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的管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用14篇)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主体性引入教育,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策略等发展和培养人的主体性。
然而,在幼教界,教师常常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客体,以“见事或见物不见人”的固定模式塑造幼儿,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达标程度,久而久之便形成灌输式的、安排式的、定型了的教育模式。虽然一度曾有教师也意识到其中的缺陷,并有所修正,但并未真正改变问题的症结。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幼儿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也没有看到幼儿自身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
纵观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社会越是发展,越是需要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人才。由此可见,发扬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是必要的任务。
我通过参加“生活方式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教研课题研讨,发现自主性探讨活动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于是,我最近通过系列的自主性探讨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1.创设探讨的教学环境,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创设外部条件
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外部刺激。为了向幼儿提供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环境,我努力从物质环境方面为幼儿提供自主探讨的空间。例如:我在语言区和幼儿用冰霜纸盒制作一个神奇的小物房。有时当作说悄悄话的场所,有时当作演戏的舞台,有时当作电话亭打电话……。
我作为幼儿教师,出好墙刊是吸引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多采用简笔画的特点,简单明了地勾画出与他们有关的人和事,教育他们从生活中学习会生活和学习,促进他们在校内外相互对话,让他们自主探讨人与事的关系,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提供了教育平台。使幼儿园的幼儿在各类活动中自主、自由、自信、动手,开发幼儿智力,从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发展了幼儿的主体性教育。
2.激发学习兴趣,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增强内部动力因素
有人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是力求认知、探究事物的内倾力。根据我最近几年的幼儿教育来看,教师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主体性培养中力求让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在强烈的驱使下形成明确目标和主体主动参与的.心理需要。只有这样,长期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才会在快乐的天空中学习、思考,对问题也会有自己的独特的主张,并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在上课组织教育活动时,有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像以前的教学模式,以成人的眼光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是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特点,教师要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就因材施教地进行教育。
这样的探索性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和求知欲。让他们高高兴兴、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乐学”的主体性品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自主的探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主体性发展增强了内驱力。
3.引导幼儿探讨,为他们提供主体性教育的空间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教师必须首先强化教学理念的学习,注重学生人性发展,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导在主体性方向上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共同确定奋斗目标、制订计划,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班集体具有促进学生个人社会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组织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些功能, 必须依赖于创建班级的最佳状态, 即创建优秀班集体。因为, 只有在优秀班集体优良的氛围中,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创造性;同时能减少班级的内耗、提高班级组织管理的有序化程度, 使班级内的群体目标与学生的个体目标协调一致, 相互促进, 使班级内的所有力量融合成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一种新的力量, 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群体和个体的潜在力量, 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 学期开始首先组织班委讨论本学期学校的工作计划,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确定奋斗目标 (校先进班集体) , 依据目标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然后在班会上, 组织全体同学讨论修改。在讨论中, 准确把握大多数同学的意见,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 更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管理。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更具有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的自我管理, 可培养自立能力、发展创造能力
学生的自我管理, 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班级的管理中让学生自主管理, 班主任要把握好自己参与的度, 既不能放任自流, 也不能包办一切。在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时,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 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 让学生自我管理, 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 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班级的自主管理过程中, 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 否则会造成无人负责、无人管理的“放羊”形式, 要完善自主管理机制, 首先必须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 使学生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班规的制定要根据学校的要求, 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 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从学习、纪律、品德、体育、卫生、日常行为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的规范要求。由于这些班规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 在执行中、学生都较为自觉遵守。其次要根据班规, 建立一整套学生自查自纠、值日班干部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班级的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 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不偏离正确轨道。在班级管理中, 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 选择方法, 勇敢地面对困难, 承担责任和义务, 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 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 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 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 学会自我管理。如何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 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途径:
(1) 每次的班会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主持 (学生自报, 要求从班会设计及安排等各方面全方位考虑, 拟出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措施, 经班主任审核后由主持人实施) 。
(2) 每天的值日班长由一名班委和一名学生共同负责, 从学习情况、课堂常规、仪容仪表、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检查, 及时与班主任联系, 反馈班级情况。
(3) 增设管理岗位, 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 得到锻炼的机会。
