段玉裁于“游”字下注云:“游又引申为出游, 嬉游义”, 与诗经此处之“游”正相吻合。考察《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汉水流域的风俗民情, 无不与我们的推论密合。《诗经》所处时代, 正是西周末东周初, 即历史上有名的春秋时期。由于周室衰微, 诸侯不统于王, 战争频繁而人口稀少。统治者为了蕃育人口, 规定超龄的男女还未结婚的, 可以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 自由同居。《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仲春之月, 即农历二月。“会男女”即使男女聚会在一起。《诗经·郑风·溱洧》一诗就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即仲春时节青年男女在溱河、洧河岸边游春情景的。他们游玩相聚, 趁机表达爱慕之情。可见春秋时期溱河洧河地区已有了三月游春的习俗。这一习俗在现在的北方某些地区还保留着。溱水洧水是郑国境内的两条河流。古洧水是今淮河的一个支流, 从河南流入安徽境内。从历史地图上看出:郑国的溱水洧水流域与汉水流域毗连, 实属一大区域。溱水洧水流域盛行的风俗, 自然也会追及汉水流域。朱熹曾说:“江汉之俗, 其女好游”。由此看出, 《汉广》一诗的写作时代背景与东周的社会生活相合。诗人在游春时节, 来到汉水边, 看见一位美貌女子, 顿生爱慕之心, 却又可望不可及, 因之而感伤悲叹, 以诗述怀, 却不知那女子名姓, 故在诗中称其为“游女”。“游女”乃“出游女、嬉游女”也。而有的注本将“游女”注为“潜行水中的女子”, 将“汉有游女”译为“汉水有位游泳女”, 恐怕是受现代汉语中“泳”、“游”同义和《诗经》行文中, 泳、游又常互文的影响, 实际上, “泳”的本义才是“潜行水中”。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此句中, “江”, 出自永康军岷山, 东流与汉水合, 东北入海。“永”是“长”的意思, “方”, 为桴, 即小竹排。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汉水是多么的宽广啊, 浩瀚到不能在水中潜行;汉江是多么的长啊, 长到不能够在江中泛舟。朱熹在《诗集传》中写到:“文王之化, 自近而远, 先及于汉江之间, 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 人望见之, 而知其端庄静一, 非复前日之可求矣。” (3) 以此见文王之化广矣。也就是说以前的汉江一带, 男女淫乱之俗常见, 而自从普及了文王的教化以后, 这里的女子变得端庄静一, 不像以前那样随随便便可以求得。而男子呢, 下文会说到, 也能够发情止义, 以礼自持。以朱熹的理解, “汉广”中连续出现的“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这几句话, 就是借汉江的广阔浩瀚, 它的气势及其覆盖面来比喻文王之化普及的范围及其程度。然而, 方玉润却不是这样认为的。结合下面这句诗, “翘翘错薪, 言刈其楚;之子于归, 言秣其马。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 “翘翘”为薪错起不平之貌, “错”是“杂”的意思。“楚”为一种木科植物的名称。“言”为语气词, “之子”, 指游女, “秣”是喂马的意思。“蒌”, 为蒌篙, 叶似艾, 青白色, 长数寸, 生水泽中。“驹”, 是一种小马。那么这两句诗中, “翘翘错薪, 言刈其楚;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描写的就是樵夫的劳动场景, 而“之子于归, 言秣其马;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 描写的就是樵夫的幻想, 由于这位游女给他的印象如此之深, 甚至在劳动中, 他都会幻想着要是游女能够嫁给他, 他将会帮她喂马等等一系列愉快的时光。因而, 朱熹也注道:“以错薪起兴而欲秣其马, 则悦之至。”这也就从侧面看出, 这位樵夫对游女的爱慕之情是多么的强烈。然而, 事与愿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当中有什么样的原因, 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时的樵夫, 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他一定很苦恼, 很郁闷, 欲求而不得的心情大家应该都可以理解。因此, 很自然的, 下文中“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就应该是用汉江之水广渺而不可渡来比喻游女可望而不可求。如果用刚才朱熹的观点, 是不是会觉得有点牵强呢?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是这样说的:“终篇忽叠咏江汉, 觉烟水茫茫, 浩渺无际, 广不可泳, 长更无方, 惟有徘徊瞻望, 长歌浩叹而已。” (4) 樵夫的叹息声, 经过了几千年的洗礼, 仍然不灭地萦绕在我们耳边, 望着浩瀚的汉江, 他兴叹;想着心中的白雪公主, 他更心酸。因此, 他很自然地用吟唱的方式, 用比兴的手法, 借汉江水之广不可渡比喻他心中的游女爱不可求。对比着看, 我们不难发现, 方玉润的解释比朱熹的更合理一些。

