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1

为了激励上进,表彰在本校就读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制定本院“优秀毕业生”评选条例,具体如下:

一、优秀毕业生申请资格

1.在校本院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包括提前、延迟毕业生)。

2.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3.在校期间没有受过党、团或行政处分。

4.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

5.在校期间曾经连续三年荣获“深圳大学奖学金”(提前毕业生需连续两年荣获相关奖项)。

6.如在校期间曾公派交换出国学习的,需有在当地获官方正式奖学金的记录,另有两次荣获深圳大学奖学金记录(学业奖、优秀学生干部奖、特殊贡献奖均可)。

7.在校期间曾经两次以上荣获深圳大学奖学金,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

8、在校期间曾经两次以上荣获深圳大学奖学金,曾担任学校或学院各级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参考范围以奖学金评定相关规定范围为准)。(上述规定其中1-4条需全部符合,5-8条只需符合其中一条即可申请)

二、评选优秀毕业生评选比例和具体程序

1.优秀毕业生人数比例以学校相关规定为准。

2.符合评选资格的毕业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材料包括申请表格、个人获奖证书复印件、个人申请书、四年总成绩单),在规定期限内上交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3.学生工作办公室对申请人进行审议,确定初步名单,报学院审核。

4.学院审核通过名单后向全校公布评优结果第一榜(师生如对名单有异议可在公示后二天内向学生工作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意见需明确注明异议理由)。

5.如无异议,学生工作办公室将公布第二榜并上报学校,确定优秀毕业生名单。

三、附则

1.本办法的解释权归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2.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2

一、大学精神的本质

(一) 何为大学精神?

何为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大学以精神为最上, 有精神则自成气象, 自有人才。[1]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 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2]使得一所大学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是大学的高楼大厦和硬件设施, 而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作用, 犹如人的精神存在的作用一样, 是无形却巨大的。有学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内驱力, 是激励大学改革的推动力。[3]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 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4]笔者认为, 大学精神是指通过大学中的几代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和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 (与大学相关联的所有成员) 所认同的价值观, 它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源, 是对大学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思想,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很多时候,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 但它的确存在于大学和大学人的心里。大学精神有时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但它却有“深入到骨髓”的力量。它常常体现在大学的校训校识、办学理念、大学使命方面, 但又不完全吻合。大学精神更加客观, 更具高度和提纲挈领的精髓感, 是凌驾于校训、理念与使命之上的上位概念。当然, 各个大学的大学精神也蕴含一些共同之处, 比如批判精神、科学创新精神、人格独立、学术中立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最本质的因素。办学规模、办学方针, 甚至办学理念, 都可以被模仿, 但大学精神却是不可被复制的。越是杰出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它自成风格, 世代延续。这不仅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所在, 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 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久发展的精神源泉。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得以长久发展, 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大学精神会持续以各种具体化的形式来激励大学发展。尤其是当一所大学因各种外部因素陷于困顿时, 就会从大学精神那里获取新知和动力。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临时组建而成, 虽然只有短短8年的办学时间, 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却培养了大批爱国栋梁之材, 靠的就是三校的名师荟萃和融会贯通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严谨认真”和南开的“吃苦耐劳”, 凝练出了西南联大“刚毅艰卓”的精神, 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在上世纪2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 入学人数激增25%, 而州政府拨款却骤减25%, 导致大学预算锐减、工资下调、人员雇用冻结等。但伯克利正是秉持“平等与先锋”“优秀与公平”相结合的大学精神, 仍然在这个时期将自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该校与私立的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共同承担起与东部常青藤高校相媲美的西部大学学术脊梁。

大学精神是指引大学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发展精髓的归纳与总结。它最能体现大学的本质要素, 是大学学术水平不受侵害、人格不被侵蚀的重要依靠。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大学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诱惑与干扰, 不可避免地会受其影响。但正是大学精神指引大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引导大学不向世俗妥协, 不为利益损害大学的声誉。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正是认为大学应该人格独立, 坚决反对政府和政党干扰学院发展, 才有了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案”。该案的判决导致美国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分离, 使得达特茅斯学院在245年的发展历史中, 始终保持私立性质, 并跻身于美国常青藤名校之列。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 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出席并演讲, 里根希望哈佛大学借机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结果被哈佛大学断然拒绝。这也是大学坚持学术中立精神的鲜明写照。

大学精神是激励大学摆脱平庸的重要动力。大学精神当中, 往往都含有目标性的表述, 都有使大学办出杰出成就的动力诉求, 凝聚了全体大学人对大学未来发展远景的集体判断。当大学流连于肤浅层面而沾沾自喜时, 当大学满足于发展现状而驻步不前时, 大学中的有志之士和真正关心大学发展的人, 就会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力量, 来刺激和激励大学发展, 使得大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摆脱平庸。即便是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同样也需要从大学精神中汲取动力, 捍卫自身的荣耀与光环。麻省理工学院正是坚持“不保守、不落后, 勇于开拓”的大学精神, 才使得麻省理工学院赢得“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名。创办于1991年的香港科技大学, 仅用了20年时间就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凭借的正是香港科大“瞄准世界水平”“追求学术卓绝”“不甘平庸处世”的精神追求。

