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存与发展思考

2022-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生存与发展思考

煤炭矿建企业生存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摘 要:煤炭矿建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巨大,如何认清形势,分析研判发展机遇,本文进行了研究与思考,提出转型升级、强基固本、抢市场、保安全、促生产、降成本等重点工作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矿建企业;转型发展;思路措施

当前,国内煤炭行业进入需求衰减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交错,形势极为严峻。一是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下降。二是煤价持续走低。三是规模以上煤企效益严重缩水,诸多因素带来煤矿关停并转问题。煤炭行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面不断扩大,停工率不断上升,导致煤炭基建市场进入全面加速下行期。

从煤炭矿建企业内部看,各种困难和矛盾更加突出。一是市场开发难度更大。二是项目获利空间更小。三是现金流高度紧张,经营运转更难。四是安全生产压力空前。五是部分干部职工对当前严峻形势依然认识不足,压力没能层层传递。六是冗员过多,效率低下,而关键岗位、核心队伍骨干人员又远不能满足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需要。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矿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希望和机遇。从国家层面看,无论是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还是基础设施完善,都需要持续投资,国家还不能放弃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从煤炭行业看,未来较长一个时期,煤炭在国家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煤炭矿建业务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从行业外看,未来几年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和其他矿产品消耗量将逐步增加,非煤矿山和其他类型的地下工程仍有一定的投资。所以矿建企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做优做精做强,努力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一、致力于转型升级,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应对当前困难最有效的措施,可用“16个字”概括。即“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转型升级、自强不息”。一要推進业务转型,由工程承包商向项目服务商转型,由优秀承包商向卓越服务商转型,以从事各类矿山矿、土、安三类工程建设和各类地下工程建设为主业,把产业链向上下游全线延伸、全面渗透,努力开创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二要推进管理升级,打造持续健康发展新引擎。优化施工结构,努力实现由单一市场化向多元市场化升级,逐步扩大非煤、地铁、海外业务等市场份额;优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升级、由劳务型向管理型升级;优化经营模式,努力实现由单纯工程承包向项目总承包和投融资运作经营升级。

二、致力于强基固本,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导向,确立自身转型发展理念和目标,精心编制滚动发展规划。二要全面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企,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持续发展保障。三要扎实推进职工队伍建设,持续增强稳健发展能力。推进劳动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压缩非生产性人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四是要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各级管理人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三、凝心聚力抢市场,坚实奠定持续发展基础

增强危机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主动出击,多措并举抢抓发展机遇。一要充分利用自身矿建产品性价比好、建设能力强等优势,主动对接业主需求,积极参与高端竞争与深部合作,在进一步扩大市场中加强合作、拓展空间。二要努力向煤与非煤一二三期、地面和井下采掘运营服务延伸;发挥自身优势,用好国家支持“走出去”政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并积累市政工程管理、施工、BT和BOT模式经营运作经验。三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市场开拓积极性,全面助推市场开发。

四、强化管理保安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局面

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安保型企业创建工作,强化现场管理和责任落实,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一要保持安全管理高压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宣贯,大力开展警示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各方面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层层传递压力,一着不让抓安全;转变检查方式,加大奖惩力度,深层次抓好风险管控和“三违”治理。二要扎实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抓好制度落实,严把项目验收关和系统保障关,把安全工作重点向人的行为标准化和现场管理规范化转变,坚决堵塞安全漏洞。三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保安。确保系统保安、设备维护、安全管理投入,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环境。加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和审批,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安全可靠性。推进安全技术研发,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符合施工生产需要的保安技术体系,提升科技保安能力。

五、科学组织促生产,大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切实加强劳动组织,坚定不移地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扩大企业影响力,赢得市场开拓先机。一要优化劳动组织,提高人工效率。二要注重机械化建设,提升施工能力。根据项目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机械化建设,狠抓正规循环,增强施工能力,提高单进水平。三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实力。不断强化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科技保安技术研究,推进立井智能化施工、安全高效节能施工、复杂地质条件下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研发,力争在行业尖端技术、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四要增强创优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六、深入挖潜降成本,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进一步完善成本考核体系,加强以项目为中心的成本管理,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一要加强项目源头管理,提高项目获利能力。精心编制并严格审查合同条款,提高合同签订质量;充分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合理预测、提前防范、有效控制功能,有效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二要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三要强化物资供应管理,努力降低材料成本。四要大力推进项目四级考核,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意识,努力把降本增效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五要探索实施区队或项目内部承包制,转换成本管控模式,充分调动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积极性,实现成本控制从上到下“推不动”、转变为自下而上“拉得动”。

作者:张东海 郝小春

第2篇:通州粮油加工企业生存情况与思考

摘要:粮油加工企业的兴衰,不仅影响到企业能否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农民的收益,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系到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通过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粮油加工企业生存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了面临的主要困难,提出促进粮油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粮油加工企业 面临困难 发展路径

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植物油料及杂粮等的加工,是提升粮油附加值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南通市通州区的粮油加工企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通州区的粮油加工企业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生产企业数量;无论是企业产品销量,还是企业利润创造,都出现了严重的萎缩。

一、通州粮油加工企业生存情况

通州属粮、棉、油和经济作物夹种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全区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0万吨左右。其中稻谷32万吨左右,小麦17万吨左右,其余为杂粮。丰富的粮食,为通州区的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为粮油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基础。

(一)辉煌的过去

通州粮油加工企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解放前,该区共有400多家食用油米坊,解放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通州共有15家粮油加工企业,其中12家国有,3家民营,直至 2001年该区粮食系统实行改革改制后,12家国有粮油加工企业全部改为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目前,通州有民营粮油加工企业20家左右,其中有大米、面粉、油脂、大豆和蚕豆等粮食加工,这些企业中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还有国内首家通过美国FDA现场审核的大豆蛋白粉企业。

(二)萎缩的今天

目前,通州区列入粮食部门统计的13家民营粮油加工企业,其中4家面粉加工企业,除了一家有生产能力的面粉企业在生产加工面粉以外,其他3家从2015年以来,就已基本上不生产了,2018年,列入统计的面粉生产企业共销售面粉8.3056万吨,为2015年的80%;4家列入统计的大米加工企业,目前两家只能暂时维持收支平衡,还有两家很少生产,最多在粳稻上市到春节前后4个月左右暂时生产,虽然2018年列入统计范围的大米加工企业共销售大米5.3616万吨,销售量是2015年的1.7倍,但是利润还不如2015年,尤其是2019年上半年稻谷价格下跌严重,企业无一例外亏本;列入统计的5家油脂加工企业因季节性较强,一般在油菜籽收购期间,除了部分代农加工的业务进行生产以外,平时基本不生产,收购季节纯粹做油菜籽贸易,而且收购量连往年的一半都不到,2018年,5家企业共销售食用油3052吨,还不到2015年50%,2019年情况也不容乐观。

(三)严峻的未来

在通州众多粮油加工企业里,从2015年开始,无论是产量还是利润,一直在走下坡路,“十二五”末,好一点的年均利润下降20%,差的甚至达50%。进入“十三五”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规模小,应对市场难度不断增加,企业普遍不景气。在本地销售的粮油产品中,除了大米和少量面粉还有本地部分产品以外,极大多数都被外地产品占领。许多粮油加工企业,要么转型做其他产业,要么就关门歇业,目前的民营粮油加工企业仅有30%左右还在苦苦支撑。从目前的经营实际情况看,未来通州粮油加工企业前景不容乐观,甚至可以用非常严峻来形容。

