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共9篇)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篇1

方星

身份:学生

充分的课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入课题,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学习新知外,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因为教师的讲解再精彩再清楚,学生只有在亲自动手实践时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提出问题,即使是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会再次提问。教师这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实践中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问题要及时对全班讲解。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是教师最忙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辅导敢于提问的学生,还要去发现那些有问题不敢提问的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飞燕

身份:学生

是的,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不能忽视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践

南来北往

身份:学生

应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啊 Alex 身份:学生

课堂上,教师应该辅导学生实践操作,并加以指导。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所学内容,并规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其他无关操作。

焦玉明

身份:专家 Alex的帖子中提到:

课堂上,教师应该辅导学生实践操作,并加以指导。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所学内容,并规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其他无关操作。

同意。说的好。

邹先明

身份: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入课题,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学习新知外,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因为教师的讲解再精彩再清楚,学生只有在亲自动手实践时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提出问题,即使是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会再次提问。教师这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实践中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问题要及时对全班讲解。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是教师最忙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辅导敢于提问的学生,还要去发现那些有问题不敢提问的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学习

身份:学生

信息课,我认为教师只要引导,大部分是学生学习.影子

身份:学生

同意上述观点,其实我最讨厌那种像唱戏一样,滴水不漏的那种完美的表演课,没一点实质。

瞿勇

身份:学生

利用计算机手段辅导教学,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体。李成楠

身份: 学生

课堂上,教师应该辅导学生实践操作,并加以指导。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所学内容,并规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其他无关操作。

专家的话一定要记住了

宽宽

身份: 学生

讲解的语言要浅显易懂,比如我讲WINDOWS XP的操作,我把打开“我的电脑”说成打开“我家的门”,把“本地磁盘C、D、E”比作桌子的几个抽屉。这样学生学很容易理解了。

风轻云淡

身份: 学生

老师精讲,新知识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听懂,然后在部分时间留给他们去发挥创造,多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的探索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juanzi

身份: 学生

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组织,正确引导,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必将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阿杜

身份: 学生

在很多公开课中,教师的表演很到位,表现了教师的很高学科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但这不一定就是好课。专家们评课时更看重的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教师能恰当给以引导。

独一客

身份: 学生

有效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教学质量,不断扩大教学容量,同时又能让学生学得累,是我们这代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现在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传播快,更新快,为了跟上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与学习方法,让他能接受吸收,同时又不能加大学生的负担。上好课,备好课,精心准备,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才是正确的唯一选择。

标题:把时间交给学生

fansf 身份: 学生

要想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就要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少讲解,多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动手,而只是纸上谈兵的话,是永远也学不好的。

冷宝民

身份: 学生

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导,是课改的基本要求。怎样做到呢?教师少讲点,科学组织学生多说点,多做点。至于怎样科学呢?这可要我们慢慢摸索,相信自己,再难的事也怕“认真”二字。

欣米

身份: 学生

任务型学习就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这也许就是我们这次培训所要学习的精髓。阿文

身份: 学生

我觉得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训练也是很更要的。蓝天白云

身份: 学生

精讲巧练,多让学生实践操作,在练习中反馈。

标题:上课是让学生学知识,不是老师表演!

1208

身份: 学生

我们应该一切以学生学到的知识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旁辅助,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探究„„

我爱国培

身份: 学生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篇2

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 为刻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正演绎出太多的杂乱无章与矫揉造作, 存在着太多的依葫芦画瓢或东施效颦一样大量的形式化改革倾向。由于数学学科对学生思维训练的特殊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至为关键、不可或缺, 所谓“兵教兵”“分组合作学习”表面热闹, 实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被边缘化, 造成学生在低层次徘徊, 思维训练严重弱化, 无助于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的成长.

这样的改革既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 也有违课改初衷。

作为数学教师, 应吐故纳新、积极参与课改, 但在参与课改过程中应对“专家”的蛊惑、“行政”的干预保持应有的警惕, 保持足够的“定力”, 不要盲目跟风搞形式化课改。而应深入钻研教材、钻研学生, 结合自己对数学、对数学教育的领悟、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 精心设计, 确保自己能在课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促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课堂中和谐共生。

促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课堂中和谐共生, 并非天方夜谭。1999年12月, 笔者为本区初三数学教师上了一堂经典的几何复习展示课, 成功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演绎的淋漓至尽, 让许多观摩听课教师久久不能忘怀。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更何况今日之改革, 并不意味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因此, 回顾过去, 以史为镜, 或许会给我们今日课改带来许多警示。

与圆有关的角的性质及应用实录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领域:集中对比复习圆心角、圆周角和弦切角的主要性质并能综合其它知识灵活应用。

发展领域:1)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提高解题能力。

2) 暴露添辅助线的思维过程, 加深学生对添辅助线的思维动因的认识。

3)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学习过程实录〗

1)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进行一题多解, 集中对比复习三种角的有关知识。

师:同学们, 与圆有关的角主要是指圆心角、圆周角和弦切角, 与这三种角有关的性质的应用贯穿圆全章的始终。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例题对这些知识进行全面复习:

例:已知:如图, AD是ΔABC中BC上的高, AE是ΔABC外接圆的直径。

求证:∠1=∠2。

师:这道题是“人教版教材几何第三册P例题”的一个变式, 你能证明吗?

