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翻译与鉴赏(共12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qīqī)。乍暖还寒⑴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一
我苦苦地寻觅着,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这将要转暖的寒冷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这寒风?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
曾经那么繁盛地开在枝头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谁还有兴致把它摘来戴在头上?守着窗户,独自一个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树上飘下一片片走完生命历程的黄叶,细雨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苦泪滴在心头。此情此影,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
译文二
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早起淡酒三杯,怎把寒风来抵挡?北雁南飞飞过楼,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人花共消瘦,有谁来怜赏?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听见黄昏细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淋透我心上。这一天桩桩件件怎么能一个愁字表明呢!
译文三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译文四
如同是丢了什么,我在苦苦寻觅。只见一切景物都冷冷清清,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忽冷忽热的气候,最难保养身体。虽然喝了几杯淡酒,也无法抵挡傍晚时秋风的寒气。正在伤心的时候,又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那身影,那叫声,却是旧时的相识。
满地上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黄陨落,如今还有谁忍心去摘?守着窗户独坐,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声声入耳,令人心碎,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概括了得?
译文五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胡壮麟对语篇衔接的同构作了详细的阐述。[2]他指出, 语篇的语法同构包括语义的相似和结构形式的一致, 它类似于修辞学上的排比, 但所涉及范围更广, 包括重复、添加、交替和拼合四种具体的方式。[3]a.交替性同构:指原结构和基本词语不变, 只是置换了个别词语, 且只是同类词语的置换, 它是英汉语篇对照中最常见的一种。b.重复性同构:指英汉语篇中句子结构和词汇都相同。c.添加式同构:是在同样的结构基础上, 添加若干词语, 添加的词语起补充作用。d.拼合性同构:指上下文各属同一语义语法结构的一部分, 要合在一起语义语法才能够完整。[1]
1 汉英诗词的同构比较
语篇翻译需要强调的是形式衔接与内容连贯的统一, 文气畅达, 合情合理。[4]鉴于英汉在语篇衔接上的差异, 四种同构方法有时会结合使用, 在进行英汉同构关系互译时, 还要兼顾英汉衔接的不同特点, 灵活处理, 而不是绝对的受原文限制。在汉语中使用的同构方法, 在译为英语时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转换为另外一种更适合于译文的同构方法。最能显示英汉语篇衔接在同构上差异的, 是汉语古诗词的英译。[1]
本文将以李清照《声声慢》汉语版和许渊冲的英译版为例, 从同构手段角度, 对其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
1) 寻寻觅觅, 冷泠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译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 (1)
I know what it is. (2)
I feel so sad, so drear, (3)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4)
汉语中用了七组叠词, 是在词汇层面的交替重复性同构。形象的表现出女词人孤寂冷清度日如年的感觉。英译时, 因为英汉表达的差异, 译者无法直接将原文中的叠词译出, 同时无法再保留原文交替重复性同构关系, 所以译者兼顾了英汉不同的衔接模式, 不只局限于原词的叠词, 而是灵活的采用了句子之间的交替同构关系, 形成了英语本身文中的同构。和2、3和4各自形成了交替性同构。原词中没有出现主语, 但汉语作为一种意合语言, 读者很容易知道句子的主语是词人自己;英语作为形合语言, 没有主语会使读者模棱两可, 所以在转译中译者补出了原词的主语, 把原词中词汇的重复性同构转换为句子之间的交替性同构, 从而体现了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使译文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 同时译者巧妙的使用衔接手段, 译作句子使得译文更符合了英语表达习惯, 构成了句子之间的交替性同构;同样 (1) 和 (2) (3) 和 (4) 句中用三个so分别来修饰形容词sad、drear和lonely, 构成了词汇之间的交替性同构, 这三个词逐个加长, 表达的词人内心的凄惨的感情也逐步加深, 生动的表现了词人冷清、凄惨的情境。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在转译的过程中, 为了吻合词的特点, 英译中的miss和is、drear和cheer分别形成了尾韵, 使得译本润色不少。最后两个词without cheer虽与本句中前三个so短语不一致, 但否定短语进一步表现了词人的孤寂的心情, 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cheer与上句drear形成尾韵, 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译法。
2) 咋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译本: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Hardly warmed up.原句靠汉语意合, 使用拼合的同构衔接手段, 两句结合在一起完整的表达了在忽冷忽热的时候, 词人更加难过。在英译本中, 译者同样使用了拼合性同构。原词中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 恰好在英语中有同样地时间状语从句可与之相对应, 所以英译遵循原词的拼合性同构衔接就显得比较容易。同时译文it和fit构成了尾韵。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习惯于把状语放到主句前面, 但译者在翻译是却把状语in this lingering cold放到主句的后面, 这也完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译文: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O how could I
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
这三个小句之间词人同样没有使用任何的显性衔接技巧, 充分利用了汉语意合的特点, 可以看作是拼合性同构。在译文中译者除了遵循了原词的拼合性同构, 第二句和第五句还使用了交替性同构, 这是与原词所不同的。使用交替性同构的好处是不仅使这两句结构上更符合词的特点, 同时起到压头韵的效果。
4) 雁过也
最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It breaks my heart, alas,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 of old.
