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件(精选4篇)
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因此,要说明需求与供给的决定就应该解释消费与生产。消费是由消费者(居民户)所进行的,生产是由生产者(厂商)所进行的。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下一章生产理论正是要分别说明消费者的行为决定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从而进一步阐明需求与供给。
本章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又称居民户,指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若干人组成的家庭。居民户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相应收入,并把这种收入用于消费。他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消费者实现最大幸福的行为就涉及到效用与欲望这两个概念。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这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欲望的特点是其无限性。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其他欲望,永远也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中国俗话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这个意思。欲望的无限性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永无止尽的欲望而不断奋斗前进的。
人的欲望尽管是无限的,但又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不同的欲望层 次。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A·马斯洛(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这是人类的最基本欲望。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主要是指对现在与未来生活安全感的需要。这种欲望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
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一种人作为社会的人的需要,主要指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以及与别人建立友情。这种欲望产生于人的社会性。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来自别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这是人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
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是成长、发展、利用自己潜在能力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完善自己的追求,以及实现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欲望。这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欲望。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假定,欲望是既定的。在这样的假设之下,幸福就取决于效用大小了。这样,研究消费者行为也就是要研究效用问题。效用的概念就十分重要了。
二、效用
效用是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如 果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效用和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例如,一支香烟对吸烟者来说可以有很大的效用,而对不吸烟者来说,则可能毫无效用,甚至有负效用。因此,效用本身既没有客观标准,又没有伦理学含义。对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甚至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效用也是不同的。效用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这里我们要注意效用与使用价值的区别。使用价值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由物品本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感受为转移。例如,上面提到的香烟,无论对吸烟者还是不吸烟者,它都具有使用价值。但效用强调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带来满足程度的感受的主观性。当然,效用要取决于使用价值。但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强调的是效用的主观性。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所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也就更偏重于心理分析。
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要研究幸福最大化,在假定欲望为既定的前提下,也就是要研究效用最大化问题。那么,如何来研究效用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效用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表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不能用具体数字来表示的。由此就产生了两 种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例如,可以说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等等。所谓效用可以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例如,某消费者吃一块巧克力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5个效用单位,听一张 N多芬的音乐唱片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6个效用单位,这样,消费者消费这两种物品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就是11·个效用单位。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巧克力与唱片,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巧克力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唱片所带来的 效用,那么就可以说,巧克力的效用是第一,唱片的效用是第二。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首先要了解两个重要的概念: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是指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增加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的说明:(见黑板)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表述如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以下两个理由来解释:
第一,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消费一种物品的数量越多,即某种刺激的反复,使人生理上的满足或心理上的反应减少,从而满足程度减少。我们在消费同一种物品,例如连续吃巧克力时,都会有这种感觉。
第二,物品本身用途的多样性。每一种物品都有多种用途,这些 用途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总是先把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而后用于次要的用途。当他有若干这种物品时,把第一单位用于最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大,把第二单位用于次重要的用途,其边际效用就小了。以此顺序用下去,用途越来越不重要,边际效用就递减了。
这里要强调的是,由于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所以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自于“内省”。例如,把一个人的眼睛蒙住,请他伸出臂膀,然后向他手上加重物,开始他会感到重物的增加;但当重物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尽管所加重物相同,他的感觉是增加的(即边际的)重物越来越小。韦伯一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也证明了声音,光线和其他感觉都存在这种递减现象。边际效用递减与这些现象类似。
