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精选7篇)

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 篇1

我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陆地边界长2.2万多千米,海岸线总长1.8万千米。我国陆地与15个国家相接壤,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多个国家隔海相望。随着21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加强,世界经济也不断发展,但是有关乎利益的问题上就会有摩擦和纠纷。近年来中国经济发速发展,在世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因素很不稳定。

首先,由于中俄关系中最麻烦的边界问题已在2008年得到彻底解决,黑匣子岛也进行了重新分割。现在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不仅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且实现了两国领导人的互访机制。双方承诺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两国又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轴心国。因此,在北部应继续发展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扩大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加强双边政治军事互信与协调,共同应对本地区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危机。而在东北地区,朝鲜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北的稳定甚至间接影响着渤海、黄海的安全。朝鲜半岛的核问题,半岛的由于朝鲜的激进行为,加之美国有意向中国示威。美、日、韩三国在黄海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航空母舰也接近了中国主权海域,一度引起了中美关系的紧张。其中钓鱼岛事件也引起了中日关系的紧张。可见,中国黄海地区安全环境存在不稳定因素。国家通过外交,来维护东部地区环境安全。

中国海域面积广阔,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南沙群岛主权之争一直是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常常受制于岛礁主权的争执,而2011年越南菲律宾先后挑战中国南海主权,并与美国举行联合军演,使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

西藏、新疆地区也是我国安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企图分裂国家的人的挑唆,2个地区经常发生恶性抢砸斗殴事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合社会稳定。国家要加强重视,维护地区稳定来西部地区实现安全环境。

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 篇2

一、开发性金融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边层面的特殊性

从双边金融合作层面, 来看开发性金融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在东南亚区域寻找合作的突破口。就一般性而言, 第一, 开发性金融目标是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 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因此一般而言, 开发性金融对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渠道不畅的区域经济具有较大的吸引力。第二, 开发性金融是经济处于发展初期的重要金融形态。根据陈元同志的论述, 各国经济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建设、产业、消费三个阶段, 而开发性金融在建设阶段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可见, 开发性金融与经济、金融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 除新加坡、文莱之外的东南亚国家, 在开发性金融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从国际双边层面开发性金融的特殊性来看:第一, 开发性金融是国家金融, 其在融资来源、资金运用、信用背景等多个方面均具有主权国家的利益背景。因此, 国家利益将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第二, 中国与东南亚多个国家存在南海问题上存在领土纠纷, 尤其是越南、马亚西亚、菲律宾, 这些随时可能激化的矛盾不利于双边互信与合作, 进而可能成为区域双边经济、金融合作深化的潜在障碍。因此, 从特殊性角度来看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第一, 对方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从而其国家利益和偏好是否具有长期稳定性, 这是合作的前提;第二, 从经济发展对政治稳定的作用来看, 中国与对方国家的双边经济合作如果能够在动态上促进对方国家的政治稳定, 则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更为宽松的合作前提;第三, 在领海问题上, 应采用分化东南亚国家的方式, 防止东南亚国家形成联合与中国对立的态势, 与其中部分国家加强经济、金融合作, 从而对其他国家起到示范的作用。

具体来说, 其一, 从已有的外交关系来看, 中南半岛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均是与中国保持传统友好关系的邻国, 而且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自然资源丰富。但企业自发投资唯一面临的问题就是政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而且腐败、寻租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开发性金融或商业金融均容易受到该国大环境的影响。其二, 从领海问题的纠纷角度而言, 越南和马亚西亚两国的态度使得这一问题非常棘手, 而菲律宾则可能是分化政策的一个突破口。尤其是因为菲律宾在南沙占据的7个岛礁, 均因太小而无法有人居住, 这一因素使中菲由此爆发战争的几率相对大为减小。因此, 菲中关系的政治风险也相对较小。虽然目前菲律宾也强调在东盟框架下来和中国讨论南海问题, 但是可以先行通过贸易、金融, 尤其是开发金融的手段, 将菲中合作树立为典型, 从而在东南亚国家当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进而为推动南海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二、开发性金融的现状和中国的选择

以世界银行为例, 开发性金融大体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 (1) 从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 世界银行的贷款支持发展中经济体提高储蓄率, 以促进经济增长, 但这种开发性金融的援助方式, 往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体制问题、腐败侵蚀而事倍功半。 (2) 此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的关注点从增长转向分配问题, 注重将开发性金融直接面向穷人, 从而直接解决贫困问题。但是这种微观的、头痛医头的做法实施成本较高, 收效也不具有持续性。 (3) 由于前述问题, 以及东欧国家转型为背景, 此后世界银行的开发性金融重点转向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树立市场经济的运行体系, 例如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市场体系调整提供改革贷款。同时, 世界银行也更加重视清洁的水源、粮食安全等微观问题。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欧美在事实上控制着世界银行, 因此世界银行并不真正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和约束条件, 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因此, 世界银行的开发金融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和现实效果就相当有限。

中国在国际范围, 尤其是周边地区推进开发性金融的有利性在于: (1)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 其经济在多年来实现了持续强劲增长, 因此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尤其对于传统友好邻国, 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相对较容易被接受。 (2) 当前中国经济改革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考验。通过对周边国家的开发、建设, 中国也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产业转移, 拓宽中国的经济腹地, 并将周边国家纳入到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中。

