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精选8篇)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 篇1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Biotechnology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加工技术

课程类别:必修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学时:30学分:

1使用教材: 宋思扬、楼士林主编,《生物技术概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

课程简介:生物技术概论是生物技术类的专业课,先修课程主要有“英语、专业英语、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本学科综合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技术,通过讲述“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生物工程各项技术”、“基因克隆、转化、调空及其表达”、以及在“农业、环境、健康和能源”方面的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事物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生物技术各领域发展的来龙去脉、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为今后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研究和学习提供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五大工程的基本原理;掌握五大工程中主要的操作技术要点和生产流程,掌握他们在应用中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贡献;结合一定的实践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和深入生产车间,使学生通过切身感受与操作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工程操作技术要点和基本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学会从专业的角度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生物技术概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该课程在以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任一工程为主攻方向的生物技术专业和食品专业等专业领域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工程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参观车间、讨论

作业(报告):课堂作业及课后思考,1、2次/月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 篇2

1 教学大纲的适时修订和教学目标改革

该课程教学处于系部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2010级是最后一届专科,2011级开始招生的是生物科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也要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保证教学大纲的先进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2]。

考虑到教学对象与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专科教学向本科教学的过渡期大纲调整,为科学制定适用于本科教学的课程大纲奠定基础,初步实践效果较好。

教学过程中,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人单位对郑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近3年生物教育毕业生的能力评价反馈普遍良好,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2 依托校级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团队梯队建设和教材建设

2011年《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被选为校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形成具有各自专业背景知识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教授、博士、硕士等组成,通过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听课、评课等活动,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级教学类项目比赛中,团队多人次获得教学、教案、课件比赛中的好成绩。

教学团队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的培养目标,建设适用的教材。2007级以前的生物教育学生使用的是杨玉珍和汪琛颖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生物技术概论》。2010年招生调整,开始本科招生,停止专科招生,原编教材已不适应该专业的学科发展。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特点,教学团队的杨玉珍主编及团队多位教师参编了一部新教材《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教材更好地体现了前沿性和科学性,教学团队拟定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采用此教材,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3 教学内容体系的合理整合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从内容上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五大工程,以及在农业、食品、化工、医药、环境等领域的应用。考虑该专业学生已从其他相关课程中学习过酶、微生物发酵、蛋白质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该课程的基因工程部分教学内容是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并且很好地体现了学科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故在教学中给予较多的学时分配和课堂讲授,同时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内容弱化课题讲授。另外,讲授生物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内容时,通过具体的实例以及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采用,使抽象概念化的教学显得多彩有趣。主次分明的教学内容设计,加上多样教学方式的采用,空洞乏味的知识内容不再难以理解,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充实教学内容

考虑生命科学系女生远多于男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如花年龄学子对美的向往与渴求的实际特点,特增添了生物技术的美容应用内容。人造真皮、人工牙齿、各类生长因子等具体应用极大地充实了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不再遥不可及,变成了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例,学生完全被吸引其中。

5 借助多样先进技术和多元化资源,创新教学形式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抽象复杂,传统讲解的教学手段难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借助鲜活图片及视频动画等题材形式,以强大的感官刺激,来提升学习兴趣。如在PCR技术讲解时制作分步骤的PPT动画,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再结合PCR仪器反应参数设置的具体操作,虚化的教学内容演化为生动、形象的定格画面,产生了长久记忆效果。针对实验部分的内容,教师仅复述实验步骤,很难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通过运用flash技术,将繁琐的实验步骤以flash动画进行操作演示,搭配简洁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以操作按钮为引导预演练实验步骤,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实验内容。

如在基因工程抽象的分子杂交与细胞工程形象的组织培养的内容讲授时,尝试借助全功能的编著软件Director,融入图像、声音、动画、文字、视频等元素,以小电影的表现形式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内容更加生动化,学生完全融入其中。

6 强化实验教学内容,编写合适自用的实验讲义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3]。笔者担任该课程教学近10年来,一直倡导学生走入实验室,参与实践。根据实验室建设条件和学生的兴趣,经多年的不断调整,从十几个备选项目中挑选出6~8个项目进行实验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强化锻炼。针对市场上没有适合该课程的实验教材,根据教学实际,编写自用实验讲义,既实用又节约了费用,此种形式教学资料较受学生欢迎。

近10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历经8届毕业生,成果颇为显著。据统计分析和观察,学生试卷作答优秀率和理解率、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均有明显提高。这表明改革实践的探索研究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卓有成效的方面还要强化做细,比如依托专业背景的模块教学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实用化探索[4]。

参考文献

[1]杨玉珍,刘开华.现代生物技术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1.

[2]李颖,李玉文.谈教学大纲编制的基本原则[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74.

