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散文翻译
问题来了,怎么翻?不少同学会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散文选,甚至大量背诵,这不失为一种积累英文的好方法,然死记硬背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不如先静坐下来,耐心想想个中方法。 考研 教育网
笔者在翻译练习中也为其头痛不已,翻完之后总觉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且不说英文不连贯,单是达意这项基本功能都未能实现。苦思冥想,终于习得一法,颇为受用,在此与各位研友分享。
在应有的翻译基本功(达意、连贯、衔接等)基础上,此法可保译文中规中矩且不乏出彩之处。简单来说,这种方法可以被称作“白话过渡与精修”,意思很明白,就是先用大白话把诗话的散文过一遍,然后以达意为主要目的粗粗翻译一遍,再在原文基础上进行语言精修。
有研友可能会说,你这不是废话么……接下来笔者会用实例告诉各位这绝对不是花架子。
如冰心《笑》中的选段: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原文极尽诗意,不少人看第一眼就头大。别着急,我们按步骤慢慢来。
1. 用白话汉语说一遍
别看冰心奶奶写得好看,其实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我给大家说一遍。
“雨停了,有点光从窗帘后面照进来。我打开窗户一看,呀,云彩没了,树叶上剩下的雨滴,在月光下,闪烁得像萤火虫。真没想到在这个孤独的夜晚,下完雨之后,我能看见这么美的一幅画!”
2. 把上面这段白话文翻成英语。
The rain stopped. There wassome light to come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 opened the window andlooked out. Ah, 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 The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underthe moonlight, glistened like thousands of fireflies. I cannot think I couldsee such a beautiful picture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
到这里,该有人说了,你这翻得什么玩意啊,敢拿去考试吗!别着急,可不要小看这一步,最起码,它实现了翻译最基本的功能――达意。很多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忽视这一点,以为拽几个大词就是好翻译,请记住,达意是翻译的基础。
3. 好的,下面我们来“精修”。在这一布中主要实现的是表情功能,具体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优化语言,二是加强连贯。
一句一句来。
第一句。“雨声渐渐的住了”请注意,这里是“声”,并不简单的是雨停了。所以用个拟声词即可达到效果。The rain gradually stopped to patter.千万不要翻成什么Thesound of the rain stopped.要牢记中心意思是雨停了。若果觉得stop没技术含量可以换成cease.这俩分句我们可以给连起来,把前面半句作伴随状语。而后面那句的精华在“透”这个字上,应当找一个传神的英语动词,filter滤镜这个词刚好能够传神。至于“清光”怎么翻就不用在意啦,老外也不懂,而且filter这个词已经能传递这个意思啦。因此第一句话完整的就是
As the rain gradually ceased topatter, a glimmer of light began to filter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第二句。原文有点长,可按意思拆成两句。没啥好说的。很简单。I 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往下。“凉云”其实就是乌云的别称,不翻出来也没关系。The clouds had disappeared/vanished.(注意时态)。接下来我们在刚才译文的基础上稍加修饰即可。The remaining(残)raindrops on the leaves glistened beautifully(各种赞美的.形容词都可)under the moonlight like thousands (都是虚指,可以换成countless,再文一点可以换成myriads) of fireflies. 这里灵活一点,就不用非得纠结是萤火虫还是萤火虫的光了……
最后一句。注意这里的感叹语气。一般来说,像“谁能想到”“哪里想到”“真没想到”这种表达,英文里有对应的,叫To think that……
这句话可以搞成To think that I could see such a beautiful sight after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 night!(孤灯其实就是孤独的夜晚,直接翻孤灯反而会显得奇怪。)
不想用主动语态,还可以搞成物作主语,更形象一点
To think that there shouldappear before my eyes such a beautiful sight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lonely night!
完整的译文就是
As the rain gradually ceased topatter, a glimmer of light began to filter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curtain. Iopened the window and looked out. Ah,the clouds hadvanished and the remaining raindrops on the leaves glistened beautifully underthe moonlight like myriads of fireflies. To think that there should appearbefore my eyes such a beautiful sight after the miserable rain in a lonelynight!
至此,大功告成,同时兼备了达意和表情功能。
或许会有人问,这么做不会很浪费时间么,前两步有必要么?
