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行业分析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精选8篇)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 篇1

亿欧2015-06-06 10:15:14阅读(9323)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巨大,并且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财富增长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驱动下迅速扩容。2013年我国卫生消费总额3.2万亿元,在过去9年保持了17.2%的复合增长率。然而相对于高收入国家7.7%的水平,我国医疗卫生支出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考虑到人口和消费的巨大基数,不难看到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在将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与此同时,医改政策正向纵深发展。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以确保全民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民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新医改的深入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在深远地影响市场格局。

民营医院相对于公立医院仍处于弱势,但在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正步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机构投资者和产业资本纷纷涌入,借助资本的力量,民营医院将更快地实现资源整合并加速市场扩张,在管理、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以及规模化运营各方面实现升级。然而市场的飞速扩张往往伴随着更高的风险,因而审慎的决策必不可少。我们认为民营医院战略定位上应当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供需状况以及医改和税收政策,结合自身实力以确定恰当的医疗服务板块和进入模式。

就增长点而言,我们看好四个服务板块。其一是高端医疗。高端医疗将会出现在服务地域上的下沉,同时以往热门专科在服务人群上也会出现从一般民众向富裕人群的转移。另外将医疗和旅游相结合的服务也有望成长起来。其二是专科连锁。服务性和可复制性强的细分专科细分领域有望出现投资热点。与此同时,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医疗人才流动性加强后,民营医院有望进入技术壁垒更高的专科领域。其三,综合医院方面,资金、人才、管理各方面都意味着更高的进入壁垒,但同时也意味着建立起公众知名度的医院的地位将难以被撼动因而先动优势明显。因此,各路资本对于综合医院的布局将会提上日程。另外,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以及保健意识的增强也将推动健康服务领域飞速发展,资本市场以及传统医疗机构对于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以及可穿戴设备的热忱就是最好的佐证。

公立医院在我国的医疗服务系统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提供约90%的服务量,也汇聚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然而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方面将迫使公立医院重塑收入机制、提升效率削减成本,另一方面也将其推向市场并可能面临患者和人才的外流。面对新的市场格局,我们建议公立医院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改变绩效管理体系、改善患者体验、引入营销管理与患者建立稳固互信的关系、建立标准化的医疗服务和临床流程以及完善医院信息系统。

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

我国2013年卫生消费总额为3.2 万亿元,是2004 年的4.2倍,年复合增长率17.2%。虽然卫生消费增长飞速,在GDP总额中的占比仍仅为5.6%,低于 高收入和中高等收入国家水平(图2),如果该占比能在2020年达到卫计委在《“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6.5%-7%的目标,我 国卫生消费市场将达到6.2 –6.7万亿元1规模。

从需求方来看,人口的老龄化、城镇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财富的增长以及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都正在驱动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容。相对于飞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供给的增长步伐却极为缓慢,2013年卫生机构数量为2004年的1.2倍,卫生人员1.5倍,卫生机构床位数1.9倍。

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规模大且老龄化的速度有所加快。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逐年提高,从2004年的7.6%上升到2013年9.7%,已达到1.3亿人。老年人发病率高,疾病医治疗程长且常伴有并发病,同时老年人也多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护理和用药,因此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群(图3)。人口的老龄化势必伴随着更高的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

城镇化的推进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城镇率正在不断提升,城镇人口比率从2004年的41.7%上升到2013年的53.7%。城镇化将拉动居民收入转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消费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数据,城镇居民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1.8倍。另外,城镇化还将带来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城市人群为主的疾病将会有增长的趋势,这也会推动对特殊领域的医疗需求。

医疗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

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财富的积累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将持续推动医疗消费需求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消费者更加注重隐私,愿意为好的服务和高质专业的医疗技术支付溢价,由此带动了高端医疗的成长;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和保健知识的增加促进了康复医疗的发展;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促使了不同专科领域的形成;从“有病才医”向注重保健的观念的转变更是拉动了健康服务产业,推动医疗服务的范畴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养生、保健护理等多元化的领域拓展。医疗消费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将驱动整个医疗服务产业纵向增长,而整个产业蛋糕的增长又将伴随着行业的进一步细化,推动需求向纵深发展。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

在过去几年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基础上,覆盖深度也逐步提高。据发改委消息,2014年上半年,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同时国家还积极推动大病保险,卫计生委在2014年2月发布《国务院医改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兵保险工作的通知》指出,尚未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的省份要在2014年6月底前启动试点工作。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推进将持续提升民众的支付能力,拉动医疗服务需求。

医改政策将深远影响医疗服务市场格局

国务院2009年4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打响了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令枪。此次医改以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为核心理念,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基本原则,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在过去5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的建立正在推进;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覆盖面和保障深度不断扩大;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正在进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初步显现;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攻坚期,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所进行的机制创新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将持续向纵深发展,在保证全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达性和可支付性的基础上,提升质量满足民众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新医改的深入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开启了公立医院机制和体制改革的征程。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且多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导致患者无论疾病严重程度都喜欢在大医院就医,大医院不堪重负而城市社区医院、乡村医院和卫生所却又所无人问津。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正是为了应对看病“两头难”的问题,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来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起到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三方面:一是通过加大对县级医院的投资,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二是建立医疗联合体,开展双向转诊等机制来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三是加强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培养全科医生,让基层医生在大医院接受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2007年到201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了近3.7万个。从《“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可以看到,改革重点将会是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比如《方案》提出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以上并要力争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

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

医保体系的建设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民众基本医疗需求的支付问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以覆盖城镇就业和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以及城乡困难人群。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得以满足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多样化的商业保险以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保制度在覆盖面和覆盖深度上的推进以及商业保险的展开有利于提高民众的支付能力,增强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是医保的支付制度的改革,结合疾病临床路径的实施对医疗费用的增长起到约束;向基层倾斜,引导民众在基层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并且通过纳入非公立医疗机构延伸到对非公立机构医疗人员的监管。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将会推动医保定点医院的盈利模式的转型,医院将在医保费用的约束下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公立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改中最为核心的难点和焦点。“以药补医”形成了公立医院扭曲的补偿机制,削弱了它的公益性;医院规模过大导致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低效,也对民办医院造成了挤出作用;管理职责的不清又减弱了政府的监管作用。公立医院改革以“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为主调,其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机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部门从公立医院的具体事物中摆脱出来,而且还要完善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能。具体形式主要是经营权的转让(如政府隶属机构、大型公立医院或者民营企业对其托管)和所有权的转让(管理层收购、股份合作制等)。

