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 是不断增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是有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上新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后,市委明确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50100”目标要求(两年内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企业有党员,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企业有党组织),不断开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局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如何积极探索一条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新路子,是当前各级党组织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期,我们组织力量,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对发现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作了初浅探讨。

一、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市对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从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工作氛围“淡”。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党组织的难度大,组建率低,就我市而言,组建率仅为6.1%,有的甚至连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都没有组建,致使发展党员工作缺乏组织依托。同时,相当一部分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薄弱,制度不配套,工作方式方法不灵活,不能适应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要求,有的企业党组织党员活动经费、场所得不到保证,正常的组织生活难以开展,发展党员工作更是无法顾及。另一方面,党员的群体力量较薄弱,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明显,员工看不到党的先进性,影响了入党的积极性。一些企业职工对党的认识不多,认为入党和不入党跟自己关系不大,政治热情淡漠,“不想”入党;有的认为入党不实际,赚钱才是根本,不参与社会活动,政治进步的愿望不强,“不愿”入党;有的虽然想入党,但对党了解不多,认为党的门槛高,自己是打工仔,没有入党机会,“不敢”入党,致使发展党员工作成了“无米之饮”、“无水之源”。

2、政治审查“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现实表现审查难。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大多是实行计件计时工资制的管理模式,工作时间不统一,活动空间相对独立,员工之间相互不太熟悉,特别是员工有来自机关、国有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及复退军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成分复杂,对入党申请人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没有统一标准,难以进行考察。二是政治表现审查难。一方面,有些入党申请人工作单位变换频繁,且地域跨度大,单位性质不一,对其一贯政治表现审查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有的申请人入党动机不纯,故意隐瞒工作简历,使其表现情况无从调查,政审渠道不畅通。三是社会关系审查难。相当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员工来自于不同省份,党组织在对其家庭主要成员及社会关系调查时,无论从时间、资金上都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即便通过“函调”形式进行政审,也时常停留于形式,工作不深入、不到位。因此,各党组织对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入党“心存顾虑”,能拖则拖,能免则免。

3、培养教育“虚”。首先,受员工流动影响。由于非公有制企业运行是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市场调节进行的,雇佣双方都有较强独立性,员工随时可能被“炒鱿鱼”,也会随时“跳槽”,有的甚至“朝进夕出”,致使教育培养工作出现“断层”。其次,受企业主影响。培养教育所需阵地、人员、时间、资金等没有企业主的支持,教育培训工作就难以开展,发展对象的培养和教育成了“雾里看花”,搞形式,走过场。再次,受培养联系人影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往往忙于事务,“只挂名,不履行职责”,疏于对申请人的教育考察,使联系培养考察成了一句空话。

4、干部队伍“弱”。一方面,党务干部多数是兼职,缺少必要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对发展党员工作有关政策法规和具体程序了解不透,把握不准,致使发展党员工作措施乏力,工作滞后,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党务干部队伍不稳定,新手多,工作时常衔接不上,影响了发展党员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对策与建议

1、统一认识,在夯实基础上营造氛围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力量共同参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要站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摆上突出位置,注重在宣传动员上下功夫,通过宣传栏、简报、有线电视等媒介,在各级党组织中广泛宣传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主在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做细做活企业主的思想工作,促使企业主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要善于用现实中部分开明企业主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生动例子,教育引导企业主正确认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员队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同时,要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南益集团公司党委在发展党员工作方面的典型做法,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使发展党员工作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抓有干劲。此外,要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为载体,通过表彰先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优秀企业外来党员的办法,教育和感染企业员工,使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把握重点,在健全机制上规范程序

用制度规范工作是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有效方法。要坚持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积极探索并实践以下几种制度:一是建立“双重教育考察”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流动性大,独立性强,素质参差不齐,如何确保培养教育质量是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要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双重教育考察”制度,即每名入党积极分子由所在支部一名正式党员和上级党委成员共同挂钩联系其培养考察工作,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访谈,做到“手把手”、“面对面”的传帮带,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对党的认识,同时有效防止非公有制企业入党积极分子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的现象发生。二是建立“村企结对共建”制度。要发挥村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相对规范化、制度化的优势,按照“就近、方便、有效”原则,采取村党支部与辖区非公有制企业“结对共建”的办法,在发展党员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取长补短。村党组织要注重在发展党员工作业务指导上多下功夫,认真指导抓好这项工作。对入党申请人为所在地村民的,就可较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其现实表现、群众基础及政治审查情况;对非公有制企业在培训阵地建设上较为薄弱的,就可发挥村党员活动室资源优势,积极为其提供培训场所、设备等。三要建立“兼职组织员”制度。要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相对乏力的实际,由上级党组织下派党性强、作风正、熟悉发展党员工作业务的干部担任企业“兼职组织员”,协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抓好发展党员工作,特别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和政审等关键环节上,进行认真指导和督促,确保发展党员工作顺利开展。

3、务求实效,在强化措施上推进工作 要注重工作实效,落实工作措施,着力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薄弱环节,扎实推进发展党员工作。一要加快组建步伐。要按照“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就组建到哪里”的原则,灵活运用“建、联、挂、靠、派、统、跨、升”等模式,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提高党组织组建率,扩大党的覆盖面,有效解决发展党员工作缺乏组织依托的问题。同时,要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种党务工作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完善党的工作方式方法,使党组织的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二要依托群团发展。要针对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低的实际,采取群团先行组建、依托群团发展的办法,对暂时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先行组建群团组织。在此基础上,健全入党“群团推优”制度,加强群团组织对入党申请人的培养考察,着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解决发展党员工作“源头无源”问题。三要加强业务培训。要把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作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要定期举办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业务培训班,加强对党务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党建工作联络员”制度,发挥联络员传、帮、带作用,着重在发展党员工作业务上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使他们熟悉掌握发展党员工作的业务知识和具体要求,为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供重要的工作基础。

4、抓住关键,在严把关口上保证质量 严把发展党员关口,是保证发展党员工作高质量的关键。要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坚持党员标准,严把入口关。