二、通州粮油加工企业面临的困难

通州粮油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导致规模小的产品受外地大企业排挤,规模大点的受原料、利润等因素影响,使企业面临诸多困难。

(一)设备严重老化

设备老化是目前极大多数粮油加工企业的通病,有的企业设备好一点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购置,差的甚至还是八十年代购置的,虽然当时相对比较先进,可是从目前的形势看,不仅陈旧落后,产量低下,而且还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某面粉企业因两台变压器都是高耗能型,加上配电柜不是封闭型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生产时极易引发粉尘爆炸),安监部门要求及时整改,这至少需要200万元资金,对这个小型面粉企业来说,简直不堪重负,只好关门歇业。某油脂加工企业设备基本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的,虽然每年投入30-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但还是杯水车薪,明显适应不了当前的生产需要和粮食市场形势。

(二)企业两头受挤

近年来,原料价格坚挺不下,经过加工的成品粮价格却不能同步上涨,而且萎靡不振,导致利润微薄,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稻强米弱”“麦强面弱” “籽强油弱”,粮油加工企业两头受挤是目前粮油市场普遍现象。近年来,每年小麦价格受托市收购影响,相对一致坚挺,而面粉价格却一直萎靡不振,现在每加工一斤小麦,所得麸皮和面粉,加起来的价格也仅超过小麦价格一点点,这还没有考虑人工、電费,以及机器和厂房折旧等的开支;在油脂方面,受进口菜籽油价格低廉冲击影响,国产菜籽油没有竞争优势,价格是进口菜籽的1.5倍(2015年还只有1.3倍)左右,加工成食用油后,价格还不到进口菜籽油的1.3倍,尽管近来受加拿大菜籽油进口受阻影响,国产与进口菜籽价格剪刀差相对减少,但是国产菜籽油价格还是无法与进口菜籽油竞争;在大米方面,截至2019年4月中旬,普通粳稻价格尽管下跌较多,然而折合成大米后,价格下降幅度一点也不比粳稻少,而且上年收进粳稻量较大的加工企业则更惨,不仅分量上要损耗,而且还占用了大量资金,加上价格下跌,每吨粳稻损失在400元左右,使大多数大米加工企业出现严重亏损。

(三)菜籽空前紧缺

通州原来一直是江苏省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地区,该区每年油菜籽种植面积37万亩左右,由于2015年当地油菜籽价格由2014年每斤2.5元下降到1.5元,受此影响,近年来通州油菜籽种植面积明显减少,其中油菜籽种植较多的三余地区下降最为明显,目前种植面积估计是种植高峰时期的50%左右,加上近年来,四川、浙江和重庆一带因生产用于火锅的浓香型菜籽油之需,纷纷从通州购进大量油菜籽,导致通州当地油脂加工企业每年原料空前紧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有的油脂加工企业在生产淡季时,尝试加工棉籽,然而,在我国著名的棉区三余地区,许多地方土地流转以后,不再种植棉花,纷纷建起了大棚,种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经济作物,别说当地油脂加工企业棉籽供应面临“断档”,就连当地轧花厂也面临“断炊”。

(四)创新能力缺乏

粮油加工企业普遍缺乏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导致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产业集聚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企业仅限于产品的初级加工,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开发不够,大多数粮油加工企业还是沿用老工艺,生产老产品,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一些优势品种没有打造成优势产业,一些优势产业没有占得优势市场,面对粮油价格大幅度波动和进口粮油的冲击,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不能很好地通过精深加工来开拓市场,应对和抗击市场风浪。

三、促进粮油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通州区的粮油加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瓶颈是多方面的,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相關职能部门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促进粮油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转型力度

当前,通州区的粮油加工企业中,无论是大米、小麦,还是油脂、杂粮加工企业,普遍规模比较小、盈利能力薄弱、科技投入不足、新品开发不多,粮油加工企业急需转型升级。

1. 技术改造。通州目前的油脂加工企业的设备,除了个别企业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技术改造,有近50%的设备还能适应当前生产和形势需要,其他企业的设备都过于老旧,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甚至还对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应该从长远考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及时淘汰或者改造落后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重点进行智能化改造,适应生产形势需要,提升市场占有能力。

2. 做大做强。通州目前的粮油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牌多而杂,企业各自为政。因此,当前急需加大对粮油加工产业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小规模的粮油加工企业可以以股份制形式合并,努力做到弱弱联成强的同时,做大通州粮油产业,做强粮油加工企业,做响通州粮油品牌,提升粮油加工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树立名牌意识,创建自主品牌。粮油加工企业要开发自己的品牌,要充分利用现有老牌子,开发新的名牌产品。要学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企业在做好线下交易的同时,不妨尝试进行线上交易,学会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减少运营成本,扩大产品销售量;可以利用南通空港产业园作为南通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尝试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把好粮油卖到国外去,扩大粮油产品销售渠道。

3. 精深加工。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是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粮油产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粮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精深加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出率、质量和总量,不断提高产品性能,促进粮食产品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消费需求。

(二)加大扶持力度

粮油加工企业亟需政府的扶持,无论是融资,还是纳税,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都需要得到相关方面切切实实的帮助。

1. 设立开发基金。建立粮油加工企业开发基金,实施鼓励扶持政策,努力形成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局面,为企业切实解决研发资金的欠缺、不能高薪留住专业设计人才等困难提供帮助。

2. 建立信用机制。粮食行政部门可以与市场监督、粮油商会等联手,加强行业规范、自律和信用建设,可对粮油产品销售单位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进一步建立信用机制,确保粮油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

3. 制订扶持政策。政府应加大对粮油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从投资、税收、融资和材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调动粮油加工企业的积极性;研究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加大对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粮油加工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快速发展。

(三)加大服务力度

有关职能部门和商会组织,要多从实际出发,多为企业做加法,多为企业提供一流的服务。

1. 培养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推动粮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有关部门应该努力为企业服务,尤其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信息和政策方面的服务。就当前而言,要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契机,利用好当前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对粮食产业化重点企业的服务,出面引导有关企业的有关资金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形成多元投资结构,优化粮食产业结构。

2. 培育专业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借助“外脑”,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采取多种方法,在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决策咨询、联办研发机构等方面加强合作,帮助企业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粮油专业技术人才,牵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办粮食加工培训基地,用高素质人才队伍来助推粮油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

3. 加大招商力度。组织和引导粮食行政部门、粮油商会和粮食企业,瞄准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开展招商,重点打造粮油精深加工、粮油食品生产等集加工、科研、市场、生产基地为一体的产业园,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粮食产业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另外,有关部门应该经常组织企业参加各类粮食产品展览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参展机会,为把产品不断销往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载体和平台。

结 语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促进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粮油加工业作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一部分,其发展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影响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实施,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去研究粮油加工企业发展规律,以促进粮油加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作者:凌华

第3篇:以改革保障库区移民生存与发展权益的思考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中国水库移民安置政策改革也不断加大了对水库移民权益的保障力度,移民安置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改革需要更好的解决移民的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保障问题,需要兼顾移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正视移民合法利益,保障移民正当权利,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控权,在规则内开展博弈,并基于社会合意基础上使用政府权威来推进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水库移民安置局面。

