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1

研组认为,我县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及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引起上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县和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构成。2002年机构改革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县植保植检站、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县粮油经作股、农环站、农业执法大队、县茶叶办、县柑橘办等单位,共有13 个机构,实有人数106人,编制数为108人。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是原来独立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19个机构,实有人数33人,其中干部身份14人,工人身份19人。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21人,中专及高中学历的11人,初中学历及以下的1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33人,其中中级职称19人,初级职称及以下14人。

二、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县现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与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机制运行失灵

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隶属关系由原来的县管或县乡双重管理改变为乡镇管理,人、财、物(“三权”)下放到乡镇政府。县级业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而大多数农技人员还要参与乡镇其他工作,出现多头管理现象,很多业务工作难以协调。机构改革没有适应基层的需要,农技推广体系断层,体系运行不够顺畅,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

(二)工作条件艰苦,经费严重不足

1、工作经费严重不足。部分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除有门面开展农技咨询服务外,没有集中办公的场所,有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虽然有办公室,但办公条件差,缺乏工作经费、检测设备、电脑和交通工具等。由于县农业局作为其业务主管部门,自身财力差,负担重,无力给予经费支持,而一部分乡镇政府又没有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列入了的数额也是微乎其微。乡镇财政不能保证农技站的业务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镇农技站存在靠经营谋生存,轻公益性技术服务的现象,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有效实施。

2、工资待遇无着落。我县自2002年对乡镇站所人员进行改革以来,乡镇农技站由乡镇管理,但所有上岗人员的工资都没有按照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标准执行,大部分乡镇农技人员津补贴不能落实,其他福利无从谈起。在岗的33人中仅3人为全额拨款人员,年人均县财政拨款8700元,其余30人为差额拨款人员,2006年、2007年财政拨款年人均5000元,2008年为7000元。他们的工作经费除了上级拨款外,要全部自筹,经费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社会保障严重滞后。我县乡镇农技站人员除1人未参保外,其余32人都于改革前参加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并且 2003年6月以前的保险已于今年全部落实到位,但是,改革以后所有人员的保险已经全部转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按照我县相关文件精神,自2003年7月以后由乡镇政府落实在岗人员的养老保险金,该项工作自开展以来,由于财政困难等多方面的原因,仅有个别乡镇落实到位,大部分乡镇还在筹措资金,没有完全落实。5年来,全县共拖欠30人的养老保险金约51万元。至于其他福利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则无从谈起。

(三)业务本末倒置,推广工作弱化

乡镇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管理错位,政事不分,过多抽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事政府政务工作,造成服务功能弱化。据调查了解,我县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被抽调从事乡镇政府中心工作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乡镇还十分严重。有一半的乡镇农技人员平均每个月开展农技服务在10个工作日以内;有三成以上的乡镇农技人员对工作时间保障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四)培训工作滞后,素质有待提高

农技站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后,乡镇农技人员普遍反映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明显少了,原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已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业务部门想管也管不上,想管也无权管,造成业务主管部门与农技站的联系逐渐减少,对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相应减少,直接影响了他们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我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体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对乡镇农技站的管理,应规范到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上来。但要真正实行这一个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县乡两级的关系,解决好相关的遗留问题,弄不好就会出现因财政包袱过重而“两不管”的局面。

(二)、落实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待遇

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同步增长,按照国家对公益事业岗位工作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与标准,把乡镇农技人员的各种待遇落实到位。

(三)、合理设置机构,加强基层农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避免重复建设,便于集中财力搞好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设施的利用率,本着交通方便、地理特征相近、产业结构相似、便于开展工作的原则,在条件成熟的地域成立区域片站。这将有利于:一是人力资源的整合。改革后,基层农技人员受到了最大限度的减员,全县19个乡镇和1个国有农林场,共保留农技人员编制37人,平均每个乡镇不足两人,根据乡镇农技站众多的职责和较为广泛的服务范围,在工作上表现为力不从心。通过区域建站,可以较好地调整人员分工,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可以有效地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将有限的建设资金用到刀刃上,更有利于配齐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如我县白云乡和皂市镇,蒙泉镇和夹山镇,楚江镇和二都乡、易家渡镇、新关镇等,不仅小气候差异不大,而且交通方便、产业结构相似,建立片站,不仅大量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而且还能使各种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完善。三是便于建立良好的试验示范基地,利于新技术的快速推广与应用。四是便于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管理与规范,有利于促进县域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的全面实施。