一要把好“选人关”。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企业规模较大、员工数量较多、党员少的企业,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在入党对象上,要把发展重点放在生产一线和重要岗位的骨干职工和优秀青年,以及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上,保证新党员队伍的高质量。对由学校转来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接好“接力棒”,继续加强培养考察,符合党员基本条件的,要优先发展。

二要把好“素质关”。要注重提高非公有制企业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素质,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内容上,要以党的基本知识、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要学习市场经济、专业技术、法律法规和WTO相关知识,不断增强自身业务工作能力;形式上,要坚持灵活、多样的原则,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或企业生产淡季,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学习考察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学习培训实效;阵地上,要以支部党员活动室为主要阵地,充分利用上级党委党校和企业业务训练中心等机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习培训;考察上,要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村党支部和基层党委“三位一体”考察体系,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切实把好“素质关”。三要把好“政审关”。要在深入总结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提前介入政审的有效做法,把政审关口前移,相关部门联合审查,提前摸清和掌握入党申请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表现等情况,力求政审工作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5、落实责任,在强化领导上形成合力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之初, 当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一些地区悄然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之时, 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还是一片空白。到80年代中期, 在全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和东部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下, 宜宾县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才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到1990年, 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366万元, 占GDP的比重达到31.3%。1992年以后,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 宜宾县果断地摆脱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率先进行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 促进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到2000年, 全县城乡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928户, 从业人员达到9153人, 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发展到287家, 港澳台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3691万元, 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2.2%。2001年以后,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 大量国有资本从工业、建筑业以及贸易、餐饮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 私营经济成为了填补国有经济退出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个体、私营和股份制等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并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力量。据宜宾县工商局统计, 到2007年底, 全县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928户, 比2006年增长17.6%;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13903户, 比2006年增长15.14%。全县非公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4亿元, 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56.05%, 非公经济已发展成为宜宾县县域经济的“半壁河山”。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回顾, 我们认为, 在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 经济总量增长迅速。

2007年, 宜宾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由1990年的1.9亿元增加到39.9亿元, 增长了约20倍;非公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1.3%提高到56.05%, 提高了24.75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由2000年的6928户增加到13903户, 增长了2倍;民营企业达到928户, 比2000年的287户增长了3.2倍。目前, 在全市十个区县中, 宜宾县的非公经济总量仅落后于翠屏区, 排名全市九县之首。

(二) 规模企业发展较快。

根据宜宾县经贸局统计, 2007年, 全县民营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9户, 从业人员9975人。企业增加值达到13.57亿元, 占全县中小企业增加值的73.46%;企业总产值达32.60万元, 占全县企业总产值的62.71%;利润总额达2.79万元, 占全县企业利润总额的82.31%。涌现出了重庆啤酒、威力化工、天工机械、中炎钢厂、惊雷科技、伊力集团、神州玻璃、汇宝食品等8户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威力化工、惊雷科技、成中集团和兴业集团等企业被宜宾市委、市政府授予“宜宾市20强民营企业”荣誉称号;汇宝食品、伊力集团、寅吾房产、天工机械等11家企业入选宜宾市“优秀民营企业”行列;惊雷科技、伊力集团2家企业被授予“外贸获权企业”称号, 2007年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达到1583万美元。

(三) 社会贡献日渐突出。

仅以民营企业为例:2007年, 全县民营企业达到928户, 从业人员达到23650人;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8.47亿元, 占全县GDP的总量达到25.92%;实交税金2.32亿元, 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 (3.24亿元) 的71.78%;此外, 还为企业职工提供劳动者报酬2.84亿元。仅向家坝工业集中区城北园, 2007年民营企业总产值就达到11亿元, 上交税金达到5000多万元, 安排就业人员5000多人。无论是从财政增收, 还是从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看, 非公有制经济作出的贡献都是十分巨大的。

(四) 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2007年, 全县民营非公规模企业完成技改项目6个, 投入技改资金4.1亿元, 同比增长21%, 技术创新投资完成额增长20%,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6%。通过技改, 企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生产经营逐步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发展。到2007年, 先后有惊雷科技公司被确认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威力化工公司和伊力集团公司被确认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威力化工、惊雷科技和天工机械被授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 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越来越强, 先后有“惊雷”、“伊力”、“天工”等三个品牌正式通过四川省著名商标评审;伊力射钉弹荣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调查情况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认为, 在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 整体实力不强。

据统计, 2007年宜宾县中小企业增加值上千万元的只有22家, 上亿元的只有3家;营业收入上千万元的只有28家, 上亿元的不过10家;利润总额上百万元的只有23家, 上千万元的只有11家;上交税金上百万元的只有18家, 上500万元的只有10家, 上千万元的只有3家, 纳税最多的也只有3000多万元。另外, 与成都、重庆、广东、江浙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相比, 宜宾县的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以及企业职工的创业意识还不够强, 许多企业老板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 赚的钱也主要用于消费、享受, 没有在做大做强企业上用心思、下功夫。

(二) 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 宜宾县的非公经济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 产品以粗加工为主。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建筑、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 产品科技含量低, 自主创新能力弱, 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少, 缺乏核心竞争力。到2007年, 全县只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 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一个空白。2007年全县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只有2.97亿元, 占全县民营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

7.4%。

(三) 缺乏新增动力。

宜宾县非公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和个体户, 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较少, 非公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大的增长点。目前仅有的几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 如惊雷科技、威力化工、中炎钢厂等, 大多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建立或引进的老企业, 近年来新发展的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多, 仅靠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在支撑着宜宾县非公经济的发展。

(四) 经营管理落后。

与中西部大多数地区一样, 宜宾县的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是一些“夫妻厂”、“兄弟公司”、“姐妹店”, “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小生产思想比较盛行。绝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上很少融入现代管理理念, 仍然停留在家族式或家长式管理阶段, 血缘、地缘、人缘管理代替了科学管理。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状况不透明, 财务收支混乱, 财务账目不清。即使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大企业, 也远远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五) 技术人才匮乏。

