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环境分析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宏观环境分析

中国企业宏观环境冷暖色

目前的经济温度

从总体上说, 目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第五个宏观调控周期,这个周期的起始是 2003年9月。由于这轮调控的主线是“管住土地,管紧信贷”,因此要想了解中国经济现在的运行情况也需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我们对目前经济形势的一个判断是:目前货币政策的基调已从“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财政政策从“积极”逐步转向“中性”,调控尚无结束的征兆。

从2004年6月以来,各种关于4月以来的调控措施已经奏效的说法或许是值得商榷的,毕竟政策从出台到奏效存在时滞,很难想象当月的政策对当月或来月的宏观数据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更愿意从一年来各种综合调控措施来看这些政策的效果。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大落的危险性在上升之中。

2004年1到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3月份是43.5%,4月份是 34.7%,5月份是18.3%。从全国城镇新开工项目的情况看,1~3月份同比增长 31%,4月份增长5.9%,而5月份则下降 15.7%!这种下落速度是历史上少见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高达52%,投资增长的绝对数并不多,因此如果固定资产回落的速度继续延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投资的大落就难以避免。

第二,信贷波动情况也隐含着令人忧虑之处。

在经历了2003年上半年信贷的急剧扩张后,目前信贷紧缩力度有所强化。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4年第二季度例会,指出目前宏观调控措施的效果进一步显现。

如果信贷收缩的力度继续延循1~5月份的轨迹,那么全年广义货币M2和信贷规模的同比增速将仅为12.5%和 14.4%,而央行全年的调控目标是17%。回顾1997~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M2增速低于12%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因此信贷大落的隐忧也是存在的。

第三,目前宏观经济的回落应视为一年来综合调控的结果。

目前宏观经济走势的回落,与其视为今年4月份以来各种政策的综合效果,不如视为一个从2003年3月到2004年4月的“大起大落”的政策波动过程。

“大起”可以形容为由于对2003年非典的影响估计过于悲观,结果从2003年 3~7月期间,各种投资项目仓促上马、信贷快速扩张的过程;

而“大落”则可形容为自去年9、10月以来信贷规模增幅显著下降,2004年4月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逐步回落的过程。或者说,2004年4月以来的各项措施加速了。当然是否目前宏观经济已有大落的隐忧,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半年度和三季度的数据。

“投资过热”背后的那只手究竟是什么

从我们了解到的种种信息来看,引发第五次综合调控的关键因素,不是消费和进出口的异动,而是明显的投资热。

我们的研究表明,“投资过热”的本质是:一在于行业准入不足;二在于资源中长期战略规划不足。行政式的调控措施,延迟了问题的暴露而不是解决了问题本身。

第一,目前被列入投资热的行业同时也是回报最高的行业。

在关于哪些行业投资过热的时候 改委列出于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煤电油运等行业,如果观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业利润增长数据,我们会很惊讶地发现投资过热的行业,也就是利润增长最快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4年l~4月份,实现利润增幅最高的五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 6.98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2倍;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2.06倍;有色金属冶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3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9倍。

第二,投资过热行业的特征之一是国有垄断。

如果投资过热的行业,其较高的回报率不能被有效稀释,那么这些行业仍然将继续引发民间投资者的投资冲动。仔细观察这些过热行业,不难发现两个典型特征,即要么在这些行业中,国有企业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要么这些行业,在中国是严重资源短缺形态。

1、对于国有垄断造成的投资热,抑制过热的治本之策.是对各种所有制的资本打开准入的大门,摊薄垄断利润、打破行业垄断。遗憾的是,至今对某些行业投资热进行调控时,很少将抑制短期投资和打开行业准入结合起来。相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热衷于强化审批、限制供给、提高价格、这种措施只能治标,并使得这些行业在调控稍微放松时面临投资热再度复燃的威胁、

2、在这些国有垄断行业进行的投资热整顿具有明显的所有制歧视。1~5月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逐月下降过程中,下降的主要是非国有性质的投资,5月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同比增长 33.3%,仅比4月下降4个百分点,因此投资大落的主体主要是非国有经济部门。

发间资本的迫退为外资和国有企业腾出了更从容不迫的利润空间。目前,宝钢、马钢等几乎所有知名的铁企业集团的产能扩张都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此外,外资进入钢铁行业的热情也颇高,例如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镀锌板有限公司日前有大连正式投产。

如果抑制投资热和强化国有垄断了不幸结合,偏离了市场化的基本向,那么在今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这些目前被掩盖的弊病会被更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三,投资过热行业的特征之二是资源短缺。

正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依赖本国资源来支撑,百中国经济增长又必然需要耗用较多的外部资源,那么抑制投资以压低的这些自然资源的需求,并不能缓解资源的短缺程度。换言之,如果目前10%的经济增长使这些瓶颈行业难以支撑,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则今后五年,可能6%的经济增长就足以使得这此些行业不能承受。

简要的回顾是:投资热伴随着这些行业不正常的高回报,这些行业的特点要么是国有垄断,要么是资源短缺。治理垄断造成的投资热,有效手段应有是市场化的行业准入,而不是强化垄断格局和固化垄断利润分配。治理资源短缺造成的投资热,有效手段应是以国际化视野,及时确立资源利用的中长期战略,而不是画地为牢和耗尽自身资源。

粮价持续上涨的隐忧

从今年年初至今,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日用品的物价不断上涨已成了街头巷尾时时议论的话题。

作为判断否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5月列达到了惊人的4.4%,创7年来新高。因此,在这一轮宏观调控中,中央行能否有效调控物价成为重要命题之一。

我们认为,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物价取决于粮价走势,因此,看清了粮价走势就基本上可以了解居民消费物价走势。

初步计量结果表明,自1998年6月以来,居发消费物价的走势和食品价格走势高度相关,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相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中,除了房租价格微涨之外,只有食品价格在大涨,而和非食品价格走势关系不显著。那么粮价持续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食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交织着短期和中长期因素,短期因素之一是,截至到2003年,中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减产。2003年中国粮食库和当年消费量的比率,处于 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即便2004年的粮食消费不增长,要确保2004年粮食供求平衡,也需要粮食增产10%以上。

短期因素之二是,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占当年全球消费量的比率为13.9%,较历史平均水平的20%为低,而中国的粮食采购政策又高度不确定。考虑到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并且迄今风凋雨顺,因此夏粮和秋粮的丰收已是定局,下半年粮价的相对乎稳可能使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短期内走平。

那么中长期因素是什么呢?

