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加技术能力要素课程模块体系的构建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学生能力结构、艺术能力与技术能力

1.1 学生能力结构

随着大学教育逐渐地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 大量的本科毕业生都面临着求职就业的压力, 都需要面向职业和岗位, 所以本科教育也必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本科院校要“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1], 把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对数字创意产业专业教育而言, 学生的能力结构是多元的, 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体系。从认知规律看, 有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能力类别看, 有普适能力和个性差异化能力。重视能力培养, 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共同要求, 对数字创意产业艺术专业人才而言, 则主要表现为艺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1.2 艺术能力:艺术类人才创新之本点

所谓艺术能力, 主要指艺术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 以及在艺术创造工作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力、与非艺术领域的连结能力、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艺术能力在艺术作品创作中表现为表达艺术主体的创造能力, 需要独创精神和自由表达技能, 它不仅是指创作的技艺技能, 也不仅是艺术家的“专利”, 它渗透着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 融会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潜在的、渗透个性品质的文化底蕴。具备艺术能力, 在素材采集、艺术构思、创意制作、艺术宣传与推广、艺术交流与协作等方面的工作中才能够按照艺术创作要求去完成。

1.3 技术能力:艺术类人才实战之基

技术能力包括技术吸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具备技术吸收能力, 能够学习、整合外部信息, 借鉴、吸收前人和他人的创作方法、技能技巧, 将别人的能力同化、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将书本知识外化为熟练的操作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基于创意思维的发挥、创新价值观的实践、创作工艺的改进。“掌握好技术语言是从事艺术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2]具备技术能力, 才能将艺术创意与构思付诸创作实践, 将艺术观念形态转变为艺术物化形态, 完成艺术创作全过程。

在艺术创作中技术元素是比较直观的, 是最容易被人理解的。技术能力不等同于潜能范畴的技术素质, 技术能力主要是通过培养和训练而形成和强化的, 而这正是数字创意产业人才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4 艺技能力的融合:培养真正创新人才

艺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具有各自的确定内涵和清晰外延, 但是两者又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仅重视艺术能力而忽视技术能力, 培养的人才就很可能是偏于空想和说教, 而缺乏制作技能和实干精神;如果仅重视技术能力而忽视艺术能力, 则培养的人才很可能停留在“工匠”层面而缺乏艺术创意思维和创新精神。

艺术能力与技术能力虽然在一个人的能力结构中并不是完全对待的, 虽然我们不能机械地将两者作简单的平衡式看待和分析, 但是两者互为倚重, 互相支撑, 包容渗透, 有机融会, 构成学生全面而系统的艺术创造能力体系。

2 能力培养与模块化教学

2.1 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1) 以能力为核心。模块化教学打破原有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以分解、细化、叠加、交融的形式将艺术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培养逐一对应落实到各个课程模块当中。“课程整合成模块要以体现学生能力为标准。哪几门课放在一起能增强学生的能力, 就把这几门课整合到一起, 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3]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组织教学, 把相关的课程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成模块, 通过课程模块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这体现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和目标。

2) 以学生为中心。在模块教学中, 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师生的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引路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 而是主动的学习角色, 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知识、积极提升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什么是想要学习的, 什么是需要学习的, 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 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3) 高度灵活性。教学内容模块的组织结构对应学生能力点, 亦呈现多元、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教学模块有大有小, 有课程或课程群组成的模块, 也有课程内单元或知识点集合组织的模块。大的模块由小模块组成, 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更大的模块, 一环套一环。这样的模块及模块组合便于教学, 也便于学生反馈。学习的总结测试由学期末的反馈变为模块教学中的反馈, 使得教师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学习的情况, 反过来可以对学生进行更直接、更及时的指导。

4) 适应个性化。模块化教学高度适应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它强调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尊重差异、宽容个性、鼓励创新, 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 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激励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学习和探索, 大胆展现自己。特别给特优生和后进生特别的关注, 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分享到求知的艰辛和成长的喜悦。

5) 实践性强。模块化教学紧紧围绕社会岗位工作的需求来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能力, 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学习不是以教材、课堂为中心, 而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 在接近所从事工作的仿真环境下学习, 工作需要什么能力就学什么能力, 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提升各种能力。

2.2 模块化教学与能力要素课程模块

能力要素课程模块教学是将经过分解、细化的能力要素置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 在课程教学模块中分类、分阶段、分层体现专业教学目标, 是能力要素与课程模块的有机组合, 能力要素课程模块化的构建是专业教育课程的重大改革。