[3]林娜,魏琴,张超,等.《生物技术概论》课程特色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8(16):240-241.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 农科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6-01

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是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是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属于交叉学科,涉及到的知识面广。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综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关键。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把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于农业管理、生产和科研的复合型人才。面对当前高等教育中新型农科人才需求,农业信息技术本科专业对电子信息网络化以及与现代农业相关的电子商务活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适应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是当前本科教学的首要问题。针对农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探索出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 电子商务传统教学方法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安全系统、网站、供应链、物流、营销、在线支付以及法律与法规。电子商务是一个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法律等学科知识在内的综合性交叉课程,知識体系复杂,各个章节之间彼此独立。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多借助于多媒体方式,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其效果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层面,仍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要面对不同专业的大量概念,在学习时抓不住重点,并且具体问题具体分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2 电子商务教学方法探析

2.1 典型案例教学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避免将若干案例堆叠,选择典型案例。高质量的典型案例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所涉及问题富有启发性,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讲解案例,学生作为主体剖析和评价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和巩固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在第一堂课讲解电子商务概念时,很多同学都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购物,这显然是错误的。我在讲授此概念时先介绍时下比较热门的淘宝网以及它的创始人马云,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轨迹引出电子商务的发展,先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淘宝网的用途和功能,使同学们体会到电子商务的真正含义。再如讲解电子商务延伸化趋势时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农科专业特点,列举阿里巴巴集团设计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并不局限于城市,现已经延伸至农业,与同学们分享当代农民如何通过淘宝网出售产自山区的有机食品,并且发动同学们为家乡的土特产作广告语设计。通过典型案例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从而学会学习。

2.2 实验教学法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采用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分为模拟的实验和真实的实验。在每两次理论课后都辅助一次上机实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理论。比如在学习电子商务模式时,我们利用机房的模拟电子商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商务三大模式B2B、B2C、C2C流程的前后台全程仿真环境。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扮演电子商务环节中的各个角色,了解电子商务各个模块的功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实的实验就是通过浏览器访问一些典型且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例如亚马逊、当当、淘宝、美团等等,同学们通过网络进行具体操作,以访问者的身份对网上购物流程进行了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知识概念,也为后续的网站建设学习奠定基础。

2.3 实战式教学法

《电子商务概论》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需要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熟悉模拟操作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电子商务的实战练习。国内有很多电子商务平台,借助于这些真实的平台,可以进行真正的电子商务操作。比如在讲解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时,分为卖家和买家两条线,其中又涉及注册、认证等安全措施。我鼓励学生到一些免费开店的网站去实战体验。例如学生在淘宝网注册会员,办理身份认证和网上银行,这样学生们既可以在淘宝网上免费卖东西,又可以作为顾客去体验网上购物,通过网上交易及具体操作,不但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交易流程,还能提高对电子商务的感性认识。

3 结语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和心态下完成学习。对于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农科学生来说,电子商务作为一门实用的基础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将电子商务与所学专业适当结合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中新型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代红梅.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8.

[2]顾桂兰.电子商务概论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

[3]王宝海,丁慧平,康玉泉.农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改革探索[J].2008.

[4]彭楚钧.电子商务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陈晓华.电子商务体验式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

2012级信息科学技术概论课程 篇4

试题及评分标准

试题:根据本课程教学要求,自拟题目,写一篇与信息科学相关的论文,题目不限。字数不少于2000字。可以参考相关文献。

评分标准:卷面总分:100分

1.论文主题清晰,基本知识点正确,论述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有一定的分析和实例,字数达到要求。(60分)

2.观点新颖。(15分)

3.格式基本正确,书写工整。(10分)

4.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15分)

总成绩为卷面成绩,其卷面成绩已经包含学生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评定由到课情况和课堂提问情况来确定。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 篇5

一、题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题,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题,20分

3.判断并说明理由:每小题4分,共6题,24分

4.归纳/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2题,20分

5.情景模拟题: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四个选项为单选题,五个选项为多选题;问答4分。

6.案例分析:16分

二、答题要求

1.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2.多项选择题:错选、多选、漏选都不得分。

3.判断并说明理由:要求先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对的和错的都要说明理由。

4.分析/简述题:根据教材内容归纳和整理要点,然后根据要点内容简要展开说明

5.情景模拟题: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四个选项为单选题,五个选项为多选题,将答案写入括号内。问答题4分,为开放式问题,同学可以根据情景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6.案例分析题:根据案例问题回答,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三、复习要点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小题4分,共24分)(先判断对错,在括号内正确打√,错误打X,并说明理由)

1、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口的总和。

(X)理由: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人口的总和。

2、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实现的有力保障,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X)理由: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理由:不公平的心理主要产生于所得报酬相对量的比较

4、工作规范又称岗位规范或者任职资格,是根据工作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拟定任职者的资格,列举并说明具体任职者的个人特质、条件、所受教育和培训等。

(X)理由:工作规范的定义

5、所谓关键事件,就是对企业员工有重要意义的职务背景关系及相应的行为。

(X)理由:关键事件就是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有重要意义的职务背景关系及相应的行为

6、职位是指工作中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最小动作单元。

(X)理由:工作要素是工作中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最小动作单元

7、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实现组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过程。(√)理由: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表明这句话的正确性

