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法学院教师

2022-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云南大学法学院教师

大理学院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

摘 要: 作者对大理学院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整体调查,试图揭示教师素质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对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从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编制了调查问卷,实施调查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该院拥有一支稳定的、富有进取心且热爱教学工作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他们大多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课堂上与学生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总体语言知识技能较好。调查结果同时还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教师总体学历偏低,科研能力较差,自我发展意识不足,等等。结果虽因调查对象所限而只反映了一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基本情况,但并不妨碍其对国内其他院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理学院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 调查研究

1.引言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阶段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为数不多的由国家统一验收质量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的高度。教师是课堂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课堂实践来实现。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大理学院是一所地处西南边陲的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该学院为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更好地顺应《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于2009年启动了以网络自主学习加课堂教学为特征的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该院大学英语教师整体团队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真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对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2.文献回顾

2.1教学及教师认知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占主流地位的行为主义教学观将教学视为可观察的课堂行为,可以被模仿、被简化为一定的程式,可经训练而获得。70年代至80年代逐渐形成的认知心理学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是瞬息变化、由不确定因素构成的;教学是一个复杂信息的加工过程,而非简单的外在行为。80年代以来,人们更是从更宽的视角,以解释观和生态观来理解教学的认知复杂性,强调教学是一种理解、是教师基于其经验背景和所处环境对教学事件的个人解释,且因人而异、复杂微妙。[1]

Freeman界定了三种意义的教学:行为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做事(teaching as doing);认知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思考和做事(teaching as thinking and doing);解释主义的教学概念,教学即理解(teaching as interpreting)。[2]认知论认为,教学虽然表现为话语和活动等行为过程,但教的行为是计划和决策的体现,支配教师计划和决策的是教师的思维过程,认识教学首先要认识教师认知。[3]而教师认知研究正是近年来教师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认知研究把教学包括外语教学看做一个决策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理性决策者,支配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的,是其对教学内容,以及对教与学的认识,是由教师的信念、假想和知识组成的完整的认知参照系。[4]200因此,探究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了解和解读外语教师课堂行为决策的认知渊源至为重要。

2.2外语教师素质的内涵和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外语教师素质。林崇德、辛涛认为,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品质的总和。[5]张逸岗、丁方认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涵盖语音、词汇、语义、语用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和较高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学组织能力和较高的人品修养。[6]夏纪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包含外语教育知识和观念、外语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7]周燕认为教师素质包涵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对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把握,以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自主训练的能力。[8]张宜、王新、郭威、于森等人的研究从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基本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三大方面对教师素质做出综合评价。[9]刘润清指出外语教师素质包括流利、地道、规范的英文,宽泛的知识面,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爱学生。[10]戴曼纯、张希春指出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为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效果好、较强的科研能力、外向的性格和身心健康。[11]吴一安认为优秀的外语教师具备学科教学能力、宽泛的知识面、营造激发课堂气氛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反思能力、敬业进取等。[4]202

众多学者的研究对外语教师素质的表述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其内涵和基本框架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优秀的外语教师素质应该包含以下方面:外语学科教学能力,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

3.研究设计

3.1调查对象

本研究将大理学院的全体大学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共有48位在岗教师,其中有12位男教师和38位女教师,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各占50%,23位教师(占47.9%)拥有学士学位,23位教师(占47.9%)拥有硕士学位,2位教师(占4.2%)拥有博士学位(含在读),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70.8%。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问卷主要基于吴一安、夏纪梅等人的研究成果,最终确定了50个问题,将它们归入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50个问题只涉及是或否,不提供开放式问答或多项选择。问卷于2010年5月发放给全体大学英语教师,并当场收回问卷。收回的48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所得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4.结果与讨论

4.1量表的信度检测

首先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的四个维度(变量),即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进行信度检验,其内部信度(cronbach Alpha)值分别为0.7780,0.7154,0.7512,0.8350,从而确认了其内部的一致性。

4.2调查结果分布

4.2.1职业观与职业道德。本调查所涉及的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主要涵盖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取向、师生关系、个人品格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该院绝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令人满意的。有66.67%的教师认为自己“非常喜欢做英语老师”,而认为“做大学英语教师太累,有机会考虑跳槽或调离教师岗位”的教师只占6.25%。希望晋升高一级职称和希望被学生评为“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2.92%和95.83%。这表明该院拥有一支稳定的、富有进取心且热爱教学工作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被调查教师中,70.83%认为自己“善于和学生沟通,师生关系比较融洽”,87.5%的人认为自己“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参加过任教班级的课余活动”和“与学生经常交流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比例分别达52.08%和64.58%。这表明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他们在繁重的教学及科研之余,能主动与学生交流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并能给学生以指导性的建议。

崇高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是本研究所调查教师群体的共同亮点。从数据上看,该院大学英语教师团队在这方面与国内其他院校并无明显差异,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充足的原始动力和精神源泉。

4.2.2外语教学观。教师对学生、对外语和对“教”与“学”的认识和信念构成他们的教学观。[4](203)这一类问题主要调查教师的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理论,因为大学英语教学属于外语教育学,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等范畴。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掌握语言学及外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调查发现,只有27.1%的教师表示自己系统学习过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的理论知识。64.6%的教师表示希望有机会进修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理论。这种调查结果也基本符合该院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现状。47.9%的教师只有英语专业本科学历,但他们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表现出的意愿并不明显,这可能与部分教师年龄偏大有关。拥有硕士学位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是翻译或文学等专业,他们也并没有语言教学方面的理论教育背景。

调查还发现,31.3%的教师仍然认为,大学英语课堂应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他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坚守显然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兴趣。撰写过教学日志或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观察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教师比例只有18.75%。

4.2.3外语学科教学能力。本研究提出的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科研能力与水平等三个方面。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以及语言教学能力。调查显示,75%的教师在课堂上能主要使用英语进行课堂授课,93.8%的教师认为自己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66.7%的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70.8%的教师善于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56.3%的教师认为自己善于营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气氛和睦的课堂学习环境。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只有18.8%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了解网络教学的本质和内涵,能够经常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教师只有6.3%,29.2%的教师坦承自己完全不知道如何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科研能力与水平。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调查发现,在省级及以上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的教师占66.7%,出版过专著、译著或参编过教材且编写字数在20万字以上的教师占10.4%,18.8%的教师主持过教改课题,27.1%的教师主持过厅级课题,6.3%的教师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仅从科研数量上看,该院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近几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质量仍然很不理想,高级别的课题仍然很少,部分教师没有明确的科研方向,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还很缺乏。值得注意的是,“知道如何做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和“能熟练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的教师比例分别只有37.5%和16.7%。

从以上调查结果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具备语言基本功和基本语言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解不够透彻,教学手段不够丰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大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训练和科研理论指导,已有的科研成果仍然是被动式、任务式的,仍然不能真正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4.2.4教师学习与发展观。教师本人的学习和教学经历是其教学概念的重要来源。随着教师知识视角由外转内,教师教育从关注如何教授和训练教师,转向关注教师如何学习与发展。因此,本研究也把教师的学习和发展观作为一个重要的维度来加以探寻。

调查结果显示,48名教师中,有国内进修或访学经历的占16.7%,有国外进修或访学经历的占18.8%,参加过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的占29.2%。与此矛盾的是,只有29.2%的教师表示愿意出去进修或访学,他们更愿意参加短期的学术会议或工作坊。希望接受科研方法培训的教师则占到了77.1%。

教师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教师知识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教师素质在发展中得到升华。因此,应该给予大学英语教师更多进修访学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学和科研的意识。

5.总结与思考

本研究虽因调查对象所限而只反映了一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基本情况,但并不妨碍调查结果对国内其他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本次调查并没有将教学的主体——学生纳入调查范围,而只调查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认知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调查结果的权威性,我们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之以更加严谨的方式付诸科学研究。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院拥有一支稳定的、富有进取心且热爱教学工作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他们大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在课堂上与学生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总体语言知识技能较好,具有一定的科研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调查同时也发现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体的学历达标率仍然很低;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差,对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理解不够;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成果质量不高,科研方法掌握不够;自我学习和发展意识较弱。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总体素质,如尽可能为教师进修提供便利条件,并多途径、多渠道地筹措进修经费,使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知识结构上有更完善的发展,在职称结构上趋于合理。加大对教师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外语教学技术的培训,提倡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科研化。开展科研方法的系统培训,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发展。只有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应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212.

[2]Freeman,D.,J.C.Richards(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996.

[3]Woods,D.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4]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5]林祟德,辛涛.智力的培养[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6]张逸岗,丁方.试论外语教师的基本素质[J].外语界,1996,(3):57-59.

[7]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2,(5):35-41.

[8]周燕.英语教师培训亟待加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08-409.

[9]张宜,王新,郭威,于森.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3-26.

[10]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42-46.

本文系大理学院2009年度青年科研基金立项项目《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胜任特征实证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KYQN2009-22。

作者:穆正礼

第2篇:马里兰学院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案例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从教师数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论证UMUC的师生比例(1:20)以及教师兼职比例(85%)的合理性,并从UMUC教师聘任晋升的最低标准、聘用期限、职称晋升、工作量与教师工资水平、培训指导、考核监督、支持服务等方面对UMUC的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UMUC在远程教育领域里取得的成功与其拥有一支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UMUC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具有系统化、标准化、多样化、精细化、人性化、国际化等特点。因此,UMUC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其他远程教育机构仔细研究和学习借鉴:建立起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图书馆功能最大化;健全教师服务和支持体系;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完善考核监督机制;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同时,其在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其他同类院校认真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 马里兰学院大学;教师队伍;聘任;培训;考核;支持;知识产权

一、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高质量教师与教师的高质量教学效果,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Rockoff(2004)通过对同一组教师进行长达十年的研究,认为教师质量的差别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幅度达23%。Sanders与Rivers(1996)指出,成绩差的学生最有可能从教师的有效教学中受益,且受益效果随时间累积。2010年《洛杉矶时报》针对学生学习进步程度差异进行调研,得出结论:进步大小的差异不在于收入、家庭或天赋,而在于学生教师质量差异(Felch,Song和 Smith,2010)。在技术日益先进的信息化社会中,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高质量的开放教育工作,依然离不开教师因素的质量保证,应对师资队伍的有效扩充、管理、培训和支持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工作以及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支持、管理,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

为了推进国家开放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国家开放大学开展了“马里兰学院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案例研究”的校级重点课题项目。这一课题为全面了解UMUC、顺利实施该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是基于该课题关于UMUC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撰写而成。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对UMUC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在远程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找出值得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借鉴之处。

本文主要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数据。数据来源有:UMUC官方网站、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有关UMUC的文章和访谈纪要、2011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中美远程教育论坛上发表的论文集、对UMUC校长Susan Aldridge 及其他人员的访谈以及各类网络资源对UMUC的评价和报道,如:美国的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虽然UMUC一方未能提供课题组希望的详细信息,课题组成员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料为本文从不同角度了解和分析UMUC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过程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支撑。

二、研究发现

(一)教师数量与类别

要保证教学质量,需要设计课程、确保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需要合理的课堂规模(Mary Burns,2011),质量保障要建立在数量保障基础上。一些著名的研究型精英教育的大学拥有很高的师生比以及大量优质的资源。UMUC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其数量与质量均有保障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2011年UMUC拥有94,000名学生、4,300名教师,师生比是1∶20(Richard Schumaker,Andreas Rambow,2011)。这个数字虽然难以和美国提供精英教育的最优秀的高校相比,例如斯坦福大学师生比达到1∶8.2,伯克利大学(UC Berkeley)师生比达到1∶14,但和诸多提供大众化教育的高校1∶100的师生比相比较,很具优势。可见,UMUC作为一个以远程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师资配备从数量上达到甚至超过了很多普通高校的水平。

UMUC面临来自凤凰城大学等远程教育机构以及其他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激烈竞争,因此,在学生支持方面投入更多精力。相比之下,教学方面的财政预算占比有所下降。其中,2011年教学方面的财政预算占比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3.5%(见 表1)。