? 调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解决“以药补医”的问题。按照医改相关政策,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减少的收入“缺口”将通过增加政府收入、药事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来解决。据卫生年鉴数据,我国综合医院药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虽然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2012年仍高达39.7%,可见该项改革的难度。同时政府财政投入的增加也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对公立医院治理和运行机制的监控以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4年5月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把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并硬性规定了各项任务的具体完成时间,显示我国医改开始向纵深方向有力推进。《任务》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将新增700个试点县(市),覆盖50%以上的县(市)、5亿农村人口。药品加成在县级医院的取消势必加大对财政补助的需求,当地政府有可能加速推动公立医院改制和托管,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打开了一个窗口。另外《任务》还强调了公立医院的规划布局,提出在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这也为社会办医留出了空间。

多元化办医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 篇2

中国卫生事业分布、配置、发展不均衡,资源集中在医院[1]。2009年医院数占总卫生机构数2.2%,村卫生室占69.04%,门诊部(所)占19.91%,卫生院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占4.3%和2.98%。城乡差别大,城市卫生费用较农村投入大[1];而2009年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3.4%[2]。在地域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又存在哪些差异?本文拟研究2007-200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发展情况,选出若干数据分析,以期进一步找出影响中国卫生事业及东、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充分发挥社会职能。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2008-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选取若干医疗卫生行业投入、产出指标,各数据采用SPSS数据预处理[3],运用比率分析法、平均增长速度[4,5]分析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的效益。

2 结果

各数据指标结果见图1-5和表1-2。

3 分析与讨论

3.1 投入指标分析

卫生机构规模:从图1和表1看,(1)中部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速度最快,机构数年均增长速度达90.57%,2009年较2007年提高5.1个百分点,占全国卫生机构数的33.04%;东部地区仍占全国卫生机构数首位,2009年达36.41%。(2)2007年东、中、西部地区卫生机构数以诊所为主;2009年则以村卫生室为主,其次是诊所,再次是卫生院。(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东部地区发展最好,其次在中部地区。(4)从图2看医院等级分布,除未定级医院外,东、中、西部三地区均以二级医院为主,其次是一级医院,三级医院不足8%。(5)从图3看按床位分组的医院数,东、中、西部三地区以核定1-49张病床医院为多数,比例在30-34%间;其次是50-99张,再次是100-199张的医院。2009年拥有500张以上病床的医院,东部占10.3%,中部占7.3%,西部占5.4%,东部较西部多4.9个百分点。提示大型医院在东、西部地区分布差异大。从表1看,中部医院床位数发展速度最快,年均增长速度达11.13%,西部为10.17%,截止2009年东部地区仍占全国医疗机构床位数41.4%,而东部800张以上病床医院达321家,西部地区为114家。(6)从图4看人员分布,东、中、西部地区医院以卫生技术人员为主,2009年约占总人数的7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在中部地区医院比例较最高达16.1%,与中部村卫生室占73.2%有关;其次是西部地区。从表1看,三地区卫生职工人数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在12%以上,其中西部年均增长速度最快达16.43%,其中卫技人员年均增长速度达8.1%。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截止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卫生机构数分布接近33%,东部占36.4%,较西部高5.9个百分点;医院分布均约占本地区的2%;800张以上病床医院,东部占三地区的54.6%;职工数与卫技人员,东部约占三地区的44%。

3.2 社会效益分析

从表2看比率,(1)急诊抢救成功率。2009年三地区抢救成功率均提高达97%以上,其中西部地区较2007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医疗水平提高较快。(2)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布比,三地区均以城市占比例高,东部最高西部最低;县城则反之。从表1看平均增长速度,(1)诊疗人次数和健康检查人数,三地区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70%和53%以上,其中中部地区较突出,分别达97.06%和67.19%。(2)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东部年均增长速度最高达6.07%,2009年东部占当年三地诊疗人次总数49.4%,日均诊疗8.1人次,较中部地区多3.2人次。(3)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西部年均增长速度最快为8.71%,较东部高0.5为2.6床日。(4)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中部地区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10.16%,2009年三地区均3.1-3.6张/千人。(5)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三地区年均增长速度接近。但实际差别较大,2009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东部约为5,西部为3.6,相差1.4,且城市是县城的2.2—2.5倍。(6)从图5看,2009年,东部地区在入院人数、住院病人手术人次上分别占三地总数的38.6%和48.1%,危重病人抢救人次占34.1%,仅低西部0.7%。投入多产出也大,三地区社会效益产出较大。

3.3 效率指标分析

从表2看,(1)病床使用率,三地均在82-86%间,应加强资源有效利用。从表1看,(1)病床周转次数,三地均呈正向发展,2009年在27-28次数间,提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良好,发挥着就良好社会效益。(2)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三地均呈负增长,2009年三地平均较2005年缩短0.3日,在10.5日左右。

3.4 经济效益分析

从表2看,(1)百元收入支出。三地区均超101,提示应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2)经费自给率。三地区均小于1,提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补助。

3.5 偿债能力分析

从表2看,资产负债率,3年来三地比值略升,需加强运用外部资金能力。

3.6 发展能力分析

从表1看,总资产和净资产,三地均以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发展,表明3年来三地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但应注意资产结构、质量、发展能力、资源利用、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问题。

4 小结

三年来,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充分发挥社会效益,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以城市占优势。同时三地区医疗卫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补助,需加强运用外部资金能力,注意资产结构、质量、发展能力、资源利用、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

摘要:研究2007-2009年全国东部医院、中部医院、西部医疗卫生的发展。总体三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资产规模扩张快速且健康发展,整体仍以东部地区占优势,以城市占优势。但需政府补助,须加强外部资金运用,加强资源利用,注重资产结构和提高医疗水平、管理能力。

关键词:东部,中部,西部,医院,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敏,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1990~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价值工程[J].2012,(26):283-2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355.

[3]朱星宇,陈勇强.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M].2011年8月第1版:26-37.