生1:如图1:由AE是直径可考虑连接BE, 则∠ABE=90°, 进而∠E+∠1=90°, 又由AD⊥BC可知∠C+∠2=90°, 而∠E=∠C, 从而可证∠1=∠2。

师:对, 不过你在证明中用了三种角中什么角的什么性质?

生1:用了圆周角的“直径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和“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两个性质。

师:对。还有其它证法吗?

生2:有。如图2:也可连结EC, 则∠ACE=90°, 从而有∠E+∠2+∠EAD=90°, 又AD⊥BC可得∠B+∠1+∠EAD=90°, 而∠B=∠E, 进而可证∠1=∠2。我还是用的生1所用的圆周角的两个性质。

师:答得很正确。不过为什么要考虑连结BE, EC呢?

生2:遇直径想直角, 所以见到直径就考虑添这类辅助线。

师:对, 遇直径想直角是圆中促使我们添辅助线的思维动因之一。但我们不能拘泥于此, 还应改变思维角度, 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这才有助于提高大家的思维能力。大家仔细观察, 看是否还有其它证法 (这时学生显得有些激动, 但又一时找不到证法, 此时便有) 。

师:大家仔细观察∠1与∠2, ∠1是圆周角, ∠2呢?它是什么角?好象是圆周角又好象不是?回忆一下圆周角的定义?能否将∠2变成圆周角呢?

师:完全正确。这种证法关键是通过延长AD把∠2构造成圆周角。这种依据图形背景进行构造也是促使我们添辅助线的思维动因。你用了圆周角的什么性质呢?

生3: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直径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同时用了“平行弦夹的弧相等”。

师:对。大家应注意, 以上三种证法在应用圆周角的性质时都添了辅助线。

再换个角度, 不添辅助线你能加以证明吗? (此问在学生头脑中造成思维波澜,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众学生:哇, 纷纷赞叹, 并反思自己为什么想不到)

师:证得妙。你用了圆周角的什么性质?

生4:圆周角等于所对弧度数的一半。同时用了直径对的弧是半圆弧。

师:对。许多同学可能都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自己未能想到这种方法呢?其实这主要是大家受到了平时思维习惯束缚的缘故, 关键在于大家平时没有养成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如果大家平时养成了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你就会在许多看似平凡的地方发现很多不平凡的东西, 会让你受益无穷。

下面我们再换一换角度:你能用圆心角的性质证明吗?

师:对。你用了哪些知识呢?

生5:圆心角等于所对弧的度数, 圆周角等于所对弧度数的一半和垂径定理。

师:对。既然能用圆周角和圆心角证明, 那么现在大家再换个角度, 能否用弦切角的性质来证呢?

生6:可以, 好象还更简单一些。如图6:过A作⊙O的切线MN, 则由AB是直径可知AE⊥MN, 从而∠1+∠BAM=90°且∠BAM=∠C, 而AD⊥BC可知∠C+∠2=90°, 从而∠1=∠2。

师:完全正确。而且这种方法还启发我们:遇有直径时, 过其端点作圆的切线可使问题得到更简捷地解决。这种方法主要用了圆中什么知识?

生6:弦切角等于所夹弧对的圆周角, 同时还用了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垂直。

师:对。不过, 大家下去还可以思考:能在其它地方作切线证明这个问题吗?以上我们想用圆心角和弦切角的知识证明, 然后就从这个方向去考虑添辅助线, 从而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这种根据所想用知识的需要进行构造也是几何证明中添辅助线的常见思维动因。从以上还会发现:证几何题是否添辅助线, 如何添辅助线, 这与我们解题时的思维切入角度有很大关系。

2) 引导学生深层次挖掘,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

(1) 将原题中条件与结论对调, 探讨其逆命题的正确性及证法。

(2) 对证法的图1从三角函数角度切入进行深层次探讨, 研究Sin B·Sin C, tam B·tam C等的结果。

(3) 对证法的图3和图5, 引导学生分析OF的特点, 从中位线的角度研究OF与其它线段的大小关系 (图7) 。

(4) 对证法的图4和图5从添高的角度进行深层次探讨, 主要导出和OA⊥DE两个关系 (图8) 。

3) 小结与积极鼓动。

师:回过头来再看这个例题, 看似平凡, 可经过我们这样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便获得以上种种不同证法。大家应努力学习这种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的学习方法, 在这样的思维学习过程中, 既可全面复习你的基础知识, 又可使你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还可加深你对添辅助线的思维动因的认识, 使你的思维水平得到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还不能到此为止, 学是为了用, 以上种种证法的思想可助你解决许多看似比较困难的问题, 今天的作业将会使你体会到这一点。学无止境, 钻无尽头, 深入进去, 其乐无穷。此题是否还有其它证法, 大家尚可继续探索。在今后的学习中, 同学们若能坚持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学习, 那么在不远的将来, 你将可能对数学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4) 作业