二、大学精神的智慧融通——大学章程

(一) 大学章程的发轫与要义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这种更有效率的专业化组织的诞生, 规范其与世俗权力机构关系及其内部规则的大学章程也应运而生。[5]早期的大学章程多以“特许状”的形式出现。英国的“特许状”由枢密院颁布, 作为一种皇家特权, 赋予大学存在的合法依据。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章程同样源于英国王室或殖民地议会颁发的特许状。大学特许状有点像今天的执照或政府批文, 是界定大学与政府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框架的法律性文件。它确立大学特许法人的法律地位, 规定大学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纲领性地划分大学内部各方的权力、职责。[6]后来的欧美大学章程一般是由大学的董事会制定和颁发。中国的大学章程, 从最早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山东大学堂章程》开始算起, 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彼时的大学章程也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章程的密集推进, 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出台, 将我国高校章程的制定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 欧美的高等教育体系中, 都是先有章程, 后有大学, 而中国大都是先建立了大学, 再制定大学章程。这是中西方高校章程制定方面的重要差异。

大学章程不是大学精神, 它是大学精神的下位概念, 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彰显与融通, 是大学精神借以正确表达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归根到底, 大学章程的本质和内涵是高校融入大学精神、规范自身、指导大学治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所大学的章程制定得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并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 是判断一所大学制度建设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没有规范的大学章程, 很难建设成为世界名校。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有自己的章程, 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并且以章程为基础制定有各种规范, 具有规范管理和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7]

(二) 大学章程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章程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引领大学章程的制定, 大学章程制定的首要要义, 就是要认真领会大学精神, 并以大学精神指导制定大学章程。好的大学章程一定是认真总结了一所大学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真正地融入自身。这样的章程才能真正体现大学发展的本质。大学章程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而且是主要的载体之一。这种章程对大学精神的融通, 不是表现在章程的开头插入几句大学发展理念的话, 更不是特指专门对大学精神有一段文字表述, 而是真正地将大学精神融入到章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融入到章程的每一句话当中。一旦大学精神融通到大学章程当中, 大学精神便富有了直接的生命力, 指引大学的发展。

大学章程是指导学校长期发展的根本纲领。大学章程一旦制定, 就应该被尊重和遵守, 作为大学治理工作的首要依据。大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 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变动之中, 但大学的章程具有稳定性。这一点是不随大学的人, 尤其是大学的管理者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保证大学章程的威严和效力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 章程没有制定则罢, 一旦制定, 是不可以被废止的, 它将与大学共存亡。当然, 这并不是说章程的内容不可更改。随着大学自身的发展需求, 章程内容是可以进行修订的, 但也必须经过学校严格的民主法定程序。

大学章程不但要承载大学精神, 更要指导大学治理。大学章程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上承大学精神, 下启大学治理。大学章程不能像大学精神那样“不食人间烟火”, 要看得见, 摸得着, 具有可操作性。但又不能像大学治理那样, 处处从细处着手, 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大学章程在大学处于宪章地位, 一方面体现为“最高法”, 校内任何规章制度都须以大学章程为直接依据, 大学各类规章制度的制定, 不能和大学章程有冲突之处;另一方面体现为“纲领法”, 它仅对学校重大的、基本的统领性事项做出规定。[8]既要保证大学章程的权威性, 同时还要保证在大学章程之下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这就要求章程中既不能写没有实质内容和指导性较弱的话, 更不能写一些大学细微层面的内容。细微层面的内容可以由具体的规章条例来完成。这已经属于大学治理层面的问题。

三、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指导下的大学治理

(一) 何为大学治理?

国内外对大学治理有多种理解。大学治理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在1960年由美国学者约翰•科森创作的《学院与大学的治理:结构与过程的现代化》一书。张维迎在《大学的逻辑》一书中指出, 大学目标和理念的实现, 离不开科学的制度安排, 即大学治理。[9]大学治理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具体贯彻层面。如何更好地让全体大学人领会大学精神, 遵照执行大学章程, 靠的是大学治理。何为大学治理?笔者认为:治, 制也, 即制定各项规章规则;理, 厘也, 厘清与学校发展相关的规律与各种问题, 并创造性地去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治理就是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规章规则, 发现并厘清大学发展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并有章有法地创造性解决, 从而推动大学不断向前发展。大学治理既包括要求人们服从的正式规章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规章规则。

大学治理, 要从表象看到实质。目前很多大学治理方面的问题, 深层原因就在于对大学精神没有好好总结和领会, 对大学章程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背后隐含的价值判断必须是一致的, 否则就会出现“三张皮”的现象:章程上不凝练精神、下不指导治理, 大学发展就可能陷入无为和无序的状态。造成大学章程上写的是一套, 而在大学治理中使用的是另一套——比如更多是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精神被扭曲, 大学章程便成了虚无的东西, 大学就会沦为地地道道的“人治”。所以, 大学治理是否真正融入了大学精神, 是否真正贯彻了大学章程, 直接决定一所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 大学治理存在的价值判断

大学治理是一个不断诠释和丰富大学精神的过程。大学治理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的一以贯之。大学精神是最具稳固性的, 大学治理既要领会大学精神, 更要创新性地去诠释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大学章程, 同时也在一直持续不断的、长时期地指导着大学治理, 是推动大学治理达到理想效果的推进剂和催化剂。而对大学治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也是使大学精神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不断丰富的源泉。

大学治理是贯彻和落实大学章程的基本载体。要将大学章程的内容贯彻到实处, 还要靠大学治理。章程只是根本大法, 但只有章程, 是无法完成学校的法制建设进程的, 需要通过大学治理才能落实大学章程的内容。大学治理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大学发展规律, 求真创新, 勇于改革, 并辅之以一系列的其他各类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过程, 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制定、更新、乃至废弃的过程, 以行为诠释大学精神, 以措施贯彻大学章程。大学治理是在具体层面对大学精神和大学章程最好的诠释和贯彻。