将学生应具备能力分析为课程建设的起点, 强调以学生能力要素为核心, 统领课程模块化建设从宏观 (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求) 到中观 (模块化课程体系) 直至微观 (岗位项目情境教学) 的内在联系。“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而制定, 体现了进阶式的能力培养方式。”[4]围绕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促进其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思路, 既突出专业能力教育, 又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机会。

应用能力要素课程模块化教学, 也必然引起教学评价方法和体系的变革。“将学习者实践能力、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1]。要构建以工作能力考核为中心, 与创作过程系统性相适应, 与能力要素模块化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突出“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 模块考核与能力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形式。

3 构建能力要素课程模块体系

3.1 艺术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综合设置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 要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兼顾前瞻性与灵活性, 以期不断地提升课程模块的质量。“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 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 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1]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模块体系是搭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的前提条件。

保障学生新形势下艺术创作所必需的艺术素养和技术能力基本结构。增强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合理性, 知识的系统性与关联性并重, 合理安排偏重“艺术能力”课程和偏重“技术能力”课程的比例。艺术类专业的大多数课程, 或者偏重“艺术”, 或者偏重“技术”, 或者两者并重, 因此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既要体现艺术、创意方面的培养要求, 又体现技术、制作方面的培养要求。从而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 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内容的策划、创作和传播的创新型数字创意产业艺术人才。

3.2 配置不同性质课程群的多模块

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是要全面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 以能力要素为教学目标, 改革学科课程内容编排方式, 形成全新的课程或课程群, 是在能力要素基础上对原学科及课程体系的整合、传承和革新。

1) 通识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政治理论类、社会实践类、文化素质类、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 通过该模块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语言文化素质, 以及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素质等等, 这些素质都为艺术能力的修炼和技术能力的积淀打下基础。通识课程模块中, 艺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

2) 艺术理论与创意思维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创作理念与思维能力训练,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理念和思维能力综合积累发挥作用的过程, 用艺术创作理念体系指导作品创作, 激发审美能力, 促进艺术创新;着力改变传统以形象导入的创作思维, 变为发现和解决多种问题导入创作的新的思维方式, 努力打造新的数字创意人才专业基础。这一模块以培养艺术能力为主, 培养技术能力为辅。

3) 专业基础课程 (群) 模块。着力于对学生进行影像摄取能力、形象表现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技法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要确保教学围绕创作目的进行系统训练。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观察方式、表现方式。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 稍偏重技术能力。

4) 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这是让学生有最多选择性和个性化的模块, 将专业教育课程以方向课的形式组成不同性质课程群的多个模块, 由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模块修读。选用和编著新型的专业教材,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更多的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自主发展、实践创新的机会, 这样才能基础厚、视野宽、能力强、会创新, 成为适应产业竞争与发展新形势的新型创新人才。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艺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

5) 艺术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与专业实践两个部分。专业认知实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 用3个月时间去企业实习或参与一些具体的课题设计, 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然后带着问题再来学习, 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专业实践主要在企业或工作室上岗, 让学生与工作岗位“零接触”, 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划。工作室为专业实践提供实战或仿真的创作环境。这一课程模块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艺术能力为辅, 强调创作过程的锻炼。

6) 综合创作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作品设计创作的创意与表现。提高专业创作能力需要更多的实际课题, 使学生关注当今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先进的思考方法和制作手段, 把握时代的脉搏和要求。从创作前的调研 (发现问题) —拟定初步方案和交流讨论 (探索与研究问题) —优选并确定方案 (探索与研究问题) —制作、完成阶段 (解决问题) 。这一课程模块是对学生进行的作品创作的实战、全程、综合训练, 培养艺术能力与技术能力并重, 强调创作作品成果。

摘要:艺术专业人才教育主要体现为艺术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模块化教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诸多特点, 将经过分解、细化的艺术能力与技术能力要素以及教学目标深度置入课程教学内容, 使能力要素与课程模块有机组合, 形成分类、分阶段、分层次的课程模块体系。

关键词:艺术与技术,能力要素,课程模块,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 陈劲松.从艺术性角度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J]艺术教育, 2012 (10) :40.

[3] 姜忠良.浅析课程模块教学的能力产出: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 2011 (17) :653.

[4] 杜雪娟.英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块教学分析:以伯明翰城市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 2015 (10) :234.

上一篇:CST4001温度校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下一篇:如何在高考作文中写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