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共8篇)
内容摘要:2008年,中国经济能够在将核心CPI指数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接近10%的实际GDP增长速度。然而,中国经济景气从2008年起转折下行,已经进入本次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长期中性的需求管理原则指导下,建立以促进国内投资需求为核心的政策体系,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发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以及消费需求与净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全面拉动作用,在中国经济景气进入收缩阶段后防止萧条形态。
中国经济具有投资驱动的内生增长性质,从而其潜在国民收入增长容纳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的滞后效应。由于2004-2007年间中国实际国民收入的高速增长已经通过滞后效应大幅度提升潜在国民收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度减缓可能产生明显的负向国民收入缺口。同时,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需求驱动力量已经从1982-1993年间的内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转变为1994-2007年间的外部净出口需求,必然通过国际贸易途径而耦合美国经济波动,严重其经济周期的内在收缩倾向。中国通货膨胀机制完成从高核心通货膨胀率向低核心通货膨胀率的历史性转变。由于重型化的产业结构、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与完善的国有产权制度,难以避免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不过,在竞争性市场体系支持下的技术进步,能够沿产业链方向逐级吸收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基本消除中国通货膨胀的资源成本推动因素。中国经济已经并且将继续呈现从PPI指数到GDP平减指数到CPI指数递减的通货膨胀动态结构,保持较为温和的CPI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
面临高储蓄倾向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应该遵循凯恩斯主义路线,实现高储蓄向高投资的有效转化,以充分积累的资本存量与相对短缺的劳动力互补而支持未来老龄社会。在弥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可能通货膨胀缺口时,中国需求管理不仅存在硬着陆与软着陆的政策选择,而且存在正向软着陆与反向软着陆的政策选择。中国需求管理应该建立最高可持续增长率目标的政策指导线,并且面临持续扩展而实时未知的潜在总供给能力,应该采取微撞的操作模式,通过间歇性增加总需求而跟踪潜在总供给前沿。
2008年经济形势分析及2009年预测
2008年,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转折之年,国民经济增幅由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做了微调,调控目标由“两防”转为“一保一控”。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增幅将会继续向下调整。美国经济继续恶化,我国出口增长压力较大,消费增长趋于缓慢, 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中期调整期, 明年价格水平将有望继续回落,通胀压力将明显减轻。建议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对去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进行结构性松动。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全年增长预测
(一)经济增长由繁荣期转为调整期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逐季回落的态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1-9月同比增长9.9%,回落2.3个百分点。从季度看,二季度GDP增长1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同比大幅回落2.5个百分点;一季度增长10.6%,比上年四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逐季惯性下滑趋势非常明显。经济运行呈现出“四落两升”特点。“四落”即GDP、工业、净出口、投资(实际投资增长率)增幅均明显回落;“两升”即消费增幅上升和物价明显攀升。四大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长出现“拐点”性变化。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直接影响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降低。二是持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为抑制“三过”
问题,国家近两年调整了外贸政策,采取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作用今年开始明显显现。三是内生需求增长放慢,主要是房价长期过快增长及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明显上升抑制了需求增长,投资增长的拐点显现。四是重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对经济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从今年开始,我国经济由繁荣期开始进入调整期,估计这种态势将持续2-3年时间。
尽管当前经济下滑态势十分明显,但从目前状态看,这种调整是适度的,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区间。首先,全年GDP增速仍将达到10%,且每季均在9%以上,属于大家普遍认可的9%-10%的潜在增长水平内。其次,三大需求中,内需增长仍然较为强劲。1-8月份累计,投资需求名义增长达到27.4%,高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名义增长达到20%以上,实际增长超过13%,这是自1998年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今年经济增长放慢的主因,是实际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和顺差的减少,预计因净出口增长放慢而导致GDP增长放慢1.8个百分点左右。本轮增长周期以来经济增长由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开始向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从长期看主要是消费内需)转变,符合我国宏观调控方向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其三,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前7个月已完成全年新增就业目标任务的76%;截至6月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与2007年持平。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中小企业受出口减少、生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导致部分工业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二是成本压力增加和需求减弱,将导致企业利润明显下降,从而降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对就业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形成较大的压力;三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风险日趋加大,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以及整个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以上三方面问题已构成未来宏观经济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压力。对此,宏观调控应加大政策的微调力度,突出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确保今后经济增长回落不至过猛。
(二)对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1、增速明显回落,但通胀率创出新高
初步预计,2008年我国GDP比上年实际增长10%左右,增速放慢1.8个百分点。全年CPI增长将创新高,达6.3%左右,但月度下降趋势明显,CPI涨幅已连续4个月回落,未来几个月将继续小幅回落,其中食品价格回落是主因。
2、大需求增长“两落一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明显回落
1-8月,累计城镇固定资产名义投资同比增长27.4%,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全年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名稳实降”,初步预计,全社会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实际投资增长15%左右。实际出口增长明显回落,且顺差减少。预计全年出口1.4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进口1.1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全年贸易顺差2520亿美元,比去年下降3.9%。消费增长创新高。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以上。初步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0.7%左右,实际增长13.3%。
3、工业增速明显回落,企业效益大幅下滑
受国内多重自然灾害和出口放缓以及奥运期间个别施工企业停工等因素影响,工业增长呈明显回落趋势。1-8月,累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比去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奥运后工业增速有望反弹,但在总需求可能继续有所收缩的情况下,工业整体回落趋势不会改变,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效益在成本上升和需求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可能继续大幅下滑。
二、2009年经济增长走势分析及预测
(一)经济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2009年,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将更加趋紧,尤其是内部经济内生性变化带来的周期性调整压力可能会明显大于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增大了明年经济进一步向
下调整的压力。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条件没有改变,宏观经济政策有可能转为中性偏松,明年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幅度可能会小于今年。初步预测,2009年,我国GDP将突破30万亿元大关,达33.94万亿元,有望实现不低于9%的增长。如果政策干预力度较小,则不排除仅增长的可能。
1、继续恶化,对出口增长的压力较大
美国次贷危机仍在继续向纵深发展,其对美国以及世界经济的拖累效应仍在不断扩散。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仅0.3%-1.2%,失业率将达到5.5%-5.7%。近期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有三大投行接连宣布破产,尤其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股市暴跌,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没有结束,有可能持续到2009年甚至更长时间。受次贷危机拖累,日本第二季GDP比去年同期减少2.4%,创下7年来最大降幅;欧元区GDP下降0.2%,折合成年率为0.8%。这是自1992年以来欧元区15国整体GDP首次出现萎缩,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经济都在走低。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低了对2008年和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由7月份的4.1%和3.9%下调为3.9%。和3.7%。对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保持在1.3%,但对明年的预测从0.8%调低为0.7%;对欧元区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从1.7%和1.2%调低为1.4%和0.9%。尽管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继续放慢,且面临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继续偏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强。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一揽子救市方案的出台及效应的逐步显现,预测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增长放慢的趋势将有所缓和,对我国出口增长将形成一定的稳定作用。
2、消费增长趋于缓慢
今年前8个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这一速度已经达到本轮增长周期以来的顶峰,明年将可能呈温和回落态势。从历史上看,一般当投资和经济增长出现减速情形时,意味着消费增长也将达到顶点,经济开始进入收缩期,之后,消费增长将随之回落(消费比投资和经济增长大约滞后1年左右时间,上世纪80年代两次周期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一次周期都是如此)。我国经济和投资增长分别持续回落已近一年时间,由此可以判断,明年消费增长将呈回落趋势。但相对于投资和净出口,其贡献会有所提高,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会有所好转。
3、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中期调整期,且有可能持续3年以上
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会明显放缓,进而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加剧,随着奥运结束,2009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将会加深,预计房地产调整有可能延续到2010甚至2011年才可结束。今年以来出现的特大城市房价下跌与成交量萎缩并不是一种短期现象,预示着过去10年曾经高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转入中期调整期。一方面,房价从每平方米几千元迅速上涨到近两万元,除了市场供求因素外,不排除投机炒作带来的泡沫成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自我调节来消化。另一方面,在预期房价下跌已经形成和成交量继续萎缩的情况下,房地产调整将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目前,房地产投资已连续3个月回落,预测明年房地产投资将可能出现大幅下滑,房地产业调整将拉动钢铁、水泥等相关重化工业调整,进而对建材以及家电等制造业下游产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4、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明显减弱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9.4%,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其中,主要是受需求减弱及成本因素影响(原材料、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资金趋紧、融资困难等),这对于长期依靠低成本竞争的我国制造业无疑会带来较大的挑战。尤其是中小企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虽然近期宏观政策在向偏松的方向调整,但在外需趋弱、经济景气面临周期性收缩以及高成本的三重压力下,未来一段时期,企业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这必然会造成整个社会投融资萎缩以及带来就业和消费需求的缩减,进而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内生性收缩。
