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精选8篇)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设计(论文)题目
直流电动机回馈制动原理及应用
姓名 贾文彪 学号 c34140113030001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习中心: 辽宁本溪奥鹏学习中心 ×
住址: 辽宁本溪平山区北台
电话: ***
Email:
一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回馈制动的原理
EaUNIa0RaRcn01n02n>n0回馈T反号制动nn1n2T制动初转矩=-Tb-TL降压调速时的回馈制动(最终稳定运行在电动状态)Tb0TL
2、回馈制动的机械特性
UNRanTn0T2CeCeCTn回馈n0电动T0
3、直流电动机回馈制动工作状态分析 回馈(再生发电)制动
对位能负载而言,回馈制动状态发生在提升空笼和下放重物 两种情况,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提升空笼。如图所示,空笼质量,系统原来处于正向电动状态,T、n、TL各物理量的方向如图所示。
为达到提升空笼的目的,电动机转矩T应与提升方向(转速n方向)相同,如图(a)电动机为正向接线,产生正向转矩。正向转矩与负载转矩TL共同作用使系统正向加速。随着转速n的增高,反电动势 加大,电枢电流 降低,电动机的转矩T亦降低。在图(c)上沿着第一象限所示的正向电动机械特性向上变化,到转速 时,电势 与外加电源电压U相平衡,电枢电流,转矩T=0,即图上所示的B点(0,n0),到B点时虽然电动机转矩T为零,但还有负载转矩TL的作用,仍使系统继续加速。当转速n超过 时,电动势 大于电网电压U,电流反向,从而转矩T亦反向,如图(b)所示,这时转矩T与转速n方向相反,n
为正,T为负,起制动作用。
从机械特性上来看,原来系统工作于电动状态时,机械特性位于第一象限。进入回馈制动后,机械特性位于第二象限,因为由电动到回馈制动的过程中,电动机接线未变,参数也没改变,所以机械特性为
不过当进入回馈制动以后,T本身变为负值。所以,如图(c)所示,BC即为提升空笼时的回馈制动机械特性。机械特性斜率仍决定于b值。
负载转矩TL为负,仍为恒转矩负载,其负载特性位于第二象限,如图3.15(c)所示。当电动机进入回馈制动状态后,随着转速的升高,电动势 增高,反向电流增加,与之对应的反向转矩(制动转矩)亦增加。直到负载特性与电动机机械特性交于一点C,电动机转矩与负载转矩平衡,系统以稳定转速 提升空笼。
(2)下放重物。如图3.16(a)所示,货笼中有重物,重物连同货笼总质量仍为
因为要下放重物,转速n为负;电动机转矩应与下放方向(转速n方向)相同,该转矩T为负,所以电动机要反向接线;负载转矩TL为正。各物理量的方向如图(a)所示。
当下放重物时,由于电动机转矩T与负载转矩TL方向相同,二者的共同作用使系统反向加速,使电动机工作在反向电动状态。同 理,随着转速n的增高,反电动势 加大。电枢电流降低,电动机的转矩亦降低。在图(c)上,机械特性沿着第三象限所示的反向变化。到时,电动势E与外加电源电压U相平衡,电枢电流I=0,转矩T=0,即图(b)上所示的F点(0,)。到F点时,虽然电动机转矩T为零,但还有负载转矩TL的作用,仍使系统继续反向加速。但转矩T亦改变方向,如图(b)所示。这时转矩T与转速n方向相反,电动机转矩起制动作用,机械特性位于第四象限。电动机进入回馈制动状态后,随着转速的升高,电势增加。电枢电流增加,与之对应的电动机转矩(制动转矩)增加,负载特性与机械特性交于一点G,电动机转矩与负载转矩相平衡,系统以稳定速度 下放重物。(3)电动机由高速向低速变速。上面的情况都是由于位能负载的作用,使电动机的转速超过理想空载转速,从而使电动机进入回馈(再生发电)制动状态。但是在生产实际中,当电动机由高速向低速变速的过程中,在新的理想空载转速低于运转着的转速时也要产生回馈(再生发电)制动过程。回馈制动把能量送回电网,是经济的制动手段,但是由于只能在 时才有制动作用,所以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二 课题的研究意义
1、回馈制动的优点
电动机直接接到电网时,电机发出的电向电网回馈,但是这样对电网有较大的影响,如果电机由变频器拖动时,由于变频器有中间储能环节,其储能是有限的,故电机发电状态时对变频器有较大的威胁。变频器在处理电机的再生发电时,有多种制动方法,如能耗制动、储能制动、回馈制动等。对能耗制动方法,电机发出的电会白白的浪费,同时能耗电阻会经常损坏;储能制动方法中储能也是有限的,同样对变频器有威胁,能量回馈是处理再生发电的好方法,又是制动的好方法。它保证了变频器的安全、节约了能量、同时增强了电机的制动功能。
2、回馈制动的缺点
只有在不易发生故障的稳定电网电压下(电网电压波动不大于
10%),才可以采用这种回馈制动方式。因为在发电制动运行时,电网电压故障时间大于2ms,则可能发生换相失败,损坏器件。
在回馈时,对电网有谐波污染;控制复杂,成本较高。馈制动是变频器制动方式的一种,也是非常有效的节能方法。回馈制动采用的是有源逆变技术,将再生电能逆变为与电网同频率同相位的交流电回送电网,从而实现制动。要实现回馈制动,就必须要将回馈电能进行同频同相控制、回馈电流控制等条件,才能将回馈电能安全送达电网上。并且避免了制动时对环境及设备的破坏。在电力机车等行业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新型电力电子
器件不断出现,性价比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回馈制动的适用场合
回馈制动特别适用于电动机功率较大,如大于等于100kw,设备的转动惯量较大,且反复短时连续工作,从高速到低速的减速降幅较大,制动时间又短,需要强力制动的场合,如电力机车、采油等行业。
三 解决的关键问题
1、正向回馈制动
他励直流电动机通过降低电压来减速时,若电压下降幅度较大,会使得工作点经过第II象限,如图中的BC段,转速为正而电磁转矩为负,电动机运行于制动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电源电压下降,使得Ea>U,电流方向改变,电能从电动机回馈到电源。
在电力机车下坡时,由于重力作用使得电动机转速高于原来的空载转速,Ea增大,超过U以后,电流也会反向,进入正向回馈制动状态。
2、反向制动控制
他励电动机拖动位能性恒转矩负载运行。
• 反接电源电压并给电枢支路串入限流电阻。工作点将会稳定在第iv象限。在D点,电动机的转速高于理想空载转速,Ea>U,电流流向电源,属于反向回馈制动。
• 反向回馈制动常用于高速下放重物时限制电机转速。
• 为了限制高速下放速度,一般在回魁制动时,将电枢回路串联的电阻切除。
3、回馈制动的控制
在回馈制动中,合理的控制回馈电流大小也是至关重要,回馈电流的大小必须满足能量回馈功率的要求,如果系统回馈功率小于电机在发电状态时的输出功率,在变频器的公共直流母线上电压就会继续升高。由于电网电压是一定的,系统回馈功率的大小是由回馈电流的大小决定的。
另外回馈电流的大小必须控制在所使用的IGBT的额定范围内。
回馈制动时,回馈电流变化速度较快,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控制方式,一般采用滞环电流比较法控制。
四 参考文献
[1]丁志刚.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研究和发展进展[J].微电机,2000 [2]《电机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 陈世坤主编
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德国颁布了“巴拉特教育法”,对继续教育做了系统阐述并加以实施,这被世界公认为继续教育的起源。继续教育在美国被认为是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泛的教育,旨在使人不断获得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或为了转换职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在法国,继续教育则是在人生中继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后的第四种教育,它包括为获得学校毕业证书的补充教育,为获得职业资格的职业教育以及大学毕业后学术再教育。在日本,把继续教育叫作研修,即研究、进修,主要有在职培训、业余培训、自学和自我发展等三种形式。
我国关于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也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大学继续教育是大学面向在职人员提供的一系列教育培训,包括学历与非学历多种形式和多个层次。1979年,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在墨西哥城召开,中国代表团在参加了这次教育大会后,正式把“继续教育”一词引入中国。198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继续教育办学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为我国继续教育步入正规化办学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继续教育日益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发展为支撑国家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模和社会效益上发展迅速。目前, 我国大学继续教育主要表现为: 一是学历教育,包括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 二是非学历教育,即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二、大力发展大学继续教育的现实必然性
( 一)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大学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各校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规范管理,并纳入到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求大学整合资源,进一步理顺成人大学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012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要求“引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随着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大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发挥大学在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承担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为让更多的人接受适合自身的继续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 二)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四个主要功能。大学继续教育作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要主动服务引领国家终身学习社会构建,主动担当起积极服务与引领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但可以迅速提高所属大学的办学声誉,而且有利于提升所属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另外,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还能够使大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取一定数量的办学资金,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主决定继续教育结余资金的用途,从而为开展大学品牌宣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 三)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是大学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学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经过多年的积累,相对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拥有资源上的先天优势: 有一整套规范系统的继续教育教学制度、管理规章制度,总体上办学规范、有一定影响力且规模较大; 大多办学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人文气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优势; 学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实力强; 管理人员大都经历了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成人教育向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过程,队伍稳定; 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齐全,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风气,能促进继续教育良性发展。这些优势决定了其在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中是实施继续教育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教育机构。
( 四)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应成为大学的重要战略选择
顺应形势,充分发挥大学在继续教育事业中的主力军的作用,把开展继续教育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有利于体现大学存在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继续教育地位的高度重视,体现出大学对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战略前瞻与把握,将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大学的战略空间,为大学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强的战略支撑。