虽然UMUC的师生比例相当高,但值得注意的是,UMUC教师中大部分是兼职教师。以2007年的秋季学期为例,UMUC该学期共有教师1,615位,其中专职教师237位,占14.7%,兼职教师1,378位,占85.3%。而马里兰大学系统各大学教师共计19,304位,其中专职教师9,190位,占比47.6%,兼职教师10,114位,占比52.4%。可见,UMUC兼职教师比例远高于马里兰大学系统内其他高校,而且UMUC 2007年比2000年兼职教师比例提高了5%。大量雇用兼职教师是UMUC在解决师生比例问题同时又节约成本的一项成功举措。这一举措目前为美国很多提供网络教育的学校效法。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兼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专职(full-time)与兼职(part-time),而是学院专职(collegiate)与临时聘用(adjunct)的区别。事实上,这些兼职教师很多是全职在UMUC工作,只不过他们是UMUC根据需要临时聘请的。这类职位聘用期限短,当该职位不再被需要时,UMUC可以很容易地辞退这些兼职教师。

UMUC的课程主要依靠兼职教师与教辅人员,而非其数量仅占15%的专职教师(Geser,2001)。UMUC专职教师和其他专职工作人员设计制作了(但不拥有)学校成百上千门网络课程。然而,设计课程的教师并不必须亲自教授这些课程。授课任务主要由大量的兼职教师实施,而兼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替换的。这样的教学体制使UMUC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校对于网络课程的知识版权的控制,同时,又为其灵活雇用兼职教师提供了极大便利。正像UMUC前校长Gerald Heeger所说,“我们不希望在某教授不能教授这门课程或者跳槽到别的大学的情况下失去这门课程。”(Green,2000)

根据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提供的数据,超过70%的高等教育教师是兼职或者无法取得终身教授身份(tenured)的。这一数字显然在以UMUC为代表的提供远程教育的机构中会更高。从UMUC取得的成绩来看,UMUC在使用兼职教师教学方面很有成效,这一点对于未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很好的启示。正在筹建中的国家开放大学建立在中央电大的基础上,而目前的中央电大以专职教师为主。如何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优势,如何在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节约教育成本,UMUC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二)教师聘任与晋升制度

UMUC所有教师岗位都不属于终身制。其教师岗位分为以下四类:正式(学院collegiate)教师、兼职(临时聘任adjunct)教师、图书管理人员(Librarians)、实训教授。鉴于信息化对UMUC远程与面授教学的重要作用,图书管理人员也被UMUC划归到教师队伍中。

UMUC指定不同部门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进行聘任。专职与兼职授课教师最后由院长或副校长进行聘任;实训教授由教务长进行聘任;图书管理人员由图书馆长进行聘任。

1. 聘任最低标准

UMUC聘用教师有明确的任用标准。该标准主要考量以下几个要素:① 教学经验(包括研究、发表以及在学院机构中的管理活动);② 专业活动(包括研讨、学术会议、专业协会活动);③ 专业经验(指在相关学科领域能够证明能力的从业经验); ④ 学问(包括传统学术研究和发表。另外,还有参加重要研究、课题、项目等活动,以及撰写过相关未发表研究报告、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活动);⑤ 服务(为学校、行业或者社会团体进行的非教学类贡献)与教学效果(包括成功教学经验及相关评价因素等);⑥ 教学经验(包括高校尤其四年本科或研究生在职成人学生的教学工作)。值得注意的是,UMUC对专职与兼职授课教师实行同等标准与要求。

实训教授没有细化的职称,他们应具备地区或国家级声誉,很多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教授。

UMUC对图书管理员职称的要求比中国同类高校要求更高,且分类明确,更具专业性。马里兰州所有图书管理员都要求具有:① 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的硕士学位(ALA-accredited M.L.S),个别情况可用其他专业硕士学位替代;② 满足该岗位所需职业经验的标准。图书管理类岗位分为四个级别(见表2)。

2. 聘用期限

UMUC不采用教师终身制。表3详细说明了UMUC对各类教师聘用期限的不同规定。总体来说,UMUC对兼职教师与资历尚浅的学院教师聘用期最短。随着各类专职教师工作经验的丰富、职称的提高,UMUC给予其更为稳定的聘用状态。对专职的助理教授以上、二级图书管理员以上职称的教师的后续聘用期分别延长1、2、3年。实训教授是较为特殊的一类,因其在业界的声誉,UMUC给予其初次聘用期即为5年,且可根据工作表现考虑连续聘用。UMUC的聘用期规定显示了其在人力资源上实现了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结合。

3. 职称晋升

UMUC过去对所有的授课教师不加区分地称为“教师”(instructor),直到2000年左右才开始进行职称划分。通常,UMUC教师晋升前服务年限为三年,少于我国规定的副教授与教授职称晋升前须服务满五年的限制。需要注意的是,从UMUC网上提供的政策内容上看,没有发现UMUC对各职称教师有年龄限制,即:只要符合标准,即可晋升。而且,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同样有机会参与职称评定与职称晋升,这对于吸引与稳定其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有重要作用。

UMUC对图书管理员系列职称晋升有特定要求:获得二级、三级或四级职称的图书管理人员在完成连续六年全职工作时,将有机会申请获得长期聘用身份(permanent status)。可见,图书管理工作在UMUC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教师工作量与教师薪酬制度

UMUC对各类教师的工作量都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对标准工作量和最大工作量分别做了规定(见表4)。教师内部超额工作量不得超过15个学时/12个月。另外,在不影响现在或未来本职工作质量且不损害UMUC专利等方面的利益的情况下,UMUC允许教师在外兼职工作以为社会作贡献,但要求教师对超额工作进行事前申请与年底汇报。对于教师内部与外部工作量的规定以及工作信息的掌握,是保障UMUC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工作量决定了教师的工资水平。在UMUC,教师与员工工资体现了他们在每一个课程群中所投入的时间比例(基于整体制作时间)。在线教学薪酬、同行审查、课程测评的花费是固定的。其他费用(如在线学生服务费用)按照每单元整体预算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员工培训费用按照教学中心的比例进行核算。学生数量增加需要补充额外资源,包括:为全职教师提供的额外假期;在第二学年给教师配备教学秘书,帮助其完成新增工作量;给予网上教学的教师额外津贴(如线上教学薪酬)和经常性的假期。

从马里兰州四年制高校教师薪酬(2007年)情况来看,UMUC各类教师薪酬最低,仅占马里兰州同类院校职工平均工资的75%。与马里兰州同类高校相比,UMUC教师工资相对不高(表5)。

面对较低的教师收入,UMUC教师顾问委员会于2011年再次向管理层要求提高教师工资,尤其是兼职教师工资。研究(Hanushek,Rivkin和Taylor, 1995;OECD,2008)指出,教师工资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师因素,教师工资水平对工业化国家的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程度达到20%。如果UMUC的教师得不到较好的福利待遇,UMUC如何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提高和保证其教学质量呢?UMUC管理层如何处理此类问题是值得本研究持续关注的。

(四) 培训指导

Burns(2011)认为,为课堂配置优秀教师 (good teacher)只是前期工作,后期工作是要确保他们教得好(good teaching),应为其提供持续性的学习与培训机会,否则再好的教师也会“凋萎”。

过去UMUC更关注教师配置(招聘)问题,即招募符合要求的教师并对其进行配置,以避免质量不合格。现在UMUC为了保证高质量教师队伍的稳定壮大,除了在聘任时对教师有高要求以外,更注重对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指导。培训内容也不仅仅是如何使用UMUC网上平台。为了给教师在UMUC的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支持,UMUC的教学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简称CTL)精心设计和打造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

1. 新教师培训

所有新教师在进入UMUC教师队伍前必须通过相应的培训与测评。UMUC开发了一套针对新教师的课程:Teaching Online Certification。该课程有两个版本,一个针对承担本科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一个面向承担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这门课程本身也是在线运行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同时体验作为在线的学生和教师两种角色参与在线学习的过程、行为和感受。在课程的前半段,学习者以学生的角色参与,了解如何使用在线学习系统的基本功能,例如提交作业、参与小组活动等。在后半段,学习者则拥有自己的在线“班级”,从中他们可以学会怎样布置作业、管理在线会议、给予学习反馈等。这门在线课程大约以每个月一轮的频率运行,学习者需要在指定的时间段注册入学并在这一期间内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

2. 同行教学导师计划

UMUC为每一位新教师都指派了有经验的教师作为他们的教学导师,帮助他们适应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远程教学。UMUC的学术导师、专业负责人、系主任是教学导师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UMUC在选择教学导师时,既考察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经验,又考察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对其他教师的支持能力。同时,UMUC为教学导师提供一系列的材料以帮助他们指导新教师。

在指导过程中,导师和新任教师形成了一种实在的工作伙伴关系。指导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有一对一的指导、小组活动或者多对一的指导。UMUC会定期组织在线辅导活动,或者夜间举办工作坊(workshop),为教师提供多层次的受辅导机会。通常,这个过程会持续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后,导师和受辅导者分别提交一份报告,对整个指导活动进行总结。

3. 其他的辅导性文件

UMUC还为新教师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工作指导文件,同样也包括两个版本:一个对应本科及以下课程的教学,一个对应研究生层次的教学。

在教学指导文件中,首先对UMUC的教学模式和原则做了介绍,然后从规划课程开始,对教学中的主要工作一一做了梳理和解释说明,包括:建立班级、申请在线课堂、如何编写课程说明和教学大纲、第一周的内容和活动设计、课程运行中的注意事项、课程结束前后要做的工作。例如,一份专门阐述教学模式(UMUC Undergraduate Learning Model)的文件将UMUC教学模式背后隐藏的7个原则总结如下:

● 教师的投入(faculty engagement)

● 学生的协作和交流(student collabo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 积极、活跃的学习(active learning)

● 经常性的、及时的反馈(frequent and prompt feedback)

● 在任务中有效地利用时间(time on task)

● 高期望值(high expectations)

● 对多样性的尊重(respect for diversity)

除了对上述7个原则做了说明外,该文件还针对每一个原则给出了对应的正确的教学行为,为新教师迅速适应UMUC的教学特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此外,UMUC还为新教师提供一本教师手册(UMUC Worldwide Faculty Handbook),这本手册更具体地对教学工作中的流程、规则以及和教师日常工作、权益相关的信息进行了全面的说明。

4. 教师研讨项目(The Faculty Workshop Program)

除了上述为新教师提供的培训以外,UMUC为在职教师的持续性发展也设计了各种形式的培训。教师研讨项目为教师全年免费提供研讨活动。研讨主题包括:最佳网上教学案例研究、多媒体制作、面授课程的网上优化过程、残障学生教学工作、网上课程评估准则的应用、反馈的艺术、网络课堂的时间管理、利用WebTycho改进面授课程的教学、问题学生处理经验、评估准则、利用PPT设计有效发言、避免作弊的工具箱、利用多媒体促进网上教学等等。这些研讨活动短小精悍的设计(一周到五周)便于教师参与。教师在顺利完成研讨活动后,可获得结业证书。

5. 暑期教师领导力项目(Summer Faculty Leadership Institute)

教学中心每年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UMUC教师举办一场“暑期教师领导力”活动,目的在于促进UMUC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能力。该项目每年召集三十位教师进行高度的互动活动来提高教师的协调组织能力。

UMUC教师培训与发展项目在参与者满意度、通过率、实用性、成功率、项目可成长性各个层次都可称得上是成功的。从强制性基础培训项目中过关到完全志愿培训项目的教师数量相当高。这说明,UMUC教师培训从量与质两方面都得到了保障。

UMUC教师培训项目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原因:

● 全方位协作:上述培训项目的策划、设计和管理是在各个学院系部、图书馆、全职与兼职人员以及学生的紧密合作中实现的。

● 系统性培训:UMUC通过网络方式,统一设置标准化培训,没有地域限制。世界各地UMUC分校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体验网上学习,这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了UMUC的远程教育优势。