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相近, 但并不等同于大学管理。具体而言, 大学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安排, 在大学利益主体多元化, 在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情况下, 协调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提高大学的发展水平。如欧美的大学治理一般包括董事会制度、行政制度和教授制度等。大学管理则是指大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动作, 如计划、组织、协调等, 对大学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做法。大学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大学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平衡。而大学管理的目标则是实现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既定目标。可以说, 大学治理仍然是一个比较理论性的概念, 注重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大学管理则是一个更加实践性的概念, 直接面对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的种种问题。

四、大学何为——针对大学精神、大学章程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一) 尊重大学传统, 实事求是, 归纳和凝练大学精神

大学要不违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不扭曲大学发展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学校过去、尊重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则, 认真总结和凝练大学精神。而不是因为社会因素、政治要求的介入, 去人为地改变大学精神的本来要义, 造成大学精神的失落。目前大学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高校还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 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10]有的高校完全以量取人, 将科研的量化考核指标用到了“极致”, 严重伤害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此种种, 俨然对大学精神为何已经相当陌生, 更是将学校的人才培养使命抛之脑后。使得大学精神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 阻碍了大学的发展。恪守大学之道, 重新认识、建构、凝练、提升大学精神, 是我国大学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二) 团结全体大学人, 立足长远发展, 认真制定好大学章程

大学章程一定是一部被学校的大多数人认可、被学校全体人贯彻执行、作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和根本大法的法规。大学章程的制定需要统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力量。仅仅靠开会和征求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地需要做一些主动性的工作, 主动去提炼、去凝结大学的历史与现实经验。既不能搞一言堂, 对师生校友意见的征求流于形式, 更不能对所有的意见都一味采纳, 丧失章程制定工作的主动性, 使得章程随波逐流。章程制定工作既要很好地融入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 采纳大多数人的主流意见, 又要主动对各种文本进行合理的归纳、提升和凝练。这才是大学章程制定的本质要求。每次章程的修订都必须民主、合法、有理、有据。

(三) 保证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

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三者具有一贯性联系。如前所言, 三者的主旨要义和价值判断应该是一致的, 只有将大学的体制机制理顺, 保证三者主旨要义的一致性, 才能真正顺利推动大学向前发展。倡导以法而治, 而不是人治, 更不是以学校管理者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容一定要写入大学章程;一些全校形成共识的、明确性的东西, 可以为大学治理提供指导的, 一定要写到章程里面;一些尚不能确定的内容, 可以先不写进章程;一些细节性的、具体层面的规定, 则可以由大学治理去完成。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会随着大学治理的具体形势而与时俱进。但大学精神与大学章程的改变是一种主动的改变, 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学发展, 而不是迁就于大学治理。如何将大学精神、大学章程和大学治理的一贯性联系做到最好, 将三者紧密地上下融通一体, 考验大学的智慧, 考验大学人的智慧, 更考验大学管理者的智慧。

注释

1[1]陈平原.大学以精神为最上[J].大学 (学术版) , 2009, (11) :93.

2[2][10]饶武元, 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 2010, (1) :43, 45.

3[3]柳海民, 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8, (8) :51.

4[4]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 2004, (1) :193.

5[5][8]柯文进.关于大学章程制订中法律地位、外部关系与内部治理结构的思考[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3, (4) :15-16.

6[6]马陆亭, 范文曜.大学章程要素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3-24.

7[7]刘继安.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N].中国教育报, 2002-03-12.

大学大学,我的大学 篇3

北京沙尘暴,松林门口的树被拦腰吹断,走在学校里处处要当心被风卷落的树枝。博实大叔门口飞沙走石,我现在已萌生了穿羽绒服的想法。

又干又冷,晚上的未名湖畔不知还有没有那么多相拥的情侣。希望再冷一点,就可以在上面溜冰了。可是,那时候,有快要回家了吧。

这儿和家里不一样。日子很慢,也很快。有時候一下午,会空虚而无聊,把飞信、校内、qq全挂着,甚至想张罗着学打三国杀;有时候也会一天十二节课,只能吃早上一顿饭,晚上还要为了“一二·九”排合唱到十一点,饿着一天的肚子,回到宿舍还要打开充电台灯赶着复习和预习。有时候,时间不知道怎么就过去了,就像谁说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时间很瘦,指缝很宽。我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专业课又上了好几课,视听作业上交的截至时间又快到了,图书馆借来的书还没怎么翻又该去还了……

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不管你曾经怎么样,不管你将来会怎么样,这个大学这个社会,他只看着你的现在,仿佛很不公平。我也不能想像,自己是怎么洗第一盆衣服;是怎么在晚自习下课后自己一个人走夜路;是怎么在这个布局诡异的校园里找到剧组隐蔽的招新地点;是怎么在网上交错作业之后忐忑不安地给老师发邮件解释;是怎么奔波在两个遥远的教室之间……

但是我确实做到了。大学仿佛一个催熟剂,已经慢慢浸透在我的思想里。虽然我还是班里惟一一个未满18岁的小孩,但是这是资本也是缺陷。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不能还沉浸在顾城那童话般的诗里,我要走进这个社会,要摆脱所谓的依赖感。