从中长期看,中国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似乎难以避免。中国农民人均耕地一亩半,种植小麦或大米的种子、化肥、农药和护理等每亩成本至少在400~500元,而每亩产粮收入不会超过1000元,即便考虑到农业税费的减免和种粮直补,农民种粮的每亩收益也不会超过500元,大约和进城—个月的打工收入相当。所以中国作为人多地少的国家,产粮不是优势,在目前的粮价下,继续保持极高的粮食自给率,要么因种粮不挣钱而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要么进行粮食种植的直接补贴,导致财政负担日重。而目前的主要农产品价格,甚至还没有恢复到1994年的水平。

因此,如何遏制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中长期内的快速上升成了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确立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念,而新型的粮食安全观念又取决于以下—些考虑:

一是逐步增加粮食进口应该和农民自愿、主动进行农产品结构调整,和保护基本农田结合起来,以免损害农民利益;二是粮食安全方面,关键是保护耕地不被蚕食而不是耕地上种植什么、即“藏粮于地”,而进口粮食,对中国而言,几乎等同于进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三是考虑到在新型粮食安全观下进口粮食的保障供给,可以通过中国政府和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政府双边换文,中长期合作的方式进行,中国提供中长期粮食进口合约并适当锁定价格风险。

由此可见,中国居民消费物价取决于粮价走势,这是国情所决定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鉴于粮食需求价格弹性甚小,央行继续紧缩银根的政策对粮价走势基本不产生调控作用,如果不能用开放和全球的视野形成新的粮食安全观,粮价上涨将持续,并在两年内有突然下跌的危险。理由之一是目前美国粮食交易方面,大豆、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均开始下跌,并且期货跌幅大于现货;理由之二是中国历来有粮食“涨三年,跌七年”的周期性循环。

未来一段时间综合调控中应予关注的政策趋势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系统地继续分析其它问题,例如对消费和外贸、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只能简要地对未来一段时间综合调控中,应该关注宏观走势和相关政策趋势进行前瞻讨论。

第一,警惕经济“大落”和随之而来的滞胀威胁。

从1~5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而言,值得警惕之处颇多而可盲目乐观之处颇少;从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来看,不由内部自主调控决定的色彩颇浓,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外部资源制约和冲突可能日增。

因此如果继续出台新的大力度的综合调控措施,有可能使得我们在失去经济稳健快速增长的同时,很难避免通货膨胀的持续高位徘徊。

第二,这轮综合调控不能只“重热不重冷”。

在这轮调控中,基本特点是重热不重冷,过热的投资被抑制下来了,但长期以来应该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并未出台,使得服务业和农业持续处于“冷”的状态。

目前中国服务业是长期偏冷的行业,从1989年以来,服务业的GDP所占比重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善,始终只在30%~34%之间。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仅增长 6.7%,增速较之前两年还有所回落。对服务业冷滞状态的长期缺乏关注,已经给解决国内就业压力带来了困难。从这一点来看,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呼吁的“紧紧抓住我国服务业1.4万亿商机”,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热点。

此外,农业也属被冷落的行业,在 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高涨和政府高度关注农业的背景下,农林牧渔的投资仍然仅仅增长了0.4%。如果不冷热兼治,那么结构调整就无从谈起。

第三,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为民营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适当的政府服务。

这一点可以从正在酝酿中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办法”里得到—,些启示。8月底,温家宝总理在温州考察,并召集9个企业家开了一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据参加会议的—位企业家介绍,这份正在讨论中的文件“分为七大项36条,提到很多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准入问题,针对非公经济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我以前想都没有想过”。

作者:巴曙松 钟 伟 赵 晓

第2篇:浅析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环境及价格影响因素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并且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在解决我国居民住房问题,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房地产价格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文章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环境出发,分析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相关因素,最后通过对我国房地产政策的分析,找出房地产政策与价格形成的关系,并对调控我国房地产市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环境;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

一、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环境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久、供应链长、地域性强的特点。由于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国家宏观环境的改变极大的影响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在房价过快上涨、社会资源过度向房地产行业集中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宏观经济和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2011年1月26日出台的新国八条为全年的市场调控确定了基调,本轮调控除了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收紧市场流动性、严格信贷政策外,还新增了限价、限购和房产税等行政和税收手段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1)外部宏观环境

最近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延长减税计划的法案。这是一个信号,说明西方主要经济体的复苏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政府艰难地选择继续扩大财政赤字。显然缺少新的技术、新的产业领域、甚至新的发展概念,来带动经济的增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必然进一步依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无疑会给全球货币的泛滥雪上加霜。新兴经济体由于在这一轮全球化的前期繁荣中普遍形成了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对外经济依存度过高,从而导致危机来临时,或多或少地屈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对外倾泻的货币冲击,陷于本币“外升内贬”的困境。

(2)内部宏观环境

1.CPI指数不断上涨,通货膨胀上行压力仍大

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把他称为SERIE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按照我国目前CPI计算惯例,房地产价格涨幅不计入CPI计算口径。因此,根据国际惯例评估,我国已经面临比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2008年我国既定的CPI涨幅控制指标为4.8%。现阶段持续高位的CPI指数与4.8%的既定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空间,为了缩小这种差距空间,达到政府预定的调控指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过剩问题。

2. 人口环境决定房地产市场潜在容量依然巨大

城镇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流动等自然属性,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潜在容量。根据2011年发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大陆人口总数达13.397亿人,十年间增加7390万人;城镇人口占49.68%,十年间上升13.46个百分点;中国大陆流动人口为2.6亿人,十年间增加1.17亿人。

中国大陆人口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流动性人口大量增加,人均居住面积需求的不断提升,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房市场的潜在容量依然巨大。