“雁过也, 最伤心”是拼合性同构, 两句之间没有使用任何显性衔接手段。有大雁飞过时词人最伤心。在转译时, 译者也同样遵循了原词的拼合性同构, 但为了使词押尾韵, 译者刻意加了一个语气词alas, 使其与pass构成尾韵。上阕最后一句“却是旧时相识”, 与前面两句是因果关系, 在原词中却没有任何表示原因的显性标志词, 在转译时, 译者用for引出原因, 更好地表现了其与前两句的逻辑关系。
5)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译文: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汉语中, 三句词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词人看到了满地的黄花, 并且是已经凋零的黄花, 这种凄凉的景物, 不由地使她的心情更加低落。原词中词人没有使用任何的同构方法。但在转译时, 译者使用的是拼合性同构, 第一句和第二句利用与原词共同的意象“满地黄花”来表达词人的心情, 第二句明显承接了第一句, 依然在描写黄花。这与原词是完全吻合的, 但从音韵角度看, flowers和showers构成了尾韵, 这是原词所没有的。同时faded与fallen还押头韵f。第三句原词中使用的疑问句, 黄花的凋零, 却没有人来采摘。在译为英语时, 译者同样保留了原词的风格, 并且巧妙的使now和下一句中的how构成了尾韵, 可见译者的煞费苦心, 尽量的用各种办法弥补由于翻译带来的不足。
6)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译文:Sitting alone at the window, how
Could I but quicken
The pace of darkness that won’t thicken?原词中使用拼合性同构, 没有出现任何的主语, 但是通过词的整个语境, 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 守着窗儿的主语是词人自己。在英译中, 译者巧妙的使用了一个分词短语结构, 使得本句与原文完全吻合。在翻译“独自怎生得黑?”时译者没有完全直译原词, 而是转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并且补出“怎生的黑的”主语是天气, 避免使读者产生误会, 同时译者没有把原词中的“黑”译作black, 而是译为thicken, 这样更多的是与上句中的quicken够成尾韵。
7)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译文: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本句使用了交替性同构和重复性同构。“梧桐”和“细雨”这两个意象构成了交替性同构。在转译时, 译者没有继续使用交替性同构, 而是把梧桐和细雨融合到一起。原词中的“点点滴滴”利用重复性同构, 表现出了秋雨的连绵不断。但译作英语时, 译者没有使用重复性同构, 而只是用一个词drizzle来形容秋雨, 因为汉语有时习惯使用叠词来描述事物, 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英语中为了避免累赘, 只使用一个词就吻合了原词的意思, 虽然在形式上看好像有失原词的韵味, 但从译文中也同样能够读出细雨的连绵不断, 也没有破坏整个译文的表达效果。同时译者还调整了原词中到“黄昏”和“点点滴滴”的位置, 利用as这个显性的连词, 把到黄昏这个短语翻译为了一个由as引导的状语从句, 并且加入了动词grizzle, 与上句中的drizzle够成了尾韵。
8)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O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
Beyond belief?
原词中, 最后一句可以说是整首词的词眼, 词人用疑问句的形式, 表达了内心无法言表的愁苦。原词使用了拼合性同构, 两句共同完整的表达了一个意思。在译为英语时, 译者同样使用了拼合性同构, 并且保留了原词以疑问句结尾的特点。与原词不同的是在译文中grief与belief压尾韵, 虽然在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 译者把愁译为了grief, 一方面grief表达了词人自己的悲痛和愁苦, 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译者在词的押韵方面费了很大苦心来保持词的风格。
2 结论
从整首词看来, 汉语词中多使用拼合性同构, 这是由于汉语本身是意合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译文中除了使用拼合性同构外, 交替和重复性同构的使用也比较多。译文与原词最大的不同是:在原词中无论是句中, 还是句尾的押韵都比较少, 但在译文中译者使用了大量的尾韵以及句中押韵, 这一点很好的体现了英语中对诗词的基本要求, 让读者在听觉上有一种美的享受。从词的意象上看, 译文中的意象全部都遵循原词的意象。在汉语中没有出现任何的主语, 但在转译时, 译者补出了主语, 这是由于英语作为形式语言的需要。
总之, 诗词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 由于英汉语言自身的差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不可能完全遵循原词表达技巧, 但在翻译时译者会尽量的使译文既满足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又保持原词的风格。
摘要:语篇翻译涉及形式衔接与内容的连贯。同构关系作为一种语篇衔接技巧, 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该文从同构关系的四种类型入手,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许渊冲的英译版为例, 分析汉语古诗词译为英语时所使用同构关系的异同。
关键词:同构关系,古诗词,汉译英
参考文献
[1]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477, 488-490.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84-89.