宜宾县非公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 文化水平较低, 整体素质不高, 大部分人员缺乏起码的专业技能知识, 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近些年来, 虽然我县在人才政策上制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据统计, 2007年, 全县民营企业的从业人数为23650人, 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仅有1000余人, 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足5%。企业人才总量偏少, 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存在着人才匮乏、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 这也是目前制约宜宾县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实现大发展、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 信息资源短缺。

由于宜宾县的非公经济主要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很难做到广泛、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信息, 难以迅速有效地抓住转瞬即失的市场机会, 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面窄, 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从企业内部看, 目前我县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 还不能真正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从而造成企业内部沟通难、协同作用低、政策计划执行不力、管理成本高、管理效果差, 对企业改善生产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

(七) 资金瓶颈突出。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难。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 仅今年上半年, 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宜宾县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属于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 长期以来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银行的资金支持, 缺乏自身滚动发展能力。但是, 由于国家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压缩了县级经营机构和人员, 加之银行抵押方式单一、抵押物打折率过低、手续过于繁琐、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信誉低下, 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目前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 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主要是面向资金实力雄厚、担保体系健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基本上停止了对县内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在这种形势下, 宜宾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八) 贯彻落实政策的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 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 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但因为多种原因, 致使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没有到位, 对非公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的力度不够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 指导不到位, 只有口号, 而无长久谋划, 更无具体的措施。二是有的部门官本位思想严重, 服务意识不强, 政策透明度低, 企业办事难, 降低了企业的创业热情。三是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重点企业与个体私营企业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存在着区别对待的现象。四是“三多一少” (婆婆多、证件多、收钱多、服务少) 现象还比较突出, 前置许可部门门槛高, “三乱”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现象时有发生。五是部分执法人员甚至是领导干部, 不是积极扶持非公企业的发展, 而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凭借政出多门的各种规定, 干扰从业主创业。

三、对策建议

针对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 继续抓好有关文件的贯彻落

实, 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县发展非公经济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狠抓工作落实, 促进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继续放宽行业限制, 降低准入门槛, 畅通非公经济的进入渠道, 取消社会投资方面的不合理规定, 凡是允许集体、外资企业进入的领域, 非公企业都可以进入, 赋予非公经济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二是继续放宽出资方式限制, 支持非公企业以实物、土地使用权、专用技术、商标、商号等有形或无形资产出资, 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三是继续继续放宽经营范围, 对新办投资的工业项目, 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办理前置审批而暂未取得批准文件的, 可先核发“不具有经营资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待企业完备前置审批手续, 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后, 再开展经营活动 (涉及安全许可的除外) 。四是继续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支持民营企业兴办工业企业和参与国企改制,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工业强县中的积极作用。

(二)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

目前非公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如:管理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缺乏、信息渠道不畅等,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的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到位、服务平台没有搭建起来。因此, 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一是要帮助民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要引导民营企业突破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模式和“家族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内部管理专业化和治理结构规范化, 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要加快投资咨询服务平台、市场信息发布平台、优势项目推荐平台和企业展示平台建设步伐, 努力扩大信息的公开程度和共享层面, 改变非公经济在创业和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三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在加大扶资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扶“智”, 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方式, 提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四是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要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 创新市场组织形式, 发展专业化市场。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鼓励非公企业与外商开展合作经营, 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提高非公企业在县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六是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要针对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制定相应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措施, 力争在三年内扶持纳税5万元以上的个体或私营企业50户, 扶持规模以上服务行业的个体或私营企业大户1~2户。

(三) 打破瓶颈制约, 着力解决非公

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 资金紧张和融资贷款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要求, 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逐年扩大资金规模, 逐步加大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资金额度。二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积极争取银行对非公企业的支持, 进一步拓宽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放贷的渠道。同时, 要深入非公企业了解情况, 积极帮助有能力、有活力、有潜力的非公企业与金融机构举办协调会、介绍会, 沟通企业融资渠道。三是鼓励市场占有率高的大中型国有或国资控股企业吸纳民营中小企业, 使民营企业成为国有企业的零配件生产企业, 这样既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的产品销路问题, 又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 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 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同时, 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 做大担保基金, 努力使担保基金在解决个私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大胆探索企业创新模式, 通过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来推进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 要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合作, 通过产学研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产品及规模较为接近的民营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合作, 共同出资组建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企业内部, 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 大力发展民营工业,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加速发展。

民营工业既是宜宾县工业的中坚力量, 也是全县非公经济的重要支撑。目前, 宜宾县非公经济发展之所以存在整体实力不强的问题, 其原因就在于民营工业的实力不强。因此, 要加快宜宾县非公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抓住民营工业发展这个龙头。根据宜宾县民营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步伐。要继续按照“国退民进”的思路, 进一步提高非公资本金的比重;二是抓住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历史性机遇, 加大民营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要加快推进向家坝工业集中区和小城镇建设, 加强县城道路改造、人行道彩化、风貌整治, 加快推进通乡公路、旅游线路建设,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 为更多的民营工业入驻我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平台。三是积极支持培育企业集团, 做大做强现有民营工业。要放宽民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条件, 凡是母公司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具有三个控股子公司、且公司合计注册资本2000万以上的企业, 均可申办企业集团。对已具备企业集团架构, 符合集团登记标准但未申请企业集团登记的, 有关部门要主动介入, 引导企业申办为企业集团。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3

近年来,我镇按照县委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加强非公企业党建作为推进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把企业党建融入企业发展,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工作,有力推动了企业科学发展。在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按照新形势下的党建特点来开展党的工作,增强党在非公企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新课题。在解放思想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阶段,我镇开展了调研活动,通过调查研究,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非公企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

磁涧镇共有非公有制企业36家。截至目前,建立党组织5个,其中5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党员人数共35名,占从业人员的2%。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情况下,已有14家规模以上企业落户我镇。调研中,我们感觉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做为备受各级党委、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过了起步和探索的过程,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但在推进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