不同于世界银行的开发性金融实践, 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更为鲜活的成功样本。基于此, 中国可采用两种形式的战术, 通过开发性金融推进周边经济、金融秩序的确立。其一, 是中国的经济特区模式;其二, 就是新加坡在内地多处经营的“主题园区模式”。在东南亚国家采用这两种模式, 实际上是构建中国的准经济飞地。当然, 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千差万别, 因此我们要区分对象使用不同的战术, 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开发性金融在周边地区的大展拳脚, 最终实现周边经济、金融秩序的确立。

其中, 经济特区模式适合于经济的起步阶段, 在一国经济发展缺乏大环境的情况下, 先行开辟出一个宽松的、具有制度弹性的小环境, 然后以之为中心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而“主题园区模式”的弹性则更大, 适合经济体在更高发展阶段面临的一些特定问题, 例如:新加坡设立的苏州工业园区, 以当时推动中国经济工业化为背景;其后新加坡在天津的生态城建设, 以环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近年新加坡在广州的知识城项目, 则以增强珠三角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以此抗衡长三角为背景。

三、经济特区模式的可行性及推进方案

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来看, 如上文所分析:第一类国家, 长期以来与中国保持较为密切的外交关系, 但国内政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特别是腐败、寻租现象泛滥, 交易成本非常高。例如中南半岛的老挝、缅甸、柬埔寨。对于这些国家, 可以考虑在双边的背景下, 选择合适的地理选址, 进行经济特区模式的建设。

在此模式下, 双方的利益点分别在于:中国方面 (1) 我国的开发性金融将不再简单的以某个项目、某个工程为依托, 而是以整个经济特区的长期发展为依托; (2) 有利于排除当地大环境的不利因素干扰, 充分发挥中国投资者的主动性创造出较好的小环境; (3) 有利于以此为平台, 吸引更多中国企业的投资, 更有利于促进中国本土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 并将该国纳入到我国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中; (4) 如果该模式成功, 将成为区域双边合作的典型, 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而对于所在国家方面: (1) 经济特区的发展将直接推动该国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就业的增加; (2) 进一步地, 还将有利于该国政治的长期稳定, 这符合该国各个阶层的利益, 也将进一步推动外国投资者到该国投资。

在具体推进经济特区模式的过程中, 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 由于此举的开端是否顺利, 关乎后续战略的跟进;因此, 特区模式不宜同时在多个国家、多个地区全面铺开。而应在上述三个国家当中慎重选择、准确定位。确保首战告捷, 从而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然后再逐步、渐次推开。其次, 这些经济特区的谋篇布局, 既要考虑到当地的要素禀赋优势, 又要考虑到与我国国内经济产业升级、转型具有一定的承接性, 而且还要考虑到将来这些国家之间经济特区的互动性。第三, 在经济特区模式的双边合作中, 中方一定要把握好主动权, 力争成为平台建设的最重要外方参与者。第四, 在经济特区模式建设的起步阶段, 要为中国经济、金融力量渗透到其中奠定好制度基础, 通过经济特区的自然发展, 相应地带动中国的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融入其中。

四、主题园区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具体推进

对于第二类国家, 如菲律宾、马亚西亚、越南等国家, 这些国家经济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与中国经济大体上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的宏观投资环境, 要好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而且这些国家的政府也非常重视经济发展, 以此为基础的外交政策也相当务实。但是, 如前所述, 其关键问题在于南海问题, 以及基于此的缺乏政治互信。前文已经分析了总体战略:应通过双边合作对其进行分化, 并对其他国家起到示范作用, 而菲律宾是其中的突破口。对于这些国家而言, 开发性金融的切入点在于:这些国家与中国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 也面临着这一发展阶段所特有的、专门性问题。例如:环境问题、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等。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在内地的“主题园区模式”, 与菲律宾当地情况相结合, 在双边合作的框架下进行园区建设。

在此模式下, 双边合作的利益点与特区模式相似。不过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园区的主题设计不仅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特别要注意与我国的优势产业相结合; (2) 中国的开发金融除了直接参与园区的建设之外, 还可参股到园区当中, 分享其长期成长带来的红利; (3) 园区的外资企业, 将主要是中国的优势企业, 并基于此进一步带动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人民币使用的国际化以及金融网络化的建设; (4) 园区的主题设计, 应该在目标和定位方面与东南亚其他国家 (越南、马亚西亚) 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冲突性。这不仅会使其成功的示范效应更强, 而且还将有利于对这些国家起到一定程度的分化作用。

五、政策建议

首先, 将东盟十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中南半岛的老挝、缅甸、柬埔寨三国;第二类是越南、马亚西亚、菲律宾等国, 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稍高, 而且同时与中国之间在南海问题上存在分歧;第三类国家是新加坡、文莱, 他们对中国的开发性金融可能缺乏兴趣。

第二, 老挝、缅甸、柬埔寨三国, 适用于经济特区模式。该模式特别有利于中国企业排除当地宏观环境不利影响的干扰, 为中国企业的投资创造较好的小环境;同时, 也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起到辐射、带动发展等作用。该模式的特别注意点在于, 起步需要谨慎, 务必确保首战告捷, 以利于之后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开发性金融在经济特区模式中将有全方位的参与机会, 尤其作为中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 我们对经济特区模式也将更具有发言权。

第三, 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与中国同时在南海问题上存在分歧, 且均主张

在东盟的多边框架下进行解决。因此, 中国的首选策略是分化, 而菲律宾是一个可能的突破口;开发性金融的介入也应以此为重要考虑。另外, 从经济角度看, 这些国家遇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专门性问题, 因此可以借鉴新加坡在中国经营的“主题园区模式”。结合分化策略, 我国与菲律宾在双边框架下的主题园区建设, 除考虑双方的优势之外, 还应尽量与越南、马亚西亚构成潜在竞争关系, 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起到示范和分化的作用。