[4]Loren Abdulezer著.Excel求生指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商机 篇3

现状和前景

目前,这个巨大的市场仍由公立医院高度垄断,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国私立医院占38%,整体而言规模仍较小,服务量少。在2011年,仅1%的私立医院为三级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量仅占总量的9%。而公立医院的三级医院数量则达到10%,提供了91%的医疗服务量。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普遍存在软硬件水平不高的问题,难以和公立医院相抗衡。

近年来,私立医院增速迅猛,也不乏一些高水平的民营医院出现。2008年至2011年私立医院的机构数增速达16%,床位数增速达19%。考虑到政府提出的2015年私立医院服务量占比20%的目标,私立医院从现在至2015年的年均患者量增长率会高达32%,这也意味着比2011年要整整多出4亿年诊疗人次。

随着国务院《卫生事业的“十二五”规划》、58号文《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和其他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医疗服务市场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这其中包含两大重点方向:一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包括解决体制问题、扭转补偿机制;二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包括放宽准入条件、优化市场环境。

德国、美国和印度等国家也曾开展类似从后付制到预付制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医疗服务行业的私有化进程,加速了产业竞争和整合,从而涌现出像HCA、Asklepios和Max Healthcare等医疗服务航空母舰。反观中国,我们预计目前的改革政策,在长期内也将推动中国医疗服务行业走向更加市场化的竞争,并出现更多的私有化和整合趋势。

最佳入行时机和细分板块

相较于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往往具备更高的运营效率和灵活性,拥有更好的服务质量,并能较易提供更高端的医疗服务,这些都是潜在的差异化发展方向。目前,有六大类医疗服务投资板块正逐渐浮现,差异化优势各不相同,包括:

*高端医疗: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价格较高,针对迅速崛起的高收入人群,通常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不依赖医保,单体规模较小。如和睦家。

*私立专科连锁:专科医院,通常采用连锁模式。其特点是技术壁垒低,风险小,较易标准化和迅速复制,通常针对公立医院不太重视或对医保依赖度低的科室。私立专科医院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或更低的价格与公立医院竞争。如爱尔眼科和慈铭体检。

*私立综合医院:由私人资本从无到有新建。其特点是所有权清晰,但营建周期较长,需要较强的资金、人才资源和管理能力的支持。如厦门长庚医院和西安高新医院。

*公立医院转制:在政府允许下将公立医院转制为私立医院,多数为综合医院。其特点是抓住医改的政策红利,由于其前身是公立医院,具备现成的品牌、病源、医师资源和医保定点资质。如宿迁市人民医院。

*医疗产业链延伸:聚焦医疗产业链延伸,满足新兴细分市场需求。如月子中心、养老中心和检验诊断中心。

*医院集团:由多个综合医院组合而成的医疗集团,也可具备一定的专科特色,甚至包括不同级别的医院。其特点是主要靠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取胜,目前市场上还不多见,可成为综合医院的一个长期演变方向。如同仁医疗产业集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演变,各时期私立医院差异化发展的重点和条件也会随之变化(见下页图1)。

各板块的成功要素

在把握各医疗服务板块的整体发展趋势之后,深入了解各板块的行业需求特性和竞争格局并把握关键的成功要素,是帮助找寻、筛选合适商机的下一个关键步骤。

高端医疗。现有的高端医疗机构往往规模较小,集中在一线城市,这主要是受到一些行业本身特点的影响。高端医疗定位的目标顾客为高收入人群和外籍人群,群体数量较少,且主要依赖商业保险而非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规模过大会导致床位和资源利用率过低。

私立高端医疗的直接竞争对手主要是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房。特需病房头顶公立医院的品牌光环,背靠公立医院通过大规模普通病源积累而打造出的强大医学实力,使得小规模的高端医疗机构很难直接在医学专业能力上占到优势。发掘高端的内涵所在,建立高端的文化理念,深入了解高端客户的需求,并进一步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品牌、服务和人才建设上,是高端医疗制胜的关键。

私立专科连锁。标准化的模式、强大的品牌以及综合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私立专科连锁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标准化是连锁复制的扩张基石,品牌是加快扩张的重要资源,而人才培养能力则是实现扩张的必要保障。此外,也可根据行业特性寻求自身的差异化发展方向,打造相关优势。在扩张过程中,审慎的战略布局以实现“跑马圈地”和“夯实内功”的平衡,将会成为连锁医疗机构的新课题。

综合医院。综合医院的竞争要求具备全方面的条件和能力:首先,政策支持非常关键;其次,传统的品牌、人才和特色专科建设也十分重要;在不久的将来,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组织架构和管理、精细的运营和流程管理以及规模效应也日趋重要。

医院集团。在综合医院所需的全方位综合性能力基础之上,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这其中包括品牌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专科特长、运营能力和患者管理等全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整合。目前,该板块尚未起步,能够在这些方面真正实现协同效应以发挥规模优势的医院集团尚不多见。

医院集团的增长扩张模式不同于私立专科连锁医院。首先,私立专科连锁医院通常全国布局,网点众多。而医院集团往往集中在某些区域,数量也不多。其次,私立专科连锁医院的扩张速度较快,而综合医院受制于较高的进入壁垒、较长的开发周期以及不易复制的模式,医院集团的扩张步伐要慢得多。最后,医院集团的标准化程度也远低于私立专科连锁医院,主要原因在于综合医院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其科室能力的打造要切实贴合当地市场的需求(患者特点和竞争情况等)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和能力的可获得性。

医疗产业链延伸。医疗产业链延伸的内涵相当丰富,既包括医院服务的剥离(如康圣环球检验中心),也包括后端对患者服务的延伸(如月子中心和养老护理等)。医疗产业链延伸的核心竞争要素,既有与其他医疗服务板块类似的地方,如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标准化模式和可复制性,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最关键的便是从医院获得稳定的业务来源,包括和医院签订外包各种服务合约以及由医院推荐患者转诊和配套机制等,这往往需要和多家医院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进入方式

目前中国的医疗服务行业有四类典型的进入方式:对于私立医院,可以选择新建或者收购;对于公立医院,可以选择转制收购或者托管。这些模式在进入时间、投资规模以及资产所有权方面各有不同。

对于新建私立医院而言,从申请营业执照、拿地建楼一直到开业,所需周期较长,且前期投资也较大,但其优势是产权明晰、投资者的控制力强。典型的例子有台塑集团在厦门开设的长庚医院,于2004年申办,2005年动工,2008年一期开业,总投资约17.8亿元。相比之下,收购一个现有的私立医院,在投资进入阶段的时间则会缩短很多,并且被收购医院往往拥有现成的医生团队和病源,无须从头开始打造。

转制收购公立医院和前两种模式存在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从进入时间来看,一方面收购成熟的公立医院资产能加快投资者进入,但另一方面由于转制过程中当地政策和政府支持的不确定性,也有可能拖延时间。其次,由于被转制医院通常是当地政府或国企急于甩掉的包袱,或规模不大,因此作价可能较低,前期投资相对较小。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例如人员编制问题、政府或职工的保留股权)可能无法在近期内理清,从而导致投资者对医院的控制力不能达到预期,产权不明晰。例如,金陵药业在收购宿迁市人民医院时,就保留了原有职工的事业单位编制。