● 全方位培训:UMUC二十年来为教师提供培训项目,教学中心按照教师每个阶段的教学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师发展项目,如:新教师定位(New Faculty Orientation)、基础培训课程(baseline training courses)、后进教师基地(workshops for at-risk faculty)、资深教师基地(workshops for experienced faculty)等,为教师提供了满足各种需求的选择。每一项大的培训项目都有各自明确、详细的培训目标;各个项目组成一个整体,又为处于不同地区、环境、制度下的教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教师支持体系。

● 强调体验式、互动式培训:UMUC的教师培训项目涵盖了多种培训模式,强调教师得到充分的在线授课和学习体验。

● 明确的指导方针:教学中心传达十分明确的指导方针,且合理设计安排研讨活动,以满足平时教学工作繁忙的全职和兼职教师的需求。这些线上培训与研讨活动的非实时性为他们在不影响其他工作的情况下能够随时参与提供了便利条件。

● 不断的质量改进:项目有前瞻性,依照当下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评估与改进。UMUC使用WebTycho课程管理系统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源。

在过去二十年中,UMUC教学中心向数以千计的教师提供了严谨、全面、丰富的培训研讨活动,为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作出了很大贡献。(Richard Schumaker和Andreas Rambow,2011)

(五) 教学考核监督

UMUC教师都要接受评估与考核。对教师的考核是一个系统化的测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对每门课程的满意度测评。测评过程由研究评价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and Evaluations)监督管理。测评结果一方面用于监督教师,另一方面用于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学生评价与教学巡查的考核监督机制对于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表6列出了学生评价与课堂巡查的主要内容。

(六) 支持服务

UMUC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

1. 教学支持专家(Instructional support specialists)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面谈方式回答教师关于网上课堂管理方面的技术问题,应邀帮助改进课程资源,以及对教师进行教学中心提供的培训以外的个性化一对一培训指导,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与教师群体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2. UMUC360支持为全球师生提供7×24小时支持服务。教师可通过网络或免费电话获得关于UMUC课程管理系统与课堂支持软件方面的服务。

3. 开放计算机实验室为UMUC教师提供热门软件应用以及课堂专用软件的应用指导。

4. 教师媒体资源实验室为对网络课程多媒体技术开发感兴趣的教师、课程设计人员、教学支持专家提供资源服务。该实验室致力于支持全球学术团队的网上教学资源改革工作。

5. 虚拟教学严谨实验室(Virtual Academic Integrity Laboratory,VAIL) 帮助教师与管理人员监督学生作弊行为,设计政策以减少作弊情况。

6. 信息与图书馆服务(The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ervices,ILS) 为教师提供大量图书资源与服务,包括:书籍、期刊文章、学术会议、电子与文档传输服务。UMUC认为图书馆是教学机构的心脏。ILS为师生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工作,通过电子邮件或网上聊天方式(保证两小时内回复)或拨号800随时回复。图书馆有大量指导员,为教师提供在线培训与资格认证项目。

7. 允许技术水平高的教师自主制作课程资源。UMUC有两种资源制作途径:标准途径(适用于所有教师)与自主路径(为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专业背景以及教学方式提供在课程中注入自己价值的机会)。为避免大学与教师在资源所有权上的冲突,UMUC努力实现这两种途径的平衡。大多数情况下,UMUC拥有网上平台及相关教学内容,而教师在资源制作上的付出则多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得以实现。

8. 支持学术活动。UMUC为教师提供学术科研方面的信息及资金支持。网上提供有关教师学术活动经费的相关政策。不同于国内实报实销的方式,UMUC为学术会议经费规定了最高额度。兼职教师也有权获得参加学术会议等的资助。按照学科与时间分类,UMUC公布并随时更新每年度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信息列表,为教师提供清晰线索。UMUC还将过去所有教师的参会信息和获奖情况进行列表整理,并为部分文章提供链接。

(七) 知识产权

大学主要宗旨是创造、保护、传播知识。当知识具有知识产权时,大学必须建立一个清晰明了的政策,以保护教师与校方的利益,明确教师与校方的义务,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同时确保社会能够从对该知识成果的充分且公正的利用中受益。

在远程教育背景下,如果没有政策明确规定网上资源归属问题,远程教育机构与教师就容易产生矛盾。远程教育机构有理由认为电子资源归机构所有,因为制作和运行这些资源需要大量资源或条件(如教学人员、服务器、专用软件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同时,因为教师们在这些网上资源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他们也希望保留其智力投入。由于远程传播的便利性,由教师利用机构的资源开发的教学资源通过数字化媒体很容易便能够传播给大量受众。因此,对于制作者能否得到正当的劳动补偿、机构能否从其投入中获得回报,以及各方冲突与困扰能否最小化,就需要有明确的规定。

UMUC是美国较早制定网上资源知识产权政策的大学之一。UMUC的知识产权政策(2002.7.1版)适用于所有员工与学生,并纳入员工手册中。该政策涉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其范围主要是:计算机程序与软件及商务应用、利用技术媒介制作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相关的学术成果、其他类别的知识产权(如商标)等。

1. 产权归属

员工在服从该政策规定情况下,拥有其在雇佣范围外、未使用大学特殊资源、且没有第三方协议的情况下创造的个人课程资源与学术成果的知识产权。

校方享有员工在雇佣范围内创造的知识产权(除个人课程资源及学术成果)或通过使用校方特殊资源、或通过第三方协议或其他协议许可的成果。校方可通过任务分派、执照许可、遗产馈赠或其他形式获得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在适当情况下,校方可以与某实体或个人签署协议,对其所有的知识产权进行管理。被赞助协议中应规定所有该类协议中员工与学生创造的知识产权归大学所有。校方在某些具体情况下,可允许在服从校方所有权利的情况下,将相关所有权分派给协议另一方。

2. 产权职责

员工不得随意签署有损学校利益的合同;不得随意使用学校名义;不得在校外转让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资源;同时应履行对其他违背知识产权规定的现象进行揭发的义务。校方应履行对相关知识产权进行及时评估、及时告知、将成果转化成商业效益以及公正分派成果归属权、及时分配利润的义务。

3. 知识产权相关收入分配

对于创作的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有明确分配比例及其他规定。如对教学资源收入分配,10%归创作者,但按照当年设置最高限额,限额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30%为常规成本;60%为项目特定成本;剩余的由创作者分配。净利润分配原则是创作者与学校各占50%。对于合著作者,除非有另外签署的协议,否则学校规定平均分配给合作者。

(八) UMUC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对未来的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一所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UMUC在远程教育领域里取得的成功与其拥有一支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研究发现,UMUC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具有几个显著特点:① 系统化,UMUC管理方从更商业化的视角统一各分校,拥有一个中央管理系统、一个世界范围的信息系统、统一的学院校历、一个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以及一个各分部之间无缝衔接的学分转换体系,这种高度的一致性使UMUC的管理具有流水线型的特点,也更为现代化、更具扩张性;② 标准化,UMUC在人员招聘、培训、支持服务方面执行标准化管理; ③ 多样化,在标准化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地分校的特殊性,并鼓励教师按照个人意愿深造、按照各自思路设计课件;④ 精细化,对教师的要求及支持服务做到时时处处细致入微;⑤ 人性化,各类网络信息按照逻辑分类,设计周全、清晰明了,提高了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⑥ 国际化,UMUC与国际院校机构多方合作,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教职员工。师资队伍多样性可以解读为其教学队伍全球化的雏形。UMUC在世界远程教育领域里取得的成绩与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措施也是国家开放大学国际化发展中应该学习借鉴的。 UMUC在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值得同类院校研究和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

未来的国家开放大学作为我国面向大众提供远程教育的最大的教育机构,仅靠电大系统内有限的专职教师是远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的。 和UMUC的兼职教师性质不同,目前电大体系内的兼职教师基本上是有本职工作而受电大聘请在电大从事兼职工作的教师。虽然,我们有一支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但在兼职教师的聘用、教学、考核监督等方面并没有像UMUC那样细致的标准化管理。这就导致了兼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兼职教师主动性难以发挥等问题。反观专职教师仅占整个师资队伍15%的UMUC在远程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功,我们应该从其教师聘用和管理中好好汲取经验,建立适合国家开放大学发展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最佳教师队伍结构。UMUC与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合作的MDE项目中的授课教师来自6个不同的国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汲取了来自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并了解了不同国家该领域的发展特点。充分吸引和利用国内外优质教师资源,建立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对于迅速提高我们的远程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也是未来的国家开放大学国际化发展应该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2. 实用且针对性强的各类教师培训

从对UMUC的教师培训的分析可以看出UMUC的教师培训有很强的针对性。新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才能取得在线授课的许可。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师,UMUC为其持续性发展提供各类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培训课程的内容实用性也很强,强调活动性和体验性。目前,电大系统的确也提供了很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如新员工的入职培训、网络平台使用培训、全国范围的各专业培训会等。但是,在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效果的考核方面还不够标准化。如何提高我们的培训质量和效果也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3. 图书馆功能最大化

图书馆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可以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图书馆为师生提供的全方位服务中看出。在数字化教学资源迅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不可避免地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大量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远程教育领域。 以中央电大为例,我们的图书馆的确已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教师可以便捷地搜索教学和研究所需的资料。但是,和UMUC的图书馆相比,我们的图书馆的功能还比较单一、外文资源很少、图书管理人员在帮助教师和学生高效率查找资源方面的能力还不足。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强大的图书馆信息系统是正在筹建中的国家开放大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4. 健全教师服务和支持体系

国家开放大学国际化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师也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跨国研究、引进先进国际教育资源、推广我们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件等都是我们的教师实现国际化的方式(张少刚,王永峰,2011)。国家开放大学应该向UMUC那样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更为宽松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5. 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

目前,电大系统还没有像UMUC那样健全的知识产权政策。但是,随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大学和教师在教育资源的拥有权问题上势必会产生矛盾。所以我们应该仔细研究UMUC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和做法,摸索出符合国家开放大学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措施,促进未来的国家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

6. 完善考核监督机制

与UMUC相比,目前电大系统在教师工作的考核监督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标准化和量化。以中央电大的年度总结为例,学校要求教师填写年度总结,陈述自己在一年中所做的工作。但是如何评价工作的效果,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准确地评价工作质量,不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难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应该学习UMUC在考核监督方面的做法,加强我们的教师考核监督机制,推动未来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7. 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

未来的国家开放大学是我国提供远程教育的最大规模的高校。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的“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要求,首先就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目前,电大系统的教师队伍在国际经验和国际竞争力上还比较弱。基于对UMUC的研究和对国际远程教育教学的了解,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未来国家开放大学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其一,为电大系统教师提供各类国际培训和交流机会。提高教师英文交际和写作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派遣访问学者、协助教师申请国际研究项目等都是帮助电大系统内的教师增加国际视野、获得国际先进经验的有效方法。其二,组建国际化的国家开放大学兼职教师队伍。作为将来我国远程教育的主要提供者,仅靠专职的教师队伍是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我们应该学习UMUC在兼职教师的使用和管理方面的经验。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监督考核和支持服务体系,建立高质量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在吸引国内优秀师资的同时,也应该提供资金和设备等条件招聘高水平的国际人才。海外招聘、接受海外访问学者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扩大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三、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研究计划

由于不能从UMUC直接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本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一定局限。虽然本研究包括了UMUC教师的聘用及培训等信息,但是,教师在UMUC远程教学中的具体职责是什么、UMUC确定不同类别和不同职称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的标准是什么、教师考核监督机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都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尤其是UMUC如何管理其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值得深入了解和学习。从对现阶段收集到的资料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同样作为国家远程教育的主要提供者,UMUC有很多值得国家开放大学以及中国其他远程教育机构学习借鉴之处。但是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国际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开放大学与UMUC合作的继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跟踪研究。

四、结论

本研究发现,UMUC在远程教育领域里取得的成功与其拥有一支优质高效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UMUC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具有系统化、标准化、多样化、精细化、人性化、国际化等特点。其在日益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中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其他同类院校认真借鉴与反思。

?眼参考文献?演

[1] Burns, M. 2011. Distance Education for Teacher Training: Modes, Models, and Methods[M].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Inc. Washington, DC.