1、部分企业主思想认识有待提高。相当一部分企业主对企业党建工作主动、热心,积极提供活动场地,带头参加

组织活动,为党组织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但也有少部分企业主自身不是党员,对党的组织概念模糊,认为只要抓好企业的生产发展,存在“重经济、轻党建”思想建不建党组织与企业发展关系不大,对党组织设臵不热心,不支持。还有部分企业主自身虽是党员,但总认为党建工作是务虚的,非公有制企业只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就可以了,担心党组织活动多,加重企业负担,影响生产,对党建工作只是被动应付,搞形式主义,致使党组织正常开展活动难,作用发挥难。

2、党员队伍规范管理存在一定难度。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流动性大,数量不固定,还有的党员怕麻烦,索性不转移党组织关系等,“朝增暮减”的现象比较普遍,增加了党组织管理难度。同时,由于非公有制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主,党员很难在工作时间集中起来活动,下班后又很难集中,加之部分党组织的活动与企业发展联系不紧,活动内容缺乏吸引力,使党员缺乏参与活动积极性,降低了党组织教育管理效果。

3、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企业是以发展为中心的,企业主或董事会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他们的管理模式较少完全使用党的管理模式。加上部分企业对党建工作还不熟悉,业务跟不上,从而形成支部有组织无活动,有形式无实质,致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做法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镇以加强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创先争优为契机,深入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认真分析解决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始终坚持把促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夯实基础,激发组织活力。一是抓建设,在原有闻洲支部、铭都钨钼、个协支部的基础上,又相继建立了舒城、畔山两个支部,进一步壮大了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队伍。二是抓管理,借创先争优之东风,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了“企业科学发展,由我中共党员”活动,调动广大非公党员的积极性,其次是设立党员示范岗,使党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提升队伍素质。安排企业党组织根据自己的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党员职工开展经常性的理论政策学习,并通过订阅报刊、杂志、观看电教片等形式不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二)发挥作用,开展服务,提高党在非公企业的影响力

1、“送地位”,增强党员业主发展信心。对非公有制企业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做出发展贡献、财税贡献、就业贡献和稳定贡献的党员业主政治上给地位。有1名业主被选为县党代表,2名业主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名党员企业主被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名非党业主给予支持党建工作的表彰。

2、“送激励”,体现党员“奉献有价”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我们以党员为本,在教育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发展讲奉献的同时,给予政治荣誉和报酬上的激励和鼓励。每年“七一”、“春节”期间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党员、劳模党员、特困党员。

3、“送帮扶”,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镇党委选派十名党建联络员入住规模以上企业,帮助企业开展党建工作。

(三)突出着力点,务求实效,保持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1、着力创建长效工作机制,发挥党的先进性引领作用。在创先争优活动期间,注重加强制度成果建设,在调研、总结、提炼、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规范全镇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有效发挥了党组织的先进性作用。

2、着力培育“五好”型党组织,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立足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高标准建设企业党组织,在全镇非公企业党组织中,持续开展了以“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党组织活动。

3、加强“四有”型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引导企业党组织找准党员活动与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的结合点,设计主题切合实际,丰富企业文化的载体,以党员承诺制为牵动,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主题实践活动。一些企业实行佩戴“共产党员”公示牌上岗制度,在党员中开展“奉献多于群众,境界高于群众,形象好于群众”活动。企业党组织还通过培树自己的典型、让典型与党员交流体会或给全体职工做报告等形式,发挥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

三、几点启示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是新形势下的崭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促进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和谐发展,才能不断开创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1、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在网络机制建设。网络机制是构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管理框架,只有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建的基础性管理网络,才能与党的工作社会化发展趋势相适应。

2、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在工作创新。目前,我镇处于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及所有制结构、利益格局、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要注重把握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自身规律,善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我镇党建工作实际特点的方式方法和成功经验。

3、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重在培育各类典型。抓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我们党推进工作重要手段。近年来,我们通过媒体,培育和宣传了“闻洲瓷业、畔山水泥”等典型,形成了典型群体和效应。典型的示范带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原有的工作成果,不断提升工作立意,推动创新,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注入了活力,收到了实效。

与迅速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相比,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与之远远不相适应,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滞后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特别是自然人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比较突出。全市602家非公有制企业只有13家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中有11家是原国有企业转制成的私营企业,以自然人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仅有2家成立党支部。

二、党的力量比较薄弱。在非公经济组织中党员数量偏少,不少党组织基本上没有做党员的发展工作,加强党的新生力量的培养、补充新鲜血液,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十分迫切。

三、党组织关系不顺。主要反映在转制企业中,有的公有制企业转制后,出现党组织无处挂、党员无人管,在归谁管的问题上争议较多,这样就导致出现了组织活动没有正常开展,党员党费没有人收缴的情况。

四、党内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开展的不正常。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得不到业主的重视以及党组织的角色定位难以把握,党内组织生活和党的活动在时间、阵地、经费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证,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党内的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少数成立了党组织的个体私营企业党组织,根本没有开展党建工作,随意性很大,完全流于形式。

五、党员职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非常难。非公经济组织中的下岗党员、流动党员和退休党员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很突出,有的下岗失业,有的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经商务工、小商小贩,有的生活都难以维计,一些同志认为要不要党员资格,转不转党组织关系,通知开会学习去不去都无所谓了,极个别党员失去了联系,原单位党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学习、收取党费根本通知不到人。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4

县工商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进入了县域经济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在各个行业中蓬勃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投入民资、事业民办、设施民建”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据统计,我县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6221户,私营企业449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已进入我县的采矿业、建筑行业、建材行业、饮食服务行业、农资行业、运输行业,加工等各个行业,他们把分散的资金聚集成生产要素,成为一支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1、从行业分布上看。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开始从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体地位。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领域,不少私营企业成为大型项目的中标者。