托管公立医院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投资者并没有获得医院的资产所有权,只是委托经营并收取约定的管理费。典型的例子有凤凰医疗集团于2010年托管北京门头沟医院。但也不乏先托管后收购的先例,如凤凰医疗集团在2001年托管了无锡新区医院后,于2005年将其全资收购。

投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到底哪个更合适?其实两者各有利弊,更多的是要结合投资者自身的能力和目标来综合考虑。

投后经营

投资医院之后,如何做优医疗机构的业务和财务表现?我们认为,改善医院运营、提升投资回报可以凭借四大价值提升工具:

*企业化治理:建立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架构,重构医院董事会和管理团队及其运作机制,加强管理能力和文化建设。

*改善医院运营:改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采购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IT等软硬件设施;实现医疗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的双重提升。

*产品组合战略:根据医院自身的能力和定位,结合外部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设置医院科室,并打造差异化的专科特长。

*整体扩张战略:打造地理扩张战略、整合并购战略,并提升相关能力。

公立医院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可以通过这四大价值提升工具加以改善。首先,受制于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普遍现状,公立医院的治理机制较为落后,院长往往缺乏有效授权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化治理可以明晰权责,落实责任,改善医院管理机制。其次,医保支付机制的改革(如总额预付的推广)、取消药品加成等医改政策对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构成挑战,而优质高效运营则可优化诊疗处方、提升运营效率并加大成本控制。同时,优质高效运营也可以帮助改善人员冗余现状,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具竞争力的医疗服务,增强医院的竞争力。最后,一些医院也缺乏明确的科室定位和规划,需要重新制定产品组合战略,以找到适合其特色的市场切入点打造重点科室。

私立医院则更多面临着如何高质量增长扩张的发展诉求。首先,要针对“去哪里”的问题,明确自身定位,进行外部调研,制定相关的产品组合战略和整体扩张战略。其次,要解决高质量扩张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同时注重修炼内功,实现优质高效的标准化运营,建设人才梯队,并且始终维护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 篇4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医疗联合体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推动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意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二是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支撑体系;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

2018年7月,为更加深入“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通知》具体从以下十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旨在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老百姓看病就医带来便捷。

1、就医诊疗服务更省心;

2、结算支付服务更便利;

3、患者用药服务更放心;

4、公共卫生服务更精准;

5、家庭医生服务更贴心;

6、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

7、健康信息服务更普及;

8、应急救治服务更高效;

9、政务共享服务更惠民;

10、检查检验服务更简便。

(二)BAT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

百度互联网医疗生态以大数据资源和处理能力为核心。在医院端的布局有朗玛信息、趣医网和医护网;在健康管理领域推出了百度医生和收购了拇指医生两个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品牌是dulife,亮点是百度健康云特别是北京健康云;在医药流通领域以药直达领衔;与阿里巴巴和腾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百度在医生应用领域比较重视,目前已推出百度医图。阿里巴巴的互联网医疗布局以支付宝、天猫为框架,云峰基金为开路先锋,纵连横合。在医院端,入股了恒生电子旗下互联网医疗子公司恒生芸泰、战略投资华康医疗、搭建支付宝未来医院。在健康管理端,战略投资了U医U药、寻医问药网。在智能设备端,大刀阔斧与上市医疗医药公司合作,包括在智能移动医疗设备与鱼跃科技合作,在医疗影像领域入股华润万东,与迪安诊断在体检检测领域战略合作。医药O2O领域以天猫医药馆、阿里健康APP为核心,与卫宁健康共同探索处方流通,与医药商业公司白云山合作。

腾讯医疗的布局可视为一核(微信)多卫星(春雨医生、丁香园、微医集团等实力干将)。在医院端,战略投资挂号网,现在已经升级为微医集团,主导微信智慧医院的建设,与卓健科技深入合作。健康管理端,战略投资国内流量最大的互联网诊疗平台春雨医生,战略投资好大夫在线。智能设备领域,战略投资糖大夫(连接智能血糖仪)、战略投资缤刻普瑞(智能医疗设备开发商)、马化腾入股健康元,开发可爱医生。在医药流通领域,与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合作,与医药连锁海王星辰合作。

(三)“互联网+医疗”打造移动医疗信息化管理模式 随着医疗信息化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与就医服务水平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越来越多的大型现代化医院开始利用信息化大幅度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能力,优化就医流程,增强管理效率,从而使医务人员在单位时间能够提供更多的服务,让病人轻松就医。推动医疗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医疗管理理念来说,随着多项医卫信息化政策的出台以及医改的不断深入,老龄化问题得到关注,促使医疗管理的理念从以“治疗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过渡,因而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客观上为其深化应用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

二、不利因素

(一)缺乏标准和规范

互联网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医疗规范,基层公立医院和大城市的权威医院规模不同、设备规格与系统存在差异,大部分专家为避免承担风险,还是建议患者去大城市医院会诊。另一方面互联网医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认定,互联网医疗的开放性、距离感容易导致信息泄露、误诊、漏诊等现象的发生制约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二)互联网医疗的数据之痛

第一,互联网医疗行为数据化程度不够,且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说目前不少走互联网途径的医疗行为都非常方便,比如药品电商、线上问诊等。但是这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数据化程度并不高,且数据价值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第二,由于缺乏技术、资源等,中小平台对医疗数据利用能力普遍不高。互联网医疗的门槛其实不高,但是低门槛既是机遇,也是陷阱。中小平台往往因为技术和资源上的劣势而难以利用好搜集来的数据,走到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第三,由于互联网信息的不对称性,数据的有效性不够透明。互联网虽然提高了信息的对称性,但在医疗领域,由于信息的隐私性和采集方法的漏洞,不少平台往往会收集到很多无效或者是不完整的医疗数据,从而导致数据的利用价值变低。

第四,传统医疗数据的线上化程度不够高,拉低了诊疗效率。目前不少三甲医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互联网化改革效果,比如在移动支付和患者就医数据等方面。但是还是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线下诊疗的过程中,由于医院没有数据储存入口和方法,导致核心诊疗过程与线上脱节,医院成为互联网化的“半吊子”。

第五,医疗数据因地域、体系等问题存在“共享”鸿沟。中国的传统医疗体系出于政策因素,往往会具备很强的地域化属性,而且医疗数据的隐私性很高,这就导致医院间的病患数据无法互通,不能共享,甚至同一地区的医院也无法形成数据互通。