3.城市发展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有增无减

2010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2.9万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5%。与此同时,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负债总额已达到10.7万亿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债务要靠土地出让金来还。中西部欠发达城市、沿海还没有形成产业支撑的开发区,由于没有相关产业作为支撑,土地财政必然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对土地财政更加依赖。

无论中央出台什么政策,最终落实都是要靠地方政府去执行,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合,政策想要贯彻实施就基本上是一句空话,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使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执行大打折扣。

4. 城市化进程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在世界城市化发展史研究领域,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瑟姆提出了著名的“纳瑟姆曲线”。纳瑟姆曲线表明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着内在联系:城市化发展对房地产业持续推动,当城市化率达到30%时,房地产投资开始加速增长,当城市化率达到 50%时,房地产投资将达到峰值,其后一直到城市化率达到70%时都将保持这种高增长率。

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一)房地產的自身因素

所谓自身因素,是指那些反映房地产本身的实物、权益和区位状况的因素。包括房地产的位置、地质条件、地形、地势、建筑物本身等。。

(二)房地产的环境因素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对房地产价格有影响的房地产周围的物理形状因素。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声觉环境、水文环境、视觉环境和卫生环境。

(三)房地产的人口因素

1、人口数量

房地产价格与人口数量的关系非常密切。当人口数量增加时,对房地产的需求就会增加,房地产价格也就会上涨;而当人口数量减少时,对房地产的需求就会减少,房地产价格也就会下落。

2、人口素质

人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可以引起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人类社会随着文明发达、文化进步,公共服务设施必然日益完善和普遍,同时对居住环境也必然力求宽敞舒适,凡此种种都足以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升高。如果一个地区中居民的素质低、构成复杂、社会秩序欠佳,人们多不愿意在此居住,则该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必然低落。

(四)房地产的经济因素

主要有经济发展状况,储蓄、消费、投资水平,财政收支及金融状况,利率,物价(特别是建筑材料价格)、建筑人工费,居民收入等。

(五)房地产的社会因素

1、政治安定状况

社会安定的情况下,老百姓愿意投资房产一类的固定资产。如果政局不稳,人们肯定变现大量固定资产,转为黄金一类的可转移的资产,房价必定下落。

2、社会治安程度

社会治安状况是指偷窃、抢劫、强奸、绑架、杀人等方面的刑事犯罪情况。房地产所处的地区如果经常发生此类犯罪案件,则意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缺乏保障,会造成房地产价格低落。

3、房地产投机

房地产投机是指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再出售(或再购买)而暂时购买(或出售)房地产,利用房地产价格的涨落变化,以期从价差中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房地产投机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可能会引起房地产价格上涨或下跌,也可能起着稳定房地产价格的作用。

(六)房地产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有时是不可忽视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1)购买或出售心态;(2)个人欣赏趣味(偏好);(3)时尚风气;(4)接近名家住宅心理。房地产需求者遍寻适当的房地产,当选定了合意的房地产后,如该房地产的拥有者无出售之意,则房地产需求者必须以高出正常价格为条件才可能改变其惜售的原意,因此,如果达成交易,成交价格自然会高于正常价格。

三、调整房地产价格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指导

我国房地产商开发房地产的利润率达到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0%。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商赚取的属于暴利范畴,是有背于社会主义原则的。

(二) 发挥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引导作用

由于房地产业应该算是自然壟断行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应对该行业进行控制。国家可采用经济手段,利用国有房地产开发公司,符合国家政策进行房地产的开发。同时和其他房地产公司开展竞争,价格公道。这样在竞争中可以让房地产开发商逐渐合市场,走向正轨,并且还能直接保障国家住房开发政策的实施。

(三) 加强对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监管力度

应正确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政府作为全国和社会利益的代表,应当以社会利益为重,对地方政府加强监管和引导的力度,建议多制定一些刚性的政策。

(四) 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

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很大原因是我国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存在着投资过热的现象。特别是在需求方面,不少购房者购买房屋为的是赚取投资收益,针对该情况,国家不仅应在交易税方面进行规范,还应该对购房者的购房资格进行限制。为了抑制投资行为,真正发挥城市房地产的住房保参考。

四、结论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其价格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针对目前相对高房价的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1)进一步完善城市投资结构,注重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使其与城市的整体投资规模相适应,从投资的角度防范房地长泡沫的产生。(2)严格控制土地市场,加强对房地产的监督力度。强有力的政府监管是房地产良性发展的保证。政府部门的监管既有政策制定问题,更有政策执行问题。(3)严格监控房价,提高居民收入。一方面政府监管部门应对市场上房地产价格进行严格监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炒房哄抬房价现象,防止房价大幅度波动,有效控制房价的非理性变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方式。使更多的普通百姓买得起房。(4)完善房地产市场结构的建设,引导住房梯度消费,要通过引导居民梯度住房消费,扩大二手房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陶芳.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探究及实证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学,2008.1.3.

[2]陈景贤.房地产价格形成因素分析[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2.3.

[3]李贤沛. 21世纪中国产业政策研究[M]. 北京: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陈森峰,陈龙乾.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M]. 北京:经济学家出版社, 2005.4.

[5]骄永富,阎骏爱.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决策[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6.