[2 ]Darling-Hammond, L. (2008). 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the learning profession: A status report 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PDF docu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learningforward.org/news/NSDCstudy2009.pdf.

[3] Felch, J., Song, J., & Smith, D. (2010, August 14). Who’s teaching L.A.’s kids? Los Angeles Times. Retrieved from http://articles.latimes.com/2010/aug/14/local/la-me-teachers-value-20100815.

[4] Geser, H. (2001). AOL-MIT or Humboldt redivivus? The promises and illusions of virtual academic education [J]. In: Prof. Hans Geser. Sociology of the Internet. Online Publications. Zuerich, http://socio.ch/geser.net/t_hgeser11.pdf. 2011.

[5] Green, J. (2000). The Online Education Bubble [J]. American Prospect, 11(22). 2000, p. 32-35.

[6] Hanushek, E. A., Rivkin, S. G., & Taylor, L. L. (1995). Aggregation bias and the estimated effects of school resources. (Working Paper 397).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7] Hudgins,S. (2008). Beyond the Ivory Tower: The First Sixty Years 1947-2007[M].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versity College.

[8] Noble, David F.: Digital Diploma Mills. The Auto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irst Monday 1998. Issue 3, 1. http://www.firstmonday.dk/issues/issue3_1/noble/.

[9]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8). TALIS 2008 technical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J]. http://www.oecd.org/dataoecd/16/14/44978960.pdf, 2011.

[10]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8). TALIS 2008 technical re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 [PDF docu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16/14/44978960.pdf.

[11] Richard H. Harris, (2011). Analysis of the FY 2012 Maryland Executive Budget, 2011. R30B30-USM-University of Maryland University College.pp1-21.

[12] Richard Schumaker, Andreas Rambow. (2011). Faculty development at UMUC: programs, concepts, and values, The proceedings of China-U.S. Distance Education. P354-358.

[13] Rockoff, J. E. (2004).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teacher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2), 247-252.

[14] Sanders, W. L., & Rivers, J. C. (1996). Cumulative and residual effects of teachers on future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Knoxville, TN: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Value-Added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Center.

[15] Sparks, D., Loucks-Horsley, S. (1989). Five models of staf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0(4), 1-34.

[16] 张少刚,王永峰. 我国开放大学国际化战略与政策选择[J]. 现

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13.

收稿日期: 2012-05-30

作者简介:张宇光,硕士,讲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语学院

(100039)。

责任编辑 池 塘

作者:张宇光

第3篇:转型期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从传统的通用英语向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并存的新教学体系的转型。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任务。身份认同是影响独立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身份认同主要受教师自身学术资本、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及自身定位以及学院发展制度的影响。应该合理利用“母体”大学及合作企业,构建ESP教师联合发展平台;从制度层面明确独立学院的教师标准,提升教师身份认同。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师专业发展;ESP

【作者简介】窦玮(1983- ),女,汉族,硕士,江苏连云港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及教师发展研究。

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将其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为科学家,而独立学院则将其设定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工程师。因此,相对于英语综合素质,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更加看重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能力,更加强调其应用性和工具性。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从传统的通用英语(EGP)向通用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并存的新教学体系的转型。这一转型既是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任务(文秋芳 2013)。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是独立学院学生英语课程的承担者和英语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作为提高独立学院英语教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是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数据显示,2010—2017年在中国知网共可检索到368篇与ESP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其中只有 31 篇(8.4%)与高校英语(外语) 教师有关。从研究内容上看,有的从整体上论述ESP教师专业发展,有的聚焦于某一个方面,例如教师角色定位、外国的经验启示、高职ESP教师专业发展、教材建设等诸多领域。

现有研究结果发现,高校ESP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亟须解决。比如,能力要求缺乏标准,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师来源问题仍含糊不清(任荣政 2013);在其他专业学科上学科知识不足,实践能力还有待培养,课堂掌控力不足 (张虹、袁森2014);身份定位模糊(薄利娜 2014) 公共英语教师学科归属感缺乏(王宾香 2016),专业发展主要依靠自主发展(曾勇 2013) 等。

基于以上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针对独立学院一线ESP教师的研究明显偏少。为了弥补现有空缺,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探究独立学院ESP教师在从EGP向ESP的转型过程中的经历。具体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是: 这些独立学院教师对从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的发展现状如何?影响这些发展现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促进这一转型?

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转型期发展现状

本研究中接受深度访谈的8位青年英语教师均来自江苏某独立学院,该学院在2017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占第49名,在独立学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8名教师都是大学英语ESP教师,包括1名副教授和7名讲师。

1.教师对ESP课程的态度。多数老师都认为ESP课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贴近学生。“ESP课程帮助我更加立体地了解学生,反过来促进了英语的教学。”还有很多老师认为ESP课程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渴望接触不同的领域,基础差的因为对现有课程缺少信心,也希望换门课程作出改变。”

访谈中大多数教师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转型是持认可的态度,并且积极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这种转型。但同时,转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2.教师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同于EGP教师,ESP教师经常在理解目标语言特点时遇到困难,而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一专业话语共同体的参与程度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同,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大多数ESP教师只能作为这一话语共同体的旁观者,通过不断观察该目标语言的体系和交流机制,应用自己擅长的语言能力分析目标语言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求,以此来帮助学习者高效地学习并使自身融人目标话语社团。

在课程组织方面,大学英语教师的培养侧重语言学和文学模式,而ESP 课程对教师的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一矛盾使得大部分教师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甚至产生畏惧、焦虑和抵触的情绪。“本身我对那门学科就不是特别了解,加上没有合适的教材,需要我自己编写,真是力有不逮,最后好不容易才把那门课上下来了。”

在科研方面,教师对于科研的普遍看法是精力不足,要求太高。普遍的反应就是“ESP课程的备课占用了太多的时间,用于科研的时间就少了很多。”“备课花费的精力太多,到了科研这里就力不从心了。”

3.教师在转型期进行自主转型的举措。教师在转型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的培训支持,主要采用的都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例如,通过诸如各类慕课、微课等网站,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汲取相关专业学科知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课堂反馈,调整教学方法;通过与教学团队成员的探讨,努力探索适合ESP课程的教学法;与其他专业教师联系,通过教改课题来促进ESP教学的探索等。

三、分析与讨论

很多因素在影响着教师在转型期的发展,例如,教师之前的学科背景、家庭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与否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自己专业身份的认同与否。这种对成为一名怎样的教师的信念在经验过程中不断形成和重构。

1.身份认同是影响独立学院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在缺乏自上而下发展机制的独立学院,那些专业发展比较突出的教师,无一不在主观上充分认可自己的ESP教师身份,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教师责任,从而使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成为现实。这些教师没有拘泥于之前EGP的经验,而是实际需求,为ESP教师赋予了新的角色,即学生需求的动态分析者,ESP教材的编订者或挑选者,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新型评估的实施者等。教师身份认同对于教师教育非常关键,只有真正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愿意承担作为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满足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才会在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和科研上。只有认可自己ESP教师专业身份,教师才會主动获取知识,在外部ESP培训条件不是很成熟的条件下,积极通过网络学习各类专业课、通过网络论坛探讨ESP教学方法来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达到专业成熟的境地。

持积极态度的教师虽然也有生活的压力,但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教学和科研上。他们认为这样既可以更快解决职称问题,也可以提高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院和学生有所贡献。这种做贡献的精神、责任感是社会以及教师个人对这一职业角色的期望,是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认同。

2.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1)教师自身学术资本。独立学院自创设起就一直以教学为主导,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每周要完成15-20节课,并要完成大量的教学检查。但在进行教师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定的时候,学院采用的却是和重点高校一致的“重学术轻教学”的策略,这使得大多数独立学院ESP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冲突,日益凸显出自身学术资本不足的尴尬。

ESP教师的发展受到师资短板的制约。在比较教师发展个体现状时,研究者发现,那些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教师基本都是名校毕业的硕士甚至博士,在入职初期就具备较高的英语科研能力。在独立学院缺少培训的环境下,自身素质过硬就成为决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例。很多ESP教师在大学中学的不是师范专业,缺乏相关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培训。还有些教师在进行科研时靠“吃老本”,“我论文最初的几篇是读研期间导师带着我一起写的,到了学院我和导师还有合作,这个(科研)靠我自己摸索肯定是不行的。”在缺少相关培训的情况下,教师入职时的科研基础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这使得很多独立学院ESP教师陷入困境。

(2)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及自身定位。ESP教师身份认同的形成,是建立在与社会角色期望的互动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包括ESP教师对自我教师职业的认同、社会对ESP教师的角色期望,以及ESP教师对教师群体归属感的确定。如果ESP教师各角色期望相互矛盾,不能达成价值共识,那么人们对ESP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专业知识与能力、态度与行为等的角色定位就难达成价值共识。

独立学院从2005年开始独立运行,引入了大量的刚毕业的专职教师,因此,ESP教师多为中青年女教师。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和生活压力。有些教师将自己定位于学术型教师,甘心在科研及教学中认真钻研。而有些教师将自己定位为生活型教师,将精力重心放在家庭中,只应付式地完成工作,缺乏对教学工作的奉献感和责任心。

3.学院发展制度的影响。独立学院建校时间较短,很多制度都是在实际运行中逐渐完善的。独立学院教师在很多地方有别于母体大学的专业教师,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职业方向,这些在从母体大学照搬来的制度中都没有体现。例如教师的晋升制度、考核标准等,教师长期自我摸索,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这是阻碍独立学院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四、研究者的反思与建议

1.合理利用“母体”大学及合作企业,构建ESP教师联合发展平台。独立学院的“母体”大学一般都是985或211大学,其教师在人脉资源、教学和学术成就上一般都优于独立学院教师。因此,可以依托“母体”的优质资源实现由EGP教师向ESP教师的迅速转换。转换过程可以实行导师制,由母体大学的教师对独立学院教师进行教学、科研上的一对一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帮助独立学院教師建立基于独立学院教师自身的合作共同体。由母体大学的教师制定发展规划,从独立学院ESP教师中挑选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强的ESP教师担任负责人,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和若干ESP科研方向,制定并监督执行共同体活动安排、ESP教师个人业务提高计划等。

独立学院因为其面向社会、注重学生就业的原因,拥有众多可向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合作企业。这些合作企业也可以成为ESP教师发展的助力。教师可以利用英语优势,帮助企业处理相关的语言问题;同时,教师可从企业获取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以此立体、全方位地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2.从制度层面明确独立学院的教师标准,提升教师身份认同。独立学院的管理中,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师的晋升体系,大多照搬母体大学的制度。但事实上,独立学生在学生的学习水平、就业方向及教师工作重心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应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与完善的晋升制度相结合,就可以对教师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学院的评估体系不能用一个尺度要求所有的教师。不同学科的、不同层次的教师评价体系中绩效指标应有不同的侧重。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1-8.

[2]任荣政.ESP教师的标准、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J].教师教育研究,2013(9):76-80.

[3]张虹,袁森.ESP教师培训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 34-35.

[4]薄利娜.ESP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10):90-92.

[5]王宾香.ESP视角下的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6(3):107-110.

[6]曾勇.ESP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路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 (11):46-19.