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规模预测

2017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为325亿元。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455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0.12%,2022年将达到1,754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测

2,0001,5009051,00045550002018E2019E2020E2021E6461,2661,7542022E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亿元)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 篇5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报告目录

第一章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环境分析1

第一节国内宏观经济环境1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1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3

三、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4

四、2013-2018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6

第二节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分析10

一、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10

二、我国医疗器械税收政策13

三、我国医疗器械投资政策15

第三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17

一、行业内竞争17

二、买方侃价能力19

三、卖方侃价能力20

四、进入威胁22

五、替代威胁25

第六节影响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28

第七节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及趋势预测29

第二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产分析31

第一节2012-2013年我国总产量分析31

第二节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分析32

第三节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产销率与产品库存分析33

第四节2013-2018年我国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产量预测34

第三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消费分析36

第一节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消费量分析36

第二节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消费特点与消费趋势分析37

第三节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需求满足率与潜在需求量分析

一、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满足率分析38

二、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潜在需求量分析41

第四节2013-2018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价格变动分析44

第五节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消费量预测45

第四章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供需状况分析47

第一节2012-2013年年医疗器械行业供需状况47

一、2012-2013年医疗器械供给状况47

二、2012-2013年医疗器械需求状况48

第二节2013-2018我国医疗器械供给变化趋势预测51

第三节2013-2018我国医疗器械需求变化趋势预测52 38

第一节2012-2013年我国分医疗器械行业生产分析54第二节2012-2013年我国分医疗器械行业消费分析55第三节2012-2013年我国分医疗器械行业供需波动规律分析56第四节2013-2018年我国细分医疗器械行业预测57 第六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59第一节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国际贸易市场分析59 第二节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量分析60 第三节近年我国国内外进出口相关政策分析61 第四节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进出口市场预测62 第七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价格分析64第一节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平均价格走势分析64第二节2012-2013年我国分医疗器械行业价格走势分析65第三节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价格走势预测66第四节2013-2018年我国分医疗器械行业价格走势预测67 第八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品技术发展分析69第一节当前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发展现状69第二节我国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成熟度分析70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中外医疗器械技术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71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技术的对策72 中外主要医疗器械生产商生产设备配置对比分析73 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研发、设计发展趋势分析74 第九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品营销分析76第一节医疗器械行业国内营销模式分析76第二节医疗器械行业主要销售渠道分析77第三节医疗器械行业广告与促销方式分析78第四节医疗器械行业价格竞争方式分析79第五节医疗器械行业国际化营销模式分析80 第十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消费者偏好调查82第一节医疗器械产品目标客户群体调查8

2一、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偏好调查8

2二、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偏好调查8

5三、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偏好调查87第二节医疗器械产品的品牌市场调查89

一、消费者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品牌偏好调查89

二、消费者对医疗器械品牌的首要认知渠道9

1三、医疗器械品牌忠诚度调查9

2四、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调研94 第三节不同客户购买相关的态度及影响分析98

一、价格敏感程度98

二、品牌的影响10

1三、购买方便的影响10

3四、广告的影响程度10

4第十一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及企业竞争格局分析111第一节国内外主要企业分析(含企业发展介绍、近期经营状况等)111第二节医疗器械行业历史竞争格局综述11

2一、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分析11

2二、医疗器械行业竞争程度114第三节医疗器械行业企业竞争状况分析118

一、领导企业的市场力量118

二、其他企业的竞争力121 第四节近期企业并购分析124第五节国内外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125第六节2013-2018 年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展望126

一、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展望126

二、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对产品价格的影响展望129

三、产品竞争格局有所改变131 第十二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风险分析134第一节2013-2018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机会13

4一、2013-2018医疗器械行业主要产品投资机会13

4二、2013-2018医疗器械行业主要出口投资机会137

三、2013-2018医疗器械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139 第二节2012-2013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风险展望1

41一、宏观调控风险1

41二、行业竞争风险1

43三、供需波动风险14

4四、技术风险146

五、经营管理风险149

六、其他风险151 第十三章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建议分析154第一节2013-2018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

一、2013-2018年行业热点投资产品分析

二、2013-2018年行业热点投资地域分析

三、2013-2018年行业热点投资方式分析第二节2013-2018医疗器械企业经营战略建议

一、2013-2018医疗器械企业的标竿管理154 154 157 159161 16

1(一)国内企业的经验借鉴

(二)国外企业的经验借鉴第二节2013-2018医疗器械企业的资本运作模式166

一、医疗器械企业国内资本市场的运作建议166

(一)医疗器械企业的兼并及收购建议

(二)医疗器械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建议

二、医疗器械企业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建议171 部分图表目录图表2012-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

图表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收入区域分布图 图表2012-2013年东北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 图表2012-2013年东北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图 图表2012-2013年华北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 图表2012-2013年华北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图 图表2012-2013年华东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 图表2012-2013年华东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图 图表2012-2013年华中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 图表2012-2013年华中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图 图表2012-2013年华南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 图表2012-2013年华南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图 图表2012-2013年西部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 图表2012-2013年西部地区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图 图表2013-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表 图表2013-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变化图 图表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产量比较分析 图表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产量及增长率变化图 图表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消费量比较分析 图表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消费量及增长率变化图 图表2013年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偏好分析 图表2013年医疗器械消费区域分布比率图 图表2013年消费者对医疗器械产品的品牌满意度调查 图表中国医疗器械消费者对其价格的敏感度分析 图表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量比较分析 图表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量及增长率变化图 图表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量比较分析 图表2012-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量及增长率变化图 图表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量预测表 图表2013-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量预测图图表2013-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量预测图-图表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品牌市场集中度分析 图表2013年医疗器械品牌行业领导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图表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品牌产值预测表 图表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品牌产值预测图 图表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品牌销售收入预测表 图表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品牌销售收入预测图 图表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品牌总资产预测表 图表2013-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品牌总资产预测图 图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SWOT分析 图表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盈利能力情况 图表2013年我国医疗器械品牌行业偿债能力情况

中国医疗行业分析 篇6

正文目录第一部分行业及市场分析第一章2010-2014年保险业发展状况第一节中国保险业政策环境

一、国内保险公司政策环境

二、外资保险政策

三、保险资金管理第二节中国保险业状况

一、2014年末保险业概况

二、2014年我国保险市场运行情况

三、2014年我国保险业发展动态

四、2014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报告第三节2010-2014年我国几大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一、养老保险

