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精选8篇)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篇1

一、电子政府与办公自动化

电子政府的办公自动化的表述,可以用Webnomics也可以用Cyberhomics等;总之中国政府在入世一年,政府使用Internet Economy使电子政务更加方便了群众,政府政策的透明度增加了,无疑使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更加快捷。

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共产党代表最先进的文化,而电子政府与经济全球化接轨,是文化地最先进部分。当然电子政府的网络成本增加了,但人力的节约从总体来说,符合网络经济的要求。

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各国政府的组织形式和名称有所不同,但都与其政权性质相适应。按照管辖范围不同,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分。中央政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管理所辖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

政府是金字塔型的行政组织结构,塔顶是国务院,而中间层次是各省、自治区,起着上传下达,充当信息驿站的作用;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政府组织结构的理解。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把过去承揽的大部分社会事务交还给社会。政府便可以集中精力抓宏观的、长远的、重要的事情了。在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中,电子政务使电子政府增加了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等功能的互联网上的迁移。电子政府使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的机关职能由虚拟走向务实,实现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我国的电子政府仍然是人民政府,依据人民的需求,提供个性的服务选择。

如果电子政府不能与人民办实事,如同玩起滑稽的、与爱犬转圈却永远咬不到自己尾巴的相映成趣的逆向游戏。

电子政府仍然需要大量的熟悉电子政务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通过MpA是各国的培养办法。中国的MpA要学习西方的信息技术,同时要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起来。

二、经济全球化与宏观经济调控

一百多年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过曲折与反复,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说明经济全球化与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是同步进行的。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的关键时候,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近十三年来,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特别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考验中,中国经济增加10%左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巩固,也锻炼了一批经济人才和中青年领导骨干。

当代和未来的电子政府,是要使国家政务融合到一体化的全球活动的地球村中去。因此,电子政府将电子政务作为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宏观手段。

电子政务的内容包括电子政府的内涵、系统、安全防范以及与传统政府的区别,对社会变革的影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发展前景与展望等。

电子政务是用互联网的手段,来完成政府的行政工作。然而电子与夸克等一样,是肉眼看不见的客观存在,但通过直接经验可以判断政府行政工作的文件在互联网上的传输,一旦文件成为电子邮件,发出去后,对方是否收件,可以通过电话联系,没有收到可以再发,一旦网络出了问题,互联网的通讯将被中断。然而,一些哲学家在承认电子、夸克等实体存在的同时,却否认香肠、牛奶之类物质的存在。中山大学哲学系翟振明教授的论文《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刊登在中山大学哲学文库的网站上,成了原创性的靶子论文。

对实在论(realism)的讨论,牵动过一大批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如贝克莱、休谟、罗素、穆尔、胡塞尔、梅洛——庞蒂、帕特南等。

以上是粗略梳理一下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斗争。电子政务长远效率与效率、经济效益与政治效益、封闭与开放,官僚行政与民主行政等的争论,远远没有哲学界争论的激烈。正因为哲学的争论,语言不够流畅、通俗,普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生活中哲学,将赋予MpA的教育对象巨大的任务,不仅要完成电子政府所有的工作,而且要通过政府公务员的工作,吸引对现代政府管理的关心。

然而哲学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感兴趣的人士越来越多,与中山大学哲学系高稿酬悬赏万字评论有关。笔者也是参与评论的稿约者之一,观点是支持翟振明教授,在哲学上的,与时俱进。西方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被我国哲学家从语言角度分析,划分成“真值实在论”和“指称实在论”两种,有哲学上的创新思维;当然,最终寻求的答案,要待专家评选后揭晓。

三、电子政府开启社会之锁只是一种手段

社会问题的政府行为,大量是微观问题,随着电子政务的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顺利进行,政府管理者的政治业务素质也会在实践中得到提高。面对国有企业的转制;社会福利力度的加大,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政府公务员由管理控制的“主人”转变为以服务形式的“公仆”身份来满足社会需求,是公务员生存的社会选择。公务员由追求自我利益转向追求社会利益,体现了政府的经济有效效用函数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关注政府工作效率转变到关注公众利益的实现,是动态进化博奕在电子政府中的务实。电子政府由过去“替民作主”转变到“由民作主”,是一种互动行为选择的转轨。

电子政务的最终归宿,是实现政府对公众的要求进行快捷有效地回应,更直接、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随着政府寻租行为的减少,理想政府前景,与MpA教育一起发展,全国的地方政府上网工程,随着经济学利他行为的实现,地方政府的财源将得到增加。

电子政务是一把开启社会之锁的金钥匙。然而政府行为有大量的以法为基础的、稳定的、富有弹性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中央与地方政府各司其职并功能互补的运行状态在电子政务实施手段的促进下,达到理想状态。

从哲学上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来谈论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划分。结论应该是:中央政府必须准确地代表全局的利益,这种利益不是虚幻的,而是具体可依的。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要通过立法化,以保证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

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所研究的“十大关系”之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矛盾和摩擦,在我党和中央政府三代领导人那儿处理得十分好。他们重视生活中的哲学在政府工作中的运用,随着电子政府职能的发展,电子政务的工作成绩,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将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快步前进。

四、入世后转变政府职能需要行政管理高效,协调运转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职能要迅速转变,“全能政府”的形象要改革。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机构,它的维持经费来源国民的税收,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才力支持,因为它要维持其组织机构的运转,给政府工作人员加薪,负责大量社会外部管理,都需要经费。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经济总量在全球排第7位,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国。中国入世,对美国来说,可逐步解决对华贸易巨额的赤字问题。

全权主义模式强调和关注的面向主要是国家正式制度、正式组织及其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控制过程,因而正式的制度与程序、上层精英及官方意识形成的描述,就成为其分配与解释问题的最佳途径(dHalpern,1993)。显然,全权主义模式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国家一维。

“全能政府”受“全权主义”理论影响。其实,有效的政府能力有利于社会整合和对社会资源的提取,从而达到社会的即定目标,促进社会进步。

我国政府处理“法轮功”邪教及时、正确。几名“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制造自焚事件,再次证明了“法轮功”邪教本质。各国政府对待邪教,都是严厉打击的。法国邪教团体众多,信徒至少50万,法国反邪教部际委员会,1999年9月通过马赛法院审理邪教伤人致残的案件,受到美国国务院同年的所谓《人权报告》的指责。打击邪教是各国政府对公民人身权力的保护,形形色色邪教的本质,是威胁人身健康,影响社会稳定。

当今社会,如果没有政府的作用,要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与社会网络是不可想象的。个人福利不仅依靠市场交易,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公共经济最重要的目标,牵涉到政府立法和管理的各种形式,包括一些自我决策的活动。但对稳定社会来说,分配和配置是宏观经济的重要内容。

回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东亚政府过度扩张导致社会对政府的全面依赖,社会防风险的机制丧失。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和行政管理学家C、V布朗所说:“东亚发展的资金获得方式是高负债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它高速成长时期潜伏和积累了严重的金融问题,繁荣时期必然地递延着在某一个时间上将发生的金融动荡”。