三、大学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
( 一) 市场的需求引导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渐成为 “世界工厂”,正在向创建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现阶段非常关键。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正是源于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这些迫切需求。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市场的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了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它要求办学主体的办学行为以市场为导向, 研究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对市场变化敏锐反应,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等。大学继续教育要注重开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市场,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提供人才支撑。
( 二) 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大学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优胜劣汰的市场的法则,使得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充满竞争性。在“适者生存”的大学继续教育生态环境中,作为大学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把提高办学质量和学员的满意度作为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大学继续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相互选择的效率。它要求大学继续教育机构既要注重对办学资本的经营取得社会效益,又要追求兼顾办学使命前提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 三) 市场的公平性保障大学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大学应对继续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做出制度规定,明确继续教育作为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要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建立专家型的管理队伍,体现专业人做专业事,还要加强制定和建立健全与市场对接的政策与机制。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加快大学继续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建立办学机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大学继续教育的市场化之路
( 一) 建立市场化思维方式
与传统大学教育不同,继续教育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需求的指引下, 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否有市场化思维方式,而是必须有,否则就不能发展,甚至影响到生存。大学继续教育的市场意识淡薄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最终影响到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大学继续教育应该牢固树立服务市场的意识,要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确定服务对象,准确进行自身定位; 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教育项目、设置专业课程; 要保证课程质量,倾听学员心声,方便学员学习。此外,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还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开拓市场, 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二) 以规模发展为前提,树立特色发展的理念
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在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有规模地发展。没有规模,就不会有质量。有了规模,其效益就会大,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就可以拿出一部分收益来抓质量。所以,继续教育永远要把保有和扩大规模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规模促进质量的提升,这是它与普通大学教育不同的地方。大学继续教育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应依托本校的文化传统,注重传承大学的文化价值传统和精神气韵,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学继续教育要有完善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强化有特色的品牌发展理念,坚持走有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
( 三) 建立适合继续教育特点的市场化管理体制
1. 市场信息一体化。来自对整个教育活动相关的最新信息搜集,有助于教育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对教育系统进行调控,修改和制定更加切合实际情况的决策; 通过对不同阶段数据的分析,可以寻找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便对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2. 质量监督一体化。质量是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要在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党政联席会议、会计报告制度、办学信息公开制度等,加大监督制约力度。研究和探索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有利于督促继续教育学院不断致力于课程开发和设置,从而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3. 激励奖惩一体化。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要利用经济手段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继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按照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发放奖金和福利,体现出他们的劳动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潜能。
4. 学员服务一体化。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要适应社会和个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研发,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项目课程体系。不管是培训项目策划、项目管理、项目营销,还是课程研发、师资开发和配备、质量管理和控制、教学服务、培训效果评价与反馈, 在各个环节都要优化流程,做到职责到位,责任到人,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 四) 构建灵活的、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1. 实施“走出去”战略,稳步拓展发展空间。市场化运作下的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应该在全国各地设立并维护好学习中心、办学点,积累办学经验,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在海外设点,提供全球教育服务。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看到与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举办继续教育的差距,虚心学习,又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扬长避短,在理论与实践上掌握继续教育国际化的主动权。
2. 加强各方面合作,做好校友会工作。大学继续教育面对的中间客户包括招生代理人、师资服务提供商、教学服务合作方等; 终端客户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个人等。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在整体规模、项目规划、地区分布等方面为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要重视大学校友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校友资源的开发。通过成立继续教育学院校友分会,建设继续教育学院校友网站,主办继续教育学院校友杂志,开展继续教育学院校友活动,对加深同学情谊、提升校友对母校认同感和归属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实行项目运作制,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项目运作制具有便捷、责任明确、运作灵活等特点。实行项目运作制,需要: ( 1) 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拥有一定范围人、财、物管理支配权; ( 2) 建立项目保护机制,创造条件鼓励做大做强,避免内部恶性竞争; ( 3) 重视项目研发,建立一支既能及时搜集团体和个人的需求信息,快速反应,又有极强的课程资源整合与掌控能力团队; ( 4) 做好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在项目结束后对学员的定期回访、座谈、联络,总结项目的课程对学员的影响,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完善。
4. 吸引继续教育投资,实现大学继续教育高速成长。 大学继续教育办学资金严重不足和资本市场在配置办学资源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学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就要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进行市场化运作,树立一种营销的理念。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实现大学继续教育高速成长与对外扩张是未来的一种选择。用新的视角、思路、途径和方法来重新认识大学继续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促使大学继续教育发展速度、规模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揭示其规律并用以进一步加快我国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才能在转型发展中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
( 五) 重视大学继续教育的教育属性
在大学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市场属性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被扭曲和夸大,表现为对经济效益的追逐,使得大学继续教育具有浓厚的商业活动性质,背离甚至侵蚀大学教育的本质,但这不能成为否定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属性的根据。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管理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成人继续教育认识上的偏见。传统教育理念是把受教育时间局限在在校期间,尤其是高等教育,认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是人才,在校所学知识可以受用一生,而继续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混文凭,没有真才实学,显然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