2、从结构规模上看。原来非公有制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现已涌现出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私营企业户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比如我县广信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我国电绝缘纸板生产基地和全国电绝缘纸板龙头企业,云岩水泥和湘林人造板公司进入省级节能重点企业行列。

3、从组织形式上看。非公有制经济从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逐渐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目前我县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私营企业总数的75%。过去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个人、家族制企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已开始自觉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治理水平逐渐提高,并积极利用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调查表明,超过1/3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股东大会,超过1/2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董事会,一些企业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来提高管理水平。

4、从产业布局和地区分布上看。原来非公有制经济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是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集群,有的被称为专业镇或区块经济。

二、当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较少;二是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娱乐、美容美发等行业;三是非公有制企业实力不强;四是非公有制企业科技水平不高;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度较低。

(二)制约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许多政策(2003年出台《决定》、2005年出台《实施意见》),各职能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措施,但基层单位执行不到位,造成政策够用不管用。

2、融资渠道不畅通。目前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难问题较突出。企业贷款难的深层次成因: 一是企业自身障碍。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存在很大政策风险,银行不能贷。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提供财务信息不真不全,存在很大道德风险,银行不敢贷。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普遍缺乏流

动性强的可抵押资产,盈利能力有限,存在很大经营风险,银行不愿贷。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贷款量小、频率高和要得急,监控成本高,不符合 “成本、收益、风险”匹配原则,银行不想贷。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通过信用评级,或信用评级的等级不高,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银行不能贷。

3、政务环境不理想。一是收费部门多、项目多、收费标准弹性大。据调查,对私营企业有管理职能的部门有25个,私营企业应办各种许可证、登记证、执照达30种,各种税、规费达30项,各种罚款项目五花八门。二是以收代管、以权代法,只收费不服务。三是部分职能划分不清晰,重复执收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如企业在进行动植物检疫时,不同地区的执法部门开具的检验检疫证明不能通用,商品进入不同地区市场需重复检验、重复收费。

4、企业内部素质不高。一是在投资上大多数个体私营业

热衷于“短、平、稳”,热衷于在短期内能见效的项目,不够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等远期见效的项目。二是在利润分配和资金使用上,重消费、轻积累,重非生产性消费,轻技术开发投入。三是在经营策略上,片面追求广告的“轰动效应”,不够重视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5、非公有制企业缺乏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一是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二是技术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大部分企业在购买设备和技术方面投入较多,而在新产品新技术试制费、人才培训方面投入不足,这种状况很难使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最终将影响到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6、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缺乏诚信。目前个体私营企业不讲信用、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法问题十分突出。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以及企业之间相互恶性拖欠等等。信誉度差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也降低了积累人力、经济、社会资本的能力。

三、推动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挖掘潜力求发展

一是着眼发展大势,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企业规模、产业集中程度上,还是在创新能力、企业品牌上,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市相比,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扩大总量规模,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领域,壮大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着眼发展现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领域上,主要局限于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比重较低。在增长方式上,投入大、能耗较高、创新能力较低,大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我县要立足于现有基础,立足于惠及民众,发展就业效应大,带动性强的项目,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以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三是着眼富民强县目标,推动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提速增效。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环保意识,走集约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必须进一步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必须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企业信用,依法经营,爱护员工,关爱社会,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经济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并重转变。

(二)加强引导,激发活力谋发展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一定要善于抢抓机遇,加强引导,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这个最活跃的市场主体的作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集约化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在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的同时,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准入门槛,关闭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避免新上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高起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二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集群式发展。坚持走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依托我县资源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抓好各类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将产业集聚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聚焦,推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集群化发展。三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式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内联外合、资本经营、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走出新路,增强内在活力。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四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式发展。把自身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坐标中去定位,用开放的思维、国际的视野,借助“外力”做大做强。

(三)优化环境,形成合力助发展

坚持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在全县形成适合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和艰苦创业的“阳光、空气和土壤”。一是要完善落实政策。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现在关键是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这些政策,使有效的政策措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规章和政策文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营造良好环境。坚持阳光行政,以服务促发展,不仅要及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而且要及时发布全局性的产业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本地产业现状、竞争者动态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结构和企业发展方向。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发展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要着力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非公企业融资提供中介担保服务,建立健全灵活的贷款担保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多品种的融资服务。今年7月,市工商银行、市工商联联合开展“携手合作、服务中小企业”活动,我县工商联积极协调,邀请市工商银行、市工商联到我县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融资需求。现已向市推荐了湖南大成科技有限公司等25家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他们与工商银行开展抵押、贸易等多四种形式的融资合作,湖南大成科技有限公司、新邵广信纸业有限公司被推荐在省工商银行、省工商联“服务中小企业银企签约洽谈会”签约仪式上分别签订了2000万元的信贷融资意向协议;帮助中伟煤业、大源纸业争取信贷融资资金签约意向各500万元,银企对接工作取得了实效。三是要关心和爱护企业家。要形成让非公有制经济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心情舒畅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关心和爱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政治上鼓励、经济上激励、政策上扶持、法律上保护,支持他们艰苦创业,发展壮大。对非法干预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经营活动,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对侵害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人身财产

安全、欺行霸市、欺生排外等行为,要严惩不怠。非公有制企业家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企业的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同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发展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回报社会。四是激励创业兴业。非公有制经济是富民经济,是百姓经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千方百计创造好的发展环境,为全民创业兴业排忧解难。

(四)规范管理,帮助教育促发展

发挥统战部门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便捷性,切实做实“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文章,逐步规范管理非公经济人士。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广泛团结不同资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引导他们满腔热情地做好工作,调动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积极性;代表和维护非公企业和人士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正确意见,帮助他们在政策允许和可能的范围内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搞好服务;在政治上引导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一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兴利抑弊,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抑制不利于国家宏观调和不利于协调社会收入分配等的消极作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搞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推荐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常执委,充分发挥他们在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在思想上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意识教育,培育和宣传非公经济人士精神文明之花;在管理上要科学,要科学开展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工作,推动综合评价成果的有效应用,让综合评价成为检验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能力、素质和印象的重要指标,并建立信息库;要规范开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事业工作,加强活动组织和优秀事迹宣传,把光彩事业促进会办成非公经济人士和企业实施社会回馈,履行社会责任的唯一平台。