东南亚的那场金融危机,使社会自身发展动力机制丧失,使某些国家的政府在政治统治。经济调控,社会管理方面“疲软”“乏力”。这些经验教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入世后,我国政府的需要高效,协调运转的行政管理。而这处决于国家公务员的素质。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是以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为专门业务并为一定阶段或人民的“公共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同时又是公务员谋生的手段,广大公务员总是要通过其职业活动谋取自身乃至家庭的生活资料。入世后,对公务员要求更高,监管的力度加大,这都是应该的。

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前,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服务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很少;“三线”工业分布分散,地理位置偏僻,失去了规模经济优势和区位经济优势。这都是失败的记录。

1989年《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若干要点的决定》明确规定,严格限制高耗电产品,主要是空调器、冷热风机、电吹风的生产。但这一产业政策并没有抑制住近几年该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大战。

国家公务员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其本质是人民的“公共权”。这种权力,首先要促进改革向纵深发展。但是改革的难点之一,加入WTO可以使国外

企业和国内非国有企业参与竞争。在公平竞争的促动下,我国物流业无论在资本结构、服务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方面,会有一个革命性的飞跃。加入WTO后中国物流业的管理办法和竞争规则会借鉴WTO的基本原则和国外先进办法。

政府采购制度将促进中国法治的进步。西方的政府,采用政府采购制度,为一定阶级服务,并有先进的物流管理与之配套。入世后,我国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物流经验,使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我国公务员职业行为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但个别人违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谋取私利,侵犯和损害群众利益。在避免以权谋私,避免自身的行政行为损害人员利益的同时,要同一切背叛和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树立大公无私、廉洁奉公、胸怀改革大志,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固执已见,专横跋扈,文过饰非、诿罪于人。

五、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

欧盟从1998年起不再给中国普惠制待遇,中国有七大类,占税则分类近41%的产品不再享受关税优惠待遇;对我大宗出口产品征收30"60%的反倾销税,有的甚至超过100%;对我优势产品如丝绸实行歧视性数量限制。发达国家在加强贸易保护的过程中,对我的非关税壁垒,包括质量标准壁垒,环境无害化壁垒,反倾销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有所加强。入世后,在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我国将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取消大部分非关税壁垒,外国产品和企业更多进入国内市场,冲击我国部分行业,竞争局面会更加严峻和激烈。

一般来说,与公共资本(包括物质资本的人力资本)形成有关的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促进作用,即所谓的“挤入效用”或“拉动效应”;另一个是对私人投资的消极性缩减作用,即所谓的“挤出效应”或“排挤效应”。

公共需求与公共供给之间的关系是公共行政的基本关系。公共供给必须与公共需求相平衡;公共需求决定了政府的职能、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政府的公共供给包括法律体系、公民权利保护、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政策;国防、外交、国家安全、环保、航天科技等公共服务。所以公共行政法制包括行政法制化、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与行政救济等。研究政府公共产品提供涉及法制问题与法制保障。社会公共需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共同需要,例如下水道系统,供水供气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邮政服务系统等的混合公共服务需要等。

依法行政是要求政府通过市场和社会给社会成员满足需求的平等享用公共供给的权利,例如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安全标准等政府管制的公共服务。另外,现代社会还要求政府维护公共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建立社会保障与救济体系、给护公民人权、自由等权利。通过政府工作,提供公共资源与公共财产,满足公民的需求,对城镇来说,就是增加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

在进一步提高机关公务员工资的同时,现阶段要把增加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作为城镇反贫困和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对于因企业破产、倒闭、经营效率低下等原因而失业、下岗的职工,以及因其他原因陷入绝对贫困的阶层,一方面要开拓就业领域,创造就业机会,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其提供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基金等的社会覆盖面,并逐步提高发放标准,以提高城镇低收入阶层和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

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贫困线后,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高等教育、健康设施、停车场,高速公路和空间探索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将大量增加。

竺乾威主编的《公共行政学》认为:“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而这一种事务将国家安全放在首位。

布什政府上台不久,决定把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予头指向中国,加强中国周边的兵力兵器部署、不惜代价扩大亚太的军事基地,不断加大亚太的军事演习,以所谓“中国封销台湾海狭”制订军事战略;美国电子情报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海域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致使我飞行员王伟遇难。

英国C、V布朗认为,政府稳定的职能,是制度使经济活动中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完美统一⑥。

当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政府需要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投资;经济进入成熟期,公共支出的主要对象又从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提供教育、卫生和福利、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

入世后,中国政府面对的挑战最大,用WTO的法律框架体系来约束参加政府的行政职能和行政程序是一种体制性的挑战。

英克尔期通过对6个国家的深入研究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国民收入的相关性正愈益显著。他的成果表明,1950年人们的价值观念与1958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43,与1965年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71。结论是,1950年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以后8年到15年的社会国民收入的增长。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篇2

美国经济学家Arrow的研究表明, 由于创新收益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 使得技术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 因此需要政府对这一领域进行干预。

政府采购的二重性决定了它在需求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地位, 尤其对新技术的运用及新产品初期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1966年Schmookler就提出了技术创新的需求引致假说, 为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框架, 他的研究表明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除了来自于私人机构和个体消费者, 政府公共部门的引导和消费也有决定性作用。

一、理论综述

市场失灵理论是政府采购宏观调控与自主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Arrow认为, 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创新收益具有非独占性、创新过程具有不可分割性以及创新成果具有不确定性等, 从而造就了政府对自主创新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政府通过资源配置、采购计划倾斜等方式, 从市场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 刺激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的研发和投入, 促进产业升级。

公共管理理论认为“行政就是管理”, 政府是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 不仅要对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一级资源进行分配, 还要购买行为对资源进行再分配。

Sehumpeter指出, 创新的结果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创新一旦出现, 必将在社会上引起模仿浪潮, 将经济推向高涨、繁荣。由于技术创新的外溢效应, 当较多的企业实现模仿之后, 盈利机会逐渐消弱, 经济开始衰退, 因此, 需要新的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这时通过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给予自主技术创新以必要的扶持, 可以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

近年来, 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和自主创新在我国也逐渐被关注, 国内学者对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周少朝等 (2000) 认为政府采购除具有加强公共资金支出管理职能外, 在调节总需求、保护民族产业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重要职能;翟景明等 (2003) 指出通过政府采购制度, 可以调节社会供求总量, 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保护民族国有经济的发展, 还能充分发挥其稳定物价的调控作用;赵艳 (2005) 认为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不仅影响着微观经济, 调节社会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 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领域, 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节目标, 同时指出加强研究政府采购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为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奠定基础;刘金明 (2008) 指出当前我国利用政府采购实施宏观调控的相关的法律规范数量缺乏、内容不够严谨、实施的可行性和监督机制欠缺等因素, 导致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难以发力;戴悦 (2008) 使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指出政府采购总规模、人均政府采购规模与自主创新能力衡量指标存在显著的强相关关系, 政府采购规模与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相互依赖或带动作用;祁子扬 (2009) 通过对国内外政府采购政策的研究和各国政策的比较, 阐明了上海市政府采购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欠缺和不足, 并提出了解决措施;艾冰 (2009) 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结论:政府购买水平是自主创新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政府购买水平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关系。

