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选8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方法有: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创设交流环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思维过程,增强问题意识,鼓励大胆猜想,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主体作用

兴趣 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在这点上,我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并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硬板的教条式的制度来教育学生,扼杀学生的天性。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传为辅、学为主”的主导思想,绝不能盲目生硬地将知识灌输于学生,应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做到讲者有神、听者有趣的环境,同时更应做到将只有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讲,即将“一言堂”变为“多方堂”,这样既听取了学生的见解,又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既传授了自己必需传授的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倾向。这样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不由自主地活跃了。我在课堂教学中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是简单的传授,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结合课堂的实际需要和传授知识两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改变厌学恶学的缺点,课堂教学的气氛才能得于活跃。

二、融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师生双边的活动,需要师生互相的配合。现代教育观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学好数学,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认真学习。许多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如果这位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心理更加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枯燥的课堂学习变为一种美的享受,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经常深入学生群中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或文艺活动,在娱乐和游戏中改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积极倡导以探究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进而创新的能力。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们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倡导以探究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学评价也被扭曲了,重学生分数的获得,轻视能力的培养;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情意的发展。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方式单一,过于依靠期中、期末考试,忽视平时的考查;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扭曲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死读书,读死书,学生心理压力大,负担重,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没有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制约了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所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必须着力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这才是他们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的主动发展,不遗余力地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参考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2

1. 教师的角色要作出相应改变

数学教学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 与此相伴的是教师的角色要作出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教学时教师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展开, 所以学生当然是“主人”.

(1) 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 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当好组织者.如教师在教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单元中“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每人拿出一个活动角自己动手操作, 发现和解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 这时的教师就是一个组织者.

(2)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 当好引导者.如二年级第23页的一道题给了一幅图, 图中是几个班级在学校卫生评比中的红旗数, 但是其中底下一部分红旗被树挡住了.同时给了其中一个班的红旗的面数和其他班级比其少几面, 求的是其他班级红旗的面数.有的学生在计算后用数的方法来验证, 发现数的结果和计算结果不同, 这时的教师就是一个引导者, 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问题出在哪.

(3) 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得到指导和建议, 当好合作者.在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时,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积极性, 参与、指导学生找出多种算法, 这时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合作者.同时也要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引导学生之间对各种算法进行讨论交流活动, 让学生了解多种算法, 并体会每种算法的特点.

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 似乎教师的空间被“压缩”了, 实际上, 标准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教师的作用要特别体现在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联系, 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 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 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 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 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 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2.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进行实验教材教学时我们坚持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课上,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试分铅笔, 在每名学生初步掌握简单分法后, 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时的课堂,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汇报中出现了十多种分法, 有按颜色分的, 有按图案分的, 有按是否用过分的, 有按是否有橡皮头分的, 等等.这个过程教师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学生发现了十多种大人都想不到的分类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性 主体作用

一、完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实施“填鸭式”教学模式,必定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学习积极性降低。现代教学结构有所改变,这时候就需要老师不断摸索,紧跟新课改步伐,完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都不同,所以当他们面对相同数学内容时得到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同的,当然遇到问题时所用的解题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一题可多解的题目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大胆尝试、大胆创新。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学生明确问题列出算式后,出示讨论题:44+2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多种算法:①4+5=9,40+20=60,60+9=69;②44+20=64,64+5=69;③40+5=45,45+20=65。这样,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展示,学生认识到思维角度不同,计算方法也不相同,还可以从不同解题思路中寻求最佳解题方法。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自主探求的欲望。

二、巧设课题导入,激发学生主体性

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要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教师必须设计出独具匠心的课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导入新课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如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课件出示运动服和文具用品,然后谈话:同学们,学校又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了,现在手头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时间紧迫,要先做的事有两件:一是为运动员购买运动服,二是买文具用品作为奖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做好这两件事情,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需要知道运动服的价钱和文具用品的价钱。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开运动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运用故事导入课题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且富有思考性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尽情想象猜测,然后自然而然引出新课内容。这样设计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我首先提到龟兔赛跑的比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知道”,接着我又说两只蚂蚁也要进行比赛了,怎么比呢?我给她们出示了两张大小不同的树叶,提出了比赛要求,方法是沿着树叶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达到终点谁就是冠军,前提是每只蚂蚁每分钟爬行的厘米数相等,那么到底谁是冠军呢?这时候,学生会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想到小树叶的那只蚂蚁会得冠军,然后我提问:像树叶边沿一周长的长度你知道叫什么吗?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随后就进入了新课认识周长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启发学生分析理解边沿一周的含义。

三、协调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体性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对老师产生积极情感时,很容易把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带到学习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协调好师生关系对学生主体性增强很有帮助。

幽默是协调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数学本身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如果课堂上老师再不注意语言艺术,学生很难听进去,师生关系也会陷入僵局,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大大降低。幽默是一门艺术,课堂上恰当地使用幽默语言,能增进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例如,操作课时,我给大家做演示,有时会应用到刘谦的一句话“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特别集中,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又如上课有学生打瞌睡时,我会问:“你梦见吃肯德基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从侧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对我产生反感,两全其美。