尽管内外环境变化对经济增长构成了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是,支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长期因素依然在起作用。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处于长期性加速期,将会继续推动投资较快增长;我国资金和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裕,技术进步明显加快,装备工业、电子通信、机电产品等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有待释放等。这使我国经济仍能保持8%以上的增速,如果宏观政策把握得当,本轮经济完全可以避免深幅调整。
(二)三大需求增长分析与预测
投资增长面临的调整压力比今年明显增大,预计明年投资增速将明显放缓。一是外需进一步萎缩,将带动相关的投资需求萎缩。二是房地产业在面临预期房价下跌、销售困难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可能出现大幅度下滑,从而导致整个投资增速明显放慢。三是企业因效益滑坡和市场需求萎缩,投资能力和投资信心明显不足,实体经济投资需求将会减弱。四是反映投资者意愿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1-8月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2.5%,其中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以上的东部地区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为负增长。但是,投资增长适度放慢是合理的、正常的,短期内不易出现过度调整。尽管房地产的中期性明显调整将带动投资持续放慢,但一些新的投资需求有待释放,对总投资增长将形成一定的支撑。如灾后重建仍需要国家大量的投入,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潜力仍然很大,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预测明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可能回落至18%左右,实际增长13%左右。如果政策放松较明显,名义增长率可望达到200。
消费需求增长将逐步放慢。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增长减速。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了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回落了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将影响未来居民购买力水平。二是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明年就业将更加困难,居民即期收入和预期收入更加不乐观。三是股指大幅下降和房价回落将形成较明显的财富负效应,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可能明显减速。初步预测,2009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将为17.5%左右,实际增长12.4%,比今年增速有所回落。
出口增速将继续放慢,但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好于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对明年我国出口继续构成较大压力。目前,我国除对美国出口大量减少外,欧盟、日本经济放慢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我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速已经从年初30%-40%回落至8月份的22%,对日本的出口增长也在明显放慢。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这一下滑趋势还将会继续下去。外需减少对明年就业将会造成巨大压力,但对整个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要小于今年。原因主要是今年外贸顺差降势较猛,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由于明年内需放缓,进口也将会相应放缓。因此,预计明年外贸顺差可能保持小幅增加,进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会好于今年。初步预测,2009年出口增长16%,进口增长19%,贸易顺差2567.6亿美元,增长1.9%。
(三)物价增长走势分析与预测
随着全球和我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物价上涨的“拐点”正在显现,明年价格水平将有望继续回落,通胀压力将明显减轻。
从影响明年价格上涨的因素来看,第一,食品价格将会继续回落。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本轮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目前,食品价格已呈明显回落趋势,月环比涨幅自3月份以来持续下降。今年夏粮丰收,预计秋粮也将增产,全年粮食有望实现第5个丰收年。市场供求关系改善将会有效抑制食品价格上涨,进而将影响CPI涨幅继续走低。第二,PPI增速有望回落,且传导机制的变化使得PPI向CPI传导的可能性不大。一是根据对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物价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PPI与CPI之间大约存在2-3个月的滞后期,即CPI的拐点先于PPI。目前,CPI已持续回落4个月,预计9月份PPI也将开始回落、由此本轮物价上涨将发生“拐点”性变化。明年随着全球和我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价格涨幅将会明显回落。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明显不足。最近,国际油价已跌破每桶90美元,钢材、铁矿石、金属等原材料价格也出现了较明显的下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加深,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进一步放缓甚至衰退。这将带来需求增长明显减少,初级产品价格有望继续大幅回落。但也不排除因投机炒作、地缘政治等原因再次出现波动的可能。三是由于传导机制的变化,PPI向CPI传导的可能性非常小,产能过剩压力有可能显现。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两波物价上涨的情况表明,能源、原材料价格涨势迅猛,对下游生活资料产品价格拉动作用很小,其原因主要是价格传导
受阻。我国供给约束型经济早已转为需求约束型经济,而技术进步带来的供给潜力增长非常快,最终消费品多属竞争性行业产品,涨价受到市场竞争的限制,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就是这种情况,技术进步新产品不断出现使得价格不断下调。在内外需均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明年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第三,资源要素价格从长期来看上涨压力较大,但在短期内在经济面临收缩的情况下,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有限。总之,明年物价将继续呈回落趋势,通胀压力大为缓解,初步预测,CPI将上涨3%-4%。
三、2009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建议
针对明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比较严峻的局面,为了防止本轮经济出现过度调整,建议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对去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进行结构性松动。“双稳健”政策其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从战略上实现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稳定发展相结合,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
主张“双稳健”,即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而不是扩张性政策,主要因为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环境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好得多。一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是“保8%”,而目前我国经济仍保持在10%的较快增长区间,其政策目标应该是“防”止过度下滑或是“保鲆o”,不需要采取扩张性政策。二是1997年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有效需求不足,面临通货紧缩的局面,不仅出口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目前,我国内需增长依然强劲,即使明年投资和消费增速均有所回落,也不大可能出现大幅下滑。更为重要的是,短期内全球以及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宜采取扩张性政策。三是尽管目前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依然较好,但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及经济增长放缓,其影响、深度、持续时间可能要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对此,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而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应对危机,便于政策的上下微调,灵活把握调控力度,有利于引导社会预期,同时,不至造成全面放松后的“一哄而上”的局面。
第一,财政政策在稳健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松动措施。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及社区医疗等薄弱环节及弱势群体的支出,尤其要加大对灾后重建以及中西部县域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加对自主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保以及就业的支出。要加大税收政策调控力度,增值税转型政策应尽快向全国推广;要通过财政贴息和税收减免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支持力度;对创新型企业和一些小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政策;为了扩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和保持财政税收平稳增长,在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同时,提高税率水平,以缓解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第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上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保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适度平稳增长。今年我国信贷规模预计增长14.5%,明年应保持在14%以上。要取消按季控制信贷规模,根据经济增长变化需要适时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必要时可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两高一资”行业则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第三,针对内需增长面临的压力,明年要重点保持消费需求的平稳增长。要采取适当措施稳定住房和汽车消费,避免这两大消费热点出现过度下滑。要努力扩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性消费成本,尤其是旅游消费成本,如降低旅游景点门票费,降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收费水平,如可考虑实施对经济型轿车的过路过桥费减半的措施。
一、2015年经济形势回顾
2010年以后,随着“一揽子”计划的撤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稳增长”。但受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活动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始终较大。2015年,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中国经济增速换档基本完成,经济增长率稳定在6.9%。
二、2016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世界经济呈继续恢复态势
尽管世界银行和IMF调低了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但一致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恢复是一个亮点,欧洲经济尽管困难仍然较多,但仍然会保持恢复性增长;新兴经济体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增长水平预计有所降低,分化趋势明显。综合看,2016年世界经济仍呈继续恢复态势。在这一形势下,考虑我国出口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预计出口有望低位企稳。
(二)投资增长将大体趋稳,2016年投资增长率预计为11%左右
首先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态势有望结束。大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投资增速预计将底部回升。
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将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水平提高。
在市场需求拉动和过剩产能调整的支持下,制造业投资增速稳中趋升。
综合分析,全年投资增长可能在11%左右。
(三)消费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为10.5%左右
近年来保就业的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就业形势比较好。此外房地产和汽车市场调整,有望在2016年趋于平缓,其对消费的负面影响预计会减弱。综合这些情况,预计2016年消费实际增长率为10.5%左右。
综合需求因素分析,预计2016年经济增长率不会低于2015年,CPI涨幅低于2%。
综合以上分析,预计“十三五”第一年可以取得平稳开局。
三、政府工作报告对2016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强民生保障,切实防控风险,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分析了今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指出: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我们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所仍然具备的一系列有利因素。主要是: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不断注入新动力,创新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就一定能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针对稳增长的政策力度加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将采取三项举措。一是全面实施营改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