〔关键词〕 水库移民;利益;权利

〔作者简介〕何思妤,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4。

一、水库移民政策改革促进了移民权益的逐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库建设,但是直到1991年之前,我国水库移民工作都没有专门法规,主要以党和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靠政治动员、行政命令方式进行。1957年以前,政府主要以土地互换方式对移民进行补偿,经济补偿范围窄、标准低,补偿费很少。此后直至1978年,政府对移民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补偿,由于1958年后农村土地转变为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用不直接发给个人,属于私人的补偿范围少、标准低,60年代农村人均补偿经费一般在300~500元,70年代初人均补偿经费在600~1200元左右。1978年之后,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移民安置的方针、政策与措施,不仅要对土地所有者(农村集体)支付补偿费,还要对土地承包者(农户家庭)进行安置。〔1〕1984 年,政府第一次提出“要变单纯安置性移民为开发性移民”的理念,并从86年开始提高补偿标准。此后直到1990年,农村移民人均补偿增加到4000~7000元左右,但较之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移民安置模式整体上没有发生转变,移民权益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2〕1991 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第一次将移民方针、政策规定在法律中,水库移民安置开始进入规范化制度建设阶段,政府采取了“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政策,同时进行经济补偿和政策补偿,既要在短期内安置和稳定移民,也要解决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01 年,国务院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再次对移民政策增加了若干新规,移民安置开始进入到以人为本、移民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移民和谐社会的阶段。移民前期补偿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范围逐渐扩大、程序趋于规范,并且加大了移民后期扶持力度,强调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在这个时期,水库淹没补偿费约占工程总投资的40%—45%左右或以上,〔3〕而且移民的补偿权、知情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问题开始纳入水库建设工作程序。

纵观我国水库移民政策的演变,一条主线在改革中逐渐清晰出来:保障移民权益,既要保障移民的生存权,也要实现移民的发展权。移民应当拥有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发展权;迁徙自由权;财产补偿权;公共服务权;民主权利包括公众参与权、知情权、申诉权和监督权等。〔4〕有时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会产生矛盾,当这种整体利益是合法合理的,个体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无代价牺牲,对移民受到的利益损害必须给予合理补偿,否则非常容易出现以“公共利益”为名而肆意侵犯民众私有财产和经济权利,蜕变成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肆意践踏,因此,移民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利益问题,实质上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权利实现问题。

二、改革需要更好的解决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由于吸取了历史教训,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水库工程在移民安置方面引发的社会矛盾相对减小。尽管如此,政策操作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实行开发性移民,但是移民安置规划提出的开发方向多以开发土地资源、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而且倾向于就近后靠,极易加剧人地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外迁移民安置条件比就近后靠安置相对更为优越,但是外迁移民难以分享库区建设效益,而且存在移民与原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等等。概言之,移民问题并不仅是补偿是否足够、安置是否稳定而已。从实践看,在“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安置目标中,“搬得出”的任务各地一般都能完成,但“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实现则相对困难。

以1958年修建的东平湖水库工程为例,该工程是黄河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工程,从1958至1963年水库运用方式经历了3次变更,因此产生了大规模移民。1959年国家拨付东平湖移民经费共5568万元,人均不足200元。由于安置补偿标准偏低、移民规划不完善,库区经济落后,移民往返搬迁,生活贫困。从1986 年开始,国家为了处理移民遗留问题,开始投入移民遗留问题资金,到1999 年底累计达到12 亿元,带动地方自筹15亿元左右,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与生产开发项目,初步解决了移民生存问题。但从1991 年开始,随着政府投资力度减弱,移民的贫困发生率逐渐在提高,一部分脱贫移民又返贫。东平湖库区1985年贫困发生率为566%,1990年为371%,1999年达到716%,而西部最穷的贵州和陕西1995年贫困发生率分别为618%和580%,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1999年为37%。〔5〕

东平湖库区移民遇到的主要困难包括:第一,库区人地关系紧张,移民生产条件差。在东平湖水库一级湖区内,直到21世纪初,无耕地移民约37万,约有15万人需要部分或全部以水产捕捞和渔业养殖为生,但靠一级湖水产养殖、捕捞仅能维持3万人生计,而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还使可耕地被淹没的4 68万人失去谋生手段〔6〕。第二,库区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移民生活条件差。库区交通道路不足,且标准低,损坏严重,直到本世纪初,依然有127个行政村的1345万移民还使用土路;移民用电困难,库区供电能力小,缺乏生产用电;人畜饮水困难,数十个村庄因浅水层含盐碱量或者氟含量高而导致饮水困难。〔7〕第三,库区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移民社会环境差。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库区县、乡卫生院医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达不到中心社区医院的标准;大部分中小学校舍简陋,移民子女就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加之移民普遍贫穷,即使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还有部分儿童中途辍学。

导致东平湖库区移民贫困的原因,从政策层面看,移民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导致移民贫困的重要原因。第一,忽视了移民的经济发展权利,没有为移民经济发展创设制度支持。例如,东平湖老湖区虽然常年蓄水,但水位变化大,无法稳定地用以发展生产;新湖区常年无水,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但因存在随时分洪运用的可能性,地方政府无法对库区经济发展做出长远规划,移民因此客观上丧失了发展的权利。1982年东平湖水库分洪运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7亿元,保护了黄河下游地区上百倍财产安全,而从国家得到的补助经费仅为损失金额的1/27。由于未能对收益受损单位给予必要补偿,库区生产的高风险性导致信贷资金投入不足,民间资本缺乏投资信心,商业保险也不愿意介入。〔8〕中央政府对库区移民出台有后期扶持政策,例如1996 年国家计委等四部委规定,1986 年后投产的水电站(水库) 的库区移民人均年扶持标准为250—400 元,从发电收入中提取,每度电最高不超过5 厘钱。但东平湖水库主要功能是蓄水防洪,没有发电、灌溉、航运等方面的生产性功能,产生不了直接的经济收入,这项政策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尽管国家在1986 年就提出“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承担”原则,但实际上,移民分享水利水电工程效益的运作机制并未及时建立,先进的工程和落后的库区之间依然存在强烈的反差。〔9〕

第二,忽视了移民的社会发展权利,突出表现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缺位。不仅移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而且涉及到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社会事业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当地政府为解决移民贫困问题而实施了开发性扶持战略,通过库区扶持专项资金改善库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同时发展库区特色经济,但是库区移民经济本身就非常脆弱,而各类风险因素却非常多,既有频发的自然灾害,又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差距的拉大,加之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开支占移民支出的比例较大,在社会保障体系缺位的情况下,即使开发性移民战略能够成功,移民也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和风险。〔10〕

东平湖水库的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开发性移民战略之所以在此处成效不显著,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随时分洪运用”这一特定功能导致几乎没有社会资本愿意投入,而国家的投入又仅仅限于满足移民基本的生存需要。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因此否定开发性移民必要性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揭示出移民问题的复杂性,生存权的保障与发展权的保障对于移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在库区当地不宜进行开发就因此否定了移民的发展权,而应更积极的创设条件促进移民发展。