(1) 已知:如图9, ΔABC内接于⊙O, 弦AB的中垂线OD交AB、AC于M、N, 交BC延长线于P 。求证:① ON·NP=AN·NC ②OA2=ON·OP (提示:参考图5) 。

(3) 已知:如图11, ΔABC内接于⊙O, AD⊥BC于D, 以AD为直径的圆交AB、AC于E, F连结EF, 求证:OA⊥EF (提示:参考图6) 。

本课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 开门见山, 直达核心。本课以原人教版教材中的例题为母本, 直接通过变式向外发散辐射, 直抵本课复习核心内容, 彻底跳出了传统的“理论+例题+课堂练习+作业”复习课模式, 建构出具有现代课改意义的新型复习课模式。2) 淡化形式, 注重实质。本课精心设计了“一题多解” (包括三个小循环) 和“学以致用”“深化作业”三个大的教学循环。然后在应用中“说”理论, 同时又在“说”理论中谈应用, 使理论与应用在“说与做”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的统一,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和谐共生。 (3) 积极前进, 循环上升。整个课堂, 教师通过“说”“巧启妙引”, 不断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 环环相扣,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前进, 让学生在一个接一个的思维情境中动脑动手, 实现思维的螺旋式上升。 (4) 举一反三, 学以致用。本课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以致用教育, 对作业也从这个角度进行配置, 以使学生能在更高层次的循环中去感悟数学的真谛, 提升其思维品质。 (5) 情感教育, 寻机跟进。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篇3

【关键词】初中教学 ; 教师主导作用 ; 学生主体作用 ; 关系 ;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82-02

1.在初中教学中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教学内容、教学方向、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等环节的确定都是由任课教师负责决策的,该项工作的决断学生是无法胜任的,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所掌握的经验、知识非常有限,智力和体力尚未发育成熟,正处于发展成长时期,对教学方向、内容、方法等内容把握不到位,就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引导。学生在涉入一个新知识领域时,就好比探险,所走的路是笔直还是蜿蜒、是迅捷还是曲折、是顺畅还是困难,与向导有直接關系,教师则是此次探险的指引者,所以说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坚持教师主导教学的原则为教学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高效率地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教师主导作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被过于强化,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也就形成了主体地位和学生被领导地位相对立的矛盾。部分教学工作者认为既然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性作用,那么学生就应居于被领导地位,学生应该服从于教师的指示安排,也就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对立矛盾。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的“学”为落脚点的。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只一味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其教学将会毫无意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准确把握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中学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2.分析我国当前中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发展现状

2.1在教学中只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在教学中很多学校只片面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权威性较强,指令性、规定性内容较多,他们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单纯的理解为命令、指挥,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指令学习,部分执教者还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会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弱化了学生的主导作用,甚至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部分教师反映课前做了精心准备,课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课堂秩序也井井有条,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个课堂气氛都较为沉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有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该环境下根本无法得到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勇气就会逐渐丧失。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对中学教学进行深入改革,强调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该注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2在教学中只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但在该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了教学的难点问题,因过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引发了一系列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布置学习任务之后,就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在此期间教师未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预留的自主学习空间过大,学生因无人指导导致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放羊式教学模式下被完全解放出来,他们只在每节课的开始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未对学生做出恰当的指导。在教学中只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这种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只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体现,忽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必将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教学时“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体,二者之间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教学效果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恰当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得到有效发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如何协调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不能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因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放纵学生,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准确把握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中学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为改善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准确认识“主体”和“主导”二者之间的关系,转变陈旧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所掌握的经验、知识非常有限,智力和体力尚未发育成熟,正处于发展成长时期,在整个学习认识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启发,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反复练习掌握各学科知识的要点、技术和相关技能。学生在整个自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师的主导脱离了学生主体将毫无意义,其主导是对学生主体而言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知识的获取能力、迁移能力都会有所提高。endprint