三、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所研究的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我们假设: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这也就是说,消费者对各种物品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每1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都是相同的。这就是说,由于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物品,所以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消费者均衡正是要说明在这些假设条件之下,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在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说明消费者均衡时,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物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1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假设消费者的收人为M,消费者购买并消费X与Y两种物品,X与Y的价格为Px与Py,所购买的X与Y为Qx与Qy,X与Y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为MUx与MUy,每1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MUm。这样,可以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写为:
Px·Qx(1)
MUm(2)上述(1)式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2)式是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2.消费者均衡举例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尤其是第二个条件。(见黑板)
+ Py·Qy = M
=
MUxPxMUyPy
3.消费者均衡的证明
上述例子只是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但并不是一种证明。这里我们就要从理论上证明消费者均衡条件的正确性。
消费者之所以要按这一原则来进行购买,是因为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多购X物品就要少购买Y物品。随着X物品数量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随着y物品数量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递增。为了使所购买的X与y物品的组合能带来最大的总效用,消费者就要调整他所购买的X物品与Y物品的数量。当他购买的最后1单位X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等于购买的最后1单位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数学证明从略)
第三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解释消费者行为的基本规律。
一、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需求定理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这个规律的根源在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获得效用,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货币表示了他用货币所购买的物品的效用。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只有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才能用货币的边际效用 去衡量其他物品的效用。
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二、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按他对物品效用的评价来决定他愿意支付的价格,但是市场上的实际价格并不一定等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愿意付出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效用的评价。边际效用递减决定了他所愿意付出的价格是随该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市场价格是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不以某一消费者的愿望为转移。某一消费者对该物品的购买仅占市场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也无法影响价格。因此,市场价格是固定的。随着该消费者购买某物品数量的增加,他愿付出的价格在下降,而市场价格始终不变。这样,随着某消费者购买物品的增加,他从每单位物品购买中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在减少。
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只是一种心理感觉。这一概念是分析某些问题时的一种重要工具。例如,在分析垄断存在所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时就运用了这 个概念。第二,生活必需晶的消费者剩余大。因为消费者对这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付出的价格也高,但这类物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实际上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运用。正因为如此,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解释消费者行为时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一、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假如,现在有X与Y两种商品,它们有a、b、c、d、e、f六种组合方式,这六种组合方式能给消费者带来同样的效用。这样,可作出表和图:(见黑板)
这里要注意是,如前所述,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不能计量,从而也不能用基数来表示的。因此,无差异曲线就是指X与Y商品的这些组合方式中的任何一种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而不管这种组合所能带来的具体效用是多少。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时,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大;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小。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代表了相同的效用,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边际替代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三、边际替代率
在无差异曲线分析中,以边际替代率代替了边际效用,以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代替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是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
以△X代表X商品的增加量,△Y代表Y商品的减少量,MRSxy代表以X商品代替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则边际替代率的公式是: MRSxy=△Y/△X 例如,增加2单位X商品,减少1个单位y商品,则以X商品代替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0.5。应该注意的是,在保持效用相同时,增加一种商品要减少另一种商品。因此,边际替代率应该是负值。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就表明边际替代率为负值。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一般用其绝对值。,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替代率递减是指边际替代率的绝对值在减少,这种情况存在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替代中,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随着X商品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减;随着Y商品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增。这样,每增加一定数量的X商品,所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少,即 X商品以同样的数量增加时,所减少的Y商品越来越少,或者说,在MRSxy=△Y/△X这个公式中,当分母△X不变时,分子△Y在不断减少,从而分数值就在减少了。