虽然学者们对我国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和自主创新分别做了大量研究, 但都是孤立的, 没有从政府采购的二重性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我国政府采购政策梳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 该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 包括保护环境, 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 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积极性, 促进了政府采购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我国财政部于2007年分别制定和印发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办法》等制度, 是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具体政策措施, 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细则的重要部分。2009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2009年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的通知》, 同时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申报说明做了进一步解释, 规定只有在产品获得认证以后, 才能纳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这套法规将建立一套资格鉴定体系, 那些被鉴定为拥有中国本土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政府采购科技产品时会受到优先对待。自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政府采购工作也在摸索前行, 也曾一度暴露出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等问题。时隔12年之久, 财政部于2015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条例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 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政府采购政策, 通过制定采购需求标准、预留采购份额、价格评审优惠、优先采购等措施, 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目标”, 从制度上强化了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

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政府采购规模持续扩大, 2014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超过17000亿元, 政府采购支出总额分别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11.4%和2.7%, 较2014年绝对值增加924.24亿元, 增长率5.6%, 最近3年, 政府采购规模由快速增长逐渐过渡为缓慢增长, 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侧重优化结构调整上, 也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模式发展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发展的体现。然而若要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 需要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国外政府采购政策

1. 美国的政府采购

美国联邦政府1761年颁布了《联邦采购法》, 这对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约束采购行为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规定:设立特定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小型企业自主创新, 激发其创新的潜力。其配套制度《采购本国产品法》对购买本国产品、支持国货有着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在公共基础工程领域的采购必须支持本土企业;参与投标的跨国公司需满足两个条件才有资格参加, 一是在美国建立工厂, 二是其产品的零部件至少有一半是在美国生产;对于美国没有生产的产品而必须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也必须满足特定条件, 要么进口产品的零部件有一定比例是美国产的, 要么参与投标的外国企业对产品有一些技术转让。

美国政府采购总体规模中高科技产业占有很大比重, 并且绝大多数高科技产品由本国供应商提供。如:美国国防部和国家宇航局大批量采购本土生产的半导体和计算机产品、美国联邦政府悉数购买了1960年问世的集成电路产品等, 从政策上鼓励本国高科技企业产品研发, 促进产品创新, 同时有效降低了企业风险。美国联邦当局在政府采购过程中, 通过提高技术标准、增加检验项目以及改变技术法规等贸易壁垒政策, 提高准入门槛, 发挥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作用, 保护本国企业利益, 达到削弱国外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2. 欧盟国家的政府采购

欧盟各国在充分运用政府采购的宏观调控功能时, 成功使用非关税贸易壁垒对保护本国企业进行保护,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1993年, 欧盟对公共领域包括能源、通讯、物流以及自来水等采购做了明确的规定, 要求在采购这些产品或服务时, 当地产品的比重至少要占到一半, 同时规定价差未超过3%的, 优先考虑本土产品。欧盟的政府采购政策往往在一般规定之后, 设单独篇幅规定技术领域的通用性指令。如《关于协调给予公共工程合同的程序》就是以欧盟理事会第93/37EEC号指令的形式规定:除非现行标准无法满足需要、存在技术性难题、或项目的特殊要求等情况, 各成员国均应参照执行欧洲的国家标准、技术认可或技术规格。英国政府要求公共部门、国有企业必须从购买本国计算机产品和通信器材。法国则通过技术采购提高本国电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扭转了电信业由外国企业主导的格局。

3. 日本的政府采购

日本是“分散采购方式”国家的典型代表, 其政府采购政策和法规的制定由总理府官房外政审议室专门负责。政府采购计划和执行则部委依照按实际需要分别实施。日本充分利用GPA、及其政府出台的各种例外条款, 保护国内供应商利益, 促进民族产业发展。其政府采购法规定了不适用日本政府采购法规的例外条款:一是以有偿转让方式取得的货物或为转让该货物所发生的服务合同;二是以防卫厅经费为来源的货物采购合同;三是涉及国家秘密的货物或者服务采购合同。此外, 日本利用政府和民间资本联合举办社会机构承担政府采购任务, 将政府的使命转嫁给社会机构, 但社会机构采购不纳入《政府采购协议》 (GPA) 和日本国内政府采购法规的适用范围。这实质上是缩减GPA开放清单的一种手段, 变相实施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 支持民间企业发展。

4. 西班牙的政府采购

西班牙政府采购实行集中统一的模式, 即各级政府采购机构在政策制定、预算管理、执行程序等方面达成一致。经过105年的发展, 西班牙政府制定了政府采购相关制度规范90多项, 但都是在《国家公共采购法》框架下实施。该国相关法律规定:采购实施部门须对1000万元以上采购项目进行调研, 注明其对民族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 政府采购法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倾斜, 明确规定一级采购合同中小企业占比10%, 并制定了配套的落实调查制度。

四、国外政府采购经验与启示

1. 国外政府采购经验

发达国家运用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来促进本国自主创新的实践, 保护和支持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总结其做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各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有差别的政府采购法规体系, 以及保证其有效实施的配套管理制度。以政府采购基本法为核心, 其他管理部门制定配套制度规范采购行为, 或以特定的、隐蔽的方式, 设定非关税贸易壁垒, 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发达国家推行政府采购以“促进经济有效运行及其经济目标的实现”作为根本使命。政府采购政策最初是以节省政府开支、加强公共市场管理为主要目的的, 但是经过不断发展, 其作用得到进一步挖掘和扩大。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表明, 通过政府采购可以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促进和引导企业不断创新, 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3) 保护和促进民族产业。发达国家政府采购管理经验表明, 利用政府采购保护本国产业的主要措施有:特定领域限制采购外国产品;为了促进本土产业创新或改善国际收支, 通过设定国产化率、技术转移、国内建厂等方式, 设置贸易壁垒, 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入。

2. 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

(1) 建立创新导向型的政府采购制度体系。从国外实践经验来看, 传统的政府采购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产品创新的需求, 加之我国目前正在面临加入GPA的谈判的压力, 因此, 有必要结合加入GPA谈判进度, 从开放市场范围和法律调整等方面入手, 重构创新导向政府采购目录, 构建创新产品认定标准, 建立国家统一的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和市场体系, 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领域, 最大限度的发挥政府采购宏观调控职能。

(2) 结合我国国情, 探索政府采购模式创新。实施创新导向型政府采购, 首先要进行采购模式创新。欧美等国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创新导向政府采购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政府采购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促进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 我国应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加强国内外沟通与合作, 以重大计划项目为试点, 创新政府采购模式, 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为推手, 扩大合作范围, 构建激励相容的工作保障机制, 推动更有效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提高社会资本运行效率。