3.2摒弃“一言堂”教学模式,避免出现教师示范讲解多、学生练习发言少的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摒弃“一言堂”教學模式,避免出现教师示范讲解多、学生练习发言少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进行学习、讨论,在此期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坚决打破教师直接给结论的陈旧教学模式,要形成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快乐互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快的进度掌握所学知识、自主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根据教学需求创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应用使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提供孕育创作灵感、奇思异想的土壤。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教育职能,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好引导、启发工作,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3.3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对学生掌握技能技术的程度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会在教师的鼓励评价下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的表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轻松,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会有所提高。但教师的表扬应该实事求是,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新的期望。当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错误时,教师也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指出学生错误的基础上还应该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该贯穿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将过程评价、阶段评价、终极评价进行有效结合,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提倡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共同评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

3.4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洞察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大胆创新、自由发挥的平台,并对学生新萌芽的创造欲望提供实施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洞察力,捕捉学生有意无意间所折射的创新闪光点,并鼓励学生将其付诸于实践。教师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每当学生在互动中爆发出创新思维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发现,并给学生恰当的鼓励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5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束缚,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束缚,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观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自身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眼界进行备课、教学等工作,形成开放的系统,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并使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4.总结

如果把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分为被组织阶段和自组织阶段,教师的价值就是把学生送到思维转变的临界区域。在被组织阶段,教师起决定性作用,学生起非决定性作用。在自组织阶段,教师起非决定性作用,学生起决定性作用。这样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才能有机结合、全面发挥。这既是全面贯彻学校教育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守爱.论新课标中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1:70-71.

[2]郑兴华.关于职业学校教与学的思考——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17-218.

[3]庄杰.谈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01:131-132.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篇4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这是同一语;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而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没有学生,教育活动无从谈起教师也不能称其为教师。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又是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继而教师再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实践等等。以此来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主体,学生主导的必要性

在教学史,如何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学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即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教学作为一种个体认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没有学生这一主体,教学活动就既无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现实存在。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存在着复杂度规律性联系。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未完成的主体,既不可能自觉实现社会要求,又难以按教学的规律去活动,因此,教学活动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设计和组织,以便实现社会价值、合乎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教学必须由教师来领导。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就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来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从教学认识的意义上说的。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主导,教学认识的快速、高效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较好的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并使主体性不断提高,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应有的功能。教学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是这两种偏向的典型表征。虽然这两种偏向已成历史,对其评价也已成定论,但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师生关系依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也一直没有完全处理好,常常出现各种偏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纠正。

三、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这些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成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这是新课改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1.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学生常常是被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岂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把自己课堂上尚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想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会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依赖性。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讲解、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当他们一旦碰到困难时,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有时还可让学生当小老师;事实上,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拔尖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当堂回答或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比教师解答要好。如教学《台阶》一文时,本来教学重点是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和艰苦创业的精神。2.调动学生主体性

2.1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2.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即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明确目标,扎实训练。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3.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作为重点,而且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切实达成教学目标,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3.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富有创造力。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技巧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抓知识主线,讲课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讲练适度,要彻底摒弃“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不讲也不会的不讲。有时教师的讲解要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不能取消,不能削弱,反而必须加强我们要改善的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中的缺点和流弊,是要改善它,而不是否定它,削弱它。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在认识上克服片面性,不能将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对立起来,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历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以保证其能胜任主导作用,还应当不断研究和改进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形式,不断提高主导作用的水平和功能。

4.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篇5

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落实得并不理想。这里面有认识层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层面的问题。本文试图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谈些看法。

一、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叫“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精神实质。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在客体面前有主动和自由的人。这一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满堂灌之所以为素质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能动地、自主地思考、探索、参与的资格。一句话,它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学生心不在焉,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所以主体观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确保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参与的原则主要是:①“引而不发”原则。《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②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

学生的活动要具体。这有两个含义:

一是活动时间要具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必须将学生的活动设计为具体的教学步骤,并认真加以落实;教师的指令,要改“一定要”为“现在就”,改“课下”为“课上”。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主讲老师这样说:“这一点一定要记住”、“这个问题课下大家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老师们以为这样一说,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反正我是说了,能不能做到就在你自己了。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上课是干什么的?上课就是叫学生通过听讲、思考、讨论等学习形式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如果课下再让“记”、再让“想”,这不但不好控制和监督,而且从根本上说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老师这样“安排”,一般出于这样的目的——赶进度。殊不知,这个“进度”的很多时候是老师自己“表演”的进度,而不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进度。老师表演的进度与学生学习掌握的进度是很难同步实现的。而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生“学会”,而不是老师“讲完”。老师讲完了,学生并非就一定学会了。学生会不会应该是教学进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说,只管自己能不能讲完,从学术的角度说,是不懂得什么是“教学”;从态度上说,是不负责任。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害怕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了,有的干脆不给他们时间。实际上,这还是没有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中解放出来。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时间是学生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我们的老师,必须在备课时给以专门的设计。

二是活动的形式要具体。所谓具体,就是可观察、可控制、可量化。“听”与“思”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具体活动,因为它们是否在进行、进行的效果怎样,很难观察得到,也很难控制和测量。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活动形式常见的有以下9种:说、读、评、议、练、记、背、忆、结等。