作者:窦玮

第4篇: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职务考核办法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文件

院发[2010]04号

━━━━━━━━━━━━━━━━━━━━━━━━━ 关于印发《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职务考核办法》的通知

学院各部门: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职务考核办法》业经学院教授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二○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职务考核办法

一、考核原则

(一)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在考核与聘期考核过程中,要处理好考核与聘期考核的关系,以聘期考核为主体。在考核中重点考核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聘期届满考核重点考核教师科研工作情况,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聘期目标要求的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

(二)数量考核与质量考核相结合。对教师工作成果的考核采取数量和质量相结合、以质量和水平为主的评价体制。学校与受聘教师签订的《聘任合同书》是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履行合同情况决定考核结果。

(三)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相结合。在重视业务考核的同时,要强化师德考核,通过建立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有效结合的机制,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二、考核范围及内容

(一)考核范围

本办法的考核范围适用于法学院受聘岗位上岗的专任教师。

(二)考核内容

1.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和业绩考核。日常考核包括考核教书育人、遵章守纪、业务能力等情况;业绩考核重点是考核教学、科研任务的进展、教学效果、工作能力、岗位职责和聘期工作目标进展情况。

2.聘期考核是考核教职工《聘任合同书》中规定的内容。

三、考核组织及程序

(一)考核组织

法学院教授委员会根据沈阳师范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实施方案(沈师大校发

【2005】100号文件)及《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职务聘期岗位职责》,负责本单位的教师考核工作。

(二)考核程序

1.每年年末或聘期结束前,组织实施教师考核工作。其中三级教授以上岗位教师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予以公示。

2.考核时,对各级职务教师,按职务实行分类(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型、科研型)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学校审定后通知教师本人。

4.聘期考核时,受聘教师在本单位述职,考核结果上报学校人事处。

四、考核等级

(一)考核

1.教师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占各级职务教师的20%。

2.全面履行岗位职责,高质量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综合考核在各级职务中排名前20%者,考核确定为优秀。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

(1)每年不参加学校和学院召开的会议达4次以上者(院长指派公事除外);

(2)每年本科生课程调课达3次以上者(院长指派公事除外);

(3)每年研究生课程调课达4次以上者(院长指派公事除外)。

3.完成《法学院教师职务岗位职责》中规定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并

符合聘期工作目标进度者,确定为合格。

4.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考核为不合格:

(1)因思想道德和学术道德问题给学校和学院声誉带来不良影响者;

(2)未完成教学工作量,或评教率低于学院要求,或未完成科研聘期工作目标要求的进度者;

(3)在各类教学工作中,违反学校有关规定,造成重大教学或者科研责任事故,影响较坏者;

(4)主要精力未放在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上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服从安排者;

(5) 旷工连续超过7日,或累计旷工超过15日,或者1年内累计病假超过3个月以上,或事假累计超过30日以上者;

(6)触犯国家法律或学校有关规定,受到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或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者;

(7)在岗位聘任、考核或申报奖项、发表论著等过程中弄虚作假者。

(二)聘期考核

1.教师聘期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占各级职务教师的20%。

2.全面履行岗位职责,高质量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综合考核在各级职务教师中排名前20%者,聘期内考核确定为优秀。

3.完成教师《聘任合同书》规定内容者,聘期考核确定为合格。

4.聘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聘期考核确定为不合格:

(1)未达到“聘任合同书”规定要求者;

(2)经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委员会确认,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学术规范、剽窃他人成果者;

(3)考核两次不合格者;

(4)其他学校决定为聘期考核不合格的。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

教师考核结果是对教师奖惩、岗位聘任和兑现岗位津贴等的主要依据。

1.聘期内,两次考核优秀者,岗位聘任时,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聘任。

2.聘期考核合格者,具有聘期聘任、补聘资格。

3.聘期内一次考核不合格者,暂降低一个档次发放岗位津贴,如聘期考核合格,补齐岗位津贴。

4.聘期内两次考核不合格者,聘期考核确定为不合格,取消聘期聘任、补聘资格。

六、附则

1.本办法由法学院教授委员会负责解释,特殊问题上报学校。

2.本办法没有规定的,依据《沈阳师范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实施办法》(沈师大校发【2005】100号)文件执行。

3.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考核办法 说明 通知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办公室2010年4月27日印发

第5篇: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离职报告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离职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院系领导:

你们好!感谢几年来对我的教导、批评和指正。回首三年,满怀感慨!美院的点点滴滴,都将刻骨铭心,令我无法释怀。我珍惜这三年的时光和珍贵的.感情,不舍那些同事和学生。而现实的无奈,注定我和美院缘分之淡薄,面对父母的高龄,婚姻的实际,生活的真实,我无奈之下提交此申请。

我于20xx年xx月xx日参加美院工作,一直以来兢兢业业的为美院的动画教育付出真心,并取得实际成果。我曾经一度把自己的理想和热情交给美院。渴望为实现最好最完善最合理最实际的动漫教育而努力。而今,不免有负学院的期许。不仅没有做到最好,并提前提出离职,真是有愧于领导厚望。

对于美院,我感情颇深。特别是对动画的教学和动画系的学生我怀着一片赤诚。但自己感觉到力量之单薄,思想之局限并不能胜任学院教学体制之发展,教学改革之初衷。同时,父母年岁日渐衰老,生活压力日益加大。不得已而为之提出此离职申请,还望领导体谅、担待、理解、海涵。

最后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的鼓励和支持、理解和认可。希望有机会能为美院的发展再尽绵薄之力!望能考察批准!

此致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x日

第6篇:大学学院教师辞职报告[推荐]

尊敬的院领导:

我是XX年3月末来到哈外院的,自从来到哈外院开始,有幸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相识,成为哈外院队伍的一员,让我感受到在工作中的快乐和自己还能继续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余热的自信,是哈外院让我找到作为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基于实践的学习与反思。尤其哈外院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懂得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办学理念,严父+慈母+导师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戒懒惰、克艰险、知节度、求完美的校训,使我对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有了进一步感悟,有一段时间,我曾经信心十足,决心与哈外院结伴,用自己的生命去谱写最辉煌的人生之歌。

然而,现在我毕竟还没有正式退休,都出来一年时间了,过了春节,就应该回原单位上班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本学期末总结会结束,我将辞去哈外院的工作,离开我尊敬的学院领导、同事和我那些十分可亲可爱的同学们。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我十分珍惜在哈外院的这段美好时光,即使我离开了哈外院,我也会默默地为哈外院的美好明天祝福。

希望院领导能够批准我的请求。最后,诚恳地说一声:对不起!请院领导谅解我所做出的决定。也衷心地祝愿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不断发展壮大!诚如吴院长所期盼的那样,“像哈佛、剑桥、牛津一样,活它几百年,甚至更久远,这是哈外院的梦,也是我的梦。”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XX年1月11日

第7篇: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文件

行政[2013]2号

关于印发《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二届二

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院长工作报告》的

通 知

各系(中心),各科室: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二届一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通过了院长工作报告,现予以印发。

二○一三年一月十三日

主题词: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 院长工作报告 通知

-1-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3年1月13日印发

以人为本,务实创新,建设和谐幸福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二届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大会工作报告

郑信军

(2013年1月13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受学院党政班子委托,我向大会报告2012年工作,请予以审议。

一、2012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2年,是学院新一轮全员聘任年,也是学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二年。全院师生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努力奋进,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向同志们汇报如下。

1.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2012年6月,学院根据按需设岗、择优聘任、教研等同、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岗位聘任方案设计上全面细致地考虑岗位特征、师资现状、业绩性质、贡献大小,操作上注重听取民意、数据公开、有错必纠、计算科学,在较短时间内以较高的满意度顺利完成聘任工作,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学院积极实施“内部挖潜、外部引进、综合培养”的人才战略,全年共引进博士1人,柔性引进人才4人;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1人;考取博士3人,其中包括国外攻读博士学位1人;国外进修3人,赴基础教育挂职锻炼1人,同时招聘急需专业学前教育学教师2人。目前,学院在岗在编教师108人,其中85名专任教师中正-2-

高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含高级讲师)55人,高级职称比例为70.59%;博士13人,在读博士11人;新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三层次1人;新增硕士生导师2人;学院教师荣获省级(含国家学会级)荣誉3项,市级荣誉2项,校级荣誉9项。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了进一步激发师资队伍的发展潜力,学院发布《教师创先争优承诺倡议书》,倡议全体教师不论职称论态度,不论水平论贡献,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开展工作承诺,促进学院发展。在党总支的号召和教工党员的带领下,全院教师积极响应、自觉承诺。96位教师在四个主题、八大类别上积极承诺,其中,承诺发表一级以上论文23篇;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立项22项,横向课题经费53万;承诺指导学生获省级科研立项、学生竞赛40余项;承诺开展公益讲座27场,举办儿童剧公演5场等等。全员承诺使全体教师工作有目标、有动力,既凝聚了人心,发掘了潜力,也为来年的学院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学院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坚持走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工作方案指导下,以“高质量、广受惠”为目标,制定教师教育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年工作方案,通过教研活动系列化、预研项目集成化、教学惠生精品化、师资建设立体化等四大系列举措全面提升了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学教研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改进实践教学的工作思路,出台《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自主见习自主实习管理办法(试行)》,加大自主见习、实习及其管理,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改进了教学硬件条件及其服务管理,启动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迎评工作,论证、申请、购买了近200万的教学设备,对教师

-3-

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立项的建设项目进行结题审核,对面向基础教育的实验室开放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加强了普通话测试站硬件系统的检修。高度重视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三期普通高校毕业生培训班教学工作,任课老师全情投入,获得了新疆前方工作组、学校新疆班工作小组和新疆学员的高度评价;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前三段乐清教学点工作,定期开展双向教学研讨活动,加强教学指导和督导,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2012年度,我院的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再获优秀,学评教成绩再次名列全校第一;教育技术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分别被列为校555专业建设B类和C类;“以儿童剧为载体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整合的改革与创新”获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现正参评省教学成果奖;学院获校系列教改项目1项,一般教改项目7项,教师教育基地专项教改项目2项,各类精品课程7门,有4门教师教育视频资源共享课正在参评国家教师教育视频资源共享课程。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实现新突破,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优秀奖1项;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省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浙江赛区二等奖1项,省多媒体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省首届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大赛三等奖1项;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等奖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 申报项目1项。学生在各种文化艺术类比赛中也获得优异成绩,获得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1名,二等奖4名;获得“中华诵”全国经典诵读大赛一等奖1名;获得大学生寓言创作大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全国第二届张鹤鸣戏剧寓言比赛一等奖1名;获得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一等奖6名,二等奖4名;获得2012年浙江省高-4-

校合唱节甲组同声合唱一等奖,表演唱一等奖;获得2012年省大学生演讲达人赛二等奖等。

3.加大了科研与学科建设力度

2012年,学院在学校“学科提升战略”重点学科A类“教育学”建设项目上继续加大措施力度,争获成果。按建设规划落实年度任务到各研究所,并要求研究所把建设成果落实到具体项目、负责人、经费和完成时间,同时出台建设成果奖励资助制度,鼓励大家积极完成承诺。进一步明确研究所职能,颁布《教师教育学院学术沙龙制度》,2012下半年共开展学术讲座7次,学术沙龙7次,活跃了学院学术气氛,激发更多教师和学生的学术兴趣,加强了各研究所之间及所内成员的学术交流,为学术团队和学术方向的凝练奠定了基础。柔性引进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4名专家,签署协议,明确学科建设和科研指导的职责,尤其是在权威刊物论文撰写、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和科研奖励的申报等方面做到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在组织领导、人才引进、重要成果资助、科研成果凝练、学位点申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的政策与举措。积极建设科研平台,成功举办我校第23届教育科研学术年会,并邀请市教育局谢树华局长为年会做主题报告,加强了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联系。完成温州大学面向基础教育课题结题57项,新设立2012年温州大学面向基础教育课题60项,按时保质出版《现代教育》4期。切实加强硕士学位点建设,执行2011级研究生教育实习计划,加强研究生的师范技能培养,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研究生学术道德宣传教育、研究生校际交流等系列活动,2012年研究生获得省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创新基金2项,共发表论文14篇,其中一级论文2篇,国

-5-

际会议EI收录论文3篇,推荐参评省研究生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培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2年,我院教师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厅局级项目5项,专著7部、厅局级获奖7项,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一级期刊论文7篇,全年到校外来课题经费达174.62万元。