(四)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发展经营性农技服务组织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要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化的农技推广组织,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要大力扶持并鼓励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流的人员领办民营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经营服务实体。鼓励和支持供销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加快形成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技推广格局,为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供科技支持。农技推广机构要围绕我县的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市场的要求和运行规律,为龙头企业开展全程科技服务,形成龙头企业建基地,科技人员搞服务,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三赢”的有偿服务形式。要大胆创新,把农业技术体系溶入到农业产业化企业中去,强化农技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机结合,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基地,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产量高质量优的原材料,以提升自身品牌,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创办自身的科研推广机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五)加强技术培训,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及农民素质

1、要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制度。鼓励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成果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措施,促进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培训专项资金,每年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选送部分技术骨干进修。

2、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种创新方式。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努力为科技特派员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平乡县,农技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人员,调研

引言

2008年, 河北省平乡县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2009~2011年连续3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范县项目》, 2011~2012年连续两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通过几年改革, 从体系构建、条件建设、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按照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状况分析研究课题要求, 全县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走访农技人员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

1 基层推广体系体制架构

全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由县农技推广中心和三个跨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构成, 经县编办批准, 均属县农业局内设机构,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并于2013年登记注册, 由县农业局垂直管理。区域站与县农技推广中心、局内设各科、站同属股级单位, 业务上受县农技推广中心指导。三个区域站年办公经费20万元, 已列入县财政预算, 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农技推广服务对象主要是平乡县内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

2 推广机制建设

一是通过制度机制建设, 强化公益性推广职能, 优化农技人员结构, 实现有体系管事、有队伍干事、有制度保障和有财力推进的目标。二是创新推广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基地作用, 集中力量探索建立农技人员定点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 进而辐射带动广大农民, 培育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在合作推进农技推广事业的进程中总结、完善、发展合作机制, 搞好农技推广体系与产业技术体系对接工作。三是由县农技推广中心统筹协调制定具体推广目标和任务, 遴选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农技人员成立专家组, 根据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科技需求, 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 形成技术操作规范, 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农技推广计划, 由区域站具体抓好措施落实。四是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在扎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 强化桥梁纽带作用, 上联专家、下联农民, 主动联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 及时反馈农民的科技需求, 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五是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 依托现有试验示范基地、种粮大户、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 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六是进一步改善培训方式方法,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现提高农技人员推广技能和农民生产技能的基本目的。七是推广方式主要以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发放技术明白纸、定期不定期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并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平乡县农业信息网等公共媒体平台, 在作物生长关键期, 及时发布小麦、玉米、油葵、蔬菜等粮经作物供求信息和高产栽培技术信息、播放滚动字幕、举行专题讲座等。

3 物质技术装备

3.1 业务用房建设

跨乡镇设置三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 其中新建两个、改扩建一个。冯马区域站为综合建站, 经县政府同意, 全县整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平乡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建设项目》、《平乡县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综合建设平乡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为三层砖混结构, 其中二层为冯马区域站办公场所, 现工程已竣工, 等待验收后投入使用。停西口区域站已完成主体建设, 正在装修中。节固区域站经县政府协调, 解决了办公场所, 已投入使用。

3.2 设施装备建设

三个区域站共配备农技推广服务面包车3辆、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80台 (套) 、投影仪等培训设备4台 (套) , 水分速测仪、光照培养箱等18台 (套) 。设施设备的配备, 使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4 绩效考核机制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了绩效考核机制, 明确每个农技人员的工作内容、服务对象, 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 层层落实岗位责任,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核机制, 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对农业技术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价, 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相挂钩, 奖励先进, 督促末位, 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机构人员状况

5.1 人员编制

2008年全县制定了《平乡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方案》, 政府批复后开始实施。2009年县编委印发平机编办[2009]1号文件, 明确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 完善了机构, 落实了编制。核定全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种植业) 编制58名, 设县农技推广中心1个, 核定编制19人, 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3个, 每个区域站核定编制13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人员调剂和选聘问题, 通过调剂、选聘等途径解决了人员问题。其中, 调剂27人, 选聘12人, 人员已到位并开展工作。