三、保障移民权益,促进移民发展,形成和谐安置

东平湖库区移民贫困成因或许具有特殊性,但是东平湖库区移民安置政策中暴露出的制度缺陷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界或社会上对移民贫困往往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移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积极性去主动求发展,例如在有关东平湖移民贫困的研究中,此类观点就很常见。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问题:移民何以形成“等、靠、要”思想?第一,移民因为被动搬迁失去了财产,在没有得到充分补偿的情况下,他们“要”的是自己财产权利的合理补偿;第二,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日趋薄弱,村级组织在代表农民利益方面受到上下两个方面的质疑,而其它农村组织都不可能具备谈判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移民没有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载体,他们只有“靠”政府;第三,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移民安置政策本身也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移民的利益主张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移民政策改革步伐在惯性作用下不可能迅速跟上,此时,他们唯有选择“等”,否则,就可能以更加激烈或偏激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愿。虽然“等、靠、要”思想并不值得肯定,也给移民安置工作带来诸多消极影响,但如果从权益的角度来理解,则移民的“等、靠、要”思想植根于转型中的中国水库移民安置政策与移民的权益主张尚未实现完全契合这一客观事实,因此要解决思想问题,必须诉诸于改革。

在移民的利益主张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传统上一直依靠行政主导的水库移民安置在实际运作中遇到了挑战。需要进行移民安置的水库建设一般为大型工程,需要运用政府权威才能保证一定的社会秩序,才能动员足够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移民的正当利益与权利,又必须对政府权威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改革之前的政府往往以“公共利益”代表身份去否认移民“个体利益”的正当性,改革之后,虽然移民权益逐渐得到认可,但是受到发展要素匮乏与制度支持不足的限制,移民权益落实不易。传统的水库移民安置显然是政府行政权力主导型的模式,而改革的开发性移民已经体现出一种服务行政的倾向。对水库移民安置制度进行改革,需在兼顾前提下优先保证移民基本利益,例如:对于土地增值收益,让失地移民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份额;发展产业,增设就业岗位,吸纳移民就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移民发展提供基本的环境支持;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弥补历史欠账,并满足移民在迁移之后重建其社会关系的各项所需;等等。

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不能仅靠政府包办一切,也需要相关利益方能主动投入,更需要充分调动起移民的自主意识,积极配合并参与到发展过程当中,让移民参与到与其切身利益有关的政策制定过程,使移民了解政策和权益,增加对政府的信任感,帮助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方案,并进行监督。如果行政主体与相对方法律地位平等,行政过程开放,即使移民安置是强制性行政行为,也只是以强制方式确认双方合意结果,由此才能取得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在法律规制下尽可能地发挥行政权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动作用,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维护包括移民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的正当权利。〔11〕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让水库工程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移民、安置区群众和业主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最终实现由强制性水库移民向自愿性水库移民的转变。建议以法定形式推行业主与移民民主协商制,业主和移民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移民工作的决策和管理活动。部分地区探索了移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参与形式。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中介参与机制,使水库移民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合法合理性和可操作性。〔12〕

〔参考文献〕

〔1〕梁福庆. 三峡移民政策法规发展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76-80.

〔2〕张绍山. 水库移民收入恢复与后期扶持政策的建立与发展〔A〕.移民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宁.水库移民权益保障新的里程碑〔J〕.人权,2006,(5):38-42.

〔4〕施国庆,周建,李菁怡.生态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以新疆轮台塔里木河移民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5):78-86.

〔5〕曹洪升,赵世来,陈洪山.东平湖库区移民贫困与反贫困〔J〕.人民黄河,2003,25(10):29,33.

〔6〕〔8〕吴运霞 ,阎国平.东平湖库区移民经济特殊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人民黄河,2007,29(6):70-71.

〔7〕江东权.东平湖库区移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J〕.人民黄河,2007,29(8):75-77.

〔9〕杨文建, 刘耀祥水库移民与水电工程效益共享安置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2,(4):10-12.

〔10〕范仲文.东平湖库区移民开发性与保障性扶持战略比较〔J〕.人民黄河,2007,29(8):71-72.

〔11〕胡尔贵,黄东东.工程性非自愿移民中的政府角色〔J〕.河南社会科学,2010,(1):137-139.

〔12〕杨宝贵.和谐视角下的水库移民管理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14778-14779.

(责任编辑:谢 科)

作者:何思妤

第4篇: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王其坤 周建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智猪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对传统中小企业“搭便车”现象提出质疑,认为中小企业不能总跟在大企业后面,而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小企业;智猪博弈;专精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第5篇:出版社企业化生存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国家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出版社必须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出版业将完全丧失事业单位的政策庇护,不再兼得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诸多益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出版社和出版人难免产生各种不适应,由此引发的种种危机将使转制后的出版企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如何尽快适应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出版业,遵循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出版社完全企业化后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转变观念,是出版社在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出版社实行公益性出版事业与经营性出版产业分开后,绝大部分多数出版社作为经营性出版产业转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的政策性保护和区域壁垒,使部分仍然沉浸在计划经济的惰性之中。眷顾旧有体制,等待观望,对前景感到忧虑,“求稳怕乱”的意识和陈旧观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都将严重阻碍转制改企的前进步伐。因此,转变一切妨碍改革与发展的思想观念是出版企业顺利转制的首要任务。

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决定了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运作方式的截然不同。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出版人在观念上必须有一个180度的转变,应坚决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运行的思维模式,丢掉幻想、轻装上阵,尽快融入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与现代出版企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出版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只有在观念上脱胎换骨,才有重新获得新生的可能,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不依赖体制的庇护,勇敢地跳入“商海”中搏击,彻底地转变观念,是出版社转制成败的关键。

转变观念的核心是要牢牢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环境是市场化的环境,运行的模式是现代企业的模式,面对的市场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转制后的出版社其性质是企业,这就要完完全全地按照企业的运行规律办事,就必须完全融入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学会走市场,学会市场营销,学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对出版社来说是一种思想解放,是一次经营方式的根本改变,应当成为出版业义无反顾的选择。实际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反而能够激发出版者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市场是出版者一切活动的中心,这就是出版社市场化的真谛。但是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出版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带有计划经济的明显痕迹,没有按照《公司法》建立公司法人治理机构,长期发展目标不明确,分配、薪酬制度不合理。在市场营销方面更是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销售渠道单一(如仍过分依赖和迷信国有书店,不敢步入民营书业,也不愿开发其他渠道),营销策划缺乏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策略。这必然使得市场化环境下的出版业面临生存困境和发展瓶颈。

准确定位,是出版社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任何企业都有一个产品定位和目标消费群的选择问题。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社也一样,定位是它的生存发展之本,是办社的基础,是赢得市场、占领市场的关键。那么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讲应如何找准定位呢?有哪些原则是需要遵循的呢?