1、说。主要指学生的口语活动。“说”与“想”相对。想是内部思考,说是外部表达。思考的结果准确与否、清晰与否、全面与否等,通过“说”的活动可以得到验证。“说”的活动包括“问”与“答”。让学生发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手段,而回答问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打造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心理的素质,提高其非智力因素。关于“说”,老师应该努力做到: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敢于回答、善于回答,培养“说”的能力,养成“说”的习惯。为了保证落实学生课堂上“说”的地位,可以在起步阶段搞个定量的指标:例如每个学生每周保证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每主动回答一次老师的提问等。

2、读。主要指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形式上看,阅读有朗读、默读、精读、快读、泛读等不同形式;从内容上看,阅读可以读文,读图,读表,读题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阅读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如何指导学生针对不同阅读材料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既可借鉴别人的经验,也可自行实验研究。另外,我们所说的阅读,不仅指语文学科的阅读,而且指数学阅读、英语阅读、政治阅读、物理阅读等学科的课堂阅读活动。每一个学科都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阅读:在读中认知,在读中理解,在阅读中丰富,在阅读中提高。

3、评。指评论、比较、鉴别。针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比较、鉴别,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并实现正向迁移的重要手段。评论、比较、鉴别等活动,一般安排在知识的关键处、疑难处、联系处、细节处等;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预案,以备出现特殊情况。

4、议。就是议论、讨论。课堂讨论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方法。课堂讨论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可以集中大家智慧,实现多项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突破难点疑点,共同提高。讨论也是一种“说”,所以它也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思考常常易于走神,但两个人讨论就不容许走神了。讨论的最高形式是辩论。课堂讨论是在老师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对于一般问题,同桌交流一下即可,这种简单的讨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但对于特别复杂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必须进行认真组织和准备,写在教案上,作为具体的教学步骤:(1)教师在讨论前要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课题;(2)规定讨论的时间和反馈时的具体要求(发言者、补充者、评论者;发言顺序、发言人次、发言方式、发言时间等);(3)进行分组指导,安排各组召集人和讨论地点;(4)学生发言后,要进行总结。课堂讨论的误区是:(1)无组织、无指导、无要求,只有空头号召,讨论有名无实;(2)组织不严密,指导不具体(不定量、无思路),讨论流于形式;(3)讨论后不反馈、不总结,讨论半途而废;(4)讨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小题大做;(5)一节课内讨论次数过多,形式单调,课堂结构松散;(6)讨论前不铺垫,不发动,不创设情境,学生缺乏讨论的欲望;(7)讨论的时机选择不当,有的一上课就讨论或者要下课才讨论——学生的讨论、反馈阶段,应是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

5、练。指课堂练习,它是消化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明确的目的性、难度的适中性、技巧的单一性等特点;它一般是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是综合训练的基础。课堂练习的类型常见的有:(1)铺垫练习。为引出新知而进行的练习,目的在新旧知识间架桥铺路。(2)强化练习。即帮助理解新知识的练习,目的在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常用的形式有对应性练习、比较性练习、变式练习等。(3)巩固练习。在新知学完后,学生对新知要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这时的练习有一定的综合性,作用在形成技能技巧。

6、记。指做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手段。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个星期,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65%的分数,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课堂笔记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强化所学知识,有助于永久记忆。关于课堂笔记,现在的情况是:多数学生缺少记录习惯,不少老师也常常忽视对学生笔记的指导。所以,这就要求老师:(1)及时提醒学生记笔记,指导学生记笔记——记什么、记在哪儿等;(2)老师的板书要有计划,要做到“教材要点化,要点网络化,网络精细化”,有利于学生记录。

7、背。即背诵、记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的背诵和记忆活动常被老师们安排在课下,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我们的要求是:(1)对于比较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规律、要点、词汇、常识或基本材料等需要识记的知识,必须给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记忆;(2)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识记材料的规律,运用科学高效的记忆方法指导学生记忆;(3)采取多种形式,对记忆的效果进行及时反馈,例如提问、同桌互相检查、设计成练习题等。

8、忆。即回忆,包括讲授新课前的复习回忆、讲授过程中对旧知的临时性回忆以及复习课上的集中回忆等。这种回忆,既是强化巩固的需要,也是衔接连贯的需要。回忆是再现,是记忆的一个环节。不能回忆即不能再现(面对试题中的知识点想不起具体内容)是常见的学习失败事件。所以,回忆、复习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不能代替。尤其是复习课,老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回忆的方案,例如常见的复习形式有背诵式、复述式、填空式、改错式等。

9、结。即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学习总结的一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步骤。课堂小结的目的主要是:(1)回顾梳理知识;(2)归纳清点知识;(3)记忆巩固知识。课堂小结要注意:(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2)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进行;(3)妥善处理板书、教材和笔记的关系。