4.促进了学风建设

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工作,促进学风建设,提高就业质量,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注重引导新生做好学业规划,开展“新生心愿”活动,并通过“班级成长规划”、“优良学风班三级联创”、“四项班竞”、辅导员进课堂、学生自我检查等制度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结合专业特点,全面推进专业工作坊,各系成立新媒体、摄影、软件、儿童剧社、大合唱、舞蹈、表演唱、美术、语言表演、书法、心理测量等11个工作坊,精心指导学生排练作品、培育项目、参加竞赛。开展“333就业启航”行动,并通过班主任与每个毕业生的谈心,院领导、辅导员结对毕业班,毕业班党员结对非党员学生等措施,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动态,在此基础上开展系列就业政策、就业知识、就业技能、编制考试、升学考试等专题辅导讲座和人才专场招聘会,实现了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100%,本专科生初次就业率94.9%的好成绩。不断丰富学生志愿品牌内涵,扩展活动内容,如,知心姐姐志愿队系列活动,以唇腭裂儿童心理辅导夏令营为主题的特色社会服务活动,参与面广泛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了对学生科研工作的设计与指导,多次举办学生科研讲座;成立了学生教育调查队,并与学院研究所对接。利用实验室资源,专门为学生开设实验室开放项目,为学生在师范技能训练、学科竞赛成果培育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举行了丰富多彩的艺术-6-

文化活动。如,承办了校第四届校园书法大赛,举办了院学生十佳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第22届艺术之春艺术节,参加了校“喜迎十八大,践行在温大”书画、诗歌作品现场创作活动;举行了第四届“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儿童剧公益巡演。通过努力,我院2个班级学校获校学风优良班级、1名学生获校学习标兵荣誉,学风抽查优秀率居全校前茅,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学生在各项赛事中频频摘金夺银。2012年学生荣获国家级比赛一等奖13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20个;省级比赛一等奖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2个;省新苗人才计划成功立项6项,居文科学院第1 位。“牵手母语 情暖侨乡”服务地方社会实践队获得省优秀社会实践队称号。我院团委在2012年考核中名列第一,并荣获温州市五四红旗团委的称号,10小教中文团支部荣获浙江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是全校唯一获此殊荣的团组织;“知心姐姐”志愿服务队荣获温州市“春芽计划”志愿服务四类资助项目,浙江省省级示范12355青少年服务台基层工作站荣誉称号;3个班级获得学院“特邦”最佳班级荣誉,11名学生获得学院“特邦”优秀学生荣誉。

5.加强了党建工作

学院党总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加强组织建设和师生思政工作这两条主线,以凝聚力工程和惠生工程为抓手,号召广大师生争当“育人模范”和“成才先锋”,为更好更快地实现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一是大力加强“省高校党建示范点”建设。创新支部设臵,在省内高校首次尝试在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知心姐姐”服务队中成立实体党支部;继续推行“一部一品”建设;制定实施“主题党日活动”制度;深化“红歌背后的故事”等支部创新培育工作;引导校内外党支部结对共建,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六个单位设立党员实践基地;加强党校培

-7-

养工作,创立听、看、讲、感四位一体的党校教育模式;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学生党员考核条例》;制作《党员成长手册》,详实地记录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所参与的各项工作;组织开展“学生党员寒假角色体验”活动;党建信息化成效明显,建立和完善创先争优网、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网、党建微博群、党建QQ群等网络党建工作载体;试点借助微博平台开展党员微博民主评议,创新“党员民主评议”做法;推进创先争优承诺常态化,在全院教工中倡议全员承诺,学院党总支荣获浙江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二是扎实推进“凝聚力工程”和“惠生工程”。举办隆重的教师退休欢送会和温馨的教师亲子活动;增加全院教工体检项目和次数;为每一位生病住院的教工送上学院的问候,也给每一位喜添宝宝的老师送上学院的祝贺;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系列讲座帮助教师的发展;暑假继续开展“百名教师访百家”活动;分专业分年级分生源地举办学生座谈会;在端午、中秋、冬至,学院领导和班主任都会到学生寝室,为每位学生送上粽子、月饼和热乎乎的汤圆;举办隆重的毕业生告别母校礼;元旦晚会师生同台,欢声笑语共迎新年,并为学生送上“温暖牌”围巾手套;在人心思齐思进的基础上,谋划学院精神,开展提炼“师范气质”工作。和谐奋进的学院氛围初露端倪,学生在微博上盛赞学院氛围、班主任和导师敬业精神的举不胜举。学院获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连续三年获学校“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党建工作考核连续二年取得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6. 推进了地方服务

积极服务基础教育,加紧落实与洞头县人民政府合作实施的“基础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包含16项子项目共75.5万的经费已入账我校,我院各项目负责人围绕教育发展战略与品牌策划、-8-

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儿童剧展演等项目与洞头县各有关基础教育机构深入开展合作研究。通过与市教育局合作,设立2012年温州大学面向基础教育课题共立项60项,其中重点课题20项,一般课题40项;温州大学面向基础教育课题结题57项,并评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8项。进一步完善《现代教育》稿件处理平台,加强对基础教育作者的写作指导,按时保质出版《现代教育》4期。组织我院及相关学院教师暑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实验高中开展短期教师培训工作。分别开展面向全校教职工子女、茶山镇幼儿园、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温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子女的实验室开放活动,扩大了实验室服务社会的范围。为全市少年儿童在六一节汇演3场精彩的儿童剧,赴洞头县为海岛少年儿童开设2场儿童剧专场等。

7.深化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顺利完成了“十二五”第一期共4个班级268名高中、初中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组织申报省教育厅审核的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开设班级达68个,培训学员2969人次,其中学前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为作为省培重点项目,实现了我校在教师专业发展省培重点项目零的突破。组建教师资格证培训师资团队,完成了一年两次的教师资格证培训,参训学员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平均通过率达到70%。开展与鹿城区教师培训与科研中心、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温州市电教馆、青田县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的培训合作项目,全年完成合作培训共计29个班级1277人次。继续教育全年共完成共450个班级,22837人次的培训任务,进一步确立了我校在地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的主导地位。

8. 推进了教师教育基地建设

-9-

继续发挥教师教育基地的作用。成功承办师范生技能校赛,协助学校教务部门做好师范生技能省赛的训练和组织工作,通过暑期集训、过关考和模拟赛,为我校选手参加省第六届师范生技能大赛取得全省第一(一等奖9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2人)的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续承办教师教育“溯初班”,完成第四期招生,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溯初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不断扩大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在全省的影响力。有序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布臵第二期教师教育教改专题项目,验收一期教改项目和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组织出版两套共13本的“课程与教学论”理论与实践丛书,作为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既规范了教师教育教材,又推进了全校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

9.开展了80周年校庆工作

学院围绕学校校庆工作中心任务,把握80周年校庆的“光大国族,造福人群”主题,结合学院自身特色,制定了80周年校庆学院工作实施方案,计划分别在校庆期间、校庆周,校庆日举行以学术、文化艺术为特色的系列活动,特别是校庆月首日的校友学术论坛,是全校校庆工作的重大活动。创建了校友、院史专题网站、校友微博群,建立了6584位校友信息库;利用《现代教育》为校友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连续6期为校友学校做了专题宣传;开展校友论坛、校友招聘会;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校庆志愿服务报名;举行以诗文、书法、绘画、海报摄影等微作品为内容的“微庆祝”活动;为校友办提供了知名校友数据;吸收热心校友工作的毕业生为校友联络员;为校友学校开放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在难忘的2012年中,全院师生认真努力,勤恳踏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喜人成绩。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是我们-10-

办学最珍贵的资源。学院要谋求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务实创新、创建和谐幸福学院的思路。在此,衷心感谢各位老师在过去的一年里为学院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2013年学院工作重点

2013年是实施学院“十二五”规划的攻坚年,这一年的工作成效直接决定我们能否顺利完成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各项核心任务,决定学院发展能否在下一个阶段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必须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将问题转化为目标,全院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创新思路,扎实力行,才能实现新的突破。

1. 外引强援,抓住机遇,确保学科建设核心目标的实现

2013年,学院须以百倍的决心和执着,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引进能对学科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柔性人才,引进优秀博士2-3名;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鼓励骨干教师出国留学;有意识地培养、扶持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各级人才工程人选3-5名;引进或晋升教授2-3名;赴教育主管部门或中小学单位挂职实践2-3名。继续实施全院教师创先争优承诺制度,敦促教师完成承诺;继续完善学术沙龙制度,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与培训。以研究所为基础继续凝练学科方向,真正落实科研项目申报的预报评议制度;通过推选、支撑、资助,争取获得省部级科研奖项1-2项。在现有四个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重新梳理硕士点申报的学科方向;整合全校资源,在新一轮硕士点申报工作启动后,争取申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或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成功。争取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10项,发表一级(含权威)论文15篇,出版专著5部,到校科研经费超过150万,争取省级科研奖项零的突破。

-11-

2. 凝练气质,追求卓越,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内涵,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一问题,以“师范气质”凝练和培育为核心,以“卓越质量、全员受惠”为目标,制定2013年度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案并切实落实。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实现四个专业特色发展;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全体学生的受惠面,提高学生对专业与教学的满意度。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的顶层设计、提前培育、集成创新、过程管理和示范功能,努力提高预研项目的质量和实效,并实现国家级项目的突破;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有效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听评课方式、督导工作方式、教学研讨活动方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校外优秀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基础教育优秀师资来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需求,科学制定学院各专业毕业论文多样化设计办法并实施;不断完善见习实习管理办法,启动加快学生“研习”工作改革,使研习与自主见习实习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效组成部分;继续加强优质实践基地建设,新建见习、实习基地6—8个,为见习实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系统部署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确保我院学生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学生学科竞赛与文化艺术竞赛的设计与指导工作,进一步扩大学科竞赛的学生惠及面。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以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验收评估为首要任务,以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进行新一轮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立项;大力开展学生创新性实验开放项目和基础教育实验开放项目,形成质量较高、受益面较广的实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提升实验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广泛开展实验室开放体验活动,通-12-

过各种途径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进一步落实中央财政经费、学校年度设备经费、教师教育基地经费等各项经费。继续办好教师教育“溯初班”,尝试教师教育国际班,按卓越教师的培育要求进一步探索、完善其运行模式;确保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三期普通高校毕业生培训班学生顺利结业;进一步加大对乐清学前教育大专班教学点的教学工作指导和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2013年,学院力争取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突破,3-4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与成果,20项以上省部级学科竞赛、文化艺术竞赛奖励,6项省级以上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争取毕业生对专业与教学效果满意率达到70%以上。

3.积极探索,培育文化,打造党建与学生工作品牌

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继续推进浙江省高校基层党建示范点的工作;开展“务实清廉”活动,进一步营造民主氛围,推进院务公开工作;着力做好教师和研究生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学区制下的学生思政工作。继续加强学风建设,进一步打造“百花齐放”的特色早晚自修;加强学生科研指导,深入开展学生教育调查队工作,争取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推进就业工作,建设“多位一体”全程化的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实现就业高质量高就业率的目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想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通过榜样教育、艺术欣赏教育、角色体验教育、志愿服务教育、关怀行动教育等形式达到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推进学院文化建设,以塑造卓越师范人才为目标,通过课堂内外各种渠道,加强通识教育、艺术教育、师范技能训练、专业工作坊等措施,培育有特色的师范气质和学院文化。

4. 把握契机,服务地方,提升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把握学校80周年校庆契机,通过设计与组织,开展各种活

-13-

动,充分营造教师教育大家庭氛围;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争取学院的发展资源。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积极推动教师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社会媒体点评、公益讲座。借鉴与洞头合作模式,尝试与其它县市开展友好合作,共同致力探讨服务基础教育的创新模式。结合基础教育需求,进一步推进以校长班、园长班、省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为主的教师继续教育高端培训,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证培训,继续开展面向社会的实验室开放体验活动;探索和实践各种模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网络培训,争取启动远程教育培训,扩大培训地域,扩大培训范畴,增加合作单位,逐步扩大对基础教育的社会影响力,2013年力争培训教师25000人次以上。做好基地建设项目总结题工作,力争以优秀成绩迎接省教育厅的检查,并藉此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将建设成果应用于服务社会,服务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去。

各位老师,同志们!

回顾过去,我们会不断地发现学生之美,教师之美,学院之美;展望未来,我们更是对学院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在2013年,学院将继续通过开发途径、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增进教师的物质幸福感、学术自由和自豪感、教学效能感、受学生爱戴感、集体归属感、职业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让我们振奋精神,务实创新,携手共进,积极投身于创建和谐幸福学院的事业中去,实现个人与学院发展的双赢!