熟练了之后真不浪费时间,前面两布都是心里默念的。这有助于对整体的把握,特别是落很长的时候。而且就考试来看,达意是最基本的考察点,其次才是拔高点表情。也不会浪费时间,整个下来也就十分钟。
如果碰到很长的段落,就更要注重主体意思的表达以及各句子之间的衔接啦。
当然,这只是一种练习方式,还是要平时多看英语进行大量积累,方才能够在第三步精修时游刃有余。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年来, 专业学位教育类别不断增多, 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已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翻译硕士是新设立的专业学位, 它与传统上在英语语言文学 (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点下设立的翻译方向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 重在实践, 而后者以理论培养为主, 因此, 翻译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课程方向上, 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两大方向;2) 在两大方向下, 又可设立更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法律翻译、传媒翻译等;3) 翻译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 但也可以是翻译项目或实验报告。
二、存在问题
1.专业学位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仍是一件新鲜事物,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宣传工作不到位, 以及一些院校“重申报轻培养”, 没有理清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 因此国务院学位办唐继卫处长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上发言时指出对专业学位认识上有两大误区:一是认为“专业学位的层次低于学术学位”, 二是认为“专业学位只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或只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使得翻译专业硕士招收优质生源成为问题, 实际上, 高分考生不大可能主动申请改读专业硕士, 而改读专业硕士的几乎都是被学术型硕士淘汰下来的。连北京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都需要靠调剂才能录满就是这种认识误区的缩影。
2.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很高的师资要求: 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均须配备2名以上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中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 口译教师应担任过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 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翻译实践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学”与“术”的分离特别严重, 受其影响, 教师重翻译理论研究而轻翻译实践, 致使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 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 数量奇缺, 质量也不高。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师缺乏金融、法律、科技、政治等专业的知识, 不能胜任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教学。
3.实践基地匮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要能提供良好的口笔译实践基地, 但相当多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 口笔译实践基地非常有限。笔译实践的问题可能还好办一些, 口译实践则要难得多。如果将实习基地安排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发达地区, 则耗时耗资, 也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更加入不敷出。
三、笔者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纠正认识误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的翻译学硕士学位的不同。虽然翻译方向翻译硕士和翻译专业硕士都属于翻译这一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有显著区别, 需要把硕士生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进行培养, 形成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各自的培养体系”。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要得到发展, 需要管理层面和教育工作者转变指导思路和教育理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应在重视翻译理论的学科指导意义之外, 突出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特点。
2.加强师资培训, 实行双导师制。一流的翻译师资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成功的关键, 应当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尤其是实践型口笔译教师队伍, 同时加大对师资培训的重视程度, 使师资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轨道。普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技巧, 促进全国均衡发展。在对试点培养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培训, 对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的同时, 更加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要建立一支复合型翻译专业硕士师资力量加快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3.结合翻译产业需求, 培养专业化人才。新时期, 需要翻译教育与时俱进,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 使翻译理论研究走出象牙塔, 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 更多地为社会、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服务。高校可以积极与翻译公司合作, 邀请企业合作导师或通过其他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举办翻译公司工作流程的讲座, 也可安排学生去翻译公司相关部门实习, 让学生对于将来要面对的职业需求心知肚明, 有意识地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
【关键词】翻译硕士 教学 市场实践 类别专业化
翻译硕士专业通常被称为MTI专业,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适应日渐融合的“地球村”而专门设立的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学科。2007年首次在15所大学设立此学科,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超过200所大学拥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试点。而学习这一专业的人员则被称为“实践型翻译硕士”。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对翻译实践来说是把双刃剑,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试点的增多对热爱翻译的人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目前在各个学校,翻译硕士接受到的教育并不统一,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各有千秋,但同时也造成了市场上翻译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若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选择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实践型翻译硕士这一专业,则更是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利。