三、激发自我教育欲望,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教育能激发起和发展人的自主性, 使人能主动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所以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需要, 主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和完善自我, 并由此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主体性。主体自我调控能力, 是学生主体能动地选择、加工、改造外部世界传递的信息及施加的影响, 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不断地参与班级管理及社会实践, 从活动中激发自我教育的欲望, 发展和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正确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 是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而正确的主体意识是不会自发形成的。所以在班级的管理中, 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班主任不能当旁观者, 应该做具体细致的工作, 将管变导、将绑化为疏, 做场外指导, 在平时的班级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 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制度的完善, 使班级的管理工作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了, 而成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 而教育也不再是外在的, 强加于学生的, 而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自觉过程。只要班级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班主任的工作负担也就得以减轻了, 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创新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67-01
作文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特征。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然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我”的所思所想游离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机械运动中枯萎了,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毫无意义,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的确使学生丢失了个性,丢失了自我,压抑了自我。因此当前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呼唤“我”的回归,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深陷主体意识丧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鉴于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尊重自我,爱护自我,弘扬自我,让“我”回到作文的创造中去。当然,在这里并不是主张摒弃课堂作文教学者这一形式,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改进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情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
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模式,力戒形形色色的束缚,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作文,构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我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才智和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1.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也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日记、随笔,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作文,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要求我们自己在批改日记、随笔时不仅要用心去阅读,而且要做好灵活的评定,鼓励他们从自我经历中写自己的感受,肯定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错误的,也要激励他们,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激发学生作文写作激情,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展现自我
当学生对日记、随笔感兴趣之后,如何扩大战果,激发学生形成长久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可进行习作的交流,美文欣赏,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也可给学生提供美文,美的意境,美的主题,美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师生共同走进写作的世界,在相濡以沫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而感美,感美而创美,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缺了作文的兴趣,缺了作文的“活水”,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過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还是“无话可说”。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大力提倡学生的个性写作,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现,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整理和认识生活,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从中提炼并确立主题。
四、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的外延,为广大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材料,化无声为有声,变单一为丰富,变抽象教学为具体教学。学好语文,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说会写,所以教师要把新课标中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语言是有声的,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交流思想都离不开“听”。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材料,变抽象为具体,让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该去如何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呢?
1、抓基础训练,掌握必要的技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但一定要循序渐进,要从听汉语拼音的发音规则入手,重视汉语声母、韵母、声调、重音、语速、感情的听力训练,确保听音正确。
2、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精典的朗读篇目,并播放相关的录相材料,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翻刻翻录精典篇目朗读DV和朗读带,在课后听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节假日里注意收看新闻联播等节目,学习播音员的发声、发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提高听力水平。
3、培养学生养成正确去听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整合听读材料,并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准确的、有感情地表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看边听边理解、边记忆的良好习惯,如果长期坚持,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4、注意精听和泛听相结合。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精听和泛听的综合课件,这种精听教学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规律,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如《隆中对》一文,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答,可运用精听的方式教学。泛听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语言、语音规律,增强学生对未来语言规律的感性认识,这样既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了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语言创造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在精听和泛听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既要抓关键词、抓主旨,获取特定的语言信息,又要抓听读材料中的特点细节,从而抓住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以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听力能力的目的。
二、挖掘课内外语文资源,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课程蕴涵了广博的人文信息,对于这些信息的获取与分享,离不开“说”。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羞于开口,这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甚至会严重地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教师要解学生,关爱学生,要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的胆量和说话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呢?
1、利用课文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配设了大量富有儿童情趣的、色彩艳丽的、为学生所喜爱的图片,初中语文教材中也配设了一些图片。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内图片资源及网络图片资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九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如“金钱,人类共同面对的话题”,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资源进行说话训练。
2、利用精彩词语和句子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汉语言词语丰富多彩,精彩纷呈,一些句子形式优美,富含语文美和哲理意蕴,教师可以从书本中学的现成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师还可以从精典篇目及现代美文中寻找词语或句子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说话的兴趣就会提高,说话能力就会提高。
三、关注“读”的多样性,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要学好语文,学生不仅要会听、会说,而且还有会读。教师对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读”好了,可以直接有益于听、帮助写、促进说。“读”本身蕴含着很深的奥秘。古人早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这并非否认教师在教学中“讲”的主导地位,而是强调了“读”自身的重要性。
读如此重要,该如何读呢?