[3]胡壮麟.有关语篇衔接理论多层次模式的思考[J].外国语, 1996 (1) :1-3.
[4]谭秀梅, 任怀平.同构关系在英汉语篇中的衔接及其翻译转换[J].绥化学院学报, 2007, 27 (2) :35-36.
《醉花阴》与《声声慢》描写的时令都是秋季,共同选择的意象有:酒、风、黄花(菊花)。意象相同,意境却不同,情感也有异。先看《醉花阴》中所写:“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佳节又重阳”。当时李清照在山东青州老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又到重阳佳节,一“又”字暗寓分别之久,相思之浓。接着又以婉转的笔调写道“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相思难寐,“凉”字不仅写出环境,更写出心情。
“东篱把酒”。过去每逢重阳,和她一起赏花品酒的应当还有自己的丈夫赵明诚。然而今年,两地分居,作者百无聊赖,只好黄昏独自赏花品酒,借酒排遣内心的寂寞。有精致的佳酿,有淡雅高洁的菊花和作者,然而却少了一个知情知性的赏花人。终于,作者写出了心声“莫道不销魂”,这是点明了“伤别”的主题,然而作者还是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西风,秋风也,其气清,其意凉。西风卷起门帘,让作者看到黄花衰败,又反观自身憔悴,两相比较,“人比黄花瘦”。就此作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一句可做修辞中的“强喻”来解,一则写出了自己跟菊花一样的芳华、清品、高雅与憔悴,一则写出了自己比菊花更甚,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至此,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情才表达出来。整首词意象鲜明,意境和婉清丽,表达感情含蓄婉转,自是婉约正宗。在李清照早期作品中,很多意象的选择都是这样,如“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等,意境浅淡清新。
良好的文学修养和相对封闭的闺阁生活,使其作品呈现出不同一般人的“词别是一格”的特点。傅东华认为:“她不向词的广处开拓,却向词的高处求精;她不必从词的传统范围以外去寻新原料,却只把词的范围以内的原料醇化起来,使成更精致的产物。”可谓一语中的。
再看《声声慢》中所写:“乍暖还寒时候”“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乍暖还寒时候”。过去,到了重阳节,作者想起自己的丈夫,整日忧愁。现在,不仅是重阳节,但凡到了“乍暖还寒”时候,作者都“最难将息”,生活的变故,作者怀想的不仅是丈夫,更多的是生活的遭遇与不幸。“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霜露既降,都带给作者身体与心灵双重的折磨。
“三杯两盏淡酒”。过去,作者每逢重阳节,都精心调制菊花酒,以备夫妻对饮;即使丈夫不在,自己也可以借酒浇愁。现在,作者根本没有心情去置酒,随便饮上三杯两盏吧,酒味清淡,不能给人长久的麻醉。借用她《临江仙》中的句子“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如今是“赏花无意思,饮酒没心情”。
“晚来风急”。若说《醉花阴》中,秋风气清意凉,那么此时的秋风,其势急,其声厉,其气悲,其意惨。作者难以将息,酒不解愁,年老多病,身心两衰,这凛冽的秋风,让作者如何抵挡?伤心,偏又看见了相识的大雁,更加难耐凄凉。作者早期作品《一剪梅》中有言:“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虽则充满离愁,但是还有甜蜜的希望与幸福的期待。然而现在,丈夫过世多年,哪里有什么希望;更加令人可悲的是:大雁从北方来,从家乡来,从故国来。家国两亡,伤心,伤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过去,黄花羸瘦,然而“有暗香盈袖”,给作者以慰藉。我们知道,诗词有比喻性意象,黄花换而言之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现在,作者看到满枝的黄花,却无心去采摘一枝,因为已无人可赠。只睁眼看着经过风吹雨打,黄花落得满地飘零,然后变得枯萎、消逝,带给作者无尽的感慨。花已落,人已亡,花落人亡自心知!另外,这里的风雨,已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政治和社会的风雨了。
最后,作者守着寒窗,伴着梧桐细雨,发出凄怆的哀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沈祖芬说:如果说早年的愁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那么这里所写的则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这首词的意象灰暗,意境凄清悲凉,感情低沉哀婉。在写法上,也有认为“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足见李清照晚年词风之变化。
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中,也多以此等意象入词,如“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归鸿声断残云碧”(《菩萨蛮》)、“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同上)等,但是塑造的意境转向低沉。
由这两首词的比较也可看到,国家的沦丧、家庭的破灭、生活的动荡使李清照晚期的作品境界更阔大,内容更丰富,情感更深沉,风格也由早期的清丽明快转到晚年的凄凉低沉。我们要探讨时代给作家带来的影响时,李清照能给我们以无尽的思考和启迪。
1、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2、设计特色:联系作者的生平与其他作品感受本词中沉重复杂的愁情;联系法国诗人克洛岱尔的译文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通过联系本板块其他词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练习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教材分析
1.《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1)基本要求: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理解《声声慢》中语言和情感抒发的一致性;背诵《声声慢》中的名句;能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2)发展要求:体会并总结本板块四首词在选材和写法上的共同点,从而认识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2.(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声声慢》中的“愁”的感悟和表达如此沉重复杂的愁的表现手法。