河北金融学院研究生部 河北 保定 071051

作者:赵晓丽 付子情

第3篇:试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与资源环境保护关系

摘 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国民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自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环境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承担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标准之一。当今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宏观经济调控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具有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宏观经济 环境保护 调控 资源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经济措施来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数据显示,1979年~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同期世界经济年增长仅为2.8%。国内生产总量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2008年,世界性金融风暴来袭。我国虽然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通过政府积极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微小。并且我国一度成为金融风暴之后欧洲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储量稳步快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具有了应对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世界贸易的交流合作,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区的环境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纷纷将工厂搬到环境成本小的發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依靠这些污染密集型企业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GDP的增长,因此也导致了国家战略资源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我国国民GDP已达世界第二,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宏观政策方面推动经济结构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 宏观经济政策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过程中,忽略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如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之根本目标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提高产业竞争力以及达到没有通货膨胀(或低通货膨胀率)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调控手段与内容要素包括价格、产业模式、贸易自由化、利率、贴现率、产权、补贴、投资导向、税收、就业和工资政策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政府在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过程中,需要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二,但是相比于环境友好型的日本,环境破坏程度却要严重得多。仅2011年,我国煤炭消耗量达到34.5亿吨,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一半,是日本的19.7倍,2009年我国的尾气排放规定为汽油含硫量不超过150ppm(百万分比浓度),车用含硫量不超过350ppm的标准,而日本的汽油和煤油中含硫量降至10ppm,是中国的大约十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环境的巨大破坏。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以从多维度、多角度、多阶段、多方面对经济引导市场经济走向,进而实现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

(1)价格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价格是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在市场经济模式之中,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关系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方向。为了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边际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边际成本的定义。所谓的边际成本是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示每一单位的产品与总产品量有关。价格小于边际成本,表明资源被过度使用和浪费,不利于资源可持续发展;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则抑制了正常消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价格调控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关系,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保护环境。

(2)产业政策及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一般来说,造纸业对水资源影响较大,汽车制造行业对空气污染较大。目前我国的经济主体主要集中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的行业,机械及运输业只占主要出口产业的3%左右。发达国家利用跨国企业的优势将一些资源需求高,环境破坏大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润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据统计,1999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中,污染密集型企业占总数的30%左右,其中严重污染密集型企业占40%以上。另有数据显示,流入外资中有近四分之一的资金投向了污染型企业。我国目前正在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污染密集型企业正在向人少的区域转移,低端制造业也正在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我国 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占比依旧较高并且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在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贸易自由化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贸易自由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中,贸易自由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总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中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企业处理废水废气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贸易自由化虽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对生产设备的改进当中,进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贸易自由化也为中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污染支出成本比较低、环境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造成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同时,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污染密集型企业,造成环境的巨大破坏。

(4)失业率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就业率与失业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国家政府的普遍关注。随着失业率的升高,失业人群生活得不到保障。农村劳动力人口过剩,为了维持生计,迫于生存压力,农村失业人口通过过度捕捞、滥砍滥伐大肆破坏环境来获取正常的生活用品。导致原本就很脆弱的生态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造成过度浪费,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1)构建合理的价格体系。在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中,合理调控价格有助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价格体系的建立需要满足一个客观要求和一个基本原则。一个客观要求是指资源价格符合价值规律。一个基本原则为最大限度地体现环境资源成本。在进行价格调控过程中,某一种资源成本价格要结合其他资源成本、市场需求进行多方面评估考量。合理的进行资源配置和资源价格调整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2)调整经济结构,规范企业制度。中国目前还是以污染密集型企业为传统优势产业的国家,在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方面还缺少许多经验。中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处理废气废水等方面达不到国家标准。為此中国应尽快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方向迈进。同时加大对中小型企业排放废气废水不达标的惩治力度,将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少的区域。

(3)通过增建国家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就业率。中国可以通过建设国家基础设施,来推动就业,减小失业率。在自由贸易过程中,可以通过减小引进环境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通过学习国外企业先进技术经验,升级国家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既推进中国经济自主发展,又很好的保护了环境。

(4)完善环境保护系统,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地方企业环保意识薄弱,不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企业排放污水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农民过度捕捞,乱砍乱伐,土地资源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荒漠化。这些是中国已经出现并长久存在的现状。在当今要达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目的,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现状作出改变,逐步改善环境,修复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我们要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国要想发展成为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当今国际日益注重环境保护,中国要赢得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尊重,一定注重环境的保护,将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国家。中国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在进行经济调整时,我们国家要把资源与环境因素考虑进去。环境关系着国民生计,保护好环境是一件有利于子孙后代百年发展大计。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讲座——第十六讲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下)[J].环境保护,1993(11).

[2] 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讲座——第十五讲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上)[J].环境保护,1993(10).

[3] 曹洪军,赵芳.宏观经济政策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十大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6(05).

[4] 马宝明.论宏观调控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及机制[D].兰州大学,2008.

作者:刁萌萌 赵震 段中亮 尹彬

第4篇:中国宏观投资环境分析

首先,从物质环境上进行分析。物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

1.自然环境。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适宜,适宜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外商投资。我国广阔的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优势,也是劣势。南北,东西自然环境差异大,正是造成我国投资环境优劣不一的原因之一。

2.从资源禀赋看。中国农业资源丰富,农林牧渔等各类种植业养殖业都很发达,品种齐全,生产体系完备。数十种矿产资源居世界前列,自然资源储藏量大,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资源大国之一。这使中国吸引资源寻求外商投资具有很大优势,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各种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外商投资者提供支撑

3.在基础设施方面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有了大幅改善,交通、通讯、水电、天然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为外商投资生产经营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其次,就社会环境来说。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制,社会等条件和因素。

1、政治环境方面,我国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这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积极适应WTO的新形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这更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证。

2、经济环境方面,国家鼓励积极吸引外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良好。

3、法制环境方面,我国司法制度具有完善性,稳定性,连续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是中国的一贯政策,为了使外商愿意冒着一定风险到中国投资,有必要使有关外商投资的政策法律化。中国的法制建设在保护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仍有很多不足。

首先,引进外资的政策和相关法律常常有所冲突,这就容易造成不公平竞争,使公平竞争的环境无法实现,从而抑制了外商投资。第二,不公平竞争不只体现在地区与地区见,同时在体现在外资与本国企业间。再次,政府立法缺乏有效协调机制。我国在招商引资政策,法制方面,各个地区都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政府规章。这样可能使一个企业在投资某个地方时有相应的规定,但并不利于其长期发展。而各个地方的法规也常常有出入,这样在冲突发生时,也不利于其好的解决。

整体来说,中国的自然社会环境虽存在很多不足,但由于市场机制稳固,仍然适合投资。

[键入文字]