要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我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有许多短板,产业亟需改造升级,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今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电核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油气管网、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亿元。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今年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化改革,做好加减法。
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证照分离试点。深化价格改革,加强价格监管。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
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三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今明两年,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提升消费品品质。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促进制造业升级。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根据对2016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所做的全面安排和部署,可以认为,2016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可以实现,十三五可以取得良好开局。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就业形势较好,消费品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企业利润较高,财政增收较多。但国民经济仍在高位运行,宏观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缓解,主要表现在: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财政税收高速增长;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一)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
今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显著高于去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6.56,比去年同期提高21.57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及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38800亿元,增长16.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9192亿元,增长31.4%。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8830亿元,同比增长13.8%;地方项目投资80123亿元,增长28.6%。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070亿元、39048亿元和48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9%、29.6%和24.7%。其中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0.7%,增速较2006年10月加快13.9个百分点,10月份当月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年内最高,且远高于9月份的24.8%,显示投资反弹压力巨大。
贸易顺差过大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问题,2004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只有320亿美元,而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1019亿美元和1775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18%和453%。今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75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进出口规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出口9858亿美元,增长26.5%;进口7734亿美元,增长19.8%。1—10月贸易顺差为2123亿美元,增长5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贸易顺差过大,使贸易摩擦大量增加,资源环境更趋紧张,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财政税收高速增长
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39300亿元。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累计完成37161亿元,已经接近2006年全年收入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8%;增收8741亿元,已接近1998年的全年收入额,增幅是1994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海关代征进口税等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在20%以上。证券交易印花税完成1436亿元,增长11.7倍。财政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物价水平较高等因素密切相关。预计今年全年财政增收将超过1万亿元,超收5000亿元以上。
(四)消费品价格上涨明显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较快上涨的趋势,前10个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8—10月份分别上涨了6.5%、6.2%和6.5%,其中食品类及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多。尽管当前我国的核心CPI(即CPI数据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部分)上涨并不高,7月和8月份均为0.8%,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较高,比如2006年我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因此,近期物价的快速上涨对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较大。
(五)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高位持续攀升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特别是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过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居民住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包括近几年来,全国住房价格一直在呈现上升的态势,可以说今年以来又逐渐有所加快。1—3季度,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其中一季度上涨5.6%,二季度上涨6.3%,三季度上涨8.2%。三季度中7月份同比上涨7.5%,8月份同比上涨8.2%,9月份同比上涨达8.9%。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9.5%,达到了新高。在流动性过剩和负利率背景下,资金推动容易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去年以来股市、楼市价格涨幅双双增加,表明泡沫成分在加大,值得高度重视。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反弹压力较大
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前三季度达到11.5%,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前四年的水平。
从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看,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延续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对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来说,除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一段时期之外,投资增长一直存在过快的问题。除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对投资的客观需要之外,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源,与我们现行的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此外,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使投资反弹成为可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投放较多,企业利润和自有资金较多,为投资反弹提供了宽裕的资金支持条件。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将很大。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过快,给经济结构调整、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产生不良贷款的体制机制因素尚未根本消除,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
(二)消费品和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价格呈现出加速上涨的趋势。受投资需求较高、国内流动性偏多、资源要素改革及国际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价格上涨还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第一,投资需求较高的因素。2003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是27.7%;2004—2006年分别比2003年降低了1.1、1.7和3.7个百分点,虽然增长速度逐年有所降低,但仍在20%以上。今年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953亿元,同比增长26.9%。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截止到10月底,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6704亿元,同比增长26.5%。由于造成投资冲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投资反弹的压力仍较大,预计2008年投资增长仍然将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增长速度。投资需求持续多年的高位运行将加大未来价格上涨的压力。
第二,国内流动性偏多的因素。在现有利率和汇率框架下,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难度在加大,流动性过多推高了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近几年,由于我国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及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阻碍了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今年以来,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的成本开始逐步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企业依靠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在下降。这两个因素将促使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一部分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的传导,在货币供应持续偏高、流动性持续偏多的条件下,消费品及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将加大。
第三,资源要素改革的因素。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资源税税率偏低。资源价格偏低是我国经济内外失衡、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的诱因之一。理顺资源价格是扭转经济内外失衡、推进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但资源价格改革将加大短期内价格上行的压力。
第四,国际价格上涨的输入因素。其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工业快速增长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紧张,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价格持续上扬。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在波动中持续走高。当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将带动国内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其二,受全球气候因素等导致的产量下降和需求强劲的影响,近期国际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并持续在高位运行。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市场。近年来,我国粮食呈现出净进口格局,尽管今年全国粮食继续丰收,但某些品种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仍然较为显著。国际市场粮价高企的持续,将使国内粮食价格处于相对的高价位。
除了CPI之外,当前我国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价格也在高位上持续攀升。自2006年初以来,我国股市持续繁荣,已经上涨了四倍多。我国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货币供给充沛,同时又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利率、负利率,使人们持有的货币贬值,加之民间投资渠道匮乏,民间资金进一步倾向于流入楼市和股市。这些预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投资需求,推高了股市价格,加剧了资产价格的进一步膨胀。