(3) 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 建立柔性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柔性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更加适合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政策实施, 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发展。发达国家经验表明, 政府采购的柔性管理赋予采购方更多的自主权。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政府简政放权的新要求下, 适当调整评价选择标准, 在商标、质检、专利等领域提供便利, 缩短申请周期, 有助于极大的提升创新导向政府采购政策的效率。

实现政府采购宏观调控之作用 篇3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以其购买行为和购买资金的公共性,购买过程的高度组织性,对市场秩序建设的导向性及交易规模的庞大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效干预市场和实现其政策取向的重要手段。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政府采购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与财税、金融手段并列提出,表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也已经从单纯的财政支出管理手段上升为国家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公共政策工具。

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对社会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均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采购制度较成熟的国家,采购规模通常占其GDP的10%~15%,占政府财政支出的30%~50%。利用其规模效应,政府采购可以有效地对经济总量和经济平衡进行调节。当经济不景气时,可适时提高政府采购规模,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以达到抑制衰退的目的;经济过热时,亦可适当压缩政府采购规模,防止经济过度膨胀。同时,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政府通过规定优先采购什么、禁止采购什么、向谁采购和由谁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直接影响供应商的生产、销售行为及投资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如20世纪70年代韩国汽车产业起步时,韩国政府大量采购本国汽车,有力推动了现代、大宇等一批汽车集团的迅速崛起。美国的航天航空、计算机、半导体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之初,政府都是主要购买者,有效降低了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通过政府采购,美国成功扶持了IBM、惠普等一批国际IT业巨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等一些新型产业更需要政府采购相关政策的支持,通过获取政府采购订单来提升其品牌价值,获得市场的认可,以及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但是,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采购的总体规模偏小,宏观调控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公共工程还游离于政府采购范围之外。2007年我国采购规模突破了4000亿元,但是与我国政府和公共部门实际购买性支出的规模相比,4000亿元只是很小一部分,仅占GDP的1.60%和财政支出的13.6%。与政府采购制度较完善国家或地区相比差距甚远,如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政府采购规模已经接近或超过财政支出的50%。同时,由于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相关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如《政府采购法》规定国货优先采购政策,但是对于何为“国货”、如何“采购国货”没有相关规定。另外,我国现行“管采分离”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还存在着权利不对等,职责划分不清,越位、缺位、串位现象严重,监管不力等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2008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与会代表们认为拉动内需和自主创新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关键。作为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政府采购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同时,自主创新也需要政府采购的大力扶持。政府采购对促使现阶段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健全政府采购体制、机制,扩大采购规模,为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的充分发挥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用。

完善法律体系是前提。结合政府采购制度在我国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尽快修订完善《政府采购法》,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为政府采购宏观调控的落实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如美国政府采购为支持高科技产业,在《联邦采购条例》里专门列有针对技术成果采购方面的内容,其《购买美国产品法》促进了西部硅谷地区和东部128公路沿线高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发展。现阶段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的法律环境,最重要的就是使其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在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中应该加入自主创新的相关内容,采用首购、强制采购、优先采购或者设置采购技术壁垒等模式、对本国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并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的产品,由政府带头购买;明确《政府采购采购法》中关于“国货”的界定,以及国内优先采购的幅度、方式等;尽快出台《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加快开展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工作,推动各级政府将政府采购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拓宽中小企业市场空间等。

理顺运行机制是关键。政府采购的各项宏观调控功能是在具体的政府采购活动中贯彻和执行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加快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尤其是要改变目前集中采购机构设置、管理模式形式不一,隶属关系五花八门的现状。集中采购机构是政府采购活动的法定执行机构,为公共服务是其根本目的,贯彻执行国家保护民族产业、支持自主创新、保护环境等各项政策功能,体现国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其根本职责。如在日常采购活动中,部分采购人还存在着指定品牌、盲目追求高档奢侈产品或是迷信进口品牌等现象,集中采购机构利用其强制性能对这种不合理的行为进行限制。但是由于对集中采购的目标与功能认识不足,以定位的模糊,使得目前我国集中采购机构处境十分困难,贯彻、执行政府采购各项政策功能的广度和深度大打折扣。因此,应该明确集中采购机构“代表政府依法行使采购权”的法定采购人地位,并赋予其相应行政强制权力,而不是把其等同于社会中介的“代理机构”。这是因为社会中介以盈利为目的,缺少落实政府采购各项政策功能的内在动力。我国目前近八成政府采购活动由社会中介代理完成,成为掣肘政府采购宏观调控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构建统一市场是保障。统一的政府采购市场打破目前各地政府采购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供应商可以自由进出,有利于政府采购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现公共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更为重要的,市场的统一有利于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利用政府采购的规模优势可以有效地对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进行调节。目前在我国构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政府采购大市场,首先应该统一现存的两部公共采购法,把公共工程纳入政府采购。我国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环境治理等公共工程规模巨大,如2007年我国公共工程的投资性购买支出已超过4万亿元,如果都纳入政府采购,利用其消费所形成的乘数效应,将在拉动内需、调整和改善我国经济结构等方面产生巨大的能效。其次,加快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为所有潜在供应商提供平等的市场准入机制。并在电子化采购平台上开通对自主创新企业、中小企业扶持等“绿色采购通道”,实现有效支持。

第七课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篇4

特征:统一的市场、开放的市场、竞争的市场、有序的市场。

原则:自愿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

21.市场经济的含义、作用及其三大机制

市场经济:一个社会如果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种经济资源,即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

作用: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②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平衡;

③为各类经济信息的传递提供广阔的“平台”;

④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⑤择优汰劣。

三大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三者交互作用

2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保障、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法律保障:

①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②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

③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

④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⑤建立和健全给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道德建设:

①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

②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③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23.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手段、目标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必要性:

①宏观调控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市场调节是一种典型的事后调节;

②宏观调控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③宏观调控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④在保护公平竞争和限制垄断方面,在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方面,宏观调控也有其特殊作用。

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篇5

关键词:资产价格;金融危机;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微观调控。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再次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但是,金融危机往往更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引发的,而并非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所引起。然而,传统金融监管的重点是金融机构行业准入、持续经营和行业退出的合规性监管,防范的是金融市场交易一方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即目标是平衡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的力量以达到均势和公平。但诸如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交易双方的非理性交易结果,需要的是对市场交易双方非理性交易行为的矫正。金融危机往往源于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传统资产价格泡沫研究所提出的对策往往寄希望于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然而我们认为,通过金融监管和微观调控措施更能节约调控成本。因而,我们有必要结合金融资产价格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目标体系和监管内容、监管方式。