第5篇:3 中国医药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3.1 中国医药行业的经济环境分析

21 世纪的中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增长势头仍将长期保持。作为

一、

二、三产业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医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典型的消费类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以下特点对医药行业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1)国内市场销售增速加快,城乡消费较快增长带动医药市场消费规模 2010 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7886 亿元,同比增长 22.0%,比上年 同期加快 6.1 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53165 亿元,增长 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 24721 亿元,增长 20.6%。在医药需求刚性化、社会人口高龄化以及农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医药市场的消费能力和消 费意愿都获得极大的提升,医药行业的总体规模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2)CPI 涨幅继续放缓,PPI 涨幅出现回落 2010 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7.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 2.9 个百分点, 但比上半年回落 0.9 个百分点。9 月份,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 2.6%,其中,西药价格上涨 1.3%,中成药价格上涨 4.5%,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 涨 0.1%。居民消费价格增速的放缓导致医药行业价格涨幅有限。 2010 年上半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 6.9%(9 月份上涨 5.3%) ,涨幅比 上年同期高

3.7 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 8.3%(9 月份上涨 9.1%, 涨幅比上月回落 1.0 个百分点) ,涨幅比上年同期高 5.6 个百分点。

(3)城镇新增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带来医药行业成长空间。 2010 年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 848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 业 370 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104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865 元,同比增长 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3971 元,增长 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1.0%。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 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宏观环境下, 居民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拉动了医药行业内生性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在国内医疗需求未充分释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由支付能力提升带来的需求扩容也将继续 推动医药行业保持确定性增长。

3.2 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分析

中国医药业在近几年来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医药分家、药品降价、药价放开、处方药、连锁经营、医疗保险制度、新的《药品管理法》及《药品

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人目不暇接,而所有改革的落脚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增强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医药卫生改革的重点,也是更为艰巨的任务,更是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关键。2010 年一季度,《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陆续落实,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由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出了“一个目标、三个领域、九项任务” 的总体设计,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完整政策框架,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并将对医药行业产生多方面影响。

3.2.2 新医改方案将对行业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扩大产业投资、激发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4 月 6 日和 4 月 7 日,备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和 (2009-2011 年) 》相继公布。前者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后者是针对“看病难、 看病贵” 问题而制定的近期实施方案。 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发 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政府投入增加振兴行业发展 政府主导下的投入增加为做大做实医药行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并间接带动个 人和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医药市场将得以扩张,有助于振兴行业发展。 《意见》 提出: “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并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 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实施方案》提出: 。 “经初步测算, 2009-2011 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 8500 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 3318 亿元” 。具 体来看, 政府投入的增加将有效改善目前尚属薄弱的基层医疗建设, 有利于乡镇 和农村医药市场的发展, 从而间接带动医药二级市场发展, 有力支撑行业的增长。 此外,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是医药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源,而 这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投入的增加将切实保障医药行业的创制能 力,有力提升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2)医疗保障扩容拉动行业需求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新医改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医疗保障体系覆 盖范围的扩大将以杠杆效应拉动医药消费需求的增加, 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 境和机遇。 《意见》提出: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全面覆盖城乡居

民, 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 90%以上。 ”此外, 《意见》首次提出: “积 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 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 ”这将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新机遇,为其更好地 发挥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作用提供了重要契机。 (3)基本药物供应回归市场化 新医改方案中关于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内容一直备受医药企业的关注。与 2008 年 10 月初的《征求意见稿》比较, 《意见》对基本药物配送和供应的内容 进行了彻底的改动:推翻了统购统销的思路,改为将基本药物供应回归市场化, 并将招标采购权下放到各省,将基本药物采购与各省药品挂网采购接轨。 (4)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规范 药品定价制度历来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难点和热点。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 府定价的思路和范围, 并在新药、 专利药以及仿制药的定价机制上做出了新规定, 有利于规范医药行业的价格监管。 《意见》还提出: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 成机制。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定价方法,提高 透明度,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和使用。对 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 对仿制药品实行后上市价格从低定价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此外,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规范 企业自主定价行为,严格控制药品流通环节差价率也是政府监管的重点。

3.3 医药行业的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 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在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变化的今天, 技术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可能是创造性的, 也可能 是破坏性的,企业必须要预见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在战略管理上做出相应的 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科研 开发能力弱,资金不足,创制新药的条件差。

(1)基础结构 基础结构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 包括生产性基础结构、 生活性基础结 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 东道国基础结构的完善程度对跨国公司经营影响很大, 完 善、发达的基础结构能够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中国的基础结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属于滞后型国家。 目前中国政府已对基础结构有了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 正按照世贸组织的要 求,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和保障机制的建设,如投巨资兴建一系列的“药谷” , 北京已投资 13 亿元、上海张江投资总额 25 亿元、浙江杭州投资 100 亿。 (2)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上世纪 80 年代只有少数 著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投资项目数量少, 且多集中于低水

平的制剂如普通 片剂和胶囊的生产等, 这一时期西方大跨国医药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战略意图是 迅速占领低水平用药的中国医药市场。90 年代以后,中国的技术水平包括总体 技术水平、 引进吸收技术的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产业也逐步 高级化,专利药品、生物技术、医疗器械、新型制剂等行业发展速度迅猛发展。

人口和经济环境

市场是由那些具有购买愿望又同时具有购买力的人构成的,因此,人口多少 直接决定市场的潜在容量,人口越多,市场规模越大。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不一样, 如老年人口对中药材的需求集中在心脑血管等疾病上;儿童则集中在退热,消化不良等疾病上。

经济环境是那些能够影响顾客购买力和消费方式的因素,是医药企业营销活动所面临的外部社会条件,其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企业营销活 动产生影响。消费者收入增高,相对来讲,其购买力会增长。消费者支出模式会发生相应变化,继而使一个地区的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 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市化程度对企业的投资、目标市场以及营销战略 的制订等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消 费行为。

②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作为生产投入或受营销活动影响的自然资源。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 的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都 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当今社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设备的技术开 发包括原有设备的革新、 改装以及设计。技术的提高为医药营销提供了更为方便 的物质条件,如交通工具的发明,使运输更加便捷。

③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指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外部政治形势。