消费品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一是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购买力削弱,影响了实际消费。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形成畸形的消费行为,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当实际存款利率为负时,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存款者实质在变相补贴贷款者,会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也不利于控制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三是资产价格脱离基础因素的过快上升,会给实际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错位,引起宏观经济波动。
(三)资源要素价格偏低,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十一五”规划中制定了单位产值能耗减少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两个约束性指标。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单位GDP电耗同比上升3.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
我国许多重要资源或者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实行政府定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既不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也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税税率偏低而且征收不合理。在资源要素及环境成本低估的条件下,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国内外市场需求被扭曲和放大,促使高耗能产业过度扩张,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四)收入分配及民生问题较为突出
近一段时期以来,随着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企业存款和政府存款增长较多,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相比而言,居民存款在总储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利于刺激居民消费和解决民生问题。
近几年,虽然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保障了社会稳定。近几年来,为了支持农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财政支出额不断增加且幅度很大。但是,由于财政支出增幅更高,在这些民生领域的支出比重反而持续下降。
在农业投入方面,1996年用于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8%,2005年是7.2%。1991—2005年,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从9.6%下降到6.6%。
在教育投入方面,财政教育支出绝对量逐年增加,但占GDP的比重一直未能超过3%。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96年的21%下降到2005年的11.7%,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居民教育支出增加,影响了居民的其他消费。
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公共卫生总费用绝对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96年为5.9%,2001年为4.2%,2005年下降为3%,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2008年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和改革的力度,采取组合性的政策,货币政策应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具体而言,要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一)综合运用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根据开放经济下政策选择问题的“三元悖论”,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按照“三元悖论”理论,在半开放的资本管理体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制约。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9月18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原来的5.25%降为4.75%,以应对次贷危机,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美联储10月31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再降0.25个百分点至4.50%,以应对信贷危机及可能产生的经济衰退后果。这是继9月份降息0.5个百分点后美联储再度降息。今后还可能进一步降息。美联储降息缩小了中美之间的利率差,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增加了我国国内宏观调控的难度。
2008年是政府换届年,为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针对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过多和流动性持续扩张的形势,应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比如,应进一步提高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利率,逐步降低存贷款利差;逐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短期国际资本进出的监管等。
为了抑制某些行业过快增长,特别是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要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切实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设项目的供地和贷款,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在市场准入方面,根据不同行业情况,要严格执行新建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把好新项目的市场准入关,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六项必要条件”:第一,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第二,按规定完成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第三,按规定开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依法完成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并领取土地使用证;第四,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第五,按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第六,符合信贷、安全管理、城乡规划等规定和要求。
(二)严格控制消费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首先,要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提高银行利率,逐步缩小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差,避免出现长期负利率的局面;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逐步发挥国债对冲作用,进一步收缩流动性。
其次,要加大对农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完善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增加肉禽、食用油供应。完善农产品预报机制,加大粮食市场监测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储备调控功能,稳定农产品价格;完善粮食收购和进出口政策,稳定国内粮食供应;合理引导粮油加工业发展,改善农产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稳定农产品生产;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粮食综合供给能力;丰富农产品期货品种,规避粮食价格风险。
再次,要努力加大中低价位住房的供给,研究实施物业税征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土地供给,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新建住房投入市场;使用政府掌握的资源,切实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足够的经济适应房和廉租房,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最后,应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目标。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控资产价格,在理论界尚存在不同意见。实际上货币政策对CPI的调控,必然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资产价格。因此,当资产价格变化主要是因为资产组合调整或实际经济中其他非货币因素变化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就应该起到保障资产价格调整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当资产价格波动主要是因为流动性和信贷膨胀所引起的,这时资产价格上涨会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及时调整。当前抑制资产价格过高上涨是抑制通货膨胀压力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加快发展债券市场;要阻止内幕交易和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加强人民币防火墙措施,阻止国际热钱非法流入,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要通过股市扩容、增加股票供给、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收缩流动性、提高利率等多项措施,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三)深化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针对节能减排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要积极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使其能够反映要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能源使用的全部成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改变企业成本结构,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压缩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利润空间,引导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
一是规范地方政府的减免和税收优惠行为,避免初次分配领域中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过度倾斜。
二是增加企业能耗成本。改革现行资源、环境的税费体系,借助环境税、资源税等价格机制,将资源勘探、环境损失、安全生产等成本统一纳入到资源价格中。
三是增加企业排污成本。一方面要提高企业排污收费和罚没标准;另一方面还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环保部门的执法地位,同时加强对执法部门自身的监督,从制度上对执法不严情况进行防范。
四是增加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资金成本。银行监管部门可以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对高能耗、高污染类企业适当提高贷款利息,增加其资金成本。
(四)加大财政政策对民生问题的支持力度
要抓住近几年财政状况比较好、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调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突出公共财政职能。要严格控制和节约一般性开支,控制基本建设支出,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的支持。加大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的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廉租住房等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教育、公共卫生等财政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以此扩大消费需求,调整投资结构。同时应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近几年,财政增收较多。如果财政增收的部分大都用于当年的财政开支,财政政策将显得过于宽松。财政超收部分应主要用于一次性、特殊性、欠账性的支出,比如逐步偿还历史欠账,弥补赤字和社会保障缺口,财政建设投资支出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GDP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不断上升,对此应高度重视。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降低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近几年来,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之比较高,中央政府的财权较大,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强。中央与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基层政府支出负担较重,但缺乏稳定的税源。特别是废除农业税以后,那些农业大省除了加快工业增长以外,难以摆脱财政困境。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扭转落后面貌,在现行税制下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投资,从而造成整个宏观经济上投资规模的膨胀。由于中央和地方分税比例与事权划分的不对称,土地转让收入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从而推高了土地和房地产价格。
中央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事权,加大对地方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便适当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当前,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存在鼓励规模扩大、忽视效益的缺陷,这种税制在客观上刺激了重化工业的发展。今后,要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增值税转型,逐步建立起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收制度,减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动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雎国余
一、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改革开放33年的历史进程?