那么在读到“翘翘错薪, 言刈其楚;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的时候, 大家可能会有一些疑问:为什么要写樵夫砍柴砍得错落有致?既然樵夫要追求游女, 为什么不写他采兰赠勺, 而要写他割薪刈草, 岂不大煞风景?《诗经》中的这一笔, 是多余敷衍的吗?对于这些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姚氏祭恒曰:“古者宾客至, 必共其岛薪。薪以为炊, 岛以秣马, 是以游女为宾客矣。”但是既然以游女为宾客, 却又欲亲而求之, 岂不是不合于礼教吗?这与前面说文王之化前后矛盾, 因此这种说法被方玉润否定了。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释呢?方玉润认为只有欧阳修的看法“难为执鞭所欣慕”的意思是最接近诗经原意的。“殊知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 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黔间, 樵子入山, 多唱山歌, 响彻林谷。去劳者善歌, 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赠答, 私心爱慕之情, 有近乎淫者, 亦有以礼自持者。文在雅俗之间, 而音节则自然天籁也。当其佳处, 往往入神, 有学士大夫所不能及者。愚意此诗, 亦必当时诗人歌以付樵。故首章先言乔木起兴, 为采乔地。次既言刈楚, 为题正面。三兼言刈蒌, 乃采薪余事。中间带言游女, 则不过借以舒怀, 聊为幽思, 自适其义云尔。”那么, 方玉润的说法就是:因为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樵夫采樵时的所感所想。他一边劳动, 一边想着心中的游女, 也许他们曾经见过一面, 也许游女只是他心中的幻想, 而不可否认的就是这位樵夫已经深深地被游女所吸引。然而, 他心里知道游女可望而不可求。因此, 他联想到了高大魁梧的乔木, 联想到了浩瀚的汉江, 便以此做喻, 一边劳动一边吟唱, 借山歌排解心中的郁闷。因此, 刈楚刈蒌只是用来描写当时的劳动场景的, 并无他意。而诗经这样写也更符合民歌的特点, 达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那么对于这首诗还有难能可贵的一点, 方玉润曰:“《国风》多里巷词, 况此山歌, 犹能以礼自持, 则尤见周家德化所及, 凡有血气莫不发情止义, 所以为贵也。”也就是说, 这里的男子和女子一样, 经过周礼的洗礼, 都能够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而没有淫乱之嫌。这对于现在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从写作手法上看,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到:“一章从乔木兴起, 为下刈薪张本。中间插入游女, 末忽扬开, 极难合飘渺之致。后二章刈楚刈蒌, 乃为正面, 仍带定游女, 妙在有意无意之间。三章叠咏, 一字不易, 所谓‘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 (5) 也就是说, 从乔木起兴, 为下文刈楚刈蒌作了铺垫。这也刚好应和了诗经的赋比兴写法。那么这个游女, 文中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 就好像一个似有似无的存在, 也因此为下文游女可望而不可求打了伏笔, 给人营造了一种飘渺不定, 似乎看见了, 而伸手一抓又什么也没有的感觉。这种感觉的营造很重要, 既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 又能给观众造成共鸣, 其所谓是巧夺天工。与此同时, 《周南·关雎》中的“淑女”、《周南·汉广》中的“游女”、《秦风·蒹葭》中的“伊人”、《陈风·月出》中的“佼人”和《陈风·宛丘》中的“子”, 这几个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关雎》中的君子对河边采荇菜的“淑女”的追求充满了相思之苦:“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优哉游哉, 辗转反侧。”而整首诗中窈窕淑女始终都没有正面地出现在人们眼前, 读者所见的只是一个女子的苗条的背影, 没有言语, 没有思想, 没有情感, 对君子的追求置若罔闻, 无动于衷。《汉广》里的游女形象亦如此:《韩诗叙》云:“《汉广》, 说 (悦) 人也。”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发挥说:“夫说 (悦) 之必求之, 然唯可见而不可求, 则说 (悦) 慕益至”, 是把握了游女形象的特质的。“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明知其不可求, 但诗人还是一往情深, 超越了不可求的现实, 而进入了痴情的幻想:“之子于归, 言秣其马”。但是无论男子的追求多么执着, 女子却始终隐身在汉江的另一边, 无言而不动情。《蒹葭》也是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反复追寻、渺茫难即的情境, 塑造了一个无论诗人怎样“溯洄”、“溯游”地追寻, 却总是“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形象。