首先,出版社在进入市场前先要进行自身定位。在众多出版社中,你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在

出版业中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你的实力和能力有多大?这主要包括人才、资源、地域等方面。出版竞争归根结底是出版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谁就占领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人才的层次、质量决定着事业的层次和质量,决定着事业的兴衰。因此出版社在进入市场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自身的条件,我有哪方面的人才,再决定是怎样的市场定位。出版社在长期运作中所积累形成的专长和经验、社会关系、销售渠道等,是你自身的优势,是你所独有的,是别人短期内无法复制的资源,应加以合理地、充分地应用。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优势是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拥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出版新闻、专著、权威性的图书有优势;上海是一个文化品位高、流行时尚的大都市,适应出版科技、时尚生活方面的图书;广州走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类、市场营销类图书比较出色。如何突出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资源并加以整合,也是出版社发展的关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是准确做出市场定位的前提。

其次,要细致地、科学地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目标读者群。市场调查做得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是准确定位的关键。这一过程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细致耐心,市场调查是要有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的,或长或短,不可匆匆走过场或头脑发热想当然,来不得半点的急躁情绪;二是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市场调查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在普通消费品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其中市场细分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广泛地成功应用于企业的营销实践中。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图书进入文化市场,加之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选择日益丰富,不同个体的差异化、读者需求口味的多样化,使图书的市场细分成为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普通商品的市场细分理论,使图书的市场调查和定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对出版社而言,市场定位包括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风格定位等,其中,读者定位是重中之重。哪一类读者是出版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必须非常明确。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竞争优势能否建立和发挥,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制定科学的竞争战略,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出版社的竞争战略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第一,有所为,有所不为。贪大求全,什么都想做,每个市场都不愿放弃,总想着要通吃,这是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大忌。中国文化有一个思想,叫“有舍才有得”。面对纷繁广阔的市场,要学会取舍。任何一个出版社,哪怕它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出版社,也不可能为所有读者提供服务。每个出版社都只能满足一部分读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并非所有的读者都是你的客户。读者群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确越好。根据出版社自身实际情况,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切忌跟风、随大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的地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最大限度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需求,应当成为出版社的正确选择。

以《特别关注》为例,其封面上有行醒目的口号:“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它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只为中年男士服务。中年男士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栋梁,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读者群体,为这样一群社会主流群体服务,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就有可能获得很好的增长。把目光投向特定的观众,不指望做一本老少皆宜的刊物,是《特别关注》能够适应越来越细分的市场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二,过河拆桥。竞争策略的优劣取决于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如果你的项目很容易被仿效和复制,进入的门槛很低,那么你就会陷入无序的竞争中,并很快就被市场所淘汰。实现“过河拆桥”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在图书选题细分上的创新。举英语图书为例,如果不考虑读者的不同需求,则市场只要一套《英语900句》,一本薄冰、赵德鑫等编的《英语语法手册》就足矣。但如果我们对不同读者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不同需求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就可以发现不少创新点,并在原有层面上衍生出许多新的图书。比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蓝登书屋英语词典》三本词典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由于它们分别满足了希望从词典中了解口语、习惯用语、和各种知识的读者的需要,因此都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三本词典的成功在于它们各有特色,而图书的这种特色体现了出版社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专长,别人在短期内无法复制或者进入的代价很高,因此它能有效避免无序的竞争,并为出版社的成长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三、咬定青山不放松。当决策者看准了方向和目标后,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是对企业家战略眼光和成熟驾驭市场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企业家可以为自己的摇摆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但这种定位的不断变化让企业衰败得更快。定位变化的最大损失就是失去原有的读者群,读者的忠诚是来之不易的,是需要长时间的辛苦培育才能成长起来的。商场如战场,各种因素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但有的时候坚守是很重要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随笔》杂志,发行量尽管一直不高,但它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终于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读者群。相反,《数字化用户》在短短两年时间,就从一本“网络杂志”变成了“数码产品杂志”,最后变成了“游戏机杂志”。比它更晚进入数码产品的《新潮电子》则在这个领域牢牢占据了领头的位置。其杂志的时尚,办刊的严谨,风格得到读者的认可。而《数字化用户》还在强者如林的游戏机市场艰难地打拼。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市场的变幻莫测有时候也需要我们在一段时间后对市场定位的某些偏差做一些微调和修正。但有些定位是必须坚持的,如读者定位,有些则需要根据读者群适时地做适当的调整。比如,如果读者对象定位在青少年,由于这个群体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是摇摆不定的,由此形成的市场热点也是在经常变化的。因此,图书内容就必须根据这些热点做适当的调整。事实上,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每一类读者对象的兴趣和阅读口味都有可能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出版商要有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和预测市场的变化,在坚守最初定位和大方向的前提下,做部分相应的调整。

文科自荐书范文(一)

您好!我是一名2007年7月毕业的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本科生。

缘于对贵公司的向往和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渴望,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由衷地期盼自己的事业之帆能从这里顺利起航。

思想,一切行动的指南,专业课的学习不仅使我更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敏锐地把握时代政治气息对一个公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尤其事实在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人们几乎达成共识:强大的思想动力是企业无形的组成部分之一。我愿意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和公司同仁一起致力于企业思想建设,增强公司凝聚力,战斗力。

管理,现代企业的重要内容。在进入以人为核心的管理阶段,研究“企业如何做人的工作”不可缺少。尽管做人的工作很复杂,可其中也有成就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大量知识外,我还辅修了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了很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经常翻阅此方面的杂志,很有兴趣在此方面实践一下,把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中。

法律,保障权益的有效武器。商战中,企业难免会陷入经济纠纷,为了排除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必要诉诸于法律来维护合法的权益。虽说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但我还用心学习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如有机会,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公司分忧解难尽力。

人无完人,故在积极改正缺点的同时,我一直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知贵公司可否给我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感谢您的关注,若有幸能为贵公司赏识,我将以我毕生的心血与汗水为贵公司效力,您的信任和我的能力将带来我们共同的成功!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第6篇: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一种精神叫“企业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协同合作,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大家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还需要使每一个员工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要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

企业生存的另一种精神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了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 1.目标导向功能

团队精神能够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对团队的个人来说,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即是自己必须努力的方向,从而使团队的整体目标分解成各个小目标,在每个队员身上都得到落实。 2.团结凝聚功能

任何组织群体都需要一种凝聚力,传统的管理方法是通过组织系统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淡化了个人感情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团队精神则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队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3.促进激励功能

团队精神要靠每一个队员自觉地向团队中最优秀的员工看齐,通过队员之间正常的竞争达到实现激励功能的目的。这种激励不是单纯停留在物质的基础上,而是要能得到团队的认可,获得团队中其他队员的认可。 4.实现控制功能 在团队里,不仅队员的个体行为需要控制,群体行为也需要协调。团队精神所产生的控制功能,是通过团队内部所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团队的个体行为。这种控制不是自上而下的硬性强制力量,而是由硬性控制向软性内化控制;由控制个人行为,转向控制个人的意识;由控制个人的短期行为,转向对其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的控制。因此,这种控制更为持久且更有意义,而且容易深入人心。

重要性

1、团队精神能推动团队运作和发展。在团队精神的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努力自觉地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团队的整体声誉为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公司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动力。

2、团队精神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团队,能使每个团队成员显示高涨的士气,有利于激发成员工作的主动性,由此而形成的集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高涨的士气、团结友爱,团队成员才会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3、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组织整体效能。通过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建设能进一步节省内耗。如果总是把时间花在怎样界定责任上,应该找谁处理,让客户、员工团团转,这样就会减略企业成员的亲和力,损伤企业的凝聚力。

影响因素 1. 团队精神的基础——挥洒个性

团队业绩从根本上说,首先来自于团队成员个人的成果,其次来自于集体成果。团队所依赖的是个体成员的共同贡献而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里恰恰不要求团队成员都牺牲自我去完成同一件事情,而要求团队成员都发挥自我去做好这一件事情。就是说,团队效率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其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 2. 团队精神的核心——协同合作