1、以读思疑,重视导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一定要发挥导读思疑的作用,精心设计阅读提纲或思考题,突出“读”这个重点,力求提纲挈领,抓住关键和精髓,做到学有目标,读有方向,记有重点,充分体现导读在教学中用时少、收益大的特点。
2、忘我投入,进入角色。六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上课时读得投入,醉在其中,可见他忘我投入,进入了角色。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心态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尽快控制学生心态,引导他们树立较强的“角色”意识。当然教师本身应该搞好自身的范读,与学生一起进入角色,沉浸到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去。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共创一个“读”的和谐氛围,使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参与,并且乐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重在启发、点拨、鼓励学生放开胆去读,不受框框的限制,投入的去“读”,直到读出作品内容、人物性格、文章结构、思想主题等。
3、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升读的效果。恰当地变化运用教学手段,不仅对读大有裨益,而且可加快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略读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地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素养。如《出师表》一文,教师可安排学生做“读”的试验,一个组细读体会,一个组通过上台表演来促读,教学效果肯定会有所不同。
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抓好课堂一读这个环节之外,还有责任引导学生由课内读的小天地,步入课外读的大课堂,真正发挥“读”自身的神奇奥妙。使学生在读的前提下,“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言:“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但是对于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来说,作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先天不足。其实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时,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以至学生在初中阶段,作文水平难以提高。如何培养学生写话和作文的能力呢?
1、联系生活实践,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寻找写话的内容。写话需要内容。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关注世界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尽量去写下来,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让学生懂得,谁的观察力最强,谁就能写出最有分量的佳作来。持之以恒的实践下去,学生写作积极性就会提高,自然会把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心存疑惑的事写下来。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自觉练笔的好习惯。
2、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注意把“兴趣”二字放在首位,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开展趣味写作,使兴趣成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兴趣中起步,并有意识提高。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能产生独特的魅力。多媒体通过以图激趣,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除理性思维之外,用感性思维去认识世界,就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可以启发学生去想象、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精神。多媒体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媒体课堂去观察、去感触、去渲染和扩充自己的感触,去尽情表达。教师则要切切实实去做一个多媒体作文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的作文语言变得丰富生动,有感情色彩,然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篇打动人感染人佳作。
事实上,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其听说读写能力是不能分开的,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但只有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我认为在抓班级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风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二、在班级建设中,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会使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增进彼此的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三、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此外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采用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在管理中,班主任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改正缺点,良好的班风在这之中得到巩固。
声乐教学应重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
声乐教学在研究声音、方法、技能传授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学生歌唱综合能力的培养,即正确的思维能力、准确的鉴赏能力、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歌唱教学过程及实践活动中经受磨练,逐步走向歌唱的自由王国.
作 者:武蓓蓓 作者单位:哈尔滨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声乐教学 培养 综合能力 思维能力 鉴赏能力 心理调控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自主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 采用的教学模式多是“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 缺乏自主的思考, 主体性得不到注重,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的效率较低。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 以学生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所以, 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观念, 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 在物理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物理课程应当将重点放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本质上看, 物理属于科学性学科, 所以要掌握物理知识, 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而初中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全在于课堂, 这也就要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 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感受到探究知识的快乐。
比如, 我在讲解“光的折射”这节课内容时, 教师可以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将筷子插入到盛了半杯水的玻璃杯子当中, 为什么会出现“折断”的现象? 海市蜃楼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们听到这些问题后, 会积极思考, 教师应当进行一定的引导。学生们在思考以及讨论中, 教师可以将光的折射的知识引入到课堂中, 这样学生们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探索, 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并且理解知识的运用。学生们主动思考以及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主体性得到体现的过程, 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自主探究, 感受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也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开展小组自学,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改之后, 小组自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以及学生非常钟爱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都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在分组时, 往往坚持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 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 我在“摩擦力”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的就是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 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 设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摩擦力的定义以及产生条件, 掌握判断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知道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等等。然后, 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小组, 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目标进行自学, 每一组的组长负责对自学中的问题进行收集。学生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将部分问题解决, 知识的难点老师应在自学完成后进行集中的讲解, 确保学生的自学效率。在最后, 老师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部分练习题, 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鼓励动手实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应试教育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较大, 即便是在现在, 部分教师仍然坚持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一些教师忽略了实验对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认为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样能够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做实验反而浪费时间。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 其知识的形成也多是通过实验, 而动手实验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看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通过动手实验,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学习兴趣提高, 促进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 教师应当重视物理实验, 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 在学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这一课内容时, 我就组织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动手实验。实验前, 引导学生提出实验假设: 温度不变时,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以及横截面积有关。然后让各个小组开始进行实验, 对这些假设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动手实验, 验证了实验假设, 同时掌握了物理知识, 提高了实验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基础。所以,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 要营造出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我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 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气功表演大家都非常喜欢看, 在大力士的胸口放上大石板, 用大锤将石板砸裂, 大力士安然无恙。其实, 老师也会这样的功夫”学生们听完后都非常吃惊, 产生了一定的怀疑。紧接着, 我又说“不仅我可以,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学生们越来越好奇, 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我身上。然后, 我告诉学生“胸口碎大石的奥秘, 就存在于牛顿第一定律当中, 大家跟我一起学习完就明白了。”接下来, 学生带着一种怀疑和专注的心理去认真听课,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 老师再次问到了胸口碎大石的原理, 学生们都抢先回答, 一位同学直接站起来回答: “由于惯性过大, 当大锤在短时间内击打石板时, 石板尚未来得及向下运动就已经被击碎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 主体性突显, 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通过小组自学、动手实验、创建问题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洪.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J].新课程学习:下, 2012, (06) .