以上是从一般的角度讲的学生活动。具体到某一学科,又有各科的特殊形式的活动,如英语中的拼读、朗读、背诵、听读、听写、造句、改错、回答、复述、改写、翻译、述图、对话、表演等。

二、教师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是在老师的主导之下存在的;落实学生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在老师的指挥之下进行的。学生活动了没有,活动得效果如何,责任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师的作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再加上“导学”了。

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说:

“老师是统帅、是指挥”;“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谁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就不懂了,谁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学,学生就懂了”。因为:“你讲,跟难分辨他听没听,懂没懂,可是你让他自己学,然后回答,要做出来,这样一来就不容易产生差生了;”“过去上课,学生只负责听,听的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或是期中考试时才能看出来,有的问题会一天天积累。现在则是课上的事情课上做,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课后就不需要沉重的作业负担。”

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也是知识传授的规律决定的。知识不是实物,知识的传授不像实物的传授那样是一种简单交接。知识的实质是经验。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社会公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个人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讲懂的知识不是真懂,只有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是真懂。换句话说,老师只能讲“懂”,但不能讲“会”。

如何教学生动?一曰发动;二曰组织;三曰指导;四曰调控;五曰点拨。

1、发动。即动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演讲,从情绪上调动学生;利用设疑,让学生进入“愤”“诽”状态;利用音乐、图像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铺垫讲授,使学生接近问题等。在这些不同的发动方式中,“演讲”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式了。只要有学生活动,就需要“演讲”——鼓动。例如,需要学生思考时、需要学生讨论时、需要学生练习时、需要学生阅读时、需要学生背诵时等,都需要“发动”。只是“发动”的内容、时间、力度有所不同罢了。我在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发出了指令以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活动不到位、不充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学生需要发动?因为人的学习活动听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一样,都是在主观意识驱使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学生没有活动意识,当然也没有活动欲望,所以当然动不起来——不愿动、不想动。不懂发动的老师,学生必然缺乏激情,课堂必然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组织。即进行组织教学。一是管理性组织,即指导、监督、惩罚、限定、奖励、操纵、安排、协调、维护等;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堂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指导性组织,即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目的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要细致、周到。如要让学生朗读课文,规定某些同学续读、点评;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规定同桌答、同桌评或者前桌答后桌评,或者男生答,女生评等。再如课堂练习时,一人上堂,其余学生怎么办?需要组织;小组讨论时,几个人一组,谁主持,谁是发言人等,更需要组织。课堂组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组织意识,组组织行为。如走上讲台就讲,铃声一落就走;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只管自己“指挥”,不管学生动不动。(2)指令软弱(声音小、无表情、怯懦等)、含混不明(如用“可以做某事”一类话语),组织效果差。(3)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走神、磕睡等非学习活动或非正常学习活动视而不见。

3、指导。即在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以具体明确的引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正如上面引用的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的话:“老师是统帅、是指挥,指挥的艺术可以写一大本书”;“老师指挥就是教学方法的锦囊妙计”;“每一步都需要学生学,但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广义的指挥包括组织,狭义的指挥专指指导,我们这里指后者。指导的原则是具体——老师要学生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分几步学习等,都要有明确的说法;指导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空泛,学生思维无路,难以进入状态,基础差、无思考习惯的学生更是如此。指导时不免要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向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空泛的目标陈述是这样的:“请比较下面的两段材料,看有什么不同。”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能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并说明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即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情境或条件;

4、表现水平或标准。例如:请你(行为主体)在指定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条件),比较(行为动词)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内容),至少各举出五个特点(量和标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习指标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表述。陈述学习目标是教师的一种高级职业技能,一份高水平、高质量的试卷或练习题,实际上就是一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习目标陈述语言。

4、调控。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难度的调节、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节、教学方法的调节等。调控是教师驾驭课堂所必需的教学机智。它有经验的积累,同志也是一种责任。有的同志眼看着原来的计划落空而无所适从,这是缺乏经验;有的同志看着原来的设计不合学情也不愿去变换设计,这是不负责任。例如同样的内容,在甲班讲的时候,用原来设计的鼓动措施,学生被发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而在乙班的时候却没有出现,这时就应该变化发动的策略,进行及时调整。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篇6

1.预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 验证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 最好设置几个问题, 其中要有能让学生充分拓展的问题。 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但是, 教师要注意布置的预习问题要具体, 不可过多、过难, 而且提问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