(2)本课内容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声声慢》又是其后期的代表作品,故通过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的认识。
3.本课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初中教材有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内容情感和写法上难度相应低一点。联系与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李清照其人其词和婉约派词有一定的接触,但对李清照其人其作品和婉约派风格特点没有深入明确的感受。
2.学生在意象和表达“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上会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五、重点难点
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
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
3、比较鉴赏法: 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感受。
(2)提出预习中遇到的字词句文意等方面的疑问。
2.教师的教学准备:与上课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以《如梦令》导入
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声声慢》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后期。悼亡之悲、流亡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而成的愁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二)朗读,初步感受。
1、生齐读。
2、听录音朗读。
录音朗读有何可借鉴之处?(词中平声音字较多,平声音的延长性使感情深沉苍凉。故朗读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以传达深沉的愁苦情感。)
(三)全词赏析
1.作者怎样传达她那沉重的愁苦的?
明确:直接抒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①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②借景抒情:上阕有淡酒、急风、过雁,下阕有黄花、梧桐、细雨。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3、紧接着词人写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天气。“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4、这愁苦如何排遣?结果如何?(喝酒、看天空,结果愁更浓重。)
明确:(1)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
风之急可见身之冷、心之凄,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酒之淡更显愁之浓重:借酒消愁尽管愁更愁,但最起码有醉时的片刻解脱,而酒不管怎么喝却片刻都压不了悲愁,是酒太淡还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晚来风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南宋词鉴赏辞典》作“晓来风急”,哪个贴切?(能自圆其说即可,锻炼对整首词的感受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①“晚来风急”承前“乍暖还寒”,秋天的晚上与白天温差较大,喝酒一般在晚上比较多,且夜晚更显凄苦,衬托愁苦的浓重。
②“晓来风急”,古人有晨起喝扶头酒的习俗。下阕的“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与之照应,白天尚且无法排遣愁苦,更何况是凄苦的漫漫长夜?一天到晚都在受愁苦的煎熬,甚至接下来的夜晚,也许第二天又是如此,“晓”使愁苦煎熬的时间显得很长,可见其浓重。
(2)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
明确:①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②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5、紧承上阕仰望天空,下阕作者如何排遣愁苦?(“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作者俯视地上黄花)
“满地黄花”: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如何理解“如今有谁堪摘”?
明确:(1)“有谁堪与共摘”:当年也曾与丈夫“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而今“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又勾起悼亡之悲。
(2)“有何可摘”: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摘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你看,它们都抱枝枯萎了。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不能看天空过雁,不想摘地上黄花,只好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7、如何理解意象“梧桐”、“细雨”?
(1)梧桐叶落,秋色愁人。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2)雨丝象征愁丝。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壮志难酬之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8、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9.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四)比较阅读: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
存在!存在!
死!死!死!死!