一、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
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課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二、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一)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但在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习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二是就业择岗时怕苦怕累,拈轻怕重,过分强调报酬的高低,过分拔高就业要求,造成就业面狭窄,不能顺利就业、创业。由此,在职业学校开展爱岗敬业教育,注重敬业精神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谈三点看法。
一、要用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作风。一个人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必须正确认识自身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由于中职学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自卑且意志薄弱,怕苦怕累,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作为职业学校的班主任一定要克服疲倦的心态,要以主动的精神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不要一味的批评、处罚,除了要用爱心、耐心转化他们,使其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班级的温暖之外,更要用自己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对待工作的态度言传身教,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模范行为来感染、影响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努力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责任感的人。
二、在班级日常行为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在管理上要体现五个方面的优良品质,即严明纪律、浓厚的学习氛围、优美的卫生环境、邪不压正的班风、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也应以此为基础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并把敬业教育贯穿其中。从而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自尊、自爱、自强、自信。具体可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
1、分责设岗,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班主任引导和监督,班级日常工作分责设岗、班干部竞争上岗,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意识,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的工作思路。如在选拔班干部时,首先将班内日常事务进行分组分块,将每个岗位的主要职责、管理范围予以公示。然后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进行竞选,在竞选之前对参选者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欢迎同学们对参选者提出意见。竞选时,先由竞选者在讲台演讲,最后全班同学不记名投票进行选举。将班、团委干部选出后,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班学生,并由相关的班干部管理,这样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如考勤、课堂纪律、收交作业、宣传、宿管、卫生等都落实专人管理。为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管理实效,在主管班干的同意下还可以申请“换岗”,对工作效果差的,也可以调整。为了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班主任要对每一位学生的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考评,实行每周一小记,每月一评比。若月评中被评为优秀者,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原则下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当周的工作总结采用写周记的形式交班主任处存查。一学期后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换届。这样多渠道、全方位的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演讲、为人处世等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更培养了学生的踏实、进取的精神,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即便是一件小事,都需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做完美。
2、缩小范围、分组管理、增强学生敬业意识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还可以通过营造竞争机制,实现敬业精神的培养。如全班同学按自愿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选组长一名,组长牵头讨论出各组的管理办法报班委会审批后执行。每周按纪律、卫生、宣传等方面进行评比打分。评出一个最差组和一个最佳组,并上榜公布。每获一次最佳组,每个组员加操行分,被评为最差组的所有同学与班主任一起研究改进办法。被评为最佳组的则在班内给予表彰和适当的奖励。校级及以上的文明学生等各类表彰都以此为根据。实行这种方式管理以后,大部分同学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平时表现不好的也纷纷迎头赶上,都在为本组获取最大荣誉而努力,而每组的学生干部都会努力思考、钻研如何管理才能让组员配合好,取得好的成绩。同学们在有压力、动力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不但增强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精益求精,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敬业态度。
三、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
敬业在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就明确地提了出来:“敬业乐群”。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敬业就是要求我们把自己职位所要做的事情做到位,并不断追求做到最好,将平凡枯燥的工作做出成绩,做出光彩;敬业就是要有工作热情,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敬业就是要有奉献精神,视工作为使命。敬业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是实现爱岗敬业的基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爱岗敬业的培养,还必须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全方位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都与企业要求紧密相关。“精业”才能“敬业”,因此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每一个实训环节,都应渗透对学生的质量意识、产品意识、效益观念的教育,在引导学生练就扎实的专业动手能力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让学生学会分析投入与效益的关系,形成经济观念,平时能勤俭节约,不浪费每一件有用之物。同时,在实践操作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概念和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善于思考,勇于发明创造。
一、引导学生强化语言积累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拥有的词汇量与智商成正比。青少年时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可见,在青少年时期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词语、句子、篇章是何等的重要!学生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习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以量的积累促进质的飞跃。我们应从杂志和各类书籍中收集一些精美的语言摘抄下来,然后每天熟练的背诵一遍,以培养自己的语言感觉能力。古人云“拳不多手,曲不离口”,只有每天坚持,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之所以要强调背诵,是因为这是形成语感的唯一途径。“天上从来不会掉下馅儿饼”、“成功从来只属有心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主要工夫就在写作前,而且主要在阅读上。”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平日里,教学的一篇篇课文,不仅是在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在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景,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因此,语言的积累最下工夫的应该是让学生把课文读进去,读出来,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的境地。