1.中国改革开放33年取得了双重转轨下的高增长、低通胀。方向是正确的,主流是健康的,成绩是主要的。左的和右的两种极端倾向都是不严肃的,错误的。
所谓双重转轨,一是制度转轨,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二是发展模式转轨,即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转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2.33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能不看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过去没有碰到过的问题和困难突现出来。“摸着石头过河”,石头摸不到了,水深流急怎么办?例如:
1)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是粗放型的,而不是节约型的。
2)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是依赖产品出口,外需拉动;而不是更多的建立在国内消费市场,内需拉动。中国消费率只有30-40%。
3)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的内心世界不和谐现象和问题突现出来。
人与自然之间: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突现出来;
人与人之间:
a.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全国平均水平0.47,而国际警戒线则为0.4。b.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突现出来。
c.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现出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平衡发展? 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利益关系如何协调? 从而调动两个积极性。
d.腐败、社会治安问题。
人的内心世界:理想迷失、道德缺失、信仰危机等问题突现出来。同物质文明相比,精神文明的建设相对滞后、苍白。
4)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5)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应对来自国际社会和全球市场的挑战,应对之策是什么?
6)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深化进行。
3.改革开放初期,上述问题的存在或许可以理解、可以承受和容忍。但改革开放33年了,人均GDP从200美元已经上升到4500美元,温饱问题大体已经解决,全国正在奔小康,一些地区已经进入富裕阶段,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为:
1)关系到中国经济能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问题。
2)关系到要不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继续发展的空间问题,我们不能竭泽而渔。
3)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能不能进入更高境界的问题。
4)关系到我们能不能够在国际社会赢得真正尊重和尊严的问题。
5)关系到社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稳定和谐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这是有其深刻背景的。
4.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历史发展果真验证了这样一个古训。以近现代史为例:
1919-1949:经过新民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1979: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0年计划经济。有成绩,有灾难。尤其是10年文化大革命几乎使中国国民经济濒临破产边缘。
1979-2009: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进行了30年改革和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今后30年怎么走?
未来30年是关键30年,未来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总不能复制、拷贝过去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全体中国人民智慧、胆识和魄力的真正考验。
过去30年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从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进入城市经济改革;未来30年改革我们仍然从“三农”问题入手,尤其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入手,我们迈出了果敢的也是可喜的一步。
二、如何认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特点及其选择?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国际和国内)仍然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不稳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形势比我们的估计更为严峻。我把2008年以来,惊心动魄、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08年上半年。用四句话、一个字概括:
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统筹兼顾;财政稳健,货币从紧;防止过热,遏制通胀。一个字:紧。
前两句话符合中共17大科学发展观精神,是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2.第二阶段:08年第3季度。用四句话概括:
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统筹兼顾;宏观调控,有紧有松;一保一控,良性发展。
3.第三阶段:08年第4季度至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用四句话、一
个字概括:
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统筹兼顾;财政积极,货币宽松;确保增长,促进就业。一个字:松。
4.第四阶段:09年底至2010年底。用四句话概括:
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统筹兼顾;松中有紧,有保有压;转变方式,调整结构。
5.第五阶段:2010年底至现在。我们用四句话、九个字来概括:
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统筹兼顾;松紧配合,有保有压;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九个字:稳增长、抑通胀、惠民生。
这四句话、九个字既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依据,又是“十二五”规划要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和面临的战略任务,也是我们今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依据。
三、如何认识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是一种纸币现象,它是指市场上的纸币供给量超出了实际需要量,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造成通胀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上纸币供给规模膨胀,流动性过剩。用理论语言概括M2规模庞大,近80万亿人民币。
造成通胀的基本原因:
1.投资规模得不到控制,投资需求得不到控制,造成需求拉动型的通胀。
2.民生领域货币投入规模不断加大。
3.外汇占款规模过大。
4.输入型通胀压力不断加大。
5.对能源等基础商品需求不断增加,造成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加大。
上述5个原因如果得不到消除,通胀将是个长期问题,而不是阶段性现象。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方向是通胀不要超过5%,经济增长率不要低于8%。
四、如何认识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即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人民币汇率在波动中走强,人民币存在升值趋势是近几年来,也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客观经济过程,不存在什么悬念。道理很简单,存在着对人民币需求上升的压力。人民币的价格就是利息、利率和汇率。
1.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始终存在着对人民币投资需求上升的压力,消费需求上升的压力,而且前景看好。
2)存在来自欧美国家,尤其美国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强大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不能不考虑。
3)全世界美元纸币供给规模巨大,几乎泛滥成灾。美元贬值。人民币理论上同美元已经脱钩,当然有升值压力。
4)中国有3.2万亿美元储备,对外汇需求相对下降,而对人民币需求相对上升。
5)从管理角度看,有必要主动、自觉地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作必要调整,从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为今后金融市场完全放开做事先的准备和演练。
2.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1)用美元计算,GDP总量增加,在全球排名位次前移。
2)进口品,尤其从欧美进口的商品变得便宜。如果不考虑关税因素的话,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购买更多进口品,享受更多的进口服务。
3)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境外货币,尤其美元。有利于中国国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购买国际旅游品,享受旅游服务,购买国际房产品、艺术品,享受世界文明成果。包括到境外投资,收购、并购外国企业,境外投资。
4)偿还外债负担减轻。
5)有利于遏制通胀。
3.人民币升值的坏处:
1)冲击中国出口,影响经济增长,从而影响就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2)人民币升值,尤其大幅度升值很有可能冲击中国资本市场,影响金融稳定,乃至经济安全。而对此又缺乏准确的、事先的判断和把握。我们胸中无数。
3)辛辛苦苦积累的巨大外汇储备价值缩水,利益受到损失。
4.利弊权衡,还是稳定为好。不能屈服于国际社会压力,不能被国际资本左右,始终从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始终把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动权、控制权。根据资本市场货币供求变化,有升有降,小幅调整,逐步到位。但总体趋势是升值。
五、对未来中国9—10年经济发展走势的估计与经济学分析。
中国经济在未来9—10年保持GDP平均每年7—8%的增长我们是充满信心的,这是因为:
1.中国人均GDP 4000多美元,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或加速时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环境和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2.中国有13亿人口形成的潜力巨大、不断增长的市场。尤其农村市场还没有得到真正启动。仅仅依靠内需就足以在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支持中国经济有一个较高速度增长。
3.支持经济较高速增长的人力要素不仅供给充裕,而且优质。
4.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非常广阔。
5.理论上讲,支持中国经济较快速度增长的资金供给充裕,中国“不差钱”,银行各类储蓄存款近80万亿,其中近30万亿人民币是居民个人存款。另有3万2千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储蓄率是世界第一。而欧美国家则不同,储蓄率几乎为0,“差钱”,流动性短缺,债台高筑。
6.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尤其金融市场国家仍实行管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汇率不能自由浮动,资本账号没有完全放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中间有一道防火墙,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有波及、影响、冲击,但影响有限。