第四, 在上述两种准经济飞地的建设过程中, 要注意在各个环境带动我国金融机构的参与, 通过各种方式带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 将所在的经济体纳入到以我国为核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当中。

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 篇3

关键词:权力;周边外交;战略;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46-02

根据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一个国家的实力就是国家权力[1]。目前的中国,综合实力正在迅速增长,权力天平不断向中国倾斜,虽然中国的权力还不足够在全球范围内对美国的权力进行挑战,但是在中国周边地区,却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权力“金字塔”结构,这对于中国的外交战略的选择取到决定性作用。

一、中国崛起: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权力结构急剧变化

中国崛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焦点。很多西方学者和官员视中国崛起为“中国威胁”。尽管中国实力的高速增长和打破了原有的地区权力结构都是不争的事实,可中国每一次的周边外交的调整都是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

1、中国实力迅速上升

中国改革开放30多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不仅让世界感到惊讶,同时也超出了中国自身的预期。目前中国经济还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的实力将会进一步提升。

经济上,到2013年的8.3万亿美元,三十三年增长了8万亿美元。2013年中国GDP位居世界总量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政治上,通過参与国际机制的建设和地区秩序的构建,中国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近年来,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参与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军事方面,中国军事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军事现代化以及不断增长的国防预算,中国军事发展迅速,不仅具备了长距离投放能力,而且在远程打击能力方面,以及深水海军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文化上,中国古代以来形成的儒家文明,被公认为影响世界的几大主要文明之一,中国的崛起,也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

最后,在人口、领土、自然资源、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让中国在周边地区以及世界上都处于前列。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其权力足以在周边及世界各地施加影响。于是,中国在周边地区和国家中位于权力顶端的位置。

2、在中国及周边形成形成“金字塔”权力结构

中国实力的快速增强,也让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中国由于其强大的实力在中国周边国家中脱颖而出,实力远超周边国家或地区。于是逐渐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围绕中国的“金字塔”权力结构。

在东北亚中国北部及中亚,形成了以中国为顶端的梯级权力结构。由于中国在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加上中国广阔的土地,日本发展后劲不足。而朝鲜半岛,韩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顶峰,朝鲜还处于严重落后国家。在东北亚地区,就形成了以中国为权力顶端的梯级权力结构。虽然俄罗斯是一个政治、军事大国,但是受到经济发展、人口以及西方国家集体对抗的制约,俄罗斯的权力支配受限,屈居于中国之后;而中亚五国以及蒙古国都是内陆国,其发展处处受限,根本不可能在权力方面挑战中国的权威。

在南亚东南亚东南亚,中国强过印度而位于该地区权力结构的顶部。印度一直被视为中国权力的主要挑战者。经济方面,但是目前,印度的实力远逊于中国,不能跟中国一较高下。其他南亚东南亚国家不是国小贫穷就是陷入混乱,在该地区的权力结构中位于底部。

综上所述,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中国周边的四大地区系统:分别是东北亚地区系统,中国北方及中亚地区系统,南亚地区系统和东南亚地区系统。而在这四个系统中,中国都居于权力结构的最高位置。这样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分散,形成了权力“金字塔”结构。

二、权力变化: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选择

权力是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动因,一个国家的实力是权力问题。权力地位的变化是一个国家对外政治行为变化的首要因素,所以一个国家不同权力阶段就会有不同的对外战略。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实力地位在国际社会中几经更迭,而中国周边对外战略也随之跟着变化。

1、不同权力时期的不同周边外交战略

中国是世界上处理周边外交问题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国家之一[2]。权力变化不仅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容易打破原有的周边地区秩序。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先后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四代领导集体,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在领导中国崛起。这几位领导人在位时期也是中国权力地位的不同时期,而不同权力结构下的周边战略又不尽相同。

第一,在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主要是睦邻政策[3]。中国采取睦邻的周边外交战略是于当时中国的权力地位相匹配的。

第二,邓小平第二代领导集体时期,中国主要采取的是稳定周边的战略[4]。邓小平根据中国的权力地位,实行稳定的周边战略是符合中国实力的实际情况的。

第三,江泽民第三代领导集体时期,“周边外交被放置到特别重要的地位”。这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权力地位增强,在中国周边地区权力结构中,与日本、俄罗斯同属一个档次,而又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所以江泽民时期,中国会把“周边外交被放置到特别重要的地位”。

nlc202309030905

第四,胡锦涛第四代领导集体时期,“和谐周边”的中国周边外交理念。这一时期是中国权力拔尖时期,“周边地区形势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5]。中国周边权力结构处于调整之中,这时需要一个和谐的周边才能保证权力结构的顺利调整,否则会打破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战略。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在地区权力结构之中也有明显变化,可是中国的实力还不足以在地区权力结构之中崭露头角。所以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周边战略比较被动,都是以周边稳定、安宁为主。

2、新权力结构下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选择——主动出击

2012年进行了新一代的领导集体的更换,中国进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时期。

中国崛起对西方来说,是一个零和博弈,因为中国的崛起会抵消西方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中国周边地区,中国逐渐削弱西方的影响力,并取而代之。目前,新的权力结构还尚未成型,作为地区大国的中国必须抓住全球和地区权力结构调整的机遇期,选择主动出击,在中国周边地区构建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地区秩序。正如基辛格在其著作《大外交》中阐述的一样,现实政治是“追求其历史目标的基本先决条件”[6]。作为处在地区权力结构的顶端的中国,没必要再进行被动的周边外交战略,选择主动的周边外交战略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施。

