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主体性发展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大学主体间文化的缺失与构建

摘要:大学文化体现着不同的办学目的和特色,显现出各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承载着各大学不同的教育传统,而这正是各大学之间相互区分的重要标志。当前教育部门及各高校正不遗余力地研究、建设大学文化,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凝练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上,亮化大学的精神文化、完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力求从整体上系统地建设好大学文化体系。然而教育的中心问题是人,努力发展及建设大学文化的价值追求应该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大学生的教育与培养问题,是我们研究以及建设大学文化的出发点以及归宿所在,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统一人格的大学生。育人功能则是大学文化的根本内容,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应放在建设外在的、物化的文化方面,而是应该紧抓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大学文化实现对其内部所有主体(包括大学管理人员、大学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影响和塑造上。 根据文化心理学的观点,文化与主体的心理是相互建构的。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大学生是主动建构大学文化的三类主体。应该努力在大学内建设一种全方位的主体性的文化,建立大学主体性组织文化、大学主体性教师文化和大学生主体性文化的整体,使大学内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主体性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以此促进大学管理人员、大学教师、大学生甚至整个大学生的共同发展。然而大学文化并不能单方面决定大学师生员工的心理及行为,而是要通过各主体的主动建构来发挥作用。大学文化要实现其育人功能、建设其价值观念体系,必须重视大学全体成员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如此,大学文化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分化的、疏离的组织文化。学科专业化的不断深化,使大学的组织结构围绕着各学术部门得以建立。这一途径无可辩驳地生产出丰富的知识,它也使学科发展走向了分散与疏离的境地。另外,由于大学内各成员间的个人竞争日益加剧,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显得格外匮乏,彼此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疏离感。目前,大学文化呈现出阻碍资源共享和主体间交流的特点,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的行为方式和奖励体系,不鼓励团队工作。首先,大学教师与大学管理者之间缺乏交流,存在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其次,大学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由于人人都在强调自己的重要性以及组织内奖励机制鼓励个人的学术成果而非团队的成果,因而主体间的合作和团队工作难以实现。大学教师在各自学术领域的熏陶和训练中建立了其学术边界,这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研究领域以及如何定位其个人在组织中的晋升前景。而建立与学生及同事的联结和相互依存则往往被他们忽略。再者,大学教师的保守主义广泛存在于高等教育机构,这些大学教师普遍遵从传统的教学与科研的观念和行为习惯,认为大学生的主体性成长和发展本身,无论是课堂内的还是课堂外的,都不是他们工作的重心。因此,他们在课堂中更注重对知识本身的组织和传递,却很少与学生发生主体精神世界的交流,缺乏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及主体性发展等方面的激励性。最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顾客导向”的观念,即认为他们是来大学消费的,他们要购买的产品是大学的文凭和学历,因而要求大学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而自身的主体性则被遮敝了;另一方面,大学管理者和大学教师则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是独立的学习,大学教师不需要为大学生的生活与发展负责,因而造成了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疏离,大学生体验到孤独与无助。 本研究正是基于此,提出大学文化需要进行改造。大学需转变其价值和观念,努力构建主体性主导价值观念,重视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重塑大学三类主体间交流与合作的文化,促进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及大学生的主体性交往与合作。本研究主要包括五章: 第一章,主要是对大学文化、主体性和主体间文化等概念进行梳理。指出大学文化要发挥其育人功能,必须借由大学管理者、大学教师、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将大学主体间文化定义为:大学成员主体在长期的大学生活中形成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学内形成主体间交往与合作的主导价值观念,大学三类主体建立主体间交流、互动与合作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促进自身的主体性及其他主体性的发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此为大学主体间文化的根本。 第二章,在分析大学组织文化与主体观念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管理者应该与大学教师进行主体性互动,通过大学组织文化促进大学教师的科研学术及教学学术的主体性;接着分析当前“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观念,指出其危害性,并提出大学与大学生之间应该形成“合作生产”的新型互动关系。 第三章,首先分析大学教师主体性的本质以及我国大学教师主体性交流与合作文化缺失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大学教师科研的主体性和发展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的主体性,并提出应该促进大学教师之间以及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主体性交往与互动。 第四章,首先对我国大学生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大学生主体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提出要形成新型的自主学习,即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强调大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重视主体间的支持、帮助与合作,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提倡建立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教师支持体系。另外,大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自主学习方面,还体现在对整个大学文化的主动建构上,因而本研究又进一步提出大学生通过其文化心理结构主动建构大学文化。 第五章,呼吁重塑大学三类主体间交流与合作的文化,以主体性交往与合作的主导价值观念引导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提出应该为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大学教师的科研合作主体性、教学合作主体性的发展;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大学生和大学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加强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关键词:大学文化;主体间文化;大学管理者主体性;大学教师主体性;大学生主体性

学科专业:教育学原理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我国大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二) 大学主体间缺乏交流、互动与合作

(三) 重塑大学文化,重视主体性及主体间文化

二、文献综述

(一) 大学文化研究综述

(二) 主体性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文化与主体性

一、大学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一) 大学文化的性质

(二) 文化与主体相互建构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文化心理学视角

二、主体性及主体间文化释义

(一) 主体性的涵义

(二) 大学成员主体间文化的涵义

第二章 大学管理者主体性及主体间文化

一、大学组织文化

(一) 个人与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二) 大学组织价值与主体信念

(三) 大学组织文化中的主体性观念及主体间文化

二、大学管理者与大学教师的主体性互动

(一) 大学管理者与大学教师的观念冲突

(二) 大学组织文化促进大学教师的科研学术主体性

(三) 大学组织文化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主体性

三、大学管理者与大学生的主体性互动

(一) 顾客导向:“大学生作为消费者”理念

(二) 合作生产:大学与大学生的新型互动关系

第三章 大学教师主体性及主体间文化

一、大学教师文化的含义及现实

(一) 大学教师文化的意蕴

(二) 大学教师角色的主体性认知

(三) 大学教师主体性的本质

(四) 我国大学教师主体间文化的缺失及其危机

二、发展大学教师科研的主体性

(一) 大学教师的学术角色社会化进程

(二) 发展合作式的科研文化

三、发展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的主体性

(一) 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的知识和信念

(二) 大学教师有效教学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

四、促进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主体性交往

(一) 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交往

(二) 交流与互动为精神世界创造空间

第四章 大学生主体性文化

一、我国大学生文化的现状

(一) 大学生主体性文化的意蕴

(二) 大学生主体性的认知误区及其危机

二、自主学习:大学生主体性文化的核心

(一) 自主学习的内涵及主体性认知

(二) 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主学习

(三) 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自我导向学习

(四) 自主学习的理念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启示

三、主动建构:大学文化与大学生心理

(一) 价值系统

(二) 选择系统

(三) 动力系统

(四) 情感系统

第五章 重塑大学主体间交往与合作文化

一、构建大学主体间交往与合作的主导价值观念

二、建立大学三类主体间交流与合作文化的组织保障

(一) 加强管理者对主体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视

(二) 形成重视交流与合作文化的理念并融入实践

(三) 构建全体教职员工的沟通网络

(四) 建立促进交流与合作的激励机制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发展

(一) 构建学习型大学

(二) 聚焦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三) 关注大学教师合作,促进大学教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欧盟法律改革论文提纲下一篇:城市森林林业经济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