(二)学院重视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高于重视教育质量。继续教育是我院每年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每年给继续教育学生上课老师的课酬却是每年院里最低的,严重影响了授课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教师对继续教育学生的授课率低下,教授上课率近年来为零。甚至有教学经验的研究生都不愿带继续教育学生的课。继续教育学生缺少专门的教学场所,硬件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我院继续教育的培养方案急需调整。我院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调整课程的教材,但培养计划有些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四)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学生主要是在职从业人员,有其自身来源社会的复杂性,部分学生有着社会不良的思想及行为,主要表现在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等,加上学生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工作一直得不到明显改善,导致成教一系列工作没有理性发展。
二、改善的基本措施
(一)加大宣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继续教育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注重教育的终身性、大众性、阶段性和全面性。因而,继续教育在人一生受教育过程中就无比的必要和重要。学习是个连续不断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个人贯穿一生的过程,要求“活到老,学到老”。 继续教育其终身性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是由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一种教育体制。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接收知识的过程,谁不继续学习,谁就将会失去生存发展的机会。
继续教育不是仅仅获得学历文凭的一个手段,更是一个人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的一个过程。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我。整个社会的教育系统也将变成为不再是传统教育框架下的教育,全民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经费,加强继续教育场所建设与实践建设,注重优势资源的共享,注重校内资源的整合利用。我们办继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我们从中获得一些利益的同时,更多的是需要回馈与社会。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为更多的社会人员提供优质的受教育环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让继续教育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三)健全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不仅要加强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还要加强思想建设与师德建设。每个教师要集中精力到教学中去,建立与健全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向成教教学第一线倾斜,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面对继续教育学生社会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教师应摒弃传统学校教育理念和全日制教学模式的影响,通过社会实践、换位反思、交流讨论、反思和咨询学生意见等,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职业素质的专业程度。以学生为主体,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多联系工作及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高校对于继续教育工作,也应把教学工作切实摆在中心地位,围绕教育质量主题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确保教学工作处于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学院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修订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真正开辟自己的领地,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将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体现在教学具体中去。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删除陈旧不够科学性的课程,增设应用型课程;根据专业特性,对教学计划及时做出适应发展的调整;充实有进展内容的教学大纲,并强调实用知识和先进技术;选择有针对性和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成教教材;在整体上注重学生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健全学生管理。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教育秩序和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继续教育需要成立一支有高度责任心的、健全的、专职的学生管理队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和家庭的矛盾。同时帮助那部分学生改正歪风陋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纪律松散,搞好学习,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
辅导班的选择(学而好,自考必备资料)
社会助学是连接自学者与国家考试的中间环节,是帮助自学者走向成功的桥梁和纽带。社会助学的组织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广州自考网
(1)高等学校举办的自考助学。包括普通高等院校,也包括电视大学、各级党、团、干校等院校。这些学校助学多为可脱产学习的全日制办学形式,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开办的助学专业也较多,比较适合高中毕业生和非业余学习人员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2)委托开考部门和用人单位举办的自考助学。包括部门组织的学校、培训中心及各种形式的辅导站。
这种部门助学的最大优势是把自考助学的专业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系统有组织的助学活动,从参学职工的行业特点出发,学习的时间和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解决工学矛盾,因而更适合在职职工按照从事的工作选好专业,参加助学。
(3)社会力量助学。这种助学组织多数属于民办院校,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举办的学校,也有社会有关部门的离退休人员依托有关单位举办的助学学校。
选择学习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选择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自考机构审查、备案的,具有正式办学资格的助学组织。
(2)学校开设的是否属于国家自考系列,与考生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是否一致。在报考前,先看一下学校专业介绍和各省、市、自治区自考办的专业考试计划,将专业设置的课程目录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3)学校的助学方式和授课时间是否适应个人的情况,如全脱产、半脱产,业余、夜校和函授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计划,权衡哪种方式最适合自己。
(4)了解学校的办学质量,看一看学校的设施(硬件)和管理(软件)怎样?哪些教师任课?学生的课程统考及格比例在当地的水平如何?这些都是考生选择学校前应该了解清楚的。
(5)另外,自学考试的某些专业,或某个层次,对考生来说,还有具体报考条件的限制。比如报考医药类的的助学学校,是否具备较好的实验和实践环节考核条件,这也是考生完成学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材的选择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实行两级管理。凡是全国统考课程的教材由全国考委组织编写、出版,并作为全国考委指定教材向考生供应;凡是省统考课程由省考委编写或指定教材。全国及各省自考办每年都要向社会公布开考计划,计划中对每门课程使用的教材都有明确规定,考生应注意所规定的教材的名称、作者、出版社等有关信息,以便按规定购买。自考教材实行主渠道供应,即由全国考办及省级考办、地、县各级考办向考生供应教材。供应教材是各级自学考试办公室的职责。
考生咨询有关教材问题均可与当地自学考试办公室联系。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附件二
一、理论法学
1.论“一国两制”对我国法制的影响
2.试论法律信仰的危机及其拯救
3.论司法独立的精神实质及其在中国的适用
4.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
5.论中国当代法学教育
6.儒家文化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影响
7.论马锡五审判方式
8.从唐律的内容看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完成9.论儒家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的冲突
10.试论大陆法系对清末和民国法制的影响
11.浅议我国古代无讼思想
12.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论略
13.儒家法律思想研究
14.法家法治理论研究
15.德国民法典对世界法制的贡献
16.新自然法学思想评析
17.社会学法学思想研究
18.新分析法学思想研究
19.基督教神学对自然法思想的影响
20.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
21.试论霍布斯的自然法理论
22.论洛克的自然权利论
23.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剖析
24.论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25.卢梭与孟德斯鸠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26.边沁功利主义法律思想研究
27.论梅因的法律思想
28.论凯尔森纯粹法学理论
29.论庞德社会法学理论
30.西塞罗的法律观
二、宪法与行政法学
1.市场经济条件下宪法功能的再认识
2.论宪法权威的形成与保障
3.论选举制度的价值与功能
4.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评价与展望
5.互联网时代言论自由保护与规制
6.劳动教养制度的合宪性评价
7.论城乡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
8.论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保护
9.论公民出版自由的法律保护
10.论人大的“个案监督”
11.论紧急状态中的基本人权保护
12.论政府诚信的危机与重塑
13.论依法行政面临问题与对策
14.论行政法的比例原则——从“钓鱼执法”事件说起
15.行政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
16.《行政强制法》的释与评
17.我国行政听证的去形式化研究
18.论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9.我国信访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20.行政复议机构改革研究
21.关于我国设立行政法院的思考
22.论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
23.论对内部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24.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
25.论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26.论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之界定
27.论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28.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法规制
29.行业协会自律行为行政法律问题研究
30.公共设施致害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三、刑事法学
1.论危险驾驶罪
2.社区矫正制度研究
3.网络犯罪及其防治对策
4.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
5.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改造
6.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
7.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8.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9.老年人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10.农民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11.毒品犯罪防治研究
12.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刑事被害人保护