二、医疗保险

三、失业保险

四、工伤保险

五、生育保险

六、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

七、社会化管理服务

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第四节全球保险业概况

一、世界保险业的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多

二、世界保险业非均衡增长格局加剧

三、世界保险业的组织结构形态变化巨大

四、保险创新已成保险业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资金运用已成保险业的重要内容

六、启示与建议第五节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

一、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二、我国保险业增速减缓的因素分析

三、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的对策第二章我国医疗保险政策环境第一节2010-2014年医疗保险政策环境第二节2010-2014年我国加强工伤保险医疗管理第三章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发展状况综述第一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一、城镇保险覆盖率

二、农村保险覆盖率

三、城镇不同群体医疗保险覆盖率第二节基本医疗保险状况分析

一、总体状况

三、生育保险第三节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受益资格研究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受益资格条件的规定

二、基本医疗保险受益资格规定的利弊分析

三、基本医疗保险受益资格规定的改进措施

四、基本医疗保险受益资格实施的制度建设第四节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调查报告

一、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回顾

二、对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评价

三、北京基本医疗保险展望 第四章2010-2014年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运行情况第一节2010-2014年商业医疗保险保费状况

一、2010-2014年商业医疗保险保费分析

二、2010-2014年主要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分析第二节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状况

一、寿险业市场格局分析

二、2010-2014年全国各地区保费收入情况第三节2010-2014年要寿险公司经营状况

一、中国人寿保险股公司

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

三、新华人寿保险公司

四、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

五、泰康人寿保险公司

六、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第四节寿险公司经营风险

一、定价风险

二、销售风险

三、运营风险

四、管理风险

五、政策风险第五节健康保险经营风险分析

一、来自投保人方面

二、医疗机构方面

三、保险公司内部第二部分城镇和农村医疗保险分析 第五章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发展情况分析第一节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评估与发展对策

一、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评估

二、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三、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对策第二节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二、参保范围和筹资水平

三、加强管理和服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第三节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二、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商业医疗保险的对策及建议 第六章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发展情况分析第一节保险业参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情况

二、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方式

三、保险业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四、积极支持保险业参与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对策第二节综合性农村医疗保障构架的制度分析

一、国内农村医疗保障演进的制度结构与功能分析

二、国外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构架的经验与启示

三、综合性农村医疗保障构架的制度体系分析:多层次模式

四、小结第三节我国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建设

一、农民工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二、农民工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对策第四节农村商业健康保险的定位

一、农村健康保障困境呼唤商业健康保险

二、商业健康保险在农村卫生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

三、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空间

四、农村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策略第五节商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协同发展研究

一、商业保险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定位问题

二、商业保险参与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三、商业保险介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选择与利弊分析第三部分医疗改革与保险业 第七章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保险业发展第一节医疗卫生体系改革

一、2014年中国医疗改革分析

二、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未来走向第二节2014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

一、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

二、卫生监督

三、农村与社区卫生服务

四、妇幼卫生保健

五、医疗服务

六、门诊和住院病人医疗费用

七、卫生资源

八、医学科研和教育第三节公共健康与医疗保险

一、中国公共健康状况

第三部分行业发展趋势 第八章医疗保险热点问题探讨第一节构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

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框架与特点

二、现行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三、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第二节基于管理式医疗的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初探

一、美国管理式医疗及其风险管理模式

二、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的现状

三、我国全民社会医疗保险模式构建第三节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问题探析

一、对社会医疗保险需不需要营销的讨论

二、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设计和实施

三、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营销行为讨论第四节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国内近年研究的若干进展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的内涵与内容

二、社会医疗保险不公平现象存在的原因

三、医疗保险公平性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四、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公平性的途径

五、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医疗保险发展趋势第一节基本医疗保险发展趋势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政策

二、基本医疗保险发展趋势第二节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趋势

一、保险需求与供给预测

二、健康保险发展趋势分析第三节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

二、社会保障制度

三、市场化程度

四、人口因素

五、通货膨胀率

六、公众的风险意识以及对保险知识的了解程度

七、其他因素第四节中部三城市健康保险需求调研

一、被调查者的健康保险选择及评价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思考第四部分行业发展对策 第十章主要国家医疗保险发展情况分析与借鉴第一节德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其借鉴

一、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体制

二、德国的护理保险制度

三、德国的医疗保险改革

第二节英国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评析

一、英国医疗保险体系的主要特点

二、英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三、英国的医疗保险改革绩效评析第三节英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情况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重大疾病保险起源

二、英国重大疾病保险发展情况

三、对中国的启示第四节英美医疗保险体系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英美医疗保险体系成因研究

二、决定一国医疗保险体系模式的因素

三、对中国的启示第五节中美商业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比较

一、我国现行的健康保险税收政策

二、美国的健康保险税收政策

三、美国健康保险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六节加拿大、墨西哥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情况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加拿大医疗保险的有关情况

二、墨西哥医疗保险的有关情况

三、几点启示第七节日本医疗保险体制的现状与改革

一、日本医疗保险的类型

二、日本医疗保险体制的分工与整合 第十一章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策略第一节现阶段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产品

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的现状与困境

三、加快发展我国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建议

四、发展健康保险须防范道德风险第二节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现状与国际潮流及改革之路

一、中国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保险体系现状

二、商业保险参与构建医疗保险体系是国际潮流

三、市场力量的有效运作是医疗保险体系改革的动力

四、中国医疗保险体系的改革之路

五、结论第三节商业保险开办补充医疗保险的探索与实践

一、厦门市的“第三方管理+浮动管理费用”型模式

二、太原市的“盈亏自负+保费可调整”型承保模式

三、保定市的“盈亏自负+保费不可调整”型模式

四、无锡市的“第三方管理+盈亏自负+保费周期性调整”承保模

五、北京地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经营情况调研第四节卖方医疗市场中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一、基本医疗保险与卖方医疗市场的博弈

内容。

二、信息不对称在医疗问题上凸显

三、健康保险的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四、专业化健康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专业化健康险的衍生职能

六、我国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策略第五节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评价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发展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建议第六节对我国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思考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状况及其国际差距

三、推进专业化经营,提高我国保险公司健康险水平第七节发挥商业医疗保险在扶贫解困中的资源配置优化作用

一、扶贫解围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使命

二、商业医疗保险在扶贫解困中的资源配置优化作用 第十二章医疗保险其他发展建议第一节关于建立我国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

一、医疗意外界定和分析

二、医疗意外纳入保险制度管理的必要性

三、建立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方法第二节健康保险的风险特征与产品创新

一、健康保险的风险特征

二、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的探索第三节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难点及对策浅析