边际替代率递减实际上是用无差异曲线的形式来表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为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边际替代率递减正是由于随某商品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减少。3.边际替代率与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如上所述,在一般情况下,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且凸向原点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边际替代率为负值,凸向原点则是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边际替代率递减也就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在减小。这样,无差异曲线的左上段斜率较大,从而比较陡峭,而其右下段斜率较小,从而比较平坦。这样两部分曲线结合在一起,曲线自然就凸向原点了(在数学上完全可以证明斜率递减的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无差异曲线这种向原点凸出的弯曲程度则完全取决于两种物品替代性的大小。如果两种物品的替代性很大(例如,大米与面粉),那么,一种物品增加一单位,另一物品的减少大概是一个相当固定的 数额,而不会随前者的增加而减少得很多。这样,这两种物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较为缓和,这时无差异曲的弯曲程度就小。如果两种物品是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则一种物品增加一单位,另一种物品减少同样的数量,边际替代率不变,从而无差异曲线就是一条直线。
反之,如果两种物品完全不能替代,而是完全互补的(例如,眼镜片与镜架),这时无差异曲线与原点成90°。
总之,边际替代率作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
四、消费可能线
消费可能线又称家庭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这种限制就是购买物品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大于收入是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小于收入则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这种限制条件可以写为
M = Px·Qx + Py·Qy 上式也可以写为:
Qy=MPyPxPy·Qx
Py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其斜率为Px。
图4—8中的消费可能线是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作出的,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改变了,则消费可能线就 会变动。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第五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
现在我们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均衡的实现。
如果把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比较
应该指出的是,运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是完全相同的。
根据边际效用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UxPxMUyPy
该式也可以写为: MUxMUyPxPy
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相切之点,即在这一点上消费可能线的斜率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以X商品代替Y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即MRSxy。
根据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又可以写为: MRSxy=Px
Py MRSxy=YXMUxMUy
于是可以得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MUxMUyPxPy
边际效用分析法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与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完全相同。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在第二章中解释需求定理时我们曾提出了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概念。这里我们用消费者均衡分析来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1.收入效应
在消费者嗜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对两种商品的购买。由于收人增加所购买的两种商品都增加了,满足程度也提高了。如果商品价格同时下降,则尽管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会增加,这种情况与收入增加相同。
如果是收入减少,或商品价格同时上升,则结论正好相反。2.替代效应
假设消费者的嗜好与收入水平都不变,但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例如,一种商品价格不变,而另一种变化,或者两种商品价格发生了反方向变化,这种情况下对各种商品购买所发生的影响就 称为替代效应。
第六节 公共物品与消费政策
由于人们的消费,不仅有食物、衣服这类私人物品,而且还有国防、立法、交通之类的公共物品,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类公共物品是无法提供的;同时消费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也没有完全的消费自由。在这两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就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来纠正市场机制的不足,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一、公共物品与税收
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在市场上所购买的各种商品,即私人物品,而且还取决于不用直接购买的公共物品。
国防、立法、交通这类不通过市场交易,由政府提供的商品与劳务就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可能把不支付费用而要消费的人排除在外。公共物品就无法避免“免费搭车”的情况。“免费搭车”又称“搭便车”,指不支付费用而参与消费的情况。非竞争性指无论增加多少消费者,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于有这种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就不必通过交易,即不用花钱去购买。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就无利可图。私人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当然不愿提供这种公共物品,或者即使提供了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只有某商品达到一定价格,即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时,厂商才会进行生产。市场上才会有足够的供给量,但公共物品不具有这 种足以刺激厂商进行生产的价格。这就是说,要使消费者的欲望得到满足,公共物品是必不可缺的,但市场经济本身缺乏提供充分公共物品的机制。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