比较《声声慢》与《绝望》,就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谈谈看法。
明确:《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未选取任何意象。
《声声慢》较为含蓄,多避免直接抒情,借事借景抒情,讲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旨,讲究意象的选择,含蓄蕴藉。
小结:改写的诗,完全抛开了原作所有的自然意象而只剩下抽象概念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直白浅露,并显得情感“泛滥成灾”。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愁绪)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
九、板书设计
直接抒情 “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叙抒情“寻寻觅觅”“守着窗儿”
借景抒情 淡酒、急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十、作业设计
1、背诵《声声慢》
2、思考课后练习4(page68)
3、比较本板块四首词,总结其艺术上的共同特点。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又一次从梦中惊醒,回想梦中的亡国之景,心绪无法安定。探手往身边枕塌,却是触到了一片冰冷,不禁一惊,抬眼往周围看去,眼前一片冷冷清清,又是一怔,是啊,枕边人早已故去。凄凉、惨痛、悲戚之情如汹涌潮水般涌来,真真是痛侧心扉。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季的天气骤冷骤热,最是难以保养休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更觉冰冷刺骨。倘若能够沉沉睡去,倒还能暂时逃避。
披衣起床,身上的衣襟略为单薄,顿生寒意。放眼窗外,寒风急啸,带来阵阵刺骨寒意。走至桌前,欲饮酒御寒,几杯淡酒下肚,却发现暖了身子,暖不了心。
端起一杯酒,走至窗边,抬眼望去,恰逢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几声雁鸣,带着哀怨,刺痛了一颗满是伤痕的心。回想起过去在寄给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曾经相亲相爱的却生死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院中的菊花也已憔悴不堪,落满一地黄花,如今还能有谁与我共摘呢?冷冷清清地守着窗子,孤零零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漫长使孤独变得更为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秋风瑟瑟,秋雨潇潇,雨夹风声,风助雨势。眼前唯见菊花凋零,梧桐泣雨,一个人独守空窗,等着天黑,面对这般寂寞凄清之景,又岂是一个“愁”字便能道清。
因为这首词独特的艺术魅力,许多译者试图将其译成其他文字。其中许渊冲先生的译作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英译版本,在一些专业翻译教材上也选录了这首译诗。许先生的译诗应该说是很出色的,相当传神地表达出原作者的那种孤苦无依、寂寞惆怅的心情。然而当我阅读了刊登在《中国翻译》2002年第三期上的朱纯深先生的译作后,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朱先生的译作似乎更为出色一些,读来更能让读者立刻陷入原作所营造的那种孤独悲凉的气氛中,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下面,我试着将两位译者的译作就某些方面作一个比较,从而逐步发现两篇作品的不同之处。
《声声慢》首先,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其用字既非常本色自然,于舌齿音交切中传达出吞愁忍恨的苦涩,又富有层次感地展示一种绝望的精神状态,一种追求成空的人类悲剧体验的基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也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对这几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是这样的: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傅浩先生在谈到他的译诗原则和方法时曾说过:“译诗的意义之准确不仅仅等于原诗散文释义的准确,它还应具备相应的有欣赏价值的诗的外形。”宋词的一大特点是,除了苏东坡的词体及其继承者以外,词中很少出现主语“我”。李清照这首词也一样,全篇没有出现一个“我”字。我认为这一点在翻译时应该被考虑到,因为这是作为一种抒情感怀的词风呈现的。在开篇这几句中,没有多余的一个字,只有十四个叠字,整齐精练。而在许先生的译作中则很难找到原作所含的这种感觉。译者对于叠词的工整性显然没有考虑周到,只是用两句话将原作的意思作了一个解释。主语“I”反复出现,这就失掉了原作中那种恍若隔世、空灵飘忽的感觉。接下来两句亦是如此,只是原作的释义,而并非好的翻译。诗的外形已先被破坏,更遑论声调、情感了。
而相同的几句话,朱纯深先生则是这样译的:
Searching, seeking, endlessly.
Alone, lonely,
Moody, gloomy.