在课堂中肯定性评价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例如,教学一道练习题“要装32辆自行车,问60个车轮够不够”,大部分同学想到的是用乘法来做,班级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却想到了另一种方法,由于不太自信而且其他同学都指出说她不会做,因此没勇气举手,这时我表扬了这位小女孩:“你的思维真活跃,见解真独特,看来同学都小看你了,你是最棒的!”同时让其他同学向她学习,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位小女孩自从那次得到了表扬后,数学课的表现都很积极,平时见到我也会冲我笑了。看来,适时给予学生肯定性评价可以使学生感到被重视,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同时促进师生关系发展。

四、构建学习平台,发展学生主体性

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提倡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应用到数学中,主要就是通过观察、动手和小组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充足的探究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验、感受数学,学会合作、交流、倾听同伴的意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时,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并提出自己的猜想后,我启发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工具,用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方法验证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中认识长方形的边、角特点,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班级里交流、讨论,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节课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状态,主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4

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这种真诚无私的爱,使孔子不仅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师生亲密无间,并升华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很好的诠释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鲁迅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爱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教育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爱的内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当代主要体现为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等。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

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以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使学生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

要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主体,尊重主体的差异性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里,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应富有公正、平等意识。在教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有待雕刻的树木,应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一项研究课题,把学生的所谓“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而不应有“标签”,不应另眼相看,甚至给予心灵上的惩罚与折磨。

教师要相信并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都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平等的对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这个生长点去培养,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包容学生个性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和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因此,教师必须平等地 对待每一位同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结合案例教学

有些文章内容晦涩难懂,学生从字面难以理解,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切不可让学生带着困惑下课或者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而有时候这些难题确实难以凭借老师的语言描绘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就要借助一些学生见过的案例帮助他们理解,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让他们通过肉眼的观察及老师的讲解理解。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

开展轻松的导入

导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直接导入、复习式导入、设置悬念式导入等,但是这些导入方法归结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告诉学生现在已经正式上课了。而事实上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很短,因而在上课最初学生还停留在娱乐的氛围中,思想不是特别集中,这时候的课堂效果往往不特别好,与其这样不如教师陪学生一起放松下,在放松的过程中逐步引入课堂话题,比如给学生讲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这个故事切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学生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事实上自己就在学习的目的

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自古以来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旦激起学生对某一门科目的兴趣,学生就会非常爱这个科目,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钻研这门课。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比如在教学生拼音时可以开展找朋友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找朋友这首儿歌及找朋友的这个游戏引入语文课堂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具体操作就是教师课前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的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又或者是汉字大抢购,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收集一些标有商品名字的卡片,将它们集中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学生抢购,抢到这个物品的前提是准确地说出这个商品的名字,最后比比谁抢到物品多,对抢得多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学生体会到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动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学习兴趣,必须优化提问,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提问、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优化提问,须优化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使他们去主动地思考、探索。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5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怎样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正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的问题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何谓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句谚语说道:”YOUMAYTAKEAHORSETOTHEWATER,BUTYOUCANNOTMAKEHIMDRINK."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很多专家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来概括主体性,其中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能动性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参与,创造性是人的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集中反映,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到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对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可能和限度。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思想、情感的意志的培养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想和实际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会失败。

要把“舞台”让给学生,首先要改变师生的教学观念。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把握英语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因此,语言知识必须转化为语言技能,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与实践的过程。其次,要使学生明白,语言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充斥着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丰富各种知识,以满足语言运用的需要。现行SEFC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语篇内容,其中包涵了历史、地理、文化、风俗、风土人情及人际关系等。总之,要使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是更加开放、发达的未来社会,他们必须用未来的人材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应该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道理。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成绩,用事实来说服学生。

另外,教师自己要改变教学观念,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摸索出一套好的学习指导方法。把教师的“一言堂”和“满堂问”的主角地位让给学生,教师从“幕前”到“幕后”,学生则由听众变为实践参与者——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并转化为己用,同时获得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实践证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获得语言技能,提高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6

在大力倡导课堂教育素质化的今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我认为,学生的主体性,实质上是“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直接体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才算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现结合本人的实践与学习,简要地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

教育的民主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是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如果离开了教育教学的民主性,也就无法来谈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确保我们的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在教育中,我们要摈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尽量使自己成为学生集体中的一员,进而创建一种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教师只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缩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获得淋漓尽致的最大可能的发挥。

2、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一切,包括学生的观点、思想与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要尊重学生的人权问题。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论越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强行地把学生的思维轨道重新纳入到自己设计的轨道,用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教科书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

3、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评价学生课堂中主地位有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很大程度上看学生是否参与了学习过程,这种参与应该是在学生主动状态下地参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建构、重组的过程,是发现与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在练习中理解知识,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切不要重结果轻过程,急功近利,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全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主体性最能充分体现的地方。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合作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7