13.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特点与对策研究
14.中外犯罪预防理论比较研究
15.中外控制犯罪的对策比较研究
五、民商法学
1.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我国精神病人监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3.论“代孕”现象的法律规制
4.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
5.同性恋婚姻法律问题研究
6.婚前财产公证制度研究
7.网络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8.论格式旅游合同的法律规制
9.“过度医疗”的法律规制研究
10.论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11.小区停车位权属的法律研究
12.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法制应对
13.论银行存款人权益保护
1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15.民间借贷的法理分析与规制建议
16.论垃圾短信的法律规制
17.论垃圾邮件的法律规制
18.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19.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探讨
20.论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21.国有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
22.论我国小企业促进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3.试述统一国际间票据法的趋势
24.保险金继承权问题初探
25.责任保险中第三者索赔权问题研究
26.人寿保险单现金价值浅析
27.网络音乐著作权问题探析
28.公益性数字图书馆的版权问题研究
29.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
30.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六、经济法学
1.论网络购物消费者权利的法律保护
2.论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3.第三方交易平台监管法律思考
4.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游戏不良影响的法律思考
5.农村大额医疗费保险制度研究
6.城市公租房法律问题研究
7.网络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8.我国农村灾害救助法律问题研究
9.城市垃圾循环利用法律问题研究
10.地方政府公债法律问题研究
11.论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法治化
12.开放式投资基金的法律问题
13.跨行查询收费法律问题研究
14.商业银行信息公开披露的法律分析
15.电子银行的法律问题研究
16.知假买假适用惩罚性赔偿之评析
17.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18.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问题研究
19.私人诊所/私立学校的企业性质问题研究
20.我国公积金制度研究
21.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
22.试述可持续发展原则与我国环境立法的完善
23.论生态移民补偿制度研究
24.论我国试用期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25.浅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
26.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2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28.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法律问题研究
29.家庭暴力法律防治体系的建构
30.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七、民事诉讼法
1.我国审判公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论审判独立与媒体监督的冲突与调适
4.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5.建立健全小额诉讼制度研究
6.民事裁判执行难的对策研究
7.民俗习惯在审判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8.论诉讼外纠纷解决体制在我国的建立与完善
9.弱势群体诉讼权利保障研究
10.恶意诉讼研究
11.论建立判例制度必要性与可行性
12.小区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资格探讨
13.论仲裁监督模式之优化
14.论合意选择法官制度
15.手机短信证据问题研究
八、刑事诉讼法
1.辩诉交易制度研究
2.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3.论诱惑侦查及其法律规制
4.论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
5.拷问“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6.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
7.建立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思考
8.超期羁押的司法救济机制研究
9.取保候审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刑事诉讼再审理由的理性分析
11.论公诉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12.关于中国引进沉默权制度的思考
13.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完善研究
14.论刑事诉讼中法官之调查权
15.论辩护律师的权利保障
16.论起诉便宜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及借鉴
17.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研究
18.论亲亲相隐制度的确立
19.“零口供”对刑事侦查的影响与对策
20.恢复性司法与我国的缓刑制度
九、国际法
1.论民族自决原则和国际法的新发展
2.论国际司法机构临时保全措施研究
3.从难民公约角度看难民权利的保护
4.论国际人权法上的工会结社自由
5.论WTO协议司法救济条款对个人的适用问题
6.论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平衡
7.论公共秩序保留的法律适用
8.论保护弱者的国际私法方法及其立法完善
9.论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涉外商业贷款协议中的法律适用
10.论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民事管辖权法律冲突与协调
11.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我国区际冲突法中的适用
12.论国际商事纠纷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
13.论我国涉外遗产继承法律适用的立法完善
14.论涉外遗嘱处分方式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
15.论涉外非婚同居的“自体法”
16.论反致制度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17.论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法律问题
18.论《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教育服务对外开放
19.论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现状和完善
对话人: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执行主编 夏巍峰
对话嘉宾: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阮连法
近两年,当一批又一批网络学院陆续庆祝十周年之际,作为首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的浙江大学已经走过了16年的远程教育发展之路。十几年来,无论这条路如何风雨飘摇,政策如何变换,社会舆论峰回路转,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都未能动摇浙大远程人对远程教育事业的信心。16年不懈的努力,使这所名校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排头兵,许多学院都将其尊为楷模。
实现一流的继续教育学院
新的发展阶段,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愿景是:建设与浙江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一流的继续教育学院。
“我们认为,一流的继续教育学院的特征表现为九个标准要素:人才强、机制活、产业大、领域宽、发展快、品牌硬、资源省、效益好、后劲足。简单地说,就是要大而强,即数量要大、品质要优、声誉要好,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阮连法说。
对话
夏巍峰:这几年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很快,请您介绍一下浙大继续教育总的发展思路。
阮连法:远程教育与高端培训双轮驱动、协同发展是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的特色。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使命:一是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做贡献——战略任务。二是要为学校发展起好支撑作用——存在前提。三是要为教职工的生存发展着想——本质要求。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体现在: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办学能力;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公认的品牌声誉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实现一流的继续教育学院,我们提出三阶段交替递进目标:总量奠定基础,内涵提升品质,声誉确定地位。我们的基本对策是: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力;转型发展,增强发展潜力。
如何做一个一流学院?首先,做一流学院需要理想。没有理想是无法把学院带向伟大目标的。一流学院首先是寿命长、可持续发展;第二,规模够大,要真正有影响力,业务量要大,经济指标要好;第三,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做贡献。办学院要使我们的员工有合适的物质待遇、工作得到认可、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要意识到学院本身在为学校、国家做贡献。
其次,做一流学院需要奉献。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易行难”。很多好的战略不能有效实施,主要的原因是“带队伍”没做好。怎样让你的员工爱打仗,怎样让你的员工会打仗,怎样让你的员工把仗打得有效率,这是带好队伍的三个要点。
普通员工要有责任心,基层没有责任心,基础是松的;中层干部除了责任心,还要强调上进心,中层领导要有进取意识;领导层除了责任心和上进心之外,还要有事业心,把学院当成自己事业的归属,齐心协力为学院的事业而奋斗。
最后,做一流学院需要开创。一流学院是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创新路。但这个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一切根据学院发展的实际需要,在不同时期做不同的事,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破解难题,奋勇前行。
实现一流的继续教育学院,我们的办学方针是:高端培训,转变方式、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远程教育,稳定规模、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做精做好。
我们提出了三大行动计划:品牌化建设为核心的高端培训发展计划,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发展计划,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和谐发展计划。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远程学历教育如果没有‘211’、‘985’工程高校参与,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将会怎样?”阮院长一句话道出浙江大学坚守远程学历教育阵地的决心和初衷。
对话
夏巍峰:作为首批四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2012年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始实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发展计划”,就该计划我想请问您几个问题。首先,浙大远程十分重视内涵建设,在您看来内涵建设包括哪几个方面,学院的做法是什么?