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在一个高手云集的环境中动摇。我身边的同学,很多是自招和保送的,他们有长长的7个月的假期,有很牛的直系学长和学姐,还有很多北大清华的同学。我学会了独处,也学会了不让自己孤单。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变得这么随和,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知道不能随便对谁发脾气,回到宿舍的时候知道要考虑另外3个人的感受,上通选的时候知道别人睡觉自然有睡觉的理由和资本,而现在的我必须睁着大大的眼睛,记住老师说的话。

我到这里,很开心过。当我来到未名湖边,站在那永远都不会沉没的石头船上,看着对面的博雅塔在静静的湖水中映出秀美的倒影,我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卑微,却又幸福地卑微着。因为,面对这样深刻、这样自由、这样博大的殿堂,我愿意卑微而虔诚的仰视他,而这时,心里是藏满了幸福的。当我在“百团大战”时路过三角地,听到北大剧社“我不是戏子……如果我是戏子,就要在剧场中生,在剧场中死”的慷慨宣言,毅然加入了剧社,当时我只想:人的青春怎么也要在最美的时候燃烧一次。那时的我,也很激动。当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阅兵式上的花车展,安徽和北京并排列在第一时,相片中的我,也很幸福……

但是,我难过的时候却没有哭。我纠结于西语非人类的发音,跟着录音一遍又一遍地模仿,还是不能听到老师说muy bien的时候,很难过;第一个周末,宿舍同学都出去到亲戚家或和原来同学一起玩,并到深夜2点才回来时,我一个人在宿舍也很难过;第一次在网上交作业,因为不会用那个系统,延时40分钟,虽然后来没有什么关系,可是还是影响了我的心情;上课时就看看电影听听歌的视听课,留下的听写几句话的作业让我整整听了5个小时,虽然最终得了一个perfect,但是我开始知道大学,到了大学,一切归零;有时会熬夜到2点,只为了做出一份让老师满意,自己也满意的作业;班里的某个不熟悉的男生突然对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有时也会搞得心情乱乱的,不似平时那样舒畅。

有时候我就会想为什么我要来北大呢,为什么呢?突然觉得高中时的一些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曾经以为,不是很努力,也可以很轻松地拿高分;曾经以为,到了理想的大学,我的人生就会开出美丽的花儿;曾经还以为,到了大学,会穿一袭白色长裙,在某一棵香樟树下偶遇让自己怦然心动的人……呃,很可笑,但我一点也不后悔曾有过这些想法。还记得我在高三的夜晚常听那首《未名湖是个海洋》,当北大开迎新会的时候,我坐在东操场上,旁边全是北大大一和研一的新生,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这熟悉的旋律。我的同学在笑在问:这是什么歌?我没有办法回答,脑海中只有高三时的一幕一幕,像电影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走过,喉咙很哽。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高中,虽然看起来很单调很无趣甚至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真的没有浪费掉,真的没有浪费……

不过,类似于为什么要来北大这些纠结的问题貌似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有人说,分够了就来呗;也有人说,难道你要去清华不成?更有人说,不上北大去哪呢?是啊,梦想了这么久,甚至没想过退路,不到这儿去哪呢?

但是,来了以后,我要干什么呢?很多人纠结于这个问题,甚至会讨论人生。我倒觉得我在西语,没有必要有什么过多的考虑。大一学习,大二考级,大三出国,大四回国再考级,然后就是工作保研或考研。人生真的很奇妙,一个月以前,这些事都还离我有十万八千里远,而现在,我却一一考虑,而且是极其深刻的考虑。

我在得不出答案的时候会很苦恼,极其的苦恼。打个比方,就像在身处黑暗之中,有人告诉你有一条路是可以走到终点的,但是你什么都看不见,就只能摸索,还会不停地走入歧途再返回。我想大学的竞争就是看谁走的歧途少。其实也无所谓歧途,因为人生也可以没有终点,但是我需要一个目标,需要一个方向。当我身边的人找到而我找不到的时候,就会莫名地急躁。不过还好,一中的学长学姐都很帮助我。王韵涵,总是说出一大段一大段很残酷却又很深刻的话,让你一个人去体会;王凤翔,不很爱说话,却总是在帮我处理很细节的东西;田正阳,居然会在我作业做得好的时候说你真棒(这个有点让人受不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用自己曾经迷茫的经验来安慰我,引导我。

我也慢慢发现,我们那个安徽籍的老师对我可好了。我也感觉到,5个小时的听力作业不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我也发现,西班牙语无愧于“与上帝对话的语言”的美称。

路还很长,我要做的还很多。我很渺小,但我的心充实而沉稳。我不会再让妈妈担心,不会再想过去的无法改变的事。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4

课程需要学生以大量的数理能力为基础,进行大量的金融数据分析,因为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包括多种类型的银行、投行、对冲基金公司、资产治理公司、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机构、经纪人代理公司、和大中小型金融公司专门从事通用和定制的产品和服务的金融界人才。

2.计算机学院—金融专业

金融风险管理(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MSc)

金融系统工程(Financial Systems Engineering MSc)

计算金融学(Computational Finance MSc)

puter Science),均在计算机科学院下开设,行政隶属于大工程科学学院(Faculty:Engineering Sciences)。该类专业要求学生来自于数学、统计或计算科学、金融、物理专业等,最好能掌握编程技能,培养方向在金融软件、产品开发、金融预测分析等领域。3.数学学院—金融专业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5

实际上并不存在一本、二本的说法,所谓的一本二本是我们自己下的定义:凡是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的,就可以说是一本大学;在本科第二批次招生的,即二本大学。所以一所高校在不同的省市,可能是一本也有可能是二本,还有可能是专科。那深圳大学是几本呢?