三、“一带一路”——中国周边主动外交战略的演练

尽管中国的权力地位在中国周边地区已经凸显出来,实力差距明显。但是当前的中国周边外交,并不像是一个处于权力结构顶端的大国周边外交。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形势严峻,加上中国的周边外交还没有完全打开局面,中国周边的外交战略“任重而道远”。不过,现阶段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根据中国当前的战略需要,建设性的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解决了当前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困境。

1、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的困境

中国崛起,不仅让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是威胁,而且也让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目的感到不确定”[7]。因此“中国形象”在周边地区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的周边外交陷入困境。

(1)在东北亚,日本不干中国崛起,全力遏制中国。“日本拉拢域外大国——美国的介入,并遏制中国的崛起,其实质是日本不干被中国超过,成为地区权力的主导者。这是守势者与挑战者的困局。因此,中国在东北亚的外交遭遇阻击。

(2)在中亚和中国北部,俄罗斯与中亚五国的安全形势让中国的外交受阻。尽管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同处上海合作组织这个框架内,可是中国崛起正在削弱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而且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也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的外交战略得考量俄罗斯的利益,所以中国的外交战略会束手束脚。

(3)在南亚,因为“中印两国之间的分歧和竞争”[8],中印关系始终停滞不前。中印被视为两个临近的大国,又是崛起中的大国,“龙象之争”由来已久,特别是中印两国在南亚地区竞争权力时,被认为是“零和博弈”。所以印度担心中国海军停靠斯里兰卡港口是有原因的。那么,中印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微妙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9]。

(4)在东南亚,“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仍面临着诸多挑战”[10],中国的外交面临诸多困难。所以东南亚“大国平衡”战略或多或少不利于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

中国崛起导致周边地区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尽管中国位于地区权力结构的顶端,可是中国的周边外交并没有与中国的权力相符,相反中国的周边外交正处于困境之中。中国的周边外交要想取得重大突破,必须采取主动的周边外交战略。

2、一带一路——中国周边外交的演练

上面我们谈到,中国的周边外交出路在中国北部与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能否采取一个涵盖这三个地区的外交战略,整合地区秩序,走出中国周边外交困境,进一步完善中国总体外交大布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重大问题。

2013年9月—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东南亚时分別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中国地区权力变化之后,针对大周边外交提出的一次整体战略;也是中国权力上升后,周边外交战略转变的大练兵。所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著名学者翟崑表示,“一带一路’认定为中国周边战略的具体实施”[11]。

注释:

1.金应忠,倪世雄著:《国际关系比较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51页。

2.张颖:《新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确立及其中国特色》,《国际论坛》,2010年第12卷第5期,第32页。

3.曹峻:《论邓小平稳定周边的战略思想与中国的亚太战略》,《学海》,2005年第5期,第5页。

4.曹峻:《论邓小平稳定周边的战略思想与中国的亚太战略》,《学海》,2005年第5期,第5页。

5.秦治来:《和谐周边: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新起点》,《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25页。

6.基辛格(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06年,第805页。

7.黄忠,唐小松:《试论亚太地区对中国崛起的认知与反应》,《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第72页。

8.孙士海:《对中印建立互信关系的几点思考》,《南亚研究》,2003年第2期,第3页。

9.黄志军:《龙象共舞:中印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4页。

10.韩玉贵,安秀伟:《论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塑造》,《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56页。

11.黄翱:《“一带一路”中国主动重塑亚洲政治经济新格局》,《东方早报》,2014年5月19日。

中国周边环境分析 篇4

中国,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大国,身处险要之地。位于亚洲东部,西邻中亚,东濒太平洋,南面东南亚、印度半岛,北临俄罗斯。坐拥国土960多万平方公里,西依亚洲腹地,东望太平洋,傲立于世界。

五千年以来,中国一直称霸于东亚,震动着世界。但在一百多年前,高傲的中国人却硬被人敲开了大门,倒在了外国人的脚下,倒在了自己的傲慢之下。一百年的耻辱,对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民族来说,是多么痛苦呀!正因为这份痛苦,千百万人奔走呼号,为了富国强民,投身革命,献出生命。中国共产党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拯救了整个国家和民族,让中国人有了起码的自尊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复兴之路虽然曲折但却很成功。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壮大的让世界惊奇,已经成为世界的引擎;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政治影响力逐年增大,话语权越来越牢固。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了!

就在这盛世的环绕之下,有些中国人开始越发的兴奋了,以为中国已经崛起了,中国已经强大的不惧怕任何人了,可以高枕无忧了!高傲的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后还要重蹈覆辙么?高傲的中国人应该清醒了,因为我们已经处在了非常危险的境地了。

在我们的东面,已经浮现了两条铁链拴住了中国,他们就是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第一岛链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等岛屿组成,第二岛链以关岛为中心,由驻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基地群组成,它是一线亚太美军和日韩等国的后方依托,又是美军重要的前进基地。两条岛链死死的看住中国,既能向中国发动攻势,又能遏制中国的崛起,可以说,中国的东部已经被封死了。

中国的东部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那就是日本!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之间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诸如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划分问题等。自从苏联解体后,日本的矛头转向了中国。正常来说,苏联解体后,日本的军事压力得到了缓解,应该减慢军事建设,但日本却加速更新军备,建成了亚洲最强的海军,购买了美国的先进战斗机,实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必要的时候日本很快就会研制出核武器,所以,日本对我们的威胁非常大。近年来日本频繁向海外派兵,有意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右翼势力也有所抬头,我们应该有所警惕!