7.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经验日趋成熟。能审时度势,不断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有效调整,并相应采取有针对性具体措施,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在困难境况下能稳定、健康发展。
我们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的同时,又不能不看到,制约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仍然在起作用,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也正因为这些制约性因素的存在,所以我们“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增长率为7%,而不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7.5%,降了0.5个百分点,是有其道理的。这些制约性因素是:
1)通过全球经济快速复苏,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是有限的。
2)美欧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越来越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并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的出口形势是严峻的。
3)中国今后不可能再像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那样,通过大规模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本的投入来拉动GDP的增长,那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无奈之举。
4)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不断加大环保领域投入,必须切实改变以牺牲环境来追求GDP高速增长的错误思路。
5)对大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进行调控,势必影响房地产业及其相关60多个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GDP的增长。
6)民生领域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有些投入只有社会效益,并没有经济效益,不会形成当年GDP增长,如教育、医疗、卫生等。
摘要:08年,一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金融危机 进出口 房地产 银行业 经济 协调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政局的不稳定。
08年,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长期失衡,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连锁效应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相关的经济影响将按照下列的顺序传递:美国的房地产下跌→次按相关投资亏损→金融危机→美国实体经济放缓或衰退→美国消费减少→发展中国家出口减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萎缩→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放慢→原材料和能源需求下降→原材料和能源出口国家经济减速。这样的循环可能不止一圈。
而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实体经济疲软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形势产生一定得影响。
1.进出口受冲击首当其冲
美国经济的疲软、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再加上雷曼兄弟破产起到的加速作用使得今天的美国金融业更加风雨飘摇,而这势必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据海关统计,2008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13172亿美元,同比增长19.3%,虽比上年下滑近7个百分点,似乎仍属高速增长。但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按本币计算,我国2008年1—11月出口增长仅9.1%,比上年已下降约11个百分点。尤其是11月当月出口按美元计同比下降2.3%(2001年6月以来首次下滑),按人民币计下降11.2%(1998年10月以来最大降幅),证实了前期频频传来的出口订单下滑的消息。出口增长急剧下滑的态势十分明显。
2.股市受拖累严重
金融危机直接作用于A股市场所产生的杀伤力,更让人们切实感受到财富的变迁。08年 9月16日,沪指收盘跌破2000点,跌幅4.47%,工行、建行、招行、浦发、兴业、深发展等银行股全部跌停;9月17日,沪指再度大跌2.90%,工行、建行、招行等银行股再次跌停。9月18日,沪指盘中更是达到1802点的新低。中国股市哀鸿遍野,惨不忍睹。随后,中国政府虽然出台若干救市措施,但是大盘也只是短暂翻红,随后沉沦。统计显示,截至12月31日沪深两市总市值为12.1亿万元,较上一年缩水约62.5%。上证综指、深圳成指全年跌幅达65.39%、63.36%。
3.银行业受一定牵连
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在美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困境的今天,雷曼兄弟的破产无异于把华尔街向地狱又推进了一步,而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证券产品也面临着巨额贬值甚至清算的厄运。例如华安基金已于9月16日在其网站上贴出醒目告示,提示旗下QDII产品“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投资风险,由于雷曼兄弟下属的雷曼兄弟金融公司为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所持结构性保本票据的保本责任人,雷曼兄弟特殊金融公司为保本票据之基础资产之一的零息票据的发行人,因此在极端情形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将无法开放正常赎回业务,而且华安国际配置基金也有可能需参与破产清算而无法全额收回,甚至连该基金的存续也将出现问题。幸运的是,虽然银行等金融机构因直接购买次级债产品是我国受次级债危机影响最直接的领域,但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经理赵庆明表示从目前公布的各银行年报来看,这部分的风险是可控的。
4.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增速趋缓,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等都出现同比下降的态势。从全国范围看,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度在降低。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10.3%,略低于全国水平,这是上海近年少有的现象。房地产的贡献率为负,导致GDP少增0.4个百分点。从全年视角看,2008年1-12月份,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5%;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6.8%;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7.9%,其中住宅下降40.1%;另外,存量房交易也同比下降了三成。而全国其他城市情况虽各有不同,但房地产的贡献率都会或多或少下降。
5.老百姓的生活受到影响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金融危机带来的更直接的感受和影响体现在劳动就业、家庭收入、家庭金融资产价值、商品价格、家庭消费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濒临倒闭,在此情况之下,企业掀起裁员潮,进而影响到百姓的家庭收入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据调查,43%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其心理压力增大;33%的受访者表示找工作的难度加大;26%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福利水平降低;21%的受访者表示金融危机使年终奖金降低。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我们都深知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鉴于当前的问题不是某个城市、某家银行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因此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在方案实施上,一是不可单纯依靠投资者和投资机构自我的约束力,而需加强监管体系。从以往的经验教训来看,大部分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不是健忘,就是“失忆”。稳健推进自由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严格约束的基础之上。二是全球金融监管体制面临革新需求。当前,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金融市场相关性加强,某一市场失灵将会殃及全球市场。故而我国采取了以下前所未有的措施:(1)各自为政的救市转变为全球协调救市;(2)分散的救市资金转变为共同出资的救助;(3)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就是措施上升到制度层面的协调;(4)因国而异的亡羊补牢转变为具有趋同标准的监管协调。
当前经济形势总体趋好
从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主要特点是:
1.经济增长速度依然较快。初步预计,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比去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据世界银行统计,按汇率法计算,2004年我国GDP总量为1.65万亿美元,占世界第7位,比意大利1.67万亿美元仅少200亿美元,考虑人民币升值和经济较快增长因素,2005年GDP总量肯定明显超过意大利,并将逼近法国。
2.工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5.58亿亩,比上年增加3430万亩,全国夏粮已获丰收,夏粮产量2125亿斤,增产102亿斤;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其中6月份增长16.8%。
3.进出口贸易持续扩大。1~6月份,进出口总额6450亿美元,增长23.2%,其中出口3423亿美元,增长33.7%,进口3027亿美元,增长14.0%;进出口相抵,顺差3%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顺差320亿美元的水平。
4.财税、金融运行基本正常。1~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6392亿元,同比增长14.6%,同比增幅明显回落,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依然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M2、M1分别增长15.7%和11.3%,其中6月份增幅明显回升。1~6月份新增存款25889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新增12735亿元;各项贷款新增14539亿元,同比多增240亿元,其中6月份多增1832亿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710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010亿美元。
5.市场销售比较活跃。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10亿元,增长13.2%,其中6月份增长12.9%。上半年消费市场有三个特点:一是两个“黄金周”拉动餐饮、旅游等消费;二是汽车销售从二季度开始逐步回暖,1~6月份销售304万辆,增长6.5%,其中6月份销售53万辆,增长19.6%;三是居家用品销售稳定增长,夏季高温提前到来,空调热销。
