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改初探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课程怎样改,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就是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授知、育德、益身和益心的有机统一转变, 弘扬人文精神。

传统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 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智能的开发和情感的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春》为例, 在授课前, 我首先让学生到课堂之外去“找春天”,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折下了柳枝, 带来了桃花、小鱼, 用实物来说明找到的春天, 我在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的同时也告诉他们:应该保护大自然, 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看到他们羞愧的低下的头, 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课堂学习中分小组讨论: (1) 作者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2) 他用了什么样的句子? (3) 他写春天妙在何处?通过师生共同“话春天”, 学生懂得了应该描写春天的什么, 怎样写春天。增强了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增强了多方面的能力和体验。

第二, 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 唤醒主体意识,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状况。“授之以鱼”,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手口脑并用, 知行意并行。构建一种平等, 民主和谐, 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敢于放下架子, 丢掉面子, 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 要鼓励同学间互评, 家长参与评价, 使评价成为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全部活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 也只有允许学生在思错、说错、写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 才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1]。

变革以往教学中三多三少的现状:一是教师讲的太多, 学生读的少、写的少。二是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 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作的指导太少。三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太多, 而用于课外阅读, 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2]。注重引导学生以旧带新, 温故知新, 由“要我学”为“我要学”, 让他们终身受益。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 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 听课文的配乐朗读, 想象一个遭逢丧母又下岗的父亲, 到完全陌生的城市求职;一个从未离家的孩子去遥远的北方求学。寒冷的冬天, 陌生的车站;父亲难舍的心, 儿子留恋的情。很多同学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离别的场景, 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 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 有的女孩还落下了眼泪, 我还需要讲什么呢?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胜于老师的说教。这节课, 我感觉很欣慰, 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第三, 就是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 坚持立足课堂, 面向社会, 突出实践, 激发创造的大语文教育观。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文学则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生活的反映。“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 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 如果把教材内容向教材外延伸, 和火热的、充满生机的生活接轨, 就可以无限地扩大教材的容量。举一个教学实例:七年级下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走进戏曲天地”, 我自己都不会唱戏, 对戏曲了解也不多, 怎么上呢?周末, 我布置每个学生学一段戏曲, 不管什么剧种都可以, 星期天我要检查的。学生顿时沸腾了, 我也在心里打鼓。到了星期天, 我让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 反馈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有95%的同学多多少少学会了一段, 并且剧种多样, 问起他们是怎么学来的, 有的是从电视里学的, 有的是跟自己爷爷奶奶学的, 有的是看影碟学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学到了很多戏曲知识, 可谓寓教于乐。假期, 我布置学生至少看一本课外书, 我推荐了诸如《人生》、《鲁滨逊漂流记》、《童年》、《西游记》、《伊索寓言》、《平凡的世界》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 读完后还要交一篇心得, 文章篇幅可长可短, 只要是有感而发即可, 我还布置让学生坚持每天看看新闻联播。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课本小百科, 社会大舞台。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 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 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第四, 就是课程评价标准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3], 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多方面进行评价, 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由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向多元化转变, 体现教学的人文主义。在评价中我们应注意中和性评价, 加强形成性评价。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首先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项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 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 并适当记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其次, 拓展评价的途径, 增加评价的方式, 坚持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把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 坚持终结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第三, 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在关注学生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的同时,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从正面加以引导, 以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摘要:语文教学要把授知、育德、益身和益心有机结合,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传统的封闭性为开放性, 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 面向社会生活, 深入心灵, 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潜能;课程评价标准要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 重视发展, 淡化甄别与选拔, 以激励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主体意识,大语文观,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佚名.放开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2009 (1) .

[2] 顾之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语文教学[EB/OL].人教网, 2008-11-20.

[3] 黄文.新语文课程评价的进步意义[J].文学教育 (下半月) , 2007 (5) .

[4] 人民日报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2003.

上一篇:档案管理对于医院管理的意义探析下一篇:让语文课充溢德育关怀——谈职高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