二、引导学生语言灵巧的运用
积累精美的语言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感觉能力,但是只有积累,没有运用,我们就不能将这些积累的语言灵巧的运用到平日的作文中去。通过仿写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运用,仿写就是在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字数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改动或增添一些词语和句子,使之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沙宝亮的《暗香》: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会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缠绵细语时,用你笑容为我祭奠。让心在灿烂中死去,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稍作改动就可以变为:当灯光照亮书本,思绪翻动。笔就在风起雨后,书写人生。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心若在灿烂中死去,爱让它在灰烬里重生。难忘父母眼神里,用你笑容为我壮行。让心在灿烂中前行,让爱在灰烬里重生。烈火烧过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风。当灯光照亮书本,思绪翻动。仿写应与积累保持同步,每天坚持一次积累、一次仿写,时间长了,自然就知道运用语言的技巧了。
三、启发学生创造自已的语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去理解语言现象,真正形成有自己语言风格,就必须学会创造。在语言积累和仿写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应开始着手于自己的创造了,所谓创造,就是用自己的精典的语言来进行表述。要学会创造,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语感外,还必须掌握一定语言表达技巧,一般来讲经典的语言应具备三个要素:1.语言的节奏;2.修辞手法的运用;3.典雅词语的运用。语言如同音乐、舞蹈,是有节奏的。所谓节奏就是由一对相反的因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的。如音乐的节奏是由声音的高低、续停等形成的;舞蹈的节奏是由动作的刚柔、快慢等形成的;而语言的节奏则是由语言的舒缓与激越形成。整齐的句子激越、散句子舒缓;短句子激越、长句子舒缓。因而要形成语言的节奏,就是必须长短结合,整散结合。其次,作文的表达追求形象生动,作文的语言力求典雅。因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积累得越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以至于思想积淀就越有益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愿自已能行动起来,让自己的语言生花,令自己的语言添彩,在文学的天空下插上绚丽的语言翅膀自由地翱翔。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遵守规则
通过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培养学生具有原则性的顺从习惯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加强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道德教育途径多样化
1.通过品德课教学。在我国小学低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小学高年级开设了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学校首先要开齐开足品德课,保证授课时间,追求高效课堂。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规则在哪里》、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都旨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树立人人遵守规则,心中时时处处有规则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在《规则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通过游戏来导入教学,效果就不一样。我先组织学生玩“吹气球”游戏,吹得最多的小组获胜。比赛过程中,男生组限定为5秒钟,女生组为10秒钟,结果女生组获胜。男生急得大声说“不公平”。那么“怎么做才能让这个游戏公平呢?”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制定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制定出了玩“吹气球”时具体的游戏规则。由此揭示课文题目《规则在哪里》。
2.通过各科教学。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汤姆钓到了一条从未见到的大鲈鱼。由于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所以在爸爸的要求下,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鲈鱼放掉了,虽然后来他再也没有钓到这样的大鲈鱼。但是,爸爸的坚定的话语牢牢地铭记在汤姆的心里。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文本的功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让学生懂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觉遵守社会的规定。
3.开展校园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班队活动,指导学生制定班级规章、学生行为规范、教室规则、安全规则等;可以和学生一起筹划、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可以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来培养学生具有原则性的顺从习惯。
4.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争当志愿小交警、社会服务员,对学生进行品德陶冶。
5.联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遵守规则的道德教育只有多方配合才能见实效。我们可以举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联系网络,使之成为合格的家庭教师,正确引导和监督学生遵守规则;我们可以请交警、派出所到学校协助开展教育,每学期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到学校工作室现场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还可以邀请各行业的人士走进学生课堂,讲述他们工作中必须面对的规则,从而给学生树立道德典范,促进学生对道德的思考。
二、道德教育方法多种化
1.组织道德讨论。在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探讨、交流,是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参与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己见。
2.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参与性很强、富有乐趣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与实际生活中遵守规则相关的心理小品、生活小品,如《在公交车上》《“小上帝”不让座》《玻璃打碎以后》等,让学生重演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使他们进入角色的内心,想其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以此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
3.进行价值澄清。教学《规则在哪里》一课,要注重学生的自由探索,使学生了解到规则的意义、规则的重要。再创造条件,结合各种文体活动,帮助学生澄清他们做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可以让学生扮演宣传员的角色,把课堂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类,并宣传出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收集到的规则分类整理,制作成剪贴报。课下把它贴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宣传栏里,也可以印成宣传单,发放给同学或周边的人。学生在处理资料的同时,由身处其外的观察与调查,变为主动地参与和宣传,真正认识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将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