深圳大学在广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市都是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所以我们认为深圳大学是一本大学。

目前深圳大学所有专业都是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所以是地地道道的一本大学。

深圳大学怎么样?

深圳大学是深圳唯一的一所重点大学,成立于1983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共同援建,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点。现有27个教学学院,90个本科专业,其中有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深圳大学实力很强,在国内大学排行榜可以排进前100名,广东省内也能排到前5。但整体来说深大还是太年轻了,是随同深圳特区一同成长起来的院校,相信发展中的深圳大学会越来越好。

深圳大学不管是教学设置硬件还是软件,都是很不错的,而且向来有提倡理论与实技结合的教学模式,所以就业不是什么问题。食堂不少,但味道不敢恭维,也就和全国大多数高校一样吧。

深圳大学的许多专业还是非常有优势的,而且发展势头也很猛,想进深圳大学越来越难。

如何填报志愿,进入深圳大学机会比较大?

从近年考生填报志愿和实际录取的情况看,报考深圳大学的第一志愿的考生都超过了深圳大学招生计划数,近几年深圳大学在广东省没有录取一个非第一志愿的考生,所以,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深圳大学,且所有专业志愿填满,并服从专业调剂,录取机会就比较大。

深圳大学录取时是不是只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

深圳大学在招生章程中没有规定只招收第一志愿的考生,但是从近年来考生填报志愿和实际录取的情况看,符合条件的第一志愿的考生都超过了招生规模,近几年深圳大学没有录取一个非第一志愿的考生,因此今年非第一志愿考生被录取机会估计仍然不大。我们真诚欢迎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深圳大学。

如我的档案投到深圳大学会被录取吗?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6

对于管理的重要性, 人们往往认识不足。人们的观念中往往有这么一种误区:谁都可能承认自己不懂科技, 不懂经营, 却绝少有人承认自己不懂管理。涉及科研、经营方面的问题, 谨慎一点的人往往三缄其口、谨言慎行。而一谈到管理, 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是行家里手, 或信口开河, 指手画脚;或固执己见, 自行其是。一些不在管理岗位上的人们总觉得管理工作是天底下最容易不过的事, 居然让这些管理者弄得如此艰难、漏洞百出, 实在是无能之极。由此也可看出, 管理工作又是一件非常难做的、常常坐在被告席上的工作。一般人对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的轻视倒还是次要的, 如果一些领导也存在重科研、重经营、轻管理的倾向, 就有可能影响全局了。

事实上, 管理工作看似简单, 实则繁难;看似轻松, 实则艰辛;看似风光, 实则委屈;看似可有可无, 实则是企业灵魂所在。就像国家一样, 几乎人人都承认科技专家、经营专家的工作难做, 是一门极深的学问, 对非属自己行当的专业视若畏途;然而却极少有人从内心承认国家管理、政治活动是一门更为艰深的学问。似乎专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 官员却是谁都可以当得好的。企业管理与国家管理一样, 管理得不好, 管理者固然难辞其咎, 难逃众人的口诛笔伐;管理得好了, 人们又看不到管理者的作用, 觉得管理者可有可无。历史上不乏这种现象:值治乱之世, 人人痛骂昏暴之君;正值太平之世, 人们又击壤而歌, 不知有尧, 不知有舜。

之所以如此, 首先是因为管理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 而是一种综合性学问。拿一个高科技现代企业来说, 管理者既要对科研、经营和管理三方面都既有所了解, 又能撮举其要, 提纲挈领;又要对这三方面善于综合、善于协调, 使其能围绕公司的总体目标发挥其最大能量, 产生最大限度的合力。其次, 也是因为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 更主要的是一种艺术。管理工作没有一定之规, 它要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自古以来, 有治人无治法,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以上两点, 就要求管理者既是通才, 对所管辖的工作的各方面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又要善于综合, 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这就像十个指头弹钢琴一样, 既要十指齐动, 又不能手忙脚乱, 顾此失彼, 因小失大, 要弹出优美和谐的音乐来, 否则就只会产生噪音。同时又要求管理者的头脑十分灵活, 善于权变,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管理工作的艰难, 才谈得上如何搞好管理工作。正是因为一些人不能真正认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和艰难, 所以对管理工作未能认真对待、认真研究、认真处置。走上管理岗位的人们, 都有各自的独特经历。有的人来自内地, 有的人来自特区, 有的人来自国外;有的人来自机关, 有的人来自研究院, 有的人来自高校, 有的人来自工厂, 有的人来自其他公司。这种种人的管理, 不可避免地都会带有自己以往经历的色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 有的人由于来自科研单位或高校, 工作中就不免带有浓厚的纯科研单位中一个教授带几个研究生搞课题的特点, 难以适应企业搞科研的特点和要求;有的人来自机关, 其行事就不免带有机关色彩, 有时就流于形式主义, 文牍主义;有的人来自内地国有企业, 其作风不免死板、僵化、迟钝、缓慢;有的人来自小公司, 工作上往往表现得缺乏大公司应有的胸襟和魄力;有的人来自商贸公司, 其工作中往往带有太多的商人气息和商人作风……这种种人的工作都有其各自的优点, 但如果不认真研究自己现在所处企业、所处职位的特点和要求, 盲目地以经验主义的态度来管理公司或者自己所处的部门, 必然是管理不好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一方面认真钻研现代科技企业管理理论, 摒弃经验主义, 把自己以往可贵的、适合本公司和自己职位要求和特点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本企业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 同时把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地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管理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这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更是如此。管理出效率。管理工作做得好, 把一个单位的人、财、物三方面以最大限度的合理性结合起来、组织起来、调动起来, 就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最大限度的工作。管理出效益。管理工作做得好, 人、财、物使用得当, 搭配合理, 就能以尽可能少的开支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工作做得好, 就能人尽其才, 用兵如神, 不但用尽可能少的人做好了工作, 而且能使手下的每一个人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善于管理的条件下, 一些本来以为无用的、不能用的人也会被培养成栋梁之材。人视之如顽石, 我视之为璞玉。这样, 企业的人才就会层出不穷, 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人才是企业之本。有了一支素质高、水平高、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再加上使用得当, 企业就会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要想把管理工作做得好, 首先, 要把人、财、物三方面以最大限度的合理性结合起来、组织起来、调动起来;其次, 要把人、财、物使用得当, 搭配合理;第三, 是人尽其才, 用兵如神。