市场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所以就要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也需要各种生产要素支出,但公共物品不能通过市场出卖,所以政府就通过强制性收税来为提供公共物品筹资。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义务向政府纳税,政府用这种税收向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就是一种公共消费或集体消费。没有这种消费,消费者难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甚至都难以安全地生存下去。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并没有关于这种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费的论述。税收是强制性征收的,在这一问题上,消费者也没有自由可言。使这种公共消费合理化是政府行为,不是市场行为,它不由市场机制调节。这就说明,仅仅是依靠市场机制,由消费者自由选择是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政府行为、政府政策的调节也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所必需的。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消费者行为理论要说明在消费者具有消费自由的条件下,消费者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但是,仅就消费者私人物品(即要在市场购买才能消费的物品)的消费而言,这种理论也是有局限性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以三个暗含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的。这就是,第一,消费者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即他们对自己消费的物品有完全的了解,而且自觉地把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第二,存在消费者主权,即消费者决定自 己的消费,而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决定了生产。第三,消费仅仅是个人的事,与社会无关。
但是,以上述三个假设为前提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遇到了挑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三个假设条件都是不现实的。
首先,在现实中消费者并不具有完全的理性。完全理性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现实中,消费者由于受修养、文化、习俗、思想意识等的影响,并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理性,也不能自觉地来追求满足程度的最大化。他们的消费行为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次,消费者的需求要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特别要受广告宣传的影响。表面上看消费者是完全自由的,消费者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实际上消费者主权受到生产者的操纵。生产者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出发,生产出种种产品并通过广告“强迫”消费者接受。生产者主权实际上代替了消费者主权。生产者可以通过广告来影响消费者的嗜好,并创造出需求,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消费特点。而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却忽略了这一点。
最后,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会给社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个人的消费有时会引起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受到破坏,社会风尚败坏等问题。这也会有损于其他人的效用最大化。
总之,消费者的行为需要社会的引导与保护。因此,就需要有各种消费政策。
三、保护消费者的政策 所以,为了指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各国一般都采取了这样一些政策:
第一,确保商品的质量。由政府及有关组织颁布商品的最低限度的质量标准,规定任何商品都必须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并由政府的有关机构对商品进行检验。同时,要求厂商把商品的成分和商品可能的效用向消费者公布,不得保密。这样使消费者能享受到合乎标准的产品。
第二,正确的消费宣传。这首先要求商品广告和商品说明书必须诚实可靠,对广告要有一定的限制,例如,烟和烈性酒等不利于健康的商品不得进行广告宣传,广告要对商品作如实的介绍;等等。其次,还要通过学校教育与其他宣传形式向公众进行有关商品效用的教育,指导消费者正确地进行消费。
第三,禁止不正确的消费。例如,禁止出售枪支和毒品,通过宣传、税收或其他强制性措施,限制烟、烈性酒、某些有刺激性药物等的销售与消费。特别是为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等等。
第四,对提供某些劳务的人的素质进行必要的限制。这主要是指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提供法律服务的律师和提供教育服务的教师的资历和素质作出规定,并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从事这类职业。这样,就可以保证消费者能得到合乎标准的服务。
第五,在价格管制政策中分析的限制价格政策,也是一种对消费者的保护政策。这种政策可以防止消费者受垄断厂商的剥削,并能保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得到基本生活品。对粮食、公用事业服务、房租 等商品与劳务的价格限制,在保护消费者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六,建立“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种组织是非官方的,它可以接受消费者对产品与劳务质量、价格等方面的申诉,代表消费者向厂商提出诉讼,以及通过各种形式,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服务。
这些政策,对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指导正确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会有不利的影响。政府在消费政策方面,应有一个适度的范围。不管不行,管得太多太死也会不利于消费者和整个社会。
四、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
从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来看,消费完全是个人的问题。但实际上,个人的消费对社会是有影响的。首先,个人的消费要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为了保护社会资源,尤其是某些比较稀缺的资源,就要用法律或经济手段限制某些消费。例如,用资源保护法禁止或限制人们对某些珍稀动物的消费,用提高水价的方法来限制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等等。其次,个人的消费会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消费也应进行限制。例如,小汽车的普及会使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因此,在一些国家则对小汽车的消费进行了必要的限制。再如,吸烟不仅不利于个人健康,也会危害他人,这就要对吸烟这种消费进行限制。最后,还应该注意个人消费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例如,个人的某些浪费性高消费,有可能败坏社会风气,引起社会犯罪率上升。对这种高消费有必要进行限制,如对奢侈品加重税收就是限制这 种高消费。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应用; 3.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4.消费者均衡的确定;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效用的概念
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的概念来描述。一 什么是效用
效用(Utility)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二、效用的特征: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主观的;
同一种商品的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进行比较;
同一种商品对同一各消费者也是不同的,会随着消费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商品效用对同一消费者可以进行比较;
三、效用的衡量----序数效用与基数效用
基数论者认为,效用可以象长度,温度一样加以具体的衡量并可加总求和。序数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无法具体衡量,人们只能区分不同商品的效用等级。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与边际效用分析
一、基数效用论者的效用分类 总效用(Total utility):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时,所获得的总效用量的增量。
MUTUXMUdTUdQ
(表3--1)某商品的效用表 λ=2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随着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逐渐递减的。
三、边际效用为什么会递减?