(五)强化素质,凝心聚力搞发展

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5

非公有制经济是成为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摸清全市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建工作情况和动态,了解和掌握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为即将召开的全市发展党员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会准备更加详实的基础资料,近日,我们对全市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进行了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部分非公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非公有制企业就非公企业主的思想动态,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定位、党组织活动等情况进行了座谈交流。通过调研,对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对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做了初步思考。

一、党建工作基本状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7000余户,其中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5300余家,从业人员13.5万人,共有党员3500多人。2003年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31%,今年前9个月,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4.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加强和改进这一领域党的建设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具备组建条件的220家非公企业中,已有207家组建了党组织,组建率达94。全市各级党组织及社会各界对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和有效,但全市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仍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增长与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发展滞后的矛盾,使党的工作不能有效覆盖非公经济领域。我市目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仅占非公有制企业的3.8,有151户仅有个别党员,有4959户非公有制企业无党员。党员占业人员的2.7。由于非公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不够宽,导致党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在这些单位比较薄弱,个别从业人员中的党员难以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一些入党积极分子无法正常的培养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非公有制企业定位与其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定位不明确的矛盾。部分企业主认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市场轶序和市场规则不断健全,非公企业已逐步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纳税就行了,在部分非公企业中,党组织的地位排在董事会、工会组织之后,其地位可见一斑。按党章和中央有关规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私营企业中,企业主有权支配一切,包括党组织负责人也有被“炒鱿鱼”的危险。企业的投资,经营等决策也由企业主“一手遮天”,党组织难以发挥监督、引导等功能。党员个体的地位和作用也受雇佣关系的支配而变得模糊不清。许多私营企业的党员职工,为职业需要而成为“地下党员”,难以以党员身份公开活动。总之,无论党组织还是党员个体,其地位和作用问题是首先困扰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关键而棘手的问题。

(三)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矛盾,使一些非公企业单位党组织作用不明显,影响了企业主的积极性。部分建立党组织的企业起步较为容易,在当地党委组织部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能够按照要求建立起党组织,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部分企业党组织工作进展缓慢,对企业的作用不大,只会给企业添麻烦,还要花费时间、人力、物力来应付,因此部分企业的党员的工作都难以保住,党组织就自然“流产”了;有的是因为企业业主建立党组织的目的是“图名声”、“政治待遇”等,在没有达到目的后,企业业主的积极性自然就有所下降。

(四)非公有制企业主对党建工作支持不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党组织工作内容简单,活动形式单一。存在党费收缴难、发展党员难、隶属关系难,活动经费少的现象。部分非公企业是从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改制成非公企业的,其党组织大多也保留下来,但党组织工作还停留在读书、看报等简单形式上,加上企业党建工作不规范,缺乏与相关部门的衔接,使企业党组织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企业发展要求。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是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开展的。党组织的作用发挥,离不开企业主的支持。一是企业主认识有误区。非公有制企业主由于各自经历不同,觉悟程度不同,对开展党建工作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企业主对党的宗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目的、作用、意义没有正确理解;特别是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一些党政机关干部的不良作风,使他们对党的工作产生误解。这些认识的存在,使有的企业主,表面上支持企业建立党组织,实际上是把党组织当作一块招牌或摆设;有的企业主迫于外部环境压力而建立党组织,但对党组织的活动持“冷漠、戒备、压制”的心态,有意或无意地掣肘企业党组织的正常运作。二是生产经营不稳定。一些规模不大、生产经营不稳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员工流动性大,党员流动性也大,党组织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给发挥作用增加了难度。而我市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劳动力经过简单的学习培训便可以上岗。这些从农民转化而来的员工,有的还是半工半农,普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最大动机,追求思想进步的热情不高,党组织的教育引导收不到很好效果。

(五)非公企业主主观思想动态不稳定。对党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个别业主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思想觉悟偏低,入党动机存在很多不端正的地方。谋取政治资本。个别的认为共产党是执政党,入党可以在政治上享有更多权利和更高地位。私营企业党组织要存在及其党员的活动要开展,必然要首先营造其存在和开展的软、硬环境。但是,私营企业主一般不太愿意在其企业内部建立党组织的专门机构,因为在他看来党组织与其企业的目的相关性不大,因而在提供场所、经费等方面极不情愿并心存芥蒂。致使目前绝大多数私营企业没能建立党组织,偶有成立的,也因场所、经费、时间安排等因素而处于形存实无的状态。

(六)党组织书记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作用能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关键看是否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的素质状况,是制约党

组织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我市一些党组织作用发挥较好的企业,都有一个素质、能力较好的带头人。从调研情况来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局限。部分书记还存在“单纯雇佣思想”,认为自己首先是为企业主“打工”,领取的是企业发的工资,党组织要在企业主的首肯下才能建立,开展活动也需要企业主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因而在开展工作时,觉得理不直,气不壮,往往一味迎合企业主,看企业主的脸色行事,党组织的工作缺乏独立性。而有的书记认为,反正是“打工”,因此往往纯粹为了经济利益或者一时意气而跳槽。二是工作能力欠缺,工作精力不集中。有的书记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经验、精力投入等等还达不到要求。党务工作经验不足,兼职多,有的书记兼任的行政事务过多,整天忙于处理日常事务,在党务工作方面的精力投入上受到牵制,影响了党的工作;还有的对企业经营管理不熟悉,没有把党建工作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出现了“两张皮”现象。