阮连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学院有九大措施。
第一,强干削枝,扶优扶强,优化学习中心结构。学习中心是学校教育思想的贯彻执行者,这些年我们全面梳理学习中心的办学状况,坚决舍弃了那些规模小、乱招生、疏于管理、不认同浙江大学办学理念的学习中心。授权招生的学习中心由最多时自管学习中心160多家,委托奥鹏190余家学习中心,到目前有80家自管学习中心和奥鹏10家学习中心进行招生,这些学习中心凝聚力强,办学理念与高校高度一致,使得招生数不降反升。
第二,优质教学资源的培育和建设。学院开设涉及人文、社科、信息、工学、医学和农学五大学科三个层次共25个专业,聘请本校优秀师资,累计研发具有浙江大学专业特色,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的优质教学资源500多门课程。同时逐步完善专业教学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支撑作用。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学院有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对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审查和评估,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学院已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设立课程助教制,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由于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助教的配备不仅为学生答疑解惑,还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时间管理以及情感支持等。学院自2010年开展逐步推行课程助教制,为学生网上交互、论坛答疑、作业批改等环节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师生互动得到明显加强,课程论坛交流相对活跃。目前助教已覆盖全部专业和课程,浙大远程的学生可以享受到24小时内助教的温馨提示和答疑解惑。
第四,以统考为抓手,开展学习与辅导相结合的促学活动。统考课程能否通过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的重要问题。学院针对远程教育部分学生专业基础薄弱,英语学习存在困难的情况,在做好针对
2不同层次学生统考课程学习资源的同时,建立统考课程教师负责制,学习中心统考课程辅导教师负责制,开展针对性面授辅导和一对一的促学活动,全面加强统考课程的学习支持服务。促使学院各次统考通过率得到稳步提升。
第五,强化学习过程支持服务和成绩评价。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设立分专业的教学支持服务团队,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上网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在教学设计上适当提高网上作业比例,对学生作业由助教进行全部批阅点评,学生平时成绩纳入最终成绩评定。通过课程讨论室和电话、QQ等积极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长,学习成绩都有明显提高。从学生回访和调查问卷等反馈来看,学生对浙大远程学习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第六,严格毕业环节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学术水平。毕业论文是远程教育学生学业考核的最终环节,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为了满足远程学生毕业论文环节的需求,学院专门开发适合远程学生与老师实施互动的毕业论文信息平台。通过选题、定题、提纲、初稿和终稿五个环节严格把关,成绩评定参考论文过程评价。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论文选题根据在职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结合本职工作和专业学习的理论开展研究,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在远程学习中既收获知识,又收获成果。
第七,升级改造学习管理平台。新平台使用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与学习支持服务上更加完善和到位了,在平台上提供了丰富、高质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导学、课程视频课件、课程讲稿、参考资料、作业(离线、在线)、练习及模拟试卷、自我测试等内容,在学习支持上提供了课程论坛、课程在线答疑、我的错题、教师博客、课堂笔记、课程调查和同学录等。
第八,开发移动学习,拓展学习渠道。学院加大投入,转换现有课件制式,发布了适合移动学习的MP4课件、自主开发了基于Android手机的移动学习客户端和基于iOS的移动学习客户端,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九,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开展“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征文、口号征集、摄影、远程骄子评选等系列活动,增加学生对浙江大学精神的认同和自身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学生维护浙江大学品牌的自觉性。
夏巍峰:到目前为止,浙大远程发布的移动MP4课件是否已经覆盖到所有课程?学院重点投入建设的基于Android/iOS客户端的移动学习的平台进展如何?
阮连法:学院自2010年开始,已累计发布涉及307门课程的8164个MP4课件,截至2013年4月8日,共计有2.1万余名学生,累计下载129万余次。
在2011年年底学院自主开发发布Android手机移动学习客户端的基础上,2012年完善并提供学员基于移动终端的考试成绩、学籍状态、教学计划、教学日历、学费剩余、作业情况等常用查询,以及新增学院和学习中心人员登录使用功能等。截至2013年4月8日,使用Android终端访问移动学习的平台的学生达4136人,累计访问人次达10.6万。
2012年学院组织开发面向iOS系统的移动学习客户端,并于当年10月在苹果应用商店成功上线相关应用程序,包括面向iPhone及iPod的“浙大远程”以及面向iPad的“浙大远程HD”的应用,实现了基于iPhone和iPad的学院门户新闻动态、远程教育招生简章、通知通告、常用查询,以及课程视频课件与电子讲稿的在线点播和下载学习等功能。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8日,半年左右的时间,使用iOS终端访问移动学习的平台的学生达2413人,累计访问人次1.6万。
夏巍峰:学院下一步在移动学习方面的计划是什么?您对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有什么看法?
阮连法:按照继续教育学院2013年重点工作部署,学院将继续深入开展移动学习的相关实践与应用,拟实施移动学习的平台的二期开发。平台二期开发将在一期建成基于移动学习客户端实现通知新闻、常用查
3询、课件点播和下载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移动学习交互功能,如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实时答疑、课程论坛和在线作业等,以便为浙大远程学员提供更为便利、丰富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
服务远程学员学习,提升“浙大远程”品牌内涵是移动学习开发应用的宗旨。
移动学习首先作为在线学习的补充和完善,满足了人们基于移动终端在移动环境的学习需要。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应该并存,让学习者有更多学习方式可选择。
做大做强高端培训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高端培训从2006年开始起步,当年收入只占了全院总收入的4.5%,此后稳步上升,2010年收入达到1亿元。2011年年初,在学院制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高端培训“2455发展指标”:争取办学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中心达到2个以上;办学规模在2000万以上的中心达到4个以上;同时目前的培训中心均达到千万元以上规模;学院高端培训总收入占学院办学总收入的50%;占全校高端培训总收入的50%。
2012年学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81期,培训总人数达67675人次,总收入1.91亿元,占了学院总收入的56%,这个数字也占了全校高端培训总收入的58%。2012年有1个培训中心年收入达到6276万元,有3个培训中心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有2个培训中心年收入超过1500万元,开启了高端培训“2455发展指标”的新篇章。
对话
夏巍峰: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继续教育,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浙大提出了“以品牌化建设为核心的高端培训发展计划”,请您介绍发展计划的具体内容?