一、明确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 分层次教学

无可否认, 学生的个体差异时刻存在, 包括学习基础、个体性格、理解能力、语音特点等各个方面, 如果我们不加了解, 对学生的要求千篇一律, 那势必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 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而有些学生“吃不了”, 无端加大心理负担及课业负担, 甚至对英语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作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能力所及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要求, 给每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空间、时间, 支持和鼓励学生更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 大胆“跳起摘桃”, 感受成功的欢乐和自豪, 从而促进教学, 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沟通、理解, 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表现出来。这种课堂氛围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包括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尊重学生的自信心和民主精神, 教师还要爱护他们, 关心他们, 与他们实现感情和谐统一, 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 使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 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 从而提高学习效益。

三、加强学法指导

长期以来, 许多老师只注重如何去教, 即过多地设计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授课过程, 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自己的教法, 而很少指导学生如何高效的学习。教学的涵义应该是‘教会学习’英语教学首先应该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尽早获得自学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学习方法比教学方法更重要, 因此, 英语教师要特别注意研究学习英语的规律、特点和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会学与学会。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不同阶段, 要采用不同方法打好语言基础, 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在学习过程中, 各种感官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教师要有效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根据记忆规律, 教师不仅在讲新课时要有计划地以新带旧, 使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结合, 还要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这样,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 探索规律, 学习和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学生拥有了终身受益的“猎渔之法”和“点金术”, 也就更轻松高效、充满信心地投入英语学习中去。

四、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随着英语教改的实施, 课堂教学重点由获取语言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上来。教学主体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上来。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由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凸显了“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的课堂模式。为了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 在课堂上教师要真正突出精讲巧练, 不搞满堂灌, 从课堂的主角位置上退下来, 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参与学习。不要把知识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过程, 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去实践。在课堂上可以经常让学生领读课文、带读生词, 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 甚至可以偶尔让学生当老师讲课, 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和细致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实践所学知识,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 如练习口语表达, 查字典明确单词的正确读音及意义, 练习正确的语音语调, 注意语流语速,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课外资料以更好了解课文内容等。在课后, 可以让学生批改作业, 甚至让学生来模拟出题、改卷, 因为学生要编试卷, 首先必须熟悉内容, 认真把握每一个知识点, 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分析、解剖、总结。经过这一番思考, 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去看书, 比平时老师要求预习、复习的效果还要好得多。学生出的试卷往往体现了他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师生知识结构和角色的差异, 教师就可能与之错位, 分析学生出的试卷, 就能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层次, 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个别辅导。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 尽可能把教学内容化为生活实际,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 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学习;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求知欲越强,兴致越高,接受新知识就越容易。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形成悬念,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导入新课:

(1)六年级有三个班,每个班都有45人,现在要分栽540棵树,各班应分栽多少棵树?

(2)某工厂工人甲一个月生产零件12500个,工人乙一个月生产零件8500个,如果甲乙两人每月领取的奖金一样多,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即议论开了,都觉得树苗的棵树可以平均分栽,因为每班的人数相等,而甲乙因为工作效率不同,他们的奖金平均分配有失公平,因为它违背了原来所学知识与现在的问题发生了冲突,这样学习按比例分配知识就成了学生的一种需要,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形成了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注重学习指导,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

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正如陶行知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主体作用的持久发挥,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因此,教师“授之于渔”,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新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为了引导学生去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存在什么关系,在课前,我布置了学生用硬纸准备好直径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圆和直尺,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有什么方法能测出圆的周长呢?”学生说出两种办法:一种是用带子(绳子)绕圆一周,在把绳子拉直进行测量;另一种是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测量。我于是拿起一个1厘米的圆,再幻灯下放上一把直尺,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让学生把圆的大概值读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照着老师的方法用直尺测出直径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圆的周长各是多少,分别填入书中的表格,完毕后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们认为: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其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于是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用尺子表示出来: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最后介绍一下圆周率,这样,圆的周长公式就呼之欲出了。

三、创设条件,提供实践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应用因素,给学生提供实践与展示才华的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课本中学到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并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所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以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出圆柱形铁皮水桶的底面周长和高,并计算出做这样的铁皮水桶大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当学习了正反比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学校旗杆的长度;当学习了统计表图表后,让学生把自己某一阶段的数学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家里每年的收入、住房面积等方面的变化制成折线统计图,从图中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自己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一目了然了。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践,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知识学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学意识。

四、赏识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老师说过:“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赏识是孩子无形生长的阳光、空气和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赏识,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比如,“好样的”,“你有进步了”,“你真棒”,“继续努力”等等。在这经常“竖起大拇指”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我要学”的信心,和“我会学”的成功感不断增强。可以说,赏识犹如兴奋剂,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上一篇:苏轼的诗词及赏析下一篇:2024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