传统监管理论主要强调对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出于金融市场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垄断等所形成的市场不公平交易及不能反映真实交易信息的价格,没有系统提出对市场非理性交易价格的监管,即实际应是对交易双方的监管,对非违规行为的监管,或对个体和集体非理性交易行为的监管,也没有系统提出针对这种情形监管者能够采取的适当策略选择集。而我们认为,金融市场交易价格的判断基于预期,即便在充分信息条件下,交易的主观性也很高,主观判断受到太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情绪的影响,很难做到理想的理性承担,因而金融市场的过度预期(包括过度乐观、过度悲观预期)条件下的非理性交易行为是导致金融市场波动的重要原因,也往往会因此通过传导效应导致实体经济受到影响和更大范围的经济秩序不稳。这种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并不是传统金融监管和调控的对象,但是其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威胁是现实的,并且通过具有时质性的宏观调控措施予以较高的成本。因此,我们认为,应使金融资产价格监管成为金融监管机构新的重要监管内容,并研究相应的具体监管方式,通过微观调控措施减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降低调控成本。

一、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危机与市场失灵。

从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到 2007 年起始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 17 世纪荷兰郁金香事件到最近的次贷危机,每次的金融、经济危机都存在资产价格波动和价格泡沫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信用经济条件下,资产价格泡沫与资产抵押信用相结合,从而使资产价格泡沫与信用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因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也成为众多金融学者、经济学者关注的焦点。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及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金融资产价格产生机理,一般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常态。最初的研究认为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于投资者的理性预期与投机行为(Diba &Grossman,1988;De Long,1990)。比如,当部分资产供给弹性有限时,其供给将有可能在特定时期出现短缺,在理性预期驱使下其价格可能出现泡沫性上涨,甚至高于其替代资产价格(Blanchard &Fisher,1998);理性预期相关的资产价格泡沫也可以用市场投资者的数量和投资者生命预期进行解释,如具有无限市场投资者和有限投资者生命预期条件下,资产价格存在理性泡沫的可能性(Tirole,1985;Weil,1989)。但是,我们发现理性泡沫的概念更多地是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因为其对许多现象缺乏解释且实践中较难检验基础价格与价格泡沫的差异。非理性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则从新的视角考察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机理。

非理性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可能源于投资者对于社会热点投资预期收益的过度乐观情绪及其相互影响、激励(Summers,1986;Shiller,1990);也可能源于噪声交易者对投资收益预期的过高估计(De Long & Shleifer,1991);或者源于投资交易者“买涨不买跌、卖跌不卖涨”的资本市场价格正向反应交易特征(De LongJ.B.,Shleifer A.,Summers L.H. & Waldmann R.J.,1990;JonesS.,Lee D. & Weis E.,1999);或者源于“从众”交易决策所导致的价格波动(Topol,1991;Lux,1995);或者源于投资者对于收益预期过度乐观的传递作用(Scheinkman & Xiong,2003)。从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的角度也可以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的产生做出解释(Allen & Gorton,1993;Hong & Stein,2003)。另外,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兴起的系统论、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为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许多学者开始从协同论、突变论等角度分析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Frankel & Froot,1986;Brock & Hommes,1998;Carl Chiarella,Roberto Dieci & Laura Gardini,2006)。

通过上述关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或泡沫问题研究的认识,我们发现,尽管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产生机理的解释存在差异,但上述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理论均认为在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是一种常态,在不违反现有交易规则的前提下仍然会产生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即现有交易规则并不能有效防范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尽管自 20 世纪 30 年代金融危机以来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曾间断,但是金融危机仍然呈现周期性的现实。只要资产价格泡沫产生与消失的演化过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之内,就不会引起金融、经济大范围的波动;但是,一旦资产价格泡沫得到较长时期和较大程度的积累被大幅度地放大,并且不能或没有得到有序释放,而是通过短时期、突发性的方式破灭,则会引起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的波动。而且由于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与破灭无论源于理论或是非理性因素,都是金融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在没有交易者违规条件下金融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市场在控制泡沫产生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恰恰是金融监管介入的原因。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篇6

摘要:自由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机制,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与调控。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原因,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成为必然。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有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在对价格进行调控时应当谨慎选择调控手段。

关键词:政府干预 价格调控 调控手段

一、前言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调控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价格进行的水平、变化、价格结构和价格行为的规定或者限制。合理的价格水平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存在着广泛的价格干预。

二、政府调控价格的依据

(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是价格在在经济运行中重要地位的体现

价格是维系市场主体间进行价值交换的最重要媒介,其表现形式即是围绕着商品价值的上下波动。市场主体通过价格表达出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愿望,于是价格提供了市场交易中的标准。当价格标准确定以后,各经济主体通过价格体系将社会资源的价值和人们的选择转化为生产、交易等活动,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可见,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交易的中介平台,发挥着传递信息、给资源使用者提供激励,使其接受信息的引导;给资源所有者提供激励,使其遵循这些信息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价格稳定对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应当保持价格的稳定,当价格呈现异常波动时政府应当进行适当的干预。

(一)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是以《价格法》为核心的价格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价格法律体系,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涉及价格、收费的法律法规,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调控价格、保持物价的稳定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价格的干预与调控是政府相关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体现。

(二)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是政府价格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 稳定物价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我国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价格管理体系。国务院对价格管理进行统一领导,具体价格职能管理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承担相应的价格管理职能。

(四)市场经济的天然缺陷,使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成为必然 市场经济天然具有滞后性、自发性和盲目性等缺陷,由于这些缺陷而诱发的宏观经济不稳定、微观经济低效益和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市场失灵现象的客观存在,使得政府介入市场、干预价格成为必要和必需。市场经济的滞后性、自发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现为垄断、外部经济效应、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市场投机、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的存在。

1、垄断与价格干预

垄断者的垄断势力越强,其控制价格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够采取垄断性的定价,或者抬高价格,或者压低价格,由此就会损害价格机制,损害弱势方的利益。特别是一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如果没有价格干预,垄断者就会最大限度地进行限产抬价,价格就会成为垄断者掠夺社会资源、财富的简单易行的工具,这样就会严重损害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

2、外部经济效应与价格干预

大量的生产性活动和消费性活动都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在没有外部因素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价格很难反映这些经济活动的外部成本或者外部收益。对某些外部经济效应,价格干预可以成为重要的有效的解决手段。例如在居民过度用水、用电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就可以通过价格结构干预办法抑制居民过度用水、过度用电的行为,如规定超过生活必需的用水、用电量部分,用量越多,单位价格越高。

3、信息不对称与价格干预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信息优势方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采取不公平交易、欺诈、诱骗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没有必要的政府干预,不公平交易、欺诈、诱骗等行为就会泛滥,经济秩序就会非常混乱。

4、公共物品与价格干预

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对于纯公共物品,一般可以采取免费供应的办法,但对准公共物品则很难办到。山于公共物品的供应与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与社会公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促进社会公平,政府就有必要一方面对准公共物品的供应价格及变化进行限制,另一方面根据需求的层次结构、消费者的收入层次等对准公共物品的价格进行结构性干预。