社会学实验表明,两个人以团队的方式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其工作绩效明显优于两个人单干时绩效的总和。团队精神强调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合作与齐心协力,它要求发挥团队的优势,其核心在于大家在工作中加强沟通,利用个性和能力差异,在团结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带来“1+1>2”的绩效。因此,共同完成目标任务的保证,就在于团队成员才能上的互补,在于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注重流程,使之产生协同效应。

3. 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团结一致

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最重要的标志。在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奋斗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向心力、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同的价值观,很难想象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的团队里能形成真正的向心力;同样也很难想象,在没有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 4. 团队精神的外在形式——奉献精神

团队总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总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充满活力和热情,为了确保完成团队赋予的使命,和同事一起,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创造性地工作。在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上,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主动”为了整体的和谐而甘当配角,“自愿”为团队的利益放弃自己的私利。 途径方法

团队精神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团队文化因素,它要求团队分工合理,将每个成员放在适合的位置上,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通过完善的制度、配套的措施,使所有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奋斗。团队精神的养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明确提出团队目标

目标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是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动力,也是督促团队成员的尺度。要注意用切合实际的目标凝聚人、团结人,调动人的积极性。

2. 健全团队管理制度

管理工作使人们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好的团队都应该有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如果缺乏有效的制度,就无法形成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团队。 3. 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有效的沟通能及时消除和化解领导与成员之间、各部门之间、成员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以增强团队凝聚力,减少“内耗”。 4. 尊重每一个人

尊重人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尊重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人人都感受到团队的温馨。关心成员的工作与生活,将会极大地激发成员献身事业的决心。

5. 引导成员参与管理

每个成员都有参与管理的欲望和要求。正确引导和鼓励这种愿望,就会使团队成员积极为团队发展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6. 增强成员全局观念 团结出战斗力。团队成员不能计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要将个人、部门的追求融入团队的总体目标中去,就能达到团队的最佳整体效益。团队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做到风雨同行、同舟共济,没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打不到理想的工作效果,只有通过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出色。 团队建设

1、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2、态度并不能决定一切;

3、在组织内慎用惩罚;

4、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制度安排

团队精神与企业制度的关系应当体现在几个方面:

1、企业方针、制度的决策和形成应当溶入团队精神

2、企业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团队精神;

3、团队精神是制度创新的巨大动力;

4、制度建设是团队精神的有力体现和保障; 矛盾管理

团队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在于它是一个管理矛盾的过程。回顾一下团队工作过程中的五个冲突的矛盾,管理者必须理解,接受,并尽可能地平衡这些矛盾。

(一) 容纳个人的不同和集体的一致和目标;

(二) 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支持和对抗;

(三) 注意业绩、学习和发展 ;

(四) 在管理者权威和团队成员的判断力和自治之间取得平衡 ;

(五) 维护关系三角;

(六) 团队管理的挑战; 推行方案

1、确立明确的目标。明确具体可行的企业发展目标,是员工最好的航船方向,目标方向越明确越具体,由此激发团队效力也就越大。

(1)将公司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发展计划,告诉所有员工,让员工有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2)将员工的薪金增长计划、方案、职位开迁方案明确,让员工觉得自己在公司有所作为,有发展的前途。

有这样一个目标,就可以使员工们看到希望,从而劲往一处使,产生向目标奋进的力量源泉。

2、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制度、企业规范,只能在有限和常规情况下,告诉员工“干什么”和“不干什么”,因此,利用价值观来作为员工的行为准则可以利用各种方式:

(1)培养员工的良好道德规范,道德修养。 (2)培养员工的个人修养。

(3)培养员工的正确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观念。

3、公司的管理层起表率作用。公司的决策者、各级管理者是团队的龙头,是团队的核心,管理人员的表率作用体现在:

(1)给各部门制定相关的评估,考核机制。没有各部门的评估,考核机制,就不能看到领导起表率作用的成绩。

(2)给管理者一定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方式,才能保证管理阶层的带头作用。

4、要激发员工的参与热情。企业的精神有赖于员工的参与,只有员工全方位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员工才会真心真意地关心企业,才会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1)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如生产改进的激励、质量改进的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激励等等。

(2)将激励机制落实,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觉得其真实性。

(3)要关心员工生活,关心员工的思想状态,对于员工反映的实际问题,要及时解决,条件不够、不能满足的,要给员工一个答复。

(4)用人性的手段激励员工,如制订夫妻同在公司服务的激励,夫妻团聚的关心,关心员工生日,给久未归家员工的父母问候,对员工家人或员工的身体状况不幸表示关注等方式。

5、要积极发现员工的共同领域。团队的默契,源于团队成员之间自觉的了解和熟悉,而彼此之间的了解、熟悉又以共同的生活为基础,也是形成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因此,按公司的实际情况要:

(1)语言的统一。在团队内部用统一的语言有利于员工员工语言的沟通,也有利于团队的团结。

(2)服装统一。统一的服装是团队精神的表现。

(3)礼仪、礼节的统一。这是公司文化修养的表现,也是公司一个形象的体现。

(4)当然,还要有其他的如:利害关系的统一;大体匹配的文化层次;共同的兴奋点、兴趣等。

6、唤醒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是团队精神形成的外在客观条件,没有团队的觉悟,没有大家的奋起,没有危机的心态,一旦危机到来,就会措手不及。

(1)市场分析。将市场的挑战性、困难性、竞争性,同行的压力分析给员工。

(2)技术改进上的压力。

7、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员工与企业之间持续,有效深度双向的沟通,能使员工知己知彼,动态掌握自己在团体行动网络中的坐标。因此建议要: (1)组织经常性的座谈会,或者以意见箱的形式,建议员工积极反映对企业的一些看法、观点、以及有益的建议。

(2)组织文化、文艺演出,让员工与公司进行感情上的沟通。

(3)部门之间要进行沟通,不要因沟通不足工作而造成隔阂,沟通方式是多样的,但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落于实处。

8、团队精神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一支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的团队,就具有以下特点:在团队风气上,能够容忍不同的观点;支持在可能接受常驻范围内进行不同试验;对公司忠诚;共同的价值观并愿意付出努力;在合作上能坦城交流,但是,这样的团队要有一个长期的培育和合作过程,公司领导必须在组织上为团队建设提供如下支持:

(1)明确团队的目标。团队的目标只能用决策阶层提出,才能让员工、管理人员明确。

(2)给予一定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资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 (3)提供可靠的信息。要给予策划者提供如:市场最新动向、国际国内情况、人员培训信息、培训最新动态等。

(4)不断的培训和教育。要对员工进行不断的培训和教育,对企业文化的策划者也要不断的培训与教育。 (5)定期的技术和方法的指导

误区

我们应该认识到,团队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团队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团队工作是一个系统而整体的工作,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前提。而个个英雄主义也会影响团队成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加强团队意义的培养,并正确引导成员充分发挥个人英雄主义是提高效率的得要方法,而不是一味强调团队意义而忽视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正确发挥。

(一)提高个人的团队意识; 我们应该明白,只有整个团队的业绩提高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发挥潜能,所谓“大河流水小河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离不开团队,团队离开不自己,这样才能形成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让员工正确发扬个人英雄主义;

领导在工作中要合理授权,给下属更多发挥的机会!在工作中遇到能量要广泛采集成员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成员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员工正确地发扬个人英雄主义,提高成员的独立作战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

(三)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团队利益;

团队意识和个人英雄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二都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根据团队利益为上的原则,个人英雄主久必须服从于团队利益,个人英雄主义的发扬必须以维护团队利益为前提,如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整个团队就可能成为一盘散沙,变得不堪一击

最后你也可以经常将你的员工集合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随便聊聊天啊,说 说公司以后的发展啊,让你的员工觉得你很信任他们,共同促进公司的发展!