现今,对我国威胁最大的就是台湾问题。台湾虽然占地仅3万多平方公里,但却处在战略要冲之处。我们如果拥有它,既可以作为突破第一岛链的跳板,进可攻、退可守,还可以掌控日本的经济命脉来遏制日本,因为日本的海上能源线绝大部分都经过台湾沿海。但现在台湾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这对我们民族繁荣和发展是一种致命的威胁。

在南海方面,由于政府当年不重视海洋权益,致使南沙群岛大部分岛礁被东南亚国家瓜分,我国的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南海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海上通道,如果不能控制南海,我国的经济、资源命脉会被他人掌握。没有了资源,何谈一个国家的安全?

在南亚次大陆,印度与我们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在1962年的自卫反击战中,中国打败印度,致使印度至今仍对中国怀有戒心。且中印之间还存在着领土争端,至今未有解决良方。印度经济在今年也飞速发展,不逊中国,军事实力也相当强大,且拥有核武器,一旦中印之间因领土问题大打出手,中国会很危险。而且印度还支持国内的藏独势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威胁甚大。

如果仅有这些,我们可能会很安全,但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却视我们为仇敌。美国是造成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罪魁祸首。它阻止我国的统一大业,扶植日本、韩国等附庸国围堵中国,在关岛大量驻军,时刻威胁中国的安全。东面利用第一岛链围堵中国海上出路,在西面驻军阿富汗,军售印度,封死了中国西进的道路,实际上中国正处在C型包围之中,中国仅仅在北面稍有安全感,而且可能是暂时的,我们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我们民族的前景不容乐观!

所以,高傲的中国人,不要被浮华所遮蔽,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处在紧要关头,需要我们清醒的了解国际形势,崛起的道路还很漫长。须知忧劳才能兴国!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

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问题就像一条“V形热点线”,呈放射状特点,在北部、西部、南部、东部和东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线的左端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陆线,有中亚五国问题,阿富汗冲突、印巴冲突、印中争端等问题;V型线右端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线,有日俄北方四岛之争,日韩的竹岛(独岛)之争、朝鲜半岛之争、中朝黄海大陆架之争、中日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之争以及南中海之争等。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中亚国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作为中国的邻居,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利益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将日趋增加,进入21世纪,中国同中亚国家加强了经济合作,扩大了在中亚国家影响力,间接损害了俄罗斯的传统利益。而美国、俄罗斯在中亚角逐加剧,以获得经济利益。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朝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马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近年来,两国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又与中国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冲突,美国将中国视为有能力挑战其全球利益的地区性大国和谐在对手。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及中美战略结构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国从战略上防范中国及对华施压的政策不会改变,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安全形势大为改善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简要概括为三“多”。一是邻国多。我国处于东亚中心,幅员广阔,有世界上第二长的陆界,邻国众多,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分别与15个国家接壤,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与11国为邻,是世界上除俄罗斯外邻国最多的国家。我国东临太平洋,西接中亚石油能源中心,南濒马六甲海峡,北与大国俄罗斯接壤,我国极易陷入各种争端和利益冲突之中。二是大国强国多。包括以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为代表的幅员广阔型、经济发达型、人口密集型国家。不仅如此,世界上人口过亿的10个国家有7个都在我国周边地区,除中国之外世界上6个公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有4个是中国邻国或亚太大国,拥有核技术以及核生产能力的国家大多在中国周边。三是问题多。主要是热点地区多、贫富差距大、意见分歧大。例如,世界三大火药桶之一的南亚次大陆、当前世界热点地区中东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都在我国周边。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既有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日本和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有贫穷落后的老挝、蒙古、孟加拉国、阿富汗等,差距较为悬殊。领土、文化、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冲突愈演愈烈,印巴冲突尚未彻底解决,中亚国家“颜色革命”方兴未艾,地区性恐怖事件时有发生。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纷争不断,教派冲突摩擦不断。

(二)现实上的安全挑战

1、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

美国虽然和我国并不接壤,其本土也与我国相隔万里,然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未来的走向面临的最强烈挑战依然来自美国。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由于中美之间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美国不希望中国快速崛起。在中国东部,凭借美韩共同防卫条约、美日共同防卫条约,以及其在韩日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对中国进行遏制。在中国东南,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连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区构成了三道岛链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韩国、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中国西南,美国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在中国西部,美国借反恐之机将军事实力渗透到了阿富汗,为插手中亚事务、遏制中国制造条件。

2、日本对我国安全的潜在威胁

中日关系目前相对平稳,但随着日本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发展和政治野心的进一步膨胀,日本现实和潜在危险仍呈上升趋势。战略上,日本将我国列为主要潜在对手,追随美国压制中国发

展,寻求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政治上,日本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意图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军事上,日本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拥有制造核武器的科技水平和重要原料。在领土问题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强对我国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和开发。

3、印度对我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近年来,中印之间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合作和边境问题的磋商,两国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印度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依然存在。战略上,印度积极谋求地区霸权,视中国为主要战略对手和潜在威胁。军事上,印度在非法占领的中国领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备的防御体系,加紧针对中国的战场建设,并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加速更新武器装备。

4、朝核危机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影响

朝鲜半岛影响我安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斗争和朝核问题,其中朝核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带来东亚核格局的改变,成为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严重威胁。首先它可能导致美国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或者对朝鲜进行制裁。其次它可能成为开启东亚核武竞争的潘多拉魔盒。再次它可能导致日本全力寻求突破和平宪法,扩大军备,开启核武之门。