政治环境可具体表现为国家 政府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如物价政策、财政政策等,都会对企业的营销活动带来 影响。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企业来说,只有依法进行营销活动,才能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④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民族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 道德、教育水平、语言文字、社会结构等的总和。人类在某种社会中生活,必然会形成 某种特定的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不同的社会与文化,代 表着不同的生活模式。这种差异对企业营销产生影响。

(2)医药市场微观环境

医药市场微观环境是指与医药组织关系密切,能够影响到医药组织服务顾客 能力的各种因素。

①企业内部环境

公司是由各职能机构、相互联系,如计划、供销、制造、后勤等部门组成的 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单位。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科学、和谐与否,会 影响公司的整个经营活动。所有这些相互关联的部门构成了公司的内部环境。

②供应商

供应商是向公司供应它们生产产品和劳务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企业,公司要 进行生产,首先就要有各种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的供应作保障。供应商对 公司的营销活动就形成了影响。

③顾客和竞争者

顾客就是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公司的目标市场。顾客是公司直接营销环境中 最重要的因素。 顾客是公司产品的直接购买者,顾客的变化意味着公司市场的获 得或丧失。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大多数公司在进行营销活动时,是面对着垄断竞争目标 市场的,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已有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挑战。

第6篇:苹果手机在中国的宏观环境分析

自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它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人们被传统手机禁锢的枷锁,开拓了手机行业的新纪元,它是时代的进步者,是潮流与时尚的领跑者。颠覆了传统的手机设计理念,新的操作系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非凡体验,它所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就是简单与美,每一位消费者只要拿上一部iphone就能完全使用,并且马上爱上它。据报告,comscore称,随着苹果iphone 4s的上市,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已提升到29.4%。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得手机市场,新掌门人库克也肯定了中国市场的前景,对大中华市场相当看好。

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

在乔布斯时代,苹果的首发总是找不到中国的身影,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有关,基于工信部对手机入网许可证的审批,每一代iphone在国内的发售都伴随着等待与等待。随着我国近年来的发展,对市场经济不断的完善,各种对企业影响较大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与修正,很大程度强打击了走私,漏税,黄牛党风等非法行为,给苹果手机在华销售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给国内的消费者带来了保障。

二.经济环境

苹果手机定位属于高端手机,这类手机在市场的占有率不足百分之三,加上众多品牌对此市场的抢食,利润空间更加有限,售价过高成为iphone在中国大规模普及的主要障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提高,更重要得是苹果是时尚与潮流得象征,因此,价格方面的劣势并不会对苹果手机的竟争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今,苹果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合作多次,现苹果公司采用直营与代售点裸机销售政策和联通合约销售相结合,这大大有利于中国顾客通过非水货市场获得所需的商品,也给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方式。

三.科技环境

苹果手机基本保持每年更新的速度。在手机行业,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更好的生存。新的技术的出现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谁能更准确的把握时机,迎合消费者的新要求,就能屹立不倒。苹果公司一向走在技术创新的前端,独立研发的ios系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成功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苹果手机的核心是它的软件,苹果有众多的软件开发者,遍布全球,苹果的激励政策给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优秀软件开发者,拓展了app store业务市场,这不仅给用户带来了更多更好的软件,也给开发者带来了财富,循环的产业给苹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苹果在成长,苹果在壮大。

四.社会文化环境

作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手机之一,每一代iphone的发售都会牵动玩家的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但在每次首发会上中国并未成为首发地,这无疑给中国用户泼了一盆冷水,因此苹果在与其它知名品牌的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

但是,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正在不断发生改变。中国消费者相对于其它国家消费者更加注重手机的娱乐和上网功能,以及独特的外形,而这些正是苹果的强项。丰富多彩的app store,精致的外型,简单自如的操作,成功的搏得可fans的欢心,扩大了中国市场。

刘浩

2012.5.15

第7篇:宏观环境分析

1. 人口

据内江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内江市总人口425万人,其中城区常住人口为52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及研究相关指标,内江城区有42%寻求专业皮革品清洗点进行清洁护理;有62%的消费者的皮革品弄脏后,愿意送往专业清洗店清洗。

2.经济

内江是承接成都与重庆的中心地带,简称成渝之心,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地理优势且发展势头强劲,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2011年上半年,内江市服务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完善体制机制,做大总量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层次”的总体要求,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加强措施,狠抓落实,全市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国家的大力支持服务业的发展,为内江服务业的发展也提供了契机,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也为本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3.政治法律

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提高,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显著提升,都是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得到突破: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稳步提升,仅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达到了43%左右,且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在逐渐上升。内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这显示内江市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层次提高,对消费的需求也就随之提高,奢侈品也在生活中的地步逐步提升。

4科学技术

内江市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有内江师范学院和内江职业技术学校,这都为内江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内江市市委市政府指出优先发展科学技术,还提出了一些科技创新的鼓励政策,例如:评选内江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人员和内江市外智人才;内江市科学技术进步人才等。这就提高了公民的技术创新的热情,使他们踊跃的投入到科学技术创新的行列中。

第8篇:汽车宏观环境分析

BYD汽车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是法律、政府机构、影响或制约社会上各种组织与个人的压力集团的集合。下面主要讨论几种主要政治法律环境对BYD汽车营销的影响。

1、.约束企业营销活动的立法日益增多。综观世界各国,调节企业营销活动的法令、法规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商业立法目的主要包括:

(1)保护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防止不正当竞争的法规。例如欧盟各国已在积极建立包括竞争行为、产品标准、产品责任和处理商业事务的新的法律框架。独联体及东欧各国已迅速通过了各项促进和管理市场经济的法律。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迄今,已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竞争、产品安全和责任、公平竞争和信用行为、正当包装和标签等等方面的法案,达数十项之多。

(2)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免受不正当商业行为的侵害的法规。例如,挪威法律认为购物印花、竞赛、赠奖等是不适当或不公平的促销手段而禁止采用。泰国规定食品加工业主必须用全国性品牌销售低价品牌的食品,以保证低收入者能从市场上买到经济实惠的产品。印度规定食品公司在推出与市场上已有品牌类似的新品牌时,如推出另一种可乐饮料或大米品牌时,需要经过特别的批准。