6.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就业形势较好,1~6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5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66.1%,超过平均新增就业进度;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74元,实际增长9.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实际增长12.5%。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这为全年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1)粮食价格开始下跌。主要是小麦,每百斤收购价低于70元,并持续下跌;玉米、大豆、籼稻的价格也均有下降。此时农民惜售粮食,是保护自身利益的自然反应。(2)农资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这是当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全国化肥价格上涨平均达两位数,其中主产区化肥价格上涨超过20%,把农民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又“吃”掉了。(3)部分地区自然灾害比较严重。主要是今年气候条件难以预料,局部地区受旱面积达
1.2亿亩,洪涝灾害面积达4650万亩,病虫害也比较严重,如果持续下去,将对秋粮造成影响。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1~6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1%,6月份当月增长28.8%,投资增幅已持续3个月回升。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其中6月份增长21.1%,增幅在减慢。
3.煤电油运依然比较紧张。一季度全国先后有26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闸限电。高耗能行业快速增长是用电紧张最主要的原因,其中化工、水泥、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四大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7.5%,占社会用电增量的36.9%。尽管原煤产量快速增长,但由于用煤大户电力、钢铁、建材、焦碳、化肥的高速增长,煤炭供应一直趋紧。今年入夏早、气温高、用电高峰提前到来,居民生活用电也急剧增加。目前,铁路货运每日请求的车皮始终在28万以上,而装车满足率却一直在35%以下,铁路“瓶颈”制约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的情况下,珠三角等地汽油、柴油又开始脱销。
4.高耗能产品出口迅猛增长。去年以来,我国对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采取了调控措施,但效果不明显。今年一季度,出口钢坯及粗锻件增长9.7倍,出口钢材增长2.2倍,生铁、水泥、烧碱、焦炭等出口都大幅度增长。这不仅加剧了国内煤电油运的紧张局面,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国家对高耗能产品出口采取税收调节措施后,4月份以来出口增幅放缓,但增速仍较高,目前铁合金、生铁、钢材等产品出口仍居高不下。
5.工业利润增幅减缓,企业库存上升。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266亿元,同比增长19.1%,增幅回落22.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075亿元,同比多亏损400亿元,增长59.3%。经济效益出现分化,煤炭、石油等上游行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建材、汽车、电力、电子等行业利润明显下降。企业利润增幅下降,这里虽有去年基数高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能源类重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使生产中下游产品的企业成本增加,挤压了利润空间。企业库存上升,是近些年投资过快增长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后果的逐步显现,同时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预期下,一些企业囤积能源、资源性产品也是一个原因。
6.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存在。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其中6月份上涨仅1.6%,主要是粮价下降的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依然上涨较多,成本推动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1~6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由于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在一些地方和企业已出现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的迹象。
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分析
当前经济走势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时刻。下一步应采取“稳定政策,冷静观察”的政策思路,就是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已经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部署,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总体上既不放松宏观调控力度,也不轻易出台紧缩性措施。同时,要密切观察经济走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时适度采取微调措施,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此外,要抓住当前经济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在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从体制机制上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
1.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继续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搞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当务之急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粮食价格。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落实粮食收购资金,国有粮食企业要积极入市收购,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各项补贴要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粮食调控,合理控制粮食进出口和储备粮轮换的节奏,防止谷贱伤农。二是坚决遏制农资价格特别是化肥价格上涨的势头。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力度,严洛执行化肥最高限价政策,严厉打击各种哄抬农资价格、坑害农民的不法行为。三是认真落实防汛抗旱工作。一些地区已进入主汛期,要密切监视汛情,落实各项防汛抗洪措施,确保安全渡汛;干旱地区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广辟抗旱水源,积极推广应用抗旱新技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坚决防止重大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2.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今年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再度回升,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比较大,要继续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一是坚持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严格执行控制土地总量的政策和土地利用计划,各地要积极盘活用地存量,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继续控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贷款。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水利、重大基础设施、铁路、港口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促进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研究对农民购买化肥实行直补政策。三是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大力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用地和投资,严控高档商品房的投资。
3.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做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工作。全力做好电力迎峰度夏的各项工作,加强电力需求预测管理,分别采取错峰、避峰、限电等措施,调节季节性缺电。加大运用电价杠杆调节电力供求力度,调控高耗能工业用电和其他不合理用电需求。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大力开展节约用电的活动。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合理安排运力,优先保证煤炭、化肥、粮食、成品油等重要物资的运输。大力开展节约能源活动。
4.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合理调控进出口规模,适当减少外贸顺差增幅,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鼓励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适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采取妥善措施,解决欧美限制我国一些产品出口的问题,缓解国际贸易摩擦。适当增加能源、重要原材料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加大对有条件企业“走出去”的支持。
5.大力加强增收节支,努力保持金融稳定。今年上半年,受一般贸易增幅较低导致海关税收减少和出口退税增加较多的影响,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减缓;下半年,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较大的影响,企业所得税等一些主体税种收入增幅也将减慢。全年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而支出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继续加强税收征管,清理整顿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重点支出力度,积极落实缓解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继续优化信贷结构,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强化金融监管,依法查处各类金融违法违规案件,实行重大金融案件责任追究制度,防范金融风险。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解决证券市场遗留的问题,认真做好股权分置试点工作,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稳定市场预期,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6.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今年是改革年,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快改革进程,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针对出口退税面临的地方负担偏重、负担不均和影响退税进度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总的原则是,在保持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退税机制的基础上,降低地方负担退税的比例,保持地方合理负担水平;同时,完善出口退税方式,由中央财政统一办理退税,年底再与地方财政进行结算,这样既简化了退税程序,又确保了企业能够及时足额拿到退税款;对于降低地方退税负担后仍存在特殊困难的地区,要采取专项补助方式予以解决。此外,要继续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特别要进一步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