5、南海诸国对我南沙群岛的现实侵占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因为南沙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使周边国家垂涎三尺,纷纷插手,企图据为己有。目前,南沙问题形势严重,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南海争夺涉及“六国七方”,我国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形势相当严峻。1973年“石油危机”前后,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岛屿、开发石油的狂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印度尼西亚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对南海拥有全部主权。而目前,我国只控制南沙群岛中的7个岛屿,我国台湾控制其中的太平岛,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抢占其中的50多个岛屿。其中,越南占据岛礁29个,控制海域面积20万平方公里,打井60多口,2002年与美国在南海西南部发现了东南亚最大的油田,储量2至4亿桶。菲律宾占据13个岛礁,控制海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打井70多口,年产石油35万吨。

二是有关国家加强控制和军事准备。越南反复宣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并成立南沙地方行政机构,还准备向南海占领岛礁移民。越南海军专门组建了应付南海突发事件的“海上快速作战旅”。2002年还组织10多次以南沙作战为背景的较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菲律宾设立卡拉延市政府,将部分占领南海岛礁划归其管辖,军事上组建了西部联合特混部队,专门负责南沙方向的巡逻和作战任务,2002年举行了5次以南海作战为背景的军事演习。其他国家也有相应的行动,一方面加强控制,另一方面进行作战准备。

三是南海问题国际化倾向日益严重。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引入外部资金,与美、日、俄、法等诸国联合对属于中国领海范围12海里的南海油气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发。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联手借助国际舆论压我就范,企图使南沙问题争议多边化、国际化、复杂化,另一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美国军舰有权进入这些国家港口和基地,借美国完成在东南亚军事基地的作战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除美国外,日本、印度也积极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军事活动。

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 篇5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中国在其国土周围面临的安全条件和所处的安全状况,即中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利害关系。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外部因素。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和安全形势正在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已出现,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中国与多数邻国的关系得到全面改善,和一些曾关系紧张的同家也逐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正常关系,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和平合作是中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1、世界大国与中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大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坎坷历程。两国曾是共同抗日的盟友,从新中国诞生到中美建交前,两国关系从长期对峙逐渐趋向缓和。中美建交后从两国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改善。中美两国领导人实现互访,把两国关系带入了新阶段。《中美联合声明》中指出:中美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处理两国关系”。中俄关系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深远。冷战结束以后,中俄关系发展顺利.两国保持着良好的国家关系。1996年双方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由原来“建设性伙伴关系”上升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已经建立不对抗、不结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进入新世纪后,两国政府和人民决心继续致力于中俄世代友好这一主题,2001年7月,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以“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永不为敌”的战略思想为核心,全面总结了20世纪中俄关系的历程,并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确定了指导原则。中俄两国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国家关系,在普京访华期间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曾重申:“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俄各自国内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双方决心恪守《中俄友好合作条约》所确定的方针和原则,不断推进、扩大并以新的内容充实和深化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双方关切的问题上协调立场,相互支持。”未来,两同关系必将更加稳固,合作领域还将更加宽广。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复交后,两国关系发展基本平稳,双方都把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作为各自的基本国策。1998年11月,双方曾在中国领导人访日的联合宣言中明确“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决定中日关系必将克服一切困难向前发展。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双方共同提出了构建“战略互惠关系”蓝图。“战略互惠关系”是中日建交以来提出的第三个定位,也是规定2l世纪两国关系的新框架,它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时代。

2、中国与邻国友好关系发展顺利

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特别注重发展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目前,中国与所有邻国的关系均得到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分别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订了国界协定,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国界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中、俄、哈、吉、塔5国领导人多次会晤,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信任及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中国同越南、印度的关系也得到发展,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国家领导人经常互访。中越边界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中越边界线长1347千米,边界谈判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双方签署了关于边界领土的基本原则协议.1999年签署了《中越边境条约》。作为世界上两个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都被国际社会认为具有在新世纪发展成为世界大国的潜力。中印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历史,目前长期困扰中印关系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边界问题,二是西藏问题。自1988年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印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一直定期举行会谈并取得一定进展,双方曾签署了《关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2003年6月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一部分。2005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辛格签署了两国联合声明,宣布中印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宣布了中印《全面经贸合作五年规划》,提出两国到2008年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双方还达成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这为解决中印长期遗留的边界问题奠定了基础。2006年11月中国同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关系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两国有足够空间实现更大规模的共同发展,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各自作用。在当今全球化形势下,随着两国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的参与力度和作用日益增大,中印伙伴关系对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挑战和威胁至关重要。作为正在形成中的多极化国际秩序中的两个大国,中印同时发展将对未来国际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我国与韩国、日本等国在经济贸易和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中国周边“热点”逐渐降温

所谓“热点”,是指一些经常或多年发生战争的地区或国家。中国周边的“热点”较多,如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半岛问题,70年代末的阿富汗柬埔寨战争,90年代爆发的印巴冲突等。这些战争和冲突,不仅发生在中国周边,也不同程度地威胁中国边界地区的安全。冷战结束后,这几个热点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逐渐降温,目前,尽管朝鲜问题还存在着多种矛盾,甚至矛盾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化,但总的形势是趋于缓和,对外部的影响越来越小,减缓了对中国有关边界地区安全的威胁。