5.2 素质构成

此次调研共发放农技人员调查问卷58份, 收回有效问卷49份, 从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5.2.1 年龄构成30岁以下8人, 占16.3%;30~39岁33人, 占67.4%;40岁及以上8人, 占16.3%。

5.2.2 专业构成

涉农专业32名, 占65.3%。其中农学专业12人、园艺专业2人、土肥专业1人、植保专业1人、经营专业1人。非农专业17名, 占34.7%。

5.2.3 职称构成正高1名;副高2名;中级8名;初级及以下38名, 初级占比达77.6%。

5.2.4 待遇状况

月工资1 000~1 500元5人;1 500~2 000元15人;2 000~2 500元3人;2 500~3 000元1人。剩余25人均为区域站人员, 月工资为财政定额800元。年绩效工资1 000~1 500元3人, 2 500~3 000元1人, 3 000~4 000元8人, 剩余37人无绩效工资。49人中46人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 按照绩效考核情况, 年补助2 000~3 000元不等。

6 问题及建议

6.1 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 结合全县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6.1.1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技推广骨干年龄偏大。业务骨干全部为60后, 年龄都在45~50岁之间, 推广队伍出现断层;二是具有农业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少, 远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农技人员已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三是科班出身人员少, 即使是农业院校毕业的, 专业多不对口。

6.1.2 综合素质较差

农技推广机构改革, 整合了机构、配备了人员, 由于新招录或调剂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人员, 从事工作时间较短, 或受专业限制, 基层农技推广经验少、缺乏专业知识, 职称普遍较低, 综合素质普遍较差, 造成技术组装集成能力弱, 为农技推广带来一定影响, 重大农技推广任务还需资质老的推广员们完成。

6.1.3 工资待遇低

人员待遇远低于同种情况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教育、卫生、农业同为基层事业单位, 与教师、基层医务人员也存在一定差距, 教育、卫生多10%的教育、卫生津贴, 农技人员却没有。特别是推广体系改革时, 新招录或调剂人员月工资仅为800元, 不是根据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全额套改工资, 且无绩效工资, 也未落实工资倾斜政策, 远低于同一年龄段、同一职称、同时参加工作的全额财政人员。下乡补贴方面, 被遴选为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的, 才能按照绩效考核情况, 给予一定的下乡补助, 无其他下乡补贴。

6.1.4 未落实工资倾斜政策

对于乡镇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 国家制定了上浮一级的工资制度, 但现在没有执行, 极大地制约了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严重影响了队伍稳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6.2 建议

6.2.1 优化队伍结构

根据岗位需要, 招聘专业人员, 严格执行用人制度, 把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能力强、有责任心、有为农服务思想的专业技术人员招聘进来, 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 进而优化队伍结构。

6.2.2 强化知识更新

组织技术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知识更新培训班;注重开展技术观摩、现场培训等实践环节培训;建立激励机制, 对参加异地研修、涉农专业学历教育的, 学费方面给予补贴。通过各种方式方法, 不断提升现有农技人员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

6.2.3 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不断提高农技人员待遇, 解决农技人员工资低、待遇差的问题。尤其是要落实区域站农技人员全额财政、绩效工资等待遇, 同时建立基层农技人员上浮工资制度, 并在一定年限内上浮工资转为固定工资, 或者建立区域站农技人员补贴制度, 鼓励农技人员充实到基层工作一线, 进一步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6.2.4 优化基层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

基层农技人员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为主, 研发和参与科技项目的机会很少。因此, 在职称评定上, 不能一刀切, 需研究探讨适合基层农技人员的职称评聘制度, 以重实绩、重成效为主, 不只看成果和奖励。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3.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08

农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建设尤为重要。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则需要依赖农业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探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着明显进步,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初见雏形,发展态势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不成熟

从中央到地方的五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计划经济为背景之下建立的,这种体制是按照行政区域分行业和专业设置,此种依托行政管理,以计划模式运行的体制,会造成部门及地区的分割,推广工作的协调配合度不足,出现各部门地区各自争取资金及推广项目的局面,导致推广责任混乱。