1、心理与生理上的原因:人对外界的重复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2、物品的多用途性:人们在使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时,总是按用途的重要性来安排。例如:水——饮用、洗澡、冲地
是否所有的物品消费过程中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
四、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对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效用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时的状态称为消费者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既不愿意多购买,也不愿意减少购买。
(二)、均衡条件:
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已知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相应的价格之比相等。
均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P1X1 + P2X2 ….+ P n X n = I MU1 /P1 = MU2 /P2 = …..= MU n /P n = λ 其中λ代表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
(三)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的理解
如同其他商品一样,货币也具有效用。消费者花钱买东西,实际上就是用货币的效用交换其它商品的效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基数论者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例:当MU1 /P1 < MU2 /P2时应该怎样调整,以达到消费者均衡?
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小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减少商品1的购买。
例:当MU1 /P1 >MU2 /P2时:
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大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
五、边际分析的应用
1.钻石与水之谜
2、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与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完备性: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消费者能作出偏好的准确判断 2 传递性:任意三个商品组合,偏好具有传递性
3不满足性:较多数量组合的偏好大于较少数量的组合偏好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1、无差异曲线
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能带给消费者相同效用的那些组合点的轨迹。与无差异曲线对应的效用函数:U=f(X1 , X2)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斜率为负值;
(2)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3)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3、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X)的消费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X 对商品Y 的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Y 的变化量/X 的变化量
MRS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YX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为什么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为什么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由于A、B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TU00MUxxMUyyyMUxxMUy
4、几种典型无差异曲线:
完全替代品(替代率为常数)
完全互补品
不完全替代
三、消费者的预算线
1、预算线的含义
在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2、预算线的方程: I=P1X1+P2X2 M=100, Px=4, Py=5
预算线斜率:
pxpy1、预算线的变化 收入和价格变化的影响(1)收入变化
当收入发生变化时,预算线将会发生平行移动。
(2)价格变化
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预算线的斜率将会发生变化。
四、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替代率)MRS12=P1/P2
均衡条件的几何意义: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
五、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
1、收入变动的影响
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 Curve)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①恩格尔曲线的由来 ②恩格尔曲线的形状
收入—消费曲线与恩格尔曲线
2、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当商品价格变动时,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
第一章 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 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3.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4.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5.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6. 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各方面的经济行为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其假定各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7.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8. 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12.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化时,由它引起的另一经济变量变化的百分比。它和变量所用的单位无关,分为点弹性和弧弹性。13.点弹性:表示当自变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e =(dY/dX)*(X/Y)14.弧弹性:表示当自变量由一点变化到另一点时(两点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公式:
15.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d= 16.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s= 17.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相关商品价格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XY = 18.当EXY >0时,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当EXY =0时,两种商品不存在相关关系。
19.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即当消费者收入变动1%时,该商品的需求来那个变动的百分比。公式:EM= 20.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劣等品;当EM>0时,说明该商品是正常品;当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奢侈品;当0>EM>1时,说明该商品是必需品。21.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欲望,那么他们互为替代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2.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那么这两种商品为互品。他们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XY <0。
23.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所减少。即,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富裕程度越高,食物的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
第二章 效用论
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即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4.边际量: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化的量。