教学管理 科学管理 人文管理 篇7

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脱离了教师,或者教师作用发挥不够,学校的一切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呢?我想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为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广大教师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和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有和广大教师保持零距离接近,教师们才能内心无愧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2、调动教师“民主治校”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教师的劳动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个性化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所有,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依靠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要依靠教职工通力合作,就必须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畅通信息反馈渠道,鼓励教师献计献策,例如,前段时间,镇教委举行亮点工程活动,我校通过教师们广泛讨论,献计献策,学校的亮点工作丰富多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搞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要经常性“沉”下去,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对来自教师中的问题一定要有下文,要有回复,不能让教师们感到困惑,要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通过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向民主管理要质量。

3、要关心教师 。关心教师,就必须自觉为教师服务,搞好教学管理,要时时处处心里装着老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此 ,要经常深入教师之间谈工作、拉家常、议时事、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同时注意减轻老师的负担,给教师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繁琐性的特点。因此,要体谅教师的苦衷,在教学上无关紧要的工作不搞,拘于表面应付的事不做,立足高效求实,时时刻刻,时时处处,想到教师,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可在不言之中调动起来。

4、满足教师的正当需要,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工作动机依然需要自身以外的推动力量来激发。因此,要关心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推动力。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也无不打上社会经济发展中一般人们生活的烙印。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正、公平,确实体现有付出有回报,能者多劳,多劳者,多回报。

其次是精神推动力。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首先,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育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实行多表扬少批评,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要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假象蒙蔽教师。

二、要树立威信

俗话说,自己不正难正人。因此,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要以身作则,要严于律己,只有自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处处起带头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影响力,有说服力,在教师的心目中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头人。

三、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了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等现象时有存在。虽然接受了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但是对新课改精神的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成绩变化不大。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师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1、创设学习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广大教师经常到知名学校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教师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

2、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阅读增加智慧,阅读增加精彩,阅读使人摆脱平庸。尤其现在知识更新换代的信息时代,要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发展,因此,要鼓励教师多读教育杂志,教学名著,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让广大教师穿过时空的隧道,进入信息时代,使广大教师掌握教育思想的动态变化。

3、精心设计,认真教研

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群体力量,组建学科优秀群体。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教,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每周大教研及小教研时间,积极开展有实效性地教研活动。强调同伴互助,推动共同提高,为教师搭建学习、研讨、提高的平台。

4、 潜心书写,增强内化效果

鼓励教师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用笔记录课程改革的点点滴滴,记载自己课改的探索之路,让新课程理念占领教师的精神圣地。

四、加强人文关怀

每一个教师都有长处,要善于用发现的眼睛去探寻教师的闪光点,帮助教师找到自信,给予教师工作的动力,以促进教师内驱力的提高,要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研氛围。不要让纪律规则等去约束教师,让教师去自觉遵守纪律规则等。不能让教师时时、事事、处处围绕考核转,把学习、研究、教学当成任务去完成。要激发教师由要我学,要我做,变为我要学,我要做,我该学,我该做,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都能保持忘我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8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专业】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招生网站-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分数线

十四、录取原则: 1.新生录取按照文化考试成绩为主,德、智、体全面衡量的要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2.学院根据考生报考情况确定投档比例,一般不超过110%。3.专业之间按分数级差录取,前三个专业志愿之间设不超过1分的级差,第三专业志愿以后无级差。4.录取江苏省以外考生时,遵循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5.我院认可各省(市)照顾加分政策,在录取时按照加分后的成绩安排专业。6.新生开学后,在正常教学计划之外,学院将以高考成绩为基础,分别选拔部分学生参加英语和数学培优班学习。7.对市级及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各类学科竞赛和比赛二等奖获得者、国家二级运动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优先满足与其特长相关的专业志愿。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重点专业: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全景地图: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历年分数线: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报考指南: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招生计划: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人气校友: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9

班级分组管理是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一个基本的管理模式,在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管理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空前地调动起来了。

首先,对班级进行重新分组。考虑到将来要在各方面进行竞争的公平性,在各小组的男女比例、学习成绩差异,纪律表现优劣、性格的内外向,文艺体育特长、个子高矮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力求均衡,最终将班级划分为6个小组,以确保在今后各种况争评比的公平性。