1.2 职能不明确

无论是哪一个职能部门,都应当遵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基本原则,避免出现与其他部门机构职能交错的情况。行政执法、中介服务、经营创收、技术推广等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应承担的4类职能。但是由于地方机构对机构职能含义模糊不清,不仅同时承担多种职能,还经常出现与其他机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这些现象都严重阻碍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

1.3 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有误

提高农业人员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质,所以农业技术推广应建立在农民能够接受、应用的基础上,立足于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而不是盲目推广。然而,多年以来,农业技术推广都是采用上达下行的模式,多由政府决定推广形式,没有实际考察各地方具体情况,推广效果不佳。

1.4 机制不健全,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灵活性不足,对技术人员的工作效果及监督力度不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出现机构内部一滩死水的局面。在待遇方面也出现不平等的情况,这样就严重打击了机构人员积极性。另外,经调查研究表明,国内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低下,具备专业学历、专业技能的少之又少,加之缺乏实践经验与培训机会,知识技术得不到更新,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举步维艰。

1.5 经费投入有限

一直以来,各地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下,紧缺的经费,加之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浪费资金的现象不在少数,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2]。

2 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

2.1 健全体制建设

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该打破政府为主体的模式,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组建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组织对象可以涉及到农业科研所、农业院校及私人优秀农业企业等,扩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2.2 梳理职能

为打破原有的部门冗繁体系,应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重新制定出一套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法,将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明细切实落实到各乡(镇),并且采取一级管理一级的模式,推广工作效果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上级颁发的新政策及市场信息也要及时传输到下级,加强各级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究推广办法[3]。

2.3 视具体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明显,南北农业种植项目也大相径庭,因此,所需的农业技术也截然不同。如江西丘陵地带,受地理环境限制,机械化大生产技术难以在江西应用到,传统的精耕细作值得推崇。如果盲目的按照政府政策推行机械化大生产技术,只会打乱生产计划,浪费人力物力,并且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

2.4 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只有引进竞争机制,对工作能力差,长期不能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淘汰,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要作积极性,能够促使他们自主更新知识,积极主动的为农业技术推广做贡献。另外,国家也应给予再教育培训的机会,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传授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才能跟上时代脚步,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5 资金扶持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疏通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渠道,削减冗繁机构,将每一分钱都切实用在农业科技研发上。此外,大力宣传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资金有能力的人士,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资金上的扶持。

3 结语

必须立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从本质上发现当前面临的问题,采取实际有效的对策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周青.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政府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0).

[2]张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思路[J].天津农业科学,2008,(02).

[3]邱小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04).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4

泗阳农业执法大队:周付国223700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调研阶段,对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对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执法体系基本情况

2008年经编委批准成立的农业执法大队执法人员7人,没有执法专用车辆,只配备了电脑、、照相机等基本的执法取证装备,基本满足不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

1、农业行政执法综合规范,农业执法地位和执法形象明显提高。以规范执法工作为核心,以提高执法能力为重点,全面开展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采取专门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坚持程序法和实体法并重、法律法规与专业知识并重,持证执法人员每年平均参加学习培训都在10天以上。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和执法能力显著增强;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水平显著提高。

2、农资市场监管管罚并重,市场秩序持续好转。紧紧围绕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目标,按照农时季节特点,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和大要案查处,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和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一是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构建长效监管机制。在连续几年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工作中,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在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方面探索了许多很好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推行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农技“双连锁”经营模式,基本实现农资经营单位监管的全覆盖。二是开展专项行动,整治市场秩序。结合农时季节和农资市场特点,仅2009年就先后部署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种子、肥料、农药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稳定好转。三是强化农资质量抽检,净化农资市场。农资质量抽检是农资打假的重要手段,是净化农资市场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根据农资市场的形势和特点,制定抽查计划,突出抽检重点,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抽检覆盖面,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农资产品流入市场。四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以案件查处作为农资市场整治的突破口,严历打击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市场监管的高压态势,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震慑不法分子,教育和警示其他生产经营者。五是参与农业生产事故调解,普及农资使用常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较好的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主动化解矛盾纠纷,为农村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努力。通过农业生产事故调解工作,及时宣传农业法律法规和农资使用常识,提升农民群众依法维权能力。