4.树立榜样学习。小学生大多善于模仿。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在榜样人物的选择上,除了历史伟人、杰出人物,我们还必须强调要选择学生身边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如教师、学生、家长等。其身正,不令则行。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表率作用,并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还可以将自觉遵守规则的学生树为榜样,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5.开展道德体验。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不是单靠课堂教学就能形成的,还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规范行为才能形成。所以,我们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遵守规则这一道德观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激发动机, 使学生产生质疑的兴趣
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激发, 变无疑为有疑, 使他们产生质疑的兴趣。有了这股内动力,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钻”进教材里, “潜”入课文中, 在精妙的词句间, 在作者流露的情感里, 在文章的谋篇布局里流连游弋, 汲取更多更有益的营养。
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 我故意先吊起他们的“胃口”:“看到这个题目, 你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在课堂上产生了一个个的小问号, 这些小问号就像一个个小钩儿勾住了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产生“我要学习”的自主愿望。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胜心, 不愿服输。教师巧妙地借来“他山之石”, 有选择地介绍几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并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提得好, 问得妙, 其余学生很容易就产生这样的情感, “别人能问出好问题, 我为什么不能?我要再细读课文, 提出个比他们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有趣、行之有效的办法, 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质疑需要。
二、注重指导方法, 使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敢于质疑, 又有了质疑的积极性, 我们就可拔高要求, 让学生明确, 质疑要适时适度, 有质有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掌握质疑的方法是善问,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1. 围绕课题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精华的集中体现。往往从题目入手, 破“窗”而入, 可以窥视文章的内容、条理, 所以在学生刚接触题目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中质疑。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 针对课文题目, 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只蝈蝈是谁送给盲婆婆的?”“他为什么要送蝈蝈给盲婆婆呢?”“蝈蝈给盲婆婆带来了哪些欢乐?”学生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课文也就迎刃而解。
2. 在初读中质疑。
学生在初读中质疑, 有利于学生的学路, 教师则通过学路可以调整自己的教路, 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初读课文后, 可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并告诉学生初读课文可从课文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方面质疑。
3. 在细读中质疑。
教师在讲读课堂中, 要将质疑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主动发问。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 (1) 从旧知的比较联系上发问:如在教学完《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时, 要引导学生质疑:这四个动物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你想对它说什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 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 (2) 从新知识的意义上发问。 (3) 围绕重点词、句、段发问, 抓住了重点的词、句、段, 就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抓住文章的内容结构质疑。有些文章从内容结构上看, 作者的安排很是独特。在教学时, 学生如能抓住文章的结构进行质疑, 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能从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生经过训练, 懂得在理解课文中可从多方入手, 感悟发问, 体味思考。
4. 在课后质疑。
好文章总是余味无穷。在分析课文后, 同样要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 这样既可弥补教学疏忽之处, 加深理解, 又可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在独立作业中质疑。
在学生明确知识重点后,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做练习。作业中教师应有意设“陷阱”, 诱导学生发现新的疑惑, 引导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从而激发起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尝试、探索、创新的意识, 并使之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教过的几届学生当中,个别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唯有地理学科成绩突出。通过与他们谈话了解到,他们觉得地理好学,因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地图就可以掌握下来。地图直观性较强,易于接受,学起来比 较轻松,于是他们就对地理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我初步地总结了一套不成熟的经验,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读图训练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 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说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 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 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 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接着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 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抗挫折能力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后, 能够忍受、抵抗挫折, 并且能对挫折进行自我调节, 积极改善挫折情境, 解脱挫折状态, 从而达到适应挫折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因此, 让大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失败, 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维护正常的心理健康, 是目前高等学校和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 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 这些都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产生了许多心理困惑和烦恼。为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时, 即要注重智力和道德培养的同时, 还应该培养意志坚定、自强不息和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的人才, 这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另外, 长久应试教育影响下, 往往只重视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而轻视了综合能力以及情感意志的培养, 一直没有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来予以足够的重视, 这样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成绩好, 但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较差。为此,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 党和国家对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极为重视。