我们不难发现朱纯深的译作确有其独到之处。首先,译文直接采用了动名词和形容词,从而避免了主语的出现,而保持了原诗形式的完整。其次,在翻译诗歌的时候,我们必须使用“和原著同样是最精练的语言,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同时又必须克服两个语言上的毛病:“一是语言的一般化,一是语言的庸俗化。”用“searching, seeking”表达“寻寻觅觅”我觉得是很贴切的。因为这种寻觅绝非当真要找什么失掉的东西,而是一种怅然若失、郁结心中的愁绪。“seek”和“search”本身就含有漫无目的找寻的意思,恰好符合词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相比之下“look for”的目的性就显得太强了。就“寻寻觅觅”而言,许译采用直接叙述的形式,既显得累赘,又无诗词语言的韵味,而朱译则只用两个词既简洁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原诗的神韵。
《声声慢》这十四个字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其中包含两次声音从低到高,又从高到低的转变。许先生的翻译似乎没有很多的考虑到原诗的这种音乐性,读起来只感觉一个女子在淡淡地叙述她的忧伤:“I feel so s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而朱纯深的翻译读起来却完全是另一种感觉,其第一句“Searching, seeking, endlessly”是一个声音由高到低的过程:寻寻觅觅,却什么也寻觅不到,心情也渐渐跌落,紧接着“Alone, lonely,/Moody, gloomy”又是一个从高到低的降调,尤其是“moody”和“gloomy”两个词如泣如诉,幽怨至极,真是形神兼备,妙不可言。所以我认为朱纯深的译作就开篇几句而言要明显地好于许渊冲的译作。
其次,有一处我觉得属于许渊冲的误译,而朱纯深先生则理解得较好。原词是这样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存在着一个对于“憔悴损”的理解问题:究竟是“黄花”“憔悴损”,还是看花人“憔悴损”呢?根据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介绍,此处应理解为作者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而不是菊花枯萎凋谢。对此,朱纯深是这样翻译的:
Massing chrysanthemums, everywhere;
Yet languid and grief-worn,
Who could be out there
Buoyant in gathering mood?
他在这里用“languid”和“grief-worn”形容作者因为忧伤过度而无精打采,应该说理解还是准确到位的。接下来的一句问句诉说了心中的无奈与惆怅。我以为这一段中最妙的一句翻译是第一句,译者使用了一个倒装,并且用一个逗号将其前后分开,这样的一个停顿就好似一个无声的叹息。“everywhere”既说明了菊花的状态,更将原作者那种无奈幽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用倒装将其放到最后可说是匠心独运。
在许渊冲的译作中是将“憔悴损”的主语处理成“黄花”。他的翻译是这样的:“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 /Who will pick them up now?”我觉得这里的理解就有了偏差, 虽然一般读者在理解这几句话时都会由花及人, 联想到词人自己的境况, 但是我觉得终不如直接描绘出词人自身的情绪来得好。因为就整篇词的风格来看, 作者一直都在“直来直去, 了无假借”地抒情, 没有必要借用菊花比喻自己。
最后,就整首词的结尾作一比较,也就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句反问句:这情形这光景(“这次第”),又怎么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的呢?诸如“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都属当时口语。言已尽,愁难了,其言外之意,不言而喻,一句看似极平常的话,实际是词人的心碎之辞。其中的哀伤幽怨已达极致,要想翻译好实属不易。许先生的译文是这样的:“Oh, what can I do with a grief/Beyond belief!”我个人认为这句翻译的优点在于使用了反问句的形式,这和原文的形式是相符合的。但是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对原文那种欲说还休的极度忧伤表达得不够,除此之外,“这次第”,“怎一个”这两个词的意思也没有译出来。可以这样说,原作是欲说还休,但情绪的表达已经完结,而这句译文却没有表达出那种无言以继的无奈,情绪的渲染悄然而止。
再来看朱纯深的译文,这是我个人极喜欢的几句:
What a day,
How can you pack it away
In a single word
DISMAY?
“What a day,”一句感叹所表达出的情感正如“这次第”所感受的一样,而用“pack it away”表示一天将尽则更是绝妙。这一天从起床到黄昏,眼看一天即将过去,作者却始终沉浸在无尽的忧伤哀愁之中,那种无助、无奈、无言的情绪又怎是一个“single word DISMAY”所能包括的。整篇译文以“DISMAY?”结尾,读来让人意犹未尽,荡气回肠。词人似在置疑,似在哀叹,又似在幽怨,看似淡淡一笔,实则拨动读者心弦,让人难以释怀。这样的翻译处理就将原词所要表达的情绪恰如其分地抒发了出来,收到了神似的效果。
以上三处对比是我在阅读了李清照的原词和两篇译文之后得出的一些浅见,当然,两篇译作肯定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篇译作都是出色之作。
参考文献
[1]卞之琳, 叶水夫, 袁可嘉.艺术性翻译问题和诗歌翻译问题[M].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659-660.
[2]傅浩.我的译诗原则和方法及作为译者的修养[N].中华读书报, 2002-6-19 (24) .