5.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购买一定量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的总和。用字母TU表示。
6.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字母MU表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时,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8.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这里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条件用公式表示为:
P1X1+P2X2+…+PnXn=I MU1/P1=MU2/P2=…MUn/Pn=λ,表示消费者应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自己花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应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率。根据上面两式,MRS12=MU1/MU2=P1/P2。(图)
9.商品的需求价格: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对一定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10.保留价格:消费者为每一单位的商品所愿付出的最高价格。
11.消费者剩余CS: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量和实际支付的总量的差额。令反需求函数为Pd=f(Q),价格为P0时需求量为Q0,CS=∫ f(Q)dQ-P0Q0
12.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曲线。无差异曲线有3大特征:1)假定效用函数连续:两条无差异曲线间还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且位置距原点越远的效用越大。2)无相交: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相交。3)凸向原点。(图)13.边际替代率MRS: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某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公式:MRS12=-dX2/dX1。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14.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15.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其效用函数为U(x1,x2)=ax1+bx2,MRS12=a/b.(图)16.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其效用函数为
U(x1,x2)=min(ax1,bx2).(图)17.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全部组合。预算等式为P1X1+P2X2+…+PnXn=I(图)
18.价格—消费曲线PCC:在消费者偏好、收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图)可以推导出消费者需求曲线(见书95页)
19.收入—消费曲线ICC:在消费者偏好、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不同收入相联系的,消费者均衡点的轨迹。(图)
20.恩格尔曲线EC: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下,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图)
21.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图)
22.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其不改变消费者效用水平。
23.补偿预算线: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和效用不便的分析工具。具体地说…
24.正常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的商品,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5.低档物品: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的商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且大多数情况下,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6.吉芬商品: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商品。作为一种特殊低档品,其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三章 生产论
1.生产者:厂商或企业,它是能够做出统一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它由三种组织形式:个人、合伙、公司制企业。生产者的本质— 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以减小交易成本。他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2.交易成本:围绕交易契约产生的成本。(损失+费用)
3.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公式:Q=f(K,L),技术水平给定时,就有确定的函数形式f.4.生产要素:指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7.短期(生产论):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8.长期(生产论):生产者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9.不变投入:产者在短期内无法做出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
10.可变投入:产者在可以做出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在长期内,所有要素的投入都是可变的。
11.总产量TP:一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对应的最大产量。(图)
12.平均产量AP:总产量与可变要素投入量之比。公式:AP=TP/L。(图)13.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的量。(图)
1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短期规律)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连续增加并超过特定值时,赠机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5.等产量曲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等产量线有3大特征:1)远离原点的等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2)不相交;3)凸向原点
16.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一种生产要素的量时所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公式:MRTS =-dK/dL=MPL/MPK 17.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长期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当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量是递减的。其决定了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特征。
18.等成本线:在既定成本和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数量组合的轨迹。C=wL+rK 19.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0.扩展线:在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扩展线是一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点(即MRTS=w/r的点)的轨迹。扩展线是长期中企业扩张的最优路径,是一条特殊的等斜线。21.规模报酬:(长期)所有生产要素以同比例变化的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产量增加比例大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小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等于各要素增加比例称为规模报酬不变。
22.规模经济:要素投入比例可变时,生产规模的变化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包括规模报酬这种特殊情况。
第四章 成本论
1.机会成本:当指单一资源有两种以上用途时,使用他的人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当指一项活动时,活动中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的和。