8、组织中可能会出现某类人员供不应求,而另一类人员供过于求的失衡现象被称为结构性失衡,这种现

象在组织快速发展时期尤为突出。

(X)理由:结构性失衡现象在组织稳定发展时期尤为突出

9、招聘的机会成本是指因招聘不慎,须重新再招聘时所花费的费用。

(X)理由:这是指招聘的重置成本

10、“一个岗位宁可暂时空缺,也不要让不合适的人选占据”体现了招聘工作应遵循的全面性原则。(X)理由:体现了招聘工作应遵循的标准性原则

11、猎头公司在接受客户委托以后,通过广告吸引潜在的求职者,并向个人收取服务费。

(X)理由:猎头公司不通过广告吸引潜在的求职者,向企业收取服务费。

12、培训计划制定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即必须针对企业组织目标和工作绩效等客观实际来设计,同时有助于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还要从整体上考虑影响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

(X)理由:这是培训的有效性原则

13、通过培训的评估标准可以为培训的效果进行检测,培训的成果标准是以受训者回到岗位后的工作实际行为的变化作为判定培训效果的依据。

(X)理由:这是培训评估的行为标准

14、角色扮演法是指培训过程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

(X)理由:这种方法是案例教学法

15、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人力资源的战略分析应集中在组织现在有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X)理由:人力资源的战略分析应集中在组织未来有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16、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确定职业志向。

(X)理由: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设定职业目标

17、职业生涯管理是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组织发展全过程的一种动态管理。

(√)理由:职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的过程,它贯穿于员工和组织发展的全过程

18、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中期阶段的管理措施是向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X)理由:向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职业生涯早期阶段的管理措施

19、根据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在现实期,人们不仅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也能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能力。

(X)理由:这是职业发展的尝试期

20、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常常需要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这种匹配属于特长匹配。

(X)理由:这种匹配属于条件匹配

21、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现场等技术手段,对关键岗位、特殊岗位的员工绩效进行考核,这种方法称为要素评定法。

(X)理由:这种方法是情景模拟法

22、运用等差图表法进行绩效考核时要考虑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考核项目和考核的权重。

(X)理由:运用等差图表法考核时要考虑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考核项目和评分等级

23、股权是一种长期激励的手段,能够促使员工为企业长期利润最大化而努力。

(√)理由:股权可以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员工的手段

24、薪酬调整是对薪酬体系在执行过程中按照员工的要求进行调整,使其能更好地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X)理由:薪酬调整是对薪酬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对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进行调整

25、薪酬即劳动报酬,就是指发给员工的工资。

(X)理由:薪酬即劳动报酬,包括经济类报酬和非经济类报酬

26、技能宽度越小,说明技能越复杂,员工掌握起来也越困难。

(X)理由:这主要指技能的深度,深度越大,说明技能越复杂,员工掌握起来也越困难

(二)情景模拟题(每小题10分,共2题,20分)

1、归纳并简述工作分析的程序和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P40--45)

2、归纳并简述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P58--62)

3、什么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简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步骤。(P79--81)

4、归纳并简述培训的流程及各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P131--143)

5、简述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P166--170)

6、归纳并简述组织在员工不同职业生涯期的管理方法和重点。(P172--174)

7、简述绩效考核的一般程序。(P185)

8、简述绩效考核中常见的问题。(P203--205)

9、归纳并简述薪酬体系设计的具体内容。(P217-235)

10.简要论述薪酬成本控制的基本途径。(P236-237)

(二)情景模拟题(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四个选项为单选题,五个选项为多选题;问答4分)

第一个:

上海某电子企业发展迅速,企业总经理王总决定参加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经过面试,最终21人被录取,其中14个是外地大学毕业生,7个是本地大学毕业生。

在签约前,王总说:“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大家彼此间是平等的,我将把大家当成朋友看待,大家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将大胆创新,打破常规的用人机制,凡在本公司工作一年以上,在业绩得到认可的情况下,都有机会晋升为部门主管或经理。同时,由于你们都是大学毕业生,工作经验较少,所以公司给你们进行较大力度的培训投资。当然,由于本公司刚刚成立,经济有限,所以我希望年青人与公司同甘共苦。在第一年内本公司还无力提供给你们住房,但以后本公司会考虑给你们补发一些房贴。第一年工资前6个月工资为800元,后6个月为1200元,但两年以后,我相信你们肯定可拿到4000元以上。”

说完,当时7个上海本地的大学毕业生离开会场,放弃了签约。半个月后,14个外地大学中竟然有12个学生集体辞职。王总傻了,为什么这些学生不能与企业同甘共苦呢?

请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大学生离开的主要原因是()

A.薪酬水平偏低B 缺乏晋升机会C.企业内员工关系紧张

D.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E.无法解决住房等福利问题

()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3、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分析,你认为王总的讲话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有哪些?()

A.工资B.升迁的成就感C.责任感D.认可E.住房

4、为了留住大学生,请给王总提至少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二个:

人力资源经理Luna,刚从某外企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发现企业管理有些混乱,员工职责不清,工作流程也不科学。她希望进行工作分析,重新安排组织架构。老板非常支持Luna的做法,并很配合地作了宣传和动员。

Luna和工作分析小组的成员,积极筹备一番后开始行动。不料,员工的反应和态度出乎意料地不配合。“我们部门可是最忙的部门了,我一个人就要干3个人的活。”“我每天都要加班到9点以后才回去,你们可别再给我加工作量了。”

多方了解后,Luna才知道,她的前任也曾做过工作分析,还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不但删减了大量的人员和岗位,还对员工的工作量都作了调整,几乎每个人都被分配到更多的工作。有了前车之鉴,大家忙不迭地夸大自己的工作量,生怕工作分析把自己“分析掉了”。

请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Luna的前任在进行工作分析时存在哪些问题?()

A.前任操之过急,在工作分析后马上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裁员、增加工作量

B.在工作分析前未对员工做好事前动员,使员工对工作分析产生了误会

C.把工作分析简单地等同于裁员增效的前奏,增加员工逆反心理

2、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你认为大学生离开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无法满足他们的哪些需要?