叠词就是用重叠的词素或音节来构成的词,叠词绘声绘色,读来琅琅上口,既可增强诗词的音乐感,又可帮助表情达意。因此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叠词来摹声、状物、抒情,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作者也经历了颠沛流离、失去丈夫的痛苦生活。全文就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经历国破家亡等一系列重大变故之后的愁苦之情。“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因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但文章开始处并未直言其愁,而是巧妙地将内在的情感外化或物化了,借景以渲染愁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句连用七组叠词,如天外来音,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寻寻觅觅”,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起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周围凄清冷落的环境,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助。“凄凄惨惨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以抒情开篇的词并不罕见,但像这首词起笔便连用七个叠词,实属罕见。这十四个叠字,决不是词语的堆砌,它是作者胸中无边的苦水喷涌而出的表现。将一种愁苦难堪之情,自胸腑中喷薄而出,把极度的忧愁和哀痛之情直接地迸发到字面上,立即强烈地震撼了读者的心弦,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吐不快,所谓欲罢而不能。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浓烈的愁情,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还极富音乐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李清照在其《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可见,李清照是非常精通音律的,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转。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且这十四字全是开口度极小的音,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有如一位伤心至极的女子在低吟倾诉,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十四个字无一字写愁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唱。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万树《词律》云:“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一直都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即便有些悲凉。
今天再次读了这首词,似乎有了更深的感悟:
李清照十八出嫁,与丈夫一直恩爱情深,志趣相投,她的前半生的生活是安逸闲适的。然而随着北宋的灭亡,丈夫的病逝,她的生活也从此跌入低谷,流落江南,身如黄花,心似枯井死灰。
乍暖还寒的悲秋时节。虽有淡酒御寒,可又偏是晚来风急,真是雪上加霜。借旧时相识的大雁回归,寄托自己流落他乡的凄凉。黄花无人采摘,满地零落堆积,一切不可收拾,一切百无聊赖。
寻寻觅觅,却寻出这一番次第,真是非一个愁字了得!
在这里我读到了一颗“女人心”,一颗“失落心”。
故国飞来的大雁啊,你可曾听到,一个曾经辉煌的女人对亲人、对朋友、对家园的深深眷恋!那满地残落的花瓣啊,你又可曾知道曾经清丽婉约的美人,现如今却是如此凄惨,寂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次次地寻觅,这一次次地失落,我仿佛听到了她那难以抑制的哭泣声,仿佛感受到了她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悲痛。
《声声慢》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他的词用的是仄韵格,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是经典之作。
《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集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争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陆鎣《问花楼词话》:《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
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
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
《声声慢 》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惋为凄厉 。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 ”,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 ”,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 ,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晓”,通行本作“ 晚 ”。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
说“晓来风急 ”,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 ”。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 ”,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著窗儿 ”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 ”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这首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是一首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格律如下: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 《李清照词》教学反思?《醉花阴》《声声慢》
★ 李清照《声声慢》
★ 李清照 声声慢
★ 声声慢 李清照课件
★ 李清照词
★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原文鉴赏
★ 李清照词集
★ 李清照的词
★ 李清照词 如梦令
一、导入:宋代的张世文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易安就是――李清照.李清照的词作大家课前有所积累了,下面我们作一个小组诵词比赛.(小组比赛后)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积累古诗词受益无穷.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更提升一个层次,读李清照的代表词作声声慢,学习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根据你的积累经验,说说理解鉴赏一首词从哪些方面着眼?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了解词人生平,有的说要读好词,有的说要理解词句深层含义……
二、了解词人生平,鉴赏的立足点
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作者内心的倾吐,情感的宣泄,了解词人生平,有助于词的理解与鉴赏.说说你所了解的李清照.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土,南宋女词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进士出身,是学者兼文学家,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早期生活优裕,夫妇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流落江南。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晚景凄凉。清照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丹青,词的成就尤高,分前后两期:一、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趣情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二、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悲叹身世,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词》。
三、把握感情基调,饱含深情朗读
1. 自由朗读:读这首词,我们要读出词人的什么情感?---愁苦
2. 一生试读,一生评怎么样才能读好?明确:语速要缓慢,声音应低沉,表情带哀愁更好.