一、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难点

二、国际先进的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措施——管理式医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分析 篇7

关键词:新医改,老龄化,产业升级,细分市场龙头,行业并购

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原因

新医改政策

2009年4月初, 我国出台8, 500亿元新医改方案, 8, 500亿是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未来三年医改投入的总额。新医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城市医疗服务和基础医疗的报销。这几个方面将使中国医疗系统和观念实现“重治疗”到“重预防”的转变。首先这些转变带来的是对于基础医疗设备实实在在的需求, 例如超声、X线机、生化仪和心电图仪这类“基础设备”将会是中国政府集中采购的重点。在新医改政策的刺激下, 基层医院“填补缺口”和“更新换代”的将促使相关基础设备市场迎来大幅增长, 相关企业将迎来产能释放和业绩大幅增长的时代。

根据政策要求, 2009年, 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 同时2009年开始, 我国将在3年内重点支持2, 000所左右县医院建设。而目前我国2, 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在不同地区平均缺口率达到30%-50%。现有设备中有15%左右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 60%左右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 亟需“更新换代”。

替代进口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 高端精密仪器由于技术相对复杂, 研发投入高, 替代难度大, 目前依然是跨国公司的天下, 主要高端市场80%以上的份额被跨国企业占据, 多数关键技术被发达国家大公司所垄断。短时间内不具备突破能力。而对于高端耗材, 由于研发难度相对较小, 同时很多新兴领域国内具有很好的技术实力, 所以存在替代进口的机会。目前国内三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核心产品的替代进口, 从而带动企业的高速发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医疗器械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行业增长。同时, 在医院基础设备以及高端耗材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企业高速增长, 并实现IPO。

消费升级

伴随着GDP持续增长带动的消费升级以及医药市场的结构调整,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长期保持15%以上的增速。一方面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的40%, 而我国这一比例近年来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仍然不到15%。另一方面我国人均医药费用虽然从2001年的140元/人提高到了2008年的378元/人但与美国人均医药水平319美元/人、日本348美元/人依然有较大差距。消费升级动力依旧强劲。

老龄化

老龄化将带动医疗器械整体需求, 尤其是伴随经济水平提升的对自我诊断需求的提升将大力推动家用医疗器械的高速发展。我国的65岁以上人口从1982年的4, 900万提高到了2008年的1.1亿人, 占总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4.9%提高到了2008年的8.3%, 预计到2030年这比例将达到25%。我国老年人口患有慢性疾病的概率超过80%, 同时具有两种以上慢性病老人在60%以上。 (数据来源:国家老龄委)

二、全球医疗器械市场

2008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约3360亿美元, 比2007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了12%。2009年, 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减退, 医疗器械行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总销售额约3864亿美元, 年增长速度为15%。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 其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33%。美国本土医疗器械产品需求巨大, 高水平的医疗支出、3亿规模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 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欧盟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其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27%。欧盟26国人口达到了4亿以上, 成为该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另外, 单一货币使得各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价格透明化, 促使欧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地区, 形成高度成熟的市场体系。日本医疗器械行业的销售额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9%。日本医疗器械产业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 很少信赖于进口。

2009年全球销量前10名的医疗器械公司。这10家医疗器械公司产品销量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 强生无疑是医疗器械领域的独孤求败, 2009年的销售额达到235.7亿美元。而其它主要竞争者如西门子、通用和飞利浦虽为非医药企业, 但是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知名的但以生产小设备为主的公司如美敦力和波士顿科学同样榜上有名。医疗器械巨头们的收入出现普遍增长的趋势。

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处在整合发展临界点, 专业化并购培育细分市场龙头, 综合化并购催生行业巨头。从初级卫材为主的初创阶段到门类扩张的起步阶段, 再到90年代民营资本推动的结构性变化阶段,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完成了原始技术和资本积累, 并初步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产业布局。2006年新医改启动后, 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多元化战略诉求、激烈的行业竞争和资本力量成为行业整合的催化剂, 在行业内生特性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 集中度提升和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中国本土医疗器械企业将通过兼并收购, 推动行业走向集中。在综合化和专业化发展过程中, 将涌现更多的细分市场龙头, 并且催生未来的行业巨头。

战略定位决定未来发展, 先行并扩张企业有望成为行业巨头。整合发展期,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将面临三种发展格局选择:1) 专注细分市场, 成就细分龙头;2) 通过并购扩张, 成为综合巨头;3) 借助科技优势, 实现医电一体化。专注和多元化都不可或缺, 我认为多元化发展、积极进行整合扩张的企业更有希望成为赢家。迈瑞医疗、威高股份、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已经通过合资、并购走向多元化, 成为整合的领跑者。微创医疗、康辉医疗、创生医疗、九安医疗、阳普医疗、新华医疗则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产业升级大势所趋,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科技发展之路。制造加工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基础, 经过积累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品体系, 并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建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医疗器械积极进行技术升级, 争取内需市场和外部产业转移机遇。产品质量、技术结构方面的提升使得中国企业在监护、医学影像设备、临床实验室设备和微创介入治疗等领域获取了显著成果。创新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 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心电生理仪器、人工关节等将是下一步占领的制高点。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 将维持快速增长。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成长性优于药品市场, 未来将维持10~15%的复合增速。虽然发达国家占据了78%的市场份额, 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正经历着快速的成长, 依靠成本优势和研发积累提升产业链地位。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支出、日益提升的消费能力和健康意识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行业发展注入额外动力, 成为释放被压抑需求和打开未来潜在空间的诱发力量。资源配置再平衡、升级换代以及产业转移等内外部动力相互交织,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20-30%。到2009年底, 全国医疗器械工业产值已突破900亿元。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占GDP比重为0.27%。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预计, 2011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2009年医疗器械行业工业产值及其占GDP比重

行业性风险:1) 经济衰退、削减财政支出可能抑制高端出口市场需求;2) 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制造产品的全球竞争力;3) 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在各国都受到严格的监管, 政策改变或显著提高制造企业成本;4) 国外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市场, 以及内资品牌的价格竞争或导致竞争加剧, 压低行业利润率。

四、中国医疗器械细分行业特点

医疗器械各细分行业发展各异。家庭器械、心血管介入、骨科器械和高质耗材四个细分行业。进口替代、潜在需求释放和消费升级带动上述四个细分行业高速稳定增长, 未来几年行业年复合增速分别达25%、24%、21%和20%。感控灭菌领域竞争激烈, 政策带动行业龙头企业近期快速成长, 远期有待观察。医学影像行业增速缓慢, 新兴市场出口和升级换代或迎来长期曙光。