一、翻译硕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相对较新,其实践型的性质与以往应用语言学、翻译学以及中外文学对比等学术型研究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导致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此专业得不到实践型人才该有的培养方式。
在以往语言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中,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最为相近的是翻译学硕士。在很多MTI教学试点则存在着这种问题:翻译学硕士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两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操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清晰和完善。一些高校在MTI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造成MTI人才培养和翻译市场需求脱节,MTI教育远未达到职业翻译教育的目标。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实践问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以后直接进入市场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而翻译学硕士则以研究为主要任务,也可以为以后培养这方面的博士研究生人才打下基础。
二、翻译硕士的实践教学
对于实践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让他们走到实践中去,执行“双课堂”、“双导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充分接触走向职场后将要接触的工作和模式。
1.翻译硕士教学与职业相结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翻译人才会成为不同语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项目的衔接者,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翻译技能。新时期,需要翻译教育与时俱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使翻译理论研究走出象牙塔,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为社会,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服务。翻译硕士教学不仅要与翻译产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更加优秀的市场上所需要的实践型翻译人才,还要在教学方法中与市场的发展同步。比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要求翻译人才要熟练市场上常用的翻译软件;再如随着翻译公司的蓬勃发展,项目合作也逐渐成为翻译实践的大趋势,一份翻译由多位译员合作完成,这就需要翻译人才需要有的合作精神,因为在翻译中会出现我们下文将会提到的“术语统一”的问题。
2.翻译硕士教学与术语统一问题。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对学生强调术语的统一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术语上的误解会导致合同的作废,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不难看出,术语标准化是科技社会化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高科技贸易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虽然翻译界不能单独完成术语的统一,而是需要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但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为翻译人才以后的实践工作做准备。
3.翻译教学“专业化”。目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教学方面仍然是综合型,很多学校在教学中所用资料是文学方面的材料,而翻译硕士参与工作后所接触的翻译文本大多属于科技类文本,课堂上没有参与过科技文本的实践翻译,面对工作时会非常棘手。因此,应发挥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通过跨学科合作等进一步丰富MTI方向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向经贸金融、法律法规、医疗卫生、对外宣传、信息传播、工程技术、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翻译纵深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翻译硕士教学与翻译人才的未来连接起来。
三、结语
对于实践型翻译硕士的教学应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中的联系,保持与市场的发展共同进步,避免模糊翻译学硕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之间的差别,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 14.
[2]黄友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翻译, 2010,(1):50.
[3]吴启金.翻译教育要进一步与市场需求相衔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47.
“汉语中的最早的修辞一词出现在《易·乾卦·文言》之中,书中提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是修饰文辞的意思(陈望道,1932)。”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巨著,他认为“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陈望道,1932)。”“在中国,修辞指的是文辞或修饰文辞。从狭义上讲是指文字修辞;从广义上看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杨树达, 2006)。”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而西方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艺术或雄辩术,更是指演说的技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术》的第一句,他将修辞描述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由此可见中西方对于“修辞”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古希腊修辞学的起源、古罗马公共论辩的兴盛,到中世纪修辞学的萎缩,修辞学研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时期,最后在20世纪形成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交之的新修辞学。国内也有知名学者致力于西方修辞学的研究。例如:刘亚猛(2004)出版了《追求象征的力量》,这是一部新颖、独特的研究西方修辞学的专著。作者研究了修辞传统、修辞理论和实践,以及哲学、语言、政治、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研究修辞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话语权利、说服手段、受众目标等政治、法律、教育、传媒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刘亚猛教授在2008年出版了《西方修辞学史》一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西方修辞学”这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学科之发展脉络与嬗变历程,囊括了亚里士多德、西塞罗、昆提利安等西方历史上最重要、最主要的修辞思想家。作者以一名中国学人的独到视角,对他们的修辞思想和代表作进行了出色的跨文化、跨语境的原创性解读与评述。韦恩·C.布斯(1921-2005),是美国著名的修辞学家、文学批评家。1961年出版的《小说修辞学》被学术界称为“二十世纪小说理论的里程碑”。他的著作还有《反讽修辞学》(1974)、《批评的理解:多元论的力量与局限》(1979)、《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1988)、《修辞的修辞学》(2004)等。布斯权威地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修辞研究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理论上取得的成就及其自我认识。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对韦恩布斯作品及其理论的研究,例如:刘亚猛(2007)研究了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一书,对有效修辞进行求索;汪建峰(2011)介绍了韦恩布斯修辞思想中的“一体两面”即“同意修辞”和“倾听修辞” ;李克; 王湘云(2014)对韦恩·布斯的隐喻观作了梳理与分析,主要阐析了布斯对隐喻的概念本质、评价等方面的理解,分析了布斯的隐喻观与西方修辞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等等。