二、当前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资市场监管力量极不适应农资生产经营企业数量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共有各类农资经营(门市、服务部、经

销部、门点等)近3000家,其中证照齐全的合法经营户不足一半,而目前从事行政执法的在编在岗的执法人员仅有7人,监管力量显然严重不足。原因:一是对农业执法在全面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因农资市场放开过快,行业门槛低,经营成本和风险小,加之近几年农资价格的过快上涨,利润空间较大,有关法律法规对农资经营单位的设立条件不明确,使得农资市场迅速膨胀。三是农业执法体制尚未完全实行真正地综合执法,多头执法、分散执法,削弱了执法力量。

2、农业行政执法能力和素质极不适应不法生产经营手段、方式的翻新变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捷、信息的畅通的影响以及农资市场监管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不法农资生产经营由设点经营向流动兜售、直接销售向订单供应的方式转变,采取合法的包装装假劣产品、添加违禁成分提高使用效能、未经授权擅自生产等方式大肆制假售假。原因:一是现有农业执法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多,法律人才少,熟练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水平普遍不高,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二是农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尚未形成,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多少都与农资生产经营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碍于情面不愿执法,怕得罪人不敢执法,有利益联系不

好执法,助长了不法经营人员制假售假的嚣张气焰,削弱了农业执法的权威,政治思想素质有待加强。

3、农业行政执法保障极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的编制性质、人员配备、执法装备和执法经费等基本的监管保障能力都远远地不能适应农资市场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的实际情况。财政基本没有安排专门的农业执法专项经费,没有执法车辆,进行市场巡查和市场执法靠租车;普遍不能满足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在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对农业法制和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为尽快完善农业执法体制,努力创新农业执法机制,大力提升农业执法能力,不断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1、处理好农资市场监管和农业行政处罚的关系。农资市场监管是农业行政执法的基础,是依法治农的关键,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农业部门要将工作重点前移到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的日常监管工作上来,同时要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构建以综合执法机构为主干、与法律法规授权机构执法相结合的事后监管体系,坚持规范和查处并重,教育和处罚并行。

2、处理好法制工作机构与综合执法

机构的关系。执法机构是农业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者,是行政处罚权的行使者。法制部门应该支持执法机构的工作,两者之间要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同时要协调配合好,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促进农资市场环境的净化,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4、处理好农业执法机构和相关执法部门的关系。中央在《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理顺市场监管机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是农业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的有效途径。要建立执法协调机制,加强农业执法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及时沟通消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在坚持属地管理的前提下,对大案、要案、跨区案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协作与联动,最大限度地惩处违法行为。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要及时、全面公开行政许可信息,方便各地执法查询,做好检测与案件查处的衔接,对检测有问题的产品及时查处。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5

建设申请书

一、项目背景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隶属中卫市,北纬36°06′40″—37°04′32″,东径105°09′45″—106°10′10″之间,东缘与同心、原州相连,南与本区西吉接壤,西邻甘肃靖远、会宁,北靠中卫城区。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年降雨量200-400毫米之间且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三个月,年平均气温7‴,昼夜温差大,≥10‴有效积温2426‴,年均日照时数2706小时,无霜期146天左右。全县总耕地面积403万亩,大部分为川台地,扬黄灌区主要分布在高崖、李旺、黑城、七营四个乡镇,库井灌区主要以西安、树台、关桥、李俊等中南部乡镇为主,水资源全县总体短缺,2007年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和生产,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设施建设面积42576亩,其中日光温室4350亩,拱棚38226亩,2008年设施农业面积26796亩,日光温室主要以蕃茄、辣椒生产为主,两茬种植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早春茬大拱棚辣椒平均亩产3800公斤,产值2500元,甜瓜平均亩产3600公斤,产值5000元,秋延后叶菜平均亩产1000公斤,产值1000元。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农业重要产业之一。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