D.在进行工作分析前进行了积极的筹备

E.加强了与相关人员的沟通

2、如果你是Luna,在新的工作分析过程中所需收集的信息主要有()

A.工作活动和劳动负荷B.所使用的机器、工具、设备和辅助工作

C.工作环境D.员工隐私E.劳动力市场状况

3、你认为以下哪些做法有利于推进Luna的工作分析活动?()

A.开始工作分析前,对全厂职工动员,说明工作分析的原因和主要流程

B.及时跟进,适当调整工作分析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核定人力资源成本

C.明确员工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为其制定合理的培训、发展规划,适当降低某些岗位的工作负荷

D.在工作分析后,为员工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咨询

E.工作分析结束后立刻开始大规模的裁员、减薪,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4、如果你是人事部助理,请你为新任人事经理Luna顺利开展工作分析提两条建议。

第三个:

著名的TZ超市计划在H市招聘15名销售部门经理,2008年11月公司在H市人才市场召开了专场招聘会。招聘当天,TZ的招聘工作人员把H市人才市场的2楼大厅布置得井井有条:楼梯上贴着TZ超市的宣传画,三楼门口放着一台电视机,连续播放着介绍TZ资料的影碟。

TZ的招聘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领表。进场的应聘者要先在入口处领取一张申请表,填写有关个人资料、教育程度、家庭状况。

(2)初选。应聘者填好表格,将其交给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由他们进行初选。

(3)初试。通过TZ的初选后,应聘者就可以到部门经理那里面试了。TZ的一个门店的7位部门经理参加面试。经理们会根据面试评估表问一些问题,根据每一位应聘者回答的情况,都会写下A、B、C、D的评语.,通常被评为“A和B”的应聘者才有可能参加下一轮面试。

(4)复试。通过了初次面试的人员,一周内会接到TZ人力资源部的复试电话通知。接下来还要经过至少2次面试,最后才接受总经理的面试。这时,初试过关的10位人员中大约会有l位能够成为TZ的员工。请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TZ在H市参加招聘会注意了招聘工作中应遵循的哪些基本原则?()

A.计划性原则B.公开性原则C.合适性原则D.片面性原则E.公平性原则

2、面试的方法有很多,TZ公司选择的方法有()

A.序列面试B.结构化面试C.非结构化面试D.心理测试E.背景调查

3、TZ公司通过举办招聘会的方法获得企业所需的人员,还可以通过哪些外部渠道进行招聘?()

A.岗位轮换B.工作告示C.招聘广告D.委托猎头公司E.工作投标

4、假如您是TZ销售部门的经理,在招聘的“初试”阶段担任主考官,请采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向应聘者提出两个问题。

第四个:

某国有信息枝术企业在IT产业高速发展的2000年前后提出了在5-10年时间内发展成为业界第一,快速做大做强的战略构想,因此大规模地招聘人才,员工总数由1999年的2500人急速扩大为2008年的4500人。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与行业竞争的加剧,市场空间逐步缩小、产业规模受到限制。一方面一线生产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富余情况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却严重不足。尽管2009年以来IT产业随全球经济转暖而复苏,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但是如何做好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该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都感到比较困惑。

请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你是该公司人事经理,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解决人员富余问题?()

A.辞退部分绩效差的员工B.给部分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C.鼓励部分员工自谋职业D.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E.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

2、如果由你制定公司新的人力资源规划,你会采取以下哪些步骤?()

A.让各部门将缺编和超编人数上报,大概估算一个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数据

B.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合理预测人力资源需求

C.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D.对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平衡,并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E.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并进行控制

3、如果由你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你认为应该重点制定以下哪些业务规划 ?()

A.人员补充规划B.总体规划C.培训开发规划

D.退休与解聘规划E.人员晋升规划

4、请你为解决该公司高级技工严重缺乏的问题提两条具体建议。

第五个:

小张的专业是计算机及应用,以下是他与一位人力资源规划师的对话。

“2003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来深圳打工,先在公司研发部任软件工程师,然后被派到管理部做主管,现在是总经理助理。毕业6年中我经过了好几次职位的调动,也跳过四五家公司。我发现自己现在对哪一行都不是十分精通,我们这行知识更新速度特别快,工作压力也很大,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了,我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才能不使自己和所有的亲人都失望!您能否给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些建议?” 请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你是这位人力资源规划师,你认为帮助小张设计职业生涯最核心的问题是()

A.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B.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