虽然国内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西方修辞学的研究,但有关于西方修辞学的译作却为数不多。例如有,由罗念生翻译的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修辞学》;王晓朝译的《西塞罗全集》;由颜
一、崔延强所翻译的《修辞术》;穆雷与其学生翻译的《修辞的复兴——韦恩·布斯精粹》;华明与付礼军分别译出了两个不同译版的《小说修辞说》;汪建峰的译作《《中美混合修辞的崛起——兼读中式签语饼》(Reading Chinese Fortune Cookies: The Making of Chinese American Rhetoric)西方的修辞学译作无疑是人们学习和研究西方修辞思想的重要桥梁。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翻译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的频繁交流与往来,维护世界的稳定和持久和平,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翻译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转化,是为了更好地交流与学习。要想翻译出合格的作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原文本、文化以及目标语读者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遣词造句,翻译出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译文。而修辞学这一类的学术型著作,有较高的理论性、系统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必须还原出原文的系统性、理论性与逻辑性。刘亚猛教授(2014)在“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的母体”一文中,阐述了翻译与修辞密切联系,他认为翻译的“信”与“忠实”本质上是一种修辞构筑
《布斯精粹》(The Essential Wayne Booth)是由韦恩·布斯的弟子在布斯逝世后,收集其文集,编撰整理的。这部文集几乎涵盖了布斯的所有重要主题:从伦理、流行文化和教学,到简·奥斯汀、莎士比亚和巴赫金,并从各个层面展现了这位举足轻重的批评家对文学、修辞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其雄辩有力的文风发人深省,振奋人心。《布斯精粹》这本书的第六章节讲的是“反讽”修辞。在这一章节中布斯将“反讽”分为“稳定反讽”和“非稳定反讽”,就反讽的本质及其功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他也将修辞视角引入对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解读,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反讽叙事。这里的“修辞”不同于传统修辞格,它是指作者、叙述者及读者之间的修辞关系。反讽叙事即作者通过叙述技巧的控制,在文本阅读中形成表里不一暗含嘲弄谐谑的否定效果。反讽叙事是传递不同情感和价值的有力手段,是从作者控制、读者反应和文本呈现三方面展开的。他认为反讽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修辞效果。
《布斯精粹》这本书是学术类领域的专著,描述对象较为抽象,且书中含有自成体系的修辞学术语,如Rhetrickery(诡辞)、Rhetorology(修辞艺术)等等。正是因为文章学术性的特点,书中每个章节都有大量的长难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翻译成中文时还要兼顾中文的表达习惯,所以翻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翻译及出版类行业
翻译硕士毕业后最对口的就属翻译和出版类行业了。每年,各大翻译公司及出版社、出版机构都需要大量从事笔译工作的专职翻译人员,喜爱做笔译的毕业生可以选择这类工作。除了日常笔译之外,这类工作还涉及校对及翻译统筹管理等。另外,目前也有很多专业的`翻译公司需要大量的会议口译、商务口译全职及兼职人员,而且口译译员报酬不菲,攻读口译方向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可以考虑到这类公司工作,在读期间也可在这类公司进行口译实践。
2、国家机关及国有大中型企业
很多考生可能会问,谁都有机会进入国家机关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何要将他们单列出来。在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国家、省、市机关单位招聘公务员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都会有专门的外事翻译职位。这类职位的专业要求性较高,本身针对的就是翻译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退一步讲,就算没有专业限制,经过翻译专业训练的毕业生也比其他专业毕业生要更有竞争力和优势。因此,翻译硕士毕业生在申请这类职位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进入企事业单位后,由于长时间做对外翻译类工作,对所在单位发展态势及最新动态了解得也较为清楚。与此同时,翻译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比别的同级别职位有更多直接接触上级领导的机会,因此职业发展前景也较为宽广。
3、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
翻译类毕业生进入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对英语水平要求很高,且工作语言为英语,因此翻译类毕业生可进入外企做许多市场、公关、人事、销售等非技术类岗位的工作。同时,由于在就读期间经常接收西方思想,了解西方文化,翻译类毕业生能够在进入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后很快适应所在公司的文化并与在职员工和谐相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职业翻译因为平常与这些外企或中外合资企业关系密切,而直接被它们招至麾下。()这其中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国务院前总理朱?基的翻译员朱彤,现在从翻译摇身一变成为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完成华丽蜕变。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启示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未来的工作中努力拼搏并及时发现机会,翻译硕士的毕业生一定可以达到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4、大中专院校或教育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
目前,中国教育发展方兴未艾。外语教学一直是其中的重点之一。翻译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可以选择大中专院校或教育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目前,几乎所有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外语类相关专业,但能够在其中专门担任翻译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却不足。很多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专多能,兼职担任翻译类课程,如笔译、口译等教学。然而,在这种条件下,翻译学科教学质量难有保证,更难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翻译硕士专业的开设,能够较大程度缓解翻译教师紧缺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各大院校输送优秀的教师后备人才。广大有志于毕业后从事教育行业的翻译硕士学生可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水平及学历背景进入大中专院校或教育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
2018翻译硕士考研:人名及地名
一、福岛核电站(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由福岛一站、福岛二站组成,共10台机组(一站6台,二站4台),均为沸水堆。受东日本大地震影响,福岛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桥大学的雪梨苏塞克斯学院,信奉清教思想。在1642年一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八、霍布斯((1588-1679),出生于英国威尔特郡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聪颖好学,15岁进著名的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不久,到一个大贵族家任家庭教师。在欧洲大陆旅游多年,结识了许多科学家。曾经做过培根的秘书,深受培根思想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一度移居法国,克伦威尔执政时,返回英国。此后,他的思想得到了传播。