其次,在每个小组中都由学生自愿担任相应科目的课代表,负责该组各科的学习。小组长的选拔一改过去的班主任委任制,给出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酝酿本小组的最高领导人,并提出各小组出任第一任组长的同学要做的事;思考小组进行量化评比细则的制定方案。一周之后的班会课上,6个组长应运而生,并由他们起草班级小组量化评比细则,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了加分扣分等设置,经班主任审批,略作修改,在班级全体举手表决后实行。

小组量化评比的具体操作是作为班主任所最担心的,这当中面临几个最棘手的问题,一是评分细则过于精细则不利于操作,太泛了又起不到最好的效果。这得益于魏书生老师“凡事多征求学生意见”的观点,关于量化分值的分配,均请同学举手表决,例如迟到扣分这一项,好迟到者当然主张少扣分,不迟到者提议多扣分,于是以少数服从多数,使好迟到者心服。(班主任工作)再者除去不易量化细则,使操作者有据可依,这样避免在操作中出现数据不清现象。第二个问题是能否持久的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量化评比要做到持之有恒,要选拔两个得力的工作能手,每个星期一的早自习,准时地将上周统计表交到班主任的手中,使班主任对上周评比情况一目了然。再者就是每个月的量化评比结果进行择优颁奖,尽管获奖团队的每个队员只不过赢得一支圆珠笔,可内心里的成功感却是无可比拟的,同时对未能获奖的团队也是一个鞭策。

班级分组管理对班主作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抓大放小,实行组长负责制,对本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等各方面工作全面负责,对本小具有最高领导权,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抓组长,具体工作落实由组长组织实施,提高了班主作的工作效率,既减轻了班主任的事务性工作压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篇10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逐渐从政府包办的单位转变为自主管理并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大众化给大学发展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风险。大学办学自主、管理自主、财务自主和高教体制的改革使得大学风险凸现。因此,要使大学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管理者就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走出定位困境、观念困境和机制困境,构建大学风险管理体系,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引入大学组织管理中,从内外部整合大学全面风险管理运行环境,科学确定大学风险管理目标、原则、方法和程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76-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既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而大学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源泉、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团结安定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管理者必须尽快转变思想,构建大学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一、大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现代大学风险日益凸现

(1)办学自主使得大学风险凸现。现代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从过去依附于政府发展转变为依法自主办学,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将主要依靠大学组织本身。大学只有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的社会需求以及国际人才格局的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转变办学理念,才能够为社会所认可并赢得市场竞争。我国自1999年以来的高等院校扩招,基本上是在条件不太成熟的情况下追求大规模的增长。研究表明,大学扩招引发了诸多教育质量问题,使其自主办学的风险已经凸现。

(2)管理自主促使大学风险凸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需求总是有限的条件下,组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将极大地影响着现代大学的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当前,高等教育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日益个性化,大学唯有不断地更新原有的管理原则、手段与方法,并持续保持动态、灵活的应对机制,才能适时应对各种可能的变革与突发事件。因此,高校管理情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大学自主管理的风险。

(3)财务自主使得大学风险凸现。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学法人主体的身份确定,这就决定了大学作为贷款的主体,必须承担还贷责任,同时对学校的资产安全、合法使用负有相应责任。因此,在财务自主的条件下,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法定代表人,对包括偿还贷款在内的财务风险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大学及其法定代表人将成为财务风险的承担者,这使大学风险凸现出来。

(4)高教财政体制的改革促使大学风险凸现。财政拨款与学生交费是我国高等教育多渠道经费筹措结构中两个主要的渠道,但是,当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拨款并没有随着招生数量的增长、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同比例增长,

学生交费标准也因我国具体国情的限制而无法进一步提高。这就意味着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步提高的情形下,生均教育投入将呈下降趋势,这对我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极为不利。因为,高质量的大学教育要求要有相应的教育投入,但教育资金的缺口将成为影响大学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大学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建设,振兴我国经济,就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大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源泉,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通过教学与科研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学士、硕士和博士,他们在我国科技发展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的稳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将变得十分重要。当前大学风险的日益凸现充分表明,大学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而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并对可能产生风险的潜在事项进行管理,使主体的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之内;它自始至终都在追求主体目标实现过程中如何进行高效率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以使主体完成其使命。所以,全面风险管理将有利于充分保障现代大学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任务。

二、当前大学风险管理面临的困境

1定位困境:大学目标定位缺乏科学性、竞争性和连续性

从风险管理理论来看,明确目标定位是组织风险管理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诸多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攀高、追大、求全以及寻求所谓“跨越式发展”的不良倾向,致使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定位过于宏大,严重脱离了学校办学实际,导致大学之间发展日益趋同,缺乏大学个性与办学特色。这就不利于大学发展竞争优势的形成,也难以保持大学发展的继承性和科学性。

从我国大学战略目标的确定过程来看,大学的战略定位主要取决于大学管理层的智慧和意志;学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缺乏公众参与及公众认同,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难以成为学校发展和个人行为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动规范,从而失去了对大学组织主体的激励与凝聚效应。同时,各大学领导层的频繁更换也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大学定位和战略目标的连续性。

2观念困境:大学领导风险意识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办一切的思想观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基于对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认识,诸多大学领导尚未将现代大学纳入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环境加以考察,从而忽略大学发展的风险问题。譬如,大学贷款只考虑筹资成本,忽视筹资风险,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很多大学因贷款而改变财务结构,从而产生筹资风险。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等教育不再是稀缺资源,现代大学不仅在生源、师资、研究项目等诸多方面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还面临境外高等教育的竞争,大学的运营将不可避免地存在错综复杂的竞争风险。遗憾的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不少大学管理层仍然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其风险意识非常淡薄,严重缺乏全局观念和战略性思维。