5、市场投机与价格干预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操纵市场供求或价格。一旦市场中投机活动频繁,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就不可能发挥出来。投机活动越猖撅,对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害越大。无论是土地市场的投机,还是金融市场的投机,无论是生产资料市场的投机,还是消费品市场的投机,都会严重损害价格机制的作用。对于市场投机造成的价格紊乱,价格干预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6、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与价格干预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被操纵、经济主体知识的有限以及情绪冲动等因素,造成了在市场经济中部分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如果非理性行为成了群体性行为,就会对整体经济造成影响。对于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政府需要采取引导、调节市场供求等措施,价格干预也往往是必要的手段。政府要通过价格干预,化解或者减轻群体性的非理性行为。

7、社会保障与价格干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负有社会保障的责任。政府向居民提供社会保障有多种方式,但价格干预也是政府履行好社会保障责任的重要条件。住房租金水平的管制、基本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的干预等都是确保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重要条件。

8、政府投资与价格干预

经济主体的驱利行为必然造成部分领域投资不足。价格机制没有能力实现经济资源在赢利性部门和非赢利性部门的有效配置,因此政府投资于私人投资不足的领域也就成了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对于政府投资的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应该根据部门和投资目的实行不同的价格政策,一部分产品应该采取市场决定价格的制度,一部分产品则应该采取价格干预手段,例如政府投资举办的高等学校、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等,其收费标准就应该山政府制定或者山政府审批。

二、政府价格调控手段的运用

(一)法律手段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对价格的调控应与价格法制结合起来,要逐步建立、健全价格法规体系,做到调控时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企业的价格行为,防止以及有效的制止垄断市场、哄抬物价、买空卖空、牟取暴利等行为,从而达到控制和约束商品价格的目的。

(二)经济手段 对价格总水平的调控

1、大力发展商品产,确保有效供给,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达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调控价格的根本。因此,政府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引导和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

2、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财政赤字不靠增发货币来弥补,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对价格总水平的调控。

3、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从而调控价格总水平。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加大政府支出或降低税率、减少税收,从而扩张有效需求。在总需求膨胀、价格总水平上升过快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缩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从而叨叨控制和约束价格总水平的目的。

4、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发挥其平抑市场物价的功能。在期货市场上,一般是在价格下降时买进合约,使其需求增加,促使价格上升;反之,则可使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通过这种市场调节行为,将商品价格价格的波动限制在较小幅度,从而客观上起到了调控物价的作用,保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

5、汇率及国际市场进出口政策。汇率的 波动对一国的进出口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国内物价上涨,供不应求是,应当适时适当提高汇率,鼓励进口;当国内物价下降,供过于求是,应适时适当降低汇率,鼓励出口,达到供求的平衡。

6、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当重要商品的市场供给出现较大的缺口,价格上涨或有可能明显上涨是,要是时抛售储备商品,增加市场供给,平抑市场价格;反之,当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时,政府要适时入市收购,转入储备,遏制价格过度上涨。

7、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价格调节基金主要用于当商品价格出现波动时对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消费者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的补偿;支持农畜产品和主要副食品的生产、流通和储运;向困难群体提供食品价格补贴或者发放平价购物券等。

(三)行政手段

1、政府定价目录中央定价目录。凡是列入定价目录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其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均由目录中规定的政府部门统一负责。

2、政府指导价。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政府指导价主要包括政府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按差价率管理价格、按利润率管理的价格。

3、收费许可证制度。适用对实施收费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非企业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

4、建立价格异动调动预案。根据《价格法》及其他法规,各地应制定本地防止价格异常波动的工作预案,以防患于未然,增加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价格调控水平。

5、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指物价上涨过猛时,物价管理部门要求工商企业在对少数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服务项目提价之前提出书面申请的一种临时性行政管理措施。

三、总结 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政府依法行政,行使价格管理部门职能,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其调控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是要注意遵从市场运行规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要根据客观情况谨慎运用,达到保值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目的。参考文献:

[1]孟庆瑜,盛莉婷.论价格运行中的政府职能及其价格制度完善 [J].价格月刊,2009,(11):29-32 [2] 曹露,宋杰.政府价格干预是市场经济中增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3):117—118 [3] 李亚利.政府价格干预制度比较分析—从经济法视角分析[J].中国物价.2009(03):6—11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篇7

出口退税率的高低, 反映了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意图, 即鼓励什么, 限制什么。出口退税率高的产品, 是国家鼓励发展或出口的产品;出口退税率低以及不予退税的产品则是国家限制发展或出口的产品。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品的需求增长迅速, 去年我国调低了矿产、煤炭、天然气等资源、能源的出口退税率, 目的就是减少国内资源的出口, 保证国内需求首先得到满足。对于技术密集行业 (包括重大技术装备、IT产品和生物医药等行业) 的产品, 国家采取了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做法, 这样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投资技术密集型行业, 逐步实现出口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产品 (即“两高一资”产品) , 2009年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中降低了这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2010年又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以控制其生产和出口。

2 缓解贸易顺差, 减少贸易摩擦

2000—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一直在220亿~321亿美元波动。2005年, 我国贸易顺差出现爆发性增长, 达到1019亿美元, 比2004年增长3倍多。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774.7亿美元, 比2005年增加755.9亿美元, 增幅达74%。2007年上半年贸易顺差达到1125亿美元, 比2006年同期增长83.1%。鉴于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 我国在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中取消了纺织品、塑料、打火机等容易导致贸易摩擦的产品的出口退税, 预期通过缩减这些产品出口, 使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幅度有所回落, 以缓解我国的贸易顺差, 为我国企业创造和谐的贸易环境。

3 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促进汇率改革

我国外贸顺差增长过快, 不仅加剧了贸易摩擦, 而且还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以来, 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7%, 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 特别是美国仍然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 通过加快人民币升值, 来控制中国的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减少不稳定带来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说, 货币升值确实是应对高额顺差手段之一。因为一国货币升值一方面可以减少出口, 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进口, 从而达到缩小贸易顺差的效果。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如果让人民币汇率一下子升值20%, 中国的企业可能要倒下一大片, 因此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下子完成。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将影响我国进出口的数量, 从而达到影响外汇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促进我国汇率改革的目的。

4 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 防止经济过热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 篇8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4-0026-05

自我国启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成长,房地产业也发展迅猛,日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引领性的产业。但国内房地产业一直存在负债多、现金流量不稳定以及大规模的存货囤积等问题,价格泡沫也日益暴露,从而对企业经营成本、盈利能力等产生不利影响。从现实来看,房地产行业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这使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将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财务活动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导致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企业也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一、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风险分析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年底创设,从属于中国保利集团控股公司,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曾相继五年占据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榜首位,在品牌营销方面也有卓越成就。

(一)筹资风险分析

筹资风险分析主要通过偿债能力分析来进行衡量,本文主要对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显著性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进行分析(见表1)。长期偿债能力主要对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显著指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产权比率进行分析(见表3)。