九、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发明家、企业家、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前行政总裁。1976年乔布斯和朋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他陪伴了苹果公司数十年的起落与复兴,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2011年10月5日他因病逝世,享年56岁。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 珲春市) ,是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和重要支撑,将对吉林省开发开放和振兴发展产生历史性影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目标为将该地区建成国家沿边开放、面向东北亚的重要门户,搭建对俄、朝、日、韩等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据《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高层次英、日、朝、俄翻译人才。2011年,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本着“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办学层次,培养高层次优质翻译人才”的原则向国家申请“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翻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设英、日、俄、朝四个语种口笔译方向,2012年起招生,启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翻译硕士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工作。
应用型翻译硕士的培养需要学校、政府、企业三方互动,构建“校企、校政、校内三元互动”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自2012年开始招收翻译硕士生开始,就非常重视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了大量的翻译实践机会,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翻译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1. 满足应用型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指出,翻译硕士设置的目的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翻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培养方式一是强调“采用实践研讨式、职场模拟式教学。”二是强调翻译硕士培养要“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400磁带时的口译实践。”
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的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各学校要积极建设校内翻译实践平台,达到“提供翻译实践机会,夯实翻译技能”目的,实现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
2. 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指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未来发展目标是成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打造成为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的国际合作平台。根据《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长吉图地区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高层次英、日、朝、俄翻译人才,这就要求在翻译硕士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知识,也要加强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翻译实践能力是指学生既要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要掌握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 翻译能力) ,形成“外语实践能力 +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 翻译能力) ”的翻译硕士人才复合实践能力结构。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学校自身要积极加强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以学校现有的校内外实训、实验室为依托,夯实学生外语语言基本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翻译硕士的口笔译职业技能,以缩短学生向翻译人转换的过渡期,达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
3. 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心理学家指出: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诸因素中,学生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这就是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校内翻译实践平台的建设,可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有利于教师把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变得机动灵活,学生参与性增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加深其思维的深度,并以此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建设模式
一名优秀的译员一是应该具备扎实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是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尤其是翻译对象国政治、地理、经济、文学、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是应该熟练掌握常用翻译技巧,具备职业需要的翻译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围绕上述译员所需素质建立以培养学生外语语言基本功的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以培养学生掌握翻译对象国相关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以培养职业需要的翻译能力的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翻译项目的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以此来构建校内翻译实践平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
1. 积极加强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建设
听和说是语言交际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直观的言语活动,同时也是完成口译活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技能。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听力、口语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的。因此,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能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进行大量模仿实践条件。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外语听说训练中心由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语音实验室组成,其在应用型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各种视听媒介,让学生获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形象逼真、情景互动的真实信息,从而更好地模仿、练习,同时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技巧的形成,使学生学习自主化。