C.自我评估D.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2、运用舒伯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你分析目前小张处于职业发展的阶段是()

A.成长阶段B.探索阶段C.建立阶段D.维持阶段

3、如果你是小张,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中要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包括()

A.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B.个人特长C.个人兴趣

D.个人技能E.个人性格

4、作为一名人力资源规划师,请为小张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四)案例分析说明

请参考网上课堂的相关案例

1.工作分析:华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的问题

2.人力资源规划:一份艰难的人力资源规划;这个订单该不该接

3.绩效考核:飞凌公司:充分运用绩效考核的结果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 篇6

一、设计依据

1、建筑概况:本工程建筑面积1.4万㎡,建筑高度23.6米,地下一层,地上18层。地下一层为车库、设备用房等,局部战时作为六级人防物资库使用;一层为大堂、大堂吧及商务等用房;二层为办公和休闲茶室、咖啡厅;三层为中餐厨房操作间和大中餐厅;四层为中餐厨房操作间和小中餐厅、西餐厅;

五、六层为中餐包间;七层为桑那洗浴用房;八层为桑拿休闲用房;九层为为桑拿保健用房;十~十三层为酒店客房;十四~十七层为办公用房;十八层为办公和大会议室。

2、依据规范: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集》,水利电力出版社;

《建筑电气实例设计图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二、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范围为本酒店内的二层和六层。BA系统DDC配置图; BA系统网络结构图;

冷水站自动控制图;

热交换器控制原理图; 新风机控制原理图; 空调机控制原理图; 照明系统监控原理图; 照明控制箱电气接口;

空调风机、热泵机组、水泵控制箱电气接口。

三、设计方案

1、本工程二层大空间为集中空调系统,小空间为半集中空调系统;六层全部为小空间,都采用半集中空调系统;对于集中空调系统,通过改变新风量来调节房间的温度,使其达到要求;对于半集中空调系统,通过温控器(带传感器)来感测房间的温度,将感测到的温度传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改变新风量或者风机盘管的水流量来调节房间温度,使其达到设定的温度值。风机盘管宜采用温控器控制电动水阀,手动控制风机三速的控制方式。风机启停与电动水阀连锁。冬夏季均运行的风机盘管,其温控器应有冬夏转换措施。一般以各温控器独自设置冬夏转换开关为好。

2、采用DDC控制器,它能编制存储程序,使设备按程序运行,可采集设备各种准备、运行、故障状态传输到工作站,并接受工作站的各种命令及时传输给设备及执行机构去完成命令。DDC控制器对建筑物内的空调通风系统,热源和交换系统、冷冻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等系统进行监视、控制、管理。

四、设计中所有设备的查询资料

1、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

RSFG系列风冷螺杆式热泵机组通过切换四通阀改变制冷剂的循环方向,能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空调冷水或热水。机组为逆循环的空气源热泵,省去了冷却塔、冷却水泵及冷却水系统,节约了冷却系统投资和运行费用,无须专用机房,可直接安装于屋顶或室外空间。适用于商场、宾馆、学校、办公、生产等场所,可以满足全年空调和采暖的需要。

机组特点:单元体积小、吊装运输方便;能量调节灵活、节约电能每个单元都采用独立的制冷系统,根据空调负荷大小,机组自动调整运行方式,使其运行在节能的状态;智能化控制,运行可靠机组采用微电脑智能化控制,有多种保护和监控功能,自适应控制技术不仅避免了压缩机过度循环,而且当压缩机偏离安全使用范围,机组可自行卸载,调整制冷量并继续可靠运行。

2、KG系列柜式温度预处理型新风处理机

产品特点:

保持室内洁净的新风引进方式; 对新风实行主动温度预处理,最大限度保持 室内温度在通风状态下基本恒定; 3级过滤,标配亚高效过滤器;可选装高效电子净化单元;柜使机型,适合于无法通过管道送风的房间;外型美观大方;安装操作维护都简便;

3、立式防垢离心泵

产品用途:防垢、除垢、杀菌灭藻;常用于: 锅炉给水、城市给排水、空调循环水、冷却系流、消防给水、环保给排水、压力容器给排水、建筑业给水、厂矿企业单位给排水等。

适用条件:防垢率:90%;适用水质:总硬度<700mg; 性能范围:流量:1.5~1080m3/h;扬程:8~135m。

4、辅助电加热器

产品特点 :

辅助电加热器整体采用不锈钢结构,具有不易结垢、抗腐蚀能力强等特点,同时加热管可随时取出,方便及时清垢排污。

环保: 采用电能做为动力,对环境不产生任何污染。

节能:与空调机组互补工作,提高机组工作效率,降低能耗,内胆与外壳之间自身配有优质保温层,对筒体内热水进行高效保温,进一步节省能源,减少设备工作时间。

产品作用:辅助电加热器就是对水介质进行预加热,升高水温,既保证了空调机组的启运和运行的正常,又提高了主机的供热效率和供热效果。辅助电加热器不需任何其它辅助设备,它与采用小型锅炉等其它设备相比,在安装、操作维护保养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辅助电加热器可以提高中央空调主机进行制热运行时的效率,因此,辅助电加热器本身的耗电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补偿,总耗电量增加不多。辅助电加热器安装后与中央空调机组熔为一体,使用时只需接通电源便能完成控制及保护的功能。