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轻视了心理素质培养, 尤其是抗挫折能力培养的话,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将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因此, 研究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不容忽视。近年来,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就业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导致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常由于其以往生活与学习中遭受过各种各样的挫折及其应对挫折的态度不正确, 而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总体较弱。王统军的研究指出, 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 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弱, 做事“三分钟热度”, 意志力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董晓倩对郑州大学l-4年级在校本科生的心理耐挫力状况及应对方式进行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 在大学生中, 心理耐挫力较差的占46%, 心理耐挫力在一般水平的占45.9%;显示了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的总体水平偏低, 情况不容乐观。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多较弱, 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力, 在挫折面前畏缩不前, 为挫折所困扰。轻者情绪低下, 缺乏上进, 且易产生心身疾病, 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还会做出损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人的一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 途中会有平坦的大道, 也有崎岖的小路;有灿烂的鲜花, 也有布满荆棘的泥泞。在人的一生中困难和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随时都有可能遭遇挫折。总结当代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 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
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远离父母、亲人、朋友, 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这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失去父母的依靠, 朋友的帮助, 面对全新的环境, 一切都要靠自己, 使得大学生难以适应。有的大学生在面对着困难和挫折时, 严重的会做出退学、轻生等一些极端的行为来逃避困难和挫折。
2. 学业竞争的压力。
进入大学后, 身边的同学都是佼佼者, 学习上失去了中学时期的优越感, 容易产生失落感, 如果不会自我调控就会有极大的心理落差, 从而产生挫折。大学生在学习上更需要有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就有可能导致学习困难、考试失利, 进而使其感到学习受挫, 丧失进取心、意志消沉、焦虑不安等挫折心理表现。
3. 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大学生到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有朝夕相处宿友, 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 彼此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不尽相同, 如果不随环境而改变, 把自己圈在自己的小空间里, 不愿融入到集体中, 这样往往和群体产生排斥, 没有朋友, 交往、友谊的需要就无法得到满足。有关调查显示, 人际关系不协调是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会产生压抑、孤独和焦虑情绪, 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4. 恋爱挫折。
大学生心理各方面都处在不成熟的时期, 做事易冲动, 并且对事物的理解片面, 凡事看得过于完美。一旦遭遇恋爱的挫折, 心理就无法承受, 痛苦不堪, 无法正常的生活, 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有的在无法排解心理的挫折时, 还会做出报复 (伤人、杀人等) 的恶性事件。
5. 就业压力的担忧。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会设想自己的工作, 憧憬未来, 但面对着现实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 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 有一种渺小和被社会忽视的感觉, 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还比较弱, 这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 有主观的, 也有客观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责任。现代家庭教育重视智力知识教育, 轻视非智力教育, 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德行的修养, 这就造成部分孩子在道德品行, 心理健康上存在严重的问题。另外, 家庭的过度保护使现在的家庭模式大多是倒金字塔模式, 子女处于塔尖位置, 集万般宠爱于一身, 家长对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了, 举在头上怕吓着”, 造就了孩子的“蛋壳心理”。家庭教育往往有些偏执, 只要孩子愿意的, 就一味的满足, 使得孩子自小养成了一种“自我中心”意识, 一旦现实不能满足要求, 便会产生种种不健康的心理。这种过度保护和宠爱使孩子缺少独立的生存能力, 在面对挫折和干扰时, 就会不知所措, 有的甚至会做出过激的反应。
2.学校因素。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教育片面的重智力的发展, 把成绩分数放在首位, 而忽视了大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缺乏锻炼, 在人际交往、适应环境、抗挫折能力方面较差。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而学校教育没有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来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只走形式、摆样子, 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考分虽然很高, 但在心理素质方面却不合格, 表现为抗挫折能力、意志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等都很缺乏,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
3.社会因素。任何人的成长、生活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现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式, 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因此,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日益复杂化, 客观上又要求大学生有更高的抗挫折能力, 它成为影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提高的一个外在因素。网络的发展为人们信息沟通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长期无节制的上网, 会使人趋向于与社会分隔, 并且产生孤立感, 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也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孤僻和冷漠等心理问题。
4.个体因素。现代大学生存在信仰缺失, 人生信念的弱化, 个体缺乏精神动力, 在困难面前唉声叹气, 在压力面前无所适从, 在挫折面前怨天尤人, 最终导致抗挫折能力下降。另外, 大学生自我期望值过高, 他们其中多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 具有心理优势, 对个人的理想往往定的很高, 不从客观实际出发, 当现实与抱负水平距离太远时, 就会有心理挫折感。
三、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 高校应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工作的强大动力。面对挫折, 如果一个人能坚守自己的目标, 不轻易地改变或者放弃, 深思熟虑, 持之以恒, 摒弃消极情绪, 克服内外障碍, 他就能成功。相反, 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就不可能克服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应根据大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 培养其适应和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 养成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2. 高校应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抓, 因为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振兴的精神支柱, 也是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只有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使大学生从思想上得到的认识, 行为上才会有根本的转变。理想远大, 目标明确, 就有足够的勇气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另外, 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才能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并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 顺利的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从而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