我县土壤大部分为黄棉土,土壤深厚,光照条件充足有利于设施农业生产,同时我县设施农业建设主要以扬黄灌区及中南部库井灌区为主,水资源状况能够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用水,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规模逐年扩大,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思想认识不断转变,成为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动力,但由于设施农业是我县的一项新兴产业,农民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不够,大面积生产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量和效益仍然在一个低水平状态。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是推动我县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只有加强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成熟的综合生产技术,以点带面,引领推广才能有效推动我县设施农业大发展,快发展。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示范引领和推广

日光温室:在海原县西安镇付套村建设日光温室生产园区一个,并依托园区生产条件,2009年安排日光温室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面积25亩(10座),蔬菜生产以辣椒、蕃茄、黄瓜为主,品种分别选用长剑、金冠、博耐等当地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主推技术:

1、热风炉应用技术:12月至2月份阴雪天或光温较低的严寒天气使用。

2、CO2施肥技术:蔬菜座果后进行施肥,定量适时补充,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3、工厂化育苗和嫁接技术:采用穴盘育苗和嫁接技术提高育苗质量,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作物抗逆性,实现增产。

4、张挂反光幕技术:11月下旬至3月,在日光温室后墙张挂反光幕改善光照条件。

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建立以生态栽培等生物防治为主体的防治体系。

6、膜下滴灌技术:利用滴灌灌水,并结合灌水施药施肥。

7、测土配方施肥: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方式,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情况进行配方施肥。

大拱棚:依托高崖乡2008年大拱棚生产园区,安排早熟马铃薯

接秋延后芹菜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示范30亩,马铃薯主栽品种选用克新1号,中薯4号为主,芹菜品种选用美国西芹。

主推技术:

1、机械化耕作:3月下旬用旋耕机结合施肥进行旋耕。

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马铃薯营养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3、起垄覆膜:采用宽窄行起垄,垄宽70cm,垄沟宽20cm,垄高15-20cm,株距25-30cm。

4、马铃薯催芽播种在移栽前20天(日光温室提前催芽),3月中下旬移栽。

5、早熟马铃薯接秋茬西芹两茬栽培:马铃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获,8月初定植西芹。

6、西芹枯斑病防治通过棚内温度湿度的控制结合药剂进行防治。

7、西芹育苗移栽:7月上旬进行穴盘育苗,9月中旬定植。

(二)开展相关试验研究

1、大拱棚蔬菜不同茬口综合效益试验。

2、大拱棚辣椒(马铃薯)-西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3、西芹不同药剂防治斑枯病实验

4、日光温室黄瓜、茄子嫁接栽培与育苗移栽比较试验

5、大拱棚早熟马铃薯切块播种与芽块催芽定植方式比较试验

6、大拱棚秋延后芹菜不同定植时期效益比较试验

7、CO2施肥及反光幕使用效益分析

四、目标效益

1、通过示范项目综合技术措施的落实,实现日光温室冬春茬平均亩产7000公斤,产值14000元,秋冬茬亩产4000公斤,产值8000元,两茬累计产值20000元以上。大拱棚早春茬早熟马铃薯平均亩

产3000公斤,亩产值1750元。秋茬西芹平均亩产5000公斤,产值2000元,两茬累计产值3750元,同时通过组织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技术措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2、通过试验研究,找到适宜我县设施农业栽培的作物种类茬口安排,主推品种及相适应的栽培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县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技术支撑体系基本构架

聘任区农技总站吕鸿钧研究员为首席专家,并组成专家团。专家团成员:姜黛珠、李建设、郭文忠、谢华、盛彪、赵伟、蒋学勤、张桂芳、余风娟

职责:就海原设施农业发展定位、优新品种引进示范、储运保鲜、产品开发及工艺改进、农产品区外销售市场开拓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发联合攻关。同时成立设施农业示范、实验小组。

组长:李武玉

副组长:高鸿飞王子平

成 员:韩超(西安)王春斌(高崖)李树森(黑城)

魏克明(黑城)

职责:制定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示范项目地点、面积及配套材料,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运用到位,切实达到增产增效的目标和技术推广引领作用。

六、进度安排

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0日-12月20日)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做好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设备购置阶段(2008年12月21日-2009年1月20日)通过项目设备招标,进行日光温室卷帘机、热风炉、滴灌设施、反光幕及化学肥料的购置。