2.显成本: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3.隐成本: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的总价格。例如,动用自有资金和土地,并妻子经营管理。
4.总成本:所有成本之和。公式: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5.企业经济利润:企业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是一种超额利润。公式: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6.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属于隐成本,不包括在经济利润中。
7.短期成本:在短期内,企业要达到目标产量,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内企业只能改变一部分要素投入而不能改变调整全部要素,所以短期成本划分为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
8.长期成本:在长期一切要素投入量均可改变,所以长期成本指长期内企业为达到墓边产量所用的成本,都是可变成本。
9.规模经济:也称内部经济。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0.规模不经济:也称内在不经济。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再继续扩大规模,会使经济效益下降。
11.外在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提高。12.外在不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恶化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降低。
第五章 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从事物品买卖的场所或接洽点。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2.行业: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行业类与市场相同。
3.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产品同质,并实现了资源完全流动,完全信息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卖者和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4.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描述市场上对某一个厂商的产品的需求状况的曲线。
5.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既定价格下厂商的产量是随意,因为单个厂商的产量对于有大量卖买者的市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厂商既不会也无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水平。
6.总收益: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公式:TR(Q)=P*Q 7.平均收益: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公式:AR(Q)=P 8.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增量。公式:MR(Q)= P+ dP/dQ*Q=P(1-1/ed)。9.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公式:MR=MC 10.收支相抵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0,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要附图)
11.停止营业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V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负,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此时,厂商的收入全部用来弥补可变成本(要附图)
12.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总支付的差额。(图)13.成本不变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响,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14.成本递增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上升,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15,成本递减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下降,原因是外在经济的作用,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6.消费者统治: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作用表现为“货币选择”。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状态证明了这一点。
第六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1.不完全竞争市场:除了完全竞争市场外,所有的或多或少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市场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类: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
2.垄断市场:整个市场只有唯一的厂商的市场组织。特征:它的产品无相近替代品,其他厂商无法进入,无潜在竞争者,有完全的价格决定权。
3.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达到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巨大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产量只有一个企业生产出来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规模,且可满足市场需求。行业内总会出现某厂商凭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先达到这一规模,从而垄断整个行业,形成自然垄断。
4.垄断厂商需求曲线:由于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垄断厂商需求曲线即为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垄断厂商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边际收益曲线在需求曲线下方,总收益曲线呈倒U型。(画图)
6.价格歧视:为获得更大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
7.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对每一单位商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保留价格)出售。厂商占有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
8.二级价格歧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收取不同价格。厂商部分占有消费者剩余。
9.三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对同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消费群体收取不同价格。垄断厂商根据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划分不同市场,定价/产量原则:MR1=MR2=MC ; P1/P2=(1-1/ed2)/(1-1/ed1)
10.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上有许多厂商,生产、销售由差别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非常相近的替代品,且厂商进入、退出市场比较容易。垄断竞争市场在现实中存在比较多,厂商有一定的定价权。
11.生产集团: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相近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
12.虚构的产品差别:以消费者的主观和想象为基础的产品差别,如:广告,商标造成的产品差别。
13.垄断竞争产商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不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该厂商主观的、事前的、预测的需求曲线。D—某厂商改变价格,其他厂商价格也改变时,该厂商价格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事后的、实际的需求曲线。(图)
14.理想的产量:把完全竞争企业长期平均成本LAC最低点的产量称为理想的产量。(图)15.多余的生产力: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差称为多余的生产力。