3. 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有针对性地加强抗挫折心理训练, 这是培养和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根本途径。
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是在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 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且挫折承受能力较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 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 大学生没有遭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机会。所以对大学生, 我们除了要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喻之以事, 让他们从思想上主动接受教育, 还要创造条件, 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 让受教育者积极地寻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方法。要使他们受到实际锻炼和考验, 在外面的大世界中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还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某些困难, 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 教会学生面对挫折, 自我调适。另外, 也可以参加一些体力劳动, 在“劳其筋骨”的尝试中, 进行意志磨炼。有目的地在校园内安排一些公益劳动;根据学校的条件, 尽可能多地组织一些如体育比赛、知识比赛、技能比赛等竞争性强、参与性广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乐与苦、喜与怒、胜与负的酸甜苦辣,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实践告诉我们, 经受过挫折磨难, 在逆境中成长的人, 往往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挫折能给人以打击, 带来痛苦和烦恼, 但挫折也能给人以振奋, 使人在磨炼中变得成熟。
4. 高校应运用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校园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硬件设施应该蕴含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底蕴, 使之成为隐形教育的重要阵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激发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 净化学生的心灵, 陶冶学生的情操, 开启学生的智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 当大学生个体遭遇挫折时, 集体能给予充分的关爱, 这将为个体走出困境提供了信心和决心。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很多时候能成为个体受挫能力恢复的添加剂。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结合专业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开发智力, 提高文化素养, 完善知识结构, 陶冶情操, 提高思想觉悟和人际交往技能,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 高校应强化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心理素质更为重要, 而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挫折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如今每一所学校都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 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理想, 认识挫折;另一方面, 学校要安排教师、专家进行专门的讲座、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等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防患于未然,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同步发展。对于心理辅导的方法, 可以采取冯江平所提出的方法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 情绪疏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受挫原因, 排除消极情绪, 让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2) 转移法。即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 换一种思路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3) 矫正法。对已出现消极行为的, 应由教师指导帮助其调整心态, 控制情绪, 转变行为模式。 (4) 演练法。可由教师设计、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 让学生在锻炼中成长, 提高对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比如有些学校开展的野外生存训练、探险夏令营、拉练等都属于此类活动。另外, 为了让学生对人和人的心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能持一种科学的态度, 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 举办心理健康报告或讲座, 开设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 开展心理咨询, 出心理健康板报, 普及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 培养学生健全的意志和人格, 增强自信心, 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抗挫折能力。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环境适应、学业竞争、人际交往的复杂以及就业压力时, 产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当今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却普遍较低, 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大学生的特点, 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因素, 并阐述了高校应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州, 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2)
[2]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3]宋宝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4]黄德健.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探析[J].高教论坛, 2006.8.
【班级的管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推荐阅读:
班级管理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亲和力09-21
浅谈如何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的能力07-26
谈新时期小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有效策略11-10
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的素养-班级管理10-05
对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思考-班级管理09-21
班级学生个人量化管理09-18
一位优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经验-班级管理07-01
班级管理的感悟10-23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班级管理06-28
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班级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