20

13、

3、13

第7篇:浅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企业的现状,提出了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内容等方面认识企业文化,阐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及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与发展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企业文化 管理 生存 发展 城信

目 录

浅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企业文化 „„„„„„„„„„„„„„1

1.1企业文化的概念 „„„„„„„„„„„„„„„„„„1 1.2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 1.2.1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 1.2.2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2 1.2.3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2

2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建 ……………………………………………„2 3 企业文化的灵魂:城信 „„„„„„„„„„„„„„„„„„3 4 企业文化的误区 „„„„„„„„„„„„„„„„„„„„3

4.1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一是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3 4.2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二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业改革深入进行

之间的关系„„„„„„„„„„„„„„„„„„„„„ 4 参考文献 „„„„„„„„„„„„„„„„„„„„„„„5 致 谢 „„„„„„„„„„„„„„„„„„„„„„„„„„6

浅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1世纪,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是继旧开新,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如何从固有的传统文化中,走出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如何在新的世界舞台上与狼共舞。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管理当中的核心要素。在这种情势下,营造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支持,无疑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因为它涉及了有关企业的价值观、员工士气以及领导方式等诸多领域。这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构建企业文化,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1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企业文化

1.1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1.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2.1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

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人才争夺日益国际化,然而在这个人才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

如果单纯以金钱报酬为标准,只会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频繁跳槽,企业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在世界许多优秀的企业中,企业会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设计自己的未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这样可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以及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也是紧密相连的,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人性化的领导方式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1.2.2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竞争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都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扑面而来的全球化经济浪潮。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的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文化是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和优良的企业环境,使企业能够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2.3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使雇员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助于雇员感到自己这个角色在整个公司形象中的重要性和个人责任感,让雇员感到“自己拥有这个组织”,并通过与顾客的接触,让顾客知道他们的这种感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顾客加深对这个组织的良好印象,更加信任依赖这个组织。这样消费者的任何细小的要求都会很快反馈回组织,使组织依据原始的信息反馈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成功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可见,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 2

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要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规范企业物质文化层,如统一标志、企业名称,统一服装、环境空间、产品包装设计等等。其次规范企业制度文化层,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要使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有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战略等深入人心,被所有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并在实践中成为自己行为的唯一准则。

创建现代企业文化,应该说,中国企业有天然的文化上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和为贵”,“义以建利”,“民生在勤”,“强本节用”等思想都与现代管理思想不谋而合,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普通中国人的头脑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3 企业文化的灵魂:城信

信守诚信是成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培养企业所有行动的根本准则,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他决定着企业的所有行为,乃至员工、顾客、社会的重要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经济秩序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诚信的重要性较之过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项人类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全球范围内基于个人或者公司实体的诚信经济形态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而谁能坚守诚信,谁就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赢得信誉并最终赢得成功。 4 企业文化的误区

4.1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一是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企业文化包括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但其核心还是精神文化。有些企业-讲到文化,往往在外包形式上下功夫.什么以人为本.关爱员工标语四处可见,这本无可非议.但它是否在员工中产生共鸣,能否真正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恐怕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明道不白.。整个企业员工

都奉行的基本信念和共同价值观,即企业文化的深层—精神层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4.2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二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业改革深入进行之间的关系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改革深入进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就犯了一个认识上的大错误,事实上,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企业文化可以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铺垫,可以先行于管理体制改革,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地更容易、更彻底、更深入。另一方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也可以促使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整一个企业勇于开拓,积极向上。正因为在当前的改革进程中存在上述的认为错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没有同时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配套建设,导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常常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许多组织结构的优化设置因为缺乏实质性内容,形同虚设,不能发挥正常功能。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是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更谈不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成长,除了要不断加强发展战略研究,还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要不断加强领导者自身的文化建设。

参 考 文 献

[1] 郭纪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2] 王驰.当代企业文化导论[M].湖南出版社,2000 [3] 王小广. 机遇战略[M].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2 [4] 金润圭.企业经营与管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致 谢

二年半的学习生活如此短暂,却如此令人难以忘怀。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向我最尊敬的导师予以最诚挚的谢意!在我学习期间,在学业上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各位老师花费了不少精力和心血,从论文选题、论文提纲到写作方法等多个方面给予了我深入、细致的指导,使我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而使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对我的论文文稿进行细致地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老师们渊博的知识、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循循善诱的指导方式,令我受益非浅。

同时衷心地感谢单位领导对本人在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家人对自己学业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在学习期间所有曾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们。

最后向本论文的评阅人和参加答辩工作的各位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限于本人的理论功底和实际经验,论文难免有疏漏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第8篇:企业生存与发展大讨论[精选]

面对当前形势企业员工改如何应对

近期,公司停工的消息在基层员工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公司炼油装置规模小,二期精细化工项目没有全面实施,国家大的环境导致炼油企业亏损,所以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还有一部分同志认为这次停工是根据总公司安排,避开目前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汽柴油价格持续低迷的阶段,是为了减少亏损,同时汽油加氢项目正在建设,二期乙苯苯乙烯装置工程建设已进入尾声,汽油加氢及乙苯苯乙烯装置的投产能够给公司带来巨大效益,所以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情况谈一谈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不能轻信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动摇军心。我认为停工检修对于石油化工企业安全平稳的生产至关重要,恰逢这样一个市场环境,公司领导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明智的,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要认为企业停工就是要倒闭,就马上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我们的公司刚刚建成投产,正在发展阶段,一批新的项目正在陆续进行,公司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员工要对自己的企业有信心,信任领导做出的决策,忠实企业利益,始终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企业才能发展的好,企业发展的好个人才有发展的空间。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应该理解为“员工靠企业生存,企业靠员工发展”,员工靠企业生存,只有企业发展壮大了,员工的生活才可能富足,个人的小家才可能幸福美满,正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在这个阶段员工更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做到停工不停制度。同时公司在这阶段要加强信息公开,跟员工讲解当前形势,稳定员工情绪,开展团队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加强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鼓励员工在这一阶段学习本部门其他装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开展公平公正的技术比武活动,并完善奖励机制,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上,对于员工关心的住房、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加大关怀力度,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珍爱企业,珍惜岗位,视企业如家业,把工作当事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过程中的得失,为下一次开工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9篇: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探微

发布时间:2009-6-14信息来源:

摘 要:通过简要阐述中小企业概念界定及生存发展理论基础后,分别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现状,并从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解决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统计表明, 2001—2005 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2006年,中小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相当于各类企业营业收入的 60%左右,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上缴税收占全部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50%左右。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要求。重视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然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它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其发展仍受到阻碍。只有通过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才能使中小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

中小企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行业来分别界定中小企业标准。我国在2003年所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来制定中小企业标准。例如:工业中小企业标准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 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 30000 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 40000 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 300 人及以上,销售额 3000 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 4000 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三、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般而言,学术界分别从经济学、战略管理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小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角度的分析研究,比较典型的有规模经济论、经济进化论、不完全市场论、产业(或行业、部门)分工论和生产力本位论等分析研究。例如:美国的张伯伦和英国的琼·罗宾逊分别在《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著作中对传统经济学的完全市场假设提出质疑,认为现实中的市

