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语翻译看归化与异化平衡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归化” (domesticating method) 以目标语言的文化为中心 (TL culture-oriented) , 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其结果是译文读起来通俗易懂, 不存在艰涩拗口的现象。在英美翻译文化中, 一直以通顺翻译的归化理论占主导地位, 其主要代表是奈达。他提出翻译应“以读者反应为中心”甚至还有人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出版不同的译文”的观点。

“异化” (foreignizing method) 是以源语言的文化为中心 (SL culture-oriented) , 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 (Law rence Venuti) 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且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 同时提出了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ism) 的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 即提倡异化的翻译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这种翻译保留了外国文本中之异, 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双语转换应以原语文化为依托, 以译语文化为基础, 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这两种翻译策略不是对立的, 水火不兼容的, 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掌握好一个度, 才能使双方和谐统一, 翻译出既符合愿意, 贴近原文, 又能为译文文化所接受的译文。

2 习语的特点及异同

习语, 即习惯用语 (the idiomatic phrases) , 是指在一种语言中, 慢慢积淀、逐渐形成以简短的文字组合表达特定含义的短语。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相当数量的习语, 英语习语通常包括成语 (set phrases) 、谚语 (prover bs) 、格言 (sayings) 、俗语 (colloquialisms) 、典故 (allusions) 和俚语 (slang) 等, 在汉语除此之外还包括歇后语 (enigmatic folk similes) 。习语从结构上讲短小精悍, 形式明快;从语音上讲富有韵律性, 常用头韵、尾韵、双声、叠韵等方式构成, 琅琅上口, 便于记忆;表意上讲联合表意单字往往变换了原来的意思, 而在习语中生成了其独特的意思;从含义上讲, 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寓意深刻, 深入人心。

一方面, 由于风俗习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 造成的英汉习语中巨大的文化差异, 使得习语在产生背景、所含意义、用词选择上大相径庭, 区别很大, 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这时就需要通过归化的翻译进行在文化内涵, 表达方式之间进行转化, 翻译出能被读者理解的语句。另一方面, 习语虽然作为语言符号千差万别, 但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客观事物或物质实体认识虽然可能各不相同, 但是他们认识的依据, 即物质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形式、结构上也大致相同。这时异化的翻译不仅更简便快捷, 也能更好的保留原文特殊的意味, 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也影响深远。

3 灵活选择翻译法达到归化和异化的平衡统一

要做到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平衡统一, 首先要从含义结构、用词上综合分析深入原文。第一, 看意义上是否能为译出语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所理解, 能否通过合理的文化转换达到意思上的统一;第二, 看语序和结构上是否符合译文语言特点, 进行适当调整;第三, 看哪方面符合译出语的表达方式, 哪些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手段加以调整, 以达到准确表意。

3.1 习语的归化翻译

每种语言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漫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因为社会、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差异巨大, 使得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不同, 在喻体的选择上有所不同, 文字叙述方式上不一。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很自然, 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可能显得陌生、怪异, 甚至不可接受。但同时, 往往习语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思往往又是相似的, 在这种“有小异而存大同”的情况下, 就可以考虑在不扭曲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运用归化的翻译, 适度贴近译出语文化, 使译文符合译文的语言特点, 符合译文的文化背景, 贴近读者, 使得理解形象, 阅读顺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 代换法、套译法、意译法达到归化翻译的目的。

在只有喻体选择不同时可采取代换法:例如:比如:英文中说castle in the air, 中文则应为“空中楼阁”, 因为在英国“castle” (城堡) 林立, 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则多为“楼阁”, 如翻译成“空中城堡”就会让读者难以想象。

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 a penny’s wor th of price.如果直译就成了“一便士的钱, 一便士的货”。虽然就忠实性原则来说完全符合原文, 但是在中文读者看来这样的译文别扭生硬, 不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但如果换成中国的货币单位中“分”来表达, 译为“一分钱一分货”, 既通俗又易懂, 又符合汉语的习惯。

很多时候英汉习语不仅在本体上存在差别, 语序、表达方式上的差别也广泛存在, 这时可用套译法, 一种语言中的习语翻译另一种语言中习语的。

如:Money makes the mare go.在英文中意思是钱能使驴子干活, 但是直译过来却不符合中文语言表达习惯, 会让中文读者感觉别扭。如果翻译成“有钱能使鬼推磨”就形象又生动, 容易被读者接受, 也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意思。

这样的翻译既能传神地表达原意, 又能使译文更具民族特色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最大限度达到了翻译的可接受性原则。

在译文和原文在比喻意义、形式和风格上无法对等, 属于相悖的语言文化现象, 既不能直接翻译, 也不没有相似共通的词语可与之对应。这时需要在透彻理解习语的基础上, 超越字面意思, 去传达习语的真实含义, 要得“意”忘“形”。在准确分析后, 进行再创作, 去“归化”译文。

例如:“老实讲, 对这件事我可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是一个包含双关谐音的歇后语, 如用直译法去翻译, 这句话就会变得复杂难懂, 如果意译成To be quite honest with you, I don’t know the f irst thing about it.就变得简单、准确了。

3.2 习语的异化翻译

一方面, 归化的翻译在缓和语言文化矛盾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有效替代了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既通顺又易懂。但是, 因过于强调通顺归化的翻译也暴露出它的缺陷, 一是会产生对原文语义的截流, 二是会失信, 有时甚至会扭曲原文含义。这时就必须用异化的翻译方式解决忠实性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 异化翻译的译文翻译保留外国的文化传统, 风土人情, 习俗时尚, 宗教, 地理, 使用语言的习惯, 这样不仅使得译文忠实于原文, 语意表达全面, 还能使读者阅读后好像亲历外国风土人情, 从中体验到了异国风情。这种翻译方法在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让读者对外国社会文化方面也作用明显。

因此, 在翻译一些含有历史人物, 特殊典故的习语时在保证译文可接受性的前提下, 采用异化翻译译出的文字更为准确, 也更具味道。

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head.虽然和“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含义有相同, 但是诸葛亮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人物, 若这样的习语出自外国人口中或者外国文艺作品中就未免显得不伦不类不够地道。不如直译成“一人不及二人智”意思既不走样, 也避免因民族色彩而引起的矛盾。

有些译文直译读者不等理解, 但意译又会丧失原意, 这样就可以用补充发或直译加注法, 在直译后, 补充说明意思。

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流鳄鱼眼泪, 假慈悲。

Teach the dog to bark, “教狗怎么叫——多此一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adhering to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in clear cut terms (adherence to the socialist road,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th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and Marxist-Leninism and Mao Zedong T hought) .这样的译文不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得意思, 也使得读者可以准理解原文, 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总之, 把握好翻译的可接受性和忠实性这两大原则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原文的意思和特点, 兼顾读者的感受和原文的意境, 选用好适当的翻译法, 就能达到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和谐统一, 译出准确到位的译文。

摘要:每个民族都在历史长河中因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而翻译就是以语言为载体, 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文化间的差异衍生出“异化”和“归化”是两种翻译策略。归化要求“接近读者”, 异化要求“接近作者”, 这也就构成了翻译时的矛盾。过重“异化”让读者费解, 过重“归化”丧失原意。如何掌握这个度, 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要在“归化”与“异化”中寻求到能使两者达到平衡, 才能准确的做出翻译。习语是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最能体现文化差异一种语言形式, 也是不同文化来源的人最难准确理解的语言。因此, 本文以这种最有代表性的语言翻译来探究“归化”与“异化”的平衡。

关键词:归化,异化,习语翻译方法

上一篇:脱硝系统氨逃逸离线测量方法下一篇:论新坝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质量监督的内容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