2.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 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 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 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 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 真正掌握一个词, 离不开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义和感情色彩等。 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下, 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语本身概念之外的不尽相同的联想意义。不了解作者、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 就不能完全接受这个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 难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意思。 因此, 词汇导入在阅读理解中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 黑鸡下白蛋”, 理解意义可以是“ 丑妇生俊儿”或“ 世事无定”, 而汉语中亦有“ 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 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 (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 ) 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 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 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 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因此, 在阅读课教学中, 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 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 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 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3.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 这个导入方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 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 汉语语法呈隐含性, 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 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 这些差异既存在于句子层面中, 也出现在语篇的思路和结构上。 英语中用许多不同的形态变化、时态变化来表示复杂的语法关系, 此外还有各类连接词语和从句, 因而句子结构错综复杂。 汉语无形态变化, 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 通过这种导入方式, 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 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 语法导入法很有说服力, 而且浅显易懂。 把枯燥的、单纯的语法教学融会到语法背景知识中,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4.故事导入法。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经常用故事呈现新的语言, 教师可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 既然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那么教师可以从此入手, 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兴趣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时, 要尽量用学生以前学过的词语和句型表达。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特别喜欢听老师用简单的英语讲故事,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他们自然而然地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且注意力特别集中。 当然, 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以及flash动画, 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看情节故事, 来引导他们听的兴趣。 当他们听懂之后, 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与此同时, 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可谓一举两得。

5.悬念导入法。“ 疑问”是学习的起源, 有“ 疑”才会有问、有究, 才有所得。 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 他们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 因此, 教师要巧设悬念, 使学生思想产生波澜, 激起学生揭开“ 谜”底的强烈愿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 教师在英语教学开始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形式多样、富有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置疑问, 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 学生虽然暂时处于困惑状态, 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引起学生的兴趣, 集中注意力地听。 因此, 悬念导入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

6.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最常用且最容易承上启下的一种方法, 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教学当中, 或者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 课本教材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 文章的编排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 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 因此, 在每堂课的开始,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 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 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 使学生“ 入题”、“ 知新”, 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做到以其所知, 喻其不知, 温故知新, 水到渠成。 如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第二课时, 可以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开始:“ What are you doing now?”“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这样既复习了现在进行时, 又导入了过去进行时, 同时还对两种事态做了比较, 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导演”的作用, 通过教师主导,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控课堂教学的进程。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授课,课堂的导入

参考文献

[1]汪超宏.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导入法分析[J].中学生英语, 2015 (11) :11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篇7

[关键词]英语教育;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56-03

[作者简介]黄丹(1985—),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师。

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教师耐心细致地讲授知识,而学生仅仅被动地接受。这不仅让学生失掉学习的兴趣,也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是一个语言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能力变换的过程。它可以通过学生的个人实践和参与而完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现代英语教育应倡导和遵守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基本原则。

一、教师主导地位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主导不仅意味着教授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点,也意味着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教师主导的体现

1.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摆脱演讲者的角色,营造宽松、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引导学生融入语言环境,并参加英语课堂活动,这有益于培养学生相互沟通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创造最佳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这能够充分提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

3.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在英语课堂上,改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他们的自信以及挖掘他们的潜能。同时,全面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友好、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以及师生相互尊重、支持的英语课堂。

(二)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的方法

1.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压制并扼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欢乐的教学氛围,为教师改善教学效果,并为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心情做铺垫。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为学生营造愉快、宽松、和谐的英语课堂环境至关重要。

2.引导学生发展创新精神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新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对话的练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作为演员扮演角色的平台,让他们有更多展示自己口语、受到表扬的机会。这样的体验让学生有充分展示的机会,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同时又在英语学习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新性和主动性。

3.关注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互动交际能力,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在英语课堂中建立起真正的交际场景,如:同桌之间练习、小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陈述等。因为教师无法在同一时间内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要,学生与学生的沟通就成为了最好的互补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合作精神,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活动可以全面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运用所学英语进行思考,并积极地用英语表达。

4.组织有趣的课堂活动

教学是一种连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活动设计的目标是为所有学生创造他们学习知识的场景。因此,教师应认真设计课堂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学习;同时,教师应尽量确保所有学生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生主体地位

真正的教学是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并主动地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学生被视为主体,因此,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使学生成为英语课堂上“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一)“学生主体”体现

首先,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发地组织活动,并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训练,并自觉地加入课堂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习者潜能的发挥。

第二,学习英语与自我调节。英语课堂中,学生必须抓住机遇,勇于展示自己,并积极自发地学习。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学生转变主体地位方法

1.学生自己的努力

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为了使学生在英语活动中扮演一个中心角色并占主体地位,学生应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英语学习的目标;其次,学生应深刻并正确认识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职能;再次,学生应对自我的学习充满信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最后,学生应自主自发地激励自我进行英语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

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并确立其主体地位,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有益的帮助。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改变自己角色的重要性。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充当“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和参与者”的角色,以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主角,并进行自我组织、自我练习和自我提高。

其次,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相应调整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互动交际能力。