新形势下,周边的“热点”中,对中国安全影响较大的是朝鲜核问题和印巴之间的对立。朝鲜半岛是东亚各国利益的交汇点,各大国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出现危机。20地纪90年代初,美国与朝鲜曾签署了关于核问题的框架协议,双方的对立局面曾响所缓和。朝鲜与韩国也开始从对峙走向对话,打破了严重储持的局面。虽然双方和谈的进程将是长期的和复杂曲折的,但相互间的气氛逐渐缓和,南北双方的经济交往和民间往来也逐渐增多。21世纪初朝鲜两次出现核问题,因此危机再起。2006年9月朝鲜进行核试验,从而将朝鲜和问题推到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解决和问题的任务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另外,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另一热点问题是印度与巴基斯坦问题的严重对立。两国关系曾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仍未能根本解决已存在的对立。但总的看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趋于和平与稳定。

(二)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中国的安全环境存在着两重性。一是相对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不断得到巩同和发展;二是中中国仍面临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潜存的威胁。

1.西方军事强国对中国安全环境影响深远

在世界军事强国中,美国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尤甚。美国与中国虽远隔重洋,但对中国安全的影响却无处不在。在各大过与中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同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然有一股企图遏制中国国的逆流,顽固地坚持冷战思维,不愿意正视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人权”为幌子,干预中国的内政,继续坚持对台军售,阻挠中用统一大业。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是中国安全环境不稳定的主要田素之一。2.周边热点地区仍有发生情况突变的可能

中国周边地区热点之一的朝鲜半岛,由于在朝核问题的立场与周际社会相去甚远,多方谈判虽然在艰难中取得了一些进展,美国与朝鲜达成了阶段性妥协,但彻底解决问题的路还很长,军事对峙的僵局也很难打破,朝鲜半岛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必将对中国安全造成影响。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对立一天不解决,中国这一边境地区的隐患就无法排除。由于历史原因,印巴两国既存在民族怨恨,又存在宗教纠纷,还存在着领土争端,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多年来,印巴军事摩擦时有发生。印度作为地区大国,自1996年后拒绝在《全面禁止核武器条约》上签字,并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大力发展核武器,积极谋求世界核大国的地位。印巴核军备竞赛的升级和对立的加剧,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印巴双方陈兵于边境,相互对峙,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争夺的焦点,如果战争爆发,必然会对中国边境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另外,伊朗核问题、伊拉克战争造成的地区安全问题等也不可避免地给中国安全环境带来影响。3.边界和海洋权益争端尚存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愿与一切同家发展友好关系,特别注重发展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中国与邻同的边境争议和关于海洋权益的争议情况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这些争泌始终是可能影响到中国边境和领海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在这些争议中,陆地边界问题的争议,尤以中印边界争议较为突出。关于海洋权益的争议则更为复杂。中国与朝鲜、韩国之间关于黄海、东海大陆架划分,与日本之间关于东悔大陆架划分和钓鱼岛的归属问题,都存在着争议。中国的南海处于岛屿被侵占、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中国南沙群岛的海面岛礁几乎被瓜分殆尽,关于南沙群岛的争议,短期难以解决,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引起同际争端或诱发局部战争。4.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影响中国统一大业

台湾是中国第大岛,位于中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台湾是中国东南的海上屏障,扼西太平洋南北航线之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白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在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下,台湾分裂分子大肆进行分裂活动。某大国长期坚持“以台制华”的政策,利用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不断提升售台武器的数量和质量,阻碍中国统一。由于外部势力插手,致使台湾问题复杂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由对抗走向对话,由紧张走向缓和,由隔绝走向交往。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增多,两岸人员交流大幅度增加,从探亲、旅游、扩大到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和学术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却困难重重。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开始。和平统一受阻,主要原因是台湾分裂势力在外部势力的暗中怂恿和支持下,坚持拒绝两岸进行政治谈判的顽固立场,坚持反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主张,积极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政策,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台湾分裂势力是中国安全的最大隐患。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实施《反分裂国家法》,强调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2008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时提出了“建立互信、搁臵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十六字对台工作方针,开启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5.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威胁中国安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始终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对中国安全统一的危害不容低估。当前,出现了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合流的趋势。这“三股势力”内外勾结、相互利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中东、中亚、南亚和东南亚成为恐怖活动的高发区。中国也处于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活动的威胁之中,境外“东突”恐怖组织和“藏独”分子正加紧向中国境内渗透。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活动,已对中国改革、发展、稳定构成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威胁。

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篇6

近年来我国的周边环境逐渐恶化,领土、海洋争端不断凸显,周边国家政局动荡,恐怖势力蔓延,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加紧重视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与日本的争端主要是东海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东海划界之争。2.东海海底油气资源。3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问题。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主要问题——南海问题:南海总面积达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散布有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其中的南沙群岛由于其显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了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的强烈兴趣,进而挑起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并发展成一个涉及多个国家且有国际势力插手的复杂问题。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有关国家对我国的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非法侵占早已是既成事实,我国的主权领土及其宝贵资源遭到了众多东盟小国的侵吞瓜分,南海问题可谓积重难返。同时由于这一海域在地理位置上占有特殊的重要性引起了美日两国的高度重视。由此而使南海问题更为复杂化与尖锐化。目前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主要对手是菲律宾与越南两国。越南占据着为数最多的南沙岛礁,菲律宾则态度蛮横且仰仗美国撑腰,不断带头对我国挑起事端。近期,菲律宾挑起的黄岩岛事件使问题更加紧张化。

中国和印度所存在的问题:中印之间主要是边境划界问题:印度与我国存在着领土争端,并坚持不合理的领土要求。两国边界全长1700公里,双方争议地区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不仅如此,近几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幌子,渐渐实现军事安全战略从北方陆地向南方印度洋的倾斜,其触角已延伸到靠近南中国海的马六甲海峡附近。最近几年印度不断扩充其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核试验、与俄罗斯共用中亚军事基地、大规模购买先进武器,对我国虎视眈眈。