5、CLDC型电子除垢器

结构:电子水处理仪由两部分组成:除垢器:阴极壳体由钢管制成,壳体中心装有一根金属阳极。被处理介质通过金属电极与壳体之间的环状空间流入用水设备。电子电源:能产生高频电磁场的电源。

工作原理:流经电子水处理仪的水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水分子的电子被激化,使之处于高能位状态,由于电子能位上升,水分子电位下降,使水中溶解盐类的离子或带电粒子因静电引力减弱不能相互集聚或产生化学结合,而大体均匀地分散于水中不致粘附或集聚于器壁,从而防止器壁结垢。对于已结垢的系统,由于水中有大量被激化的电子,它们将破坏垢的分子结构,使积垢逐渐剥蚀,直至清除。另外,水处理仪工作过程中,能产生一定量活性氧自由基,如O2-、OH-、H2O2等,这些活性氧能破坏生物细胞的离子通道,改变菌类、藻类生存的生物场,因而具有杀菌灭藻作用。

6、自力式压差旁通阀

自力式压差旁通阀不需任何外来动力,依靠管网自身的压力工作,保持阀门两端的压差相对恒定。

自力式压差旁通阀广泛用于中央空调集分水器之间,热力泵供回水之间。可有效保持设备不被损坏。可以替代电动旁通压差阀。

自力式压差旁通阀的性能特点:恒定阀门两端及被控系统压差,支持用户系统变流量运行;依靠压差自动工作无须外界动力;可以直接显示控制压差;可以直接设定控制压差;控制压差调节灵敏,操作简单;介质温度:0~150℃;控制压差可调范围:0.05~0.6Mpa;控制压差误差≤±5%;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 建筑设备控制课程设计 系 别: 电气工程系 专 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班 级: 电智072 姓 名: 刘婷 学 号: 2007318205 指导教师: 杨晓晴 职 称: 教授

生物技术概论课程说明 篇7

1 课程具体设置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这门课程系统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定义和范围, 概述了生物力学、生物材料学、人工器官、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用仪器、医学成象和医学图象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以及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部分: (1) 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生物医学工程学的近代发展史, 它所涵盖的学科内容及学科分类, 其研究的重大课题及当前研发趋势。 (2) 生物力学:包括血液循环力学和呼吸力学。要求学生了解血液循环力学基础, 心血管的力学特性, 血液的流变特性, 血液流变特性测量及临床应用;了解呼吸力学中常用参量的测量、呼吸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以及人工呼吸与呼吸机。 (3) 生物医学材料和人工器官:生物医学材料教学内容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的分类, 生物医学材料和生物体的作用, 生物医学材料的一般性要求, 常用的生物医学材料如生物医学金属材料, 无机生物医学材料, 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 杂化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教学内容包括人工器官概述, 心血管系统用人工器官, 呼吸系统用人工器官, 消化系统用人工器官, 运动系统用人工器官, 感觉系统用人工器官, 泌尿系统用人工器官。 (4) 生物电学与生物磁学:生物电学教学内容包括细胞和组织的电学特性及医学应用, 生物电阻抗, 人体电位。生物磁学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磁信号, 生物磁测量技术, 磁场生物效应, 磁场的医学应用。 (5) 医学信号和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概念, 模拟信号的处理, 数字信号的处理;医学图像模型, 图像的数字化表示法,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 (6) 现代医学影像新技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数字成像的一般原理, 数据采集原理, 快速实时信号处理, 图像的贮存与显示, 图像的后处理;X线成像装置:X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线源及其对图像的影响, X线检测器, 数字X线摄影系统;超声成像装置:人体中超声的物理特性, 超声成像原理, 超声多普勒成像装置;CT基础:CT设备概论, CT的成像原理, CT扫描成像系统。磁共振成像装置: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信号, 磁共振成像基础, 磁共振成像方法, 磁共振生物效应和安全要求。核医学成像装置:γ照相机, 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显像, 正电子发射型CT。 (7) 肿瘤治疗设备:直线加速器基础知识、原理和结构, 直线加速器的质量保证;X刀的基本概念, X刀系统的组成;γ刀的方法学, γ刀的剂量学, γ刀的适应证、疗效和副作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定义,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发展,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 实现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条件,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实施过程和方法;质子治疗原理与应用, 质子流的工作原理, 质子治疗设备介绍。

2 教学模式的探索

2.1 教材编写

我们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教学要求编写教材。目前, 国内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的教材很少且内容相对陈旧, 而国外的原版教材版本较多, 但大部分教材涉及的内容太多, 不适合作为基础医学类学生的教材。为此, 我们在本课程原有讲义的基础上, 对教材重新进行了设计和规划, 通过删减部分过于复杂的内容, 并收集和补充了大量目前国际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 吸收国外先进的教材的优点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汇编, 完成了有特色的自编教材, 满足了自身教学需要的同时, 也保持了教材的时代性。

2.2 双语教学的尝试[2]