场既非完全竞争也非完全垄断,而是二者的混合,即“不完全竞争市场”。正是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才使得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张伯伦特别强调“产品的差异性”对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作用,认为由于产品差别也会使小企业形成一定的垄断因素,得以与大企业共存。罗

宾逊夫人认为不同的企业,由于参与竞争需要的具体条件不相同,最终,都对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只要能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样可以对价格产生影响。这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共存的原因。

战略管理理论角度的分析研究,比较典型的有市场缝隙论和战略灵活论等分析研究。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分析研究,比较典型的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相关的社会学理论等分析研究。

应该清醒认识到,现实工作中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框架,各种影响因素随着地点、时间的变化,其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在吸收以上已有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实践,紧跟中小企业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积极探求新的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理论框架。

四、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现状分析

1.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优势

中小企业凭借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善于捕捉商机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需要,正突显出新的特点和优势。

吸纳劳动力优势愈发明显。目前,城镇75%以上的就业岗位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大部分进城农民也在中小企业务工。中小企业开始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与大型和超大型企业配套互补,形成工艺专业化、产品多元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大型企业可利用规模和技术上及经营上的优势承担重大开发项目和建设项目,直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而中小企业则可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积极开发新产品,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如果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同步发展,大型企业的发展将失去依托,国民经济结构就难以合理化,供给充足、市场繁荣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扮演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角色。目前,我国有60%以上的发明专利、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无论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还是在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里,中小企业的创新都十分活跃。一批中小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已迅速成长为大企业。

2.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劣势

由于国家政策法规不尽完善,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景气度下降,经济困难,亏损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缺乏融资渠道,资金困难。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期限较短以及很少能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使得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极度不对称。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债权人可能带来的损害,债权人在与中小企业订立的债务契约时,往往要求更高的利率和更严格的条款,从而使得代理成本变得更高。此外,中小企业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故其资金还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制定的,使得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进一步突出。这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创新投入。

治理结构不合理,自身素质不高,市场行为不规范,竞争力不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概念淡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中小企业经营销售过度依靠低价或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参与竞争。甚至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中小企业采用偷工减料的方法降低成本,制作虚假广告,夸大公司的实力以进行不正当的竞争。

生产技术水平低,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仍然依靠大量资金投入,与集约型增长方式和目标差距较大。组织和产业结构有“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有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投入的问题,还有企业之间缺乏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问题,主业不突出。在协作配套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等可以发挥特色的领域,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在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等产业集中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小企业过多。

缺乏政策上的宽松环境。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财政等经济政策偏好大企业;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创业门坎高,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资金融通难,社会化服务滞后。例如:擦皮鞋这样的劳动型创业在国外不需要登记注册,而在国内必须注册,否则就是非法经营。对中小企业监管不利。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具体的法律约束;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宏观管理分散,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又造成中小企业的许多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例如:我国未有效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中小企业将面临比大企业支付更高的代理债务成本。中小企业负担过重。作为地方财政主要来源,中小企业税负、社会负担越来越重。而且地方政府为解决地方财政困难,还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政府各部门的收费罚款“特别多”,工商管理费、市场管理费、年检费和质量检验费,很多个体户和企业不堪重负,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此外,收费罚款环节各部门重复交叉执法,审判难、贷款融资困难、到政府部门办事难等因素也使得中国的中小企业生存艰难。

五、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中小企业集群优势,使企业集群的整体效益远远大于各企业单个效应之和。中小企业集群是指由众多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一般具备以下特征:集群内各企业彼此独立;集群内企业间联系密切;集群内企业间存在多种特定关系;集群呈现动态化;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我国的中小企业集群主要由乡镇企业集聚、以家庭工业为基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基础等形成。

通过集群,首先提高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二是促进创新;三是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中小企业集群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例如:中小企业集群因具有较高的商业信用和较低的银行业务成本及信贷风险,故获取金融贷款比一般的分散的中小企业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对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扶持力度,制定适当的产业指导规划,对存在价值链整合效应的产业进行优先扶持。在集群化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确定合理的集群规模,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另一方面,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培育区域创新文化,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同时要加快中小企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培育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配套的专业市场体系,带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通过扶持系统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优化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环境。

2.完善信用体系,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优化中小企业资本结构。根据国内学者运用企业金融周期理论弥补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中“融资顺序理论”缺陷的观点,企业创立初期,由于资产规模小、缺乏业务记录和财务审计,企业信息极不对称,企业主要依赖内源融资;企业拓展阶段, 由于规模扩张,同时可用抵押资产增加,业务记录逐步规范,信息逐渐透明,企业获得外源融资的机率增大;企业稳健阶段, 由于业务记录和财务制度健全,逐渐具备进入公开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的条件。由此,可以得到中小企业融资优序策略模式: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

基于中小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合二为一的特殊性,中小企业融资决策就不仅为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单纯问题,而是集融资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财务管理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完善健全的前提下,由于规模所限,公募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准入有着极高的要求,而且公募所伴随的高额发行成本对于小企业而言往往不堪重负,现阶段通过私募股权融资为中小企业完成“资金 +管理”的较优决策。因为私募股权资本拥有者为实现其投资收益最大化,会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风险识别能力,通过早期投资介入企业发展。

在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同时,当前应以扩大股权资本融资比例, 合理选择负债融资方式,加大直接融资方式的比重,提高流动比率,降低资产负债率等思路为基调来优化中小企业资本结构。

3.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制定中小企业政策,应针对国情特点、中小企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财政、税收、补贴等方面鼓励民众投资兴办中小企业。加快对中小企业的立法工作步伐,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环境。西方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保护和引导方面的法律、法规。根据国外成功经验, 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诸如《中小企业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统一规范中小企业的行为。设立健全的中小企业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和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发展起着统一规划协调并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运转办法,随着中小企业逐步产权明晰、政企分离, 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负责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工作。

构筑平台,为中小企业的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务核算和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认识,树立财务管理观念,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强化资金管理。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中小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加强现金、存贷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金的管理,合理配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此为契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层层分解落实管理目标,把强化财务、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日常

经营中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建立完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以杜绝通过过度赊销提高销售业绩获取表面利润,而最终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

以技术创新为龙头, 加强成本控制,建立和完善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制度,着眼于建立长期成本领先地位。当今,企业成本管理不同于传统成本管理,它并非单纯“节流”的绝对成本控制,而是“节流”与“开源”并举的相对成本控制。因此,中小企业应从企业总体战略的高度出发, 在对客户需求分析与价值组合确定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龙头,通过对价值链的每个运营环节保障价值实现的品质和成本——效益分析,着眼于长期成本领先地位的建立。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适应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通过实行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如实行委托代理制),改变过去传统的“人治”模式,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的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作者单位:井冈山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刚.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述评[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11.

[2]陈凤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3.[3]曹艳春.论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2002,3.

[4]邓旭东,胡兰兰.中小企业集群竟争理论与集群竟争优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

[5]胡著伟.河南省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问题分析[J].经济经纬,2004,6.[6]唐欲静,崔学刚.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融资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07,5.

[7]梁群彩,张善厚.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4.贺晓斌 何旭明

《中国市场》 2007年第31期

上一篇:宁都中学下一篇:社区文体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