新年将至,在此衷心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顺心如意、桃李芬芳!

谢谢大家!

-14-

第8篇:云南大学滇池学院2014年教师招聘公告(招聘广告示例)

一、简介

滇池学院隶属云南大学,建校于2011年,至今已有12年的办校历史,其凭借优秀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以及优秀的教师团队使学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院校。现分校已分布至杨林,为了业务发展需求,扩充学院规模,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诚聘各类社会精英。

二、批准信息

由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授权准予

三、招聘人数

招聘人数:英语教师10名 管理系教师10名 金融系教师10名

四、任职资格

1、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等学校教学经验者优先,所学专业要对口

2、英语教师不限国籍,具有专业英语4级或专业英语8级者优先

3、能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者优先

4、热爱教育事业,有相关经验者优先

5、性格开朗,有爱心和亲和力,沟通能力强、务实肯干。

6、需具有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资格证书

7、做事认真踏实,忠于岗位,且能长期留任

8、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行、无违法违纪现象

9、非应届毕业生年龄不得超过45岁,应届毕业生不得超过35岁

五、工作地点

1、滇池学院本部

2、滇池学院杨林分校

六、工资待遇

试用期结束转正后我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发展远景

七、责任

1、做好对学生的授课工作

2、完成自己相关的科研研究

八、工作条件

上班校车接送

九、招聘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红塔东路2号云南大学滇池学院

十、联系方式

联系人:

XXX电话联系方式:XXXXXXXXXXX

我选择的是网络招聘的方式原因:

1、网络平台广,信息流通快速有效,有利于招募到优秀有能力的人才;

2、并且使招聘更有效率、更为快捷; 资源利用率高,可以"一稿多投"了。

3、网络招聘成本更加低廉、便捷、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

4、广告时间周期长,细水长流。收到的简历每天都是新鲜的;

5、风险小。不会担心招聘会做的名气大不大,而没人来;

第9篇: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学院教师简介汇总

孙玲玲

女,1956年6月出生,1985年3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电路与系统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电路与系统”博士生导师;“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应用”硕士生导师。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主讲的课程包括:集成电路CAD,近代网络理论, 微波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导论,VLSI设计导论、EDA技术等;指导本科学生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数十人。主要研究方向:深亚微米及RF/微波IC设计及CAD方向、射频集成电路及应用系统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国际合作等三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已有20多项成果通过国家级和部省级专家技术鉴定或验收,并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近年已在电子学报等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兼任全国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IFIP中国代表、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电子学报、微波学报编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主编等。

查丽斌

女,1964年1月出生,陕西西安人,副教授。1991年5月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曾主讲线性电子电路、电路原理、电路分析基础、电力系统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机原理及拖动技术、计算机控制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等课程。指导本专科学生毕业设计数十人,有近20年的教学经验,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主要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GIS),教育软件的开发。公开发表论文若干篇,主编出版了教材<<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柴曙华

男,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实验师。1978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实验教学工作。80年先后和同事们完成了电工实验室的筹建、教材编写、实验项目改革的任务。2000年后参与完成了下沙校区电工、电路、信号与系统综合实验室筹建、扩建等工作。先后从事〈〈电工学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电路电子学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线路实习〉〉、〈〈电子线路CAD〉〉、〈〈信号与系统实验〉〉、〈〈电机修理〉〉、〈〈中国竹笛〉〉等课程教学。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

陈瑾

女,硕士学位,讲师,通信电子电路课程负责人。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模拟集成电路故障诊断。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主讲《通信电子电路》、《模拟电子电路》和《电子测量》等课程,并指导《电子线路CAD》和《通信电子电路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曾负责校级“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课题中《非线性电子线路》课程的建设,制作并完成该课程的网上辅导系统、答疑系统及题库的建设等。有十多年高校教学经验,教学责任心强,教学作风严谨、细致,教学效果优良,曾在原三分院主办的“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中第一名,03年在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评估中受到听课专家的好评。参与完成1项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及多项横向课题,编著并由浙大出版社出版25万字教材《电子测量自学指导书》。

程知群

男,1964年3月出生。1986年和1995年在合肥工业大学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专业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并获所长奖学金和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2001年8月和2002年8月分别在清华大学微波专业进修“微波集成电路和射频子系统设计”专题;2003年10月在法国巴黎UMS 公司进修“MMIC设计与制造工艺”专题;2004年2月到2006年8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微电子CAD研究所研究员,电路与系统方向研究生导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先后从事半导体器件(如GaAs和GaNHEMT等)研究、射频/微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已在国家一级期刊、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60 余篇论文,发明专利3项。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射频单片集成电路(如: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压控振荡器,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功率放大器,滤波器,调制解调器等),新型半导体器件(如:基于GaN材料的PHENT器件)的大信号建模建库研究,特殊应用的超宽带电路研究,射频收发前端的系统集成研究。

高惠芳

女,1965年8月生,浙江省嘉兴市人,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获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9年3月在天津大学自动化系读研究生,获理论电工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数字电路”、“电子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主持和参加校级、浙江省科技厅、横向课题多项,在《电子技术应用》、《仪表与检测》、《电力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工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各1部。研究方向为单片机控制技术,电子设计技术等,2006年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高明煜

1963年生,男,毕业于浙江大学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电子系统集成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浙江赛区专家组副组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类学科竞赛组委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浙江省电源学会理事。曾主持研究开发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项、面上科技攻关项目4项,另外为企业研制的横向课题10多项,目前致力于汽车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电子系统集成等应用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车辆行驶综合信息系统、车载多功能GPS导航器、车载D类功率放器、汽车前照灯控制系统等项目,2007年实到科研经费近100万元。讲授的专业课程有:《电子系统设计》、《电力电子技术》、《集成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现代电子技术》等。

顾梅园

女,1979年12月出生,浙江普陀人。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硕士学位、讲师。曾经主讲过《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电路分析实验》和《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等课程。现负责全院的《电子技术仿真软件使用》短学期实践环节。曾荣获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数篇。至今在电子信息学院系统集成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无线数据通信。

官伯然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曾主讲本科生《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器件与电路》、《微波技术基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矩量法》、《电磁场数值分析》、《高等微波网络》、《高等电磁场理论》和《微波系统工程》等课程。有26年高校教学经验,注重教学法研究和教材建设,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先后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其他奖励。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移动通信与微波通信技术、电磁孤子理论及其应用、超导电子技术等。

胡体玲

女,1977年5月生,河南潢川人,讲师。1998年参加工作,主要从事教学活动。2004年获得南京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毫米波精确探测与目标识别、电路与系统方面的研究,已发表论文10余篇。现主要承担《模拟电子电路实验》、《线性电子线路实验》的教学工作。

华柏兴

男,1952年6月出生,浙江省龙游县人, 高级实验师,现任模拟电子电路实验室主任,线性电子电路实验课程负责人。77年3月毕业于本校的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到至今。其中84年9月至87年7月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在职就读电气工程专业,并于87年7月毕业。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已经31年,具有丰富且广泛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技能,曾独立主讲和任教的课程有:“电路与电子学实验”、“线性电子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电子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15门课程。还担任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的本、专科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主编并出版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电路与电子学实验》、《线性电子电路实验》等教材5部,参编教材一部。长期从事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技术的应用与研究的科研和教学以及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研究以及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的研究课题20项,其中有省部级及以上的课题6项,厅局级及以下的课题14项。在核心期刊或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6篇。被学校评为2006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所主持的“电子电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项目荣获了2006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所主编的《线性电子电路实验》和参编的《电子线路实习指导教程》两部教材获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黄海云

男,硕士,讲师。曾主讲课程有“微电子概论”、“电子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指导本科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数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主持浙江省教育厅项目1项,主要参与国家基金2项,主要参与省自然基金与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2005年被评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秀指导教师,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黄继业,

男, 讲师,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主讲课程有:EDA技术、单片机、电子设计、嵌入式系统应用、SOPC技术及其应用、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等;指导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设计实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及工程训练;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生竞赛;与潘松老师合著《EDA技术实用教程》、《现代DSP技术》、《SOPC技术实用教程》、《EDA技术与VHDL》、《EDA技术实用教程(Verilog版)》;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或参加多项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多项企业项目,涉及遥测遥控、深海探测、航空电子、便携式或手持设备、光通信等方面。

胡冀

男,1977年7月出生,硕士,讲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研究方向智能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了数篇中、英文学术论文; 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已讲授课程:数字电路、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现代电子技术等课程。

李训根

男,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在《电路与系统学报》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十余篇论文。目前承担着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一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一项及多项横行课题等课题。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讲授的专业课程有:《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电路与电子学》、《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布图理论和算法》。

王光义

男,1957年生,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高校教龄28年。现任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副主编。长期从事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讲模拟电子电路(线性或低频电子线路)课程,还曾主讲通信电子电路(高频或非线性电子电路)、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近代网络理论(研究生)等课程。教学中注重教学研究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几年主持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项,校高教研究重点项目1项,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被SCI、EI收录。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混沌电子学,混沌保密通信。主持“十一五军事预研”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多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研究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曾主审21世纪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参编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近几年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2篇,EI收录4篇。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曾宪梓高校教师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曾获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章雪挺

男,1978年1月出生,浙江省湖州人, 讲师。1996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应用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4月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目前主要从事海洋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多门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2004年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一等奖, 2005年参加了国家首次环球科学考察,2006年主持863子课题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2007年带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并获赛区三等奖。开课课程: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集成传感器与应用、电子设计、现代电子技术。

王勇佳

男,硕士学位,讲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毕业于原信息产业部第十三研究所,获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到杭电工作。曾经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光电器件,集成电路及其CAD。曾有2项科研成果获得原电子部(现信息产业部)的科研成果鉴定,在各级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论文若干篇。因健康原因,现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主讲过《低频电子线路》,《电子技术》,《电路与电子学》,《光纤通信》,《电路CAD》等课程。有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

方志华

男,1976年7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人,助教,现为电子信息学院天线与微波技术研究所教师。1998年7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研究生结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9月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教学方面主要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科研方面主要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微波电路等方向;主讲课程有《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电路》,《电磁场与微波实验》。

孔庆鹏

男,讲师,1972年出生。2006年12月于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波纹补偿器、电梯控制系统、振动信号分析、虚拟仪器等。曾参加沈阳市科学技术攻关、浙江省科技厅产业化、国家863计划等项目,曾获得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四篇,其中国家一级期刊三篇, 其中二篇EI检索。主讲课程有《模拟电子电路》、《线性电子电路》、《电子技术基础》。

李金新

男,副教授。曾经主讲过本科生的“电磁场与电磁波”,“现代电子技术”,“线性电子电路”,“信号与系统”等多门课程,讲授研究生的“高等电磁场”,“电磁场数值分析”,“光子学基础”等课程,有数年高校教学经验。多年来,一直从事无线电和光纤通信工程的技术开发,组网。

李芸

女,1977年8月生,江西赣州人,讲师。2004年3月在浙江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数字电路设计与通信网络方面的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主讲课程有:《EDA技术与VHDL语言》、《脉冲与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等。

梁亚平

女,1996年7月本科毕业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系;1996年7月至1999年9月,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13研究所从事微波电路CAD设计工作;1999年9月在美国继续深造,于2004年6月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于2007年9月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2007年10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微电子CAD所任教。主要研究方向:射频微机电器件与电路的研究;相控阵雷达的研究;射频、微波及毫米波器件及电路、系统的研究。

林弥

女,讲师。2004年4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电路与系统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在多个高级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主讲《通行电子线路》、《模拟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实验》等课程,编写了《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教材》。

刘纯虎

男,讲师,2004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硕士学位。从事控制系统软硬件开发,参与和主持10余项课题。主讲课程:信号与系统。

刘公致

男,副研究员,1994年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无线电技术专业学士学位 ,2001年获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 ,曾参与多项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863”项目,负责或参与多项横向课题,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讲过单片机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带通信电路实验,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和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和省级奖多项。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单片机系统开发,电子电路设计。