3. 推荐一生范读.效果较好,班里许影雪同学曾获临海市古诗词诵读比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齐读
四、揣摩词句鉴赏语言精妙
问:愁苦是词人内心情感,在词中,词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愁绪满怀,哪些动作能表现这愁情?圈出动词.师总结:寻寻觅觅借酒消愁不堪摘花守窗盼黑黄昏听雨
五、领会词的意象,探究词的内涵
1. 师问:词人选取了哪一季节的景物?----生齐答:秋天
2. 又问:有哪些景物?又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秋雁秋花梧桐秋雨
3. 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凄苦之音.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4. 背景材料: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苑,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5. 李清照词作拓展: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总结归纳:词人李清照的故乡情是多么浓,爱国之情是多么强烈,但统治者呢,他们是依旧----学生齐背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丈夫离去,孤苦无依,国家颓败,政治之忧,民族之痛,国恨家愁交织,诗人只能长叹一声,”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这时愁已不再是”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是离黍之愁,是国家民族之愁.这声声慢是浓缩了她一生坎坷和全身心痛苦的词,满纸呜咽,为千古绝唱,词论家评”千古创格,绝世奇文”.“愁”的丰富内涵:情愁--独居之寂寞家愁--丧夫之哀国愁--亡国之恨
六、从词作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创造性解读的超越
说说你心目中的李清照,写一段话.李清照啊,你是__________,你------
郭沫若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七、把握词的意境创造性改写词
八、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评价: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附件:创造性改写词声声慢
学生习作一
当片片绿叶变成黄色,秋天就来临了。萧索的秋风吹动女子的发梢,她就这样倚在窗前,一动不动,远看好似一座经风霜的石像。女子身边最重要的两大支柱倒下了。国家颓败,丈夫病逝,一夜之间,她乌黑的秀发有了许多如霜的感觉。她凝视窗外,想找到些什么,却一无所获。
天气渐渐转凉,她的身上还穿着单薄的衣衫,那是丈夫那年送她的礼物。但那点凉又怎么比得上她心中的寒意呢?手中的酒杯已不知满了几次,又见底了几次,也许是她在麻痹自己?否则又怎么不知道借酒消愁愁更愁呢?又是一阵凉风吹过,几杯酒已抵不了销人的愁情。天空中飞过一群大雁,她不禁想起家乡,这该是旧时相识的吧?南方与北地,山重重,水迢迢,雁儿啊,你可以飞回昔日的巢,而我呢?院落中的菊花已重重堆积,开得正浓,但没有人可以陪她去采摘,她的心一颤,记得丈夫最喜欢她泡得一杯淡淡的菊花茶。窗前的梧桐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天空中下起朦胧的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这时一片落叶飘进窗里,落在她的脚边,就如她那般孤苦无依。
那晚,她一夜无眠,辗转反侧,写下了心中的苦与愁——《声声慢》,带着她的血与泪传诵千古,她不是别人,她就是结着愁怨的词人李清照。
——初二(9)班金也
学生习作二
无情地病魔缠上了丈夫,尽管他怎么样尽力,还是摆脱不了.就这样,病魔毫不留情地从我身边把丈夫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去了.丈夫走后,只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眼泪曾流淌出我内心的伤感与悲闷,可我心中更多的苦,更多的闷无法倾诉出来,也找不到任何发泄的理由.我真的`得好难受,有谁能够奢侈丢给我一份同情,叫我不再这样迷惘.
空旷的屋子,那种悲凉的气氛冷淡到了极点.我在屋里转来转去,寻找一个能够与我分担痛苦的缝隙,可是什么也找不到,只觉得那高低不平的地被我那沉重的步子给踏平了.可怜的我惟有泪千行.桌上放的两只酒杯,平日都是我和丈夫高兴时一起饮酒庆贺或冷时用酒来驱寒的.而如今我把所有的愁都寄托在这几杯酒上,希望它能带走我的愁苦,无力的身体再也站不了.我趴在梳妆台前.窗外,天空可能是为我才变得灰暗,尽管如此,还是有成排成队的大雁飞往到南方.它们还是去年我在家乡看着它们朝北飞的,如今又从北方飞往南方了.时间好快,已过了一年了.不知家乡的父母是否安好,女儿一年没见他们,真得好想念.什么时候我能回到南方看看他们呢?老天,既然你可怜我变了脸色,为什么不再黑一点,只有天黑,我闭上眼睛,才不会痛不欲生地去想念丈夫,想念我那久别的家乡和父母.
丈夫知道我十分喜欢花,花象征着温馨、美丽和幸福,就好不容易地在后园为我种满了各种各样的五彩的花。花盛开时真的好美,万紫千红,争奇斗艳。丈夫总会陪我一起赏花,要是我特别喜欢,我们就摘回去插在花瓶里。而今呢,丈夫再也陪不了我,只我一个人,连浇花水的人都没有,我有什么心情来欣赏呢?老天终于感动了,他为我三滴、两滴——地掉起眼泪来。他安慰不了我,我的心都有倦了,谁也感动不了。日子如此漫长、余生又有谁能伴我共度呢?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与鉴赏】推荐阅读:
声声慢李清照朗诵06-02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教案07-10
《菩萨蛮》李清照诗词鉴赏06-10
李清照古诗鉴赏:浪淘沙07-07
李清照夏日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06-10
满庭芳李清照翻译及赏析09-22
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原文翻译赏析05-27
李清照的词10-29
李清照——《新荷叶》10-30
南歌子李清照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