我们提倡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扩展专业词汇量, 既能锻炼学生阅读英文专业内容的能力, 也可以开拓其视野, 提高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 我们对双语教学的尝试主要是针对多媒体幻灯以及视听材料的英文化。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全英文视频资料, 如CT、MR、加速器的结构原理视频, 在授课的过程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如遇到偏僻难懂的专业词汇, 我们会反复播放, 并通过板书讲解从而加深对这些专业名词的记忆和理解。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及学生的反馈, 我们发现非工科类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2.3 加强实践教学, 跟踪最新进展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每隔几年就有重大的技术革新和突破, 新的治疗理念、新的医用设备的革新, 有可能是对传统知识的颠覆。但教材的更新永远都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适应技术快速的变化, 教师除了完成教材知识的讲授之外, 还应该适当介绍近一两年出现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最尖端的新技术。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为它要求教师平时要多留意行业的新动态, 多参加该领域的学术会议, 把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

2.4 参加科研工作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技术更新很快, 而获取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技术的最直接途径就是自己要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之中来。通过参加科研工作, 教师能用科学理论认真提炼、概括自己的工作经验, 探索学科教学规律, 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把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课堂, 通过亲临其境的科研经验, 把知识讲活, 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科研新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中去, 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给学生以前沿的引导。

在对基础医学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点经验, 但也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还要在以后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的对课程内容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和探索,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杰.“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课程双语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5 (20) :83-84.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 篇8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

关键词:教学原则;文化模式;精神统摄;价值系统;文化传统

2000年以来,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十多年来,在教务处等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先后申报并获批院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颇有成效的课程建设。

就课程性质看,中国文化概论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历史课程有着根本区别;它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作为由精神到物质,由形上到形下的有机体系特性,体现出其核心价值、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概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精神运动轨迹及其决定的诸方面具体的外在形态为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从而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和基本特性。而一般性教学原则的确立,则是课程特性与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

经过近20轮的教学实践和不懈的理论探索,我们精品课程组逐步提炼出能体现本课程特性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文化精神统摄原则

这一原则应该是诸教学原则中的核心原则,因为它体现着我们对文化特性的正确认识:所谓“文化”,不是由一堆互不相干的僵死物堆积而成的混合物,而是由内在灵魂统摄的生命有机体。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与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都认为,每种文化就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她的诞生、成长、强壮、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1][2]。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认为:文化模式即是“文化”的存在方式,它是民族文化各层面的复杂元素围绕该文化的核心价值系统(即本尼迪克特所谓的“制度化了的动机、情感和价值等背景”)或总体目标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整体”决定着各构成元素的基本内容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部分”从不同侧面显示“整体”的终极价值;离开了“整体”的精神统摄,各个“部分”即成为难以理解的“文明的碎片”[3]。

因而我们认为: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区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与文化知识课程教学的内在依据。目前各高校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大致有数十种,重点不同,体例各异,但其教学模块设计的主体部分大多依据文化结构三层面(物质、制度、精神)或四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安排章节。虽然大多数教材把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基本特征等作为全部教学的提纲挈领性内容,但真正把哲学与宗教作为中国文化(也是其他民族文化)精神层面中核心价值系统置于统摄全局或枢纽地位,以此展开其他文化层面的教学模块,似乎还未被广泛采用。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影响深广的权威性教材,以体例的严密性、知识的涵盖性、文献的丰富性、评论的精当性,具有无可置疑的开创性和典范性意义。就体例或教学模块设计思路看,该书“上编”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政治基础及其发展历程,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宏观视野。“中编”具体展开,依次论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具体文化形态。“下编”在此基础上综述中国文化的类型特征、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内容。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主体部分,依次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其他多种颇有影响的教材与此大同小异。上述体例,显然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唯物史观的体现。然而,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对特定民族文化基本精神、核心价值系统的把握,是理解其文化结构及其具体外在形态的依据和前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此只能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金元浦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则在“总论”基础上,依次重点论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法文化、佛教文化基本精神。全书以此为枢纽,形成精神文化统摄整个中国文化有机体的大格局。则较好地体现出“文化”有机体本质特征。

根据文化模式理论及其凝结的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我们经过多年探索,设计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如下教学模块:

第一部分:源流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历程。中国文化发生期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融合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及其价值系统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本体论。所谓“本体”,就是文化有机体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是统摄整个文化有机体的灵魂,也即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中与“部分”相对应的“整体”。它主要包括宗教与哲学,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特性正在于此。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模式以宗教为核心,而具有世俗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哲学精神为灵魂,也即以儒、道、佛(学)等思想学说及其最终相互融合形成的宋明理学统摄着整个文化有机体。因此,哲学与宗教成为整个教学模块的枢纽与核心,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是“纲举”环节。

第三部分:形态论。这是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统摄下具体展现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典章制度、史学传统、民俗文化、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它们从各个侧面、各个层面体现着中国文化“本体”的人本精神、德性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中庸精神等。在这些基本精神的统摄下,那些具体文化现象才能得以很好地被理解。这是围绕“纲”的“目张”。

第四部分:转型论。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历程及当代中国民族新文化建设。它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透过外在具体文化现象的变迁,探讨中国文化模式的精神蜕变历程,显示在精神蜕变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