2. 积极加强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建设
译员光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常常有译员因缺乏主题知识或百科知识而出现“卡壳”的现象。译员的接触面很广,接待的对象在职业、年龄、身份、阶层、志趣、爱好、生活习惯、民族性格、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译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百科知识,如国土地情,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还应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自己的翻译地道明白,达到应有的沟通效果。因此,翻译对象国文化模拟实验室建设就必不可少。
为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感受文化,通过文化熏陶语言,将语言学习与训练融入到文化氛围中,从而拓宽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体验到文化养人、文化育人的优质教育环境,体验到“中西合璧”的华桥精神,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国际语言文化实践教学中心。中心由中国村、联合国村、日本馆、韩国村、德语村、俄语村、意大利语村、葡萄牙语村、西班牙语村、法语村、非洲馆、阿拉伯语村和英语村13个语言文化模拟实验室组成。中心于2011年11月被批准成为“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13年5月被批准为“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013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命名为“国际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吉林省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俱乐部成员”。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注重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实验教材建设、数字化语言学习平台和资源建设、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设备与环境建设等内容。中心现已成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行高效、特色鲜明的外语类实践教学平台,成为全国首创的综合性外语语言文化模拟实验中心,为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翻译硕士人才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3. 积极加强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
近年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活动愈加频繁,翻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中无所不在的活动,进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我省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与日本、俄罗斯、韩国、蒙古国等国家的经济贸易额度与年递增,英语、日语、俄语、朝语、蒙语等语言的高级翻译人才供不应求。在翻译进入职业化时代后,翻译教育教学必须随着社会需求的重大变化而进行大胆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合我省急需的高级翻译人才。因此,调整对翻译教学理念的认识,探索和建设职业化时代的翻译实践教学体系,从而为高教强省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建设翻译实践教学中心,为我省培养高水平翻译人才迫在眉睫。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翻译实践教学中心由翻译工作坊、机辅翻译实验室、同声传译模拟实验室组成。目前,该中心承担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亚欧教育论坛”等国内外大型会议的口笔译工作。翻译实践教学中心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时、实地的翻译教学与实战训练平台。中心的实践教学可以打破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随时在该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夯实外语基础,熟练掌握各种翻译技巧,提高双语转换能力; 模拟仿真翻译情境; 参与真实翻译项目,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体验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化的翻译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基于真实项目的特点,因此,能够极大提高翻译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翻译教学的实践性,从而提高翻译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翻译实战的能力和水平。
4. 积极推进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其中“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发展与建设既需要走出去,也需要引进来。因此结合我校外语服务的优势,我校可以跟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外事办公室、吉林省翻译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具有“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和“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双重功能的“吉林省多语言文化翻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既可以促进吉林省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又可以为我校翻译硕士搭建翻译实践平台,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的翻译项目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结束语
【关键词】翻译硕士 学习氛围 职业技能 翻译技术
一、引言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并成立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I教指委),具体负责指导这一新兴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7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应用型翻译硕士与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在翻译行业发达地区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中,以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等课程为代表的翻译技术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体系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开办翻译技术沙龙,翻译硕士的授课教师对职业技能在翻译行业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翻译行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受师资构成和学术化教学思想的制约,看待应用型翻译的正确观念仍待普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是保证翻译硕士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学者对翻译硕士教学问题的认识