第三阶段:设备安装阶段(2009年1月21日-30日)

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指导农户正确使用,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效益。

第四阶段:种植阶段(2009年1月15日-3月20日)

按照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辣椒、番茄、黄瓜育苗移栽工作,按照技术要求精心种植和管护,真正发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五阶段:管理阶段(2009年3月21日-2009年7月31日)按照技术方案,进行设施农业的示范及管护工作。

第六阶段:考评验收(2009年4月15日-4月30日)

由专家组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验收组对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验收。

七、运行机制

海原县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分级组织实施,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网络、以网络建体系。

技术示范小组,负责全县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优化品种结构、创新种植模式、提高机种机收水平等技术方案,报农业局审批后,由各技术示范小组组织实施。

八、业绩考核

建立海原县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实行一年一次综合考核。海原县设施农业由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组织考核;技术示范团队由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考核;各技术示范小组的考核,根据任务合同书的内容指标,组织考核。

九、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海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站(所)的主要负责人及担成。主要职责是研究海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处理大拱棚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资金保障

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专家费、基本建设支出、仪器设备购置费、工作经费等构成,试验示范总资金44.31万元,其中拱棚设施马铃薯接西芹示范栽培17.78万元,专家费2万元;日光温室示范费26.53万元,其中专家费3万元。全部由区财政补助专项资金拨付,经首席专家签字同意后,由县国库支付中心拨付实施单位实施。

建设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所需的培训费、工作经费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示范推广费纳入县农业产业化项目;技术指导费由农业局列项支出。资金管理按照《海原县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

(三)人员保障

技术人员要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小组组长、园区主任由农业局管理、使用、考核。

附:项目建设资金一览表

海原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6

农业机械质量问题,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武城县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

在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带动下,该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持续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 55万千瓦,农机总值165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0.3 %和11.4%。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57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59台,同比增长12 %。粮食生产机械发展速度加快,联合收割机达到 936台,增长 10.4%,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 356 台,增长 38 %。小麦免耕播种机达到 107 台,增长55 %,田园管理机、电动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达到300多台,增长了200%。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以农机维修点、农机生产经营企业为基础,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的全面质量监督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县农机局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机构明确、保证经费、责任到人。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工作部署、人员经费和具体措施三落实。使全县农机部门形成共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树立农机部门良好形象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认真抓好。

(二)广泛开展农机打假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机打假工作,宣传农机法律法规,及时曝光典型案件;每年积极开展农机普法下乡活动和现场咨询活动,广泛宣传政策法规,接受农民的投诉和咨询,普及农机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强化执法,加强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管。

1、开展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督检查。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农时季节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开展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督检查,从源头上保障农机产品质量安全。

2、完善了投诉举报制度。充分利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设立、公布了农机110举报、投诉电话,完善了举报制度,发动全社会参与。

3、开展了以购机补助农机具为重点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我们开展了购机补助农机具用户评价抽样调查工作。2010年县农机局对150余户受益农户进行了质量监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购机补贴操作程序是否规范、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补贴是否按规定标准发放、机具的质量、性能、“三包”服务是否按承诺兑现、购机户受益情况以及为贫困户服务等情况。同时也发现一些如“三包”服务、加强对经销商监管力度、部分购机户存在操作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各经销商明确措施,及时予以纠正,杜绝此类问题再发生。

(四)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规范作业服务质量。

在国家对合作社扶持政策作用下,该县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建立了2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

1、宣传引导,树立服务品牌。为提高农机合作社的作业质量,农机部门通过宣传引导,向服务组织灌输服务质量是农机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前提的理念,要求合作社在成立之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同时制定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目前全县部分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实现了统一作业价格、统一作业标准、统一作业服装、统一作业标志,不少合作社还专门注册了作业服务品牌。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作业服务水平。针对该县先进农机具不断增加,农机具操作要求高的问题,该县通过召开现场会,邀请厂方师傅、有关专家对农田耕作机械、收割机械开展免费技术培训。