阮连法:学院非学历教育发展(即高端培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先进的办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端培训要做大做强,一是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理念;二是要实现区域化、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战略;三是要利用在本区域的资源与管理优势,打造在区域内有号召力、影响力,在区域外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继续教育品牌。通过多年的实践,已逐步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高端培训理念,即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高层次、高水平、高效益、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坚持规模、质量与效益相统一,质量优先的发展思路;坚持体现浙大综合学科优势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领先优势的办学特色。
第二,独特的办学特色。特色一:学科交叉、专题优化。浙江大学高端培训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学科齐全、交叉融汇的办学优势,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汇集的前沿理论教学模式。特色二:中外会通、深度研修。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广泛的国际化交流网络,畅通国际办学合作渠道。通过引进培训项目与课程模块、聘请外教、赴外学习考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员国际化视野与理念。特色三: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形成以反映浙江省及长三角区域创新为主线,以经济社会发展典型经验为题材,以干部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建设了一批反映时代特征、地
4方特色和培训需求的城市管理、民营企业、区域市场、产业园区和新农村建设等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示范点。特色四:产学结合、定制培养。积极搭建产学研创合作平台,在干部教育培训之外,提供科研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地方服务等增值服务,积极搭建产学研创交流、对话、合作平台。融入浙江发展模式和浙商精神,定制开发时代浙商、新浙商、经典工商管理等系列企业总裁特色培训项目。特色五:校地互动、区域合作。根据不同地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培训特色项目,推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东西部互动。特色六:严谨教学、专业服务。浙江大学高端培训拥有一套科学高效的培训流程,包括项目的准备、实施和推广。在管理服务方面践行精细的管理服务理念,力求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还设立了培训课程质量控制与监督机制。
第三,突出的学科优势。浙江大学是一所国家重点建设、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在学科门类上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2大门类,学科齐全。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在学术资源上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
第四,优质的师资队伍。高端培训的师资队伍应由理论派与实践派结合、高校师资与社会师资结合、国内师资与国际师资结合。目前,浙江大学已拥有一定数量、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高端培训师资队伍,其中包括理论功底深厚的学者专家,也包括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学者型官员以及来自一线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高端培训的教师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观点要新颖,视角要独特,不能人云亦云;二要具备一定的授课艺术,要能够高层建瓴、深入浅出,要使学员坐得住、听得进;三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多使用案例教学,使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掌握有关领域的前沿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第五,有力的办学支撑。随着高端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和高标准化,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必须作出相应的改善和优化。根据浙江大学现有校区的功能定位,学校已经把华家池作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和全校高端培训的主校区。华家池校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是集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于一体的高端培训的理想之地。现在学校正对华家池校区现有设施进行大范围的改造,对办学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以期打造出集教学、办公与生活为一体的高标准、国际化的高端培训场所,为高端培训提供强有力的办学支撑。
第六,高效的运行机制。浙江大学从办学实际需要出发,改革内部组织架构,建立了顺应高端培训质量观的组织体系。学校模拟企业化运作,主管机构履行协调职能,办学单位实行独立核算,相互监督制约,形成了责权分明、协调高效的运作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逐级分权而使下层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目前,浙江大学实行的管办分离,办学实体内部企业化运作的体制已经初显优势。办学实体责、权、利清晰,对市场反应快捷、办学积极性较高。
在评估机制方面,建立了分层、多元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如授课质量评估,现场教学效果评估和总体办学评价等。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课程进行反思和革新,进而推动课程的科学开发。整体办学效果评估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声誉。
多项措施打造和谐学院
16年来,务实踏实的浙大远程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推动学院走在远程教育的第一梯队。如今,在远程教育和高端培训双轮驱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这种热情不削弱,学院提出了“以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和谐发展计划”。
对话
夏巍峰: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高端培训双轮驱动、协同发展显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您在总体发展思路中提到的“以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和谐发展计划”,请您介绍发展计划的具体内容?
阮连法:在实施以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和谐学院发展计划方面,我们主要的思路和措施有: 一,完善学院用人机制和考核办法。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的需要,围绕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我们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制度、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着力构建“团结、进取、高效、有序”的和谐学院。截至去年年底,学院教职工约300人,其中人事代理人员(院聘人员)占65%,他们已成为学院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事关重大,面上我们采取先解决政治待遇,逐步解决经济待遇的措施;让骨干享受与校聘人员同等的待遇。
二,建立以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学习培训制度。学院在每年发展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学院干部、职工学习培训的专项经费。鼓励干部、职工在职提升学历,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境内境外结合,分批分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学习、培训,鼓励干部、职工多出研究成果,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以人为本的学院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以人为本,立足学院,丰富和弘扬求是创新精神,逐步凝练出富有特色的学院文化理念,形成“以崇高的理想引导人、共同的目标凝聚人、良好的氛围团结人、先进的文化熏陶人、合理的政策激励人、蓬勃的事业造就人”的发展氛围。
四,以“平安学院”创建活动为重点的制度建设。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务公开制度、“三重一大”和“双代会”制度等,充分发挥干部、职工在学院民主管理中的作用,推进学院民主决策和科学发展。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学院已经有了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富有职业理想和专业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事业将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整理/本刊记者 吕瑶)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经验
◎ 远程教育与高端培训双轮驱动、协同发展。
◎ 提出三大行动计划:以品牌化建设为核心的高端培训发展计划,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发展计划,以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和谐发展计划。
◎ 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高端培训理念,即坚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高层次、高水平、高效益、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坚持规模、质量与效益相统一,质量优先的发展思路;坚持体现浙大综合学科优势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领先优势的办学特色。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在我市607家社康中心,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9家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调查,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全科医师调查表”。2010年7—8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这69家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填毕收回问卷。
2 结果
本次随机方法问卷调查了69家社康中心的396名全科医生,所发出的问卷全部收回,调查结果如下:
2.1 全科医生年龄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396名全科医生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0岁的全科医生有57名,占总数的14.39%;31~40岁的有193名,占总数的48.74%;41~50岁的有86名,占总数的21.72%;51~60岁的有40名,占总数的10.10%;≥61岁的有20名,占总数的5.05%。
2.2 全科医生学历构成
中专学历的全科医生为46人,占总数的11.62%;大专学历的全科医生为155人,占总数的39.14%;本科学历的全科医生为187人,占总数的47.22%;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全科医生为8人,占总数的2.02%。
2.3 全科医生职称构成
初级职称全科医生为174人,占总数的43.94%;中级职称全科医生为152人,占总数的38.39%;副高级职称全科医生为63人,占总数的15.90%;正高级职称全科医生为7人,占总数的1.77%。
2.4 全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向