16.非价格竞争:由于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厂商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商标和包装、改善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手段来和其他厂商竞争,扩大自己的销量。17.寡头市场: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形式。其他厂商很难进入该行业。分类:纯粹寡头行业——产品无差别,差别寡头行业——产品有差别。21.博弈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22.占优策略: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23.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艘构成的均衡。24.博弈均衡:所有参与者都不想改变自己策略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5.纳什均衡: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自己的策略。
26.无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在时间的变化中,无限期的重复下去,参与者谁也不知道哪一期为最后一期。
27.有限重复博弈:同以博弈延时间变化只重复有限的次数。
28.卡特尔: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共谋卡特尔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都获得一定好处。
29.囚犯的困境:个人理性导致机体非理性的代表,不合作状态是均衡。(支付矩阵图)
第七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
1.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边际生产率分配论认为,只有当要素使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相等时,厂商在要素使用上才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化。每一种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各自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各自的边际生产率)作为报酬。目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是一个按劳取酬的社会。
2.引致需求:厂商对要素的需求不是为了自己的消费需求,而是为了把他们生产为产品得到利润,是一种间接的需求,是由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所引发的需求,因此把厂商对要素的需求称为引致需求。
3.完全竞争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也是完全竞争时,该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要素使用原则VMP=W 4.卖方垄断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却是完全竞争市场时,该厂商称为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MRP=W 5.买方垄断厂商:当厂商所处的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却是非完全竞争市场时,该厂商称为买方垄断厂商。要素使用原则VMP=MFC 6.边际产品: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得到的产出的增量。用MP表示。
7.边际产品价值:它表示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VMP=P*MP 8.边际收益产品:它表示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MRP= MR*MP 9.边际要素成本:它表示在买方垄断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公式:MFC= MC*MP ≥w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
1.保留自用:资源拥有者不是将所有要素都提供“要素供给”以获得收益,而是将剩下的部分留作自己使用。
2.价格扩展线:在不同要素价格下,所有满足要素在获得收益和保留自用两者间分配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点的轨迹。要素供给原则-dY/dl=MUl/MUY=W。(PEP图)3.土地的“自然供给”:指土地面积不由人为决定,是自然固定不变的,它不会随土地价格变化而变化。
4.要素的服务价格:由于使用要素所要支付的报酬。
5.要素的源泉价格:要素本身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如机器的价格。6.租:要素报酬中,对要素供给不产生影响的部分。
7.地租:专指土地供给为固定不变时,使用土地的服务价格。
8.租金:供给不变的要素(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地租是特殊的租金。
9.准租金:对供给量暂时不变的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准租金=固定总成本+经济利润(图)
10.经济租金: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若从要素收入中减去一部分,并不影响要素供给,这一部分就是经济租金,它等于生产者剩余(图)。经济组经的大小取决于供给要素的形状,愈是陡峭,经济组金越大,特别当供给曲线垂直时,全部要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恰好等于租金或地租。
简介:
该分支的产生,使得经济学对于经济现象从以往只能定性研究,扩展到同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新阶段。
“计量”的意思是“以统计方法做定量研究”,所以“量”字应读作“[liàng]”,而不读作“[liáng]”。
据说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方法的历史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的问世(1676年)。
“计量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 Frisch)在1926年仿照“生物计量学”一词提出的。 随后1930年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学会,在1933年创办了《计量经济学》杂志。
人们应如何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含义?弗里希在《计量经济学》的创刊词中说到:“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与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决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各自并非是充分条件。而三者结合起来,就有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
后来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克莱因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也可以说,计量经济学不仅是指对经济现象加以测量,而且表明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进行计量的意思。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是一整套建立在数理统计理论上的计量方法,属于计量经济学的“硬件”,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用途或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理论检验。这是计量经济学用途最为主要的和可靠的方面。这也是计量经济学本身的一个主要内容。
预测应用。从理论研究和方法的最终目的看,预测(包括政策评价)当然是计量经济学最终任务,必须注意学习和了解,但其预测的可靠性或有效性是我们应十分注意的。
研究方法:
与一般的数学方法相比,计量经济学方法有十分重要的特点和意义:
研究对象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从研究确定性问题转向非确定性问题,其对象的性质和意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方法的思路上、方法的性质上和方法的结果上,都将出现全新的变化。
研究方法发生根本变化。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一种新的数学形式。学习中要十分注意其基本概念和方法思路的理解和把握,要充分认识其方法与其它数学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
研究的结果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知道,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结论是概率意义上的,也可以说是不太确定的。但真正要理解其不确定性的含义,并不那么简单,学习中需要始终关注这一点。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理论计量经济学(Theoretical Econometrics)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数学证明与推导,与数理统计联系极为密切。理论计量经济学除了介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理论基础和普遍应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与检验方法外,还研究特殊模型的估计方法与检验模型。
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 Econometrics)则以建立与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与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