在现代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人类文明已从“民族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任何民族文化的考察都不得不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进行。因此,在中外文化比较背景下,如何把握、正确评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批判继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所谓“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是指在考察中外民族文化,尤其是比较中—西方文化价值系统时,应充分承认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延传中的现实合理性,而不能从当下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在抽象概念的阐释中,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本身进行片面、抽象的高—低、文—野、优—劣评判。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各民族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其在各自生存环境中的生产方式与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其民族或社会共同体生存状态、发展需求和历史变迁的反映,是各民族成员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常常截然相反的文化价值观念,都有其现实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判断特定价值理念对特定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欧洲文化的个人主义传统及其人权观念、平等观念、契约与法治意识等,来自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传统,来自其航海贸易的社会经济模式,来自古罗马帝国的法治精神,来自中世纪北欧封建制度下权利与义务对等传统。这些对中国人非常陌生的文化理念在欧洲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却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同样,东亚大陆孕育了中华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束缚于土地的小农经济模式,使中华民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牢固的宗法社会结构;宗法社会的扩大,酝酿了建立在政治权威与家族伦理基础上的大一统政治及其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以儒家忠孝观念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念。它以一定程度上以限制个人权利与自由为代价来保证全社会、全民族的整体和谐及强大的向心力。因而,东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各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适宜性,我们难以脱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依据作抽象概念的优劣比较。“五四”时期,陈独秀处处以西洋文明价值观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胡适强调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以及辜鸿铭式的文化爱国主义,今天以此原则看来,其偏颇之处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一律平等。“文化”从本质上说是特定民族、特定社会的人们生活方式的综合,其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别。比如,东方伦理文化精神未必就比西方人权观念和法律意识“低级”;西方的个人至上传统也未必就是东方文化群体协作精神的未来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西方及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应作历史性判断,事实性判断,而不能在中外文化比较中作孤立、抽象的价值再判断。这才是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它以历史文献及出土文物等各种物化遗迹,为我们所感知,但本质上已不再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其所形成的传统,传统“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traditum),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的东西”。[4]作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代代相传的东西,传统是活在当下的历史。作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以思想信仰、社会心态、民风民俗等形式,对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社会行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与规范力量,成为社会意识和存在方式的精神本源。现实社会的人们正是通过文化传统,与自己的祖先建立起密切的思想交流与精神共振,实现着历史与现实的相融共存。

因此,我们今天——还有将来,不管是重大社会生活,还是个人的日常处世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文化传统的显在影响与潜在规范之中。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的理论依据。系统梳理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并非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考察我们自身的文化渊源,反思今天我们对自身传统的继承、发扬和改造。认清我们当今的文化生态,促进我们的“文化自觉”,以更加理性地进行“文化选择”。总之,重温传统以认清自我,追溯源流以把握现实,改造文明以开创未来,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宗旨所在。因而,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原则。

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总和——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某种反作用。唯物史观正确阐释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运动诸多方面的一个侧面,诸多“轮回”的一个环节。实际上,人们的生产与各种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生活、文化形态缓慢变化、渐进发展,而其最终结果——思想观念、文化精神的重大变革,则推动历史与社会文化产生质变,产生里程碑式的突变,以致往往开创人类历史文化新纪元,而非仅仅是唯物史观框架下所谓的“反作用”。在中国,这种文化现象被解释为上天的启示与“圣贤”的教化。在西方,则是柏拉图的“绝对理念”映照论、基督教“上帝”意志说、黑格尔“绝对精神”决定论以及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创论等。广义而言,人的精神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远离具体、纷繁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各种精神运动(神话的、宗教的、哲学的、伦理的等等),其重大变革对人类历史运动与文化变迁的推动,往往就是总结性与开创性的,是里程碑式的。

因此,这一教学原则使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必须超越复杂历史表象,清晰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结构图”与“精神运动图”。在此宏观视角下,漫漫五千年中华文化纷繁复杂的变迁历程,实际上就是取决于几次重大的民族精神蜕变:远古神话逐渐凝结的“贤者崇拜”社会情结,奠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思想基础;传说中的颛顼“绝地天通”宗教革命,推动远古中国原始宗教向成熟宗教的迈进;周初“敬天保民”政治伦理的确立,结束了殷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模式,开创了伦理型、世俗型“礼乐文明”辉煌时代,奠定了中国文明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文化成果,历史性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图;董仲舒“天人合一”神学目的论,开启了儒学独尊及其宗教化历史进程;陆王心学从理学体系中反叛而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人”成为万物的尺度,从而成为宋明时期尤其是晚明以后近世中国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石。同理,在近现代中西文化挑战—应战大格局中,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运动图谱”,才能更好地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把握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历程中的历史运动轨迹。

参考文献:

[1]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一、二卷)[M]. 吴琼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M]. 刘北成,郭小凌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C]. 傅铿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5-130.

[4] [美]E·希尔斯. 论传统[M]. 傅铿,呂乐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原则与培养目标研究”成果之一(批准文号:20100914)]

上一篇:00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讲话稿下一篇:小学生运动会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