表示“很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为185名,占总数的46.72%;表示“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为149名,占总数的37.62%;表示“不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为62名,占总数的15.66%。
2.5 全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原因
分别从提高业务水平需要、职称晋升需要、职务聘任需要、家庭医生式服务需要和其他原因等5个方面进行调查,见表1。
注:本项调查为多选题。
2.6 影响全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
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地点、项目收费、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及其他,调查结果见表2。
注:本项调查为多选题。
2.7 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形式
面授、远程教育、函授和自学,调查结果见表3。
注:本项调查为多选题。
2.8 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方式
分为学术讲座、技能训练、进修学习、参加课程、学术会议、网络学习、实地考察、杂志阅读和讨论会等形式,调查结果见表4。
注:本项调查为多选题。
3 讨论
3.1 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需求较大
从调查结果可见,表示很愿意和愿意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占84.34%,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市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深入开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1],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由以往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扩大至全面的个人和家庭健康管理,这对全科医生知识面的要求更广、更深。目前,我市在职全科医生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0~40岁的占63.13%,学历为中专和大专共占总数的50.76%,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分别占43.94%和38.39%,这些全科医生学习愿望强烈,发展空间很大。
3.2 实际上能系统性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比率较低
从表2可见,有76.52%的全科医生认为,影响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原因是时间安排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在现有条件下,因人员短缺,培训地点远(交通不便)、单位不愿支付培训费用等是影响全科医生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因素。建议上级业务部门推行“继续医学教育进社区(送教进社区)”的模式。
3.3 推广全科医学远程教育
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医学远程教育与课堂教学质量无差别[2]。远程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以它的大信息量、灵活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3],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是今后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方式。我市社康中心自2000年起,推行了无纸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全科医生熟悉电脑操作,为推行全科医学远程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表3可见,半数以上的全科医生支持远程教育,主要原因是目前所开展的部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产生了较多的工学矛盾问题,由于社康中心临时工作急需,部分全科医生中途离开培训现场的情况经常发生,影响了培训效果。
3.4 把学术讲座作为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方式
从表4显示,62.63%的全科医生赞成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所讲授的内容大多是全科医生日常所遇到的问题,对全科医生的指导作用明显[4]。
3.5 应大力推广技能训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由表4可见,技能训练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更适合这类由专科医生转型而来的全科医生,减少单纯的“满堂灌”式课程教学方式[5],充分发挥我市60个全科医学教育社区培训基地的作用,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开展培训。同时,利用我市已建立的全科医学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分别在心肺复苏、急诊急救实操室(ACLS)、临床基本技能操作多功能训练室、模拟全科诊室、模拟病房和病历讨论区(PBL示教室)进行轮转学习,提升全科医生的技能。
摘要:目的 探索更适合深圳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模式。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69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396名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别有62.75%、54.95%和50.50%的全科医生认同学术讲座、技能训练和远程教育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结论 针对我市目前大多数全科医生是由临床专科医生转型而来和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现状,上级业务部门应积极推行“送教进社区”、技能培训和开展全科医学远程教育。
关键词: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春霖.医学模式下继续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医学论坛杂志,2010,10(19):205-206.
[2]王惠.天津市全科医生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6):25-29.
[3]何红媛.关于我国医疗人员医学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7,(2):12-14.
[4]高艳华,耿平,郭亚红,等.基层医院实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10(5):88.
摘 要: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实践为例,从大学继续教育功能的边缘化、大学继续教育继续存在的依据、大学继续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脱节、大学继续教育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四个方面分析当前继续教育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困惑,是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状况的依据,也是进一步制定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的基础。
关键词: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定位;体制机制;项目运作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继续教育功能的边缘化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大学对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在不同的大学之间,甚至在同一所大学的不同时期,或倾向于社会服务职能或倾向于人才培养职能,但是无论倾向于何种职能,都无法改变继续教育与生俱来的在大学功能中的边缘地位。
以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实践为例:1985年成立的继续教育学院,从成立之初一直到2002年的17年间,都是作为一个校机关所属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机构存在,自身并不承担独立的办学职能,继续教育办学职能由相关专业院系承担。专业院系的核心工作是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服务的渠道之一,在专业院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再加上专业院系的继续教育工作没有专职人员、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发展的压力和动力,又进一步从继续教育自身确认和巩固了这种边缘地位。
2002年,伴随着继续教育由学历教育向培训教育的转型,清华大学对继续教育运行机制进行了管办分离的改革,专门成立了教育培训管理处来行使继续教育的管理职能,原来的继续教育学院从校机关脱离出来,成为实体化运作的二级学院,代表学校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非学位的培训教育。同时把把继续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作为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统筹管理,这些迹象似乎给继续教育脱离边缘,跻身学校事业主流燃起了一线希望。然而,随之而来的取消新增事业编制计划,学校大型活动和学校大型会议中与校医院、后勤、企业的编组事实,以及在职称评聘等校内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有力地证明了改制后的继续教育不但没有跻身学校主流,反而被更加边缘化。
二、大学继续教育继续存在的依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后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才走上工作岗位,高学历人才供需的矛盾已经大为缓解,以学历学位为诉求的学习动机也有所减弱,大学继续教育的原生土壤已不复存在;此外,随着教育资源的社会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也有能力整合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展与大学继续教育同质化的培训教育。在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继续教育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成为当前大学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实践证明,大学继续教育存在的依据已经由初期单一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自身发展和功能完善的需要双重驱动。“没有继续教育的大学是功能不完善的大学,没有大学支撑的继续教育是没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继续教育”。转向培训教育以后的大学继续教育,以其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大学是国家的战略稀缺资源,依托大学高水平办学实力的继续教育在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市场中占有独特的利基市场或称小众市场。以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为例:继续教育服务对象本身已经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有的甚至已经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是基本完成社会化的创新型、领导型人才。继续教育服务内容具有多元跨界性(例如跨学科、跨行业产业、跨机构、跨地区)和用户定制性(定制内容、形式、规模、专业),因此形成了高度差异化的继续教育服务。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服务内容的多元跨界性和用户定制性,使得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通过继续教育这一渠道实现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与融合,在发挥高等学校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同时,每年有8万到10万学员来到清华大学学习,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基本上是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骨干人才,他们在清华大学不仅仅是接受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是走进清华感悟清华、与清华建立和培养感情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大学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招生宣传工作,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宣扬了清华精神和清华文化。因而,转向培训教育以后的大学继续教育虽然依然处在大学的边缘地位,但已经不再是大学院系的穷亲戚,也能对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做出些许贡献,促进大学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转向培训教育后的继续教育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和其与大学核心功能的紧密联系取得了存在的依据。