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从本质上说,这样的目标要求翻译硕士教学要与社会需求看齐,以社会满意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但是从整体上看来,翻译教学不能满足翻译的行业快速发展仍是不可忽视的矛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某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接受MTI教指委进行学科评估时,因硕士论文内容过于学术化而被停止了招生资格。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国内学者已经有所反思。吴自选和丁素萍(2012)通过对南开大学等5所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进行培养目标调查,认为目前MTI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和清晰的培养目标。陈了了(2011)认为,翻译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学术化的教学内容无法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教师亦缺乏标准的内容作为教学参考,教学随意性大;同时,学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译稿往往依靠任课教师进行最后的修补,助长懒惰思想。郭晓勇(2010)认为,现在的翻译硕士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在师资队伍上,翻译专业教师学术背景强,缺乏承担实践性翻译教学的足够经验,影响教学效果;在培养多样性上,目前只能培养口笔译人才,无法培养语言服务行业的管理、营销、技术、排版等复合型人才。刘晨星(2015)通过分析43份针对高校翻译教师的问卷调查,认为目前的翻译教学存在两种问题,首先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学术类课程比重过多,牵制了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其二,通过把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同翻译产业附加值技能金字塔(Fran?ois Massion 2014)进行对比,认为我国培养的翻译硕士既不够高层次也不够专业性。王华树(2012)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一文中指出,首先,信息技术是推动翻译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因文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低,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遇到障碍;其次,现代化翻译理念还有待普及,目前,把计算机辅助翻译简单等同于机器翻译的片面观点在高校中仍然很有市场;另外,虽然校外实践导师的职场经验丰富,但因其职场背景导致难以融入学校的学术氛围,缺乏面对高校学生的教学经验。上述学者均对目前翻译硕士教学的问题有所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大多从课堂教学出发,对翻译硕士的学习氛围涉及不多。笔者准备从学习氛围的角度出发,更加全面地看待翻译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学习氛围面临的困境
1.培养计划结构松散,难以真正落实技能型培养需求。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无时不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电话的发明缩短了沟通的距离,智能手机的使用让通讯工具的用途多样化,推动互联网+建设不断加快。在翻译行业,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代表的翻译技术带来了更高的翻译效率,推动翻译职业由手工作坊型向流程化、规范化的模式转变,在翻译行业快速变革的今天,翻译新工具和技术的使用已经不可避免,谁先迈出一步,谁就占据前沿,谁就能获得创新的资源。然而现存的问题是,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表面化,在翻译硕士的整个课程计划中缺乏主体性,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不强。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虽然翻译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有该课程,但是只要本课程期末考试合格,就算学生了解了这门技术,至于中期考核和毕业前的翻译报告写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完成,这样设计的培养计划明显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翻译技术的学习流于形式。
2.学习动机差异明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翻译硕士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翻译实证报告,通过对翻译报告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动机和职业素质的真实水平。通过笔者对某培养单位翻译硕士的调查,发现翻译报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翻译实践的主题没有体现多样化特征,文学和学术题材在翻译报告中仍占有重要比例,其次,缺乏主观能动性,为了满足答辩委员会对学术价值的重视,报告人擅长引用各种翻译理论学派的观点,介绍自己翻译经验的篇幅明显不足。追根溯源,翻译报告中学术性质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与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具有密切的关系。翻译硕士学习动机的扭曲发生在两个阶段:在研究生入学考试阶段,表现为生源成分复杂,凭借现有的教学评价手段无法识别出真正具备职业学习意向的学生,再加之允许学术型硕士调剂到翻译硕士,以及在专业硕士内部,允许不符合口译学习要求的学生转到笔译方向,如此加剧了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在翻译硕士培养阶段,表现为翻译硕士学生受到学术型学习氛围的影响,不能坚持职业技能的学习方向,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型出国留学项目等方式,强化学术型学习动机,弱化职业型学习动机,最终动摇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
3.缺乏岗位落实,导致就业困难。应用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最终适应社会分工。技能型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看社会分工的需求,也要看学校的师资力量能否适应这样的需求。根据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翻译硕士培养目标,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口笔译人才,但是从职场角度看,企业对于口笔译人员存在两种用工形态,一种是兼职岗位,另一种是专职岗位,培养方案对这两类岗位的差异鲜有涉及;此外,口笔译人才只是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市场提出其他岗位的用工需求时,学生会因为综合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胜任,尤其是面对语言服务行业提供的本地化工程师、翻译项目经理、多语种排版等岗位需求时。从师资队伍构成来看,高校语言专业教师是翻译硕士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教师的工作内容对其翻译能力有所要求,但不是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语言培训中纳入翻译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获得语言能力,偶尔融入点滴翻译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是利用翻译进行信息传递或与外界沟通,更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损失。这样的教学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掌握完整的职业翻译能力,只能在翻译上做皮毛文章。由于培养目标不明,再加之没有获得充足的职业能力,当学生在语言服务行业就业受挫后,不得不回到语言教学的就业路径上,此时与擅长从事语言教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形成竞争关系,让两种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在一个方向上竞争,导致内耗加重。
4.缺乏务实态度,难以培养正确的职业精神。职业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型的学习导向,与生俱来就与社会需求存在直接联系,特别要求学习者具有务实精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例,这项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面对译稿中存在的重复或者相似的译文,借助计算机的技术优势简化这些译文的录入工作,以达到降低译员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但是就翻译硕士的学习背景而言,由于受长期语言学习经历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文社科类学习方法的烙印,善于按部就班和纸上谈兵,不善于从事实际操作。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安装SDL Trados翻译软件试用版以提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但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安装软件后出现系统崩溃即不知如何处理,进而对电脑翻译产生畏惧心理。有的同学安装电脑翻译软件后,明明知道该软件的文字处理的功能是基于微软office实现的,但是电脑中还保留着国产办公软件,由此构成翻译软件功能不能实现的隐患。务实精神的缺乏,不仅导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且由于精神意志薄弱,学生无法在职业道路上长期发展。在翻译职业进入技术驱动时代之前,翻译经验的积累方式具有分散化特征,其积累的形式可以是既可以是手工制作术语表,也可以是与专家的谈话记录、在工作现场的实地体验等。进入到技术驱动时代之后,经验积累变得更为具体和直观,集中表现为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制作和管理,这样的经验积累方式更加便于信息交流和重复利用,但也带来了负面问题,就是信奉拿来主义的译者忙于寻找现成的翻译资源,而不愿意自己从头开始积累翻译经验,这样皮毛式的翻译学习方法不能真正提高翻译能力,长此以往,也无法胜任翻译工作。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翻译硕士学习氛围