(七)企业中党员的状况还不能满足党建工作的需要。党组织是由党员个体组成的,党员队伍的状况影响着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从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队伍的现状来看,还不尽人意。部分党员存在“单纯雇佣思想”,认为工作是临时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企业主手里,没有把自己的个人目标同党的建设的整体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追求现实的经济利益,淡化了党的宗旨意识。有的党员没有正确理解党员的无私奉献与企业主获取利益的关系,没有正确理解党员的义务与党和国家的整体目标的关系,认为在非公有制企业里工作,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越好,为企业主作的贡献越大,其结果就是为“老板”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思想上存在矛盾,行动上不愿出头,制约了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不少党员因为利益关系,或者嫌麻烦而不愿把组织关系迁入企业。

(八)私营企业党员流动性大,数量不固定,已建立党组织的企业的巩固率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市90以上的私营企业都是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小,党员数量少,地域分布广,党员流动性大,“朝增暮减”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对新时期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排斥党对企业的政治领导,而是对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实际来看,大批新型经济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涌现,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组织及时建起来,站出来,代表他们发展,促进他们发展。要鼓励引导企业健康发展,就应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积极主动地占领这块阵地。这是新形势下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也是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无关紧要,无关大局,行动上无所适从,就会丢掉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这块阵地。我们必须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勇于改革,尽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非公有制党建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已经过了起步和探索的过程,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去认真研究和解决,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对策和建议

一、拓展工作空间,突破薄弱环节。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的显著特点是“低、小、散”,这类企业占总数的90%以上。前些年,我们主要抓了较大规模企业的党建工作,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党建工作还是“空白点”。因此,今后几年,我们要努力把党的工作向中小规模企业延伸,力争中小企业党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四支队伍”一起抓,提升整体素质。一是抓好党员队伍。要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二是抓好党组织书记队伍。要把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来抓。三是抓好企业主队伍。加强对企业主的团结、帮助、引导和教育工作,积极开展“三结合教育”活动,把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四是抓好职工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引导职工积极投身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去,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明确隶属关系,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由市个体私营企业党委管理,规模小的按属地化原则由所在街道(乡镇)党(工)委管理。

二、准确定位,发挥好党组织作用。党组织是企业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定为“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必须与国有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有所区别,不能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党管干部原则”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照搬过来。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加强对党组织发挥作用途径的探索。我们认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以下五方面的作用:一是推动促进、参与参谋作用。对关系国家、企业、职工利益问题和关系企业发展方向问题以及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党组织要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形成正确决策。二是自律自强、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和组织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团结凝聚作用。党组织要密切联系广大员工,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内在发展动力,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四是协调维权作用。党组织要引导企业主与员工建立新型的关系,尊重员工的劳动创造,正确处理劳资矛盾,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五是宣传引导、监督协调作用。引导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这五个方面的作用,是一个长远的目标,也是党组织作用发挥从易到难的五个阶段。我们不能对千差万别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提相同的作用要求,而要根据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生产状况、经济效益、职工人数和党员的数量等实际情况,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党组织,提出发挥不同作用的阶段性任务,避免一刀切。

三、落实措施,不断探索,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是优化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市、区)委和乡镇(街道)(工)党委,要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出发,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自觉性。要继续把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总体格局,进一步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党建工作的巩固、规范和提高。一方面要加大人才投入,配强配好企业党组织书记,把业务能力强、政策水平高的党务干部下派到非公有制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乡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和组织办的工作经费,适当提高驻企人员的待遇,提高驻企人员工作积极性。二要改进作风,发挥整体职能。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吃、拿、卡、要,减少对企业无谓的检查测评。要积极落实“党政共抓、党群共抓、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基本方针,从领导体制上保证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工商、税务、金融和法律服务部门以及有关群众团体,要发挥整体职能,把部门的服务、管理、监督工作与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齐抓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网络化运行机制,为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提供协助和支持。三要鼓励实践,加强探索。各级党委要鼓励基层党组织的实践探索,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做法,只要不违背党的性质和党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都应当允许探索。在人才交流中心和劳动力市招工时,招工党员求职者享有招工优先权,提高党员的荣誉感;为企业党员职工设立专门奖项,提供适当的保险经费等等。应当探讨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权利的保障问题,规定企业主解雇党员职工,要征求企业党组织意见。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规定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活动经费,按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1-2,列入企业财务计划,由党组织书记掌握审批;规定县级以上党的组织部门可以视情况在党费中拨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专款,以增加党组织的活动经费。

四、做好企业主的团结、教育和引导工作。企业主的认识,关系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效,各级党委要重视对企业主的团结、教育和引导,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主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真正从内心支持党组织的工作。一要加强对企业主的教育培养,重视做好吸收优秀分子入党的工作。非公有制企业主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按照建设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要求,加强对企业主素质的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措施,在提高企业主经营管理能力、增强依法生产经营自觉性的同时,进行党的知识的启蒙教育,使他们了解党的政策和要求,认识到党组织的活动对企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同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大企业主的教育培养力度,把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二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提高企业主对党组织作用的认识。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阵地,深入宣传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有意识地向非公有制企业主宣传、灌输党建思想,让企业主认识到各级党委对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视,是一种无形的高层次信息资源,是对企业的一种无声的支持。要注意发现、培植、树立、表彰非公有制企业“抓党建,促发展”的典型,织关系该转移而无正当理由拒不转移的,要通报所属党组织,按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处理。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思考 篇6

当今社会, 文化的意义日益突显, 文化不但成为了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而且经济转型、社会的转型更依赖文化转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不但可以活跃文化市场、激发产业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和增加社会就业、丰富文化供给, 而且能够使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多元投入、竞争发展的良性格局, 有利于加快我国文化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我国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数量巨大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 依靠自身灵活而富于创新的优势, 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一些发展较好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甚至成了某些文化领域的核心力量, 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新浪、腾讯、搜狐等一批娱乐及互联网媒体企业。甚至在有些领域,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已成为主力军。

同时, 也要看到, 当前我国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总体发展仍很滞后, 远不能适应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许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仍处于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的状态。正视当前我国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探讨推动他们做实做大做强的路径, 已成为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阻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分析我国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现状与困境, 究其原因, 既有“先天不足”、管理不善的自身问题, 也有外部社会环境的约束问题。