3机制困境:大学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或基本流于形式

大学组织如果从管理机制层面事先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机制,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做好防御风险准备,当环境变化风险来临时自然就会从容应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多数大学并未重视大学的管理风险,完全没有形成预先防控风险的意识;大学面对相关风险多半处于被动状态以及采取临时性的应对措施。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大学应从全局化的视角,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大学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全面考虑构建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大学风险管理机制,以增强大

学对风险的预测能力、预防能力、控制能力、化解能力和风险处置后的预后能力、转化能力。遗憾的是,即便有少数大学建立了这一机制,但一般仍停留在文字层面,在有效执行风险管理上存在明显漏洞,如无人监督和难以落到实处,造成有章不循、有制度不依的情况,使大学风险管理机制被明显弱化,风险管理形同虚设。这势必造成整个大学管理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严重背离了风险管理的既定目标和发挥应有作用,丧失了其权威性,更谈不上在有效地执行好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确保风险管理质量。

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引入及其构建思路

1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引入大学组织管理中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被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及其运营过程中,一般认为,全面风险管理的本质是指“考虑了企业所有的风险因素和所有业务部门及其相关性,基于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这是相对于传统的单风险因素或单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而言的。其核心理念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控制,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使得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防患于未然,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都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同时,普遍认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主要包括良好的内部环境构建、恰当合理的目标设定、全面而正确的事项识别、持续完整的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充分有效的控制活动、和谐而畅通的信息与沟通以及持续有效的监控等八个构成因素。

但是,大学是一个有别于企业的组织。一方面,大学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以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主,兼顾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不断增加适应社会的主动性、灵活性和高效性,强调其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具备科层组织的特征,同时高度的专业化又使得大学内部的结构趋于松散。因此,大学的风险与一般企业有着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大学风险管理不能完全照搬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因为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向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个构成要素都能够影响其他构成要素,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而且八个构成要素在每个主体中的运行并非千篇一律,会因行业、规模以及管理理念和文化不同而大相径庭,因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大学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必须有所侧重。

2现代大学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1)内外部整合:塑造大学全面风险管理运行环境。首先,在大学的外部运行环境上,各级政府应进行适当的调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社会、学校在高等教育运行中属于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必须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通过立法、经费调配等手段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与管理进行间接控制,而不宜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控制,以保证大学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与发展不断做出调整的活力,以便大学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风险。其次,在大学的内部运行环境上,一方面大学领导及各级管理者应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诚信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应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大学内部控制机构在组织结构中的定位,因为合理的组织结构既是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也是实行科学财务控制、风险管理的前提,其明确了大学决策层、管理层及任务实施者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制衡关系,以保证学校制度的有效运行。

(2)全面风险管理:建构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系统。首先,科学确定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根据风险管理目标,结合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特性,把大学目标分为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作为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大学管理部门不仅要选择目标并考虑这些目标如何支持大学使命,而且要确保它们与学校的风险容量相协调。有关报告的准确性和符合法律、法规的目标是在大学的控制范围之内,大学风险管理可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战略目标和运营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并不一定总在主体控制范围之内的外部事项,大学风险管理能够合理地保证管理部门及时了解主体朝着实现目标前进的程度。其次,合理设置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大学风险管理应遵循全过程控制、全体成员参与、全方位风险管理以及责任与激励相结合等基本原则。①大学在应用风险管理时,应考虑其全过程以及各个层级的活动,从诸如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等学校层次的活动,到诸如资金运作、招生、就业等业务单元活动,都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将各种变化都纳入控制计划之中,以便实时、动态地应对情况的变化,以达到动态的全过程的控制,使该主体的整体风险组合控制在其风险容量之内。②大学的风险管理必须通过学校的全体员工来完成,因此应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实现风险管理从风险部门的防范转向全员防范,将风险管理由个人行为提升到整个大学的整体行为,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风险。③目前大学主要存在包括业务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在内的错综复杂的风险组合,学校在进行风险管理时既要考虑预期事项和固有风险,又要考虑非预期事项和剩余风险,应从贯穿整个大学活动和发展的角度实行风险管理。④大学在落实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大学员工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制约,尤其是要建立相应人员的责任制、定期考核机制和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只有做到监督与激励相结合,才能最终达成风险管理的目标,使风险管理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再次,正确选择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①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大学与企业等营利性机构存在巨大差异,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决定了大学风险评估的复杂性。同时,大学培养人才周期长,社会效益滞后,会使定量技术结果分析产生不确定性。因此,大学应当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技术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评价。②选择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大学应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或者愿意为承担风险而付出多大的代价来采用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和承受风险等应对方法。最后,逐步构建大学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大学风险管理首先要设定战略目标及其他相关目标,并将目标在各个业务单元、职能机构或部门中进行分解,落实到个人,以便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目标设定后,再对目标实现过程中学校内外存在的预期和非预期事项进行识别,并评估风险,最后根据风险的性质采取必要的风险应对措施,如对贷款风险、教学质量风险可采用特定的模型或方法进行评估和应对,以实现对风险的全面管理。大学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见图1。大学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始终应与大学组织主体的使命相适应,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参考文献:

[1]顾海华,周田惠,浅析高校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66—68。

[2]coso制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79—81。

[3]詹姆斯·林,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从激励到控制[M],黄长全,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5—47。

上一篇:标本兼治 建立信访维稳工作长效机制下一篇:教师出外交流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