试论中国环境保护标准发展战略 篇7

1.1 实施转变战略

战略的转变主要是针对我国环境标准建设受到产品质量以及管理思想的限制, 对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有效的进行全面整改, 将具有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重新修改或者对于不妥之处进行有效的完善, 使其能够真正的成为各部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的一项利器。将推荐性的环境标准全面的转向社会团体和协会以及企业联盟等, 让他们进行制定和发布。当然, 这种实施并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站在社会企业自愿采纳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将环境技术法规和环境技术准则进行有效的相互分离, 在管理形式上必须要以政府为指导, 利用环境技术法规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在经济市场中利用社会为主导, 则需要运用环境技术准则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将政府和社会两大职能作用进行充分有效的发挥。

1.2 实施基础战略

基础战略的实施就是需要针对我国环境标准研究的投入不足和缺乏研究队伍以及基础研究工作极为薄弱的现状, 进行有针对性的战略调整, 将环境标准基础的研究看成是一项战略性的实质工作来管理, 对于环境标准的投入需要进一步进行加强, 对于环境基础标准的研究队伍更是需要进行全面的完善, 有力的加强环境标准基础工作, 尤其是需要针对国内外环境标准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环境标准基础工作差和标准体系不够科学性以及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等状况, 都需要全面的通过基础战略进行有效的实施调整, 使得我国的环境标准建设能够在充分的科学基础性研究的前提下进行着稳步的发展。

1.3 实施系统战略

针对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当中所缺乏的系统设计和结构框架以及不科学的布局等问题, 需要全面的实施系统战略, 按照系统战略中的有利思想, 对于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各个行业都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和进行有效的分析。根据经济市场中各不相同的行业所产生的原材料以及生产工艺和生产产品等等诸多因素, 对该行业设置环境标准的原则和分类以及标准实施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对于各行各业设计出标准相应的环境标准体系框架, 使其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合理布局以及科学结构的完整覆盖体系, 从而能够使得环境体系可以有效的全程到位, 也可以使得环境标准体系战略得到完全有效的实施, 将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当中所出现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能够得以有效的避免消除, 针对环境标准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的将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问题进一步进行有力的加强, 保证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全面健全, 让各类环境之间的配套和协调性能够在一定度程度上相互衔接配合, 而且对于环境标准管理和对局的调控力也得以进一步的增强。

1.4 实施强化战略

我国的环境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力度明显存在不足, 强化战略的全面实施能够有针对性的将不足之处得以进一步改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的目的是让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对于环境标准能够全面认真的执行。我国过去传统的环境标准因为法制化程度较低, 以及环境标准自身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和标准实施的过程中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虽然, 我国近几年环境标准的实施情况有着明显的改善, 但是我们从其整体的实施中可以就看出, 与依法治国和有法必依的要求依然存在着较远的差距。所以, 强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逐步强化: (1) 要从环保部门管理人员的标准意识进行全面强化; (2) 要从法律上进一步加强环保部门监督环境标准实施的职权; (3) 需要对改善实施环境标准的技术职称体系进行有力的强化; (4) 要强化各行业企业实施环境标准的意识; (5) 对于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需要进一步的得以全面强化。

2 由社会各企业单位负责自愿性实施的环境标准

2.1 实施开放战略

企业自愿采纳实行的标准是推荐性环境标准, 过去的管理权也是政府所拥有, 针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而言, 政府部门应当实行开放战略, 对于推荐性环境标准, 政府部门应当完全放手, 面向社会进行全面的推广。针对这一部分的环境标准应当全面发展成各企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环境技术要求, 通过有利的实施, 让企业自身能够有效的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意识, 将过去完全由政府领导的被动管理模式全面有效的转换成企业本身自愿自动的管理模式, 从而让企业可以自觉的做好自己的环境保护工作。

2.2 实施市场战略

市场战略的实施主要是站在自愿标准的基础上进行, 因为这一部分内容并不在政府的强制实施范围之内。所以, 它的具体实施需要依靠有利的市场作用才得以能够有效进行。在市场机制中所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现今的经济市场模式下存在着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环境。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 首先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在市场中是否具有先进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 只有采用先进的环境标准才可以使得企业在市场中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市场中才可以真正的获取有利的地位获取最终的胜利。企业如果达不到环境标准的要求, 那么所面临的后果自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所以, 政府部门应当全面发展实施市场战略, 将市场机制在促进自愿环境标准中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 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 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环境标准, 利用市场的需求作为竞争的参照体系, 努力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

摘要:为了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环境技术法规体系, 以及适应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需要, 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全面整改。笔者进行综合分析之后, 结合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认为我国环境标准发展应当着重实施本文所阐述的战略。

关键词:环境保护,标准,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罗曙辉.构建中国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法律机制专题研讨会召开[J].WTO经济导刊.2011 (11) [1]罗曙辉.构建中国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和法律机制专题研讨会召开[J].WTO经济导刊.2011 (11)

[2]吴迪, 王景胜.面向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生态环境建设[J].保定学院学报.2011 (04) [2]吴迪, 王景胜.面向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生态环境建设[J].保定学院学报.2011 (04)

[3]包晴.中国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污染转移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3) [3]包晴.中国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污染转移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03)

[4]宋成.我国环境知情权保护的问题与措施探讨[J].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09 (07) [4]宋成.我国环境知情权保护的问题与措施探讨[J].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09 (07)

上一篇:客服体验感受下一篇: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