对于这首诗, 古代和现代的学者对其内容各有各的看法。有的现代学者认为, 这首诗可以和《关雎》对看, 但比《关雎》更加委婉动情, 或者说更为伤情。《关雎》是喜剧, 是种豆得豆, 种瓜得瓜, 他要行荇菜, 虽然荇菜是“左右流之”;要追“淑女”, 虽然是“寤寐求之”, 但终于是荇菜在握而淑女求得。而汉广这首诗似是委婉哀伤的悲剧, 这小伙子一开始就没有信心, 而叹息“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定下了失败的基调。而《关雎》以关雎小鸟相向和鸣起兴, 一派活泼喜庆的气象, 也暗示了喜剧的结局。还有的学者认为, 这汉之游女与“窈窕淑女”相比, 有两个不同, 从而导致了“不可求”。这两个不同是, 一是她属于南方荆楚之地的姑娘, 与周族有隔阂, 有文化上的差异和民族上的敌对;二是“游女”之“游”, 有冶游不正之意, 不同于淑女之淑。但我想, 若真是如同学者所说, 则这汉之游女更撩人心弦, 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是她因有距离而神秘, 距离产生美是美学上的通则, 陌生化产生追求的欲念, 则又是爱情学上的常态。可爱的往往不可求, 这正是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

爱情, 这美丽的鸟, 总是栖息于我们的窗台又悄然飞走, 我们无限惆怅地看着它飞远飞远, 直到杳然, 直到我们的内心充满伤感的回忆, 然后浅吟低唱: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

注释

1 朱熹《诗集传》, 北京:中华书局, 1 958年, 第56页。

2 方玉润《诗经原始》, 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 第45页。

3 朱熹《诗集传》, 北京:中华书局, 1 958年, 第57页。

4 方玉润《诗经原始》, 北京:中华书局, 1986年, 第47页。

《诗经》中的“萧”指什么植物 篇8

古代文人对此诗有多种高深的解释,如“惧谗说”、“淫奔说”等。我觉得还是高亨说得平实而靠谱:“这是一首劳动人民的恋歌,它写男子对于采葛、采萧、采艾的女子,怀着无限的热爱。”恋爱中的青年人因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

诗中提到葛、萧、艾,除第二个名字萧外,另两种基本清楚,葛(Pueraria Iobata)为豆科葛属藤本植物,艾(Artemisiaargyi)为菊科蓠属植物,已有共识。那么萧指什么呢?历代注释基本上认定它与艾同义,这不能令人满意。

合理的猜测是,上述3个名字分别指3种不同的植物。古人不大可能粗心到在诗歌中列举三种植物时,其中有两个指同种东西。《诗经》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葛、萧、艾,对于当时农耕文明下的百姓来说,应当人人都知道它们指称什么,不大可能混淆。特别是,在诗歌中不大可能用两个名字指称一种植物。就像今天人们在一首诗中将大豆、玉米、苞米并称一样。玉米实际上-就是苞米。

进一步猜测,这3个植物名字应当对应于3种在当时有代表性的不同植物,它们在古人的生活中分别扮演各自不可替代的角色。

通常的注解说,萧也指与艾类似的蒿草,或者与艾同义。据《说文》:“萧,艾蒿也。”《词源》也是这样讲的:“萧,植物名。蒿类。即艾蒿。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可能深受后来的双音词“萧艾”(指蒿草,不值钱的野草,喻不肖或不才)的影响。《康熙字典》也从“萧艾”讲起,不过,词典加了一个“疏”:“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礼·郊特牲》: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这条“疏”透露出重要的信息,萧可能与禾本科的荻有关!依此推测,“萧斧”,当不是“芟艾之斧也”,而是“芟荻之斧也”。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到:陆机(261-303)曾认为萧指“荻蒿”,而许慎(约58-约147)的解释“艾蒿”是错的。据《说文》:荻,萧也。《尔雅·释草》:萧,萩。在《康熙字典》和《尔雅》的不同版本中,萩也写作荻。因此可以推断:萧,即萩,即荻。

从带有这两个字的若干词组的用法中可猜测到,古人曾把这种植物用于建造房子或院墙。

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北方农村割“苫房草”用来苫房子的经历。那时很少有瓦房,多数人家的房子都是草房,草苫在房顶用来避雨或保温。2010年我在英格兰南部乡村,仍然见到许多草房,显然不是当地人盖不起瓦房,而是觉得草房有其优点。在东北,所谓的“苫房草”,主要就是禾本科的荻(Triarrhena sacchariflora),《中国植物志》将它列在获属,而《北京植物志》将它列在芒属。此种植物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都有分布。刘兵的著作《像风一样》扉页上的背景照片就是荻。

这种植物与竹子、芦苇、芒等有相似之处,茎间有节。荻在秋季收割,去掉花序,将茎叶用铡刀切成半米长,一层一层铺在房子的坡面上。如果铺得结实厚重,不惧雨雪,三五年内不用更换。

小结一下,《采葛》诗中提到的3种植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葛,也称野葛,与食有关,葛根富含淀粉,自古以来就是美食;萧与住有关,可用来苫房子或者垒墙;艾,也称艾蒿、冰台,与治病有关,可用来熏蒸消毒或驱蚊。

上一篇: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管理档案下一篇:聚会初一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