(3)保护社会利益,以防不受限制的商业行为损害的法规。一些新立法及其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企业收取其产品或其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2、.政府执法机构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特别是“入世”前后,为保证对外开放的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中国政府已经建立、清理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不断加以健全和完善。同时,政府机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其结果必将使执法机构越来越健全完善,执法力度也将越来越严格。所有这些都是在中国进行营销的企业必须给予重视的重要政治法律环境趋势。

(二)经济环境

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在分析2008年市场状况时表示,2008年整体经济环境和新政策不会影响自主品牌汽车包括比亚迪汽车的增长,公司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将有3款新车密集上市,2007年比亚迪用F3一个系列车型就拿到10万辆的市场业绩,

2008年20万辆的目标还是比较务实的;另一方面,从车型上来看,2008年比亚迪仍然主攻

2.4L排量以下市场,F3还是重点车型,F6也将占到10%以上的份额,这跟国家提倡消费者使用环保、节能车型是相一致的,这一细分市场还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据了解,比亚迪汽车2008年20万辆的分解计划为:中级轿车F3系列计划目标15万辆,中高级轿车F6计划目标25000辆,微轿F1计划目标为20000辆,硬顶敞篷结构的轿跑车F8计划目标为5000辆。业内人士分析,F3实现15万辆的目标问题不大,家轿市场比亚迪F3已经走得非常稳健;F6要实现25000辆的目标,能否在年后市场旺季来临之前上市是关键,从终端预定的情况来看,F6的订单量还是大大超出了厂家预期。而对于F1,无论从车型竞争力还是从2008年市场环境上看,微型轿车市场极有可能迎来大翻身、大解放的一年。而对于中高级轿车F6的上市,比亚迪汽车目前还没有完全透露即将采取的策略,但树立产品性价比标杆肯定还是最为核心的策略。据记者在比亚迪经销商处了解,F6自动档2.4L排量的预定价格为12.58万,而且绝大多数经销商对这款“与克莱斯勒共线生产模具、与凯美瑞同一级别”的商务轿车信心十足。

BYD汽车能够迅速做到目前这样的规模,是因为顽强的吉利人找准了他们的市场新坐标:服务营销。对于国内汽车市场而言,打品牌战也好,打价格战也罢,产品有形部分的价值在消费品价值中的比重正在逐渐下降,而无形产品价值及产品无形部分的价值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吉利人明智地选择了服务营销。说其明智,是因为就服务的质量、服务的价值、服务的手段、服务的体系而言,无论是汽车的百年老店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字辈,在服务这道坎面前,大家是平等的,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笨鸟先飞的启迪,龟兔赛跑的哲理,这些都可以在吉利汽车售后服务中找到注解。

(三)技术环境

比亚迪三大产业:IT、汽车以及新能源。

1、IT领域:

作为一站式手机零部件供货商,比亚迪生产各种优质的手机零部件。

作为业界领先的ODM供应商,比亚迪依托垂直整合发展模式,为客户提供包括产品设计、制造、测试、装配及售后等全方位服务。

公司IT产品及业务主要包括充电电池、塑胶机构件、金属零部件、五

金电子产品、手机按键、微电子产品、液晶显示屏模组、LED产品、光电子产品、柔性电路板、充电器、电声产品、连接器、不间断电源、直流电源、太阳能产品、手机装饰、手机设计、手机测试、手机组装业务、笔记本电脑测试、制造和组装业务等。公司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实力的提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客户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通讯业顶端客户群体。

2、汽车领域:

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长沙五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

3、F3R、F

6、F0、G3等传统高品质燃油汽车,S8运动型硬顶敞篷跑车,以及领先全球的F3DM双模电动汽车。

作为最具创新的新锐民族自主品牌,比亚迪汽车保持了连续5年超100%高增长!2009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已超过44.8万台,同比增幅达162%!

3、新能源领域:

比亚迪 “三大绿色梦想”解决石油问题带来的全球环境污染和经济问题,中国科技创新造福人类、荣耀世界!

电动车

电动车在城市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12月15日,全球第一款不依赖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在深圳上市,吹响了解决能源紧缺、二氧化碳减排和环境污染三大问题的号角。在比亚迪双模电动车的过渡下,纯电动车时代亦不再遥远。比亚迪以拔得头筹的先机,开创了中国力量领跑世界的壮举!

储能电站

比亚迪基于铁电池核心技术实现能源储存,形成对智能网的技术支持。依托先进的铁电池技术,比亚迪电池储能电站可以满足能源存储、削峰调谷的需求,通过均衡用电,解决智能网在建设中的储能难题,形成对智能网的技术支持,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功率波动进行平滑。同时,比亚迪储能电站相比于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现有储能技术,具有明显的成本和运行寿命优势,储能效率更是高达90%以上,远高于抽水蓄能的60—70%,经济效益突出,需求巨大,应用前景广阔。全球电力需求逐年增长,用电高峰和低谷的负荷差距越来越大,电池储能电站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将给电网储能领域带来革命性的技术更新,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太阳能电站

采用独创的技术和工艺,大幅度降低了太阳能应用成本,让太阳能发电获得与煤电相当的成本,解决了一直严重制约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硅片生产供应问题,加速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过程,对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4、自主创新

比亚迪设立中央研究院、电子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以及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以及产业和市场的研究等;拥有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测试等方面提供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的专业队伍,拥有多种产品的完全自主开发经验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迅速发展的根本。

(四)社会文化环境

1、 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节能环保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2、把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有机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节能减排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发展机制。这既有利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又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而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抓紧理顺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建立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企业和全社会降低消耗、减少排放、保护环境。

4、进一步增加节能环保投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流域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环境保护不断取得新成效。

5、加强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新,大力开发环保科技,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环境服务等产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提高环保效率和水平,以增加投资、带动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6、 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和 "三同时"制度,严惩违法排污和环境违法行为。