中国“病人”,医疗度假 篇8

风光如画的旅游目的对他们而言,是一座拥有精湛技术、豪华服务的医院。

若你身边的朋友度完假回来,你发现皮肤晒黑已不能概括对方的变化,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同,感觉对方更年轻更漂亮了,那么你可以大胆推测,他们应该是去医疗旅游了。

医疗旅游,听起来不是很美好的旅游方式,但其实正好相反。对于新贵阶层来说,这是一种近年来极其风行的旅游方式。最大众的方式是去韩国整容。如果你选择的是更加昂贵的医疗服务,那么来到医院,你完全找不到接受治疗的感觉。以瑞士为例,提供顶级服务的医院,看起来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都是一家五星级酒店,除了服务你的员工是穿着白袍的专业人士。

医疗旅游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国内的高昂医疗费用和国际出游交通成本的降低,这两者极大鼓励了私人客户出国寻求医疗服务。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一流的医疗体系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来,服务于那些不满足本国内的医疗服务的高端人群,反过来又促进了更多的人群选择海外医疗旅游。

而在中国,情况则不大一样。国内的医疗费用并非驱使人们出国度医疗旅游假的主要原因。中国的富有人群走出国门,是为了寻找国内没有的医疗服务。他们是海外医疗目的地最受欢迎的客人,因为他们能够花得起价钱接受为他们度身定做的医疗服务。海外医疗机构和医疗组织团们充分意识到中国客人的巨大消费力,他们甚至推出了汉语服务—只接受中国客人的预订。

相同的风景,不同的目的

对于中国内地游客来说,以下这几个地方毫无疑问是名列榜首的最受欢迎目的地: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美国。但是,如果你得知,它们同时还是最受欢迎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你或许也不会感到意外。因为作为医疗目的地而受欢迎,它们获胜之处不在于性价比,中国“病人”不差钱。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性价比更好,吸引这些广受欢迎的中国客户的除了医疗服务外,还有医院外的购物点和观光地。过去,美国人最热衷医疗旅游,可以省下巨额的医疗费用,通常是40%-50%。但现在手术台上的是新面孔,大部分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不是为了省钱而来。

整容、抗衰老、癌症筛查、高端诊断、慢性病,这几种类型是最为受欢迎的海外医疗服务。去韩国旅游,往往带有去整容的暗示。而事实上的确如此。首尔BK东洋整形外科医院(BK DongYang Plastic Surgery Clinic)的整形外科医生Kim Byung-gun说,他的患者小到6岁,大到70岁。平均而言,他们的手术费用约在5,000-10,000美元之间。其中不少是来自中国的客人。Kim说:“医疗旅游业将成为韩国经济的发动机之一”,并表示,“韩流”是推动韩国医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BBC的新闻报道,到海外寻求医疗服务的中国客人往往都是有钱人,并且他们追求的是高品质的服务和照顾。“考虑到中国众多的人口日趋老龄化,毫无疑问,中国是最有价值的市场。”Dr Tan See Leng说。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亚洲最大的高端医疗服务公司之一),这家以豪华服务著称的医院,专攻心脏、神经学和普通外科。VIP套房的一晚收费是2万人民币。

这些医院基本都配备会说普通话的员工,并且能够帮助客人完成签证申请和安排旅游路线。他们在中国地区也开始有办事处,目的在于拓展潜在的客户群。另据慈铭体验总裁胡波提供的数据,近几年都有超过一千人,通过他的医疗机构到国外寻求医疗服务,大部分客人是来自北京、上海和广州。而此数据在2008年的时候,只有一百多人。“并且人数逐年递增,是因为客人的隐私意识越来越强。”通常一个七天的旅行行程,包括医疗服务、食宿、往返机票、观光费用,大约耗费60万左右。以瑞士的抗衰老医疗旅游为例。这个行程安排是最多人所选择的。而海外产子,则是另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旅游。

中国“病人”的选择

瑞士和羊胎素的关系,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几乎等同于提起韩国就想到整容。但实际上,羊胎素早已不是瑞士的重点,至少不是青草地疗养院(Clinique La Prairie)的重点。去瑞士医疗旅游的游客,大部分都会选择到青草地疗养院。处强调的是疗法。最受中国市场欢迎的一个项目就是活化细胞再生疗程(revitalization program)。能否让人返老还童?在接受当地华文媒体的采访时候,CLP的医疗总监威利(Thierry Walli)先生幽默地回答了这个人人关心的问题:“我已经60岁了,接受了这种治疗就能让我的皱纹全部长回去么,不可能。但是它确实可以增强免疫能力”。当被问及“CLP细胞活化疗法”是否获得过某些官方的认可时,威利医生说,没有,但是有专利。很多中国客人都是冲着这个项目去的。早在5年前,威利医生便开始接待中国客人,据他回忆:当时的中国客人总是三两成群 ,基本不会英语,也不怎么提问;他们的观念似乎就是:我们是最好的,所以我们也要享用最好的。对疗程本身并不特别关心。现在的客人很年轻,英语也不错,提出的问题非常具体。

一个普通的疗程通常需要一周左右。流程和在中国看病没有区别,先是检查身体,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安排疗养方案,一周可以接受两个疗程,最后一天检查身体,一切正常便可出院。唯一的不同就是,舒适的居住环境和配备应有尽有的设备,从健身器材到温泉spa。对于想要真正体验旅游的人而言,瑞士其实处处是风景。以青草地为例,医院就在莱蒙湖边上,整个中欧最大的湖泊,最懒人的方法是乘坐游船,缓慢的船速让游人得以轻松地欣赏湖景甚至用餐。

若想省去长途飞行的劳累,亚洲的医疗服务同样受到中国客人的欢迎。事实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医疗服务,根据2010年的行业数据显示,已经吸引到44亿美元的消费。

为分得中国市场的一杯羹,日本今年年初在中国大力推广“医疗签证”。日本外务省领事局外国人课课长冈田健一表示,设置“医疗签证”主要为吸引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富裕阶层,把医疗和旅游结合起来,推广“医疗观光”,以增加国外患者赴日本的次数,延长在日本的停留时间。“我要强调的是,去感受日本的医疗服务,不仅意味着患者去接受治疗,也可以是去做全面体检、接受美容整形手术或者是进行温泉疗养。” 冈田健一在北京接受采访时候说。

上一篇:湖北农村信用社招聘下一篇:专属吃货的唯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