1.短期偿债风险分析

(1)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流动比值越高,反映出企业归还流动外债的能力越高,但流动比值并非越大越好,其过大会对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相反影响。[1]从表1中可以看出,保利地产2009-2012年,流动比率出现逐年缩小的趋向,即企业流动资产的扩大幅度小于流动负债。2013-2014年,流动比率较2012年有小幅的增加,即企业流动资产的增幅大于流动负债,2015年流动比率较上一年减少与2012年数值相同。总的看来,流动比率比值在逐年缩小,显示出企业短期偿债水

平在一直下滑,所面对的短期偿债风险一直加大。

(2)速动比率更能够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速动比值越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也就越强,为1时最为符合。从表1中可以看出,保利地产2009-2011年,速动比率逐年减少,2012 -2015年,速动比率虽有上升,但幅度甚小,且与合适值1偏离幅度较大。经过与2014年速动比率行业业绩标准值(见表2)对比可以看出,企业的速动比率介于行业业绩较低值与较差值之间,属于行业较低水平。总体而言,保利地产速动比值逐年下滑,并小于行业均值,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于行业正常水平,所以,面临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根据对保利地产2009-2015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析综合来看,企业近年来短期偿债水平显现出逐年削弱的态势,伴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下滑,短期偿债风险会不断上升。

2.长期偿债风险分析

长期偿债风险主要通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产权比率来进行衡量(见表3)。[2]

(1)资产负债率是衡量长期偿债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负债与资产的比值,比值越高,偿债能力越弱,偿债风险越高。从表3可以看出,保利地产2009-2010年,资产负债率显著增大;2010-2011年,呈现出小幅减缩;2011-2014年,稳定保持不变;2014-2015年,小幅下降,总体来说波动幅度不大。通过2014年资产负债率行业业绩评价标准值(见表4)来看,保利地产资产负债率位于行业平均值与较低值之间,属于行业较低水平,显示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不断削弱,长期偿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逐年上升。

(2)产权比率是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值,数值越小,透露出企业所面对的财务风险越低。从表3可以看出,保利地产产权比率,2009-2015年在2.51-4.73之间波动;2009-2013年,呈逐年升高态势,2009-2010年,上升最为明显为60%;2014-2015年,产权比率有明显的下降和控制。可以看出保利地产没有对长期偿债水平进行有效调整,所面临的长期偿债风险,仍较大。

(3)股东权益比率是股东权益对资产的占比,占比越高,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越低。[3]由表3可以看出,保利地产2009 -2013年股东权益比率出现逐年降低趋势;2013-2015年,比值出现小幅增加。总体看来,企业长期偿债水平不断削弱,所面临的长期偿债风险在逐年增大。综上所述,根据对保利地产短期和长期偿债风险指标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偿债能力逐年降低,所面对的偿债风险在逐年加大,相应的企业筹资风险也不断上升。

(二)投资风险分析

分析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可以得出投资风险。获利能力分析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三项指标,发展能力采用主营业务增长率、总资产擴张率、净利润增长率三项指标(见表5)。[4]

1、获利风险分析

(1)净资产收益率是测量企业获利水平的重要标准。比值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所面临的投资风险越低。[5]从表5可以了解到,保利地产净资产收益率2009-2013年,比值持续增大;2014-2015年,比值下降,波动幅度不大。通过与净资产收益率2014年行业业绩标准值(见表6)对比看出,保利地产该项比值高于行业业绩评价标准优秀值,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虽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于行业优秀值,但是企业该项指标已经连续两年降低,说明企业获利能力有所减弱,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小幅上升。

(2)总资产收益率是用来权衡企业对股权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值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只能与行业标准进行比较测量。从表5可以看出,保利地产总资产收益率长期维持在固定值0.03,变化不明显。通过与2014年行业标准值(见表6)对比看出,该项比值处行业平均值,说明企业获利能力一般,甚至属于行业较低水平,存在相应的投资风险。

(3)主营业务利润率越大,表示企业促进销售获得报酬的水平越高,能够直接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从表5可以看出,该项比值2009-2014年,六年间主营业务利润率浮动下落,2015年较2014年小幅上涨。通过与2014年行业标准值(见表6)对比看出,保利地产2009-2015年该项比值均大于行业良好值,应继续加强控制。总体看来,虽然企业盈利能力在房地产行业中情况良好,但相较过去年度,企业盈利能力在逐渐削弱,投资风险日渐加大。

综上所述,保利地产2009-2015年各项获利风险指标大体上均在下降,获利能力逐年减弱,企业的投资风险不断加大。

2.发展风险分析

(1)主营业务增长率是测量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比值为正,本年营业收入上升,反之下降。占比越高,企业发展水平越高。从表5可以看出,保利地产2009-2015年,主营业务增长率连续减小,说明企业发展能力持续减弱,企业的发展风险增加。

(2)总资产扩张率为权衡动态变动的指标即企业生长性的指标,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成长程度越好。从表5可以看出,2009-2015年保利地产总资产扩张率比值大幅减小,说明企业发展能力在逐渐减弱,竞争力有所下降。

(3)净利润增长率是年底净利润增长额与上年净利润的占比。比值越大,企业成长能力越好。从表5可以看出,2009-2015年保利地产净利润增长率比值逐年显著缩小,说明企业发展能力在逐年变差,发展风险剧增。

综上所述,保利地产2009-2015年发展风险各项指标均在下降,发展能力逐年减弱,放缓明显,发展风险不断放大,投资风险持续增加。

(三)经营风险分析

经营风险可以用营运能力分析指标来进行测量。下面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来对保利地产运营风险进行分析(见表7)。

(1)应收账款周转率。比值越大,企业经营能力越强,风险越低。从表7能够知道,2009-2015年,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在渐渐减少,2015年比2009年减少44%。通过与2014年行业绩效标准值(见表8)对比看出,保利地产应收账款周转率大于行业优秀值,处于行业优秀水平。总的看来,保利地产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虽然领先于行业程度,但呈现逐年减小的态势,这一变更趋向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速率有所放缓,流动性减弱,营运能力降低,风险增加。

(2)流动资产周转率。比值越大,资产运用效率越高。从表7了解到,保利地产2009-2011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在逐年缩小;2012-2015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在逐年小幅间断上升。通过与2014年房地产行业业绩标准值(见表8)对比看出,保利地产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处于行业的较差值与平均值之间,属于行业较低水平。总的看来,企业对流动资产的运转次数不够,经营水平较弱,经营风险较大。

(3)总资产周转率。比值越高,营运能力越强。从表7能够看出,保利地产2009-2011年,總资产周转次数在逐年缩小;2012-2013年,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在逐年小幅摇晃上升;2013-2015年,总资产周转率小幅缩小,后两年无变动。通过与2014年行业标准值(见表8)对比看出,保利地产总资产周转次数处于行业的较低值与良好值之间。总的看来,保利地产对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较差,经营能力逐年削弱,经营风险逐年增大,这也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保利地产在企业经营方面,对各项资产的利用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效率,经营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持续增大。