第9篇:手机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的分析: 1. 政治、经济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轮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高潮会给电子产品市场的扩展带来新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居民购买力不断提高,从而为手机产品提供了新的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快速发展,电话普及率将进一步提高,为我国手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预计到2004年我国手机用户将达到3.2亿户,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经国家批准的手机生产企业共有36家(含22家三资企业),到2002年底全国已形成2亿部的生产能力。1998年至2002年,累计生产手机2.7亿部,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100亿元,上缴国家税金700亿元。尤其是出口快速增长,2002年的出口量是1998年的225倍,手机出口额达53亿美元,名列出口产品前茅,已成为拉动我国电子产品出口的重要力量。

经济全求化打破了传统的仅限于某一区域的竞争模式,自改革一来,我过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过力不段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人门对手机的需求有越来越来高。

2、法律环境 中国入世关税下调手机制造成本降低,出口环境有望进一步优化。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并履行关税减让承诺的第一年,2002年5300多种商品关税下调方案。其中电子产品关税下调幅度为107%,这对于主要元器件都依赖进口的手机产业来讲制造成本将有望显著降低。同时中国入世,将改善国产手机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较为公平合理的待遇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实行“信息技术产品协议”税率,包括手机在内的一些其他产品的关税税率逐渐降低,直至2005年全部实行零关税。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手机进口税率已从3%降至0。这进一步刺激了外国手机对中国的出口。一些手机厂商为了等待税率下调,甚至将上年末部分进口额转移至今年。

2、技术环境: 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传统产品正在大规模地从工业化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有足够的自身优势成为新一轮手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电信运营业调整已近结束,在调整过程完成后,各大电信运营商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将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扩大业务容量、开拓增值业务等措施来加快发展,从而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通信产品将面临新的发展机会。

二、微观环境分析: 1. 消费者特征: 消费者在对一般产品的选择和使用上“喜新厌旧”本是人之常情,谁会喜欢那些款式陈旧、性能落伍的产品呢?但“喜新厌旧”这一特征在中国手机市场上显示得更为淋漓尽致。 手机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人们以拥有一部摩托罗拉的手机为荣,当时手机的款式是又大又笨,俗称“大砖头”(南方称“大水壶”)。几年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纤巧”成为人们对手机的企盼,于是爱立信的手机(38

8、398)乘虚而入,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 在手机性能上也上演了一出出推陈出新的“闹剧”。英文显示的手机、中文显示的手机、中文短消息、彩色手机、可换彩壳的手机、双频手机、能上网的手机等等。 中国手机市场的这一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想在市场上不被驱逐出境,必须有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只有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向市场推出更好更新的、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才可能在这一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一定要不断地监测、研究、探索消费者的需求动态,适时推出能够形成新卖点的产品,这是在手机市场上制胜的先决条件。

2、供货商

中国手机市场的现状似乎并不乐观:产能过剩、营销及渠道成本增加、利润摊薄、技术竞争激烈,这一切似乎都表明手机市场已经分疆列土、群雄鏖战,新势力根本无从入手。然而,一些简单的数字远不能反映问题所在,而且这些在其他领域拼杀多年的产业资本也不至于打一场根本没结果的仗,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调整和品牌整合过程中是否还有潜力可挖?是否还有某些市场空间被忽视了?是否可以用品牌、技术或渠道的比较优势挤占新一部分的现有市场?

手机产能的高速扩张抵消了手机消费的增长,手机消费的实际增幅一直保持在20%左右。消费需求的增长与产能的扩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保证其潜在市场的占有率,成长中的市场对于任何一个品牌而言都是机会均等;市场细分和品牌多元化是任何一个成熟产业的必然要求,因此更多品牌参与竞争是市场成熟和产业成熟的必然趋势;资本和产业的国际化使中国手机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入的新兴品牌都有各自赖以立足的比较优势。

3、竞争者

近来媒体不断关注到有许多国内外厂商力图在2005在中国手机市场上有所作为:创维、华为、长虹等传统家电及通信设备商高调涉足手机业,而原有的二线品牌奥克斯、东方龙、天时达等也酝酿再发力

摩托罗拉是最早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它曾经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中国的手机市场。

爱立信是看准了中国手机市场从模拟到GSM转换所带来的市场机会的厂家之一,并以其纤巧的手机机型,赢得了许多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在刚进入中国GSM市场的时候,也曾威风凛凛。 从近几年的市场情况看,诺基亚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1997年还处于GSM市场上第三名的位置,且与冠亚军的差距非常大。到1998年末登上了GSM手机市场的冠军宝座。1999年8月,诺基亚在GSM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36%,高出摩托罗拉5个百分点,高出爱立信25个百分点。

近来,除了为牌照将信产部告上法院的奥克斯和有望在近期获得牌照的创维之外,明基、金立、华为以及老牌彩电巨头长虹等厂商都向有关部门申请开发手机业务,同时,天时达、东方龙等国产二线手机品牌也希望在2005年有所作为。

中国手机市场上演的“国外品牌反击战”和价格战消耗了许多国内一线手机品牌的资金和技术潜力,与此同时,手机市场也由于产能的增加和消费模式的转变而显得缺乏活力。手机产业已经告别暴利时代,市场竞争也日益由过去的单品及概念竞争转向成本控制、技术研发、渠道管理、品牌营销及产能规模等因素决定的整合竞争模式,这些新近势力在这些方面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然而,新势力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以创维、奥克斯、明基、华为以及长虹为代表的等新近资本和以东方龙、天时达等为代表的二三线手机品牌并没有经历2004年的行业血战,在资金、库存和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没有负担,而且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及各自的比较优势,例如创维、长虹等在品牌认知度及销售渠道上就具有先天优势,其品牌的知名度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品牌延展性,加之其长期经营的销售渠道支持,整合优势非常明显;而奥克斯则是一贯以“价格战”闻名的,其介入手机市场必然带来手机行业的后价格时代。

4、网上营销策略: 新产品的推出首先要做到简洁,不能仅靠以量取胜。在简洁的基础上要体现高效率。因此,一定要正确估计自己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在这方面做不到简洁、快速、高效,是难以在手机市场上和世界级电信巨人抗衡的。

上一篇:推进以案促改心得体会下一篇:全国中考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