1.反对经验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松散的根本原因,在于翻译硕士教学团队脱胎于学术背景,面对需要承担的实践型教学任务,仍然试图以经验主义支配教学,在翻译实践形式不断变化、技术革新不断加快的时代缺乏足够的职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势必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要设定从事翻译硕士教学的岗位门槛,从工作经历、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水平、项目管理能力、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等角度考察授课者的任职资格,对于暂时不能满足任职资格的职位申请者,应通过校外脱产锻炼、参加翻译行业学习活动等形式提高其职业素养,推动授课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让培养的学生提高适应复杂职场环境的能力。
2.明确技能型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应当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务)的翻译人员参加。设立导师组的本意是在坚持学术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践导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但是现在的技能型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翻译硕士的学术型教学目标同技能型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一旦产生矛盾,技能型教学目标就成为牺牲品。另外,拥有高级职称的校外实践导师年龄普遍偏大,面对技术驱动下的翻译行业不能快速适应,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关键在于切实提高技能型教学目标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含金量,并由教师带头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在具体落实上,应打破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由学术型导师制定的现状,鼓励校外实践导师提出意见,打破学术型课程同技能型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以贯彻技能型培训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在课程教学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从语言服务行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出发,鼓励学生掌握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翻译技能,并通过翻译实习、中期考核和翻译报告写作等形式核实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学术型导师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应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做出原则性指导,但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素质的重要性,阻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建立严进严出的人才评价制度,保证培养目标的稳定性。首先要保证专硕学生队伍的纯洁性,关闭学硕与专硕之间以及专硕内部的调剂渠道。另外,鉴于学生构成的复杂性,有的学生为缓解考试难度,虽然把专硕作为考研第一志愿,但实则以专硕作为跳板,入学以后仍然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如此以来,不仅影响自己掌握职业技能,也会影响周围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干扰翻译硕士正常的培养氛围。对此情况,在翻译硕士复试环节应改变以语言能力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按照职业意向、理性思维、信息技术应用、语言能力、翻译经验等模块给学生综合打分,判断其是否适合翻译硕士的学习。进入翻译硕士学习阶段以后,在定期观察上述指标变化的基础上,通过中期考评、进修计划和签约后工作岗位的属性判断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对于不符合翻译专业硕士就业方向的学生,应考虑延期毕业。
五、总结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翻译硕士缺乏学习氛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施教方而言,主要问题是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技能型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面临市场需求时,因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而导致就业困难。对于受教方而言,一方面自身缺乏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受到学术型硕士学习方法的干扰,导致学习动机差异化,偏离了翻译硕士的应用型学习目标。解决翻译硕士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就学术背景教师而言,要打破经验思维,规定翻译硕士教师任职资格,从各方面衡量翻译硕士教员的实际水平;在与校外实践导师的融合方面,应打破学术背景教师一手制定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的局面,打造以实现技能型教学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除此之外,要鼓励教学人员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最新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改变人才评价方法,真正识别出具备明确职业动机的学生,并通过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进行就业引导等方式保证实现翻译硕士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 D.,2005,la traduction,la comprendre,lapprendre[M].Presse Universitaire de France,p.9.
[2]Gouadec D.,2004,faire traduire[M].la maison du dictionnaire.
[3]吴自选,丁素萍.以造就科技翻译人才为目标的MTI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9):129-131.
[4]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0(6):36.
[5]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7-62.
[6]陈了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硕士(MTI)专业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6:28-31.
[7]刘晨星.MTI院校CAT教学现状调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5.4:25-27.
[8]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OL].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8.
【翻译硕士散文翻译】推荐阅读:
翻译硕士专业11-17
硕士英语翻译重点10-26
翻译硕士面试自我介绍12-18
mti翻译硕士考试科目06-17
北京交通大学翻译硕士07-17
中山大学翻译硕士复试心得11-12
2018年考研翻译硕士英语备考技巧11-30
2024年北京交通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