二、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筹资风险成因分析

1.负债总额逐年上升,导致资产负债率持续增大

从表9可以看出,保利地产2009-2015年,欠债总额在逐年增加,增长最为明显的是2009-2010年,增加负债为100%。其它几年内负债增加幅度较为平均,并无太大差异。由表9可知,2015年负债总额较2009年上涨400%,得不到有效控制,负债总额将会继续上涨。

2.银行借款占负债总额比较大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金融市场十分繁荣,企业筹集资金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主要包括:银行借贷、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等。不同的筹资途径,所花费的成本也会有很大区别。房地产企业的共同点是一次性资金使用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容易发生资金供给不足,因此,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会长期依靠银行等机构的资金支持。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9-2015年银行借贷情况如下:

从表10可以看出,保利地产银行贷款2009-2010年增幅较大,银行的借贷负债占比明显上涨;2011-2012年因为银行贷款涨速放缓并有下降趋向,银行的借贷负债占比有所下降;2012-2014年因为银行贷款上涨明显,银行的借贷负债占比小幅上升;2014-2015年因为银行贷款大幅下降,银行的借贷负债占比显著缩小。保利地产2015年较2009年银行的借贷负债占比上涨4.5倍左右,银行借贷与负债总额比值呈现出波动上升和减少的不稳定变化状况。表明企业并不能很好地控制银行贷款数额,对银行借款依靠相对较强,因此企业应该降低对银行的依存度,控制银行借款规模和风险发生。

(二)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投资开发调控政策的发布,目标在于遏制国内房产泡沫,促进楼市健康发展。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家经济活动支撑产业之一,同时,房子与普通群众生活也休戚相关,是一个关乎民生的议题。但是,当下国内楼盘市场存在严重泡沫,房产价格涨幅不断增加,整个房地产市场透露出不正常地扩充。为了减少和中止经济泡沫,让房地产市场发展回归合理路线,国家公布了降低楼盘均价、限制银行借款数额等措施。在这样的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会负担较高程度的政策风险,而保利地产等大型房地产企业也将蒙受沉重打击。

2.楼盘投资开发获利骤降,企业利润不断减少

房地产投资开发是房产企业获利的关键,但近几年,保利地产在该部分的盈利明显缩减,主要原因为:一是我国城镇化进程减慢,城镇化促成的房产需求骤缩。2015年,我国城镇化比例已接近56%,数据显示接下来几年国内群众的房产需求可能要大量下降。二是房地产行业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中小城市楼房所需在一段时期内可能会有所上升,但保利地产的主要战场和领地是一二线大城市,其市场不断骤缩已接近饱和。所以,保利地产作为行业龙头的大型企业,如果不去寻求新的目标城市,未来发展将会受限,而这也是造成近年来保利地产进行房地产投资开发活动出现盈利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经营风险成因分析

1.销售策略过于简单

房市变化多端,不同程度地受到宏观调控政策与财税措施的制约,并且与消费者购房心理、投资想法休戚相关,房地产企业必须对市场转变做出合理预估,根据市场构成实施灵活的销售方案,用来满足购房者的挑剔心理。保利地产在这一方面明显处于被动,并没有充分地根据市场特点制定多种不同的销售方案进行实施,在面对市场选择和客户多变需求心理时,没有及时采取相应销售策略,方案略显呆滞,这同时也是保利地产这些年来效益减慢、经营风险增大的原因之一。

2.流动资产利用效率过低

企业对自身流动资产利用效率的多少,也会对企业营运风险产生深刻影响。保利地产近年来各类营运指标比值均逐年降低,即对自身流动资产的运转效率在逐渐下降,而且属于一般偏下水平,导致企业经营风险逐年加大。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点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始终,不可能完全排除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的职员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点,拥有风险防范意识,从细微处着手。特别是身为企业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职员,应当将风险防范的观点融汇到企业开发营运活动始终,落到实处。企业治理人员务必掌握相关的财务知识,加强财务风险认识。保利地产应当邀请财务专业人员,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相关财务本领。财务人员务必增强自身修养,掌握坚实的财会基础,实时预估潜在的财务风险,及时治理已经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采取灵活的销售战术,加大资金的利用效率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住宅销售时,几乎从不降价,只有在极少的情形下会打9.9折或者有抽奖和抵扣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当下很难吸引消费者。国家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后,多数经济学者并不看好,国家屡次表示会积极抑制房价,但市场中大部分消费者持迟疑看法。目前,市场对地产行业前景并不乐观,保利地产如果一味坚守价格,将会受到资金压迫和萧条市场的双重夹击,企业应拟定灵活的销售战术,短期内收回资金,确保企业财务安全。

(三)降低过高的资产负债比率

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位于70%以上,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导致企业内部资金压力大,筹集资金风险较高。保利地产自身也认识到这一点,对资产负债率有所控制并有小幅下降。由其2016年第一季度报表可知,保利地产资产负债率为76%,与2015年度资产负债率相同。虽然保利地产可能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资产负债率,但是行动较为滞后,没有事前做好资金安排。因此,保利地产应当加强对整个经营活动控制,避免在以后的经营中再次出现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的状况,减少经营风险的发生。

(四)拓宽筹资路径,降低筹资风险

企业筹集资金路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会加大企业所面对的筹资风险。房地产企业营运活动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保利地产也不例外,长期依靠银行来解决资金供给不及时的境况。企业应当拓宽筹集资金路径,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进而降低面临的筹资风险。

(五)重视对开发费用的掌控

企业应严把开发过程中所有阶段的费用支出。关于管理费用,应拟定一套合理的费用估算评价标准,把预估管理费用分拨到各部门。关于财务费用,应采取多变的融资渠道,加大对资金的运用。关于销售费用,应将以前年度销售费用开销状况同预期项目數水平相联系,选择合适方法进行治理。

(六)密切关注政策动态

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国家相关政策会引发房地产市场巨大动荡。保利地产防御政策风险的根本方法是密切关注政府动态,重视政策指向,根据出台的办法安排企业发展战略。市场政策是相对滞后的,因此保利地产不仅仅要留意政策走向,还要积极做到领先于政策,以尽早应对政策走向导致的不利影响,这是规避政策风险的最直接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志伟.浅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3(11):101-102.

[2]李子珺,鄢浩文.集团型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2(36):75-77.

[3]彭中文,李力,文磊.宏观调控、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基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5):52-59.

[4]邢姝媛.关于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6):218.

[5]孙学敏.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J].中国市场,2014(51):143-144.

(责任编辑 夏菊子)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Risk Control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overnment's Macro Control: Taking Poly Real Estate Group Co., Ltd as an Example

LIU Zhan-wei, Li Jin-tao

(School of Busines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espi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disadvantages within the industr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us real estate companie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financial risks. This paper takes Poly Real Estate (Group) Co., Ltd.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financial risk problems such as the high risks in enterprise internal financing and the main reasons including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debt scale.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example, setting up correct view of financial risks,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fund use, reducing the too high debt-to-asset ratio, etc.

上一篇:事业部助理岗位职责下一篇:优秀随笔精选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