(一) 体制的障碍依然存在。

当前, 从整体看, 文化产业的优质资源和重要领域主要被国有文化企业所占据,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只能从边缘性产业切入, 起步就占劣势。此外, 每年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产业奖励扶持基金主要投向仍然是国有大中型文化企业,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能够享有的较少, 不平等的政策待遇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虽然陆续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 但从实践来看, 现有的诸多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缺乏支持和服务的有效平台、机制和手段, 落实不到位。仍存在包装多但内容少、原则多但细则少、弹性多但刚性少、门槛多但实惠少的问题。

(二)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存在诸多障碍。

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但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基本上都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以智力投资为主的大多数非公有制文化企业, 其资产主要表现为商誉、知名度、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和轻质资产, 而金融机构对于固定资产不多、稳定性不强、现金流不确定、缺少抵押能力、成长周期长的非公有制中小文化企业, 从规避风险出发, 往往是望而却步。同时, 市场上又缺乏能够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无形资产抵押物变现的中介服务机构与平台, 导致能够真正获得金融支持的中小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少之又少, 即便获得贷款, 也困难重重, 额度较小。

(三) 政府对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有待完善。

由于当前相关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在文化市场管理中, 文化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多头执法等问题, 又存在管理缺失的现象。各部门分兵把守、政出多门, 造成政策间的相互冲突、缺乏衔接, 增加了企业负担, 制约了企业发展。

(四) 很多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内部存在着不少影响自身发展的问题。

一是不少企业对于内部管理意识不足, 缺乏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机制, 作坊式经营和“小富即安”心态仍较普遍;二是缺乏人才战略思想和人才培养规划, 人员流动性大, 人才储备相对匮乏, 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高中级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较缺。加之企业内部培训不足, 导致企业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难以跟上时代和市场节奏;三是品牌创新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高新技术开发水平不高, 引进模仿较多, 自主开发少, 没有能树立自己的品牌。这些自身的缺陷都成为严重制约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短板。

二、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基本措施

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与繁荣, 必须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 这需要进一步破除阻碍其发展壮大的体制障碍, 制定支持其发展的专项政策, 加大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力度, 充分释放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的自身正能量。

(一) 转变思想, 认识到位。

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 文化行业的增长主要依靠数量众多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 他们的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能起到杠杆撬动作用。因此, 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要认识到,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必须要使国有和非公有文化企业双轮驱动、公平竞争,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已不再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拾漏补遗, 而是我国文化产业格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力量。应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给予正确的认识, 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尊重。

(二) 加大体制改革力度, 在政策和规划上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

政府虽不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但要为文化发展创造一个基础的服务平台。政府对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鼓励不仅要落实在政策和法律上, 也应落实在行动中。

一要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政府要给予两者同等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金融环境。各级政府要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出台扶持它们发展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要加快解决非公有制小微文化企业的税收问题, 在税率税制方面做出适合文化企业自身特点的制度安排。要推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资质认定、项目审批、财政支持、政府服务、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要进一步破除限制中小文化企业市场准入的附加条件, 研究制定针对他们的产业激励政策和服务管理机制。要加快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 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合资、合作、参股、持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改革进程中来,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

二要努力突破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融资瓶颈。第一, 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股权上市等手段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成立由政府主导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融资担保基金, 帮助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第二, 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融资所需的中介机构和金融产品。如, 建立专业性的文化保险机构与融资担保机构, 权威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与无形资产流转交易平台, 金融机构开发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收费权质押等具有市场适用性的信贷产品等, 解决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资金问题瓶颈;第三, 要继续深化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 积极协调财政部专项资金的支持, 制定成长型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扶持计划, 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推进措施手段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

三要加快推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品牌建设。各地政府要加大对本地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中成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文化品牌的扶持和宣传, 激发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推进文化品牌发展战略。要完善文化企业品牌保护的政策, 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盗冒品牌的行为, 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政府对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扶持, 温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温州市根据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水平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初创期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注重“培”, 给予直接经济补贴;对于成长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注重“扶”, 通过信贷风险补偿等文化金融的模式创新为企业打通融资路径;对于成熟期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注重“推”, 对规模较大企业引入资本市场力量进行整合包装并助推上市, 这些做法有力地推动了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三) 强化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自身能力建设。

一要重点完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产业链, 强化企业自我品牌建构与营销能力提升。要重视具有品牌效应的原创产品的开发,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 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要关注延长产业链开发价值, 做好潜在市场的拓展和企业产品营销能力的提升;二要灵活运用资本市场规则, 提高融资效率。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要尽快熟知资本市场规则,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情况, 制定企业最佳融资策略, 选择不同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 把企业投融资行为作为长期战略谋划;三要努力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创意产业, 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优势就在于其创新意识和市场灵活性。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要善于抓住市场需求和信息, 打造贴近群众需求的各类服务, 培育、推出特色文化企业项目。如打好历史文化牌、生态环境牌、自然景观牌等, 依靠地域、自身文化等优势发展企业。

(四) 加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人才培育。

文化产业以创意为主要特征, 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优势是文化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

从政府层面来讲, 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人才要统一纳入国家和各地的文化人才管理体系, 构建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 为文化人才提供科学管理基础;要建立统一的文化企业人才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考察等方式, 推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

从企业自身方面来讲, 要优化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环境, 完善、提高相关待遇, 实施自己的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计划, 通过引进和就地自我培育等方式, 为企业提供持续的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五) 壮大和优化文化经纪人队伍, 搭建文化与财富的互动平台。

文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活跃在文化市场中的文化经纪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出台鼓励措施, 积极培养文化经纪人, 努力壮大和优化文化经纪人队伍, 构建有利于经纪人与被经纪人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环境, 搭建文化生产与文化传播互动的平台, 促进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少峰.促进非公有制文化内容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6.

[2]田宝会, 田光.促进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J].经济与管理, 2007.7.

[3]厉无畏.论文化资本在创意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ll.2.

上一篇:销售技巧开场白的培训下一篇:连续剪纸图案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