7.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要切实加强价格调控工作,严格执行“两条控制线”措施,控制垄断行业涨价,制订调价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群众承受能力,落实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防止水、电、气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集中涨价。做好价格监测预警工作,密切跟踪粮食、化肥、石油、煤炭、钢材、房地产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以及生产资料涨价向下游产品价格传导的情况,完善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和应急机制,重点防范局部地区、个别品种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深入整顿市场价格秩序,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公路收费和电信服务价格等问题。
近几年, 西方国家出现的次贷危机以及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金融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规律, 但是许多制度上的不合理也是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 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阻止危机蔓延, 因此经济的增速有所放缓, 甚至有些国家出现了短期的负增长。在危机背景之下,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受到很大的影响, 新的秩序也在重新建立。但是, 作为正在逐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中国金融市场, 却似乎很少受到危机的冲击, 虽然GDP、PPI等数据被短暂的调低, 但是国内金融市场依然十分稳定, 经济的增速也维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从宏观上讲,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是稳定的, 这体现在金融市场依然活跃, 未出现大的波动, 国内资本依然对市场有很大的信心, 国内金融市场未出现大的资金断裂, 同时热钱的流入也被有效控制, 国内资本市场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波动。在经济层面, 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依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从2008年至今都在9%的增速上上浮, 今年我国预期GDP增速会有所放缓, 在7.5%左右, 因为经济过热可能会导致资金的贬值, 同时对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也可以理解为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 但是在宏观上依然保持稳定。经济金融形势的宏观稳定还表现在股市上, 我国股市经历了前些年的高热状态, 近年来趋于稳定, 虽然小幅波动不断, 受我国经济政策 (如存贷款利率调整) 的影响而小幅波动, 但未出现股市崩盘等现象。从2008年到现在, 股市资金的变化比较大, 经历了几次小幅缩水, 相信会归于理性, 尤其是国务院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 相信股市会趋于稳定。
二、不确定因素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整体保持平稳, 但是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威胁着这种稳定。这源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较晚, 有许多方面不是很完善, 同时经济发展过热也放大了这种不稳定, 我国经济金融受到国外资本的影响也是产生这些现象的重要原因。
(一) 通胀压力
我国这几年一直在控制经济金融维持稳定, 防止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 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很大, 并且成为威胁经济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2009年, 我国大中城市房价增长速度过快, 导致“买房难”成为当年的热词。随着通胀指数的增长, 物价也全面攀升, CPI涨幅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给党和政府的经济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入2011年后半段之后, 房价逐步回落, 2012年上半年在某些城市房价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 同时物价增长也有所放缓, 慢慢归于理性。这显示了经济发展过热引起的通胀压力是可以控制的, 也显示了中国政府应对通胀压力的信心和能力。
(二) 热钱流入
从2007年开始, 热钱的流入对我国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扰乱金融市场的迹象, 在当时情况下, 热钱俨然成为了一把由黄金铸成的斧子, 威胁着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在发现这种情况之后, 我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热钱流入, 防止热钱集中流向某一领域, 导致这一经济领域被冲击陷入瘫痪, 同时在抗击热钱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分配布置经济工作, 防止热钱以其他形式流入我国的金融市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在抗击热钱的斗争中, 我国政府已经拿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热钱的流入被有效控制。跨金融体系的经济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形成一套防止热钱流入的有效行政手段。但是, 热钱是一个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 它的存在持续给国内金融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这个不确定的因素还会威胁着国内的经济金融稳定。
(三) 银行利率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存贷款的利率差赚取利润, 虽然国家几次调控银行利率, 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几次调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 但是目前依然处在3%的水平上。世界商业银行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2%, 我国整整高了2.5倍。因此, 这个问题也是威胁经济金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银行贷款如果遇到危机不能及时收回成本, 会导致存款的大量流失, 从而对消费造成巨大破坏。
三、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及受到的威胁, 作者将提出几点政策建议。首先要打赢通胀战争。这是一场无声战争, 却事关整个中国几十年来建立的经济金融体系, 事关今后的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应对通胀压力, 在放缓经济增速的同时, 要对房价和物价实施有效调控, 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要在刺激消费的同时, 完善分配制度, 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 继续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 使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更加健康稳定。
总结
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虽然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但基本面是好的。在继续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应当注意采取技巧性的政策来完善我国经济金融体系, 使其更加健康稳定。
摘要:我国经济金融起步较晚, 但是依托我国经济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 以及党和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政策指导, 我国经济金融在大环境上比较稳定。但是随着不确定因素的产生, 经济金融形势会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应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分析,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 2010.8
[2]李德.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和相关政策解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8
二、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中长期背景
概括地讲,当前我们把握中国经济面临的中长期背景最重要是把握三点:
1、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和潜在增长率下降
2、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转方式刻不容缓
3、消化前期大规模需求刺激所积累的矛盾
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叠加的,共同构成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的背景。
三、2014年的经济环境及政策取向
2012年四季度以来经济总体而言逐步走稳,可喜的是在经济增速显著放缓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当前经济的回升,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旧的发展模式。因此,调结构、转方式仍然是任重道远。那么,今年经济环境如何?
外部环境:总体而言,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高于去今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和外需状况有望小幅改善。但考虑到近年来我国出口竞争力开始下降、贸易区域结构中发展中国家占比超过一半的情况,估计今年出口仍将维持与去年大体持平的、相对低速的增长格局。
内部环境:从内需环境看,投资方面,预计今年投资增速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略有下降。消费需求方面,增速将保持基本稳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将略有上升。总体来看,今年的需求环境与去年大体相当,不会比去年有明显改善,当然明显恶化的可能性也不大,可以说是基本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部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信心,释放活力。
政府政策的总基调或总取向就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防止出现大的波动和风险的情况下,抓紧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尽快构筑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奠定制度基础。
【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推荐阅读: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11-26
2024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07-27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06-09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展望09-08
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趋势判断11-23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文09-27
电子政府与宏观经济调控09-16
宏观调控政策12-11
我国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发展11-01
2023宏观经济分析06-12