(五)规范农机维修网点,提高农机维修质量。

对农机维修点进行清查、建档,对不符合许可资质要求,达不到农业部有关设施、设备、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条件要求维修点予以取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维修点存在维修业务萎缩、人员老化、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二)农机配件积压情况较严重。由于部分厂家农机配件更新、改型较快,造成农忙时农机配件供应脱节,延误了农时。

(三)“三包”服务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三包”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农机具“三包”服务不及时、不方便。

四)维修技术水平跟不上新式农机具推广步伐。

三、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机手的机械常识理论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作业质量水平。

(二)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政策扶持。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事记 篇7

1. 国发

[1983]74号文件, 《国务院批转劳动人事部、农牧渔业部、林业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农林第一线科技队伍报告的通知》。主要内容:提出5项措施, 加强农林第一线的科技力量, 切实解决农林科技人员的实际困难。

2.《关于建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若干规定》, (1987) 农 (

农) 字第8号。文件明确指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主要任务, 建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本要求等8项原则。

3.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

[1988]11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研究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几个问题会议纪要的通知》。

4. 农业部、人事部 (1988) 农 (

人) 字第121号文件, 《关于贯彻落实国办发[1988]11号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指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管理服务站、农村经营管理站、水产技术服务站等农业各类技术管理服务站, 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尽快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管理服务体系。

5. 国发

[1991]59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指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要求各级政府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 “八五”期间在县、乡、村三级建立起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6. 农业部文件 (1991) 农 (

人) 字第50号, 《关于转发人事部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两个文件的通知》。

7. 农业部、人事部文件1992年农 (人) 字第

1号, 《关于颁发<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 (试行) 的通知>》。

8.《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管理办法 (试行) 》, (1992) 农 (农) 字第18号。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1993年7月2

会议通过。

1 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1 1. 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人事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文 (1993) 农 (

政) 字第4号, 《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 采取有效措施, 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在乡镇推广机构的管理方面提出条块结合、双重领导的体制, 并分清县、乡 (镇) 两级政府的管理职责, 发挥2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指出, 乡镇各站的财产属国家集体所有,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平调。

1 2. 财政部文件财农字

[1995]329号, 《关于下发<关于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1 3. 农业部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农职

改 (1995) 28号, 《印发<关于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试点示范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1 4. 农业部文件农人发 (1996) 8号, 《关于落

实乡镇推广机构“三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各省农业厅局长亲自挂帅, 责任到人, “三定”工作进度要每季度上报一次。

1 5. 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

推广法》办法, 1996年1月19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16.国办发 (1999) 79号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意见的通知》。

17.国发2006 (30号) 文件,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0.002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能够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必须清楚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 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

1.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结合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2 加大科技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开展组织活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知识水平高的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将其组织成顾问团,以顾问的身份对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还应与专业的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取得密切联系,并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科研新成果、新技术,同时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从而真正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1.3 加大财政投入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建立并完善投入机制,并积极建立以农民为主体,以财政投入为向导,信贷、民资、企业等社会性投入作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而促进农业发展以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能够确保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足够的人员经费和推广经费,还能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从而对农业推广工作人员起到良好的经济激励作用。

1.4 分级分项投入

要想获取较好的投入效果,就必须做到准确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当前农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内容、作用及重要性,只有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全面详细的了解,才能做到准确投入。通常来说,省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主要是对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起到业务指导、指标任务下达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培训技术骨干、协调工作、综合服务项目引进试验等作用。而各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主要就是直接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农民培训等业务。

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加强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建立人员培训机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培训计划,促使人员培训形成长期化、制度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并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培训,以便对参与培训活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术指导。这样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养参差不齐问题。同时还应广泛、适宜地引进专业人才,跟农业专业院校、科研单位取得联系,并从中选择合适的毕业生充实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真正组建一支整体高素养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使其充分满足农业发展以及农户生产需求。

3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还应具备敬岗爱业的工作精神。然而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影响,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难免存在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的方式,根据考核的结果来决定人员的去留,以此确保留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的员工均是做到持证上岗。根据建立的考核机制,还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以此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责任。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丽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176-180.

[2] 周青.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政府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0):83-87.

[3] 刘惠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J].学理论,2014,(03):99-100.

上一篇:林夕走心歌词下一篇:高考化学阅卷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