再次,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学习动机。课堂是教师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之所在,因此,教师应尽力使课堂生动而有趣。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并体验到乐趣,才能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之间的关系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和辨证统一的。只有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我独立的思考和参与实际的活动,才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学生拥有较高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反过来说,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同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并帮助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新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在现代的英语教育中得到运用和发展。教师不仅应发挥主导作用,也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反思与总结

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多启发、示范、实践,以利于学生手脑并用,利于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也要注重全班、小组、个人活动形式的交叉使用,鼓励和提倡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从如何“使用语言学习”到“学习使用语言”的能力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也更好地发挥其主导的角色。

总之,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于英语课堂,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不仅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确实能反映学生的情况。它强调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自主参与课堂活动。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英语教师应不断探索,以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拥有创新精神的英语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谷彦君.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英〕理查兹.论语言教学环境——剑桥英语教师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篇8

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兴趣、毅力、独立性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与强化。因此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条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转化的重任落到了教师的肩上,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让学生,尤其是 学困生爱学、乐学和会学……

1、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获得结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由此可见,“乐趣”和“认识”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激发后进生的好奇心、探索事物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他们在诸多事物面前的惊奇感,从而抓住后进生的心,使他们产生迫切地想知道、思考与理解的心理。

2、给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于学困生的发言或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其发言不完整或不正确,也可在同学的帮助下再让他重新表现一次,同样给予赞许表扬,是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

3、寻找学困生的是闪光点。每人都有优点也不可避免有缺点的存在,如果教师能从学困生身上找出闪光点,并及时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们,让他们在表扬声中不断进步,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有的同学虽然学习成绩差,但是他们特别爱劳动,这时如果老师如果在班上表扬他们,并且多让同学主动帮助他们,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课堂中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篇9

摘要: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深层次的知识打好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启迪

引领 激励

合作

实践

新课程标准下带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改革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以因材施教为教学指导思想,围绕智能培养和个性发展两个层面,全面参与和交流,实现自主化学习。新课程标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或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是受教育者,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智力、体力还不成熟,他们非常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恰恰如同向导一般,起着一种引导路程、把握方向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主导作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该如何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呢?认为需要做到如下六个方面:

一、启迪学生学做人

在成才与做人之间,可以说,做人更重要,做人是学生成才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作为教育活动的导师,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思想状态,不断地陶冶学生的品格,塑造学生的灵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深入学生当中,真实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引领学生会学习

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提高。就要进行周密的组织和计划,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地运用表扬和赞赏等。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之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另外,教师更要注重关键点和难点的引导。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关键点上的引导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学习方法是构成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师学法指导得好,学生掌握学法,其学习主体性就发挥得好,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得活跃而且主动。“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和选择教学信息,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法,轻视学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学法指导作为课堂评价标准,以强调在“教”中注重“学”,进一步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师主导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非常重要,千万不可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要活现于师生共同钻研、教学相长中。教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言行一致的作风,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教师积极进取、自我发展的行为又昭示出“学无止境”的真理,教师的形象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魅力、教师的个性魅力像“细无声”的“春雨”永远滋润学生的心田。

三、激励学生会思考

作为教师应把同学们通过艰苦努力获得的东西应视为最宝贵的财富。不管它是一个小小的问题,还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总之是孩子们思想的结果。教师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除指出不足之外,要给予极大的鼓励,可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更多的人面前,让更多的人欣赏鼓励他们这种探索精神。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更有利巩固学生的研究热情。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学生会从中获得力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破除其思维的片面性同、定势性等并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经过长期的激励与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及创造性等特点,最终使学生能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并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技巧。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生活中,应该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帮助、学会分享。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他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得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要充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与及时的帮助。①对学生的自学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师或通过展示自学提纲,或出示情景材料等,对学生的自学内容要加以规范、指引,使他们不偏离教学的大方向。②对学生的讨论要加以及时的诱导。教师设置的讨论问题应能激发学生想说话的欲望,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加以诱发,使学生朝深刻、创新的思路发展下去。③对学生的训练要深入细致地辅导。当然这辅导不是对对答案,而是通过耐心教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使学生领悟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提高解题的技能,使他们的智慧又一次得到提升。④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要加以有效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教师要从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力度等方面加强自己的有效指导,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五、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可或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 :“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全面、准确。”可以看出,新课标更加强调了学习评价的过程化。所以,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往往面向的是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重在学生发展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的借鉴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价值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六、指导学生能实践

简言之,即指教师要导“行”。“行”可以说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它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操作活动,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组织协调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创造力等,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时空条件,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进而促使学生能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灵活运用实践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只有通过有目的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所以要舍得花时间去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多实验、多观察。积极开展能激发兴趣思维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位置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的权威者,而只是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究伙伴。推进课程改革,更不应忽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学离不开教,教也离不开导,教师必须精心地导,学生出色地演,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者姓名:朱爱仙

上一篇: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下一篇:语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