三、大学继续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脱节
我国成人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特别在近年来“学习科学”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尤其是成人学习的理论研究尚未有效地应用到我国培训教育实践中来,基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更是少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继续教育实践总共才有30年的历史,而培训教育的历史更短,还不足20年。尽管当前实践领域很活跃,但实践成果还不够丰富,实践对理论的推动力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二是从事继续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尽管行动能力很强,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素养欠缺,研究能力不足,很难出现高质量的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三是国内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多集中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研究,不愿也不屑从事继续教育的研究。
四、大学继续教育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定位问题
国家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和国家对继续教育工作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在这一大背景下,已经运行了30年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应该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进一步适应“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服从服务于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大局”?清华大学的继续教育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做出何种贡献?能为学校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做出何种贡献?作为清华大学又希望继续教育承担什么职能?这些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是始终徘徊在学校功能边缘的继续教育在新的环境下面临的首要任务。只有这一根本性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找到自己的新定位,也才能真正理解学校出台一系列管理政策的初衷所在。
(二)体制机制问题
继续教育现有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亟需重新理顺各种关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办学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的矛盾,办学机构之间的冲突与竞争是学校继续教育现有格局下存在的两大根本性矛盾。办学机构个体自我发展的冲动,与管理机构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诉求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永恒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永恒性为学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办学机构之间由于边界不清晰和生存压力而引起的冲突和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办学机构的活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但也造成了缺乏合作机制,难以整合资源,无法凝聚力量的不足。
(三)资源问题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资源越来越紧缺,一方面是继续教育规模扩张对校内资源的需求增长;一方面是学校为保障学历学位教育对继续教育利用校内资源的限制和约束,导致了继续教育教学条件及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办学和发展需要,学员反映意见较多。比如,政府党政干部培训要求必须到大学校园内安排学习和住宿,希望到清华大学校园学习和体验,但日益紧缺的校内资源难以满足这种需求。与此同时,对是否在校外、京外建设继续教育教学基地、如何整合利用校外的继续教育办学资源和设施需要形成共识。
(四)核心能力不足问题
继续教育项目实施过程的需求把握能力、课程研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均显不足。项目同质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忽视客户需求,课程体系老化、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市场开发缺乏主动性,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教学方式不适应成年人的学习需求等现实问题制约了培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清华大学的培训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培训教育的区别在哪里,与其他大学的培训教育的区别在哪里?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的世界一流的培训教育品牌成为大学培训教育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思考的问题。
五、项目运作模式问题
从具体项目运作中需求调研、课程设计、教学组织、效果评估四大环节分析,现有的培训教育模式有其合理之处,也存在三个亟需改进之处:第一,作为项目启动基础的需求调研功能弱化。虽然在课程设计阶段征求过培训委托方的建议,也向拟参加培训的学员发放过学习需求调查问卷,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学员对自己的真实需求并不清楚。即使有部分受调研者清楚自己的学习需求,也很难准确表达出来;即使拟参加学习者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准确表达出来,但是,经过委托方的加工处理以及教育组织方的接受理解,最后所形成的需求方案已经与最初学员的需求相去甚远。第二,在课程体系的设计环节,首先是作为课程设计依据的需求调研并不扎实和准确;其次是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存在质疑空间。课程体系的形成过程缺乏严谨性,实践中是由一位课程设计人员凭经验和感觉先提出一份课程名录,经过委托方的筛检反馈后,形成最终课程方案,最后再根据课程方案来匹配主讲教师。结果导致课程体系的逻辑性不强,没有理念,没有灵魂,而且主讲教师之间的关联度也不够。是一种生拼硬凑的结果,不仅不能反映客户的需求,甚至连教育组织方自己的意图也无从体现。第三,教学组织环节沿用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关注不够。诺尔斯、布德等人认为成年人的丰富经验是其学习的基础和资源;桑戴克等人研究认为成年人的学习能力也和未成年人有所区别;同一个教学环境中的不同成年学习者的学习期望和诉求以及对知识的接受偏好和能力都有差别。这种忽视成年人经验和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深层次的学习需求。
从项目运作过程中教师、学员、委托方、组织方四大参与主体的角度分析。对于主讲教师来说,尽管经过十几年的筛选和培养,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的师资库中积累了近2000名符合学校继续教育要求的主讲教师,这些主讲教师身份复杂、来源多样,有来自高等学校的教授和讲师,有来自社会培训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培训师,有来自企业管理一线的企业家,也有来自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的现任党政干部和退休领导。这些主讲教师与学校之间并不存在劳动合同或契约关系,只有松散的按次结算的现金交易和微弱的感情关系维系。这样的教师管理体制造成主讲教师之间没有交流沟通,主讲教师在课前与学员之间没有沟通交流,主讲教师与项目负责人之间交流沟通不充分,以至于主讲教师的讲授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关联度不紧密,课程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都有待提高。同时,对于学员来说,参加继续教育的成年学习者拥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与在校大学生课程学习具有强制性、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知识基础基本相同、学习目标大体一致等特点不同,成年人课程学习的外在约束性和强制性弱,年龄差距大、经验阅历和知识基础各异、学习目标发散。青年人天真纯洁、朝气蓬勃、充满激情、善于接受新事物,知识接受过程的选择度不高;成年人经验丰富、思想成熟、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降,对新知识具有选择性和天然的排斥性。而现存的教学组织模式并没有考虑成年学习者的特点,教学内容、课程组织方式、教师教学手段均需要结合成年人的学习特点予以改进和提高。
六、结语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其他大学继续教育已经遇到或将要遇到的共性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的存在,既凸显了当前大学继续教育实践的自然生长和无序发展的实然状态,也对大学继续教育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提出了迫切的应然要求。因此,在学习、研究清华大学培训教育多年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反思高等学校现有的培训教育实践经验,理解和把握现阶段我国高校培训教育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和困惑,既可以为准确把握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提供依据,也可以为制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东.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2]武丽志,张伟等.从《继续教育》2004—2008 刊发论文看国内继续教育研究现状[J].继续教育,2009(6).
[3]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D·A库伯著,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郝克明,周满生.终身教育经典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高志敏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5.
[9]雪伦·B·梅里安,罗斯玛丽·S·凯弗瑞拉著;黄健,张永等译.成人学习的综合研究与实践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0]唐莹著.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3]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4]伊曼努尔·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推荐阅读: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07-08
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2010专业二作业07-02
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微机室管理办法06-28
深圳大学校史馆07-09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0-18
深圳大学图书馆调研07-02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10-08
深圳技师学院自主招生05-25
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10-22
深圳中考状元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