刘国华

男,1975年5月出生,河南淮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通信电路实验课程负责人。1997年7月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电信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系,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电路设计、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主要承担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电子设计和MATLAB及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参与国家和省级各项研究课题3项。自编通信电路实验讲义两本。

刘建岚

女,1964年3月出生,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曾主讲:《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线性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通信电子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电路实验》和《电子线路CAD》等多门课程。参与编写了《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有二十多年高等学校的教学经验,教学作风严谨,已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

刘敬彪

男,硕士,1964年4月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电子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数据采集与控制、智能仪器仪表、遥测遥控、海洋电子设备等领域的产品研发与现场应用。近五年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3项,浙江省科技计划和中国大洋课题6项,主持完成横向课题近1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10项;主讲过本科《信号与系统》、《数据采集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测量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等课程;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6年获杭电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2-05学年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3-04学年获:“省教育工会家庭事业兼顾型先进个人”;2006获:“信息产业部先进个人”;2006获:“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刘圆圆

女,1978年9月出生,讲师。2004年3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海洋电子研究室,同时承担“模拟电子电路”理论及实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曾在电子学报和浙大学报(工学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卢山鹰

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讲课程包括《电磁场与电磁波》和《光波导理论》等。主要从事于集成光学、光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对集成光开关、光耦合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集成光波导器件仿真算法研究和硅纳米线波导器件。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被EI收录。

吕伟锋

男,1977年11月生,浙江桐乡人,讲师。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获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与系统、逻辑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和录用论文近10篇,被EI收录2篇。参与的项目有省科技计划项目,省精品课程项目,国家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及其他教学研究项目。合著出版精品课程教材一部。为本科生开设电路分析、电子测量等理论课程、开设实验课程有信号与系统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等。

吕幼华

男,1959年10月出生,浙江省杭州人,电路与系统专业副教授,《电路分析》课程负责人。1994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无线电物理硕士。毕业后在电工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现主讲《电路分析》、《电路与电子学》、《线性模拟电路》、《MSP430单片机》等课程,有14年高校教学经验。主持完成6项科研项目。主持《电路分析双语教学》教学科研项目,参加完成《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教学科研项目, 获得院和省级奖两次。 在国家一级学刊上发表3篇论文,核心学刊发表6篇论文。

马金龙

男,1965年12月出生,浙江省上虞市人,副教授,1989年5月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电路与系统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天线与微波技术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开关电容网络、信号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教学上主要从事《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电机与控制》等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0篇论文,完成7项科研,出版《电机与控制自学指导书》、《信号与系统》、《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学习与考研辅导》等教材。曾获分院和学校《青年教师讲课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学院和省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秦会斌

男,1961年生于山东,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集成化电子器件、抗EMI技术的研究工作。1997年6月前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元器件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显微学实验室主任。1997年6月调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型器件与应用研究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理事、半导体学报理事、传感器技术学报编委、微纳电子技术理事、电子与封装技术编委。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预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等项目。先后在国际、国内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的论文中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次。成果获200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2005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郑梁

男,1981年出生于浙江,硕士,新型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集成化电子器件、抗EMI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周继军

男,1962年出生于山东,新型电子器件与应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抗EMI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国家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目前承担浙江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一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陕西省电子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

任兵

男,硕士学位,讲师职称,近二十年来在电子信息系电子技术教研室工作,一直从事基础课教学,曾先后主讲《脉冲与数字电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路与电子学》、《电子技术》、《现代电子学》等课程以及相关的实验课程辅导。教学作风严谨、细致,注重启发式教育,效果良好。期间曾参与全国《脉冲与数字电路》试题库的编题以及《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指导书的编写,近年来参加了电子技术课程群建设和实验课程CAI课题等项目,发表论文若干篇。

盛庆华

男,讲师。2003年4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讲授《数字逻辑电路》和《EDA技术》。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研究方向为视频图像压缩,深海探测。

汪洁

女,江西九江人,讲师。2004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获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考入浙大电气工程学院,攻读电路与系统的博士。参与了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被EI收录;主讲课程有《集成电路设计原理》、《电路与电子学》,《现代电子技术》。

王宛苹

女,1957年5月出生,副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曾主讲《电路分析基础》、《电路与电子学》、《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有近十年部级研究所科研开发的经验和十多年高校教学经验。教学责任心强,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效果良好。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9项。其中二项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分别排名

二、三。参与一项军事电子预研项目。主持的电路原理CAI系统曾获浙江省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一等奖,主要参加的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改革与探索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参加的信号与系统课件制作获浙江省高校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三等奖。已发表的学术论文8篇,参与编著的教材5部,近期主编的一部教材已与国防工业出版社签约。曾获院级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校十佳教师。

吴爱婷 女,电路于系统硕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在读,讲师。曾主讲《电磁场与电磁波》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理论课及其相应的实验课程。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波通信,先后参与了国防预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等项目。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发表了中、英文论文数篇。

游彬

女,副教授。2003年7月毕业于上海大学,获无线电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到2004年在中科院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2004年到2005年在UT斯达康公司任职。主要从事射频/微波电路及射频/微波有源、无源器件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被SCI、EI索引。

于海滨

1979年出生与辽宁大连,2007 年9月获得浙江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后,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计算机并行处理以及电子系统集成技术。曾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多项纵向和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铁道部科技攻关项目“车辆视频测速系统”、浙江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客流统计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扫描三维激光成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等。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10 篇。

曾毓

男,1979年11月出生,江西省宁都县人, 助教,高级程序员。2001年6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电子信息学院任助教。研究方向:嵌入式应用、自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教学科研工作方面承担EDA技术、通信电子线路实验、单片机课程设计等课程指导。参与浙江省科技厅科研课题多项,登记有6项软件著作权,参编教材1部。

张海峰

男,1961年7月出生,浙江省台州路桥人, 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热物理获工学硕士学位,1986年8月至今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主开设课程:单片机与智能控制,脉冲与数字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等。长期专业从事智能仪器设备的开发,项目有:半导体器件筛选设备的设计开发、噪声振动测试仪、智能流量计、远程控制智能流量计、远程控制电磁流量计、TM碰触卡读写器、IC卡门锁、RFID读卡器、等科研项目涉及和开发。研究方向为集成控制系统开发设计、智能测试控制系统开发设计、嵌入式智能测试系统开发设计、IC卡应用开发设计等。

张海鹏

男,1973年11月生,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副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中之重开放基金资助等多项科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已被EI/ISTP收录10余篇,境外期刊3篇,国际会议论文6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副主编《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1部。主讲课程:电路与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与微电子器件,电路原理,集成电路原理。荣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张文超

男,1955年3月出生,山东维坊人, 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教授。1991年3月电子科技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或硕士学位),2003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或博士学位)。从事高等教育工作20多年,主讲过《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基础》、《EDA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单片机与智能控制》等本科课程。主讲过《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等研究生课程。研究方向为智能仪器与自动测试系统,近期研究方向为生命科学仪器。2000年以来发表《基因扩增分析仪器温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CAN总线的生命科学仪器硬件系统设计》和《超声波电动机步进特性和定位控制技术》等论文23篇。参加和主持过《单光子计数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激光诱导控制器的研制(上海市2002科技攻关项目)》、《荧光实时定量基因扩增分析(PCR)仪的研制》和《实时荧光分析仪研制开发》等20多个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优秀教学奖励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励。

张显飞

男,1980年5月出生,安徽安庆人,讲师,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硕士。主讲课程:《电路与电子学》,《模拟电子电路实验》,《线性电子电路实验》,《电路与电子学实验》等。研究方向:EDA、IC设计等。参与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省信息产业厅重点项目等项目的研发工作。

张晓红

女,1977年11月出生,江苏省丰县人,工程师。2002年6月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获通信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在CAD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2005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读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主要从事电路设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电子类本科生电子电路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实践、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5门课程。 张珣

男,副教授,硕士导师,浙江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脉冲与数字电路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浙江省杭州湾环境与资源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会员。

教学上主讲过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现代电子技术、单片机与智能控制、智能仪器与微机接口、神经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技术、计算机网络基础、高级单片机和现代DSP技术等十多门课程,历任多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内专家和校内竞赛组委会副组长,有十多年本科教学经验。

科研上,主要从事医疗电子、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先进技术的研究,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擅长多领域交叉学科研究,有丰富的DSP以及多系列微控制器的产品开发经验,曾承担或参加85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军事预研等省部级项目,主持或参与开发了十多个电子产品开发,拥有多项专利。

张亚君,女,1956年9月出生,浙江兰溪人,电路与系统硕士生导师,高级实验师,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副主任。1978年毕业于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了脉冲与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电路与电子学等理论课教学以及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省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参编教材2部,在学术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目前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①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识别与跟踪系统研发;②主持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手表式心电监测仪;③主持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平台与共享机制的建设;④主持校级精品课程――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⑤主持校高教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获奖情况: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先进个人;②《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校教学成果一等奖;③2005优秀学习指导教师。

陈 龙,男,1979年7月出生,山东宁阳人,硕士,讲师。2004年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后,一直从事电子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脉冲与数字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等理论课教学以及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单片机系统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教学,指导本科毕业设计30余人。

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的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目前主持和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主要有:①主持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大容量数码存储系统中的BCH码纠错算法研究;②主持校科研基金项目――基于PIC指令系统的16位RISC CPU IP核的设计;③参与浙江省科技厅面上项目――基于RFID技术的药品识别与跟踪系统研发;④参与国际合作项目――SOC嵌入式处理器芯片设计;参与教学改革类的项目5项。

获奖情况:①浙江省高等学校第四届现代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坛新秀”称号;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④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练组教练,指导学生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各一组。

牛小燕,女,1978年7月出生,硕士,助理研究员,200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从事集成电路测试方面的研究。2004年起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担任过《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数字电路》、《计算机网络系统》、《Matlab及在电子信息课程中的应用》等课程的主讲教师。

章坚民

男,中共党员,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电路与系统”“控制理论与工程”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重大科技项目咨询专家。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应用、智能信息集成与数据服务、信息采集与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主讲课程:《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电子测量》、《电子技术》、《电子行业法规》等,研究生主讲课程:《电子信息集成技术》、《电子系统设计导论》等。198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发电厂工程工学硕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勇传教授;1991年受水利部公派留学印度2年,在印度卢凯伊大学(UNIV. OF ROORKEE)获第二硕士学位。先后主持承担过《三峡-葛洲坝梯级日运行优化方式研究》、《浙江电网水电系统优化运行研究》、《用电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电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实用软件开发》《浙江电网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配电自动化及配电管理技术研究》《浙江省地方电厂管理信息系统》等部、省级项目,两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以第二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出版一部电力信息化培训教材;合作专著“电网故障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入选首届国家原创科技著作一百本;在各级重要刊物《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水利学报》《水文》《水电能源科学》等发表了35余篇论文,被EI收录8篇。

郑立

男,1972年,高级工程师。曾主讲课程有“集成电路设计原理”、“VLSI系统设计与实践”,“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研究生课程)。指导本科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数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ASIC设计、IP复用技术。参与研究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九五军事预研项目(3项,已通过信息产业部/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生产发展基金。参与的教学项目有“EDA课程群建设”。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等(排名4)。 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设计领域具有丰富的设计经验。

郑雪峰

男,1973年生,浙江杭州人,讲师,1996年毕业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无线电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讲《数字电路》、《MATLAB语言》《集成传感器与应用》。参加国家863项目:VDSM互连建模技术研究,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射频集成电路cad技术研究;发表论文2篇;参加编写《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一书;主要研究方向: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钟文华

女,1979年7月生,广西合浦人,助教。2006年8月毕业于丹麦Aalborg University,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讲授《线性电子电路》。

周磊 男,1975年10月生,山东省潍坊人。讲师,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微电子CAD研究所教师。目前正在攻读浙江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作为负责人主持国防预研基金项目一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与过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两项。曾在《电路与系统学报》,《微波学报》,《半导体学报》等重要期刊及IEEE ASICON,INEC,IET CIICT等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集成电路EDA算法及工具开发,应用软件开发等。目前主要讲授本科《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

上一篇:示范公园创建实施方案下一篇:高校篮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